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2024-04-30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通用11篇)

篇1: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引导语:读完阅微草堂笔记之后,要怎样理解呢?阅微草堂笔记原文翻译哪里有?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表叔王碧伯妻丧,术者言某日子刻回煞。全家皆避出。有盗伪为煞神,逾垣入,方开箧,攫簪珥;适一盗又伪为煞神来,鬼声呜呜渐近。前盗遑遽避出,相遇于庭,彼此以为真煞神,皆悸而失魂,对仆于地。黎明,家人哭入,突见之,大骇;谛视之,乃知为盗。以姜汤灌苏,即以鬼装缚送官,沿路聚观,莫不绝倒。

原文——《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

注释

1.术者,古称阴阳家,巫人之类。

2.回煞,这是迷信说法。煞,凶神。人死后,有一天死者的鬼魂要回家一趟,但是要由煞神(凶神)押着回家,称做回煞。鬼魂回家的日子,阴阳家能推算出来。

3.垣:墙。

4.箧,藏物的小箱子,多为竹篾编制。

5.攫,抓取。簪珥,首饰。

6.遽:皇,心神不安。遽,急速。

7.谛,仔细审察。

8.盗,小偷。

9.伪,假装。

10.逾,越过。

11.适,恰巧。

12.仆:倒地,扑倒。

阅微草堂笔记原文翻译

(纪晓岚)表叔王碧伯的妻子死了,有阴阳家推算出某日夜里11点到1点钟(子刻)王碧伯妻子的鬼魂要回家一趟。这时,全家人都必须出门避开。到了子刻,一名盗贼打扮成煞神的样子,翻过墙进到屋里,刚把藏物的小箱子打开,捞到簪子耳环首饰,恰巧另一名盗贼也扮成煞神进到这家,还学着呜呜的鬼叫,渐渐接近。先进到屋里的盗贼心中害怕,慌慌张张逃了出来,两个人在庭院里相遇,彼此都把对方当做真的煞神。狰狞的面目、怪异的衣饰,吓得心跳剧烈,魂魄出窍。顿时,面对面昏倒在地。天亮以后,一家人哭哭啼啼回转家门,见到庭院里昏倒两人,仔细一看,大为惊吓;再仔细察看,才知道这两个人都是盗贼。于是灌下姜汤使他们苏醒过来。随即将扮成煞神的两个盗贼,不动原样地捆缚起来,押送到官府。一路上,聚拢了许多观看的人群,见到盗贼的这般模样,简直把大家都乐坏了。

篇2: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纪晓岚)表叔王碧伯的妻子死了,有阴阳家推算出某日夜里11点到1点钟(子刻)王碧伯妻子的鬼魂要回家一趟。这时,全家人都必须出门避开。到了子刻,一名盗贼打扮成煞神的样子,翻过墙进到屋里,刚把藏物的小箱子打开,捞到簪子耳环首饰,恰巧另一名盗贼也扮成煞神进到这家,还学着呜呜的鬼叫,渐渐接近。先进到屋里的盗贼心中害怕,慌慌张张逃了出来,两个人在庭院里相遇,彼此都把对方当做真的煞神。狰狞的`面目、怪异的衣饰,吓得心跳剧烈,魂魄出窍。顿时,面对面昏倒在地。天亮以后,一家人哭哭啼啼回转家门,见到庭院里昏倒两人,仔细一看,大为惊吓;再仔细察看,才知道这两个人都是盗贼。于是灌下姜汤使他们苏醒过来。随即将扮成煞神的两个盗贼,不动原样地捆缚起来,押送到官府。一路上,聚拢了许多观看的人群,见到盗贼的这般模样,简直把大家都乐坏了。

篇3:《阅微草堂笔记》的社会意义评析

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社会意义, 可以从法、礼、情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阅微草堂笔记》的法律意义

对于法律的宣传, 是《阅微草堂笔记》的一个重点, 全书有大约20%的文章, 都涉及大清律例, 因此可以说, 《阅微草堂笔记》是大清律例一个重要的宣传阵地。

从《阅微草堂笔记》全本角度来看, “依律”两个字屡见不鲜, 对于书中有违律法的故事, 其最终则常常以律法相应的处决为结局。然而对于清朝而言, “法”与“礼”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 而作为一种面向民众的宣传途径而言, 《阅微草堂笔记》更多采取了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传奇故事的形式, 向老百姓讲述法理, 这其中, 涉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就是冥律。

冥律介于“法”和“礼”之间, 在很大程度上将二者有效的结合成为一体, 但是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冥律在“法”和“礼”两个方面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对于“法”的层面, 冥律同现实生活中的法律一同出现在文章中, 实际上起到了对于当时立法的宣传作用。例如《滦阳消夏录一》中:“有宦家子妇, 素无勃豀状”, 最好却遭遇雷击丧命, 只是源于其挑起丈夫和婆婆之间的争端;又如“和奸”者, 在《滦阳消夏录五》中受冥罚为“叱杖一百”, 而在当时的律法之下, 同样为责仗一百。如此通过一种更贴近百姓思维方式的方法, 来传达对于律法的相关思想, 通过阴阳两界, 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形成一种威慑作用。

对于法律的宣传还同样表现在了对于官吏制度的相关层面, 虽然清朝初期的几代帝王相对清正廉明, 但是官场的黑暗仍然让纪昀头疼不已, 也因此, 对官场扥批判也纳入了《阅微草堂笔记》批判的视线之内。纪昀大胆将官员的无作为列为其罪。从我国儒家伦理角度看, 常常将人的忠孝廉洁作为人的首要衡量标准, 而将才能与功德放置于其次。纪昀则认为, 官员“无功即有罪”, 借狐鬼之口道出其中真谛:“明公为民父母, 但当论其冤不冤, 不当问其允不允。”更是在《滦阳消夏录六》中, 借一鬼县令的故事讽刺官场的倾轧之风。此外, 对于贪官污吏的斥责, 同样不留情面, 于《滦阳续录二》中道出某县令十年积蓄数万, “毋乃致富之道有不可知者在乎?”

