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同命运「推」

2024-04-11

同呼吸,同命运「推」(精选5篇)

篇1:同呼吸,同命运「推」

几天前,我看了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它深深震撼了我,使我难以入眠。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同命运。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雾霾问题。这部纪录片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让人们开始关注到雾霾污染的严重性,引发人们对环境污染的热议。

在身边,我就感受到了环境发生的变化。几年前没有空气污染。白天,你会看到朵朵白云飘浮在湛蓝的天空中;夜里,一颗颗宝石般的星星闪烁在幽远的夜幕下。任何一条村边小溪清澈见底,潺潺而流,各种鱼儿逐食嬉戏。可今天,天空浑浊,很少能看到蓝天白云。与星星对话已是遥远的梦想。

我非常感谢她,她让我们认识到雾霾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呼吁中国人关注环境问题。她使我们引发思考:如果环境继续恶化,工业污水乱排放,无限制地排放燃料废气,河水被污染,森林无限制砍伐,天空永远阴森森的,酸雨泛滥,人类有什么未来?带给我们的就是疾病和毫无生气的.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的后代问:书本上说的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春天的小鸟呢?我们该怎么回答?也许我们只能说:那只是曾经,再也回不去了。我们怎么对得起子孙后代?

为了我们生存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行动起来:少燃放烟花爆竹,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约能源,爱护花草树木。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会重现一个山清水秀的世界!

篇2:同呼吸,同命运「推」

今天我想讲给大家听的是一个意大利的经典童话――《战胜命运的摆布》。

从前国王有七个女儿,无忧无虑的生活。小公主十四岁那年,忧愁来到了她们身边。因为敌军向她们国家进攻,国王失去了王冠和军队,自己也成了俘虏。王后带着女儿只好逃进森林,过着贫穷困苦的日子。

一天晚上,王后走出小森林中的小木屋,发现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太婆手里拿着一只篮子走过来,王后给她讲了最近发生的事情。

老太婆听后摇摇头,“不幸的王后,你的七个女儿中有一个命运很凶恶,你们的不幸都是她引起的。和她在一起生活,你们就不会幸福。”

“我的哪个女儿命运最凶恶呢?”

“你回去看吧,睡着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胸上的那个,就是她。你只要赶走她,那么一切都会好的。”

王后走进小屋,点灯细看,当她走到最小的圣吉娜面前时惊呆了。她忍不住伏在圣吉娜床边痛哭起来。“我的小女儿啊,你是多么可爱,难道真是你给家庭带来不幸?不,我不信,我永远也不把你赶走,宁愿分担我的厄运所带来的一切不幸。” 【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 】

圣吉娜被母亲惊醒了,但她仍然平静地躺着,直到王后哭累了睡着。她悄悄收拾了几件物品,就走出了小木屋。她走啊走,一直走到太阳升起,来到平原上,远处只有一座平房。

圣吉娜朝房子中一看,发现三个女人在织布。一个用金线织,一个用银线织,一个在用红线织。在她们的手下,织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公主看得出神了。

有人发现了,打开门请她进去。圣吉娜进门后就开始扫地,洒水,生炉子还学着纺线,她们都夸她勤劳。太阳快落山了,一个织工对小公主说,“我们要去作客,你在家要看好家。这机上的布都是为了给国王结婚时穿的,你要看好它们,千万不能出错。”

小公主答应了,把一切收拾好就开始睡觉。睡到半夜间,她听到沙沙响声,好象有人在房间里走动,“谁?”

“是我,你的命运,到明天早晨你就知道,我给你准备了什么样的礼物。嘻嘻。”

小公主以为自己在作梦,便又睡着了。第二天早上,三个织工回来了。天哪,纺车坏了,织好的金布银布铰成碎 片。织工们大骂起来,“你给我滚,你这讨厌的家伙。”一阵棒打脚踢,把小公主赶了出去。

小公主哭着走到一座村庄,她不敢再走进任何人家。一家主人出门发现了她,就邀她进屋休息。他们是为国王酿酒的,晚上要出门。到了晚上又有人进了屋子,小公主大喊起来,等主人来到时发现酒流成了河,气得他也大骂起小公主来,劈哩劈拉地把小公主也打出了家门。

她来到河边,看见一个女人在洗衣。“我是洗衣工佛罗伦萨,我想找人帮帮忙,你愿意吗?”

