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检查室

2024-04-20

肌电图检查室(精选10篇)

篇1:肌电图检查室

07肌电图检查申请单、报告单; 规格:19*13cm宽(笔记本大小)

……医院肌电图检查申请单

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室 病室 门诊号 住院号

症状体征:

临床诊断:

检查部位:

申请医师: 年 月 日

……医院肌电图检查报告单

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室 病室 门诊号 住院号 临床诊断:

检查项目:(左右胫前骨神经)

一、检查结果: 放松: 轻收缩: 强收缩:

二、传导速度检查结果:

检查意见:

检查医师: 年 月 日

篇2:肌电图检查室

一、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即主治医师应对住院师的诊断工作负责,主任/副主任医师应对主治医师的诊疗工作负责。

二、在各种诊疗工作中,下级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听取上级医师的指导意见,上级医师有责任查询下级医师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

三、诊断报告应及时发出,一般门诊患者20分钟内出报告,疑难复杂者30分钟内出报告;住院患者当天下午出报告。书写报告要求医学术语规范,字迹清楚,TCD所见描述详细,重要频谱及参数的分析应重点提示。

四、工作室内应保持清洁,整齐和安静。严禁在室内吸烟、谈笑,科室人员在工作时间应穿戴整洁,佩戴胸牌。

五、TCD检查必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包括相关病史,体征及有关资料,并说明检查目的,要求及部位,方可检查。

六、急诊病例,临床医师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送来检查者尽快检查。危重抢救病人检查时应有医护人员陪护。需预约时间的检查应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如有传染病患者应在检查后严密消毒仪器和用具。

七、检查者在操作前及签发报告单时,要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TCD号、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切忌漏检误报。

八、及时准确发放检查结果,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科室或病人,一份电脑备份存档。遇疑难问题应与临床医师联系,共同研究解决。

九、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注意安全,定期保养、维修,并对机器进行检测。

十、服务态度及医务人员形象维护:对病人及陪同家属做到态度端正、和蔼可亲、人性化服务,时刻想着“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服务理念。穿着整洁大方、工作中协调支持,团结热忱,彰显医务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一、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即主治医师应对住院师的诊断工作负责,主任/副主任医师应对主治医师的诊疗工作负责。

二、在各种诊疗工作中,下级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听取上级医师的指导意见,上级医师有责任查询下级医师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

三、本科人员必须了解本科室工作的性质,做到接诊病人及时,全面负责制,诊断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完成(一般门诊患者即刻领取报告,疑难复杂者30分钟内出报告;住院患者当天下午出报告,24h脑电图报告次日领取),急诊及病危病人及时接诊并做出准确的诊断报告。

四、脑电图检查必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包括相关病史,体征及有关资料,并说明检查目的,要求及部位,方可检查。需预约时间的检查应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如有传染病患者应在检查后严密消毒仪器和用具。

五、检查者在操作前及签发报告单时,要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脑电图号、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切忌漏检误报。

六、及时准确发放检查结果,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科室或病人,一份电脑备份存档。遇疑难问题应与临床医师联系,共同研究解决。

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注意安全,定期保养、维修,并对机器进行检测。

八、全科室人员每周进行病例讨论一次,疑难病例联系阅读举一反

三、防患未然,对转科、进修及实习医生给予专人带教,培养人才梯队。

九、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工作岗位,不做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不迟到、早退。按时交接班,有事请假。

十、服务态度及医务人员形象维护:对病人及陪同家属做到态度端正、和蔼可亲、人性化服务,时刻想着“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服务理念。穿着整洁大方、工作中协调支持,团结热忱,彰显医务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肌电图室工作制度

一、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即主治医师应对住院师的诊断工作负责,主任/副主任医师应对主治医师的诊疗工作负责。

二、在各种诊疗工作中,下级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听取上级医师的指导意见,上级医师有责任查询下级医师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

三、肌电图检查必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包括相关病史,体征及有关资料,并说明检查目的,要求及部位,严格遵守肌电图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知晓患者后方可检查。需预约时间的检查应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如有传染病患者应在检查后严密消毒仪器和用具。

四、本科人员必须了解本科室工作的性质,做到接诊病人及时,全面负责制,诊断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完成(一般门诊患者即刻领取报告,疑难复杂者30分钟内出报告;住院患者当天下午出报告),急诊及病危病人及时接诊并做出准确的诊断报告。

五、检查者在操作前及签发报告单时,要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肌电图号、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切忌漏检误报。

六、及时准确发放检查结果,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科室或病人,一份电脑备份存档。遇疑难问题应与临床医师联系,共同研究解决。

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注意安全,定期保养、维修,并对机器进行检测。

八、全科室人员每周进行病例讨论一次,疑难病例联系阅读举一反

三、防患未然,对转科、进修及实习医生给予专人带教,培养人才梯队。

九、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工作岗位,不做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不迟到、早退。按时交接班,有事请假。

篇3:肌电图检查室

关键词:肌电图,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近年来, 随着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的与日剧增, 人类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腰椎间盘突出在在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而且病程比较长, 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有很大影响。因此, 及早对其确诊并对症治疗是当前很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次研究以来我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进行诊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肌电图仪进行检查, 研究分析了其临床特点,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来我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进行诊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62例, 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7%, 女58例, 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3%;患者的年龄处于19~4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3.3±3.2) 岁;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为 (3.6±1.2) 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依据临床上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和影像学的检查对其进行确诊[1]。

