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影响作文范文

2022-06-07

第一篇:成长的影响作文范文

影响我成长的一个人

九台龙成实验学校 八年级学生 杨雨霖

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马不停蹄地奔跑着,跑累了,当我停下休息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回头望望走过时留下的足迹,忽然,一个闪光的脚印映入了我的眼帘,让我想起了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虽说这歌是唱给外婆的,但在我心里,“外婆”已然变成了“奶奶”。

蓦然回首,转瞬即逝,之乎者也。本人已经十六岁了,快要成年了,这年龄正是花一样的年龄,身强力壮,有活力。然而我可亲可爱的奶奶呢?已经步入六旬了,双眼慢慢地看不清东西了,耳朵也稍微有一些不灵了。哎„„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然也,奶奶年岁的增长,高寿的增加,我们做子孙的又怎能不高兴!但奶奶也在一天一天地衰老,一步一步地靠近天国,我们做子孙的又怎能不伤心?这就是牙筒的命运——杯具与洗具的矛盾。

奶奶教给我很多道理,她让我受人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我这么多年一直遵循着这个道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奶奶教给我节俭,不要铺张浪费。小时候,奶奶说我很听话,很乖。吃饭的时候从来都是吃多少盛多少,她一直到现在还在夸我:“孙子,你这饭碗再干净,都不用刷了。”每到这时上都会很自豪。

奶奶经常给我讲文化大革命的故事,以此来告诫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国之栋梁。

这些道理都是奶奶教给我的,所以我不敢自居,可以说没有奶奶的教育,我现在早已步入社会了。如果往事中缺少了奶奶的身影和音容笑貌„„那这结果我还真的不敢想。

不管怎么说,在我的思想认知下,奶奶就是在十六年内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谨以此文献给我可亲可爱的奶奶!!

2011年10月31日

第二篇:家庭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父子经常起纷争怎么办?

琅小

姜秀忠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孩子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和家长进行交流讨论,分析目前学生家庭氛围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

氛围,并能自觉执行。

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能自觉执行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交流讨论法、解析法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引入主题: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坐在一起探讨“和谐家庭教育与孩子健康成长”这个话题。首先我代表八(3)班全体师生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对我们工作的信赖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这节课我将就家庭氛围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以及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来和各位家长分享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建议

二、 新授教学:

(一)、家庭的和谐表现为四种关系的和谐。 一是夫妻关系和谐。良好的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只有夫妻平等,互相尊重,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彼此忠诚,共同发展,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才能具备家庭和谐的基础。

二是长幼关系和谐。长幼关系是家庭美德建设的重点,只有家庭成员自觉做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多与老人交流沟通,婆媳关系融洽,以德育人,教子有方,建立关爱、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才能稳固家庭和谐的根基。

三是邻里关系和谐。良好的邻里关系对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大有益处,只有加强邻里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才能营造家庭和谐的氛围。

四是社会关系和谐。在家庭中要创建关心国家和社会,倾情公益事业的氛围,引导家庭成员不断学习,提高素质,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拓展家庭和谐的外延。

(二)、家庭氛围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子女成长。人的未来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环境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

一、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她)的爱意;第

二、让孩子懂得守规矩的重要性;第

三、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体验尊重,从而使他们情绪稳定。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重视家庭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您的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成为身心健康、明事理、懂规矩、有爱心、爱学习的好孩子。

(三)、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1、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化主体。家庭是否和谐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的和谐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合理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家庭中青少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结构则会阻碍家庭中青少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2、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3、理解尊重孩子。父母要有威信,孩子要信服你。

一是你人格高大,二是你讲得有道理,三是你的办法可行。对孩子平等、尊重、关怀,处理事情公道,有善行让人感动。父母与孩子从小就很亲密,象朋友,不摆家长架子,又很理性,知道在关键时应当如何表示激励、批评和妥当的指导。

4、家庭中要有健康的伦理道德观。

5、父母的人格会成为孩子的榜样。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四、总结家庭的和谐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合理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家庭中青少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结构则会阻碍家庭中青少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五、作业:深入了解其他家长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第三篇:父爱、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扬心永恒

