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

2024-04-10

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共10篇)

篇1: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

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

【内容摘要】创新型检察机关是通过主观判断、思考、论证,得出不同于已有事物的新发现、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的一个过程。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检察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体现,是检察机关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笔者试以打造创新型检察机关为视角,结合五华县检察院的创新做法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如何打造创新型检察机关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 创新型;检察机关;思考

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检察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体现,是检察机关 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作为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五华县检察院,在办案数量、办案规模远远比不上“珠三角”地区的检察院的情况下,以打造创新型检察机关为目标,从创新机制入手,在创新中抓特色、求突破,走出了一条山区检察工作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路子。本文笔者试以打造创新型检察机关为视角,结合该院的创新做法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如何打造创新型检察机关进行探讨分析。

一、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概念和特征

创新型检察机关作为创新型组织的一种,是指以检察工作的科学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利用有促进作用的新发现、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构建具有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系统化机制和制度,从而满足党和人民对检察工作的司法需求。其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一)以敢于解放思想为核心。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在利益结构日趋多样化,犯罪日趋智能化,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变量日趋复杂化的形势下,创新型检察机关首先就是要敢于解放思想,勇于破除阻碍发展的陈规陋习和陈旧观念,才能不断解决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破除影响检察工作健康发展的障碍,最终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和谐、稳定的安全保障。

(二)以打造创特色检察品牌为支撑。创新型检察机关是通过主观判断、思考、论证,得出不同于已有事物的新发现、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检察机关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意识,在检察工作中的难点、盲点,热门和冷门中总结经验,去填补缺陷,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节上做足文章,寻求工作的突破与提高,做出自己的“品牌产品”,推动业务亮点的树立,从而带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三)以创新信息得到推广为标志。衡量创新型检察机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所创新信息的流出,创新的成果在多大范围和程度得到肯定和推广。因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形势的变化,检察机关只有把创新的出发点放到执法为民上,把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把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获取实际成效上,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检察机关。

(四)以配套的体制和检验机制为基础。创新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问题、矛盾、束缚和障碍不可能在一个创新过程中就能全部得以解决,这就需要一个系统化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来推动一个创新成果的成熟。因此,创新型检察机关是一个包括由创新考评、创新激励、创新风险承受等相关机制以及对检察工作创新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宣传报道和理论支持等等构成的一个创新体系,在这种体系下,通过对社会环境、运行环境、实际效果等从整体上把握,解读影响检察创新系统整体效能的环境变量和组织变量,以此来检验创新成果能否得到广泛认同。

二、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有的干警片面地认为创新工作是某些部门和某些人员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固步自封存在保守意识,认为创新需要标新立异,因而怕遭非议;有的缩手缩脚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创新可能失败,因而患得患失,怕影响个人荣辱升迁。

(二)创新举措不多。表现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缺少工作方法和举措,站得不高,看得不远。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往往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处理

新问题,不是思考“应该怎么办”,而是看“过去怎么办”。

(三)资金渠道不畅。创新经费投入的机制与体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创新工作缺乏资金支持,大大影响了创新工作的开展。特别一些基层检察院经济困难,创新经费没有明确的资金渠道,单位财务投资支出预算没有开支项目,有创新的想法和思路由于缺少资金也无法去开展工作。

(四)工作氛围不浓。创新工作不够浓厚的主要原因一是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缺少高、精、尖办案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一些重大战略性问题没有思路,没有能力开展,加上整个检察系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虽然一些地方制定了激励创新实施办法,但由于资金紧张,奖励政策不能落实或没有按标准兑现,干警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三、如何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

创新型检察院的构建目的就是在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全面推进检察工作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对不适应工作发展需要,不适应社会发展进程的工作机制进行创新,使检察工作获得不断发展。结合五华县检察院近年来一些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五方面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

(一)立足眼前,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立足眼前包含了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以及确立今后的创新目标和战略。检察机关首先要对自身的准确定位,要“吃透上情、摸透社情、立足院情”,扎实做好深入调研工作,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其次要确立创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为检察工作创新提供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和指引。实践证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是确立创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的有效方法,只有明确重点,明确主攻方向,集中精力突破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领域和工作方法,才能树立起检察品牌,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如结合五华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多,由邻里纠纷引起的故意伤害等轻微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五华县检察院先行一步,早在推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前己大胆实践,在处理轻微刑事案件中实行和解制度。该院在这一方面探索取得的成效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省院专门邀请该院干警参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论证会,并全文转发了该院的工作做法和调研文章。

