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有哪些

2024-04-30

写作手法有哪些(精选9篇)

篇1:写作手法有哪些

写作手法有哪些? 悬念,照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篇2:写作手法有哪些

写作手法都有哪些【1】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设问句范例【2】

1. 杞人忧天的意思是?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总是寝食不安,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

2.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 出国留学网哪里好?分享资料又好又全。

4.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5.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6.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7.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8. “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9.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10. 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11. 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12. 这道题真的那么难做么?我看很好做。

13.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14.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15.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没有

16. 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17. 我能够回答你的题吗?能的。

18. 他真的很坏吗?不是的,是你没有看透他!

19. 为什么小鸟会飞呢?因为它有翅膀。

20. 难道这件事很难办到吗?不,是你自己心不在焉!

抒情作文写作技巧【3】

【知识要点】

1、写作文时,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

2、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感情的倾诉要适当节制,但不要有范围的限制。

【考试说明】

1、中考作文如何写好抒情作文,表达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

在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直接写明要求有真情实感的就有很多,有的虽然在提示中没有写明,但在评分标准中非常强调。

从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对作文的真情实感的要求必定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记叙性作文。

那么,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这里以20几篇优秀中考作文为例来具体谈谈。

(1)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

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

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

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2)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

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

《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荆州市的优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

又如: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

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

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3)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

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

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

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

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

《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

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

”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

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

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4)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

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

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

《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哗哗”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

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

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

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5)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

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

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

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

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

《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

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这几句话,一般人出国留学网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

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6)拟相应情景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

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

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

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假如爷爷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

篇3:写作手法有哪些

1 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

新闻是电台、报纸、互联网和电视台等媒体最常采用的文体,在社会传播中发挥着反映时代、传播信息和记录社会发展的作用。由于新闻以真实性为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新闻写作必须用事实说话,真实地反映事实本质。同时,新闻的真实性也要求报道事实的文字要精准,不能由于文字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社会大众理解错误。

文学是散文、剧本、诗歌和小说等文化的表现手法,能够将作者的心里世界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外界,或者能够将特定时代、特定地理位置的生活形态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过程。

文学写作与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学不仅可以如实地记录现实生活,又可通过虚构的情节对某一现象或观点进行表达。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也有共同的地方,即将事物与人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媒介手段展现给世界,对于文字语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都具有极高的要求。未来的新闻传播势必将构建在语言文字之上,秉承真实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则,将文学写作与新闻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2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2.1 散文化写作手法的运用

为了让新闻更具感染力,需要改变传统的枯燥呆板的新闻写作方式,将散文的写作风格与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语言文学的妙用、流畅的感情和轻松活泼的形式使得新闻内容显得轻松易读,这样不仅能让读者准确的了解新闻报道中的信息,更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让新闻别具一格。

2.2 夸张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鉴于夸张手法的特殊性,当在新闻写作中采用夸张的手法时,务必以客观现实为依托,在真实的感情基础上,通过刻意化的描写,夸大事物的特点、性能或数量等方面,从而将想要突出的内容呈现到读者面前。夸张写作手法的运用过程并不代表无根据的肆意夸大,新闻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现实与夸大之间的尺度。

2.3 想象手法的运用

对于能否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新闻界一直存在争议。对已存在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和加工从而缔造出新形象的想象过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思维模式,许多人认为将想象手法运用于新闻写作中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有悖。实际上,将想象运用于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中是两码事,文学中的想象是作者根据曾经的感知经验而虚构出来的;而新闻写作中的想象是以遵循真实性为原则,把平淡、无味的事实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想象,让新闻报道不再是程序化的排版的呆气十足的东西,从而达到将其形象化、趣味化的目的,可以消除读者因为过于“客观”的新闻报道而对新闻内容产生的反感抵触情绪,同时可以让不在事实发生现场的新闻写作者通过目击者的描述按图索骥,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想象再现现实,最大化还原事实发生的所有细节并加以报道,让新闻读起来更生动,从而使得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与感染力有效增强。

3 结语

总之,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写作手法在我国的新闻传播发展历程中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它让当代新闻的境界在质的方面得到了飞跃。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之上的新闻,通过文学化的手段重造后,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的是焕然一新的面貌,但它始终是紧跟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轨迹的,它不仅能提高我国社会大众对文学的审美鉴赏力,更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改革进度大幅度加快,为我国新闻视野的健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魏建.浅谈断裂行文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4):55—57.

