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摄影师课文

2024-05-04

小摄影师课文(共11篇)

篇1:小摄影师课文

夜深了,雨点噼噼啪啪地击打着玻璃,高尔基还坐在窗边工作。他看了看墙上的钟,已经十二点了,小男孩应该不会来了。

下午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高尔基想:风雨这么大,小男孩有没有安全到家呢?想到这儿,他不禁眉头紧锁。

这时候,小男孩正发着高烧躺在床上。下午的暴风雨来得太突然,那道利剑似的闪电劈开天空,直直地击中了小男孩坐的电车。电车坏了,小男孩只好在暴雨中飞奔回家,他像一片小小的树叶被暴风雨吹来吹去。回到家时,他浑身不停地淌水,像刚刚游了泳回来一样。

吃了药的小男孩迷迷糊糊中还惦记着拍照片的事,忽然,他拼命爬起来,大喊:“我要去拍照。”妈妈拦住了他。

第二天一早,高尔基就起来等男孩了。小男孩挣扎着从床上爬了下了,跌跌撞撞地出了家门。他来到高尔基的住处,对秘书说:“我是昨天来拍照的小男孩,请让我进来吧。”秘书就领着小男孩进到高尔基的办公室,向他禀告:“先生,小男孩来了。”高尔基一见,吓了一跳。原来,发着烧的小男孩满脸通红,嘴唇却毫无血色,说起话来十分沙哑。

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在沙发上,拿着书,侧着脸微笑。他举起相机,“咔嚓”一声后,他查看了下发现照片糊了,原来他那不稳相机。小男孩十分沮丧,高尔基安慰道:“没关系,可以重来。”小男孩又举起相机“咔嚓咔嚓”试了好多次,总算拍好了。最后,高尔基还让秘书给他和小男孩合影留念,小男孩开心极了。

过了几天,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合影被贴到了墙报上,同学们见了,都十分羡慕。

公众号:童言无忌婧情说

篇2:小摄影师课文

上课开始,康老师用问题导入“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摄影师是谁?”“为什么是小摄影师,摄影师不是大人吗?”教师再进行引导:“为什么让小男孩拍照呢?高尔基和小摄影师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康老师通过让孩子对课题产生质疑,让孩子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孩子们的问题意识。

在品读课文时,老师分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在新授课前,复习了生字词。既检查了孩子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为孩子进一步品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后,老师通过填空的方式(本文主要讲了一名少先队员想给高尔基拍照。可是小男孩忘带胶卷了,结果没照成。但是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老师提炼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由学生填空来补充完整,帮助孩子梳理了文章的脉络,有助于孩子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第三个环节当新授课完成后,康老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就此课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拓展延伸,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课后续写故事,说说小男孩会不会再回来,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老师就做得很好,她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篇3:《小摄影师》教学及点评

1.抓“鞠躬”, 了解事情起因。

师: (师生互相鞠躬问好) 同学们真有礼貌, 每次上课, 你们都会像刚才那样向老师鞠躬问好, 是吗?鞠躬是一种礼节。同学们向老师鞠躬是对老师的尊敬, 老师给同学们鞠躬还礼, 是对同学们的尊重。瞧, 一个小小的礼节, 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请看大屏幕, 这就是“鞠躬”两个字。“鞠”右边是菊花的“菊”去掉草字头, 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左边为什么是个“革”, 你们知道吗?

(生摇头)

师:因为“鞠”的本义是指一种用皮革做成的实心球, 古代有一种游戏叫蹴鞠, 就是指踢皮球。因为球的表面是弯的, 所以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弯曲”。那“鞠躬”是把什么往下弯呢?

生:身子。

师:你看, “躬”字左边就是身字旁, 右边的“弓”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来。一起把这个词读两遍。

(生齐读“鞠躬”)

师:我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 谁会读?

生 (读)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 鞠了个躬, “请让我进去吧!”

师:一般在引用人物对话时会交代这句话是谁说的, 怎么说的。比如“妈妈微笑着说”“我高兴地说”, 这叫提示语。仔细看, 这句话的提示语是什么?

