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队工作计划

2024-04-16

扶贫工作队工作计划(精选8篇)

篇1:扶贫工作队工作计划

**镇扶贫工作队2019年扶贫工作计划

为了认真贯彻区、**市、**市和全镇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定点扶贫驻村帮扶工作,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三五”扶贫攻坚计划,转移扶贫理念,创新扶贫方式,拓宽扶贫领域,突出扶贫重点,整合资源,扎实有效地做好扶贫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目标任务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夯实基础、巩固温饱和谋求发展。围绕目标实现,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是:

(一)核准贫困群体、针对性帮扶

激发机关党员干部扶贫济困的热情,积极组织党员干部与驻点村贫困户结成对子,开展“1+1”包户扶贫,党员干部都要帮扶一名贫困户,尤其是贫困计生户都要得到帮扶,切实帮扶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给与必要的救济和救助,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让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协助搞好规划,实施扶贫开发

按照整村扶贫五年推进计划,大力协助挂点村、贫困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通路、通电、通电话和广播、解决学校危房、切实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建一个村级卫生所,文化活动室,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让定点扶贫村群众“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大力帮助定点扶贫村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几个有一定规模的扶贫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壮大新生产业,推广新技术、新产业,使扶贫贫困村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民年平均收入有所提高。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

积极联系农、林、畜牧业、科技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开展培训,送技术下乡,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基本掌握1门实用技术,实现自主创业,帮助有条件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转移外出务工,提供就业和维权服务,积极做好定点扶贫村的“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培训工作,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培训一方,致富一方。

(五)加强组织建设

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考虑每项政策对贫困群众的影响,通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在公共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

篇2:扶贫工作队工作计划

自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在华林山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扶贫工作站的精心指导下,李口村扶贫工作队对李口村村级脱贫责任组高度重视,创新机制,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精准扶贫工作有序开展,现将各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情概况

李口村位于华林山镇南部,下辖年尾、邹家、李源、坪上、李口、丁坊6个自然村,共11个村小组,现有农村人口1662人,全村共有党员47人,村“两委”班子共5人。该村共有贫困户20户,贫困总人口有43人,主要以单身老人、残疾、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者为主,目前脱贫户,有10户23人。全村耕地面积共有4343。12亩,以种植水稻、林木为主。

通过近期工作,根据贫困户认定识别标准,共入户识别20户43人,贫困户危房改造1户。

二、工作开展情况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是确定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础,自成立村级扶贫工作队以来,严格按照省市镇相关文件精神,通过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方式入户登记,全面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并按照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规定要求,建立村级纸质档案以及电子档案,为下步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强化保障,夯实基础,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责任落实,规范工作程序,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保障。成立由丁小明任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周卫华任副组长,扶贫工作队队员彭煜荃、胡双良,村委干部童建平、黄兰香、陈小林、丁松林为成员的村级脱贫责任组,明确每位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具体分工,切实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同时建立健全以村支部为主阵地、村小组为主战场、贫困户为主攻点的工作网络。

二是建立运作程序保障。脱贫责任组全体成员吃住在村,深入基层,深入困难群众,建立完善《李口村贫困户结对帮扶情况一览表》、制定了《李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计划》等各类工作计划、台账,确保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

三是建立动员宣传保障。村级脱贫责任组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全体成员召开学习系列指示精神会议,切实提高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和工作办法,先后召开李口村脱贫攻坚动员会、脱贫坚推进会、明确责任落实会、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会、第一书记及村干部碰头会共计5次,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扶贫工作积极性,书写固定标语5条,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标准,强化落实,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在精准分析上动脑筋,在精准帮扶上求实效,真正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要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识贫标准,确保精准识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严格按程序清退,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重新识别纳入,确保底数清、对象真、信息实。全面完成全镇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信息采集工作,并建立完善动态管理体系,非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共建档立卡20户、43人。做到?“一

户一档”底子清、“一人一策”?“一户多策”措施清、村支部书记心里清、帮扶责任清和脱贫轨迹清。

二是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详细统计贫困对象基本情况,收入构成,对政府的诉求等情况,分门别类的归纳梳理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缺劳力致贫、缺技术致贫等四类致因,强化数据支撑。

三是精准制定脱贫措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原因,充分结合实际,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与帮扶措施。截止目前已制定完成20户43人的脱贫帮扶计划。

(三)多措并举,全力促进,千方百计为贫困户办实事

一是着力解决政策落实问题,扶贫工作队着眼于“十大”扶贫政策,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逐项对照政策抓好政策落实。如帮助谢菊根、谌回春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帮助幸茂德、胡小荣、甘志强等落实医疗救助政策。确保了贫困户能够享受到的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二是着力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深入开展就业援助,充分安挥建筑陶瓷基地帮扶优势,主动联系辖区企业筛选出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意愿到企业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与企业取得联系,促其上岗就业。帮助贫困对象不离乡土、在本区企业就近实现就业。

