成长的印记作文

2024-05-02

成长的印记作文(共9篇)

篇1:成长的印记作文

游泳这项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是一项逃生技能。

自从妈妈暑假看了网上一则新闻“一辆载着高考生的大巴坠入河中,有一名学生游上岸”以后,妈妈嘴边就天天挂着“我给你报个游泳班吧”这类话。我比较胆小,生怕学不会,怕呛水,怕出意外,妈妈一直鼓励我:“别人都能学会,你怎么不能?”见我无动于衷,就用各种方法劝我去学,见到熟人就问:“你家孩子会游泳吗?”这个话题在我耳边念叨了将近两个月,最后还是败给了妈妈。当她听到数学老师说她的女儿和儿子在体育馆学游泳,就立马给我报了名。我告诉了贺贾益,她妈妈刚好也让她学,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们开始了学习之路

到体育馆的第一天,教练让我们在地上练习了蛙泳的腿部动作。练习过后就准备下水,水深两米,根本踩不到底,所以,下水前教练把我们的腰部系了三块泡沫板,防止下沉。到水中适应了一会儿,教练便让我们手抓着一块板,胳膊伸长向前游。第二天,教练让我们练习呼吸。用嘴吸一口气,再闭上嘴,用鼻子在水下呼气,刚开始我不敢把头潜入水下,怕呛水,但是看到旁边的贺贾益一点事没有,我也开始尝试。呼,练好后,又教了我们胳膊动作。呼吸、胳膊、腿配合,把手上的抓的板换成了一手一个的塑料充气卷,因为浮力变小了,呛水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

经过几天的练习,教练把我们腰上的三块板换成了两块,并丢了充气卷。刚丢开后很不适应,感觉浮力一下子小了很多,但是并不会沉下去。过了两天摘掉了板,换成了一根一米长的泡沫条,夹在腋下,身体自然就浮起来了。第11天,我终于卸下了所有的“装备”。我沿着漂浮的塑料水线游,游累了了就抓住它浮上来。天有不测风云。不料,我游的离池壁只差不到3米,两个会游泳的小男孩同时向我游来。其中一个抓住我的腿就往下拽。天呐,水深两米呀,玩笑也不能这么开呀,我被呛了个够。好不容易抓住了水线,连一口新鲜的空气还没吸上,另一个小男孩又抓住我,我又呛了几口水,我调整好呼吸,浮上水面,抓住水线,还好我没出意外。他们大概是闲得无聊,攻击完我,就去攻击贺贾益。她也被拉下去呛了几口水。旁边在池壁边的王怡颖实在看不下去了,冲着他们就往水里拽,凭着王怡颖那气势,他们再也不敢游向我们了。因为贺贾益也是受害者之一,以她的暴脾气就是直接破口大骂,整个楼都回荡着她那愤怒之声。

经过磨练,最后一天我可算是学会了。这12天,我也没少喝泳池的水。不过失败乃成功之母,呛水之后就要改正不足,动作规范后就会游的更好。

游泳,在夏天既能解暑,也能锻炼身体,我们要坚持游泳。

篇2:成长的印记作文

成长是缤纷的,是漫长的,

成长的印记作文

。不知不觉[注: 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中,我已经走过了12个美丽的春秋。从小时那歪歪扭扭的小脚印,到如今这一个个坚定的步子;从那幼儿的天真无知蜕变为今日的成熟。

小时候我很淘气,总爱拉着妈妈。那时候,我很爱哭,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只要妈妈离开我一下,我就会不停的哭,直到妈妈回来为止。终于会说话了,一声声亲昵的“妈妈”把母亲叫得好开心。她也会抱起我,轻轻地说“宝贝p宝贝!”

很快,我就要上启蒙班了。应该是孩子的天性吧,我不喜欢那个陌生的环境。在

眨眼间,我进入了小学。可还是那样天真无知,下课与伙伴嬉戏,上课也悄悄地传小纸条。直到那天,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考试。面对着几近空白的卷子,我哭了,泪水一滴一滴的掉在卷子上。是那一次,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失败,第一次明白了要努力学习。也是那一次,我变得文静了,面对学习,终于不再逃避,而是勇敢地去挑战。成绩提高了,老师看我时那欣慰的笑容,让我懂得了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去努力,你才会得到快乐。

如今,我已升上了六年级。沉默的我,酷爱读书。读书时,心会静下来,灵魂会变得安静。那一本本书,翻得都打

篇3:成长的印记作文

缘起一:

现代学校教育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阶段, “数字化校园”已逐渐在改变着传统学校教育模式, 网络环境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局限, 对学生的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理想信念、科学技能等的教育, 正逐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全员参与、实时互动交流。

为此, 我校探求构建一种能促使学生自主展示、积极协作的平台;能为实施新课程教学评价所要求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自评和互评提供最好条件的平台。

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 我校开发了“电子成长记录袋”网络平台, 并纳入校本课程建设, 以此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德育与教学空间体系, 以期有力地促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促进课程反思与重建, 为师生提供一个“反思—改进—提高”的契机。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同时推进学校的发展。

缘起二:

目前, 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还是一门较薄弱的课程, 每周一课时的教学, 仅仅能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 而缺乏循序渐进的教学与练习, 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 更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养成。

本着对现行课程的缺陷进行修正、补充和发展的意图, 我们寻找一个新的教与学的载体, 能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 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经过我校一线教师多方试用、甄选各种软件平台, 我们发现:在“电子成长记录袋”的建设过程中, 学生需要综合学习、运用各种信息技能。需要使用输入法录入汉字、编排文档格式来发表网志;需要上网搜索资源, 如图片、动画、音乐、Flash、视频等, 需要学会对这些资源的下载、上传与发布, 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成长记录;需要同学之间对彼此的成长日志、记录袋进行评论, 学会网上交流等……所有的操作是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综合运用, 在综合运用中培养信息素养。为此, “电子成长记录袋”被我校作为全新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载体。

