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标准教学大纲

2024-05-13

网页设计标准教学大纲(精选8篇)

篇1:网页设计标准教学大纲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目标

1.按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具体到英语学科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学习策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及文化 意识目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策略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 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篇2:网页设计标准教学大纲

教学准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一生的学习反思都可以说是在为教学做准备。针对具体的教学,更是需要进行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准备。教学准备就是掌握“内外之道”,即先学好、后教好。教师先要通过持续和充分的学习来提升自己,苦练内功,从而消化吸收教学内容,然后才有可能自如地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去展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方案,并走向教学实践。

建议课堂流程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成:

一、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围绕三维目标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

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就是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将静态的文字和分散的材料加工成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适合于教学展开的组织状态。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预设

三、教学策略、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是组织运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手段、策略。

教学目标不会自动实现,而是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去达成。能否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高效课堂里的教学方法通常有案例教学法、活动体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在教学策略上例如:先设预习课,后上展示课,先独学、对学、群学再进行教学互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建构过程,具有互动性和生成性,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里要强调的是,书写教案时必然包括教学过程,但不能想当然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一、二、三、四„„”不是随意划分的,而是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理路逻辑地展开的。实际上,教学过程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凭借教师的引导在学生思想中展开的过程。

教学过程要和课堂实录区分开来,只需将所教内容按逻辑划分好步骤或板块,然后分别说明每个步骤或板块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的原因或达到的目的即可。

五、作业与活动设计

作业与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途径。高效课堂模式下,作业与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堂,学生必须动脑、动手、用心,教师更要首先用心设计。

六、教学反思

篇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的发展, 构建有效课堂。站在学科的高度, 从整体和联系的观点, 渗透新课标理念设计本节课,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及本节课的内容特点, 本课时的教学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 返璞归真, 展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的本色。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体现了数学逻辑推理的高度抽象性, 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的简约与奇异美, 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美好愿望。

二、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掌握了“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知识, 针对高二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及思维发展规律的特点, 本课先介绍”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内容, 再给出除课本上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外。另探究了三种方法, 最后引出椭圆的第二、三种定义, 使学生可以达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良好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防止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发生。经调查、研究此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1. 掌握椭圆的画法和定义;2.会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3.正确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渗透类比化归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分析探究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由圆类比椭圆, 动手操作, 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的简约, 感受数学的和谐, 奇异美,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观点看待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情趣, 增强“玩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 寻求规律, 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认识事物运动的本质。

四、教学重点

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五、教学难点

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以及比较复杂的根式的化简。椭圆是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延伸, 又是求曲线的方程应用, 对双曲线、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具有引领作用。因而本节课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所以务必要做好过渡。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探究法相结合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 (一) 第八章章头图:先做两个圆锥 (顶对顶, 上面的圆锥是倒立的, 且上面圆锥的母线是下面圆锥母线的延长线) , 然后用于圆锥曲线成不同角度的平面截圆锥, 得到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 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是学生对圆锥曲线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 倾斜着的圆锥形水杯的水面的边界线、油罐车横断面轮廓、手表的表面、眼镜片等。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一条 (约10cm长, 两端各结一个套) , 图钉两个。教师准备一个无弹性的细绳一条 (约50cm, 两边各结一个套) 图钉两个, 一人准备一张硬投影片一张。

八、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 观察课件。

举例:油罐车横断面的轮廓、眼镜片等。上述例子是从学生刻印在脑海中的原有直观材料出发, 得到“椭圆”的直观定义。下面再看一下圆锥形水杯的水面界线是椭圆, 可数学化地提出问题, 即:为什么这些边界线是椭圆?