(二)立足职能,找准创新渠道。找准创新渠道是全部创新的依托和保证。创新渠道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原始创新是指通过在检察业务活动中找准理论研究无人涉足的空白地带,广泛搜集服务立意的可用素材或者他人欲立而未立的思想,创新出在检察系统中独一无二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如五华县检察院创新出台的渎职侵权行为警示制度、对行贿人谈话教育警示制度、共同预防违法行政工作制度等,在检察系统均属首创,得到了上级院的肯定和推广。集成创新是指从工作的细微处抓起,通过集体智慧的合成、凝聚,融合人才、管理、监督等多种资源对检察业务进行的创新,如五华县检察院创新出台的《五华县人民检察院考核规定》、建言献策奖励制度、纪检监察联络员制度等就是该院在坚持管理创新,整合以前的制度以及结合该院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对管理机制的大胆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借鉴成功典型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多侧面、多角度地去搜集信息,丰富自己的思路,通过理论与已有实践的结合,进行升华和创新。如五华县检察院推出的民事督促起诉制度,就是在借鉴浙江省检察院出台的《关于浙江省检察机关办理民事督促起诉案件的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该县实际在广东省率先出台的,至今成功收回国有资产30余万元,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立足大局,推动创新实效化。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公平正义是大局,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检察标准都要在此充分体现,检察创新既要坚持从本部门、本科室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更要注意了解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把各项工作放到大局中来认识,看是否符合大局利益,是否有利于大局,不违背大局。只有这样,检察事业才会更有生命力,法律监督空间才会更加开阔,执法办案结果才会更为社会认可,人民检察院的公信力才更能得以提升。如五华县检察院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探索通过非诉讼手段服务大局的形式和方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参与平安建设的八项措施》、《“七个着力”服务崇商重企》等的制度,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

度重视,发挥检察机关了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立足人才,搭建创新平台。创新最基本的主体是人,人力资源是决定检察机关创新水平的战略性、基础性、决定性要素。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质,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激发出这种潜力,要建立包括创新绩效考评制度、创新绩效兑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充分检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每一个干警为检察机关的共同目标不断地扩展自我能力、不断突破自我极限、不断实现自我发展,使检察机关的每一名成员真正地体会到创新是为了他们、创新是依靠他们、创新的成果也是他们和组织、社会所共享的,由此使检察机关创新的动力得到充分地凝聚。同时,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建立如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制度,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真正使人才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有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五)立足引导,建立监督模式。由于检察创新的开展基本上是先从基层慢慢摸索,再得到上级检察院的肯定并予以推广,最后形成规范性操作规程或制度。因此要提高检察机关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下狠心,大力增加基层检察院创新经费的投入量,使得基层检察院有能力进行创新的人才能够有较好的条件和支持平台。笔者建议在省、市一级检察院成立检察创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尺度把握和检查监督等具体事项,特别是建立检察创新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检察创新经费的投入。对于涉及检察队伍管理、机关建设方面的创新,如人事制度改革等要与地方组织和人事部门沟通,上级检察院要积极帮助基层检察院沟通和协调,争取的支持和配合,基层检察院也要广泛听取人大代表、相关执法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创新的法制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确保检察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并取得实效。

篇2: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

关于构建基层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思考

作者:祝轩 王新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6期

篇3: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

一、当前基层检察机关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

(一) 村干部职务犯罪问题

目前农村干部普遍素质不高, 法制观念淡薄, 在农村执行国家政策、法律的过程中, 无视法纪法规, 为金钱名利所诱, 违法粗暴执法、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挪用公款, 给党和国家政府的形象抹黑, 造成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失, 并引发了大量村民上访事件。基层检察机关面对此情况, 不仅要严肃惩治村干部职务犯罪问题, 还要努力应对村民上访引发的群体事件, 安抚村民的激动情绪, 平息众怒。

(二) 土地征用拆迁过程中的职务犯罪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土地征用拆迁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热点问题, 由拆迁补偿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较之以往更为激烈。如果基层检察机关在这方面的职务犯罪工作做的不好, 不仅影响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而且引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危机, 爆发群众与检察机关的肢体冲突, 激化社会矛盾, 如前段时间江西省抚州市检爆炸案就系因拆迁补偿问题所引发的矛盾。

(三) 民事纠纷案件

民事纠纷案件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如婚姻纠纷、借贷纠纷、土地纠纷等等, 这就要求基层检察院在化解前征询群众意见, 掌握案件背景、当地风俗人情和当事人的思想动态等详细情况, 在此基础上很快找准处理矛盾最佳切入点, 最终使矛盾实现案结事了的法律效果, 更取得推进司法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社会效果。

二、积极发挥检察职能, 构建基层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

面对上述社会矛盾, 基层检察机关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 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落实在基层。

(一) 细化健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相关机制

宽严相济是我国基本刑事政策, 体现了刑法修复社会关系的宗旨和人性执法的理念。在司法实践中认真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既能够达到依法惩治犯罪的目的, 又能缓解犯罪给社会带来的矛盾压力。首先, 建立轻微刑事案件简化工作机制。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的轻微刑事案件, 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快速办理, 简化相关诉讼过程, 缩短办案期限, 提高诉讼效率, 避免因为诉讼过程时期太长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其次, 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专门处理机制。应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采用适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办案方式,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小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适用不逮捕、不起诉, 以教育感化为主;最后, 对初犯、偶犯和老年人犯罪以及因邻里、亲友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采取从轻处理机制。对这类案件依照法律规定从轻处理, 便于化解社会矛盾, 减少社会对抗。

