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全文

2024-05-17

天津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全文(通用4篇)

篇1:天津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全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我国沿海地区及海上治安秩序,加强沿海船舶的边防治安管理,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保障船员和渔民的合法权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我国领海海域内停泊、航行和从事生产作业的各类船舶。我国军用船舶、公务执法船舶及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有航运企业船舶、外国籍船舶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公安边防部门是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的主管部门。

第二章 出海证件管理

第四条 出海船舶除依照规定向主管部门领取有关证件外,应当向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边防部门申请办理船舶户籍注册,领取《出海船舶户口簿》。

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关、海事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发给有关证书的其他小型沿海船舶,应当向公安边防部门申领《出海船舶边防登记簿》。

内地经营江海运输的个体所有的船舶,按协议到沿海地区从事运输的,应当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证明,持有关船舶、船员等有效证件,到其协议从事运输的沿海县(市)级以上公安边防部门办理《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民证》。

第五条 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证》或者《船员服务簿》的人员、渔民出海,应当向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边防部门申领《出海船民证》。临时出海作业的人员,持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有效证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向其服务船舶所在地的公安边防部门申领《出海船民证》,发证机关应当注明有效时限。《出海船民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同时使用。

第六条 公安边防部门对《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舶边防登记簿》和《出海船民证》实行年度审验制度。未经年度审验的证件无效。

第七条 出海证件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涂改、伪造、冒用、出借。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边防部门不发给出海证件:

(一)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认定的犯罪嫌疑人;

(二)被判处管制、有期徒刑缓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的罪犯;

(三)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结的经济、民事案件的;

(四)出海后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五)利用船舶进行过走私或者运送偷渡人员的;

(六)其他不宜从事出海生产作业的。

第九条 领取《出海船舶户口簿》的船舶更新改造、买卖、转让、租借、报废、灭失及船员的变更,除依照规定在船舶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外,还应当到当地公安边防部门办理船舶户口以及《出海船民证》的变更、注销手续。

船员、渔民终止出海的,应当立即向原发证机关缴销出海证件。

第十条 出海船舶及其渔民、船民应当随船携带有关出海证件,并接受公安边防部门的检查和管理。

第三章 船舶及其人员管理

第十一条 各类船舶应当依照船舶主管部门的规定编刷船名、船号;未编刷船名、船号或者船名、船号模糊不清的,禁止出海。

船名、船号不得擅自拆换、遮盖、涂改、伪造。禁止悬挂活动船牌号。

第十二条 出海船舶实行船长负责制。出海人员的管理工作由船长负责。

第十三条 各类船舶进出港口时,除依照规定向渔港监督或者各级海事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进出港签证手续外,还应当办理进出港边防签证手续。进出非本船籍港时,必须到当地公安边防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船舶签证点,办理边防签证手续,接受检查。

第十四条 出海的船舶,未经当地公安边防部门许可,不得容留非出海人员在船上作业、住宿。

第十五条 沿海船舶集中停泊的地点,应当建立船舶治安保卫组织,在当地公安边防部门指导下进行船舶治安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船舶失踪、被盗、被劫持,应当立即向就近的公安机关和原发证的公安边防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出海船舶和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入的海域或岛屿,不得擅自搭靠外国籍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的船舶。

因避险及其他不可抗力的原因发生前款情形的,应当在原因消除后立即离开,抵港后及时向公安边防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 出海船舶和人员不准携带违禁物品。在海上拣拾的违禁物品,必须上交公安边防部门,不得隐匿、留用或者擅自处理。

第十九条 任何船舶或者人员不准非法拦截、强行靠登、冲撞或者偷开他人船舶。

第二十条 发生海事、渔事纠纷,应当依法处理,任何一方不得扣押对方人员、船舶或者船上物品。

第二十一条 任何船舶或者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将外国籍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的`船舶引航到未对上述船舶开放的港口、锚地停靠。

