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2024-05-18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共6篇)

篇1: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广东省河源市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儒家哲学主要是伦理哲学,善是中心概念。中国儒家对善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此善含有合乎人性的全部需求的意思。这是广义的善。孔子虽然没有给善下定义,但从他的实际使用来看,偏于仁爱的伦理性的内涵。荀子对善的运用,基本上同于孔子。中国哲学主张善与美的统一。这种统一,在表述上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或用善与美这样的概念;或不用这样的概念但包含了两者的内涵。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奠定了善美相分又善美统一的基本路线。他说《韶》乐“尽善尽美”,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矣”,明显见出美不是善。但另一方面,他更注重将美与善联系起来,而且用善来解释美,强调“里仁为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说的诗、礼、乐均兼善与美的成分,相比较言,诗、乐二者美的成分较重;礼则善的成分较重。诗、礼、乐三者,礼最为重要。三句话分别说如何运用诗、礼、乐,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孤立的,可以分开,恰恰相反,它们是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的,其中礼的渗透力最强,并体现出统帅的作用。孔子认为“诗”与“乐”都要合乎“礼”。他与学生论诗,强调“礼后”即礼为诗之本的地位。诗的特点在“兴”,“兴”既有起情的作用,又有兴寄的作用即立善的作用,起情而达于兴寄,就通向“礼”。“乐”以融会情感与理解为特点,在人格修养上,处最高层次。说“成于乐”必然有“礼”在内,只是这礼已由理性的形态融化为情感的形态了。

孔子讲《诗经》有“兴观群怨”的功能,兴是抒情,观是认识,群是协调人际关系,怨是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孔子实际上已经亮出艺术崇善的主张了。《毛诗序》将这个观点加以发展,提出“风教”、“美刺”。所谓“风教”就是“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化上”,强调艺术应对整个社会都要有所教益。所谓“美刺”,美是赞美,自然赞美的是合乎礼的人物与现象;刺是批判,自然批判的是不合乎礼的人物与现象。其最终目的是:“正得失”,“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

儒家对艺术创作的纲领性命题是“诗言志”。“诗言志”的“志”含义很丰富,是一种情理结合的思想倾向,其核心是合乎儒家伦理的经国之志、仁义之志。

——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体系》,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荀子所用的“善”的含义,基本上也偏于仁爱的伦理性的内涵。B.孔子既认为美善相别,又认为美善统一。

C.孔子认为诗既可以起情,又可以兴寄,兴寄的目的是起情。D.《毛诗序》认为“风教”“美刺”的最终目的是“正得失”“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2.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创作不能超越礼仪大防,要受到礼仪的规范和约束。B.“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诗歌语言含有不尽之意,读者需要去思考、回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C.“文人之笔,劝善惩恶”:文学创作总是体现着作家的善恶观念,并且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D.“《诗》言是其志也”:诗歌总是要抒发作者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侣鱼虾而友糜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友伴” . B.下江陵 下:攻下、占领 . C.正襟危坐 危:正,直 . D.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B.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5.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A.何为其然也? 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而今安在哉? D.而又何羡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8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大广,选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徒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多于市人之言语 .. B.属文日数千言 举匏尊以相属 .. C.比冠,博通经史 比去,以手阖门 .. D.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②① B.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很是欣慰。

C.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

D.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B.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C.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

D.东坡居士:苏轼的号。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号。

9.翻译下列文言句子。(9分)

(1)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3分)

(2)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3分)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此前安禄山攻占长安,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10.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11.通观全诗,“愁”是感情主线,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的高兴心理的诗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湘水苍凉话屈原

张坚固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被迫的疏隔和远离,对于屈子,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他的想不道,他执拗的不舍的背影。

他还是被疏远、流放了,虽然他一度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但我们都不信,他自己也不信。屈赋中几乎每一句话,他的理智都是不相信的,但他的心灵相信。

美人与香草,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每个读者都感觉到诗中话语和意象的一再重复,惟有屈子不自觉。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是一遍遍地诉说,一次次地表白。而那个人的反应如何呢?——他掉过头去,“佯聋而不闻”。看到这里,不觉失笑了,他们就像一对过家家的孩子。这个动作甚至让我觉得,怀王并非要刻意地伤害,只是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地就“不理你了”。这其中也许有旁人的挑拨,也许是彼此人格中的不和谐因素慢慢凸显,让他们隐约意识到,彼此要走的道路将是多么不同。怀王后悔了曾经赋予他的无限制的信任和权力,他要把它们收回来,却用了最粗鲁的方式。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一切的后果。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

他们终究不是孩子。两人之间的变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这,更时刻折磨着屈子的身心。

是真的越来越远了。屈子从郢都离开,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湖南。这是我的家乡。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对后世的文学家而言,是个最富诗趣的所在,他的《离骚》,浪漫主义风格的吟诵,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但对于屈子,它更有可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莫大恐慌。去年我在湘西采风,很多地方都还是渺无人烟。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里,是怎样荒芜一片。

长时间这样脱离社会的生活,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的,何况屈子本来就不正常。于是,我们读到的诗句渐渐语无伦次了。我无法控制自己有这种感觉: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如果有故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恐怕要心碎了。可是,没有人。

他是那么偏执的一个人。那里的食物,他怕吃下去不洁,把花瓣和露水当作食物;那里的衣服,会玷污他清白的躯体,宁可穿着他荷叶做成的奇异衣裳,行吟在寂寞的泽畔。他自恋,比美人更美,比娇女更娇,比坚强更坚强!

一方面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他清楚地看到国家一步步衰落,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他厌恶那个浑浊的世界,面对那里,他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清高和自豪。可是当他..远离那里的时候,又是多么不舍。仿佛一次长途旅行,从希望开始,却曲折不期,回返已是暮途,“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屈心而抑志兮”,委屈身心,压抑感情,不能遏制,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矛盾,永远的痛处。

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到了如何不堪的地步,才让屈子走向了汨罗江的水波?诗篇中说得很明确,自沉是经过深思后的抉择,并非一时血气上涌或是神经失常的冲动。这更让我心痛——没有人比他更热爱生命。他那么喜欢美丽的花草,香洁的衣裳,那么害怕光阴的流逝,他对尘世怀着极端眷恋。但最终给他以归属感的,竟是滚滚波涛。屈子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证明了他高洁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悲剧,这样的人,必然有这样的结局,无论我们如何不甘。

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时牵留不住的泪水。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屈原是被疏远了、流放了,但他却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说明他有时也有点维护面子的虚伪。

B.文中加点的“那个人”“那里”分别指代的是:“那个人”是指楚怀王;“那里”是指楚国的国都即郢都。

C.文中“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就‘不理你了’”隐晦地表达了楚怀王流放屈原的粗鲁方式。

D.文中引用屈赋中“香草”,“荷叶、花瓣、露水”,象征的是诗人屈原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E.“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激发了屈子的诗情,这是《离骚》诞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说明屈子即使被流放,也有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2)作者说怀王和屈原都像个“孩子”,请说说这两个“孩子”所蕴含的意义有什么不同?(6分)

(3)为什么说屈子“一方面是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6分)

