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法律案例分析范文

2024-05-07

电大法律案例分析范文(精选6篇)

篇1:电大法律案例分析范文

经济法案例分析

1.2000年8月22日,中方投资者某加工厂甲与日本某株式会社乙,及香港某贸易公司丙签订关于设立合营公司丁的合营合同,合同约定: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人民币。其中:甲以厂房出资12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40%;乙以成套设备出资12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40%;丙方以折合600万元人民币的港币现汇人资,占注册资本的20%,各方投资的数额均得到三方认可(但没有聘请第三人进行评定)。2002年乙与丙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由甲确认。协议约定:乙将其4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丙,由其支付港币1100万元。试分析:(1)本案中三方签订的合营合同是否合法?为什么?(2)乙与丙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是否受法律保障?为什么?

(1)合营合同合法。(1分)

《合营企业法>>第5条规定,合营企业各方可以用现金、实物、工业产权出资;(1分)《合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2条的规定,“合营者可以用现金出资,也可以用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作价出资”,(1分)“其作价由合营各方按照公平合理原则协商确定,或者聘请各方同意的第三者评定”,(1分)在本案中,合营者的出资形式是法律所允许的。对于合营各方投资额在注册资本中的比例要求,《合营企业法》第4条规定:“在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在本案中,外方比例为60%,符合法律的要求。(2分)

(2)根据《合营企业法》第4条和《合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0条的规定,“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的,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合营一方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时,合营他方有优先购买权”;“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转让无效”。(2分)本案是合营一方把投资股份转让给合营他方,而且合营企业中作为非转让协议当事人的投资者也予以确认,可以认为合营各方同意股份转让。(1分)但是按照法律的规定,该转让协议还必须经过审批机关的批准,否则转让被认为是无效的,也就不能受到法律的保障。

2.2000年,某市市民邓某找到过去的朋友杨某合计着捞点外快,挣点钱。杨某称;现在乡镇企业搞得很红火,有的产品无销路,有的要扩大生产补充设备,我们何不来个沟通沟通从中牟利。据悉,当地有个小电器厂,由于技术力量、产品质量均不佳,已停工数月,准备将厂承包出去,杨某欲承包下来,生产紧俏电器。邓某与杨某一拍即合,承包了某小电器厂。该电器厂是生产日光灯镇流器的。杨和邓将镇流器上的标牌全部标为上海镇流器厂出品,并冒用安全认证标志投入市场。该镇流器质量低劣,内部绝缘层过早老化,使得线圈容易击穿,造成漏电事故。某用户在使用该镇流器时因线圈击穿酿成火灾。

(1)邓某、杨某的行为构成哪类违法行为?(2)对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使用,法律是怎样规定的?

(1)所谓假冒是不正当地利用他人的商业信誉或商品声誉,致使与他人商品发生混淆的行为。(2分)根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生产销售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行为,以及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的均属于假冒行为。(1分)

伪劣产品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的规定,故意掩盖产品的质量状况,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1分)本案中,杨某和邓某合伙生产的日光灯镇流器就属于假冒伪劣产品。(1分)

(2)产品质量认证分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2分)实行安全认证的产品,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法》和《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只有通过审查、检验批准的产品,产品质量认证部门才批认证,颁发认证证书,并允许在该产品上使用认证标志。(2分)1981年4月以来,我国对电子元器件,电工产品等进行强制性监督管理,未经安全认证的电工产品不准进入市场流通。杨某、邓某严重触犯法律,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

1.王某和刘某为某市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1994年9月7日,王某、刘某又与其所任职公司以外的两人陈某、李某合伙开办一个农机厂,从事小型手扶拖拉机的生产,其产品与某市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相同。1995年1月6日,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现两人的这一行为,经股东大会表决,公司决定罢免王某、刘某二人的董事职务。同时公司要求二人将其与他人合伙经营农机厂所得的收入合计28万元人民币交给公司,二人拒绝。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遂以二人为被告,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试分析:(1)人民法院是否应当支持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为什么?(2)此案应如何处理?

(1)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我国《公司法》第61条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从事上述营业或者活动的,所得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竟业禁止”义务。本案中,某市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制造各种农用机械为主,包括,]、型手扶拖拉机的生产。而王某与刘某作为该公司董事,还与他人一起经营手扶拖拉机的生产销售,显然违反了《公司法》关于“竞业禁止”的规定,应当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王某、刘某二人应当将获得的28万元收入交给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2,某国有酒厂2003年全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销售成本4000万元,销售税金40万元。此外,还有其他收入200万元,其中国库券利息收入20万元,企业债券利息收入20万元。该厂发生的其他费用如下:

(1)直接向某革命老区捐赠50万元,帮助老区建设;(2)支付增值税滞纳金20万元;(3)向有意进行联营的单位赞助20万元。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并计算该酒厂2003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1)该酒厂的收入总额:6000+200:6200万元(1分)

(2)现在分别训‘算准予扣除的项目:

①销售成本4000万元,可以完全扣除

②销售税金40万元,可以完全扣除;

③国库券利息收入20万元可以扣除,但企业债券利息收入20万元不可扣除; ④直接向受赠人捐赠的50万元不能扣除;

⑤违反税法规定而支出的滞纳金20万元不能扣除;

⑥非广告性质的20万元赞助费支出不能扣除。

(3)综上所述,该酒厂应纳税所得额为:6200—4000—40—20=2140万元

应纳所得税=2140X33%=706.2万元

2.A房地产开发公司经某市人民政府规划批准通过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支付相应的土地出让金,对某市5000平方区域的土地实施经济适用房房地产开发。该区域内有市政府某机关办公房,并有全民所有制企业某椒件厂成品库房,该厂成品库房是5年前因厂房用地不够,经原市长的批准在该幅土地空地上建造了成品库房。按照土地出让合同,A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对该幅土地进行开发,市政府某机关进行了搬迁;但某构件厂拒绝搬迁,双方发生争议。某构件厂拒绝搬迁的理由是:首先,某构件厂是国有企业,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该土地归本厂使用已有5年,某构件厂当然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其次,某构件厂在该地建立成品库房,是经老市长的批准,属于合法使用。(1)A房地产开发公司对该土地实施房地产开发是否符合法律规定?(2)某构件厂对该土地是否有土地使用权?它所提出的拒绝搬迁的理由是否成立?

(1)A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该幅土地符合房地产开发的原则,并按照市政规划进行。(2分)同时,与相关政府部门签订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支付了相应的土地使用出让金。(2分)

(2)某构件厂对该幅土地没有土地使用权。(1分)它所提出的拒绝搬迁的理由不能成立。(1分)因为,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①划拨。②采用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3分)某构件厂仅有市长同意占地建库不符合法律规定。(1分)

某厂(以下简称甲方)与某科研所(以下简称乙方)于1999年10月15日签订了一份技术开发合同,合同约定,甲方委托乙方研究开发某太阳能发电装置。双方约定,研制费由甲方支付,研制出的成果归甲方使用。4个月后,乙方研制成功,甲方按约定支付研制费,同时依约定享有成果使用权,2000年4月乙方将该技术成果向专利局申请发明创造专利权。甲方得知后也向专利局申请该技术的发明创造专利权。

试分析:

1.我国《合同法》对此有无规定?若有规定,请回答其主要内容。

2.本案是否适用新《合同法》?

