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成功的感觉作文

2024-04-16

抓住成功的感觉作文(共14篇)

篇1:抓住成功的感觉作文

当我们看到很多能力不如我们的人飞黄腾达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觉得自己总倒霉?我们是不是正在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受到斥责?受到斥责后我们还能干下去吗?怎样才能找到属于我的完美人生?怎样才能跨越挫折和考验实现我们的梦想?这到底由什么决定?稻盛和夫的《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将告诉你答案。

本书是稻盛先生为青少年学生及踏上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所写。不仅仅是年轻人,学校的老师、学生的家长及与教育有关的机构,一切对年轻人富有教育责任的领导人,乃至所有想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而且一定会从中获益。

这本书里,稻盛和夫一边回忆自己年轻时经历的种种烦恼,一边将自己想法向大家做出解释,他告诉我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美好的人生。

完美公司总裁胡瑞连为《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题序:人生的过去不等于未来。人人都要拥有梦想,让成功的“彩色影像”不断在脑海中呈现。只要捉住了成功的感觉,然后用心经营,坚持、努力、再坚持,你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完美伙伴们,美好的明天正等待我们去开拓超越,只要我们努力、用心经营,我们相信,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篇2:抓住成功的感觉作文

从书房中传出了我激动的声音,经过两周的不懈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自己计算机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蜕变。我之所以会如此兴奋,还要从两周前说起。

两周前的一堂微机课上,老师还在一如既往、乐此不疲地讲解那些早已让我耳朵听出“茧”的基本知识。对于我这个同龄人中的“高手”来说,这些基础知识已经根本无法激起我的学习兴趣了。于是我准备自娱自乐,放松放松,下意识的打开浏览器来上网,果然又跳出了那恼人的广告,我想要更改主页,却发现主页早已被流氓软件锁定了。我本来可以忽视这个问题,但这却激发了我探索的兴趣。放学后我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能不能制作出一个能够锁定主页的工具呢?

说干就干,回到家后我立刻打开电脑,开始了我的第一个“工程”。一个完美的作品,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完成的,欲速则不达,必须下功夫。我到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可执行DOS命令的书籍,开始慢慢研究。我计划给自己两周的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两周以来,我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坐在电脑前孜孜不倦的设计我的“工程”,不停地“工作”……

在经过数十次的修改、测试、完善之后,终于,我的第一项“工程”完成了!虽然对于那些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可执行程序罢了。但对于我来说却意义非凡,软件中的每一个字符,每一条命令,都是我反复查阅书籍研究的结晶。这是我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完成的作品。我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主页终结者”。在完成之后,它带给我的那种感觉是从心底迸发出的激动和兴奋!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经过真正的付出、努力后得到的成功感觉是其他任何感觉所无法比拟的。我的朋友使用过我制作的“主页终结者”后,反响非常好,这无疑更加坚定了我在计算机领域探索下去的决心。

篇3:让每个学生都找到成功的感觉

一、用鼓励性评语让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评语是老师对学生做出客观、真诚的评价, 是净化灵魂的镜子, 也是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

当我们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时候, 我们便看见了学生的长处、短处以及与众不同之处。这时候, 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 那就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 热情的激励。学生一定有潜在的优点, 老师一定要去发掘学生的优点。看一看学生有什么进步, 点滴进步也具有激励价值;或者给学生制造一个表现优点的机会。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 更不是物质奖励, 而是分享。若能感受到老师因为他的表现而快乐, 学生会受到最大的激励。所以老师一定要对学生讲积极正面的话语, 给他们积极的力量。如布置学生写周记, 通过给学生下鼓励性评语达到激励的目的。

看待孩子不能绝对化——不是优点, 不是表扬、奖励, 就是批评、惩罚。孩子的表现大多数时候都是中间状态, 需要我们关注的优点和缺点大概不会超过10%。要接纳, 再接纳, 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 使孩子的求知, 成长成为自发的内在需要, 而不是靠表扬或批评带来的外在强化。如我班有一位女生成绩一般, 但有文艺才能, 就职让她在文艺方面获得成功。

