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2024-05-02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精选5篇)

篇1: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有了重大发展,这就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正反映了这种趋势,曼昆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可见,曼昆完全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学的作用,正是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有了我们今天为之倾倒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

在2005年的春天,我终于完整地读完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感觉真好!

一:本书的特色

这本书的特色首先在与简明性。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这也就体现了经济学本身的“经济”二字。

第二个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故事经历、政策分析、新闻摘录这些素材来介绍经济学,这就让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轻松地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的趣味化是许多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曼昆是成功者,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影响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原因。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思路非常清晰,逻辑相当严谨。全书总共34章,前23章是微观部分,后11章是宏观部分,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以此作为全书的中心,全书内容围绕这十大原理展开。

二:经济学十大原理

自从接触经济学,我就觉得自己分析问题的角度悄悄发生了改变。而读完曼昆先生的《经济学原理》,我就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地理智和正确,真的,这个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正在发展的中国,她们关注最多的是经济,任何新闻媒体也都在聚焦经济。曼昆正是从这些角度来让我重新认识我的专业。我感谢他!

而提到经济学十大原理我更是难以停下我敲键盘的手,虽然这双手比较瘦小,但我还是会完整地抒发我对十大原理的理解。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条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当人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第四条原理将会给一个充分的理由。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第十八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喻小李和小张是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开始考虑结婚),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如果两人分开住,就得花两份房租。但倘若两人合租就会减少一份房租(假设小张搬过来),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住进来的边际成本就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还有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政府沉重的负担。曼昆都是从宏观角度阐述该原理的,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任何一个关注新闻的人都知道最近关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问题引起了中美欧多国商务部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美欧对我国纺织品设限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的。商务部长***在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会谈时表示,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得不偿失。在贸易发展中出

现摩擦是难免的,问题是要公正、合理地解决。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降低了诸多美国消费者的家庭开销;而且在纺织品贸易中,中国企业所获取的利润是很有限的,更多的好处被美国的进口商、零售商所分享。由于美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关系,即使中国纺织品全部退出美国市场,美国也会选择从其他国家进口替代产品,无助于美国自身的就业问题。

其实,在曼昆《经济学原理》中很明确的提出了“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在第九章的《应用:国际贸易》中我们能完全理解该原理。曼昆在宏观部分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也很详细做出了分析。

不得不承认,我们用的很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手机、电脑、MP3确实得益于发达国家的实力,但他们的腰包也鼓了,我们抵制过国外的进口吗?从来没有。而他们这些穿着印有“MADE IN CHINA”低价T恤的外国佬还大言不惭的对我们的服装叫停,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过分!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如果没有引入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会依然处于什么局面?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市场经济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优胜劣汰驱使人人都会努力。这样,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财富也就创造地更多。

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必须把稀缺资源都要配置到竞争性用途中,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曼昆在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中通过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原理着重谈了此原理。其实,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一切资源都不会合理支配。

但是市场是会失灵的,曼昆问: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市场的企业制造污染吗?他的回答是下面我们要谈的第七条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很明显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从曼昆的书中,我能感受到曼昆是个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

在《经济学原理》第十章《外部性》中,曼昆谈到:政府政策可以潜在的改善市场配置。我觉得每当市场遇到困难或者做错了事,都会求助于政府,此时,市场是个可怜的孩子,政府是个宽容的母亲。比喻外部性问题,“市场”制造的污染“政府”会想办法,通过管制、颁发污染许可证等措施来减少“不懂事孩子”闯下的祸事。这位慈祥的母亲还会经常让你“免费搭便车”。

政府在收入分配上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关于这点,曼昆在下册第二十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也有详细说明。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这位善良的母亲会通过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反贫穷计划等多种手段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

所以一个有经济学思想的人最适合去做政府公务员。

政府的有所作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究竟生活水平取决于什么呢?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曼昆在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等多次提到生产率的概念,曼昆对其的定义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曼昆引用了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如果克鲁索捕到更多的鱼,那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与克鲁索一样,一个国家只有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物,它才能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我们看到美国在2003年的GDP是109855亿美元,而中国在2003年的GDP是117252亿人民币,显然中国的GDP是低于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低于美国人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率,认真研究决定生产率的因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货币供给变动会严重的影响经济,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作出货币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第二十七章《货币制度》中曼昆很详细的谈到了“银行与货币供给”。