二、《阅微草堂笔记》的礼法意义

《阅微草堂笔记·如我是闻三》云:“帝王以刑赏劝人善, 圣人以褒贬劝人善……佛以因果劝人善”, 一方面点名了纪昀对于“向善”的态度, 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出其对于“劝善”不同层面的理解, 还从一个侧面窥探了其认为“善”对于社会安定, 统治稳固的重要意义。

前文提及的冥律, 一方面与当时的律法呼应, 对社会形成威慑, 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向社会传输了一种因果态度, 表示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善恶终有报的整体思想, 为社会安定提供了有力的正面宣传。冥律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作用和意义重大, 不仅仅是对于善恶的有效惩戒和宣扬, 对于当时法律所不能及的地方, 冥律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 类似于因果的宣传, 对于在现实中难以体察到的冤情, 以及在法律中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误判而导致的非公平公正, 冥律都能够给出最终合理的审判, 这与因果思想的总体思路保持一致。其次立法有界, 难免有法所不能及的地方, 对于这种法律难以达到的地方, 冥律都可以施以惩戒。再次, 立法是刚性的, 在很多时候反而可能不会达到除恶扬善的良好效果, 而冥律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出现, 一方面对现有律法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 另一方面将“礼”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比“法”还要高的位置之上, 在与法律保持一致的同时, 将社会安定放置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之下, 承认礼才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对于“礼”的地位的认可, 还表现在众多方面。例如在《槐西杂志一》中, 因疏忽致使疫鬼进入节妇家的土神被贬, 向节妇索取常例的差吏受到意外的“冥谪”等, 都表现了立法之外对于社会规范的肯定。这使得《阅微草堂笔记》必然成为社会统治工作中, 对于立法的有益补充。

三、《阅微草堂笔记》的人情肯定

《阅微草堂笔记》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人情加以明确的肯定, 而这一点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却常常被人忽视。封建礼教一贯都有“存天理, 灭人欲”的思想, 从精神和行为的方方面面都对人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约束。到了清朝, 统治阶级为了能够实现对汉族的有效统治, 更是将三纲五常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纪昀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饮食男女, 人生之大欲存焉。干名义, 读伦常, 败风俗, 皆王法之所必禁也。若痴儿骇女, 情有所钟, 实非大悖于礼者, 似不必苛以深文。”

纪昀对于“礼”的注重, 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对于“情”的认可。犹如对于前文中的“节妇”的阴阳两界的保护盒尊重, 其态度可见一斑。此外, 纪昀对于女子因为实际情况所迫而卖身或改嫁, 都给予了相应的宽恕甚至是肯定, 而相应的对于严格的社会等级, 则给予了一定的否定。卷十七中, 有机智救主的奴婢终为少主妇, 被纪昀称为“奇女子”;卷十八中有妓用计赚富室贱卖粮食救济乡民, 被纪昀称为“女侠”, 都是其在“礼”之上的角度对于“情”的认可。

四、结论

篇4:关于《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一七二四——一八○五)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进士,由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是一个阅历深厚、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乾嘉时期统治阶级在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十余年,撰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四库全书简名目录》等书,在整理古代文献方面有较大贡献。

《阅微草堂笔记》共二十四卷,分《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络续写成。嘉庆五年,由纪昀的门生盛时彦合刊印行。

据说纪昀为人性格旷达滑稽,在他生前死后,流传有不少笑话。但他晚年所作的这部《阅微草堂笔记》,虽然主要都是些记述狐鬼神怪故事的随笔杂记,却也不是玩世不恭的闲笔墨。他在《滦阳消夏录》的小序中曾故作姿态地说自己的笔记仅仅是“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的漫不经意之作。实际上,他写作的目的是以期“不乖于风教”、“有益于劝惩”,用意是相当明显的。因之,全书的字里行间,充斥着封建道德的说教和因果报应的宣传,完全是迎合清朝统治者的需要的。加以本书在语言上确有质朴淡雅、亦庄亦谐的长处,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纪昀的亲朋友好竞相传抄刻印,在上层社会颇为流行,一时竟享有同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其实,无论就思想意义或艺术成就而言,《阅微草堂笔记》都远不能和《红楼梦》、《聊斋志异》相提并论。《红楼梦》、《聊斋志异》的主要精神在于揭露批判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孤愤。而《阅微草堂笔记》的宗旨却在于宣扬封建道德的合理和永恒,鼓吹天道轮回、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起着维护和巩固封建秩序、愚弄麻醉人民的作用。有好几则故事还露骨地叫嚣奴婢应无条件地忠于主人,或则咒骂奴仆还不如狗的忠于职守,或则胡诌佣人前生欠了主子数百文钱,来生竟变成骡马鸡犬来服役报偿,如此等等,可见其思想的顽固落后程度。

在写作手法上,纪昀走的也是与《聊斋志异》截然相反的道路。他一味模仿晋宋六朝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自以为那才是“著书者之笔”,因而对描写委宛曲折、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聊斋志异》深致不满。他的门生盛时彦在《姑妄听之》的跋文中曾转引他的话说:“《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押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这表明他完全不懂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和集中概括的艺术手段。唯其如此,《阅微草堂笔记》虽有“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长处,但是总的看来却存在议论说教过多、结构松散粗糙、人物形象苍白呆滞等致命弱点,其艺术成就是远不能望《聊斋志异》之项背的。

虽然如此,我们认为《阅微草堂笔记》还是不失为一部可以研究的书。只要善于披砂拣金,就不难从中发现一些对我们有参考价值或启发、认识作用的资料来。

首先,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对道学家作有较多的揭露讽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鲁迅曾经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纪昀“处事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书中有触即发,……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此先后诸作家所未有也”。他对纪昀此书还是作了适当肯定的。自从宋儒二程、朱熹倡导严重禁锢人们思想的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以来,迨及明清,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被抬到吓人的高度,理学成为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一些道学家们只会空谈义理性命,一遇实际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等而下之的竟是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他们还聚徒讲学,标榜门户,互相攻讦,势同水火。对于此辈,在《阅微草堂笔记》中都作了强烈讥刺。如卷二中一条叙一个以道学自诩的塾师,却贪图游方僧人的钱财,结果被蜂群螫得头面尽肿,狼狈不堪。卷四一条揭露两个道学家在门徒面前大讲其天理人欲的关系,背地里却合谋密商夺取一个寡妇的田产,阴私恰被揭穿,弄得丑态百出。卷八一条讥刺某翰林表面故作俭素,拒收同乡馈赠,事后却懊恨得丧魂落魄,大骂家奴出气。这类描写都着墨不多,却较生动地勾勒出道学家的虚伪面目,有的还写得相当深刻。纪昀的骂道学家,可能是为了迎合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意图,并且是用儒家的忠恕之道去责备宋明理学不近情理的苛言高论,用不着我们去作过高的评价。但他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斥责双重人格的两面派,提倡学以经世致用的崇实精神,对我们仍有借鉴作用。

