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妈妈的故事

2024-04-09

板凳妈妈的故事(共8篇)

篇1:板凳妈妈的故事

板凳妈妈的故事:许月华

我是赖明智,我妈叫许月华,报上和网上都称妈妈为“板凳妈妈”。我是12月3日随我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先遣队到达位于非洲西部的马里共和国执行维和任务的。世人都说母亲是伟大的,而我更是特别佩服妈妈,因为我妈真的太不容易了。我当兵3年,感到军队确实是一所人生的大学校,感到妈妈太伟大了,所以我愿意把我所知道的妈妈的一切,都告诉你——

①不幸中的万幸

我妈1956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板塘乡。妈1岁时,外公因病去世了。妈还没到10岁,外婆也病故了。祸不单行吧!12岁那年,妈在铁轨上捡煤渣时饿昏了,这时一节货车车厢突然失控向她滑来,妈便被压在了车轮下,整个臀部以下就这样被无情地压断了。妈昏过去又疼醒过来,看到自己没有了双腿,绝望至极,号啕大哭:“你们不要救我,让我去死吧!”但好心人还是把妈抬到医院。住院期间,医生护士经常给妈讲伤残军人顽强自立的故事,她们的同情和友爱,唤起了妈对生的渴望。

出院后的日子过得分外艰难。就在妈最绝望的时候,党和政府把妈从农村接到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妈感到自己得救了,心里格外高兴。被送到福利院的那天,一群人围上来看热闹,说啥的都有:“残疾这么重啊!真得靠人伺候一辈子了!”“国家的包袱,社会的累赘……”

这样的生活过了半个月,妈就感到有点不自在了。一天,妈找到当时的院长周阿姨说:“我不能这样白吃白喝,我想帮院里照顾小孩……”周阿姨说:“月华,你如果能走路的话,我就给你安排点事做。”“我要走路!我要走路!”从此,妈妈的内心有了强烈的渴望。忽然有一天,妈从福利院一个刚学走路的孤儿身上受到启发,那个孤儿撑着一条板凳,每挪动一下凳子,脚就向前迈出一步。“天啊!假如用两条凳子,我不也可以走路了吗?”妈高兴得叫起来。很快,妈就行动起来。

妈已完全没有左腿,右腿仅仅残留一寸,所以每移动一步,都只能将右腿置于板凳上,这样的难度导致向左迈进时,身体需要大幅度甩动。一连几天,妈都汗水淋漓,肩膀、手臂酸痛发麻,手掌也磨出了一个个大血泡。更不容易的是,妈练久了,有时体力不支,手一发软,板凳就翻了。工作人员看见这情景,也都不太忍心,总对妈说:“月华,你残疾到这个程度,我们护理你是应该的,你干吗要受这么大的罪呢?”妈就是这样倔强,摔翻了,自己再竭尽全力爬起来,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超人毅力坚持下去。仅仅一个月,她就能初步以板凳代脚自如行“走”了。从此,妈不仅能进食堂、洗衣服、上厕所,还能上下床铺了。看到妈一天比一天能“走”了,周阿姨服了:“月华,你真是女中豪杰啊!我也说话算数,履行当时的承诺……”

②孤儿们的妈妈

1974年,妈接手了第一个孩子。这是个患先天唇腭裂的女婴,叫胜利。妈给她喂饭、喂水相当困难,一不留神就会呛着,必须有专人重点照顾。当时,福利院领导正为缺少人手而发愁呢!妈自告奋勇地说:“把这个孩子交给我带吧!”小胜利住院治疗期间,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一调羹一调羹地喂牛奶、药水,通宵达旦地守着她。小胜利的唇腭裂终于愈合了,长成了健康漂亮的姑娘,后来又到被服厂工作。现在,她都是一个17岁孩子的母亲了。

也许是同病相怜吧,妈特别心疼一个叫方进的孤儿。方进下肢瘫痪、肌肉萎缩,7岁时,被狠心的家人扔到了湘潭火车站。妈说她刚接手这孩子时,他额头上长了个大脓包,流血、流脓,弄得衣服、床上到处都是脓血,又脏又臭。因此,别人见到他都躲得远远的。但妈心疼他,就找到附近医院的医生为方进治病,可是怎么治也不见效果,医生摇摇头说:“认命吧!”妈是个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就带着方进四处寻医。后来,在一位老郎中的指点下,妈经常到山里采集偏方草药,回来后用锅煎出药水,用来清洗脓血,碎叶敷到伤口处,每天坚持清洗3次、敷3次药。1个多月后,方进头上的大脓包不仅消失了,而且还生出了头发。方进感激地流着眼泪,搂住妈妈,第一次喊了声:“妈……”12岁那年,他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告别之际,方进紧紧地抱住我妈,撕心裂肺地喊:“妈,我不离开!妈……”

30多年来,妈照顾这样的孩子有138个。为能照顾上孩子,妈学会了用板凳走路;为了孤儿们穿得不比有妈的孩子差,妈亲手编织的毛衣达数百件,能装一车了;为了挽救孤儿们的生命,妈不管他们残疾多重,从来是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记得在我当兵走的头一天,妈对我这样说:“妈这辈子如果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就是成了孤儿们的妈妈,妈喜欢这些孩子叫我妈妈……”

③无腿走出的人生

从1986年开始,妈就先后被湘潭市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被湖南省评为城市社会福利事业先进个人,被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评为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我刚当兵走那年,妈参加了CCTV三农人物颁奖典礼。那年,妈被湖南家乡推荐上来,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候选人之一,妈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民政部最高荣誉“孺子牛奖”等等。

记得妈所在的福利院曾招来一批新工人,当这些人见面一看他们就是整天护理痴呆、聋哑、瘫痪孤儿时,一下子傻眼了,打起了退堂鼓。在妈妈用自己的工作经历教育他们后,这些新工人的思想一点点被感化,一点点爱上这个被人瞧不起但必须有人干的工作。一名新工人曾在福利院大会上说:“我刚接触护理弃儿工作时,认为这不是人干的活,是许月华同志在岗位上征服了我,她连双腿都没有,却撑着小板凳,干了几十年,四肢不健全的人能给我们四肢健全的人照出一面镜子,我感到汗颜。在今后的人生里,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住我呢?!”