二、让学生找到学习充满乐趣的感觉

学生的学习, 如果感觉到是“我要学”, 而且是越学越爱学, 就成为需要啦。目前大多数学生还远远没有形成这种需要。只有一部分特别有兴趣的学生是那样的。打游戏机、上网, 不需要考试, 不少学生乐此不疲, 是挡不住的诱惑。优秀老师对于“差生”, 首先是尊重, 是关爱。他们善于在“差生”身上发现闪光点, 发现积极因素。他们利用一切机会, 想尽一切办法, 培养“差生”的自尊和自信。运用教育的艺术, 让“差生”也找到点学会的感觉, 体会一下成功的喜悦。让他尝到学习的甜头, 让他感觉到“我能行”, 他的转变就指日可待了。例如总结半期语文考试结果, 就不能盲目攀比, 使一些学生总感觉不如人家, 总是抬不起头。要让每个学生分别寻找自己长分的生长点, 都找到“我还可以多得点分”的感觉。找到这种自尊、自信的感觉, 对于人生特别重要。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在没有老师直接指导帮助的情况下, 自己学习。自学能力是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和独立掌握自己学习的能力。自己会学习, 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自学能力的高低, 是学习优劣的重要差异。真才实学都是靠自己钻研取得的。不会自学的人就是不会学习。一个人自学能力越强, 水平越高, 今后走入社会时自觉、独立、自主学习的起点越高, 社会适应性就越强。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感觉, 就能逐步熟悉、驾驭自己的学习活动, 从而能更快地提高学习水平。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地学习, 也不是自由散漫地学习, 仍然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阅读、观察、表达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应该调动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计划性, 自我评价的意识。

1、指导学生制定学习。

计划制订和执行好学习计划, 是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措施。既然学习是自己的事, 那自己就要把它管理起来。就要指导学生清点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 规划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然后把两者挂起钩来, 列出时间表样式的学习计划。而且计划应该具体到每个单元。

2、指导学生制定反思记录卡。

反思记录卡, 也叫学习情况记录表。执行计划过程中要及时对学习效率、效果进行反思, 不断地调整计划。所以指导学生制定反思记录卡, 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清楚的认识。

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信教育必须要解决怎么样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信这个问题。教育说到底, 就是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过程, 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美国有一位青年, 他特别看好电子商务, 下决心在这个领域发展自己。那么如何解决资金呢?他首先想到了父母, 当时他父母有30万美元的养老金。当他向父母说明了用意后, 他的父母只商量了一会儿, 就把钱交给了儿子, 并说道:“我们对互联网不了解, 更不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 但我们了解、相信你——我们的儿子!”这位青年就是大名鼎鼎的亚马逊书店的首席执行官——贝索斯, 他的个人财富达105亿美元。父母给贝索斯的成功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除了先期的资金支持外,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贝索斯的信任给贝索斯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为此, 我班取消了按分数排名次的做法。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善待差异”。如果我们对每个学生用同一个尺度同一个标准去要求, 有些学生会因为无能为力而放弃。对于一些学生考一百分是她的最佳成绩, 而有的学生考七十分就已付出了最大努力。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提高, 把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让他们获得成功, 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如果把目标比喻为一只桃子, 它应该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如果目标太高了, 学生经过努力仍然达不到, 就会失去信心和兴趣;如果太低, 没有一点挑战性, 也无法激起成功的欲望。

摘要:教育必须要解决怎么样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信这个问题。教育说到底, 就是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过程, 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一定有潜在的优点, 老师一定要去发掘学生的优点。学生的点滴进步也具有激励价值, 教师应给学生多制造表现优点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成功的感觉。本文试从“用鼓励性评语让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让学生找到学习充满乐趣的感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信”四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成功,自信,学生

参考文献

篇4:抓住成功的感觉作文

【关键词】诗歌教学 心理感觉 词语 判断 猜测 议论 情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25-02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诗歌鉴赏专题是考生普遍觉得不易掌握的一项专题内容,也不容易拿到高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诗歌语言本身的凝练、含蓄、跳跃性的特点会给学生带来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二是诗歌鉴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包括对时代背景、诗人经历、意象等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内容博大精深;三是对诗歌创作艺术手法的掌握;四是准确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应该说,能够准确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唤起自身情感共鸣,获得阅读上的享受是鉴赏诗歌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以掌握前三项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小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做到较快地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抓住诗歌中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些词语中有一些是显而易见的“诗眼”,而有一些是表示判断、猜测、议论、反问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并结合诗歌意象、意境仔细揣摩,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下面分类举例分析。

一、抓住诗中显而易见的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

这些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是显而易见的“诗眼”,如喜、怒、哀、愁、乐、寒、酸、痛、伤、羡、空、自等。这些词语直接呈现在诗歌文本中,可以说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III卷的诗歌唐代诗人曹翰的《内宴奉诏作》:“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尾句的“羞”也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为不能再战沙场立下战功而羞愧的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

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1卷的宋诗鉴赏题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揣摩诗人的情感可抓住尾联的“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的“羡”字,从而明确诗人是羡慕并向往渔人在斜风细雨中乘着小舟悠然自得的生活。抓住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羡”字,题目的第二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赏析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自”是“独自”、“孤独”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流水无情独自流,哪管人肝肠寸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送客的悲凉之感及与同为谪臣的友人惺惺相惜之情。

贾岛的《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颔联“落日恐行人”的“恐”字和尾句的“烟火渐相亲”的“亲”字表现了诗人由独自一人经过萧疏荒凉的旷野的恐惧到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院边常种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变化过程。

