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案例

2024-05-20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案例(通用10篇)

篇1: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案例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论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建立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物理概念来源于物理实践、物理事实,它是由实践得来的感性认识而上升成的理论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用来指导实践,并予以检验和深化。若学生只知道物理事实,而不能上升到物理概念,就不能说学到了物理知识;若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片面,就谈不上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掌握;若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就难以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活动,更不能正确地应用定理、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 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首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建立物理概念。比如,在讲电场、电势能这两个概念时,电场和重力场很相似,但是电场作用的效果必须在实验室才能看到,而重力场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身边重力场的现象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在学习电场前,先复习重力场,重力场是力的性质,用重力加速度来描述,重力场能的性质则用重力势能来描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使学生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电场、电势能这种很抽象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才不会感到空洞,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反而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二 帮助学生深化物理概念

学生掌握了物理概念后,在用它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将会更深刻,内容也会更丰富,且易于巩固。例如,在学习“额定功率”这个概念时,汽车额定功率P=FV,表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汽车速度成反比,即牵引力增大时,速度反而减小。教师举例加以说明:重载汽车上坡时,为什么要换挡减速?答案是:因为汽车功率的一定,上坡时需要比平地上更大的牵引力,只有换挡减速,才能满足功率一定。由于学生对汽车上坡减挡有实际体验,所以一说就懂,易于接受,从而使学生对额定功率等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只有把物理概念应用于实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出物理概念的价值与作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物理知识不在抽象、难懂。

三 物理概念与物理公式的关系

物理公式可以把物理概念很简单地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工具,所以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重公式轻概念的倾向,如不理解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以及公式和概念的依存关系,就很难理解公式的内在联系和深刻含义,对所学物理概念也就难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摆正关系,重视概念,正确理解公式间存在的前提,公式中每个量的物理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物理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 正确理解概念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概念不清,对于“教”和“学”都是很困难的。为了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重要性,可以在教学中选用一些经典例题,让学生亲自“品尝”概念不清的“苦果”,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展开讨论,甚至争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综上所述,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物理规律和定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案例

任何教学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使人反应敏捷、思路开阔。特别是生动有趣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变为动机力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象逼真的物理情境能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增强他们的记忆。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本身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物理概念的来龙去脉,对物理学知识间的联系,对物理学发展史上生动有趣的史实有所了解。(1)做好演示实验。这是因为学生对实验仪器抱有新鲜感,并且演示的物理现象往往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引起注意的现象,而且演示实验还能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揭示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且清晰明确、便于观察。(2)介绍生动有趣的物理史实。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讲述物理学发展史上有趣的事例,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借题引入概念。(3)提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观察,调动学生思维。

篇3:谈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第一, 要重视物理概念

要认识到高中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公式、定理的必备条件, 只有明白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知识结构, 才能进一步学习公式和定理, 才能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例如, 笔者在“质点”这一概念教学中, 由于刚工作, 经验不足, 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 只是强调看成质点的条件,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忽视了把一个物体看成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来分析, 同一个物体在一个问题中可以看成质点, 而在另一个问题中就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不能单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关键是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于研究的问题有没有影响。所以, 思想上要重视, 实践中要落实, 只有教师自己透彻理解好概念, 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概念。

第二, 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

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 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 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 通过类比, 建立物理概念。避免从定义讲概念, 这样讲会枯燥乏味,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达不到使学生透彻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在引入概念前设置一些适当的物理情境, 结合一些实例, 让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科学的物理概念,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同时, 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从而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 在学习“静摩擦力”时, 学生对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在教学中, 不直接讲解这一概念, 而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具体设计实验如下:找物理课本和化学课本各一本, 让两本书的书页交叉叠放在一起, 然后放在桌子上压一压, 用手提起其中的化学课本, 则可以把物理课本也提起来, 然后让学生共同探究物理课本在升高的过程中, 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这样, 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知的情境, 让他们明白下面的物理课本受到的静摩擦力为其提供了一个向上的动力。在情境活动中, 学生增强了感性认知,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 理解了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才不会感到空洞, 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 对概念的理解会很透彻, 学生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第三, 要重视概念的巩固

