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24-05-18

《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共6篇)

篇1:《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蜀道难

【单元教学要求】

学习本单元诗歌,我们应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联系初高中已学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着重领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第一,能够仔细品味李白诗歌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李白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第二,能够体味李白诗歌中的起兴和夸张手法运用的特征,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

第三,能够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品味其诗作激越、深沉的感情,领会其诗的结构艺术和运用细节的技巧。

第四,能够理解杜甫后期作品的多样风格和主体风格,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单元教学内容】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列的高峰。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韩愈对他们推崇备至,曾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

《蜀道难》通过对蜀道艰难险恶和蜀地政治危机的描写,艺术地概括了天宝年间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特点,体现了作者的政治敏感性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唐朝命运的关心和对友人的无比关怀。

《将进酒》是李白被排挤出长安——赐金放还后的作品,诗中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借劝酒为名为抒发诗人胸中的块垒。全诗基调豪放,但思想十分复杂: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并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

《兵车行》是杜甫客居长安时写下的作品,它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诗人用这个历史镜头,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诗歌揭露统治者所进行的长期的黩武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奴役和残害人民的反动本质,反映了安史之乱前民情嗟怨、生产凋敝、经济衰败的严重社会危机。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

《杜甫律诗五首》以沉郁雄浑的风格为主。《客至》记客来访之事,写款待客人的情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诚朴好客的性格。《旅夜抒怀》集中表现了诗人不知一生漂泊何时了的沉重心情。《咏怀古迹(其三)》通过塑造王昭君动人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悲愤。《阁夜》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登岳阳楼》抒写诗人以国事为念的胸怀,成为吟咏岳阳楼的绝唱。

【重点难点提示】

1.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3.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材内容全解】

(一)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噫吁(yī xū xī)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

(huī)砯(pīng)崖 崔嵬(wéi)

巉(chán)岩 喧

趑趄(zī jū)咨(zī)嗟

2.词语理解

鱼凫——远古蜀王名。

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而建成的通道。

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喧——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的声响。

砯崖——大水冲击山崖。

崔嵬——险峻高大。

趑趄——犹豫不前。

3.难句译释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在空中行驶。高标,山名,高望山。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山。

扪参历井仰胁息:参、井,皆为星宿名。山高人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仰头望天,只有屏住呼吸。

(二)资料卡片

《蜀道难》是诗人袭用的乐府古题。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我们学过的《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乐府诗。乐府诗以民歌俗曲为主体,形式上有鲜明的特点。从体制结构上看,有专用的诗题,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从语言句式上看,以杂言为主,词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从音韵节奏看,押韵比较自由。从表现手法看,多用排比、铺陈。

(三)感知内容,剖析结构

整首诗三次出现主旨句,并以此贯串全诗,这一主旨句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开辟之难——渡越之难——安居之难

(四)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线索是什么?

明确:全诗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从开篇至“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渡越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安居之难。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人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诗歌中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3.诗歌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戒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地的社会背景,揭露蜀中豺狼“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4.“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

明确: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看,而是热情的欣赏赞叹,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受。那飞湍惊瀑,奇峰险壑,都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

用心

爱心

专心

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名句欣赏】

名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急喧,砯崖转石万壑雷。

欣赏: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的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令人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课后习题解答】

(一)(题目略)

答:这些诗句想像奇特丰富,气魄宏伟豪迈,且运用神话传说兼及夸张,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题目略)

答:诗句极言蜀道之艰险,实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和仕途的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诗句在诗中出现三次,是因为它是主旨句,是结撰全诗的线索,以它为核心,作者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写,感情奔放,一唱三叹。

(三)(题目略)

答:1.分四层叙述蜀道的来历。①直抒胸臆,点击主旨。②远古至今,未通人烟。③太白挡道,人迹罕至。④五丁开山,蜀道遂通。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给蜀道蒙上神秘之色彩,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2.①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②传说烘托:六龙回日。③摹状实貌:盘盘青泥岭,百步九折岩。④以人衬托: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

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一个荒凉、悲凄、空寂、苍凉的气氛。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篇2:《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2、把握李白诗歌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一、导入新课。(5′)

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引入。

二、作家作品。(5′)

【板书】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2、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范读全诗(15′)

(一)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二)理解诗歌诵读要求。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篇3:《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40分钟 满分:70分)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噫.(yī)吁.(xū)嚱.(xī)

鱼凫.(fú)天梯石栈.(zhàn)崔嵬.(wãi)B.萦.(yíng)岩峦.(luán)猿猱.(róu)义愤填膺.(yīng)豺.