(4)结合“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7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4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事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自己80岁生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上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连本带息加倍地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它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8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被认为很诡异。1976年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打倒在地。2007年,两人和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百年孤独》上市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家里门庭若市,为躲避各色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B.流亡巴黎时,马尔克斯穷困潦倒,房东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30年后,马尔克斯回去报恩,房东太太没有接受,但大为感动。

C.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一部分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后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

D.在中国,不少年轻读者对《百年孤独》不感兴趣,也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更有甚者认为此书是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E.马尔克斯去世了,以他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后继乏人,他留下的作品也乏人问津,在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经典往往被忽略。

(2)本文通过哪些事情表现马尔克斯襟怀磊落,知恩图报及凡人心态的?(6分)

(3)文中有一段写马尔克斯与嘉宝的交往,这对表现马尔克斯有何作用?请作扼要分析(6分)

(4)作者认为“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

独的人之一”,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孤独的看法。(7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② 的萨尔茨堡要塞,历史上从未被攻克过。登上城堡,可以俯瞰全城,风景美不胜收。

③强大的道德基础会在精神上约束民众的行为,积蓄起复兴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力量才是国家最____的战略力量。

A.固若金汤 坚如磐石 坚不可摧 B.坚如磐石 固若金汤 坚不可摧 C.坚如磐石 坚不可摧 固若金汤 D.固若金汤 坚不可摧 坚如磐石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文学的世界中,有一片极自由、极舒展的天地。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都可以拨动你心灵的琴弦,引发你的联想和想象,唤起你对宇宙人生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B.11月12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就尹相杰吸毒案发布评论。文章称许多艺人甘愿自毁前程的原因归根究底是有钱有名太任性所致。

C.天津市决定自今年5月31日起,停止外省市户籍人员购买商品住房、投资兴办企业和引进人才的方式办理蓝印户口。

D.高一(2)班同学经过二十多天的的努力,一部能体现高中生精神风貌的话剧《放飞理想》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17.下列语段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混沌初开,人猿相别。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语言的定型化产品。说到底,语文就是力量。

①可想而知,没有语文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②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书面上的叫“文”。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人类摆脱了愚昧、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的时代。

⑤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⑧交际交流,表达情意,人们利用语文这个工具“接受”或“表达”自己的精神思想,创造发明,形成认识论、世界观,铸造宏伟的文学殿堂,推进世界向前发展。A.④②③⑤①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②④⑤③①⑥ D.④②⑤③⑥①

18.下面一段文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例如修辞、句式、表现手法等)?另选情境,运用你所分析的特点写一段文字,不要进行简单的仿写,不少于100字。(4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固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缜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环境污染历来被看作“全球问题”,这不但因为①,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而且因为各国的环境缺陷往往形成复合结构,带来综合性环境效应。由此来看当前国内的灰霾天气,就不能将②,要么单纯归于国内的产业或生活方式,要么单纯归于国家层面的缺乏规划和监管不力。面对灰霾持续不退和PM2.5数值居高不下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③。

六、写作(60分)

20.请以“不应有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①先补充完整作文标题;②800字以上;③不能抄袭,不得套作。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2016.01.27)

1.C(C项中“兴寄的目的是起情”,不正确,原文是“起情而达于兴寄”,起情是达到兴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2.B(B项在原文中没有体现,得意忘言是道家的文论。儒家主张善与美的统一,善寓于美中。)

3.D(D项中的“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4.A(A项中的“与”,都是连词,和。B项分别是:„的样子;介词,于,在。C项分别是:承接关系;转折关系。D项分别是:介词,被;介词,在。)5.B(A、C、D项都是宾语前置。)

6.C(A语:说出,动词;语言,话语,名词。B属:写; 敬酒,劝酒。C比:等到。D胜:严重;美,光彩。)

7.B(A.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C.原文为“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 D.“密州”应为“湖州”)8.D(D项中“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字”。)9.(1)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得1分。虽,即使,1分。指陈,指出来,1分)

(2)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未几,不久,1分。罢,撤销,废除。1分。句意通顺,1分。)(3)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1分,之,到,1分。南,向南飞,名词作动词,1分。)

10.描写了傍晚浓云往低处移动,急雪在风中飞舞的情形,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1分),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1分)。

11.一愁时局艰难:京城沦陷,战事新败。二愁生活艰难:困居长安,生活艰苦。三愁家人安危:战事不断,消息断绝。(每点2分)12.(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13.(1)B D 答B得3分,答D得2分,答C得1分,答A、E得0分(A.“维护面子的虚伪”错;C.“隐晦”错,应该是通俗;E.“最主要的原因”错,“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也错。)

(2)①说屈原像个孩子是指:他在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时的不知所措,执拗不舍。表现了屈原坚持真理、正义和理想时,孩子般的天真和执着。(3分)②说怀王像个孩子是指:他像孩子般的喜怒无常,任性,不耐烦;像孩子一样自私、撕毁诺言。表现怀王孩子般的任性和专横。(3分)(3)“极疯癫”表现在他诗句中的“想象的奇幻流丽”,“语言的超凡脱俗”,赞颂屈原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指他始终不渝的美政追求,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3分)

“极清醒”是指他清醒地看到国家(楚国)一步步衰落,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所以他处在那样的庙堂不高兴,同流合污又做不到。体现了屈原心里永远的矛盾和永远的痛处。(3分)(4)①对屈原的无限崇敬之情,敬仰他对美、正直、正义的坚守,歌颂诗人高贵的品质和爱国情怀;(3分)②对屈原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屈原的悲剧人生深深的惋惜;(2分)③同时也表达了对怀王的自私、粗鲁和专横以及对污浊的社会环境进行否定和批判。(2分)14.(1)(5分)AD A得3分,D得2分,B得1分,答C、E不给分。(B 项原文说房东只是放了马尔克斯一马,选项中“给予他极大帮助”夸大事实。C“精神本质”与“形式”顺序反了。E“拉美文学后继乏人”“这是个只需浅显的时代”错。在中国,马尔克斯所代表的文学传统不再被年轻人关注,不能理解为 “拉美文学后继乏人”,更不可说“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

(2)①不计前嫌请略萨写序,②时隔30年连本带息加倍专门回来补交房租,③获诺奖后造访年老孤独的嘉宝,与之促膝长谈。(一点2分,三点6分)(3)从小处着手,于细微处见性情。(1分)①嘉宝是马尔克斯年轻时的偶像,追慕嘉宝代表着不忘初衷,表现马尔克斯的执着;②曾经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如今嘉宝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依然拜访,表现马尔克斯不慕浮华;③两人促膝交谈,嘉宝戴上老花镜为马尔克斯查看眼睛的不适,这一行为从侧面烘托马尔克斯的真性情,两人的真诚相得益彰。(观点1分,后面三点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4)答案:不矛盾。(1分)自《百年孤独》上市后,马尔克斯功成名就,各色人物各种荣誉蜂拥而来,马尔克斯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成为世界上最热闹的人之一。(2分)但是那些关注他的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他们并不关注马尔克斯内心的需求和他内心的孤独,他们需要的只是马尔克斯头上的光环;马尔克斯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公众之下,作为平凡人的幸福一去不复返了,他又成为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2分)《百年孤独》这部作品也折射了马尔克斯是用一颗悲怆的心灵,探索了社会与家庭中历史、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2分)(其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15.B(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常比喻意志不可动摇;固若金汤:金,“金城”的简称,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的简称,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形容工事非常坚固;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可指工事,也可指决心意志。)

