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摄影师后一课时

2022-08-01

第一篇:6小摄影师后一课时

6小摄影师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篇:6、小摄影师

【教材分析】

本课是精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相,结果没有照成的故事,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小男孩照相,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他非常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思,并尽量使他满意,但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代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那一定让他进来。充分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义。可以结合具体的词语、句子、段落,通过朗读尝试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和感染。本课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学生肯定有兴趣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重点书写“胶卷、摆弄、杂志”等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和对下一代的关怀。

4.续写故事。会认6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的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基、胶、卷”等7个生字。正确认读“列宁格勒、摄影师、高尔基、阳光明媚、鞠躬”和正确读写“人行道、照相机”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1-5自然段,初步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不少他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

产阶级文学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简介: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先后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改动原因:这样可以更简洁,节省时间。)

2、今天,我们来学习高尔基与一位小摄影师之间的故事(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3、你知道摄影师是干什么的呢?

4、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去掉3.4.(改动原因: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时间,可以更好读课文,并将课文读得再熟练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检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指导读好“鞠躬”、“胶卷”、“摆弄”, “停当”、“打量”等词语。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开火车认读后同桌读相互检查正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要讲清楚时间、地点、都有谁干什么?(板书:高尔基小摄影师)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过渡:高尔基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

1.(课件出示要求)默读1——5段,你觉得小男孩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他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改动原因:这样容易让我班学生听懂,并找出答案。)从哪儿能看出来呢?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体会。

2.交流

A、小男孩很聪明(板书:聪明)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引导理解:什么是“阳光明媚”?“突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你能用“突然”说一句话吗?

B、小男孩很有礼貌(板书:有礼貌)

(1)(出示句子)高尔基打开纸团,上面写着: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引导:学生抓住“亲爱的、您、请、立刻就走”谈出小男孩懂礼貌。

如果你就是小男孩,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高尔基感动吗?(指名读,评价)

大家读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礼貌,爱摄影的小摄影师了!高尔基看到了这个纸团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汇报)

(2)“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引导学生抓住“鞠了个躬、请”体会小男孩懂礼貌。你能读出小男孩真诚的请求吗?

3、高尔基有没有放他进来呢?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能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一个机会,你有什么体会?

4、分角色朗读。

小结:小男孩顺利地见到了高尔基,他有没有完成照相的心愿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夯实基础。

1.认读“基、突、按、吩、咐、摆、弄”,尝试给生字口头组词。

2.你认为哪些笔画容易写错,给大家建议。借机识记字形。

3.重点指导范写:基、突、咐

书写“基”字时,注意上大下小。

书写“突”字时,注意穴宝盖的写法。

书写“咐”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练习。

5、评议优缺点。

五、作业

搜集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聪明有礼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高尔基对对男孩的喜爱和对下一代的关怀。

2、续写故事。

3、学写剩余的生字。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巩固字音。

2、说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改动原因:这样可以对课文内容有了印象,便于更好地学习下文。)

二、研读课文6——11自然段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的大概内容有所了解,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而另一位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他们互不相识,却发生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走近这个故事的两位主人公,运用上一篇课文的学习方法,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去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

1、(出示要求)请同学们默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用心读一读,你能体会出什么?写在书旁。(改动原因:这样可以慢慢

让学生学会做批注。)

2、交流

A、孩子如何给高尔基照相

(1)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课件出示)

引导:“打量”是什么意思?怎样是“仔细打量”?谁能做一做这个动作?仔细打量之后,为什么“咧开嘴笑了”?从这一细节描写中你能感受到小男孩的什么心情?(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你就是这个小男孩,读出当时的心情。

(2)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引导: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说明男孩做事认真。)

(3)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

引导: 为什么小男孩哭着离开了?此时他心里想什么?(浪费了工作很忙的高尔基的宝贵时间而惭愧懊悔)

B、高尔基是如何对待男孩给他照相的

(1)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引导:“吩咐”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文中谁按谁的吩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呢?(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引导:联系着上文谈一谈理解。从高尔基的做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改动原因: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

(3)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课件出示)

引导:从“赶紧”和“大声喊道”能体会出什么?读出高尔基当时的心情。

3、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习,指名分角色读)

三、学习课文12-15自然段

1、读12-15自然段,思考: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

2、交流(适时板书:关心、喜爱)

指导朗读: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真令人钦佩!读最后一段,想想怎样才能读好。

3、小结

高尔基是那么有名的文学家,而小男孩只是普通的少先队员。但他为了实现男孩的愿望,宁肯放弃宝贵的读书时间,按小男孩的吩咐做,这难道只是因为他喜爱这个男孩吗?