3.依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该技术成果申请专利的权利归哪方所有?为什么?

4.若一方取得专利权,另一方可以享有什么权利?

1.我国于1999年3月1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该法的第三百三十九条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委托开发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究开发人。研究开发人取得专利权的,委托人可以免费实施该专利。”“研究开发人转让专利申请权的,委托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3分)

2.本案适用新《合同法》。因为《合同法》的施行日期是1999年10月1日,本案当事人签订委托技术开发合同的时间是1999年10月15日。(2分)

3.依《合同法》的规定,该技术成果的专利申请权归乙方所有。因为,合同法第339条规定委托开发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究开发人。(2分)

4.若乙方取得该项技术的专利权,依合同法的规定,委托方可以免费实施该项专利;研究开发方就其发明创造转让专利申请权的,委托方可以优先受让专利申请权。因此,甲方可以免费使用该太阳能发电装置,并可优先受让该技术的专利申请权。(3分)

篇2:电大法律案例分析范文

法律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

一、当事人基本情况:

原告人张某(爱害人),男,汉族,1976年9月 日出生,现住郑州市金水区三全路.被告人陈某(肇事方),男,汉族,1972年3月 日出生,现住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沙门村.二、案情简介:

20**年5月27日,陈某驾驶豫AKB888号广州雅阁小型轿车沿国基路由西向东行驶至国基路163路()公交站牌处,与张某驾驶的轻骑牌电动车相撞,致张某受伤,两车受损的交通事故。造成交通事故后,肇事者陈某不旦没有求助受伤者(张某),反而驾车逃逸。

事故发生后,群众报警,张某被120送入河南省煤炭总医院(以下简称煤炭医院)进行治疗,诊断为:1、创伤性失血性休克;2、脑外伤;3、左侧第6肋骨骨折;4、脾破裂;5、左腘窝处皮肤挫裂伤,肌腱断裂;6、面部皮肤裂伤;7、肠粘连,肠系膜裂伤等。治疗至20**年6月8日,因受害者张某无钱继续治疗而被迫出院。出院证上显示:1、建议继续治疗;2、加强左下肢腘窝处伤口换药;3、延期吸查血小板,加强下肢活动预防血栓形成等。

20**年6月18日,郑州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第五大队(以下简称交警五大队)依法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以下简称事故认定书),陈某负事故全部责任,张某不负事故责任。

20**年6月23日,郑州市公安局交通事故鉴定所(以下简称事故鉴定所)依法对受害者张某伤情程度作出《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书》(以下简称损伤鉴定书),结论为“张某伤情程度评定为重伤”。

20**年6月16日,陈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依法被刑事拘留,20**年(批捕没)。即将被移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三、本案争议焦点:

1、交警五大队依法作出的事故认定书是否有瑕疵

2、事故鉴定所依法作出的损伤鉴定书是否有瑕疵。

3、误工费的的赔偿期间是多久

4、陪护费的赔偿时限及陪护人数(病历不明确)的确定问题。

5、交通费赔偿多少的问题(我方有没有票据)。

6、住院伙食补助费的赔偿时限(因需要二次住院)。

7、受害者出院后所卖的药有无票据及医嘱单(?没有显示)上的内容是什么

8、残疾赔偿金该赔偿的数额是什么(对受害者没有进行伤残鉴定,因此伤残等级暂时无法确定,数额也难以计算。)。

9、精神抚慰金如何主张(些问题是个难题,因当前法律不予支持)

10、后期治疗费用是否应该赔付,数额如何计算?

四、争议焦点分析:

1、交警五大队依法作出的事故认定书是否有瑕疵?

该事故认定书从形式角度讲,载明了:交通事故时间,交通事故地点,当事

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经过,事故证据及事故形成原因分析,当事人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意外原因,以及落款,基本符合法律构成要件。如没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存在瑕疵,该认定书是应该被司法机关所采纳。

2、事故鉴定所依法作出的损伤鉴定书是否有瑕疵?。

该鉴定书是依据煤炭医院住院病历和辅助检查(?沿未看到)所作出的鉴定,而且形式要件基本符合要求。即使被告人申请重新鉴定该鉴定书被推翻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意外情况的发生。

3、误工费的的赔偿数额及期限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之规定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但从煤炭医院的病历上没有显示误工情况亦未单独出具误工证明,需与煤炭医院方面进行沟补正(?现今已出院,医院配合与否?)因此该部分损失额暂时无法计算。

4、陪护费的赔偿时限及陪护人数(?病历不明确)的确定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但从煤炭医院的病历上没有显示误工情况亦未单独出具误工证明,需与煤炭医院方面进行沟补正(?现今已出院,医院配合与否?)因此该部分损失额暂时难以计算。

5、交通费赔偿多少的问题(我方有没有票据?)。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因此,受害方应就该部分提供适当的票据加以证明方可。

6、住院伙食补助费的赔偿时限(因需要二次住院)。

据河南省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的规定1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费,每人每天补助标准为30元:期间为从入院到出院(目前13天),数额大约为(30×15﹦450)450元。

说明:住院期间较短,所以数额较底。

7、受害者出院后所卖的药有无票据及医嘱单(?没有显示)上的内容是什么?

受害者出院后购买四千元药物继续用药进行治疗,但没有正式票据。

诉讼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如没有证据则对负有举证责任方是不利的,本案中受害者应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否则该部分费用将不被支持。

8、残疾赔偿金该赔偿的数额是什么(对受害者没有进行伤残鉴定,因此伤残等级暂时无法确定,数额也难以计算。)。

受害者还没有做伤残鉴定,因此伤残等级暂时无法确定,数额也难以计算。

9、精神抚慰金如何主张(些问题是个难题,因当前法律不予支持)?

纯粹从民事角度讲精神抚慰金是应该得到司法部门的支持,但本案系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根据《刑事诉讼法解释》第一百三十八条 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所以精神抚慰金争议较大,如判决难以获得支持,但是我们应抓住在判决前的机会力争通过调解得到较大的赔偿。

10、后期治疗费用是否应该赔付,数额如何计算?