三是着力强化产业扶贫。扶贫工作队把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进油茶、茶叶合作社产业扶贫工作的落实,目前已促成光伏产业公司与29户贫困户签订了光伏产业固定分红协议,为18户贫困户获得了每年20xx元的固定分红收入。

下一步工作方向

根据扶贫工作要求,在完成前期精准识别、信息采集和档案资料完善工作后。下一步李口村扶贫工作队将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帮扶措施的落实上。

一是组建农业合作社。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成立一个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将贫困人口纳入合作社产业发展的范畴,引导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扶贫。

二是开展劳动就业服务。按照“解决一个就业、帮扶一户脱贫"的工作思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介绍到园区企业务工就业。

篇3:扶贫工作队工作计划

一、我市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的现状及成效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市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为支撑,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通过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为大扶贫格局注入了活力,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扶贫开发进程。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三者有一定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在不同层次和范围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为我市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市的减贫脱贫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

1、专项扶贫:夯实发展基础,切实保障民生。

我们通常所说的专项扶贫是指对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专项扶贫,其扶贫形式主要有: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整村推进、移民易地搬迁扶贫和以工代赈扶贫;以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产业化扶贫和连片开发扶贫;以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目的的“雨露计划”培训和科技培训、示范与推广;以农村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低保对象、低保边缘户以及重残人员、重大疾病无自救能力的困难户为主要对象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临时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过去五年,我市在农村贫困地区共投入扶贫移民资金33615.91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扶贫移民资金8842.26万元,完成整村推进项目1313个。这些资金的注入和项目的支撑,使扶贫重点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贫困状况进一步缓解。五年来预计在重点村解决了41308人的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问题,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000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600元,增长30%。二是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扶贫重点村电视普及率达到100%,丰富了贫困农民的业务文化生活,大部分村民购有手机,新建翻修了砖木结构住房,不少人还建起了高标准的小洋楼。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出行、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等难题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清洁能”的目标。四是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底,“雨露计划”累计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8803人,转移就业8363人,就业率达95%。通过扶贫、扶志、扶能,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起到了“一次培训、终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输出一批,致富一方”的扶贫培训效果。同时,对全市农村对无劳动能力和低收入人群(31024户57938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仅2010年用于农村低保资金6500余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100余万元,有效地保障了这一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行业扶贫:发挥自身优势,凝聚人心民心。

行业扶贫是国家扶贫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是我国扶贫开发重要措施和政策保障的重要方面,并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前提与归宿,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近几年来,我市各行业、各部门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出发,自觉主动地发挥行业部门自身优势,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做到政策、资金、项目“三个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出色地完成了扶贫开发规划制定的各项扶贫工作任务。市县两级党政等综合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各项方针政策,在扶贫开发事业的政治保障、组织协调、机制创新、队伍建设、营造氛围、协同工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环境。市县经济工作部门积极实施财税扶贫、金融扶贫、投资扶贫、项目扶贫,努力完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引导增加信贷扶贫投入,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努力满足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积极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贫困人口从资源开发利用中切实受益,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国土整理、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农村电网改造、贫困户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建设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最优惠、最直接的扶持。市县农业等工作部门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治理和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完善灌区续建配套,使水利更好地造福贫困百姓,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支持贫困家庭因地制宜普及和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等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同时,带动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市县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部门,积极实施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计生扶贫、巾帼扶贫等扶贫工程。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用于扶贫助学、科技培训及科技示范与推广、捐赠书刊开办农家书屋、援助村级卫生所、帮助贫困户中的领证独生子女户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提供到户贷款贴息及扶贫项目、扶持巾帼创业等资金达2280余万元,不仅为我市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有利地推动和维护了我市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3、社会扶贫:雪中送炭,温暖贫困百姓。

社会扶贫,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在党和政府有计划地统筹安排财政扶贫资金、通过物化的形式对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开发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安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等部门,通过组织化的人的行为帮助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近五年来,我市共筹集社会扶贫和公益项目建设资金近5亿元,仅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直接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就达1.5亿余元,尤其是“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开展四年来,市、县定点扶贫工作组共有232名副县级以上干部轮流担任了工作组长,920名干部轮流在重点村工作过,37位市级领导,40名县的主要领导直接挂到重点村,负责指导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同时,市委、市政府还为107个重点村派去了由市、县229个单位(部门)组成的58个扶贫工作组,开展一对一帮扶,帮扶资金达1738.135万元,帮扶物资折款160.33万元,帮助争取有关部门无偿资金3843.11万元,助学、走访慰问资金155.89万元。在继续实施党政机关结对包扶贫困村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了城乡结对帮扶创“五好”基层党组织活动,选派了由市、县680个单位组成的223个工作组下到贫困村,帮助贫困村建设村级党组织活动办公场所,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共投入扶持资金8652.5万元,其中,党建帮扶资金1672.5万元,223个工作组680个单位帮扶资金6980万元。通过帮扶,贫困村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提高,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得到改善。另外,我市还开展了“万人帮万户”、“千企联百村”、“万名干部下基层、争做群众贴心人”等活动,每名干部结对帮扶一户困难户,送一张“连心卡”,告诉他们有什么想法、需求和愿望可通过“连心卡”进行联系,并认真记好“民情日记”,梳理困难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开展这几项活动捐助资金(含实物)达2500万元,帮扶对象人均受助1000余元。在扶贫帮困中,除资金(实物)捐助外,还因人而异,分类施保,提供支付信息、指导劳动技能、发展家庭种养业、介绍就业岗位等帮助,切实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