学生通常认为自己能复述出定义就算是理解物理概念了, 我认为在建立概念后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 让学生在运用概念中发现对概念理解的偏差, 并针对偏差加以纠正, 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学生掌握了物理概念后, 在用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概念的理解将会更深刻。例如, 在学习“平抛运动”这个概念时, 学生知道了平抛运动的条件是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和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平抛运动是匀加速曲线运动, 其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再让学生判断如果一个物体在空中运动时, 其初速度沿水平方向, 加速度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 方向竖直向下, 这个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答案是不一定, 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只受重力则是平抛运动;如果除了重力还受到其他力, 但是其他力的合力为零, 满足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这样的运动就不是平抛运动。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 物理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所以只有把物理概念应用于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体现出物理概念的价值与作用,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物理知识不在抽象、难懂。

第四, 要重视物理概念与物理公式的联系

物理公式可以把物理概念很简单地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解决计算问题, 离不开公式, 而记忆公式, 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普遍存在重公式轻概念的倾向, 认为只要记住了有关公式, 并会用这些公式来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题, 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 如果不理解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 以及公式和概念的依存关系, 就很难正确理解公式的内在联系和深刻含义, 对所学物理概念也就难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程度。所以,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概念, 正确理解应用公式的前提或条件, 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运用物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篇4: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关键词】概念教学;高中物理;方法

一、影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教材因素。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高中物理教材所讲述的知识不仅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更多的要求具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多个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复杂的问题,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从物理模型到数学化的描述,建立一系列的方程,学生接受难度大。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对知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别。初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浅显通俗,学生容易看懂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6页)

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不易读懂、阅读难度大。另外,高中教材与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了困难。如学生尚未学到极限的概念,在学习瞬时速度时就难以理解;高一新生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用图像法研究各种问题就会比较困难。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失调,也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难度,使高一学生成绩分化。

2.学生因素。高中物理概念有些是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的,有些概念则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的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起来。虽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物理基础知识有限,物理思维方法不足,个别高中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善于将陌生、复杂、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容易的问题,不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学习物理概念时习惯于机械记忆,盲目练习,往往被个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主要表现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分析,临界状的把握,多过程的衔接等分析不完整,顾此失彼,答案不全面,条理不清楚。如个别学生不理解加速度及电阻率的概念,造成“加速度大速度就大;电阻率大电阻一定大”的错误认识。

3.教师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常用方法

1.给学生营造概念氛围。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2.让学生尝试定义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持久。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有长计划,短安排,绝不能期望短期内完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基本概念的初步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体会,琢磨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进行剖析,加深理解,最后附上部分练习题。如各种力,位移,动量等物理量的教学可采用先引导,后由学生自己对物理量定义,然后逐步完善。这样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物理量产生的条件和怎么样给它以定义。如电场强度,磁感强度,电势通过这样的程序教学,使学生逐步领悟物理学中概念产生的特点,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

3.让学生正确规范概念。定义式v=Δs/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学生基本上可以从文字语言描述加速度和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同时,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更准确地理解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逐步使学生懂得掌握概念靠“记”是不够的,理解才是掌握概念的关键。促使他们会思考、爱思考、直至勤思考。最后归纳出准确的定义。

4.各种手法科学记忆概念。解决物理问题就是运用记忆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的提取和检索。”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当学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记忆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5.在问题中灵活运用概念。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可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五步”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篇5: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具有比其定义描述的更为丰富的内容,深刻理解物理概念须有许多物理事实为基础。这是因为概念既然是从许多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就不能脱离这些实际去抽象、简单地理解它,必须充分阐明概念本身的物理意义。首先,教师应讲清说明概念的关键字眼。如“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即“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都相等”。这里的“任何”就是关键字眼。其次就是通过相近概念的比较来阐明物理意义。如“平均结合能”与“结合能”这两个概念,结合能是指把原子拆散成单独的核子时克服核子力做功所需要的能量,即自由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过程中所放出的能量;平均结合能则是把原子核分解成单独核子时每个核子平均放出的能量。虽然“平均结合能”只在“结合能”基础上加了“平均”二字,但二者的物理意义却有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可见,概念的全部含义并不在定义的教学文字形式中,而在于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形式的物质运动中把相近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概念。另外对物理量概念要讲清其定义式、物理单位。有些物理量概念就是通过数学公式来定义的,因此讲清其定义式就能阐明其本质意义。例如:冲量I=F-t,反映的就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然而有些物理量的定义式只作为一种计算方法或测量方法和步骤,并不反映概念的全部含义。如电阻的定义式:R=U/I,并不意味着R与U成正比,R与I成反比,而应由电阻定律R=PL/S来反映物质电性能的一种属性。它由物质本身来决定。