2. 我们以前学过圆,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的定义。

学生1:“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教师:“怎么画圆的呢?”同学们画画。学生动手画圆 (用预先准备好的材料) 。教师:“圆是动点P到定点O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说成“圆是动点到定点的来回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行不行?学生: (齐声) “行。”教师:“现在把这根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两颗图顶上, 并分开固定在两个点上, 并保持拉紧状态移动铅笔, 请你们再画一画会是什么样的曲线?”学生:椭圆。教师:“看椭圆正是一个压扁的圆。”演示课件:花卉的瓣, 倒影在水面上的拱桥, 地球的运功轨迹等, 请同学们画你们日常生活中见到椭圆的实际例子。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地建构数学的认知结构, 并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 动手画图及其操作过程中的整个视角意象。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满足后续学习需要。

(二) 定义椭圆写其方程, 体会数学的严谨、简洁

据上述画椭圆的过程, 同学们自己创造“椭圆”的定义, 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形。

情形1:与两定点F1、F2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F1F2|) 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情形2:空间内与两定点距离和等于常数 (>|F1F2|) 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对情形1的否定, 学生很容易想到“线段F1F2上的任意点的集合”的特例。对情形2可以联想到椭球面, 从而经修改上述两种情形, 从而准确给出椭圆的定义。定义:椭圆是平面上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常数 (>|F1F2|) 的点的轨迹,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 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教师黑板板书: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上面的常数大于|F1F2|? (答略)

师生共同总结:设椭圆上的任意点为P记, |PF1|+|PF2|=2a, |F1F2|=2c则当2a>2c时, 轨迹是椭圆;当2a=2c时, 轨迹是一条线段;当2a<2c时, 无轨迹;当c=0时, 轨迹是圆。

拓展思考:大小与椭圆的扁圆程度有何关系? (分当a不变, 变c和当c不变, 改变a……)

回忆圆的标准方程, 如何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先引导同学们看如何建系, 求其方程, 可能出现如下三种情况。1:以F1为原点, F1F2为x轴, 过F1垂直于F1F2的直线为y轴。2:以F1F2为x轴, 线段F1F2的中垂线为y轴。3:以F2为原点, F1F2为x轴, 过F2垂直于的直线为y轴。

三种情况哪种优呢?请同学们感觉一下, 大多数同学认为第三种好, 能体现数学的对称美, 猜得好, 下面以第二种情形求其方程, 看到底方程美在哪里?写出点P的集合, (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求解) , 设P (x, y)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 它的集合是M=|PF1|+|PF2|=2a写出方程将这个方程移项后两边平方, 得整理得上式两边再平方, 得a4-2a2cx+c2x2=a2x2-2a2cx+a2c2+a2y2, 整理得 (a2-c2) x2+a2y2=a2 (a2-c2)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 2a>2c, 即a>c, 所以a2-c2>0令a2-c2=b2, 其中b>0, 代入上式, 得b2x2+a2y2=a2b2, 两边同除以a2b2, 得这个方程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它所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 焦点是F1 (-c, 0) , F2 (c, 0) , 这里c2=a2-b2, 如果使点F1, F2在y轴上, 点F1, F2的坐标分别为F1 (0, -c) , F2 (0, c) , a, b的意义同上, 那么所得方程变为这个方程也是椭圆的标准方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a2-c2=b2的几何意义, 并画图说明。 (略)

九、作业布置

课本120页习题8.3 1, 2, 3, 4【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

篇4:《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与方程”思想解决二次曲线问题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说,本节课是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进一步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的推导和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借助于坐标法,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形转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启发学生在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体会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2.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

1.用模型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椭圆形成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利用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推导标准方程,利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师:(1)大家学习了如何求轨迹方程,需要分成哪几个步骤?

生:思考回答

师:(2)圆这种轨迹是怎样形成的?

生:圆是在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师:(3)那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

生:小组内拿出准备好的细绳,分别演示距离之和等于和大于两定点之间距离的情况。分析总结出椭圆的限制条件。若 > ,则点P的轨迹是椭圆,若 = ,则点P的轨迹是线段 。

2.新课讲解

师:(4)根据大家的演示,你能否求出椭圆的方程?怎样建立坐标系比较恰当?奇数组把焦点建在x轴上,偶数组建在y轴上。

生:组内合作交流,根据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列出方程。

师:(5)如何将方程化简?什么方法可以把根号去掉?

生:移项平方或分子有理化(老师指导化简过程)

师:(6)令 ,可以将方程化简为?