我们已经走进了21世纪的文明和谐的社会,所以现在浅说父爱、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诚望能够与大家分享以及商榷、讨论、赏析、共勉、激励和奋进。婴儿的出生扩充了家庭成员,让核心家庭中多了一种亲子关系。原来家庭的二人世界,马上变成三人世界,原本的家庭最关爱的唯一对象是配偶,如今要分散一半甚至更多的关注度给孩子。这个生活的过程本身就需要去调整,去适应。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体验生活的。是什么促使新婚的夫妻愿意去照顾他们的婴儿。

是因为那个婴儿是他们的产品,一个不能挑剔只能不断完善的产品 。是因为那个婴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是因为那个婴儿是他们婚姻的果实。

是因为那个婴儿是他们基因的代承品。

是因为那个婴儿好可爱,软绵绵的,水汪汪的,心生怜悯之情。还是因为现有的法律,道德,必须去承担那样的责任。

照顾婴儿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但这种行为的背后却可以有无数个动机,上面所提及的都是促使新婚夫妻那么落力照顾婴儿的原因。

我个人觉得:能发挥如此巨大力量,耗费那么多的精力,可是心里还是那么乐意,还那么美滋滋,是母爱和父爱!

父爱是伟大的!母爱是伟大的!

婴儿快要出生之时,准爸爸和准妈妈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与平常不一样的变化,或许这就是人性。准爸爸的父性会彰显出来,准妈妈的母性情怀也会自然地彰显出来。这种父性和母性便是最原始的的父爱和母爱,父爱和母爱让新婚的夫妻更勇敢、坚强、热爱去承担照顾婴儿的责任。

父爱来自于父亲的角色,而母爱则来自母亲的角色。父爱和母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说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两者必须共存,共生并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对父母都有一个天职:就是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就是协助其成长,直到离开父母而独立。老一辈的父母,以为给饭孩子吃,给孩子衣服穿,给床孩

子睡,给钱孩子读书读到大学,就可以给自己打80分了。可是进入21世纪,在”消费社会“、”风险社会“、”诱惑社会“、”压迫社会”、“信息社会”里,竞争越来越激烈。能给孩子饭吃,能给孩子衣服穿,给床孩子睡,给钱孩子读书读到大学,别说打80分,打50分,还要问问自己的良心,因为能给孩子饭吃,能给孩子衣服穿,给床孩子睡,给钱孩子读书读到大学,孩子的身体会成长,孩子功利性的知识会成长。但难以获得“孩子独立”的能力,孩子的心灵难以成长。若能稍微给予孩子心灵上慰藉的,注重孩子心灵成长的,懂得标明孩子心中感觉的,便马上可以上一台阶了。独立是什么?独立就是健全的人格和生存能力。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能力,而这一些能力,是不可能用金钱买到的。而应该用挫折来磨砺的。父母再怎么强,再怎么能干,再怎么有钱,当父母选择去取代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时,那么父母给予孩子的,不是帮助,恰恰是剥夺。剥夺孩子最宝贵的学会独立的能力,这就等于剥夺孩子最大的幸福。

父亲、母亲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时起着不一样的作用:

1、父亲给儿童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规的东西,带给儿童更多的激情。母亲的活动则常重复、单调而刻板。

2、父亲更富于身体上的魅力,令人兴奋。母亲则长于言辞,给人以安慰。

3、父亲花在婴儿身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玩乐上,母亲则主要是偏于在生活上照顾婴儿。孩子更愿意与父亲一起玩乐,追求新奇的探索,而受到委屈时则愿意找母亲,以求得安慰。

4、孩子可以在父亲面前表现对母亲的愤怒和恨而不被谴责和遗弃,能表达丰富情感,又有安全感。

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的情感能力,主要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而与人打交道的社会性能力,则主要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社会性能力主要是指,知道自己的边界,也尊重别人的边界,不轻易冒犯别人;遵守社会活动中的规则,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所以,在一个家庭中,由夫妻俩组成的轴心,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全面的成长。从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男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认同的男性对象,这个对象常常就是自己的父亲。