生1:小男孩站起来。

生2:不对!是“小男孩站起来, 鞠了个躬”。

师:你有一双慧眼, 看得真仔细。 (课件演示, 在提示语的下面画一条线) 写作文时, 可以把提示语放在引用的话前面, 也可以把提示语放在引用的话后面。当引用的话有两层意思时, 为了区别开, 还可以像这句话一样把提示语放在这两层意思的中间。这句话中, 小男孩说的第一层意思是———

生:“是的。”

师:第二层意思是———

生:“请让我进去吧!”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读好对话的窍门。为了突出人物说的话, 可以把提示语读得轻一点儿, 语气平淡一点。像这样——— (师范读, 再指名读。)

师:这句话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小摄影师》。 (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比较长, 我们分三部分读。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的第1耀5自然段, 想一想:小男孩给谁鞠躬?他要进去干什么? (生自由读)

师:谁读懂了, 小男孩给谁鞠躬?他要进去干什么?

生:小男孩给高尔基鞠躬, 因为他想给高尔基照相, 把相片贴在墙报上。

师:从他鞠躬的动作, 从他请求的语气, 以及想方设法要见到高尔基先生的行为, 你能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有怎样的情感?

生1:羡慕。

生2:崇拜他。

师:“崇拜”比“羡慕”程度深, “羡慕”是希望自己像他那样, “崇拜”一般用来指对偶像、伟人、大师的敬佩和仰慕。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文学家, 当时, 他在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是伟大的、神圣的, 人民都无比热爱他、尊敬他, 其中也包括那个小男孩。你觉得“羡慕”和“崇拜”, 哪个词更能表达这种情感?

生:崇拜。

(师板书:崇拜)

【点评:该环节的教学亮点有三个:其一, 由师生问好导入, 抓住“鞠躬”依次展开“词———句———段”的教学, 层层递进, 巧妙自然;其二, “鞠躬”的字理剖析化解了本课生词记忆的难点, 提示语的引用方法和朗读技巧的讲解示范突出了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其三, 对学生提出的“羡慕”和“崇拜”两个词, 教师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哪一个更恰当, 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

2.抓“胶卷”, 了解事情发展。

师:聪明伶俐的小男孩遇到了平易近人的高尔基, 本来, 故事应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 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让我们接着往下读第6耀11自然段, 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出人意料的事情。

(生读课文)

师: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生:小男孩忘带胶卷了。

(师出示实物“胶卷”并介绍)

师:现在我们家里用的照相机大多是数码的, 不用胶卷。以前人们用的照相机必须要用胶卷。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胶卷, 请看!照相时, 要把胶卷装进照相机里, 当你按下快门时, 所拍摄的东西印在这个涂有特殊物质的胶片上。等照完相, 拿着胶卷到专门的地方去冲洗, 才能得到照片。同学们想想:小男孩没带胶卷能照成相吗?

生:不能!

师:谁能用上“胶卷”这个词, 用一句话说说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生:小男孩因为忘带胶卷, 没有给高尔基照成相。

【点评:在数码相机普及的今天, 胶卷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是陌生的东西了, 然而它却是故事发生转折的关键。本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对生活实际和学情的关注。】

3.抓“转告”, 了解事情结果。

师:好不容易见到了高尔基先生, 竟然没带胶卷!结果怎么样呢?我们继续读课文第12耀1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主要是两个人物的对话, 我请两位同学来读, 其他同学仔细看, 用心听。

(学生分角色读高尔基和秘书的对话)

师:我发现你们两个很厉害。最后两行没有提示语, 你们都读对了。你们怎么知道这句是高尔基的话, 那句是秘书的话?

生1:我是根据句子的内容判断的。

生2:他读完了, 就该我读了。

师:呵呵!各有各的办法。同学们, 最后两句是引用人物对话的第四种方式。在连续对话中, 如果从前面的对话可以判断出后面的话是谁说的, 就可以像这样不写提示语。懂了吗?

生:懂了。

(课件出示句子:“请转告他, 我很忙。不过, 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 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请你结合上下文想一想, “转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高尔基不直接告诉记者, 而是让秘书告诉记者。

师:想想看, 秘书会怎样转告记者?他会对记者说什么?

