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视频分析

2024-05-2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视频分析(共9篇)

篇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视频分析

学校教育心理学作业

科目: 学校教育心理学

题目: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视频分析 姓名: 郭杉 学院: 物理学院

学校教育心理学作业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视频分析

作为一名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锻炼教师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学校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理论课。因此,在学习了学校教育心理学后,我尝试对高中物理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视频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分析。

本文所分析的视频为海南省海口市实验中学的杜和蔓老师在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赛中的视频。视频所讲授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讲授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杜和蔓老师事先将学生们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前面摆放着记分牌。开始时,她先进行了知识小竞赛以回顾初中学过的概念,然后引出高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并作比较;列出概念之后,杜和蔓老师又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这一问题,讲述历史后让学生扮演伽利略思考并做实验演示,然后进行讲解并总结,完成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于是她从牛顿第一定律又引出惯性的概念及性质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解释现象进行练习;最后,她从知识内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让学生做整节课的总结,选出小组冠军并留下课后思考题。

观看过视频后,我认为整节课中杜和蔓老师所运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含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加工

在课堂开始的知识小竞赛结束后,杜老师由此引出初中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并提问学生初中时定律是如何描述的;之后直接给出高中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将两个表述放在PPT上让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进行总结。

我们知道,高一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离初中毕业已有一段时间,这中间学习的东西对高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产生前摄抑制而造成一定的遗忘。但学生经过之前大量的题目练习已使这一陈述性知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通过回忆可以激活进行提取。因此,杜老师对初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复习回顾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她将初中和高中的同一概念不同表述让同学们进行分析比较,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精制性复述。精制性复述即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通过联想、分析、比较、推理等等过程,学生得以完成精制性复述。

因此,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促进了学生对高中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使其进入长时记忆,更长久地保持;而且,通过精制性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的新知识,当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时,能够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检索。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1.激发与维持外在动机

外部强化可以激发外在动机,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中,老师可以运用目标、反馈、评价、表扬、批评、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在动机。在杜和蔓老师的课堂中,她运用了开展竞赛和评价、表扬的方法来激发和维持外在动机。

(1)开展小组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杜和蔓老师事先将学生随机分为四组,每组的第一排放置记分牌,起始分都是二十分。首先她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给各出组的学生解释物理现象的题目,小组之间题目不相同,同组学生题目相同。然后,她从每组中随机选出学生代表他 学校教育心理学作业

们小组回答题目。回答正确的组将加10分,回答的不完整或不正确不扣分。之后的环节便是抢答,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随机提问可以加分的问题,学生抢答正确可以加20分或30分等,回答的不完整或不正确不扣分。最后,在整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宣布冠军组。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因为小组之间存在竞争,所以每组的成员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学生们为了集体荣誉,将会认真听课、积极互动,从而达到激发与维持外在动机的效果。

(2)评价、表扬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具有强化的作用。表扬作为学习的外部诱因,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杜和蔓老师在整节课中对学生的评价和表扬有二十多次。比如在一位女同学回答了初中时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后,杜老师给出“记得非常清楚”的评价,其他则经常根据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分析。杜老师常用的表扬语言还有“很不错”、“好”、“很好”“非常好”,除此之外,她还经常问同学们“(这位同学)他答得好不好/对不对?”等问题,让全体同学给予回答问题的同学积极的评价。

这些评价和表扬将给学生很大的鼓励,从而肯定了学生认真学习、思考的态度,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活动得到强化,从而能使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进而使外在动机得以激发与维持。

2.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

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有很多,杜老师则主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入手。

她选取了在太空舱中宇航员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视频、汽车行驶要系安全带的视频使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是其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她还选取了扎破水气球瞬间的视频,并现场演示了敲击纸板,纸板被击飞纸板上的鸡蛋却落入纸板下的杯中的实验,这两个实验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信念相矛盾,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杜老师用视频、演示实验、PPT、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