超人型父母容易产生低能型子女

保护型父母容易产生依赖型子女

专制型父母容易产生顺从型子女

冷漠型父母容易产生敌意型子女

痛苦型父母容易产生愧疚型子女

离婚,最无辜的是孩子!离婚的家庭,孩子可能会缺失很多很多的爱,可能会造成父爱缺失、母爱缺失、父爱缺失或者母爱缺失,这样便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没有健全的人格,缺失了那么多原本“正常家庭可以给予的”爱,带着不健全的人格去成立新的家庭,并且自己尚未觉察到自己的那些不健全,或者觉察到了但却没有得到医治时。他们会在新的家庭里,在配偶的身上,在孩子的身上,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加倍讨还原生家庭缺失的爱,到时,他们会在婚姻里边处于挣扎状态,而不是幸福的状态,若悲剧没有在这一代停止,恶性循环没有被打破,那么下一代很可能会继续重演。单亲妈妈,单亲家庭,尤其是当孩子还处于婴儿期、儿童期的时候,孩子一时间是无法理解父母离婚的事实的。孩子看到的是父亲或者母亲的离去,看到的是一方把另一方抛弃,感受到的是分离带来的焦虑和痛苦,心里有想法,有情绪,却不知道向谁或者怎样去表达,除了哭着喊:爸爸别走„或者是妈妈别走„„但爸爸或者妈妈最后还是走了的那种绝望„绝望过后,如果照顾者灌输的不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而是灌输着一种之所以离婚是因为谁对,谁错,那么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种仇恨心理„若孩子能够正确看待他爸爸妈妈的离婚,能够接受那样的变化,那样的事实,也能够变得更加地独立,自强。关键在于孩子心里是怎样看待,怎样解释爸爸妈妈离婚的事实。

留守儿童,最无辜的还是孩子 !留守儿童比离婚家庭,看起来视乎要好一点,起码留守儿童会比离婚家庭的儿童更加相信夫妻之间有真爱。但悲剧的是,在不少的留守儿童里边,父爱和母爱都缺失,这原本是属于孩子们享受的爱,却要让孩子去享受爷爷、奶奶的爱,那样的爱不是孩子渴望的爱。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一代与一代有代沟,更何况是隔代的爱呢?!或许孩子在无奈之下,真的接受了爷爷、奶奶的爱,并把那些当作是养育之恩。与爷爷奶奶的关系比父母的关系还要好,并且认为“他们是爷爷奶奶养大的,凭什么要养他们(父母),我无法感受到他们给我一点的爱”,对父母来说,确实很无辜,但孩子的那种“感受不到爱的感觉是真实的”话,那么是否都会感到无可奈何。孩子与父母

的关系是疏离的,长久那样的话,同样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孩子无法看到父母之间是如何表达爱的,无法看到父母之间是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差异跟冲突的,也就无法从父母身上怎样学习爱,付出爱。若孩子有超强的同理心,他们会接受现实中的一切,会变得独立,更加地自强,这也是有利的一面。

第四篇:家庭氛围对儿童个性成长的影响

01-18 庭氛围主要是指在家庭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氛围,它对儿童个性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第一:夫妻关系对儿童个性成长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影响家庭氛围的主要因素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和睦,则家庭氛围就会轻松愉快;夫妻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就会僵硬冰冷。

一般来说,夫妻关系良好的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开朗大方,活泼热情,安全感强,自信,做事有主见,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与父母也有很强的情感联系。生活在夫妻关系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一般较为懦弱胆小,做事没有主见,内向、不爱与人交流,严重者甚至孤僻自卑,无法正常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这些都是由于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不爱与父母交流,与父母形成巨大的隔阂和代沟造成的,为孩子的个性形成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所以,在有孩子的家庭中,父母应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围。

例:小张和小陈,同是女孩,同是一个班级。小张性格内向,做事犹豫不决,胆小,不爱与人交流。小陈性格外向,大大咧咧,待人热情,自信,大方,乐观,朋友都喜欢和她相处。为什么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有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呢?究其根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 1 于家庭方面。小张家庭物质环境贫乏,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甚至有家暴倾向,父母对小张的关注度也不够,遇事向父母寻求帮助时也是被父母的三言两语带过,他们也长期不和孩子交流,所以形成难以跨越的隔阂。而小陈家庭物质环境优渥,父母和睦,对子女的生活、教育关注度较高,使小陈有一个幸福无忧的家庭环境和精神环境,为其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二:亲子关系对儿童个性成长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所形成的交互关系,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亲子关系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要家庭关系。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关系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亲子间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它是儿童社会化的开端,起始于最初生命的几个月,表现为啼哭、微笑、偎依等行为。它将会影响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家庭关系也出现新特点,亲子关系也日趋民主,父母由家长逐渐变为与孩子平起平坐的朋友。据相关研究表明,46.7% 的儿童将父亲视为自己的朋友,51.2% 的儿童将母亲为自己的朋友。这个比例较前五年有较大增长,五年前的比例为36.5% 和36.2% ,其不同在于亲子关系更加平等。但问题是经常与父母说心里话的的比例从五年前的39.3% 降到27.7%。客观上,这是由社会变迁造成的,发达的资讯社会在促进两代人更加平等的同时也给亲子沟通带来了更大的鸿沟。另外,快节奏的生活也缩短了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另一方面,亲子沟通减少也与父母过度关心学习成绩有关,而