信任、关心、赞扬,成了妈妈的一种动力。经过长期慎重的考虑,1985年3月,妈口述,请人代笔,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妈的心愿。但是,加入党组织,妈一直也有个心结,妈知道自己没念过书,又是一个残疾人,肯定没有资格加入党组织,不可能直接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了。可这次妈想错了。

1987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那天,31岁的妈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在发展新党员的大会上,参加会的市委宣传部长当时激动地站起来说:“论身高,我们谁都比许月华高,但论精神境界,我们没一个人比她高!她入党,我第一个支持!”那一刻,妈向党作了宣誓。有一次,我问妈,当年向党宣誓都说了啥?妈就说了6个字:“听党话,跟党走!”不过,妈又补充了一句:“入党那天,妈哭了……”

④摘到了爱情的果

妈的事迹被报道后,感动了许多读者和听众。其中,也有少许的人写来求爱信件。妈的态度也很明确:“为了孩子们,我不会离开福利院。我又是重症残疾人,不想再连累别人……”

1987年,我爸赖子元到福利院当种菜的临时工。爸到了福利院后,看妈生活得很不方便,就经常帮妈干活。相处中,两颗心一点点靠近。有一次,妈为了考验爸的真诚度,一下子带了2名孤儿,自己抱一个,那个就看爸抱不抱了。爸也爱孩子,结果就抱了。妈挺高兴,就对爸说:“爱我,必须得爱我带的孤儿……”打那以后,爸就经常帮妈带孩子。妈和爸处了几个月后,很郑重地跟爸说:“我将来可能要拖累你一辈子的,能行吗?”爸只是憨憨一笑:“你怎么不相信人呢!”

1987年11月,福利院为爸妈举行了在那个年代算是很隆重的婚礼了。在婚礼上,福利院领导对爸说:“赖子元,组织上把你的户口从农村转到这,你从临时工变成了正式工。结婚后,你可得对咱们月华好点,不能变心!”爸还是淳朴的笑道:“不会的,不会的……”

1990年8月13日,妈生下我。福利院的人都为我们家高兴,还张罗给我取名。一位院领导定夺说:“现在看来,当初月华选择子元,是个明智的选择,宝宝就叫赖明智吧!”

妈很要强,生我第29天,就坚持上班去了。妈带的孩子们看见妈回来了,一个个小嘴可甜了,这个说:“妈妈,我想你了。”那个叫:“妈妈,我要去看小弟弟!”妈就抱起来挨个亲。有两个刚被收养的婴儿营养不良,瘦得皮包骨,妈一看就心疼了,赶紧把自己的奶水喂给他们,天天如此,等回家喂我的时候,我却没有奶吃。我饿得叫唤啊,妈就用那时的米粉、青菜叶子喂我。妈每天晚上都要把福利院的孩子安排妥当后,才能顾上回来看我。我因没人看护,从床上摔到地下是家常便饭。

,在福利院和所在村老百姓的全力帮助下,勤劳的爸妈终于建成了一栋属于自己的砖瓦房。爸妈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实现了。有了属于自己的家,40多岁的妈妈像焕发了青春一样,家务活全包了下来,每年还要养好几头猪,几十只鸡、鸭,还种了好大一片菜地呢!

我爸爸从小就过早地从事繁重的农活,落下了腰痛的毛病,妈就四处寻医,还制作了土偏方,天天晚上为爸腰部做热敷。有好吃的,妈自己舍不得吃,总让爸这棵“家里的大树”先吃、多吃。爸对妈当然就更好了,有爸在时,爸就让妈把小板凳收起来,爸背着妈去这去那。可以说,爸和妈几十年来都相敬如宾,从来没看爸妈吵过嘴。和妈很要好的一个阿姨就说:“月华啊,你现在是三好了,有个好丈夫,有个好儿子,还有了好房子,你知足吧你!”听到这话,妈笑得一脸灿烂……

⑤儿就是妈妈的腿

我从小在福利院长大,很小的时候就帮妈打下手,拿奶瓶喂小孩。我7岁时就用轮椅推着妈妈去办事。有一次,我一手提着包,一手推着妈妈,走了10多里地,路人见了,都感动不已,有的还流泪了。我上小学时,看到别的小孩有父母送,自己也没想太多,因为爸工作脱不开身,妈又不方便,所以我从小就习惯自己走路了。

我懂事后,妈经常给我讲红色故事。妈常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照顾,就没有我,就没有我们一家。所以人要讲恩情,要报答。”妈问我对将来有什么考虑,我向往部队生活,有当兵的愿望。妈果断地说:“当兵苦,但锻炼人,解放军是所大学校,你的想法和妈的想法一致,妈支持!”爸也说:“我听过雷锋的故事,当兵能出息人,你去吧!”