简单的一次拍照过程,却从高尔基的言行中充分体现了对小男孩的喜爱,也体现了他对我们下一代的关怀。

四、学习剩余的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重点指导范写:辆、卷、杂、准

书写“辆”字的时,“车”字作为偏旁笔顺的变化,最好一笔是“提”;

书写“卷”字时,注意“横折钩”和“竖弯钩”的写法;

“杂”字下面不是“木”,第四笔要写成“竖钩”。

书写“准”字,要注意左中右紧凑。

3、学生组词书写,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五、发挥想象,布置续写

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课后续编这个故事。下节课再交流。

板书:

6、小摄影师

喜爱、关怀

高尔基-------小摄影师(聪明、有礼貌)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感情非常细腻,人物特点鲜明,蕴含了丰富的人物内心活动,充满真善美的好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以两个“突然”句作为切入点,让生针对两个突然提问。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串接主课的“珠子”。在朗读与理解方面,针对第一个“突然”,我紧紧抓住“请让我进去吧”。“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一切准备停当。”三个短句展开教学。后一个突然,我则抓住“赶紧、大声喊„„”等重点动作词加紧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教学设计去做,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能结合重点词语来说自己的想法,为学生自主写批注打下基础。引导上,我注重让学生回忆学生结合“您”“请”看出小男孩有礼貌上,激励学生找出这样的词语来说想法。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很好地结合到具体的词语上,我只能说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通过这些词来谈想法。如:摆弄了很久很久,从这里体会到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还有点谱。

另外,在朗读理解这一块儿上,我自己在教学中也起了不少带动。如理解“打量”、“摆弄”、“吩咐”这些词语时,我通过请分角色进行朗读,将学生从理解的误区带出,感觉到男孩的认真和对高尔基的无比崇敬。有时

我用范读带动起整个的气氛。以“一切准备停当”一句的指导为例,我通过范读让孩子体会男孩的心情。这时男孩的心情──学生都能讲出高兴、开心、舒了一口气,学生显然找对了方向,读得很到位。后来,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带读这句话,不仅全班同学都找对方向。而且课堂情绪也一下子高涨起来。当然,虽然自己在引导中激发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热情,但不能学生感悟到。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利用批注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从而能将自己的感悟能通过朗读有感情地表达出来。

第三篇:6 小摄影师

6 小摄影师 教材分析: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写的是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受任何记者来访,却特许一名少先队员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反映了革命前辈对少年一代的关怀与爱护。全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第一至五自然段,讲的是高尔基同意被拦在门外的小男孩进来给自己照相。这部分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小男孩要进高尔基的办公室为高尔基照相,但是门卫不让这个小朋友进来,高尔基知道了以后,决定放他进来。第六至十一自然段,讲的是小男孩进了办公室给高尔基照相,发现忘了带胶卷,伤心地跑走了。第十二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当天晚上,有位摄影师来给高尔基照相,他没有接待。却嘱咐秘书,如果那个小男孩来,一定让他进来。

本文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以明写暗。作者目的是要表现高尔基爱孩子,关心下一代,而用较多的笔墨写孩子,直接写高尔基的内容并不多,明写孩子,暗写高尔基,写孩子是为了表现高尔基。

(2)衬托对比。为了突出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表现他对下一代的深情,课文把高尔基热情接待小男孩和谢绝记者来访做了巧妙对比。

(3)对话形式运用得也好。课文对高尔基和孩子的对话,写得精练,而且紧紧为表现中心服务。 学情分析

学生对高尔基非常陌生,不了解,课前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对课文要有大概的了解。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本课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学生肯定有兴趣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实际当中能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教学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学习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读词语。

3.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四、熟读课文

刚才学习了生字词,相信同学们现在可以把课文读的更好更有感情。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检查,进一步指导朗读。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学会通过体会文章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品质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巩固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1-5自然段,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思考: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读第1自然段,理解:“突然”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高尔基感到突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这么有礼貌的孩子,门卫为什么不让进去呢? 朗读1-5自然段。

2.默读6-7自然段思考: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考:

“打量”是什么意思?怎样是“仔细打量”?仔细打量之后,为什么“咧开嘴笑了”?