1.2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 (来自丹麦维迪公司) 对患者进行了相关肌电图的检查, 均采用一次性的针极电极进行记录。本次研究主要检测观察了患者下肢股的四头肌、胫前肌、腓肠肌、趾短伸肌, 髂肌和腰椎旁肌肉从;患者肌肉处于静息时其自发的纤颤电位;患者肌肉轻度及重度收缩时的肌电图表象;患者的神经传导, 排除患者伴随外腰骶丛, 双下肢单神经的病变;双胫神经F波和H反射, 密切注意其潜伏期及波幅的动态。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检测的时候, 保持检测室室内的温度在28℃左右, 保证检测室的电磁屏蔽功能。

2 结果

患者椎旁肌和双下肢肌肉在静息的时刻同时出现肌肉轻度及重度收缩时神经改变或自发电位的有29例, 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24.2%;椎旁肌出现肌肉轻度及重度收缩时神经改变或自发电位而双下肢正常的患者74例, 占总数的61.7%;椎旁肌正常而双下肢出现肌肉轻度及重度收缩时神经改变或自发电位的患者3例, 占所有患者的2.5%;椎旁肌和双下肢都正常的患者14例, 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11.7%;椎旁肌异常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3例, 占所有患者的85.8%;椎旁肌正常的患者17例, 占所有患者的14.2%;双下肢肌肉异常的患者32例, 占所患者的26.7%;双下肢肌肉正常的患者有88例, 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73.3%。

在本次研究中, 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出现F波异常的情况;有42例的患者出现了双胫神经H反射的情况, 占所有患者的35.0%;此外, 还有21例患者在下肢股的胫前肌、下肢股的腓肠肌、下肢股的趾短伸肌、与椎旁肌在静息的时刻同时出现了大量自发电位的情况, 占所有患者的17.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 腰椎间盘突出极易引起患者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的现象发生。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配合影像学, 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性要求比较高, 与操作人员的经验也存在很大的关系, 因而存在着许多缺陷不足;肌电图检查可以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来了解患者腰骶神经根受压迫的程度, 所以, 与影像学的诊断手法相比, 肌电图更能体现出诊断的定性和定量。

有众多研究发现, 肌电图的诊断与手术的探查率是基本一致的[2]。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肌电图检查, 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旁肌和双下肢都正常的患者有14例, 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11.7%;而存在肌电图异常的患者有106例, 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89.3%, 通过肌电图的检查可以对患者进行相关部位的治疗, 这是传统的影像诊断法所不能比较的。

本次研究发现, 在89.3%的肌电图异常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 椎旁肌出现肌肉轻度及重度收缩时神经改变而双下肢正常的患者有74例, 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61.7%, 可见椎旁肌对于肌电图的反应是相对比较敏感的, 因而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测时, 可以把对椎旁肌的检查排在第一位, 而将椎旁肌的检查与其他远端肌肉的检查配合起来, 将会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率。

在本次研究中, 有42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了双胫神经H反射的情况, 而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出现F波异常的情况, 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分析其原因, H反射与S1神经的根的受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而F波作为运动纤维的逆向传导, 经常用于诊断近根神经段的受损情况, 同时它的异常与很多因素有关, 因为定位结果存在质疑。有21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下肢股的胫前肌、下肢股的腓肠肌、下肢股的趾短伸肌、与椎旁肌在静息的时刻同时出现了大量自发电位的情况, 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17.5%, 进一步分析发现, 有15例的患者曾经有外伤史且临床表现比较严重, 病程为 (2.2±1.1) 个月, 这些都充分表明, 患者的神经根受到了急性的损害, 应该尽早治疗。后经随访发现, 这些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60d、180d、360d后的肌电图结果中, 仍然后少量的椎旁肌自发电位伴随, 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减少的趋势, 其下肢肌群逐渐恢复。

综上所述, 采用肌电图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 椎旁肌的异常率相对较高, 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体肌肉的检查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6-213.

篇4:浅谈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

【Abstract】Object: Electrocardiogram performance and diagnosis values of myocardial ischemia are to be investigated. Methods: Electrocardiogram diagnosis performance of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 wh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as selected for analysis. Results: Segment ST of horizontal or downward sloping type went down at least 0.1mV after point J (where is the junction of wave QRS and segment ST) for 80ms. Conclusions: Electrocardiogram is the most often used method to detect myocardial ischemia, because it is easily available with low cost and easy application.