多年来,妈总跟我说:“虽然妈失去了双腿,但妈没有失去梦想。妈想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想瞻仰毛主席遗容,想去爬长城……”作为儿子,我一直在想,妈生我时,差点要了她的命,养育我,也非常艰辛,所以,我就是背,也要背着妈妈去实现这些愿望。好像是天意吧,就在我当兵走前,中央电视台“我们有一套”栏目组,邀请我妈带6个孤儿去北京录制节目。我作为妈的“特护”,一同前往北京。清晨,我背着妈妈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妈很激动。记得,我背妈去毛主席故居时,妈说:“能看到毛主席遗容多好啊!”可当妈真的来到毛主席纪念堂时,来自世界各地想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实在太多了,妈当天没完成心愿。第二天,我说:“妈,我背你上长城吧!”妈这回高兴了。我背着妈妈爬长城,到第二个烽火台时,妈看到我流汗太多,非常心疼,说啥不让我继续上了。我对妈说,儿子有能力帮你,妈要去哪儿,儿子就背你,儿子永远是妈的双腿。就这样,我一直坚持背妈走了四个烽火台。看到巍巍绵延的雄伟长城,妈心花怒放地说:“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回妈也成好汉了!”

接下来几天,我又背着妈去了故宫。在北京,妈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买了好多礼物,但妈送给自己的礼物却是一个镶有毛主席、周相片儿的相框,还有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书包。妈说:“这是多年来妈一直想送自己的礼物。”

从北京回来,我就应征入伍了。当兵走的前一天晚上,父亲追小偷,还把脚扭伤了。所以第二天我走时,爸也没送上我,只是和我拥抱。告别父亲,我背着妈妈上了福利院专门送我去武装部的面包车。和妈分手告别时,我的思绪突然扯的很远——将来,我一定要再背妈去北京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一定要让妈坐一次飞机……

⑥人生岔路口妈妈指方向

到部队半个月后,多数新兵开始想家,个别新兵甚至不想干了。我也想家,但父母的话时时响在耳边,特别是我妈。妈最需要我在身边尽孝,却毅然送我参军。所以,我干不好的话,首先就伤了我妈的心。刚来时,连队纪律严明,有点适应不了,后来过了两个月,基本转变过来了。

在连队搞体能训练,跑3公里,我们在家没跑过呀!班长钟裕贵是个福建兵,他天天领跑,总对我说:“你跑3公里,都不知道自己跑多少时间,那不行!你知道了,就好定目标了。实现目标,在于坚持!”每次我跑不动时,钟班长就鼓励我再坚持一下。是啊,每当这时,我一想到妈妈当初用凳子代步走路的艰难,我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的呢!到部队后,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从我的日记里,你能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兵,在人生的好多岔路口,还真是我妈一直在帮我指明方向。

就说妈好几趟来部队的起因吧—— 一趟是团里请妈来给新兵作报告。的1月18日,妈在福利院原院长袁琪阿姨的护送下,真的到部队来了。一开始说光新兵听,后来全团官兵都听了妈妈作的报告。报告反响?怎么形容呢?反正大家的泪水、掌声、表态和歌声,让我一辈子都忘不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妈在台上作报告时,福利院已经嫁出去的一个孤儿,担心妈受不了东北这块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给妈打手机问情况,妈说我正在讲话呢!妈在报告结束时说:“你们在部队干好,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当时的管序东政委还上台为妈发了“勇士工兵团的荣誉妈妈”和“编外教员”的聘书。

妈另一趟来部队是11月底。经过部队两年的锻炼,我没有辜负爸妈的期望,成为团里的“优秀士兵”“新装备操作能手”,还被军区评为“优秀共青团员”,荣立一次三等功。所以,年底涉及选取士官,我当时向组织写了申请报告要求选取士官,但就在这时,我听说爸得了不治之症,是肺癌。我当时就想:父亲这棵大树倒了,家里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妈一个人肩上,我是儿子,我要为妈分担。所以,考虑家里的实际,我准备退伍回家。可当我把想法告诉家里时,妈见怎么说都说不动我,气得不打一处来,从湖南坐火车到吉林,千里迢迢,说来真来了。妈是一根肠子八下扯,离开家前,妈给爸包了足够吃10天的饺子冻上,还托付邻居和亲戚照顾爸。

妈来了,先表扬我:“你惦记爸妈,决定回家挑起家庭重担,这说明你长大了,这两年兵没白当,爸妈高兴……”然后就用事实跟我说话:“这次你爸得了这么大的病,前期治疗花了1万多,但现在我和你爸都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你爸这一下子就报销了8000多元,实际家里只掏了来块钱……你爸说这回可摊上好时候好政策了,病也觉得好了不少。我这次来,也是你爸的意思,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在部队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爸妈的良苦用心和为国为家的高尚思想境界,怎能不让我感动和流泪呢!

11月27日,团里士官选取名单张榜公布,妈看到红纸黑字榜上有我名了,这才放心地回家。

妈最后一趟来部队是月2日。那天上午,我们在团礼堂举行赴马里维和出征仪式,妈是应邀专程从湘潭赶来的,妈亲手将绣有“做党的好儿子,做雷锋式的好战士”的一面锦旗和她一针一线缝制、绣有“妈妈”字样的鞋垫送给大家,鼓励我们在异国他乡为祖国立功!妈说的和做的,让每一个官兵都热泪盈眶。

其实,听说部队要到马里维和,我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当我把维和的消息跟妈透露时,妈毫不犹豫地说:“儿子,你要第一个报名去!”

现在,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我要对敬爱的祖国和妈妈说:你们的儿子,一定不会让妈妈失望的!