“如果您愿意,我乐意帮您。”小公主回答。

她们干得很快,洗过衣服后,就开始在草地上织补破洞。原来这个佛罗伦萨是为国王洗衣补衣的人,她看到小公主这么好的活计,留她要为她当助手。

但是小公主很害怕,“我那不幸的命运一直跟着我,无论我走到哪里,不幸的事情总是跟着我,我怕给您带来不幸。”

“这是小事!”佛罗伦萨不以为然地说,“命运,当然很重要,可是人不是那可以被风随意吹动的风向标,人可以顶着风转,可以使凶恶的命运变得善良。”洗衣妇拿出两个面包,告诉小公主把它们送给自己的命运女神一块,请她告诉小公主小公主的命运女神在哪里。小公主带着面包上了路,在海边她真的看到了佛罗伦萨的命运女神,得知自己的女神原来是一个凶恶的老太婆,她住在山石洞裂缝里。

当老太婆看到小公主时,生气地嚷起来,但当看到小公主递来的面包,她的语气柔和了。小公主悄悄地走了。这以后,佛罗伦萨又为小公主准备了衣服、鞋子、头巾,还有香皂、玫瑰油送给老太婆,并且要她一定要为她洗一次澡。

小公主听了佛罗伦萨的话,真的把东西带了去,而且趁老太婆不注意,帮她洗了澡换了衣,洒上玫瑰油。啊!小公主面前站着的是一个既可爱又善良的老太婆了,她高兴地送给小公主一小段花边。“事情常常是这样,一个人有了凶恶命运时,常常只知道埋怨、咒骂命运,这样命运就更凶恶。而你,我亲爱的,却是努力想办法使自己命运好一些。现在,你的一切都将会好起来的。”命运老太婆说着。

原来国王要结婚了,但新娘衣服上少一段花边,佛罗伦萨把小公主带了来拿出了花边。国王与小公主相爱了,他们结婚了。

面对着命运,我们无从选择,但我们有办法通过努力来改变它所带给我们的伤害与创痛。如果你象小公主一样,以自己的善良真诚与努力,竭力完善着自己的言行,去争取去奋斗,谁又能阻挡得了你获得美好生活的脚步?即便是凶险的命运又当如何?

前两天看电视当看到他那矮矮的个子,有些怪异丑陋至极的表情时,我惊呆了。

雪峰是一个年轻人二十左右的年龄,但个子却不及一个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高,而面容就更是怪异丑陋,任何人看 到他都无法认为他是美丽的。听了他的讲述,看到他曾经生活过的情景,看到那许多曾与他相识的人们的对他的喜爱,与那发自内心的诉说,你不由得会对面前这似乎是丑陋的人产生敬佩之情。

雪峰是喜欢音乐的人,他喜欢拉二胡,也为此付出很多辛苦。当年他在哈尔滨求师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每天以方便面充饥,条件艰苦异常。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弃对于艺术的执著追求。每当清晨朝阳升起,黄昏至夜晚,他周围的人们便可以听到那激越的或是悲伤的,明亮的或是阴郁的乐曲响起。伴着二胡的乐曲,人们吃饭,闲聊,生活,也因而对这个年轻的孩子产生了更深刻的崇敬。

“你看人家孩子,多有毅力,虽然身有残疾,但精神不比我们这些正常人健康得多?要是都象他这样爱学习,何愁没有发展?何愁不能读好书,考取理想的学校?这个孩子,真是了不起啊!”街坊们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当一个人具有了一种精神,他就变成了一棵会发光的树,照亮了从它身边经过的人生;当一个人拥有一份执著,他就变成了浓香袭人的芳草,将那份明亮与快慰,健康与活力传递到千里之外,成为“千里桂花香”。

