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保护经济技术路线

2024-04-17

三江源生态保护经济技术路线(共14篇)

篇1:三江源生态保护经济技术路线

中清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江源区在江河水流循环和大气环流中的枢纽作用使之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根据有关历史记载、统计资料和科学知识,本文对中清以来各主要时期三江源区的`人口变迁、人类活动规模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测算和评估,以期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性保护和建设提供依据.

作 者:景晖 徐建龙 Jing hui XU Jianlong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刊 名:攀登 英文刊名:ASCENT 年,卷(期):2005 24(3)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三江源区   人口变迁   人类经济活动   生态环境  

★ 刍议三江源地区观光农业资源的现状和开发对策

★ 茌平县水资源现状及对策

★ 内蒙古羊绒市场现状及对策

★ 图书馆人事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 零售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 浅谈南充市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及对策

篇2:三江源生态保护经济技术路线

子课题: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农林作物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

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除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外,还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气污染等。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产品及农作物秸秆、畜禽尿粪、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农业或农村废弃物。其中农药是农业面源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对水环境、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很大,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可见开展农林作物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工作,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减少农药施用量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显得十分重要。目前赣州的主要农林作物有水稻、花生、脐橙、油茶、烟草、蔬菜等,使用农药量较大的是水稻、脐橙。本项目从绿色生态的角度出发,采取试验示范方法,重点开展水稻、脐橙的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实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达到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目的。同时采用归纳、引用、总结的方法开展花生、油茶、烟草、蔬菜等要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工作。

二、研究目标

(一)明确农药对赣州农业面源污染危害程度

通过调研、检测了解农药对赣州水环境、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程度。

(二)形成一套符合赣州生态特色的赣州的主要农林作物病虫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用二年时间初步形成一套符合赣州生态特色的赣州的主要农林作物病虫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形成降低农药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体系。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小组根据科学院对本项目专题设置和研究内容,从经费、人员角度出发,结合实际,主要开展如下研究:

1.水稻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2.脐橙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3.花生、油茶、烟草、蔬菜等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四、研究思路

本项目从绿色生态的角度出发,采取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开展水稻、脐橙的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通过生物防治、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改善农药使用方法等,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达到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目的。同时采用归纳、引用、总结的方法开展花生、油茶、烟草、蔬菜等要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工作。

五、计划进度与考核指标

2014年:制定总体方案,明确各参加人员分工,制定2014年具体研究实施方案,开展水稻、脐橙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初步形成水稻、脐橙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主要技术;进行农药对赣州水环境、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情况调查,提交一份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2015年:根据2014年实施情况,修正研究方案,调整研究内容,继续开展水稻、脐橙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研究工作,同时进行花生、油茶、烟草、蔬菜等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历时2年形成一整套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林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控制技术与控制面源污染的示范技术,示范基地50亩。发表学术论文1-2篇。

六、2014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脐橙园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一)、负责人:赣州市柑桔科学研究所 夏长秀

(二)、主要研究内容:目前脐橙园主要的病虫害为:溃疡病,黄龙病,红蜘蛛,粉虱,介壳虫,木虱,潜叶蛾。本着开展生态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和绿色防控为目的,针对以上病虫害的不同发生期和为害特点,现具体提出如下主要研究内容:(1)清园与不清园对主要病虫害防控的研究;(2)不同修剪方法对主要病虫害防控的研究;(3)密植园对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研究;(4)不同喷药时期对防控溃疡病的研究;(5)筛选防控木虱的药剂;(6)研究防控黄龙病的综合防治措施。(7)在完成前6个试验研究后,总结集成技术进行基地示范。前6个试验在2014完成,第7个试验在2015年完成,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特制订以下具体实施方案。

A、清园与不清园对主要病虫害防控的研究

本试验在2014年1月进行,通过本试验来明确清不清园对主要病虫害防控的影响,以便掌握哪些主要病虫害能在赣南越冬和清园能否减少全年用药次数。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区试验预计在赣州市柑桔研究所内进行(现因黄龙病的问题,很难确定在哪实施试验),以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为试验对象。1.2试验设计

把一片果园一分为二,其中的一份在2014年1月进行清园,另一份不清园,每一份分成三个小区,每个小区算一处理,三个小区算三个重复处理。1.3试验实施

在1月中旬用机油乳剂加防病防虫的药对脐橙树进行喷药清园,同时把病虫枝进行清理,而不清园的片区不做任何处理。1.4调查试验结果

2014年全年调查与记录发生在清园与不清园的片区内6个小区的主要病虫害与危害情况,并记录对清不清园片区内全年病虫害防治用药次数。

B、不同修剪方法对主要病虫害防控的研究

本试验于2014年3月进行,通过本试验来明确哪种修剪方式能更好的减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以期达到减少全年用药次数,降低农业面污染源。

1.1试验材料

小区试验预计在赣州市柑桔研究所内进行(现因黄龙病的问题,很难确定在哪实施试验),以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为试验对象。1.2试验设计

在同一果园以10棵树为一处理,重复3次。

1.3试验实施

在3月中旬采用开天窗或开门式大枝修剪及短截式修剪三种修剪方式对丰产期的脐橙树进行修剪。1.4调查试验结果

2014年全年调查与记录发生在这三种不同修剪方式脐橙树上的主要病虫与其危害情况,并记录对这三种修剪方式全年病虫害防治用药次数。

C、密植园对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研究

本试验于2014年1月进行。脐橙三大主产区信丰、安远、寻乌大部分果园是密植园,密植给脐橙的病虫害防治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想通过本试验明确密植栽培方式对脐橙病虫害的防治带来哪些不利因素及这些因素给主要病虫害的防治造成哪些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区试验预计在赣州市柑桔研究所内进行(现因黄龙病的问题,很难确定在哪实施试验),以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为试验对象。1.2试验设计

选择一密植果园,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选择3棵树作一小区处理,每小区重复3次。1.3试验实施

在1月对这45棵树进行挂牌定位定树。1.4调查试验结果

2014年全年调查与记录发生在15个小区的主要病虫害与危害情况,并记录该密植园全年病虫害防治用药次数。

D、不同喷药时期对防控溃疡病的研究

本试验于2014年脐橙春梢萌发5mm左右时进行。通过雨前雨后用药防治溃疡病做对比,看哪种处理更能有效的防治溃疡病。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区试验预计在赣州市柑桔研究所内进行(现因黄龙病的问题,很难确定在哪实施试验),以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为试验对象。1.2试验设计