【關键词】心肌缺血压;心电图;

心肌缺血是心肌的氧供需失衡的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冠状动脉阻塞减少含氧血液的供应。虽然这种阻塞可能不足以引起休息时的心肌缺血,但在活动中,心肌耗氧量增加可促发心肌缺血。心电图是最经常用于检测心肌缺血的方法。选取2012年月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诊断表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40例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3~76岁,平均61岁。冠心病18例,高血压23例,糖尿病4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或有典型心肌梗死和心绞痛表现。

2心电图表现

心肌缺血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心电图往往提示损伤或(和)缺血的表现,但未出现心肌坏死波形[1]。心电图的缺血型改变包括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和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前者表现为对应导联出现高大的T波,后者对应导联T波倒置;临床发生透壁性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多表现为心外膜下缺血。

2.1典型心绞痛 如在心绞痛发作当时心电图出现异常,则有诊断意义。典型心绞痛可出现ST-T异常改变。一过性ST段偏移,心内膜下心肌易发生缺血,胸痛发作时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0mV,持续时间lmin以上;ST段与R波下降支所形成的夹角≥90°。原有ST段下移者,在原有基础上再下移>0.10mV。根据ST段下移的导联判定心肌缺血的部位,准确性和特异性差。

2.2变异性心绞痛 临床诊断变异性心绞痛,不仅根据卧位或静息状态出现胸痛、疼痛程度加重、疼痛时间延长等特征,而且需参考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对变异性心绞痛有诊断意义,常表现为一过性ST段抬高伴T波高尖及对应导联ST段下移。有ST段降低或T波倒置的患者,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假性正常化”。ST段抬高导联所对应的部位常为将来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

3 讨论

ST段变化恰是心肌需求增加所致缺血的可靠指标,也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缺血的可靠指征。对患急性心前区疼痛病人心电图上ST段的位置(与PR段和TP段的关系)的观察提供了关于心肌缺血或梗死存在与否的临床证据。典型的ST段偏移是水平型或斜型朝向T波,当ST段从J点向T波更进一步移动时,倾斜产生更大的偏移。有时为确定透壁性缺血的诊断或估测其程度而选择用 ST段的不同部位以测量ST段偏移。如“J+0.02s”和“J+0.06s”在一些临床工作中已被使用[2]。透壁性缺血的心电图标准的出现,可伴随缺血的其他表现如典型或非典型心前区疼痛、血压降低或心律失常。

因此,在左、下和前侧的导联中呈现正向或抬高。在背离受累心肌区域正极的心电图导联中,ST段对应性呈珊为负向。当ST段抬高和降低都出现在心电的不同导联中时,最大偏移的方向通常认为是原发的,较小的偏移方向认为是继发的或对应性的。

后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这已被命名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其他有左冠状动脉优势的10%当中,后降支起源于左回旋支动脉,右冠状动脉仅供应右室。在室后一侧1/4圆周的基部和中部位于全部12个标准心电导联正极的远端。因此,ST段的压低而非抬高指示后一侧壁透壁性缺血。后侧胸的附加导联将记录此区域透壁性缺血所致ST段抬高[3]。当右冠状动脉的血供不足时,透壁性缺血也可累及薄壁的右室心肌。右室透壁性缺血在标准心电图上表现为V1和V2导联的ST段抬高[3]。在更向右的导联V3R和V4R甚至抬高更明显。

T波变化是需求增加所致缺血的不可靠指征,也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缺血的不可靠指征。在所有病人中这两种心电波形都朝向左室前侧壁偏移,在一些病人中,T波偏移程度类似于ST段,因此被认为是继发的。在其他的一些病人中,T波偏移明显增大。这些原发性T波抬高已被命名为超急T波,其仅出现于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短暂时间。因此,超急T波的出现在病人有急性心前区疼痛时测定透壁性缺血的发生时程程有有用的。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0-135.

[2] 周长勇,林峰.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3):270

篇5:彩超、心电图检查告知

彩超检查告知

1、上腹部检查(肝、胆囊、胰腺、脾脏、胃):需空腹,即检查前8小时(即检查前一天晚餐后)不应再进食。

2、下腹部(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子宫附件):需胀尿,在检查前保持膀胱充盈。

常规心电图检查告知

1、检查前需要平静休息20分钟,放松心情。

2、女性检查者避免穿连衣裙。

3、被检查者应关闭随身携带的手机和手表,以避免干扰,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检查后出报告时间:

门诊病人15分钟内取报告;住院病人不取报告,由检查医师送往住院部。

篇6:动态心电图检查健康教育

1、您的胸前粘贴了10个电极,与记录仪上的导联线相连接,将每次心跳全部记录下来,因此应保护好电极,防止脱落,穿脱衣服动作要轻,出汗时及时擦干汗液,活动时双臂活动不应过大,电极一旦脱掉,需马上通知护士更换电极或加以固定。

2、本记录仪为高度精密仪器,不可自行打开,不要随意移动电极及导线,睡眠时应将仪器稳妥放置,避免受压碰撞,携带仪器期间请不要使用手机,避免靠近强力电源、磁场、潮湿环境,以免受干扰。如发现液晶显示屏上已经没有信号,立即与护士联系。

3、整个佩戴动态心电图期间,为便于分析正确诊断,您的活动状况、自觉症状、用药等必须详细记在病人活动日记上,方法、内容详见活动日记,如果您能记录,可自己记,不能记录者,责任护士为您记录,记录要求准确详细,当医生阅读心电图时,与病人的记录对照,对于诊断有很大帮助。

4、戴动态心电图后,一切活动需在责任护士指导下进行,是否做运动、需做多大运动,责任护士会亲自指导您做,请您不要自己随意运动,以保证您的安全(一般来说按平日活动量进行为宜)。