板凳妈妈许月华人物简介

许月华,人称“板凳妈妈”,195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板塘乡,1岁时失去父亲,母亲在她12岁时也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许月华没有上过一天学。就在母亲去世那年,为谋生计,她偷偷跑到铁路上捡煤渣,不幸被火车轮夺去了双腿。没有双腿的她开始用两个四角板凳支撑着,学习一手一步地向前“行走”。每天天没亮,她就开始练习。深夜福利院的人都睡了,她仍不肯休息。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许月华终于重新学会了“走路”,成为福利院编外保育员。许月华同志被评为全国十大责任公民,荣获央视20全国“三农”人物奉献奖。

板凳妈妈许月华的感人事迹

家庭和经历的不幸并没有将许月华击垮,福利院的生活让她变得坚强和感恩,她学会了用两条小板凳代替双腿走路,并主动提出帮忙照顾福利院里的孩子,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从此,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的这个“半截人”变成了照顾孤残儿童的“板凳妈妈”。

据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统计,37年来,许月华一手带大的孤残儿童有130多人。如今,很多人已经参加了工作、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现在,许月华已经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儿子毕业后去南方打工了。

尽管许月华已经“退休”,但她依然割舍不下对福利院里孩子们的感情。她一边操持着家务,一边继续着她“板凳妈妈”的工作。[2]

自从学会“走路”,许月华就开始奔忙于福利院幼儿园的各个房间,撑着小板凳,为孩子们缝补浆洗、纳鞋底、喂食端尿。许月华的小板凳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音,在福利院孤儿心中如同天籁,每当这声音传来,孩子们就会远远地呼唤“许妈妈,许妈妈!” 胜利是“板凳妈妈”的第一个“孩子”。许月华清楚记得,福利院当年从拖拉机轮子底下捡回了这个差点被轧死的弃婴,“她患有先天性唇腭裂,没有上嘴唇,口腔与鼻孔相通,喂饭喂水极其困难,稍不留心就会呛坏。”许月华说。一调羹接一调羹喂着乳汁、药水,一通宵又一通宵守护在胜利身旁……终于,在许月华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胜利的唇腭裂终于愈合,长成了漂亮的姑娘,现在已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福利院离医院较远,孩子就医十分不便,许月华四处学习病症疗法,还自己买了一支体温表。许月华的抽屉里,塞满了白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止泻的、退烧的、止痛的,应有尽有。通过日常积累,许月华渐渐成了福利院的治病“专家”。

“可怜的孩子们没有妈妈,我就是他们的妈妈。”许月华总是这样对自己说。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许月华把自己的“家”都搬进了幼儿园。福利院的小孩大多有各种残缺,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可怕,而许月华却坚持和他们睡一床,因为“照顾起来更方便”。福利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孩子生病住院了,许月华显得比孩子更痛苦,孩子治愈康复了,许月华会比谁都高兴。医护人员打趣地说:“月华脸上挂着一张孩子病情变化的晴雨表,看到她的脸就知道孩子的病情怎么样了。”

长年累月,许月华小板凳用坏40多个。这些板凳在大地上敲响了爱的音符,在小小福利院传响了37年。37年间,经“板凳妈妈”照顾过的小孩多达130多个,其中不少孩子被领养、考上大学或结婚生子。这些走出福利院的孩子,在填写的履历表“母亲”一栏时,写的是同一个名字——许月华。

篇2:板凳妈妈的故事

汪源诚

2013-6-20

“板凳妈妈 许月华”---心得体会

汪源诚

早就被一个叫许月华的“板凳妈妈”深深感动着,一直很想为她道一声祝福,说一声感谢,却始终没有时间动笔写一点文字来赞颂。前些天,松多中心学校党支部组织收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人民的好儿女》专题片,其中《板凳妈妈——许月华》这个电教片再次感动了我。我边看边感动,边感动边思考:当前我们这个社会多么需要这样普通却伟大的“板凳妈妈”!多么需要这样平凡却崇高的时代精神。于是我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抽出时间来好好学习许月华,写一篇心得体会发自内心感谢“板凳妈妈”,以孤残儿童的名义,更以社会的名义。恰巧今天是3月5日,是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的49周年纪念日,是全国各行各业轰轰烈烈“学雷锋、见行动”的活动日。在此,仅以简短文字,表达我对许月华的崇高敬意,真诚地祝愿“板凳妈妈”一生平安。

许月华为什么叫做“板凳妈妈”?这是网友们对她的尊称。1956年,许月华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板塘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岁时,父亲病故。12岁时,母亲病故。母亲过世3个月后,她又不幸被火车碾断了双腿,成了一位高位截肢的残疾人。1973年,许月华18岁,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了她。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她没有腿,只能依靠两个小板凳艰难行走;她是一名孤儿,又是138名孤儿的“妈妈”„„这个身高不足一米、靠两个小板凳“走路”的许月华,38年来用感恩、坚强、甘于奉献的心,给予福利院的孩子们完整的母爱。她的事迹被公布于网络后,许多网民通过转帖、留言、评论的方式,表达了对她的敬爱,为之动容的网民称她为“板凳妈妈”。正如网民“天下石头”说:“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生活在福利院里同样需要帮助的人,‘板凳妈妈’给予的母爱是伟大的‘大爱’,也是坚强的‘大爱’!”这种始终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热心助人的大爱精神,既朴实无华,又感天动地,的确让人敬佩、让人动容。