(二) 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

应当完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 加强与信访、纪委、政法委相关单位沟通, 密切工作联系, 使检察环节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将矛盾化解于源头。应定期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社会稳定综合治理, 对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进行排查, 有针对性地消除隐患、排解社会矛盾, 并与各部门建立社会矛盾排查协助机制,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 完善刑事和解机制

应当将恢复性司法理念引入到基层检察机关的司法理念中, 在执法办案时依据法律的规定推行刑事和解, 对一些轻微的且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刑事案件通过和解的方式结案, 既有利于惩罚犯罪, 节省社会资源, 也有利于化解诉讼当事双方的矛盾冲突, 减少对抗。在完善刑事和解机制时, 应当明确基层检察机关刑事和解机制的案件范围以及适用条件, 并详细规定刑事和解的办案程序, 保证刑事和解案件程序以及实体上的公正。同时, 也要完善刑事和解的监督机制。须对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 避免出现以权谋私、以钱买刑的现象, 导致司法不公, 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四) 建立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近年来, 关于检察机关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 这些负面报道不仅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的廉洁公正形象, 而且还激化了人民群众与检察机关的矛盾冲突。鉴于此, 基层检察机关有必要建立涉检舆情应对机制, 对于一些敏感且社会影响重大突发性涉检舆情事件, 要及时经过仔细周密的论证分析, 并正确做出舆论回应, 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五) 建立检察救助机制。

建立检察救助机制体现了检察机关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减少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 基层检察机关首先要完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 着力解决处于困难状态的刑事被害人救济问题, 保证其能够获得一定的援助, 援助方式不应当仅限于经济援助, 还应当含有精神层面;其次, 完善对刑事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救济制度, 随着我国民主的不断完善, 切实加强刑事诉讼当事人的人权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刑事司法的重要理念。为此, 建立检察机关刑事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救济制度, 对于减少冤、假、错案, 化解社会矛盾,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利.对基层检察院化解社会矛盾的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 2010 (02) .

篇4: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

关键词:检察机关;检律关系;执业权利;保障

构建和谐的检律关系,是检察机关主动适应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主动规范司法行为、主动推进律师执业保障的有力举措。在司法实践中,探索构建和谐检律关系的有效途径,实现检察官与律师的良性互动,以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则值得思考。

一、我国刑事诉讼中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存在的困境

(1)部分检察机关工作人员重追诉职能发挥,轻辩护律师权利保障的思想根深蒂固,将与侦查机关的协调配合作为推进刑事诉讼工作顺利开展的抓手,却忽略与辩护律师的沟通与尊重。

(2)控辩对抗的诉讼模式,一些检察机关或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存在策略对抗的做法,禁止会见辩护律师,更加不愿听取辩护人意见。

(3)在诉讼地位上的不平等,导致辩护律师在心理及能力上收到约束,平等对抗难以展开。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指控犯罪的同时,承担着法律监督者的职责。监督权适于审判机关,同时也适于辩护人。在刑事诉讼控辩审的等腰三角形结构中,审判机关出于被监督者角色的考虑,较易倾向于听取控方意见,审批的公正性也就易被撼动。

(4)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救济难。随着《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律师法》及最高检《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的相继修改、出台和实施,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律师队伍作为“法治工作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理念的提出,随着从立法层面对律师执业权利加以保障的突出强调,律师在诉讼中的角色定位愈趋清晰。但是,在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利及豁免权等方面仍存在救济难的问题,仍存在保障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缺乏执行保障等问题。

二、从检察机关司法实践的角度,试论如何构建新型检律关系

(1)推动理念转变,树立尊重协作意识,营造和谐检律工作氛围。一是引导检察机关干警树立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理念,尊重律师职业尊严,从而确保公民能够享受高质量法律服务;二是树立协作意识,坚决杜绝检察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导致律师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等现象;三是强化检务公开理念,对案件办理进程及权利义务及时进行节点式告知,充分保障律师知情权。同时做到在监督别人的同时敢于接受律师依法介入诉讼活动进行监督,实现以公开促规范的效果。

(2)加强制度构建,夯实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基础。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提出意见等权利的保障,归根到底要靠严格完善的制度规制来实现。检察机关应探索建立并完善新型检律关系制度规范,如《律师接待制度》、《关于构建与律师沟通交流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听取律师意见工作办法》及《律师参与信访工作实施意见》等以制度确保优质接待、会见不设卡、意见被听取。

(3)紧抓制度落实,推进新型检律关系建设落到实处。一是案件管理办公室严格落实律师接待制度,通过明确接待工作职责及工作纪律、开展专职接待员培训,完善律师接待工作;二是在审查批捕及审查起诉阶段,案件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听取律师意见,确保律师权利必告知、律师意见必听取。借助新媒体优势,通过建立律师预约QQ群、微信群、案件信息公开网律师预约模块等网络平台构建起从预约、查询到发表律师意见的“一站式”管理格局,全面畅通听取律师意见、采纳合理建议渠道;三是控申部门要按照制度要求,逐步推进律师作为第三方参与信访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作流程、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制定,充分发挥律师业务优势,引导其在突发事件、涉法涉诉信访上积极参与矛盾化解工作。