16.A(B项,句式杂糅,原因或所致去掉一个;C项,成分残缺,在“外省市户籍人员”添加“通过”。D项,成分残缺,把“经过”调到句前。)

17.D(根据语义链接的顺序 “人类—语言—语文—生活 ”可知④②⑤③⑥①)18.特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的手法;反复的手法。

创作示例:九月份的一个上午,我独自背着行囊,来到了X中,红砖绿瓦,飞檐雕甍,似乎在专门迎接我的到来。那天,柔柔的阳光抚摸着校园,在校园的古朴与宁静中,我刹那间读懂了X中,同时也读懂了我的内心世界。(特点1分,创作3分。其中创作不少于100字。)19.①环境污染的影响没有国界(答出环境污染的扩散性、传播性等意思即可)②污染的成因(原因、责任、芦错等也可)③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运用“都”“共同”“携手”等词语表达齐心合力治理污染的意思即可)(每处2分)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题目,注意分析整个语段的中心内容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此语段是环境的综合治理问题,①是照应环境是全球问题,后面是“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所以此空应为“环境没有国界”; ②后面是污染的具体原因,此处应该是总说;③是文段的结尾,应该总结,照应前面的“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20.略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等到他加冠(二十岁)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为母守孝,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奏议上呈后,神宗觉悟地说:“我本来怀疑这事,得到苏轼的奏议,心里就清楚了。”当天召见他,问道:“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性格天生明知,上天赐予文才武功,不用担心不明察,不用担心不勤政,不用担心不决断,只担心治理事务太急躁,听人话语太宽广,进用官员太快速。希望能以安静来治理国家,等待事物的出现,然后加以处理。”

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篇2: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考试范围:必修一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目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 1、2016年10月,马云考察徐州农村淘宝,称互联网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全国农村淘宝合伙人中,75%是返乡创业者。下列对阿里巴巴公司描述正确的是 ①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 ②股东数量有一定的上限 ③股东实行一股一票的原则 ④不再具有公有制的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2016年8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上海市物价局对重庆三家公司达成并实施价格垄断协议案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合计罚款1234.8万元。下列传导路径中,正确反映了价格垄断对市场破坏的是 A.企业盲目决策→达成价格垄断→破坏市场秩序 B.实施价格垄断→自动调节供求→破坏公平竞争 C.价格信号滞后→达成价格垄断→误导资源配置 D.实施价格垄断→价格信号失真→市场调节失灵

3、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下列选项中与图中曲线DD′反映的变动关系相一致的是

A.X轴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Y轴为商品价格 B.X轴为企业利润

Y轴为该公司股票价格 C.X轴为人民币汇率

Y轴为出口商品价格 D.X轴为居民家庭收入

Y轴为恩格尔系数 4、2015年某国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400亿元,根据2016年经济发展趋好的情况,该国需要增加20%的货币供应量,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了3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6年M商品的价格()①上涨10%

②为44元

③上涨12%

④为48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近年,网上悄然兴起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以年轻人为主要人群的“换客”时尚一族。“换客”崇尚“需求决定价值”的交换法则,将自己的闲置物品发布到相关网站,以此交换自己所需求的物品。既享受返璞归真“以物换物”的乐趣,又是一种物尽其用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换客”的流行方式

①是一种商品流通

②可以使商品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③是一种勤俭节约、绿色消费行为

④属于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6、“百大品类齐秒杀”“疯狂家电抢购专列”„„每年节庆期间,各大商场总是“折”声一片。由于打折幅度不小,市民总能买到便宜的商品,商家也嫌了个盆满体溢。这说明

()

①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②商家利用消费者的求实心理来引导其消费行为

③应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④价格大战是商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常用手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俗语或广告词与其所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对应连线中,不正确的有

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树立职业平等观 ②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③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盲目攀比,超前消费

④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购买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8、下列俗语或广告词与其所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对应连线中,正确的有

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树立职业平等观

②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③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盲目攀比,超前消费

④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购买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9、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降低成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是 A.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科技水平B.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资金 C.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工资支出 D.加快商品流通,积极扩大出口

10、我国现阶段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有利于 A.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B.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率 C.壮大公有制,增加其比重

D.改变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11、让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一分配方式 ①承认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都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②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③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④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能更好地发挥分配方式的激励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做到

A.使个人收入与其经济活动的贡献相联系 B.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C.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D.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13、在某地粮油批发市场,2011年4月份的色拉油价格为6.95元/500克。这里货币执行的职能与下列选项中货币执行的职能一致的是

()

A.李某缴纳税款400元

B.小楼用68元买了一件衬衣

C.某企业付给小张2000元薪金

D.某款手机的价格是1880元

14、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部分行业、部分领域出现了经济过热、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政府应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②市场的调节具有自发性

③稳定物价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④政府应该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15、近年来,关于500元或1000元大面额纸币的发行问题已被炒作多次。近日,央行负责人再次证实,目前没有发行大面额货币的计划。关于纸币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②车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 ③国家增发纸币必须引起通货膨胀 ④国家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16、互补品战略是企业利用两种商品之间的互补关系,优化产品组合,达到一定目标的经营战略。下列做法属于该战略的是:

①某快餐店与饮料商合作,提供汉堡包与饮料搭配的套餐 ②为降低碳排放,某运输公司将动力燃料由汽油改为天然气 ③为促销增利,某企业降低其喷墨打印机价格,提高墨盒价格 ④玉米价格上涨,某饲料厂在生产中减少玉米用量,增加小麦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15年8月19日,广西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南宁赛区决赛在广西音乐厅举行。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下列传播路径正确的是

①居民收入增加

②流通环节减少

③消费观念转变 ④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⑤流通成本降低

⑥商品价格下降 A.①—③—②—④

B.②—⑥—③—④ C.①—⑥—②—④

D.②—⑤—⑥—④

18、“轻奢消费”通俗地说就是“可以负担得起的奢侈品的消费”。轻奢消费更适度、更自

我、更挑剔地面对品牌,是一种全新生活态度的倡导,而非对具体品牌的青睐和购买。轻奢一族近年在我国不断兴起和壮大。这说明 ①轻奢消费有助于释放消费活力,促进生产发展和转型升级 ②轻奢消费符合勤俭节约的美德,但会助长攀比消费 ③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轻奢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

④生产决定收入,轻奢消费反映了轻奢一族从事行业的高收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2015年9月,由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和中国北车集团公事重组合并成的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①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肌份 ②股东的股份转让需征得公司同意 ③股东数量没有上限,但有下限 ④公司财务信息不需要向社会公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2014年5月5日,某村村民以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与一药材公司合作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村民成为公司的股东,每年获得股息和分红。农民通过让渡土地经营权所获得的收益

A.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B.是合法的劳动收入 C.属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所得

D.受公司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21、“拉弗曲线”(见下图)描述了税率和税收的关系。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税收政策必须考虑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②A点是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最佳税率选择 ③确定税率应充分考虑企业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 ④税率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将导致税收收入的下降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2、1968年,美国学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写到,因为曾经有一位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画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这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由于是无偿放牧,每个牧民都养尽可能多的牛羊。随着牛羊数量不节制的增加,工地牧场最终因“超载” 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这给我们的启示