在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园内随机选择老叶有溃疡病的脐橙树24株,每2株一个处理,共12个处理,在雨前用防溃疡病的药做3处理,另3个处理用清水喷洒做对照;在雨后用同样的防溃疡病的药做3处理,另3个处理也用清水喷洒做对照。1.3试验实施

在下雨前和下雨后进行喷药,只喷嫩梢,喷药时要求树上没有水。1.4调查试验结果

喷药15d后调查病情指数与发病率。

E、筛选防控木虱的药剂

在掌握赣南木虱发生规律的情况下,对防治木虱的药剂进行筛选,以期筛选出替代早期行之有效防治木虱的有机磷农药。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区试验预计在赣州市柑桔研究所内进行(现因黄龙病的问题,很难确定在哪实施试验),以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为试验对象。1.2试验设计

查阅与搜集及借鉴防治木虱较成攻的省份经验,结合我市木虱发生规律及特殊的气候条件,选择几种允许在柑橘上使用的内吸性或触杀性强的农药进行单剂或复配方对赣南木虱进行药效试验,每试验设3重复,每处理为2棵树。1.3试验实施

在7月中旬木虱发生高峰期用不同的药剂对木虱卵、若虫、成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1.4调查试验结果

于药后3d、7d、15d分别调查试验结果,方差分析防治效果。

F、研究防控黄龙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治黄龙病的特效药,虽黄龙病不可治但其可防可控,只要切断黄龙病的传播媒介木虱、病源体(黄龙病树)及阻止带毒苗木进入产区和果园就可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基于此,提出如下综合防治方案:

a.冬季清园:用内吸性强和触杀性强的两种农药复配加机油乳剂进行冬季清园,清完园后把黄龙病树及弱树砍伐,黄龙病树树兜需要用机油或除草剂涂抹后用薄膜盖住加土覆盖,防止其再次发新梢。

b.下足基肥和芽前肥:冬季清完园后要下足基肥,在春梢萌发前要下足芽前肥。

c.春梢期防好木虱:在春季防治溃疡病时加入内吸性强和触杀性强的两种农药来兼治木虱和其他柑桔类害虫。

d.及时挖除新的黄龙病树:在春、夏梢转绿后检查果园是否有黄龙病树,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打药挖除。

e.控梢:抹除早、晚夏梢和秋梢,适时放一次夏梢,放夏梢前用内吸性强和触杀性强的两种药加机油乳剂喷一次药,梢抽至5毫米左右时再喷一次,喷药时在树上挂上黄板诱杀打药时逃逸的木虱成虫。

f.加强新梢特别是夏、秋梢抽梢期的管理:在抽梢期每隔10天需巡查果园一次,及时发现木虱幼虫为害的嫩梢,并对其进行挑治或抹除。

g.最好不补种小树苗,如要补种需用无毒苗且要与成年树区别管理,每发一次梢最后打一次药。

h.在果园周围最好种植一圈非芸香科的植物作为防护带

在2014年分别选择有黄龙病树和无黄龙病树的果园各一个,用以上综合防治方案进行果园管理,到2014年冬季统计这两果园的发病率,看是否能有效的降低黄龙病的发病率。

G、技术集成与示范

在2014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有效的防治主要病虫害技术,于2015年在50亩的丰产纽荷尔脐橙园进行示范,以期达到对脐橙上主要的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同时提交一份技术报告和发表1篇相关学术论文。

〈一〉、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试验2014年实施方案(一)、负责人: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钟珺

(二)、试验目的: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因为企业或个人的逐利行为,市场上不规范的农药泛滥,农民又对农药缺乏认识,新型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导致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的大量重复使用、超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对当前粮食生产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实验目的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生物农药为主,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对大面积的早晚稻主要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以到达合理使用农药,减少使用农药,减少农药使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并把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病率控制在要求范围(5%以下)之内,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三)、试验地点: 信丰县试验基地

(四)、试验方法:

1)、选集中连片不间隔相连的稻田50亩作为试验示范用地.用当地当家抗病抗虫的水稻相同品种,用种量按种子要求,统一浸种育秧培育壮秧,做好秧苗管理,打好“送嫁药”避免虫源病源从秧苗带入大田。2)、移栽前大田内及田埂杂草统一清理和处理。3)、按期移栽并做好田间统一的合理的肥水管理。

4)、移栽后按期进行田间主要病虫害(螟虫,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的调查,并按防治指标选用先进新型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生物农药对发生的病害和虫害进行统一用药防治。螟虫:

农业防治:主要采取消灭越冬虫源、灌水灭虫、避害等措施。①冬闲田在冬季或翌年早春3月底以前翻耕灌水。早稻草要放到远离晚稻田的地方曝晒,以防转移危害;晚稻草则要在春暖后化蛹前做燃料处理,烧死幼虫和蛹。②化蛹高峰至蛾始盛期,灌水淹没稻桩3~5天,能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减少发生基数。③避免单、双季稻混栽,有效切断虫源田和桥梁田之间的联系,降低虫口数量。④单季稻区适度推迟播种期,可有效避开二化螟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峰期,降低危害程度。⑤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在一代化蛹初期,先排干田水2~5天或灌浅水,降低二化螟在稻株上的化蛹部位,然后灌水7~10厘米深,保持3~4天,使蛹窒息死亡;二代二化螟1~2龄期在叶鞘危害,也可灌深水淹没叶鞘2~3天,能有效杀死害虫。

药剂防治:早、晚稻分蘖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卵孵高峰后5~7天,当枯鞘丛率5%~8%,或早稻每亩有中心受害株100株或丛害率1%~1.5%或晚稻受害团高于100个时,应及时用药防治。药剂选用康宽或稻腾。稻纵卷叶螟:

农业防治:选用抗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药剂防治: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的策略,应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蘖期为害严重代别的原则。药剂防治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后1-3天施药(50丛卷叶包大于20个时),结合其它病虫害的防治,灵活掌握。

药剂选用20亿单位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康宽、稻腾。稻飞虱:

农业防治:稻飞虱的发生与迁入虫量、气候、水稻品种和生育期、栽培管理技术、天敌有密切关系。

(1).白背飞虱迁入虫量是左右主害代发生程度的重要基础,而决定种群发展前提是食料和气候条件。

(2).褐飞虱喜温湿,生长与繁殖的适温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在80%以上。“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是褐飞虱大发生的气候条件;白背飞虱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为80%~90%。(3).水稻品种,如果是抗虫性弱的品种且水稻株型具有口十宽、秆矮、群体间比较荫蔽的农艺性状,容易构成稻飞虱繁殖的有利生活环境。

