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2024-04-13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精选6篇)

篇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试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摘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面对我国资源约束的突出矛盾,必须加速推进资源型社会的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限制和障碍。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表率作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切实解决盲目过度投资等突出问题,建立可行的体制、机制,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构建;资源节约;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绪论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相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说,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极其有限的。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有限的资源不能承载人口、经济的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解决日益破坏严重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1]。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受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2]。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3]。

本文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我国的资源现状和管理状况,论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对策。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论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及其内涵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建议》中关于我国今后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要求的一个重大亮点,是党中央高瞻远瞩,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改变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设计的一条科学的、持续的发展轨道。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资源现状与管理状况

20纪90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速,资源消耗量也扶摇直上,加之不少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不断加剧,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人均拥有量却相当少,主要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铜矿、铁矿人均探明储量仅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8%、11%、17%、35%;其他如:人均水资源、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草地面积仅分别占世

界平均水平的25%、16.7%、50%。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在如此严峻的资源形势下,我国不少地方还一直走的是依靠过度消耗资源来推动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发展之路,“高投入、高肖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现象普遍,资源损失浪费极为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总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只占世界总量的4%。2003年,我国近40%的石油、50%的铁矿、60% 的铜矿石依靠进口。2005年,我国石油、铁矿的进口率分别达到45.5%、50.94%。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将有34种依靠进口;到2020年将增加到36种;到2030年则可能达到42至43种。尤其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铁矿石、氧化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将长期短缺[1]。

严峻的资源形势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因素。近年来,党和政府把节能降耗工作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实现经济粗放型增长的势头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温家宝总理曾强调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可见,在资源与发展矛盾尖锐的现今,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存在着其紧迫性和必然性,我们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决定的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界也不例外,自然界的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人类要想更好的生存,不能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自然,要注意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并很好地利用规律来为人类谋福利。恩格斯早在17世纪70年代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警告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但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局限,加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展开尚未充分,从而缺乏一种切肤之痛,人们长期以来并未意识到以全球性问题为代表的潜在危机,直到近几年来,人们在遇到资源缺乏的问题时,才感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要性[4]。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由于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淡水资源、耕地紧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界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如果人类一味以自我为中心去发展经济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给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威胁。基于这种基本国情,增强节约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营造人民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当代,环境与生态危机已不仅是一个狭义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国际政治、经

济、贸易和文化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而要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因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4]。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表率作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先进意识是不能在群众中自发产生的,要进行灌输。所以,即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作为就是引导,这种价值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为重要[4]。国务院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作用,共同搞好资源节约活动。政府要带头节约资源,国务院各部门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全国前面,自觉做节约资源的表率。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

(二)、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选择。其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5]。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三)、切实解决好热点行业盲目过度投资等突出问题

目前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基础设施、房地产业等方面的投资,拉动钢铁、水泥等热点行业的投资,这些热点行业的投资,又造成了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资料供应紧张,进而又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投资。这是一种投资的内部循环,没有形成最终消费。因此这种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支撑基础是脆弱的,难以持续的,将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可能引发经济的大起大落。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和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坚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坚决遏制钢铁、水泥等热点行业盲目过度投资,坚决防止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把加快发展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统一起来,努力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四)、建立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节约型机制是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节约型机制是一个大系统,它通过节约型管理系统来具体运作。此外,还应实行节约奖励政策。在核定能源、水等重要资源消耗的基数的基础上,国有事业单位可以将一定的拨款额度作为节约奖金发放。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把节约的资金返还给实现节约的单位,由其自主使用,各类企业节约的资金也可按一定的比例抵扣地方税收,以示奖励。

四、结论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战略任务,其根本目的是解决我国日益尖锐的资源与发展矛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峻的资源形势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因素,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存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本文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出了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表率作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切实解决好热点行业盲目过度投资等突出问题和建立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等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晓娟.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30(4).[1] 李少民.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问题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8,(5).[5] 王克群.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J].实事求是,2004,(4).[2] 杨红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J].福建理论学习,2007.[3] 李丽丹,邱玲等.用绿色化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2).