在纪昀的笔记里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如辨正山西太谷县之糊涂神祠为狐突祠音转之误,考定杨令公祠应在古北口内,论断大宛、乌孙、于阗不产方竹杖、青田核、芸香草等物之类,意义可能不大。但是也有几条值得我们重视:如卷二十一有一条记载巴里坤军士在凿井时掘得一面古铜镜,推究镜上铭文,知为唐代所铸。卷二有一条记载昌吉筑城时,在五尺多深的地下挖出一只三寸多长的红丝绣花女鞋,制作精致,尚未全朽。按巴里坤和昌吉今分别为新疆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境内还有唐代北庭都护府的遗址,在这里出土唐代铜镜及汉族缠足妇女穿的绣花鞋,这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汉族人民早就和新疆各兄弟民族友好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新疆很早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在大量谈论鬼怪的故事中有几则不怕鬼的故事较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如“鬼避姜三莽”、“曹竹虚言”、“南皮许南金”诸条,已习见于一些笔记故事的选本中,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此外,有几条记载了乡里细民的言行,如卷十一有一条记徽州一唐姓老翁猎虎的本领,卷十六有一条写一老河工之推求沉入河底多年的石兽的踪迹之类,表明这些“引车卖浆者流”精湛的技艺和过人的聪明才智。

纪昀还不止一处地追录了明末直鲁等五省的大饥荒,饥民们吃尽了草根树皮以后,乃至“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一些肉铺饭店,公然将活生生的人如屠宰牲畜一般地肢解出售。纪昀的用意当然是在于宣扬贞节、报应之类封建迷信,但我们却由此看到一幅幅惨不忍睹的封建末世人间地狱图。

清康、雍、乾三朝的平定新疆准噶尔部的叛乱,对于维护我国领土的完整、巩固西北的边防、打击沙俄觊觎我新疆的野心,是有很大功绩的。但清廷在用兵的时候,对一些少数民族,特别是对蒙族人民的屠戮虐杀,手段也十分残酷。这在《阅微草堂笔记》里也有所反映,字里行间,暴露了作者大汉族主义的恶劣倾向。

笔记还对北京、乌鲁木齐的地方景物、民情风俗、社会弊端等作了不少描摹揭发,有些章节还写得相当曲折细微、委宛生动。这些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有认识作用。

笔记的最大特点就是杂。纪昀具有很深的阅历,广阔的交游,渊博的学问,所以他用了前后十年时间写成的这部数十万言的《阅微草堂笔记》包罗也十分宏富,上下古今,无所不谈;耳闻目睹,有会必录。凡是怀有不同要求的读者,都可能在这本书里或多或少地获得自己足资参考的某些资料。

建国以来,《阅微草堂笔记》还没有整理出版过。解放前坊间流行的各种版本,大多被贸利的书商支解删节,弄得残缺不全。即使这样的本子,现在也犹如凤毛麟角,不易访求。现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用清道光十五年的刻本作底本,参校一些别的版本,将此书重加标点整理,排印出版,是有益的。

篇5: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莆田林教谕霈,以台湾俸满北上。

莆田有个叫林霈的教谕,因在台湾任职俸满北上。

至涿州南,下车便旋。

到了涿洲南边,下车小便。

见破屋墙匡外,有磁锋划一诗曰: 骡纲队队响铜铃,清晓冲寒过驿亭。我自垂鞭玩残雪,驴蹄缓踏乱山青。 款曰罗洋山人。

看见破屋墙外用碎磁刻了一首诗: 一队队骡子队伍响着铜铃,一大早冒着寒气过驿亭。我垂下鞭子玩着残雪,驴蹄慢慢地踏着而群山青青。 署名是 罗洋山人 。

读讫,自语曰: 诗小有致。罗洋是何地耶?

林霈念完了诗自语道: 诗还有点意思。罗洋是什么地方呢?

屋内应曰: 其语似是湖广人。

只听那破屋里传出声音说: 看那诗句,好像是湖广一带人。

入视之,惟凝尘败叶而已。林霈进屋观看,只见满屋尘土,遍地败叶,并无人影。

自知遇鬼,惕然登车。

他知道遇到了鬼,就警觉地等车离去。

恒郁郁不适,不久竟卒。

篇6:《阅微草堂笔记》对联

草木春寒起战声。 卷1“平定王孝廉执信”,云唐彦廉作

阴碛日光连雪白;

风天沙气入云黄。 卷1“平定王孝廉执信”

山沉边气无情碧;

河带寒声亘古秋。 卷1“平定王孝廉执信”,云于举总镇联

鸾翮嵇中散;

蛾眉屈左徒。 卷1“景州李露园基塙”,李梦中得联

参天黛色常如此;

点首朱衣或是君。 卷1“福建汀州试院”,祠联

赫赫科条,袖里常存惟白简;

明明案牍,帘前何处有朱衣。 卷5“李又聘先生言”,熊孝感题聚奎堂

黄金结客心犹热;

白首还乡梦更游。 卷5“癸巳、甲午间”,扶乩者赠董曲江

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而行;

卢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 卷6“阳曲王近光言”,上联为赵孙英所出,下联为乩判词

地迥不遮双眼阔;

窗虚只许万峰窥。 卷6“余督学福建时”,浮青阁联

深山迟见日;

古寺早生秋。 卷7“王菊庄言”,鬼语

钟声散墟落;

灯火见人家。 卷7“王菊庄言”,鬼语

猿声临水断;

人语入烟深。 卷7“王菊庄言”,鬼语

林梢明远水;

楼角挂斜阳。 卷7“王菊庄言”,鬼语

苔痕侵病榻;

雨气入昏灯。 卷7“王菊庄言”,鬼语

鸺鹠岁久能人语;

魉魉山深每昼行。 卷7“王菊庄言”,鬼语

空江照影芙蓉泪;

