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西冲记叙文作文

2024-05-14

回忆西冲记叙文作文(精选3篇)

篇1:回忆西冲记叙文作文

游西冲作文

游西冲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西冲玩。西冲在深圳的东部,那里海水清澈,沙滩细腻,天空湛蓝深远;是夏天度假的`好地方

我一下车,马上往海边跑去。我们先在岸边搭了帐篷,再准备了一桌子的食物和一个大太阳伞,就下海游泳去了。

我在浪花中漂呀漂呀,突然,来了一个大浪,把我打飞了起来,着地时我已经漂到了岸上。我爬起来,看见离我很远的地方有很多礁石,我就往那里跑去。快到礁石的时候,突然有一只狗来追我,吓的我赶紧跑到附近的一块大石头上面,狗看看我,就走了。

我从石头上跳下来,发现石头上有很多小寄居蟹,石头下面还有很多大螃蟹,我很轻松就抓到了许多。我又发现旁边的沙滩上,有一跎肉乎乎的东西,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堆海葵;我把它抱起来正要走,看见一个洞,洞里有一只水母。奇怪!海葵和水母怎么在沙滩上呢?我正想去问爸爸,一转身作文 ,呀?我们的帐篷呢?原来我已经走很远了。

我跑回帐篷,休息了一会,吃了点东西,又下海去冲浪,游泳,玩沙子……

天不知不觉的黑下来,该回家了。我们整理好行李,拍干身上的沙子,离开了美丽的西冲……

今天真是刺激有趣快乐的一天。

篇2:回忆西冲记叙文作文

一、范文引路, 领略线索精髓

这篇文章回忆了与爸爸相处的两个生活片断:父亲工作忙, 在我考试失利时宽容我;小升初时爸爸深情地送我。这些写母爱、父爱的镜头想必司空见惯, 写作文时也能记叙一些片断, 可就是组不成文章, 有的用小标题, 有的用一二三来表示。而这篇文章采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连接方式, 在读朱自清《背影》的过程中, 回忆自己的父亲。我们来看看小作者是怎么连接的。

从时间上看:课前预习时想起了父亲;上课读书时想起了父亲;课后, 感情得到升华, 准备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文章。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中穿插回忆, 手段可谓高明。

从内容上看:预习时, 看到朱自清的父亲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朗读时, 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送自己的情形;回到现实中, 准备记叙父亲。现实的内容与回忆的内容交相辉映。

从线索与人物的关系上看:现实中是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他自己的父亲, 回忆中是作者回忆自己的父亲, 无论是现实还是回忆都是要表达父子深情, 线索选择非常贴切自然, 联系合理, 均是表现父爱的主题。

从前后文衔接来看:文中的回忆能抓住契机, 自然而不生硬, 如出现一些表示“路标”的词:第一处, 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亲;第二处, 父亲的背影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从文章详略上看:现实是个引子, 要略写;回忆是文章的重点, 要详写。

考生安排线索, 首先要有这种结构意识, 再选择恰切的现实事件把回忆串起来, 这种选择线索的方法, 很有借鉴意义。师生可以共同商讨哪些事可以作为这种“现实”呢?如从日常行为:如散步、赏花、下棋、游戏、放风筝等;还可以是做饭、整理衣服、翻看照片等等。结合上面讨论的内容, 要求学生明确这种线索, 要有过程感, 要能跟回忆的内容吻合, 共同表现主题, 同时作为线索的现实事件, 不能太复杂。明确了这些就可以让学生作文了。

二、学用线索, 巩固线索用法

学生掌握了双线结构的精髓后, 从学生写作的片断中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教师要及时指正, 让学生少犯类似错误。

1. 写出来的“现实”生硬, 缺乏跟下文的内在有机衔接。

有的学生写作时, 为了写出过程, 单独看“现实”的材料是完整的, 但和下文回忆的内容衔接得不自然, 太勉强。如:

家中要拆迁了, 这个养育了我近二十年的家要拆了, 我想起了这个一手将这个家砌起来的父亲。/走到院外, 远远地望着这房子, 我想起了父亲的辛苦。再细看看到那不大的阳台, 这让我想起来父亲。/这房子凝聚着父亲的心血, 这房子是父亲最美好的回忆。

这里重点谈的是对家的依恋, 而下文回忆的内容是父亲对我的关心, 上下文缺少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现实与回忆是两个主题。

2. 写出来的“现实”语言乏味, 缺少必要的描写。

有的学生写作时, 只为了写线索而写线索, 生硬地将线索塞进文章中, 语言乏味, 没有活力。有的考生直接这样写:

今天我过生日, 想起了父亲。/我吃着生日蛋糕, 想起了父亲/点燃了生日蜡烛, 我为爸爸许愿。

这样的线索虽然也写出了过程, 但语言乏味至极。如“过生日的时候, 爸爸送了一只音乐盒, 非常精致。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每当我看到音乐盒就想起了父亲, 打开音乐盒还能听到悦耳的音乐。/音乐盒陪伴了我很久。”这段文字, 本可以对音乐盒进行描写, 体现父亲精选礼品时体现出对我的爱, 而学生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为写线索而写线索了。没有能把线索作为表现主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 写出来的“现实”低幼化, 缺少必要的选择。