二、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是在扶贫开发历史进程中伴随而生,为我国的减贫和缓解消除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克服。

1、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还不太统一,积极性还不够高。

如有的人认为,经过20多年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贫困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对社会经济影响不大,只要经济发展了,贫困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有的人认为扶贫开发对GDP和税收的增加贡献不大,抓得好不好不影响全局;有的人还认为国家在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绝对贫困人口的生存温饱问题作了“兜底性”安排,贫困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开发式扶贫不如救济式扶贫。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干扰了扶贫开发进程,并动摇民心。

2、单位帮扶工作任务重,心有余而力不足。

近几年,各部门都开展了一些挂点活动,如农工部门的新农村建设点、组织部门的创“五好”基层党组织联系点和社区结对帮扶点,加上扶贫部门的挂点包扶贫困村,都得拿出钱来帮扶,少则1—2万,多则5万、8万不等,如何筹集资金成了各单位的一大难题,积极性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扶贫机构设置不统一,协调统筹功能弱。

相对来说,扶贫机构是一个成长中的机构,其性质为议事协调机构,本身就带有不稳定性和可忽视性。从全国各省和我省各设区市的扶贫机构设置看,机构性质各异,有独立的、有隶属的、有混合的,有行政的、有事业的;机构级别不一,省有正厅级的、有副厅级的,地市有正县级的、甚至有副县级的;机构名称多样,多数称扶贫办、有的叫扶贫和移民办、有的叫协作办、还有的叫扶贫移民局等等。机构设置上的不统一、不规范,虽与各地扶贫任务的轻重有关,与其职能相统一,但更多的反映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扶贫开发的认识存在分歧,对扶贫事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贫困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从体制上、从长效机制上予以解决。试想,扶贫开发作为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机构设置为平级机构甚至更低,扶贫部门如何正常有效地协调强势和高规格部门?又怎么去协调、统一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尽管各级都设有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虽然是一个实体机构,名牌很大,都是由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由相关实力部门组成,但现在关键是落实得不太好,工作更多的是靠扶贫部门去协调,责权不统一,扶贫部门也就很难承担起工作重任。

4、扶贫立法滞后,扶贫工作社会责任和执行力大打折扣。

由于扶贫立法滞后,实行政府主导、扶贫主管、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很难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尤其是扶贫资源整合难度大,各行各业都拥有财政扶贫资金的调配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济困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都是缺乏政策约束力的具体体现。

三、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新的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要确保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消弱,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滞。这就要求我们要合力推进以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一轮新的扶贫攻坚战,使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全面发展。

1、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管理体制,实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机统一。专项扶贫要改变过去投入分散的状况,主要瞄准重点区域和贫困农户,以整村推进为基础,以农户脱贫为目标,集中用于培育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提高贫困地区综合素质及发展能力,尤其要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户的资金规模,创新和完善项目直补、产业覆盖、技能培训、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的扶持。同时,要做好库区、深山区扶贫异地搬迁和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行业扶贫要着眼于资源整合、力量集成,把优先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并指导本行业完成本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扶贫任务。从萍乡实际出发,尤其要在“水、电、路、气、房、教、卫、文、就、保、计生和环境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扶贫开发与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社会扶贫要挖掘潜力,扩大领域,在切实加强定点扶贫的同时,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爱心人士结对帮扶,积极调动、充分发挥军队和武警、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把定点扶贫、领导牵头、部门联动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区域综合发展,党建扶贫双赢,真正产生示范和辐射效应。

2、加快扶贫立法进程。

要真正构建以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只有通过严密的法律制度,明确扶贫的法律地位、领导责任、目标管理责任、资金投入责任和社会支持责任,来强化全社会共同的认识,从而为全社会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3、提高扶贫工作部门地位。

随着贫困对象脱贫难度日益增大和社会各界对扶贫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扶贫部门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与当前扶贫部门较低的职能地位不相称。为此,必须让扶贫工作部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拥有相应的决策权和行政权,才能担当起协调统筹责任,才能确保管好用好扶贫资源,达到真扶贫、扶真贫和扶贫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4、建立长效大扶贫机制。