第二十二条 严禁利用船舶进行走私、贩毒、贩运枪支弹药或者接驳、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第四章 对合资、合作经营船舶和船员以及香港、澳门特

别行政区船舶和船员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与外国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合资或者合作生产经营,在我国领海海域作业,并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船舶,应当到船籍港公安边防部门申领《出海船舶边防登记簿》,在规定的海区作业,在指定的港口停泊、上下人员以及装卸货物,接受公安边防部门的检查、管理。

随船的外国籍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船员凭公安边防部门签发的《合资船船员登陆证》上岸,随船的中国籍大陆船员持公安边防部门签发的《合资船船员登轮证》登轮作业。

第二十四条 航行于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小型船舶,应当向公安边防检查部门申办《航行港澳船舶证明书》和《航行港澳小型船舶查验簿》,在指定的港口停泊、上下人员以及装卸货物。

第二十五条 具有广东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双重户籍的粤港、粤澳流动渔船,应当按照广东省指定的港口入户和停泊,在规定的海域生产作业。

粤港、粤澳流动渔船,可以就近进入广东省以外沿海港口避风、维修或者补给,但不得装卸货物。船员需要上岸时,必须经当地公安边防部门批准并办理登陆手续。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船舶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一)未随船携带公安边防部门签发的出海证件或者持未经年度审验的证件出海的;

(二)领取《出海船舶户口簿》的船舶更新改造、买卖、转让、租借、报废、灭失或者船员变更,未到公安边防部门办理出海证件变更或者注销手续的;

(三)未依照规定办理船舶进出港边防签证手续的;

(四)擅自容留非出海人员在船上作业、住宿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船舶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未申领《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舶边防登记簿》或者《出海船民证》擅自出海的;

(二)涂改、伪造、冒用、转借出海证件的;

(三)未编刷船名船号,经通知不加改正或者擅自拆换、遮盖、涂改船名船号以及悬挂活动船牌号的;

(四)未经许可,私自载运非出海人员出海的。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船舶负责人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非法进入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入的海域或者岛屿的;

(二)未经许可,将外国籍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船舶引航到未对上述船舶开放的港口、锚地的;

(三)擅自搭靠外国籍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船舶的,或者因避险及其他不可抗力的原因被迫搭靠,事后未及时向公安边防部门报告的;

(四)航行于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小型船舶擅自在非指定的港口停泊、上下人员或者装卸货物的。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船舶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携带、隐匿、留用或者擅自处理违禁物品的;

(二)非法拦截、强行靠登、冲撞或者偷开他人船舶的;

(三)非法扣押他人船舶或者船上物品的。

第三十条 船舶无船名船号、无船籍港、无船舶证书擅自出海从事生产、经营等活动的,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没收船舶,并可以对船主处船价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的处罚权限如下:

(一)公安边防派出所、边防工作站或者船舶公安检查站可以裁决警告、二百元以下罚款;

(二)县级(含本级)以上公安边防部门可以裁决一千元以下罚款;

(三)对依照本规定第三十条作出的处罚,由地(市)级(含本级)以上公安边防部门裁决。

第三十二条 被处罚人对公安边防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边防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时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毒品、淫秽物品的;

(二)参与或者帮助他人非法出入境的;

(三)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

第三十五条 公安边防部门在执行职务中,发现船舶或者人员有违反海事管理、渔政管理等行为的,有权予以制止,并移交或者通知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十六条 公安边防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本规定,秉公执法。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应当将违法情况记入《出海船舶户口簿》或者《出海船舶边防登记簿》内,加盖处罚单位印章。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对我国海域内沿海船舶的治安管理,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执行本规定。

第三十九条对我国陆地界江、界河、界湖船舶的边防治安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本规定中的《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舶边防登记簿》、《出海船民证》、《合资船船员登陆证》、《合资船船员登轮证》等,由公安部确定式样,统一印制。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中的以下,包括本数在内。