[2]姜珑.新闻写作研究的新尝试——评《当代新闻文体写作》[J].江苏社会科学,2010,2(65):28—33.

[3]张家恕.试论新闻写作运思的动态过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6(43):144—146.

篇4:身为美国人对我的写作有哪些影响

不言而喻,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反反覆覆争辩不休的问题,可谓文学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一桩疑案。如果推而广之,问问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身为俄罗斯人对契诃夫有哪些影响?身为女性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有哪些影响?身为水手,波佩耶为何如此鼎鼎大名?他终于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且见解精到:“我就是我。我是什么,就是什么”。

为破解这个逻辑难题,我不想囿于成说,需另辟蹊径寻求答案。这通常是小说家的功课:超越表像挖掘新意,开创令人耳目一新的认知,丰富已知的总体现实,砸开我们内心封冻的海面,不论你对达到新的境界有什么设想。

首先有两种命题方式需要当即排除,因为这两种方式都不特指美国。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是,“身为美国人对我的写作有哪些影响?”有人可能会说:“身为美国人意味着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我的确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故言之成理。”但我如果在丹麦、加拿大或英国,是否也能如此,从而同为所述诸国人氏?这个推论适用于美国,但并非特指美国。其次,身为美国人可能造就了我的作家生涯,为我的事业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美国不一定能使我成为一名更受欢迎的作家。世界文学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依我之见,我如果是法国人,可能更为成功。

我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美国人。6岁向国旗宣誓效忠。18岁登记服兵役。20岁加入海军陆战队。但我可以肯定,早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我非常清楚我首先是密西西比州的南方人,更确切地说是杰克逊人,是来自阿肯色州双亲的儿子,他们并非密西西比州本地人,与我略有不同。当然,所有这些独特的地方性均以我是一名美国人为前提,因为合众国,作为一个国家及其代表的原则已蕴涵了这一切。因此,对于我本人和我的作品,我可能认为具有南方人典型特徵之处,广义而言也反映了我身为美国人的属性。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在密西西比州长大成人,当时人们对于南方应效忠整个美利坚合众国一事显然态度暧昧。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成过去,但往事还不算久远。罗斯福和杜鲁门先后担任美国总统。我曾宣誓效忠。美国属于我们,我们也属于美国──至少是为了保护它,捍卫它。

然而,还有其它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是种族、选举权、机会均等、保障人人享有美国给予的一切以及美国的“联邦主义”等问题。“联邦主义”是美国宪法的基石,各地称之为“州的权力”。人们或许认为很多南方人宁愿另觅祖国,完全归属于其他某个国家:很多白人会向往南非或巴拉圭,黑人则意属法国或瑞典。不论在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站在哪一边,身为一个美国人,服膺美国提倡的有关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理想,不免会遭遇波涛起伏,面临不和谐的气氛和种种争议,有时还可能危害健康。

自觉承认自己的国民归属,认同自己的属性,显然只是有所归属的一种体现。实际上,对于我们的归属问题,美国人历来在很多方面都视之为理所当然,从而可更专心致志地享受这种归属结出的累累果实。美国共和制政体的一个内在目标是,勉励大家关心自己作为公民应如何身体力行,哪怕是不经意的行为,不必太注意公民身份包含的机制与原理。因此,国民归属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个人自由这个目标的一种方式。

但对我而言,从1950年到1962年在密西西比州,在南方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做一名美国人,承认自己的国民归属,意味着完全(绝非不经意地)被卷入一个就美国公民问题进行公开辩论的翻腾起伏的大旋涡,人们情绪激昂,众说纷纭。这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当我的出生国看来想压制我认为我拥有的最基本的、绝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时候,我应如何看待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的问题?主张种族隔离的白人认为,这个权利意味着他们有权隔离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彼此不相往来;黑人和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白人则针锋相对,他们认为这个权利允许人们不受拘束地自由行动,随心所欲地与别人交往,凡此种种都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在这场急风暴雨中,围绕着这个问题出现了被称为“美国民权运动”的长期辩论,很多人为争取正义与权利献出了生命,但正义与权利最终得以实现,尽管可能未臻完美。

