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

2024-04-28

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通用7篇)

篇1: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

慧敏是方丈的关门弟子。这年冬月的一个早上,方丈一开寺门便在白花花的雪堆里发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方丈望着几乎没有一点血色的小脸蛋儿,心里不禁一阵痉挛,忙把孩子抱进屋里。方丈将一勺勺姜汤给孩子喂了下去,不一会儿,孩子慢慢地睁开了双眼。

方丈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小施主,你是哪里人氏?为何冻晕在寺前的雪地里?”孩子望着方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晶莹的两串泪花儿缓缓滚落到了腮边,张了张嘴,发出来的却是咿咿呀呀的呜咽——原来,孩子是个哑儿。

方丈沉思了一会儿,打着手势问道:“我收你做关门弟子,不知你可否愿意?”哑儿明白过来后,忽地翻身下榻,跪在地上,冲着方丈磕了三个响头。方丈拉住他道:“你虽然是个哑儿,但心地灵通,我就给你取个法号叫慧敏吧。”

慧敏遵照方丈的吩咐,虽然穿上了僧衣,但却不用和师兄弟们一起唱经诵佛,只是每天干些打水扫地的杂活儿。

第二年的夏天,慧敏就已经能够独立默写整部《金刚经》了。

一天,慧敏正在大殿的空地上拔草,忽然看见几个师兄弟们大呼小叫地从大殿里跑了出来,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他转身奔进了大殿,一看是一个进香少女中暑后晕倒在丫环怀里。

慧敏冲到少女跟前,单腿跪地将其上身拖起,伸手按住下巴,便将自己的嘴唇对在了那只樱桃小口上,旁若无人地一鼓一吸运动起来。大约半个时辰后,少女的鼻孔里慢慢地有了些许微弱的气息,而慧敏的后背上也早已湿透了一大片。

大师兄慧圆将慧敏杖击20后押到了方丈座前。

慧圆对方丈说:“师父,慧敏在众目睽睽之下犯下了色戒,请师父按律把他赶出山门。”

方丈双目微启,缓声道:“先把慧敏放开再说。慧圆啊,亏你也是出家人。你师弟心中只存救人之意。说到色戒,恐怕是你等心中不干不净吧,心中放不下的人才是犯戒。”慧圆欲言又止,讪讪退下。

半年后,寺里要选一名主事。经过了几轮辩经谈法,最后,只剩下了两名选手:慧圆和慧敏。

在师兄弟中,数慧圆声音洪亮,梵语发音地道,所以,九川镇上做法事的人家请他去的也最多。

每回做完法事归来,不但给寺里挣下不少酬金,自己也落得不少散碎银两。慧圆便用自己的积攒去镇上做了一套崭新的袈裟,脖子里也是新买来的紫檀念珠。这一切,都使慧圆更加自信,踌躇满志。

慧圆盘腿打坐,闭目凝神,方丈问一句,他答一句,丁是丁卯是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再看慧敏,乃是笔答。不同的是他拿了一枚大针,向自己的左手食指刺来,顿时鲜血直流,慧敏提起毛笔以血代墨,落纸成字,一字字写下来,刚柔并济,气势磅礴。霎时,如满天的彩虹,百花竞相吐艳,直把监考的几位长老看了个心惊肉跳。

结果众长老也难分高下,遂判两位参试者平分秋色。

接下来便是参禅。给二人各发了一张白纸和一枝毛笔,要求用最少的字写出最大的禅悟心得来。

交卷后,大家屏住呼吸等待评审的最终结果。一个时辰后,方丈迈步出房。“经众长老合议,一致推举慧敏当选。”

慧圆不服,请求追查试卷。方丈笑而不语,轻展袖口,抽出卷子摆在经案上。

众人围上来一看,只见慧圆写的是“空”,而慧敏写的是“爱”。

篇2: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

丹是一个设备维修员,他经常跟他的上司马蒂发生争执。

马蒂抱怨丹不能按照预约准时到达客户那里,他在替换零件用完之前没有提出供应申请,他总是不及时递交每周报表,导致会计和工资部门的诸多不便。马蒂没有想到的是,他在丹的生活中扮演了丹所熟悉的一个角色,当有人对丹发火的时候,丹习以为常,非常自在。

他的母亲以前就常常赶在他后面责骂他,因为他没能准时回家吃饭让一家人都等他,或者不洗衣服直到发现连一件干净的内衣都找不到。当丹的上司大发雷霆说:“你要知道,我们公司不是围绕着你一个人转的!”丹对这样的语调很熟悉,他的母亲以前就经常这样说他:“你不是这个家里唯一的一个人!”只要你目前的生活中有人能够勾起你过去的记忆,你就没有真正从过去的这些关系离开,你就不会感到孤独。

忠实的伙伴。当你处于拖延带给你的痛苦之中,面对没有完成的任务、没有做出的决定和没有支付的账单,不论你到哪里,你可能都背负着拖延的债务。假如你确实拥有一些摆脱重负的美好时光,只要想起自己那些未尽的职责,你的美好时光就会转瞬即逝。

虽然拖延始终是一个负担,但是它也可以是你生活中忠实的伙伴,它会提醒你所有必须去做的事情。以这样的方式,它或许不会让你感到孤独或者被人遗弃,因为你头脑里始终有这些没有完成也无法放下的事情。虽然你可能深受其害,但是有了这些拖延之事,你就永远不用对任何事说再见了。

当然,在你没有尽头的职责清单中会有一些更好的伙伴:买一条狗,交一个朋友,写一份日记。拖延是一个不像样的伙伴:虽然忠实,但是也会惹出不少麻烦。

励志故事2:把梦想交给自己

伯杰是个大富翁。一天,他看到一个年轻人坐在街边长椅上发呆,便问他有什么心事。年轻人叹气说:“我在为自己的梦想而难过。我希望有个大老板帮我开一家大公司,可是这个梦想太遥远了,我连今天晚上睡哪儿都不知道。”

伯杰笑着问他:“你有什么近一些的梦想吗?”年轻人想了想说:“我想躺在宽敞的床上,舒舒服服地睡一觉。”伯杰说:“年轻人,我可以帮你实现这个梦想。”接着,伯杰邀请年轻人来到自己的别墅,指着卧室里豪华的软床说:“這是我的房间,你今晚可以睡在这儿。”年轻人千恩万谢,往床上一倒,满足地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伯杰来到卧室,见年轻人已经起床,便笑着说:“虽然你昨天的梦想实现了,但你要记住,这幢房子和这张床,依旧是我的。”年轻人若有所思,真诚地道了谢就离开了。

后,伯杰突然收到一封邀请函,是名叫特纳的大亨寄来的。伯杰赴邀后,发现现场有很多名流。特纳站在台上说:“今天,我要感谢在我成功路上第一个帮助我的人,我20年前的朋友——伯杰先生!”