①完善产权制度,使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清晰,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 ②完善市场体系,使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使用,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完善法律法规,使市场规范统一竞争有序,能够约束市场主体经济行为 ④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使市场主体诚信友善,能够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3、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国家先后陷入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率大幅上升的困境。为提振经济、摆脱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其依据是 ①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②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 ③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

④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党中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从全局上看,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是为了

()

A.加快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

B.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C.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D.保持我国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

25、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共计实现净利润7021.91亿元,净利润增速继续下行,16家银行中有8家银行净利润增速呈个位数增长。由此推断出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①物价指数持续走低,能够迅速下降 ②金融改革深化,创新驱动能力全面提升 ③宏观经济复苏乏力,社会融资信用风险上升 ④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金融业竞争加剧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二、简答题

26、近年来网购狂欢节一次一次刷新纪录。不可否认,网络消费确有实惠可图、确能挑到理想商品,但居家过日子先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口袋,要理性对待。俗话说:有钱不买半年闲。不计成本的盲目购物,造成的是资源浪费,与当下倡导的节约型社会也是格格不入的。另据统计,网购书籍者甚少。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顺应“网络微时代”对“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借助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依托科技手段,开发了一款休闲智力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时间就能顺手玩上几分钟,深受广大手游爱好者的喜欢。目前该游戏的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时间里赚进5 000万欧元,完成了“华丽转身”,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

结合材料,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该公司华丽转身的主要原因。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揭示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倒U形,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污染的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近20多年来,我国环境问题集中出现,未来15年我国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问题会进一步凸显。

材料二 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指出,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是社会公平的“稳压器”。我国目前大约23%的人口跨入中产阶层,珠三角地区已率先呈现了“橄榄形”的雏形。但是广东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1/3,劳动报酬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2004年的49.6%降到2009年的40.6%。(1)结合材料一,说明“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对我国发展经济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为广东实现“橄榄形”收入分配提出建议。

29、在全球经济加快迈向“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推出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促进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资源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稀缺性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原有的从量定额计征资源税的方式(把资源的总量作为计税依据)已经与经济发展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不适应。一些资源产品,特别是原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的税额标准明显偏低,税额标准也不能随着产品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为此,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作出修改,在现有资源税从量定额计征基础上增加从价定率(将税率的制定与资源产品的价格有机结合)的计征办法,同时调整了原油、天然气等品目资源税税率。这项税制改革将对我国资源及相关领域产生影响。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资源税税制改革的经济影响。

30、党和政府一直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政府控制物价上涨关键是采取四方面的措施:第一,控制货币流动性,也就是管好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第二,要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要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第三,要搞好流通,特别是要减少流通环节;第四,要管好市场,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使整个市场有序地发展。

结合材料,说明政府降低物价所采取措施的经济生活依据。

高一资料介绍

高一上期中考部分

1.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物理)2.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3.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数学)两份 4.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化学)

物理部分

1.高一物理运动学综合练习--基础 2.高一物理运动学综合练习--提升 3.高一物理牛顿定律综合练习--基础 4.高一物理牛顿定律综合练习--提升

数学部分

1.2018年数学必修二专项练习2.2018年数学必修三专项练习

3.2018年数学必修四专项练习4.2018年数学必修一能力提高卷

高一上期末考部分

1.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2.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必修一二 3.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必修一三 4.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必修一四 5..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英语)6.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

7.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

8.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9.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10.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政治)11.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政治)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考点定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解题方法】推导类试题,可采用首尾法进行确定。即先确定第一个题肢或者先确定最后一个题肢,如果先确定第一个题肢,可以以此往后推,如果是先确定最后一个,可以以此往前推。同时要注意排除错误选项,按此步骤,基本上可以确定正确答案。

3、D

4、A

5、C

6、C

7、D

8、C

9、A

10、B

11、C

12、A

13、D

14、D

15、B

16、B

17、D

18、A

19、A 20、C

21、C

22、A

【考点定位】资源配置

【名师点睛】“公地悲剧”的发生是因为人们不遵守社会公德,而不是不遵守“商业信用”,故本题不涉及信用体系建设问题。

23、B

24、D

25、B 【解析】银行利润增速下降与贷款和存款总量相关,与物价变化没有必然的关联,①不选;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应促进利润增速上行而不是下行,②不选;增速下行与宏观经济复苏乏力有关,③正确;利润增速下行也与金融业竞争激烈有关,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考点定位】商业银行

【名师点睛】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其它。故银行利润的变化与银行的存贷款总额及利息相关,在社会经济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总量减少,会放缓银行利润的增加;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也会分担人们的投资,致使银行存贷款总量减少,银行利润增速放缓。

二、简答题

26、答案:(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购物要掂量自己的口袋,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情绪化消费,重物质消费的同时重视精神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有钱不买半年闲 ”,要坚持可持续性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不盲目购买。

27、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该公司顺应了“网络微时代”时代潮流,抓住人们对“微文化”需要的发展机遇,加快了本公司的发展。

②企业要提高自助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该公司抓住消费者心理,依托触摸屏的优势充分开发手游,最终创造佳绩。

③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④企业应关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8、解析:第(1)问主要立足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绿色消费来分析。第(2)问主要考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所以可以从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角度来分析。

答案:(1)①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这是实现公平的重要举措。③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29、【答案】①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②有利于保障油、气等资源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③资源税税制改革使资源消耗较重企业的税负成本增加,这将促使企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④资源税税制改革可能会推高资源产品的价格,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影响消费。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材料,通过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来阐述资源税税制改革的经济影响。根据材料中的“迈向‘低碳’时代”“促进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等有效信息,可以将资源税税制改革影响的对象具体化,具体可联系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协调发展、创新、消费等内容组织答案。

30、(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政府一直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

(2)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必须适度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3)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物价水平影响居民消费水平。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增加供给,抑制粮食和蔬菜价格上涨。

(4)价值决定价格,减少流通环节,可以降低成本。

篇3: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一、对细节的理解不到位

1. 不关注词汇在语境中语意的变化以及受母语的影响

一般来说, 细节理解题往往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带着问题回归原文相关的句子或段落中去查找答案, 这一点很容易做到。但是, 有些学生在理解过程中, 却忽略了词在选项中所表达的意思和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在含义方面的区别, 将其混为一谈, 结果导致选择错误。请看A篇文章及第42、43题 (以下例题均保留原题号) :

42. From the above posts we learn that ______.

A. Vallery has been begging in streets over the summer

B. Jack gets paid for cutting and moving the lawn for his own family

C. Erica is quite experienced in finding part-time jobs

D. Ashley is willing to do any part-time job during his trip to Hawaii

43. What do we know about Tracy from her post?

A. She operates a law firm.

B. She helped her daughter become a lawyer.

C. She’s proud that she has got her daughter a job.

D. She hopes to know more people to help kids get jobs.

对于42题, 很多学生选A, 而正确的选项是B, 因为A 选项Vallery has been begging in streets over the summer中的beg意思是 ask for food, money, etc;而在阅读理解短文中的意思是ask in a serious way, 这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不少学生见到相同的词就选, 为此我们教师要提醒学生必须关注词汇在语境中语意的变化。