(4).多施或偏施氮肥,稻株徒长、叶色浓绿和茎秆幼嫩,为稻飞虱提供了丰富的氮素营养物质,危害较重。

因此应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药剂防治:在易发期增加田间调查次数,密切监控期数量的消长。做到及时用药。(分蘖期每10丛虫量50-80,穗期每10丛虫量100-150)。药剂选用唏啶虫咹或比蚜酮。稻瘟病:

农业防治:根据当地预报及时检查田间症状。合理施肥管水,底肥足,追肥早,巧补穗肥,多施农家肥,节氮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迟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1)、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不用带菌稻草作苗床的覆盖物和扎秧草,(2)、不种植感病品种,选用抗病、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3)、用无病土做苗床营养土,用药土做播种后的覆盖土,(4)、向大田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的混合药,(5)、肥料管理: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采取“测土配方”技术,和“早促、中控、晚保”的方针,重施基肥,科学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6)、水份管理:浅水勤灌,防止串灌;烤田适中。

(7)、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8)、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或高温沤肥。

叶瘟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初见发病或发现发病中心就要防治。

药剂防治:大田分蘖期开始每隔3天调查一次,主要查看植株上部三片叶,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上急性型病斑,即应施药防治;预防穗瘟根据病情预报,以感病品种,多肥田为对象,掌握破口期分别抽穗时打药。药剂选用75%三环唑或40%稻瘟灵(富士一号)加入2%春雷霉素或展着剂效果更好。常量喷雾,重病田喷药2次,间隔7~10天。纹枯病:

农业防治:纹枯病在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所以应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感病率为50丛中大于10丛时用药。药剂选择:井冈霉素、苯醚.丙环唑、丙环唑、己唑醇、申嗪霉素,喷雾时要保证用水量,喷到稻株中、基部。用药时间:下午4点后。5)、每次用药后进行用药效果调查,若未达到防治效果必须找出原因并采取补治措施以达到防治效果。

4、调查记载:

1)、田间主要病虫害的调查:在水稻生育期中病虫害易发前期和易发期做好调查计算发生率和发病率,并做好预测预报。

2)、每次用药防治后的用药效果调查,并计算防治效果。

篇3:三江源生态保护经济技术路线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作业机具的选择

1.1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首先要掌握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路线及要求, 要因地制宜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在选择技术模式的过程中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①符合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要求;②贴近当地耕作习惯;③实现节支增收。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 建三江管局逐渐形成了碎秆覆盖技术模式, 种植的作物以一年一作玉米为主。

碎秆覆盖技术模式工艺流程:玉米机械收获→机械秸秆粉碎抛撒→春季根茬处理→春季免耕播种→化学或人工除草→中耕。 碎秆覆盖模式减少了冬季风蚀。

1.2 作业机具的选型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关键环节是秸秆处理和播种, 选用什么样的机具进行秸秆、根茬处理作业, 保证播种质量, 关系到这项技术在一个地区能否推开。机具的选择:①能满足作业技术要求;②价廉实用;③兼顾利用农民手中现有机具。

玉米收获机械的选型, 对玉米的收获质量有很大影响, 一般选用机型: CASE2366、CASE1640、CASE1460、JDL3518CTS和改装轴流滚筒后的1075等系列的联合收割机。使用凯斯系列收获机收获玉米, 破碎率约为1%;使用3518CTS联合收割机, 破碎率约1.5%;使用1075等系列改装轴流技术的联合收割机, 破碎率约2%。玉米割台一般选用凯斯、约翰·迪尔和石家庄生产的。在冬收玉米时, 要做好玉米秸秆的抛撒工作, 为翌年春季播种奠定基础。

大豆、玉米原垄互卡技术关键在农机具, 尤其是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 对作业机械要求非常高。建三江管局八五九农业分公司机务工人, 经过反复推敲, 终于研制成功了适合三江平原白浆土质的原垄卡种机械。把大豆精量点播机改装为破茬刀施肥、圆盘开沟器播种、圆盘式起垄器覆土, 解决了玉米茬原垄破垄难、覆土难的问题, 经济效益显著。据分析:实施原垄卡种的耕地, 土壤成团粒结构, 通透性好, 有利于作物抗旱防涝。同时, 土壤表面耕层不被破坏, 可以减少黑土层流失, 保持耕地肥力。

2 如何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2.1 积极谋划, 重点落实

一是确定发展思路。中心示范、扩大推广、因势利导、创活机制、局部推进、重点实施, 推进旱作农业生产向节约型和可持续方向发展。二是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根据建三江管局旱田较集中的4个农场的耕地面积, 以及玉米种植面积等实际情况, 对保护性耕作实施进行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2.2运用多种工作方式, 全面推广

一是政策牵动。灵活运用项目资金, 以补贴机具、补贴作业等不同的形式, 给予农户进行补贴, 让许多犹豫观望的农户加入到保护性耕作行列中来。二是部门发动。结合农场、管理区实际情况开展保护性耕作。三是注重保护性耕作效果宣传, 用实际的差异来说服人, 促进传统耕作向保护性耕作的转变。四是狠抓培训指导工作。加强农机队伍专业化培训及农户培训, 建立一支过硬的专业化队伍。

2.3坚持标准, 强化管理

在管理上, 建三江管理局制定了多项有关保护性耕作规章制度, 做到有章可遵、有规可循、有矩可执, 并严格遵守标准化作业。同时大力推进以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油、减少空行、复式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化节本技术, 实现了农业资源有效、合理利用,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4因地制宜, 建立有效发展机制

篇4:三江源生态保护:投入75亿之后

2013年8月上旬,本刊记者来到位于黄河源区的玛多县,沿唐蕃古道向黄河源头所在的曲麻莱县出发。沿途经过的草原上时常可见一片片牧草稀疏的沙砾滩,大风刮过,这些沙砾滩即刻成了沙尘源。

“这就是‘黑土滩’,荒漠化的前兆。”在花石峡,玛多县农牧局局长朵华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于地处世界屋脊的三江源地区来说,这种“黑土滩”现象如不及时“治疗”,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并危及周边草场。

据统计,三江源区的1. 5亿亩退化、沙化草地中,失去生态功能的“黑土滩”面积达7000多万亩。庆幸的是,在玛多县境内已经有一些“黑土滩”长出了两三厘米高、纵向排列的矮草。