在第一次受害者住院13天后被迫出院是因没钱治疗而且肇事都驾车逃逸亦未给任何治疗费用(?)。后期治疗费用可通过鉴定或待二次手术发生后另行主张权利。

五、相关法律法规: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 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4、山东省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的规定1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费,不分途中和住勤,每人每天补助标准为:在县境内出差3元;在省辖地级市、行署辖区内出差6元;在省内其他地区出差 元;

5、《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第一百三十八条 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报告分析人:黄少春律师

二〇**年七月五日

法律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二】

论转化型抢劫的构成一、案情

被告:林某,男,17岁。

林某初中毕业后,经常到某面粉厂其姨家中居住,并帮姨做早点。一天,林某向其母亲提出要到外地打工,但遭其母拒绝。为了筹集路费,林某产生盗窃邪念。20**年7月间,林某从其表弟丁某口中得知,在某面粉厂宿舍4栋401室只住一个女人,而且可以从楼下爬上去。同年12月23日下午,林某到丁某家玩时,林某问丁某住401室的女人几点钟睡觉,丁某告诉林某差不多11点多到12点就会睡着“。当晚11时许,林某携带水果刀并戴上毛线帽蒙面爬围墙进入面粉厂职工宿舍区,沿卧室欲行窃时被陈某发现,林某见状,即将陈某推倒在卧室的床上,用水果刀顶住陈某的脖子威胁说:”不要叫,再叫就捅死你“,陈某害怕并表示不叫,林某即按原路逃离现场。案发后,林某被公安机关捉捕归案。2004年3月5日,检察机关以林某涉嫌犯抢劫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对此案公开审理,被告人林某的辩护律师为被告人作无罪辩护。

二、分岐

法院在审理中,对案件的定性存在两种分岐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林某无罪。

理由:被告人林某所实施的行为属盗窃未遂而非既遂,不存在转化问题。被告人林某在被害人发现后有拿小刀指着受害人的后背并威胁“不要叫,再叫就捅死你”,但从其所使用的是一把其表弟从街上买的而被告人原本计划用来撬窗户的小水果刀,并且在受害人发现有人进入房间喝问后就赶快躲到阳台上,在将受害人推进房间后便迅速从原路逃离,这一系列举动来看,被告人的行为仅仅是为了能逃离现场,这里一些过激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恐惧。根据199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盗窃未遂行为人为抗拒逮捕而当场使用暴力可否按抢劫罪处罚问题的电话答复》的规定,如果行为人“盗窃未遂”尚未构成盗窃罪,而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不严重、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因此,被告人林某不构成抢劫罪(未遂),认为被告人林某无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林某犯抢劫罪(未遂)。

理由:被告人林某秘密入户实施盗窃过程中,被发现后采用暴力和持刀威胁方法拒捕,其行为已经符合抢劫罪构成要件。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的规定。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脏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是对抢劫罪的规定。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的显著特证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财物。”。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是关于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脏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按抢劫罪定罪处罚的规定。根据我国刑法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后,因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转化为抢劫罪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转化为抢劫罪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犯盗窃等罪,行为人不仅实施了盗窃等行为,而且已构成犯罪;二是必须具有抗拒抓捕等目的;三是必须具有当场使有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本案中林某不仅实施了盗窃行为,具有抗拒抓捕的目的,也具有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再之,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关于“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的规定。“,本案中被告人已着手实行了犯罪,由于陈某喊叫,即由于林某意识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因而,林某整个犯罪行为中符合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及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此,被告人林某犯抢劫罪(未遂)。

三、评析

笔者赞同上述第二种意见,即被告人林某的犯罪行为符合抢劫罪(未遂)的构成要件,林某犯罪行为属转化型抢劫罪(未遂),应当认定林某犯抢劫罪(未遂)。

(一)对无罪、抢劫罪(未遂)的司法认定

1、法律对犯罪和不认为是犯罪的规定:我国刑法第十三条关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法律对犯罪未遂的规定: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关于“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的规定。

3、法律对抢劫罪的规定:(1)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关于“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的规定;(2)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关于“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脏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4、法律对盗窃罪的规定:(1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关于“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2)1988年3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如何运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修改后的刑法为第二百六十九条〉的批复》关于“被告人犯盗窃等罪,为抗拒逮捕等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修改后刑法为第二百六十九条)抢劫罪处罚。在司法实践中,有的被告人实施盗窃等行为,虽未达到‘数额较大’,但为了抗拒逮捕等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严重的,按抢劫罪处罚,威胁情节不严重、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规定;(3)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盗窃未遂,只有情节严重的,如明确以巨额现款、国家珍贵文物或者贵重物品等为盗窃目标的,才定罪并依法处罚。”;(4)1998年3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一)盗窃数额,是指行为人窃取的公私财物的数额。(二)盗窃未遂,情节严重,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或者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盗窃目标的,应当定罪处罚。”;(5)199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盗窃未遂行为人为抗拒逮捕而当场使用暴力可否按抢劫罪处罚问题的电话答复》的规定,如果行为人“盗窃未遂”尚未构成盗窃罪,而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不严重、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本案认定被告人犯抢劫罪(未遂),不宜认定被告人无罪。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结合本案实际案情,笔者认为: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也方法,强行立即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罪的主要特征是: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不权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同时也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2、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立即抢走财物或者迫使被害人立即交出财物的行为。这种当场对被害人身体实施强制的犯罪手段,是抢劫罪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是于盗窃罪等最显著的特点。上述所谓胁迫,是指犯罪分子以立即实施暴力相威胁,实行精神强制,使被害人产生恐惧,不敢抗拒,被迫当场交出财物,或者任其随即劫走财物。这个胁迫,一般是针对被害人的,有的也可以是针对在场的被害人亲属、朋友或者其他有关人员的。通常是以明确的语言作出威胁,使有惊恐而不敢反抗。判断犯罪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应以犯罪分子非法占有财物的当场是否实际采取了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为标准。有的犯罪分子作了盗窃和抢劫两手准备,携带凶器,于夜晚潜入作案地,发现作案地的人员睡着等,轻而易举地偷走了财物,应定为盗窃罪;如果盗窃过程中惊醒作案地人员,遭到抵抗或呼喊,当即拿出凶器使用暴动力,将物品抢走,则构成抢劫罪,没有劫走物品,构成抢劫罪(未遂);3、在主观方面,本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故意的内容必须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4、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一般抢劫罪,应以是否抢得财物为既遂与未遂标准。即抢到了财物,没有伤人,为既遂;没有抢到财物,也没有伤人,或者没有抢到财物,致人轻伤的,均为未遂。抢劫罪与盗窃罪区别主要是犯罪手段不同,盗窃罪是秘密窃取公私财物,它可以利用被害人熟睡、醉酒、重病等难以察觉有人作案之机窃取财物,它与抢劫用药物麻醉、用酒灌醉被害人,置其于沉睡状态,从而劫走财物不同。其次,按照我国刑法,构成抢劫罪,没有规定被抢的财物数额;而构成盗窃罪等则规定“数额较大”是必要条件。

