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读《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2024-05-23

以人为本—读《灰姑娘的故事》有感(共19篇)

篇1:以人为本—读《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以人为本—读《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堂好课。课堂上教师始终引导学生人性化阅读和分析教材,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比如谈到交朋友,教师引导学生明白“需要仙女,也需要狗和老鼠”,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这样辛黛瑞拉才能去参加舞会;狗、老鼠帮助她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所以我们要多交朋友,看到朋友的优点。教师还教育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后妈也是爱自己的女儿的”,要理解别人,后妈其实也不是坏人,她也是因为爱她的女儿才会做出那些行为,对后妈心理的解剖,是公正客观的,教师让学生看到了人性中的柔软和温情,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丑化。

另外这节课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作者挑战。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激励着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落实了三维目标。

我在教学《穷人》一课时,用课件出示:“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让学生通过读描写环境的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通过读把感受表达出来。(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我还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问学生“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学生体会到他们夫妻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们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通过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篇2:以人为本—读《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读完这一节美国课程《灰姑娘的故事》之后,我从教学目标设定与落实的角度进行了认真地思考,首先肯定的是这是一节好课。这份案例材料中虽然没有明显的将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罗列出来,但若细细品味则可发现奥妙就在其中。起初,老师让一个孩子讲故事,其他同学听故事,这其实既锻炼了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又训练了其余大部分同学听的能力;之后,教师根据故事情节进行不断地提问,不但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透彻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过程中值得我们大家关注和学习的一点就是教师在不断提问和层层引导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富有教育性的知识,如:做一个守时的人,要拥有自己的朋友,做一个爱自己的人等等,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真谛。最后,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树立起了自爱、珍惜亲情、友情等价值观。除此之外,美国教师在整个课堂中还体现出了很多闪光点:语言幽默诙谐,时时鼓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说,这堂课基本上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贯穿于课程学习中,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一节好课。

但是这篇案例也有一些小小的不足:这是一堂阅读课,可是老师却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加强就更完美了;还有教师设计的很多问题如果让学生自主提出,我想孩子的自主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会体现得更好。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三维目标的:我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所以我认为正确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在课堂上我首先尽量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其次在打好根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在达成这些目标的之后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的价值观。例如我在教学《盘古开天地》这一课时,我不仅仅让孩子学会字词,感受神话故事的特有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语言中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起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让孩子学到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篇3:以人为本—读《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一)珍妮与布兰德的爱情生活

珍妮一家生活贫困,家庭唯一经济支柱威廉.葛哈特又失业在家,无奈之下,珍妮和母亲利用业余时间给客人浆洗衣服,已经52岁的参议员布兰德成为他们的顾客,在彼此的接触中,布兰德对珍妮家的状况深表同情,也被其深深吸引,且看珍妮身上有什么是吸引布兰德的?首先,当然是珍妮的青春吸引了他。叙述者对珍妮的容貌做了细致的描写:“她那时正在成年,模样身段渐臻丰满,任何男子都不能不受她的吸引。她的眼睛清澈光亮的出奇,他的皮肤很娇嫩,她的牙齿洁白而匀称”。其次是珍妮的温顺和善良。她对家庭充满责任感,使他在本能上有要帮助她的感觉“他们两人中间发生一种更多同情的关系”。我们知道,这并不是爱情真正的基础。还有珍妮每次温顺的性格特征对布兰德也是致命的吸引。女性的美貌仍是吸引男性的第一要素,还有女人必须是男人的附属品,需要用温顺才能征服男人,这是典型的男性话语下的女性形象,也是男性所期许的完美女性形象。而布兰德开始“有一点使他觉得不安,就是他长要不能遏制地想起他所做的事并不正当”。虽然布兰德心里很清楚他们的结合于社会所不容,他们的身份地位又是何等的悬殊,但他又想到自己已经是五十知天命了,意识到生命和自己政治生命都如过眼云烟,他现在需要追求本真的东西,也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而这一些他在珍妮身上感受到了,以致于他愿意解开了披在身上的那件尊严的外衣,感到自己又年轻了,看来珍妮的美貌和青春才是真正吸引布兰德的地方。在来看看他第一次和珍妮身体上的接触,珍妮的一家生活又陷入了困境,珍妮的哥哥去偷煤,正好被警察逮到,全家人感到绝望极了,珍妮只有向布兰德求助,事情很快就办妥了,而布兰德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怜的珍妮也就因此做出了牺牲,这不由的让人去怀疑他们结合的动机,后面还有一段对处女的经典描述:“说一个十全十美的处女需要150年的时间方才造的成,原来处女的珍贵性是由地上和空中一切着魔的事物吸取来的。它来自一个半实际以来吹国青麦的南风,…….一切广山所载的茴香和自由—并经过三个百年的积累”。这也充分体现了那个男权社会的处女情结。如果布兰德真的爱珍妮的话,就不应该趁人之危,在珍妮最脆弱的时候去钻空子,他明明知道他们这样做的后果,这一个消息不胫而走,免不了要闹得满城风雨,身败名裂,但仍然我行我素,不改初衷,他如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能站到珍妮的位置想一想,珍妮那时候还太单纯和天真,无法预料这种事情的严重后果,虽然文章强调了是布兰德的意外死亡,才使珍妮落的未婚先育,还要守寡,受人耻笑的下场,但导致珍妮最终悲惨的下场布兰德要负主要责任。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珍妮的父亲老葛哈德,因为知道自己的女儿跟布兰德这样年纪的人交往,坚决反对,他认为自己女儿的终身大事是必须要服从他的,以及后来他知道了孩子的事情,坚决要将珍妮赶出家门的举动,反映了父权在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欺压,就连自己的至亲对自己的不幸也是很难谅解的。试想,如果父亲能以广阔的胸怀,抛弃世俗的眼光接受女儿的婚姻,也不会有珍妮后面的如此悲剧下场。

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珍妮的悲剧也是自身个性的悲剧。她面对布兰德的种种诱惑,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合理得到回报,而是频频接受布兰德的善意,当布兰德送给珍妮一块手表之时,珍妮就满怀感激之情“把自己的脸颊紧紧的贴在了布兰德的脸颊上”,所谓无功不受禄,明明知道布兰德对自己是有企图的,却没能抵挡住诱惑,包括后来布兰德因为救出了珍妮的哥哥,珍妮居然以身相许,这种自我牺牲并不值得推崇,报恩的方式有很多种,而这是最差的一种。