篇2: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相当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只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毁了环境,毁了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更何况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在“蓝天,碧水,绿色”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面对这一形势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本文主要阐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议,引导我们正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关键字】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建议

1、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我们之所以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多,资源少,人均资源少,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和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总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持续稳定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的大事,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关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中有明确地提出,以及党中央领导人包括温家宝总理也有许许多多的建议。

2.1、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议

1、“十一五”规划中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于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分十个部分,分别是: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九、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其中第六点强调了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

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2、温家宝总理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议

我国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向来十分重视,早在2005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就建型社会的主题,发表了以《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为题的重要讲话。演讲中,总理表明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为目标而努力的决心。演讲围绕了两个重大战略要点而展开: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二、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政府带头,做好表率。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狠抓落实,注重实效。要真抓实干,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强监督检查,把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务必使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而努力奋斗。

而今,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领导者一直以总理的指示作为指导方向。认识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的重大意义,并认真贯彻落实各种的批示,对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以及国家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小结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提出来的战略性决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构建节约型社会,这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更要率先垂范。我们虽然还是大学生,其实也可以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有节约的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全心全意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200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芝胜,200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宁夏机械》2006年 01期

[3]李少民,2008,《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问题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 05期

[4]中共蚌埠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201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蚌埠党校学报滴5期

篇3: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1 环境监测的界定与分类

1.1 环境监测的界定

环境监测是基于预先设定的各类有可能影响环境的指标, 通过各种仪器收集与分析相关指标以确定环境质量情况, 并为有关环境工作开展提供依据[1]。环境监测具有预测性、指导性等特性, 是环保工作的基础。不过, 由于成本、监测技术以及科学认知发展情况, 环境监测只能反映监测指标情况, 并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当时环境情况。比如PM2.5由于认知的关系,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 并不是大气环境监测的核心指标。

1.2 环境监测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 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多种类别。比如按照学科, 可以分为气象监测、资源监测等;如果按照监测对象分, 可以分为水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等。在环境监测实践中, 上述分类往往可以混合使用。比如土壤监测就属于资源监测范畴。

2 环境监测对节约资源的意义

2.1 有效认识并控制污染

污染严重是当前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加快推进, 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情况。通过环境监测, 有利于较为客观的认识当前环境情况, 分析污染现状和原因。同时, 基于环境监测所获得的各类数据和信息, 可以针对性的开展污染治理与预防, 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污染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2.2 具有环境评价的作用

环境监测还具有环境评价和环境监督的作用[3]。环境评价可以有效的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获得一个最佳的切合点。环境评价有利于降低人类使用自然的成本,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适应了节约型社会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利用。

2.3 指导产业合理布局

环境监测还可以指导产业合理布局。产业布局不合理一直制约着我国产业发展。环境监测可以提高有关部门和企业在产业布局上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利用环境监测结果, 可以引导“三高”企业关闭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也可以让清洁型、节约型、低能耗型企业更加集中。从国外的实践来看, 环境监测结果作为产业布局的重要参考指标, 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使用。

2.4 提供针对性的治理意见

环境监测有利于客观的认识环境污染现状, 并且掌握污染成因。这为针对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基础条件。通过环境监测, 防止了污染治理的盲目性, 提高了治理效率。同时, 环境监测又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成效判断标准。通过污染治理前后的环境监测, 并结合有关环境技术标准, 可以客观判断环境治理成效, 避免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无期限化。

3 发挥好环境监测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3.1 完善环境监测体系

环境监测依赖一个完善的监测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讲, 环境监测本身难以完全反映环境本体的客观情况, 如果监测系统不完善, 所获得的信息更不完整。因此, 必须要完善环境监测体系。要不断完善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在内的环境监测体系, 尽可能的全面的掌握当前各类环境因子现状。同时, 在监测指标上, 要不断吸取国外研究成果, 并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充实监测指标[4]。比如大气污染监测将PM2.5纳入监测体系,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2 尊重监测结果

是否尊重监测结果是环境监测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保障。环境监测本身并不能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发挥作用。唯有真正尊重环境监测结果, 并且根据监测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 才能实现环境监测的价值。因此, 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切实尊重环境监测结果的法律地位, 任何个人、组织都不能凌驾于环境监测结果之上, 有关环境评价、环境监督以及基于环境评价和环境监督的产业规划、污染治理等工作都必须要尊重监测结果。对于无视监测结果的个人和组织, 则要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维护监测结果的法律地位。

3.3 加大环境监测投入

环境监测依赖一定的投入。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由于多种因素, 投入相对较低, 影响了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因此, 必须要加大环境监测投入。随着十八大以来对环境工作的重视, 有必要考虑将环境监测投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专项安排资金, 切实保证投入。

参考文献

[1]刘学圃.基于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1) :79-80.