“这是人工补播的青海本地草种。”2013年4月,通过5524万元的投资,玛多县对境内55. 24万亩的“黑土滩”开始了这样的治理。

“黑土滩”治理属于国家项目。从2005年国务院正式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青海境内大规模的“黑土滩”治理也陆续进入高潮。按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国家计划投入75亿元,利用7年时间,使三江源区域的退化、沙化草地得到治理和恢复。

除了“黑土滩”治理,75亿元的投入对象还包括封山育林、草原防火、森林防火、鼠害防治、沙漠化治理等项目。

眼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进入最后的评估验收阶段。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一定控制,局部有所改善。

而在青海省境内,对于这样的成效人们多抱有“审慎乐观”的态度。在国家连续投入7年之后,哪些经验和做法是值得继续的?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是怎样的关系?三江源地区要发展怎样的经济和产业?国家的生态补偿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牛羊是天生的牧场管理者

进入黄河源区的高原牧场,铁丝网围栏随处可见,草原上还堆放着成捆的铁丝网,准备拉起新的围栏。

在玛多县,当地牧民告诉本刊记者,这些围栏要么是用于退牧还草,要么是用于保护湿地、封育草场,总之是国家为了恢复三江源的草原生态而进行的努力。

围栏计划初衷是好的,但期待中的草场恢复却不一定顺理成章。在曲麻莱县,牧民扎西多巴在围栏禁牧后发现,铁丝网内围起来的草场里,草越长越高,越长越密,能长到20厘米左右,但全都是黄草,而围栏之外允许放牧的草场早已是绿油油一片。

站在围栏边缘,把铁丝网内20厘米高的黄草扒开,可以看见草的上半截是黄色,下半截是黑色,而最底部则露出稀疏幼嫩的绿草。

“围起来保护草,结果怎么把草保护坏了?”扎西多巴无法理解。

这个疑惑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虎看来是有答案的。吴玉虎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又曾在黄河源区做过5年草原站站长。

他告诉本刊记者,去年的黄草长得高,今年的草还没长,因为长出来一点儿,就在去年的草里捂着,一下雨、天一热就烂了。

“牛羊没有吃,黄草还在,绿草就长不出来。”吴玉虎说,牛羊是天生的牧场管理者,它们健康或生病的时候会啃食不同的草,这种选择性的啃食使得草场能够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吴玉虎说,牛羊吃草对草有刺激作用,它们是协同进化,不是牛羊一吃草草就死了,草受到被吃的刺激,也要想办法再长。牛羊对草场的适度踩踏则控制着一些草原动物如鼠兔、草原鼠的种群数量,减少对草场的破坏,它们的粪便更持续地为草场提供天然养分。

64岁的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甘达村村委书记叶青有另一种担忧。他说,过去牧民住得很分散,但每家每户都会各自保护自己的草场。实施了围栏计划,进行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后,人们的搬迁对草场的恢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此同时,外来人员对草地的挖掘、开采和破坏没有人及时阻止,也给了野生动物偷猎者可乘之机。

在三江源地区的高海拔草原上,这样的围栏不但限制了牛羊的活动范围,也制约了野生动物的活动,一旦遇到猎食者追捕,它们仓促逃生中难免不被网围栏挂住。一些被围栏阻隔的藏原羚,为了到湖泊边去饮水,更得设法穿越数道围栏,增加了它们的生存风险。

主因是过牧还是气候变化

在青海省境内,像吴玉虎一样对围栏禁牧做法有不同意见的专家并不多。他表示,这是一项从国家到省内贯彻执行多年的生态保护政策,生态恢复效果受到很高评价,但为此也投入巨大。实施到今天,更要从青海的本地经验出发。

“禁牧之后,特别是牧民移出的一些草场,现在恢复得比较茂盛,但如果长年不利用,各方面养分跟不上,草场质量就不高,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区别开,在一些草场恢复已经很好的区域可以适度利用,放牧也有利于草场的更新。”当地基层政府的禁牧工作人员朵华本,以当地经验这样分析。

围栏禁牧政策的前提是“过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周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牧区的主要问题仍是过度利用导致的草原生态逆向演替。在这一趋势尚未扭转的情形下,适当地采取休牧、轮牧、禁牧等措施是有必要的。“显然还不具备调整政策措施的条件。”李周说。

而吴玉虎认为,三江源的草场退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因素,而不是近年来所说的“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在牧民的定居点周围存在,只是局部的。”

中科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沈永平也向本刊记者表示,主要是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源区的生态恶化。该所200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曾明确指出:气候变化是黄河源区生态恶性循环的根源所在。

nlc202309010331

朵华本则告诉本刊记者,在玛多县境内,“过牧现象”存在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延续着农业学大寨和牧业学盐湖这样的口号,实际的体现就是养很多牲畜,当时确实对草场有破坏。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牲畜在减少,草场还是不行,主要原因是雨水越来越少,干旱明显。

“1979年,玉树和果洛两个州,牲畜的数量出现一个高峰,后来猛降,特别是 2000年以后,生态保护措施上来了,一直是处在减畜的过程中。”参与三江源保护的民间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负责人吕植,根据青海省社科院院长景晖的研究结果,比较了玉树和果洛两个州的数据,得出以上结论。

减了这么多的牲畜,为什么主流的观点仍然说是因为过牧,草原需要围栏计划吗?吕植表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缓冲和恢复能力,一旦越过了这个阈值,生态状况就可能走下坡路。所以有这样一种可能:从总体上来看,尽管减畜了,牛羊比原来少了,但牛羊的数量仍然超出了三江源生态系统能够承载的数量。

“草地生态修复一定不能忽略牧民的需求,但也不能据此作出草地生态系统不能没有放牧的推论。放牧毕竟是人的需求而不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需求。草地生态系统循环所需要的食草动物可以是家畜,也可以是野生动物。不放牧不利于草场生态修复的看法有片面性。” 李周说。

李周也承认,过度放牧和过度保护,都会扰乱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链,造成草原生态功能退化。“如何运用适当的方式和强度,使生态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下政策研究的急迫、重要任务。”

草原上的招鹰架

牧民、基层政府的执行者以及地方学者,对围栏禁牧效果提出不同意见,更多是基于经验。这种经验是否可靠?能否依赖于此,适时作出政策调整?