(二)珍妮与莱斯特的爱情生活

莱斯特是一个车轮制造商的儿子,出生在一个天主家庭,但已经不在相信天主教教义,作为上层阶级的一份子,不相信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可以决定自己的优越人格,他本可以在自己的社会圈子里找一个门当户对的配偶,但他却向世俗发出了挑战,初见莱斯特不禁被他的形象所触动,但他也有缺点,一个是酒的嗜好,另一个弱点,就是“好色的天性,但是他也以为自己能够控制的。他虽然喜欢跟女人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却能决定危险点在什么地方。他以为做男人的要是能把这套事情当作逢场作戏,那就不回招来多大的烦恼。最后,他又自命为懂得正当的生活方法,以为正当的生活无非就是不声不响的去适应社会的情境,只不过略略加了点自己的间接来判定个人行为的是非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珍妮的命运担心,开始莱斯特更多的是为珍妮的美貌所吸引,几次的见面后就霸道的称珍妮是他的人了,但从莱斯特的人生哲学里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不喜欢受婚姻束缚的人,他崇尚的是个人自由,“他需要女性伴侣的安慰,但他不愿意因此而牺牲个人自由的那种倾向却一天强似一天。她是一切方面都能使他动情的,讲到结婚,那是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必要。他只消叫一声来,她就非服从不可,这就是她的定命”。抱着这样的初衷,珍妮的结局也就不难预料了,珍妮是男权语境下的传统的女性形象,婚姻当然是她所希冀的,她是不会想让自己的沦为别人的情妇的,这是珍妮的家庭和她的人生观所不允许的,但是莱斯特虽然声称多么的爱她,却连这基本的请求也无法满足她,后面的故事情节又再次证明这样做又对珍妮是多么的不负责任。他们的同居生活是快乐幸福的,如果不是莱斯特的姐姐发现了他们同居的关系,我也相信他们会幸福的生活下去,但这何尝不是对两人爱情的一次巨大考验呢?莱斯特的姐姐回去向父亲说明了一切,父亲非常生气,认为这种行为使家族蒙羞,甚至要剥夺莱斯特的继承权,但我们来看看莱斯特是不是真的走投无路了?遗嘱规定是:“如果他未曾同珍妮结婚,就跟她断绝关系,以期他的生活在道德上可以符合父亲的愿心。如能履行这个条件,那么他的一份财产立刻就可交还他。(也就是后面估算的150万)其二,如果他愿意跟珍妮结婚,也听其便,那么这每年1万元的生活费可以继续领到终身,但以他本人的终身为限”。我们看到老头子并没有对自己的儿子赶尽杀绝,如果莱斯特能坚定的和珍妮结婚,凭着他自己的能力和原来已有的基础,和父亲这小笔遗产,他们仍能过上甜美的生活。虽然作者怎样描述莱斯特对珍妮的不舍和环境逼迫下的无奈选择,我们看到珍妮从奥白莲的得知遗嘱的事情后,就觉得要牺牲自己来成全莱斯特,她不愿意让他放弃这么一大笔遗产,也不想让自己的爱人苦恼,她其实多么希望莱斯特能留下她,但是莱斯特“只是觉得自己还没行动,却先受到别人的干涉,这是他觉得可恨的”,“珍妮听他话里分明是对她淡漠,分明只含怒不含情,因而不由得伤心彻骨”。这个时候他想的还只是他个人的心情,可见他的自私,优柔寡断和他对上流社会生活的留恋还是葬送他们的爱情。更可鄙的是,当他也下定决心离开珍妮的时候,他想到也只是用金钱去赎罪,赡养费可以由珍妮随便要,这边珍妮的事情还没有了结,那边又开始和自己的旧情人基拉特夫人旧情复燃,虽然作者强调是基拉特夫人一直在勾引莱斯特,但我们也看到了莱斯特也慢慢接受了基拉特夫人才是自己配偶的最佳人选,这边帮助珍妮找房子搬出去,这边就迫不及待的寻找自己的夫人人选了,“在他的心的背景下,却有那个媚人的,深知世故的,正合身份的基拉特夫人的依稀倩影在那里走动”。后来又进一不证实了他对基拉特夫人的肯定,“她是有修养的,同情的,哲学的,对于优雅社会里的种种乐趣都曾有过训练的,而且财力足以满足他的一切欲求的”“如果他跟她结合,事情就简单的很,那时他就用不着操一点心,只消出来享受就是了。”他和夫人的快乐生活也逐渐冲淡了他对珍妮的愧疚感,虽然在其生命的弥留之际,他还是想到了珍妮,声称她还是自己爱的女人,但这也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有了第一次失败的经历,珍妮却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使自己又陷入了沦为别人情妇的境地,真是可悲又可恨!其实珍妮在开始是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时候,珍妮心里感到一种痛苦,就是一个人面临着一个一样而复杂的问题的苦痛。她的孩子,她的父亲,她的兄弟,她的妹妹,一齐都起来跟她对抗。她刚才所做的是什么事情?她难道容她自己再陷入一种苦恼而猥亵的关系吗?”。我们看到珍妮也意识到这样做只会让自己不道德,并为社会和家人所不容,在这场感性与理性的斗争中,珍妮趋向了前者,珍妮本可以选择更有尊严的活法,但她没有,却故伎重演,再次沦为别人的情妇,只是因为父亲的生病和家庭的拮据,就可以出卖自己吗?在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珍妮又怎么可以得到幸福?珍妮后面又多次想到了要和莱斯特结婚,但是莱斯特因为家庭,社会以及自己的生活理念都没能让她如愿,如果珍妮能看到莱斯特的自私和不负责任,及早的离开他,也不会有后来无尽的痛苦。

到知道了遗嘱的事情之后,珍妮又没有勇气去捍卫自己的爱情和权利。珍妮在此只是表现了自己的忍让,谦卑,还有就是那一贯的牺牲精神,“她正在筹思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认为离开是最好的办法,但又觉得鼓不起勇气去对他讲明。她绝对相信这一行动——分离——是必要的,是应当的”。当意识到自己的情敌出现,也没有出现任何积极的行动,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连自己都认为基拉特夫人才是跟莱斯特相配的,加上自己对莱斯特事业上的一无所知,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不足,莱斯特也觉得在事业方面找基拉特夫人商量更好,珍妮则更适合于家庭,这也造成了两人不断扩大的差距。

(三)结论

波伏娃在《第二性》序言中写到:“对男人来说,女人所表现在他们眼中的只是一个性感的动物,她就是‘性’其他什么也不是……男人是主要的,女人只是附属品而已”。德莱赛笔下的珍妮又何尝不是在父权和夫权共同压迫下的产物,当然珍妮的个人悲剧也是自身性格的悲剧。作者虽然极力在表现环境对主人公命运摆布,但珍妮的两次选择都是自愿的,并且有更好的选择却没能把握,由此,我们意识到作者未能摆脱俗套,珍妮仍是男权意识的产物。

摘要:文章试用女权主义观点分析、探究珍妮悲剧的根源, 指出作者的男权思想和这一悲剧形象的个性的失败之处。

关键词:珍妮,男权思想,女权主义,个性悲剧

参考文献

[1]蒋道超.德莱赛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 (美) 德莱塞.珍妮姑娘[M].傅东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95.

篇4:读刘胡兰的故事有感

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将大批干部转移上山。當时,刘胡兰也接到了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1947年1月12日,匪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自己坦然躺到了铡刀下。刘胡兰烈士牺牲时,还不到15周岁。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这个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流传开来。随后,毛泽东主席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完刘胡兰的故事,我仿佛看到刘胡兰穿着破旧的衣裳,双手叉腰,怒视着敌人,眉梢眼角间透着坚定与刚强。

轻轻合上书,我迟疑了。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子,是什么力量使她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卫自己的战友?是信念,是她对党的一片耿耿忠心啊!