(chái)狼 C.扪.(mãng)参.(shēng)历井 仰胁.(lâi)息 畏途巉.(chán)岩 飞湍.

(tuān)D.砯.(pāng)崖转石 峥.(zhēng)嵘.(róng)喧.(xuān)豗.(tuí)吮.

血(shǔn)解析:选A B项,“猱”应读náo;C项,“扪”应读mãn,“参”应读shēn,“胁”应读xiã;D项,“砯”应读pīng,“豗”应读hu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当.太白有鸟道 当:阻挡 B.青泥何盘盘.. 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的 样子

C.所守或.匪亲 或:有的(人)D.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胸口 解析:选C C项,或:连词,表假设。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回转 B.扪.参历井仰胁息 扪:摸 C.连峰去天不盈.尺 盈:满 D.锦城虽.云乐 虽:即使 解析:选D 虽,虽然。

4.比较下列各句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青泥何.盘盘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不同 解析:选C 第一个“何”意为“什么”,第二个“何”意为“多么”,两个“但”均为“只”。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西当太白有鸟道 .B.朝避猛虎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解析:选C C项,名词作动词,冲击。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6.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手抚膺坐长叹 ..B.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枯松倒挂倚绝壁 ..D.剑阁峥嵘而崔嵬 ..解析:选B 然后,这样以后。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乎高哉危言危行

A.{危..四万八千岁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B.{尔来....崔嵬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剑阁峥嵘而..上青天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蜀道之难,难于..解析:选B A项,“危”分别是“高”和“正直”的意思;C项,“而”分别表示并列和转折;D项,“于”分别表比较和被动。B项,都是“从那时以来”的意思。

8.名句默写。(9分)(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描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句子: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阅读鉴赏(30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9~10题。(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解析:选A 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面对此景,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也寒了。所以A项说“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是错误的,故选A。

10.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主观题的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参考答案:(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1~13题。(12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11.分析一下颔联中“起”“生”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12.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请分析一下“笼”字表现的内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笼”字准确地描绘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2)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13.尾联中诗人借用严君平的典故有何用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劝导,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己的身世感慨。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⑤霍嫖姚:指霍去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④②

③①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透露出怀才不遇之意。

解析:选CE 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E项,作者并未在结句中透露“怀才不遇之意”。

15.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三、表达交流(10分)16.参照下面的例句,再仿写一个句子。(4分)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例句从内容上看:选取某位古代诗人,先写他的风格特点,再抓住他诗歌中的四个典型意象,最后以他的诗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从句式看,采用“某某„„,在„„,他的诗是„„”的格式。从修辞方法看,用的是比喻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王昌龄豪放而悲壮,在黄沙、雪峰、烽火、弓刀之境胸怀家国,他的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

示例二: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孤舟、浊酒之中心系黎民,他的诗是幽咽泉流的一弦琵琶。

篇4:《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基础巩固

1.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噫吁嚱(xū)

秦塞(sài)

石栈(zhàn)

抚膺(yīng)B.鱼凫(fú)

崔嵬(wéi)

巉岩(chán)

吮血(shǔn)C.咨嗟(zī)

猿猱(róu)

岩峦(luán)

瀑流(pù)D.万壑(hè)

喧豗(huī)

飞湍(tuān)

萦回(yíng)2.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地崩山崔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千沟万壑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壁立千仞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一夫挡关 D.磨牙吮血 抚鹰长叹 鹤汀凫渚 协从不问