我国扶贫工作的一个特点是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又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扶贫工作条块分割的体制,无法形成有效的分工与配合机制,也不利于在源头上对各项资金进行整合和统一使用。因此,省、市、县都应建立一个能够整合政府各涉农部门资源,形成一个能快速决策、协调一致的长效大扶贫机制。同时,要从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高度认识问题,才能克服体制局限和部门偏见,使新一轮扶贫开发充满生机和活力。

5、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领导。

篇4:精准扶贫,让扶贫工作更高效

【关键词】民办高校 精准扶贫工作 有效开展

精准扶贫是我国的新型扶贫理念及扶贫方式,自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精准扶贫”这一理念以来,对于彻底解决目前仍旧处于贫困的几千万人口来说,确实也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对于我国民办高校扶贫工作的后续开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扶贫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程之一。结合我国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精准扶贫是我国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而提出的扶贫战略,这也是我国今后若干年扶贫工作的一个指导方向。

时光追溯到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他结合多次的调研,在多个场合就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并在他的调研下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安徽金寨考察时提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打好扶贫攻坚战,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

二、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策略开展探索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民办高校,扶贫工作一直以来也是一项重点的管理内容。扶贫工作应该如何开展?仅仅是通过给予的方式吗?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的精准扶贫工作的理念,我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先导,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现实

对于很多高校贫困生来说,他们自身的自尊心比较强,因为自己家境不好遭到同學的讥笑、嘲弄、排挤等等,很可能出现心理方面的偏差。所以在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我认为首先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先导,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现实,树立“我贫穷,但我坚强”的精神,为实现贫困生问题首先帮助这些学生解决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让贫困生意识到磨难和贫困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二)感恩教育为突破口,寻求贫困生积极的心理回应

感恩教育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话题,从社会层面的角度来看,国家、社会的筹措帮助体现了对贫困生受教育权利的社会公平机制,从贫困生角度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实际上是国家、社会对贫困生的个人关爱,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积极引导贫困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回应,以感恩教育作为突破口,引导贫困生克服不良的消极的情绪。

(三)明确受助学生的义务,促进贫困生成为社会公益活动倡导者

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内容:“大学生在享有申请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获得助学贷款等相应义务。”当前也有不少高校是按照捐赠人意图设置助学金的同时,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工作作为学生受助的条件之一,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在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下成长的,他们在受到关爱的同时,应当将爱传递下去。高校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也应当明确受助学生的义务,促进贫困生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倡导者。

(四)励志教育为手段,促使贫困生成为优良学风代表

有不少贫困生,由于自身心理上遭受了挫折,这种挫折感带来的消极情绪,促使这类学生成为了学困生、后进生,如果不能有效的对这样的问题加以重视并实施改革,很有可能促使这类学生成为“问题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学校要培养贫困生坚强的意志,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引导贫困生成为校风学风建设的排头兵。可以设置一些专项奖学金,例如学校奖学金、勤工助学奖学金等,通过这类激励措施,促进贫困生不畏困难、奋发成才。

(五)校内勤工助学为平台,提倡“助人自助”指导思想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勤工助学基金,在全校范围内设置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深化勤工助学的思想内涵,渗透“助人自助”的指导思想,力促广大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获得经济报酬。贫困生还可以通过协助学校科研部门和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今后努力着眼于“精准”二字,开启更为全面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雨晴,镶嵌式公益扶贫模式与反思——对K基金会扶贫模式的个案研究,[J],学术论坛,2016年2期

[2]虞崇胜、余杨,提升可行能力:精准扶贫的政治哲学基础分析,[J],行政论坛,2016年1期

篇5:扶贫工作队工作计划

乡镇2020年扶贫工作计划篇一

今年的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个全面为总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按照市委的工作要求,依靠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努力围绕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一中心目标,全方位地开展扶贫工作,努力提高扶贫工作实效。依据20xx-20xx三年帮扶规划,特制定20xx年帮扶工作计划。

一、帮扶村基本情况

双联村是黄石水库移民后靠村,全村9个村民小组,182户,656人,其中移民427人,劳动力296人;全村总面积12.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3亩,其中水田517亩,旱地186亩,山林12094亩。该村居住分散,人畜饮水、农田灌溉、交通运输困难,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弱,严重制约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2015年人均纯收入2755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特困户39户152人,其中农村低保户11户48人,残疾家庭13户,缺乏劳力家庭14户,因病致贫家庭12户。

全村村支两委班子组织健全,党小组3个,党员32人。

二、帮扶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

全面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做到六个精准和六个到村到户,因地制宜研究实施五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我们的帮扶工作将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为帮扶重点,帮助该村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村级班子的战斗力。同时结合该村实际,有针对性制订扶贫工作的具体计划。争取通过一年的努力,人均农民纯收入提高800元,发展一定规模的种养业带动农民致富的项目10个,增加村级经济积累3万元以上。