“这个孩子心眼可好啦,如果别人有了困难,他也总是惦记着大家。”邻居们的赞许是出自内心的真诚。

在这物欲横流的尘世间,功利的思想与意识充斥着人间的各个角落。城市的车水马龙回荡着不止是生活的激情,还有更多的焦躁与浮动。一个小小的人物,以他平和的心态,执著的精神,淡泊淳朴的人生观,引起了人们的敬仰,这是何等深刻而又丰厚的人生?而且,他还竟又那么年轻,那么美丽!心与心的距离可以很近,如果当心灵里只有阳光;心和心可以交融,如果当心灵里只有爱与善良。

篇3:同呼吸,同命运「推」

一、五条同命运不同经历的小鱼

萧红选择盆中的五条小鱼作为叙述对象, 缓慢而不厌其详地叙述了这五条鱼死亡的过程。这五条小鱼最终都死了, 应和标题“同命运”之意, 这盆中五条小鱼的命运本都应该是在砧板上终结生命, 但那条在砧板上临死挣扎的小鱼, 让萧红对其它的小鱼产生怜悯和关注之情, 她的角色由从“吃鱼者”演变成了“养鱼者”, 这五条小鱼奔赴死亡的过程也有了差异:先“死”的三条小鱼, 顺理成章地被杀了, 应和了“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命运, 最终丢到垃圾桶里了。余下的两条小鱼逃脱了沦为鱼肉的命运, 但也没活多久, 一条在水中寂寞地死了, 被丢到垃圾桶里了;一条郁郁寡欢地在盆中这片小天地里孤独地活着, 几日后跳跃到地板上干涸而死, 也被丢到垃圾桶中了, 至此五条鱼的死方才完结了。萧红用其细致的观察力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小鱼临死前的生命画卷。

悉数文章中的细节描述, 我们能够感受到萧红多视角的切入和独特的语言方式。在三条小鱼被解剖入锅的过程中, 她多次提到:“鱼活啦!”看到悲惨的小鱼, 她“眼泪都跑到眼睛上来”, 从这些字眼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从女性的视角对于脆弱生命的怜悯和关注。在最后一条小鱼的饲养过程中, 她详细描述了这些场景:“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 到第三天忧郁起来, 看了几次, 它都是沉到盆底。”“他敲一下盆沿, 小鱼走动两步;再敲一下, 再走动两步……不敲, 它就不走, 它就沉下去。”“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 小鱼在养病, 不要打扰它。”从这些字眼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从儿童的视角, 用孩子般单纯而又啰嗦的语气, 流露出其发自内心对于小鱼生命的关怀。在彰显五条小鱼相同结局的这些语段中:“晚饭的鱼是吃的, 可是很腥, 我们吃得很少, 全部丢到垃圾箱去。”“到早晨, 用报纸把它包起来, 丢到垃圾箱去。”“就这样吧, 我送它到垃圾箱去。”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从人性的角度, 在回环往复的叙述中表达出对小鱼生命的逝去难以言说的冷漠悲戚之感, 弥漫着一种荒凉残酷的意蕴。

从萧红琐碎絮叨的语言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从人文角度对于脆弱生命的关注, 但她的作品能够被赵园给予“在中国现代作家中, 也许萧红比别人更逼近哲学”[1]这样的高度评价, 可见她的行文深度, 她的文中寓意不仅限于此。

二、鱼的自由与人的自由

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 就有意将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掺杂着叙述, 使二者彼此纠缠交织着, 用动物的习性来隐喻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2]。在《同命运的小鱼》中, 鱼的生存状态和抗争命运的方式在她的解读中已升华为人的生存状态和抗争命运的方式。

面对着终极命运皆是死亡的五条小鱼, 萧红在文中痛苦地质问:“短命的小鱼死了!是谁把你摧残死的?你还那样幼小, 来到世界———说你来到鱼群吧, 在鱼群中你还是幼芽一般正应该生长的, 可是你死了!”郎华, 也就是当时和萧红生活在一起的萧军给出了答案:“有谁不爱自由呢?海洋爱自由, 野兽爱自由, 昆虫也爱自由。”这五条小鱼之所以遭受死亡的厄运, 是因为它们已不是自由的生活在河川中的鱼了, 它们是盆中的小鱼, 失去了自由。对于动物来说自由非常重要, 同样, 对于人来说自由也很重要, 在彼时存在典型阶级压迫的时代、主权受到侵犯的岁月里, 失去了自由的民众应该怎样面对他们的人生呢?萧红在她的文中给出了答案———失去了自由的民众应该奋起抗争。