如今,我们的祖国正走向繁荣昌盛,我们无忧无虑地活在当下,没有了战争,大家都团结友爱,和谐互助,可是,我们不能忘了所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来这么幸福的生活呀!

我们在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是党把我们从一粒粒幼小的种子培育成高大的树木,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大家应该学习刘胡兰同志这种不屈的斗争精神,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虽然我们没有出生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也不需要我们去流血牺牲,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不懈的努力,刻苦学习,从点滴做起,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我们的贡献。

篇5:读《灰姑娘》的教学案例有感

从美国教学方法中看到了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读完美国教师所教学的《灰姑娘》一课后,我感受颇深,咱们先抛开异国教育方式的差异不谈,先想中国教师上这堂童话《灰姑娘》时,大部分教师必是先告诉学生什么是“童话”。接着便会一段段,一句句的去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最后,只言片语的谈谈学完这篇童话故事你的感受。学生的感受怎么会像美国学生那样深刻?而这堂课,老师只起到一个问问题的作用,所要给学生教授的知识便在这些问题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得到想要的答案。

教育部提出教育“以人为本”,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价值,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要做到这些,就是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而往往我们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反复的去读,去写,去记,往往忽略了后两者“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致每堂课都是为了学课本上的知识而教,如何体现价值观?且看美国教学课堂上教师的发问,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并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要守时,交好朋友、爱护自己。特别是最后一问,不仅鼓励,认可了学生的回答,而且让学生知道要不惧怕权威,敢于质疑。瞧,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在中国的教学课堂,我不敢说所有,大部分课堂可能因为老师对全班女孩子说“女孩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们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肯能就吓昏了”这样的话时,会引来下面的各种羞涩的表情和笑容,这就是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但是虽然文化差异,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我们在教学中更多是以学生为主体,自然而然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价值观,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谐发展!!

篇6:读《灰姑娘》有感

读《灰姑娘》有感

《灰姑娘》是一篇世界著名童话。故事中的仙德雷拉是个可怜的小女孩,她美丽可爱,心地善良,任劳任怨,王子邀请全国的女孩子参加舞会,想从中选出心爱的姑娘做他的新娘子。仙德蕾拉的后母不让他参加这个舞会。但仙德蕾拉没有放弃机会,在老婆婆老鼠和小狗的帮助下。她不仅参加了舞会还使王子爱上了她。最后,仙德蕾拉嫁给了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篇7:读灰姑娘有感

读了《灰姑娘》这本书,觉得灰姑娘真可怜,小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又娶了一个妻子,这个女人也就是灰姑娘的后妈心肠很坏。她有两个亲生女儿,这两个女儿很丑,她们和她们的后妈一样,心肠也很恶毒。后妈趁丈夫死后,抢走灰姑娘的衣服、玩具,还让她做饭、拖地、洗衣服,十分可恨。可灰姑娘虽然做了这么多的家务活,仍然善良。有一天,国王发请贴:说王子要选一个姑娘结婚。可恶的后妈不让灰姑娘去,带着自己的女儿走了。这能阻挡灰姑娘与王子见面么?不能。有个好心的仙女用自己的魔法制作了一套衣服,让她去见王子。最后,灰姑娘成了王后,她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我们要向灰姑娘学习,要善良。因为好人有好报!

篇8:以人为本—读《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苏格拉底问那个没有举手的学生:“难道你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回答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 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名学生, 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这则富于哲理的小故事, 对处于转型期的电信企业的员工队伍建设又有什么启发呢?

管理层要让组织成员发出最真实的声音。当下, 在我们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 管理决策对不对, 执行效果好不好, 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 要让企业管理层听到员工尤其是生产一线的员工的真实意见, 而且这种意见必须是基于事实真相和组织利益, 而不是基于所谓的“领导印象”。由此涉及到的另一个紧密相关的问题是, 管理层必须对下属作出实事求是并且客观公正的评价, 而不是基于个人喜好和主观印象的“行与不行”。因为在现实的语境下, 领导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普通员工的“前途命运”, 示范与引导效应不言而喻。

管理层要有包容异见的宽阔胸襟。俗话说, 兼听则明。对领导者来说, 下属的不同意见, 应当视作思辨和发现自己错误的良机,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 企业的各级管理层要坚决拒绝下属见风使舵式的盲从, 因为在很多情形下, 盲从本身比错误更可怕, 更有可能给领导者造成“一呼百应”、“高度一致”的假象, 驱使着不正确、不科学的决策持续发酵, 甚至最终酿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有科学家进行了一个持续十几年的简单实验———在玻璃罐子中放满糖果 (超过目测能力的数量) , 然后请一群人来猜测糖果的数量。记录每个人的答案、答案的平均数与真实正确数字之间的关系。

以2007年在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实验为例, 糖果真实数字为1116颗, 73个学生参加实验, 平均数为1115颗!但在73个人的个人答案中, 其实有天壤之别, 离这个真实数字都相差很远。也就是说, 在这个实验中, 人群中涌出的群体智慧远远超过了个人智慧。

猜一猜, 这个实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什么?是限制数量范围、参与者年龄, 还是罐子的形状?都不是。其实很简单:就是参与实验者彼此之间必须互相独立, 在给出自己的答案前不能互相沟通。保持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 是群体智慧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学者当然也做过相应的反向实验, 就是取消独立性条件, 允许人们在给出自己的答案之前互相交换意见。多次实验表明, “群体智慧”的光环消失了, 正确率大幅降低。

笔者在此引述这个实验, 并不是想说, 增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会降低群体智慧。恰恰相反, 保持独立自由的多向沟通, 是组织群体智慧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要有开放性和独立性, 员工的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是基本前提。

尊重差异是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 领导者要尊重和激励员工的独立性。面向市场的现代企业, 不能一边天天喊着管理创新, 一边时时想着整齐划一, 这样只能是作茧自缚, 扼杀创新的思想火花, 最终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渐行渐远, 难以获得真正的进步。

篇9:以人为本—读《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在没读《精油的故事》这本书之前,精油对于我亦或是很多人来说,印象中只是一个个相同规格的小瓶,只是里面的气味和瓶外的标签各自不同而已。而即使作为一名消费者,很多相关的故事也都是从销售人员嘴里听说的,根本无法追溯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故事,究竟是真实的还说杜撰的。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精油爱好者开启一扇尘封的大门,去与生长孕育芳香植物的土地连接,去探寻芳香植物循势而长的生机灵动之美,去关注生存在精油产业链上的个体命运的悲喜。