三、今年帮扶工作主要任务

1、基层组织帮扶计划: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活动;二是坚持三会一课一会四评制度;三是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后备干部,完善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治保会、计生协会、监督委员会等村级组织;四开展好四培四带活动;五是建好村级便民服务站,六是后盾单位、帮扶村党员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

2、基础设施帮扶计划:一是上半年投入80万元,继续村组道路硬化,今年将上年剩余的2.5公里的组道进行硬化(园艺场、川垭、易家凸、万家堉、跑马岗组);二是投入40万元,对5个村民小组的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川垭、佘儿峪、大湾、易家凸、黄家湾组)。

3、农业产业帮扶计划:一是继续做好三红密柚的培育管理;二是依靠黄石水库的便利备件,建好休闲旅游服务中心;三是扶持种养大户,并对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大户进行奖励。四是加大劳务人员培训力度,对有学习意向的劳务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

4、关爱残疾人计划:一是扶持残疾人创业;二是对特困残疾人进行救济。

5、生态文明建设计划:积极推行清洁庭院、清洁水源、清洁村庄,共建美丽双联村。一是组织专人清扫村组道路,垃圾集中焚、埋;二是鼓励村民改厨改厕。三是发展沼气、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灶等清洁能源。

6、社会事业帮扶计划:一是关爱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和在读贫困大学生的上学问题;二是完善新农保、新农合体系,做到参加保险、参加合作医疗人员达到100%;三是加强村民素质和文明教育,积极开展平安家庭评比活动;四是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认真做好孕检工作,严防计划外生育;五是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村民自治。积极做好森林防火、防盗工作,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活动;及时排解各种民事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六是做好节日慰问工作,重点是特困户、老党员、残疾军人、失庭。

四、加强建扶工作队员的管理

1、严格遵守驻村帮扶队员的管理规定和工作纪律,认真执行学习、培训、例会、报告、考勤工作制度。

2、及时报送计划、总结和相关建扶工作资料,认真建立好相关台账工作。

3、加强帮扶资金管理,确保帮扶资金用在项目上,严禁大吃大喝,公款旅游(考察、学习)。

乡镇2020年扶贫工作计划篇二

根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XX】25号),《山东省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方案》(鲁扶贫管理字【20xx】7号)和《平邑县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实施方案》(平办发【20xx】24号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精神,不断完善贫困群体精准识别工作,努力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为今后精准扶贫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提升我镇农村扶贫工作水平。

二、基本原则

全面调查,分级负责,民主公开,客观公正。

三、调查范围

全镇所有行政村提出申请的贫困农户家庭,重点调查双河村、南庞庄、碌碌泉村、周庄村、石棚村、曹家庄村、黄金庄村、五块石村、前马槽村、桃沟村“十二五”期间确定的省级和市级贫困村10个。

四、工作方法和步骤

(一)工作方法

1、标准:按照山东省农村扶贫标准3000元(20xx年不变价,相当于20XX年现价3322元)的标准进行识别。

2、规模:对10个重点贫困村内的贫困人口按贫困发生率平均50%的比例进行识别,非重点贫困村内的贫困人口按贫困发生率平均5%的比例进行识别。

3、做法: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采取“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进行贫困户识别。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组织培训(5月13日—5月22日)。制定《临涧镇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业务指导组、督导检查组、抽调人员成立入户调查组(每个村2-5人,1000人以上的村不少于3人)。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和业务培训。

第二阶段:农户申请(5月23日—5月26日)。各社区、村通过广播、入户走访、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强化政策宣传,发动群众自愿填写《贫困户申请书》。

第三阶段:入户调查(5月27日—6月2日)。对提出申请的农户由镇工作人员会同村委会开展入户调查,核实相关信息,剔除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户,筛选出贫困户初选名单。

第四阶段:民主评议(6月3日—6月4日)。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贫困户初选名单进行民主评议(1000人以下的村不少于20人,1000人以上的村不少于30人),确定贫困户入选名单。

乡镇2020年扶贫工作计划篇三

20xx年,紧紧围绕彬县教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脱贫工作的整体安排,我被分配帮扶张宏斌一家脱贫。按照学校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县精准扶贫会议精神,我于20xx年3月29日进村了解其家庭现状。为了实现20xx年脱贫目标,征求村干部的意见现制定帮扶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张宏斌,汉族,彬县龙高镇龙马村人4组村民,现年42岁,小学文化程度。家中共在平房5间,住龙马新村第一条街。实用家具均齐全,家里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小麦、玉米和苹果树栽植。

二、分析贫困原因

1.张宏斌父亲早逝,母亲年长,小孩上学,均无劳动力,家庭劳动力只有他和妻子2人。

2.文化程度过低,对于技术的学习能力不足。操作技术不过关,同样种庄稼却收成不佳。

3.妻子患病医药费用较大,思想压力大。

三、帮扶措施

1.宣传低保、五保、粮食直补政策,与村委会沟通,尽量使其享受。

2.与孩子所在学校领导沟通,使其孩子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享受营养餐工程。

3.宣传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政策,积极与合疗办衔接,争取解决家里存在的困难。

