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广州、上海、北京高校图书馆参观考察报告

2024-04-23

赴广州、上海、北京高校图书馆参观考察报告(精选6篇)

篇1:赴广州、上海、北京高校图书馆参观考察报告

赴**、上海、北京高校图书馆参观考察报告

**政法职业学院图书馆贾增岁

大学图书馆不单单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广大师生学习和信息查询的场所,她往往也是校园内一座时代气息和文化气息浓厚且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一般都会作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而备受瞩目。图书馆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展示着一所大学的办学品位,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院领导对我院新馆建设非常重视,在多次召开新馆设计征求意见会的同时,暑假期间,组成了由刘莲花副院长和图书馆、新建办、后勤管理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的考察小组,赴**大学城、上海**大学城有关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考察学习,开学后又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考察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了解他们在新馆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总结不如意之处,以便借鉴他山之石,优化我院新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7月19日至24日,考察组一行四人赴**大学城和上海**大学城考察,两个大学城各有十所和八所高校,其中不乏有全国知名高校,均有独立的图书馆,相对比较集中,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加之适逢暑假,有些高校放假闭馆,经多方联系,我们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八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考察学习,分别是,中山大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这些高校图书馆馆舍均为在新校区近期建设,(06年至08年)从设计理念到软硬件建设都有较好的借鉴意义。10月16至17日,我陪同刘院长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参观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新馆为在老校区新建,去年投入使用,设计理念和软硬件建设水平代表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校生规模与我院差不多,新校区图书馆正在装修中,在建图书馆规模与我院拟建馆规模差不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参观考察后的几点感受

1、关于建筑外观、规模和选址

**、上海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校比较集中,均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思想观念比较超前,政府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也很大。除中国人民大学外,几所大学图书馆均为新校区一期建设,图书馆建筑较好地融入了校区的建设布局当中。图书馆的整体设计及布局与学校的总体布局和其他建筑物的造型、色彩相呼应。几乎所有的图书馆均建于校园的中轴线上,成为了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并且外观设计各有特色,能够较好地体现所属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文内涵。中山大学图书馆外表象一本翻开的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设计成几何图形外观,很有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从建筑风格、造型以及色彩与校园的整体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与国学馆连在一起,整体建筑风格比较古朴、典雅,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内涵。各校图书馆建筑大多以五至六层为主,(部分图书馆有负一层,中国人民大学有负二层)因为如果图书馆建筑高度过高,会导致交通面积大幅度提高,由于高校图书馆读者流集中的特点,垂直交通压力大,运行费用高,并且单层面积较小,造成功能用房分散,无法实现大空间、大面积的藏、借、阅、管一体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比如**市市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1000平米,建筑高度为十二层,读者利用很不方便。这些高校图书馆建筑规模大多处于3至4万平米左右,其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为2.2万平米为最小,**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为4万余平米。中国人民大学新图书馆为4.7万平米为最大。

2、关于图书馆的功能布局和利用

关于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设计,总体来看,各高校图书馆馆舍内部布局的共同之处是都体现了建筑开放式,服务人性化,信息网络化,使用多功能的特点。即采用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和大开间的设计理念。使图书馆更具实用性,实现功能的可变性和互换性,大空间、同网柱、同层高、同荷载的建筑设计,有利于图书馆灵活地配置和组织文献资源,有利于灵活利用空间,使图书馆整体适应了逻辑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要求,为图书馆今后向多功能发展预留出一定的空间。大空间、同网柱、同层高、同荷载的建筑设计,还有利于实行开放式管理,减少工作人员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设计,沿用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利用理念,空间分割较为繁杂,影响空间和光线的利用,增加了人力资源利管理的成本。

(1)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馆外,几乎所有的大学图书馆建筑主入口都采用大台阶直通二层,以突出其庄重性和标志性。在主入口除设置门禁系统、指示牌、公告栏和存包柜外,在二层共享大厅(服务大厅)设置总出纳台、总咨询台和检索处。总出纳台负责办理馆内各层开架和闭架层书的借还手续;总咨询台负责解答读者在接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咨询;检索处为读者提供通过计算机检索馆藏信息、借还信息以及自助借还的各项服务功能。除此之外,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在各个楼层均设置了检索机供读者使用,更加方便了读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虽然采用了主入口直通二层,但由于未采用通借通还的统一出入口,各书刊阅览室分散借阅,管理起来很不方便,造成工作人员的浪费,并且二楼大厅没有任何利用,造成了空间的极大浪费。

(2)大部分的图书馆一楼主要作为办公和业务工作区、密集书库区和多功能区。办公和业务工作区主要有馆长室、副馆长室、办公室、采编室、馆会议室、活动室,多功能区主要包括安防消防控制室,咖啡厅、书店、学术报告厅。中山大学和华南师大把学院的网络中心也放在了图书馆的一楼。有负一层的图书馆密集书库一般放在负一层,没有负一层的密集书库放在一层。