篇6: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与实例研究

概念是物理知识大厦的基石,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必须注重概念教学,那么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实际效果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搞清楚物理概念的特征,要善于甄别物理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数学的区别,然后再设置科学化的情境,才能促进概念教学更为有效.物理概念的特征分析

纵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各个物理概念,虽然不同的概念在物理学科中的地位及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类特征.1.1 固有属性

我们在学习高中物理概念时,会遇到一部分物理概念,他们反映的是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必然质量、惯性,只要物体客观存在,就具有质量、具有惯性,不随其他因素而变化.1.2 方向性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学生在理解有些物理概念方面有难度,难在哪里?一些物理量和初中的表述不一样了,要考虑方向了,例如速度,初中只涉及到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速度、平均速度、速率的区别对于学生来说不做要求,而到了高中,则要求学生对速度有一个新的认知,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而且研究的运动不仅有直线运动,还有曲线运动,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如何表示?速度大小如何求解?在考虑大小和方向的同时还融入了物理思想方法.而这些方法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1.3 状态与过程特征

在定义物理量时,有些物理量与某一个状态相联系,如选修3-3热学中的温度、体积和压强这三个物理量用来描述气体的状态;再例如必修1中的位置、瞬时速度,必修2中的动能,选修3-5中的动量描述的是机械运动状态.除了与状态相联系的物理量,高中物理还有些概念是用来描述过程的,具有过程特征,如必修1中的位移,必修2中的功,选修3-3中的热量等等.1.4 相对性

学生进入高中后会发现很多物理量在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时,是具有相对性的,例如必修1中的位移、速度等等在描述机械运动时,都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再例如,高度、电势、重力势能、电势能都是相对的,在描述时,也有正负,这时正负是表示大小,而不是表示方向的.2 基于概念特征的概念教学策略

2.1 引导学生思考本质属性

每个概念在描述上都有其本质属性,我们在和学生建立概念时,不一定要全盘照抄教材,可以自己有所创新,重点在于思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确保能够准确地表述物理现象.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在概念描述上为:“速度始终不变的运动”就够了,因为,速度是矢量,速度不变包含了大小和方向不变,方向不变则必定是直线运动.但是,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就不能用“加速度不变的运动”或“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因为通过后面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加速度不变的运动还有匀变速曲线运动,如平抛、抛体、类抛体运动.2.2 引导学生对事物、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

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都很抽象,为了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在平时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从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取物理模型,概括和抽象本质的特征.例如,在和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从生活出发,例举“电磁感应现象”,学生的思维迅速发散,能够联系到电能从何而来,想到“发电机”,想到“变压器”,想到,“耳机的发声过程”,那么这些有什么本质的联系呢?学生急于寻找的归宿是同一个,那就是电磁感应.当然,在一些具有一定联系又具有延伸性的概念上,可以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抽象,继而掌握概念的内涵.例如,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性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现象并抽象为物理语言(如表1所示).表1

事例运动结果条件(受力情况)

1曲线运动小球所受到的重力和细线的拉力的合力方向与小球运动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2直线运动小球所受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小球的运动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2.3 找概念间的关系

(1)交叉关系

高中物理概念间大多是交叉关系,即往往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或另外几个)概念的部分外延有重合相交的区域,如两个概念交叉、三个概念交叉可以用下图

1、图2来表示.在力学里面的交叉关系,如“摩擦力”与“阻力”之间就是一种典型的交叉关系,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阻力的来源可以是摩擦力也可以是其他力.(2)全异关系

在高中物理概念中,有些物理量之间是完全没有交集的,我们把概念间的这种关系叫做全异关系,如图3所示,两者不相容,如重力与温度,匀速直线运动与等温变化等等,这些概念完全不相容.(3)属种关系与种属关系