[2]黄俞荣.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J].轻工科技, 2014, (7) :103-104.

[3]邵颖慧.刍议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 (12) :183-187.

篇4: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城市是人类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使人与自然和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城市是资源形态转换的主要个体

1.1资源的定义

资源一般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财富,或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是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1.2以最小的资源损耗比例推进社会发展是城市规划行为的主要任务

城市作为资源集结和资源消耗的集中地,既消耗资源又产生新的资源,如何整合利用好城市的各项资源,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在这项艰巨的系统工作中,城市规划工作要积极发挥先导作用,合理配置城市各项资源,使城市的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中来。

2.以资源为实施对象的市政规划行为应注意的要素特点

2.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城市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我国城市用水占全国水资源消耗量的30%以上。城市人均用水量由1990年到2000年整整翻了一番。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用水量及工业用水需求量还将增加。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供水不足,四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雨水和污水回用率低,节水机制尚不完善,对用水需求缺乏合理制约。因此,我们要认真落实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合理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我们同时还要加大城市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减量化和资源化为目标,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城市中水回用技术与水处理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水处理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

2.2以城市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当前我国城市使用的主要是化石能源,且存在粗放使用和无节制浪费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在过大的能源消耗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既是由于市政管线布设不合理,缺少分户计量等枝节部分规划造成的。作为上一层面的市政管线的缺失引发的建筑单体个体的行为弥补。这种缺少统一模数限制和规划的弥补行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运行缺憾。

应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在市政及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建设项目产业工厂化;改变城镇居民供热费用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城市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2.3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管理力度,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组织

由于现代城市人口、物质和能量的超规模集聚发展,热岛效应、污染现象、交通压力等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也成为人们城市生活的弊病。

因此,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城市规划布局与当地气候、地形等条件相适应。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城市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高耗能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还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还要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确定包括“铺装透水率”在内的强制性控制指标,并提倡屋面绿化。

3.结语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矛盾凸显的爆发地。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把握城乡活动的各类因子的运作平衡,实现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这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总之,城市的规模、发展与资源的消耗关系十分密切。我国的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资源能耗的合理利用,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转换比例带来最大的城市进步是每一个城市规划从业者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吴良镜.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间. 筑工业出版社.

[2] 杨秋生,等. 低碳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工作创新探索. 山东城市规划,2011(2).

篇5: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一.调查背景

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资源已经开始紧缺,加上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于环境与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社会实践小队制定了调查问卷以学生,教师,和市民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并对其结果做了充分的思考和研究。

二.调查目的:掌握周围人对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看法与做法,了解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更好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调查时间 :2013年1月1日—10日

四.调查地点: 农村.街道.社区.学校等

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周围人群对构建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关方面的认知与实施度,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有违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行为与处理方式等。

六.当前问题: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空调等家用电器频繁、长时间的使用,私家车日益增多,耗费大量的资源,何来“节能减排”?据统计,汽车发动机每燃烧1千克汽油,要消耗15千克新鲜空气,同时排出150-200克的一氧化碳(CO)、4-8克的碳氢化合物、4-20克的氧化氮等污染物。在一定的浓度下对植物和动物有直接毒性,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2、城市大街小巷都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可大多数人只是见垃圾筒就扔,落实垃圾分类归放的有又多少?目前北京的垃圾日产量为1.84万吨,每年垃圾的增长比例是8%。“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目前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为1.04万吨,远低于1.84万吨,超负荷率达到67%。

3、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尤为严重。

4、每逢农民收获季节,农村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一片,刺鼻、呛人,秸秆资源仍被浪费、不合理排放,更造成环境的污染。

七.调查问卷:

1.您知道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吗?()

A.知道B.不知道

2.您平常洗漱时的习惯是

A、一直开着水龙头B、按需要开关水龙头

C、将水放入脸盆中洗D、其他

3.您是否做到人走水关?

