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高招改革如何兼顾公平与质量

2024-04-18

刘海峰:高招改革如何兼顾公平与质量(共3篇)

篇1:刘海峰:高招改革如何兼顾公平与质量

刘海峰:高招改革如何兼顾公平与质量

中国教育在线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会员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对高招改革的公平与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中国教育在线将部分内容整理如下:

对2012年的期望,宏观一点儿谈,我还是希望中国在高等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方面都能够取得新的进展。因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里面最强调的,一个是质量,一个是公平。

具体来讲,我自己比较关注、研究比较多的领域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问题,特别是高考改革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的质量和公平。高校招生考试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入口,牵涉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在招生过程中它又牵涉到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问题,所以它是兼具质量和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整个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或者是对整个中国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考改革,不仅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实际上,每年的高考都是一个热点问题。在新的一年,我希望高考改革一方面要坚持保障社会公平,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改进。

比如在公平上,我特别希望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升学的政策能够有一定进展。现在社会大众也很关注这一部分。事实上,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不单单包括农民工,也包括一些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长期工作的白领,他们的子女升学同样遇到了两难的窘境,我们怎么解决?这是一个难度很大但是又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跟我的研究直接相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面有专门一章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该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教育改革文件中最重视考试招生的一个。因为它对此专门列出一章,而高等教育也只是专列一章而已。这一章里直接提到要“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要专门成立一个国家级咨询机构来指导高考改革实践,说明考试招生改革意义非常重大,也非常重要。原计划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要在2011年成立,但因为各种原因推迟了,但我希望在2012年应该能够成立。

从总体上看,2011年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应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学自主招生的联合招考。虽然它能不能被称为进步,各界有不同看法。至少高等教育界还是普遍持比较欢迎的态度,因为这一措施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也大大方便了考生报考,节省了东奔西跑的报考费用;但是一些中学对联考的看法比较不一样,一些人认为其冲击了中学的正常教学,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压力。虽然对自主招生联考的观点相当歧异,但是不管怎么说,它都是2011年的一个重要进展。

2012年,我期望能够在长远规划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高考改革,高考制度能够继续为我国保障人才选拔的质量,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作出贡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篇2:普遍性公平与激励性公平如何兼顾

分析:这是一个关于公平性的典型性案例, 相信在诸多学校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就后勤工作人员来讲, 向校长提出要电脑, 征求的也是一种公平性, 在同一单位上班, 一线教学人员配备电脑, 而自己却没有电脑使用, 显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与岐视。电脑本身已经并不重要, 公平性的缺失却成了后勤工作人员心理的重大障碍。而从校长管理层面来讲, 同样有自己的盘算。僧多粥少, 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致, 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不得不是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一线教学人员提供电脑, 可以提高学校现代化教学水平, 从而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后勤工作人员使用电脑的频率不是太高, 与教学的直接关联不大, 相反, 提供电脑还容易产生上班玩游戏上网的现象, 干脆一律不发, 这样还可以让一线教师生发优越感, 激励其更加努力地工作。这在校长看来, 笔记本电脑业已演变成一种变相福利, 成为奖励一线教学人员的一种符号, 也是一种相对公平。

其实, 无论是后勤工作人员, 还是校长, 他们追求的都是一种公平, 后勤工作人员追求的是一种普遍性公平, 而校长追求的却是一种激励性公平。普遍性公平即传统吃大锅饭, 按人分配, 而激励性公平, 则是按劳分配, 按贡献大小分配。后勤工作人员与校长之间引发的矛盾实质上也是普遍性公平与激励性公平之间的矛盾。因而, 校长必须厘清二者的关系, 予以妥善的处理。

就案例来讲, 校长通过激励性公平来处理电脑分配问题, 并没有错, 只不过, 校长用错了方式。而校长所用的方法也并不是激励性公平, 实质上是一种不公平。

首先, 校长人为地将教职工分为两个群体, 予以不同的待遇, 显然是不公平行为。学校是一个整体, 无论是教学工作人员也好, 后勤工作人员也罢, 都是学校集体中的一员, 他们没有优劣之分, 只有分工不同, 教学工作人员的职责是教好学生, 而后勤工作人员的职责则是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谁也不能说一线教师比后勤人员更重要。发放电脑, 仅有教学工作人员, 而没有后勤工作人员的份, 显然有失公平, 必然有歧视后勤工作人员的嫌疑, 因而全引发一定不满情绪, 何况校长将学校管理人员列入教学人员序列, 更加激化了这一矛盾, 让后勤人员更加难以接受。

其次, 校长所奉行的激励性公平实质上仅是小范围内的平均主义。给教学工作人员发放电脑, 本质上就是平均主义, 人人有份, 不论教学工作人员电脑操作技术如何, 不论教学人员是不是将电脑用在教学上, 一概发放。而在教学工作人员小范围内实行了平均主义, 但却不在学校大范围内实施平均主义, 显然不合情理, 因而也会激起一定的矛盾。

再其次, 校长模糊了电脑作为教学手段与激励手段的角色, 一方面想推动电化教学水平, 一方面又想激励教学人员工作的热情, 二者相互重叠实质上激励的效果并不大, 而笔记本电脑是否真正用在教学上, 却是一个未知数。

篇3:改革:公平与效率的兼顾

那么,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险阻?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又指向何方?

中国的市场经济最核心的内涵是法制、平等、信用,这些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要素,我们希望中国能够走出一条发展自己经济的道路、发展国有企业的道路。

本届中国政府的第一份工作报告,把深化改革放到了突出位置。而作为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进行的国企改革,依然是改革的重点。政府面临着一个困难的选择:颠覆性的改革,势必带来的短期社会、经济成本上升,而不改革,则会引发长期的经济增长困难。中国现阶段的国企改革要取得新的突破,国资改革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近几年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放缓。社会上对国企的地位、作用和贡献也出现了争议。之所以国有企业被人诟病,主要是因为国有部门资本投入过多而生产率偏低,民营企业虽然生产率较高,但是却因为面临种种约束而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资本在国有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存在严重错配,这导致了整个社会效率的下降。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效率,国企改革遭遇的瓶颈是用工、薪酬、治理等机制方面无法获得突破。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一个效率如何提高的问题。同时,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破除国有企业的垄断可以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公正的一个市场竞争环境。这其实对国有企业本身也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改革的压力。中国的改革应该从过度的追求效率转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

目前,无论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还是“贵州产权制度改革打头炮”,只有国企改革要国资改革要并行,才能真正如中国总理李克强所说的那样更大地“释放改革的红利”。

上一篇:好玩的游戏_捉迷藏作文500字下一篇:底气高中优秀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