43题正确选项是C, 而很多学生选D, 因为原文中有“What about kids whose parents do not know someone?”其实这两者根本不构成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What about kids whose parents do not know someone?”并不能说明“She hopes to know more people to help kids get jobs.”而学生不选C的原因是对proud一词没有正确的理解, 他们说proud中文意思是“骄傲的, 自以为了不起的”, 是个贬义词, 而其实proud英文意思是“feel pleased and satisfied about sth. that you have done or own”。可见学生可能因受到母语的影响, 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我们英语教师授课时要尽量用英语解释英语。记得特级教师何小怡也曾经说过, 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用英语来解释单词词义的能力。

2.不能识别出替换了的句式结构

在阅读理解中, 命题者利用一些近义词、句等来替换原文中的语言表述, 从而考查学生的语言功底和领悟上下文的能力。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理解上下文的能力, 很容易就能确定答案。问题是, 一些学生往往不能识别出这种替换了的句式结构, 从而导致理解不畅。请看B篇中的47题:

47. By saying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 (Paragraph 4) , Jerry Bingham intends to express ______.

A. his anger B. his doubt

C. his agreement D. his criticism

第47小题的正确选项应该是B, 因为doubt 的英文释义是 feeling of uncertainty, 而“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也是表达疑虑的一种方式。为此,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练习用不同的句型句式来表达相同的意义, 比如:It is not satisfactory. 可以替换为 It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也可以训练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功能意念项目。

3.不善于甄别貌似正确的选项

为数不少的学生在解答细节理解题时, 有时觉得简单, 就凭着印象和暂时的记忆作选择, 不回归原文进行对照区别, 或者即使回归原文也不仔细对比差别, 就急于作选择, 殊不知出题人恰恰利用了学生这一心理, 专门设置一个与原文相近的选项, 干扰学生解题, 例如C篇文章及第52题:

“Young Japanese and Koreans can be good friends, but there are limits in some areas. We avoid political or historical topics, ” said Hiroaki Ohmura, 24, a grad-student in computer science at Tsukuba University. He was at Korea University in Seoul as an exchange student last year.

Before going to ROK in 2007, some students warned him that Korean society could exclude (排除, 拒绝) him and it could be difficult to enter. “I took that advice with a grain of salt, since Koreans looked friendly on TV dramas and movies, ” said Ohmura.

The undergraduates in his major were all polite to him. They helped him move into the dormitory, invited him to parties and taught him Korean.

But he did feel a distance between himself and other students. “Their society is very tight and so close that, as a foreigner, I couldn’t break into it. For instance, they invited me to computer games, but not to join the school’s football team. They like going shopping with me, but not to buy Japanese products. It was more or less embarrassing.”

But he soon found the proper balance. “Japanese fashions always seem the most trendy in Asia. In my opinion, Korean fashions come from ours, or at least they borrowed some elements (元素) , but I never expressed that opinion, ” Ohmura said. “Instead, I liked to share the trendiest Japanese items with them, which made our talk easier.”

Even though he was only in ROK for a year, he wanted to change something.

“In my opinion, Chinese students got along better than us with Koreans. It might be because ROK and China have tighter relations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 he said. “I know some Koreans don’t have a good impression about the Japanese, but as a young man, we should not let the past disagreement affect us too much.”

52.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__.

A. some tips for exchange students

B. the worry of an exchange student

C. what Korean society is like for foreigners

D. Hiroaki’s experi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52题正确选项是D, 但是不少学生选C, 因为在这篇文章中, 多次出现Korean, society, foreigner等词, 所以学生做题时, 看到选项C 中有那么多刚才读过的词, 就毫不犹豫地选中了这个答案。另外, 部分学生对D选项中的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不太理解而不敢选, 这说明学生没有对选项进行逐一甄别。

4.不能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

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式, 导致在这次考试中出现理解错误, 对此教师在讲解时, 要引导学生回归原文, 关注细节, 加以注意。请看D篇文章及第54题:

Astronauts aboard the space station celebrated a space first on Wednesday by drinking water that had been recycled from their urine (尿) , sweat and water got from air. They said “cheers” to NASA workers on the ground.

The urine recycling system is needed for astronaut stations on the moon and Mars. It also will save NASA money because it won’t have to ship up as much water to the station by space shuttle or cargo rocket. Besides, it’s important as the space station is about to expand from three people living on board to six.

The recycling system had been brought up to the space station last November, but it couldn’t be used until samples (样品) were tested back on earth. So when it came time to actually drink up, NASA made a big deal of it. The three-man crew stood holding their drinks and congratulated engineers in two NASA centers that worked on the system.

“This is something that had been the stuff of science fiction, ” American astronaut Michael Barratt said before taking a small mouthful. “The taste is worth trying.”

The new system takes the combined urine of the crew from the toilet and moves it to a big tank, where the water is boiled off, and the vapor is collected. The rest of the urine is thrown away. Then the water vapor is mixed with water from air, and then it goes through filters (过滤器) . When six crew members are aboard, it can make about six gallons from urine in about six hours.

“Some people may find the idea of drinking recycled urine distasteful, but it is also done on earth, but with a lot longer time between urine and the tap, ” said Marybeth Edeen, the space station’s national lab manager.

The technology NASA developed for this system has already been used for quick water purification after the 2004 Asian tsunami.

54. Which is the RIGHT time order of the following events?

a. The samples of the recycled water were tested on earth.

b. Astronauts celebrated the space’s first making water from urine.

c. The recycling system was brought up to the space station.

d. The technology for the system was used to quickly purify water.

A. a, d, c, b B. a, c, b, d

C. d, a, c, b D. d, c, a, b

对第54题, 有的学生回忆说, 他们在解题时根据常识是这样理解这道题的:首先是水回收净化技术的发明, 接着是试验水的样品, 试验后再安装在空间站上, 最后饮用, 所以他们选择C。 而正确选项是D, 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去仔细阅读原文中“The recycling system had been brought up to the space station last November, but it couldn’t be used until samples (样品) were tested back on earth. So when it came time to actually drink up, NASA made a big deal of it.”这一细节。这种由于思维定式导致的理解错误, 在学生的阅读理解中屡见不鲜, 但只要我们稍加点拨, 学生就能明白。

综上所述, 教师和学生对细节题或多或少都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 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分严重, 所以我们师生都不能只关注文章笼统的意思而忽视对语言细节的理解。另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分清文章的事实和观点”, “了解重点细节”和“理解指代关系”。因为事实细节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进一步说明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是作者表达中心思想的具体途径。

二、对解题技巧的掌握不娴熟

至于获取阅读理解高分的另一把宝剑, 那便是解题时采用的排除法。如果在某些情况下学生从正面选择答案有困难, 就可以考虑选用排除法, 即排除四个选项中的三个错误选项, 那么剩下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遵循如下“三级思考”的方法来排除干扰项:如果干扰项明显与文章相矛盾, 即为“误”, 可以直接排除;如果干扰项与文章内容不矛盾, 但在文中没有依据, 这种脱离原文的“虚”的选项也可以排除;有些干扰项似乎很有道理, 文中也能找到相关的依据, 但它并不能完全满足题目的要求, 未能以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维模式为出发点, 未能充分体现严谨性和最大的合理性, 这种虽没错但不是最佳答案的“偏”选项也应该排除。

只要考生经过“是否矛盾 (误) —是否有依据 (虚) —是否以偏概全 (偏) ”的逐级思考过程来分析和甄别每一个选项, 那么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得以提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与原文意义一致的选项, 或是经过“三级思考”仍不能排除的选项。以学生出错最多的D篇来说, 先看第53题:

53.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recycling system is important because ______.