废园寻春蛱蝶魂。 卷7“王菊庄言”,鬼语

举世尽从忙里老;

谁人肯向死前休。 卷7“钱塘陈韩纬言”,陈友联

秋花不比春花落;

尘梦那如鹤梦长。 卷7“外叔祖张公紫衡”,泄云洞联

白鸟多情留我住;

青山无语看人忙。 卷8“宛平何华峰”,孤松庵联

花幽防引蝶;

云懒怯随风。 卷8“宛平何华峰”,佛轴联

草草莺花春似梦;

沉沉风雨夜如年。 卷9“亡侄汝备”,梦中得联

狂奴犹故态;

旷达是牢骚。 卷10“海宁陈文勤公言”,宋盛阳赠联

云中鸡犬刘安过;

月里笙歌炀帝归。 卷11“钱塘俞君祺”,钟忻湖联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卷11“事有先兆”,纪昀自题联

秋入幽窗灯黯淡;

魂归故里月凄清。 卷11“戈孝廉廷模”,鬼联

当年始祖初迁地;

此日云孙再造家。 卷12“明永乐二年”,姚安公题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卷15“冯御史静山家”,陈白崖自题联

檄雨古潭瞑;

礼星寒殿开。 卷15“郑太守慎人言”,鬼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卷15“京师花木最古者”,倪穟畴

水清讵免双鳌黑;

秋老难逃一背红。 卷15“宋人咏蟹诗曰”,咏蟹联

万古齐州烟九点;

五更沧海日三竿。 卷17“胶州法南墅”,南墅吟元人诗联

无欲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觉气如霜。 卷18“丁药圃言”,刘念台题御史台

蹑履颇笑谢康乐;

化鹤亲见徐佐卿。 卷18“王昆霞作《雁宕游记》一卷”

独行潭底影;

数息树边身。 卷18“景州高冠瀛”,贾长江集联

久戍人偏老;

长征马不肥。 卷22“刘香畹言”,郭元振题鬼颊

素娥寒对影;

顾兔夜眠香。 卷22“科场拨卷”

倚树思吴质;

吟诗忆许棠。 卷22“科场拨卷”

一水涨喧人语外;

万山青到马蹄前。 卷22“科场拨卷”

云中路统巴山色;

树里河流汉水声。 卷22“科场拨卷”

天下文章同轨辙;

门樯桃李半公卿。 卷22“先师介野园先生”,于文襄

三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 卷23“门联唐末已有之”,张明经自题门联

芳草无行径;

篇7:《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

第一次看《阅微草堂笔记》,只是草草略过,把它作为小说故事书看待,虽知道它的题材以因果报应为主,却也没有多大感触。

这次重看,因为看得比较仔细,慢慢咀嚼,竟然让我尝到了个中滋味,才知因缘果报的道理之细微和复杂。从《阅微草堂笔记》中,明白了几个道理:

首先,因缘果报极是细微,小到一饮一啄,一针一线,上公车能坐到哪一个位子,去超级市场能买到便宜的东西,考试拿到几分,这些结果的呈现,隐隐中,都有其前因而决定。

因缘果报与六道轮回,就像连锁反应一样,只要第一个单位起了作用,其他的关联是自然而然跟着起反应。如果能以原子、电子的现象看三世,那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大的连锁反应圈。只要是一粒原子、电子动了,其他的必然相继起反应。无数的原子、电子起了反应,再引发无数的连锁反应,用我们的空间时间的观念去解释,便是十方三世的形成、存在,改变和消灭。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就是这种现象,我们肉体的成长和外在环境的变迁,也都是这种极细微极细微的连续现象。

打个比方:养在鱼缸里的鱼,可能只为了生存的问题而烦恼,但是做为人类的我们,却会为它们只有窄小的生活空间和失去自主能力而感到叹惜。

再者,使我感受深刻的是行善作恶的准则。

真正了解到因缘果报道理的人,他的心必然是一个恶念都不起的。我们一般都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理,但坏念头却不能止住,那是对因果报应的道理还没有完全明白和体会所致,相信的程度未达一百分之一百的原故。

另一个令我动容的地方是对孝道的肯定与提倡。

那种无我和至诚,决非笔墨所能形容!那种能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就是专注与至善发挥到了极处的表现。!

从《阅微草堂笔记》中,体会到心忏和行动配合的重要。

心忏不难明白,但不容易做到,因为要以知错做为大前题。能知错又需智慧与勇气,用智慧去判断,勇气去承担。

一般人根据经典的指引,应该是可以判断日常事理的对错,却没有勇气去承担,不是因为面子问题,就是不愿去面对;或是斗争坚固,不愿服输。这是普遍的情况,批评别人时都可以一针见血的指出其执着的地方。

篇8:《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梦境故事

一.具有教化功能的梦

纪昀在创作《阅微草堂笔记》中就明确提出成书初衷在于“惩恶劝善”, 这就决定了其故事无一例外的都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作者通过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宣传, 企图达到对民众的伦理教化作用。作为一本宣扬伦理道德的教科书, 梦的实质也不出“三纲五常”的范畴, 梦又承担起教化民众的职能。

在《滦阳消夏录》 (一) 中, 郑苏仙梦入冥府, 看见阎罗王正在审查被囚的鬼魂。见邻村老妇被阎罗王好生厚待, 嘱咐官吏给老妇安排一个好的投生处, 而一位官员却被阎罗王横眉冷对。私下一问官吏才知晓, 这位老妇一生从来没有损人利己的私心;德行胜于贤士大夫, 因而格外受阎罗王的尊敬。但那位官员在官场上拈轻怕重, 无所作为而有负于人民国家, 其私欲虽然不外露于旁人, 而神明却可以看穿, 哪怕是好人也免不了受到责罚。由此可以看出, 纪昀在记述故事的过程中, 是怀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意识的。作者借梦中鬼神之口, 来表述鲜明的道德立场, 折射出浓厚的教化意味。在官场的中庸之道本是大部分官员明哲保身之举, 强于鱼肉百姓, 而纪昀却认为无所作为也有害百姓, 要受到神明的责罚, 以此来警戒官员。作者将老妇与官员作比较, 劝诫世人勿有奸恶之心, 私欲之心, 目的在于传扬儒家伦理道德, 使人向善。