高中物理概念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属种关系与种属关系在概念间关系中普遍存在,前者又称真包含关系,后者又称为真包含于关系.例如,“拉力”和“弹力”、“弹力”和“力”就是种属关系,而“力”和“弹力”、“弹力”和“拉力”就是属种关系;其中,力和弹力两个概念,“力”是属概念(上位概念),“弹力”是种概念(下位概念).2.4 通过训练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教学在认识物理现象抽象并提炼为概念后,概念只是停留在记忆表层,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并内化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习题训练,训练的过程是概念的运用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注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题要典型、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求深入.将做习题与概念教学分离,甚至相对立,搞题海战术的做法,不 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容易使学生形成呆板、机械、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不利于深化、活化概念,也不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功”这个概念,是力学里重要概念,用W=Fscosθ计算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恒力,这一个概念对于初学者往往掌握的不是太好.为此,我们可以设置如下一个问题.习题 如图5所示,有一长为l的绳子下面挂一质量为m的小球,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恒力将小球拉到与竖直方向成α角,求拉力F做了多少功?重力做了多少功?

篇7: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由浅入深,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并接受概念是需要一段过程的。人们对于外界的客观事物,首先会形成一个直观的表象的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步。然后随着对于事物的慢慢了解,其认识也会随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表象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对于高中物理概念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也必须经过这一由浅入深的过

程。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客观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比如,在讲授惯性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仅通过对课本上相关插图进行口述讲解往往起不到较好的效果),一来可以利用学生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来也可以通过对于该实验的演示来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初步直观认识,让学生了解到小球通过斜面滑下来之后,之所以最终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了地面对其施加的力――摩擦力。然后固定小球下滑的起始高度,通过不断改变斜面的材质,便可以发现小球向下滑动所通过路程的长远会各不相同。至此,学生心中便会产生诸多的疑团,这时教师便可以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去逐渐认识这一现象的本质。小球在下滑的过程当中,会有一定速度的动能,但是其还会受到地面对其的摩擦力,此力的方向与其前进的方向相反,而其在前进的方向上却没有被施加额外的其他的力(这一点可以辅之以小球的受力分析图来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因此,其运动速度会逐渐减缓直至最终停止下来。然后再加以适当的推理,如果地面无限光滑,小球就会一直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讲解方法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过程,因此,这种由浅入深,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自然界之中的客观事物彼此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向前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于当堂课所讲授的内容,而应该时时回顾和联系,主动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各个不同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美国的`物理教学框架中归纳了“能量、动量的守恒”“稳定的电磁场”“力与运动”等几个核心的概念,然后在这几个概念的发散之下就可以衍生出其他的若干个物理概念,由此而达到将不同概念联系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让他们在上面用画图的方式来写出各种不同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联系两者之间的桥梁。比如,动能和速度是相互联系的,联系它们之间的桥梁为。这种方法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学生对不同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借助物理实验和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仅凭普通的黑板板书加上老师的口头讲解,这样的物理概念教学所起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尤其是对于电磁和微观物质结构这两个板块的物理概念,学生在初中的物理课本中几乎没有接触过,加上它们本身便比较抽象,老师讲解起来会比较麻烦。这时,如果老师能够动手示范或者带领学生做相关的电磁实验,通过图像和模型的形式来讲解微观物质的结构,便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抽象模糊的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多种教学策略,来引领学生理解物理抽象概念。

篇8: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

关键词:教与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深化认识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规律 (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 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分为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与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四步。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 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 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 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 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排除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 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 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 以深化认识。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 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 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 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篇9: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问答

问:在新课程背景下,对物理概念教学有哪些要求?

答:在教学方法上,应体现问题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其中一定要加强对形成概念的过程的教学。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问题要有层次性和探究性、具有思维含量,符合学生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从情境的创立到表象的概括,再到概念的定义形成过程,教师都要用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适时引领学生,從而培养学生自主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分析概念,通过师生互动,剖析概念、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概念。

问:高中物理概念的新授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具体开展物理概念教学呢?

答: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一是创设情境引入物理概念;二是形成物理概念;三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四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其处理问题,加深理解。

有难度的物理概念常常需借助多种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如温故知新法、列举实例法、演示实验法、比值定义法、设疑讨论法、类比法等。形成物理概念的基本途径:先通过感知体验活动、实验观察等活动为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认识基础;其次,通过科学抽象(比较、分类、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通过讨论归纳,进一步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注重理解概念所具有的物理意义。