A. it makes traveling to the moon for the average person possible

B. with it NASA won’t need to ship any water up to the space station

C. it can help meet the need for more water after the crew is expanded

D. it protects the environment in space b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waste

选项A属于“虚”, 选项B属于“误”, 选项D属于“偏”, 所以正确选项是C。

54题正确选项是D, 上文已经解释过。

55. From paragraph 5 we can know ______.

A. an opinion on recycling urine

B. the process of recycling urine

C. the effect of the recycling system

D. the theory behind the recycling system

选项A属于“误”, 选项C属于“偏”, 选项D属于“误”, 所以正确选项是B。

56. 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 New Technology Is Used in the Space Station

B. Drink up: Space Station Recycles Urine to Water

C. The Research of NAS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D. Good News: Water Recycled from Urine Tastes Good

选项A属于“偏”, 选项C属于“误”, 选项D属于“虚”, 所以正确选项是B。

篇4: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

A.(liào)铐

(fèn)

(zhuó)有成效

纵横(bǎi)阖

B.(jǐ)予

(jiān)

言简意(gāi)

余勇可(gǔ)

C.(dòng)吓

(cì)候

命途多(chuǎn)

诗味(jùn)永

D.(qí)角

(hōng)笑

方兴未(ài)

时乖命(jiǎn)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他(马克思)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_____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2)他们承诺给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_____。

(3)即便是遭了笞刑,卡西莫多也没有认识到副主教克洛德表面上_____,内心却自私阴险。

A.而且权力文质彬彬

B.而且权利道貌岸然

C.但权利道貌岸然

D.但权力文质彬彬

3. 下列对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后世称为“亚圣”,主张君王应施仁政。《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多才多艺,能诗词。她以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为依据创作,自成一家,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因词作风格相似,与辛弃疾并称“二安”。

C.唐初,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 “初唐四杰”。《滕王阁序》是他记述盛会的序文,是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D.《秋声赋》是欧阳修的名篇,也是宋代文赋的典范。该篇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立意新颖。

4. 在一次辩论会上,主持人讲了下面一个故事,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引出甲乙两方辩题。要求:双方辩题语言要简洁,具有可辩性,不超过10字。(6分)

两个失败者沮丧地躺在屋子里,同时看到下面的情景:

一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外一面墙荡过去,在即将接近那面墙壁的那一瞬间,它掉了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

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

甲说:可敬的蜘蛛,你怎么那么自信执著!我是人,难道不如一只蜘蛛吗?我要振作起来!

乙说: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改变一下爬行的方向,就可以成功。我是人,不是蜘蛛,我要重新选择方向!

(1)甲方辩论题目: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乙方辩论题目: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5. “她一言不发地走进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在送水一幕中,爱斯梅拉达并没有说话,请你以爱斯梅拉达的身份对卡西莫多说一句话,字数在10~20之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巴尔扎克葬词(节选)

雨 果

各位先生:

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 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国,就像一个人出门远行之前,再来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冲突与仇恨。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中。

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6. 作者说“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天才”一词在演讲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揣摩下面的不同译文,任选一句,说说哪种译法更好及理由。(3分)

(1)A. 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B. 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人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句好,理由:

(2)A. 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

B. 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肉搏。

句好,理由:

9. 仿照文中画线语句的结构形式,另写一句话。(3分)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雷雨》的多种阐释(节选)

钱理群

曹禺正是在提醒读者、观众要注意他的《雷雨》的诗性特征:他的主体生命的投入,情感、情绪以及对宇宙间、人的命运中一些不可理解的东西,人的生存困境的形而上的思考与探寻……于是,人们穿透过戏剧的情节,人物的性格,注意到了曹禺的意象与观念。

首先是“郁热”。这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气氛,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雷雨》是一出“夏天的戏剧”。同时,这也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并且显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

于是,人们发现,《雷雨》里,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了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这是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追求绝对理想的精神幻梦。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尤其是作者倾心刻画的繁漪,她更有一点原始的野性,更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_____________但所有人物的所有这一切“情热”(欲望与追求),人在剧中又被一种人所不能把握的强大的力量压抑着,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繁漪更是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象征着生命的“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二者的撞击,就造成了人的巨大的精神痛苦。由此而引发出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近乎疯狂的,白热,短暂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这是一种自我毁灭。

于是又有了“挣扎”与“残酷”的发现。

在整个第三幕里,四凤始终处于中心位置。这是颇耐寻味的:所有的人都死死地抓住她,借以解救——周冲把四凤看做“引路人”,想仰仗她的帮助,一起走到理想地,因而也是现实中永远得不到的“我们的真世界”里去;鲁妈恳求四凤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以使自己永远地摆脱发生在昨天,今天又重唤起的噩梦;而周萍,他是把四凤作为能够“把他从冲突的苦海中救出来”的“心内的太阳”的,他要借助于流动在四凤身上的青春的热血,灌注于自己的生命的空壳内,使之有力量打开“狭的笼”,离开“这个能引起人的无边噩梦似的老房子”。在这里,无论是周冲,还是鲁妈,周萍,都表现出一种要从现存的不可忍受的生存方式中“挣扎”出来的强烈欲念,然而不但他们自身没有自我挣扎、自我解救的力量,而且在他们生活的环境里,也没有发现任何足以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的外在力量。于是,他们就只有心造出一个充满美和力的幻影,这就是四凤。而这一切绝望的挣扎又反过来给现实的四凤——一个没有文化,多少有些虚荣心的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加以她不可能承受的超负荷的精神压力。前述所有的人的挣扎的努力,在四凤的感觉中都成了一种威逼:周冲逼她一起飞,鲁妈逼她对天发誓,周萍逼她幽会,这都隐含着一种残忍,而且令人恐惧——舞台上那一声声的雷响,正加深着这种恐惧感。这不仅在生理上会造成可怕的后果,而且精神上的压力也已超过了这些善良的男女所能承受的心理极限。于是,他们终于走到了最后——最有理由活着,对于死亡最没有思想准备的四凤与周冲死了,而经历了这一切,最不愿意活着的侍萍与繁漪却偏偏活了下来——这结局是残忍并且令人恐惧的。这样,我们终于把握住了在曲折的情节背后蕴含着的曹禺式的观念:“挣扎”与“残酷”。这在《雷雨•序》里,已有过明确的表述。

这“挣扎”与“残酷”,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悲凉”与“恐惧”,都是曹禺对生命,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及其审美形态的独特发现。

10. 第一段“曹禺的意象与观念”是指哪些内容?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

答: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发“郁热”的?(4分)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结合教材,仿照第三段中对“情热”的几个例释,在横线处填上鲁侍萍或周朴园的“情热”表现。(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颇耐寻味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4. 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季氏将有于颛臾