第四十二条本规定自5月1日起施行。

篇2:天津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全文

第一条为维护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秩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管辖海域、沿海地区范围内的边防治安管理。

第三条沿海边防治安管理工作坚持政府领导、群众参与、依法管理、高效便民的原则。

第四条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对沿海一线边防重点地区加强防卫管控,将沿海边防治安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围,加强沿海港(澳)口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并将边防治安管理经费按照有关规定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公安边防部门是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的主管部门。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商务(口岸)、工商、旅游、外事、台办、海事、海关、检验检疫、文物、海防、打私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相关工作。公安边防派出所按照有关规定履行沿海地区治安、户籍管理职能。

第二章证件管理

第六条出海船舶除依照规定向主管部门领取有关证件外,应当向船籍港所在地公安边防部门申请办理船舶户籍注册,领取《出海船舶户口簿》;非沿海地区的出海船舶,可以向其作业地公安边防部门申领《出海船舶户口簿》。公务船舶、小型出海船舶和国家规定免予办理《出海船舶户口簿》的船舶除外。

第七条出海船舶改造、租赁的,船舶所有人应当在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后七日内到原发证地的公安边防部门办理《出海船舶户口簿》信息变更登记。出海船舶转让、报废、灭失的,船舶所有人应当在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后十日内到原发证地的公安边防部门办理《出海船舶户口簿》注销手续。

第八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员出海作业的,应当向公安边防部门申领《出海船民证》,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证》或者《船员服务簿》的除外。客运船舶、轮渡船舶上的乘客,以及出海旅游、休闲的人员,免予办理《出海船民证》。

第九条出海作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边防部门不予发放《出海船民证》;已经发放的,公安边防部门应当注销并收缴证件:(一)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二)被判处刑罚主刑尚未执行完毕的;(三)利用船舶从事走私、妨害国(边)境管理等违法犯罪活动被处理未满一年的;(四)法律、法规规定其他不宜出海的。

第十条除不可抗力外,台湾船舶来靠本省台湾船舶停泊点(以下简称停泊点)后,船舶上台湾居民需上岸的,应当持有效身份证件,向停泊点所在地公安边防部门申请办理《台湾居民登陆证》;持有《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的,经公安边防部门登记后,不再办理《台湾居民登陆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边防部门不予办理《台湾居民登陆证》:(一)无法提供台湾居民有效身份证明的;(二)患有严重精神病、传染性肺结核病或者有可能对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危害的其他传染病的;(三)其他依法被限制或者禁止入境的。《台湾居民登陆证》五年内有效,可以多次登记,但每次登记的有效期限不得超过台湾船舶本航次停靠期限。

第三章出海人员和船舶管理

第十一条出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实行船长负责制,船长为本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负责人。船长应当加强船舶内部治安防范,执行治安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消除治安隐患,协助配合公安边防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执法活动。

第十二条出海船舶应当依照船舶主管部门的规定刷写船名,未按照规定刷写船名或者船名模糊不清的,禁止出海。出海船舶和作业人员应当随船携带《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民证》,并接受公安边防部门检查。《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民证》不得伪造、涂改、出借、转让、冒用。出海作业人员发生变动的,船长或者船舶所有人应当在船舶出海前报公安边防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出海船舶进出港口、码头或者其他停靠点时,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办理进出港边防签证,由公安边防部门登记船舶航线、人数、货物品名、进出港时间等基本情况,并在《出海船舶户口簿》上签注:(一)渔业船舶在非休渔期间进出船籍港的,每年办理两次进出港边防签证;进出非船籍港的,每航次办理一次性进出港边防签证;(二)客运船舶、轮渡船舶免予办理进出港边防签证,但应当将航线情况报公安边防部门备案;航线有变动的,应当在变动后十五日内备案;(三)其他情形按航次办理进出港边防签证。按航次办理进出港边防签证的.,申请航次签证的船舶应当在进港后二十四小时内和出港前办理签证手续。从对外开放港口出境入境的船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手续。