二、抓住诗中表示判断的词语

某些诗歌中有一些表示判断的词语也能表明诗人的情感倾向及志向,这也是在鉴赏时需要关注的。这些表达是或否的判断词一般能较为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怀、决心或志向。如“免”、未肯”、“不管”等。

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II卷的诗歌唐代诗人韩偓的《残春旅舍》:“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尾句的“免”直接表达了诗人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的爱国之心。

例如,宋代诗人杨朴的咏物诗《莎衣》:“软绿柔蓝着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尾句的“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未肯”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愿意用功名利禄来换取蓑衣象征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情感倾向非常明显。

又如,赏析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三江小渡》:“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本诗的诗眼是“交情”,尾句还有一个表判断的词语“不管”,意在强调无论世上有怎样的风波,诗人与朋友的友情就像这个山溪渡口一样是坚定不移的。

三、抓住诗中表示猜测的词语

有的诗歌中有一些表示猜测的词语也能帮助我们揣测诗人的思想情感。这些表猜测的词语如“似”、“疑似”、“料得”等委婉表达了诗人对某人某物的特殊情感。

例如,明代高翥的《秋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第三句“豆花似解通邻好”的“似”字是“好像”的意思,结尾两句是说豆花好像了解“我”想要和邻居交往的愿望,伸长了藤蔓到墙的那一边表达“我”对邻居的问候。这是借物传情,表达了对邻居问候的温馨情感。

例如,宋代寇准的《春日偶书》:“柳岸花塘慵独赏,闲门春尽阻闲游。少年多故心先老,却被人疑似白头。”诗中“疑似”一词既紧扣前句表达自己年少多经历患难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被人错认为“白头”的无奈与心酸。

又如,唐代高适的《渔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尾联的“料得”一词将一个浪迹烟波、不问世务的渔父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了。

四、抓住诗中表示议论的词语

议论就是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和论说,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观点、见解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议论也包含着揭示事物外在与内在,或者与它事物之间的哲理及其关系。也就是说,诗人对诗歌中的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古诗中表议论的词语多出现在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和哲理诗中。

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的“可怜”一词道出了诗人对贾谊悲剧一生怀才不遇的惋惜和悲叹。

例如,元稹的《菊花》:“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第三句以否定句式“不是偏爱”,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第四句“更无”道出了原委,表明了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可以说,诗歌赞颂了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

又如,我们熟悉的哲理诗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为有源头活水来”表明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五、抓住诗中表反问的词语

古诗中表反问的词语能直截了当、强烈地表达诗人坚定的决心与志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决绝态度与不卑不屈的气概。

例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尾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岂”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无比自负的心理,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清高宗敕编的《唐宋诗醇》这样评价:“结句以直致见风格,所谓词意俱尽,如截奔马。”

又如,唐代诗人司空图的《南北史感遇十首(其五)》:“兵围梁殿金瓯破,火发陈宫玉树摧。奸佞岂能惭误国,空令怀古更徘徊。”第三句中的“岂能”直接表达了对奸邪谄媚之人误国的愤慨之情。

揣摩诗人的情感因诗歌难度不同鉴赏难度也不一样,但无论如何,如果能尝试着从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突破是一种直接的方法。在诗歌鉴赏中若能牢牢抓住这一点也就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篇5:成功的感觉作文

一开始杆只有70厘米高,跳起来自然很轻松,渐渐地杆越升越高,80厘米,过了;90厘米,这高度对我来说简直太可怕了,心里像横了一把刀。纪魏铭出马,她身体微倾,踮着地,慢悠悠地起跑,似乎每一步都是计算好的,到杆的时候轻轻一跃,哦,是多么轻盈,多像芭蕾舞演员正在跳一支舞曲,她又轻轻落地,杆子一动未动;再看看四班的大长腿刘甜,那跳高的情景很不一般,她像一头野兽冲过去,速度极快,越杆的那一瞬间,她张开双臂,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鸟,自然也过了。

我站在离杆七八米远的地方,开始助跑,在离开十厘米的时候,我抬起右脚,左脚紧跟其后,只听“啪”的一声,杆掉下来了,哎,我跳得太早了,我垂头丧气地走回原位。朱老师说:“没事儿,不要着急,名次不重要,只要你尽力了就行。”听了朱老师的话,我仿佛一只被点燃的火柴,燃起了心中的希望,同学们为我呐喊助威。第二跳,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飞侠,向杆冲去,点地,起跳,我纵身一跃。落地的那一刻,我听到了来自伙伴和队友的欢呼,阳光闪耀,似乎要把我鼻尖上的汗珠点亮。