“这些保护的经验是从当地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尽管这些知识看起来可能有些混乱,甚至被贬低为落后,但却在数千年中保护了当地的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吴玉虎表示,围栏保护的做法是从内蒙古沿用而来,但是三江源地区与内蒙古的地形、气候有极大差异,需要区别对待。

“三江源的发展政策制定当中,需要发现千百年延续下来的放牧制度,即游牧文化的合理内核,顺应文化演进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家民委监督检查司民族管理处处长胡敬萍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平衡发展论坛上说。

胡敬萍认为,草场的形成、植物群落的分布,都与放牧的牛羊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果这个关系被打破,将来带来的还有整个社会组织结构与关系的失衡。而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把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在剥离,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护草原的生态,保护三江源的生态。

事实上,基于黄河源区当地经验的调整,已经在基层实施。

在三江源地区采访,一路走来,时常会见到草原上每隔几百米就竖起一根3米多高的木杆,顶端固定着一个小木箱—这是草原上近来兴起使用的招鹰架,目的是防治鼠害。

“玛多县鼠类危害面积占到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以上,用剧毒化学药物杀灭鼠兔,结果鼠兔的天敌老鹰、沙狐等却因为二次中毒越来越少,而鼠兔却越杀越多。”朵华本说。

鼠兔作为三江源地区高原生态食物链的一环,“灭鼠计划”如今改为了“鼠害防治”,招鹰架不失为回归自然的做法,其实就是给鹰提供一个人造平台,既扩大了鹰的视野和控制范围,也为鹰提供了产卵孵雏的巢穴。

在玛多县境内,翱翔的雄鹰时时可见。防治区平均有效鼠洞数由实施前的每亩1500个减少到了60个。

措池村的授权保护

三江源2003年建立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面积是15. 23万平方公里,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不同,它被分为六大片,18个保护分区,牵涉17个县市,70个乡镇。

对于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德海而言,最头疼的问题是“由谁来保护这15. 23万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作为林业系统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8年来,人员编制基本维持在13人。保护区管理局下属管理分局、保护管理站,保护管理站下面管的点等机构和人员现在还没有配备齐全。黄河源头所在曲麻莱县保护站,都是当地政府抽调的一些临时工作人员。

要在海拔4000多米的三江源雇人做保护工作,因为诸多因素也难以实现。“首先外来人员对高海拔不能适应,对高寒地区的环境也不了解,即使能适应,外来人员也没有办法长期在那里工作。”张德海说。

几重困境下,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决定作一个尝试,让当地牧民来当保护者。

试点选在了可可西里以东,长江源头临近的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措池村。这里是野牦牛成群、藏羚羊四处奔跑的保护区。早在2002年,措池村就自发成立了生态保护小组,其主要工作是记录当地见到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制止外来人员盗猎野生动物。

“有了巡护证,再有人跑来采矿偷猎,我们就会出示证件,这就显得比较有威力,我们已经制止了很多例。”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措池村书记嘎玛告诉本刊记者,在保护工作中,授权很重要。

自2006年起,政府与当地村民签订保护协议,明确各方责权利和保护成效,实施协议保护,村民基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愿得到了政府认可。措池村从此开始实行社区自愿保护。

在措池村,每户不仅负责管理自己的草原,定期监测,冬天增加保护巡护,规定放牧要照顾野生动物的生存,还要负责清理公路沿线的垃圾,阻止打猎,甚至还有处罚权。

如今,12户牧民自愿退出草场用于保护野生动物,野牦牛栖息地从之前的曲麻莱地区扩大到了通天河南岸,野牦牛、藏羚羊、野羊数量都有了增加。

nlc202309010331

“希望未来在牧区的地方,不断加强保护,授予‘保护权’是我们保护草场最好的武器,希望协会和政府部门给予我们更多处置权。”嘎玛对本刊记者说。

在青海省委党校教授马洪波看来,仅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来保护,显然不能对三江源广袤保护区域实行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存在社区基础。牧民不但天然具有保护生态的意识,组织程度也比较高。”

“保护权是核心,谁运用这个权最有效?还是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民。”张德海透露,眼下,措池村的授权保护做法还在继续探索,青海果洛县的两个乡也开始了尝试。

75亿元够不够

在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当本刊记者看见清冽的一弯溪水从约古宗列盆地淙淙流过,几乎无法相信这涓涓细流就是孕育了整条黄河的源头所在。

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效益,也是超越想象的。

从保护的面积来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所辐射的影响区域包括三大流域的面积:长江流域是180万平方公里,澜沧江流域是16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75万平方公里。可以说,三江源辐射的三大流域有27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近1/ 3。

而其作为世界第三极,也是自然环境变化最为剧烈的一极,其对气候和我国水资源的影响毋庸置疑。

那么,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到底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外界首先观察的就是投入的资金。2005年国务院正式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工程后,计划投入75亿元,这样的投入力度曾一度引起争议,有舆论认为多了,有舆论认为少了。

“与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任务相比,其实这个数字是太少了。”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平衡发展论坛上指出,还是要更加突出三江源的重要性。2010年他曾致信中共中央,信中明确写道:这75亿是远远不够的,在“十二五”期间,不应该是75亿这样的概念。

韩启德的观点在孙发平等人所著的《中国三江源生态价值及其生态补偿研究》中得到支持。根据孙发平等人的估算,三江源的生态服务价值已经占到全球生态服务价值的5. 12%,据国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专家Constanta估算,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约为160000亿~540000亿美元。如此,75亿元的投入远远不够。

复杂的生态补偿

针对三江源作为国家的主生态功能区,也有不少业内专家提议,应当在技术操作层面作出改变,以地方基层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为标准来划拨中央的生态补偿基金,按照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补偿。

在青海省境内,各层级的政府官员也认为生态补偿将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然而,生态补偿本身仍是复杂难解的。

韩启德认为,现在中央政府的补偿问题,不能再以工程项目来补偿,而应该从长效财政的机制上整体的给予补偿。要分隔计算,最后在科学的基础上给予测算和整体的补偿,而不要再分隔成一个个项目进行补偿。

“但是,以中央财政来看,到底应该怎么来计算?大概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另外给了生态补偿以后,它的管理、监测和考核的机制至少现在来讲不够完善。”韩启德说。

“这样,只能引起人们对生态补偿的重视,但却导致无人埋单。”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提醒,生态效益评价指标逐步纳入补偿标准已是国际趋势,但国内在操作上仍有困境。在国内,地方市场上根本没有这笔账,也没有一个标准,如果像国际上一样,把所有的生态效益指标算进来,往往会得到一个天文数字。

无论中央对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补偿将采取何种方式,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工程仍在继续。

张德海向本刊记者透露,投入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第一期即将结束,第二期也已进入实施阶段,而中央对于第二期规划的批准还没下来,为了政策的延续性,今年是由青海省先行垫资执行。(特约撰稿付汶卉对本文亦有贡献)

篇5:等级保护整改的技术路线

等级保护整改的技术路线

去年6月份以来,全国范围内的重要信息系统普遍开展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到现在为止定级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将进入整改阶段.