可以看出,杜和蔓老师将外在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与内部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相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学策略

我认为杜和蔓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有讲授、提问、组织讨论、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环节的一般方法。我之所以认为仍是一般授课方式,是因为在整堂课中老师的讲还是占了大部分。但是这堂课在传统中有创新,即加入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我认为在杜老师的课堂中,提问环节是很出彩、很有技巧的,因此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很活跃。她的提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引导性的、要求全体学生回答的;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但会随机让某一位同学回答的。并且,她的提问是一步一步有层次的,有时也会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提问,老师不仅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对理解水平自我监控的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即积极地进行信息加工,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使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

除了提问,她还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环节。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出“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样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思 学校教育心理学作业

考体会,然后她选出一名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模拟,通过学生的做实验讲解和老师Flash动画演示引导同学们总结出整个实验的探究过程。

很显然,杜老师层次分明的提问和模拟实验已然体现出启发和探索的思想。她通过提问和自主实验,一步一步引导、启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她所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蒋敦杰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评价是“与通常贯穿全过程的讲不同的是,老师的讲,不是基于给学生知识结论的灌输和传授,而是借助老师的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任务意识,思考意识,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并且,在探索方面,杜和蔓老师认为“探索是思想的活动,可以是集体,可以是个人,可以是独立的,可以是互动。比课堂热闹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认真的倾听和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可以看出,虽然课堂并不完全是发现学习,但思想却是一致的。

总的来说,杜老师的这堂课是有趣、生动、清晰的。在整个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实行的第一年杜老师能够这么出色完成转变,实在是很厉害。在课堂的最后,她还让同学们总结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后将自己之前确定的目标展示出来进行对比,学生基本完成了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当然这其中也有任务分析的教学目标的组织法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以上就是我对杜和蔓老师牛顿第一定律的一些理解与分析,由于能力限制也许有的有些偏差。其实课堂中还有很多细节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理论,不仅仅限于这几方面。如今离2004年高中新课改实行已经十年了,教学方式、课程结构、课程评价都在新课改中日渐成熟。我们作为师范生将会积极地作理论和实践的准备,以后为基础教育献出一份力量,这也是我们应该和必须做的。

参考文献:

[1]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2-9;92-114;197-210.

篇2: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视频分析

王 劲 松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篇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和阅读,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二、教学过程

1. 进入教学情景

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体受力就停止运动的例子, 比如学生骑自行车、小球滚动等, 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进一步借助多媒体, 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物体运动停止的现象, 并让学生观察图像思考问题, 如运动着的物体, 为何会突然停止运动?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自想法, 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2. 步入正题

勤奋好学的亚里士多德, 他提出的观点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 影响至今。他创立的形式逻辑学, 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 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现在以两者观点为引子进行深入探讨。

3. 猜想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循序渐进, 一步步导入。问题: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教师根据位置或学生掌握程度划分学习小组, 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

4. 设计实验

(1)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 然后让学生再次猜想他们的初次猜想是否正确, 并猜想课本的描述, 体现了什么方法, 怎样可以表现。大家观察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如果脱离课本, 我们是否可以想到其他方法。

(2)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师让各小组进行实验, 并记录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填写在以下表格中:

(3)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操作, 完成以上实验, 并将结论填入表格:1.大;近;快。2.较大;较远;较慢。3.小;远;慢。根据学生所填表格内容, 得出实验结论, 并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 巩固知识

首先, 教师可以趁此次实验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学之心, 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此同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牛顿第一定律的两个要点: (1)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然后, 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强化知识点。最后, 了解一下学生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点, 如有不清楚的, 可以当堂提问。

三、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首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以问题的矛盾性引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然后, 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中, 灵活运动所学知识,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本文结合学生现实生活, 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本次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教学理念:师生合作、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江翔.经历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11) .