转化型抢劫罪。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这条文所列的情况,综合起来,已使犯罪性质转化成为抢劫罪,该条文:一是前提犯盗窃罪等,一般是指具有这些犯罪行为之一的。有的被告人实施盗窃等行为,虽未达到“数额较大”,但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严重的,可以按照抢劫罪处罚;二是目的为抗拒抓捕等,抗拒抓捕是指抗拒公安机关或者任何公民特别是失主对他的抓捕、扭送;三是条件以暴力相威胁等,这是指犯罪分子对抓捕他的人实施足以危及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的强暴行为,或者以将要实施这种行为相威胁,情节严重的,这是本条的关键之处,也是区别其他罪的根本点。如果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不严重、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如果没有伤害意图,只是为了摆脱抓捕、尽快逃走,而推推撞撞,可不认为是使用暴力;四是时间必须是当场,这是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现场;五是犯罪性质,由于上列情况的发生,主要是使用暴力,而使性质转化成为抢劫罪,所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抢劫罪与盗窃罪区别主要是犯罪手段不同,盗窃罪是秘密窃取公私财物,而抢劫罪是当面以使用暴力相胁迫,当场劫财,遇到抵抗立即施加暴力。

本案被告人林某在实施的整个犯罪行为过程中,即林某在20**年12月23日晚11时许,林某窜至某面粉厂宿舍4栋401室陈某家,沿外墙爬上,用水果刀撬开窗户入室,在卧室欲行窃时被陈某发现并大声质问:“谁,你是谁?”。开灯后在阳上找到了被告人林某,林某见状,即将陈某推倒在卧室的床上,用水果刀顶住陈某的脖子,威胁说:“不要叫,再叫就捅死你。”,陈某害怕表示不叫,林某即按原路逃离现场。被告人林某秘密入户实施盗窃过程中,被陈某发现后采用暴力和持刀威胁方法拒捕,其行为构成犯罪上述三点基本特征,也构成犯罪未遂上述三点基本特征,也构成抢劫罪(未遂)上述四点抢劫罪特征和构成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所规定的犯罪性质转化成为抢劫罪并符合其的五点特征,同时符合1988年3月16日最高人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于如何运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新刑法二百六十九条)的批复所规定的构成案件。特别是林某在被房主发现时拿刀出来威胁房主,即林某用水果刀顶住陈某的脖子并用语言威胁“不要叫、再叫就捅死你”,其情节严重、危害大,林某使用暴力的行为,而使盗窃(未遂)的性质转化为抢劫罪(未遂)。这是本案的关键点。因此,被告人林某犯罪行为构成抢劫罪(未遂)。

本案被告人林某在实施盗窃行为时,如果没有拿刀出来威胁房主,而是在房主喊叫后立即逃跑,即没偷到东西跑掉,林某则构成盗窃(未遂)。根据盗窃未遂及情节显著轻微,社会危害尚未达到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程度等,在此情况下才可以认为林某无罪。本案的案情不是这样,而是林某在盗窃过程中被发现而使用暴力相威胁,性质发生变化,符合抢劫罪(未遂)构成要件。因此,本案不可能认为被告人林某无罪。

综上评析,本案应认定被告人林某犯抢劫罪(未遂),而不认为被告人林某无罪。

法律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三】

为了适应现实及发展的需要,我们设置了大量的行政副职,但在实际的行政活动及效果中我们却发现由此而来的很多问题。比如机构臃肿、分工不明、效率低下;副职之间、正副职之间关系复杂,内耗严重;行政层级过多,管理成本过大;副职职责不清,角色不明等等,集中表现为副职的设置过多过滥。必须遏制“副职过多”现象。其中有三件事情非做不可:一是减事,基层常常抱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并非没有道理。所以,减事是减人的前提,政府不该管的事一定要放开,形式主义的事一定要清理,唯有这样,那些忙而无用的岗位才能退出。二是减支出,公共财政预算的“钱袋子”管住了,吃财政饭的副职“帽子”才会减少。三是畅出口,干部能上不能下,仍是当前一大突出问题,不出格、不到龄、不惹事,就难以通畅地退出领导岗位。在“官本位”的思维主导下,干部出口很难拓宽。当务之急,是要实行严格的干部任期制,届期满了必须退出岗位。

关于副职干部过多过滥问题的案例调查报告

一、案例概要

(一)案例来源

关于副职干部过多过滥问题案例来自于《半月谈》(内部版)xx年第2期。

(二)案例内容概要

最近,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副职过多的问题也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的议论话题。一些地方配备的副市长、副秘书长等竟然超过了两位数。

客观上说,领导干部的职数配备有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十七大前的新一轮地方党委政府换届中,中央对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作出了减少的统一规定。

但是,在一些地方还是出现了副职干部过多、甚至过滥的问题,副秘书长10多个,副镇长一大桌还坐不下。其原因有三:一是减牌子难减人。一些地方启动了大规模的撤乡并镇工作,牌子好撤,但官员难消化,所以只能都挤在一个牌子下;二是增新人难减老人,干部退出机制不畅,导致干部走得少,来得多;三是挂职干部“身份需要”。虽然挂职干部不占职数,但客观上还是多出了不少带有副职名头的官员。

二、案例分析及对策

(一)案例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严重存在“十羊九牧”,官多民少。对于高层的领导来说,多几个副职的位子便于他们控制下属,层层设人,领导不必躬身于职工和群众当中;副职多是导致病垢百出的主因,如果一正一副或者不设副职,岂不“精壮”?副职配多必然引起权力均衡、利益均等、关系协调等问题,最后归结为加重百姓负担。荀子曰“士大夫众则国贫”。南宋的史尧弼指出:冗员多生旷职,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空食其禄,坐无事之人而食有限之禄,尽无穷之欲而有穷之财。致使财政入不敷出,农民负担苦不堪言。

第二,副职过多,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有利的事争着办,无利的事互相推诿,造成出勤不出力,办事效率低下。有人不无讽刺道:三分之一干,三分之一看,三分之一在捣蛋。现实中副职之间互相扯皮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且从事一线工作的人手严重不足的例子却屡见不鲜。凡是副职过多,冗员过剩的单位和部门,再有能力的一把手也难调动和发挥广大干群的积极性,最终下场难逃“为官一任,山河依旧,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结局。教人做事要精益求精,否则,即使有一千只手也解决不了问题。

第三,官多必令出多门,互相制肘,无所适从。副职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为了一点实权也是明争暗斗,正职整天疲于平衡关系,权力要平衡,待遇要均分,利益要均摊,不能有丝毫的偏心和马虎大意。否则,矛盾不断,小事难办,大事叫你出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权”力之乎也,权是角逐的最终目的。多位子可以便于他们平衡关系,你塞一个人,我也塞一个人,皆大欢喜;多位子也有利于某些有心搞腐败的领导批发官帽,坐地收钱。当然,还有重要的一条,因为多设副职的位子产生的各种成本由国家埋单,领导个人并不掏半文钱。