二.浸染宗教色彩的梦

所谓宗教, 宗是指宗门, 教是指教育, 主要目的是引人向善。但是宗教为了使民众信服, 往往会赋予其难以捉摸、奇幻的特性, 因而宗教与梦同样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涵盖着大量关于宗教色彩的梦境, 作者通过梦来阐释佛教和道教的归旨, 使得全书笼罩着极其浓烈的宗教氛围。

1.佛教之梦

《阅微草堂笔记》中主要宣扬佛家的因果报应, 生死轮回的观念。在《如是我闻》 (三) 中作者借侍御胡牧亭之口, 阐明了轮回的六种境界, 即:地狱道, 饿鬼道, 畜生道, 修罗道, 人道, 天道。这六道轮回“皆各随平生之善恶, 如水之流湿, 火之就燥, 气类相通, 自得本途。”佛教讲“超世”, 主张追求超脱生死而获得精神上的涅槃, 它从心的角度出发, 对人的行为本性做根本性的探讨。

梦境与生死轮回的观念互为表里, 体现出佛家的宿命色彩。故事常以托梦情节起笔, 传达因果报应之意。纪昀在《如是我闻》 (二) 记叙了一个乡里有个货郎欠债, 非但没有还钱反而造谣生事。后来有先祖梦到了这个去世很久的货郎, 又过了不久马夫便来传话说新得了一匹青骡, 这匹青骡每每听到货郎的名字便会昂首作怒状, 听到货郎爱听的边关曲调时就耸耳倾听。货郎忘恩负义, 转生为青骡偿还身前欠账, 可谓是因果报应。纪昀常借转生畜类来讲明佛家的善恶之义, 善恶报应不仅联系自身, 同时也会对子孙造成影响, 将佛教与民间信仰相结合, 来警示人们不可作恶。纪昀借梦之口来说明:“神理分明, 毫厘不爽。”同时, 作者又将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 常常细致描述作恶者在阴间所受的报应, 给人以威慑力, 达到教化目的, 引人向善, 与佛家思想不期而合。

2.道教之梦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由此可知作者对伦理道德的维护是不遗余力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又杂糅了不少道教的民间信仰, 在种种梦境中, 作者又流露出民间道教的思想痕迹。道教追求修仙, 主张“出世”, 认为人是由元气构成, 只有形神并养方可长生不老。由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在于明理, 所以他同样赋予道教以惩恶劝善的思想色彩, 这一点与佛教大同小异。

除此之外, 书中还出现了道教独具特色的摄魂术。《云溪有义录》曾对招魂术有过记录:“祖山人为韦皋摄玉箫魂, 斋戒七日, 清夜玉箫果至。”在中国古代, 古人认为其魂魄与肉体是相离的, 当灵魂不再依附于肉体时, 人就会产生一种失魂状态, 而这种失魂状态在道教中往往便是由摄魂术所致, 道士凭借自己的法术使人的灵魂离开躯体而独立存在。

《姑妄听之》 (四) 中就提到了与摄魂术有关的梦的故事:一夫四十有余仍未得子, 其妻又不肯他纳妾, 触犯了“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伦理大忌, 遭到神明责罚, 有一道士使用摄魂术令其经常梦魇, 神志不清, 又在冥府受桃仗一百下, 直到其夫纳妾后才逐渐清醒。由此可见道士的焚符摄魂在清代民间中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摄魂术其本身太过阴邪, 因此往往被道家所不齿, 不为正统所接受。作者将阴邪招之术用于不守妇道之人, 由此表明作者自身的情感态度。妇人因其触犯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由此可知作者对伦理道德的维护是不遗余力的。

三.宋汉学术之争的梦

清代经学文人向来有汉宋学术之争, 汉学和宋学二者均是传统经学的流派。汉学因继承汉代经学而得名, 偏于对经典著作的考据, 与“科学”更为相近, 其优势在于实事求是;宋学则因继承宋代理学而闻名, 以心学为重, 更具有“哲学”的意味, 其长处在于对思想的推进。纪昀素有右汉讥宋之名, 因此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无一例外的表现出自身扬汉抑宋的思想。小说中, 作者往往借助梦境对汉学加以弘扬, 在《如是我闻》 (二) 中就表述了这样的思想倾向:

有位读书人酷爱古学, 一日他在老松树下梦到自己遇到一批儒生, 坐在首座的人拱手告诉他先贤担心失传, 便召集精魄尚在的儒士考证遗文, 来延续孔学。梦中这位儒士恳请读书人:“记所见闻, 告诸同志知孔孟所式凭, 在此不在彼也。”这个故事肯汉批宋的意图十分明显, 作者借书生之口, 表达出对汉学的肯定。

清代儒学的产生是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理学自身的缺陷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不断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批判, 随着各阶层对理学的不断质疑, 新的反理学思潮也在清代兴起。儒学历来是各朝代统治民众的思想基础, 儒学中所宣扬的伦理纲常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行为准则。然而世风日下, 民间信仰逐渐崩塌, 背德丧礼之事屡见不鲜;文人骨气不再, 儒士中沽名钓誉者多, 专心学术者少。作为“一代文宗”的纪昀敏锐的感触到儒学的衰败, 因此他以辛辣的讽刺, 无情批判了儒学中的假学士, 假儒生, 曾在《四库全书书目提要》中直言:“盖明代说经, 喜骋虚辨, 国朝诸家始变为征实之学, 以挽颓波。古义彬彬, 于斯为盛。”可见纪昀右汉讽宋的思想倾向也并非是一时兴起。

四.描写男女恋情的梦

梦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内心欲望的折射, 梦作为情感的载体, 成为文人借以抒情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借梦表达情愫的作品不在少数, 梦的虚幻缥缈决定了其喻意必将“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它的曲折幽深, 亦如人的情感般私密深隐。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描写男女恋情的梦境并不多, 仅存的两篇都是表现作者自我情思。虽笔墨较少, 但着实反映出文人的情感心态, 纪昀借梦境来表的自己的爱情观, 写来凄美而不失雅韵,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 才子佳人又是男女恋情小说的固有模式, 纪昀将梦境与才子佳人相融合, 使得小说别具一番诗意美。