百忧感其心,万劳其形

B.无乃尔是

是寡人之

C.陈力就,不能者止

不欲与廉颇争

D.则将焉用彼

萍水逢,尽是他乡之客

15.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① 危不持,颠而不扶

② 襟三江带五湖

B.之:① 吾恐季孙

② 乃其一气余烈

C.于:① 而谋动干戈邦内

②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D.以:① 何伐为

② 因为长句,歌赠之

16. 孔子不赞成“伐颛臾”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概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仿照示例,从下面的文句任选两条加以评点。(4分)

示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评点:季氏借发兵讨伐颛臾以削弱鲁君实力的“醉翁之意”,一语道破;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任意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选择一个造句。(4分)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请翻译下面的文句。(6分)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5处)。(5分)

秋 声 无 形 也 却 写 得 形 色 宛 然 读 之 使 人 悄 然 而 悲 肃 然 而 恐 真 可 谓 绘 风 乎 矣(钟惺《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修庐陵全集》卷一引)

五、(16分)

2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第二联“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请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描绘了景物的特点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曾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名句填空。(8分,任选8题)

(1)蜀道之难,_____________。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4)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

(5)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

(6)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

(8)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____________’。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六、(60分)

23. 作文。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于是雨果把外出的所有衣服锁进柜子里,把钥匙扔进湖里,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心写作。文学著作《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写成的。是的,在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当我们难以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前行时,不妨也采取一些斩断退路之举,逼自己全力以赴寻找出路,走向成功。

请以“不留退路,才有出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 A[B.离间(jiàn)C.隽(juàn)永 D.犄 ( jī )角]

2. C(“但”表转折;“而且”表并列、递进。“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道貌岸然”形容形态庄严,现多讥讽意;“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朴实或文雅有礼貌)

3. 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词多婉约;辛弃疾,字幼安,词多豪放,为两派代表人物。并称“二安”,是因号与字,而非风格)

4.(6分)(1)面对挫折要坚持不懈;(2)面对挫折要重新选择。

5.(3分)提示: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以及场合。

6.(4分)① 高度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② 照应本段开头一句话。

7.(4分)① “天才”一词包含了“思想家”、“作家”和“诗人”的意义,是对巴尔扎克最好的评价。 ② 更能表现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推崇和景仰。

8.(3分,选出好得1分,理由2分)(1)A句,理由:反复强调巴尔扎克是受国家、人民尊重的天才,更能表现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推崇和景仰。(2)A句,理由:“奔向”强调过程,而“奔到”强调结果;B是病句。

9.(句式1分,内容符合要求1分,语句通顺1分)示例:(1)他的一生是贫穷的,然而也是富足的,他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还多。(2)他的一生是孤独的,然而也是幸福的,他的朋友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10.(6分)① “郁热”(或:欲望与追求); ② “挣扎”与“残酷”; ③ “悲凉”与“恐惧”。

11.(4分)① 自然背景: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气氛; ② 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并且显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

12.(2分)(即使是侍萍,周朴园)对充满痛苦的初恋的极其复杂的感情反应,正表明了对曾经有过的情爱的难以摆脱。(周、鲁两人任选其一即可,答案必须包含矛盾、复杂的感情反应以及难以摆脱之煎熬两方面1分,另语句衔接通顺1分)

13.(4分)① 他们都表现出要从现存的不可忍受的生存方式中“挣扎”出来的强烈欲念,但自身却没有自我挣扎、解救的力量,也没有发现任何外在力量。 ② 四凤是他们心造的充满美和力的幻影,而这绝望的挣扎又反过来给现实的四凤加以她不可能承受的超负荷的精神压力,这是一种“残酷”。(答案必须包括“挣扎”和“残酷”两方面,意对即可)

14. C(职位、位次。A.古代战争、祭祀为军国大事;事物。 B.指责,责备;过错。D.辅助的人;指代对方)

15. B(助词,的。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C.介词,表处所,在;介词,表比较,比。D.介词,“因为,凭”皆可解;连词,表目的,来)

16. ① 先王封国,不可伐; ② 邦域之中,不必伐; ③ 社稷之臣,不当伐。

17.(4分)(1)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将责任推给季氏。(2)孔子抓住了要害,用比喻指出是管理者、辅佐者的过失,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3)一针见血,指出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

18.(4分)“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造句略。

19.(6分,每条2分)(1)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整文德教化来使他们臣服。(2)认真地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3)关山路远,行步艰难,有谁来可怜走投无路之人?

20. 秋声/无形也/却写得形色宛然/读之使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真可谓绘风乎矣

21.(1)(2分)“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与江流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寥廓高远的境界;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2)(2分)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3)以下两说均可。① 古人说法不正确。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侧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构思巧妙,言有尽而情无穷。 ② 古人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4分,意对即可)

22.(8分,任选8题)(1)难于上青天(2)不尽长江滚滚来(3)同是天涯沦落人(4)此情可待成追忆(5)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6)杨柳岸晓风残月(7)怎一个愁字了得(8)秋水共长天一色(9)望尽天涯路

篇5: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高一历史考试说明

一、测试性质

本次测试是高一年级历史学科的阶段性学业水平测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学习要求,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测试既要有利于指导中学教学,又要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命题依据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本次参与联考的各区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实际。

三、命题原则

1.主要考查历史基础和主干知识。以课标要求为准则,以考查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为主,不出难题、怪题和偏题。

2.适度考查学科能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注重联系现实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利用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测试目标

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重大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过程)。

2.材料处理(阅读、理解、整理历史材料,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3.历史阐释(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及其本质)。

4.探究学习(联系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鼓励创新)。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人文主义、世界意识等)。

五、命题范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人教版)全册内容。

六、测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难度

1.测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时间为90分钟,全卷满分为100分。

2.试卷结构:全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

(1)单项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 2 分,计70分)

(2)双项选择题(共5题,每小题 2 分,计10分)

(3)非选择题(共 2 小题,计20分)

篇6: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高一语文试卷(A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Ⅰ、Ⅱ和答卷Ⅰ、Ⅱ。试卷共6页,有五大题,26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Ⅰ、Ⅱ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试卷Ⅰ

一、(共3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孱头(càn)挫折(chuō)恫(tòng)吓浅尝辄止(zhã)....

B.门框(kuàng)躯壳(qiào)犄角(jī)繁芜丛杂(wú)....

C.奢靡(mǐ)思量(liàng)侈(chǐ)谈恻隐之心(câ)....

D.肖像(xiāo)攻讦(jiã)牛虻(máng)荷(hâ)枪实弹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来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B.他和他哥哥合开了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座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上。

C.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消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

D.暮蔼沉沉,辛德勒默默走到整理好的几只箱子前,打开其中一只看了看,里面装满了成沓的钞票。

3.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出一阵哄笑。

②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③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好久,脸上似乎恢复了气色。

A.暴发尽管但是镇定

B.爆发甚至而且镇静

C.暴发甚至而且镇定

D.爆发尽管但是镇静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B.短信写手曾是“十大新兴职业之一”花。

C.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D.