(二)行政管理学理论依据

第一,主体部分失灵,政府机构与人员设置的体制出现问题,现在更多的是根据上级的好恶来设置官位的多寡。管组织人事干部任免编制部门没有决策权,不管编制的手里握着使用权。编制都是行政一把手担任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可是提拔使用干部的决定权却在党委部门的一把手;这样自然会造成管事者说了不算,不管事者说了绝对管用。有时再加上文件规定有弹性,诸如可配副职若干和可适当增配副职,无形告之副职配置可随意性,久而久之,副职便失去了限制;像副秘书长任用程序简单,又无需人大部门通过,更为副职泛滥开了绿灯。

第二,作为监管人事任免和具有选举权的人大和人大代表,有时为了一团和气和怕得罪党委政府,放弃监督权和主张权,亵渎了人民赋予的职责和权力。副职的多而滥增加了国家的运行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要转嫁到纳税人的头上,加重他们的负担。社会上现在都质疑大量超员的副市长、副县长、副乡长是怎么能通过人大被任命的。附件器官失效也应承担责任,不能一推了之。监督者不主张自已的权力,就必然导致有权力的人滥用权力。

第三,官本位是我国旧体制带来的老病,只要没有“新药”对症下药,很容易旧病复发。比如特权思想和官官相护等,一旦发作就像流行瘟疫一样迅速蔓延。身体多病最容易被细菌乘虚而入,是贪官腐败的绝佳时机,收了人家的钱不提拨人家怕被“撕票”,违规提拔又怕出问题,只好给人搞个容易的“肥缺”(副职),多一个少一个都无所谓,最起码不会踩红线犯错误。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制度管人,法律治事,真正让法律使想犯错误的人不敢犯错,让制度使有机会犯错的人犯不了错,让正义使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犯错,让道德使犯了错的人自已认错,让良心使犯了错的人感到忏悔和自责。用法律和制度去约束手中的权力,改变权大于法,人管制度的本末倒置的现象,科学设置机构编制数额,精兵简政,不因事设庙,因事设人,建立高效的干部队伍。

第二,寻求良方,深化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标本兼治。对非法设置的机构和副职一律砍掉,新提拨副职采取竞争上岗,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公开用人条件,公开缺位职数,公开选拨程序,公开公平竞争,公

开竞争结果,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彰显竞争魅力。对违规提拨副职者实行追究制,负连带责任,轻者丢官,重者法办。历史不会重复它的事实,历史会重复它的规律,对待副职过多的最佳方法是对症下药,最好的状态是正常,最有效的手段是平衡,最高的境界是自然。

第三,有了法规,还要加强对执行的监督和检查。组织和人事部门对下属单位报批的干部提升报告应当严格把关,违反规定的坚决不预批准。人大和人大代表要加强对机构编制和副职设置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职能部门要自觉接受监督,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有监督职能的尽到监督责任,有实施设置职能的要尽到科学合理的责任,有权力提拔副职的要尽到不违规的责任。管好一个职位,选好一个人,避免劳民伤财,提高办事效能。克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造成管理成本加大,人力资源浪费。

三、分析的结论及其推论

(一)结论

民意希望政府精简不合理的官员设置、切实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克服人浮于事弊端、提高行政效率。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设“廉洁、高效政府”。但不少地方政府反而越来越甚,机构设置越来越多,人员越来越臃肿,干部队伍越来越庞大,副职配备越来越豪华,干部级别越来越高,无限度、无节制、无约束地配备和任命副职的豪华阵容,副职过多过滥似乎成了一种趋势,大有蔓延扩展之势。冗官冗员似乎成了中国的一大特色。冗官冗员不仅占用了过多的公共资源,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增加了财政预算和行政开支,而且人浮于事,一些官员互相制肘,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下,同时也助长了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错位,实在是弊大于利。

(二)理论及实践推论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这里所说的各种资源,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以及其他各种有形无形的各种资源;这里所说的成果,是指管理成果;它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成果,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成果;这里所说的效益,既是指社会效益,也是指经济效益,但主要是指社会效益,实现公共利益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效益的主要标准。按照行政组织的一般规则,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最为重要的一种组织制度。在一个行政组织中,必须也只能有一个行政首长握有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并对组织的行为负实际的责任。而在设置了副职特别是设置了较多的副职的情况下,副职必然要从正职那里分解一部分权力和责任,这样也就势必导致正职的应有权力和责任受到削弱。由于副职的增多,无论是正职还是

副职抑或下属,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调整关系,协调矛盾。增多的人员和机构造成了管理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使得管理上的经费开支、人员配备、设备安排以及其他待遇等等都得增加,从而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

(三)感想

篇3:浅谈如何让电大法律课更加生动

1. 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思想顾虑是做好某件事情的最大敌人,要想把事情做好,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就要消除思想顾虑,进而在轻松、 愉快的氛围中做好某种事情。教师首先要告诉学员现实不能回避。就像一个的父母生了你,而对你来说,父母是无法选择的一样,自身的短板——知识的欠缺,是自己在稚嫩行走中留下的痕迹,想擦掉是不可能的,只能用自己的努力让其着上应有的色彩。要明确告诉学生,电大的教学资源与其它高校相比并不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要高于其它高校。给电大学员讲课的教师往往是国内一流的。另外,电大的教学手段也是很灵活的。 在电大的课堂上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记一定要与成人学员的认知习惯相合拍,这样大家学习起来才会感到愉快,而不至于把学习当成负担,甚至视为洪水猛兽惟恐避之不及。还要让学生知道,只要潜下心来认真学习,自己不但能获得高等教育法律专业相关知识,还会增强学术素养,让自己变得更加饱满, 更加充实,更有气质。更要告诉学生,真正学出来的电大毕业生并不比其它高校学生差,一定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法制建设的尖兵。这一切就是让学生知道,要正确面对现实, 不能回避。

其次要告诉学生不能消极对待自己的短板。消极只会让自己在理想的征程上渐行渐远。消极是一种不良情绪,它会让人的意志消沉,变得没有战斗力。积极乐观的态度才是猎取知识者应有的正确态度。要告诉学生要抓紧一切时间进行学习。成人学员往往时间紧张,只能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而业余学习时间往往又是有限的,这样就必需在学习效率上多做文章,别人五分钟能完成的事情,我们用一、两分钟完成,而且完成的质量还很好。苦尽甘来是人生中一个典型的因果关系,吃不了苦,就得不到甜。对于成人,这个在人们看来十分浅显的道理即使在成人头脑里也不是根深蒂固的,也需要进行及时的点拨加以唤醒。要告诉学生,积极面对自己的短板才是硬道理。再次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员。通过讲述电大学员神速成长的经历,让学员将其视为模板,成为学习上模仿的对象。有了榜样, 学员往往就有了奔头,有了干劲。在学员学习劲头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及时告诉他们,榜样既可效仿,也可超越。要鼓励学员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榜样当成自己成长的阶梯, 一步一步地继续往前行,直至走到理想的彼岸。