(4)完善硬件建设,优化律师接待环境。设置独立的律师接待室,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机、空调等设备,并由专人负责接待,方便律师阅卷印卷。同时,在律师接待室明显处放置征求意见薄,征求律师对案件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推进案件管理工作规范化发展。

(5)强化监督保障,筑起律师维权后盾。一是发挥检察机关纪检监察部门作用,对因沟通不畅等问题产生的检律矛盾,及时介入调解、及时督办处理,责成有关人员主动沟通、主动解释,并适时回访听取律师意见;二是健全律师投诉保障机制,由控申部门统一受理律师投诉,进行调查核实,提出纠正意见;三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监督作用,对代表、委员提出的在保障律师执业权利上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及时研究、及时整改、及时反馈。

篇5: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

关于规范检察机关执法行为与构建和谐社会几点关系的思考2007-02-10 16:47:3

3关于规范检察机关执法行为与构建和谐社会几点关系的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检

察机关不断的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法律监督的能力,处理好人民群众内部矛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本文将就规范检察机关执法行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关系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一、要正确处理好规范执法行为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的关系,不断更新执法观念

检察机关要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提高工作能力发挥好职能作用,就要首先认真正确分析群众诉求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的哪个方面,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只有从根本上找到了问题存在根源,才能对症找到解决处理的办法。当前群众诉求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各种利益冲突,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利益冲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其中有的是由于政府决策失当造成的;有的是由于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故意或者不作为行为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执法不严肃或错误决定造成的。这其中,也

涉及对检察机关的反映。特别是一些群众的合理诉求,因部分检察院和检察干警的执法观念的偏差而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检察机关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正确执法观,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促进严格执法。要清醒的认识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是由国家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权力,是检察机关必需履行的职责,不敢于监督就是矢职,甚至是渎职;所以,树立正确的执法观,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为人民的利益敢于为维护司法公正而依法监督。同时,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办案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事后监督与主动监督的关系,执行实体法与执行程序法的关系,检察工作的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只有真正理解,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才能提高监督的质量,强化监

督的效果,保证法律监督达到预期目的。进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要正确处理好规范执法行为与司法效果的关系,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检察机关要减少人民群众诉求数量,减少一些社会矛盾的产生,就要做到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做好预防工作。在此项工作中,我们检察机关必须认真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是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检察机关在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首先要考虑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特别是着重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同时也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大问题,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群

众利益无小事”政府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做出的决策、决定,都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我们检察机关必须不断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力度,监督工作要到位,对损害群众利益的,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工作中还要努力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在政策法规教育中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使人民群众在学习和运用政策法规中,提高政策法制观念,规范行为,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只有广大群众掌握和理解了政策,统一了思想认识,发挥好政策法规的作用,解决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二是要坚持依法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努力提高履行检察职能,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依法打击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廉政建设的能力;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按照高检院“加大工作力

度,提高正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检察工作总体要求,全力抓好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稳定意识,充分发挥批捕起诉和控告申诉职能,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扰乱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抓好集中处理涉法涉诉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部署,始终把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查办和预防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法律监督的薄弱环节,全面强化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刑罚执行监督工作,依法纠正诉讼活动中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突出问题,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三、要正确处理好规范执法行为与司法效率的关系,注重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矛盾

当前人民群众诉求的问题表现形

式十分复杂,尤其是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表达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十分讲究策略和方法,防止因为处置不当或者官僚主义作风,造成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首先,要坚持积极疏导的方针。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加强疏导,就是对于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呼声要主动听取,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主动解决,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要主动办理。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尊重和保护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热情。坚持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以畅通社情民意为主旨,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核心,切实保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诉求,依法规范信访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领导接访、定期接访制度,坚持有访必接、有信必复,做好“三个百分之百”工作。要不断提高

重要信访的按时办结率、当事人息诉率和群众满意率。要依法保护人民群众正当的信访权利,对于群众的无序上访,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疏导和劝阻。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调解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改进和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群众执行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既要引导群众正确对待自身利益,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又要引导群众按程序、依据政策法律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再次,要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

事件。主要是立足于防范,及时发现苗头,完善处置预案,并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和问题。

四、要正确处理好规范执法行为与接受监督的关系,用监督力量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

当前,主要是以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为重点,大力推进检察改革,努力实现法律监督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强调,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从群众反映最突出、制约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入手,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理,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坚持依法办事。政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必须规范,执法活动必须公开,执法责任必须明确。检察机关应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上级指示精神,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又要扎实稳妥,慎重有序,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进行,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为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一要主动接受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坚持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依靠党委排除执法活动中的干扰和阻力。二要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决贯彻执行人大及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人大及常委会报告检察工作或有关专项工作,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监督员视察检察院工作。三要继续深入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对“三类案件”的有效监督,确保人民监督员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督权。四要主动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继续推行检务公开,对有影响的涉检信访案件进行公开审查,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规范执法行为。