篇7:肱二头肌检查方法有什么

1、正常值

正常反应为肱二头肌收缩。

2、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肱二头肌反射正常深反射是由肌皮神经传入,经颈髓5-6,仍由肌皮神经传出。肱二头肌反射异常,提示上述反射弧有损害。

需要检查的人群:怀疑肌皮神经有损害的患者。

3、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手臂残疾或本身有伤的患者。

检查前禁忌:检查前要放松手臂。

检查时要求:检查时可选择卧位检查法也可选择坐位检查法。

4、检查过程

(1) 卧位检查法:病人仰卧,前臂半屈,肌肉放松,手置于腹部。检查者以左手拇指按住其肘关节稍上方的肱二头肌肌腱上,然后用右手持叩诊锤叩击此拇指。正常时,即引起前臂屈曲。

(2) 坐位检查法:病人坐位,检查者用左手托住病人的肘部,左前臂托住其前臂,然后以左手拇指按于病人的肱二头肌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此拇指。正常时,其反应同上。

检查时,若上述反应亢进、减弱或消失,均为肱二头肌反射异常。

篇8:肌电图检查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本院就诊患者39例, 其中, 男10例, 女29例;年龄30~71岁, 平均50岁, 病程3个月~2年不等, 其中, 单侧病变30例, 左侧17例, 右侧13例, 双侧病变9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手指麻木、疼痛, 多数有夜间麻醒史, 甩手可使症状减轻, 多数为单手麻痛, 多以桡侧三指半为主要发作部位, 部分全手指均麻木感, 多数患者屈腕试验阳性, Tinel征阳性;少数严重患者出现大鱼际肌萎缩。本组39例患者均结合血糖监测和CT检查, 对糖尿病和颈椎病进行排除。

1.2 方法

1.2.1仪器和条件

本院肌电图室使用仪器为丹麦KEYPOINT 4通道肌电/诱发电位仪。条件:室内温度控制在26℃, 手部皮肤温度保持在32℃以上。

1.2.2检查方法

运动传导速度 (motor nerveconduction velocity, MCV) :表面电极在拇短展肌正中记录, 刺激腕部、肘部正中神经, 记录正中神经MCV;表面电极在小指展肌正中记录, 顺序刺激腕部、肘下、肘上尺神经, 记录尺神经MCV。运动远端潜伏期 (distal motor latency, DML) :分别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 表面电极分别在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记录, 分别记录正中神经、尺神经DML。F波潜伏期:表面电极在拇短展肌记录, 腕部刺激正中神经, 测得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表面电极小指展肌记录, 腕部刺激尺神经处, 测得尺神经F波潜伏期。感觉传导速度 (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SCV) :线圈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 在腕部正中神经处记录, 测得正中神经SCV;线圈电极刺激小指, 在腕部尺神经处记录, 测得尺神经SCV;刺激桡骨小头处, 在手背拇指和示指形成的V字型底部处记录, 测定桡神经SCV。肌电图 (electromyogram, EMG) :选择拇短展肌、小指展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区肌、旋前圆肌及C6C7椎旁肌等, 观察肌肉安静时是否存在自发电位;测量轻收缩时运动单位时限及波幅是否异常;观察肌肉募集反应。

1.3 结果判断标准

参照卢祖能等[2]的实用肌电图学为正常值范围, 以实验室常规正常值为标准。

2 结果

本组39例患者共检查正中神经48条, 尺神经48条, 桡神经48条, 48条拇短展肌、小指展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旋前圆肌及C6C7椎旁肌。其中, 48条正中神经均出现感觉传导速度不同程度减慢, 感觉传导潜伏期不同程度延长, 异常率100%, 正中神经感觉电位波幅下降38条, 异常率79%, 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延长34条, 异常率70.8%。12条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 10条拇短展肌出现神经源性损伤。48条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远端潜伏期、F波潜伏期、运动及感觉电位波幅均未出现异常;48条桡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波幅均未出现异常。同时小指展肌、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等针肌电图检查均未出现自发电位, 轻收缩及重收缩运动单位均未发现异常。

3 讨论

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嵌压性疾病, 腕管由腕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围成, 其出入径口小, 当正中神经在此处受压, 导致神经局部缺血, 进一步出现神经脱髓鞘改变, 最终导致手指的感觉异常、疼痛, 严重时出现肌肉萎缩。这种疼痛经常向肘部和肩部扩张, 临床不易与颈椎病或近端神经受损鉴别[3]。