高通货膨胀必然伴随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假设货币量增加之前,经济是均衡的,当货币量增加时,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因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花掉这些超额货币供给,由于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并没有变,这种更大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货币量增加的唯一后果是物价上升。

但是无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人民银行都不能完全货币供给,因为家庭存款和商业银行选择的贷款量是它们所不能左右的。因此,在一个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制度中,经济中的货币量部分取决于储户和银行的行为,部分取决于美联储或者中国人民银行之类的中央银行。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就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危害性不言而遇。但是低通货膨胀是否就一定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三十三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中很详细地谈到了两者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就很好的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但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曼昆是支持菲利普斯曲线的,但不存在持久的权衡取舍。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喻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很高,自然失业率是依然存在的。我认同这种观点。

目前我们国家的就业是个大问题,国企职工的大量下岗,应届毕业生的源源不断,虽然暂时失业率控制的还不错,但以后的问题的确很快就会出现在决策者的面前,我国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呢?但我想现在的物价上升是不是政府作出的安排呢?或者暂时失业率的稳定是以猪肉从以前的5元上升到如今的8元?

三:都来读《经济学原理》

曼昆先生有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经济学原理》来到中国很多年,曼昆的使命也在中国得到了完成。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继续加入这个行列。也许你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你得生活,生活本身就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啊。

来吧,来吧,我们一起来读《经济学原理》

篇2: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有了重大发展,这就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正反映了这种趋势,曼昆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可见,曼昆完全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学的作用,正是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有了我们今天为之倾倒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

在2005年的春天,我终于完整地读完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感觉真好!

一:本书的特色

这本书的特色首先在与简明性。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这也就体现了经济学本身的“经济”二字。

第二个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故事经历、政策分析、新闻摘录这些素材来介绍经济学,这就让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轻松地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的趣味化是许多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曼昆是成功者,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影响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原因。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思路非常清晰,逻辑相当严谨。全书总共34章,前23章是微观部分,后11章是宏观部分,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以此作为全书的中心,全书内容围绕这十大原理展开。

二:经济学十大原理 自从接触经济学,我就觉得自己分析问题的角度悄悄发生了改变。而读完曼昆先生的《经济学原理》,我就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地理智和正确,真的,这个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正在发展的中国,她们关注最多的是经济,任何新闻媒体也都在聚焦经济。曼昆正是从这些角度来让我重新认识我的专业。我感谢他!

而提到经济学十大原理我更是难以停下我敲键盘的手,虽然这双手比较瘦小,但我还是会完整地抒发我对十大原理的理解。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条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当人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第四条原理将会给一个充分的理由。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 住宿费 生活费 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第十八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喻小李和小张是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开始考虑结婚),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如果两人分开住,就得花两份房租。但倘若两人合租就会减少一份房租(假设小张搬过来),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住进来的边际成本就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还有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政府沉重的负担。曼昆都是从宏观角度阐述该原理的,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任何一个关注新闻的人都知道最近关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问题引起了中美欧多国商务部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美欧对我国纺织品设限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的。商务部长***在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会谈时表示,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得不偿失。在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问题是要公正、合理地解决。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降低了诸多美国消费者的家庭开销;而且在纺织品贸易中,中国企业所获取的利润是很有限的,更多的好处被美国的进口商、零售商所分享。由于美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关系,即使中国纺织品全部退出美国市场,美国也会选择从其他国家进口替代产品,无助于美国自身的就业问题。

其实,在曼昆《经济学原理》中很明确的提出了“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在

第九章的《应用:国际贸易》中我们能完全理解该原理。曼昆在宏观部分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也很详细做出了分析。

不得不承认,我们用的很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手机、电脑、MP3确实得益于发达国家的实力,但他们的腰包也鼓了,我们抵制过国外的进口吗?从来没有。而他们这些穿着印有“MADE IN CHINA”低价T恤的外国佬还大言不惭的对我们的服装叫停,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过分!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如果没有引入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会依然处于什么局面?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市场经济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优胜劣汰驱使人人都会努力。这样,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财富也就创造地更多。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必须把稀缺资源都要配置到竞争性用途中,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曼昆在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中通过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原理着重谈了此原理。其实,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一切资源都不会合理支配。