篇6:检察机关的民事起诉制度构建论文

检察机关本身就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17 世纪路易十四时法国将国王的律师和代理人定名为总检察官,这就是西方检察制度的最早形式。 以下就是检察机关的民事起诉制度构建。

从产生到现在,大多数国家在设置检察机关时都始终将其定位于公共利益代言人。其次,检察机关的权威性说明它适合提起某类民事诉讼,如公益诉讼。作为弱势群体的受害者和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作后盾的企业、政府之间进行的是“不对称”的诉讼,受害方常因承受压力过大被迫放弃诉讼。而凭借自身的司法资源,检察机关完全有能力在公益诉讼中单独启动诉讼程序,使侵害者最终得到应有的制裁。再次,检察机关具有“超脱性”。在诉讼中,检察机关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这更能保证其以超脱的姿态着眼于维护公益权利,而不至于沦为专为受害方牟利的“代理人”,不至于因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与侵害方同流合污。最后,检察机关拥有一支长期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队伍,检察机关人员熟悉法律,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应当被法律保护的利益。

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检察机关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监督,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 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刑事诉讼法》第99 条第2款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起诉。

此外,《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权。从我国的法律规定可以得出结论: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可以监督民事审判活动;检察机关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在刑事诉讼中,对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行为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起诉。检察机关对事实认定错误、法律适用错误的生效民事、行政判决可以提出抗诉。检察机关作为提起民事起诉的法律主体,既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社会公益、维护法律秩序,又符合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要求,无疑是提起民事诉讼的最佳法律主体。

篇7:检察机关女性成才的理性思考

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的每一个发展变化,都需要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人才更成为第一生产力,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竞争的主动权。这样的时代,为每一个人搭建了塑造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平台。在检察领域也不例外。

一、现代社会,女性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女性成才是指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得显著成绩并得到社会的公认。品质好、知识优、能力强、业绩显是“成才”的最基本的标准和尺度。女性以独立的人格身份迈入社会舞台是经历了一个阵痛过程的,从中国古代先人感谓“唯女子与小

人难养也”到开国领袖毛泽东指出“中国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从西方哲人发出“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弱者”到共产主义奠基人马克思总结历史发展,断言“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女性以自身的作为和奋斗融入到了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历史步入二十一世纪,作为女性,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更应感到幸运和骄傲。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主宰世界的大变革时代它以数字化信息革命为推动力量,经济挂帅,资讯与科技并重,靠体力、靠冒险、靠勇气支撑主体地位的男性优势已不复存在,知识与才能成为人才的最重要标准。这对于以知识作为工作的根基而又不断学习的女性来说是绝好的机遇和条件。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时代。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夫唱妇随的封建传统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正在成为过去。职业女性

所渴望的,不仅仅是“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的赞誉,我们所追求的是“以素质求平等,以贡献求地位。”我们所处的时代更是一个女性可以自由择业并能够成为百行尖兵的时代。花木兰从军女扮男装成为历史佳话,女性公堂断案在古近代史上却史无前例。就在十几年前,女性成为政法单位的带头人似乎无法想象,也难以实现。跨世纪的今天,这已经不再成为新鲜的话题。况且,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典型: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马先兰、全国优秀工作者孙桂华、全省政法战线学习的榜样张会杰,优秀公诉人、办案能手、拔尖人才的队伍中也不乏女性佼佼者。全省各个岗位上工作的女检察官们在榜样的带动下,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超越自我,女性成才不再遥远

时代的进步虽然给女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仍有不少障碍摆在我们面前,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心 的,有根深蒂固观念影响的,也有现代社会再生的。我们职业女性必须敢于面对现实,面对真实的自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实现成才道路上的自我超越。

一是正视女检察官队伍的现状。在检察事业深化发展的今天,女检察官成为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数量上看,不可小视。以牡丹江为例,全市有检察干警人,其中女检察官人,占干警总数的五分之一。从分布上看,遍布各个岗位。有市院纪检书记、基层检察长、基层副检察长、科长,也有默默无闻在书记员和服务性岗位工作的人员。从能力上看,表现突出者不在少数。在女性队伍中,有人学习不忘工作化,参加了研究生学习,有人坚持理论和实践同步提高,取得本科学历,有人追求政治荣誉成为共产主义先锋队的一分子。她们将知识融入到工作实践中,靠才能的发挥和工作贡献被各级组织、广大干警和社会各界所肯定。每年的岗位

能手、拔尖人才的评比中,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记功奖励表彰的大会上,会看到女检察官披红带花的身影;岗位竞聘的展示上,女性全然不逊于男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女性撑起了检察事业的半边天。