篇6:成功的感觉作文

“哇哇哇!我不出,不出嘛!”咦?谁家的孩子哭的这么伤心,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是我。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去参加一场儿童表演,在幼儿园中班的我,被观众评委老师吓坏了,哭着、喊着不上台,急得老师,妈妈团团转。对评委老师的害怕心理,成了一面无形的墙,挡在了我和自信握手的中间,这时候,刘老师请来了一位老爷爷,他也是一位评委老师,他抚摸着我的头发,一面露出那阳光般的笑容,对我说:“孩子,去吧!加油,自信的大门为你打开,成功之路已为你铺好,勇敢地去吧!”这几句简短有力的话,如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我那幼小的心田,唤醒了我的信心。在妈妈、老师、还有那位老爷爷的加油声中,我心中年迈的堂吉歌德举起了无敌的长矛,领着自信的攻城车,打破了对舞台惧怕的城墙,消灭了不自信。在人们的掌声中,我迈出了辉煌的第一步。在大人们的微笑中,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也就是这一步,领着我走向了老演员的称号!也就是这一步,领着我建造了我自己的舞台辉煌史。也就是那一位老评委,成了我的启蒙老师,我如果再见到他,我会深情地对他说一声:谢谢!

相信我,相信自己,对自己大声说一声:“我能行!”有时候,成功和失败只差那么一步。

篇7:成功的感觉作文

上课铃声一响,文老师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

“今天,我们不上课了,开演唱会!”文老师拍了拍桌子,笑眯眯地看着大伙儿,仿佛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儿。

果不其然,此言一出,恰似一声雷,惊动了所有同学。或欢呼雀跃,或四处张望,却没有一个人敢于走上讲台一展歌喉。

这时,文老师清了清嗓子,“有没有哪位毛遂自荐的啊?”顿时全班鸦雀无声,全都成了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此时的我,心情是百般的激动,却又百般的`胆怯。我多么想冲上台去,但又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按在凳子上。心脏噗噗直跳,好像那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上是不上?正在纠结着,旁边的小强站了起来,“老师,我推荐咱们班的歌神陈稷纬上台演唱!”

“陈稷纬!来一个!”同学们跟着起哄喊起来。

“就他?五音不全的家伙!”死对头小明不屑地撇了撇嘴。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蹭地一下站起来,狠狠得瞪了一眼小明,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讲台。

所有的目光都注视着我,仿佛舞台上所有的聚光灯都照在我身上,一阵目眩,只听见心脏狂跳的声音。兴奋,激动,紧张,交织在一起。喜欢唱歌很久了,终于有机会登台一展歌喉了!可要是跑了调,那可就是真的献丑了,尴尬了!

“我给大家演唱的是,赵雷的《成都》!”我深吸一口气,微笑地看着大家。“请文老师放音乐!”

音乐缓缓响起。“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和着音乐的节拍,我完全沉浸在那成都的夜晚。“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歌声时而低回百转,像诉说无尽的心事,时而高亢激昂,不断撞击着你的心房。“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插进裤兜。”

歌声随着音乐的和弦声戛然而止,全场一片寂静。三秒钟后,响起雷鸣般的一阵掌声。

我长舒一口气,我,成功了!

也许我的歌喉不算动听,但我有勇气当着全班同学,唱我喜爱的歌曲。只要喜欢,你,就去做!还等什么呢?

篇8:抓住机会,离成功更近

我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 在大学里也经常有讲座, 每次都是请华尔街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讲演。每次开讲前,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纸, 中间对折一下, 拿极其醒目的彩笔用粗体大大地写上自己的名字, 然后对着演讲者放在自己面前。于是当讲演者需要听者响应时, 他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我对此极其不解, 便问前面的同学。他笑着告诉我, 讲演的人都是名流、权威, 他们的注意就意味着机会。当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者吃惊时, 很有可能就暗示着他会给你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事实也如此, 我确实看到周围几个同学因为出色独到的见解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任用。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 机会不会自动找到你, 你必须不断醒目地亮出自己, 吸引别人的关注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我发现我们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实在难以令人满意, 你们太过含蓄或者说是怯懦, 你们不习惯让别人看到自己, 或发现自己的长处, 担心累及自己。或许这样你会过得很轻松, 但是你绝对会因此而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我想你们中的每个人都不乏凌云壮志, 但是你的第一步必须是找到赏识你的人, 这样就找到了适合你发展的机会, 这对沉默的人是非常困难的……

专家的故事讲完后, 有人笑了, 有人不屑一顾, 但是我看到当他再问起“谁是学经济的”时, 很多同学举起了手或做了一些很明显的暗示:我可以回答。

有句古谚说得好:机会老人先给你送上他的头发, 当你没有抓住再后悔时, 却只能摸到他的秃头了。或者说他先给你一个可以抓的瓶颈, 你不及时抓住, 再得到的却是抓不住的瓶身了。适时地展现自己, 亮出你自己, 便是抓住机会的契机, 因此你方能成功。