5.下列各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新装修的房子甲醛大多超标,引发甲醛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居民不合理的装修造成的。

B.很多人利用“国庆”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批示。

C.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发展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D.市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突破。

6.给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①②③④⑤B.①⑤④③②C.③②④⑤①D.①③②⑤④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B.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C.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

D.伽西莫多又显出筋疲力尽的样子,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在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8.下列对课文节选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品质》)——赞扬了格斯拉制作的靴子质量好,由于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里去,这是他生意下滑的主要原因,人物命运因此发生转折。

B.“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秋声赋》)——文章结尾写秋虫的和鸣,更衬出欧阳修的感概与孤独,同时给文章增添了感染力。

C.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通过类比,突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如同达尔文的发现,都是划时代的贡献;从“繁芜丛杂”“掩盖”中可体会到马克思洞见这一切的敏锐眼光和过人智慧。

D.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我有一个梦想》)——用“空头支票”来比喻美国政府的虚假承诺,同时也暗含了民众的公民权利必须得到政府兑现的意味,演讲用语形象生动。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张良出,要项伯

C.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D.敛赀财以送其行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B.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

C.天之于物,春生秋实D.舍相如广成传 ..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璧有瑕,请指示王 ....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剑阁峥嵘而崔嵬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以资政殿学士行 ..

B.怀帝阍而不见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击沛公于坐 ..

D.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但闻人马之行声 ..

1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为巡船所物色D.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二、(共15分,每小题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9—20题。(6分,每小题3分)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

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到,往 .

B.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

C.视五人之死看待.

D.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倾倒 .

1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段用五人之死同“高爵显位”获罪后的丑行作对比,突出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最后假设五人碌碌而生同他们的死义行动作比较,赞扬他们死得其所。

B.张溥在本文中不但生动地记述了斗争的过程,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而且特别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C.“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和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这也正是张溥写此文的目的。

D.巧妙地运用对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

试卷Ⅱ

请用蓝、黑墨水笔或圆珠笔把答案写在答卷Ⅱ上。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3题。(8分)

106.内景伊特滋哈克的办公室白天

(特写镜头)打字机啪啪地轻响,打印纸上,一个个熟悉的人名不断出现: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辛德勒叼着香烟在一边口述,伊特滋哈克紧张地做着记录。

辛德勒:波尔德·费佛堡、蜜拉·费佛堡、保罗·史达吉······所有的儿童。(他走到伊特滋哈克的背后)有多少人了?

伊特滋哈克:400,不,450个。

辛德勒:不够,还要,还要。

107.外景→内景白天

辛德勒拎着一只皮箱从汽车中钻了出来。

【镜头切至106】

辛德勒扔在继续列他的名单。

【镜头切至105】

高斯的办公室里,他打开那只皮箱,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一沓沓崭新的钞票。

【镜头切至106】

伊特滋哈克和辛德勒忙得满头大汗。

辛德勒:现在有多少人了?

伊特滋哈克:大约有600人了。

辛德勒:还不够。

108.内景服装加工厂白天

辛德勒正在劝说服装厂老板加入他的行列。

(辛德勒的声音提前进入)

辛德勒:你如果按我说的去做,就会赚更多的钱。

老板(使劲摇着头):我不相信。

辛德勒:你只需要为他们提供额外的衣食,可你我的人加起来能够达到4000。这样,他们就可以安全地生活了。

老板:不行,这绝对不行。

【镜头切回至106】 屋里烟雾缭绕,桌上满是烟蒂,辛德勒在查看伊特兹哈克的名单,嘴里还叼着一根烟。伊特兹哈克:你究竟抽了多少烟?

辛德勒:很多。

伊特兹哈克(不住地咳嗽):你抽一支,我至少吸了半支。

【镜头切回至108】

老板:我已经尽力了。

辛德勒;你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老板:我已经山穷水尽了。

辛德勒:我对你很不满意。

【镜头切回至106】

辛德勒:报下数目。

伊特兹哈克:850人左右。

辛德勒,什么左右,数清楚,到底有多少?

辛德勒捏着伊特兹哈克递过来的名单,一张张仔细地查看。

辛德勒:把最后一张填满。

他把名单递给伊特兹哈克。

伊特兹哈克:对这件事,高斯会怎么说?你只告诉他需要多少人,事就成了?(他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停下手里的活儿,扭过身,盯着辛德勒)

辛德勒:如果你还在我那儿做事,必然会劝我不要这样做。这事确实耗资巨大。好了,不谈这事儿了。哈克,把最后一页打完,留个空。

名单终于打印完毕。伊特兹哈克庄重地将最后一页取下,紧握着这叠名单放置在胸前。他表情严肃而神圣。.....

伊特兹哈克:这名单是绝对的好事,它就意味着生存。

109.内景高斯的办公室白天

高斯(提前进入):这页下面有个错误。

他指着辛德勒交给他的那份名单。

辛德勒:没有错。我是想补一个名字,像她这样训练有素的犹太女佣(插入画面——海伦在地下室里忙这忙那)现在可不好找啊。

高斯:不,绝对不行。

辛德勒没理会高斯的反应。他从兜里掏出一副扑克,慢条斯理地洗着,然后“啪”地扔到高斯的办公桌上。

辛德勒:赌一把21点怎么样?

高斯(坚决地)不。

辛德勒:你如果赢了,我给你7400马克。如果刚开牌就是21点,我给你14800马克。要是我运气好,那海伦就上我的名单。

高斯(站起身):不,我不能拿海伦作赌注。

辛德勒:为什么?

高斯:这样做不道德。

辛德勒:难道你忍心让海伦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受折磨?

高斯:不,我决不会那么做。我会带她回维也纳,我需要她,她能使我得到解脱。与她白头偕老是我的梦想。

辛德勒:你疯了?阿蒙,你不能带她回维也纳。

高斯(仿佛大梦初醒一般):噢!你看我在想些什么,这当然不可能。如果我是人,还有恻隐之心的话,就会在林子里给她一枪,免得她遭受更多痛苦。我想我力所能及的只有这些。

辛德勒失望至极,无可奈何地伸手去抓牌,高斯突然拦住他,用手指了指。

高斯:你说开牌21点给多少来着?14800马克吗?

19.镜头108划线处描写辛德勒抽烟的细节有什么作用?(2分)

20.在106—108镜头中,导演让场景相互交叉是为了达到怎样的效果?(2分)

21.在109镜头中,高斯对海伦的去留问题的转变说明了什么?剧本塑造高斯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四、(共1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22、23题。(6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

(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22.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2分)

23.一般说来,词的下阙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阙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4分)

(1),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蜀道难》)

(3),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声声慢》)

25.将《五人墓碑记》(节选)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2分)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2分)

26.学生会准备举办一次唐诗宋词朗诵会,请你拟两条标语悬挂在会场上,以表现朗诵会 ....的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不少于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式大体一致。(4分).....5................

答:

五、作文(40分)

27.90后的你觉得自己的青春年华像什么?有人说像一株草,有人说像一朵花,有人说像一首诗,有人说像一支歌,有人说像一团火,也有人说像一只猫······不管是草样年华还是花样年华,一定各有各的精彩。请以“______样年华”为题,写一篇文章。

上一篇:教练技术第一阶段感恩下一篇:关于贫困生相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