“电子成长记录袋”的实施教学

1. 互动课案, 引领学生的网上学习

我校研发的中小学数字校园系统中的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最大的功能, 就是能与教师在线备写的“教案”、“学案”无缝连接, 当教师采用在线备课, 不仅可以把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乃至PPT课件等素材以超文体格式编入课案, 重要的是, 能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类生成功能, 加入让学生操作的互动栏目:论坛、投票、填空、测试等, 让学生在线互动学习, 并记录下学生在线测试的成绩、上传的作业、发布的论帖、老师的评价等。

在线作业:如我校老师利用在线课案《秦兵马俑》进行教学时, 通过图片、视频与课文诵读,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秦兵马俑的姿态万千, 而且也领略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感染力。在线学习时, 通过观察秦兵马俑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图片, 充分形象感知后, 在“在线练笔”模块中写一写, 并以博文日志发表在网上, 老师回复评点, 学生交流互评。这样的“在线练笔”为学生提供了从模仿走向创作的平台, 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欣赏评析, 并以此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向课外拓展延伸。

在线测试:如我校老师利用在线课案《走进古诗》进行教学时, 充分利用了图形、声音、文字、动画等结合来组卷测试, 形成一个“古诗森林”的测试场, 大象、小鹿、蝴蝶、小鸟等可爱的动物各自链接着一套检测题, 并配合种种动画帮助与背景, 使测试内容表现手法形象化、多样化, 学生的感官接受多种刺激, 可谓趣味盎然。测试时间一到, 屏幕上立即显示他们的得分情况。学生还能点击“电脑帮助”, 查看正确与错误的具体情况及答案。

在线交流:如我校教师利用在线课案《跟着唐僧去西游》 (见图1) 进行教学时, 在学生进入印度的“独特的生活习俗”在线学习后, 教师指导学生进入“小小论坛”, 利用交流模块进行讨论, 在论坛中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对于印度独特习俗的见解——

“我觉得不能理解这样的风俗, 这么多人在一条河里沐浴, 既不卫生也不文明。”

“对呀, 我从网上看到每次恒河沐浴都有人被挤死或踩死, 怎么还有人要去呢?我觉得他们有些盲目。

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奉牛为神了, 他们怎么会这么愚昧呢?”

“我也同意。动物是为人服务的, 怎么变成人是他们的奴隶了呢?

我虽然不欣赏他们的做法, 但却能理解。这是他们的祖先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就像我们过年要请祖宗, 放鞭炮, 贴春联一样。”

……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教和学是双边活动, 师生双方都要获得反馈信息。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中的“互动课案”, 使教对学的反馈和学对教的反馈这种双向反馈得到真正实现, 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智力劳动过程。

2.博客主页, 建立学生的网上家园

“电子成长记录袋”中另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网上博文。这是一个支持博客群功能的工具。可以让学生发表博文, 随时记录自己的学习活动计划、支持学习的资料、成长反思等, 分栏管理有关学习成长的各类信息, 建立“思想集”、“作品集”……, 并将自己的创造发挥与老师和同学共享、互评。

我校每个班级, 均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网络博客, 所有本班学生的个人博客汇聚在班级博客主页 (见图2) ;所有班级主页, 又汇聚在全校博客主页上。那是学生自己的天地, 里面有学生自己喜欢的音乐、Flash、生动的个人相册和成长日记。所有的媒体素材均为学生自己从网络收集、整理、发布……同时, 这里还是师生间交流的平台, 师生间在网志上真情对话……这样的学生博客, 既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个性空间”, 又同时能聚合全班同学、全校同学的博客。学生们的“网上家园”, 以此汇聚人气。目前, 我校的学生博客, 已有近两万篇博文, 数十万次的浏览量。

如我校小安同学的电子成长记录袋 (见图3) , 那是属于他自己的天地, 有他自己喜欢的音乐, 生动的个人相册和成长日记。《北京之旅》、《如果我当爸爸了》、《流浪猫苦儿》, 一个个生动的题目, 让我们看到孩子多彩的生活, 美好的心灵。打开他的文章, 我们还能看到, 这里还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有学生对他说:“你也太不懂事了!不过, 知道自己错了还是好的。”有老师对他说:“有你那一句‘爷爷, 我错了’, 爷爷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这里的成长记录, 不仅吸引着本校师生, 还吸引着“游客”、家长的关注。有一位家长这样说:“我异常感谢学校为孩子们构筑的这个展示的舞台, 以及从校长到教师、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研讨的氛围。”这样的“网上家园”, 记载着学生成长的足迹!

正如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交换一下, 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 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我们交换一下, 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网上博客家园”给了学生、老师彼此对话, 相互交流的空间;在这里, 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 独特的体验、情感在这里交融;这里, 引领着全校师生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这里, 是全校师生共同成长的心灵家园!