问: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容易碰到这样一个难题: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学生已经形成对一些现象的认识,但往往存在一些错误概念,常称为前概念,它会对新的正确物理概念的形成产生障碍,教学中应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答:在开始学习某一概念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如课前预习测试、调查问卷、提问等,去深入了解学生前概念存在的详细情况。知道了学生头脑中都有什么前概念,接下来师生合作将学生的这些前概念向科学的概念进行转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事例或现象,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前概念去解释这些事例中的物理问题或物理现象,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即当前面临的现实与大脑中已有的前概念产生矛盾,从而感觉到有必要改变原来的认知结构。接着通过讨论分析引出科学的物理概念,并将新的科学物理概念广泛应用,使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接受新的物理概念。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惰性,前概念的影响具有顽固性,因此学习建立科学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譬如,对加速度的认识过程比较漫长,从物理必修一到必修二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能比较完整地认清加速度。因而需要一个认识的持续反复的过程。可以设计针对几个相关概念的习题课、复习课进行深化探究。

问:为了强化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如何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探究?

答:在学习了概念之后,教师应该把握时机,设计针对性强的思考题考查学生对新物理概念的理解。

在刚学习完新概念的最初阶段,设问注重基础性。例如,学完电场强度的概念后,对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学生容易记住,而对电场强度的真正物理意义、本质并不能掌握很好。可设置以下问题:

1.电场中A点放入一电量为6.0×10C的正点电荷时,此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为1.2×10N,求A点的场强。

2.上题中若在A点放一电量为3.0×10C的正点电荷,A点的电场强度多大?若此处放入电量为6.0×10C的负点电荷,该处的电场强度是多少?若电场A点不放电荷,该处电场强度为零吗?此时电场强度多大呢?通过问题的出来,使学生再次体会电场强度是用来描述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弱的物理量。通过E=可以定量的计算某点的电场强度,而与放什么电荷、放不放检验电荷无关,从而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相似物理概念的区分对学生学习新概念产生较大障碍。可设计问题进行对照分析。比如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关系。设问如下:

请同学们判断有关加速度的说法是否正确。

(1)运动中物体速度越大,加速度必定越大。

(2)运动中物体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必定越大。

(3)运动中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必定越大。

(4)加速度a=3mms比a=5ms加速度大.

(5)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a=2ms是指1秒末比1秒初的速度减少了2 m/s。

(6)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一致,但与速度的方向不一定一致。

教师可针对学生在以上问题展示点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评析,让学生加深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陶进前,王明怡.我国物理教学概念转变研究述评[J].广西物理,2011(04).