在看到检察队伍中女性主流一面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女性在职务的体现上呈现底宽上尖的金字塔状,越向高层次,女性的比例就越小;有相当一部分女干警自我定位不高,稍有取得就很满足;有的女干警对自身价值认识不到位,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强,滞后于工作的需要;有的女干警就是把工作看成谋生的饭碗,不求多干也不求干好,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影响到女性的整体形象乃至发展。例如上级组织对女性成才的期望值降低;在进人时同等条件下男生是唯一的选择;将女性放在重要岗位时领导要格外的三思而后行;女权运动者要不断呼吁以防女性参政率越

来越低。列宁曾经指出:工人的解放是工人自己的事情,女工的解放也只能是女工自己的事情。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女检察官也同样要靠自己成为“人才榜”上的一员。首先,要有一个成就动机,渴望成才和成功,有了内动力,工作才会有激情,才可能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其次,要与时俱进不断“充电”,有内涵,有过硬的工作本领,只有这样,在工作岗位上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并在男性居多的领域里脱颖而出。再次,要敢于展示自己,不要被封建的传统观念所束缚,也不要被不公正的社会舆论所左右,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亮出你的风采,做出你的业绩。

二是正视自身能力的优劣。在男女平等的国策下,我们也必须看到男女不同的一面。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有他优势的一面,例如体力占先、意志坚定、独立性强、情感外露、决策果断,兴趣广泛。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遇事冷静,思考周密,直觉敏锐,情感真挚,极富

爱心,善于倾听,形象思维强,表达能力占先。我们女性应当清醒地认识自我,面对客观,扬女性之长,补女性之短。检察工作的每一个岗位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而且“行行出状元”。在选择岗位时我们要力求找准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那一个“点”,不盲从,不硬拼,只有这样,我们岗位成才的机率才更大。此外,在呼吁女性成才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女性个体上的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发展机遇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女性自我定位也不同,有人视工作为支柱,乐此不疲,有人视工作为负担,甘当他人的附属品。我们不能将千姿百态的女性需求格式化为一种模式,女性需求的多样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认知和尊重。

三是正视社会评价标准的不平等。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的评价标准存在极大差异,这种不同的标准不仅决定着社会对于男女两性不同的价值判断,也影

响着两性自身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束缚着妇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一个男性来说,如果他只是承担社会工作、追求事业,就是一个好男人。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仅仅如此还不够,职业女性必须同时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家庭的责任。要做好母亲,培养好孩子,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做好女儿,赡养好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享受生活;要做好妻子,扶持好丈夫,使他在社会上体现人生价值享受事业成功的快乐。也就是说,社会对男人的评价标准是单一的,对女人则是双重的。这无疑使妇女人生负荷大大超过男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也不能因为自我而抛弃其中任何一项责任。怎么办?那就是多一些付出少索取,多一些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多一些高效率化解工作和生活的矛盾。

三、完善自己,女性让自己美起来

作为中国当代职业女性,只是事业上的强者我认为并不成功,“兼顾型”的

人生、统一型的形象是社会更会认同的,并会有助于女性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一是既要注重内在修养,又要注意外在形象。每一个女性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内在气质、品味、修养的塑造彰显女性的可爱。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修饰打扮。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要在着装、发型、美容、化妆等方面注意适当美化和修饰,从而使别人觉得你每天都很亮丽。总之,女性内在的美是永恒的,而外在美也不容忽视,这是女性形象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二是既要有现代意识,又要有传统美感。一个现代女性要有现代意识、开放意识,要善于接受现代社会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潮流,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又要保持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如尊敬老人、勤俭持家、贤惠善良等。这是开放与传统统一。

三是既要有事业心,又要当好贤妻良母。一个女性的事业心越强,在事业

上取得成就越大,则她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但同时也要照顾家庭、照顾孩子、丈夫和老人,不管社会步入到哪个世纪,这仍然是我们女性人生的本味这是事业与家庭统一。

四是既要贤惠温柔,又要自信坚强。女性温柔在性格上体现是善良、同情心和伟大的母爱,在外貌形体上体现是柔和微笑的脸、友好亲切的眼光、得体文雅的举止,在为人处世上体现的是温和体贴、善解人意。然而,光有温柔不行,还要自信自立、自强不息,才能承受住家庭与事业的双副重担,这是温柔与刚强的统一。

篇8: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

一、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 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规范, 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 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 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 回应社会诉求, 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 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1)

社会管理创新, 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 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 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 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 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 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2)

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涉及到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关系问题。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政法机关没有什么用武之地。相反, 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 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其根本职责在于通过强化法律监督, 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因此, 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全面提升社会功能, 就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检察权的社会管理属性, 决定了检察机关面对严峻复杂的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 认真履行第一责任, 主动服务第一要务, 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手段创新,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维护司法公正, 理顺群众情绪, 促进社会和谐。执法办案是履行一切检察职能的本源和归宿, 也是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二、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既要全面展开工作, 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 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等问题。 (3)