3.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渺茫遥远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4.对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B.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5.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两组是()A.开国何茫然/青泥何盘盘

B.尔来四万八千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夫当关

D.猿猱欲度愁攀援/悲鸟号古木,愁空山

6.下列诗句朗读时语气节拍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C.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7.对下列诗句解说有错的一项()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从古蜀王开国以来,历经四万八千年,不与秦国互通来往。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手可摸到参星,穿过井星,仰起头屏住呼吸;手抚胸口,坐地长叹。C.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飞奔而下的急流瀑布交相喧闹,水冲击山崖,碎石滚滚而下,山谷中响起雷鸣般的声音。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所守护的人不是匪徒就是亲戚,但是转眼就可能变作豺狼一样的人。8.下面是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

B.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了各处山水特点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9.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A.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奈 C.秦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奈 课内精读

阅读《蜀道难》,回答问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10.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11.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 1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砅岩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是否重复?

13.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14.“西游”“西望”表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矛盾?

课外提升

(一)阅读李白的《登太白峰》,回答问题。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15.诗中两个“太白”的含义是什么? 16.“夕阳穷登攀”中一个“穷”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二)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回答问题。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诗篇前四句写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表现出反常的举动,“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1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9.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入手,分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

高考链接

(2014·浙江卷)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21.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2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猿猱(náo)

2.D【解析】A.地崩山摧

B.冲波逆折

C.一夫当关

D.抚膺长叹、胁从不问 3.D【解析】抚摸着胸口。

4.A【解析】A.也:句中停顿。

5.AD【解析】A.何:多么

D.愁:发愁,对„„发愁

B.尔:自那时以来/你。C.当:在/把守

6.D【解析】A.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C.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7.D【解析】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8.A【解析】A.“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错。

9.A【解析】李白25岁出川,天宝初年,再入蜀。第一、二空排除BD两项。与“乐章”呼应的是“气势磅礴”。排除CD。

10.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11.“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

12.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为第三段写社会环境险恶铺垫过渡。13.“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

14.不矛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模拟蜀人口气,以诫友人慎入蜀,意味尤为深长。

15.前者为山峰名字,后者是星宿名称。作者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16.太白山高峻,但诗人攀登到夕阳在山也要登上峰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17.“停”“投”侧重写诗人无心宴饮的苦闷。“拔”“顾”是前两个动作的升级,既写不甘安于现状的激愤,又写走投无路的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诗人(抒情主人公“我”)的举动往往与自己的特定心情有关。从标题“行路难”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等诗句中,不难理解这是诗人走投无路时的茫然、激愤的表现。18.采用了象征手法,“黄河”“太行”象征作者追求的宏大理想。用“冰塞川”“雪满山”写道路艰难,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的艰难处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上下文来看,这两句写诗人的理想受阻。结合“路”“行路”通常具有象征性的特点,可考虑象征手法的运用。19.①反复,“行路难”的两次出现,强调了诗人的无助苦闷。②反问,这是无助之时的悲情呐喊,把诗人坎坷失意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同时涉及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评价。这个诗句使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结合整首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经历、时代背景解答。需注意“多歧路”三字的所指。

20. C【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21.BE【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

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22.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篇5:《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4.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5.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学习重点:重力学习难点: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2.力的相互性: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接触②不直接接触4.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变化。5.力的作用效果 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例如用脚踢足球时,用力的大小不同,足球飞出的远近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足球飞出的方向不同;击球的部位不同,球的旋转方向不同。

二、力的图示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这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①选定标度:画出某一长度的线段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并把该线段所表示的力的大小写在该线段的上方。所选标度要适当(力的图示上刻度不能过少,也不能多而密,要便于作图计算),一般标度的大小应是所图示的力的1/n,n为除“1”以外的正整数。②画一个方块或一个点表示受力物体,并确定力的作用点。③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线段(根据所选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垂直于力线段的小短线)。④在表示力的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的旁边标出表示这个力的字母或数值。3.注意:①箭尾通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②若在同一个图上作出不同的力的图示,一定要用同一个标度。③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不同。力的示意图是为了分析受力而作,侧重于画准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上没有标度,线段的长度只定性表示力的大小。