它不是一本游记,不是一本旅行攻略,也不是一本芳香指导的图书;它是作者的一种经历,但又不仅仅是经历。它呈现的是,那些被握在手心的精油小瓶背后的故事。精油只是锁在蓝绿色玻璃瓶中的10毫升液体,只是柜台上印着不同植物名字的商品标签,只是宣传彩页上如神似画、不知真假的传说。而读了这本书,跟随着这位芳疗师飞跃全球,保加利亚卡赞勒克(玫瑰),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埃及亚历山大(茉莉),马达加斯加诺西贝(依兰依兰),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茶树、尤加利)……5个国家、6款精油,深入旅行社无法到达的山间田野,程揭秘芳香种植农场。让我们从中看到了精油除了商品之外的植物生命的光彩,看到精油除去售卖交易之外的种植栽培的用心,看到那些寄托在芳香产业上幸福与不幸的个体,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时间和一群不一样的人及人生。感受着呈现在一瓶瓶精油背后,蕴涵的天地、人文以及种植者在祖辈耕种过土地上而演绎出的故事。书中随不同种植地而出产的特色精油植株附有精油配方和作者的增减小方,来帮助我们更真切的体味植物带给我们的生命感受以及使用方法。

篇10:读《灰姑娘》有感

如果你真爱自己,就应该学会为自己而活。一个不懂得珍爱自己的人,何以谈爱别人、爱国家、爱民族?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懂得爱自己的人才会懂得把握住机会,才会拥有幸福,掌握幸福。

只有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就像故事中的灰姑娘,她没有放弃参加舞会的机会,因此才有可能赢得王子的爱,从而赢得幸福赢得未来。

当然, 我还发现了这个故事的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老婆婆给灰姑娘的衣服在12点钟之后都变回了原样,可水晶鞋却没有变,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鞋只在灰姑娘穿时才合适,那么多的姑娘中就没有一只脚和灰姑娘一样大的吗?

篇11:读灰姑娘有感

继母不叫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选妻舞会,但灰姑娘几经波折,最终成为了王后。

因为灰姑娘的朋友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帮她的忙,小鸟帮她捡豆子,小老鼠当大马车,南瓜变成大马车,才没有误了时间,如果她抓不住机会,或者不想去,就是她的亲妈也无法将她挪动一步。灰姑娘很守时,如果钟打了十二下她还不走,那么,她就会露出原来的真面目――破烂的衣服,那就会吓到王子,她也不能当上王后。

很多人认为后妈很凶恶,可是我觉得她不错,后妈只是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对灰姑娘不好。

我感觉这篇文章有一个漏洞,你想:十二点的肿已经打了,但是灰姑娘的鞋却丢在了台阶上,这个鞋问什么没有变回原形?

篇12:读灰姑娘有感

读灰姑娘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有灰姑娘、继母、两个姐姐、父亲、王子。主要讲继母是如何对待灰姑娘的,以及王子举办三天舞会,灰姑娘如何想办法参加舞会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做人一定要虔诚、善良、仁慈,这样做人才会有好报。

篇13:以人为本—读《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观其书, 阅其文, 如见其人。该书作者布鲁诺·内特尔 (Bruno Nettl) 1930生于布拉格, 1939年到美国居住, 在印第安那大学 (1953年得到哲学博士学位) 与密歇根大学就读, 是现在在世的最有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他的授课生涯是从韦恩州立大学与德国基尔大学开始的, 1964年之后快要退休的布鲁诺从始至终在地处厄巴那-香槟的伊利诺伊大学任教, 用音乐教授与人类学教授的身份教授民族音乐学。他的田野调研的重要经历是在以下几个地方完成的:蒙大拿州的黑足人区域;伊朗德黑兰;印度马德拉斯 (目前的金奈) 。他一生编写过多部著作, 而且作为民族音乐学协会的前任主席 (1968-1970) 以及该协会刊物《民族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 和《传统音乐年刊》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 的主编 (1961-1965, 1998-2002) , 他被芝加哥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授予了名誉学位, 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一、内容概要

这一书主要包含31个论题与理论被分散在全书四个部分里, 内容主要涵盖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阐释、音乐的共性、音乐的多样性、多类音乐的对比探究、田野调查的相关内容、音乐民族志、音乐里的性别元素、各类音乐划分系统等等许多层面的调查和探究。除去以上的之外还由作者中文版序、原书序言、参考书目、索引、附录 (作者自述与校订说明) 、附论 (内特尔:从“29个论题”到“31个论题”——民族音乐学写作和话语二十五年之间的变化) 等总共10个部分构成。

整本书通过学界十分具有争论的观点与理念作为切入点来看待民族音乐学, 归纳历来与新兴的大量的学者看法, 加入作者的自身观点与评论, 而且利用作者本身在北美大平原印第安文化、波斯、印度南部与西方古典音乐里展开的田野调研作为辅证, 不仅能够看成是一系列小规模民族志的集结, 还能够看成是一部大规模民族志。其框架为:第一部分的9章论述学科基本概念, 相当于民族志的引论;第二部分的6章描写了田野工作的每个方面, 叙述了调查经历;第三部分的9章在文化的整个构架中进行论述;第四部分的7章以多元视野讨论一些详细的范畴。以上四个部分又包含了许多个小个案, 收纳了很多个小故事, 这些故事开头均是用对比的视角这样的互文性连贯起来, 能够看出, 作者善于用对比的视角来连贯全文, 作者本身调查的四个范畴均是有涉及到比较:印第安黑足人土著音乐, 伊朗德黑兰古典音乐, 南印度古典音乐, 和母语氛围里的西方音乐文化。作者将以上四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放于相等的位置进行比较, 不仅比较共性, 还比较区别, 在互文构架里强调世界“全部音乐都是平等的”的意义。

二、著作特点

全书的体例和写作手法都是以一个个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来展开论述, 这样的写作方式在民族音乐学的历史上实为罕见。假如把这一本书看成是一个民族音乐学盛大的晚会的话, 作者就像是盛会的主持人, 而参加盛会的来宾们就是那些民族音乐学界和参与过民族音乐学探究的学者、田野调研里的讯息给予者和所调查的各类族群的人们。

(一) 采取说故事的方式用生动的口语叙述田野工作的过程。描述里插叙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小说体也偶尔出现, 让读者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专业的学术著作, 同时也像是一部探险小说, 可以跟随着作者的描述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当时调研的所感所思。内特尔讲述了一个音乐人类学家对音乐的观察, 在“局外人”和“局内人”这两种身份中自由的转换, 他试着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事情使得读者们能够理解书里所要表达的一些学术探究理论, 将本来古板无趣的单纯的学术理论运用人文叙事的写作方法使其变得灵动有趣起来, 因此使得观看此书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当中, 也将读者群扩大到了普通的百姓, 让他们也愿意了解更多相关的学术理论。

(二) 串联整篇文章比较的角度, 使用了巴赫金所谓的对话体的叙述文体。对话体强调意义的创建是一种非静态的历程, 和互文性及意义的延异产生共鸣。汤亚汀认为“对话”也有多层面及多种意义, 从详细到隐喻式的层次分别是“1) 具体场景的对话;2) 设问式对话 (自问自答) ;3) 对立观点所产生的辩驳;4) 局外-局内的对话;5) 学科历史和现状的‘对话’;6) ‘29个问题’与‘31个问题’所形成的‘对话’。”前面三类体现的是微观的详细文体与修辞, 后面三类即是宏观的串联整本书的广义隐喻式“对话”。这之中最关键的串联性“对话”, 也就是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与这一地区的文化局内人间关于特殊文化“文本”不一样理解的对话, 体现了两者对于相同问题不同观点的差别与矛盾。内特尔认为这体现出来的差异与冲突不仅是对立, 同时也为互补, 实现两类意义系统跨越文化交流的有效目的。