在这死亡的五条小鱼中, 最让萧红震撼的有两条鱼, 一条是菜板上没有内脏的鱼, 尾巴仍打得菜板很响;一条是从盆里挣脱出来, 在地板上微微抽动的鱼。一个是死亡前的抗争, 一个以死抗拒的挣扎。临死前的那愤然一跳, 震惊了萧红, 这条鱼终究让使它失去自由而死亡的人震悚, 犹如烈士英勇就义前的那一声呐喊。从这死亡前抗争的鱼, 萧红透过朦胧的泪眼, 看到了窗外的小狗正在追逐那红毛鸡, 房东的使女小菊挨过打以后到墙根处去哭;看到世界的冷漠、残酷、无情, 因而痛斥当时的时代:“这是凶残的世界, 失去了人性的世界, 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她发出了抗争的呐喊。除却呐喊, 萧红在实际生活中也作出了行动。在短暂的一生中, 她写下了众多作品, 明确表露出了她的反对阶级压迫, 反对侵略战争, 追求个人的解放, 追求民族的独立的思想。对此, 鲁迅、胡风对她的作品有着高度评价, 也开创了萧红研究的先河[3]。

那在盆中苟活的鱼儿, 经过了一天又一天忧郁孤独的思考, 终究选择宁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自由徜徉于宽松的环境之中, 选择了以死抗争, 就如同萧红《小城三月》中的翠姨一样, 终于还是没有选择迁就现状, 为了心中的爱情, 选择在抑郁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德格尔曾经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的存在。”在自由面前, 是苟活还是毁灭?萧红花大量笔墨描写这两条鱼, 表明了她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需要自由, 有如法国大革命时期《马赛曲》的最后一句:“不自由, 毋宁死!”

在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花开了, 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都是自由的”泄露了这位备受命运簸荡颠踬、深感身不由己的成年萧红的心境[4], 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萧红一生深受难以求学的约束, 包办婚姻的约束, 家庭的约束, 社会的约束, 一生都在抗争, 都在追求自由, 逃脱父权社会的钳制, 逃离男权社会的樊篱, 逸出主流创作话语权力的制约, 尽显其叛逆精神[5], 但她也在抗争中被家庭、爱情、社会所放逐, 身心俱受摧残, 孤独地终结了此生。纵然如此, 萧红也断然不愿做那个寂寞地死去的鱼儿, 也不赞同这鱼儿的生存方式, 这鱼儿就如同她小说《生死场》里的那些“心甘情愿听任自然与主子摆布, 因而从根本上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6]的人物一样, 就这样自生自灭, 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这是萧红最不愿意看到的。

在萧红的笔下, 小鱼命运的解读升华成人生命运的探索。在其自然、平凡、不加修饰的陈述背后隐藏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体现了“见微知著”的辩证效果, 使文章呈现出了特殊的魅力。

三、鱼的悲哀和人的局限性

李渔在《芙蕖》中谈及种植荷花失败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萧红养鱼与其如出一辙。萧红担忧小鱼会被冻死, 因此并未将小鱼放归河川, 而是置于盆中, 殊不知对小鱼来说, 冰冻的河江胜过于温暖的水盆, 这条鱼终究是死了。这条小鱼为了追求自由而进行抗争时, 若是能够做到像影片《海底总动员》中那条鱼缸里的尼莫小鱼从下水道回归大海重获自由, 那么它不会死, 可惜的是它抗争的结果是从水盆里跳到了地板上, 制约的环境从根本上没有改变, 这条鱼死了, 这是它的悲哀。若说那条默默死去的小鱼的悲哀在于没有抗争, 那么在地板上衰竭而亡的小鱼, 它的悲哀在于其抗争的不彻底性。生活不是童话, 现实环境的制约使它无法独立完成从水盆到河川的跨越, 这是它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