生: (x轴), (y轴)

师:(7)关于椭圆的标准方程,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内容?

生:a,b,c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焦点的位置决定了方程的形式,需要观察分母的大小。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主要题型

例1:定义的应用

(1)方程 可以化简为?

(2)椭圆的方程是 , 为焦点,点P在椭圆上,则

的周长为?

过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则 的周长为?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3分钟

例2: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1) ,焦点在x轴上

(2) ,焦点在y轴上

(3)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3,0)(3,0),椭圆上一点P与两焦点的距离的和是8

(4)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0,-4)(0,4),并且椭圆经过( )

(5)已知A(-5,0) B(5,0), 的周长为26,求 的顶点C的轨迹方程

生:10分钟做题时间

例3:求下列方程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坐标

(1)

(2)

(3)

生:上黑板演示

例4:含參数的方程问题

(1)若方程 表示椭圆,求k的取值范围

(2)若方程 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求k的取值范围

师:你还能想出怎样的问法?

生: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表示圆

师:好,同学们对椭圆理解得很好,通过这节课你的不断探索,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哪样的轨迹才是椭圆,推导了椭圆的标准方程,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去求方程,以及焦点坐标。

师:很好,椭圆是一种很美的图形,课下仔细观察,想一想它都有哪些性质?

五、教学反思

篇5:教学设计制作标准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主要工作和备课成果的物化经历。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教学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我要去哪儿?”——教学目标; “我如何去那里?”——教学内容分析与组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用具和媒体的确定; “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教学评价。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各要素及要求 1.教学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提出明确的 “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准确、精炼,可操作、易落实和可检测性。

(3)教学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

2.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概述及教材处理。

(2)教学内容的功能与价值,即教育价值、知识序列和核心知识。

3.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能力与素养、认知基础与经验、学习方法与习惯、学生的态度与风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倾向、学生潜在状态和学生个体差异等情况。

4.教学策略与方法(1)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素质、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制定或选择具体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2)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树立整体的教学观点、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整合和变通运用。

5.教学用具

填写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所使用的各类器具、药品及教师授课时使用的用具。

6.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一般来说,教材中最基本、这一关键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等不易理解或掌握起来有困难的部分。一般来说,教材中抽象的、复杂的、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的知识是教学难点。(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还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7.学生课前准备

包括物质准备、精神准备、收集资料准备和心理准备,还包括预习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等其他准备。

8.教学媒体选择

为了保证媒体的运用效果,选择、运用应注意媒体使用的必要性、目的性、启发性、结构性和教学最优化性,而且演示与讲解要相结合。

(1)媒体类型包括印刷材料、图表、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录音、录像、课件、网络、、实验等。

(2)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提供事实,建立经验;创设情境,引发动机;举例验证,建立概念;提供示范,正确操作;呈现过程,形成表象;演绎原理,启发思维;设难置疑,引起思辨;展示事例,开阔视野;欣赏审美,陶冶情操;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化解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复习巩固等。

(3)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设疑—播放—讲解;设疑—播放—讨论;讲解—播放—概括;讲解—播放—举例;播放—提问—讲解;播放—讨论—总结;边播放、边讲解等。

9.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

(1)要遵循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积极实施问题-探究、情境-陶冶、目标-导控等教学模式,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3)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

(4)教学过程要认真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的“五主”原则。

(5)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6)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各环节时间分配要科学合理。

(7)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8)要优化教学手段。要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

10.教学流程

(1)课堂教学流程是指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形式。课堂教学流程中各要素的空间关系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等。

(2)教学流程图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是表示整个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的图表,包含教学进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和媒体运用等,都将在教学流程图中得到体现。

(3)教学流程图包括开头、过程、内容和结尾。

11.作业练习(1)作业练习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整体性、实用性、层次性、拓展性和多样性等原则。

(2)作业练习内容要有目的性,要紧扣教材内容,体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减轻学生负担(题量适当)。

(3)作业练习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包括能针对所提供的情境提出探究意义的问题或者猜想,针对情景的项目任务设计,对一定信息做出合理解释等。要设计开放性作业、实践体验性作业和合作学习式作业等。