三、结语

该书在国外被用作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教科书使用, 但文字语言却并不拘谨刻板, 作者带着跳跃性的思维, 通过民族志描述与对比说明等方式, 用作者具有的特殊的口语描述文体与一类文学性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进展与印第安黑足人、伊朗人、南印度人和西方文化的故事。成功的描绘出了西方尤其是北美视角下的“民族音乐学”是为何物, 让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于中国的音乐家和学者关于本学科的看法, 认识到与西方民族音乐学家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者研究的兴趣更多在于中国自己的传统而非跨文化的国际研究。

该书虽然是一本纯粹文字性的著作, 这之中也涉及到了很多民族的民歌与在田野工作里记载下来的每个民族的音响, 让人略感不足的是只用文字进行了描述, 如果再附有相关的图片和音响的话, 将会有助于读者更全面生动的了解著作中所描述的不同的音乐文化差异性和相似性。但放眼整体来看还是瑕不掩瑜, 作者将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觉悟融合到一起, 文章中说理不仅仅存在理论的思索, 还有这鲜明的第一手田野考察的佐证, 让人读来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他将全球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当做考察主体进而得到立论, 从而为我们构建了各个地方性知识, 拥有某种程度的普遍适应性, 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们展开学科研究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诺·内特尔.闻涵卿, 王辉, 刘勇译.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

篇14:从《灰姑娘的故事》想到的

关键词:

质疑 多元见解 学贵有疑 各抒己见

以前看过一篇有关美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的文章,感慨颇多。读这个故事大部分的中国小孩只认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后妈太可怕了。而美国的孩子在课堂上却得到了不同结论:

1、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

2、后妈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换位思考)

3、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有仙女帮助灰姑娘,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4、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

这就是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区别!我认为故事中折射出的教育精神——敢于质疑和发表多元见解,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像那位美国老师一样引导学生质疑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呢?

一、 引导学生“学贵有疑”

有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接待人员安排他们在一所很有名望的重点中学听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目的明确,教法灵活多样,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双边活动相当活跃,配合很默契。第二天,接待者请来访团人员谈谈观感时,回答令他们始料未及:“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特别是学生又没有问题提出,这堂课上它干什么呢?”可见我们传统教育的弊病----不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和权利。因为教师在课前已经设计好问题与答案,于是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我们画好的框架里。一旦学生提出设计之外的问题,教师要么不予理睬,要么蜻蜓点水。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问的兴趣,唯老师与课本是从。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这样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学贵有疑”。鼓励他们勇敢地挑战老师,挑战书本。

1、挑战老师

人们往往认为“学高为师”,老师说的话当然毋庸质疑,岂不知韩愈早在其著名的传世之作《师说》中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知识多元化的今天,老师已经不可能精通所有知识,也不可能具备很多技能。所以作为老师,遇到疑难时,我们可以坦诚地说:“我不清楚”、“我也不会”、“让我们一起解决吧”!明确告诉学生老师不是万能的。记得在《游园不值》古诗教学感悟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中“苍苔”一词,我是这样说的:“‘苍苔’就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我们班上一个名叫王辉的学生却马上大声质疑:“老师,你说的不对!苍苔不是青苔,苍苔颜色发黄,而青苔应该是绿色的。”我愣了一下,说实话,在备课时我并没有注意这个小小的细节。面对突发情况,班上的学生都轻轻地笑了。我知道他们想看老师怎么处理这个平时调皮捣蛋、现在又给老师难堪的家伙。我迅速思考了一下,表扬了王辉:“真好!王辉学习不光带了耳朵,而且带了思考的心。希望大家学习他!这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允许我查查资料再回答,好吗?”后来经查证,知道了苍苔是指一种绿色苔藓植物,也叫青苔。“苍,草色也。――《说文》”“ 苍,青也。――《广雅》。”虽然这次知识的传授没有出错,但是却给我敲起了警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杭州因为我的口误从浙江“跑”到江苏;低头折(zhé)节念成了低头折(shé)节。最终在孩子们的质疑下我发现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挑战老师。

2、挑战课本

我们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是经典的范文,我们理当认真学习。但也大可不必对其顶礼膜拜。教材也是人编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拿《长城砖》这篇童话来说吧!这则童话运用拟人化手法讲述了长城砖到美国展览的故事。文中写道: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自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对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坦言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时,一时间,《长城砖》成为全国性的新闻热点。

其实语文教材里“长城砖”肯定不止一块,当大量的工具书充斥孩子的思维空间时,更不能让孩子迷信所谓的“标准答案”,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

二、提供“各抒己见”的舞台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认真对待孩子的质疑,为他们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的舞台。

1、抓住闪光点引导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会碰撞出多彩的炫目的火花,此时,教师要抓住闪光点及时进行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讲授五年级语文《梅花魂》中“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段文字时,我班郑阳博举起了质疑的手:“老师,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梅花应该用动植物的‘它’,而不是‘她’吧?”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又看了看班里其他的孩子,问:“写错了吗?”班里的意见立刻分成了两派,争执不下。我轻轻引导:“梅花在课文中象征了什么?”这下倒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祖国!”我又接着问:“我们一般把祖国称为什么?”“母亲!”“是啊!男同学呀别有意见,因为祖国和母亲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谁来说说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我又笑着说:“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写花儿很漂亮,就说花儿美得像——”“漂亮的少女!小姑娘!”“同样的,我们说姑娘美得像——”“花儿一样!”“是啊!我可不可以说咱们的小伙子郑阳博像花儿一样?”教室里顿时一片笑声。笑声中学生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如果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草草解释。既扑灭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又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吃”文本,而是利用文本解读更多信息。

2、进行多元品味引导

故事是给孩子读的,每一个孩子认知程度的不同会表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切不可以偏概全,我们应该在质疑的基础上从多个侧面、用多种眼光去品味文本内容。学习了《一夜的工作》后,有学生认为:周总理是那么大的领导,还那么辛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领导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也有学生认为:要是我们中国的领导都像周总理一样的话,中国早就繁荣富强了。你能说孩子们的认识错了吗?《落花生》一文作者想表现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课后学生也有不同的意见:桃子、苹果、石榴也很好啊,既外表好看又很实用。你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孩子说得有道理,我们就应该认可。

3、探讨选择,给问题一个“家”

《落花生》一课中:“那晚上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爸爸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学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说他爸爸回家实在很难得?”我当时并没有去解释,而是把问题交给了学生自己:“大家来猜猜看到底是什么原因,作者会这么说?”顿时课堂上气氛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可能他爸爸和家里人没在一起住。”有的说:“可能是他爸爸住的地方离这里太远。”有的说:“可能是天气不太好的原因。”有一个叫刘开的学生的意见却与众不同:“老师,我们可以看书上的插图,他爸爸穿的衣服和皮鞋,明显和家里其他人的不一样。是工作时的打扮,可见他爸爸是在上班的时候过来的,或者他爸爸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所以才说很难得。”于是,问题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得到了解决。有时我们无须多言,因为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最灵敏的,他们能给自己的问题一个合适的“家”。