第十四条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出海船舶和作业人员不得从事下列行为:(一)进入、停靠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入的海域、岛屿以及临时性警戒区域;(二)搭靠境外船舶;(三)将境外船舶引领到未向其开放的港口、锚地。出海船舶和作业人员因不可抗力等原因发生前款情形的,原因消除后应当及时离开,并在返港后二十四小时内向公安边防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出海船舶和人员禁止下列行为:(一)载运无《出海船民证》人员出海作业;(二)遮盖、涂改、伪造、冒用船名;(三)非法打捞、哄抢海底文物;(四)使用电击、毒害、爆炸以及其他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方式作业;(五)非法进入或者组织他人非法进入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海域;(六)非法拦截、强行靠登、冲撞或者偷开他人船舶;(七)非法采挖海砂、猎捕国家濒危野生动物;(八)运输、储存、买卖无合法齐全手续成品油;(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有前款第五项行为被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抓扣的,船长应当在返港后二十四小时内向公安边防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海事管理机构、公安边防部门应当建立游艇动态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布与航行安全有关的信息,为游艇出航提供便捷服务。船长应当协助公安边防部门对乘客等出海人员身份信息进行查验。

第十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为小型出海船舶建立档案,刷写船舶识别号或者安装识别牌,并及时向所在地公安边防部门通报相关信息。小型出海船舶所有人应当予以配合。公安边防部门应当加强小型出海船舶日常治安管理,海洋与渔业、交通运输、海事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小型出海船舶的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发生海事、渔事纠纷,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或者报告有关部门依法处理,不得扣留他方人员、船舶、有关证照或者船上仪器、物品,不得故意损毁他方船舶或者其他财物。

第十九条公安边防部门应当与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商务(口岸)、工商、旅游、外事、台办、海事、海关、检验检疫、文物、海防、打私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工作机制,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处置紧急事件,共同维护沿海边防治安秩序。

第二十条在沿海地区从事海上养殖、无居民海岛从事开发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接受边防治安管理。

第二十一条船舶修造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出海船舶建造、改造、拆解、修理档案,在公安边防部门进行治安检查时如实提供相关记录和信息。

第二十二条因维护沿海治安管理秩序需要,省级公安边防部门经商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临时性海上警戒区域。设立临时性海上警戒区的,公安边防部门应当明确范围、期限、管理措施等事项,由海事管理机构发布航行通(警)告。

第二十三条公安边防部门对台湾船舶停泊点实施边防治安管理。台湾船舶进入停泊点后,应当及时向停泊点所在地公安边防部门申报,提交船舶证书、船员证书以及其他有效证件,说明来靠原因及泊港时间,协助边防执勤人员依法对船体、货物和行李物品进行边防检查,接受公安边防部门的监护和管理。台湾船舶离港前,应当向停泊点所在地公安边防部门提出申请,并按规定办结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对违反本条例的涉案船舶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在不对其进行控制可能造成证据损毁或者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边防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依法扣押实施取证,在取证完成后应当及时解除扣押措施。扣押船舶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的,经设区的市以上公安边防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违法违规船舶暂扣点,统一做好违法违规船舶停泊、看护等工作。

第四章服务和监督

第二十五条公安边防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执法公开制度,将办理《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民证》《台湾居民登陆证》等证件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需要提交的材料目录、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其办证场所和门户网站上公示,建立健全网上服务平台,提供便民服务。申请办理出海边防证件、船舶进出港边防签证、备案等事项,可以通过信函、传真和网络等方式提出。申请领取《出海船民证》,换领、补发《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民证》,可以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各公安边防派出所、边防工作站就近办理。