三、力的示意图 与力的图示相比,只要求在图中准确画出力的方向,表达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力即可,不要求准确画出力的大小。

四、力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分类 ①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等。②效果力:支持力、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2)按作用方式可分为接触力(如支持力、压力等)和场力(如重力等)。(3)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内力和外力。(4)按力的关系可分为:共点力、共面力、平行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5)注意:正确区分性质力和效果力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相同,如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性质不同的力,可以叫同一个名称,如重力、弹力都可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都可叫动力,其作用效果可以相同。同一个力,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用绳子拉小车前进,绳子对小车施以拉力,又叫弹力、动力等。

五、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产生 静止释放的物体竖直下落。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这众多的事例说明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也叫重量,常用符号G表示。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其本质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②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不论是否与地面接触,都受重力作用。重力与运动状态和接触面情况均无关。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竖直向下即垂直于(当地的)水平面向下,沿重锤线向下。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能将“竖直向下”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垂直于地面向下”或“指向地心的方向”。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3.重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共同决定 ①在同一地点,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所受的重力可能不同(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不过这种差异很小,一般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其重力大小恒定不变。②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是G=mg.式中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用kg;g是一个与地理位置有关的量,反映地球对物体作用力的强弱。(g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通常情况下(在地球表面附近),取g=9.8N/kg,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③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其依据的原理是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作用的相互性: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或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特别注意:拉力或压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是有条件(平衡)的;且不能认为拉力或压力就是重力,因力的性质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不同。④重力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学过“万有引力”就明白了)。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六、重心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1.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引入重心的概念,就把实际作用于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等效地代替了,于是原来的整个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代替,从而使研究问题大为简便。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上叫等效方法。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它是在保证效果不变的前提下用一种简化的形式来替代原来的形式以使研究问题方便些。注意:重心并不是重力的实际作用点,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更不能认为地球只吸引物体的这一点。2.物体重心的位置跟物体的形状和物体内质量的分布都有关系,跟物体的放置情况和运动状态无关。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的重心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的位置可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3.对于薄板状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出其重心位置,其依据的原理是二力平衡条件。

七、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例一】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B.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C.用手压弹簧,手先给弹簧一个作用,弹簧压缩后再反过来对手作用。D.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相互作用。【例二】试说出右图所示的力F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例三】在下图中作出A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成30°角的斜向右上方500N的拉力的图示。

A 【例四】如图: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均为m,悬绳对小球的拉力________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___________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例五】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A、就是物体的重力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例六】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个表示对吗?【例七】如图所示为一空心圆球,内部装满水,若在其底部一小孔,水从中不断流出,则在此过程中,球和其中水整体的重心如何变化?课堂训练:1.下列各种力的名称,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是()A、浮力B、弹力C、重力D、拉力 E、摩擦力F、动力 G、阻力 H、压力 I、支持力 J、分子力 2.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人合提一桶水,各用80N的拉力,两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45°。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因物体的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C.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很可能也随着改变。D.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4.力是__________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_________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_____________而独立存在的。

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B、没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照样可以独立存在。C、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D、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这个力不是另外的物体施加的。2.下述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D、力的作用效果一定会使物体运动。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C、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D、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4.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B.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无论是静止,还是向上或向下运动,它都受到重力。C.重力就是静止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D.物体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5.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6.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B.g=9.8N/kg表示重力是9.8N的物体的质量是1kg。C.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比在平面上受的重力小。

D.在地面附近,物体静止时与运动时,其重力大小是不变的。

7.一条放在地面上的长为L的柔软匀质粗绳,向上提其一端刚好拉直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__________;长为L的均匀直钢管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现抬起其一端使其与水平地面成30角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___________。8.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9.画出下面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

6(1)放在水平地面上的重为3.O×10 N的木箱。

(2)质量为8kg的小球在空中自由下落时(不计空气阻力)所受力的图示(g取10N/kg)。

阅读材料:经典力学的建立 十五、十六世纪,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自制的各种仪器对天象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并对观测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于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地动说”的体系。