篇4: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惯性定律 实质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35-01

在十九世纪末,经典力学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了世界任何角落,以至于很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物理学的原理已经研究透彻,物理学的体系已经很完善。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和物理相关的电磁理论、原子理论以及放射性等理论的逐步出现,使得人们又开始怀疑自己之前所熟悉的经典力学理论。新旧理论之间产生了巨大冲突。物理学家对于冲突的解决,衍生出来20世纪近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的形成,即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新的理论并没有否定经典力学的指导作用,而对于其应用的范围开始有了界定。这便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局限性。

1.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况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经过长期的研究之后于1687年在他的书《自然哲学的教学原理》中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关于经典力学的科学体系。这套伟大的理论对于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做了详尽描述: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然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其运用最多,影响最广泛的就是其惯性定律。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其自身质量。惯性在生活以及科学研究中不可避免,牛顿对它的解释为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2.牛顿第一定律应用的局限性分析

牛顿定律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过,随着文明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以及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牛顿定律的伟大地位受到了撼动,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应用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描述如下:

2.1牛顿定律的应用需要在一定速率范围内

之所以会受到限制,主要是另一套理论的影响作用,相对力学理论。它们二者结合可以解释机械运动的机理。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被证实,科学家们发现,物理上存在需要时间间隔传递的超距离作用。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需要时间的。时间的流失和空间间隔的测量不是绝对的,它是受到惯性系间的相对速度影响的,同样也包括物体的质量的变化,它会随着速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狭义相对论虽然提出了自然界不存有绝对的时空观念,但是,它提出当物体速率远远小于真空光速的时候后,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依然可以对物体的运动做出十分精准的解释。在日常生活之中,绝大多数的运动都是低速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大的应用的。若物体的运动接近光速的时候,牛顿第一定律就无法做出准确解释了,这时就需要借助相对力学理论进行解释,这也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应用的局限性体现之处。

2.2牛顿第一定律对于量子现象解释的局限性

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于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以及源自稳定性的研究的逐步开展,科学家们便发现很多研究现象和经典物理学结论是相违背的。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恰恰是牛顿研究的力学理论。经典物理学对于物体微观结构的稳定性和能量变化的不连续性的研究出现了瓶颈。薛丁格和海森堡的量子力学理论对该现象做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同经典力学发生违背的现象:经典力学中认为粒子性和波动性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性质,而量子现象中实物粒子同时表现出了粒子性和波动性,只不过两种性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程度不同,但是,它们是同时表现的。还有,量子力学中粒子的能量和角动量的值只能是某个量值的整数倍,出现了数值取立的相对独立性,但是,经典物理学中认为其取值是连续的。还有就是,经典力学理论认为粒子具有确定的坐标和位置,同时可以确定其动量,因此便可以确定其运动轨迹,但是,在量子力学研究中发现,速度和坐标是不能够同时确定的,只能确定大概的区域,从而量子运动轨迹只有概率意义。虽然量子理论的研究对于经典力学的冲击是十分之大,但是,经典力学对于微观粒子的研究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3牛顿第一定律提出的参考系的应用

牛顿在研究物体运动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特殊的参考系,即“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力”,这就是物体继续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前提条件。牛顿第一定律通过不受外界作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定义惯性参考系,从而为整个力学和物理学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基础。惯性系便是牛顿在其《原理》中所提到的“绝对空间”。按照牛顿所设想的绝对空间,宇宙是不动的中心。今天看来,这是受到否定的。但是若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下,牛顿既要对他所讨论的运动引入绝对空间概念,又要结合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提出这样的“绝对空间”的概念是很困难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将运动定律适用的参考体系又之前的“绝对”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了一个有很多供选择的条件的一个体系,这也是一项很大的突破。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样的理论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的唯一通路。当然,提这样的理论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绝对有利的研究基础。