2. 采用多种手段让课堂生动起来

篇4: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关键词:电大教育;心理问题;教育建議

中图分类号:B844.2

1.电大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电大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个人性格完全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心理活动很丰富,正是需要有人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正确引导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没有进行良好的引导就很有可能会受到周围的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素质发展失衡的问题。电大生体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具体如下:产生自卑心理;产生依赖心理;产生报复心理;产生盲目心理;产生焦虑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都是在电大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2.心理问题成因

2.1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电大生的学历相对来说不高,报考电大的学生比较少,招录进来的电大生多数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很多电大生认为自己的基础不好,学不学习都没有什么用,以后步入社会之后的工作也跟上学时候学习的知识没什么关系,很多电大生的这种学习无用的心理,导致电大生学习积极性差,电大院校教学质量比较低。而且,受到社会的不良攀比风气影响,很多电大生在学校与其他的同学在吃的、穿的和用的等等各个方面互相攀比。电大生中的很多学生都是出自农村家庭,在经济条件方面可能没有其他同学好,所以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在同学之间的攀比中受到刺激,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2.2毕业后择业困难

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在步入社会之后,都要面临就业的问题,而在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影响下,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找工作面临的是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模式。我国当前的就业市场已经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的问题,而且很多单位企业由于应聘的学生比较多,对员工的要求都是越高学历越好,所以对电大生来说就业压力异常大。电大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很多学生就出现了比较焦虑的心理问题。

2.3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

我国当前的电大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如何提高电大生的专业技能,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比较欠缺。很多电大院校都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非常少、课程的教学模式也脱离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老师也不够专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导致了电大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2.4父母对孩子关心过度

虽然电大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基本还没有接触过社会,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接触最多的就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家庭的关心对电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是很关键的。家庭是我们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我们的性格养成和以后的人生观等等重要观念的养成都要受到家庭的影响。很多电大的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长过度关心。这让很多学生对家长养成了依赖性,在成人之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难以承受打击。导致在步入社会之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加强电大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电大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电大生会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等方面。所以,我们分别从这些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入手,提出相关的对策。

3.1学生自身要注重心理健康问题

电大生滋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与学生自己不能及时的发现调整心态有很大关系。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发展,学生应该意识到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通过各种方法来及时的调整自己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当学生产生了孤独自卑的心理时,可以多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多接触一些积极乐观的人,这样也可以通过与人接触来让自己变得积极乐观,从而逐渐的打消自己的消极心理。

3.2加强对电大生的就业教育

电大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对电大生的就业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一些就业讲座,详细的介绍毕业后找工作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也可以邀请一些企业来学校招聘,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3.3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电大生的心理健康,电大院校一定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开展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资金,聘请专业能力比较强的心理专业老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教学课时和提供合适的教学场地。可以采用开展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等多样化的模式来解决同学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心理问题咨询室,心理老师可以定期去咨询室坐班,让同学们遇到心理问题时有地方咨询。同时,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定期的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的方式来锻炼自己与人交际的能力和丰富自己的业余时间。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就可以对校园外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进行抵制。由于电大的学生并不是封闭教学,所以接触社会的机会已经很多,出现心理问题的机会也要比接受封闭教育的同学要多。所以,学校应该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检查,为每个同学建立心理健康情况档案,每次检查的结果都要有记录,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及时的对他们进行深入诊断,分析他们心理问题的成因,根据具体成因和程度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如果心理问题还不严重,学校可以让心理健康老师帮助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如果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就要让同学及时接受治疗。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最好把同学的心理问题在早期阶段解决好。

4.总结

总之,电大生正处在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比较容易滋生心理问题,为了让我国的下一代可以健康的成长,我们的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一定要对学生心理问题充分重视,积极的寻找方法来保证学生可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秦也雯. 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年01期

[2] 吕晓春. 浅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及对策[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03期

篇5:电大法律调查报告

西青区公安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调查报告

姓名:张鑫

学号:1012001203131

分校:西青分校

专业:法学

指导老师:黎鹏昊

时间:2012年4月

公安局西青区公安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犯罪无论在数量上、形式、还是在犯罪方法,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人类社会构成的威胁越发变得严重。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他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尤其是INTERNET的日益推进和迅猛发展,为全人类构建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赛博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也有他黑暗的一面,计算机网络犯罪正式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西青分局就网络犯罪的现象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人:张鑫

调查时间:2012年2月1日——2012年3月20日

调查地点:公安西青分局

调查方法:走访、阅卷

二、事实部分

公安西青分局现有拘役人员10人,绝大多数为25至40岁之间,他们当中60%为社会无业人员,法律意识单薄,其中青少年拘役人员2人,这两名青少年拘役人员的犯罪情况为盗窃游戏帐号的网络犯罪,由于年龄关系,现暂时拘役在西青分局中,在调查中了解到,两名犯罪嫌疑人均为单亲家庭,家人对其管理不严,其辍学在家、游手好闲,平日混迹于黑网吧进行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两人合伙在网吧多台机器中安装盗号木马进行偷窃帐号,将账号中装备、金钱以人民币形式低价变卖,换取金钱后用于上网娱乐,其中共作案20起,对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达到3万元左右,在被害人报案后,西青公安分局网络民警进行了介入调查,在两人经常上网的黑网吧中进行专业检测,发现在两名犯罪嫌疑人使用过的计算机中出现了相同的木马程序,公安民警同时应用科技手段锁定犯罪嫌疑人进行盗窃时使用的邮箱,并顺藤摸瓜,将正准备把刚刚盗窃的游戏帐号进行销赃变卖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并带回公安机关进行了相应的审理,其二人对盗窃行为供认不讳,公安机关依法将二人逮捕。由于黑网吧经营者涉嫌无牌无照经营、容留未成年人上网等问题,将其一并进行了问询、逮捕。在进行调查期间,发现现在青少年犯罪大大的增加,尤其是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网络诈骗、犯罪,经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曾经逮捕过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应届大学生,由于现在工作岗位难求,其求职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相应适合自己知识能力的工作,就萌发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诈骗的念头,其应用在大学期间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制作出一个类似于“淘宝网”的假网站,明且在网站连接上挂上专业木马,在进行网络物品交易时,向受害人发送挂有木马连接的虚假网站,在对方填写银行卡帐号及密码的同时进行记录,并且在短时间内进行银行卡密码的更改并且将银行卡内存储的现金进行转账,令受害人在不知不觉中损失相当高数额的费用,在对其了解的过程中得知了,其共进行此类诈骗17起(其中成功15起),共诈骗金额达5万余元,先受害人将其起诉后,公安检查机关已经将其依法逮捕,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2万元。