(3)大部分馆在二至四层按专业或学科设置借阅藏一体化的书库(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设置了六个专业馆),书库空间除排列一定的书架外,还在光线较好的地方放置一定的阅览桌椅,供同学阅览。并在公共区域里配置自助打印、复印设备。整个服务采取大流通、大阅览、大咨询、大服务运行模式和一卡通、通借总还服务模式,实行一卡通和一个门禁,方便读者自由进出,并允许读者带书包进入藏书区和阅览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除外)此外,中山大学图书馆还设立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学院捐赠的喜乐斯藏书专藏室,法学专业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人大文库收集人大师生的著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设立了程贤章藏书陈列室,分别体现了他们的专业特色和收藏特色。

(4)各图书馆均按照各自图书馆的布局开辟了电子阅览区供读者利用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几乎所有的图书馆均实现了无线网楼的全覆盖,图书馆内网络信息点充足,读者可以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在馆内实现随时随地的上网,为读者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华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还设立了视听室供读者学习外语,收听收看视频资料。

(5)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还分别设立了研究室、教师研修室,为学术、学科带头人和广大师生开展科研和教学研究和学术探讨提供便利。中山大学图书馆还设立了读者培训室以供培训读者。各馆还开辟一定的空间作为休闲阅览区,配置比较舒适的家具,给读者提供一个自由、温馨、舒适的阅览学习环境,以体现以读者为本的人性化理念。

(6)除实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外,各图书馆还根据需要附属一些其它文化信息服务功能。比如华东政法大学在馆内设置了华东政法大学杰出校友墙,宣传本校毕业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杰出校友;**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设置了展览室举办各种展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置了报告厅组织各种学术报告会,此外还在馆内设置了校史展厅。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将网络中心功能,华东政法大学将部分实训室的功能也放入了图书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一楼大厅设置了学生成绩查询打印设备方便了读者。

3、关于图书馆的内外环境设计 一个图书馆建筑不仅要内部布局灵活、功能齐全,能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而且外部造型、内外环境亦应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特色。所以,新馆建筑设计除力求新颖、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外,还要尽可能将现代建筑技术与古典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并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通过此次参观考察,感觉这十个图书馆在内外环境设计方面各具特色,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基本达到了馆舍周围树木环绕、绿草成茵、小桥流水、**月色的自然效果,并辅以喷泉、雕塑、盆景、花坛、广场等人文景观,以起到烘托环境气氛、美化校园景观、提高校园品位的作用。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馆舍前面的喷泉、绿树、草坪以及馆舍周边的绿化小品和后面的**,上海工程大学馆舍前面的草坪、金属造型、小桥流水和芦苇荡,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馆舍前面大面积的绿化长廊,**大学图书馆前面开阔的广场。这样使读者在馆内长时间阅读或研究感到身心疲乏时,到馆外放松和散步,仿佛融入园林美景之中,心情得以舒缓,有利于恢复精力,达到心理上的转换。另外在馆内,各个图书馆都力求通过雕塑、壁饰、字画、名人名言、色彩、家具和绿色植物来丰富空间效果,烘托出浓郁、高雅的文化氛围,使读者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学共享大厅内种植的椰子树和其他植物,**大学图书馆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内陈列的名人雕塑头像、名人介绍和名人名言。中山大学馆内设置的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的各种宣传展牌,起到了调节身心、振奋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和有益健康的效果。

4、关于绿色环保低碳和节约能源

绿色环保低碳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图书馆建筑亦应注重建筑的生态影响,通过本次参观考察,各馆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也有许多需要吸取的教训。首先馆舍建筑本身要绿色环保,设计建造时要充分利用地域和地理优势,把新馆建设和校园的绿化美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图书馆建筑成为校园绿色环境的一部分,做到馆中有园,园中有馆,读者在建筑中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在这方面绝大多数图书馆做的都不错。其次,要严把施工材料的安全关,建筑施工和内部的装潢、装修都要选用绿色环保、无污染、无放射性并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建筑和装饰材料,以免造成建筑装饰装修污染和消防安全隐患。因为建筑和装饰材料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室内有害气体的污染,会增加了人们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第三,尽可能采用无污染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浪费。例如:尽可能采用太阳能、风能等作为取暖、照明、热水等主要能源,多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减少对空调、灯光的依赖。要充分利用光控、声控、智能设备、节能系统节约能源,杜绝长明灯和长流水现象的发生。比如,有些馆为了追求外观效果,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造成馆内通风不畅,过分依赖中央空调系统,造成电能的浪费。还有些图书馆为了花哨,采用彩色粉刷或壁纸装饰,安装带罩的吸顶灯等,既浪费了有限的建筑资金,又影响灯光照明效果,还增加电费开支,给使用者造成长远的经济负担,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我院新馆建设中应引起高度注意。

三、我院新馆建设应遵循的几个理念

通过参观考察,感觉收获很大,对我院的新馆建设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思考,我们感觉我院的新馆规划设计建设中应遵守如下几个原则和理念。