篇6:扶贫工作队工作计划

一、向本单位和州驻村办负责,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开展农村驻村扶贫工作。

二、加强本单位、州县市相关部门衔接协调,为驻点村争取项目资金,促进驻点村发展。

三、组织工作队员和驻点村干部群众抓好驻点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建设及社会事业建设。

四、工作组长挂村扶贫,每月到驻点村一次以上。

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职责

一、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协助村第一支书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

二、协助村第一支书做好扶贫村各项扶贫项目建设。

三、完成好工作组长和村第一支书交办的工作任务。

四、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宿村不少于10晚。

工作组学习制度

一、工作组长每月召集工作队员集中学习一次,时间1-2天,有会议记录和学习笔记。

二、组长和第一支书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村里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并坚持集中统一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以平时自学为主。

三、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建知识、农村管理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做到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

四、坚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针对性的开展学习,认真总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规律。

工作组财务管理制度

一、村里使用的专项扶贫资金要设立专项账户,专款专用,严格管理,严禁套取、挤占、截留和挪用。

二、对项目资金和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定期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接受相关部门的审计、监督和检查。

三、对村里有关日常开支实行“一支笔”签字,开支事项要事先做好预算,并及时汇报,经研究同意后才能开支。

篇7:扶贫工作队工作计划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乡镇扶贫工作总结,基层干部则是“一线战士”,要直面群众,发展经济、化解矛盾、搞好服务。本人整理了各类基层干部的总结文章,可以顶部搜索栏中找到您需要的文章。更多乡镇扶贫工作总结关注初心范文网扶贫工作总结栏目。

? 乡镇扶贫工作总结【一】

? 胡家营镇辖 10 个行政村,130 个村民小组,6104 户,农业人口 20362 人。其中贫困人口 1225 户,3673 人。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 9061 元。贫困人口户数和人数分别占全镇的 20%和 18%。扶贫、脱贫工作任务比较艰巨。经过全镇上下的扎实工作,我镇超额完成了脱贫目标任务。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 一、高度重视,责任明确 ? 根据南扶办函〔2020 〕9 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针对给我镇分配的今年脱贫人口 330 人的目标任务,召开专题会议对指标进行了分解落实。并将脱贫指标任务纳入镇对村总体目标考核体系中,在年初的全镇经济工作会议上同各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作为一项考核的硬指标督促村两委认真完成此项工作。由于全镇上下对扶贫工作认识到位,从年初一开始,我镇的扶贫工作就步入了日常化和正规化。

?

篇8:扶贫工作队工作计划

一、依靠打工、环境恶劣:万安移民扶贫搬迁原因

(一)依靠打工——万安县移民概况

万安县地处吉安市南缘,与赣州接壤。全县国土面积20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75万亩,山林面积214.3万亩。辖9镇7乡1个垦殖场,132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1834个村民小组,人口30.2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该县有移民51459人,主要源于万安水库搬迁移民,是江西省第三大移民县,其移民基本情况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打工收入高农业收入低。万安县移民人均纯收人为5004元,高于该县4917元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但农业收入较低,为1130元,打工收入较高,为2652元,可见该县移民收入主要源于打工。二是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比例过半。万安移民劳动力中54.5%的人口都常年在外务工且大部分人从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体力型劳动,而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移民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口比例为78.3%,对打工收入的依赖程度更高。三是库区周边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体现在“一少、一差和五难”首先是耕地少,人均不到0.5亩耕地;其次是农水设施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再次是耕作难,土地贫瘠野猪侵害严重,无法保证基本口粮;四是行路难,因不通公路,出门靠步行,运输靠脚板,肩挑背磨,马驮船拖五是就医难,因远离医院,很多危重病人因施救不及时一命归天;六是就学难,因远离学校,移民子女就学不便,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干脆就辍学在家;七是娶妻难,不少青年男子已过结婚年龄娶不到妻子,有的不得不抛下老人入赘女方家庭。