第二十六条公安边防部门办理有关边防证件,对手续材料齐全、符合要求能够当场办理的,应当当场办理;材料不齐全的,应当一次性告知需要补齐的全部材料;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内办理完毕。公安边防部门办理《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民证》《台湾居民登陆证》等证件,不得收取费用。

第二十七条公安边防部门应当及时收集、掌握、报送沿海边防治安管理信息,加强动态服务和管理。对在本省管辖海域、沿海地区发生的各类治安灾害事故,公安边防部门应当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和提供帮助。

第二十八条公安边防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沿海边防治安检查时,应当二人以上着制式服装,出示工作证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执法,自觉接受监督。

第二十九条公安边防部门应当与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商务(口岸)、工商、海事、海关、检验检疫、打私、旅游、外事、台办、文物、海防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工作机制,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处置紧急事件,共同维护沿海边防治安秩序。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积极协助公安边防部门维护沿海边防治安秩序,对违反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的行为予以制止或者向公安边防部门检举、报告。对在协助公安边防部门维护沿海边防治安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成绩显著或者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条公安边防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的举报和投诉制度,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安边防部门在服务质量、办事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向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级公安边防部门投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和上级公安边防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予以答复。

第三十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安边防部门作出的行政强制措施或者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二条出海船舶较多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公安边防部门开展出海船舶和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由所在地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保障。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船舶负责人、所有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未申领或者随船携带《出海船民证》《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的;(二)出海船舶进出港未按规定办理边防签证手续的;(三)出海船舶改造、租赁、转让、报废、灭失未按规定办理《出海船舶户口簿》信息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四)出海作业人员变更未按规定向公安边防部门备案的;(五)小型出海船舶未配合刷写、安装或者遮盖、涂改、伪造船舶识别号或者识别牌的。

第三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船舶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一)载运无《出海船民证》人员出海作业的;(二)伪造、涂改、出借、转让、冒用《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民证》的;(三)未按规定刷写船名或者船名模糊不清出海的;(四)客运船舶、轮渡船舶未将航线及变动情况向公安边防部门备案的;(五)私藏、留用或者擅自处理海上捡拾的违禁物品的;(六)擅自进入临时性海上警戒区域的。

第三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船舶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一)遮盖、涂改、伪造船名的;(二)非法扣留他人船舶或者船上物品的;(三)擅自搭靠境外船舶的;(四)擅自将境外船舶引领到未向其开放的港口、锚地的。

第三十六条出海船舶非法进入或者组织他人非法进入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海域的,对船舶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出海船舶非法进入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海域,被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抓扣后,按规定向公安边防部门报告的,可以从轻处罚。

第三十七条在本省海域航行、作业、停泊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的无船名、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船舶(小型出海船舶除外),由公安边防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予以没收。

第三十八条沿海地区船舶修造企业未建立船舶建造、改造、拆解、修理档案或者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接受公安边防部门检查时,未按规定如实提供相关记录和信息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公安边防部门对查获的运输、储存、买卖无合法齐全手续成品油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没收成品油;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涉嫌走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交海关统一处理。

第四十条本条例规定的边防证件,仅限申领者本人和申领船舶使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收缴、注销或者吊销:(一)伪造、变造、冒用的;(二)出租、出借、转让的;(三)已过有效期的; (四)以弄虚作假或者其他非法方式获取的;(五)其他依法应当收缴、注销或者吊销的情形。

第四十一条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公安边防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具体权限如下:(一)公安边防派出所、边防工作站实施警告、五百元以下罚款;(二)公安边防大队、公安边防支队船艇大队实施警告、五千元以下罚款;(三)公安边防支队实施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以外的行政处罚。

第四十二条公安边防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不依法办理边防证件的;(二)不依法将收缴的罚款及没收的违法所得上缴国库的;(三)泄露在沿海边防治安管理工作中知悉的个人信息或者商业秘密,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四)不依法履行法定监督管理职责的;(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条例所称的小型出海船舶,是指船长小于5米的交通运输船舶和船长未满12米且主机功率未满44.1千瓦(60马力)从事渔业、养殖、农副业活动的船舶。