A、完全做到B、有时做到C、没做到

4.请问您每周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频率是多少啊?

A、几乎没有B、1~2次C、3~4次D、5次以上

5.你认为自己的环境意识

A.不强B.一般C.较强

6.对于绿色消费,您有什么认识?()

A.了解绿色消费的概念,自己也正在改变消费习惯,向其靠拢

B.大概知道什么是绿色消费

C.听说过而已D.没听过

7.您认为白天教室的电灯应该如何开

A、全开B、开一半C、不开

8.您在学校每顿饭都吃光吗?

A、每次都吃光B、有时剩一点饭菜

9.您是否参加过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活动?

A、经常参加B、偶尔参加C、从来没有

10.您认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A、政府的政策B、加强素质教育

C、完善法律体系D、加大惩罚力度

12.你认为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A.爱惜每一个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B.与动植物和睦相处

C.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D.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调查结果: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教学楼在放学后,教室基本上没人了,但是灯还亮着,风扇也在转着。发现很多同学在洗衣服时,通常一大桶水进行洗涤,而且,废水也未能够充分利用。在食堂每天吃完饭后,只要去看一下餐厅的剩饭桶,总会看到桶里倒满了白花花的米饭,还有肉片、蔬菜„„这种现象真是让我们惊心啊,我们刚来学校报到时!一次性木筷的使用量更是很庞大,有时看到许多同学一个人就要用很多双,说是要备用。很少同学对相关国家政策有所了解,并且认为国家政策就是一种鼓励,做与不做还是要看个人!

根据调查结果得到了以下一些建议:

1、教室明确专人负责,无人时做到关灯、关电扇,杜绝能耗空放现象。

2、日常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

3、不乱丢垃圾,以免污染环境。

4、不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5、就餐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饭菜,防止过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6、不定时进行植树护绿活动,以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努力建设花草美、树木美、人更美的和谐校园。

7.多了解相关国家政策和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相关知识

总结:

为了更好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我们应该养成以下五种意识:

1、人均意识;

2、节约意识;

3、可持续发展意识;

4、资源法制意识;

篇6: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梁子湖区沼山镇

吕葵

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新要求,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对鄂州来说,如何按照国家的部署,在实现资源和环境友好方面有所建树,需要在制度、政策、组织、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其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市实现率先创建资源友好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

当前形势十分复杂,从国内层面看,二十余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较不均衡的发展次序和格局,也带来相当多的增长本身和增长之外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就鄂州而言,过去的发展成效是显著的。经济容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引导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中央对鄂州的要求,也是鄂州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其实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在思想上实现统一,达成共识,而且更需要从经济、社会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解构和重塑,使之在改革中逐渐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相适应的新模。显而易见,在当前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中,围绕着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推进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其过程也是对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修正、变革和重塑的过程。近年来,我市在节能、降耗、减排和治污方面取得的成效与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市场和价格机制作用初现。

(一)存在问题

1、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完善的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逐渐将市场机制引入资源、环境等公共事业领域,但是目前尚处起步阶段,相关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依然相对较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仍然需要不断摸索。从产权交易市场的角度看,我市尚未做到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的使用权的明晰,建立起相关的资源环境使用权交易平台和机制,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而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型投资模式尚未形成,在对资源节约和减少排放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和使用方面,信贷支撑作用不强,不利于企业自主节约和减排的动力的形成。

2、价格机制作用仍未有效发挥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对资源配置具有导向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环境价格对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内部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资源环境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并完善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使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是发挥资源效益、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前一阶段,我市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在水和电等资源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方面走出了改革的步伐,但由于一整套的完善的价格体系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源头上来说,我市尚未真正形成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的价格机制,从资源利用上看,由于一些地方水资源费征收办法不够等因素的存在,水资源费的征收尚不到位,而我市目前的水资源费水平也很难反映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导致生产性企业热衷于自备取水,并不愿意在节水上投入;从环境建设上看,由于排污收费和减排收益等利益均衡机制尚未建立,目前的排污收费水平低,无法真正体现环境使用成本,企业自觉地通过技术进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动力不足。从资源使用过程看,一方面,我市的资源能源价格处于较低水平,与不断上升的水资源开发、制造及环境保护的成本不相适应,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替代能源的使用价格无法覆盖其投资成本,不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我市的资源价格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城市供水价格内部各种用水的比价关系尚未理顺、水资源费与终端水价的联动尚未形成,影响了水资源的节约和配置效率。