2 对儿童的情绪、性格、兴趣等关心不够。由于缺乏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父母很难在必要时为孩子提供恰当支持,从而使孩子产生较多的个性问题。[3]

第五篇: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

结 题 报 告

邢台技师学院

袁 超

二 零 一 一年 六 月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多元化,需要大批的高智商人才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中去。然而我看到的一份资料却使我大为惊诧。据我国公安部的统计,在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3%,到80年代增到70%以上,至今居高不下。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材吗?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子女成才的源头”。我认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和终生教师。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观念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现在在国内,很少有中职学校会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其实中职学生现在正处在青春期,很容易受到外在社会的影响,他们现在还小,心理不够成熟,很难分清事物本身的好坏,学业上也会有一定的压力,在外国,中职学校里会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一定的生理知识,这样有助于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对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大都有叛逆性,这时期的父母,一方面要照顾孩子,一方面要照顾老人,还要忙工作上的事情,压力很大,有时他们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而父母往往会忽略到这方面,认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就可以了,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现在青少年的犯罪也不少,学校教育,也应该加入一些心理教育,如今我国在提倡素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就更应该被重视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人类对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可谓历史久远,无论是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还是古代中国圣贤孔子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始思想,以及实践中的原始形式。但是,这些思想和实践都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现代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现实需求,也提供了发展契机;现代科学特别是心理科学的发展为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目前美国所有的大学几乎都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职人员。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美国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标准、权力范围等。心理咨询和治疗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相当发达的行业,服务也日趋多样化、规范化。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日本大学中90%的学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有专项经费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代写毕业论文成了以管理工作者为主,医务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相互配合的实力很强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在日本教育中已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影响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大学也都设有心理卫生服务机构,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快。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外广为流行的心理咨询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的主要形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单一,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仅是未来他们的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这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长治久安。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1.本课题自身的特点。

研究学生的心理,并且将之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这是当今教育行业当中非常先进的理念。身为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身的头脑。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会符合时代的要求。这种要求带有很大的迫切性,如果不能去准确的适应,最终会被未来的竞争所淘汰。

2.本课题研究的特点。

很多人都在从事这方面课题的研究,大家的研究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实施我们的研究工作开始之前,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材料,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在学习当中,积累了大量的笔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念。

(1)采用更多的先进的方式方法,去挖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深层次原因。比如在课题研究伊始,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就引入了一个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影响中职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到底有哪些。先进的方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也引得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关注。

(2)更加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我们每一个教师扎根在同学们中间,做学生的真正的朋友,找寻到第一手资料,帮助自己的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学生的口里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主宰者广大青少年的心理。

(3)把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家长,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走访学生的家长,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了解他们对自己子女的心理的关注度。与家长建立一个常态的沟通机制。让他们意识到教育子女是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来进行的。

(4)制作了大量的调查问卷,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既有对学生的,也有对家长和其他社会层面的。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心理健康.优于躯体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把智力健康及其它健康因素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本没有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大于其他任一健康因素。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态,其他任何健康都将是“镜中花,水中月”。唯有心理健康了,我们也才可能把别的事情做好。心理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业的基础。抛弃心理健康去谈一切,都是枉然的。

学校因素大于家庭因素以及其他社会因素

在我们看来,在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间,学校是最关键的一环,它的重要性远大于其他任何因素。把学校教育搞好了,实际上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2. 实践价值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在全社会已达成共识。了解我们的青少年,服务于他们,真正理解他们,对于我们的教学活动,对于我国的建设,对于中职生未来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3)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职学生尤为

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4)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一)研究的范围

中职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2.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3.社会因素。我们这里的社会因素指的是一切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事物和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根本性质理论的一个心理学分支,也称体系心理学。它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不但可以解释、预测并有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而且可定向指导心理学各局部分支学科的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科学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它关注心理现象的实质、机制和过程,追求普遍的解释、科学的理论和预期的指导力量。它象理论物理学那样在本学科群中处于基本理论地位。