3.结论

总而言之,尽管牛顿第一定律在近代以及现代的物理学研究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些局限性的出现,也是建立在对牛顿定律的不断应用中所产生和获得的。因此,牛顿定律对于物理学的研究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然,除了理论研究上的应用,惯性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它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给予了正确的解释,同时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打来了极大便利。

参考文献:

篇5:“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裘志辉

长兴金陵高级中学

313100

设计指导思想及课前设计

高中物理第一册“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如何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是本课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故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伽利略对“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会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论断的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为此本节教学采用讨论式:教师列出问题讨论提纲,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先表述,引发学生的问题,展开答辩与讨论.教师在其间适当引导与点拨,并由教师概括总结.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教材具有循环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旨在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追寻科学家走向成功的足迹,学会像物理学家那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注意它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学性.课堂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不只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否定或肯定以及如何进行否定或肯定.

学生讨论提纲是: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①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什么?②伽利略的观点是什么?③我的看法是什么?④牛顿第一定律是如何表述的?

预前问题是:1.从某一高度沿斜面滚落的球为什么可以沿对接的另一斜面滚上同样的高度?2.定律为什么不以伽利略的名字命名而称为牛顿第一定律?3.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哪些内容?问题1是为了深入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科学推理方法;问题2是使学生了解从亚里斯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人们对惯性定律的认识是如何逐步逼近真理的;问题3则是使学生对定律的认识比初中提高一步.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力跟物体运动的关系,掌握惯性的概念.

2.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长时间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的抽象,进行理想实验的研究正是伽利略得到力与物体运动正确关系的基础.我们要学习这种科学抽象的方法,并把它用到今后的物理研究中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2.生活常识使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们克服传统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三、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结合“实验探索式教学法”,将实验研究与多媒体应用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和电脑板书、电脑动画等形式,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四、教具

1、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自制导轨和小球.

2、说明物体在不受阻力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气垫导轨和滑块.

3、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

4、电教器材:多媒体电脑、数据/视频投影仪、视频展示仪、五、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看课本

[投影]引言: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受力而不涉及运动的分科,叫做静力学;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动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请同学们回答:刚才看课本后,本节主要讨论什么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历史的回顾和牛顿第一定律。

同学们讨论后发言: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有三位代表人物有不同看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进行推论,让一个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如果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此处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老师点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持续了两千多年。伽利略冲破固有思维,利用理想实验进行推论。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这个实验虽然是个理想实验,但却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没有摩擦的情况是很难实现的,现代技术给我们提供了阻力很小的条件.我们来看一下气垫实验.它的原理是气泵给气垫装置打气,导轨上有许多小孔,滑块与导轨间形成一层空气薄膜,滑动时阻力很小.我们观察一下滑块的运动情况,可以看到滑块的速度基本不变.

请同学人人动手做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用手推;将钢笔放在课桌上,用力弹。

请同学将观察到的结果叙述出来:用手推书,书就运动,不用手推书,书就静止:用力弹钢笔,钢笔往前运动一段位移后就静止:放在充气的气垫导轨上的木块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投影]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讨论:教师;刚才A同学概述了亚里斯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观点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同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下面,同学们可以提出问题,请同学答辩,也可以互相讨论,请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B:伽利略用理解实验作推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小球沿对接的斜面总可以滚到原来的高度,请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学生C:这个问题可以解释:小球在高处有势能,滚到斜面底部势能变成动能,再滚上另一个斜面时,动能又逐渐还原成势能.因为理想实验中的斜面是光滑的.没有摩擦,所以最后的高度一定与原来的高度一样.(初中学过动能与势能转化与守恒的知识,学生都表示认可.)

学生D:我想伽利略可以做实验.他在实验中可以把斜面做得很光滑,这样他会发现小球每次滚上的高度几乎与原来落下时的高度相同,于是就可以推论,当斜面极其光滑毫无摩擦时应当正好与原来等高.