“电子成长记录袋”的实施保障

1.学时保障

在教学课时上, 我校从三至六年级, 在原有的一节信息技术课时的基础上, 再增加一节地方课程的课时, 专

门安排教师辅导学生建设自己的网络“成长记录袋”, 并在中午开放机房, 让学生自主上机练习。

从三年级开始, 每个学期, 信息技术老师都会结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上网登录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修改个人信息、学习设置、管理的相关网络操作。并结合汉字输入、格式编排, 网上资源的搜索、下载、上传、发布等技能的教学, 指导学生进行发布网志、交流评论, 增加相册, 查看成绩等来建设自己的网上成长记录袋。

2. 职责保障

上表是我校基于“电子成长记录袋”校本课程的教学职责设置。

3. 鼓励保障

正如上文所述, 各学科老师利用平台的课案制作功能, 制作互动式的网上课案来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学生在网上学习活动中所获的学分会自动累积在其成长记录袋中, 同时教师输入相关评语;语文、科学等老师布置让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发布网络博文, 如作文、实验观察记录等。

另外, 作为鼓励措施, 将学生成长记录袋集成在学校网站首页, 学生的网志实时呈现, 班主任老师看后, 便可以直接在管理后台将本班学生的优秀成长记录袋和优秀网志设为“推荐”、“每日之星”等, 以此鼓励学生。全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也都可以参与网上评论。同时, 德育处老师组织在全校性开展电子成长记录袋评比, 评比班级, 评比个人。并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推荐, 让家长也来帮助自己的孩子建设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4. 技术保障

学校自主研发系统平台, 将老师与学生互动性的操作无缝接合, 数据内容同时呈现在一个前台界面上, 共享共看, 形成氛围;而在管理后台, 师生各有自己的管理界面, 且只要在自己的界面上就能实现所有的操作, 非常方便快捷。

我校电子成长记录建设三年以来, 学生汉字输入速度大大提高, 全校三年级以上学生都能熟练使用微软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 最为可贵的是, 这是全校学生对汉字输入水平整体性的提高。同时, 学生网络应用技能大大提高, 涌现了无数优秀的成长档案袋。每个档案袋, 都记载着学生成长的足迹。

基于“电子成长记录袋”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施, 我们总结出以下的实践价值。

第一, 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学会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新型学习环境, 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发布信息, 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发现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达到现代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和信息意识。通过评价策略, 学生能关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反思、交流表达等能力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并不断完善自我。

第二, 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电子成长记录袋构建了适合发展性评价的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 既是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 更是观念、思想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环境, 拓展教学外延, 丰富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内涵,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实践, 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产生一次革新, 形成新的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体系。

第三, 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 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实时化、网络化、过程化。通过以关注课堂为主线, 成果展示为基点, 老师、学生、家长反馈为协调的评价体系, 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教育功能, 发挥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四, 改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物质条件基础, 使得学习的时空与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促使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 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 师生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真正实现教学民主, 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状态下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第五, 促进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发展。为学校办出特色, 打造品牌, 快速发展提供成功案例。2006年7月28日至8月4日, “首届全球ET学术峰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峰会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央电教馆、中央教科所、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和美国西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等共同主办的第一次全球性的教育技术学术会议, 吸引了来自五大洲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我校作为一所普通农村中心小学, 被大会邀请作主题发言, 成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一个样例, 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赏。其后又在多次全国性的信息技术应用会议中作主题交流汇报。

篇4:成长的印记

有一次,我儿子忽然跟我说,不许再买这个牌子的咖啡了。我很奇怪,说起来,儿子和这个家族的孩子还是同学。开家长会时,妈妈们见了面也都是客客气气的。儿子说,这个公司让很小很小的非洲孩子在咖啡地干活,却只付人家很少很少的钱,所以他家的咖啡这么便宜,是剥削出来的。我很有正义感地跟他说,以后我们家再不买这家的咖啡了。

这话说出去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因为别的牌子的咖啡普遍贵出很多。而咖啡是常用食品,差不多每两个星期就要买一次。一个人走过又便宜又好的咖啡店,过门不入,去买贵出一半,有时甚至是一倍的咖啡,是不是有点不正常呢?满德国喝咖啡的人,难道非要我一个人去忧国忧民?我坚持几个月以后,终于放弃了我的正义行为。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个关于这个咖啡连锁店的纪录片,记者们又一次跟踪到非洲,又一次拍摄到非洲小孩收获咖啡豆的镜头。其中有一个8岁的漂亮男孩子,很明亮的大眼睛,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公里,把满满一袋咖啡豆背到收购处。他这样背了一天,得到3欧元。记者问他这是不是一天劳动的报酬,他露出洁白的牙齿,笑眯眯地说,这是我一家人今天的工钱。

看完电视我很激动地给儿子打电话,他很安静地听着。当听到我说,我以后真的不买这个牌子的咖啡时,他很冷静地说,你不用这么做,你以为那些卖得贵的咖啡就不是非洲小孩背下山的?只要是非洲的咖啡,都是小孩子背出来的。那些卖得贵的牌子,既剥削了非洲孩子,又剥削了你。所以说,你还是买他家的咖啡吧。我一时说不出话来。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他这样冷静。他又说,如果你真的要坚持正义,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要再喝咖啡,改喝茶。他停顿了一下说,不过,如果是印度或斯里兰卡的茶,一定也是童工的劳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我放下电话,心里有点失落。儿子说的句句在理。他现在在联邦经济研究所做研究,秋天将攻读博士。他已经成人了,可是不知为什么,我更怀念以前那个一腔热血,天真勇敢地追求公平正义的小男孩。那时他经常说,这个世界不应该这样的。

篇5:初一的成长印记作文

成长路上,每一个阶段留下的痕迹各种各样。童年,留下的痕迹是甜甜的,大饮一杯,酣畅淋淳,勾起美好;少年,留下的痕迹是香甜的,轻轻呻上一小口,金香满口,想起立下的豪言;青年,留下的痕迹是纯净的,喝上一点,淡又清,对世界也都默然……

芽儿·果汁

童年的一切,都十分美好。在院子里与朋友追逐打闹,当一个领头羊,对大家指指点点,神气极了。站在大操场上,傻傻的看着天空,小嘴嘟起来,小手含在嘴里,思考天为什么是蓝的。还总是坐在妈妈的腿上撒娇,说,一辈子都要当妈妈的小宝贝,不要离开妈妈的怀抱。