……

师:但他却说: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

生:让他进来。

师:你能读出这两种态度的对比吗? (生读句子) 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 你体会到高尔基先生对那个小男孩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答)

师:说得好!我们把他对少年儿童这种特别的关心、照顾、喜爱, 叫做“关爱”。 (板书“关爱”)

师:谁能用三句话把这三部分的内容连起来,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相, 可是等到照的时候却发现没带胶卷, 他哭着跑了。晚上, 高尔基不让记者给他照相, 却说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点评:通过分角色读让学生发现第四种引用对话的方法;通过模拟练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转告”的意思;通过段意串联, 让学生初步领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以上三点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着眼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二议:品重点段, 体会关爱之情

师:其实课文第二部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高尔基先生对小男孩的关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6耀11自然段, 用心体会哪个词哪个句子让你对这种关爱之情有特别的感受, 用笔画出来。

(生默读圈画)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画的是:“高尔基侧过脸, 对着他微笑。”

师:你是怎么注意到这句话的?

生:因为前面说“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 高尔基没有烦, 还对他微笑。

师:联系上文说就清楚了。他体会到了高尔基的耐心。谁还画了别的句子?

生 (读)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 回来!我给你胶卷, 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师:高尔基的话中有两个感叹号, 你觉得这两个感叹号说明什么?

生:说明高尔基很着急, 他很想帮助小男孩。

师:对, 这就是关爱的表现。谁还有别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你怎么了?”

师:你也关注到人物的语言。还有吗?

生:我画的是:“高尔基拿了张报纸, 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师:你强调了“吩咐”, 说明你抓住了重点词。在生活中, 谁都吩咐过你?

生:妈妈、爸爸、老师。

师:你能吩咐老师干什么吗?

生: (笑) 不能。

师:你看, “吩咐”就是长辈对晚辈, 或是上级对下级。谁能把小男孩“吩咐”高尔基的话读一读?

生 (读) :“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师:从“请您”这两个字来看, 你觉得小男孩是在“吩咐”高尔基吗?

生:不是。

师:可是高尔基却把小男孩的请求当成“吩咐”, 完全按小男孩的话去做, 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高尔基很尊重小男孩。

师: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关爱的表现。同学们说的内容都很好, 咱们来整理一下刚才说的。 (出示词语:吩咐、摆弄、很久很久) 小男孩认真地准备, 他嘴里——— (生:吩咐。) 手里——— (生:摆弄。) 用了多长时间——— (生:很久很久。) 高尔基先生烦了吗?

生:没有。

师: (出示词语:微笑、赶紧、大声喊道) 高尔基不但没有烦, 还对小男孩——— (生:微笑。) 当他得知小男孩没带胶卷时, 他怎样站起来——— (生:赶紧。) 当他看到小男孩充满懊悔和自责跑走时, 他怎样喊道——— (生:大声喊道。) 他喊什么?

生 (读) :“孩子, 回来!我给你胶卷, 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语速慢)

师:这样慢的语速, 能表现出高尔基的着急吗?再读———

生 (再读) :“孩子, 回来!我给你胶卷, 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大声喊, 语速较快。)

师 (指板书) :高尔基微笑的神情和赶紧站起来的动作, 是对小男孩的——— (生:关爱。) 高尔基大声的呼喊和他对小男孩不舍的牵挂, 还是对小男孩的——— (生:关爱。) 你觉得高尔基先生仅仅只关爱这个小男孩吗?

生:不是。他可能对所有的孩子都很关爱。

师:不是可能, 是的确。有一回, 一名在偏僻城镇读书的小学生, 不小心把学校图书馆的一本《童年》弄丢了。他跑了几家书店也没买着, 非常着急。于是, 便冒昧地给高尔基写了一封信, 希望得到书作者的帮助。高尔基接到信后, 随即将珍藏多年的一本《童年》寄给了这位小学生。难怪孩子们说:“有了困难去找高尔基, 他一定能帮助你解决的!”高尔基就是这样以他全心全意的爱, 关心着孩子的成长。