(一片议论)

教师:同学们的见解很好.D同学所说的正是伽利略理想实验的事实基础,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确实与同学所说相似,只是伽利略还借助了类比物——单摆.他是从单摆在空气阻力很小的情况下来回摆动时到达几乎相同的高度演化到小球在两个对接斜面上的滚动,得出结论的.所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虽然无法实现,伽利略的结论也不能直接从实验得出,但它们有事实作依据,是观察与思考的结果.该同学能联系学过的知识,对一个例题中的情景给出正确的模型,值得大家学习.关于这个理想实验,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学生C:我注意到两个斜面的连接处是圆弧线,这是为什么? 学生L:我想这是为了不让小球弹跳,能使小球连续地滚动吧.

学生Y:我想,亚里斯多德讲力维持运动,这力指的是动力,这样理解的话,他的观点就对了.

学生L:指动力也不对,一只足球踢了一脚不再踢它,没有了动力,它还能继续运动.

教师:我来提一个问题:伽利略研究得出的正确结果为什么隔了一代以后才由牛顿写成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X: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伽利略只是提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于它时沿直线匀速运动下去,没有“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一说,也就是不完整不全面.

教师:是的.伽利略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改变了亚里斯多德根据直接经验得出的直觉结论,应用科学的推理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伽利略在他的著作《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写道:“„„一个运动的物体假如有了某种速度以后,只要没有增加或减小速度的外部原因,便会始终保持这种速度——这个条件只有在水平的平面上才有可能„„只有水平面上的运动才是不变的„„.”我们看到伽利略的认识已经很接近惯性定律了.但是他的认识还不够确切,认为只有在水平面上物体才具有保持速度的特性,他甚至曾由此而推论地球是圆的,任何水平面实际都是球面,物体不受力时将沿地球表面匀速地运动下去,这样伽利略又重落入亚里斯多德从来将作匀速圆周运动视为物体本性的巢臼之中,一个伟大的定律从伽利略身旁悄然滑过了. 牛顿继承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并以自己的发现完善了这些成果,以定律的形式,作出了完整准确的结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我们看到,从亚里斯多德以来,关于力与运动的问题,经过了几千年漫长的求索过程,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以后,才加快了认识进程,认识世界发现真理是很不容易的.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讨论一下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包含了几层意思?

学生W:我觉得定律有两层意思:

1、定律指出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惯性.

2、定律指出了外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对.让我们再注意一下定律中的几个字眼:“一切”、“总”、“或”.

“一切”,说明天地万物无一例外.“总”,指出物体的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或”,指出了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等同性.它们都是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

【小结】伽俐略理想斜面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牛顿在伽俐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教学总结:

篇6:《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DIV.MyFav_***59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59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59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59 P.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PADDING-RIGHT: 0cm;BORDER-TOP: medium none;PADDING-LEFT: 0cm;FONT-SIZE: 9pt;PADDING-BOTTOM: 0cm;MARGIN: 0cm 0cm 0pt;BORDER-LEFT: medium none;LAYOUT-GRID-MODE: char;PADDING-TOP: 0cm;BORDER-BOTTOM: medium non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59 LI.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PADDING-RIGHT: 0cm;BORDER-TOP: medium none;PADDING-LEFT: 0cm;FONT-SIZE: 9pt;PADDING-BOTTOM: 0cm;MARGIN: 0cm 0cm 0pt;BORDER-LEFT: medium none;LAYOUT-GRID-MODE: char;PADDING-TOP: 0cm;BORDER-BOTTOM: medium non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59 DIV.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PADDING-RIGHT: 0cm;BORDER-TOP: medium none;PADDING-LEFT: 0cm;FONT-SIZE: 9pt;PADDING-BOTTOM: 0cm;MARGIN: 0cm 0cm 0pt;BORDER-LEFT: medium none;LAYOUT-GRID-MODE: char;PADDING-TOP: 0cm;BORDER-BOTTOM: medium non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59 P.MsoFooter{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59 LI.MsoFooter{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59 DIV.MsoFooter{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59 A:link{COLOR: #136ec2;TEXT-DECORATION: none underline}DIV.MyFav_***59 SPAN.MsoHyperlink{COLOR: #136ec2;TEXT-DECORATION: none underline}DIV.MyFav_***59 A:visited{COLOR: purp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MyFav_***59 SPAN.MsoHyperlinkFollowed{COLOR: purp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MyFav_***59 P{FONT-SIZE: 12pt;MARGIN-LEFT: 0cm;MARGIN-RIGHT: 0cm;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59 P.MsoAcetat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59 LI.MsoAcetat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59 DIV.MsoAcetat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59 SPAN.CharChar2{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59 SPAN.CharChar1{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59 SPAN.Char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59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DIV.MyFav_***59 OL{MARGIN-BOTTOM: 0cm}DIV.MyFav_***59 UL{MARGIN-BOTTOM: 0cm}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五节。