后来, 我留校做了校报的编辑, 又遇到了—件类似的事情。小刘是“才子”型的学生, 他在校的四年, 我没少采用他的稿子。小刘毕业之际, 曾慎重地向我表露过关于他毕业去向的心愿:希望能到报社、杂志社工作。凭他在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上发表过500余篇文章的实力, 按理说找一家较好的报社、杂志社就职不成问题。可当他到江城一家效益很好的知名杂志社应聘时, 面试中他因含蓄而没拿出自己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 以至于杂志社老总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多少“硬件”的应聘者, 让他走了一下过场了事。录取的结果是颇令他痛心的:三个比他“硬件”少得多的应聘者都留下了, 而却没有他。以后的几次应聘中, 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大惑不解的他在—次闲谈中向我大倒苦水。我询问他的情况后, 找出了他的症结所在, 而他自己也承认在自己的推荐函上, 只复印了几篇发过的文章在上面, 其它的甚至没有提及。

听从我的劝告, 他在推荐函上彻底展示了自己, 并在面试中大胆亮出了自己的才华。结果迥然不同, 几家报社、杂志社争相要跟他签约, 最终, 他选择了花城一家名气相当大的报社。而今, 他已是该报社的总编助理了, 可谓前途光明。

在人生的跑道上, 抓住机会, 第一步的领先很可能意味着最终的胜利。决定你一生中的成败得失, 或许就在于你是否敢于亮出你自己, 紧紧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长处, 但这些肯定不是“伯乐”能一眼看出的, 大多还要靠“千里马”自己来展示。譬如, 你突出的管理才能、你优美的文采等等, 都要靠你自己展现出来才能让别人信服。许多人不善于亮出自己, 以至于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滨那样:他们让小手捧满沙子, 然后让沙粒落下, 一粒接一粒, 直至全部落光。造成的结果则是追悔莫及。

亮出自己, 抓住机会, 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你将会少一些人生的遗憾。

篇9:意外成功就是抓住机会

守望“意外”

《当代经理人》:随着商业环境的成熟,意外成功的机会越来越渺茫,这种看法有无道理?

黄建东: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应该有所准备、有意识的去寻找机会。机会不会因为商业环境的成熟而从总量上减少。所谓意外成功,其实核心还是怎么样克服原来的思维方式的问题。这有两层含义:首先,机会是要去抓的。有些人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保持了惯性的思维,有些人却能看出机会。更深层次的意思则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要分清它的结果产生在企业外部还是企业内部。事实上,很多管理层整天陷于各种内部事务中,很难跳出来看出机构存在的目的,也很难看到机会,必须要站到外面来。所以对于意外事件,我们思考的不应该是机会存不存在的问题,而是管理者看不看得到的问题。

《当代经理人》:最近的一个现象是,中小企业的意外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大企业的意外创新能力却日渐衰微,原因在哪里?

黄建东:从现象中似乎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中小企业意外创新能力强,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意识里的“船小好掉头”的问题。一方面,当一个企业刚刚起步或者规模不是特别大的时候,资源和财力都非常有限,它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很急迫的问题,压力要比大企业大得多。这种情况下,迫使中小企业不得不多去关注机会、加速创新,为自己的企业多找一些活路。对于大企业来说,这种“不得不”的压力就小很多了。另外一个方面,大企业组织机构复杂,架构也比较固定,惯性比较大。而习惯则是阻碍意外成功发生的大忌。大企业的管理者怎么能从小范围的企业内部管理中跳出来,看到企业外部的事情,这是他们亟需做的。

《当代经理人》:在资本力量越来越强大、并购盛行的今天,中小公司在经历意外成功后还能否改变现在的竞争格局?

黄建东:这要看这个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自己企业怎么看。小公司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面临着大企业的竞争,还面临着巨大的金钱诱惑,但就是在和国际大鳄搏击的过程中间,自己才能慢慢成长。如果从办企业的角度去看,德鲁克提出的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深思。第一,如果你现在没在这个行业里,你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后,你还进不进入这个行业?第二,如果你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你现在怎么办?每个企业都不得不回答这两个问题。你不回答,就意味你原来做什么,现在还继续做什么。但是你不做行业的第一、第二,老跟在别人的后边跑,其实很难做出样子来。作为一个中小企业,你要想的是不仅仅要做大做强,而是要在这个行业里有比较持久的竞争力。中小企业财力和资源都非常有限,进入这个行业就没的选择了。如果觉得可以保持持久竞争力,那它应该坚持做,如果做不到,再卖也不迟。没有哪个大企业不是从小企业开始的,它们能做到今天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坚持并保持持久竞争力的结果。

寻找“意外”

《当代经理人》:重视客户的价值与意外成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黄建东:意外事件是创新的一个来源。创新的目标还是为客户带来价值。德鲁克有几个很著名的问题: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客户是谁?客户的认知价值是什么?客户认知决定你的业务,你的庞大业务中,可能只有一块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用户只会为那一块买单。创新不仅仅是为客户提供经济的产品和服务,而是要为客户提供更加经济的产品和服务。

《当代经理人》:意外成功的机率不是很大,但创新失败的机率却很大,怎样避免创新失败?