篇3:天津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全文

天津作为首都门户和北方重要出海口, 正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开发开放和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滨海新区正处在整个天津发展的最前沿。天津海岸线153.3公里, 沿海辖区船舶2000余艘, 渔船民6000多人, 每年近万艘船舶进出, 具有点多、线长、管辖面广的特点。从事海上生产作业、航行、停泊的船只数量、种类日益增多, 出海人员数量日益攀升, 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特别是2009年以来, 船舶违规出海、无证作业、非法买卖租赁船舶、圈占海区等违法活动愈发突出, 严重影响了海上安全稳定, 制约了沿海一线的发展。

二、制定天津沿海边防治安管理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

(一) 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立法是有效开展执法工作的需要。我国现行船舶管理的法律主要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但这些条文对边防治安管理工作都不能发挥直接的、具体的、有效的治安管控作用。目前, 在国家层面海上船舶边防治安管理立法尚未出台, 主要依据是公安部2000年发布施行的《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47号令) , 该规定效力低、内容及规范事项不全面、部分条款有争议, 特别是海警机制调整后, 更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制约了天津市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立法是进一步加强沿海管控的需要。一是出海船舶种类增加, 相关管理措施滞后。随着海上航行的船舶种类不断增加, 如旅游船、游艇、休闲渔船 (钓鱼船、农家乐渔船) 、工程船、采砂船、摩托艇、摆渡船、帆船帆板等。特别是随着围海造陆工程增多, 大量南方江河流域工程类船舶涌入天津区生产作业。此种船舶船体小、灵活、船员少、维护费少、成本低, 成为航道局及大多数海上施工建设的首选。公安部规章主要对渔船设定办证、年审等管理措施, 对新增类型船舶管理缺乏明确规定, 免去了其定期到边防部门办理相应边防签证的手续, 客观上导致对此类工程船舶的管理疏漏。由于法律上的空白, 船舶违规出海、无证作业、非法买卖等违法活动屡禁不止, 给海上治安管理造成较大隐患。

二是对圈占海域、越界捕捞、私自修造船舶等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海上违法行为缺乏有效打击手段。鉴于天津市未出台相关地方性边防治安管理法规, 对上述行为无处理具体依据, 加之海上执法具有成本高、环境复杂的特点,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执法效果。邻省辽宁、河北、山东地方性法规赋予了边防机关处理权, 部分外省籍船舶甚至为逃避本省打击而进入天津市负责管制的海域捕捞、圈占海域, 进一步增大了海上管控难度。

三是公安部规章处罚力度不足, 严重影响执法效果。现有公安部规章只设定了警告、罚款、没收船舶三种行政处罚, 处罚手段单一、处罚幅度低, 罚款最高额只有一千元, 对违法人起不到应有的教育、震慑作用, 致使违法人宁愿缴纳罚款, 也不纠正违法行为;为获取高额非法利益屡教不改, 严重影响了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秩序。

(三) 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立法是维护海上治安秩序的需要。目前, 全国沿海11个省市中, 只有天津市没有设立地方性法规。天津在此方面的立法空白与其对外开放门户、国际航行中心、主要港口城市的地位严重不称, 也与周边沿海省份在边防治安管理方面的措施不对等。立法的缺失, 不仅影响了对海上船舶管控, 还导致部分外省籍船舶为逃避本省处罚进入天津海域非法作业, 直接破坏了天津沿海治安秩序。此外, 外省船舶与本地渔民争夺渔业资源, 经常发生网具纠纷、船舶碰撞等, 极易引发群体性治安问题。因此, 在借鉴其他省市地方立法经验, 制定出台天津地方法规十分必要。