2.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

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教育心理学者除了到学校做实验外,并不介入学校的心理辅导、咨询、评估和矫正学生的实际活动中。总之,教育心理学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的。

3.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在脑的解剖部位及脑功能上发生的规律。生理心理学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物学、动物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的主次关系。

2.找出心理健康与社会因素的内在联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怎样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

2.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各自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

3.中职生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4.中职学校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 5.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哪些? 6.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 课题研究的对象

1.邢台技师学院机电专业130班39名中职生。 2.邢台技师学院铁路电气化专业131班45名中职生。 3.邢台技师学院铁路电气化专业132班42名中职生。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关于科学成才的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现代化的手段、理论和方法等。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课堂实践找寻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3.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学校以及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更加直观地解决与学生健康成长有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自2010年5月至2010年6月) 1.设计方案

2.组建领导小组与课题组 3.培训相关理论知识 4.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分清层次,有利于课题研究。 5.设计调查提纲、问卷 6.实验研究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自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 1.培训

2.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问题学生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3.调查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相关材料,了解中职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4.实施实验研究

根据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案。边实践,边完善策略。

5.阶段成果展示

与课题组之外的教师交流,展示具体成果,征求意见。 6.理论专题研究

总结成果,一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提取其中成熟的,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三)总结阶段(自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 1.培训

2.征求学生及其家长意见

学生和家长是课题研究的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的意见是最直接的,最真实的。根据他们的意见及时调整我们研究思路。

3.听取专家关于本课题意见 4.课题组成员间交流

总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经验与教训。 5.撰写研究报告 6.总结推广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2、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青少年时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己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方面、体重、身高迅速增长,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但由于他们自我的发展还不成熟,“精神成人”方面还有待于引导,因此加强青少年教育势在必行。

3、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少年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史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重视实行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

(二)中职生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疾病患发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职学生

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但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有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内,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里不健康状态。据调查分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居各类问题之首,约为40%左右,学习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是巨大的。首先,社会重视学历,而舆论导向使每位学生重视分数的高低;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容许半点松懈;再次,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适应高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优胜劣汰”的心理时刻敲击他们心灵。长时间处于多重压力下学生便表现出学习焦虑、厌学症和考试焦虑等。

(1)学习焦虑。据部分学生反映:他们经常一捧起书本就头疼、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夜间常有失眠发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问题多是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是较要强但学不得法的学生,又极力想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学习很努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2)厌学情绪。这类学生的口头禅是“我觉得学习没有意思”、“我讨厌学习”“学习好又不一定有出路”等等,他们对学习极度的厌倦,认为它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可言,甚至出现旷课、离校出走。

(3)考试焦虑。考前适度紧张,可以促使学生高水平发挥。但有些学生考前过度紧张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考试失利,这是一种需矫治的病态心理。

2.家庭问题:笔者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发现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和父母关系紧张。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有许多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而导致关系紧张。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而学生逆反心理强烈,因此家庭关系表现出不融洽的态势。

(2)负疚心理。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刻苦,但成绩不理想,父母知道他尽力了,不责备,尽心照顾好他的生活,变着法地鼓励他。但父母越体谅,他们的内心却愈加内疚。

(3)单亲家庭或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如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等;而失去双亲的孤儿的心理更不平衡,他们没有父母的关爱,觉得是被这个世界遗弃的人,所以学习对他们而言没有实际的意义。

3.交往问题:笔者强烈感受到现在有些学生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善与人沟通等等。主要表现有一下几方面:

(1)与教师的交往。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他们所期望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

(2)与同学、朋友间的交往。中职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归属感,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青少年都强烈地渴望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情感不够稳定;对朋友的要求苛刻,有排他心理;对朋友的选择有时缺乏原则等等。

(三)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职学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教养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着影响。

1.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罕见,而忧郁患者却很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忧郁患者却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中职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见解传授,如,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职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

2. 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与中职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如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上曾一度刮起过“走后门”、“一切向钱看”、“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不良风气,都曾使一些中职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要确保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净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3.学习生活环境

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中职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它心理变态也与人口密度有关。大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导致了大量过量信息的产生,使人们的心理严重“超负荷”,拥挤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中职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社区环境