判断任何一种态度、人物、行为、品德、经历或信念是否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总令我颇费踌躇。我在国外时,某些读过我的作品的人问我,某一篇故事是否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我竟一时语塞。然后我说:如果乘直升飞机飞越美国某城郊的上空,看见一位头戴馅饼式便帽的男人在草坪上刈草。这当然应该是一位典型的美国人。但他究竟是什么人?(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答案。)我们走近一看,轻轻摘掉他头上的帽子,才发现他是巴基斯坦裔,一位移民,也可能看见一名第三代加纳裔或华裔美国人。按照他的人生轨迹,他在这一天出现在这个城镇的这块草坪上,不仅打破了大多数有关典型性的概念,而且揭示了不合常规的特质往往被淡化和排除的倾向。由此可见,个性证明了共性的不可靠。这正是大量文学名篇力求说明的一点:贴得越近,看得越清。我们本应如此。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密西西比州长大成人的经历是否比这位巴基斯坦移民的生活更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这当然还有待讨论。但我和他一样,都是美国人。我们的经历都是在美国的生活体验,或者有一部份发生在美国:跌宕起伏(就我而言)、公民身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国民归属与造成隔阂的地方主义。所有这些都不完全地融入一个宏大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在大量包容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人们受到压制和束缚。(也许我应当承认,我和这位移民拥有的共同点比我想象的还要多。)

那么,我的生活经历如何引导我下笔写出这些书稿?

或许应该更确切地说,我的生活经历可能通过什么方式引导我进行创作,因为从人类想象的一个界面向另一个界面追寻文学表现形式演进的轨迹,从万般随意和单凭感觉的一面跨越到(故事)成型的一面,这个过程全靠臆测,常常似是而非。无庸讳言,我本人没有能力区分我的意图和我取得的实际结果,同时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证明”一种影响的存在,而且我从作者的角度对作品的全部理解与读者的解读也有区别──所有这些都使我无法从最客观的角度,或者以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评价。

因此,为了谨慎起见我只略谈以下几点。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给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信中写道:“小说家告诉读者以质疑问难的方式了解这个世界......在以不容置辩的一定之规为圭臬的(极权)社会,小说就丧失了生命力。”因此,与我的美国经历(绝不属于极权,但聚讼纷纭,盘根错节,显得扑朔迷离,广泛多样,不和谐的状态往往到了引发轩然大波的地步)一脉相承,我始终力求创作的故事和小说能证实人们在身处危困、不和谐的环境和面临责难而饱受煎熬时展现的人类本性——寻求爱情的人们期盼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彼此能给予体贴和慰藉,结果却转眼成空;父子意殷殷,母子情切切,但中间横亘着误解的鸿沟,无法尽遂人愿,既难以找到确切的方式表达亲情,又为了当面向对方说出必须要说的话颇费踌躇。这一幕幕情景沸沸扬扬,已成水火不容、恩怨难息之势,其中还包含着不为人知的隐情。我从中体会到美国人经历了哪些变故:民权运动和越战,都伴有家庭解体的现象;麦卡锡大清洗,铸成国家的分化;大萧条以后的岁月,然后是世界大战爆发和50年代的繁荣局面诞生。

其次,与我在美国生长的经历相呼应,我遵循需要和自由的原则进行创作,描述各种与我不同类别的人物(如妇女、其他种族和国籍的人、儿童),尝试回答我作为美国公民面临的特定的根本性问题:为什么我们如此千差万别,彼此又如此相像?我写了一些小说,希望这种朦胧状态能使人们感到可以承受,饶有情趣,甚至赏心悦目。

我还体验了通过个人日常生活展示的细致入微的政治。正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在自成一统的小家庭范围内,在一个美国小城镇,在远离权力中心和公众舆论的地方,我第一次看见是非竟如此明断。事实上,我在不可能预作筹划的某一个时刻,仅仅受好奇心的驱使,离开作为我写作主题的南方,设想向更多的美国读者介绍我带有地方色彩的思考,同时试图以整个国家为我写作的背景,甚至更希望以此作为写作的题材。

最后——在这一点上我无需推测是谁影响了谁——作为一名作家,我始终相信可以美国为背景,描述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种种事件和行动,探究其中的动机和道义后果,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都可以了解其重要性。美国的人文历程,即使不能成为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典范,至少可资借鉴,耐人寻味。