图书馆布局的基本理念

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新馆建设在外观上要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在内部布局上,更要体现出文献信息中心的功能,以达到功能完备而强大、技术先进而实用,造型美观而协调的要求,并实现功能、技术、形象、布局等各个要素的充分平衡。

图书馆在建筑的结构和格局、内部设施的配备和分布等方面,首先要充分满足和体现其功能性,如藏借阅一体、全开放、信息化、多功能等必须要有的大开间、多种系统、多种设施来配合,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地全方位地、直观地表现出影响、导向、教育的作用,从文化氛围的营造、人本精神和环保意识的体现、整体风格的统一和协调等方面来着眼,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人本理念

目前新馆基本上都实现了藏借阅一体化,它不仅引发了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大变革,更是一种体现人文关怀和提高服务效率的模式,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其具体内容包括:采取集中借还、自助服务,建设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平台等,致力于延长服务时间;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建设人性化的借、还书台等,致力于表达平等、开放的情感,拉近工作人员与读者的距离;配置专供读者休息的区域和设施,调节和丰富图书馆的功能。

2、文化理念

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书画艺术作品、科学家画像、科技成果展览、名人名言等恰到好处的装点空间,以校风、校训或科学家雕塑或画像等装饰大厅等主要的读者流动区域,用于文化宣传、读者教育、新书推介等活动,建立主题文化长廊或专题艺术长廊。

3、现代化理念

新馆建设无论从外观还是内部,都要体现出时代的特征,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思想认识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先进的通讯网络、数字资源存储和利用系统为服务平台,配备一定数量的现代化先进设备,辅以现代化的服务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源的职能类聚和链接和知识增值服务,拓展图书馆在新时代的发展空间。

4、绿色理念

新馆建设的绿色理念主要是指从新馆设备核设施的环保、节能、使用以及自然环境的美化等方面来着手开展工作,以为读者营造整洁、美观、安静、健康、低碳、空气清新、舒适宜人的学习研究环境。具体而言即用绿色植物装点各个功能区,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焕发生机,愉悦身心。照明尽量采用自然光和节能型灯具,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运行,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减少浪费。

四、对我院新馆建设的几点具体建议

关于我院新馆的定位,我们认为应把我馆定位为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网络中心。建筑原则遵循开放式、大空间、通用性、灵活性,既实现功能,又节省财力、人力,又实现统筹管理。具体设想如下:

1、关于图书馆的选址、外观和建筑规模

我院由于征地方面的原因,原来设计的新馆位置已建成大门,所以新馆需易址建设。我们认为拟建新馆应选址在现有校区的中轴线上,法学院教学楼的东侧比较合适。这里靠近学院大门,交通方便,醒目明显;紧邻教学楼,方便师生使用,而且远离临街马路,环境良好,能为读者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

关于新馆的建筑规模,应遵循建筑面积遵照规范,并略有超前的原则。规范即各种建筑规范、校园总体规划、事业发展规划和《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就我院的馆舍而言,究竟建多大为得当,应考虑以下因素:1.学校的办学规模,即在校生人数;2.馆内功能设置如书店、音乐厅、咖啡厅、文化沙龙和读者小憩场所等,这些原规划面积指标内未包括的是否置于馆内;3.现有馆藏量和最大馆藏量;4.电子阅览室的面积即计算机总台数,研究厢的设置数量等;5.是否将信息网络中心的功能考虑进去;6.学院的经济承受能力。

我院现有在校生为12000人,考虑到今后几年生源量的减少,如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0000人,馆藏纸质图书为100万册(生均图书100册),并考虑其他的附属功能,我认为拟建新馆面积在2.4万平米较为适宜。其理由是如果建小了(1.5万平米以下)建成了根本就不达标(生均1.6平米),过大了(2.5万平米以上),建筑费用过高,经济承受能力达不到,并且造成馆舍富裕面积过多,一旦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模式发生变化,对现有空间难以改造,从而给使用带来不便,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考虑图书馆建筑面积要求、实际需求以及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一致,我们认为我院图书馆新馆设计为地上五层,地面建筑高度不超过26米较为适宜。(吊顶以后净高度达四米左右)因为我院新校区建筑大多以五层为主,如果建筑高度过高,会导致交通面积大幅度提高,并且单层面积较小,造成功能用房分散,无法实现大空间、大面积的藏、借、阅、管一体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如果层高过低,容易给读者造成空间的压抑感。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我院新馆应选址在新校区中轴线的左侧,法学院教学楼对面,建筑规模为地上五层,建筑面积保持在2.4万平米之间,这样可设计藏书100万册,阅览座位2000个左右,能基本满足1万人在校生规模的各项需求。

2、关于新馆的内部空间设计以及功能区划分

关于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设计,通过参观考察来看,几所高校图书馆馆舍内部布局的共同之处是都体现了建筑开放式,服务人性化,信息网络化,使用多功能的特点。所以在我院的新馆设计中,也要树立新的空间使用意识,采用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和大开间的设计理念。使图书馆更具实用性,实现功能的可变性和互换性。大空间、同网柱、同层高、同荷载的建筑设计,有利于图书馆灵活地配置和组织文献资源,有利于灵活利用空间,使图书馆整体适应了逻辑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要求,为图书馆今后向多功能发展预留出一定的空间。