当下,随着竞争的白热化和社会的物欲化,社会道德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滑坡,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丧失了应有的传统美德,甚至与社会公德背道而驰。当这些急功近利的人看到“板凳妈妈”的平凡生活,应该有所感悟,有些释然。毫不夸张地说,许月华的善举不仅援助了138名孤残儿童,更让那些未曾受到她恩泽的社会公众得到了心灵救助。我们生活在世上,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但像“板凳妈妈”这样的“半截人”,仍热心奉献社会、服务孩子,相信许多人还是第一次遇到。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38年,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却是一段不简单的人生!难以想象,风风雨雨38年在福利院照顾孤儿,许月华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多少爱心。

一个原本需要别人照顾的人,却用她的善良和奉献来回报社会,关心他人,在许月华身上,充分体现了“无私奉献”、“大爱无疆”传统美德。当一群孤残儿童的妈妈,许月华一做就是三十多年,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强,是怎样的一种爱心!这种信念,不但朴实,而且执拗;这种坚持,不但执着,而且长久;这种爱心,不但温暖,而且滋润。“板凳妈妈”这种自强不息、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品质。残疾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带给我们健全人却是巨大的震撼,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和爱心的魅力:一个失去双腿的人,尚且能够顽强地面对生活、回报社会,我们四肢健全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呢?“板凳妈妈”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绝对够资格且当之无愧。因为她用行动诠释了只要有爱,只要坚强,只要不向命运低头:残缺之躯也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灵魂巨人!

篇3:板凳里的阳光

这篇课文的大意是:小峰的妈妈给奶奶晒棉被, 小峰问妈妈, 奶奶的棉被没有湿, 干嘛要晒呢?妈妈告诉小峰, 让阳光钻进棉被里, 奶奶盖上会更暖和。奶奶睡午觉时, 小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得到的地方。奶奶起床后问, 棉鞋怎么这么暖和?小峰说:“奶奶, 棉鞋里有好多阳光呢!”

下课后, 我搬着板凳往外走, 刚到教室门口, 忽然感觉到板凳轻了许多。回头一看, 班里的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各抬着一条凳子腿, 正小心翼翼地配合着我的步伐往前走。一看见我, 女孩甜甜地一笑, 露出一对小豁牙。男孩子则一伸舌头扮了个小鬼脸, 大声说:“老师, 我们想让阳光也钻到你的板凳里去。”

“对, 你的板凳是铁的, 坐在上面一定很冷, 晒晒就不凉了。”小女孩一边说, 一边左右摇晃着小板凳。

“哈哈, 原来你们是想让老师的板凳也变得暖和起来呀!”我摸着他们的小脑袋笑着说。

“这儿有阳光, 这儿阳光好。”门口的几个孩子听到后, 一下子涌过来, 争先恐后地拉着小板凳朝走廊上走。还有一个鬼精灵的男孩悄悄地把我手里的听课本和笔接了过去, 一蹦一跳地跟在后边说:“让阳光也钻进这里面。”

篇4:坐上女儿“冷板凳”的苦恼妈妈

犹豫半晌后,她接着说道:“由于感情破裂,女儿两岁时,我向丈夫提出了离婚。开始,他死活不同意。苦恼烦闷的我开始在外面寻找属于自己的感情。女儿3岁那年的一天,趁丈夫出差,我把男友带回了家。晚上,我一个劲儿地催着女儿去睡觉,等她一进房间,我就和男友关上了房门……就是从那时候起,女儿开始变得消沉,冷漠,很少搭理人。一次,她竟然冲着我和丈夫大声喊道:‘你们快点离婚吧!我受够了。’更严重的是,她经常在梦中叫嚷‘我恨坏妈妈’之类的话。和丈夫离婚后,女儿归了我。然而女儿对我的态度却让我无法忍受。她对谁都是轻言细语、笑眯眯的,唯独对我总是冷冰冰的,一回家就把自己关进房间。我用尽各种方法和她沟通都失败了……”对方抽泣着结束了述说。

“孩子不愿和你交流,一方面是你们母女之间没有建立起融洽的亲情关系。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她就选择了用疏远和冷漠来做无声的反抗。另一方面是你的言行曾经对她造成过伤害。需要提醒的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的言谈举止,一定要注意一个界限,以免给孩子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污染。能避开的,最好避开。”

“现在想来,我还真忽略了这一点,只顾着放纵自己,却一直把她当做不懂事的小孩子,有些事也没有刻意地避开她……”那边的声音有点不好意思了。

“有的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没有意识到孩子已是独立的个体,致使孩子封闭自己,不愿与父母交流;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干涉过多,没完没了地唠叨,让孩子觉得很厌烦,久而久之与父母的关系就变得冷漠了;有的孩子由于以前的某种伤害对父母不信任,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只知道面对孩子的冷漠疏远而流泪叹息,却一点也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正处在敏感脆弱的时期,长久的逆反会让他进入‘仇亲’的心理怪圈,从而对父母产生极端的冷漠。因此,当你发现孩子对你有冷落的表现时,你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善意地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你要集中注意力听,充分了解他的看法,而不是唠叨说教,不考虑孩子的意见。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作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家庭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我现在该怎么办呢?”对方急切地问道。

篇5:板凳妈妈的故事

4月22日,在机关礼堂观看了系列片《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虽然系列片中人物身处平凡亦或特殊岗位但他们精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历史使命他们言语是那么朴实、简单付出行动、代价却是那么震撼人心真正实现了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精神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伟大共产党力量共产党风采从他们事迹中让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无私情怀坚忍不拔、淡泊名利、甘为孺子牛情操也许是与所从事职业有关吧我反反复复观看了板凳妈妈《许月华》