去买水喝,总是用一根胖嘟嘟的小指头指着橙子汁。拧开盖子,喝上一口,然后再闭着眼睛享受。仿佛世界都变得甜甜的……

花苞·咖啡

望了望即将远去的童年,说了声再见,挥一挥手,然后噙着泪,含着笑迈进少年的门槛。真不愿意长大,缤纷的棒棒糖,甜甜的果汁全都不见了。还想要坐在妈妈的腿上,可是,她对我说:“人总要学着长大。”妈妈要我做大人了。我是多么渴望长大,可是又是那么害怕。黑夜再也不能和妈妈共挤一张小小的床了,伤心,不能再在妈妈面前痛苦流涕了,我该怎么办?

到商店买饮料,再也不会捧着果汁享受了,只是似笑非笑的拿起一杯咖啡。

作业越来越多,学习也越来越累,考试更是接二连三。有那么多的压力,但是,有一天也发现了它的开心面。原来探索数字里的奥秘是多么有趣,解出一道题又是多么有成就感。

端起一杯咖啡,品着……

花儿·清水

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行走,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见指向标上写着——青春。没有了脱离童年的害怕,也没有了走向少年的渴望。只是一个人很淡然,拖着一箱子的梦想,寻找着,寻找着。

渴了,拿出一瓶纯净水,一饮而下。留给舌尖里一丝清凉。走,继续前行……

篇6:成长的印记初中作文

嵩山,峨眉山,衡山,恒山,华山,武当山。都说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起初我半信半疑,但自从去过那里后,我就真的忍不住赞叹了。

今年夏天,去了黄山,走了一天的路,到了南大门之后,看到路上的人成群结队,大部分人拿着拐杖,心里难免会有会有些疑惑,后来才知道,那是爬山的时候走不动支撑着向前走的工具。

第二天起一大早,天刚泛起鱼肚白。我们一行人去了黄山市的一家早餐店,黄山市是充满徽韵的一个小城市,还没有我们县大,那里最出名的也就是“老街”了吧。里面卖的东西都是一些比较有古韵味的东西。

有种江南水乡的味道。我们上山的时候是坐缆车上去的,缆车慢慢升空,附近的景色变得越来越朦胧,云雾缭绕,这时候的我忍不住拿着照相机一直拍照。之后去了很多个景点,到了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已经是筋疲力尽了,爸爸问是坐缆车下山还是走着下山,我本要坐缆车的,可是爸爸却又先我一步说要走着下山,内心挣扎了好半天,最后还是跟着他们一起走下山。本以为很快就会到,没想到到最后我们走走停停走了两个多小时,下山也这么累!在路途中我跟爸爸跑在前面,可最后我还是跟不上爸爸的步伐,本来想要放弃坐在原地等后面的大批人马,可是爸爸劝我说:“这点困难都要退缩吗?你以后还要面对许多个困难,难道你也要像这样放弃吗?”

听了这些,我顿时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向山下跑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到达了终点,这次我学会了克服困难。并且决定以后不管有再大地挫折和困难我都会尽自己之所能去克服它,翻越它,超过它。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

从小学五年级都初中九年级,五年时间,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五年。我跌跌撞撞地成长,走过的路上都有我的足迹,或深或浅。

篇7:成长的印记高中游戏作文

有人说:印记是刻在岁月里的故事,是小时候摔伤了留在心里的疤,一条一条像蜈蚣。抚着印记的时候,心里会或甜或苦地抽动,想起了什么又遗忘了什么。它又像是穿过的旧鞋子,蒙了灰,被遗弃在心的某个角落。在印记单纯的存在里,有时间深情的凝视。印记永远只能留在历史里,而生命是从历史堆里爬出来的。

也许成长的过程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你在不断成长中也被击得遍体鳞伤,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长历练吧。人潮里,同龄人一样有着一张无所适从的脸,用原始的肢体语言应对着纷繁的城市。从身边经过的人们,一眼就能看到他们坚实而透明的外壳,从雅致到冷漠,从无谓到无情。我想,我理解他们,就像理解所有忙碌于这个城市里的人。

有人说:永远不要绝望。星星对天体绝望,才变成陨星坠落。而一颗陨星,是不会比整颗行星更有价值的。

篇8:成长的印记作文

“每颗星都有固定的意向轨迹,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坐标。教师的成长轨迹,应行进在自己的教学思想坐标中。”

———林春曹

我出生在祖国江山一片红的20世纪70年代初。记忆中的童年时光,就是乡村的田野、池塘、草垛、伙伴,从早到晚,自由自在,田野里打滚,池塘边垂钓,草垛上攀爬,伙伴间嬉戏。也不知从哪天起,我这个村野小顽童倏忽间一下“开窍”了,读书作文慢慢成了我的所爱,小学、初中、师范、自考……书越读越多,文越作越长。

18岁,我师范毕业,走上了乡村小学的讲台,上出一节学生喜欢的语文课,成了我的执着追求。28岁,我升任实验小学副校长,当好一个团队的领军人,成了我的工作职责。38岁,我评上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形成一种鲜明的教学主张,成了我的应然选择。而今,我正和身边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学语文人携手同行,快乐而坚实地走在“追寻‘文本整合·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的路上。

回望我的28载教学之路,其间留下的每一道印记,或浓或淡,或明或暗,或好评如潮,或热议不断……它们不仅仅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连缀起来,形成了一道语文教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其实,我一直就行进在自己的教学思想坐标体系之中,不管是在有意还是在无意之间……