社区是指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小镇等。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传媒和社区环境产生的。学校和家长充分发挥社区对中职学生心理的辅导作用。如,有选择地组织中职学生观看健康的、符合其年龄特点的电影、电视;欣赏音乐会、美术、摄影展等;充分挖掘社区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如绿地认养、照顾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从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心理会变得更加成熟。

总之,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

(四)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心理障碍是当今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中职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在所有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个别中职学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已陷入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品德教育;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学校

教育与社会教育则已陷入重视知识教学、升学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中职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形成的误区。由此可见,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1.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作为中职学校教育的具体决策者和组织者,中职学校校长首先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职责;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定专职教师,定专用教室;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建立集教育、科研、咨询于一体的心理健康科室,指导、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心理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的待遇问题。

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而为中职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主环境建设。好的教育要有好的主环境。主环境建设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建设,要体现出“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名花异草、茂林草坪、曲径通幽的小道,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3)校园建设要做到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这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校还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可从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汇编家庭教育通讯、家长委员会、咨询活动等,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既关心子女身体健康,更重视子女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家长们要正确地爱孩子,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样,良好的情绪就会长期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位置,从而保证每位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也要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中职学生不少心理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也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解决,换言之,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那么,教师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理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促进者,教师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有特殊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某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所以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1)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对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投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发挥铸造学生心理、塑造学生品德、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在学校中,中职学生与教师直接接触最多,受教师影响最大,教师在课堂内外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教态,炽热的感情,踏实谦逊的作风,无不给学生的心灵打下美好的烙印。同时,教师宽广的胸襟、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也会深深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让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正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一般可归结为三个原因:

(1)在日常交际中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中职学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范围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很难得到成人正确指导其交往能力,难免会由于交往不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个性过于孤僻,内向;有的则任性,虚荣,嫉妒心强;有的害怕交往,害怕谈话。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学生在平常,由于所处的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抑郁或走极端;社会不良风气,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心理矛盾、困惑、疑虑,教师不得法的教育和严厉、放任,使得孩子对抗情绪或畏缩心理形成。

(3)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应试教育泛滥,只见分不见人。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尽信老师,老师迷信标准答案;学校以“分”定位,教师以“分”晋级,学生以“分”择校读书,真正的“分在增值,人在贬值”,学生往往得了高分,失去情感意志与追求,学生在高分、高心理压力下,丧失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心理加剧。

3.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心痛尚须心药医。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对待这些心理问题,解决时不能一概而论,更

不可粗暴急躁,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可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耐心启发、正确引导。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须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就是有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宽容待人,并且善于审时度势,要热爱生活所赐予的一切,要学会关心自己,使自己活得坦坦荡荡,快快乐乐;还要善于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往最坏处去想,就会发现自己最幸运,遇到想不通行不通时,退后一步自然宽,还别忘了改变和克服情绪心态,否则,社会意志衰退,上进心全失,患上心理疾病。

(2)善于等待: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漫长过程,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不能立杆见影,所以我们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滴水穿石。

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尽量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全方位,多角度,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才能勇敢地直面人生,笑对人生,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逐渐形成热情、开朗、乐观、宽容、自信等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之目的。

(五)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又是迈向社会的中继站。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中能够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如果把家庭环境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按控制和作用的特点,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硬环境”,相当于这个系统中的硬件;一类为“软环境”,要当于这个系统中的软件。家庭“硬环境”是指家庭中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它对子女身心发展一般起积极促进作用。家庭“软环境”是指家庭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家长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如家庭氛围、家长的人格特点、教育方式等,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在这一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家长。

1.家庭“软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呈现出复杂性,具体有以下两大特点:

(1)既是多方面的,又是最深切的。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因此,父母在子女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它就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这种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的,可以说,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对某件事的态度、处理方式等都是构成家庭“软环境”的要件,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中

国家庭在这变革中不断受到冲击,进而演化和变革。现代的家庭“软环境”经历了这一次次洗礼,正趋于优化。尤其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民的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家庭作为文化传统的最忠实的载体,由于长期深受封建思想的浸染,家长素质难以脱胎换骨。许多封建传统思想如家长制作风等严重禁锢着人们,因此,我们的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甚至很大一部分仍处于文盲状态。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家长虽然普遍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但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家长在这方面存在迷惑或失败感。因此,家庭“软环境”呈现的差异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甚至,消极性远大于积极性,这是不容忽视的。