篇10: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案例

内容摘要

高中物理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概念的教学,概念教学话题始终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热点,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核心概念的教学更是概念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探求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寻找核心概念教学与高效课堂整合的切入点,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创建概念教学的高效课堂。我们选择“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经过二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同时,一批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长起来,成为我校物理教学的骨干教师。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国际上物理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的部分中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核心概念。如何更好的理解和实践新课程的要求,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国外,美国的赫德、戴伊、费德恩、埃里克森等著名教育学家对核心概念的定义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列举了作为核心概念的选择标准,为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依据。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物理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物理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联系。此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家们认同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强调核心概念的理解,他们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将希望学生理解的核心概念内容较为详实地列出来,教学活动即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如美国“2061计划”要求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入、更加贯通、更有关联性,还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记忆那些孤立事实和概念,而应把重点放在核心概念上。美国地平线研究组主席维斯及高级研究助理帕斯利经过一年多的认真研究,发现优质课堂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1)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善用多种策略(如:展现真实世界中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一手经验等),为某个科学概念提供清晰的阐释;(2)吸引学生从事动脑筋的活动;(3)帮助学生理解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等。作为高中物理优质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围绕高中物理核心概念进行课堂教学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已经确立了新的课程理念与目标,更新了教学内容和要求、推广了基于探究的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物理教学论著当中,如李忠、齐淑静编写《物理学概念教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总结分析了物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发展变迁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给出了一些理解、掌握基本概念规律的法则,并在结合物理学方法论、物理学史、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基础上,给出了掌握基本概念的普遍原则。如董春雨、王玉成编写《物理基本概念的演变》(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向义和编写《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溯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等都是对物理概念教学研究专著,王沛清先生的专著《物理概念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对物理概念的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如段传宗、查有梁、廖伯琴的《物理动概念的教学研究第一章绪论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专门设计为一章进行研究,并涉及到物理概念的教学模式、认知策略和案例。如阎金铎的《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环节”一章中设“讲清物理概念和规律”一节,把物理概念教学所在章节大多归入物理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中,类似的还有许国梁的《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等。另外,还有查有梁所著《物理教学论》、乔际平所著《物理学习心理学》、皮连生所著《学与教的心理学》等物理教学理论著作也都涉及到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对物理概念教学和理解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些著作主要以物理教育自身的特点为基础,结合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系统论,对于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物理概念的特点、概念教学的要求、概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以及概念教学的主要环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具体的研究工作,探索了物理概念的引入、建立、理解、深化、巩固和运用的基本教学模式。近几年对物理概念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硕士论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分析了现行的教学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物理概念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这些论文中,如张智写的《高中物理概教学探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进行了探究,强调物理概念教学应以认知同化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概念的内部矛盾,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徐学的《中学物理波动概念的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8),以教学设计和概念教学的理论为基础,对波动概念及其教学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对中学生波动概念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详细分析了波动概念学习过程中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前概念的影响及概念的抽象性。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教学策略,设计了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如陈伟的《高中物理电场概念教学设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8),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电场教学的现状进行剖析,探讨已有教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内容以及在已有研究中未涉及的内容。以电场基本概念为主题,设计高中生学习电场前、后的调查问卷,并对前、后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高中生学习电场前、后存在的相关概念和错误想法的来源、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还有孙艳乔《高中物理电动势概念的教学研究》、肖丽英的《高中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相关概念教学的研究》、夏寿庆的《中学物理概念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等等,尽管这些优秀的论文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得物理课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喜人的成果。然而,关于核心概念在物理课堂中的传递,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的少;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少;对具体某一地区实际教育现状了解的少。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尚未有平行的跟进,这使得物理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落实要面临许多风险。实际发生在课堂中的情况也表明,肤浅的“探究”活动及对事实类信息的强调和不当使用并非个别现象。在这样的情况,强调核心概念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对事实的记忆,已经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一个科学的概念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师生互动就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大量研究证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学之间存在距离。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一般物理现象的直觉认识,这通常被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一般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这些概念的核心特点是:(1)是学生头脑中强烈具有的一种稳定的认知结;(2)不同于专家的概念;(3)会对学生如何理解自然现象并做出科学的解释产生重要影响;(4)必须被克服、避免或消除,以使学生接受科学的理解。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构建有深层的理解,形成知识结构的紧密相连。

我国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已经历十个年头,但我们面对热点依然存在。这样的挑战包括怎样帮助学生围绕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建构、组织头脑中的知识,怎样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为他们的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应对挑战的努力会涉及从什么是科学概念到核心概念梳理和筛选、核心概念的表述、教学活动的设计、评价等各个环节,但所有的努力最终都要服务于高中物理课堂上完成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应该是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而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样才符合我国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方向。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物理核心概念教学中,针对一些前概念意识问题,适时增加一些学生分组讨论课,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核心概念的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消除头脑中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物理概念。那么,如何突破学生的前概念意识呢? 为此,我们要进行专题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

具体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从教学规律层面上研究。在实施概念教学前,先探究学生对概念的了解,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

2.从教材层面上研究。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对核心概念的引入、建立、定义等是否最合理准确、逻辑性强,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3.在教学论层面上研究。研究在概念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构性方面,其过程如何要有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的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在学习论层面的研究。研究活动设计与实施如何能有助于学生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确保实现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

5.从以上四个层面结合教学个案,研究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近年来国内外成功的理论,筛选出可借鉴的信息资源,为系统地构建出一套完整命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该课题的可操作性,尽可能在各类型学校进行研究和实践,同时由参加课题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并做到教学模式具有推广运用的价值。

(3)归纳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在不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让该研究方法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4)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和数字打交道。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三个阶段中所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推论,得到核心概念和有效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课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5)调查问卷法:收集各类学校的学生和一线教师对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态度反应,不断总结,做到核心概念有效教学具有推广运用的价值。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物理核心概念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学生不熟知的物理概念,也适用学生已经在初中接触过的一些概念进一步加深,引领学生把正确的物理概念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达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1.本课题研究必然会引发教学改革与系列资源建设,其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将由核心概念迁移至学生不熟知的物理概念以及某些初中学习的概念,引领学生把正确的物理概念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2.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以课件集、课例集形式呈现的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实践。