归纳自己所受的种种影响往往令人头脑发热,狂妄自大到不着边际的地步。但我觉得,我现在得到的结果令我感慨万分。如果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受到这些影响的话,我或我的作品可能会截然不同。当然,我也完全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从等式一边去掉关键的一项,原来的等式就不复存在。波佩耶若是一名飞行员或一名债券交易员,就不是我们喜爱的波佩耶了。

篇5:写作手法有哪些

其主要特点是开头有个引子,引出话头,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记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质,或反映开头点明的文旨。

这一式无论记事、记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记人可用来写《我的×××》一类文章,记事可写《×××市场行》一类文章,抒情可写景物,如《××景物记》。

6.对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个人行为几个阶段的对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 如《变色龙》。

总的说来,记事套路多半也可用来记人,有的还可用来写抒情散文。设计这些套路,意在指导学生入叙事之门,克服叙事的简单化和单一化。既有利于参加各种考试,又有利于将来工作中的应用。

三、常用抒情散文写作格式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以事抒情课本中多划为记叙文范畴,因而只设计了借景抒情的四式和借物抒情的两式。

1.参游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参游起因→参游见闻

本式的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典型篇目:《难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两式特点)等等。

使用本式,题旨有的在行文中显出,如《难老泉》,有的在文末点明,如《雨中登泰山》。选用哪种形式,主要据个人行文的习惯而定了。

使用本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

2.静赏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于心里不宁静而想起荷塘,经过小煤屑路进入荷塘,这是进入静景的欣赏地点。接下来依次先赏月下荷塘,次观塘上月色,再览塘周树影。这是从下到上,从中间到四周地赏景。赏景之后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由江南水乡的采莲,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游荷塘,却没有当年采莲的生气。这是赏景的联想,以加深写景的含义。

用这一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忽视了这三点,这篇文章就成为一张简单的多镜头照片了。

本式多用于写静景,故称静赏式。可用来写山写水,画雨绘云,草原树林都可如法去写。

3.象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杨礼赞》、《茶花赋》等。其主要特征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左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旨。用白杨象征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征祖国新貌。

4.情索式。

所谓情索,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

如朱自清的《春》,这一式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运用这一式的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这一式还可称并列式,因为几幅画或几个方面是平列关系。如《井冈翠竹》。

5.怀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

这一式实质上是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郑振铎的《海燕》应用这一式时应抓住它的主要特点,即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增大,不至于无话可说,寥寥几语就把话说完。

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均可。

6.叙史式。

这一式难度较大,只作为一般了解,其套路模式为: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

《土地》和《内蒙访古》等都是本式的典型篇目。

总的说来,抒情套路旨在教给学生在行文思路和结构柜架上扎实的学会怎样将感情寄托于景物中。

四 哲 理 散 文 写 作

摘 要

无论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如何变化,但从阅卷者的角度或是从普通欣赏者的角度看,哲理散文都将是公认的最受欢迎的形式;为其短小精悍而又能超越时空的限制选材,又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且贯穿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思想感情。然而,哲理散文的写作不好驾御也是毋庸置疑的,弄不好给人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感。

篇6:腹部刮痧手法有哪些

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刮痧疗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肤没有什么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着经络适当刮一刮对身体还是比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应用于疏通经络方面。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排除毒素等作用。

篇7: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

表现手法的作用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篇8:写作手法有哪些

关键词:新闻写作,写作手法,文学写作

一、前言

新闻媒体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 新闻信息通过与文学融合才能真正提高新闻写作的实用性质, 为公众提供便捷可用的资讯服务。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写作技巧最早源于美国, 近年来在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下, 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写作技巧已经在我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不单单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也使新闻的个性化变得更强。所以, 在新闻作品中使用文学写作手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新闻写作中融入文学技巧的意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当下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 新闻行业也因此得以更加快速地发展。随着新闻媒体种类渐渐增加, 新闻媒体间的竞争必定愈加猛烈。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果不能保证新闻信息传播内容的新颖度, 就无法吸引社会群众的注意力, 那么其将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最后便会落得惨遭淘汰的结局。在新闻写作阶段融入文学技巧可以促使新闻写作更为精彩动人, 为社会群众分析新闻事件创造了有利条件, 给新闻栏目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在新闻写作中加进文学写作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提高新闻作品的观赏性以及可读性, 可以迅速抓住受众群体的目光, 进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对新闻传播起到了正面作用。