作为线索的现实事件, 理应简洁, 最好是某一个细节, 而有些考生, 把现实写得低幼化, 也有的把现实作为重点事件来写, 这就造成了与“回忆”的冲突, 显得详略不当, 不知道学生要突出现实还是回忆了。如:有学生这样写:

在回家的路上, 我被红灯拦在了一个十字路口, 那路旁有对父子进入了我的眼帘。小孩好像在与父亲争吵着什么, 父亲不肯, 几次不应后, 孩子哭了, 甚至说道:‘你根本就不爱我, 小气死了。’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亲。/泪水溢满了泪光, 泪眼中模糊看出了父亲已经妥协, 买了东西, 牵着儿子的手远去了。

我们且不说事件的真假, 这个事件跟下文写父亲对我关心显得冲突。如果再把中间和结尾写上, 这样的事件, 本身就低幼化。所以, 写作前就应该考虑好选择合适的线索, 合理地安排好。

其实作为线索的现实事件, 最好能突出细节, 并且有进展的过程, 像范文一样, 如有的学生写看电视的过程中, 画面内容故事与自己生活中情形类似, 想到了父亲;在读书的过程中, 某个细节触到了自己敏感的神经, 想起了父亲;通过“买枣, 吃枣, 吃完枣”的过程思念父亲;通过品茶过程想念父亲;通过听歌时听到歌词的内容让自己想起了父亲。

当然, 双线结构有多种形式, 要选择既适合文章内容, 又能娴熟运用的写线索的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安排线索, 都应该做到合理自然, 线索出现要在恰当的时机, 线索的安排要能突出主旨。

篇3:回忆“忘不了”,记叙提升

(1)结构可以是:我想起了你……我想起了你……我想起了你……

(2)结构可以是:依稀记得……依稀记得……依稀记得……

(3)结构可以是: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

(4)转换成妈妈的角色:孩子,你……孩子,你……孩子,你……

(5)转换成爸爸的角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孩子,为什么不理解父亲呢?

(6)独自结构:妈妈,我要告诉你……妈妈。我要告诉你……我要告诉你……

(7)书信形式:给妈妈;给爸爸;给女儿;给逝去,的人……

(8)悬念式:设置悬念——解迷——爱心

(9)冲突式:母女冲突——对话沟通——理解

现以下面这篇文章为例,提炼记叙文的写法。

提篮春光看妈妈

安徽考生

午后的阳光碾碎了洁白的栀子花辩,落下一地斑驳的清影。我躺在安乐椅中,微弱地呼吸。

我想,我是老了吧:我的脸好像核桃一样粗糙不平了,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身上布满深褐色的斑点。我低头,看那些松软的泥土,或许,不久我会与它们融为一体了。卧龙跃马终不过黄土啊!

此刻,我的心里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曾几何时,那个被称之为故乡的地方,也有这样温暖的阳光。也有这样一片飘着芳香的泥土。我仿佛又看到了家门前的青山绿水,闻到老屋厨房里飘出的饭香……

依稀记得儿时的家园,青色瓦,黄土墙。屋里住着一位汉子,每日早出晚归。他喜欢叼着旱烟,坐在门槛上望着妻儿,一脸知足的神情。屋里的女人,也是起早贪黑操持着家务,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就是爹娘。

依稀记得儿时的顽皮,摸鱼捉虾,掏鸟蛋。玩伴们拿着竹竿和树枝,在山坡上追逐嬉闹。

依稀记得战火烧到家乡的情景,我告诉爹娘,我要抗战救国时,爹和娘的眼圈都红了。这是我有生第一次看到眼前的汉子——我的爹如此的脆弱。油灯下,娘将一滴滴眼泪缝进了新制的衣裳。

依稀记得,那个梳着两条辫子,双眼通红,如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站在村口挥手,声声唤着早些回来。这声音,直到远去的亲人身影逐渐模糊,才化在风中。

一晃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当我随着军队踏上这片被称为祖国宝岛土地的那一刻,我知道——家乡。已离我远去!

我带着终身的遗憾,我以为我再也回不到那个老屋了,几年前的两岸实现了间接三通,我没有回去。物是人非,我不知回去寻些什么。接下来的,台商第一次包机去探亲,我没有回去,因为,我的亲人早已化作尘土……

如今,我老了,将不久于世了。故土却牵动我的神经,毕竟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是我此生依恋的地方啊!

我愿回到那个小山村,躺在母亲的坟旁,就如落叶归于土地一样……

风筝飞得再高,总有一根红线系着,落叶飘得再远,总要归于根啊!

我愿在迟暮的某一天,永久地躺在那遥远的故乡的土地上,慢慢地,慢慢地,化为泥土……

【文本解析】

(1)结构形式:“依稀记得儿时的家园……依稀记得儿时的顽皮……依稀记得战火烧到家乡的情景……依稀记得,那个梳着两条辫子……我带着终身的遗憾……”

(2)转换角度:以一位台湾老兵的角度,写了对故乡的惦念、怀念、思念之情。

上一篇:快乐过母亲节小学作文下一篇:计算机专业专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