课堂:一条有宽度的横坐标

犹记得30多年前我所接受过的乡村教育,那一代教育人是可亲可敬的,尤其是教我们的乡村教师是艰难辛苦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半工半农、亦工亦农,忙了学校忙家庭,忙了教学忙种田。但我每每想起自己的那些授业恩师,依然感受到一种淳朴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他们不搞科研,也鲜有教研,但他们心系课堂,情系学生。他们以自然平实的教风、学风,涵养熏陶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我心中,这些留存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慢慢地为我后来的教育思想涂抹上了一层本色———好老师,爱学校、爱学生、爱课堂。课堂,是一方写满关爱与智慧的圣土!老师离不开课堂,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唯有课堂,才能诠释绽放老师的情怀思想。

1. 乡村讲台初启航

28年前,我也成为乡村教师中的一员,回到了自己上学时的乡村母校———普桥小学。昔日的启蒙老师成了我的同事,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之中,我的教育人生开启了。工作伊始,没经验,没羁绊,凭着一身锐气,一股激情,在方方正正的讲台前,在诗情画意的文字中,我努力把一节节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田,教会他们学“语”习“文”,教会他们学做真人。那时,每天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在语文课堂上,领着一群学生沉浸在油墨书香之中。那时的我虽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却也颇为老练,常常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引经据典。一时间,我俨然成了学生心目中无所不知的“智者”,他们课上凝神谛听,课下围膝追问。不是吹牛,那时我的语文课尽管略显“粗糙”,却也是颇有几分自然、质朴的吸引力。

我在乡村小学工作四年,连续教了四个毕业班,课堂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云山雾罩,到后来的驾轻就熟、悟出门道。记得工作的第三年,我参加全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初生牛犊不怕虎,凭借一节饱含深情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获得了第一名,还为自己赢得了区语文教师赛课的珍贵机会。从乡村走向城镇,课堂上的我自信洒脱,一节如诗如画的《可爱的草塘》吸引了学生,感染了评委,再次名列前茅。乡村讲台是我教育人生的启航点,每每记起,我依然享受着那份历久弥新的恬静与淳朴。

2. 教学功底勤锤炼

工作28年来,无论是在乡村小学、中心小学、实验小学,还是在南京名校,我一直潜心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之中,把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当作自己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沉醉其间乐此不疲,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越上新高峰。工作伊始,为了尽快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勤学不辍,勤练不辍。流利的普通话、漂亮的粉笔字、幽默睿智的点拨、绘声绘色的讲解、平等和谐的对话、匠心独运的设计……这些扎扎实实的教学基本功,让我的语文课堂在悄然间产生了富有底蕴的“磁力”。

记忆中最难忘的莫过于苦练普通话的经历。其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的教学基本功是很不理想的———乡音难改,方言很重;为人内向,羞于表达。普通话基础差,口语表达不流畅,我就勤学苦练。每天清晨,迎着朝霞朗诵,六点半准时打开收音机,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一方面了解国内外大事,另一方面虚心地向播音员学习普通话。常常是电台里说一句,我就跟学一句,有的字音一次念不准,就不厌其烦地反复练说。晚上回到家中,一个人在录音机的陪伴下,录了听,听完录,不断纠正。为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还经常给自己出题,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力求在自己的口述中达到生动形象,讲究遣词造句,注意抑扬顿挫,做到字正腔圆,使虚拟的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劳一份才。”不懈的努力,换来了我在课堂上凝练、清楚的教学语言,范读声情并茂,讲解绘声绘色,导入引人入境,过渡自然流畅,评价准确及时,总结耐人寻味。标准清晰的普通话和生动流畅的口语表达,为我的一节节语文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3.研读文本四步法

小语课文看似文白晓畅、浅显易教,但是如何把这一篇篇课文“例子”用好、用活,教会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其中却是大有学问可做的。2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研读文本四步法”:一朗读,二查阅,三推敲,四落笔。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是这样教导学生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每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我总是先将课文反反复复朗读若干遍,常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以他们的视角来阅读文本,从而定准学习的重难点,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把握孩子阅读的兴趣点。语文课就是要咬文嚼字。为了在课堂上能够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在研读文本时,我从不轻易放过一个字音、词义、句式、段落,若有拿不定主意的地方就勤翻字词典等工具书。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早已变得“人老珠黄”了,封面封底已经脱落,书角卷起来皱皱巴巴,内页、天头、地脚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批注,而且不止是用一种符号、一种颜色作的批注。每有字词音、形、义上的疑惑,我都会随时查阅这本词典,字字计较,从不马虎。久而久之,这本词典就慢慢地褪色了,而我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一本活词典。“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研读文本时,我还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从成堆的教学资料中查询出自己所需的材料,认真搜集,仔细整理,反复甄别,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为了定准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理清教学思路,选择最佳教法学法,设计灵活多样且有层次的作业,我常常冥思苦想至夜深人静之时。一篇教案经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后,才算定案落笔。尽管苏教版小语教材我已教过多遍,许多课文我也是烂熟于心,但每次备课,我从不照搬照抄过去的旧案,绝不因循守旧,总是做到备课出新、教学创新。

多年以来,我就是这样把每一节语文家常课,都当作公开课来准备,文本解读扎扎实实,教案写得详详细细,书上尽是圈圈点点,课上才能轻轻松松。我总是觉得,只有在研读文本之中“事倍”,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功半”,这样的“事倍功半”看似在自讨苦吃,在下笨功夫,却让我走进课堂时,有了游刃有余的教学底气。课堂教学看起来就像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人们看到的仅仅是浮出海平面的这一小部分,还有一个宽大厚重的基座,隐没在海平面之下呢。我的“研读文本四步法”,更多的是在做着一种海平面之下基座的准备,也正是因为有了课前充分的“隐性”,所以才会出现课上精彩的“彰显”。