关于新馆的内部功能区划分,我院拟建新馆应作如下分区:

(1)入口区和共享大厅。按照现有图书馆的普遍建筑模式,建筑主入口采用大台阶直通二层,突出其庄重性和标志性。在主入口处设置门禁系统、指示牌、公告栏和存包柜外,共享大厅设置总出纳台、总咨询台和检索处。总出纳台负责办理馆内各层开架和闭架层书的借还手续;总咨询台负责解答读者在接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咨询;检索处为读者提供通过计算机检索馆藏信息、借还信息以及自助借还的各项服务功能。

(2)一层可分为业务工作区、密集书库区和多功能区。

根据图书馆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和职责,以方便管理和服务为原则,业务工作区可将书刊采访、编目、加工、典藏区设在一楼靠近电梯和装卸平台的位置。书刊加工后通过电梯垂直分送到各阅览室。其他行政办公区按工作需要设置,馆长室、副馆长室、馆办室、会议室、活动室可放在一楼。流通、阅览等部门分别设于相应的区域内,便于管理和读者服务。每个楼层设载人梯和书梯各两部。

多功能区主要包括保安、消防控制、电视监控、广播管理等活动区,另外一楼还应设300座位的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一座,并应配备音频扩声、同声传译、视频投影、实物投影、录音录像、电子白板、网上直播、灯光控制等设备,构成电子会议和电子教学系统,以实现学术交流、教学培训等功能。根据我院的特点,也可以考虑将学院校史展厅也放在图书馆一楼。将网络中心机房和图书馆的中心机房也可放在一楼。

密集书库区主要是基于节约藏书空间和提高馆藏图书的利用率为出发点,将15年以前的图书进入密集书库保存。这些图书具有流通量小、出版年代长久的特点,但是还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珍藏价值,不能够丢弃。此外,也可将各种合订期刊和合订报纸放入密集书库管理。

(3)二至四层作为藏书阅览区

二至四层各设两个藏借阅一体化的阅览室,分设为专业书库、文学书库、综合书库、报刊、工具书、样本书阅览室。各阅览室的开间都在1000平米以上,并各设一部书梯,读者从二楼进入大厅再分散到各阅览室,总出纳台集中办理借还手续,还回的图书通过设在各阅览室的书梯垂直分送到各相关阅览室,做到图书、工作人员与读者三分流。为保证文献的完整性,对样本书阅览室实行本室阅览不外借,不仅可以保证文献的完整性,也可保证读者随时查阅所有的文献。为方便部分高级读者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在三层或四层设立研究室,为学术、学科带头人开展科研和教学研究提供便利。在各阅览室都设有研究厢供读者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给读者提供一个自由、温馨的阅览学习环境。

(4)五层设为电子资源区,包括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语音室、视听室等。该区读者相对较少,所以安排在较高楼层。技术部办公区根据方便管理的原则可安排在该楼层。

新馆建设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的视角、长远的眼光,用心细致,统筹兼顾,才能充分实现新馆建设的目标和功能。它需要图书馆的设计者、图书馆的建造者、图书馆的使用者和图书馆的管理者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只有如此,才能把我院图书馆建设成为大开间、自动化、网络化、多元化、人性化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

篇2:赴广州、上海、北京高校图书馆参观考察报告

后的几点体会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在国庆62周年前夕,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成勇副院长带领(第二组)本院4名专业医务科室主任、基建科长、设计院建筑师等7名专业人员赴北京、上海、长沙进行了为期9天的医疗建筑功能使用性与流程布置合理性等多方面的参观学习与考察。在短暂的几天时间内先后参观了北京朝阳医院、北京海军总医院、北京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新华医院、上海中山医院、上海第三福利院、长沙湘雅附二医院,听取了有专家教授及医院领导对医院建设方面的经验介绍与建议,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感受很深。现就参观学习与考察后的感受与体会报告如下:

一、建筑功能布局与使用的合理性

以上所有被参观的医院尽管在建筑功能布局上各有所长不尽相同,但都充分体现了在功能科室布局中的人性化的使用要求与使用的合理性,在追求病患就医顺畅的同时也尽最大的努力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医务就诊环境,可以说其中最大的体现就是满足功能框架的同时对细节的要求多做到了细致入微,因此,医疗建筑建设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功能布局的合理性与细节处理的周到性方面的体现。

二、保障医疗建筑内部功能布局的合理性与细节处理方面的周到性

要做到医疗建筑内部功能布局的合理以及对细节处理方面的周到与细致入微,首先应认真学习与总结兄弟院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对细节处理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充分结合本院的管理程序、各科室的作业程序以及各科室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紧疏要素,充分听取各科室对建筑硬件的细节要求,组织本院专家会同建筑设计院对各项要求进行反