但是市场是会失灵的,曼昆问: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市场的企业制造污染吗?他的回答是下面我们要谈的第七条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很明显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从曼昆的书中,我能感受到曼昆是个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

在《经济学原理》第十章《外部性》中,曼昆谈到:政府政策可以潜在的改善市场配置。我觉得每当市场遇到困难或者做错了事,都会求助于政府,此时,市场是个可怜的孩子,政府是个宽容的母亲。比喻外部性问题,“市场”制造的污染“政府”会想办法,通过管制、颁发污染许可证等措施来减少“不懂事孩子”闯下的祸事。这位慈祥的母亲还会经常让你“免费搭便车”。政府在收入分配上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关于这点,曼昆在下册第二十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也有详细说明。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这位善良的母亲会通过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反贫穷计划等多种手段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

所以一个有经济学思想的人最适合去做政府公务员。

政府的有所作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究竟生活水平取决于什么呢?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曼昆在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等多次提到生产率的概念,曼昆对其的定义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曼昆引用了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如果克鲁索捕到更多的鱼,那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与克鲁索一样,一个国家只有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物,它才能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我们看到美国在2003年的GDP是109855亿美元,而中国在2003年的GDP是117252亿人民币,显然中国的GDP是低于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低于美国人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率,认真研究决定生产率的因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货币供给变动会严重的影响经济,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作出货币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第二十七章《货币制度》中曼昆很详细的谈到了“银行与货币供给”。

高通货膨胀必然伴随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假设货币量增加之前,经济是均衡的,当货币量增加时,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因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花掉这些超额货币供给,由于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并没有变,这种更大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货币量增加的唯一后果是物价上升。但是无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人民银行都不能完全货币供给,因为家庭存款和商业银行选择的贷款量是它们所不能左右的。因此,在一个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制度中,经济中的货币量部分取决于储户和银行的行为,部分取决于美联储或者中国人民银行之类的中央银行。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就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危害性不言而遇。但是低通货膨胀是否就一定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三十三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中很详细地谈到了两者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就很好的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但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曼昆是支持菲利普斯曲线的,但不存在持久的权衡取舍。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喻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很高,自然失业率是依然存在的。我认同这种观点。

目前我们国家的就业是个大问题,国企职工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必须把稀缺资源都要配置到竞争性用途中,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曼昆在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中通过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原理着重谈了此原理。其实,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一切资源都不会合理支配。但是市场是会失灵的,曼昆问: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市场的企业制造污染吗?他的回答是下面我们要谈的第七条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很明显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从曼昆的书中,我能感受到曼昆是个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

在《经济学原理》第十章《外部性》中,曼昆谈到:政府政策可以潜在的改善市场配置。我觉得每当市场遇到困难或者做错了事,都会求助于政府,此时,市场是个可怜的孩子,政府是个宽容的母亲。比喻外部性问题,“市场”制造的污染“政府”会想办法,通过管制、颁发污染许可证等措施来减少“不懂事孩子”闯下的祸事。这位慈祥的母亲还会经常让你“免费搭便车”。

政府在收入分配上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关于这点,曼昆在下册第二十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也有详细说明。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这位善良的母亲会通过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反贫穷计划等多种手段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

所以一个有经济学思想的人最适合去做政府公务员。

政府的有所作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究竟生活水平取决于什么呢?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曼昆在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等多次提到生产率的概念,曼昆对其的定义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曼昆引用了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如果克鲁索捕到更多的鱼,那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与克鲁索一样,一个国家只有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物,它才能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我们看到美国在2003年的GDP是109855亿美元,而中国在2003年的GDP是117252亿人民币,显然中国的GDP是低于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低于美国人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率,认真研究决定生产率的因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货币供给变动会严重的影响经济,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作出货币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第二十七章《货币制度》中曼昆很详细的谈到了“银行与货币供给”。