三、分析网络导致犯罪的原因

1、因沉迷于上网而导致犯罪。上网尤其是泡网吧是一种消费行为,作为没有经济收入的青少年来说,只能把各种经济负担转嫁给父母,当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或父母不能满足其要求时,这些小“网民”便铤而走险,或偷或抢,导致犯罪。

2、因网恋而导致犯罪。青少年长期泡网吧,沉迷在虚拟世界,同父母交流,参加日常社会交流活动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或离群索局,孤独感加剧,或情绪浮躁,容易冲动,性格和精神状态都会发生变化。从情感角度讲,青少年出于情窦初开期,对异性情感交流非常好奇,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能直抒胸臆的情感空间,往往把上网作为精神寄托,一旦实现与网络世界相差甚远,就会诱发犯罪。

3、网络游戏暴力倾向导致犯罪。网络游戏设置了许多通过“杀人获得金钱或装备”的情节,因长时间沉迷于游戏的打打杀杀,不知不觉将虚拟世界的暴力转移至现实,把抢劫等暴力犯罪当成网络游戏来玩。未成年人由于自制力、分辨是非能力差,一旦满足不了自己的愿望就容易实施犯罪。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青少年犯罪中呈现的情况,我们应积极的预防

1、家长老师应当尽快走入网络世界,成为“网民”。在数字时代家长和老师们面临着的是再次社会化问题,现在的问题不应是让孩子触网,而是如何试用网上有益的动机和心理,从而对其适当引导。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蒋国华教授说,网络、数字技术和人类社会任何科技的发展一样,都有两重性。我们不能总是怕网络带给孩子坏的东西。IT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不要用我们成年人对互联网的无知而阻碍孩子们的进步,我们应该在网络的试用和发展中加以规范化,带孩子们进入有益的网络世界。

2、规范网吧,清理整顿社会环境。鉴于网吧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大到《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样的国家立法,小到各地区出台的一些规定,对未成年人出入网吧,以及网吧设立的位置都作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但尽管如此,令不行禁不止的事件依然屡有发生。因此,对网吧的管理还要下大力气,公安机关要加大打击“黑网吧”的力度,从而真正把青少年堵在不健康的“网吧”之外。与此同时,增加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等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文化设施。

3、实行立体防范体系,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全社会共同参与,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家庭是第一道防线,学校要经常深入社区、家庭要了解学生课外活动情况,配合家庭和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门要全面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教育,学校要努力构筑有利于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篇6:2011电大法律文化小抄

三、问答题 2.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1.简述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念和问题进行研究,最早始于答:(1)法律文化具有物质依20世纪80年代中期。(√)附性;(2)法律文化具有政治3.苏联法学家不仅仅把法律功能;(3)法律文化具有普遍文化看成一种纯粹主观的、思适用性;(4)法律文化具有实想的观念形态,而是倾向于把践性、实用性;(5)法律文化法律文化视为一种广泛而复具有历史连续性;(6)法律文杂的现象,它包括主观和客观化具有民族性;(7)法律文化两种因素在内的“状态。具有互融性。(√)2.简述美国法学界对法律文4.一般认为“法律文化与文化的普遍观点。化史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答:(1)法律文化史一种法律体、子系统与系统的关系”。观念形态;(2分)(√)(2)法律文化多被用来说明5.美国法学界普遍持有“制不同于社会的法的产生、发展度形态的法律文化观”。所仰赖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因(×)素以及由不同法的文化传统6.法律规范是法律制度的前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法提条件。系;(3分)(√)(3)在不同的法律及法律制7.以法律规范的内容所依据度中,凝结着各自所特有的文的总体精神为标准,可将法律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对法律文化分为宗教主义类型、伦理及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变主义类型、现实主义。化具有巨大的力量和作用。(3(√)分)8.“礼治社会”、“礼治秩序”3.简述日本法律文化研究的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秩序结特点。构的主要特征。(×)(1)以法律意识作为法律文9.最能揭示法律文化运动规化研究的核心与出发点; 律和阶级本质的是对法律文(2)注重比较法律文化的研

化进行历史的、阶级的、社会究;(2分)

形态的划分。(3)注重对日本传统法律文

(√)化的研究;(2分)

10.法律文化的研究对象主要(4)注重社会调查,将法律

是法律现象,而法律现象主要文化的研究与社会现实生活

表现为法律意识形态和法律联系起来。(2分)

制度、组织机构及其派生物。4.简述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

(√)答:(1)法律规范;(2分)

1.梅里曼的法律文化概念(2)法律制度;(2分)

梅里曼认为,法律文化是“关(3)法律组织机构;(2分)

于法律的性质、关于法律在社(4)法律设施。(2分)

会与政治体中的地位,关于法

四、论述题(共18分)

律制度的专有组织和应用以试述法律文化这一概念所包

及关于法律实际或应该被如含的几个层次的内容。

何制定、使用、研究、完善及答案要点:

教授的一整套植根深远、并为(1)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系

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观念。统中独特的不可缺少的一个

2.现实主义类型法律文化,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化的即没有宗教、伦理色彩,注重重要构成;(4分)

调解人们现实社会关系,现在(2)法律文化是人类在漫长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的文明进步过程中从事法律

一类型,现实主义类型法律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智慧结晶

化一般可分为资本主义和社和精神财富,是社会法律现象

会主义两大类型。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基础;(4

3.法律至上,是法治原则的分)

最重要体现。法律至上既是一(3)法律文化是由社会的物

种观念,同时,也标志着法律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律上

在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次建筑的总称,即法律文化是

最高地位。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法律意

4.法律文化的适应性,是指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

一种法律文化对于解决特定律制度及法律组织机构和法

《法律文化》模拟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律设施等的总和;(5分)

(4)一国的法律文化,表明3.法律思想体系

了法律作为社会调整器发展【参考P130,最后一段,第三的程度和状态,表明了社会上行,法律思想体系是〃〃〃】 人们对法律、法律机构以及行

使法律权威的法律职业者等1.简述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法律现象和法律活动的认识、答:

(一)法律文化具有物质价值观念、态度、信仰、知识依附性。

(二)〃〃〃 等水平。(5分)【参考P158-169,(一)到(视学员展开情况给分)

(七),黑体字标题】(7)法律设施层次。(2分)

(视学员展开情况酌情给分)2.简述法律文化的基本类型。答:1.地域型法律文化。2.〃〃〃 问答题 【参考P175-176,一共10点】 1.法律文化的概念及意义。

答:法律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法答:1.试述法律文化社会化的学新思维,它渗透在人类的法途径,并结合社会现实谈谈我律实践活动之中。法律文化论国法律文化的构建。

体现作为隐性的法律意识形答:法律文化的社会化,可以态之中,也体现在作为显性的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法律秩序结构之中。法律文化