“吩咐”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是怎样吩咐的?从哪句话体会出小男孩是在吩咐高尔基?(„„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

这句话没有商量的语气,只有礼貌的安排。

重点理解第7自然段:读第7自然段,说说高尔基是怎样按小男孩的安排做照相准备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第一句中的“按”进行体会。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理解“摆弄”的意思,把“很久很久”与“很久”比较,体会其摆弄时间长,直到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都做完,“一切停当”。

高尔基“侧着脸,对着他微笑。”(结合课文插图)

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从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给自己照相中体会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3、默读读8-11自然段,说说当小男孩突然哭起来时,高尔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读第8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十分关心疼爱的语气。

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体会高尔基为什么“赶紧”站起来,又为什么“大声喊”?“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6-11段小结:写小男孩进办公室给高尔基照相,发现忘了带胶卷,伤心地跑回去了。重点写高尔基怎样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照相。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默读12-15自然段。思考:

(1)“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引导理解“一定”的意思,联系第10自然段中的“赶紧”、“大声喊道”,体会高尔基此时是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能再次出现。抓住高尔基对“记者”与“小摄影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2)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两种可能都会有的,只要能找出依据,说出理由即可。)

(3)师生小结,指导朗读。

三、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续写故事。(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四、板书设计:

6 小摄影师

关心、爱护

高尔基←————————→小男孩

会动脑、有礼貌 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本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把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来突破教学的难点。因为高尔基这个伟大的人物距离孩子生活的年代较远,高尔基这个伟大的人物对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孩子不了解高尔基,于是,课前,我要求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以此加深对高尔基的认识,课上与同学交流。其次,我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纸团飞进窗口,男孩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男孩准备为他照相──忘带胶卷,男孩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男孩再次来照相。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透过对话、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从而在学习中受到感染。

第四篇:6《小摄影师》7《奇怪的大石头》重点段

《小摄影师》 【重点段解读】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也就是课文第七至十五自然段内容。这部分文字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体现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是课文的重点段落。

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抓住“吩咐”一词,理解揣摩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二、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三、由读入手,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奇怪的大石头》 【重点段解读】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受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奇怪的大石头》一文脉络清晰,先介绍了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了李四光玩耍时对怪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文章的2.4.6.8自然段以李四光的疑问层层推进,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执着求索,课文前后衔接紧密,是课文的重点段落。

【教学设计】

①、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谁来做李四光提出自己的问题? 你觉得李四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这么大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③、从第8自然段读懂什么?李四光是个怎样的人?

(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李四光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执着追求的人。

第五篇:小摄影师续写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男孩再一次来到了高尔基办公的地方。秘书看见了说:“你就是昨天给高尔基同志照相的那个小男孩吗?”小男孩说:“是的。麻烦您能让我进去吗?”秘书又说:“请等一会儿,我去向高尔基同志转告一下。”秘书小声地对高尔基说:“昨天的那个小男孩又来了。”高尔基高兴地说:“快,快让他进来。”

秘书把小男孩引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小男孩向高尔基鞠了个躬,说:“高尔基同志对不起,上次我忘拿胶卷了,没有照成相,白让您摆坐了那么长时间,请原谅我好吗?”高尔基说:“没关系,我喜欢和少先队员合作,今天你带胶卷了吗?”小男孩说:“带了,我带了!”小男孩

接着又说:“请您还是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好吗?”高尔基又按照小男孩的吩咐坐好了。

相片照完了,小男孩飞快地跑向照相馆把照片冲洗出来。回到学校,他立刻把照片贴在了墙报上。同学们看见了说:“你真勇敢,能给高尔基文学家拍照可不简单呀!”小男孩听了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小摄影师续写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小男孩回到家,翻箱倒柜的找了个遍,终于找到了胶卷,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高尔基的照片贴在墙报上。

第二天,小男孩拿着装好胶卷的照相机,又来到了高尔基的门外,他忐忑

不安的站在那里,担心高尔基不再给他机会了......

他终于鼓足勇气,他抬起手敲了敲门,门打开了,他的秘书高兴的说:“欢迎你,高尔基先生正在等着你呢,请进来吧!”

小男孩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走进高尔基的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亲爱的高尔基先生,由于我的粗心占用了您宝贵的时间,对不起!谢谢您能再次给我机会!”

高尔基摸着小男孩的头和蔼可亲的说:“孩子,很高兴又见到你,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不会出差错。”

“谢谢,我记住了!”小男孩红着脸使劲的点了点头。

“好了,我们开始吧!”高尔基说。

小男孩麻利的拿起好相机,高尔基微笑着摆好看报纸的姿势,“咔嚓”、“咔嚓”两声脆响,两张照片照好了。小男孩兴奋的说:“谢谢您高尔基先生,我会让

同学们都认识您的。”小男孩满意的提起相机和高尔基道了别,当他走在出屋外,感觉天格外的蓝;阳光也格外的灿烂!

过了几天,小男孩把拍的照片登在了墙报上,同学们都看到了平易近人的高尔基先生,都夸小男孩真能干呢!

小男孩当看到这张照片时,心里就会暖暖地,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也要做个跟高尔基一样的人!

上一篇:班级管理制度下一篇:3分钟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