复论证、去伪存真,全面而细致的结合本院的发展规模与目标,制定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建设理念与建筑使用要求,方可对本院建设项目的成功与否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三、基建科的组织与协调

在认真细致的论证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应该更充分的发挥基建科的协调作用,将本院基建科、各医务科室主管与设计方更好的形成一个完整的紧密团体,使院领导对本院建设项目的目标理念在设计方得到更完美得体现。

四、对设计院的要求

设计院应以主动积极、认真负责、精以求精的工作态度,在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全心全意的运用高精的设计技能为业主做好每一项的细节设计,充分发挥设计院的建筑专业设计优势,将业主的各项要求在满足各项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得到更好、更多、更全面的体现。

这次参观学习与考察活动,兄弟院同行的友好热情的接待,尤其是到上海第三福利院、北京海军总院、长沙湘雅附二医院参观考察,院方领导及专家都毫不保留地向我们介绍他们的先进理念与经验,相互交流无拘无束,热情友好。通过参观考察,我们感到这次肩负的责任重大,作为本院基建科一定在主管院长的带领下,积极主动的认真组织好本院新建综合病房楼的各项前期建设准备工作,为本院的整体建设发挥更积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基建科

科长:尹建军

篇3:赴广州、上海、北京高校图书馆参观考察报告

关键词:参观,考察,体会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扩大视野, 提高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水平, 笔者利用今年暑假时间, 在7月30日——8月5日, 赴华东地区 (江苏、安徽、浙江、上海) 的红色教育基地以及改革开放前沿——华西村等地参观考察。

一、参观考察概况:

本次参观考察的地方一共五个, 分别是江苏的南京、华西村, 安徽的宏村、浙江的乌镇、上海的中共一大旧址。

首先来到南京,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登上了中山陵, 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建筑群依山而建, 形似自由钟, 含 :“唤起民众, 以建民国”之意。在陵前, 大家缅怀了孙中山先生当年为唤醒民众的功绩和“天下为公”的博爱情怀, 回味“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的话语, 深切地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心系神州, 胸怀改良祖国、拯救同胞的伟大抱负。随后, 参观了总统府, 感受了近代中国的百年沧桑, 更感叹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 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之后, 来到了梅园新村纪念馆, 梅园新村纪念馆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位于南京市城东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街道两侧, 由周恩来铜像、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 属于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它是一座颇具地方特色的二层现代建筑, 庭院中正的周恩来总理全身铜像, 沉着、坚定、机智、从容, 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的革命家风度, 陈列馆一楼展厅中间有一块大型汉白玉浮雕, 上面刻着代表团成员和工作人员群像, 画面呈“S”形 , 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曲折漫长的道路和我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当年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期间, 在这里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10个月零4天的谈判。里面史料陈列馆中珍贵历史照片、文物和资料, 生动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革命风范, 突出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业绩。在参观中, 真切地感受到了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继续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这里曾被厚重的乌云笼罩长达六个星期之久,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在我国的文化古城六朝古都的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罹难者多达30万人。未进馆就看见一座衣衫褴褛怀抱婴儿的妇女雕像, 小孩已遇难, 妇女抬眼望天, 眼里透出绝望无助无奈悲怆的眼神, 好似向苍天申诉她悲惨的命运 ;另一座是年迈的奶奶催促孙子赶快逃离这恶魔的深渊, 可是这祖孙二人又都被日军的刺刀残忍杀害。在这之前, 我原本自己不会悲伤, 可内心却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一种悲凉的感觉。听介绍说, 大屠杀纪念馆是建立在万人坑上面的, 我赶紧放轻脚步, 害怕惊扰到地下的亡灵。随着参观的各种图画、史料、雕像的深入, 看到了当年南京“江边流水尽为赤, 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塘满尸体”, 曾经繁华的六朝古都, 转眼间却变成了人间地狱。来到了碑墙前, 墙上密密麻麻刻有遇难者的名字, 我抚摸着他们, 心中默默地为那死去的30万同胞哀悼。在整个参观过程中, 游人们都神色凝重, 深受震撼, 参观完纪念馆, 感叹道“历史可以宽恕, 但不可忘却”, 今后一定将所见所感传达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后来的几天里, 依次参观了西递宏村、水乡乌镇、华西村、中共一大会址等地。在宏村, 感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那古老的徽式建筑, 绝美的皖南风情, 让所有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置身于一副水墨山水画中。在乌镇, 感受到了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魅力与情怀。那小桥流水、古街老巷、乌篷船、木窗格、错落有致的白墙, 更是将我带入了历史的幽静里。在参观这些文化遗产与文化名城, 引起了我深深地反思, 在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的今天, 如何将参观学习所得融入教学当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其人文素养呢?