纵观萧红一生, 为了女性的独立与自由, 她不断地与父权、男权抗争, 而每一次的抗争都不能够彻底:她抵触父母包办婚姻, 却又与婚约之人同居;她不能忍受萧军的大男子主义, 愤而出走, 却又祈求着回去。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以男性为主流的文化并未真正肯定女性的自我解放, 女性在经济上难以取得独立;二是萧红在情感上缺乏一定的独立意识, 她害怕寂寞, 内心深处对于父爱、情爱这些情感有着强大的依赖性, 她的爱情不是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的感情。鲁迅先生指出, 没有获得经济独立的“娜拉”出走, 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堕落, 要么回来。而情感上缺乏独立性, 纵然经济上独立也难免限于苦难之中, 譬如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 “明珠美玉, 投于盲人, 以致恩变为仇, 万种恩情, 化为流水, 深可惜也”。这是女性在寻求独立过程中的漩涡。萧红屡次抗争不果的历程, 寂寞又孤独的内心, 使她发出了“我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便是做了女人”[7]这样的哀叹。她在作品中大多表现出了对于女性悲剧命运的无奈与绝望, 亦如文中萧红在面对地板上轻微抽动的小鱼, 涌上心头的是沉重的悲哀。这是时代环境所造就的无法越过的局限性, 这也使得文中隐约现出些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

在《同命运的小鱼》中, 交织着四种视角:其一是孩童心态的萧红, 她似乎忘却了现实的自我, 以那充满童真和热爱的眼光注视着小鱼的成长, 展现其对于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其二是女性心态的萧红, 那敏感而脆弱又极富同情心的内心, 表现了她对于温暖与爱的追求;其三是战斗心态的萧红, 立足于写作的当下, 用犀利而冷静的目光审视着人生;其四是悲观心态的萧红, 在寻求自我解放和环境束缚的多重因素影响下, 而体现出的一种悲凉和绝望。四种视角相互交织, 相互叠加, 融合一体, 彰显了萧红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力”和“越轨的笔致”, 使得她的散文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让我们发出对人生的省思, 对生命的感悟, 对自由的珍重。

参考文献

[1][2]张芝秀.人与非人——从人与动物的关系看《生死场》题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3]奚晓红.萧红研究综述[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4]马大康.反抗时间:文学与怀旧[J].文学评论, 2009, (1) .

[5]刘文菊.解读萧红的叛逆姿态[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2) .

[6]程金芝, 马强.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J], 现代语文, 2008, (7) .

篇4:同命运的小鱼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干死了!

那天鱼放到水盆中去洗的时候,有两条又活了,在水中立起身来。那么只用那三条死的来烧菜。鱼鳞一片一片地掀掉,沉到水盆底去,肚子剥开,肠子流出来。我只管掀掉鱼鳞,我还没有洗过鱼,这是试着干,所以有点害怕,并且冰凉的鱼的身子我总会联想到蛇,剥鱼肚子,我更不敢了。郎华剥着,我就在旁边看,然而看也有点躲躲闪闪,好像乡下没有教养的孩子怕着已死的猫会还魂一般地。

“你看你这个无用的,连鱼都怕。”说着,他把已经收拾干净的鱼放下,又剥第二个鱼肚子。这回鱼有点动,我连忙扯了他的肩膀一下:“鱼活啦,鱼活啦!”

“什么活啦!神经质的人,你就看着好啦!”他争强一般在鱼肚子上划了一刀,鱼立刻跳动起来,从手上跳下水盆去。

“怎么办哪?”这回他向我说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他从水中摸出来看看,好像鱼会咬了他的手,马上又丢下水去。鱼的肠子流在外面一半,鱼是死了。

“反正也是死啦,那就吃了它。”

鱼再被拿到手上,一些也不动弹。他又安然地把它收拾干净。直到第三条鱼收拾完,我都是守候在旁边,怕看,又想看。第三条鱼是完全死的,没有动。盆中更小的一条很活泼了,要在盆中转圈。另一条怕是要死,立起不多时又横在水面

火炉的铁板热起来,我的脸感觉烤痛时,锅中的油翻着花。鱼就在火炉台的菜板上,就要放到油锅里去。我跑到二层门去拿油瓶,听得厨房里有什么东西跳起来,噼噼拍拍的。他也来看。盆中的鱼仍在游着,那么菜板上的鱼活了,没有肚子的鱼活了,尾巴仍打得菜板很响。