(4)作业练习形式要多样化,包括笔纸作业、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小组合作作业、个性化作业、表现性作业等。作业的设计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要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连到点子上,要通过“变式”联系,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5)作业练习应该考虑学生基础与发展的客观差异,设计作业应体现层次性,为不同学生提供水平的作业,支持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巩固知识。

12.板书设计(1)板书要为教学服务。

(2)板书要符合科学性、规范性、目的性和艺术性原则。

(3)板书要展示课堂教学中的精髓内容、重点突出、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成为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流程图。

(4)板书要精心设计。板书直观形象、简明扼要、趣味横生、条理分明、流程严谨和具有启发性。

篇6:基于标准的教学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现状聚焦

基于教师个人经验的教学 基于教科书的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我们的方向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1、对“基于标准的教学”的认识

2、基于标准的教学核心特征

3、基于标准的教学的程序

1、对基于标准的教学的认识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 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 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应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

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不仅仅是分数)标准、教学、评价必须具有一致性

三、课程标准分解

课程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关系 课程标准分解策略 课程标准分解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

(一)课程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

“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 “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

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 “用不同的物体和方法制造声音,描述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感受。”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把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如: “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 “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

(二)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

(三)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

替代:一对一;如语文精读课文教学目标中有一条“认识X个字,会写X个字。”就是对语文课程阶段目标中识字写字要求的数字进行了替代。

拆解:一对多;如“练习各种平衡动作。”把各种平衡动作”拆解为“扣腿平衡”、“提膝平衡”、“探海平衡”、“望月平衡”等

组合/聚焦:多对一;如“能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组合/聚焦,形成“分析斜坡停车问题”这一学习目标。

(四)课程标准分解的基本方法

目标表述案例: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B.理解课文,感受文章构思之美。

C.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知识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问题在哪里? 案例分析:

行为主体混乱,有的是学生,有的是教师。行为动词模糊,不可测评。例:“理解”“感受”。割裂三维目标。

2、课程标准分解的步骤

样例:分解: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第一步分析关键词:

行为动词:阅读

抓住

了解

核心知识:说明文的要点

基本说明方法 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 第三至五步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读文后,能够说出鲸的形体特点、生活习性、种类。2.默读课文,小组交流后,自己能简述鲸的进化过程。

3.能够结合句子,说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案例2:《渔歌子》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背诵这首词。

3、大体把握这首词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修改后《渔歌子》学习目标 1、9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85%的学生能有感情朗读这首词。2、95%的学生能背诵这首词。3、85%的学生能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并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4、90%的学生能通过想象画面和改写练习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象。

(五)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  结果性目标

1、知识

识记----说出、写出、列举、背诵、指出、排列、描述等 了解----说出、辩认、标明、指出、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叙述、说明、改写、归纳、概述、整理等 应用----设计、撰写、检验、计划等

2、技能

模仿----扩写、缩写、模拟、再现、例证、临摹等 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访问、考察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 表现性目标

复制水平---从事、做、说、表演、模仿、展示、复述等 创作水平---设计、制作、描绘、编织、扮演、创作等

四、基于标准教学的课时计划 基于标准教学的课时计划格式 课时计划最基本的元素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计划格式 课题:

相关标准陈述

标准陈述从年段基准中而来,和上课内容息息相关; 标准陈述是具体的,包含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 学习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要描述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或结果;

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去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 检测这些目标的评价任务

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是能指引学生去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

样例:

请参看新密教育信息网教研通知里小学学科“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评比方案中《电脑住宅》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最基本的元素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

导入

过程

篇7:教学设计方案评分标准

【课程章节及名称】(1分)【计划学时】(1分)

【教学设计思路】(10分)说明学习内容和其价值、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意图、欲达到的效果如提高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等。体现现代化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内容分析】(10分)包括:教材版本(1分)、整体教学内容分析(5分)、教学重点(2分)、和教学难点(2分)

【学习者分析】(10分)说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等特点。【学习目标】(8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阐述,要求明确、具体、规范。