伯杰这才恍然大悟,特纳就是那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特纳紧紧握住伯杰的手说:“感谢您帮助我实现那天晚上的梦想,但我更感谢您第二天早上对我说的话,您让我明白,必须把梦想交给自己,只有靠辛勤努力实现的梦想,才是真实的。”

励志故事3:你是你自己的救世主

国外电影里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当灾难降临时,主人公首先抓住胸前的十字挂像,然后不停地一边在胸前划十字,一边不停地祷告:“主啊,救救我吧!”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幻想着也许救世主真的会从天而降把他救走,可是每次结局只有一种,那就是:主人公与十字挂像一同倒在血泊中,到死救世主都没有来。相信上帝的存在是一种信仰,但太过相信就会陷进被动的泥淖,当灾难降临时不采取行动而一味等待上帝的救助,任凭命运的摆布,其结果只能使任事态恶化并走向绝路。当他在呼喊上帝的时候,上帝没有听见,任凭他在死亡线上挣扎,如果他当时奋力挣脱魔爪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可以摆脱险境。

然而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有时甚至包括我们自己,都把这一生的命运交给了上帝。

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上帝只不过是人们给自己苦难心灵的一个慰藉,它空洞虚无,当大难来临时它毫无用处,所以,只有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依靠任何自己本身之外的人和物都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说有的话,那也只有你自己。

有一个事业非常成功的经理,他把全部财产投资在一种小型制造业上,由于世界大战爆发,他无法取得他的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因此只好宣告破产。后来,他成为一名流浪汉。人生的灾难使他丧失了生存的勇气,有好几次,他都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他看到了一本名为《自信心》的小书。这本书给他带来了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他决定找到这本书的作者奥里森·马登。

当他找到马登,说完他的故事后,马登却对他说:“我已经以极大的兴趣听完了你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却绝无能力帮助你。”

他的脸立刻变得苍白。他低下头,喃喃地说道:“这下子完蛋了。”

马登停了几秒钟,然后说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协助你东山再起。”

刚说完这几句话,流浪汉立刻跳了起来,抓住马登的手,说道:“看在上帝的分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于是马登把他带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着镜子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否则,你只能跳到密歇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他朝着镜子向前走几步,看到镜中的自己是如此的憔悴,如此的狼狈,他用手摸摸长满胡须的脸孔,不敢相信这就是从前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他禁不住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

几天后,马登在街上碰见了这个人,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

“那一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还只是个流浪汉。是你让我在镜子中找到了失落的自己。现在我找到了一份年薪3000美元的工作。我的老板先预支一部分钱给家人。我现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

生活中,有不少人面对激烈的竞争,常显现出措手不及的惊恐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困难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弱者,随时都有可能被迫退出人生舞台。但是,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成功的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改变了自己,从自己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特长,最终走向了成功。

励志故事4:成功的秘诀:辛勤工作

吉姆·佛雷在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意外丧生,只留下他和母亲及两个弟弟。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很早就辍学,到砖厂打工赚钱贴补家用。虽然他的学历有限,但是却凭着爱尔兰人特有的热情和坦率,处处受到他人的欢迎,而且很快的就进入了政坛。

连高中都没读过的吉姆·佛雷,在他46岁那年就已拥有四所大学颁给他的荣誉学位,并且担任民主党要职,还担任了英格兰国家邮政局邮政首长的职位。

有一次记者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辛勤工作,就这么简单。”记者有些疑惑地又问说:“你开玩笑吧!”

他便反问道:“那你认为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记者说:“听说你可以一字不差地叫出1万个朋友的名字。”

他立即回答道:“不,你错了!我能叫得出名字的人,少说也要有5万人。”

这就是吉姆·佛雷的成功之处,也是他的过人之处。每当他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他会先弄清他的全名,以及他的家庭状况,还有他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他的政治立场,然后据此先对他建立一个概略的印象。当他下一次再见到这个人时,不管隔了多少年,他一定仍能够迎上前去在他肩膀上拍拍,嘘寒问暖一番,或者是问问他的家人、问问他最近的工作情形怎么样。有这份能耐的吉姆·佛雷,也难怪别人都觉得他很平易近人,和善可亲呢。

其实,吉姆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牢记别人的名字,并且正确无误地唤出来,有人问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什么事情最让他高兴的时候,他说:“当有人能够叫出我的名字的时候。”所以说,每个人都希望他人能够记住自己的名字。而能够正确地叫出他人的名字,对他人来说,都是一种尊重和友善的表现。

所以,希望听到别人叫你的名字的时候,是人们对自己的名字格外尊重的一种表现,另外人们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渴望自己也能名垂后世,万古流芳。有的人捐书、捐物给图书馆、博物馆,为的是在撰写馆史时,记上他们一笔,他们的大名与馆史长存。教会为了鼓励信徒捐款,将捐款者的大名镶在玻璃窗上,供人们瞻仰。

励志故事5:拓展关系从记住他人的名字开始

来自山西的小郭是一家网络公司的技术总监,他平时接触的人都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由于公司远离市区,他每天都通过发E-mail、QQ聊天或MSN等交流软件工具给各种朋友发送各种信息,网络全面介入了他的生活。还有的工作伙伴已成了他的好朋友,每天空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打开视频在网上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神聊一番。

再比如通过“Linkist联络家”这种社交网络,专业打造的资源工具得到人际关系的极速提升,在这种以创新科技为主的彻底颠覆传统人际交往模式的平台上,可以通过原来就熟悉并且信得过的朋友,去接触、认识朋友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快速有效地拓展社会上的人际网络,发掘优秀人才、转换工作跑道、接触业内专家或者是寻找到商业上的合作伙伴。

不过现在还有许多年轻人开始寻找新的聚会方式。比如一起出去游玩,相逢山水间等更新社交方式成了新风尚。

小丽有很多的朋友,平时三天两头的在一起吃饭聊天。时间久了,大家都觉得老是吃饭一点意思也没有。一天,小丽在一个网站看到了杭州等许多大都市流行周末和朋友到外面去旅游。于是,经过商量,小丽和朋友们约定每月去附近一些山野游玩几天。他们第一站选择在宁波象山一个还未对外开放的渔村小列岛。他们白天在深海钓鱼,晚上就在岛上烧烤,在帐篷里躺一晚,听海涛拍岸,看海上的日出……短短的三天很快过去了,小丽和朋友们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独特魅力,而且彼此之间的友谊也更进了一步。现在,小丽和朋友们每个月都会选择一个地方,释放一个月来的心情,且还增加朋友间的友谊。

我们在结交新的朋友,打造人际关系圈子的时候,就少不了一个交际平台。“请客吃饭”可以说是与人交往中最常见的,但现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已不再满足于在觥筹交错间完成从陌生到熟悉这个过程,一些新的交际平台、社交方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说一个外地人来到一个新的城市,要想在这个城市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参加各种俱乐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只身一人来金华开拓市场、喜欢运动的小张刚到金华时,没有一个熟人。为了使自己能尽快地融入这个城市,他加入了一个俱乐部。在这里,他很快认识了许多不同工作、不同层面的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社交方式即经济又合算,每次活动只须缴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了,而认识的人远比其他途径要多的多。

