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简历中的“水分”有高招

2024-04-26

挤出简历中的“水分”有高招(通用2篇)

篇1:挤出简历中的“水分”有高招

“希望今天的西部大学生不要把‘宝’都押在个人简历上,而应该全方位做好应聘工作,

压掉简历中的水分

。”在广西毕业生寒假双选会上,5年前也曾遭受简历“滑铁卢”、如今正负责同望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王前烽律师说。

王先生认为,合格的简历只需要写清以下重要内容:个人姓名、联系方式,应聘岗位,工作经历(包括各种学校活动经历),个人兴趣、爱好。水分太多,太过花哨正是如今西部毕业生简历的通病。

“我们已经接到155份简历,但合格的简历却不过29份。那些把学校、学院、专业、课程成绩、各种证明‘一网打尽’的简历,实在让人窝火,”广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副院长徐新常说。

返朴归真的简历反倒令人印象深刻。不少学生为了抢夺用人单位的“眼球”,拼命把简历做得花里花哨,有的在封面设计各种抽象图案,有的将散文诗般的语言堆砌在行文中,这让用人单位觉得啼笑皆非。针对这一现象,未来时空策划公司执行总经理付德生认为:“毕业简历其实就是一份实用广告,因人而异、突出个性固然重要,但核心内容必然是与自己相关的有用材料。”

电报式语言让人一目了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小曾的简历只有短短的3页纸,总共不过1200字。广西人民出版社的郑维宽编辑对这份简历却格外留心:“应聘简历就应该言简意赅,至于毕业的各种证书、各种获奖证明,我们能够在调取档案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这位同学的确把握了简历撰写的关键。”

更多的用人单位向记者表示:再复杂的简历也无法概括一个人的全貌,毕业生的简历无须过分强调个性。在获得基本的资料之后,单位会自行与看中毕业生联系进行深入了解,到用人单位进行实践。上市企业南宁化工集团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说:“可以这么说,简历不过是一片叩门石,实践期间的表现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相互之间的选择。”

篇2:挤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水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不得不提到语文教学中的“水分”问题。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从新课标中反复提到的“实践”一词可看出,新课改的精神在于提倡语文学习要学会“运用”和“习得”,而不是“教会”和“记得”,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形式越多,“水分”越重。以实践为主的语文课堂,应以大量占有语言材料为主,而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得失。这就需要大量压缩课堂上老师教的时间,挤出教的“水分”,先学而后教,多学而少教,优学而精教。

那么,一个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怎样才能发现课堂中的“水分”呢?就像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所说的:“把自己的课记录下来,对照着备课本一字一句去地去梳理课堂语言,就会惊讶地发现课堂上呈现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水分是如此之多……”因此,课堂上的‘水分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一挤,总还是有的。什么时候水分挤得差不多了,课堂就精彩了,课堂也就真正的高效了。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挤出语文课堂中的“水分”呢?

不该说的“话”

当语文老师的总喜欢说话时滔滔不绝,仔细过滤,却发现有许多“正确的废话”。诸如“这堂课,你学懂了吗?” “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啊?”“对不对?” “好,很好,不错”。这些“正确的废话”背后,折射的是老师语言的苍白和备教材、备学生的肤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不该读的“读”

语文课中的“读”是很重要的,有利于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不当的“读”也会显得赘余。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一课中,一位老师出示自读要求:“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扬科酷爱音乐?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把写扬科酷爱音乐的句子在书上画下来。”这里,朗读对于思考问题的帮助不大,静思默读反而有利于快速高效的理解文本。

不该问的“问”

课堂上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更要避免偏离主题的发问。一老师在上《一枚金币》时,摸出了一百块钱问学生:“你认为这一百元钱能做什么?你想用它来做什么?”由于没有深入课文,导致学生出现了“金钱万能”的偏颇认识,以致老师又花了更多的时间把错误的观点牵引回来,这就是多余的环节,问而不当,不如不问。

不该评的“评”

有些语文老师总喜欢在学生发言后点评一番,以凸显课堂生成的精彩,其实适当的留白,挤出了“水分”的思考,反而会更精彩。一位老师总喜欢在学生读书后问:“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他是怎么读懂的?”这种硬要学生去揣测别人想法的做法就是强人所难,不如换成:“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去读?”这样的处理才会精当而高效。

不该煽的“情”

许多语文老师喜欢在课堂上煽情,认为这是一节课成功的标志之一。但是,生硬营造出来的“情”能打动人吗?一位老师在上《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时深情地说道:“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现在的普罗米修斯没有去盗火种,他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由于没有明确的指向,学生的回答转向了普罗米修斯会过上怎样闲适的生活,本来一个歌颂英雄悲壮的故事,偏离了文章的基调。

不该演的“演”

语文课堂需要“演”,但要恰如其分的演,否则就是邯郸学步,引人发笑。《草原》一文中写到:“马上的男女……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草原人民飞马驰迎的热情场面适合学生在头脑中去想象,一位老师却把它“演”砸了:“看,草原人民来迎接我们了!有一位随行记者用他的镜头拍下了这个画面,现在请一位同学在教室里跑一跑示范一下。”一生主动请缨,两手展开,飞奔着绕教室奔跑,以表现 “飞”的感觉。结果这个场面因很难表演而显得滑稽可笑,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那么课堂节约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呢?去年假期期间,笔者学校的多名学生走入了一些美国学校,也进入了他们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们感触最大的是美国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直接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在实践中调查分析形成观点和文字,而不是像我们的课堂滔滔不绝地去肢解课文,虽然老师讲得精彩,但是往往学生最后学得并不精彩。比较中美两国学生在使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面,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转变观念,要敢于把节约下来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量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去动手……就像新课标所说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上一篇:爱岗敬业专题党课下一篇:招商政策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