高通货膨胀必然伴随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假设货币量增加之前,经济是均衡的,当货币量增加时,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因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花掉这些超额货币供给,由于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并没有变,这种更大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货币量增加的唯一后果是物价上升。但是无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人民银行都不能完全货币供给,因为家庭存款和商业银行选择的贷款量是它们所不能左右的。因此,在一个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制度中,经济中的货币量部分取决于储户和银行的行为,部分取决于美联储或者中国人民银行之类的中央银行。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就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危害性不言而遇。但是低通货膨胀是否就一定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三十三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中很详细地谈到了两者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就很好的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但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曼昆是支持菲利普斯曲线的,但不存在持久的权衡取舍。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喻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很高,自然失业率是依然存在的。我认同这种观点。

目前我们国家的就业是个大问题,国企职工的大量下岗,应届毕业生的源源不断,虽然暂时失业率控制的还不错,但以后的问题的确很快就会出现在决策者的面前,我国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呢?但我想现在的物价上升是不是政府作出的安排呢?或者暂时失业率的稳定是以猪肉从以前的5元上升到如今的8元?

三:都来读《经济学原理》 曼昆先生有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经济学原理》来到中国很多年,曼昆的使命也在中国得到了完成。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继续加入这个行列。也许你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你得生活,生活本身就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啊。

篇3:试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关键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家;经济思维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对于一个普通民众来说,是一件比较抽象的事,比如我,虽然经济、经济学家这些词条在报纸、杂志、网络等随处可见,但却从来没有想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经济热点问题象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从头至尾,一直致力于教读者象经济学家一样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看待经济行为和社会问题。

首先说说《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写作特色吧。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斯为本书作序标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的确,这本书完全没有那种僵化的教科书给你介绍一个又一个概念,一个又一个理论,一个又一个图表,一个又一个数学模型,而是从我们身边熟悉的事情比如城市交通的堵车问题出发,告诉我们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分析这个问题,通过如何分析一些社会现象让我们不知不觉之中理解并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特别适合一般读者,非专业人士阅读。

其次,本书章节写作也很有特色,每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章节的设置从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如成本、需求、价格、竞争、比较优势,到宏观经济如国民生产总值GDP、全球经济一体化、通货膨胀等。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内容全面。更有特色的是旁白设计和每一章结束后的简短回顾以及问题与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总结、巩固并应用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我还来不及对书中讨论部分进行思考。

现在来说说阅读完此书的收获吧。如我刚才上面所说,因为时间关系,写这篇心得的时候才粗看完一遍,对本书的理解和领会的知识点都还粗浅,这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书,有时间我会再细细通读。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经济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和分析,这个过程其实很有意思。比如创业,如果一个人创业取得的利润还不如他到企业工作的报酬,那么其实这个人创业是亏损的,这里就引入了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还有机会成本的概念。经济学家总是研究人们各种经济行为背后的逻辑,然后告诉大家如何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和理解各种社会现象。本书提到的很多观点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比较新颖和实用的,比如市场出清,市场是买方和卖方互相协调的过程,稀缺性代表购买意愿和供应水平之间的关系,而价格传达的是商品和服务相对稀缺性的信息,所以当市场需求量等于供应量时,这个市场得以出清。再比如关于决策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会说集体决策,事实上以集体名义的选择实际上都是由个体做出的,因为决策是一种主观判断,个体是这个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因此经济学讲所有的决策其实都是个体决策。

诸如此类,本书提出了很多知识点,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经济游戏规则的阐释。产权是经济游戏规则的一个关键要素,我们知道,只有当我们对某项物品,经济学通常讲稀缺品拥有产权的时候,我们才能拿这样东西与他人进行交易或交换,这实际是一种所有权的交换。而所有权是通过法律指定的,如果把对某物的所有权指定给个体,就是私有产权,指定给全社会,就形成社会产权,只有私有产权才能自由交换,这是因为社会产权是指派给全社会的,从法律层面上讲,没有哪一个人有明确的权力进行处置。所以说产权是市场交换经济的基础,是经济游戏的规则。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不强源于企业不知道自己的老板是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参与者总是在不断追逐利益最大化过程中作出最优选择,如我们所知,所有的决策都是个体行为,国有企业不是私有产权,指望不是企业所有权拥有者的国有企业领导者放弃个体利益最大化,作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选择,显然是不现实的。市场是一个资源不断被优化,不断被重新配置的过程,只有整个社会资源不断优化配置,人们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现在来看,也是因为市场是一个自然协作的过程,政府决策者很难全面获取所有的市场信息,以做出最优决策,将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只有通过市场自身的协作和调整,才能作出最大的优化,资源才会向它最需要的地方转移。