参加各种培训也是扩展人际圈子的好方法,培训不但能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而且还会随着充电热的不断升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现在的培训可以说已经派生出许多附加的功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成为另类的人际关系的圈子。比如在一些层次较高的培训班中,各行各业的老板、高层管理就有可能成了自己的同窗好友,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培训,开始直奔这个人际关系圈子而去。

小赵是某公司的总经理,过几天他要去浙江大学参加EMBA培训。而参加这个培训的学员都是有三年以上管理经验,有着主管以上级别的商界精英。小赵曾直言不讳地说,参加这样的培训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可认识许多有作为的人,能接受到更多的商界精英的理念。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和这些精英一起相互切磋一些问题,不但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篇3:解读娱乐节目中“明星励志”故事

一、“正能量”意义非凡

纵观当下的电视娱乐节目, 有不少都是邀请明星参加一些他们难以完成的活动, 在明星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 传达出“明星励志”的精神内涵以发挥激发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以此将节目打造成一档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节目并贴上“正能量”的标签。借由观众的励志渴望与诉求, 同时迎合了主旋律的要求, 使节目集情感纽带和理性诉求于一体。在这种情况的引导下, “正能量”与“明星励志”被绑合在一起出现在大众面前, 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 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 表达着我们的渴望, 我们的期待。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 无疑这种励志的、健康的“正能量”社会意义非凡。

回顾这些年的电视娱乐节目可以发现, 真正能吸引眼球的不是那些常规的歌唱舞蹈环节, 反倒是节目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以及传递出来的励志精神, 芒果台2007年的一档娱乐节目《勇往直前》就是个例子:嘉宾杨乐乐为了参与给贫困地区孩子捐赠希望小学的活动, 在节目中克服恐高心理毅然挑战了澳门233米的高空蹦极。作为一档打着慈善旗号的明星挑战极限的娱乐节目, 如果不提及这是节目运作的策略的话, 无疑明星的这些举动是非常打动人的, 用流行词汇来说就是传递了“正能量”。与《勇往直前》相类似的娱乐节目还有东方卫视曾经推出的《闪电星感动》, 它也是需要明星在节目里勇于克服外界环境和个人心理的障碍, 完成节目组规定的挑战内容以达到获得募捐的目的。这样的内容安排往往可以获得催泪的效果, 逐渐地“正能量”在电视娱乐节目中的应用普及了开来。两档跳水节目《星跳水立方》和《中国星跳跃》也是抓住了这一点。但是实践表明, 多元文化渗透的今天, 观众心里那块柔软的部分已经不再像文化单调、贫乏的时候那样容易被打动, 他们逐渐厌倦了舞台上的唱歌跳舞, 舞台上的哭泣也开始让观众麻木、反感, 观众开始质疑眼泪的真假。相比眼泪观众更愿意看到的是明星挑战极限成功之后的喜极而泣, 那种情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那种情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看起来也更真实可信。这些打着明星励志旗号的节目很好地把握了当下观众的心理状态, 知道观众现在需要的是枯燥生活中的一剂猛药, 而不是惆怅的“咿咿呀呀”。电视娱乐节目曾经经历过一段极尽媚俗之事来迎合观众的层次, 各种赤裸裸的仅仅为了满足观众“偷窥癖”和“暴露癖”的节目随着大众鉴赏水平和要求的逐步渐趋被摒弃, “正能量”与“明星励志”结合在一起也算是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 散发出时代的光韵。

二、“励志”成人气比拼

当下, 很多娱乐节目中的“励志”成分渐渐被受邀明星的人气所“压制”。2006年上海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明星慈善节目《闪电星感动》在节目播出第一年反响颇好, 观众认为节目制作感人, 让人不自觉地想要流泪, 为受助者哀叹, 更为帮助者赞叹。但是随后节目的弊端渐渐显现, 明星最终筹得善款的多少总是与他们当时在娱乐圈的人气直接相关, 因而不出名的明星怕筹得善款太少丢人而不敢来, 而出名的明星来了, 作秀的行为却也接踵而至。

就2013年上半年热播并引发争议的跳水类娱励志娱乐节目来说, 他们打出的旗号就是“明星励志”。的确, 表面上看, 跳水节目十分励志。一方面, 明星挑战自己的勇气让观众敬佩;另一方面, 他们的跳水得分又与募捐钱数挂钩, 这样就能时时刻刻牵动观众的心。然而仔细想想, 这样的励志是必要的吗?为什么总让人感受到作秀的味道?“唱歌秀不能不说还有那么点励志功能, 而跳水秀呢, 有人说这也是励志, 可从头至尾也找不出这种励志的必要性, 如果说纯粹为了收视率, 恐怕更合乎逻辑。”1同时, 大红大紫的偶像明星和人气平平的普通明星之间的人气差异也让人感受到了所谓“励志”的别样味道。人气旺的明星无论节目中的表现何时都有人为他吹捧, 大肆夸赞他们的“励志”, 仿佛其他选手都是暗淡的砂砾, 置身事外且无所作为, 他们默默跳水同样在“励志”, 但却难以引起关注。这不禁让人想问:这样的“明星励志”, 究竟是“拼励志”还是“拼人气”?

事实上, 现在很多娱乐节目就是这样披着“明星励志”的外衣用“人气比拼”的方式达到他们追名逐利的目的。对于电视娱乐节目需要提高收视率来创造效益的现实需求, 我们认为无可厚非;但是, 一味寻求商业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却是我们无法认同的。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众多类似的传媒实践中我们已是有目共睹了。长此以往, 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将会出现, 公众娱乐审美能力逐渐下降, 同时娱乐文化传播行为更加浮躁。这种缺乏创新的节目制作模式会将节目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能力磨得消失殆尽。同时, 互相模仿、以请到大牌明星出席作为王牌来博取观众眼球的行为还会渐渐将节目推向不正当竞争的道路上。随着这类“明星励志”节目的增多, 公众势必会逐渐习惯这样的审美模式, 这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大创伤。当代, 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如果说“明星励志”也被当作一种消费品来消费, 消费人气、消费光环, 甚至被当作工具来使用并被当作优越感来耍弄, 那么良心恐怕也会被拿来消费了。

三、“励志”形式多复制

一档好的娱乐节目, 除了普遍需要的以人为本、科学为上之外, 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创新与文化。当前, 我国娱乐节目形式单一, 文化内涵缺乏。于丹曾说:“电视是大众文化, 要做好传播就要了解俗文化。别以为经典是高高在上的, 经典和传统文化不仅是素材, 更是电视节目制作的一种理念”2。在含有“明星励志”元素的娱乐节目中, 节目中关于“明星励志”内容的简介, 无论是VCR的制作还是文本的配备, 都是大同小异, 以此来表现明星的“励志”未免单调乏味。