1. 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 要公平对待, 切实保护流

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 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 结合城镇化建设, 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 疏堵有机结合, 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 变流动为活力, 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 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 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

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 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 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工夫, 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 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 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 要将城中村、

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 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 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 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4. 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 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

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 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 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 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 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 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 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维护网上秩序, 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三、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

检察机关虽然并不直接承担社会管理责任, 但检察机关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 是各种利益要求和利益冲突的平衡者, 是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代表者, 有责任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创新, 主动应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全面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促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效率水平, 以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促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1. 要从参与社区管理切入, 创新和谐社会管理手段

要在以往法律咨询、举报宣传、控告申诉、民行检察进社区、预防职务犯罪到社区等服务模式基础上, 加强社会矛盾化解。

一是提供法律服务与管理。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方式, 开展法制课堂、法律夜校、法律咨询等活动, 送法进社区, 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同时建立联席会、联系卡等制度, 采取贴心式、亲情式、关爱式的人文服务模式, 想方设法解决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上的困难。

二是开展“矫正”服务与管理。建立社区刑满释放人员“矫正”工作点, 加强社区特困和特殊法律援助;配合街道区委会和公安民警, 实行法律调解员制度, 帮助调处矛盾纠纷, 协助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 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化解在社区, 力争无一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力求社区真正成为安居乐业、和谐温馨的家园。 (4)

2. 要从服务企业切入, 创新促进企业管理手段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坚持走访辖区内重点企业, 提供法律咨询, 讲授法律知识, 对合同诈骗、侵害商业秘密等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以案释法, 引导企业及其管理人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维护和促进企业依法生产、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合法竞争。

二是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 促进企业规范生产经营管理。检察机关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职能作用, 优化案件审理资源, 设立审理涉企案件专案组, 加大打击经济犯罪力度, 重拳打击侵财型犯罪, 为企业建设提供健康环境。

三是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 为地方企业发展营造健康、清廉的政务环境。要进一步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 在履行好检察职能的同时要主动深入企业, 有针对性地提出检察建议, 帮助发案企业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管理活动, 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企业内部经济犯罪案件的产生。

3. 要从为学校服务切入, 创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管理手段

一是在辖区学校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阵地。如由政法委牵头, 确定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担任辖区内中小学副校长, 把中小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 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 定期以讲座、座谈会、模拟法庭、写心得体会的方式, 在学校宣传维权工作。

二是及时将办理未成年人犯罪办案结果转化为向在校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预防效果。对涉及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 以结案为起点, 坚持一案一治理, 区分校方、家长责任, 有针对性地提出检察建议, 对影响大、有普遍警示意义的案件, 要进行一定规模的教育。

三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环节的社会管理。在检察机关原有未成年犯罪办案机构和办案组的基础上, 依法强化办案过程三项社会管理作用: (1) 对未成年人犯罪家底、住地调查取证中, 对各种轻微违法行为提出管理要求, 必要时争取当地政府、居委会、村委会共同加强轻微违法行为管理; (2) 对未成年人犯罪所在学校调查取证中, 加强学校预防违法犯罪行政管理; (3) 对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受害人询问取证中, 加强对不法侵害人的社会管理。

4. 要从服务农村建设和发展切入, 创新促进农村管理手段

一是关注农村外出民工、留守未成年人和空巢老人的权益保护。对侵害农民工、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的刑事、民事案件, 坚持从快办理。对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坚持可不捕的不捕、可不诉的不诉。

二是要积极参与农村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察机关要发挥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 协助党委建立完善农村职务犯罪预防网络和管人、管事、管财的预防制度。同时针对发案单位存在的问题, 认真研究涉农职务犯罪的规律和原因, 向党委政府提出预防对策。

三是要做好检察环节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的落实。认真抓好涉检信访积案化解工作, 采取综合措施, 力争尽快消化解决检察环节的信访积案。结合执法办案, 建立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检调对接等工作机制, 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新举措。高度重视敏感案件的办理及“三个效果”的统一, 防止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

5. 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互联网不仅是新

技术、新产业、新媒体, 也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思路指导下, 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 维护网上秩序, 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 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 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 认真评估舆情影响,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5)

综上,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检察机关应当立即行动起来, 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 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 把推动工作发展贯穿始终, 在更高的起点上, 推动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①②王文阁:《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方法》[OL].2010年09月29日, 法制网。

③王汝轩:《检察机关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若干思考》[OL].2010年12月13日齐齐哈尔市人民检察院网站。

④郭现营:《检察机关找准切入点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探究》[OL].2010年11月23日, 《河南日报》。

篇9: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虚拟社会;社会管理创新;定位;边界

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网络虚拟社会”时代,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更加明显,社会管理创新已经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创新。2010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如何担负起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使命?这是检察机关面临的一个崭新、重大、紧迫课题,也是本文旨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检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定位