事实上,经济越自由,越发展,这是正相关的。人们在参与市场交换的同时,财富不断增长。经济自由激励人们不断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整个市场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最需要做的是保证私有产权的明晰,建立一个法治的社会,维持经济发展所需的良好秩序。

篇4: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料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提出的理论来研究社会。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过程和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科学家研究自然

是一样的。所以说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2 .为什么经济学家要做出假设? 答: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对不同的问题作出不同的假设,略去对问题的答案没有实质影响的

因素,突出实质性的内容,使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3 .经济模型应该准确地描述现实吗? 答:经济模型不需要准确地描述现实。所有的模型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它们忽略掉了大量不会对研

究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细节,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模型是为了增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4 .说出你的家庭参与要素市场的一种方式,以及参与产品市场的一种方式。答:略。5 .举出一种没有包括在简单的循环流量图中的经济关系。答:略。

6.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使该经济中的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 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 升。L1 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 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图2—1 生产可能性边界 7.用生产可能性界描述“效率”的思想。

答:如果经济可以利用它所得到的全部稀缺资源,就可以说这种结果是有效率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代表有效率的生产水平。当经济在这种点上进行生产时,不减少另一种物品的生产就不能增加一种物品的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代表一种无效率的结果。由于某种原因,该经济所生产的小于它用所得到的资源能生产的。8.经济学分为哪两个分领域?解释这两个分领域各研究什么? 答: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分领域。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的个体现象,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总体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9.实证表述与规范表述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各举出一个例子。

答:实证表述是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是描述性的。规范表述是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是命令性的。两者的主要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讲,可以

找工作,深圳人才网:http://0755.job1001.com

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描述。而规范表述的判断不仅涉及事实数据,还涉及价值观的问题。举例:实证表述:发放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规范表述:政府应该向企业发放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10.为什么经济学家有时会向决策者提出相互矛盾的建议? 答:经济学家对同一个问题作不同建议的主要原因有两条:

①经济学家们可能对不同理论的正确性或重要参数的大小有不同的判断。②经济学家们的价值观可能不同。问题与应用

1.画一张循环流向图,指出模型中分别对应于下列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A.Selena 向店主支付1美元买了1夸脱牛奶。

答:属于过程(4)和(8),消费者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购买消费品,支出货币。B.Stuart 在快餐店工作,每小时赚4 .5 美元。

答:属于过程(1)和(5),Stuart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劳动,获得工资收入。C .Shanna 花7 美元看了一场电影。

答:属于过程(4)和(8),Shanna 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支出7 美元,消费了一场电影。D .Sally 凭借他在顶峰工业公司10% 的股权赚到了1 万美元。

答:属于过程(1)和(5),Sally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资本,获得分红收入。6 图2—2 循环流向图 2 .设想一个生产军用品和消费品的社会,我们把这些物品称为“大炮”和“黄油”。A .画出大炮与黄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解释为什么这条边界的形状最有可能是向外凸出。答:假设该社会如果将全部资源用来生产“大炮”,可以生产500 门炮;如果将全部资源用来生产黄油,可

以生产2 000 千克黄油。

图2—3 大炮与黄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最有可能性是向外凸出的。这是因为,根据大炮衡量的黄油的机会成本取决于经济中

正在生产的每种物品的数量。当经济用它的大部分资源生产黄油时,生产可能性边界是非常

找工作,深圳人才网:http://0755.job1001.com

陡峭的。因为甚至最

适于生产大炮的工人和机器都被用来生产黄油,经济为了每千克黄油所放弃的大炮数量的增加相当可观。与此相

比,当经济把其大部分资源用于生产大炮时,生产可能性边界非常平坦。在这种情况下,最适于生产大炮的资源

已经用于大炮行业,经济为每一千克黄油所放弃的大炮数量的增加是微不足道的。B .标出这个经济不可能实现的一点。再标出可以实现但无效率的一点。

答:如图2—3,A 点是经济不可能实现的一点。B 点是可以实现但无效率的一点。C .设想这个社会有两个政党,称为鹰党(想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鸽党(想拥有较弱的军事力量)。在生