这时我不知该怎么样做,我怕看那悲惨的东西。躲到门口,我想:不吃这鱼吧。然而它已经没有肚子了,可怎样再活?我的眼泪都跑上眼睛来,再不能看了。我转过身去面向着窗子。窗外的小狗正在追逐那红毛鸡,房东的使女小菊挨过打以后到墙根处去哭……

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晚饭的鱼是吃的,可是很腥,我们吃得很少,全部丢到垃圾箱去。

剩下来两条活的就在盆里游泳,夜间睡醒时听见厨房里有乓乓的水声。点起洋烛去看一下。可是我不敢去,叫郎华去看。

“盆里的鱼死了一条,另一条鱼在游水响……”

到早晨用报纸把它包起来丢到垃圾箱去。只剩一条在水中上下游着,又为它换了一盆水,早饭时又丢了一些饭粒给它。

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到第三天忧郁起来,看了几次它都是沉到盆底。

“小鱼都不吃食啦,大概要死吧?”我告诉郎华。

他敲一下盆沿,小鱼走动两步,再敲一下,再走动两步……不敲,它就不走,它就沉下去。

又过一天,小鱼的尾巴也不摇了,就是敲盆沿,它也不动一动尾巴。

“把它送到江里一定能好,不会死。它一定是感到不自由才忧愁起来!”

“怎么送呢?大江还没有开冻,就是能找到一个冰洞把它塞下去,我看也要冻死,再不然也要饿死。”我说。

郎华笑了。他说我像玩鸟的人一样,把鸟放在笼子里,给它米子吃,就说它没有悲哀了,就说比在山里好得多,不会冻死,不会饿死。

“有谁不爱自由呢?海洋爱自由,野兽爱自由,昆虫也爱自由。”郎华又敲了一下水盆。

小鱼只悲哀了两天,又畅快起来,尾巴打着水响。我每天在火炉旁边烧饭,一边看着它,好像生过病又好起来的自己的孩子似的,更珍贵一点,更爱惜一点。天真太冷,打算过了冷天就把它放到江里去。

我们每夜到朋友那里去玩,小鱼就自己在厨房里过个整夜。它什么也不知道,它也不怕猫会把它攫了去,它也不怕耗子会使它惊跳。我们半夜回来也要看看它,总是安安然然地游着。家里没有猫,所以知道没有危险。

有一天就在朋友那里过的夜,终夜是跳舞,唱戏。第二天晚上才回来,时间太长了,我们的小鱼死了!

第一个踏进门的是郎华,差一点没踏碎那小鱼。点起洋烛去看,还有一点呼吸,腮还轻轻抽着。我去摸它身上的鳞,都干了。小鱼是什么时候跳出水的?是半夜?是黄昏?耗子惊了你,还是你听到了猫叫?

蜡油滴了满地,我举着蜡烛的手,不知歪斜到什么程度。

屏着呼吸,我把鱼从地板上拾起来,再慢慢把它送到水里,好像亲手让我完成一件丧仪。沉重的悲哀压住了我的头,寒颤了我的手。

短命的小鱼死了!是谁把你摧残死的?你还那样幼小,来到世界——说你来到鱼群吧,在鱼群中你还是幼芽一般正应该生长的,可是你死了!

郎华出去了,把空漠的屋子留给我。他回来时正在开门,我就迎上去说:“小鱼没死,小鱼又活啦!”我一面拍着手,眼泪就要流出来。我到桌子上去取蜡烛,他敲着盆沿,没有动,鱼又不动了。

“怎么又不会动了?”手到水里去把鱼立起来,可是它又横过去。

“站起来吧。你看蜡油啊!……”他拉我离开盆边。

小鱼这回是真死了!可是过一会又活了。这回我们相信小鱼绝对不会死,离开水的时间太长,复一复原就会好的。半夜郎华起来看,说它一点也不动了,但是不怕,那一定是又在休息。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小鱼在养病,不要搅扰它。