3、政府职能不够明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清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关系,明确政府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制度安排,规范、稳定和引导市场,提供必要公共产品,以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方面,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意义重大。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目前,这种转变仍在进行中,在资源和环境的管理中,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市场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也不够明确。比如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角度看,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还存在着管理缺位,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污水治理不力,河网整治和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环境监督和管理薄弱,是导致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各区域和部门之间合力尚未形成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任务,政府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主导力量,各级政府和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造成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管理职能分工上的不明,管理目标认识上的不一,缺少协调管理、相互合作的机制,削弱了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影响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

5、财税体制仍需完善

通过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加强利益调节,引导全社会的行为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是政府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由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些尝试尚处摸索阶段,符合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实际的财政税收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虽然我市已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财政的转移支付等为手段的生态补偿工作,但未能在整体上形成通盘考虑、规范系统、指向明确、补偿有力、长期稳定、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系统和生态补偿机制。

6、监管和考核体系有待加强

系统的监管体系和完善的考核制度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各项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目前,相关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市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管和考核体系还有待完善。一方面,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尚未建立。比如目前,由于我市的能耗统计体系尚不完善,农业、三产等许多产业的基础能耗数据尚未列入法定统计报表,导致许多领域的能源消耗情况只能依靠估算,使节能政策的研究、制定和效果评估缺乏足够的实证数据;又比如,包含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以及环境资源损耗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环境保护的内容尚未完全引入考核机制之中;还由于缺乏现状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在目标责任分解上过于简单,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不利于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目标的确保实现。另一方面,对于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不足。目前的超标排污收费水平较低,远低于企业的治污成本。因此,这种较低的违法成本,无法真正起到警示作用,不利于污染的减排和环境的保护。此外,公众参与方面有待加强。公众监督的意见反映渠道不够完善,媒体舆论监督的方式有待改进,公众参与的评价制度还没有建立,总体上公众参与的方式较少,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7、法律法规需要健全

目前,无论从资源节约管理层面还是从环境保护层面来看,均还缺乏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缺乏依据和约束,也为相关工作的推动带来客观的障碍。在资源节约领域,法律层面上国家较为系统地推动节能降耗的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在环境保护领域,虽然近年来我市已出台了不少针对环境管理的法规,但是相对比较分散,尚缺少统一的环境管理地方性法规,同时,环境建设方面的法规也尚属空白,需要进一步加以建设。

二、落实任务

(一)完善监管体系

完善监管体系是我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完善的监管体系应当体现“分类指导,源头把关,过程控制”的原则,真正做到标准明确,全程覆盖、监管到位,并建立政府行政监管、公众参与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要严把项目准入、加强过程监管、完善标准规范,健全监管体系。

(二)健全考核体系

建立有效的资源环境管理考核体系是评价我市两型社会建设成效及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重要依据。健全的考核体系应体现全面性、约束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指标全面、责任明确、审核严格、奖罚分明。从制度建设上,应尽快建立起考评制度;从评价依据上,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统计指标体系。在能源资源管理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费统计,及时汇总、计算相关数据。

(三)强化政府主导

国外和国内的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必须在资源和环境管理上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规划的引领,明确提出全社会共同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通过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使企业的生产和公众的消费更加高效,更加自觉;通过法规的颁布实施,规范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运行秩序。同时,通过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现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要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发挥市场作用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市场作用至关重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中也要充分尊重市场的规律,依靠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晰产权,并通过市场平台实现公平的产权交易,发挥市场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使用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环境要素的利用效率;二是价格机制,建立科学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和调节机制,形成合理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建设,改变因资源环境的低成本和非公开化造成的投入产出低效率和无端浪费,促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企业和公众出于理性选择下的自觉行为。

(五)健全社会救助

上一篇: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下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