本节内容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并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同时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吗?”的教学时,不要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片面的认识。【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情景导入

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回忆骑自行车滑行的情景,给学生留下“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停止运动”的印象。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进站”“自由摆动的秋千”“地上滚动的足球”视频,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请同学们说出你的观点并从生活中找到其他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声情并茂进行讲述。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利用学生的认识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切入主题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简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强调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介绍进一步强化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想与假设

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猜想依据。让他们明白猜想不是臆想,不是胡乱瞎想。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实验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5的相关内容

①课本中所述的实验方案体现了什么方法?是如何体现的?

②我们的观察要点是什么?

③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将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把问题简化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对其方案进行“挑刺”,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2 粗布条 3 木板

2.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数据的填写。3.教师演示课本所示的实验 4.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6.进一步展示实验表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相关内容。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大近快 2 粗布条 较大 较远 较慢 3 木板 小 远 慢 玻璃 某材料 理想平面

7.你在完成上述表格时用到了什么方法?并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应用的。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不必局限于老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

教师演示过程中有意忽略控制变量法即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 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教师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并引导分析观察已填数据,明确所选材料的特性,完成表格内容,为进一步得出结论打下基础。

学生归纳所采用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的演示并不是学生实验的简单重复,旨在通过演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及时强化总结实验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概括、推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得出结论

1.请大家继续用上述方法得出结论。2.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述

通过对结论的表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叙述的严密性 强 化 练习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课件展示习题

1.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物体立即停下来 B.物体继续做曲线运动 C.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将改变运动方向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利用所用知识认真思考讨论,并叫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评,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小 结

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物理学习方法的小结上进行阐述 及时小结学习方法,为学习下一内容奠定方法基础。应 用 迁 移

1.请同学们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谈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如下两个方面:(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请同学们应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支持这两个观点。学生反思回顾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总结 升 华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

①在物理知识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疑惑? ②在物理方法的学习运用上你又有哪些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

及时总结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使知识内化形成学生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篇7: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固城中学 刘彦云

设计说明: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为让学生学好这些知识,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所以本节安排了两课时。结合自己的研修主题,第一课时通过科学探究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巩固牛顿第一定律,学习惯性知识。第一课时由实验引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引起学生思考:维持运动需要力吗?再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由惯性实验引出惯性概念,再通过对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认识加强对惯性的理解。本节探究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认识“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本节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2、尝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第1页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斜面、毛巾、纸板、平板、书本,圆珠笔。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推理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课前组内互对答案,组长收集疑问汇总。

二、自主探究,引入新知

活动

1、书静止在课桌上。怎样使它运动? 要使书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活动

2、圆珠笔静止放在课桌上,用手推圆笔,圆珠笔运动,放手后圆珠笔继续滚动一段距离后才停下来。放手后运动的圆珠笔还受推力吗?