就跳水节目为例, 节目中多数的时间被用来展现明星如何训练, 而这些视频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内容空洞、单一——每个明星的视频都大同小异, 着重点不约而同地都是表现训练的辛苦和意外的受伤, 倘若不是一张张脸庞的不同和每张脸庞所代表的人气指数的不同, 每个分别出场的人有什么区别?这样重复的励志形式反映了当下十分严峻的电视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 这使制作与播出资金投入重复, 增加了支出成本, 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浪费;同时, 很多娱乐节目一味模仿, 甚至有“东施效颦”之嫌, 这样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目光, 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3这样下去, 不仅电视娱乐节目制作方面, 甚至整个文化发展方面, 缺乏创新所显现的诸多后遗症都将在往后的时间渐渐显现。俗话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机械复制的逆流中, 娱乐节目势必失去其原真性, 褪去它的光韵, 甚至会渐渐有了取其糟粕去其精华的趋势, 这不得不引起注意。

四、“励志”竟“扭曲舆论”

这里所说的“扭曲舆论”是指媒体抓住一个热点或话题, 又或是抓住当事人一句话、一个词、一个行为, 按照自己的心理, 大肆渲染、炒作、批判、扭曲舆论, 让事态朝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样一些媒体的做法, 就是典型的“扭曲舆论”。这样的行为, 往往给被报道的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 同时也会造成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 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4

商业化时代的游戏规则是, 明星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身价有自己的自由, 对于电视台或节目组的邀请, 他们有权利选择参加与否。可这原本十分简单明了的游戏规则在许多媒体面前, 却变得复杂起来:许多节目希望邀请到大牌明星参加节目, 若是没有邀请到, 那么“耍大牌”“胆小怕事”“整容”等各种负面新闻则会接踵而来。无论这是事实, 还是节目组因为“泄愤”无端捏造, 它们紧随明星拒绝节目的邀约而来, 终究会将观众的目光引向对明星不利的一面。

同样以跳水节目为例。一线明星多未参加跳水节目, 这一情况在两档跳水节目之外被炒得沸沸扬扬。如果他们不愿意参加某竞技娱乐节目, 就会有人说他们是胆小, 说他们整容;如果他们不小心错过了某慈善娱乐节目, 就会被扣上没有爱心的帽子, 甚至名誉扫地。现在, 我们的娱乐节目多用这种心理战术“绑架”明星, 让人不禁为之哀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法律制度愈发完善, 人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维护。但近年来,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言论自由和舆论压力却在齐头并进。许多公众人物的个人自由迫于舆论的压力被一再地禁锢。一些节目组看到这种毁人名誉的消息时, 不仅不想办法制止, 反而是任由其蔓延。或许在他们看来, 这样的消息越多, 娱乐节目就能吸引更多的目光, 收视率提高了, 参加节目的明星承担了怎样的恶名就不在他们的管理范围之内了。明星参加娱乐节目以提高人气, 娱乐节目却利用明星来造新闻, 扩声势。发展到最后, 节目可能会红火了, 但明星的结局如何就得看造化了。归根究底, 这些都是电视娱乐节目所谓的宣传造势, 但切忌让舆论在哗众取宠中走向扭曲。

舆论本来是发挥监督制约作用的, 在渐趋异常的变化中, 监督却成了舆论的绑架, 因此产生了很多负面的效应:一方面它造成了对公众视野的混淆, 阻碍了人们探寻事实真相的脚步, 而未履行其自身引导的职责;另一方面, 过度的关注和错误的舆论引导同样对当事人自身是一大伤害, 违反了娱乐节目以人为本的宗旨。

《中国达人秀》同样是一档外来引进的节目, 开播的那一年它的很多参赛选手感动了中华大地。娱乐节目在利用“明星励志”制作节目时, 要控制好娱乐和励志在节目中的比例, 不能让其过度娱乐化, 或是励志内容虚假, 而要充分挖掘节目本身的资源, 达到两者的平衡。同时, “明星励志”所带来的公益效果, 也是节目组所要重点考虑的, 要将公益放在首位, 在此基础上再思考适当增添“娱乐”元素的问题, 5摒除安保措施不完善的安全隐患、利益为上收视争先的道德隐患以及“励志”为先忽略平安的教育隐患。

电视文化流行的今天, 思想的颠覆性逐渐沉沦于老生常谈当中, 如今连简单的“励志”也无奈地由社会逻辑向欲望逻辑转变, 不免悲哀。励志不是一朝一夕的改变, 而是水滴石穿的积累。“明星励志”若是少些流于表面的文章, 多些真情流露的关怀, 未必不能得到完美践行。

注释

11 .人民日报《文教周刊》2013年5月2日评论

22 .《于丹畅谈电视节目如何做好娱乐又不失文化》, http://www.dahe.cn/wenhua/whxw/t20071101_1188732.htm, 2007年11月1日

33 .《从娱乐节目解读中国电视同质化的利与弊》

44 .《“舆论绑架”现象及其规避》——《新闻战线》2007年6月10日第六期

篇4:扣人心弦的故事

1.苛刻而浓烈的母爱

《寻人启事》中的母亲显然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她心思全用在了挣钱上,而且对女儿日常生活的要求太严格,望女成凤之心甚切,很少面对面同女儿促膝交流,使女孩产生了母亲并不爱自己的误解,以致于女孩产生了离家出走以“报复”母亲的幼稚念头。可随着情节的发展,事实证明,貌似冷酷的母亲是深爱着自己的女儿的。这位母亲通过寻人启事向女儿表示“悔意”,深情地唤呼女儿,并通过遥祝女儿生日快乐的方式尽心感召女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爱的浓烈、深切,与女儿的任性、幼稚、误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爱的深沉和圣洁最终感染了女儿,这使得母爱的力量和博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特别是母亲为寻找女儿而卖掉房子去南方的这个高潮式情节,感人心扉,催人泪下。这厚重的母爱谁能承受得起?