4.语文课堂寻真味

生活之中,我是一个喜静怕闹、内敛沉静的人,但不知怎的,只要一走进课堂,只要一面对学生,周围的一切我似乎都已忘记,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听学生言,观学生神,对话灵动,充满激情,有判若两人的感觉。课堂上,我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努力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高潮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学生在我的语文课上,有如沐春风之感,思维活跃,智慧迸发,语言生长,自然舒畅。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很有味道的教学习惯,上课之前先静静地“理课”,理得清清爽爽、有条有理;上课之时便慢慢地“衍课”,衍得或浓或淡、有声有色;上课之后再默默地“品课”,品出课中真谛、有滋有味。因而,在我的语文课上,总是弥漫着一重又一重浓浓的“语文味”:有时是书声琅琅不绝于耳,引导学生以声传情,读出文本中动听的音韵味道,静态的语言文字被激活了,学生们在我的阅读课上,真的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有时是品味语言不断咀嚼,引导学生漫步语林,欣赏文本中芬芳的内涵味道,油墨的书香味道被释放了,学生们在我的阅读课上,时而静思默想,时而奋笔疾书;有时是师生对话不断启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产生文本中砥砺的思想味道,师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学生们在我的阅读课上,俨然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语言家、思想者。

28年时间,100多节经典课例,我从村小的青砖黑瓦的小教室,一直上到全国金碧辉煌的大讲堂。这些凝聚着智慧心血的公开课,是我专业成长旅程中的一级级台阶,它们激励、鞭策着我不断前行,找寻语文教学的敞亮境界。记得2012年在天津执教《雾凇》那节观摩课时,我循着雾凇奇观的形成过程,引导着学生在文本中边读、边画、边议、边写,就在不经意间,黑板上留下了一串词,慢慢连成了一首诗———“雾气弥漫松花江,气温下降涌两岸。银线银条银松柳,十里长堤赏奇观。”这28个字的板书,浓缩了文本的内容,揭示了表达的线索,一目了然,合辙押韵。更妙的是,这幅诗化的板书,字字来自文本,词词聚焦话题,句句师生共书,自然贴切,诗意盎然。一位来自山东的语文教研员在听完我的这节课后,产生了这样的感叹:“雾凇是一幅画,是一首诗;而林老师的课,也是一幅舒展优美的文字画,一首韵味无穷的教学诗。”

自2008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之后,外出讲学交流的次数逐渐增多,但我从未离开过自己的课堂,离开过自己的学生,没有一刻停止过对语文教学的探索追寻。语文已经融入我的生活,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个部分,我的根在语文课堂,这里有我永远也汲取不完的营养。我觉得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有一种教学的敏感,而教学的敏感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在书斋里、电脑前出现,它就潜藏在一节节看似平平常常的课堂中。我的研究、我的思考、我的灵感、我的文章,源头活水就在我的课堂,“教学”哪得清如许,为有“课堂”活水来。我深知,课堂是一条决定着我语文教学思想宽度的横坐标,那一节节语文课就是我教学思想的厚重底座,没有课堂的四面支撑,没有教学的八方根系,思想就会变得虚浮缥缈,因而,我是须臾也离开不了课堂教学的。

反思:一条有高度的纵坐标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确实,教而不思则罔,只是日复一日的经验累积,而缺少反思的催化,教学就很有可能在一个简单的平面上作往复徘徊。多年以来,在教学实践之中,我养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每节语文课上完,无论成功与否,回到办公室,我总是轻轻合上书本,独自思忖默默品课,品出课中三味、成败得失。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反刍”。如果反思中有所得,我便在电脑前慢慢理出头绪,及时记下自己的点滴感悟。听别人上课我亦如此,听课笔记本上常常记得密密麻麻的,全是从我的视角来观别人课堂教学的得与失,透过表象分析问题,及时捕捉思路轨迹,有些稍作整理就是一篇小文章。多年以来,我勤于笔耕,教学论文、案例、随笔、实录、反思、设计等等写下了1000多篇,其中有300多篇150余万字,已经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江苏教育》等20多家报刊上公开发表。

在与年轻的语文老师们分享反思经验时,我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教学反思几乎都是从课堂开始的,我的教学文章都是植根在课堂之中的。”勿以“课”小而不“思”,勿以“文”小而不“作”,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跬步千里,万涓成河。如果说一堂又一堂的语文课,把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向一个平面铺展,有了一个决定宽度的横坐标的话,那么,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反思,则把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向一个立面拉升,有了一个决定高度的纵坐标。这一横一纵,既让我接地气、有底气,又让我悟门道、寻大道。

我的教学反思,总是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个原点(问题)开始,不断地追问,不断地剖析,不断地尝试,不断地修正,渐渐有所感悟,慢慢就形成了一个个反思专题。从最初感性的无意识反思,到后来理性而自觉的专题研究,在“实践初探———反思修正———实践再探”的几度轮回中,慢慢逼近每个专题研究的核心区,而那些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论文案例,则是这一路教学反思中的“衍生品”,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经常告诫自己,教学反思一定要有生命力,不作无病之呻吟,不作时尚之追逐,不作虚假之深刻,课堂教学要扎实灵动,教学反思要入木三分,论文案例要力透纸背。近年来,我潜心钻研语文阅读教学,针对“个性化阅读教学”“语文双基教学”和“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等几个专题作了较深入的探究,初步形成了“文本整合·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主张。