(通过活动,学生得出矛盾的观点)分别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的观点,针对矛盾观点进行探究

三、合作交流,实验探究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阅读教材24页 探究导学案14页

问题:

1、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实验)

第2页

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略)

2、为什么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

3、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远近说明了什么?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无摩擦),小车的速度还会减慢吗? 分析论证:

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速度减小的越_。推理:

如果接触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__减慢,小车将做____运动

(小组思考,一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点评,教师总评)

四、科学推理,得出新知

教师:实验探究前所提到的两个观点,你现在认为谁正确?

运动物体不受力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请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板书: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来的。

四、剖析定律,强化理解(讲)

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第3页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3、“或”字说明什么? 比一比,看谁说的准(练)

1.关于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运动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静止的物体永远保持静止。C、一切物体都将归于静止

D、一切物体都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2.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当速度为3m/s时,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则物体将(A、慢慢停下来

B、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速度小于3m/s C、立即停下来

D、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3m/s 3.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一定运动 C.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第4页)

小结: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只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两种,要改变这两种状态,就必须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整理测评

1、学生梳理知识点,说出收获和困惑(小组代表)

2、限时完成P8导学测评(1~7题)(8题选作)组内互相检查、纠错。

六、布置作业

⑴书面作业:百分百P16能力提升1、3、5题

⑵预习作业:第二课时惯性(填写预习导学1 ~ 9题)⑶家庭作业: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在物理学方面做出的贡献。

七、板书设计

第八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篇8: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视频分析

一、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 链接生活, 巧设问题。

师:同学们一定有这种体验:滑板车再沿水平方向运动时, 如果我们不再蹬地, 他最终会停下来;在平地上骑自行车的时候, 即使不踩踏板, 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 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 它最终还是要停下来。请同学们思考:运动的滑板车和自行车为什么会停下来?或者说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二) 大胆猜想, 激发兴趣。

生1:运动的滑板车和自行车会停下来是因为维持他们运动的力消失了。 (很多同学表示支持。)

生2:运动的滑板车和自行车会停下来是因为他们与地面之间存在摩擦阻力。 (有更多的同学表示支持此观点。)

师:现在形成两种猜想。

猜想1:运动要靠力来维持。

猜想2: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师:请同学们安静一下, 给大家介绍两个人:

(投影展示:亚里士多德)

2000多年前,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 如果一个物体持续运动, 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 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也就是说“运动要靠力来维持”。

生1:我们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一致的, 我们是正确的。 (一部分同学欢呼。)

师: (投影展示:伽利略事迹及观点)

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另一部分同学欢呼, 我们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大家欢呼后又陷入一片茫然。)

生:连科学家们的观点都不一样, 那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

师: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谁的观点正确呢?

生:实验探究 (学生们异口同声)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三) 分组讨论, 设计实验。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 并画出记录表格。

(说明:对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 教师要特别重视, 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 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生:我们组选的器材是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毛巾、棉布、桌面, 我们的步骤是先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 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桌面上通过的距离;再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 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棉布上通过的距离;最后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 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毛巾面上通过的距离。

师:下面请3个组的代表到黑板上画出你们的设计表格。

(四) 合作探究, 分析数据。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看看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说明:教师要完全放手让学生操作,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 不做统一指导, 只在巡视时给个别小组以提示。在记录数据时要求学生必须事实求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了方便分析数据, 让每组学生将得到的数据写到黑板上。)

(五) 科学推理, 攻克难关。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现象, 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

(说明:学生能说出“平面越光滑,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大,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说出“速度减少得越慢”。出示投影片。)

猜想: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 它将_____。

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 它将_______。

师:同学们发现, 摩擦力越小, 小车运动越远, 请小组合作完成上面的猜想。 (让学生概括猜想,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 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我们周围的物体, 都要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 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是, 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 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因此, 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六) 评估交流, 破解疑问。

师:同学们做完实验后, 要进行评估, 请小组先讨论, 再选一个同学说一说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是怎么克服的;也可说一说自己的实验在哪个地方设计得比较精彩。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和科学的推理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即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师:运动滑板车和自行车为什么会停下来?