产可能性边界上,标出鹰党会选择的一点和鸽党会选择的一点。

答:鹰党会选择C 点,尽量多生产大炮,尽可能少生产黄油。鸽党会选择D 点,多生产黄油而少生产大炮。D .假想一个侵略成性的邻国减少了军事力量。结果鹰党和鸽党都等量减少了自己合意的大炮生产。用黄油 的生产来衡量,哪一个党得到更大的“和平红利”?解释原因。

答:用黄油的生产来衡量,鹰党得到更大的“和平红利”。在鹰党的政策下,经济用它的大部分资源生产大 炮,甚至最适于生产黄油的工人和机器都被用来生产大炮,经济为了每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的增加相当可观。

因此,当鹰党决定少生产大炮时,黄油产量增加很大。与此相比,鸽党本来就把大部分资源用于生产黄油,经济

为每千克黄油所放弃的大炮数量微乎其微。因此,再少生产一门大炮,所带来的黄油数量的增加也是很微小的。3 .第一章讨论的第一个经济学原理是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社会在两种“物品” ——

清洁的环境与高收入之间的权衡取舍。你认为什么因素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和位置? 说明如果工程师

开发了一种几乎没有废气的汽车发动机,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7 答:本题讨论的是环境清洁和高收入的组合。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两种产品是完全交替的;在生产可能

性边界外是不能实现的状态。

图2—4 表明,若将该经济的所有资源都用于改善环境,人们可以享受到A 级的环境条件;若将所有的资源

所得用来发工资,人均收入可达1000 元。人们要想增加收入,就必须减少对环境改善的支

找工作,深圳人才网:http://0755.job1001.com

出,于是环境指数下

降。反之,要想享受清洁的环境,就要减少收入。这就是清洁的环境与高收入之间的权衡取舍。我认为决定生产

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和位置的因素主要有:这一经济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和技术水平。如果工程师开发厂一种几 乎无废气的汽车发动机,就是改善环境的技术水平提高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外移(如图2—4)。

图2—4 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种几乎无废气的汽车发动机的发明,使环境与收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4 .一个经济由Larry、Moe 和Curly 这三个工人组成。每个工人每天工作10 小时,并可以提供两种服务:

割草和洗汽车。在一小时内,Larry 可以割一块草地或洗一辆汽车,Moe 可以割一块草地或洗两辆汽车,而C urly 可以割两块草地或洗一辆汽车。A .计算在以下情况(即我所标的A、B、C 和D)时,各能提供多少每种服务?

· 三个工人把他们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割草。(A)· 三个工人把他们所有的时间都用于洗汽车。(B)· 三个工人都分别把一半的时间用于两种活动。(C)· Larry 分别把一半时间用于两种活动, 而Mor 只洗汽车,Curly 只割草。(D)答:在A 情况下,能割40 块草地,洗0 辆汽车; 在B 情况下,能割0 块草地,洗40 辆汽车; 在C 情况下,能割20 块草地、洗20 辆汽车; 在D 情况下,能割25 块草地、洗25 辆汽车。B .画出这个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用你对a 的回答来确定图形上的A

找工作,深圳人才网:http://0755.job1001.com、B、C 和D 点。

答: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2—4 所示,A、B、C 三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C 点在生产可能性边 界以内。

图2—5 生产可能性边界 C .解释为什么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这样的。

答:在一小时内,Larry 在割草和洗车这两项工作上的效率是一样的,而Moe 洗车的效率更高,C 的效率更高。8 D .A 中有哪一种配置是无效率的吗?请解释。

答:C 种配置是无效率的,只需要通过简单的在这三个人中的时间再分配,就可以洗更多的车和割更多块的

草地,也即产出会更多。5 .把下列题目分别归人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 A .家庭把多少收入用于储蓄的决策 B .政府管制对汽车废气的影响 C .高国民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D .企业关于雇佣多少工人的决策 E .通货膨胀率和货币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答:A、B、D 属于微观经济学;C、E 属于宏观经济学。6 .把下列每种表述分别归人实证表述或规范表述,并解释。A .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B .降低货币增长率将降低通货膨胀率。C .美联储应该降低货币增长率。D