1.探索个性化阅读课

2001年,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启动之时,我就不断地审视自己所走过的教学之路,尤其是反思自己曾经上过的一些广受好评的经典课例,既不固步自封,也不人云亦云,从而对自己的阅读教学状态有了一个理性准确的认识———严谨有余,灵性不足。于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开始尝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努力探索着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

这个历时两年的专题研究,让我的阅读教学视域一下子开阔了。我发现真正把阅读的时空还给学生,尊重并展现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阅读,课堂上就会呈现出未曾预约的无限精彩。也正是对“个性化阅读教学”作了深度的实践研究,我的课堂教学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严谨扎实而不失灵动张弛,开放自由而不失边际规则。在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发生了“嬗变”,从过去一味地关注教师的精心设计,转向了关注学生的个性阅读,从“教”向“学”的转移,让我的语文教学境界敞亮了起来。

2.审视语文“双基”教学

2005年,针对当时阅读教学中过度渲染人文性,而几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所积淀下来的语文“双基”教学成果出现了正被悄悄地弱化、模糊化的趋势,我在自己和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猛然惊醒:人文性泛滥、工具性迷失,我们的阅读教学这不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吗?于是,我审慎地提出了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双基”教学,对语文“双基”教学的阶段性、整体性、实践性三个基本特点作了新的解读,在自己的阅读课堂中尝试构建起三个“新双基”教学策略———在课堂与生活之间即时链接,在个性与规范之间寻求平衡,在继承与创新之间进行突破。

记得那一段时间,我一方面在自己的课堂里,默默地进行着语文“新双基”教学实践,探索总结有效的策略方法,另一方面,我深深地扎进了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等语文大师的著述之中,去寻找那些有关“双基”教学的经典箴言。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与阅读反思后,我撰写的《重新审视语文双基教学》这篇针砭时弊的长文章,刊发在《江苏教育》上,引起了省内外小语界的深度讨论。令我欣慰的是,再后来《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内容的修订,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我当初关于语文“双基”教学的反思是敏锐而适切的。

3. 直面课堂真实问题

2008年,评上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后,我的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更开阔了。这个时候,我不再是一个人享受课堂独行,而是引领着一批人直面问题偕行。当身边的一些教师困惑于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上不出新意,总是识字、写字、解词、读文,显得单调重复时,我和部分教师展开了专题研究,邀请他们走进我的课堂,用我的教学实例来回答他们的困惑。我的一节常态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让老师们直观地体验到,原来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也可以上得如此扎实、趣味盎然,甚至一个词语“孪生兄弟”,都能释放出巨大的语言文字能量。随着《第一课时也精彩》《〈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谈》等文章的相继发表,关于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我有了更为系统的思考———第一课时教什么?导入新课情趣性,字词学习扎实性,课文初读整体性,写字练习针对性;第一课时怎么教?朗读要书声琅琅,默读要静思默想,提问要一语中的,练习要精简高效。

当年轻教师的语文课渐渐被声光电的课件塞满时,我邀请年轻教师来听听自己的“素课”———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本语文书、一班学生。在《爱如茉莉》这节常态课上,没有我们惯常看到的纷纷扰扰的课件,也没有喋喋不休的讲解,我自然真切地引领着学生走进白纸黑字的文本之中,走进诗意盎然的教学情境之中。原来,如茉莉一般的爱,可以这样随着文字,随着细节,静静地流动在课堂上,语文素课也可以如此别样精彩。我以为,有生命力的教学研究、教学反思,需要直面课堂实践中的“真问题”,唯有如此,方才长进,产生教学力。直面课堂中的真实问题,让我形成了一种反思批判的教学习惯,使我渐趋明晰的语文教学思想,有了坚实粗壮的根系。

4. 文本整合言意兼得

近段时间来,我正潜心于阅读教学中“文本整合·言意兼得”这一专题研究,对长期以来我们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一味关注文本内容、思想、情感的过度解读现状,作了客观理性的反思,并站在教学实践的角度,为广大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们,试着开出了一剂关于“文本整合·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良方”。阅读教学自然需要理解语言,沿着“理解”这条线索探究文本写了什么,走进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之中,披文入情、入境、悟道。但仅限于此还是不够的,阅读教学还需要关注表达,沿着“运用”这条线索来探究文本是怎么表达的,走进文本的语言形式、图式框架之中,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把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价值和一次阅读中的教学价值予以最大化。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麦地中行走,采撷到那株最大、最饱满的麦穗,努力实现这种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当然,对于“文本整合·言意兼得”这个专题,我不是仅作书斋式的研究,更多的是以《雾凇》《少年王冕》《画龙点睛》《青海高原一株柳》等一个个具体鲜活的课例,给人以启示。如,教学《画龙点睛》这则成语故事,我从课文繁复的知识点教学中转过身来,梳理整合一下文本内容,换个视角来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并走进另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课堂上,打开文本,让四面文风徐徐吹来,阅读向宽处拓展;走向表达,让语言范式落地生根,教学向深处潜行。在“文本整合·言意兼得”之中,《画龙点睛》的阅读教学,留下一道内蕴丰厚的语言风景。

也正是“文本整合·言意兼得”这一阅读教学主张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而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我先后受邀到上海、天津、四川、安徽、山西、河南等地上观摩课、作讲座,“文本整合·言意兼得”这一阅读教学主张,正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的语文课堂和教学反思就是这样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反思犹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有了它的存在,就会引导我从经验世界走向理性世界,让视野变得开阔,让观点变得独特,让思想变得深邃……我的语文课堂与教学反思永远相伴同行、内生增长。我深知,反思是一条决定着我语文教学思想高度的纵坐标,没有那一个个研究专题的系统探究,没有那一次次直面问题的挑战突围,就没有我现在的“文本整合·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主张。