在哥白尼工作的基础上,揭开行星运行之迷的是伟大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从整理和研究第谷所观测的行星运行和恒星位置的数据中,首先研究火星的运行转道,经过无数次的探索,终于发现:火星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1609年,他发表了《新天文学》一书《论火星的运行》一文,将对火星的发现推广到所有行星,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开普勒第

一、第二定律、面积定律),随后又发现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值得指出的是,开普勒的工作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科学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观测数据中,而必须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找到事物运动的内部规律。还要指出的是,开普勒并没有以发现这三个定律为满足,他还企图用力的作用来解释它们,牛顿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而创立他的天体动力学理论的。

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以及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错误观点的否定争纠正是经典力学产生的重要标志:1586年比利时的力学家西蒙〃斯台文(1548—1620)出版了一本《论力学》的著作,其中关于落体实验是这样记叙的:“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验是这样的:让我们拿两只铅球,其中一只比另一只重十倍,把它们从三十英尺的高度同时丢下来,落在一块木板或者什么可以发出清晰响声的东西上面,那末,我们会看出轻球并不需要比重球多十倍的时间,而是同时落到木板上,因此,它们发出的声音听上去就象是一个声音一样。”1589年,伽利略进一步研究了落体问题。他在研究过程中创立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并把观察实验、数学推算和逻辑论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揭示了力和运动的本质联系,得到了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伽利略的这些发现,不仅在物理学史上而且在整个科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在于他纠正了统治近二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创立了对物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并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

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是以牛顿运动三定律为基础的。牛顿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于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数学原理》。这是牛顿的—部代表作,也是力学的一部经典著作。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等)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的力学统一起来,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所以,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牛顿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时,是站在自发的唯物主义立场上的,这是他取得重大成就的思想基础.重视实验,重视归纳,这是牛顿的科学方法论的核心,也是他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牛顿的世界观的根本缺陷在于它的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他轻视哲学指导,提出了。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唯心主义观点,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对全部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力学的巨大成就,使得当时的许多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可以用力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牛顿说:“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全可以根据力学的原理,用相似的推理,一一演绎出来.”惫更新选一步说:

篇6:《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怎样认识新旧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状况及原因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状况

中国近代国民政府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相比,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截然不同。国民政府时期一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竺可桢的气象理论、茅以升的桥梁建筑、侯德榜的制碱工艺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总体而言,科技水平是落后的。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科技成果尤为突出,在原子能技术、生物科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高能物理、航天技术等方面迅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些科学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奋斗的主要目标。与国民政府时期的科技发展相比,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出现不同状况的原因

国民政府时期科技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从历史原因看,自清朝后期开始,中国的科技发展就远远落后于西方,主要在于封建落后的生产方式长期占主导地位和新的生产方式遭到压

用心

爱心

专心 制,再加上封建专制主义控制下的教育和学风的限制和扼杀;从现实原因看,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从未真正统一,内战频繁,外敌入侵,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整体经济十分落后,再加上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教育,科技规模和普及程度有限,这些都阻碍和制约着科技的进步发展。

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较高,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大批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研究工作,成立科学院,号召“向科学进军”,制定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时期的重要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和部分领域内又为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一部分海外成名科学家在建国之初毅然回国,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在1978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在世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第一次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第二次开始于1870年前后,第三次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每一次科技革命所产生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都极大地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利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获得重大突破。其主要表现在对天体、生命、微观世界等许多领域的认识都有新的飞跃,对信息的研究也取得惊人的成就。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由此可见,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科技领域作出的战略决策是)。

A.发展“两弹一星” B.制订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C.实施科教兴国 D.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大会

2.建国以来,我国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南优2号杂交水稻新品种的研制成功④“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杨利伟 C.袁隆平D.邓稼先

4.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世界居领先地位的是()。

A.研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成功爆炸原子弹

C.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D.成功研制出“银河1号”计算机

(二)能力提高

5.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建设时期

C.“文革”时期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6.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有()。