【点评:体会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对学生自读后的独特感受, 教师顺学而导, 引导学生或联系上文, 或抓标点符号, 或紧扣重点词, 从神态、语言、动作等不同角度体会关爱的具体表现。教师用两组词语分别对两个人物进行“线”的梳理, 再适度加以资料的补充, 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明晰丰满起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读懂了内容, 而且习得了方法。】

三练:加提示语, 学写人物对话

师:下面咱们来做个小练习。 (出示句子:“请转告他, 我很忙。不过, 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 就一定让他进来。”生一起读这两句话。)

师:这是高尔基先生说的两句话。想想开课的时候, 老师告诉大家加提示语的三种方式, 试着给这两句话在不同的位置加上提示语。

生:高尔基说:“请转告他, 我很忙。不过, 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 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真棒!你把提示语加在了对话的前面。谁还能加?

生:“请转告他, 我很忙。不过, 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 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说。

师:真聪明!你把提示语放在了对话的后面。

生:“请转告他, 我很忙。”高尔基说, “不过, 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 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你真厉害!提示语加在中间最难, 你说对了。现在请大家看下面的句子:

高尔基说 (“) 请转告他, 我很忙。不过, 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 就一定让他进来。”

“请转告他, 我很忙。不过, 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 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说 ()

“请转告他, 我很忙。”高尔基说 (“) 不过, 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 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同学们看, 这些句子的提示语后面缺少了什么?

生:标点符号。

师:是的。请大家先观察下面这三个句子中的标点符号, 看看如何给提示语加标点符号。

(师出示一组句子, 生观察:

高尔基走到窗口, 大声喊道:“孩子, 回来!我给你胶卷, 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 鞠了个躬 , “请让我进 去吧!”)

师:会了吗?谁来给刚才的那几句话加标点。第一句“高尔基说”后面加什么标点?

生:冒号。

师:对!引起下文用冒号。第二句“高尔基说”后面加什么?

生:句号。

师:正确!话说完了用句号。第三句“高尔基说”后面加什么?

生:逗号。

师:这句最难, 恭喜你答对了!话还没说完用逗号。

师:同学们, 这个故事从小男孩扔纸团开始, 难道就在高尔基先生不舍的挂念中结束了吗?后来, 小男孩会不会再来呢?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大家可以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写时注意引用人物对话的不同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篇4:《小摄影师》教学实录及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64-01

《小摄影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小男孩为自己拍照片,但小男孩由于忘记带胶卷哭着跑开了,导致照片没拍成的一件事,充分展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语言,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一、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品味,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词语学习打开一条深入理解课文的通道,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从而领会文本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多媒体出示句子:高尔基拿了一张报纸,按照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师:请大家结合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吩咐”是口头命令,让人怎么做就怎么做。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常听大人吩咐小孩,在这儿,小孩怎么吩咐起大人呢?

生2:我认为高尔基这样做充分体现了他对小男孩工作的尊重,因为既然答应了小男孩,他此时的身份就是被拍照者,小男孩的身份是摄影师,所以他愿意无条件地服从命令。

生3: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童年,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他愿意听从小男孩的吩咐。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遵循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小男孩吩咐高尔基”这一部分恰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就从关键词“吩咐”入手引领学生品味,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明白了隐藏在“吩咐”背后的内涵。

二、朗读体验,激发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从中充分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师采取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领略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互相讨论该怎样读更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相互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高尔基虽然不愿意见记者,但内心深处却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请转告他,我很忙”这句话要读得平淡一些,“不过……让他进来”这句话要读得热情一些,应用肯定的语气。

师:的确如此。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2: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后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生讨论交流)

生3:因为记者来的目的高尔基很清楚,无非是宣传自己,但高尔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配合记者完成宣传任务简直是浪费时间。而小男孩就不同了,看到小男孩“扔纸团、挂着照相机像模像样的样子”,高尔基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一方面童心大发,另一方面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支持、爱护。

师:从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不同态度,你读懂了什么?