三、制定《天津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的可行性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立法提供了保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五次全国边海防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边海防工作立法, 为沿边沿海地区执勤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天津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海防工作的实施意见》 (津党发 (2011) 26号) 要求:“积极推进海防立法进程, 逐步形成上下衔接、完善配套的海防政策法规体系。”各级的决策部署已经为制定天津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地方性法规指出了正确方向, 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 其他沿海省份立法为天津市立法提供了借鉴

目前, 大多数沿海省份均已制定出台关于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比如, 《辽宁省边境沿海地区边防管理条例》 (1999年修订) 、《浙江省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规定》 (2012年修订) 、《海南省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 (2012年颁布) 、《山东省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条例》, 及2013年《河北省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条例》。天津在沿海船舶治安管理立法方面的空白不仅直接影响海上船舶管控, 也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不相适应, 所以结合实际开展天津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立法工作的时机已较为成熟。

四、制定《天津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的几点思考

(一) 增加边防治安管理船舶种类及措施

随着天津沿海经济的发展, 除渔船、养殖船、运输船等传统类型船舶出海作业外, 海上航行其他种类船舶不断增加, 如旅游船、游艇、休闲渔船 (钓鱼船、农家乐渔船) 、工程船、交通船、摩托艇、帆船帆板等, 此外还存在渔船异地办证困难问题。公安部47号令主要对渔船设定办证、年审等管理措施, 对新增类船舶如何管理没有规定, 各地做法不一, 导致实际工作中漏管失控情况时有发生, 通过立法明确办证及管理要求, 消除管理漏洞。

(二) 扩大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范畴

当前船舶边防治安管理工作中, 海上盗窃、抢劫等违法活动开始显现, 严重影响了海上正常生产秩序, 对出海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 大量内河船舶、外来船舶涌入, 但由于管理依据不足, 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工作成效。为加大管控力度, 通过立法将以上违法行为纳入边防治安管理范围内, 便于及时有效打击违法行为, 维护正常的海上生产作业秩序。

(三) 增设船舶治安管理处罚种类, 加大处罚力度

公安部47号令受效力限制, 只设定了警告、罚款、没收船舶三种行政处罚, 对一些危害性较重的违法行为, 处罚手段单一, 且最高罚款为一千元, 打击处罚力度偏低, 起不到教育、震慑的作用。通过地方立法增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吊销出海证件等处罚种类, 同时对违反船舶治安管理秩序的行为设定较大数额的罚款, 综合运用行政处罚和强制措施, 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四) 设定扣留船舶的行政强制措施

出海船舶作业, 活动范围广, 特别是异地作业船舶, 经常出现为逃避处罚而逃逸的情况, 使执法部门调查取证工作半途而废。此外船舶处于未编刷船名船号、未申办船舶户口簿、未经年审等违法状态时, 采取扣留手段禁止其出海确有必要。设定扣留船舶的行政强制措施, 明确适用情形、程序、期限, 及时纠正违法行为, 提高执法效率, 维护法律权威。

摘要:结合京津冀协调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部署, 以及天津153.6海里海岸线公安边防辖区实际, 作者对天津市沿海一线船舶治安管理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 分析了加快推进《天津沿海船舶治安管理条例》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提出了初步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加快,《天津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思考

参考文献

[1]李佑标.海上执法实务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3.

[2]孙宪忠主编.中国渔业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篇4:天津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全文

今年9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和沿海各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征求意见,并在浙江人大网、地方立法网全文刊登,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派员到温州、苍南、临海等地进行立法调研,直接听取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人大代表、乡镇(街道)、涉海涉渔企业、渔民代表等各方面的意见;实地考察了边防支队,了解边防治安办证办案程序、操作规程和边防证件管理系统;还征询了立法专家的意见。11月6日,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初审意见以及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修改稿,并与内务司法委员会作了沟通。11月12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篇章结构。草案分总则、管理措施、法律责任、附则共四章三十六条,主要内容集中在“管理措施”和“法律责任”两章。从法规调整的对象来看,实体内容比较单一,条文不多,没有必要设置章节;除“总则”、“附则”、“法律责任”外,实体内容只有一章的结构也不符合立法技术规范的要求。法律体系形成后,地方立法应以补充和细化上位法、体现地方特色为主,不宜再搞“大而全”、“小而全”模式。为此,建议取消章节,删去上位法已有规定的部分内容,并适当合并相关条款,条文缩减至二十五条。