2.隐约而鲜明的形象

从本文的意旨来看,其主人公无疑是母亲,但文中显明的线索人物却是很有个性的女孩。通篇以女孩“自快—自悔—自愧—自责”的情感变化历程为主线,字里行间表现的却是一位母亲对女儿酸楚的、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母爱的深切随着情节的发展表现得愈来愈显明,一个“复杂”而鲜活的慈母形象也逐渐凸现出来,丰满起来,高大起来,由“幕后”到了“幕前”;至全文结束,女孩的反衬作用则越来越明显,由“幕前”退居“幕后”。这种“歪打正着”的烘托笔法,使文章波澜起伏,饶有情趣。

3.简明而隽永的情节

本文所写无非是女儿与母亲之间的感情纠葛。女孩先是负气出走,对母亲进行稚气的“报复”,而后慢慢体味到母爱的深沉、圣洁,开始反省、自责,直至寻母;同时,母亲寻子的焦虑愈来愈切,以致弃家而去,遍走天涯,以寻女为业。其中每一个细小的情节都可生发为一个生动细致的故事。可是作者运用简明之笔,泛泛描述事情发生过程,每个情节都留下了蕴藉的空白,能够激发人丰富的想象。

4.奇巧而撩人的结尾。

本文的结尾无疑是别出心裁且出人意料的。情节的发展最终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寻人启事”的主人公由母亲转换为女儿。亲情的深厚进一步表现出来。作者以一语“寻母,速归”戛然而止,撩人情思,悬念迭生,余味悠长。

[附]

寻人启事

金文吉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有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女孩离家后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选自《学语文》)

篇5:精选鼓舞人心的励志小故事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的。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箭声嗖嗖地掠过,接着敌方的主帅应声中箭而毙。

果然,带着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呼的一下就将宝箭拔出,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枝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枝折断的箭。

我一直带着枝断箭打仗!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他的意志坍塌了。

结果,儿子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枝断箭,沉重地啐了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感悟】

篇6:鼓舞人心励志故事

出生在法国北部的鲁昂市,从小便有着与众不同的政治天赋。他在小学时就参加学校里组织的演讲,许多老师说他天生好口才。

中学时,他已经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了,学校组织的几乎所有比赛,他都会欣然前往,全力以赴。

高中二年级时,他被选为学校新年晚会的总编辑,负责整场晚会的文字准备与编辑工作。他将自己关在宿舍里好多天,闭门造车的结果是他整理出来一大堆无用的文字,无论是主持人的台词还是晚会的串词,都是漏洞百出。

晚会的总导演法克先生以轻蔑的眼光瞅着眼前这个一度不可一世的年轻人,二话不说,要求学校教务处撤销他的总编辑职务。

他很快收到了通知,通知简洁明了:总编辑工作另觅他人。这对于一个刚刚17岁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的眼泪肆无忌惮地攻击着自己的脸颊。他找到总导演与学校筹办晚会的相关负责人,向他们表示自己会从头再来,下一次肯定会取得成功,请求他们收回成命。

没有人理睬一个孩子的心情,一些好事的学子们将此事传得沸沸扬扬。他们的潜台词就是:做人不要太自以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他思考一番后,重新将自己关在宿舍里。这一次,他组织了两位同学,一位有着良好的声乐天赋,一位具有表演天才。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他将整理好的文字重新放在总导演法克的书案上。

法克正在为此事烦恼:晚会已经逼近,合适的文字编撰人员仍然没有找到。

放在案头的文字似一道闪电,打开了法克先生的心门。法克一边看着,一边手舞足蹈起来。台词出类拔萃,串词惟妙惟肖,整个文字与整场晚会的融合顺畅自然、浑然一体。

法克的目光紧盯在文案后的名字上:弗朗索瓦·奥朗德。

奥朗德在宿舍里模拟了整场晚会的全部节目。他与两位同学一块儿锤炼语言,尽可能做到每句台词都逼真地反映现场的气氛。

他最终获得了成功,惊艳全校。学校通讯社认定他将会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人才。

奥朗德在一周后的校报上刊登了专栏文章《打败昨天的自己》。他说:人最大的对手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无时无刻不在与昨天的自己斗争,你的目标是打败昨天的你,不能让昨天的你凌驾于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之上。

奥朗德大学毕业后便踏入政坛,开始他只是个无名小卒,后来一路顺风顺水地由一个“潜力股”飙升为“绩优股”。他擅长演讲,且演讲极富“煽动性”。至今,他一直担任法国社会党的领袖。,他以社会党推荐候选人的身份与时任总统萨科齐一起角逐法国总统。

在竞选演讲中,他提出了“号召全民力量,振兴经济”的口号。他提醒大家:学会反省自我,昨天的我不堪一击,今天和明天的我一定是最优秀的。我们的国家同样如此,虽然面临经济停滞的困境,但只要全民同心,与昨天的国家斗争,明天的国家一定会充满希望,朝阳就在我们的前方。

205月6日,在第二轮选举中,奥朗德击败萨科齐,众望所归地成为法国新一任总统。

励志故事2:一代传奇李小龙

1959年,一个身材矮小、瘦骨嶙峋、戴副眼镜的18岁男孩从香港来到了美国。在当时的美国,华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仍旧是顺从的佣人和铁路工人,但李小龙展现出刚健的肌肉、令人胆寒的怒视和挑衅的手势——他就是一个不必换装的超人。

李小龙32岁就英年早逝,死因众说纷纭。在那时,他总共才主演了三部已公映的电影。在这些电影中,情节转折点之间的武打片段才值得观看。正是他那集优雅、精准与激情于一体的武打动作,使人物形象在银幕上呼之欲出。即使花上《黑客帝国》在特效方面所用的资金,也无人能拍摄出李小龙那样充满武学之美的动作电影。他的那份自信被视作超凡的个人魅力。当他像白鹤一样嘹亮地叫唤,腾空跃起,同时把两个坏蛋踢得不省人事,还几记重拳把另外两个打得几乎飞出屏幕的时候,你知道真正的李小龙也确实能做到这些。

李小龙毕生都在努力将他那瘦弱的身躯打造成一件强大的武器。他很早就痴迷于武术和健身,除此以外别无所好。在香港做童星时,他在20部电影中出镜,但鲜有时间上学。寄宿在西雅图的一位亲友开的中餐馆内时,李小龙找到一份工作,教授他在香港习得的咏春拳。1964年,在加州长滩市举办的武术锦标赛上——这是美国首次大型功夫示范表演活动——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李小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空手道高手丹·伊诺山度。他随后拜在了李小龙门下学习武艺。

不久以后,李小龙扮演了他在美国演艺界的第一个角色——电视剧《青蜂侠》里的加藤。因此剧小有名气后,他吸引了诸如史蒂夫·麦奎因和詹姆斯·柯本这样的好莱坞明星前来拜师,学习一种他称为“截拳道”的武术——拦截拳头之术。居住在洛杉矶时,李小龙成为20世纪70年代的潮流先锋。他是一个对运动健身着迷的人:跑步、举重、尝试静力锻炼法,以及在睡觉时用电脉冲刺激肌肉。他个性叛逆,甚至在指责其他门类武术的机械练习阻碍了习武者自我情感的表达时,他也同时藐视义和团时代“功夫不传洋人”的传统。他曾对弟子训诫道:“从自己的经验中寻求真理,吸收一切有用的东西,然后为己所用。富于创造力的个人比任何流派或门类都要重要得多。”

虽然李小龙乐于接受美国的个人主义和文化,但是他无法让好莱坞接纳他,于是他回到香港拍摄电影。在这些电影里,尽管李小龙自己是一个非常自信,且身材并不高大的人,但他通常选择扮演小人物,为中国人抵抗日本侵略者,或者为小镇家庭拳打大城市里的毒品贩子。出于某种原因,通常每部电影里有大约100个反派角色,但是他们大多只要被他一拳打在脸上就一命呜呼了。剧情都是千篇 一律:李小龙发誓不再打斗,他身边的亲友被剥削和杀害,他为了复仇而大开杀戒,他最后投案自首。