生:因为受到摩擦阻力。

二、乘胜追击, 再探新知

师:同学们用直尺打一摞棋子中底部的棋子, 或快速抽掉钢笔帽下面的纸条, 观察现象, 并提出问题。

生1:上面的棋子为什么没有飞出?

生2:纸片抽出后, 钢笔帽为什么没有动?

生3:惯性。

生4:什么是惯性呢?

师: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叫做惯性 (板书) 。也就是说, 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板书) 通过以上学习, 已经对惯性有所了解, 那么请同学们举出几个与惯性相关的实例。

生1:奔跑中的人受绊而跌倒。

生2:开得很快的汽车, 不能马上停下。

生3:撞击锤子把柄, 使锤头紧套在把柄上。

师:由同学举得例子可以发现, 惯性现象有利有弊, 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演示“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视频。)

师:由上述视频可知, 惯性有时也给人们带来危害, 那么乘车时如何防范?

生1: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

生2:车里面安装了安全气囊。

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三、总结经验, 体验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四、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大屏幕展示课堂训练题:

1.如图所示的小车实验, 表面越粗糙, 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____, 它的速度减小得____;表面越光滑, 摩擦阻力___, 它的速度减小得___, 当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为零时, 它将做____运动.

2.小红站在公交车上, 车开动时小红向后退了几步才稳住身子, 差点摔倒。汽车在行驶中, 突然遇到情况紧急刹车, 这次小红结结实实撞在了前面一位叔叔身上。她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你能利用学过的内容为她解释吗?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设计理念】

1.以科学方法为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领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2.课堂上, 让学生人人参与, 人人发言, 真正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 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篇9:《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对“惯性”概念有了初步了解。

【教学目标】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做出初步评述。

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并能对定律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体会定律深刻的思想性和认识问题的本质性。

【教学重点】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一个实验定律。

【教学难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小车滑块等。

【教學方法】本节课采用情景导入,分组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课前首先针对本节内容设置问题和预习任务。利用网络和书本查阅历史上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认识,主要关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观点和研究。

总结他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研究的方法。预习课本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分别学习和了解了运动和力的基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观察到一些现象,如我们推人力车、自行车时,给车施加推力,车就运动,而且推力越大车运动越快;不给车推力,车就停止。但有时我们又观察到让车达到一定速度后,即使不再给车施力,车还会运动。那么力和运动有关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分组讨论

总结课前预习得出的结论,每组选一位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持什么观点?他的根据是什么?生: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他通过观察马拉车,车就运动,马停下了,不对车施力了,车就停止运动了。所以得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一结论。师:你对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评价的?生:亚里士多德其实是古希腊一个很有学识的圣贤,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观点是什么?伽利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300多年前意大利伟大的学者伽利略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一观点提出质疑,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指出此结论错误的根源在于研究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时,忽视了摩擦力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使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误入歧途。师:以上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到底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呢?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学生举手回答)生1:我们在推自行车时,用力推自行车就运动,不用力了自行车就不动了。这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维持。生2:我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如我们骑自行车时,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还会运动一段距离;踢足球时,踢出的足球要滚很远才能停下。这些案例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师:哪位同学的观点正确,让我们再通过实验来分析。

三、实验演示

1.先让学生自己实验:(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2.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3.用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四、科学推理,得出新知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总结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结论有了,再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师强调:物理定律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总结的规律,但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却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的产物。

五、练习巩固

1.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B.惯性定律与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C.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

D.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2. 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在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 )

A.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B.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长时间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C.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D.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受力。

六、布置作业,布置预习

七、板书设计

1.历史回顾:(1)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观点;(2)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观点;(3)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观点。

2.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注意:该实验第一步是事实,其余是推理。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上一篇:开学通知怎么写大学生下一篇:成立实验室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