《滦阳续录》 (二) 中文鸾是一位侍女, 由于家父的阻拦最终没能成为纪昀的侍女, 后来对纪昀相思成疾, 抑郁而终, 可怜红颜薄命, 香消玉损。两人虽未曾谋面, 二十年之后却在梦中相遇。梦醒后感慨颇多, 于是便为文鸢题诗:“憔悴幽花剧可怜, 斜阳院落晚秋天。词人老大风情减, 犹对残红以怅然。”作为“风流才子”的纪昀, 亦有普通文人的怜香惜玉之情, 故而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普普通通的侍女的怜爱之意, 既有温柔的怜悯, 又有伤感的情愫。所写诗作情感真挚感人, 率直真诚, 因此这份自然而然心生的真挚感情更显得弥足珍贵。作者通过梦境来一抒对侍女的怜爱之意, 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 可谓有情之人。作者将梦与现实杂糅, 借梦的抒情性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在亦真亦幻的爱情梦境中, 其情义方显诗意浓郁, 意蕴深长。

《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梦境的描写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但作者通过对鬼神信仰的描述, 对伦理道德的宣扬, 对因果报应的阐释, 使之具有了很强的社会教化作用, 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感。同时, 梦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也是丰富异常的, 既寄托着作者的人格理想与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又写出了梦背后所隐藏的民俗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代的世情风俗。

摘要:《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内容繁杂, 既有奇闻异事, 又有志怪传说。其中, 梦作为志怪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频频出现于小说中。其梦境故事可分为具有教化功能的梦、具有宗教色彩的梦、宋汉学术之争的梦、描写男女恋情的梦四大类。梦作为人类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 往往会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世俗风情, 通过对梦境的解读, 我们可以清楚地把握作者的文人情怀。

关键词:梦境故事,教化功能,宗教色彩,宋汉学术之争,男女恋情

参考文献

[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15

[2]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3]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61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5]魏晓虹.斜阳院落晚秋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篇9:阅微草堂笔记(之一)

亡羊补牢

王某和曾某是关系很好的朋友。王某非常喜欢曾某的妻子,在曾某被强盗诬告入狱时,王某暗中贿赂狱吏,暗中做手脚,使曾某含冤而死。

大功告成后,王某正要央求媒妁去曾某的妻子那里说亲,突然良心发现,后悔自己做了这见不得人的事情,打消了娶亲的念头。他打算请和尚作功德,替曾某排解冤枉,又一想,佛法无边,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事情。于是迎接曾某的父母和妻子来到自己家,奉养周到,无微不至。

这样过了好几年,王某耗去了家财的一半。曾某的父母过意不去,想把守寡的媳妇嫁给王某。王某坚决推辞,对他们的奉养越发地谨慎。又过了几年,曾母病了,王某亲自侍奉汤药,衣不解带,日以继夜。曾母临终前,感激地说:“长久地承受你的厚恩,来世拿什么来报答你呀。”

曾某跪下磕头,直至出血,把真相全部说了出来,请求老人家到了地下见到儿子后,代为解释,曾母爽快地答应了。曾父也写好了一封信,放在曾母的袖子里,说:“你死后能见到儿子的话,把这个交给他。如果继续怨恨在心,黄泉下我与他永不相见!”

王某安排曾母入葬事宜,监督造坟,身乏体倦,打起瞌睡来,忽然听到耳边有人大声说话:“这个冤是解了,你还有一个女儿,忘了么?”他猛然醒来,就把女儿许配给曾某的儿子。后来王某居然善终。

这本来是化解不开的冤仇,却用不能不化解的善举去感化对方,真是个聪明人啊!看到这种仇怨都能化解,就知道世上没有不可解的仇怨了。这个故事足以劝慰能够忏悔自己罪行的人。

以命搏财

四川藩司张宝南,是先祖母的从弟。太夫人喜欢吃甲鱼粥。一天,厨师买到一只巨大的甲鱼,把头砍掉后,看到有个小人,长四五寸,绕着甲鱼转圈走,厨师吓得昏倒在地,大家把他救醒后,那小人已不知去向。等到收拾甲鱼时,发现小人仍在鱼肚子里,已死去。先祖母曾拿过来看过,先母那时尚年幼,也在旁边看到了。小人装饰如《职贡图》中回回状,黄帽子,蓝衣服,红带子,黑靴子,纹理如绘,面目手足,也皆如刻画。

馆师岑生认识,说:“这东西名叫鳖宝,活着放在人的胳膊肉里,则靠吸人血生存,人胳膊里放着这个宝贝,地下的金银珠宝之类,隔着土地皆能看到,血被吸尽而死,其子孙又可以剖开胳膊,把它放进去,可以世世代代巨富。”厨师听了,非常懊悔错过了这个发财机会,后来一想起这个事情,还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呢。

外祖母曹夫人说:“据岑师所说,这简直是以命搏财呢,世人都愿意以命搏财,然而发财的道路有很多,又何必剖臂养鳖呢!”但是那位厨师始终不能觉悟,居然郁郁而终。

痛定思痛

玛纳斯有朝廷流放的犯人之妻,进山砍柴,常常被马哈沁抓住。所谓马哈沁,是额鲁特的流民,没有首领,也没有部落,或几十人为一队,或几人为一队,在深山里出没,遇禽吃禽,遇兽吃兽,遇人就吃人。

妇人被他们抓住,已剥去衣服绑在树上,旁边燃起火堆,刚刚用刀在其左股上割了一块肉,突闻火器一震,人语喧杂,马蹄声震动山谷,他们以为官军来了,放弃了妇人而逃走。其实是官中牧马人牧马,偶然用鸟枪打野鸡,误中马尾,一匹马跳起来,一群马都受惊,跑到深山里,大家呼喊着追赶而来。再晚一个时辰,这个妇人就血肉狼藉了,这真是神差鬼使啊。

这妇人从此吃长斋,常对人说:“我并不是讨好佛祖给自己求福,天下最痛苦的,莫过于被刀割;天下最恐怖的,莫过于等待刀割。我每见到屠宰牲畜,就回忆起自己所受的茶毒,再想想它们,其痛苦恐怖,肯定也与我相同,所以,不能下咽。”

情理相悖

医生某生,平素谨慎宽厚。一天夜里,有老妇人拿着金钗一对,来买堕胎药。医生很是紧张,面容严峻地拒绝了。转天,老妇人又来了,除金钗外,又添两支珠花。医生看了,越发地害怕,很坚决地挥手命对方速速离去。

过了半年有余,医生在梦中被冥司拘去,说有人告他杀人。到了冥司,则见一个披发女子,脖子上缠着红巾,哭泣着陈述找医生乞求药品,对方不给的惨状。医生说:“药是救人活命的,岂敢以杀人来渔利!你自己奸情败露,与我什么相干?”