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江苏省华西村是本人考察参观的重要站点, 也是本人最重视、最向往、考察时间最长、收获最多的地方。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 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 2009年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 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 华西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努力发扬走共同富裕之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 全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华西特色, 华西村有三大部分, 分别是“山北粮仓、山南钱庄、中间天堂”, 无论是哪一部分, 都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 农业工业科技化, 村镇文明化, 农民知识化。参观了农民公园“华西之路”, 山北高科技智能化农业大棚、现代化工厂, 上金塔十五楼鸟瞰了华西中心村的全貌。在考察过程中, 真切感受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也深刻领悟了“艰苦奋斗, 团结奋斗, 服从分配, 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在参观完华西村后, 还专门聆听了华西村副书记介绍华西村的报告, 观看了吴仁宝老书记的影像资料。吴仁宝老书记坚持“不拿全村最高工资, 不拿全村最高奖金, 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 他带领着华西人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的路子, 他带领着华西人创造了华西人的精神品格,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华西模式, 成就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奇迹, 突显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农村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参观者”, 深感华西村是一所最好的学习参观地, 正如人们所说, “要看社会主义到华西!要看“三个代表”到华西!要看共同富裕到华西!要看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思政教育, 还到华西!到了华西村, 你要看什么就有什么!”来到这里参观考察学习, 真切感受到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 感受了我国改革开放重要前沿阵地的新变化、新成就。

在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时, 我被她严肃而静穆所吸引。这是一栋普通的石库门房子, 建于1920年秋天, 当时是出席中国一大会议上海代表李汉俊及其胞兄李书诚的寓所。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毛泽东等13人出席会议, 代表了全国53名党员,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52年重新修复。1984年, 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以前对一大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历史教科书的印象里, 这次终于可以形象具体地了解、感受中共诞生初期的历史了。进入馆内, 鲜红的党旗像一片火焰般布满了我的双眼, 让我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激动, 同时在心中感悟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带着神圣与庄严, 我在党旗面前重新宣誓并合影。二楼的展厅摆放着共产党成立时的诸多文物与史料。我放慢脚步, 静静的参观, 眼眸里饱含着追思和敬仰, 静静地聆听历史的述说, 用心去体会, 去体味一件件展品中铭刻的光荣与辉煌, 从泛黄的报纸到保存完好的旧照, 从弥足珍贵的稿件笔迹到到先辈们穿过的旧外套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空气因为历史的重负变得凝重和肃穆, 心随着参观的脚步越加凝重中平添了一份责任, 那栩栩如生的蜡像定格了这伟大历史的时刻, 仿佛又让我回到了1921年。

整个一大会址纪念馆里, 展示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不同的阶级都没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和独立, 是历史和中国革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和独立。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 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通过参观, 感受着我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不断成熟的历史经历。而今, 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生活显著变化, 我更加坚定了搞好思政教学的信心。试想一下 :在那个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代里, 有这么十三位青年, 在上海法租界里这个不起眼的老式石库门住宅的简陋客厅里开启了秘密的会议。面面对强大的中国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列强, 居然宣布他们要合起伙来结党, 要改天换地, 要获取中国万里江山……, 在这次会议上, 这批伟人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章程, 制定了救国救民的方针, 正是由这十几个人发起的中国共产党, 克服了千难万险, 写下了人间神话,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这是多么不容易而又多么伟大的奇迹啊!

二、参观考察体会

篇4:赴广州、上海、北京高校图书馆参观考察报告

上午,在中关村管委会的精心安排下,大家先后参观了中关村科技园的生命科学园、国际孵化园和西区。听取了中关村管委会有关情况的介绍。中关村科技园成立于1988年,是全国最大科技智力资源密集区。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园区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结构合理的高科技格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超过30%,从业人员近5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超过50%。

在听取园区领导关于园区基本情况的介绍后,大家来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实地参观国家生物芯片北京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园以生物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为依托,是集科学研究、企业孵化、国际交流和人员培训为一体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化创新基地。驻区企业追踪国际前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随后,大家来到中关村国际孵化园。该园发挥企业、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资源优势,创造条件为园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的解决方案,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国际MBA教育。正在开发建设中的中关村科技园西区是现代化的商贸中心,园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5:赴广州、上海、北京高校图书馆参观考察报告

为建立和运用卫星应急通信网,确保“十二五”期间全省网络科学规划和实施,10月24日至10月31日,省人防办应急指挥中心刘世伟主任带队,组织绵阳、广元和省办本级技术人员4人,赴北京、南京和上海等地就卫星网络规划、项目建设、网络运用以及资金保障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期间,先后听取了当地部分人防部门关于卫星通信网络建设经验、建议和相关的资金保障,实地考察了中科集团54所(驻北京远哈通信公司)、诺达卫星通信系统(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鼎盛瑞丰科技公司、航天恒星空间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中科集团28所莱斯公司和国家人民防空卫星通信网络管理中心等单位,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我省人防卫星通信网络的规划与组网提出了科学建议。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感受考察的各人防单位,应急通信网发展态势令人振奋。我们外出考察期间,正值全国人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北京市民防局“十二五”指挥通信规划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卫星通信、短波集群通信等应急网络的建设。目前,北京市民防局已建成卫星地面主站3-1-