作 者:沈昌祥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刊 名:信息网络安全英文刊名:NETINFO SECURITY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篇6:保护三江源倡议书

三江源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在全国环境保护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该地区开展“金太阳援助工程”,让三江源的“无电村”、“无电户”利用光伏发电设施实现通电,以最先进的环保低碳理念和技术给老百姓带来光明,既满足了老百姓的基本照明需要,又有利于全国人民树立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特别是可以使三江源的少年儿童从小对清洁能源有了认知,切身感受到高科技和环保低碳的价值。此项活动意义重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在此为三江源的百姓呼吁,希望富有责任和爱心的上市企业和资本市场各类机构积极参与“保护三江源”专项公益行动,推动“科技环保”、“低碳扶贫”的公益理念,为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承担一份应有的社会责任。

保护三江源,让我们一起传递财富智慧、传播企业文化与美德。

篇7:三江源地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代表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生产是以有机农业为主,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有机结合.它用生态学原则来管理和建立一个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包括农、林、牧、副、渔及其加工等都不是简单的集合,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作 者:苏多杰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 刊 名:青海科技 英文刊名:QI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2 9(1)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8:三江源生态保护经济技术路线

关键词:小三江平原地区,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评价,水土资源开发利用

小三江平原地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行政分区图见图1,总面积6.3万km2,地势平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120~140d,全年日照时数2 400~2 500h,多年平均降水量450~650 mm,土壤主要有黑土、棕壤、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区内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水土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合农业发展,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成为实现《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主要承担区域。但小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影响粮食稳产高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小三江平原地区相关承载力进行研究[1,2,3,4,5]。目前对小三江平原地区的承载力研究大多侧重于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如任守德等[6]对三江平原区域进行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但没有考虑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韩丽伟等[7]对三江平原地下水承载力进行评价,没有考虑地表水资源的利用以及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姜秋香等[8]对小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虽然考虑了生态经济的影响,但侧重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本文在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以小三江平原地区的桦川县、萝北县、宝清县、鹤岗市、抚远县、饶河县为代表,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小三江平原地区进行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评价。评价结果可为协调小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以实现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目标。

1 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分级标准

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本文在综合考虑水土资源生态经济承载力众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小三江平原地区进行承载力研究。

1.1 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水土资源与生态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可操作性强、系统性强、层次性强、地区性突出等原则,在充分考虑小三江平原地区现状的基础上[9],建立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划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经济承载力;二级指标为水资源的支持力和压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背景值,生态的破坏、补偿和评价,经济的效益等;根据二级指标选取30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1.2 指标分级标准

评价指标标准的划分是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取决于指标分级标准是否合理。参照其他学者的分级标准[10],经专家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小三江平原地区的特点,进行小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的标准划分。参考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或已有的研究成果[10,11]确定三级指标的可承载理想值和可承载临界值,对于无法获得的数值通过对相关的专家进行访问调查确定并修正。

2 评价模型

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小三江平原地区进行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评价。

2.1“标准”模糊综合评判法

“标准”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模糊关系合成原理,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将被评价的事物(指标)的模糊指标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进行量化,形成对应指标评价的隶属度函数,乘以评价因素的模糊权重向量矩阵,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12,13],评价步骤如下:

步骤1: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和评价集。

因素集(评价指标)可表示为:U={u1,u2,…,un},其中ui(i=1,2,…,n)代表各评价指标。评价集可表示为V={v1,v2,…,vm},其中vj(j=1,2,…,m)代表各指标评价等级评语。

步骤2:确定隶属度函数μ(x)。

将指标现状值与评价标准相比得μ(x),μ(x)只能在[0,1]区间连续取值,隶属度数值愈大,隶属资格愈高。常用“降半梯形分布图”法[14]。解析式为:

每个指标的隶属度按顺序排列后得到隶属度矩阵R[15]。

步骤3:确定权重矩阵。

权重决定多目标决策的精度,是多目标决策的关键。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过程。本研究当中各指标的权重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实地情况,专家讨论,参考相关资料及利用相关软件计算,得出权重矩阵A。具体求解步骤以及理论过程参阅许树伯的《层次分析法原理》[16]。

步骤4:计算结果。

利用公式:B=A·R计算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其中:A为权重矩阵,R为隶属度矩阵。

步骤5:进行承载力评价。

2.2 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标准”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过程中最大隶属度原则会出现取大取小算法问题,导致一些重要信息的丢失。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17]采用加权平均的原则对“标准”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改进,可有效避免取值问题。将“标准”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结果B中的每个向量值乘以量化分数并加和得到最终综合评分,其中n为评价分级的等级个数。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指标和内容,设定要素集S=﹛S1,S2,S3,S4﹜(即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经济承载力),指标集U=﹛U1,U2,U3,…,U29,U30﹜,评价集V={强,较强,一般,较弱,弱}。将各代表县市区的指标现状值代入评价模型,可得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经济模糊评价隶属度矩阵。见表2。

小三江平原地区的6个代表县市区的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评分见表3。

由综合评分可知,小三江平原地区六个代表县市区的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桦川县、萝北县、宝清县、鹤岗市、抚远县、饶河县。桦川县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得分为3.19,在6个代表县市区中最好,经分析桦川县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经济各方面相对平衡。其他县市区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较弱水平,其中饶河县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最弱,得分为2.12,主要是因为饶河县水土资源的有限性和紧缺性较其他地区更明显,各行业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导致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总体来看,以6个县(市)区为代表的整个小三江平原地区的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处于较弱水平。小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的评价结果可为协调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目标。

4 结语

(1)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承载力研究避免了“标准”模糊综合评判法最大隶属度原则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小三江地区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克服了过去只侧重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片面性问题,有利于协调小三江平原地区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桦川县、萝北县、宝清县、鹤岗市、抚远县、饶河县为代表的小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综合承载力处于较弱水平。需要针对小三江平原地区的现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小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生态经济承载力,保证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目标的实现。

篇9:三江源生态观察

30多年来,这个生态影像狂人用图片和行走见证了三江源水草丰美、牛羊遍地的草原,淳朴热情的牧民和洁白无垠的雪山。也见证了疯狂的开发、破坏以及可圈可点的国家保护结果。