从根本上来看, 新闻写作是文学写作在新闻传播上的延伸, 并且新闻信息传播的特性也会受到文学写作独有的特殊魅力的影响。这样看来, 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两者也存在某种特殊的差异性。从另一个角度上看, 文学写作主要是为了进行感情交流, 而新闻写作则需要注意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等问题。从语言上来看, 文学作品更注重审美价值, 而新闻写作运用的语言特性是简单精练、通俗易懂的。运用文学技巧写作出来的作品是为了给读者传达一种思维方式, 需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来实现, 而新闻创作要注意事件的客观性, 围绕事实进行周密的论述。综上不难看出, 两者的融合就是将新闻作品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对现实的事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升华,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写作技巧仅限于让新闻内容有更强的感染力, 但也不可完全照搬文学写作技巧。要结合两者的优势, 运用其描写出想要表达的效果, 使新闻写作实现质的升华。

三、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写作手法

(一) 新闻标题使用文学写作手法

任何新闻的标题都是读者最先看到的信息, 一个标新立异的新闻标题肯定会“备受瞩目”从而吸引受众群体, 激发受众群体对新闻的兴趣, 令其进一步了解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通常来说, 新闻的标题都体现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可以引导受众群体了解新闻的中心思想。在新闻写作中合理运用文学写作方式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以腾讯网的一则新闻为例:《兰考村民请习大大吃花生》,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兰考地区的一则新闻。腾讯网的新闻编辑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 使新闻的标题更加具象化, 在受众群体中得到了很大的反响。

(二) 在新闻主体中使用文学写作技巧

第一, 悬念在新闻中的使用。在侦探小说中, “悬念”往往是吸引读者兴趣的最大特点。而在文学作品中, 这也是很常见的表现方式。无独有偶, 新闻事件有时就像侦探小说似的, 跌宕起伏的剧情可以用悬念这种未知的事件来引导。而且在调动读者好奇心的过程中, 可侧面激发作者对事情发展情况进行探究。可即便是设置悬念也必须尊重事件的真实性原则, 为了保证新闻的客观性, 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同时, 不能扭曲事实。

第二, 在新闻写作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适当地运用修辞可以增强文字的吸引力, 而新闻作品想要增加可读性也可以在新闻写作中合理运用修辞手法。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新闻所要传递的某种情绪, 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而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编辑要在创建消息时适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例如, 一个拥有深厚语言文字功底的编辑可以顺利地表达出新闻内涵, 还可以使用简练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描述整个新闻事件。

四、结语

文学写作技巧对新闻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闻通过和文学融合发展, 能真正提高新闻写作的现实性, 给受众带来令人振奋的资讯服务。因此, 记者应该运用文学写作技巧, 进一步深化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从而大大提高新闻写作的质量, 促进新闻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震.文学写作手法在中西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璞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70-72.

[2]姜威.浅谈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 2023 (4) :226-227.

[3]张启浩.论新闻写作中文学手法的运用田[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24, 22 (3) :56-57.

篇9:《三国演义》写作手法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 战争 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这段历史而编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为我们描述了东汉末年广阔背景上的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三个政治集团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场面。作为一部以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主要题材的历史演义小说,这本书在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手法对后世战争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刻画人物的多种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其中出现了四百多个人物,作者主要刻画了几十个主要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譬如刘备仁德爱民,优柔寡断;张飞粗犷豪爽,嫉恶如仇;关羽勇猛无比,高傲自大;周瑜江南才子,心胸狭窄等。罗贯中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首先,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环境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夸张渲染。如“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的形象,采用的就是虚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整段文字没有一句从正面直接描写关羽如何英勇,战斗场面如何惊险紧张,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运用烘托、映衬等手法加以表现。先是写华雄的高大、英勇,从侧面衬托关羽,接着写关羽不同寻常的出场,孙坚损兵折将后伤感不已,袁绍闻讯后一筹莫展,诸侯则是人心惶惶。而此时刘关张三人却只是“冷笑”,笑诸侯的束手无策,也笑华雄的猖狂一时。此时关羽一声大喊“小将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出场了,其沉稳自信与众将的慌乱无神形成了显明的对比。但关羽只是一名弓马手,围绕是否让其出战,曹操和诸侯盟主袁氏兄弟发生了分歧,这就显示出袁绍重职位轻才干、目光短浅,曹操爱惜人才,富于心计的性格特征。最后又以曹操暗使人赉酒抚慰刘、关、张来表现曹操过人才智,暗示曹操不久必将取袁绍而代之的趋向。