黄建东:从创新的来源来讲,创新失败的几率和意外失败的几率不是一个概念。意外失败这句话本身没错。创新失败的根源还在于市场没有接受你的东西,对于客户的认知价值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企业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营销,一个是创新。创新能不断给客户带来新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能了解客户的认知价值,创新失败的几率就小很多。从营销来说,营销就是让推销变得不重要。这似乎是个很难理解的悖论。但仔细一想,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因为,按照德鲁克的说法,营销就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需要非常了解你的客户。如果你了解了客户的认知价值,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客户就自然会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因此推销也就变得不重要了。

对待“意外”

《当代经理人》:公司的管控体系如何设计才能最适合实现这种意外成功呢?

黄建东:独立核算的管控体系很容易发现意外成功并把它作为创新的一个机会。因为集团给你很大的自主权,空间和平台,怎么做就自己发挥了,很容易激发出积极性。事实上,这种合适的架构也是让管理者和员工真正关注结果出现的地方。德鲁克认为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个是责任,一个是贡献,一个是结果。结果是在企业外部的,应该考虑的是:我应该为我的企业实现这样的结果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哪些事情我是有责任的?管理者有管理者的责任,员工有员工的责任。如果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是没办法创新的。一定要有负责任的员工,负责任的管理者,而且这些人把自己的责任作为对这个组织的一个贡献,这个组织才能取得它所想取得的结果。

《当代经理人》:能做到长期的、持久的实现意外成功的公司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篇10:成功的感觉作文

成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已长大,已经会承受。在以后的岁月里,由失败转化为成功的,还有很多很多。

学轮滑的岁月,记得最清的,就只有摔倒。每每摔后,都会坚强的站起来,滑动那带有挑战性的轮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离成功的道路也只差几步,记忆里,摔倒的情形好似主角,不断涌出脑海,电影似的重复播放。

今天,我学会了轮滑,勇敢地闯过了那个具有挑战性的大门,进入了成功之路,去挑战更多的困难。

篇11:成功的感觉作文

今天我的作文又登上学校的书了,我之所以这么开心,是因为我对这篇作文准备特别充分,从起步的段意,到上网查的好词好句,再到最后查历史资料,到每句每词,我用的都是最恰当,最好,最能表现真正意境的词语。这些,我真正努力了2个小时。为的就是一篇好作文,就是给老师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我写的这篇作文,就像马卡隆,制作工序极为复杂,每道工序又是要求严格,才成就了一口美味。

通过自己时代的努力得来的成功,真的给人感觉十分特别,在被全班人鼓掌的那一瞬间,我认为那努力的2个小时,都值了。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的鲜花,就是格外的娇艳。

篇12:成功的感觉作文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鹿寨山公园爬山。

进入鹿寨山公园后,我看见这里树木葱茏,大树郁郁苍苍、青翠欲滴。我们继续向山上走去,我说:“我一定可以爬上山顶的!”于是,我一口气爬上了5层楼梯,但是,渐渐地,渐渐地,我觉得有点儿累了,腿也软了,气喘吁吁的,我对爸爸妈妈说:“爸,妈,我好累,不想再爬了,脚都软了!”爸爸说:“馨方,你要知道,做什么是都要踏踏实实,说到的就一定要做到,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呀!”“好吧!我一定要爬上去!”听了爸爸的话,我立即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向上爬。随着我爬得越来越高,天也渐渐黑了,妈妈说:“馨方,天黑了,我们下去吧!”“妈,竟然我说了,就一定要做到,不管多晚,不管下雨还是什么,我们都要爬上去!”“好吧,我支持你。”爸爸坚定地回答道。

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看到了美丽的夕阳,看到了鹿寨的全景,看到了……真美呀!这时,我们也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感觉!