个,从站18个,其中机动站12个,计划将再增加便携式卫星站10个等,北京市民防局卫星通信网构造完善,主从站地理设置合理,该网络已经纳入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网络建设,曾先后参加了08奥运、玉树地震和舟曲救灾等国家级大型活动。江苏省民防局的卫星通信网建设时间早,按省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办法,在南京战区人防部门中率先完成并使用卫星通信,处于领先地位。南京市人防办建有主站1个,从站12个和多个便携式卫星站。从省到各市,卫星网络发达,人防指挥系统、人防基础数据库系统、应急突发事件指挥系统和城市数字栅格化等各类指挥系统运用充分。在考察国家人民防空卫星通信网络管理中心期间得知,国家人防办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人防卫星网,要求全国各地市州都要建立卫星地面站,将全国卫星通信主站实施注册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和网络化连接,对全国“十二五”期间的人防指挥通信进行了标准量化,相关的训练机制也将经常化、大纲化。

走访考察期间,各人防单位近年来积极调整工作思路,主动拓展工作职责,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都有一种不甘落后、不肯服输的劲头,都有一种居安思危、勇创一流的精神。

二、感知考察的各人防单位,卫星通信工程建设经验可资借鉴。从总体上讲,走访的几个人防单位在人防通信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卫星通信建设上,思想体制障碍克服得好、主体主动性调动得好、发展环境打造得好、创造性的工作开展得好。

一是超前的思想意识,赋予了他们在通信建设上大气魄。为应付和处置突发事件,北京、南京的卫星通信网络规划早、设备装备起点

高,无论是外围设施还是核心设备全部采用德国诺达卫星通信系统进口设备,机动车底盘装备起点高,集越野性和舒适性于一体,便携式卫通设备用于网络的延伸和补充,一个地区的应急保障通信网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无论何地都能有效完成首脑机关保障任务。二是当地良好的外部环境,为通信建设发展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北京、南京等地形成了军地联合办公制度,把人防工作纳入了议军制度之中,能充分发挥国动委体制和议军会议制度的作用,把人民防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形成了党、政、军领导的合力,解决好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近年来,又着眼于战时和平时的需求,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防应急通信建设的需要,不断完善卫星通信网络。在项目建设的资金保障上、人员编制和设备运行资金预算上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北京、南京等人(民)防单位把每年设备运行所需卫星通信费、网络维护费、设备检修费和线路租用费等全部纳入了当地财政预算之中。

三是强大的队伍建设,保证了各项应急活动的开展。在人员配备上,走访的各人(民)防单位通过公招的方式,先后引进了专业技术人员,做到了定车、定人、定岗位,每台机动指挥车有随车工程师和专职的操作员,每年还定期地与厂家搞一次联合培训,有考核,提升了应急保障能力。

三、感悟我办自身发展,加强人防应急通信工作建设。

通过学习与走访,结合我办近期的工作思路,对我市人防应急通信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高效多能的城市人防应急通信领导机构。在市国防动

员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建立以人防通信部门为主,吸收电信部门、广播电视系统、联通通信公司等单位领导参加的战时人防通信保障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平时通信建设中贯彻应急需求和战时通信信道征(租)用。以整体通信力量保障防空袭和应急通信的畅通。

(二)建设稳定高效的人防应急通信网络。首先,要建设反应灵敏、覆盖我市主城区和万人以上乡镇的人防警报报知通信网,并将其向自动化、一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其次,建立稳定可靠的卫星通信网。市本级要尽可能、尽快地完成卫星地面主站建设(此项建设完成,是绵阳双向卫星通信第一个信号落地点),江油、三台、梓潼、北川和平武等县要建设好中、小型移动指挥车,市本级根据任务的需要还应建设1-2套便携式卫星通信小站。我市卫星通信网建立后,通过光纤信道逐步完成与军分区、广电中心、绵阳城市“天网”系统和政府应急办等连接,构建起相互联系的通信网络,达到多层多网和资源共享,形成此断彼通的通信保障结构。

(三)建立人防应急通信保障相关工作制度。目前,我国人防通信训练还没有相关的训练大纲,各地人防训练都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平台,通信差错和通信事故也没有一个评判标准。由此建议我办条件成熟时,应建立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制度,从设备保养、运行和操作使用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规范),做到按章管理、按章操作和按章出车。

篇6:赴广州、上海、北京高校图书馆参观考察报告

2012年9月20日——9月26日,随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校长考察团到北京、上海学校考察学习,其所见所闻带来的思考和启迪,让所有参观学习者震撼多、感触深、收获大。

一、总体印象

为期7天的北京、上海之行,我们先后考察了6所学校,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我不但了解了北京、上海的教育发展水平,还学到了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方法。这六所学校,办学上各具特色,真可谓“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