李小龙的这些电影在亚洲创下票房纪录,于是好莱坞最终让他出演了他梦寐以求的美国动作片。可是,就在他的首部美国电影《龙争虎斗》上映前一个月,李小龙不幸离世。这部电影后来创造了两亿多美元的票房。大学校园里的影迷将他的海报与切·格瓦拉的并排钉在墙上。人们最终只能目睹李小龙年轻时候的风采,并且是在他出演的电影中。简而言之,在他自己化身成为权威之前,他就挺身而出反对强权。

励志故事3:影响乔布斯的两个问号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企业家,他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犀利激越的性格,充满追求完美和誓不罢休的激情。他之所以不断积极进取,是因为心中永远有两个问号。

小时候,乔布斯就喜欢争强好胜。一次,他和邻居家的几个孩子一起放风筝,尽管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他手里的风筝,总是比同伴的风筝飞得低。黄昏时,乔布斯回到家里,满脸的不高兴,使劲把风筝丢到了墙角。养父看出了乔布斯的不快,听他说明事情的原委,摇着头说:“孩子呀,无论做什么事,你心里都应该有两个问号。第一个问号,为什么别人不能比你更成功?世界很大,天外有天,只有勇于认输,保持心态的平衡,才能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二个问号,为什么自己会输给别人?比如这次放风筝,是你跑得不够快,还是准备的线不够长?只有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真正看清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走出瓶颈区,反败为胜……”

“从此,不管做什么事,我一直牢记这两个问号。一次次实践证明,不管是陷入失败的漩涡,还是被鲜花和掌声包围,它们总能使我保持内心的平静,也永远不会停止继续探索的脚步……”乔布斯最后总结道。

励志故事4:谁傻谁聪明

多年前,马云在美国讲述他的宏图大略时,有人嘲笑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就像要把万吨轮船抬到喜马拉雅山上。

接下来的很多年,这样的质疑声一直都未停息。而在阿里巴巴成立十周年的庆典上,马云说,在别人的嘲笑中,他是凭着“又傻又天真”的坚持,才走了过来,并带动了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马云的傻,是对自己所做事情的乐观和坚定。他没有因别人的否定而动摇,而是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再说另外一件事情。在一次电影发布会上,陈凯歌给葛优鞠了一躬,说:“你是个真演员,我从你身上学到了许多,谢谢。”这对于一贯挑剔的陈凯歌是极罕见的。他后来解释,说葛优是真演员,是因为他很天真,天真得甚至有点傻。

拍《赵氏孤儿》时,他跟葛优说戏,说到感人的情节,葛优居然哭了。陈凯歌觉得好奇怪,这是戏啊,你怎么一听就哭呢?而且葛优在圈里混了这么久,拍了那么多戏,居然还能有这种傻劲,实属不易,也确实令人赞赏。

这个世界很奇怪,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却不是本来这个样子。对你掏心掏肺的人,都可能黑过你很多次……

其实看透还不如看不透,不如傻一点儿,相信表面的美好,日子就会风平浪静。

在成功的路上,一个人有点傻,确是好事。很难想象,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他能干出只有“傻子”才会干的事。

这就像演一出戏,你总是一边演一边想,这是假的,演对手戏的演员是装模作样,导演私底下给谁加了片酬。如此这般,这戏就没法演了。

人太聪明,凡事就会看得太清楚,而看得太清楚,就很难走得远。

所以,真没必要为自己不够聪明而难过,在人生奋斗的路上,我们不妨在身上保留一点傻劲,对理想信念有所秉持,有所憧憬,带着一点点傻劲做该做的事。

这样的人生不但有意义、有价值,而且说不定真的应了这么一句话:谁傻谁聪明。

励志故事5:从零分开始

有位从小就很聪明的男生,文章写得很好,但看到数学就头疼。正因为偏科,他选择了逃学,把原本写得很好的文章也写砸,常常不及格,被大家公认为差生。

为此他向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抱怨,说:“现在的人就认成绩,将来还有什么大学能录取我?”胡适笑道:“在我看来,零分并非就是无资本。本来你只是数学差,可你因此多虑而放弃了国文。现在你数学、国文都差,连起码的上进都放弃了,并开始担忧将来。人不会所有的都是零分,你起码应该留一个可以赢的资本。”男生疑惑不解地看着胡适,问:“都零分了,哪还有资本?”“如果你国文这块好,何不重新拾回来呢?这样就有破格录取的机会了。”胡适笑着道。

篇7:激励人心的励志故事

在德国,有一名叫安格拉的小姑娘,从小身体协调性就很差,学走路、跑步都比同龄的孩子晚得多。5岁的时候,她下坡还会经常摔倒,甚至一度对下楼梯都有恐惧心理,根本没有生活的自信。

上小学后,安格拉最怕上体育课了,她总担心自己笨拙的动作会被同学讥笑,于是经常逃课。老师发现后,对她说:“你这样长期逃避,只会导致你更差啊!”

安格拉没法,只好硬着头皮练习,可是她总是拖延到快下课的时候再练。因为她认为,这个时间来练,同学们就很少有机会看她的笑话了。

12岁那年,体育老师教跳水。老师讲完跳水的动作要领后,同学们都急不可耐地冲上跳板,往泳池里跳。安格拉磨蹭地跟在最后,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完美入池,心里越发惶恐。身旁不断有同学擦肩而过,他们已往返跳板数次。有同学嘲讽她:“你怎么还不跳?准是被跳板吓破了胆吧!”安格拉故作平静地回答:“我正在努力领悟。”她足足站了45分钟,大家都以为她要放弃时,她径直冲上跳板,果敢地跃起,纵身跳入泳池深处。她的动作虽然算不上十分优美,但她的压轴一跳,还是吸引了众人,赢得了喝彩。

这一跳,让安格拉找回了自信。她这才明白,拖延到最后,其实能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平缓心情,并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谁也想不到的是,安格拉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从政,后来竟然成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也就是现在的安格拉·默克尔总理。

默克尔接受媒体采访,回忆起这个童年小插曲时说:“我就在那一刻有了勇气,后来遇到什么事都没有畏缩过。”她说自己是那种“需要很多准备时间,尽量想得多一些的人,而不是天生勇敢的人”。

默克尔成为德国总理后,仍告诫自己,办事要沉稳。即使面对国内外的各种危机,默克尔也一次次地选择了慢半拍再决策,多次力挽狂澜。她曾坦言,自己并非无所不能的女强人,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在慢中取胜。

现在的默克尔身材有些微胖,她称自己是“一个行动迟缓的笨瓜”,甚至有人批评她胆小和不够鼓舞人。但是默克尔已经从一个普通物理学家,变身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成为了深受德国民众爱戴的“德国人的妈咪”。