‚她没有双腿,却一路坚强前行;她不是福利院的正式员工,却自愿成为138个孩子的‘妈妈’。因为常年需要借助板凳行走,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板凳妈妈’。她叫许月华,湖南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的一名共产党员。‛

这是电视系列片《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之‚板凳妈妈‛中的一段,看后内心就涌起满满的感动。这是一个怎样的特殊妈妈?许月华是湖南湘潭福利院的一名‚特殊‛护养员,说她特殊是因为她自己本身也是位‚被护养‛人员,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无情的现实夺走了她的双亲却没有吓倒她,呼啸而过的火车夺走了她的双腿却不能击垮她,悲惨的命运没有压垮这位坚强的女人,残疾的身躯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追求。1973年,许月华被送进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了半个月,她就感到浑身

不自在,向院长提出要帮着照看小孩。院长拗不过她,就让本来是被供养对象的许月华,成了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编外护养员。就这样,没有了双腿,只靠双手和两只木板凳来行动的她,在福利院中成了无数名残疾儿童的‚板凳妈妈‛。37年来,她用自己感恩、坚强、甘于奉献的心,给予福利院的孩子们完整的母爱,这份爱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无言的。

其中,最令我心生感触的是,板凳妈妈进入福利院,不但努力锻炼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还开始帮助福利院照顾别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别人渐渐习惯了把她当作一个照顾别人的人,忘记了她是个需要别人照顾的人;板凳妈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也收获了孩子们对她的认同,这样一种心理回报对于一个孤残人士来讲,比任何物质上的给予都更有积极的意义!一个人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都不影响你去帮助别人,反而,越是身处困境中的人,更应该有帮助别人的意识和行动,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幸福是什么?是健康、快乐、关爱、成就感……但是人生不可能只是美好,幸福其实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更可以处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洁身自好,达到美好境界。而许月华的感人事迹,概括起来就是: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支撑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这种精神力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为了让每个中国人内心强大起来、生活幸福起来,让每个人多感受一些真善美。

篇6:小班语言教学故事:板凳汽车

【活动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小板凳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他们经常用小板凳当汽车开,于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能当汽车的物品和孩子们爱动手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

【教案目的】

1、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已有的生活经验。

2、会使用替代物搭建汽车和方向盘,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案准备】

1、各种各种塑料、泡沫、海棉制的`大积木若干,小椅子若干。

2、玩具方向盘若干,圆形的小筐,一次性纸盘等。

【教案流程】

一、教师组织教学,幼儿边听(开汽车)音乐边进入活动室。

二、情景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教师将小椅子的椅背反过来坐着说:“我来开汽车喽,宝宝们的汽车在哪里?”

2、当宝宝们找不到“汽车”时,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

师:“这里有一些大积木,能不能用,怎么用?”

3、教师请幼儿互相讨论大积木的用法。请个别幼儿示范给小朋友们看。幼儿一起玩积木汽车。

三、教师引导幼儿搭建汽车,激发幼儿的想象。

1、师:“刚才小朋友们用大积木当汽车,玩的很高兴。但是没有方向盘怎么开汽车呢?”

2、引导幼儿自由找一个方向盘。当宝宝找不到时,教师及时提醒宝宝:“这里有些小圆筐、圆盘子,能不能用呢?”

四、游戏:开汽车

1、先让幼儿自由玩开汽车,边玩边说儿歌,如:“板凳汽车嘀嘀嘀,变变变变成什么?”请幼儿自由表达,如:变成救护车、消防车、洒水车、大火车、大卡车、公共汽车等等。

2、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3、幼儿做游戏2—3遍。在游戏过程中,宝宝自由表达,最后教师将宝宝表达的内容编成儿歌,如:“板凳汽车嘀嘀嘀,变变变变成救护车,呜啊呜啊救小熊,变成消防车,嘀呜嘀呜去救火,变成洒水车,哗哗哗哗撒水啦。变成大卡车,拉货忙又忙……”

教师小结:宝宝们开汽车累了,我们把汽车们放到这里,让它们休息一会,我们也到院子里休息一会吧!

活动延伸:

篇7:板凳妈妈的故事

虽然,我不知道这板凳跟了老奶奶多久,也不知道老奶奶的腿是什么时候断的也许这条板凳跟了老奶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这条板凳真是功德无量。我想多少风风雨雨也阻挡不了老奶奶要前进的步伐。

我们想想,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只有一只脚,如果是我们,能做到吗。不仅脚要用力,手更要用力。

当我看到老奶奶以板凳为前进支撑的力量,我心中对老奶奶产生了怜悯之情,同时也产生了敬佩之情,敬佩老奶奶坚韧不拔的精神。老奶奶用自己衰微的力量与强大的病魔作斗争,老奶奶从不屈服,不像它低头。老奶奶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该学习老奶奶的这种坚韧不拔的可贵精神,“唯有人能凭着意志的力量与天地争辉”。

篇8:板凳妈妈的故事

许月华是湖南省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的一名供养人员。这位没有了双腿的半截人,靠两条板凳“走路”,38年来不要一分钱报酬,义务带养着福利院幼儿园的138名孤儿。

没有了双腿,她倔强地学会用板凳“走路”

许月华出生在湘潭市岳塘区板塘乡一个普通农家。1岁时,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带着她和姐姐改嫁到邻村。12岁那年,母亲也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了人世。由于家境贫寒,许月华没有上过一天学。

一次,为谋生计,她偷偷跑到铁路上,从散落的煤渣中翻捡煤核补贴家用时,一辆飞驰而来的火车瞬间将她的双腿碾碎。

许月华丧失了双腿,本是一贫如洗的家庭越发捉襟见肘。看到继父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懂事的许月华决定以缝缝补补、纺纱等“坐着才能做的活儿”减轻家里的负担。