1、中关村四小——师生共同的家

进入中关村四小,真正感受到孩子们自我的展现——学校墙壁“是我的”。学校非常注重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也为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开辟了一片净土。四小的教室、楼道的墙壁上都是孩子们的作品。老师们认为,不在于作品多么精致,而在于教育的创意,给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促进交流的平台。走廊的墙壁上有孩子们自己“领养”的“地盘”—— “心情树”、“感恩树”、“问题墙”、“班级公约” 等等有教育价值的创意,传达生动而又深刻的信息,分别让学生学会表达情绪、感恩他人、欣赏同伴、沟通交友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在四小,关注个性,因材施教,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潜能是教师的职责!在四小,塑造品格,重视发展,寻求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空间是教师的追求!在四小,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宝贝的学校,是师生共同的家!纵观四小的学生管理,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时时洋溢“人文关怀”。

2、中关村三小——以学生发展为本

漫步中关村三小校园,感受到三小浓郁的、创新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教师队伍、协作的教学氛围。“关注所有学生,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面发展中的个性发展”是三小教育的宗旨。“让孩子们头顶艺术,脚踩文学,怀揣梦想”是三小教育的基本理念。老师们 “自主、创新、和谐、奉献、协作”十字办学方针,引领三小人在素质教育的征程上不断创造着辉煌。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在三小每周一个半天两个小时的时间,让所有学生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每个年级的学生打破班级界线,从科技、书法、电脑美术、纸雕、电子制作、儿童画、陶艺、国画、卡通画、黑白画、装饰画、剪纸画、三维动画、网页制作、电脑动画等社团特长班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参加,学一个特长,长一项本领。这里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3、长岭学校——自主管理、动态的校园文化

来到长岭学校,这是一所普通的北京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长岭学校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体现自主,教师自主,学生自主。这里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真正是把管理还给学生,一切活动由学生负责:运动会由学生做裁判,年级机会由学生来总结,家长会由学生来召开。这里有独特的动态校园文化:把校园还给学生,校园处处是课堂,处处是学生学习展示的平台。从教师到每一个学生在校园里都有自己的动态展示平台,而且展示的内容每天都有变化。师生的能力、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得到展现!

4、上海市东中学——普通校园成就大文化

上海市市东中学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这所学校看上去简约、普通、大气。整个校园环境卫生非常干净整洁,市东的师生给人的感觉是大方有礼的,校园白色的墙壁、灰色的地砖,淡雅朴素,决不花里胡哨,高雅大气的校园文化精致而干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市东中学以“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了“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发展,人人成才”的学生观和“尊重差异,学会赏识,激发潜能,最佳发展”育人观。形成了敬业爱生、风气纯正、勇于探索、卓而不群的文化品格,形成并践行以下教育观: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造。市东中学培养了一批又一国家顶梁级人才。

5、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学会选择,自主发展。

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2004年由两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拥有一支年轻、敬业、好学、善思的教师队伍。教师恪守“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的信念,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学生,真诚地服务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地发展。学校秉承“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给孩子一个七彩童年”的办学方向,以培养“明理有礼、主动学习、充满自信”的少年为目标,以此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更有一个善于总结、善于提炼的领导团队。

„„

二、主要收获

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造。在这些名校,都有一个敬业乐业的好校长,我为这些校长的执着精神、钻研精神、奉献精神、独创精神而感动;在这些名校,都有精湛、和谐、敬业的教师队伍,在这些学校找不到一个闲人,也看不到他们满足的神情,只见他们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着一颗育才的拳拳之心,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责尽职做好工作。

一、名校的发展离不开成功校长的教育智慧。“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句话在我们这次参观考察学习的北京、上海学校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次考察我们一共接触了六位名校长,这几位校长都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崇高的敬业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智慧的办学策略。他们精管理、善研究,个个是教育专家。正是有了这些成功的校长,才引领着这些学校不断发展,走向成功,可以说名校的发展离不开成功校长的教育智慧,有智慧的成功校长是引领学校走向成功的桥梁。我认为:一个普通校长,只有不断学习,勤于实践,努力探究,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才能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校长,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的发展。

2、每一所学校都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办学目标。要打造一所名校,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办学特色是学校的名片。我们所到学校,无论是聆听几所学校校长的介绍还是深入参观他们学校,都能感觉到他们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我认为:校长只有集全校师生的智慧,立足校情,确立办学理念,打造学校特色,才能使从管好学校到发展学校、办好学校的转变。

3、每一所学校都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人文环境浓郁。来到这些学校我们都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小校园,“大文化”。所到之处,寓意深刻的教学楼、各具特色的厅廊文化、种类齐全的社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文化立校的办学过程中,他们因地制宜,潜心打造特色校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用校园文化铸就学生人格,努力创设一个美好、智慧、悦人的氛围,无论是站在学校操场上还是进入到教室里,处处都有教育功能,时时都有教育机会。中关村四小的“做负责任的未来世界公民”的校园文化长廊,就是学校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长岭中学的动态校园文化更是别具匠心。学校文化和教育传统是一所学校多年的积淀,是从学校内部不断培植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

上一篇:七色光之歌教学课件下一篇:用树木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