二、关于法制宣传。草案第七条对各部门应当开展经常性的边防治安管理宣传活动作了原则规定。内务司法委员会和有的地方提出,要加大边防治安管理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扩大宣传主体和对象,细化各部门和单位在法制宣传中的作用。为此,建议进一步明确沿海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和司法行政部门、公安边防部门等开展边防治安管理法制宣传教育的职责,同时增加一款,规定沿海地区相关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人员定期开展边防治安管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草案修改稿第五条)

三、关于便民措施。草案第六条、第十一条分别规定了公安边防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提供便民服务的内容。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提出,草案规定的相关内容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实践中出海船民办证不便、来回奔波等现象仍然存在,公安边防部门应当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采取形式多样的便民措施,以减轻行政相对人负担。为此,建议将两条内容予以合并,强调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发证条件的,公安边防部门应当当场发证;增加补办、换领证件的规定;明确公安边防部门办理《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民证》,不得收取费用(草案修改稿第八条)。草案第十三条规定,船舶改造以及出租、出借时,均须向“原办证的”公安边防部门申办登记信息变更或报告。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我省出海船舶异地作业情况较多,应当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系统,为相对人提供异地办理信息变更登记的方便。为此,建议对船舶改造、出租、出借须到“原办证的”公安边防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的规定作相应修改。(草案修改稿第九条第一款、第三款)

四、关于小型船舶的管理。草案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有关部门,对小型船舶编刷船名号。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要加强对小型船舶这一“老大难”问题的管理;既要维护沿海边防和船舶管理的秩序、严格管理,又要考虑到民情、民生,不能简单取缔、一刀切。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小型船舶应当在指定位置编刷船名、船号;公安边防部门应当对小型船舶加强日常治安管理,每年开展一次边防治安登记。同时,鉴于省政府有关文件已明确把小型船舶纳入乡镇(街道)安全监管,建议规定,小型船舶船名、船号由沿海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或者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编制。(草案修改稿第十一条)

五、关于法律责任。根据内务司法委员会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对法律责任部分作三方面的修改,一是对违法情节较为轻微的,适当降低处罚幅度,增设二百元以下罚款一档;二是对性质相似的违法行为重新梳理,统一处罚幅度;三是对部分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增设吊销《出海船民证》的处罚。此外,为规范公安边防部门的执法行为,促进公安边防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建议对公安边防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以列举的方式加以细化。(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四条)

六、其他修改情况。

(一)根据内务司法委员会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将条例适用范围修改为:“本条例适用于本省海域内停泊、航行、作业的各类船舶和沿海地区相关单位、人员的边防治安管理。军用船舶、公务船舶和国家规定的其他船舶除外。”(草案修改稿第二条)

(二)根据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意见,建议增加规定:“经营出海旅游、休闲的企业和个人,应当在出海前通过公安边防部门信息系统将游客名单报送所在地公安边防部门。”(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二款)

(三)根据内务司法委员会和一些地方、部门的意见,建议增加规定:“船舶修造企业和个人在建造、改造船舶或者修理因碰撞受损的出海船舶前,应当向公安边防部门报告。”(草案修改稿第十二条第二款)

(四)根据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意见,建议删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打捞沉船沉物”的禁止性规定及其法律责任。

此外,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地方、部门的意见,还对草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款顺序的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条例(草案)》经过多次修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切合浙江实际,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通过。

上一篇:幼儿按摩操下一篇:我难忘的事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