篇13:抓住成功的感觉作文

根据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我整理出了中国各阶层的比例:贫困线以下的21%,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就业缺乏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他们只需要维持基本生活的生产资料,比如吃饭,穿衣、睡觉等,很难具有太大的商业价值。

而7%的顶层客户,需求将会非常个性化,他们往往“崇洋”消费,消费水准和价值体系会跟国际接轨,对于刚刚创业的企业往往较难与国际品牌PK。最近,中央的国八条使得部分高层人群的消费向下移动,归到大众消费里来。

因此,中国的消费主体是中下层的72%,加上下移的3-4%高层。这部分人群构成了中国消费的主体,也是创业企业最应该关注的人群。

比如住酒店,汉庭的客户已经涵盖了部分工人、农民工、商服人员。随着各地最低工资的提高和一线劳动力的紧缺,未来这个人群的收入还会继续上涨,这将会进一步提高他们消费汉庭这类经济型酒店的比例。

这样的社会结构在未来的10年、20年不会有大变化,甚至在我们有生之年,我相信都不会有结构性的改变。

首先,要大幅度减少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而要拉动就业,必须要保证GDP的高速增长,至少年均8%以上。这样的速度,国家不一定承担得起,对于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性极大,已经不是政府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中国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较大比例的贫困人口。

消费升级会不会导致品牌向高端转移?答案更加清晰:要让72%的人口过上欧洲人的富庶生活,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可能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才有可能赶上欧洲、美国。

所以,大众消费将会是消费的主流。这群客户对于价格非常敏感,成本领先的企业将会更有前途。曾经有人概括“中国制造”的特点是“Good Enough”,“中国服务”的特点也是如此。在大众市场上,速度是关键,市场占有率是关键,基于低成本的“Good Enough”将会大行其道。

再看一看淘宝的成功、团购的兴盛,同样是大众消费的典型特征:一是人口基数大,二是价格敏感。这两个因素也促成了中国孕育出若干个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腾讯的QQ和微信,也是同样的逻辑在起作用,基于大V和精英的微博却逐渐冷落下去。

在中国,谁抓住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阶层,谁就拿到了成功的金钥匙,谁就打开了堆满宝藏的财富之门,难怪马云创立的企业叫“阿里巴巴”呢。

借助消费升级 创立新的商业模型

虽然消费的主体是中下阶层,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全球同步,中国消费者,尤其是中层消费者,消费升级的倾向也非常明显。

最典型的是通讯工具。现在可能很少有人记得90年代用的“拷机”了,那时候腰里别一个摩托罗拉的Page是商务人士的标配;再牛一点的,就是黑社会电影里常见的“大哥大”,也以摩托罗拉品牌为主,像个砖头,除了打电话,也许还可以用来打架。直到诺基亚出现,颠覆了摩托罗拉一统天下的局面,手机开始轻量化、普及化。有一款非常小的诺基亚手机很好用,放在兜里恍若无物,很方便。打倒诺基亚的是苹果,彻底改变了人们用手机的方式:可以听音乐,可以拍照,可以上网、收邮件等,更不用说云系统有多方便了。从“拷机”到如今苹果的“土豪金”智能手机,就是非常典型的消费升级。

在酒店领域,大家还记得早期的招待所吧?进房间是要大妈拎着一串钥匙帮你开门的。房间里一般有好几张床,不认识的人也住在一起;热水不会24小时有;有些条件差一点的,卫生间还不在客房里。

汉庭这样的经济型酒店出现以后,彻底改善了中国人出行住宿的状况,差旅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以至于酒店一开业就爆棚,有时候还真是一房难求。

但是,最近几年听到的抱怨多了,认为经济型酒店设施简陋,档次不够,单位出差标准都用不掉。而传统3-4星酒店,价格虚高,设施繁复陈旧,服务老套古板。这时,我们推出了中档品牌——全季,完全是全新的设计和气质,融合东方的简洁美和西式的舒适、高科技,价格适中,低调平和。一经推出,也是赞誉有加,上海、北京的全季开业两三个月就满房。

这几年,休闲度假的趋势也非常明显。中产阶级置了房,安了家后,有闲暇和金钱享受假期了。我们推出了度假品牌“漫心”来满足大家休闲度假的需求。

城市化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消费人群中来,中产化带动部分人向上升级。中国的消费潮流将会是这两股潮流的融合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借助消费升级,创立新的商业模型,颠覆传统商业模式。每一次消费升级的机会,都是创业的良机。

围绕人性本质做文章 不会有偏差

我刚进入酒店连锁业的时候,设计产品是以我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来考虑的。典型客户原型:三十几岁,男性,大学学历,出差新秀丽旅行箱,平头,商务休闲装,Tumi登山包,IBM笔记本电脑,商务旅行。酒店装修的风格、卖价、免费互联网、大堂免费电脑、免费打印复印等服务,都是根据这样的客户原型设计的。

十几年过去了,当初留着小平头的IT男已经步入中年,再以我作为经济型酒店的典型客户已经不合适了。在汉庭大堂里坐一会儿,你会发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居多。而且许多人看上去并非出差,可能是出来旅游,也可能是和女友浪漫幽会,或者是打了一个晚上的游戏,早上到酒店来洗澡休息……这些以80、90后为主体的消费者,出行的多样性增加,消费的冲动性增加,审美兴趣、价值取向都在随之变化。