女子说:“我乞求药品时,身孕尚未成形,如果堕胎,我可以不死。是损失一个无知血块,保全一条生命啊。既然没有药,不能不生产,以致孩子遭到扼杀,受到百般痛苦,我也被逼上吊自尽。是你欲保全一命,而伤害两条性命啊。你没有罪,谁有罪啊!”

冥官叹息着说:“这位女子,你所说的,是斟酌世态发展;他所执意的,是一个‘理字,然而自宋朝以来,固执于理,而不管事态发展利害的人,岂独他一人?我看你就算了吧!”说着连拍桌案,医生悚然惊醒。

陌路亲情

一个孝廉很善于储蓄金钱,但是为人特别吝啬。他的妹妹家里很贫困,除夕之夜,一点吃的都没有了。冒着风雪徒步数十里,来到孝廉家,乞求借三五两银子,承诺明年春天用丈夫教书得来的谷子偿还。孝廉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比较坚决地拒绝了妹妹的乞求。

老母流着眼泪请求孝廉对妹妹给予资助,孝廉不为所动。老母无奈,脱下簪环首饰给女儿应急,孝廉看了就当没看见。这天夜里,有盗贼穿墙入院,把孝廉家所有值钱的东西卷包而去。孝廉怕被别人说三道四,不敢告官,只好哑巴吃黄连。

过了半年,那盗贼在邻县被抓,自己供出曾偷窃过孝廉家,窃得的财物还剩下十分之七呢。官府持牒来问,孝廉依旧怕被人说三道四,还是不敢认领。孝廉夫人爱钱,她忍耐不住了,暗地里让儿子前去认领。孝廉自己惭愧,闭门不见客,足有半年。

唉,母子天性,兄妹之情,因为吝啬的缘故,冷如陌路,这真让人扼腕叹息啊。盗贼乘虚而入,大快人心;而失去财物不敢说,找到财物不敢取,更是大快人心。至于锥心肉疼,掩饰自己为人的不堪,到底还是让妇人给败露了,不堪的为人终于没掩饰成,使人不胜其快。颠三倒四,看起来是巧合,也是神差鬼使。然而孝廉能惭愧得避不见客,还是有善良之处。

为善自福

有个姓张的老妇人,昔日到冥府,曾问冥吏:“事佛对自己有好处吗?”吏说:“佛只是劝人向善,为善自受福,不是佛降福。倘若因供养求佛降福,则廉洁的官吏尚且不接受贿赂,佛会受贿吗?”

篇10: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6(2010-12-24)

【原文】平定王孝廉执信,尝随文宦榆林,夜宿野寺经阁下,闻阁上有人絮语,似是论诗,窃讶此间少文士,那得有此?因谛听之,终不甚了了,后语声渐出阁廊下,乃稍分明。其一曰:唐彦谦诗格不高,然禾麻地废生边气,草木春寒起战声,故是佳句;其一曰:仆尝有句云,阴碛日光连雪白,风天沙气入云黄,非亲至关外不睹此景;其一又曰:仆亦有一联云,山沉边气无情碧,河带寒声亘古秋,自谓颇肖边城日暮之状,相与吟赏者久之。寺钟忽动,乃寂无声。天晓起视,则扃钥尘封。山沉边气一联,后于任总镇遗稿见之。总镇名举,出师金川时,百战阵殁者也,阴碛一联,终不知为谁语,即其精灵长在,得与任公同游,亦决非常鬼矣。平定的.王执信孝廉,曾经夜宿荒野的寺庙经阁下,听到有人夜间论诗。说某人诗格不高,但某句是佳句;说某句非亲至关外不能看到此景;又说某句颇肖边城日暮之状。忽然寺庙钟声响起,一切归于沉寂。天亮起来一看,藏经阁钥匙紧锁,尘封日久。其中有2句可考,但有一句终不知为谁语,但其精灵长在,得与任公同游,但绝非常鬼矣。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之一存于世,即与天地之气浩然长存。

篇11:阅微草堂笔记狐行狐语四悟1

颜圣存

《阅微草堂笔记》,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年间以笔记形式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主要收集的是当时代前后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流传久远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听闻的奇情轶事。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相比,内容显得短小精悍,却不乏味道。其中,涉及狐鬼言行举止的一些故事,更能给人带来另类的感悟与思考。

《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中有这么四则关于狐鬼的故事:

故事一

献县周氏仆周虎,为狐所媚,二十余年如伉俪,尝语仆曰:吾炼形已四百余年,过去生中,于汝有业缘当补,一日不满,即一日不得生天,缘尽吾当去耳。一日冁然自喜,又泫然自悲,语虎曰:月之十九日吾缘尽当别,已为君相一妇,可聘定之。因出白金付虎,俾备礼,自是狎昵燕婉,逾于平日,恒形影不离。至十五日忽晨起告别,虎怪其先期,狐泣曰:业缘一日不可减,亦一日不可增。惟迟早则随所遇耳。吾留此三日缘,为再一相会地也。越数年,果再至,欢洽三日而后去。临行呜咽曰:从此终天诀矣。陈德音先生曰:此狐善留其有余,惜福者当如是。刘季箴则曰:三日后终须一别,何必暂留。此狐炼形四百年,尚未到悬崖撒手地位,临事者不当如是。余谓二公之言,各明一义各有当也。

狐狸修行期数将至,和周虎在一起的时间所剩无几,但她毅然选择提前几天离开周虎,狐狸这么向周虎解释:所谓的缘分,是一日不可减,也一日不可增。只是早晚可由自己安排。我想在世间留下三天的缘余,以后好再与你相见。而几年之后,狐狸确实回到人间,与周虎续完三天的余缘。在人们看来,这或许是一个不尽人意的结果,但狐狸却教会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狐狸何尝舍得离开周虎,但她懂得知足,同时也很果断,缘分在时好好珍惜,缘分尽了坦然挥手告别。人生正是这样,时刻充满变数,很多东西在来不及看清时就容易悄然而逝。但人又常常很奇怪,不管对人对物,该珍惜时却往往容易忽略;又或者往往容易将他人的爱看成是对自己理所当然的付出。而等到真正失去时才茫然万分,完全不知所措。狐狸则没有这么做,也不这么想,万事随缘,用心把握、争取了就行,活在当下,这是狐狸最直接、也是最乐观的行为准则,其值得人们好好思索与效仿。