天亮看它还在休息,吃过早饭看它还在休息。又把饭粒丢到盆中,我的脚踏起地板来也放轻些,只怕把它惊醒,我说小鱼是在睡觉。

这次睡觉就再没有醒。我用报纸包起它来,鱼鳞沁着血,一只眼睛一定是在地板上挣跳时弄破的。

就这样吧,我送它到垃圾箱去。

(原載1936年4月《中学生》第64号,略有改动,春江水明/评点)

评:

一开始就表现出对那小鱼的爱惜,形成悬念。“我们的小鱼”,这是很平白的语言,却带着浓烈的感情。

第3段到第8段写“杀鱼”,作者的不忍写得极传神,显出一种可爱的天真气和孩子气。画线的句子都极精彩,写人见性情,状景如在眼前,准确而形象,有力量和深度。

第9、10、11、12段写“吃鱼”。死鱼“复活”,鱼尾打菜板的声音惊心动魄。作者心疼落泪,对弱小生命的同情爱怜写得真实感人。

第10段画线句子看似闲笔,实有深意。一使文章更具生活现场感。二是所写内容和鱼被杀有相通之处:弱小生命不被尊重,遭受欺凌。

鱼最终被丢到垃圾箱,凸显鱼的生命结局的悲惨。

写“养鱼”。画线句都是华彩部分,极具生活实感,形象感极强,温馨美好。对鱼的关爱打动人心。

“尾巴打着水响”,可见鱼的欢快,也可见人的欢快。作者一边烧饭一边看着小鱼,把小鱼当成病刚好的孩子,足见生命中的温柔。这一段的三句话句句可爱。

从“有一天”到最后,写“怜鱼”。一条小鱼,其生命在一般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作者对那条意外死亡的小鱼,却不轻易放弃,痛惜之情动人心弦。画线句子可见人物性情,也可见作者才情,可细细揣摩。

篇5:同命运的小鱼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干死了!

那天把鱼放到水盆中去洗的时候,有两条又活了,在水中立起身來。那么只用那三条死的来烧菜。鱼鳞一片一片地掀掉,沉到水盆底去,肚子剥开,肠子流出来。我只管掀掉鱼鳞,我还没有洗过鱼,这是试着干,所以有点害怕,并且冰凉的鱼的身子让我总联想到蛇,剥鱼肚子,我更不敢了。郎华剥着,我就在旁边看,然而看也有点躲躲闪闪,好像乡下没有教养的孩子怕着已死的猫会还魂一般。

“你看你这个无用的,连鱼都怕。”说着,他把已经收拾干净的鱼放下,又剥第二个鱼肚子。这回鱼有点动,我连忙扯了他的肩膀一下:“鱼活啦,鱼活啦!”

“什么活啦!神经质的人,你就看着好啦!”他争强一般在鱼肚子上划了一刀,鱼立刻跳动起来,从手上跳下水盆去。

“怎么办哪?”这回他向我说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他从水中摸出来看看,好像鱼会咬了他的手,马上又丢下水去。鱼的肠子流在外面一半,鱼是死了。

“反正也是死啦,那就吃了它。”

鱼再被拿到手上,一些也不动弹。他又安然地把它收拾干净。直到第三条鱼收拾完,我都是守候在旁边,怕看,又想看。第三条鱼是完全死的,没有动。盆中更小的一条很活泼了,要在盆中转圈。另一条怕是要死,立起不多时又横在水面。

火炉的铁板热起来,我的脸感觉烤痛时,锅中的油翻着花。鱼就在火炉台的菜板上,就要放到油锅里去。我跑到二层门去拿油瓶,听得厨房里有什么东西跳起来,噼噼啪啪的。盆中的鱼仍在游着,那么菜板上的鱼活了,没有肚子的鱼活了,尾巴仍打得菜板很响。

这时我不知该怎么样做,我怕看那悲惨的东西。躲到门口,我想:不吃这鱼吧。然而它已经没有肚子了,可怎样再活?我的眼泪都跑上眼睛来,再不能看了。我转过身去面向着窗子。窗外的小狗正在追逐那红毛鸡,房东的使女小菊挨过打以后到墙根处去哭……

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晚饭的鱼是吃的,可是很腥,我们吃得很少,全部丢到垃圾箱去。