腕管综合征早期病理生理改变是以神经髓鞘脱失为主, 且感觉纤维通常比运动纤维损伤出现早, 进一步发展轴索变性, 严重病例拇短展肌可出现失神经电位。本组病例的结果说明正中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感觉传导潜伏期延长, 感觉电位波幅下降, 正中神经DML延长。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异常率100%;感觉电位波幅异常率79%, 说明神经损伤以脱髓鞘改变为主, 进一步发展为轴索变性;正中神经DML异常率70.8%。正中神经SCV异常率高于DML说明正中神经感觉纤维比运动纤维更易受损。部分病例拇短展肌出现神经源性损伤提示正中神经轴索变性。本组病例均有一定时间病程, 临床症状及神经肌电图检查异常率均明显。但腕管综合征患者病程长短不同, 临床症状及神经肌电图检查均有不同, 早期病例, 临床有症状, 但神经肌电图检查不能显示阳性结果, 环指潜伏期 (Lat) 差值比较法[4]对于早期病例可作出诊断。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其他疾病如正中神经肘部病变、臂丛神经病使正中神经受损、C6C7神经根病等同样能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 所以神经肌电图对腕管综合征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检查。主要目的首先要证实在腕部有局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传导阻滞, 排除正中神经肘部的病变;其次要排除由臂丛神经病变而使正中神经损伤及C6、C7神经根病;最后要确认是否合并多发性周围神经病[5]。本组39例病例均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查排除正中神经肘部病变、臂丛损伤、神经根病变及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对于病程在3个月以上病例, 临床症状不但明显, 神经肌电图检查阳性率高, 对于有拇短展肌萎缩的患者, 还能排除其他神经肌肉疾病, 对临床有很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总之, 神经肌电图检查为腕管综合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同时能对正中神经肘部病变、臂丛损伤、神经根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能排除上述神经病变, 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香.神经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 3 (7) :688-689

[2]卢祖能, 曾庆杏, 李承宴, 等.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87-311, 879-800

[3]王新德, 汤晓芙.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309.

[4]林文琴, 肌电图检测在诊断腕管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 2013, 7 (17) :37.

篇9:肌电图检查室

关键词:手部麻木 肌电图检查 疾病诊断【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42-02

手部麻木、刺痛或憋胀是骨科和神经内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对于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并不困难。而对于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的患者,认断就比较困难。肌电图的应用,为临床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回顾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肌电图检查的100例有明确的手部麻木、刺痛或憋胀等症状的患者资料,旨在探讨肌电图检查对于有手部麻木等癥状患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女性57例,男43例;年龄25~75岁,平均52岁;病程20天~10余年,平均2.5年。其中47例患者自觉单侧手和/或双侧手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疼痛、夜间加重、甩手后症状缓解;21例患者诉单手或双手五个手指均麻木、甩手后未缓解;25例患者仅有指尖较轻的麻木、刺痛;7例患者在手部麻木的同时伴有大鱼际肌萎缩。

1.2 检测方法。采用NDI-200P+神经电检诊仪,使用同心圆针、表面电极、表面刺激器等进行检测。测定前皮温达30℃左右,室温18~25℃。检测项目: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采用同心圆针在肌腹处记录,在近端神经干给予电刺激,获取潜伏期(LAT)、波幅(AMP)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刺激强度达到超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采用顺向检查法测定,得到LAT、AMP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刺激强度以引出神经电位幅值不再增长为宜。用同心圆针测定肌肉的静息电位、轻用力及重用力时的运动单位电位。异常标准:MCV、SCV减慢,LAT延长,AMP降低或消失视为神经传导异常;被检肌肉静息时出现两处以上的纤颤和/或正锐波,轻用力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募集呈单纯相视为神经源性异常。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中,总检查阳性率92%。正中神经仅感觉神经传导异常9例、正中神经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均异常54例、拇短展肌出现神经源性损害6例;尺神经仅感觉神经传导异常2例、仅运动神经传导异常5例、运动传导及感觉传导均异常10例,小指展肌和/或尺侧腕屈肌出现神经源性异常7例;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肢体发现神经传导异常伴或不伴有神经源性损害5例;颈部神经根支配区肌肉及颈部椎旁肌呈神经源性损害伴或不伴有神经传导异常7例;肌电图检查未见显著异常8例。具体肌电图诊断情况见表1。

3 讨论

手部麻木是在骨科、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之一,手部麻木可见于单根神经嵌压、周围神经病变、颈部神经根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等。

腕管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以节段性脱髓鞘为主,病变进一步发展,则会继发轴索变性[1],肌电图表现为正中神经远端节段感觉传导和/或运动传导异常,而同侧手尺神经远侧节段及正中神经近侧节段相对正常,严重病例,拇短展肌可显示失神经改变[2]。肘管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改变以节段性脱髓鞘为主,神经传导检测可发现跨肘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超过10m/s[1]。周围神经受损由多病因引起,多同时损害四肢的运动神经和/或感觉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为颈部神经根受损提供定位诊断依据。如果不同周围神经同一神经根支配的肌肉出现神经源性损害,应考虑为根性受损[3]。肌电图表现为在颈椎旁肌以及远端支配区肌肉中可探测到纤颤电位、正锐波,神经传导检测常不能显示有明显的异常[2]。该研究有8例肌电图未发现显著异常,可能与患者手部症状出现时间尚短有关,也可能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在常规肌电图检测中无明显阳性发现。

综上所述,肌电图作为手部麻木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为临床作出正确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避免延误病情或者进行不必要的手术。肌电图检查是一项卓越的神经及肌肉病变辅助检测手段,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党静霞.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6,218

[2]卢祖能,曾庆杏,李承晏,余绍祖.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79-880,799

篇10:如何会看心电图检查报告

怎样看心电图检查报告

1.正常心电图:不用说了,它有可能是把那几个波和导联都斩一段下来,每一个波给你3个周期,分成几行给你看,要注意

2.左心室肥大:只要看V5大于5格,也是上下纵的5格

3.右心室肥大:只要看V1大于2格,是上下纵的2格

4.心房颤动,所有的P--P,Q--Q,R--R,S--S,T--T都没规律,也就是乱七八糟,就可以

5.窦性心动过缓:每个心动周期都大于5个格(是左右横的格)6.窦性心动过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3个格(是左右的格)