考虑到许月华生活困难,大队决定送她到福利院。那时农村户口的人是进不了福利院的,最后由公社出面才帮她解决了指标。1973年,许月华被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

进福利院那天,寒风凛冽,衣着单薄的许月华脸色惨白,嘴唇干裂,在继父的背上低着头不住地颤抖。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把她从继父背上接下来,搬条凳子让她坐,才发现她没有双腿。看到这个只有上半截身子的残疾少女,大家不住地摇头,替她今后的生活暗暗捏把汗,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说要在她的凳子、床上各锯开一个洞,以方便大小便。福利院的领导和大家商量,要给许月华装假肢。可医生一检查,根本没法装。

福利院有吃有住有穿,还有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许月华深感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她下决心一定要感恩。当时福利院條件简陋,工作极为艰苦。许月华、一名护理员、一名临时工,还有8个孩子挤在一间房子中。勤劳、善良的许月华不想天天坐享其成,主动帮着做些缝缝补补、照看孩子之类的事情。

一天,一个出生只有3天、名叫方胜利的女婴被送进了福利院。女婴凄凉的哭声使许月华放下了手中的针线,嘱咐临时工朱莲英将孩子抱给她。许月华注意到,女婴患有先天性唇腭裂。这以后,看到福利院那些身体残缺、智力障碍的弃婴,她就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学会走路,照顾这些孤儿。”

“周阿姨,我想帮福利院照看孤儿。”一次,福利院院长周瑞英来看望她时,许月华诚恳地请求。周院长吃了一惊:“月华,你是不是在说梦话啊?你要是自己能走路,我就给你安排工作。”

周院长的话把许月华搅得心乱如麻。她知道,院长的要求并不高,不能走路,怎么照顾孩子?没有腿,如何走?为了实现走路的梦想,她尝试过拄拐棍挪动身体,却没有成功。

就在许月华继续琢磨如何走路时,福利院一位撑着凳子学走路的孤儿让她豁然开朗:假如用两条凳子当腿,不就可以走路了吗?

晚上,院里的孩子都睡着了,许月华拿着两条四角小板凳爬到院子里,开始练习“走路”。她不敢到水泥地上去,那样声响太大,怕吵醒孩子们。她选择了一片泥土地练习。可那里凹凸不平,刚一挪动板凳,许月华就重重地摔了一跤。她起来爬上板凳,先把一条板凳往前移动,再全身用力,把身子挪到前移的板凳上。就这样,她一步步地练习,摔倒了,攀着凳子爬起来,再练!深夜福利院的人都睡了,她仍不肯休息。每天天没亮,她就开始练习。

由于许月华完全没有左腿,右腿仅仅残留一寸,所以每移动一步,都只能将右腿置于板凳上,这导致她向左迈进时,身体需要大幅度甩动。许月华的手臂酸痛发麻,甚至举不起筷子。手上的血泡只有在夜间孩子们熟睡时,自己才用布条包裹起来。

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许月华基本可以靠一手一条凳子,前后移动了。

缺腿不缺爱,半截人母亲义务照顾孤儿

学会了“走路”,许月华兴奋极了。一天,她用板凳“走”到院长办公室问:“周阿姨,你看,我能走路了,你让我做点事儿吧!”摸着她的手,周瑞英心疼不已,默默点了点头。

一个月后,周院长将那个名叫方胜利的婴儿交给了许月华。从此,本来是供养对象的许月华成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保育员。

每天,许月华一调羹接一调羹喂着乳汁、药水,通宵达旦守护在胜利身旁。小胜利的一颦一笑,哭声闹声,成了她全部的牵挂。

患先天性唇腭裂的胜利,口腔与鼻孔相通,喂饭、喝水极为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呛坏。许月华不得不将食物做成流质,用奶嘴一滴一滴地喂,一餐饭要花近一个小时。由于小胜利不会说话,遇风寒感冒容易引发气管炎,还会有生命危险,许月华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

通过许月华的精心照料,胜利慢慢长大。后来院里为小胜利做唇腭裂修补手术,许月华通宵守候在身旁。终于,通过手术,加上许月华无微不至的照顾,小胜利的唇腭裂慢慢愈合,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有了照顾胜利的经验,许月华开始照顾更多的孩子,3个、5个、10个、15个??每天,她撑着小板凳奔忙于福利院幼儿园的各个房间,为孩子们缝补浆洗、纳鞋底、喂食端尿。

许月华“走路”时,小板凳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在福利院孤儿心中如同天籁。每当这声音传来,孩子们就会远远地呼唤“许妈妈,许妈妈!”许月华欣喜若狂,仿佛自己真的做了母亲。

1987年11月,许月华结婚了,爱人名叫赖子元,是福利院的一名临时工。赖子元父母早逝,1987年初,他被人从农村送到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种菜喂猪。赖子元老实本分,许月华聪明能干,两人互帮互助,被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开玩笑道:“你们俩很般配,不如结婚算了。”不久,经院领导介绍,许月华与赖子元果真结为连理。

新婚那天,亲戚朋友、院领导同事聚在一起,吃喜糖,为他们祝福。夜深人静,闹洞房的人都离开了,许月华与丈夫呆在简陋的新房里,默默对视。就在此时,孤儿丹丹一觉醒来,找不到妈妈,哭喊着来“闹洞房”,最后夫妻俩不得不把丹丹抱来一起睡。丹丹睡得很香甜,许月华幸福的脸上却隐隐有着一丝担忧,丈夫今后不会抛弃自己,离开福利院吧?为此,她向丈夫提了一个要求:“我一辈子都不会离开福利院,你也要一样。”憨厚的赖子元满口答应了。