2.家庭“软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环境”影响子女健康乐观情绪的形成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其认知的支配更受其情绪的直接影响。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反之,则有害于身心健康。所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家庭“软环境”中的诸多要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的情绪。在由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中,子女既可形成积极愉快、健康乐观的的情绪状态,亦可产生消极、悲观的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关注与子女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软环境”,营造健康乐观的情感氛围,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子女日常生活中的主导情绪。

(2)“软环境”影响子女健全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心理健康的人在意志品质方面主要有以下四个具体特征:①独立自主;②较强的挫折耐受力;③良好的自制力;④果断。这四点是一个人健全的意志品质的标志,对于一个人成长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家庭“软环境”中核心——家长在这方面的表现直接影响子女健全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一个办事犹豫不果断、不独立、自制力不强的家长不可能教育出一个果敢、独立的子女。

(3)“软环境”影响子女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前提。子女正确的自我认识,只有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教育方法等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子女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4)“软环境”影响子女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子女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影响。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与

子女不良人际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氛围、家长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方法、方式等无不对子女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加强家庭“软环境”建设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3.家庭“软环境”的建设

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纷纷投资于家庭“硬环境”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的“软环境”比“硬环境”更为重要。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家庭“软环境”的建设。

(1)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当前,我国大部分家长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子女智力发展的片面做法,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重中之重。家庭“软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过程。家长应视其为系统的教育工程,研究并掌握子女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不同年龄表现出的具有本质区别的心理特征,把握子女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儿童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飞跃期,16-17岁是心理发展的成熟期。家长应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因势利导,顺利帮助子女度过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避免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

(2)营造良好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应积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不仅在生活上要悉心照顾子女,而且要时刻关注子女的心理发展,应努力使自己既成为好父母,更要成为好朋友。大量事实证明,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对于塑造良好个性的子女作用极大,所以家长力求摒弃“棒打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那种训斥、甚至打骂的教育方式,将子女视为一个真正完整、有独立人格的人,采取民主、平等的对话方式。这样,良好的、宽松的育人氛围会使子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发展的新人。

(3)有关教育部门应重视家长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 尽管目前有些大中城市家长教育搞得很红火,但全国各级、各地区教育部门都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把家长教育纳入正常的系统的轨道,使之能顺利、有序地开展。当地教育部门应做好本地区的家长培训工作,可结合本地区特点,以单位或社区或乡村居民委员会为中心,成立家长培训点、家长咨询委员会、专家门诊等,以解决家长教育中的难点、疑点。

除了有关教育部门外,学校也应担当起家长教育的重要角色,子女所在的学校可成立类似的家长咨询培训中心,定期举办类似的讲座、专家析疑等,以解决我国目前非常棘手但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六)课题研究前后,参与课题活动的中职生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1.开朗了,乐观了,有上进心了,不再自卑,畏惧困难了。 2.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方向进一步明确了。

3.讲文明了,懂得尊重别人了,改掉了很多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4.同学之间协作精神加强了。 5.师生关系融洽了,加强了。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生价值观。

我们的学生需要的心理辅导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化课教育,同时也需要心理学的学习。心理学的教育决不可轻描淡写地忽视它,一定要把它提到一个关系到学生未来的高度来研究。

2.没有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是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 辅导站、咨询信箱、热线电话等,为求助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积压和行为,提高心理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我们的相关设置太少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3、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源自对自我的清醒、深刻的认识。学生 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自我教 育的过程中。学生应当对自己,尤其是自身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当自己充分了解了自身的能力特点时,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并通过艰苦努力来实现预定目标。

4、需要更好地创设心理环境,建立家庭、学校沟通渠道。

首先,要创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通过对学校主环境建设、校园 文化建设和校园校貌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场所,陶冶学生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其次是创建家庭内部环境。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是培养学 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是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同时, 还要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这是提高学 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 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

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今后设想

1.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我们的课题研究,找寻我们工作当中的不足,推广自己的经验。

2.向其他先进的地区取经,完善我们自身的的理论素养,扬长避短。 3.建立一个心理评测体系,方便教师和学生,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自身心理是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珠海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编印

2、陈家麟 《学校心理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涂光辉 《班主任工作技能》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李子勋《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

5、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0

6、顾春《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出版社,2006.10

7、徐应隆《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与教育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

8、熊华堂、张晓东《学生心理调试指导手册》,新世界出版社,2007.10

9、孙圣涛、张薇《中职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

上一篇:标志设计的教案范文下一篇:标准化学校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