当然,“质疑”要建立在认真阅读文本,揣摩领会文本的基础上,这样,才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心得,也才可能发现文本中的问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不是一味地放任。教者不能为了实现答案多元化而忽略文本的道德底线。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

作 者:段钗曼

单 位:临潼区行者街办行者小学

电 话: 13488154921

邮 编:710600

篇15:读《灰姑娘》有感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帮我买了《灰姑娘》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个童话故事,一个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童话故事。我百读不厌,对它爱不释手。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的父母全都去世了,她的继母对她很不好,把家里所有的活全都让她干,还让她睡在灰里,弄得全身是灰,所以大家都叫她灰姑娘。一天,王子举行了一次舞会,并邀请全国所有女孩去参加。可是继母却不让灰姑娘去。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善良的女巫,她给了灰姑娘漂亮的衣服和鞋子,还有华丽的马车,并叮嘱灰姑娘一定要在十二点之前回去。王子非常喜欢灰姑娘,就一直跟灰姑娘跳舞。临走时,因为太急了,所以,灰姑娘把一只鞋落下了。王子为了娶到他的心上人,就决定要娶能穿上这只鞋的人。但是,王子找了好久都没能找到能穿上这只鞋的人。后来,王子终于在灰姑娘家里找到了能穿上那只鞋的人――灰姑娘。

怎么样?格林兄弟写的故事是不是很好看呢?是的,我也这么认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善良的人最终是会幸福的,而心地丑陋的人最终是没有好结果的。

篇16:读《灰姑娘》有感

灰姑娘进宫后,王室家族要把她培养成合格的王妃,她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更可怜的是后来发现王子英俊的外表背后,是一个贫乏无知的灵魂。 “为什么自己的臣民在忍饥挨饿时,对他来说算不上什么呢?这个男人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为王子英俊的面孔感到惋惜,更为臣民们感到愤愤不平。 灰姑娘最后逃婚了,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作为一个王子有一种这样的结局是可悲的。王子应该保证臣民吃饱穿温,这是起码的要求。但他连这都作不到,这个国家能富强吗?相对此,现在物价上涨,东莞地区一些特困户,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东莞市人民政府给他们补助金,保证考上大学的学生都可以上学。

篇17:读灰姑娘有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继母的俩个女儿非常的恶毒,而灰姑娘却是个心地非常善良,有宽容心的姑娘。我们一定要像灰姑娘那样善良,不贪求富有。

最后,我嘱咐大家:不要学习继母地 俩个女儿,而要好好的学习灰姑娘的善良和宽容!

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叫做灰姑娘的`小姑娘,灰姑娘的母亲不久就死了。他爸爸重新娶了一个妻子,这就是灰姑娘的后妈。她后妈来的时候还带来了两个女儿,她们的心眼都非常坏。一天,国王要在王宫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他要给王子选一个妻子。后妈的两个女儿也收到了邀请信。这两个女儿为了参加舞会,一会儿让灰姑娘给她们扣子,一会儿又让灰姑娘给她们擦鞋。后妈她们要去参加舞会了,灰姑娘请求后妈带上自己,后妈说你在家里把坏豆子都吃进肚子里,把好豆子放在盆子里。后妈她们走后,小鸟们都来了,它们帮灰姑娘把坏豆子吃掉,把好豆子放进盆子里,灰姑娘的任务完成以后,后妈很快就回来了。灰姑娘说我把坏豆子都吃了,把好豆子都放到盆子里了。可是,后妈还是说我就是不准你去,你的衣服又难看又脏,我才不想让你去呢。当后妈走了以后,几只小鸟又飞了过来,小鸟们悄悄的把它们做的漂亮有华丽的衣服和水晶鞋送给了灰姑娘。它们提了一个要求,就是灰姑娘必须在晚上12点以前回来。灰姑娘就赶紧走了,她感到王宫后,王子立刻就喜欢上了她,跟她跳舞,还让他坐在最宝贵的椅子上,参加完舞会,灰姑娘回到家里,她还是变成了原样。第二天,灰姑娘又去参加舞会,王子有了诡计,他把胶都涂在台阶上。舞会后,灰姑娘下台阶的时候,一只水晶鞋被站在了台阶上。过了几天,王子让大臣拿着鞋,命令大臣让所有的姑娘都试穿一遍。轮到灰姑娘的家里,大姐、二姐都穿不上,灰姑娘试了试,大小正合适。王子知道后,说这才是我真正的妻子。于是灰姑娘就和王子结婚了。

我觉得灰姑娘非常善良,她的后妈和两个姐姐心眼非常坏。

篇18:以人为本—读《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2010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鹏凯《心力管理》一书,引起管理学和企业文化学界很大的反响,“心力管理”被推崇为一种成功的管理范式,广为传播。我写了一篇短文《管理有限,心力无边》,认为“心力管理”,本质上就是遵循管理的内在规律,以人为本,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度量,用心去经营,用心去管理;并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土壤中吐出的新芽,是人本管理的深化和文化管理的创新。

不久前,刘总又给我寄来他的新作《心力管理故事》,打开这本厚厚的故事集,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160多个小故事,像160多颗珍珠,串联起“心力管理”的思想结晶,展示出一名优秀企业家非凡的睿智、爱心、气度与完美的管理艺术。

读完这本故事集,油然生成这样一种想法:刘总通过每个小故事,向我们传递的都是这样一种管理逻辑:用他的“心力”,即爱心、良心、诚心、感恩之心和智慧之心所形成力量,感化、教化、引导、激励员工,促使员工做对、做实、做精每一件事,将心比心,用己之“心力”,启动他人之“心力”,用个人之“心力”,启动团队之“心力”,用充满正面力量的星星之火,点燃推进企业发展的一团火。刘总就像一位学校校长,教育启发每一名学生的心智,帮助每一名学生成长,进而把他的企业办好。故事集深深启迪我们:好企业家应该是一位好校长;像当好校长一样管理企业,努力开启员工的心智,提升员工的素养,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进而创造出卓越的团队绩效。

先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好企业应该是一所好学校》的文章。我认为,企业与学校在性质上本无关联。但学校是育人的,企业是用人的,二者实际上又密切相关。

传统管理把人看成一种资源,遵循同其它资源一样的供求规律,从市场上获得,企业需要什么能力的人,就去市场上招聘具有什么能力的人,企业只是人的使用者,待人同其它资源并无多大差别。现代管理把人视为一种特殊的可增值的资源,这种资源尽管也从市场上获得,但招聘进企业以后,不是简单地使用,而是重视培养,使其增值,使其素质能力得以提高,在使用中变成对企业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格的普遍提高,人性的逐渐觉醒,以及伴随着科技进步,脑力劳动在企业中越来越占主体地位,传统管理的用人理念受到挑战,简单地强制性地去榨取和挖掘人的智慧、才能,终会枯竭并且容易遭到抵制或反抗,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效率。