(1)检察机关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角色定位。依据“公权法定”的观点,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积极参与和促进虚拟社会管理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紧紧结合其法律监督的具体实践,并不能越权去承担过多的社会管理职能,这是检察机关在虚拟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个基本定位。因此,检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角色不是主力军,而是重要的参与者。检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各种犯罪。同时,检察机关在虚拟社会管理中,还提供法治保障,参与制定社会游戏规则和行为导向、监督社会公共政策实施等作用,在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充当着保障者、、监督者等多种角色。

(2)检察机关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定位。检察权作为至关重要的执政权,是我们共产党领导人民执政的法治形式。检察机关通过履行侦查权、公诉权、诉讼监督权等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身就属于社会管理的职能机关之一,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我国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作用,虽然在宪法和法律中没有直接规定,但法律监督是社会秩序运行的要保障和法律运行的重要一环。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检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从这一点上讲,作为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其职能和任务最终是实现对社会秩序运行的管理。在虚拟社会中,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本职,通过履行职务犯罪侦查、预防、公诉等职能,多角度、全方位的延伸法律监督触角,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司法公正,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网民诉求,理顺网民的情绪,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检察机关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立足点

(1)立足推进网络虚拟社会矛盾化解。执法办案本身就是解决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的工作,是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首要任务和基本途径。离开了执法办案和矛盾化解,检察机关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检察机关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用互联网络信访、电子邮箱等方便群众依法就地反映问题,利用检察官微博、网络发言人官方网站及时回应舆论热点,减少社会对抗,让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及时表达、及时受理、及时解决。

(2)立足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新媒体、新产业,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更是新的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人们在享受网络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新型网络犯罪活动也找到了滋生的空间。由于网络犯罪具有低成本和隐蔽性的特性,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虚拟社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趋势日益增长,更趋明显。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威慑作用,依法行使批捕、起诉等职权,坚决打击利用网络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刑事犯罪,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网络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3)立足利用网络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检察机关可以利用网络收集职务犯罪线索,拓宽群众参与反腐新渠道,实现司法公正。让网络虚拟社会中网民的“喧嚣”变成检察机关的重要“耳目”,并确立一套有效的线索筛选、甄别和启动初查、立案的程序。让群众积极地参与进来,而不是再“散兵游勇”乱进行投诉和信访。应发挥法治舆论的导向功能,对于重大案件以涉检网络舆情热点的方式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广大公职人员在虚拟社会中也可以受到警示教育,起到职务犯罪预防的作用。

三、检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1)加强检察门户网站和网评队伍建设。完善检察门户网站,以检察院互联网站、网民集中的单位网站为平台,开辟以案说法、检察官说法栏目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制宣传,促进文明、规范上网。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规范正在办理案件的宣传报道工作。建立健全与新闻宣传部门沟通、网上舆情搜集、研判和分级应对、重大事件快速反应等机制,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快速便捷的优势,广泛开展检察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虚拟社会舆论环境。

(2)借助现实化手段推进虚拟社会管理创新。检察机关借助现实化的手段和方式在网上进行管理创新,依托检察职能充分利用网络这块阵地,利用门户网站、检察微博等平台,结合中央部署开展的专项治理工作和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网络预防机制,加强职务犯罪分析、警示教育、检察建议和预防调查、宣传、咨询等工作,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规范化建设。

(3)依托检察机关职权完善网络立法。检察机关应当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政策研究,进一步研究虚拟社会管理中的法律盲区,根据网络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电子证据、虚拟财产、个人隐私保护、治理网络犯罪等相关司法解释和提出立法建议,建立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网络法律体系,弥补网络空间的法律真空,为虚拟社会管理提供实在的法律约束机制。检察机关依托之行之有效坚决打击各种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发挥法律规则的治本功效,调控社会秩序,为依法治理网络虚拟社会提供完善的法制保障。只有以法制化手段促进虚拟社会管理,优化网络生态,才能使网络治理从“人治”走向“法治”,使虚拟社会才能有一个健康有序发展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建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检察日报,2010年2月2日

篇10:谈检察机关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实践证明,检察建议在预防犯罪,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检察建议,首先要注重合理性,要讲事实,摆道理,这样才易于被相关单位所接受;其次,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犯罪发生的具体成因,管理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检察建议,要有的放矢,不能空穴来风;第三要有可采性,建议的对策要便于操作,便于实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际效果。

二、靠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维护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作依托,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提高公民的安全感,当前情况,就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检察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员单位,且负有法律的职能,所以更应承担更多的职责,更好地落实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要抓住“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措施不动摇,不但要强化“严打”力度,更要加强防范力度,配合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充分发挥督导、检查、协调的职责,把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好,提高公民的安感度。

三、靠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检察机关应当有效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黑恶性质犯罪,以突出的打击成效,彻底遏制严重刑事犯罪势头,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和谐的社会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四、靠预防职务犯罪 惩治腐败现象发展和谐官吏腐败历来是困扰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是影响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通过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取信于民。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认真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清除腐败发生的根源,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从而创造廉洁的政务环境,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上一篇:会创意节目策划方案下一篇:房地产开发项目招商会县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