三江源,这个原本仅停留在地理学家考察手册上的陌生词语,应该恒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如果我们追寻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幽长的踪迹,最后的焦点都会聚集于此。不知不觉中,这个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的高海拔山川,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华夏文明和你我命脉。

“30年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江源一直在变。”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生态处女地”,随着气候变暖、人口增加、疯狂的掠夺性生产经营,冰川、雪山逐年萎缩, 高原湖泊和湿地水源补给巨减, 植被与草原生态系统退化,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生物多样性极速丧失……“一些场景甚至让我双手颤抖,痛苦得无法按下快门。”郑云峰如是说。

“中华水塔”水源涵养能力的减退, 导致下游旱涝灾害频发,直接威胁到长江、黄河流域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生态安全。最严重的黄河断流发生在1997年,一年内断流多达226天。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其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有人说三江源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肾脏,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从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开始,百多亿元投入的治理项目包括了退牧还草、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鼠害综合治理等十大工程。国家和社会组织在三江源地区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三江源保护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同时也带来众多异议,不少专家学者和保护组织质疑一些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十年治理,十年观察。本期《中国周刊》试图深度解读三江源大美自然,追踪生态破坏的事实真相,观察保护措施和成果。当我们的记者和青海省一些三江源保护职能部门联系采访事宜时,出人意料,遇到的大多是谢绝和推诿,一个利国利民的生态工程为什么不能坦然向公众介绍?保护工作成效为什么不能让社会检验?这样的保护和措施恐怕也需要有关部门积极的反思和觉悟。

在三江源拍摄30年,对于三江源的保护,郑云峰有自己深刻的看法: 国家出台政策保护,虽然成效显著,但教条式的保护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三江源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宏大与安详,它的平淡和包容要远远超乎我们所能想象的境界。不被外界污染的三江源才是真、善、美 , 人与万物和谐才是最佳状态。只有真正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守正确的认识、 科学可持续的措施,才能让保护这样充满信仰和灵性的地方成为可能。

篇10:对三江源区生态环保的再思考

对三江源区生态环保的再思考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湿地最多,水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目前,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影响到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恢复和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是西部开发的当务之怠,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作 者:马生林 作者单位:青海社会科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9(1)分类号:F062.2关键词:三江源 生态环境 保护对策

篇11:三江源生态保护经济技术路线

果洛州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果洛州地处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巴颜喀拉山绵亘全州南部,成为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境内雪峰耸立,江河纵横,湖泊繁多,山与山之间多有川流河曲.

作 者:罗玉珠 作者单位:青海省果洛州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大武,814000刊 名:草业与畜牧英文刊名:PRATACULTURE & ANIMAL HUSBANDRY年,卷(期):“”(3)分类号:X3关键词:

篇12:三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6月起实施

2011年起实施的岷江沱江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下称“扣缴制度”),是我省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的初步探索,有效促进了两江流域水污染治理。2014年起,省环保厅和省财政厅在“扣缴制度”基础上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和制度完善,形成了针对岷江、沱江和嘉陵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的生态补偿办法。

补偿办法共涉及三江流域的19个市(州)和52个扩权试点县(市)的82个监测断面,相比扣缴制度只涉及5个地级市和14个扩权试点县(市),扩大了生态补偿范围。补偿办法奖罚并举,除了对水质超标的污染扣缴外,增加对保持水质优良地区的生态补偿,体现了“超标者赔偿、改善者受益”的原则。污染者将向下游赔付水环境赔偿金,受益者将向上游支付水环境改善金。

三江流域水质监测涉及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三个因子。考核监测断面涉及的`水环境赔偿金或改善金,将在监测断面的上下游市、县政府之间实行横向转移支付,每年由省级财政与市、县财政结算,并主要用于各市、县辖区内的水环境保护工作。

科学设计制度力促重点流域水环境改善

——对话省环保厅核总工程师董晓辉

4月25日,省环保厅核总工程师董晓辉与记者对话时表示,即将实施的《四川省“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弥补了岷江沱江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的缺陷,经模拟监测评估,具备较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问:扣缴制度已实施4年,污染治理成效如何?

答:2011年9月以来,省本级在岷江、沱江流域4年共扣缴20437万元。成都、自贡、德阳等市(县)在辖区内开展了跨县(区)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和水质目标考核,流域水质有所改善。2015年岷江沱江流域考核断面共扣缴资金5277万元,与2014年同比减少1880万元,说明部分地区水质有所改善,但改善成效还不够明显。

问:扣缴制度有何缺陷,补偿办法如何改进完善?

答:2014年,省环保厅组织评估了扣缴制度实施情况,发现以下4个制度缺陷:体现了对水质超标的污染扣缴,但未能体现保持水质优良的生态补偿;扣缴力度还不够,未能引起各地政府充分重视;考核中对水量和考核标准等因素未充分考虑;实施范围较窄,仅涉及5个地级市和14个县市,占全流域总长度的40%和流域面积的30%。

去年10月至12月,省环保厅在三江流域组织了模拟监测和生态补偿测算,3个月共产生“生态赔偿金”2810.5万元、“生态改善金”7533.5万元,扣缴金额大约是岷江沱江扣缴制度的3倍-5倍,扣缴力度明显较大。

问:82个考核断面是如何设置的?

篇13: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历史浅析

1 第1阶段 (1949~1977年)

在当时时代背景下, 木材生产被作为林业的主导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再由于受到“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 森林被作为一种经济资源被利用, 这些社会特征决定了在当时林业只能以生产木材为主, 且都以采伐天然林为主。毁林开荒的现象普遍存在, 林地成为扩大耕地面积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一时期三江源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55%, 林业用地面积不足3万km2, 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

2 第2阶段 (1978~1997年)

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过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 保护与发展矛盾日益凸显, 特别是江河源头生态安全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青海高原林业以“分类经营”和“林业分工论”2大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探索与实践, 深化行业改革发展。期间先后启动实施了以“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 开启了青海林业生态建设的新征程, 林业地位和职能逐渐发生转变, 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11%,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513.63m3。但这个时期, 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初见端倪但尚未明显确立。

3 第3阶段 (1998~2005年)

林业全面向建设生态为主转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林业作用的认识愈加深刻, 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998年青海省发布《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2000年以后全省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实施, 2003年国家批准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总投资达75亿元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正式实施。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颁布, 在“林业跨越式发展”理论的指导下, 高原林业已进入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4310.15km2, 封山育林4524.22km2, 飞播造林276.5km2, 全省建立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物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8处, 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3处, 总面积20.61万km2,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4%。