(二)靠近城镇——库区移民脱困之路

目前,我省帮助贫困移民脱困的探索有很多,二次搬迁是其中之一。万安县选择移民城镇化无土安置的原因有三:一是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基础设施问题投入费效比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弹前乡上洛村晓林坑组共有移民25户,125人,人均耕地不足0.5亩,农水设施落后,粮食难以自给;交通极为不便,水路需1个半小时以上,距离最近的硬化道路6km,距最近乡镇15km,目前的通路为一条2米多宽的小路,处于晴通雨不通的状态,要基本解决交通、农水等基础设施问题至少要投入200万以上的资金,相当于人均近2万元,费效比低,而且难以解决其生存环境容量不足、人均耕地少、土坯房危旧、上学就医困难等问题。这样的村组在万安还有42个。二是土地调剂困难,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后,安置地居民越来越珍惜手中的耕地,不愿意拿出来调剂给移民户,要实现有土安置成本高昂且受到原住民的抵制,而强行实施将使移民与原住民之间产生很深的隔阂。三是移民收入来源主要靠打工。库区移民的过半收入都来自打工,人均生产资料少的移民户的收入更加依赖打工。如果将这部分移民搬迁至乡镇乃至县城附近,一方面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环境,提升了他们发展环境。另外一方面也降低了他们打工、上学、就医和培训的成本。

(三)缺钱搬迁——万安困难移民的意愿和人数

截止2011年底,全县仍有26605人生活在库区周边,其中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的有6279人;地质灾害隐患点486个,受灾525户3397人;距硬化道路5公里以上的1201户5173人。调研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困难移民都愿意或能够搬迁。由于受到财力不足、传统观念、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部分贫困移民并不愿意或不能迁出。在弹前乡上洛村座谈时,移民代表肖祥榕、肖发明均表示因无力承担建房或购买房屋的费用,他们无法响应政府的搬迁号召。据调查,万安县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的6279名库区移民中,能够接受搬迁扶贫的有1606人,不愿意接受搬迁扶贫的有736人,愿意但因经济原因无法搬迁的有3937人。

二、高位推动、重点倾斜、严格把关:万安移民搬迁纪实

万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库区贫困移民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紧抓万安列入全省库区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试点县契机,充分打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和中央苏区县等四张政策资源牌,结合“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和“县城人口倍增计划”,探索出一条整合资源、集中安置、助推县城人口倍增的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新路子。

(一)创新思路,高位推动

2003年到2011年,万安县共搬迁“三区”移民3744户15682人。但由于万安库区影响范围广、自然条件制约程度深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截止2011年底,全县仍有26605人生活在库区周边,而且仍有14849名“三区”移民需要迁出。如何让这部分群众“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惠民政策要往移民靠、三区移民要往县城靠”的新思路,决定走“三区移民合一”的路子,在县城和工业园区周边,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打造“三区”移民集中安置点。作出这个决策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开会议研究具体措施,多次深入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分管领导负责狠抓落实,做细做好具体工作。从县四套班子领导到乡镇、部门同志,经常深入移民家里听取意见建议,做好搬迁安置到县城和工业园区周边的思想、帮扶等工作。

(二)紧靠城镇,建点带动

往年万安县多采取就近搬迁安置解决“三区”移民脱贫的办法,不仅难度大、成本高、效果差,而且造成已实施就近安置的移民增收致富、自我发展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积贫难返。为真正提高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该县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对移民实施城镇化搬迁,贴近靠近城镇,尤其是县城集中建点。结合“县城人口倍增计划”,首先在紧靠县城的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的精品点---陈家塘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施。该安置点占地面积49亩,规划建设77栋移民住宅,并配有池塘、亲水木台、绿地、休闲广场、半山凉亭等公共设施,已确定接收移民77户274人,其中库区移民30户127人,深山区移民26户111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1 1户36人,并安排扶贫移民基础设施配套资金52.4万元,水库移民项目资金103万元。目前,20栋移民住宅已建成封顶,其余房屋和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一个高品味、生态好、园林式的移民新村将很快呈现在大家面前。以此为示范带动,该县还将在城区和工业园区周边建设以栋房为安置单元的移民新村,在县城新区与工业园区结合部建设以套房为安置单元的移民小区,并在县城新区规划建设一所移民学校和一所移民医院。

(三)重点倾斜,政策促动

为扩大三区合一建点成效,万安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用地方面,每年在县城、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安排50亩以上土地用于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包括在城区和工业园区周边建设移民新村,在县城新区与工业园区结合部建设移民小区以及移民学校、移民医院,用地都优先考虑。其中移民小区的建设,由县政府统一供地,县扶贫移民办负责建设。在资金方面,移民无论是建栋房还是购套房,政府均给予每人3500元的补助。同时,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的配套基础设施统一由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在管理方面,凡是库区、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由本人申请,经有关部门核实,均可进入移民新村建房或移民小区购房安置,享受同等待遇。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和服务,移民入住后可落户到社区。移民迁移后,保留他们在迁出地原有的山场、田地等资源,并鼓励流转,助推移民加快致富步伐。