3.本课题研究涉及物理教材关于核心概念的呈现,从而能有效引导教师理解教材、开发教材,促进了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4.促进校级教研深入扎实的开展。校级教研常出现没有任务驱动、空洞无物的状况,本研究以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为切入点,涉及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教师寓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使得校级科研具有着力点与生长点。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题研究的准备(2012年9月~2013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认识。

2.题开题报告会(2013年4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实验(2013年5月~2014年4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主题教研、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4.报成果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课题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集、教学设计集、优秀课例集、视频材料、论文、数据等。

5.改完善阶段(2014年7月~2014年8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6.交专家评审(2014年9月)

7.行课题结题报告。(2014年10月)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承担的相关研究课题

序号 项目名称(项目号)立项单位 课题类别 主持人 完成情况《高中生生存能力之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与研究》 教育部 子课题 郭思健 已结题《高中物理方法教学》的研究 市教育局 市级科研课题 郭思健 已结题

2.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

主持人黄爱辉是广东省重点中学—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物理科组长,梅州市市级骨干教师,他物理学科教育理论扎实,教学科研能力强,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是《名师面对面》(2012年)粤教物理选修3-

1、3-

2、1-1模块以及《高考物理实验复习》主编,曾指导学生小制作、小发明、物理学科竞赛20多人在广东省或全国获奖,多次被中国物理学会授予物理竞赛“广东省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组成员均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与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其中郭思健校长是是梅州市“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级研修班、广东省第十期高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成员之一,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饶玉祥老师对物理实验以及物理课堂教学颇有研究,在省市等多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参加2007、2008年高三总复习资料《名师面对面》物理科的编写工作。谢纲群老师参加2012年广东省高中物理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对运用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物理多媒体课件深有研究。其他教师也具备较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科研经验,另外本课题得到嘉应学院物理系多名教授的大力支持,从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

八、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本课题融合物理概念与有效教学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1)深化物理概念教学研究领域,国内关于物理概念多为单个的表层研究,其研究样本少。本研究将选择5至8个高中物理核心概念作为前期研究样本,然后将其研究方法向其他核心概念以及重要概念迁移。

(2)拓展了有效教学研究疆域。有效教学研究虽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有效教学研究大多为理论层面的思辩,缺乏与具体内容的结合。本研究以核心概念为切入点,使有效教学研究由宏观转向微观领域,其研究方法又可以将有效教学迁移至其他领域。

(3)开拓了高校与中学教研的新路径。高校教育研究与中学教学实践的二张皮现象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之痛,本研究以课题为纽带,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济济一堂,分别从理论与实践视角展开合作,从而为其他课题研究开拓了新的可行性路径。

2.实践成果

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20节公开课、观摩课、召开主题教研会、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等,形成有优秀课例集、教学设计集、教学课件集、主题教研汇总资料,发表了多篇论文,在ISSN刊物发表了1篇文章。

论文《重视核心概念教学 打造物理高效课堂》发表于ISSN刊物《青春岁月》。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阐述了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及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现状,并从注重概念的情景导入、重视概念的自主建构、关注概念的有效迁移三个方面就加强核心概念教学做一探讨。

论文《用“稀释还原”艺术

创建概念教学的高效课堂》发表于《东山学刊》。

本文从一个崭新的艺术角度,采用“概念——稀释——还原”的教学模式,概念的“稀释还原”手法阐述化解概念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创建概念教学的高效课堂。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本研究的主旨在于通过调查,确定我国的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各个年级段学生对核心概念应达到的理解程度,另外,核心概念的抽象、概括程度需进一步研究。全美理科教师协会指出,在恰当的概括程度上确定核心概念是新标准研制的最大的难题。例如,“牛顿定律”这一表述的概括程度能使标准的条目数量显著减少,但它不够清晰,同时又包含大量的逻辑内容,并没有真正减少学生要学习的程度内容。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应达到怎样的抽象、概括程度?

2.每个核心概念应达到怎样的理解程度?

3.由于研究经费几乎为零,所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课题研究的实验操作等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

尽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多年,但我们面对的挑战依然存在。这样的挑战包括怎样来帮助学生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建构、组织头脑中的知识,怎样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应对挑战的努力会涉及从什么是科学概念到重要概念的梳理和筛选、概念的表述、教学活动的设计、评价等各个环节,但所有的努力最终都要服务于在理科课堂上完成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应该是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而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上一篇:财务述职述廉报告例文下一篇:歌颂工人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