找工作,深圳人才网:http://0755.job1001.com

.社会应该要求福利领取者去找工作。E .降低税率鼓励人们更多地工作,更多地储蓄。

答:A、B 属于实证表述。它们都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C、D 属于规范表述。它们是命令式的,在告诉政 府应该怎样做。E 属于模棱两可。它既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又是在向政府提出应该怎样做。7 .把(教材)表2 —2 中的表述分别划为实证的、规范的或模棱两可的,并解释。

答:(1)、(2)、(6)、(8)属于实证表述。它们都是描述性的,描述经济问题是什么样。(5)和(9)是规范表述。它们是命令式的,在建议政府应该怎样做。

(3)、(4)、(7)、(1())属于模棱两可。既描述了经济现象,又企图建议应该怎样做。8 .如果你是总统,你对你的经济顾问的实证观点更感兴趣,还是对他们的规范观点更感兴趣?为什么?

答:实证观点是对某一经济现象的描述。规范观点企图对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如果我是总统,我对经济

篇5: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经济学乃致用之学,深深植根于百姓生活之中。按照汉语本意,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之经验总结,它本来就是一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古老学问。

虽然这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能将其清楚地叙说出来的专家学者却没几个。许多“小师”级的经济学者,则往往出于某种功利主义或商业利益考虑,炒作概念,玩弄学术,造成“巫师庸医卜卦者,秘方真传漫天飞”那样一种混乱局面。此外,一些不大不小的“中师”级经济学者,常以“专家”身份自居,以大家似懂非懂,最好是听不懂的语言讲一些故弄玄虚的学说或理论。

相比之下,只有“大师”级的经济学家,能够通过自己高超的学术技艺将蒙在所谓“专家”头上的神秘面纱揭下来,把“真知灼见”语重心长地、通俗易懂地讲给读者听,使他们听后总有“恍然大悟”之感,获得“返璞归真”的思想体验。

在中外经济学领域,都不乏大师级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大师级人物,如加里·贝克尔、米尔顿·弗里德曼等,都曾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上做过很多经济评论,并专门写作出版诸如《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样的普及性读物。

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张五常等,也是贴近老百姓生活诉说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的“行家里手”,都写作出版过很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普及读物。

百花争艳的情景虽然令人欣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真正符合大众口味、具有“心灵鸡汤”作用的经济学科普读物还是太少,尤其是对今天处于经济危机下的广大民众来讲,更需要一本经济学读物来给他们解疑答惑。

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这种基础性经济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个明显偏误,那就是:只注重照本宣科地介绍一些有明确结论的现成经济学原理,而严重忽视经济学方法论的训练,不注意引导大学生们去直面“火热”的现实生活。其结果是课程学完了,“考试成绩”也不错,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没有能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学思想方法,更不用说学会用经济学家的头脑和眼光去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了。

这显然是一种遗憾。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罗格·A,阿诺德教授著的《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书,则与其他经济学大众读物迥然不同。翻看一下目录和章节,再随机读几段文字,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原来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面对面向读者“说”出来的。实际上,这确实是一本“讲”出来的经济学故事集。从头至尾,阿诺德教授都像在课堂上一样,面对着你侃侃而谈,将有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小故事娓娓道来。作为读者,读着这种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口语化文字,你会觉得面前仿佛坐着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跟你聊天,你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漫游在有着深厚生活底蕴的知识殿堂中,领悟着一个个经济学基本概念、精髓理念和思想方法。

最令人赞赏的是阿诺德教授的“方法论”情结。《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不是向你灌输和传播现成知识,而是着重在“方法论”上教会你如何像经济学家那样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认识和思考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这可以说是该书最大的亮点。为了给读者提供方法论指引,作者不仅在正文中讲述每个故事时都侧重于揭示其“思想方法”的真谛,有些章节从题目到内容干脆就是直白地告诉读者“经济学家究竟是怎样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而且,在每章末尾都设置两个栏目:一个是“经济学家视点”,归纳概括本章精华要点,另一个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每章都提出5道思考题,以便读者能够“活学活用”,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上一篇:友谊之树作文700字下一篇:WSR-88D雷达电磁辐射影响的附加环境评估报告(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