4 第4阶段 (2005年以后)

全面开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和建设生态文明重大战略决策的推动下, 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青海林业与时俱进, 积极构建以生态、产业、文化3大体系成为核心的现代林业, 提出生态、民生、创新、文化、和谐“五大林业建设”, 通过国家重点项目支持和林业改革不断推进高原生态文明的建设。到“十一五”末, 青海林地总面积7597713.3hm2, 三江源森林覆盖率达到5.4%, 占全省国土总面积10.6%。

经6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 青海林业迈出了从与改革开放同步, 开启大规模生态建设的新征程到实施“四大”林业重点工程, 形成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新格局, 再到构建林业生态、产业、文化3大体系, 发展高原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历史性转变, 实现了“从砍树人到种树人”的重要转变, 在保护“中华水塔”, 维护“三江”安澜畅流, 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和丰硕成就。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55%提高到5.4%, 净增森林面积近一倍多, 年营造林面积由1978年以前每年不足6666.7hm2到现在每年多达120000hm2,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100万m3, 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 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 保护区总面积达到21.3万km2。全省林业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成, 形成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格局。

5 思考建议

基于省情、林情和特殊的发展阶段, 加速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优先推进生态建设就成为现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主要表现为:

由于地理、环境、生态限制、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制约, 森林覆盖率较全国还较低。生态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青海三江源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任重而道远;由于生态功能弱, 林业生态建设进度不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生态的需求, 并且这一基本矛盾将长期存在, 林业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仍十分艰苦, 青海三江源林业资源管理任务艰巨;由于生态保护建设进度加快, 后期经营管理任务愈来愈重, 林业投资中心因由重建设向重管理转变;林业技术落后, 影响制约着林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14:三江源生态保护经济技术路线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镇;理论指导;调查研究;技术路线

现阶段,我国历史遗产保护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多方面的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都不完善,像历史文化村镇这类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还面临着很多问题。笔者近期有幸参与到《两当县杨店乡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项目中并总结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要点和技术,编制了一套保护规划技术路线,以促进历史文化村镇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并在下文中叙述了具体的构建方法。

一、调查和研究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资源

(一)构建完善的基础资源调查指标体系

在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资源进行调查前,必须建立完善的调查指标体系。以基础资源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库调查为调查活动的两条主线,结合两者的信息综合评价历史文化村镇,并对其分类,然后编制保护规划。保护规划要包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代适应性控制体系、及村镇的发展规划三部分。

(二)建立并完善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

构建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的目的在于形成集采集、分析、存储、传输、管理于一体的统一平台,这样能够对历史文化村镇所拥有的所有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合理的控制。

可将“空间数据一属性数据”作为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的分类方式,在实际操作时,要结合保护管理任务的实际需求进行具体采集的数据采集[1]。采集本地的基本信息、特征信息,构建数据资源的基础,进而合理的表述不同历史文化村镇的各项历史信息,如形成原因、文化背景,文化特色及保护现状,从而忠实的反应出地域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

利用通用数据、选测数据的动态监测,可以指导基础数据资源在科学化、多元化、公开化等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监测,从而保护好历史数据信息。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要具备动态信息录入,数据库资源全开放,参与式支撑数据库建设等功能,同时采用一些数字化技术辅助研究工作,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将“动态全息式”的历史文化村镇数据监测体系展现出来。

二、综合评价历史文化村镇

我国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村镇,遍及我国各大省份,覆盖地域较广。对这些历史文化古镇的综合评价及分类工作是一项非常庞杂的工程,但也是对其实行有效保护的基础,因此,必须严谨的完成这项工作[2]。完成资源调查后,依据调查所得信息和数据综合评价不同的历史文化村镇进行。将综合评价的结果作为下一步对村镇进行分类的依据。正确的对村镇分类,确保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应该将分类和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保证历史文化村镇各项保护工作符合每个村镇的实际需求。

在综合评价体系中,要分别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这样才能全面的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所有信息。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要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所得数据的加权平均分作为综合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依据,并根据这个数据划分历史文化村镇的等级。等级不同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方法也不同,应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等级进行分类保护,这样不仅可以使资源配置合理化,而且可以保证保护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和效率。

以杨店乡为例,笔者在深入现场仔细调研后总结得出:杨店乡古民居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对研究甘肃省陇南地区建筑风格和建筑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堪称研究陇南地区居民建筑的活化石之一。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由于多数历史文化村镇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因此,要保护好文化遗产依存的自然景观环境,使文化遗产保护更加完整,具体如山川、河流、植被等。

2、历史文化村镇中的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应该得到相应的保护。要尽量保持这些古老街巷的外观、尺度、密度、装饰及各种传统的文化要素,以保持其原有的韵味。

3、对于历史文化村镇中的环境小品也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它们可以很好的体现村镇的文化底蕴。应该对一些反映乡土气息、少数民族风情的设施及工具予以保护,如水车、石碾、古桥、古树等。

以杨店乡为例,规划提出了 “一水两山、一街多点”的总体保护框架,并从保护范围、高度控制、建筑保护与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规划要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如果说历史文化村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载体,那么历史文化村镇本身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估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与物质文化遗产一同构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这是历史文化村镇馈赠给我们的独特文化宝藏。但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受重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者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因此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编制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规划中,并将其作为保护工作的重点,全面贯彻执行各项保护措施。

以杨店乡为例,我们的规划从节庆习俗、地方特产和革命事迹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规划保护措施。

四、构建历史文化村镇现代适应性控制体系

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与保护始终是历史文化村镇规划中的难点和重点。要保持历史文化村镇的风貌,就需要原住居民在此生活,这样才能赋予村镇文化旺盛的生命力[3]。因此,要在保护好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上,促进其发展,真正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构建历史文化村镇现代适应性控制体系,可以很好的指导古镇的更新和改造,既不违背保护的原则,又让百姓实现小康的生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建现有的保护技术和方法,也要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保留历史文化村镇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使这些历史遗产得以保存和延续。在规划历史文化村镇的技术路线时,要坚持以保护为中心,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有所针对的控制规划工作和保护对象,严格规范历史文化村镇的一切建设行为,同时也要促进历史文化村镇的健康发展,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赵勇,张捷,卢松,刘泽华.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3(03):19-25.

[2]许志坚,宋宝麒.民众参与城市空间改造之机制—以台北市推动“地区环境改造计划”与“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10):78-79.

上一篇:大班教学计划第二学期五大领域重点下一篇:电信竞聘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