生4:我读懂了高尔基淡泊名利,但是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一切事情。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主要从朗读指导入手,让学生读出高尔基面对记者和小男孩的不同态度,这种鲜明的语气对比,可以使学生感到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帮助小男孩达到目标的决心,充分展现了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的心情。

三、想象补白,升华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留白”往往给学生留下想象或者创作的契机,教师通过补白训练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训练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师:小男孩哭着跑开了,高尔基在内心深处是希望他再来的,如果再来,一定不会让小男孩再留遗憾,那么,小男孩还会再来吗?如果小男孩再来,他和高尔基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以“小男孩走了以后”为题目,续编这个故事。(生续写)

【评析】小男孩再来时会发生哪些事呢?文中没有交代。此时,教师让学生及时续写,学生内心自然有许多话要说,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想法的平台。在续写过程中,学生对高尔基的情感认识得到了升华。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中语言的感悟、朗读、思考,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感受。

篇5:小摄影师课文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③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拓展活动

篇6:小摄影师课文续写500字

小摄影师课文续写500字1

小男孩哭着回家了,心想:我没有完成任务,所以明天还要去高尔基家。

早晨,小男孩早早来到高尔基家门前,秘书看见小男孩说:“孩子,你终于来了。”“嗯”小男孩点点头,“我现在就领你去高尔基的房间。”“谢谢您!”他们来到高尔基的房间,秘书说:“孩子,你先在外面等着我,我进去转告一下高尔基。”“好的。”小男孩应到。秘书走进高尔基的屋子说:“昨天来给您照像的小男孩就在门外。”“那就快让他进来。”不一会儿,小男孩就站在高尔基面前,小男孩看见高尔基在认真的写作,感到来的不是时候,正在这时,高尔基抬起头笑着说:“孩子,你来了!”小男孩紧张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高尔基站起来,拿了一张报纸,又坐上了沙发。小男孩流利的.摆弄了一会儿,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小男孩微笑。这样,一张照片就照完了。

第二天早晨,那个小男孩来到学校,把照片贴在墙报上,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小男孩。晚上,小男孩给高尔基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几天后,高尔基就收到了这封信,高尔基打开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昨天给您照相的那个小男孩,谢谢您让我给您照相,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谢谢您!

高尔基读着信,笑容浮上了他的脸庞。

小摄影师课文续写500字2

第二天,小男孩又来到了高尔基居住的地方。

小男孩见到门卫,笑着说:“叔叔,可以让我进去吗?”门卫叔叔也笑着说:“可以,你进去吧。高尔基同志已经说过了,你一来就马上让你进去。”小男孩说:“谢谢。”门卫又说:“不用谢!”小男孩继续向前走着。又看见了高尔基的女秘书,微笑着说:“阿姨,您好。”阿姨笑着说:“你好,你就是昨天来的那个小摄影师吧?”男孩点点头说:“是的,阿姨。”阿姨又说:“那你赶快进去吧,高尔基同志正在等你呢。”“好的。”男孩说。小男孩默不做声地走着,很快就来到了高尔基的面前。

小男孩先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歉意。又红着脸低头说:“对不起,高尔基同志。昨天是我浪费掉了你很宝贵的时间,我真心向你道歉,对不起。”高尔基说:“没事的,咱们开始拍照吧?”“咔嚓,咔嚓”几张相片就拍好了。临走的时候,小男孩还说:“我回去就把您的照片贴到墙报上,让我校的少先队员向您学习。”“好的。”高尔基微笑着点点头。“再见。”小男孩说。“再见。”高尔基说。

篇7:小摄影师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解决疑难问题,理解课文内容。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老师做简单的板书。板书顺序按同学发言的前后顺序。(1.小男孩为什么要扔纸团给高尔基?

2.为什么高尔基看了纸条上的内容后同意小男孩进来?

3.小男孩进到高尔基办公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

4.小男孩为什么哭着跑了? 5.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6.高尔基为什么对待“小摄影师”和真正的摄影师态度不同?)附板书 注:

为什么扔纸团? 在出示附板书时,为什么同意进? 不标序号,顺序可以 为什么听吩咐? 是乱的。为什么跑? 为什么喊?为什么态度不同

二、细读课文,释疑解难。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质量,下面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把问题条理一下,可标上序号,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攻破。1.请一名同学读1—5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一、二个问题。(1)先小组讨论,然后班上交流。(2)汇报交流:

①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高尔基是一位大作家,他既要看书又要写作,因此工作很忙。工作人员不让外人随便出入是怕打扰高尔基的工作,打断他的创作灵感。但是,高尔基一旦知道小摄影师来此的意图后,一定会同意他进去的,因为,孩子们了解高尔基,敬佩高尔基。另外,小男孩采用“扔纸团”的办法说明他很机智。

②摄影出示纸条上的内容:“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前两句话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因此,高尔基同意放他进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板书:扔纸团 放他进 2.自由读6—11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三、四、五个问题。(1)三人一组讨论,一个人说一个问题,说的不对,不全,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2)按小组在班上交流汇报,可以说可以读。

①投影出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从“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看出:一方面小男孩在调整相机的角度,解决采光等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做着准备;另一方面,他也可能多次调整高尔基的坐姿。由此可见,小男孩对此拍照十分重视和认真。从而也表达了他对高尔基的敬爱之情。时间对于高尔基来讲是宝贵的,是格外珍惜的,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板书:摆弄 微笑

②“孩子为什么哭着跑了?”“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这两个问题可以用读的方式汇报。在读“突然”一词时,速度要急而快,说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高尔基一时摸不着头脑,等反应过来,孩子已经哭着跑了,眼前的一切,就发生在一瞬间。那么,小男孩为什么跑了?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小男孩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男孩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从高尔基的语言与动作中看出高尔基对孩子的宽容与关爱。” 板书:坐、哭 站、喊

(3)练习分角色朗读,也可加动作。

3.读12—15节,男生读高尔基,女生读秘书。解决质疑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大家一起交流。

从“我很忙”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从“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看出高尔基对下一代的事却十分重视。

师: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

篇8:小摄影师课文

《小摄影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课文分15个自然段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出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心和爱护之情。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抓“关键”词,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

细读文本会发现,作者虽然是要表现高尔基爱孩子,关心下一代,却用较多的笔墨来刻画孩子的表现,直接写高尔基的内容很少。由此可见,作者是想借孩子来表现高尔基。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就必须从孩子入手,借孩子来感悟高尔基的形象。

小男孩为高尔基照相的请求得到允许后,他就开始“吩咐”高尔基了———他“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话语里没有商量,只有礼貌的安排。不仅如此,那小男孩还“摆弄了很久很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像高尔基这样一位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为什么会非常合作地听从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的安排?为了让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我们不妨将“很久很久”与“很久”进行对比品味,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在这“很久很久”的时间里,小男孩还会要求高尔基怎样做?而高尔基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会想到,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小男孩可能会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姿,多次变换道具等。作家冯骥才说:“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想象画面,能让单薄的文字丰满、立体起来,变干枯无味为有声有色。这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自己感受到的画面,情感真挚鲜活。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对话,移情体验。“小男孩啊,你看你,就为了照一张相,为什么要反反复复摆弄这么久?而且,你不担心高尔基会厌烦吗?”“亲爱的高尔基同志,你正在读书的时候,被眼前这个孩子打扰,孩子只是为了给他们班的墙板拍张照,就让您这样那样地配合他,您恼火了吗?”……这样的对话练习,让学生从文字中走出来,走到人物的心里去。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对高尔基来讲是十分宝贵的,但对这个孩子却舍得花时间,而且十分慷慨。结合课文中的句子“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提问学生:“你从高尔基的笑里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此刻你的心里是怎样的感受?”即使小男孩占用了高尔基的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此番铺陈渲染,也是为了学生更深切地体会高尔基对眼前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喜爱、宽容和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在此过程中,将个性感悟与个性朗读相融合,情感萌发和宣泄浑然一体,水到渠成。

二、思“矛盾”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爱

“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语文如果能挑起有价值的“矛盾冲突”,借“矛盾”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那么这样的课堂将充满“情智”。