一、大众传播。

二、正规的法既是历史文化的遗留,也是现律教育。

三、非正规的法律教实的人类创造。过去人们创造育。

四、高层次的法律理论研了法律文化,今天人们仍在发究。

五、法律实践活动中的信展着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上一息传播和反馈。

种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结合实际部分,自己写】 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

在内的宏观整体性文化。2.任意选取两名我国现代学意义:对法律文化概念进行研者关于法律文化概念的观点究,不仅仅是法律文化基本理进行评述。论的研究需要,而且是所有的答:【P58-64,6位法学家观点,法律文化研究所需要解决的任意选2点,简要说明。】 一个核心问题。

2.日本学者田中茂树的法律2.简述法律文化研究的方向。文化概念

【答案参考:P33,最后一段答:法律文化,不仅包括在法第三行开始,每小点的第一句律体系噩耗文化体系交错、重话。】 复〃〃〃【P53第一段第二行开我国法律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一句话。】 始,便沿着大致五个方向展

开:(1)(2)(3)(4)(5)3.孙国华教授的法律文化概念

论述题 答:法律文化属于社会精神文阐述一下美国法学界对法律明,〃〃〃【P58,最后一段。】 文化的基本理解。结合我国法

学界对法律文化的理解,试阐4.现实主义类型法律文化 述中美两国法律文化的不同。【P174,第一段】

答:美国法学界对法律文化的5.法律文化的适应性

基本理解:(1)(2)(3)【参答:所谓法律文化的适应性,考P45,第三段,第二行开始】 其含义〃〃〃【P218,第二段第我国法学界对法律文化的理一句】 解:虽然每位学者关于法律文

1.简述马林诺夫斯基有关文化概念的理解在内容概括、文化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字表述、范围界定上都有差答: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异,但大体上我们可以将他们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归为以下三类:【以下参考—人体的或心灵的特性,它们P65,第二段第五行】都是直接的或间接地满足人 类的需要。文化的组成要素包1.法律心理 括:物质设备,1.也即物质文答:法律心理是〃〃〃【参考化。2.精神文化之方面。3.语P119,第三段,第三行开始】

言。4.社会组织。2.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

2.简述L.S.温伯格与【参考P135,最后一行开始】

J.W.温伯格的法律文化观

第1页(共2页)

点。

【P43,第一段第三行开始】 3.简述法律文化冲突的表现

形式。3.简述张文显教授关于法律答:【P219-232,黑体字标题文化的概念及要素。(P64)一共四点。】 答:张文显教授将法律文化理

解为法律现象的精神不符,即4.简述实现形式法治必须具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备的条件。构决定的,在历史过程中积累答:【P286,倒数第二段。】 下来并不断创新的有关法和

法律生活的群体性认知、评1.试述法律文化的两大结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汇。和七个层次。包含了以下五个要素:答:【P150,第二段,由于是(1)〃〃〃【P64,倒数第二段,18分的论述题,可以参考本章倒数第五行】 内容,对上述答案做详细解

答。】 4.简述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

(P213)

1.《法律的文化解释》是由梁答: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有以治平先生的著作。(对)下几个方面:2.梁治平先生认为法律文化

(一)〃〃〃【P213-217,四点黑是具有对象化的实体内容的,体字。】 不仅限于研究立场和方

法。(错)

1.试论述弗里德曼关于美国3.严景耀先生认为:对于犯罪法律文化的特点。的理解只能从产生犯罪的文答:弗里德曼关于美国法律文化传统来考虑才能得到解释。化〃〃〃【P40,最后一段。】(对)

4.由“习惯调整文化”到“习惯式,是对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内法调整文化”再到“法律调整文在冲突和矛盾的一种理论概化”,是人类法律文化形成过程括。()中的“三步曲”。(对)

5.法律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1.日本学者千叶正士的法律的法律传统。文化概念

(错)

答:以法的同一性原理加以统6.一般认为法律文化有两大合的各种官方法、非官方法、结构:法律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固有法、移植法、法律规则、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法律原理等组合的整体,以及(对)

国内的各种法、国家法、世界7.法律文化的深层机构可以法等的多元结构及其文化特有三个层次:法律心理,法律征。【或参考P55第一段】 意识,法律思想体系。(对)

8.法律心理较之法律意识具2.法律文化的“二元机构” 有较大的易变性。(错)答:“二元机构”是9.法律思想在一个社会的法指:〃〃〃【P264最后一段,第二律实践过程中具有指导性的行开始】

地位和作用。(对)3.法律至上 10.法律意识对法律制度和法答:【P287,第二段】 律规范的产生、运行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法治

国的建设中要更注重法律意4.宗教主义类型法律文化 识的培养。(错)答:P173,最后一段,第二行。法律文化》平时作业(3)

一、判断题

5.伦理主义类型法律文化 1.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答:P173,最后一段,最后一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

1.简述美国法学界对法律文2.法律文化的研究对象主要化的普遍观点。是法律现象,而法律现象主要答:【P45,第三段,一共三点。】 表现为法律意识形态和法律

制度、组织机构及其派生物。2.简述日本法律文化研究的(对)

特点。3.文化就是指社会的意识形答:【P55最后一段开始,一共态,或社会的观念形态。毛泽

4点,每一点写一句话。】

《法律文化》模拟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东同志就持这样的观点。化进行历史的、阶级的、社会(对)

形态的划分。(对)

4.中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9.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对)

因素。(对)

5.狭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10.法律文化的混合模式,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对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内在冲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突和矛盾的一种理论概括。(错)

(错)6.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

念和问题进行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错)7.孙国华教授在1985年为中央电大撰写的《法学基础理论》一教材中,设“法律文化”专节论述了法律文化问题,这开创了我国法律文化研究之先河。(对)8.在我国,孙国华教授在1985年为中央电大编著的《法学基础理论》一书,首次对“法律文化”问题进行了阐述。(对)9.美国学者的“法律文化”概念深受“政治文化”概念影响。(对)

10.在美国法学界,弗里德曼在1969年在《法律与社会发展》杂志上发表了《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文章,首次提出了“法律文化”的概念。(对)

《法律文化》平时作业(4)

一、判断题

1.苏联法学家不仅仅把法律文化看成一种纯粹主观的、思想的观念形态,而是倾向于把法律文化视为一种广泛而复杂的现象,它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在内的“状态”。(对)

2.一般认为“法律文化与文化史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子系统与系统的关系”。(对)3.武树臣教授认为,法律文化系统内部可以区别出四种结构:认识结构、评价结构、心态机构和行模结构。(错)4.法律规范是法律制度的前提条件。(对)

5.在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中,法律规范是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对)

6.法律文化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法律文化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对)

7.以法律规范的内容所依据的总体精神为标准,可将法律文化分为宗教主义类型、伦理主义类型、现实主义类型。(对)

8.最能揭示法律文化运动规律和阶级本质的是对法律文

上一篇:小学数学备课要求下一篇:表示建筑物的词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