坚持现代管理,把企业作为一所学校,使每一个人来到这所学校都能接受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培育,修炼品德,净化心灵,锻炼意志,学到从事各种工作的技能和为人处事的技巧。有日本企业家主张“只有培养出优秀的员工,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因此坚持“经营含教育”、“造物先造人”,这些理念和经验是值得重视的。

办好企业这所学校,关键在校长,校长有多好,企业就会办得有多好,就像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张伯苓之于南开,竺可桢之于浙大。在企业这所学校里,校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员工遵循和模仿的对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管理与文化,有什么样的管理与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员工,有什么样的员工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这是一个紧密的逻辑链条。

也是巧合,我在黑松林官网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说刘总撰写的《重视企业的“育人”功能》一文获得全国石化新闻奖。显然,刘总早已深刻认识到企业的学校功能和自己的“校长”责任。我认为,刘总是一位合格的企业校长。

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是一个不大的企业,工人不足百人,从学校角度看,充其量是个“大班”,但却是中国胶粘剂行业知名的企业,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参与9项国家标准制定,先后获得“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等称号,刘总用心去当黑松林这所学校的校长,他所创造的“心力管理”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在黑松林这所学校里,刘总视员工为兄弟姊妹,真心相待,视员工为学生,耐心教导。刘总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人,一个心地善良、有情有义的人,一个智慧幽默、善教于人的人,他把自身的好品质与好作风,通过对一件件小事的艺术化处理,传导给员工,使他们不仅发扬了优点,改正了错误,而且提高了素质,完善了人格。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刘总深谙这个道理,把管理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按照清华大学张德教授的说法,“黑松林活脱脱就是一个管理艺术的盆景”。黑松林不大,故事集中的故事几乎涉及到每一个人,甚至一个人涉及到多次,每一个故事都阐明一个道理,淬炼一种艺术;故事集就像案例教材一样,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都从中受益。

故事集中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大的企业大事,甚至可说都是工作生活中细枝末节,刘总高就高在他能从中发现改进管理、教化员工的机会,找到艺术化处理问题的巧妙方式与方法。他善于关心人,竟然出台男员工休产假的温馨新规;善于创新激励方法,经常雪中送碳,给员工带来意外惊喜;善用一句话、一条短信、一支烟、一杯茶、一杯酒、一顿饭,使员工感动常在;善于像家长一样爱护员工,以亲情换亲情,营造温馨的家文化;他善于批评,总让人心悦诚服;更善于把批评与表扬相结合,惩罚与奖励相结合,使人激奋向上;善于“敲山震虎”,用班前会、现场会、销售会、生产联席会、学习会和月度例会等形式,像在课堂里教学一样,出其不意,把问题摆出来,让大家受启发受教育;还善于故意出题或“制造问题”,考察考验员工,让员工从中自找答案、自我教育;善于包容员工的缺点与过错,给员工改过的机会;善于就事论事,现场“教学”,把铁的制度温柔地执行,发带甜味的命令,让人文关怀嵌入员工心田;善于对待特殊员工,用“送药”法和攻心术促其改正缺点;善于循循善诱,启发员工的思想,用爱给下属“咖啡加糖”,使员工永记心头;善用“悟”的方法,给员工留面子,启发员工的自觉性;他善于抓住细节不放,举一反三,达到教育员工的目的;他善于身教,给员工做出榜样;善用激将法,激发员工的智慧;善于发现人的优点,挖掘员工心灵中潜在的黄金,点亮员工心中的灯塔,使其熠熠发光,照亮自己;他善于授人以渔,让员工学会“自然飞翔”;善于从细节入手,小题大做,润物无声,让员工自我感知与觉醒,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提高员工的修养;善于在员工生活土壤上播种爱的种子,收获员工的忠诚与奉献之果……

爱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个伟大的校长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一种大爱。刘总心力管理的原点就是大爱,他把这种爱在经营管理中,在对待员工、对待客户、对待社会中演绎的非常完美,因此,他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校长”。

当然,校长培养学生不是经济行为,爱是无价的。在企业里,爱也是无价的,算不出价值。但无价的东西,通过给人以信任、感恩、感动、激励,可以物化作安全,物化作质量,物化作品质,物化作市场,物化作各种有价值的东西,正像刘总所说:“心在哪里,效益就在哪里”,此心,正是爱心。

刘总常引用欧阳修的名言:“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用爱心经营,用爱心管理,我坚信定能成就伟业。企业有大有小,世界数千万、乃至上亿家企业,99%均为中小型企业,推行心力管理的黑松林不一定能做成世界级大企业,但一定能做成一个有品质有特色并令人尊敬的企业。刘总有两个愿望:一是在中国胶粘剂的绿洲有一片黑松林,做成百年老店;二是用己之心力,启动更多人的心力,促使人人向善,企业发展健康,员工幸福快乐,国家文明富强。我想,只要有足够的“心力”和合力,这些愿望定能实现。

刘鹏凯创造的心力管理以及带给我们的若干精彩的小故事,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及他的企业给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越就业、产品、税收等物质层面,其在培养人和增进社会道德、改进社会风气方面的价值,不可低估。

篇19:世界各地的灰姑娘故事

The distressed6) Yeh-hsien, desiring to attend a festival, wishes upon the fish's bones and suddenly finds herself arrayed7) in magnificent clothes. She attends the affair and is recognized by her stepmother. Yeh-hsien hastily departs, leaving a golden slipper behind, which is later sold to the king. After an exhaustive search, the king discovers the shoe's owner and marries her. The evil stepmother and her daughter are killed in an avalanche8) of stones.

Today's familiar story of the young girl subjected1) to cruelty from her stepmother and stepsisters only to marry a handsome prince has been traced back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to Chinese folklore. From Asia the story spread to Europe where it was eventually popularized by Giambattista Basile2), Charles Perrault3), and other collectors of fairy tales. Although the basic story has remained the same, the earlier versions often differed in detail and some contained macabre4) elements.

饱受继母和其女儿们虐待折磨的年轻女孩最终嫁给了一位英俊的王子为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灰姑娘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民间传说。该传说从亚洲流传到欧洲,又经詹巴蒂斯塔·巴西莱、夏尔·佩罗以及其他童话故事集结者之手,最终流传开来。虽然该故事的基本梗概一直未变,但早期的那些版本在细节方面多有不同,有些还带有血腥元素。

大约在公元850 年,中国文人段成式记载过他从一位家仆那里听来的一则古老故事。故事中,一位名叫叶限的少女受到脾气暴躁的继母和其女儿的虐待。这两人发现衣衫褴褛、挨打受骂的叶限在家附近的一处池塘里养了一条神鱼,就将神鱼捉住杀死,烹而食之。

苦恼的叶限想要去参加一个庆典活动,于是对着神鱼的遗骨许愿,忽然之间,她发现自己身穿华服。叶限参加庆典时被继母认出,她匆忙逃走,遗落了一只金鞋。这只金鞋后被一位国主买去。国主经过一番细致彻底地寻访,终于找到鞋子的主人叶限并娶她为妻。叶限那心肠狠毒的继母和继母的女儿则被乱石砸死。

Early Scottish folklore combines the Asian story with details of its own, some of which are found in today's version. The young girl is named Rashin Coatie and her magical benefactor9) is a calf rather than a fish. Similar to the Asian version, the calf is slaughtered and eaten by the stepmother. Rashin Coatie makes a wish upon the animal's bones, and she is able to attend a ball in a gown and satin10) slippers, one of which she loses.