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使用苹果手机的人群,78%是80、90后。刚开始还不太相信,回来看看华住的数据,80、90后客户比例也已经接近70%。

80、90后人群,跟我们60、70后有一些不同。他们更愿意消费,虽然大部分人收入不太高,但是对生活的要求较高。他们不会过苦逼生活,他们更加自我,爱好自由,心态更加开放积极,更加彰显个性。反正,80、90后是一群不太一样的人。

这群新生代不是来自星星的客人,他们同样渴望被爱、被认可,同样的饮食男女,同样喜欢价廉物美的东西。不管是我们那个年代的60、70后,还是现在充当消费主体的80、90后,甚至未来00后,人性是相通的。紧紧围绕人性本质里的东西做文章,就不会有偏差。

移动化和社交化给创业者

提供了挑战大佬的机会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交流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从纸质媒体过渡到互联网,现在又转移到移动终端;在地铁、公交车上,过去大家都在聊天、说笑,现在都在低头玩微信;原来打车基本靠招手,现在用手机叫车;原来吃饭,餐厅靠朋友推荐,现在看手机上的大众点评。

在酒店业,华住的移动端预订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接近40%,未来可能会超过50%,基于电话的呼叫中心不再扩容,也不需要。携程花巨资在南通兴建的几万人容量的呼叫中心,可能利用率也只会越来越低。

微博很快被微信取代。微信的优势就是社交圈,而不是纯粹自媒体。在美国,情况也大致如此:网络时代的搜索大王Yahoo被Google轻易取代,而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又让Google变得不那么耀眼璀璨。

篇14:抓住那一瞬间“用户的感觉”

那些“理所当然”

UCD,UED,我们定义了太多用户模型的设计理论,看上去是那么的成熟与规范;我们擅长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认为只要把“别人”换成“用户”,就是站在用户角度思考;我们尝试去设置不同的认知能力,以此来模仿不同类型的用户……

我们都是戴着放大镜的

放大镜能让我们把事物看到更清楚,同理,通过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对产品的了解,我们看产品会更加透彻,我们已经(Xi*2)惯了戴着放大镜,可以一眼看出别人产品的瑕疵;面对别人的疑问时,我们会顺口说出堪称完美的理由,并在心底鄙视那个人的无知;我们很熟练的使用着产品的各项应用,沉浸在产品“良好的用户体验”之中;我们会编写出详尽的用户手册,一步步的指导用户来使用产品,“这下用户该没有疑问了吧”,我们为了这句话一步步的去添加详细步骤

思考是一面凹透镜

放大镜会让我们的视野变短,于是我们为自己配了一副“度数可调”的凹透镜,于是远近视野都可以应付自如。我们设置等于凸透镜的度数,来获取和用户一样的“正常视野”;我们设置大于凸透镜的度数,来模拟对手甚至行业的视野;我们把它们组合成防盗门上的猫眼,于是就成了专家,有着无比宽阔的视野,并预测着一个又一个行业热点

那些“有色镜片”

每个人的眼镜都是有颜色的,尽管许多人都不会承认,

价值观,心理期望都会影响眼镜的通透度,甚至我们学的教材,网上看的文章,无一不透露着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如何去定义“用户角度”——

用户是“不戴眼镜”的

有了用户一样的视野,就能真实表达用户的需求么?不,用户是不戴眼镜的,而我们却戴了两层眼镜。抛开专业知识,停止思考,这就是用户角度。真正做到这点很难,所以有人去观察小孩子,尝试从中找出典型的“用户角度”

抓住那一瞬间“用户的感觉”

已经形成的观点,会在大脑意识之外,我们无法不被这些观点影响。但意识比本能还是落后一点点,抓住意识没跟上来的那一瞬间,或许大部分都是茫然,但那就是我们的用户角度

当我们抓起MP3,那一瞬间发生了什么?我们是想听歌,听自己喜欢的歌。紧接着知识和思考跟上来,告诉我们要先开机,然后打开列表选择哪些是自己喜欢的,然后……

当然,如果我们满足了“想起MP3之前”那一瞬间的需求,就改革了现在的iPod

当我们打开 word,或许我们只是想把自己的灵感写下来,但接下来才意识到最好在上面加个标题,还得想一个以后便于检索的文件名

用户调查是无可取代的

再多知识,再周密的思考也比不上用户调查,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观察一下同事、同学和家人就应付了事。想好目标受众,在这个用户群中进行彻底的抽样,得出的结论才真实有效

因为我们掌握的太多,复杂的事情往往很简单,而简单的事情却很复杂

上一篇:好个精致淘气的林黛玉随笔下一篇:不读书,你拿什么开玩笑哲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