默克尔的经历表明,内心的胆怯是每个人都有的障碍,鼓足勇气,突破自我,你的人生就会大放异彩。还有就是:慢,并不是一种缺陷。相反,如果你能理智冷静地对待慢,你将会从慢中收获良多。

励志故事2:做个有温度的人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父亲,不能正常工作生活,走路还得靠拐杖支撑着。母亲年轻时被拉煤车撞倒,过重的伤势让她不能长时间站立。现实是冷酷的,身患残疾的父母给她的就是这个既残又贫的家。她的到来,父母的心里也没感受到一丝暖意。因为,扶养她成了父母最大的负担。

出生于贫寒中的她,最渴望得到温暖。然而残疾的父母不能给她许多,相反,还要她来安慰和照顾。

父亲行动不便,一个人呆在家里寂寞,她就充当父亲的耳朵,将在学校里、院子里听到的趣事讲给父亲听。母亲勤劳要强,做起家务总停不下来,她就抢着干些重活,以减轻母亲的疲劳。寒暑假,别的孩子都在疯玩,而她还得想办法筹措学费。

贫寒催生“早熟”。有时候,也想溜出去和同伴们痛快地玩一场,但想到父母和家里,她就觉得,自己真的和同伴们不同。一晃进了高三。不想那一年,母亲旧伤口复发引起溃烂,医生建议做手术治疗。一家三口靠低保生活,日子本来就捉襟见肘。高昂的手术费面前,母亲只好选择放弃治疗。母亲想省下手术费供她读书,过早懂事的她怎么不知道母亲的心思呢?一番权衡之后,她也作出了选择:辍学打工给母亲治病!

这样的选择,是母亲不愿意看到的,母亲希望她能考上大学。母亲的话,她至今记忆犹新:只有自己发光发热了,才能更好地温暖家人。

她听从母亲的劝慰,回到了学校。用心复习功课的同时,她不忘母亲的病情,利用假日,跑进书店,淘来中医书籍,开始自学中医知识。黄芪可以“托疮生肌”,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药店买来了便宜的中药,并每天泡给母亲喝。一个月后,母亲脚上的伤口竟然有了好转,原来溃烂的伤口上长出了新的肌肉。

小试成功,这让她看到了希望。忽然间,她萌生了学中医的念头。短短的一年苦学,她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

相比西医的“冷漠”,中医就更显有“温度”。边学边用,她首先将中医的“温度”通过爱心传递到了父亲身上——她成了父亲的“御用医师”。父亲有慢性腹泻的病根,她就用艾灸为父亲进行治疗。艾条是神奇的,通过在腹部的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和双侧天枢穴做悬灸,没有输过一次液,服过一粒药丸,父亲的腹泻竟治好了。

她叫杨靖,北京中医药大学级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她用有温度的中医,治好了父母身上多年的顽疾,换来了他人理解和肯定,赢得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称号。(加我爱故事网微信:aigushi360 分享精彩好故事文章)

身上有正能量的人,才能释放出温度。有温度才能去温暖他人,杨靖身上这份特有的温度,就是一份担当,一份责任,一份在困难面前不畏缩的勇气……用温度来丈量人生的杨靖,用自己的坚持和温暖治愈了命运带来的伤,她在博客上的留言更能打动人心:“我总是把家庭给自己带来的苦难,看作是上天的恩赐!因为,没有差距,就不会被缩短。没有困境,就不会有所改变。苦难也是一种温度,它是冰冷的。冰冷并不可怕,冰冷更能激发人的斗志。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就是将身上的这股斗志转化成人生的正能量,去温暖着他人。”

励志故事3:一步一步,奔向你的临界点

生于英国南部港口城市伯恩茅斯的杰克·艾尔斯,是一个不被上帝眷顾的孩子,他的人生被命运调弄成一条弯曲的赛道,把他捉弄到体无完肤。

5岁的时候,年幼的杰克就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从出生落地开始,他便一直是医院的常客,因为先天近侧股骨缺损,右腿既没有肌肉组织也没有膝盖,他从学走路起就进入一瘸一跛模式。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杰克竟然非常喜欢体育课,看到其他小朋友风驰电掣地在运动场上奔跑,他总会拖着残腿凑上去,可是每次都以无情的欺辱告终。

随着年龄的增长,杰克的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大部分时候只得借助轮椅出行。7岁那年,杰克因为厌倦了隔三岔五在医院中奔波的日子以及无休止的疼痛。他肯求父母:“把我的右腿截掉吧!”母亲流着泪去求助医生,而医生却说他年纪还小,必须要等到身体发育停止才能截肢,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手术安全系数。没办法,杰克只得继续忍受这种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

一天,父亲背着杰克去攀山观日出。矗立在山顶,翻滚的黑色浪滔撼动着杰克。凌晨,父亲指着蓬勃跳出的太阳,对杰克说:“看到了吧,太阳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挪到自己的临界点。然后,普照大地,放大光明!”

父亲的一席话,让杰克胸中生起万丈豪情,他决定不再等待,而是勇敢向生活发起冲锋。他开始尝试打轮椅篮球,苦练轮椅篮球4年,在中学时期成为校队成员,但最终还是没有打出名堂。之后,他又尝试了诸如划船、挥棒球等运动,但没有一样能玩得好。,杰克16 岁,他终于等来了截肢的机会。康复治疗一结束,杰克就装上了义肢穿着短裤到处晃,他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神,因为摆脱了病腿的困扰,杰克感觉到无比自由和轻松。

杰克决定做点什么,刚开始他想当消防员,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作为一名被截肢者,自己很难胜任这份工作。“不管以后做什么,身体才是最重要的。”父亲搅动着咖啡杯中的一块方糖缓缓地说。于是,杰克决定走进健身房,一边练一边考虑将来。有趣的是,他一进健身房就格外兴奋,被压抑多年的运动细胞以井喷之态顺势爆发。动感单车、热瑜珈、有氧搏击、阻力训练、普拉提等项目都令他爱得不行。

一段时间后,看着身上的肌肉一块一块隆起来,杰克觉得非常开心。他想和大家分享他的快乐,希望更多人参与到健身运动当中来。便上网发了一张自己上半身的照片,但令人失望的是,没有一个人夸赞他,还有不少人指责他的身材不是很好,杰克的心情简直是糟糕透了。

“不妨发一张你的全身照试试?”父亲再一次点醒了杰克。他随后发了一张全身照到网上,没想到这张照片竟然奇迹般地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人们不再对他的身材指指点点,而是一个劲地给他鼓劲,更有不少人慕名来到他锻炼的健身房,请求他做他们的私人健身教练。