7.房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个波的pqrst形状是正常的,只是提前吧了),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

8.室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时候R波变宽),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

9.典型心肌缺血:V456的ST段下移

10,急性心肌梗死:Q波增宽+ST段弓背向上抬高,注意:前壁看V123456;下壁看Ⅱ,Ⅲ,aVF 二)阅读前须懂的几个基本问题:

1、各波形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的异常常是代表心房的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0.25mv,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不等于PR段,而=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正常的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是正常的。心脏泵血靠的就是心室,而QRS波就是心室活动的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的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看QTc间期,即校正后的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的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看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是有意义的值。

2、作为非心电图专科医生,若从生理学的原理上去研究心电图,结果定是痛不欲生,一无所获。临床医生只要能看懂这是一个什么图,危不危重,就够了。

3、心电图诊断的二个注意点:

(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是有一定讲究的,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的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他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①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必须依赖临床资料。例如对一个异常Q波+ST段

弓背型抬高+T波改变的典型心梗ECG,患者无胸痛胸闷等病史,一般是不能诊断心梗的,心电图报告完全可以卑鄙地写:异常Q波、ST-T改变,请结合临床,但这种报告外科医生看得懂吗?若负责任一点,可以写考虑急性心梗可能,请结合临床;单靠ECG一般是不够资格直接认为心梗(病理生理诊断)。再例如对于一份左室高电压的ECG,若有高血压或其他可致左室大的病史,可直接诊断“左室肥大”(解剖诊断),但若无,只能诊断“左室高电压”(无临床意义)。如此等等。

②B类:单看心电图不须病史就能直接诊断的,各类心律失常是主力,例如房颤、预激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只看图便可,不须任何病史。

③除上述二者外的其他情形,例如ST-T改变,如心脏顺钟向转位,如电轴左偏。

4、看图的方法:

对于危重的病人,肯定是要求看一眼马上看出主要问题,其他小问题先不理;而一般情况下看图,要求从头到尾,从P波到T波一个个看,看时间、振幅、形态有无异常,从I导联到V6导联一个不漏地看。故必须牢背常用的正常值才能谈看图。

其实须牢背的最主要其实就几个:P波时间应<120ms,若延长和或成双峰,要注意有无左房肥大,II导振幅应<0.25mg,若增高,注意有无右房肥大或肺动脉高压;PR间期应120-200ms,若>200,注意是否各类房室传导阻滞,若<120,看看有无预激综合征;QRS波应<200ms:若宽大畸形,看看是干扰还是室早还是房早伴室内差传;若>200ms常用以判断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束支阻滞。还有QTc间期,正常是<430ms的,若明显延长,>500ms,要看是否QT间期延长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

二、危重心电图

临床医生懂看危重ECG是当务之急!不是每个科都自己做心电图,但每个科都可以有心电监护机,特别是外科医生一定要注意了!当没文化的医生面对一个危重病人的心电监护上的持续性室速而不懂,还假装表情凝重地分析着心电监护的内容,请你马上脱下白狼衣,弃医从演,以免危害人间!但你看懂本文后,就可以继续做医生了。

临床所见,笔者认为,危重ECG主要以下五大类:

A:[急性心梗]

对于有高危因素(如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DM、高血脂等)的患者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胸闷/胸痛/心悸/上腹痛/甚至左肩背痛均应查ECG以鉴别急性心梗。

临床诊断急性心梗主要依靠三个标准:(1)上述症状持续,特别是持续剧烈胸痛的(2)ECG有心梗表现且动态变化(3)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

废话一下:心肌坏死标志物其实主要指肌钙蛋白(+肌红查一个¥300左右),特异性极高,只要高,基本确定有心肌坏死(但并非100%是心梗所致坏死,可以是其他原因所致心肌损伤如心脏介入手术损伤,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微量升高,>正常3倍心梗意义较确定),肌红、CKMB也很有价值,但特异性不如肌钙;其他的心肌酶如CK、LDH特异性欠佳,仅参考。另外,标志物出现需要时间,2小时以上不等,有时肌钙不高可能是未出现,注意复查。

上述三个条件只要符合二个,临床基本诊断急性心梗了。临床医生要知道,实际上ECG诊断心梗的价值是毕竟有限的,因为一些仅有(1)+(3)的表现而ECG无很明显改变的病人,CAG(冠脉造影)表明他是严重冠脉病变甚至某支完全闭塞,心梗很严重的。故,不要以ECG轻易诊断或排除急性心梗。

临床还将心梗分为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因临床最常见的,致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死亡的心梗主要是ECG很典型的STEMI,这里只讲它。

典型急性心梗ECG:(1)病理性Q波

(2)ST段明显抬高特别是弓背型

(3)T波改变(倒置或与ST融合成单向曲线)。

若出现如此典型ECG,且是相邻二个以上导联出现,心里(仅是心里)便可想:这个病人急性心梗跑不掉了。而若仅有ST段很明显抬高,亦要注意心梗可能,可能较早期病理Q未出现,须动态查ECG。但若只有相邻二个以上的病理Q而ST-T无改变,一般认为是陈旧心梗。