小男孩因为忘记带胶卷而失望地跑了后,杂志社的摄影师来找高尔基,高尔基却对秘书说:“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我们不妨巧设悬疑,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收拢,以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在学生读了这句话后,引导质疑:“你有什么疑惑?”学生自然会问:“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情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教在学生真正的“疑惑”之处,这是课堂教学实现“以人为本”,实现有效性的基础。让学生带上疑问再度走进课文,通过朗读品味,与同伴讨论探究,结合高尔基的有关生平资料,学生会发现课文把高尔基热情接待小男孩和谢绝记者采访做了巧妙对比。高尔基很忙,那是实情,也可以看出高尔基对给自己拍照,进行宣传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与对待记者不同的是对待孩子的热情耐心和“一定”要见的态度,孩子们给高尔基拍照是为了贴在墙报上,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此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尔基?”在交流、对话中,学生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情感也会得到升华,从而感悟到高尔基不仅仅是喜爱个别孩子,而且是对整个下一代充满了期待,充满了爱护。

课文写到此处戛然而止,却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小男孩还会再来吗?高尔基会一直等他吗?引导学生整合课文内容,循着贯穿于字里行间的线索,去思考故事将会怎样发展,进行合理“补白”,把故事续编出来,这是练写的好时机。语文课如果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语言,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有机融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篇9:小摄影师课文

险,因此拍照时都要非常小心才行。不过这位野外摄

影师就很幸运,因为有一群警觉性很高的小动物来帮

忙把风,而这些超可爱的守望帮手就是一群超可爱的

小狐獴。

狐獴是一种小型昼行性动物,主要分布于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有着新月型的耳朵,在挖洞时能闭起来避免砂砾进入耳内。它尾巴细长,端部为黑色,在直立时狐獴会用尾巴支撑来保持平衡。擅长挖洞,夜晚休息白天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但它们也会吃蜥蜴、蛇、蜘蛛、植物,狐獴发展出对许多的毒免疫,这使它们可以吃蝎子、蛇,而不至于导致不适、中毒。

知识链接:

狐獴是一种社会性极强的动物,每个狐獴种群通常由2到50只狐獴组成。狐獴的日常生活很丰富,有时会开展摔跤、赛跑类的活动,有时还会用真假嗓音变化来歌唱。为了保障狐獴家族的安全,当其他狐獴在觅食或嬉戏时,会有狐獴主动站出来,肩负起放哨的任务,而当危险来临时哨兵就会“鸣笛示警”,让伙伴们躲进地下避难,有时面对地面冲突时,它们还会挺直腰板恐吓敌人或一拥而上,把敌人吓跑。当然,狐獴家族也确实不是好惹的,发起狂来,连眼镜蛇都不是它们的对手。它们体内无法储存脂肪,所以如果它们没有每天觅食就会饿死。

篇10:小摄影师

小男孩坐着电车来到了高尔基的住所,站在他家的门口。刚想要敲门,忽然,小男孩心想:又要打扰高尔基先生了,他还能不能让我再给他照一次相呢?他想了想,就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亲爱的高尔基先生:

我能再给您照一张相吗?我很想把您的照片贴在我们班的墙报上。

他把小纸条捏能一团,用力一扔,小纸团飞进了高尔基的书房。

高尔基惊喜地打开纸团看个清楚,再往窗外一看,原来是小男孩。他连忙让秘书把小男孩带进来。不一会儿,小男孩就站在了高尔基的面前!我就是上次忘带胶卷的小男孩,给您添麻烦了!

高尔基笑眯眯地回答:没关系。

高尔基先生,请您坐在这里看报纸。小男孩兴奋的说。

高尔基拿了一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侧过脸亲切地对他微笑,小男孩灵活地按动了快门,咔擦一声。照片照好了。小男孩兴奋地说。

小男孩和高尔基道谢后,回到了温暖的家。

篇11:小摄影师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摄、鞠”等8个生字。会写“夏、嘴”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PPT。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师:大家请看这里,这是什么?(照相机)那你知道照相机照完相之后的相片存储到哪里吗?(内存卡)可是,你们知道吗,以前的照相机跟现在的课非常不一样,它是不是特别笨重啊,是因为这里,它有一个大大的洞,里面要放胶卷,以前的照相机的相片是存到胶卷里,所以说,胶卷是老式照相机的必备之品。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由一卷胶卷引发的温馨故事。2.板书:小摄影师。读准生字:摄(shè)。

通过这个题目,谁能猜一猜这是一件什么故事。谁能说一说?(高尔基和小男孩)

3.出示教学PPT,与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视频朗诵。学生自己读 2认识生字词