(四)严格把关,程序牵动

由于移民新村的地基价格和移民小区的套房价格大大低于市场价,为杜绝假借移民名义安置搬迁到移民安置点的现象,让优惠政策真正惠及移民群众,该县在具体环节上制定了严格的操作程序。一是在电视媒体和网站上及时发布建点信息,公布接收移民的资格和条件,公开征集符合资格条件的移民户报名,接受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二是由县扶贫和移民办会同县纪委组成核查组,与乡镇、村干部一道对申报户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将不符合条件的申报户予以淘汰。三是当申报户过多、安置指标不足时,由县扶贫和移民办组织符合条件的申报户进行现场抽签,县纪委现场监督,县公证处当场公证,最终确定进点名单。四是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假借移民名义申报建房或购房,否则不仅要退出所建或所购房屋,而且还要严肃查处;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用地保留集体土地性质,移民所建栋房或所购套房只能继承,不得交易。由于整个程序规范严密,充分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因而受到广大移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资金不足、激励不够、能力不强:库区移民扶贫搬迁的困难

虽然万安县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做了一些努力和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体现在三不:

(一)资金不足

搬迁资金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困难移民搬迁建房资金不足。以万安一户四口为例,要承担13.5万元/人的房屋建造费用,即便是移民小区购房安置,每人购房的支出也可能会超过2万元,对于年人均收入2-3千元的贫困移民而言,其资金储备远不足以支付这笔费用。二是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资金筹集困难。随着目前安置土地越来越难以获得,加上工价及物价的普遍上涨,地方政府安置贫困移民的成本越来越高。以杨万线移民安置点为例,除去扶贫移民项目150万元资金外,万安县政府还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用于三通一平、环境改造和宅基地建设,平均每个移民投入近万元。万安县如果要妥善安置所有三区移民,必须筹集近亿元配套资金,安置库区移民也需超过6千万,如果不扩大投人渠道,配套建设资金筹集对于贫困县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二)激励不够

政策激励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优惠幅度不大。对于库区困难移民二次搬迁具有支持、引导和激励作用的优惠政策不多,优惠幅度不大。首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地质灾害移民外,国家未出台土地优惠政策,造成地方政府调剂和使用土地困难,退而选择无土安置,甚至出现无土地指标安置的问题。其次没有出台对于无土安置移民的优惠政策,比如对移民搬迁工程实施“零税费”管理,鼓励困难移民迁出来;对于移民就业、创业的优先、税收减免政策,帮助迁出的移民安稳致富。二是资金激励力度不够。首先是对贫困地区的政府而言,搬迁资金筹集困难,加之没有相关的资金激励机制,做好做坏一个样,打消了很多政府实施移民搬迁扶贫的积极性。其次是移民每人4000元的建房专项补助资金相对偏低,移民搬迁后负债情况比较普遍。随着近年物价不断攀升,4000元对于移民迁出的激励作用愈发不明显。特别是对于贫困移民,本身家庭资金储备就少,要实现搬迁,仅是搬迁负债就可能压垮他们,4000元/人的补助对于他们的帮助杯水车薪。三是扶持渠道不广。由于缺乏政策推动和激励机制,目前积极融入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部门并不多,导致很多地方仅有扶贫和移民办唱独角戏,移民即便迁出来,也会出现“安稳致富”无人管的现象。

(三)能力不强

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移民户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表现在大多贫困移民或是文化素质不高且因循守旧,或是家庭成员劳动力比例低多数基本丧失劳动,或是“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即便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他们依然难以摆脱贫困。二是政府帮助贫困移民户提升发展能力的能力不强,表现在政府对于帮助困难移民摆脱落后守旧观念,树立奋发向上新文化方面;在帮助劳动力比例低的困难移民家庭减轻负担,谋求发展方面还是鲜有举措,能力不强。

四、“强化拉力、大力支持”:库区移民扶贫搬迁展望

万安调研结束之后,我们明确了要使二次搬迁、科技培训、产业扶持有机结合,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提升移民发展能力,逐步解决库区移民生存环境恶劣的问题。在此,我们单就移民二次搬迁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需要强化拉力,让贫困移民走出困境

所谓强化拉力,就是增加二次搬迁对困难移民的吸引力,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我们认为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在安置形式上下功夫,多形式安置,让移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安置形式,做到应迁尽迁,比如愿意务工经商的,可以选择集镇安置;孤寡老人,可以选择敬老院安置。其次是在选点上下功夫,为移民持续发展考虑,尽量选择在“近路、近水、近电、近田、近学校、近医院”,并很少与安置地居民发生土地、水源矛盾的区域,为移民的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再次是在出台优惠政策上下功夫,首要是提高补助标准,争取建设、民政等多部门补助,对于移民的综合补助建议不低于1万元/人。并出台针对搬迁移民的土地、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城市务工、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个别极端贫困的移民户,实施差别扶贫。最后是在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上下功夫,给予搬迁移民信贷优惠,让他们建房不差钱,创业经商有底气;在大力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注重整合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水安全、村组公路、小农水等多渠道的项目资金,支持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库区移民困难救助基金等形式帮助移民解决搬迁后遇到的难题。

(二)需要大力支持,让贫困移民放心搬迁

上一篇:先进德育工作者事迹材料下一篇:装维人员安全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