结婚一年后,许月华怀孕了。随着肚子越来越大,她“走路”越来越吃力。赖子元让她不要操心孤儿的事情了,说那样让自己的身子受累不说,还连累肚子里的胎儿,万一有个闪失可不得了。

许月华放不下这些孩子,仍然每天“咯噔咯噔”撑着两条小板凳“走路”,挺着大肚子没日没夜地照顾那些孤儿。一天,赖子元看着实在心疼,忍不住用近乎命令的口吻说:“许月华,你现在的任务就是保胎,如果再一意孤行我们就离婚。”

从来没有在自己面前说过重话的丈夫,今天竟然大发脾气,许月华有些吃惊。性格直爽的她回敬了丈夫一句:“离就离!”

就这样,夫妻间出现了冷战,好几天互不搭理。

许月华知道丈夫是关心自己,但要她放弃照顾那些可怜的孤儿,有些不近人情。许月华依旧拖着沉重的身子履行自己的职责。赖子元没法,只好请院领导出面。面对院领导,许月华仍然理由十足:“幼儿园没人手,孩子又习惯了我。再说,多活动对以后分娩也有帮助。请领导放心,我晓得分寸。”

赖子元觉得妻子的话在理,也就不提要她放弃带孩子的事情了。许月华理解丈夫的心情,孤儿出身,而立之年才结婚,老婆怀了自己的骨肉,怎能不百般呵护?想到丈夫的态度有了转变,她也顺势对赖子元说:“那天我不该对你说赌气的话。”

赖子元一把抱住许月华,两人紧紧相依,相视而笑。夫妻之间一个小小的矛盾就这样在相互理解中轻轻地化解了。许月华临产前,医生考虑到她身有残疾,担心难产,建议她做了剖腹产,母子平安健康。

享受着丈夫的精心照料,看着丈夫抱着胖嘟嘟的儿子乐得左右转圈,许月华心里甜滋滋的。

生下孩子仅仅29天,许月华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白天,她把奶水留给小孤儿,到晚上才回家喂自己的儿子。儿子年龄稍大后,有时她把他带到福利院去,让他独自一人玩耍。儿子玩累了,喊“妈妈抱”,她装作没听见,继续忙着照顾那些孤儿。儿子哭着说“妈妈不要我了”,许月华心里酸酸的,流着泪对儿子说:“崽啊,弟弟妹妹们没有妈妈,没人关心,没人照顾,妈妈要当他们的妈妈。”

儿子似乎听懂了她的话,不哭了,许月华抱起他亲了一口。这时,那些孤儿都跑过来,嚷着要“许妈妈亲一个”。许月华一个个在他们脸上轻轻地亲一口,孩子们也亲热地回报她一个甜甜的吻。

“板凳妈妈”大爱,撑起138个“儿女”家的春天

尽管没有工资,许月华一年365天都在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呵护着福利院这些“儿女”的未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由于福利院收养的孤儿不断增加,许月华抚育的“儿女”也越来越多。幼儿园的房间睡不下,她让孩子们都睡在自己的床上,床铺太窄,就不断加宽。为孩子们喂奶,换尿布,陪他们玩,逗他们笑。一个母亲该做的事,她都做到了。

福利院许多小孩都有各自的缺陷,护理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每天一早醒来,许月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孩子们是否换了尿布。冬天结冰的时候,她把稻草秆绑在凳腿上到河边洗衣服、床单,将厚厚的冰块敲出一个窟窿,在冰天雪地里一洗就是近两个小时。

许月华虽然住在福利院后墙外,可孤儿们却从未缺失过这位“板凳妈妈”的爱。隔着围墙,她都能听到孩子们的哭声,知道哪個是饿了哭,哪个是生病了哭。福利院离医院较远,孩子就医不便,许月华四处学习病症疗法。她的书桌抽屉里塞满了白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止泻的、退烧的、止痛的,应有尽有。通过日常积累,她渐渐成了福利院的治病“专家”。

7岁的弃婴方静患有小儿麻痹,头上长了一个大脓包,流血流脓,恶臭难闻,打针吃药也不见好转。许月华在一位老中医的指点下,采回草药,每天早晨为方静清洗伤口,又把苦涩的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上。一个多月过去,方静的脓包奇迹般地消失了。外号叫“猴子”的社爱聪还不到一岁时,发高烧不退,医生给他打针吃药都不管用,奄奄一息。许月华不愿放弃,亲自上山采回草药,捣碎后给孩子敷,“猴子”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许月华把福利院的孤儿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从家里到福利院的黄泥巴路,上坡下坡,她不知多少次跌倒。但她说,心里想着这些孩子,就不知道什么是痛。孩子生病住院了,她显得比孩子更痛苦,孩子治愈康复了,她会比谁都高兴。医护人员打趣地说:“月华姐脸上挂着一张孩子病情变化的晴雨表,看到她的脸就知道孩子的病情怎么样了。”

38年来,许月华用坏了40多个小板凳,这些板凳在小小福利院敲响了爱的音符。38年间,经“板凳妈妈”照顾过的“儿女”多达138个,其中不少孩子被领养、考上大学或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走出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的孩子,在填写的履历表“母亲”一栏时,写的是同一个名字——许月华。

辛勤付出必有回报。

上一篇:新任教师岗位培训材料下一篇:谈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