故事二

宁波吴生,好作北里游。后昵一狐女,时相幽会。然仍出入青楼间。一日狐女请曰:吾能幻化,凡君所眷,吾一见即可肖其貌。君一存想,应念而至,不逾于黄金买笑乎?试之,果倾刻换形,与真无二,遂不复外出。尝与狐女曰:眠花藉柳,实惬人心,惜是幻化,意中终隔一膜耳。狐女曰:不然,声色之娱,本雷光石火,岂特吾肖某某为幻化,即彼某某亦幻化也。岂特某某为幻化,即妾亦幻化也。即千百年来名姬艳女皆幻化也。白杨绿草,黄土青山,何一非古来歌舞之场;握雨携云,与埋香葬玉,别鹤、离鸾,一曲伸臂顷耳,中间两美相合,或以时刻计,或以日计,或以月计,或以年计,终有绝别之期;及其诀别,则数十年而散,与片刻暂遇而散者,同一悬崖撒手,转瞬成空。倚翠偎红,不皆恍如春梦乎?即夙契原深,终身聚首,而朱颜不驻,白发已侵,一人之身,非复旧态。则当时黛眉粉颊,亦谓之幻化可矣。何独以妾肖某某为幻化也?吴洒然有悟。后数岁,狐女辞去,吴竟绝迹于狎游。

宁波吴生,喜欢游逛妓院。后来亲近一个狐女,经常幽会,但仍然出入于青楼之间。于是狐女献出一计,自己幻化成吴生倾心女子的样貌,但后来吴生感慨:眠花宿柳,实在惬意舒心;可惜是幻化的,思想上终隔着一层薄膜。吴生的感慨显然有些令人措手不及,但狐女的回答却着实让人震惊不已:声色的娱乐,本来如闪电的光、击石的火。岂但我像某某是幻化,就是她某某也是幻化;岂但某某是幻化,就是我也是幻化;就是千百年来的名媛美女,都是幻化呵!世间万物是否都为幻象我们不得而知,或许狐女所言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和回忆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则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不过,笔者觉得将狐女所说的“幻化”理解成对万事万物不能太强求与纠结,而应抱随遇而安的态度更加巧妙,因为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否则狐女也不会接着往下解释:“白杨绿草,黄土青山,哪一处不是古来的歌舞场所?男女欢合同埋香葬玉、赋别鹤离鸾之曲,不过像臂膀一曲一伸的工夫罢了。这中间两美相遇,或用时刻计算,或用日计算,或用月计算,或用年计算,终有诀别的时候。等到诀别,那么几十年而散,同短暂的相遇而散,同样是悬崖撒手,转眼成空。依翠偎红,亲热昵爱,不都好像春梦吗?即使往昔的情谊原本很深,能够终身相守,但是青春的容颜不能长留,白发已经上头,一个人的身体,不再是过去的样子。那么当时的青黛长眉、粉白脸颊,也可以说它是幻化了,为什么独独以我像某某是幻化呢?”而人只有遇事不强求,不大喜大悲,随遇而安,才能活得快活与自在,潇洒与自由,心态也不容易变老。

故事三

天津某孝廉,与数友郊外踏青。皆少年轻薄,见柳荫中少妇骑驴过,欺其无伴,邀众逐其后,嫚语调谑。少妇殊不答,鞭驴疾行。有两三人先追及,少妇忽下驴软语,意似相悦。俄某与三四人追及,审视正其妻也。但妻不解骑,是日亦无由至郊外,且疑且怒,近前诃之。妻嬉笑如故,某愤气潮涌,奋掌欲掴其面,妻忽飞跨驴背,别换一形,以鞭指某数曰:见他人之妇,则狎亵百端;见自己妇,则恚恨如是,尔读圣贤书,一恕字尚不能解,何以挂名桂籍也。数讫,径行。某色如死灰,殆僵立道左不能去,竟不知是何魅也。

这是一则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不管是放在男权至上的古代,还是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代社会。众男子看到一貌美的女子,上前调戏,最后,与朋友同行的举人发现被调戏的女子是自己的妻子时,非但没有悔意,心生疑虑,反起怒色。岂料女子不畏不惧,飞身上驴,立即变出另一张脸,并指着举人讽刺道:见了别人的妻子,就无端地调戏,见是自己的妻子,就这样的愤恨。你是读圣贤之书的人,一个“恕”字尚且未弄明白,你是凭什么考中举人的?鬼魅的做法让人拍手称快,数声数落之后,也难怪举人呆若木鸡了。此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也时有发生,关于其中的不道德现象笔者不作任何解释,但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未受过文化教育的人尚且懂得礼义廉耻,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违背这项道德准则时,那么,便无怪人们要对其嗤之以鼻,投其恶眼了。

故事四

陈云亭舍人言,有台湾驿使宿馆舍,见艳女登墙下窥,叱索无所睹。夜半琅然有声,乃片瓦掷枕畔,叱问是何妖魅,敢侮天使。窗外朗声曰:公禄命重,我避公不及,致公叱索,惧干神谴,惴惴至今。今公睡中萌邪念,误作驿卒之女,谋他日纳为妾。人心一动,鬼神知之,以邪召邪,不得而咎我,故投瓦相报,公何怒焉?驿使大愧,未及天曙,促装去。

这则故事则让笔者想起一句俗语:平日不作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一位台湾驿使住在驿舍时,看见一女子爬上墙头往下偷看后,以为是驿卒女儿,梦中心生日后娶其为妾的邪念,不料,日间出现的那个女子却是一个鬼魅,见驿使心生邪念,大胆抛砖制止,已警示驿使的不良行为。人心一动,鬼神是否知之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但心怀鬼胎,鬼魅自会出现这倒不假!

上一篇:幼儿园游戏申报表下一篇:喜迎新年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