其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个层面,使人物形象饱满。如张飞鞭打督邮、怒叱吕布、大闹长坂桥表现了其嫉恶如仇、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但张飞智取瓦口隘及用计破严颜两个细节则生动地表现了张飞莽中有智、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作者又在故事情节中穿插一些细节描写,以丰富其性格特征。例如,诸葛亮在五丈原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的细节:“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这个带病巡视军营的细节,虽着墨不多,却把孔明“鞠躬尽瘁”的赤诚忠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次,作者很善于结合战争发展过程及人物在战争中地位的变化来塑造人物。“赤壁之战”是三国中非常经典的一战,这一战为之后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围绕着赤壁之战,作者塑造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雄辩自信;周瑜的英俊潇洒、高傲及心胸狭隘;鲁肃的忠厚老实等不同形象。赵子龙有勇有谋的形象是在长坂坡一战中深入人心的,他在长坂坡万人军中单骑救主还成功逃脱。历史上的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而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加工,已经变为一个象征着统治阶级的典型人物,“乱世之奸雄”。奸诈成为曹操骨子里的特点,他的这个特征在兵败赤壁在华容道时用三次大笑稳定军心,之后在回到驻地时为郭嘉之死而埋头痛哭,把兵败的责任推卸给谋士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赤壁一战,曹操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在溃败途中,他连续三次大笑、三次受挫:第一次大笑是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曹操走在“树木丛杂,山川险峻”的山路时,在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時,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赵云的伏兵杀出,徐晃、张郃双敌赵云,曹操狼狈逃跑而去;第二次是曹操带军取道北彝陵山路走到葫芦口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将问他“如今为何又笑?”曹操回答说:“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引来与张飞的一场混战;第三次是在人困马乏,当“号哭之声,于路不绝”的曹军到达华容道的天险处时,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又引出了关羽的伏兵,如若不是关羽仁义放走他,恐怕三国故事就要改写。曹操三次大笑是一种苦涩的笑,但他面对失败时的大笑也表明了他的顽强坚韧、败而不馁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作者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诸葛亮“舌战群儒”,生动地刻画了诸葛亮机智沉着、能言善辩的非凡才能。在瑜亮交锋中,作者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才高量窄,一个以大局为重;一个弄巧成拙,一个稳操胜券。在赤壁之战中,作者写曹操的聪明反被聪明误,阐泽的大胆机智,鲁肃的诚恳忠厚,黄盖的忠心耿耿等。对于不同的斗争环境,作者也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人物的不同。如描写战将的勇猛,周瑜勇而显傲,而赵子龙则有勇有谋。再如,同样是写释放对方将领,张飞在巴郡“义释”了严颜,表现了张飞有大局观,粗中有细;关羽在长沙“义释”了黄汉生却表现了关羽的高傲自大,不把大哥、孔明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眼里,从中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将一个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 描写战争的多种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非常突出,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全面描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整部小说涉及的战争多达几百次,但作者并非均匀用力,而是在全面描写的基础上重点写了七大战役:讨伐董卓之战、官渡之战、当阳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彝陵之战、六出祁山。对这些战争,作者从战争目的、战前组织、参战人物、战争过程、战争结果等方面皆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而在这七大战役中,作者又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用力最多。官渡之战,是曹操荡平北方,统一中原的关键之战,三国鼎立将要形成;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始形成;彝陵之战,则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瓦解。这些重点战役都是由量变逐渐走向质变的,所以其它大小战争都是作为铺垫出现,这样就实现了战争描写上主次配合、张弛有度的效果。例如,赤壁之战,因为它是决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一场关键性战争,作者就以长达八回的篇幅,对其发生、发展和结局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作者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既写斗智,又写斗勇,文武并用,扣人心弦。不但详细描写了孙刘与曹操这一主要矛盾,同时也较好地展示了吴、蜀之间的次要矛盾。通过对这些错综交织的矛盾的揭示,主次分明、有条有理地展现了这场关键性大战的全貌。就一次具体战争而言,作者也贯彻了这一创作手法。凡有刘蜀一方参战的自然成为矛盾冲突的重点,若是其他集团间的战争,则以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方为矛盾冲突的重点来加以记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批刘贬曹”的倾向。官渡之战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只有一回篇幅,而在此期间,作者却写了“三顾茅庐”、“博望坡之战”等事件;而同样重要的赤壁之战因为有着刘蜀一方的参加则用了八回的篇幅。