A prince, enamored11) of the girl, discovers her slipper and announces that he will marry the owner. The stepmother convinces the prince that the slipper belongs to her eldest daughter after hacking12) off the girl's toes and heel so that the shoe will fit. Later, a bird tells the prince that he has been deceived and who the real owner is. Of course, Rashin Coatie and the prince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nlc202309051103

Giambattista Basile's Cinderella Story 詹巴蒂斯塔·巴西莱版的灰姑娘故事

Giambattista Basile was an Italian soldier, government official and author who wrote the Pentamerone, a collection of fifty stories, allegedly13) told to him by Neapolitan women. Among the stories was "The Hearth Cat" that told the tale of Zezolla, a young peasant girl who is mistreated by a wicked stepmother. However, unlike the other Cinderellas, this one has blood on her hands. She kills her stepmother only to see her replaced by a more vicious14)one who has six equally vicious daughters.

Otherwise, the story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with two notable exceptions. The fish and calf of the earlier versions are replaced by a magical date tree15)and Zezolla's suitor and eventual husband is a full-fledged16) king rather than one in waiting.

A Scottish Cinderella Story 苏格兰版的灰姑娘故事

詹巴蒂斯塔·巴西莱是意大利人,他当过兵,做过政府官员,还是一名作家,著有《五日谈》一书。该书共收录了50个故事,据说这些故事是那不勒斯的妇人们讲给他听的。其中有个名为《炉边猫》的故事,讲述了遭到恶毒继母虐待的农家少女泽佐拉的经历。不过,不同于其他版本的灰姑娘,这位灰姑娘的双手沾过鲜血。她将继母杀死,谁知却又迎来一个更恶毒的继母和她那同样恶毒的六个女儿。

不过,除了有两处明显不同外,这个故事与其他版本大体一致。一是较早故事版本里的神鱼和小牛被换成一棵有魔力的枣椰树;二是泽佐拉的追求者、后来的丈夫是一位大权在握的国王,而非王储。

早期的苏格兰版灰姑娘故事在亚洲版的基础上融进了一些自己的细节,其中一些细节在今天的版本中依然可见。故事里的少女名叫拉申·科迪,不过她的守护神不是一条鱼而是一头小牛。跟亚洲版的故事类似,这头小牛被少女的继母宰杀并吃掉了。拉申·科迪对着小牛的骸骨许下一个愿望,因此得以穿着一身礼服和一双丝绸鞋前去参加一个舞会,其中一只鞋被她弄丢了。

一位对拉申心生爱意的王子发现了这只鞋,宣布要娶鞋的主人为妻。拉申·科迪的继母切掉了大女儿的脚趾和脚后跟好让她能穿上那只鞋,以此让王子相信了鞋子就是大女儿的。后来,一只鸟告诉王子他被骗了,并指出谁才是鞋子真正的主人。故事的结局当然是拉申·科迪和那位王子“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Charles Perrault was a French author and patron17) of the arts who is most remembered today for his collections of nursery rhymes18) and fairy tales. He, more than any other gatherer of folklore, is most responsible for the Cinderella story known today, the one that Disney used for his animated feature.

In 1697 Perrault wrote Histoiresou Contes Du Temps Passe which featured "Cinderella, or the Little Glass Slipper". To this French tale that he had first heard as a young child he added his own embellishments19). He introduced a fairy godmother as the heroine's patron and changed the French version'svariegated20) fur slippers to those made of glass, which, of course, made any mutilation21) of a woman's foot futile22).

Like most folklore, Cinderella's exact origin can never be determined, but the fact that it apparently began somewhere in Asia and spread westward cannot be disputed. The tale is evidence that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go, the world may have been much smaller than what is generally believed.

nlc202309051103

像大多数民间传说一样,灰姑娘故事的确切来源我们永远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故事很明显发端于亚洲某地,后又传到了西方。灰姑娘的故事表明,一千多年前的世界或许比我们一般认为的要小得多。

Charles Perrault's Cinderella Story 夏尔·佩罗版的灰姑娘故事

法国作家兼艺术赞助家夏尔·佩罗今天最主要因其整理的童谣和童话故事集而为人们所铭记。比起其他民间故事集结者,他对我们今天熟悉的这版灰姑娘故事(即迪士尼动画版的灰姑娘故事)所做的贡献更大。

1697年,佩罗写了《鹅妈妈的童话——那些旧时光里的故事》一书,其中就收录了《灰姑娘或小巧的水晶鞋》这个故事。对这个自己幼年时头次听说的法国故事,他自行做了修改润色。他引入了一位仙女教母作为女主人公的守护神,并将法国版故事里的杂色毛皮鞋改为了水晶鞋——这样一来,对脚做任何自残行为自然就都没用了。

1. subject [s?b?d?ekt] vt. 使……经受;使……遭受

2. Giambattista Basile: 詹巴蒂斯塔·巴西莱(1566?~1632),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是诗人和童话故事集结者。他所著的童话故事集《五日谈》中就收录了灰姑娘的故事和长发公主的故事。

3. Charles Perrault: 夏尔·佩罗(1628~1703),法国人,是童话的奠基者,以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闻名于世,其中就包括了《灰姑娘》《小红帽》《穿靴子的猫》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4. macabre [m??kɑ?br?] adj. 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的;与死亡(或伤害)有关的

5. 出自唐代小说家段成式(803~863)所撰笔记小说《酉阳杂俎》续集《支诺上》,讲的是秦汉时期前南方一个洞主的女儿叶限在其父去世后饱受继母虐待,后嫁给邻近海岛上某国主的故事。

6. distressed [d??strest] adj. 悲伤的;忧虑的;苦恼的

7. array [??re?] vt. 打扮;装饰

8. avalanche [??v?lɑ?n?] n. 纷至沓来的一大批

9. benefactor [?ben?f?kt?(r)] n. 捐助者;赞助人;施主

10. satin [?s?t?n] adj. 缎子做的

11. enamored [??n?m?d] adj. 迷恋于(某人)的

12. hack [h?k] vt. 劈;砍

13. allegedly [??led??dli] adv. 据说

14. vicious [?v???s] adj. 残暴的;凶残的;凶恶的

15. date tree: 枣椰树

16. full-fledged: 羽翼丰满的;完全成熟的

17. patron [?pe?tr?n] n. (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等的)赞助人,资助人;守护神

18. nursery rhyme: 儿歌,童谣

19. embellishment [?m?bel??m?nt] n. 装饰;修饰

20. variegated [?ve?ri?ɡe?t?d] adj. 杂色的,斑驳的

21. mutilation [?mju?t?le??n] n. 严重伤残;断肢

22. futile [?fju?ta?l] adj. 无用的;无益的

上一篇:手写的纸质版思想汇报要求下一篇:重新思考人生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