一天,杰克无意间看到多元化模特公司的招聘启事。于是,他就试着寄了一张照片过去。之后,发生的一切就好像滚雪球一般,发展迅速得出乎他的意料。

,杰克与这家模特公司签约,并很快成为英国健身界的名人;,杰克作为伦敦奥运会的火炬手,参加了当年的伦敦残奥会开幕式;各种残疾人运动器械的制造商和各种品牌服装蜂拥而至,杰克成为在线零售商 Boohoo、Tango 以及 Barclays的代言人;并且时时现身健身广告和杂志封面,被《男士健康杂志》评为年度风云人物,甚至还免费兼任一家慈善机构的形象大使;20,美国著名设计师Antonio Urzi邀请杰克·艾尔斯参加当年秋冬纽约时装周。纽约时装周全球四大时装周之一,自1943年举办以来,能在这个T台上走秀的不是明星就是超模。25岁的杰克·艾尔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穿义肢走上这个尊贵T台的男人。

杰克·艾尔斯一路在病魔盘踞、嘲讽当道的崎岖暗夜中坎坷追寻,他最终收获了人生的光明,也光明了世界。面对媒体的采访,杰克·艾尔斯引用了父亲在7岁那年背他登到山顶时,说过的话,“每个人在真正迎来曙光之前,都要经历一个临界点,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就像跑马拉松,在那个临界点周围人的喝彩会消失,遥远的终点亦不可见。茫茫天地间,你只能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被惯性带动着前行。若以无畏惧、利益大众、超脱的生命状态穿越过临界点,就等同于被捆缚的泉流突破罅隙岩缝,飞花溅玉、尽情奔泻,成就自我的同时,亦美好了自然与社会。”

励志故事4:总有一份热情需要挥洒

她是个不折不扣的美女,精雕细琢般的脸上挂着迷人的微笑,浑身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可她没有靠脸吃饭,去做模特或者演员,而是痴迷上了赛车这项危险的运动,成为由清一色男性统治的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界绝对的亮点。她就是F1威廉姆斯车队的美女试车手苏西·沃尔夫。

苏西的父亲是个业余赛车手,爸爸在赛场上的英姿让她感觉酷毙了。她缠着爸爸要去飙车,体验那份狂野和激情。而赛车是男性的运动,很少有女子参与,苏西要想出人头地,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她把其他女孩子吃喝玩乐的时间全部用在训练上,为了自己的目标,她咬牙坚持,乐此不疲。

,苏西参加了英国雷诺方程式比赛,尽管名次不理想,但小试锋芒更坚定了她的信心。之后她又先后参加了英国三级方程式和德国房车赛。在德国房车赛上,她取得了第9名的成绩,跻身专业赛车手的行列。但苏西并没有就此止步,另一个更高远的目标成为她努力的方向——她要成为最顶尖的一级方程式赛车选手,哪怕是试车手也行。

家人被苏西的“狂妄”惊呆了,因为迄今为止,全世界只有一名女F1试车手,5aigushi.com但这位名叫玛莉亚·德·维罗塔的女子,在20夏天的一次测试中发生事故,导致头骨破裂而失去了一只眼睛,只能恨别赛场。家人和朋友劝苏西三思,但她心意已决,就算粉身碎骨,也绝不放弃自己的目标。

苏西开始接受更加严格的系统训练,因为她知道目标再高远,也只能脚踏实地一步步来,不可能立即就跳进赛场比赛。她从累积里程开始入手,向目标冲刺。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艰苦的努力,2012年底苏西终于成为F1威廉姆斯车队的试车手。

对于苏西的加入,当时队里有一些嘘声,但她没有去理会,而是更加努力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试车手的工作是枯燥的,每天要在基地根据工程师的要求,驾驶模拟器测试套件的工作情况,为赛车研发提供反馈,远没有正式车手那么光鲜和刺激。但苏西耐得住寂寞,她暗地里与队友“较劲”,在模拟器上开发自己的极限,时刻准备成为真正的赛车手。

,32岁的苏西终于等来了机会。她首次参加巴塞罗那F1官方试车赛,跑出了1分27秒280的圈速,成绩排在所有参测车手的第5位,比F1历史上最年轻的三连冠得主、26岁的红牛车手维特尔快了0。0692秒!成为近30年来最接近F1正赛的唯一女性。

赛后苏西对记者说:“当我戴上头盔坐进赛车,心中只渴望胜利。尽管没有取得第一,但我终于在F1的赛道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兑现了自己心底的梦想!”是的,人生总要有个目标,活着总要有所追求。因为有一种痴迷需要实践,有一个梦想需要兑现,有一份热情需要挥洒,是生活的原动力。找准你情愿为之付出热情的事情吧,投入地活一次,你才可以不虚此行,不枉此生!

励志故事5:做最好的自己

4岁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琴行。拨弄过店里的各样乐器之后,我被钢琴优美的声音吸引。看我对钢琴有兴趣,将我培养成一名钢琴家,从此成了全家人的目标。时光里,在父母期望的这条路上,我卯足了劲儿奔跑,却始终没能有所成就。即使付出了漫长的时间成本,也没有获得多少收获,还让失败的沮丧感将我包裹。

好一阵子,我在迷茫中徘徊,音乐这条路,对我而言似乎走不通啊。好在父母始终不放弃,还鼓励我去尝试其他的乐器。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定音鼓。那窃窃私语般的柔音,那滚滚洪流般的震撼,瞬间“俘获”了我。内心沉睡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我迫不及待的想投入到定音鼓的学习中。

当然,学习的过程仍然像学钢琴一样辛苦,可不一样的是我身体里始终肿胀的满腔热情。一年的勤学苦练,在校乐团选拔优秀定音鼓手的活动中,我顺利的通过考核,成为校乐团里的定音鼓手,也终于有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记得第一次参加演出时,在绚丽的灯光笼罩下,舞台上的我格外激动,感觉自己也像灯光一样在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面对台下一片黑压压的人群,一道道迎面而来的敏锐目光,我的心开始剧烈的颤动,不断地深呼吸,按指挥的节奏极力控制自己的不安。管乐轻轻响起,笛声和鸣……时而欢快、时而坚定……我默默地在心中细数着节奏,等待介入当口敲出振聋发聩的那一击。

指挥棒滑下的那一刻,全身的肌肉立刻随着沉稳豪迈的节律跳动起来。最后一声旋律落下帷幕,汗水早已浸湿了我的衣服,而我依旧沉醉在整耳欲聋的掌声里……

接下来的日子里,始终重复着这样的节奏——在掌声中陶醉,被汗水淹没。在一次次激情澎湃的演奏中,我终于领悟到阿根廷著名音乐家毛里西奥·卡赫尔的那句话:“要让演奏者将头扎进鼓里。”只有鼓点在生命的火光中跳跃,才能奏出精彩的乐章。

如今的我处在人生的风口浪尖。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爸妈变得焦虑,相对于学艺术,他们更希望我能学一门实用的专业,为将来找好工作做准备。

上一篇:应届大学生简历中自我评价下一篇:电专业调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