【教学准备】(5分)说明课前准备了哪些教学媒体和资料,需要学生做哪些工作,多媒体课件、教学仪器、设备、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查找====资源,必要时阐明分组情况。

【板书设计】(5分)

【教学过程】(40分)这部分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一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若学生在本过程环节阐明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意图等教学设计思路部分的内容或资源及媒体运用部分的内容,可酌情加分。若学生在本部分写明了板书内容,可酌情将板书设计部分的分值划入本部分。【资源及媒体的应用】(5分)阐述课上所用到的支持教师教的资源和支持学生学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教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媒体资源。说明资源利用的原理或理念。

【教学设计后记】(5分)

说明设计此教案在教学上达到哪些效果,学生反应如何,自己对自己这次的设计有什么需要补充说明的内容,自己的评价等内容。

注:若学生没有按照以上格式写,在整个教学设计方案中阐述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学情分析等内容,或者板书设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环节阐明,可以酌情给分。

A4纸,手写,题头格式如下

班级

学号

篇8: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抛物线

本文结合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为例,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论述,以供分享和讨论.

一、教材解读

抛物线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曲线.学生很早就认识了抛物线,知道斜抛物体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一些拱桥的桥拱形状是抛物线,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等,可以说学生对抛物线的几何图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人教A版教材《选修2-1》抛物线分为两小节,由两部分组成: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在抛物线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椭圆、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简单的几何性质,对圆锥曲线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于抛物线的学习有借鉴、迁移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在探究抛物线几何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它的方程,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抛物线有关的简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图象和标准方程.

2. 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抛物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p的几何意义和“数形结合”思想.

3. 感受抛物线是刻画现实世界中较多事物的曲线,认识抛物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 通过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合作精神和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三、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类比联想

问题1:如果点M(x,y)与定点F(4,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x=25/4的距离的比是常数4/5,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人教A版教材《选修2-1》P47例6)

生1:问题1中点M的轨迹是椭圆,问题2中点M的轨迹是双曲线.

师:很好!在上述两个问题中,如果设点M与定点F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距离之比是е,观察问题1和问题2比值е的特点,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2:当0<е<1时,点M的轨迹是椭圆;当е>1时,点M的轨迹是双曲线.

师:正确吗?下面我们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

利用几何画板作图,直观演示,肯定生2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请学生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平面内与一定点F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l距离之比等于常数е的点M的轨迹,当е=1时,它又是什么曲线?

设计意图:借助已学习过的知识设计问题,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再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提出对本课起关键作用且富有探索性问题,让学生类比联想,引出课题.该问题设计不仅构建了知识的完备性,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 几何画板演示,孕育概念

师:用“几何画板”画图,如图1,点F是定点,l是不经过点F的直线,H是l上任意一点,过点H做MH⊥l,线段FH的垂直平分线m交MH于M,拖动点H,观察点M的轨迹.你能发现点M满足的几何条件吗?

设计意图:通过“几何画板”,让学生了解抛物线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体现《课标》理念“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生3:动点M满足|MF|=|MH|,当е=1时,动点M的轨迹是抛物线.

师:什么是抛物线呢?能对抛物线下一个定义吗?

生4:平面内与一定点F的距离和到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抛物线.

师:总结的很好!但要注意直线l不经过点F,这里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一方面要联系已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认识体会,另一方面要善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数学抽象是一种数学素养.观察“几何画板”的演示过程,归纳、总结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3. 分组研讨,探索方程

师:在前面2.2.1和2.2.2节的学习中,我们是怎样研究椭圆、双曲线的呢?

生5:根据椭圆、双曲线几何特征建立坐标系,求出它们的标准方程,再由方程研究其几何性质.

师:好!这是我们研究圆锥曲线的基本方法———坐标法.那么如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抛物线的方程呢?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知识,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类比研究椭圆、双曲线的方法,学习抛物线.让学生掌握具有共性问题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生6:过点F做FO⊥l,垂足为O,以O为坐标原点,OF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

生7:过点F做FH⊥l,垂足为H,以F为坐标原点,HF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2).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再有没有别的方法吗?