废话一下:病理性Q波(异常Q波),不是很多人都懂的:

(1)时间>=0.04S

(2)振幅>=同导1/4R波。除了aVR和III导,以后你只要看到符合其中一项,你就可以当众大声说:它是病理Q!须注意的是:(1)III、aVR和V1正常亦可如此,而且实际上的aVR常常就是QS。(2)临床常见一些rS图与QS波有点难分辨,特别是干扰较大时,一般前面只有有一点点尖尖的r波,我们就说它是有小r的,暂不认为它是病理Q,难以分辨时,主要看ST段,若无抬高,不属危重ECG,最多陈旧心梗。(3)另有标准(并非诊断学)认为:时间>=0.03S、振幅>=1mm、Q波上有切迹,符合之一即为病理Q。

心梗的定位有重要临床意义:(1)不同部位、范围的心梗危重程度及愈后不同(2)我们平时诊断心梗不可能只写“急性心肌梗死”,这样显得很没水平,正确的应该是“急性广泛前壁心梗”等。

但是莘莘学子看了什么“前间壁”、什么“高侧壁”可能很反感,实际上《解剖学》也没有这些概念。没有关系,现在就能懂了。

若看《内科学》的表就死定了,要看的是下面这二张图。

实际上临床最常的心梗部位是:(1)广泛前壁(前降支供血)(2)下壁(右冠或回旋支供血)(3)前壁(前降支供血)(4)前间壁(前降支供血)。其他XX壁就先不管了。

左上图涉及六轴系统,嫩娃不需知道为什么这样画,只要看了就行了。图示:II、III、aVF最靠下面,因此当上述三导有表现时,为下壁心梗。

左下图涉及我们做心电图的部位。只要根据各导在体表的位置就可判断了。如图:V1-V5都出现在胸廓的前面,故其有表现时,是广泛前壁心梗;若只有V3-V5就是前壁;相应的,若V7-V9(做心电图时部位在背后),则是正后壁心梗;V1若再靠右一些,就是18导联里的右室了,因此V1、V2、V3是间隔在左右室之间的,若其有表现,则是前间壁心梗。我们将18导联里的V7-V9称为后壁,将V3R-V6R称为右室,故若V3R-V6R有表现(右室正常可有Q波,主要看ST段有无明显抬高)时,就是右室心梗。

临床上最容易出现心源性休克、死亡的是广泛前壁心梗。临床还常见下壁+广泛前壁一起梗,这种常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最严重类型)。

此外,只要有心梗均应常规查18导。与血管解剖有关,单纯右室或后壁梗死少见,多是般是有了其他壁的梗死的同时才会出现右壁或后壁梗死,当然也有单纯右室、右壁梗的。若发现多壁梗,可能愈后更差。

遇到急性心梗明确的,外科医生自然请心内急会诊;而内科医生除请会诊还应该懂得,无论要急诊PCI还是溶栓还是保守,都应该立即给予拜阿司匹灵300mg+波立维300mg口服。不少急性心梗若没处理,必是心源性休克或恶性心律失常而死。

上图为典型急性广泛前壁心梗的心电图;下图为陈旧性下壁心梗。

B:[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

有心血管、呼吸系统基础病的,不管任何心律失常,只要平静状态心室率很快(160啊170啊、180啊或以上)的,都应考虑为危重的ECG,若有心悸(明显快速心率一般都有)、胸痛、气促等症状,则更严重,须紧急处理,控制心室率。可达龙(胺碘酮)是治快速心律失常的王牌,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但没事不要乱用,其并非非常安全。

(一)室性心动过速 看室速前须先懂室早,懂得室早后再谈室速,因为室速就连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室早。再说白一点,就是连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室速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有恶化为室扑、室颤的趋势。特别是持续性室速(持续超过30S)。

上图上宽大畸形QRS前无P波,故诊断短阵室速,若有P波(或与前的T波融合令其增高),应考虑房速伴室内差传。

室速时常要跟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后者常不危重)鉴别。有时难以鉴别,则宁愿当是室速从而积极处理。

无症状短阵室速者不须紧急处理,可予口服可达龙0.2Tid,主要是寻找病因(常是冠心病)治疗。

持续性室速若无症状,可以可达龙300mg+5%GS50ml微泵,若有心绞痛、肿水肿、低血压者,应该100J同步电复律。无脉室速同室颤,直接360J电除颤。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ECG说的“室上性”实际就是包括房性和交界性,因有时难以区分,直接称室上性,治疗一样。室上,即心室以上的传导冲动,这里的室上速不包括窦性。因此,室上速就是房速或交界速之一。

若心室率绝对整齐,心室率>160均应考虑室上速可能,若无法找到明显窦性P波,基本可以诊断;若还找到房性P波,那房速应该是很能够明确了。室上速心室率有时可达180甚至200以上,患者多会有心悸表现。

其跟2:1传导(?)的房扑常常难以鉴别,但没有关系,紧急处理就是用可达龙微泵控制心室率,其他的病因治疗啊,导管消融啊是后话。有时还要跟窦速鉴别,但窦速很心率少达160以上。