出示:

(1)媚、躬、按、胶、辆。(重点指导躬,左边是身,表示人的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2)摄(sh)、志(zh)、桌(zh)、社(sh)、侧(c),指名读,正音侧是平舌音。

(3)摄影师、阳光明媚、高尔基、桌子、同志、列宁格勒、车辆、胶卷 照相、鞠躬、按照、吩咐、摆弄、停当、侧脸、打量、秘书、杂志社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齐读全文后,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好了,同学读完了,谁能给我们说说,在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一件什么故事。

(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故事)

小男孩见到高尔基照相容易吗?(不容易)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扔纸团)

最后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了吗?(没有)他为什么没照上相呢?(没有胶卷)高尔基对他说的什么?(我给你胶卷)小男孩是怎么做到?(跳上电车走了)高尔基有没有等他回来?(有)

高尔基接受其他人的采访了吗?(没有)他是怎么说的?()下面在给大家一点事时间,读读课文。

时间到,下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稍微了解了故事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读读这篇课文,看看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一、学习1-5自然段,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品质。

1、学习纸团内容

过渡:高尔基可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这秘密呀,就要从这里说起!(拿出一个纸团),谁来揭开这个秘密?(请一位学生)请你把内容读一读。(课件出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后汇报:聪明、会想办法、懂礼貌、爱摄影„„)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亲爱的”“您”“请”“立刻”)教师相机板书。(2)指导朗读:如果老师就是高尔基,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我感动吗?(学生自由练。指名读,评议?,齐读。)

(3)大家读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朗读啊,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礼貌,爱摄影的小摄影师了!想想高尔基看到了这个纸团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汇报)

2、学习1-5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从文中的一些细节看出小男孩是那么的聪明,还能想到高尔基的内心世界。下面啊,请大家再读读文章的1-5自然段,看看你还能从哪些细节揣摩到他们的内心活动。

(1)学生自由读

(2)汇报,教师相机出示文章的几段对话。(“鞠躬”、“请”、“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3)分角色朗读:下面请男同学读小男孩的话,女同学读高尔基的话,大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年龄和语气哦!

二、过渡:高尔基先生当年正好60岁了,而这位少先队员才十岁。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给一位年过花甲、人人敬仰、工作繁忙的大作家照相,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赶

紧读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待会咱们来交流交流。

1、学生默读,圈画。

师:大家都画完了吗,这回咱们说一句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找一句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行不行?

2、学生自由汇报句子,教师课件出示(分左右两栏对比)

3、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1)学生自由对比读课件左右两边的文字

过渡:在学习1-5段的时候,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从哪些细节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者品质?读完后先在小组内说说,待会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交流的非常激烈,谁能说说你得到的收获。

(3)学生集体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尽量放手让学生)预设A:吩咐

生:我从“吩咐”看出高尔基很平易近人„„

①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是长辈对晚辈)你能用“吩咐”说一句话吗? ②是啊!课文里面说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③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预设B: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①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你体会到了大作家的什么?(板书:关怀)

②小男孩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这么认真地准备?(板书:热爱)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

其他预设:高尔基的“侧过脸”“微笑”“大声喊”“赶紧”„„ 小男孩的“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哭”“跑”“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

即可。)

4、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习,之后分角色读)

三、学习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小男孩哭着跑走了,高尔基的大声并没有唤回他,下面高尔基是怎么做的呢?

1、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男生读小男孩,女生读高尔基,老师读旁白,咱们一起来读读它。大家读的真有感情。

2、师:秘书说杂志社的摄影记者要见高尔基,高尔基见不见?为什么?

(提示:不见。他很忙。)

3、师:但是,为什么他又说如果来的是一位小男孩,一定要让他进来?(提示:高尔基关心、爱护小朋友,乐意满足他们的要求。)

(四)拓展续写

1、高尔基很喜欢让人拍照吗?

(1)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并不喜欢媒体宣传自己?(“请转告他,我很忙。”)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口气?

(2)重点交流高尔基说的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这么说?

2、作业:续写。

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1)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2)教师相机引导(3)课后完成续写

板书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上一篇:某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汇报下一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辅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