课堂,这条横坐标,让我的教学视界变得敞亮开阔;反思,这条纵坐标,让我的教学思想变得深邃高远。这一课一思,一横一纵,不仅画出了我的教学轨迹,也凝聚成我的教学思想。

结语:行走不歇,思想不止

38岁那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在鲜花和掌声中,我是这样总结自己的成长路径的:“扎根课堂,上好课;学会反思,作好文;参透语文,有风格。”教学研究需要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我愿意把这股韧劲继续投射到对未来一节节语文课、一个个教学问题、一篇篇教学文章的反复斟酌之中。

篇9:留下成长的印记

传统版升级:成长日志

刘家幸福三宝:我从怀上宝宝开始就在博客上写日记,从孕期时我的心情日记到现在宝宝的成长日记,我一直坚持记录宝贝成长的点滴。

分享手记:

古老的方法似乎最为实用,又透着恒久弥新的岁月味道。记得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辈抑或祖辈也会给我们写日记,还会在大大的日记本扉页写上大大的《***大事记》。于是那一件件长牙的事儿、说话的事儿、打了个喷嚏小感冒的事儿,都成了大事,留在了泛黄的日记本里和我们的记忆之中。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可以在网上建立博客,和所有的爸爸妈妈分享孩子的成长过程和自己的养育心得。网络让距离变得不再遥远,分处在东南西北的家长都可以随时交流,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好处,让传统日记升了级,可以在博客中为孩子的成长留个印!

形象直观版:照片当道&DV成集

琪琪小青蛙:在宝宝生日前几天,我会把宝宝一年的生活照全部整理出来,然后自己设计,在网上定做成长册,在宝宝生日的当天送给她,让她和我一起回忆这一年来,我们去过哪里,她有什么变化等等,这也将是我送她的结婚礼物之一。

小萝卜妈妈:我把宝宝的玩具一一拍摄,从最初的响铃、摇鼓,到后来的气球、软积木。而且还对宝宝玩耍过程中的精细动作发展进行了详细记录。哪怕玩具已经损坏了,我也会存起来,等他长大了,可以看看自己究竟拥有了多少“不动产”。

天天妈妈:每年天天的生日,我们都会给天天摄影、录像,并且让天天一个人唱生日歌,每年都是不一样的声音哦!

分享手记: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让记忆有声音有图像!无论是平面的照片还是立体的DV小短片都饱含着父母们的心思。有创意的父母们想到了很多小妙招来记录宝宝的点点滴滴。除了随时捕捉宝宝的一笑一颦,还有些父母会有一些特意的记录。比如每年孩子的生日都会以同一个地方作背景,为孩子拍照留念。不仅仅是给宝宝拍照,连宝宝的玩具也都一一留影归类,整理成册。数年以后,岁月划痕,每一张照片都透着父母的关爱和家的温馨,每一张光盘都是永久的记忆。

自然大方版:如实记录

夕然妈妈:我把夕然第一次理发时的胎毛留下,做了一支胎毛笔和胎毛挂坠。在满月时给她做了一副手脚印,现在夕然经常会把手放在小手印上比较。我会告诉她,那是小时候的你。

文静:每年我都会从这一年为孩子拍下的动人画面中甄选最有意思、最独特、最具纪念意义和成长经历的照片印制成台历和日历!既可以放在家中或办公室,又可以收藏起来作为每年的留念,等到孩子长大成人那天,当作一份大大的成长礼送给他!

天天妈妈 :每年生日的时候,让天天贴紧门站好,量一下身高,在身高的地方做个小标记,看看这一年又长高了多少。

分享手记:

很多个瞬间就构成了宝宝成长的轨迹,他的胎毛,他的手印,他的身高,他的笑容……都是父母想永久留念的一部分。现在有很多种工艺可以保存胎毛,比如胎毛笔,胎毛印章等等。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习俗中为了让宝宝毛发浓密而“满月剃胎毛”,其实并没有科学依据,小宝宝的毛发有防止细菌侵入的作用,所以如果父母要“征用”宝宝的毛发,只用一点点就可以了,无需剃个小光头,或者等天热一些必须剃发的时候再行动。

收藏版:创意百宝箱

言言妈妈:结婚时妹妹送我一个化妆盒,我用它装满了不同年份的硬币。每一枚硬币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1997年,相识的缘分;2001年,相爱的缘分……2006年,宝贝言言出生了;2007年,宝贝言言一岁了……言言每年的生日我都会放一枚硬币,代表小小的她又成长了一岁。等她长大了,我就把这个盛满快乐记忆的宝箱送给她。

文静:宝宝生日我都会送给他一本书,在扉页标明时间和年龄,然后让宝宝自己记下独特的符号,比如1岁时他可以画一些直线和圈圈。等孩子一年一年长大了,再回头来看,肯定会有变化的!

琳琳妈妈:我的宝宝还不满2岁,可是她已经有3张奖状啦,我要把“年画宝宝”所有的荣誉都装在宝盒里,等宝宝长大了送给她。

sbzym521:家里最普通的台历!从宝宝出生那天起,每到宝宝的生日,都会把那一天的台历保存下来,给宝宝作为纪念!

分享手记: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和别人不一样但是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最珍贵的东西。每一样东西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满载着父母的爱和期望。这是一个创意的百宝箱,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父母们的智慧,等到有一天,把满满的故事送给孩子,他一定会是最幸福的人。无论父母为孩子留下了怎样的成长印记,那都透着他们对子女的爱。就让父母的爱一直陪伴着孩子们吧,让感受到爱的孩子们更爱自己、人和更多的人吧。

上一篇:围巾的有创意广告词下一篇:数据结构查找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