(三)房颤伴快速心室率 房颤的诊断太简单,不用做心电图,按脉或心听诊就可以诊断绝大部分房颤了。具体诊断标准及典型房颤初级篇已述。有形态各异的f波的房颤是人就会看。

但临床常见无明显f波的,基线基本是平的房颤,嫩鸟未必懂看。(下图)

教一个简单的办法,实际上,只要碰到心室率绝不规则的,而且各RR间期差别较大的,基本上80%以可认为是房颤了,若找不到窦性P波,基本可以诊断房颤,不须管有没所谓的形态各异的f波。

另,一般认为:房颤的心室率是绝对不规则的;即一般:心室率规则的就不是房颤。(但例如房颤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某些其他心律失常时心室率可规则)

房颤常常伴快速心室率,若>150,应该视为危重,其危害在于:(1)房室收缩不同步,排血减少及后负荷增大,甚至可出现心绞痛、充血性心衰;(2)易形成血栓致动脉栓塞。

若有心衰又无禁忌,西地兰0.3mg+NS20ml慢推是首选,若不够还加可达龙静滴或微泵,满意心室率是80以下。防血栓方面无禁忌首选用华法林,但早一天迟一天用没影响,不属紧急处理范围。

C:[可迅速死亡的恶性心电图]

(一)室颤和室扑

本来不想说,但当问了一临床实习医生竟不懂时,觉得有必要提一下最严重最容易看的心律失常。

室颤=心脏骤停。出现室颤/室扑时,一般病人已呼吸心跳停止。

在心电监护机看到这种情况,直接就给予300J电除颤;若无条件或不懂,立即心脏按压、抢救。

我觉得,除了那种一般情况尚好,突发室颤的可能救得回(以心内科病人多,心内科时有救回的),其他病人一般是救不回的了。

(二)尖端扭转型室速

注意一定要有QTc间期延长的像上图一样畸形的室速才算是尖端扭转型室速。

其极易变为室颤。

硫酸镁2g+5%GS40ml 慢iv再8mg/min ivdrip。

(三)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伴快速心室率

预激综合征对嫩鸟听起来很遥不可及,但临床并非少见,主要是说一下就懂了。

(1)PR期间<120ms(正常是120-200)(2)QRS起始部粗钝(专业点叫delta波)。

符合这二个基本可诊断预激综合征了;若有继发ST-T改变,更肯定。如上图,实际上看过一二次就懂了。懂分型更显水平:V1的QRS主波向上为A型,向下为B型。

若无症状,无心动过速发作,不需治疗;但其可发作心动过速,可合并房颤,一旦发作,后果可能非常严重,例如合并房颤,图形很吓人(下图),且除非有之前无症状时的ECG对比,否则可能较难诊断。像下图,若无预激综合征病史,非专科水平我想无法正确诊断这个看起来像室速的图。

窦性心律 心率:70次/分 PR间期:0.16秒 QT间期:0.33秒 PⅠⅡ↑ aVR↓ QRS时间:0.10秒 ST-T无异常偏移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

[心电图特征]

1、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

2、房性的异位P波与窦性P波不同

3、P‘-R间期≥0.12S4、包括早搏在内的两个窦性P波间期短于窦性P-R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代歇

室性期前收缩(室早)

[心电图特征]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继发S-T段与T波和主波方向相反。

2、联律间期恒定

3、代偿间期完全

4、室早可以孤立或规律出现、形成二联律(左图上)、三联律、成对室早(左下图)。

5、在同一导联内若出现不同形态的室早为多形或多源性室早。

A图为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1、频率> 100次/分

2、其他波型值在正常范围内。

B图为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征

1、频率<60次

2、其他波型值在正常范围内

右心房肥大

Ⅱ、Ⅲ、aVF导联P波高尖,电压≥0.25mV,常见于肺心病,该P波又称“肺型P波”

V1导联P波正向、电压≥0.2mV

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

当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时,将影响复极过程,产生ST-T改变

心房纤维颤动(房颤)

[心电图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代替,频率100~160次/分。

2、心室律极不规则,频率100~160次/分。

3、QRS波群大部分正常。如宽大畸形为室性差

右心室肥大

1、电轴右偏

2、胸导联R/S比例异常

V1R/S≥1或/及

V5R/S≤1

3、RV11.0mVRV1+SV5> 1.2mV

4、V1VAT>0.03秒

5、ST-T异常

心房纤维颤动(房颤)

Ⅲ°房室传导阻

1、P-P间期相等,R-R间 期相等

2、P与R无固定时间关系(P-R间期不等)

3、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4、QRS正常,表示心室起搏 点在交界区;QRS增宽变形,表示起搏点在心室。[心电图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代替,频率100~160次/分。

2、心室律极不规则,频率100~160次/分。

3、QRS波群大部分正常。如宽大畸形为室性差传。

在无法判定房性和交界性心动过速时的统称。

一系列快速整齐的QRS波群(160~220次/分),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如合并室内阻滞、预激或室内传导差异,则QRS增宽变形,应与室速鉴别。[心电图特征]

1、心室律150~250次/分,节律规则。

2、QRS波群形态时间正常(差传除外)

3、逆行P波(在Ⅱ、Ⅲ、aVF倒置,aVR直立)

上一篇:禁毒主题班会教案.8511docx下一篇:公司禁止吸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