①制定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②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③“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④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用心

爱心

专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三)延伸拓展

7.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950~1959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59~1962年:非常时期,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非常时期,几乎呈零增长;

1975年以后:指数增长期,增长率基本与世界水平相近。

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阶段中国科技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2.如何认识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关于文化史的学习前景和学习方法

很长一段时间,文化史未列入高考考查的范围,在教学中往往被广大师生忽视。从1999年起,又重新恢复了对文化史的考查,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文化史部分所占比例仍很少,都是选择题,没有出现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考查的重点集中在教育的变革、史学成果、科技成果等方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我们对文化史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再认再现上,而应当把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从文化的成因、特点、影响等方面去分析和认识。要把它看成是一定社会的文化,是对社会的折射和反映,同时又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学习新中国的科技史,应根据其特征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各阶段中国科技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正确认识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信经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既能牢牢掌握主要的科技成就,又能理解其成因及影响。

(二)例题解析

新中国下列科技成就,出现在十年建设时期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C.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D.“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

分析:本题属于阶段归类题,答案应选A。回答此题,关键是要明确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还要明确四个选项的成就分别出现于何时,两者结合回答也就不难了。

(三)学习拓展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加强科技创新是关系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在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该如何构建创新工程,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呢?

(四)自展才华

历史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同学们不能准确理解的历史概念,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吃透教材,更难准确地理解其含义。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对我们掌握历史知识是相当重要的。如本课教材中“两弹一星”的概念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有同学会误以为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是炸弹的一种,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爆炸时产生冲击波、光辐射、贯穿辐射和放射性沾染,也叫原子炸弹。而导弹是装有弹头和动力装置并能制导的高速飞行武器,依靠控制系统制导,能使弹头击中预定目标。其种类很多,可以从地面上、舰艇上或飞机上发射,攻击地面、海上或空中目标。人造地球卫星则是用火箭发射到太空,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行的物体,人造卫星的发射对于地球物理学、天文学、气象学、军事等方面有极重大的意义,并为人类宇宙航行开辟道路。了解了这些概念,既丰富了我们的科技常识,也有助于我们对建国以来科技发展史的掌握及其对国防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影响。

四、相关信息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历史随笔

1958年的“大跃进”,堪称“放卫星”之年,那时“争上游”争得十分狂热,“放卫星”就变得极其荒唐,各行各业都争着“放卫星”。某地“放卫星”亩产水稻3万斤,某地又放“大卫星”亩产水稻13万斤,某座高炉“放卫星”日产万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竟成了《人民日报》评论的标题。

其实,当时中国经济各个方面距发射卫星的条件还非常遥远,但在“大跃进”热潮的影响下,科学院在1958年6月召开的“大跃进”动员大会上,提出放重型卫星,向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于是一帮年轻人干劲十足,夜以继日,苦干了三个月,当年10月就在中国科学院跃进成果展览会保密馆里展出了卫星、火箭的设计图和模型。实际上,这些年轻人对火箭、卫星知识的了解,还不如现在的中学生。

12年之后,1970年4月25日18时,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新闻公报刚发表,顷刻间,首都北京灯火通明,锣鼓声四起,鞭炮齐放,人们带着“文革”时代特有的狂热,涌上街头高呼口号。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的整个研制工作,大部分是在“文革”最**的年月里进行的,许许多多的科技工作者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忍辱负重,依然兢兢业业为新中国科技面貌的改变默默地奉献。

(二)历史回响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考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稻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边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 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 800余万亩。国家“863”计划也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用心

爱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相关文章:

蜀道难导学案及答案05-16

李白 蜀道难05-25

《蜀道难》鉴赏04-24

蜀道难有感05-11

《蜀道难》教案05-22

《蜀道难》主题浅析09-10

蜀道难仿写04-12

读《蜀道难》随笔04-14

蜀道难教学实录04-22

蜀道难原文赏析05-05

上一篇:老师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民俗话题的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