其次,把军事斗争和政治、外交斗争相结合也是作者描写战争的一大特色。《三国演义》以战争描写为主,但不是一味地描写战争,而是围绕战争写了政治、外交方面的种种斗争。注重描写战前整体形势的分析、各方力量的对比,各方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战争过程中人为因素对于客观形势的影响和转化。如赤壁之战前,不仅写了孙刘联合、结交的过程,还写了孙权内部战与和的矛盾,写了孙权的决策经过,这都充满了戏剧性。当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沿江东下,向孙刘直逼而来之时,孙权集团的文臣武将乱作一团,主战派、主降两派各执己见,孙权一时也没有了主意。诸葛亮亲赴东吴说服孙权,罗贯中有意安排了“舌战群儒”这一情节,让诸葛亮充分显示了一个外交家的雄辩才能,使得这些腐儒们一个个无话可说。之后,诸葛亮智激周瑜,坚定了其抗曹的决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的态度,又使孙权树立了信心,孙刘联盟正式结成。之后作者写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戏剧性场面,表现周瑜与曹操、蒋干的斗智。在这场智斗中,周瑜一步步诱使蒋干中计,利用曹操生性多疑、骄横的性格,借刀杀人,除掉了蔡瑁、张允这两个悉知水军之法的水军都督。随着战争态势的发展,不但明写了曹魏同孙刘联盟之间的矛盾,还暗写了吴蜀之间的矛盾,即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矛盾。這两条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方智慧的较量。赤壁之战不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而变成了三方斗智斗勇的舞台。火烧战船,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曹操的最后失败就在于被孙刘联盟用火烧了他联结在一起的战船。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又引出了黄盖的苦肉计、阐泽的假投降等一系列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情节;最后是庞统妙献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联结在一起。悬念一个接一个,情节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再次,每一次战争都写出了其特点及战略战术运用。《三国演义》描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有同类型的战争,也有不同类型的战争。在作者笔下,这些战争都写得千变万化,不呆板,不重复,且各具特点。同类型战争因描写手法不同而毫无重复感,而对不同类型战争的描写就更显得精彩纷呈。作者写得较多的是火攻,如吕布关门烧曹操,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等,无一不写得生动逼真,且烧法各有特点,多种多样。除了火攻外,作者还写了水攻、车战等多种战争样式,揭示出战争复杂多样的一面。

最后,张弛有度是作品描写战争的又一特色。作者在激烈紧张的战斗过程中经常插入一些轻松的情节,把紧张的战争写得张驰有度、动静相宜。如第四十八回写的“宴长江曹操赋诗”中,写在赤壁大战前夕的一个皎皎如同白日的晚上,曹操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并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第九十五回写的“武侯弹琴退仲达”中,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只有二千五百兵士的诸葛亮却“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都是用闲适、轻松的情节描写,把紧张的战争场面表现得生动曲折,富于艺术感染力。战争中英雄豪杰是主角,但女性也时常穿插其中。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评论道:“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第八回写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中貂蝉就是巧使连环计的关键。这些红裙粉黛的出现与穿插无疑起到了舒缓战争紧张气氛的作用,同时也给血腥的战争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不但情节紧张惊险、曲折动人,而且还细致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细细品味,我们发现书中的很多战争场面我们能记起来的很少,但人物的性格却印象深刻,这些英雄豪杰的形象特点在我们的脑海中立了起来。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战争描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品中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战争故事,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成为中国战争文学永远的模本。

参考文献: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董志新:《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版。

[3] 野石:《三国演义人物对联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

上一篇:企业月工作计划展板下一篇:医院医保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