剩下来两条活的就在盆里游泳,夜间睡醒时听见厨房里有乓乓的水声。可是我不敢去,叫郎华去看。

“盆里的鱼死了一条,另一条鱼在游水响……”

到早晨用报纸把它包起来丢到垃圾箱去。只剩一条在水中上下游着,又为它换了一盆水,早饭时又丢了一些饭粒给它。

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到第三天忧郁起来。看了几次,它都是沉到盆底。

“小鱼都不吃食啦,大概要死吧?”我告诉郎华。

他敲一下盆沿,小鱼走动两步,再敲一下,再走动两步……不敲,它就不走,它就沉下去。

又过一天,小鱼的尾巴也不摇了,就是敲盆沿,它也不动一动尾巴。

“把它送到江里一定能好,不会死。它一定是感到不自由才忧愁起来!”

“怎么送呢?大江还没有开冻,就是能找到一个冰洞把它塞下去,我看也要冻死,再不然也要饿死。”我说。

郎华笑了。他说我像玩鸟的人一样,把鸟放在笼子里,给它米子吃,就说它没有悲哀了,就说比在山里好得多,不会冻死,不会饿死。

“有谁不爱自由呢?海洋爱自由,野兽爱自由,昆虫也爱自由。”郎华又敲了一下水盆。

小鱼只悲哀了两天,又畅快起来,尾巴打着水响。我每天在火炉旁边烧饭,一边看着它,好像生过病又好起来的自己的孩子似的,更珍贵一点,更爱惜一点。天真的太冷,打算过了冷天就把它放到江里去。

我们每夜到朋友那里去玩,小鱼就自己在厨房里过个整夜。它什么也不知道,它也不怕猫会把它攫了去,它也不怕耗子会使它惊跳。我们半夜回来也要看看它,它总是安安然然地游着。家里没有猫,所以知道没有危险。

有一天就在朋友那里过的夜,终夜是跳舞,唱戏。第二天晚上才回来,时间太长了,我们的小鱼死了!

第一个踏进门的是郎华,差一点没踏碎那小鱼。点起洋烛去看,还有一点呼吸,腮还轻轻抽着。我去摸它身上的鳞,都干了。小鱼是什么时候跳出水的?是半夜?是黄昏?耗子惊了你,还是你听到了猫叫?

蜡油滴了满地,我举着蜡烛的手,不知歪斜到什么程度。

屏着呼吸,我把鱼从地板上拾起来,再慢慢把它送到水里,好像亲手完成一件丧仪。沉重的悲哀压住了我的头,寒战了我的手。

短命的小鱼死了!是谁把你摧残死的?你还那样幼小,来到世界——说你来到鱼群吧,在鱼群中你还是幼芽一般正应该生长的,可是你死了!

郎华出去了,把空漠的屋子留给我。他回来时正在开门,我就迎上去说:“小鱼没死,小鱼又活啦!”我一面拍着手,眼泪就要流出来。我到桌子上去取蜡烛,他敲着盆沿,没有动,鱼又不动了。

“怎么又不会动了?”手到水里去把鱼立起来,可是它又横过去。

“站起来吧。你看蜡油啊!……”他拉我离开盆边。

小鱼这回是真死了!可是过一会又活了。这回我们相信小鱼绝对不会死,离开水的时间太长,复一复原就会好的。半夜郎华起来看,说它一点也不动了,但是不怕,那一定是又在休息。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小鱼在养病,不要搅扰它。

天亮看它还在休息,吃过早饭看它还在休息。又把饭粒丢到盆中,我的脚踏起地板来也放轻些,只怕把它惊醒,我说小鱼是在睡觉。

这次睡觉就再没有醒。我用报纸包起它来,鱼鳞沁着血,一只眼睛一定是在地板上挣跳时弄破的。

就这样吧,我送它到垃圾箱去。

(原载1936年4月《中学生》第64号,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萧红细致地描写出了第一条小鱼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

3.文章结尾一句意味深远,请作简要赏析。

答:

4.文章交织着的不同视角,表现出了作者对于自由生命的渴望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请选择其中一种视角进行探究。

答:

上一篇:“春雨沙沙的下着”改成拟人句下一篇:有氧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