生8:过点F做FH⊥l,垂足为H,以线段FH的中点O为坐标原点,OF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3).

师:设点F到直线l的距离为p.第一组学生推导图①情形抛物线方程,第二组学生推导图②情形抛物线方程,第三组学生推导图③情形抛物线方程,并进行组内交流,五分钟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得到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小组成果展示:

第一组:由方法(1)得出抛物线方程为y2=2px-p2(p>0);

第二组:由方法(2)得出抛物线方程为y2=2px+p2(p>0);

第三组:由方法(3)得出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

师:上述三个方程都是抛物线方程,哪个方程作为它的标准方程呢?为什么?

生9: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2px(p>0),因为它的形式最简单.

师:好!求曲线方程的步骤:设点———建系———列式———化简———检验.建系的原则是能够使方程的形式最简单,方程的形式越简洁,利用坐标法研究曲线几何性质就越简单,因此我们称方程y2=2px(p>0)为抛物线标准方程,此时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对称轴是x轴,p是点F到直线l的距离.

设计意图:运算能力是解析几何教学培养的重要数学能力之一,对于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由学生自己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分组学习,再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2px(p>0),使学生在求解中去发现,过程中去感知,交流中去认知,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4. 纵横拓宽,激励创新

问题1:在建立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选择不同坐标系我们得到了不同形式的标准方程,那么抛物线的标准方程除y2=2px(p>0)之外,还有其它形式吗?如果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及图形各是什么?

问题2: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其开口方向向上或向下,在本节课之前的学习中没有遇到过左、右开口的情形,这是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在互动中交流、合作学习.(讨论结果略)

设计意图:我们的教学探究与合作学习的不少,但难找到有价值的探究与合作.设计探究与合作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有没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充分地讨论、交流,真正把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落到实处,不要为“活动”而“活动”.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在关注“以形助数”同时,再“以数定形”,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魅力.

5. 变式训练,加深理解

运用抛物线定义及标准方程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例据下列条件写出抛物线y2=2px(p>0)的标准方程:

(1)焦点到准线距离为4.

(2)焦点在直线3x-4y-12=0上.

变式训练:

(1)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到准线距离为4,写出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在直线3x-4y-12=0上,写出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突出知识的直接应用.通过变式创设情境,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6. 归纳小结,深化认识

(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上述问题先由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做补充,达成共识.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领,学生自己小结,教师补充.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总结知识,提炼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7. 课外学习

问题1:函数y=ax2(a≠0)的图象为什么是抛物线?

设计意图:从几何角度解释函数y=ax2(a≠0)的图象为什么是抛物线,“以形助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问题2:你能从几何角度解释为什么方程y2=2px(p>0)是抛物线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通过坐标系的不同建立形式,比较方程的结构得到的,从几何角度说明为什么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这需要进一步学习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为下一节课学习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埋下伏笔.

四、几点思考

1. 基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课程目标是: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感受抛物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1].进一步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笔者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立足于这一课程标准.具体来说:

在教学设计上,既注重预设,更注重生成,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不同的想法、知识和方法;在教学方式上,有“教”有“导”,重视情景创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激励欣赏,心灵沟通,情感交融;在教学效果上,强调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求知欲有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习惯有没有进一步培养;在价值观上,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等健全心理培养,丰富学生心灵.

2. 创设情境,问题引领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本节课的设计以问题引领探求方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逐步提升思维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要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3. 理性生成,培养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然而受应试的影响,高中数学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一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往往被弱化;常常有教师把数学思想和方法“蛮不讲理”的灌输给学生[2].这种强加,导致学生经常吃“夹生饭”,长期“消化不良”.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形成表述、思考、讨论、探究、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等.知识的呈现有理有节,理性自然,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最讲道理”的学科.

4. 多媒体技术,演绎直观生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直观的展现形式,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本节课的设计在多媒体应用中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抛物线定义,使学生直观了解抛物线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基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教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重要的是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魅力,体现学生个人的经验、价值与情感,享受教育对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与促进,使课堂成为智慧展示,能力发展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32-33.

上一篇:精选初秋的作文随笔下一篇:工程造价合同总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