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2024-04-23

村意识形态工作方案(共9篇)

篇1:村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今年以来,__区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以构建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为目标,以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为主责,以夯实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基础为抓手,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水平,努力巩固和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一、明确目标、夯实责任,全力构建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

中省市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文件下发后,临潼区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开了区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中省市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分析研判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安排部署全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具体工作,并于随后召开了全区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

参照省市贯彻落实相关文件并结合临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实际,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形成了《临潼区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工作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领域研究汇报、督查考核、追责问责、党内通报等各项制度,调动一切可调动因素,明确分工,夯实责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全区合力之下,上半年,我区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平稳良好,主思潮积极向上,主旋律亢进响亮,正能量强劲有力,未发生过任何一例重大责任问题。“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立足本职,创新作为,努力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在夯实根本理论基础方面,临潼区委宣传部积极探索党的先进理论大众化传播的有效途径,针对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的不同特性和接受差异,分别成立了理论宣讲团和“五老”宣讲团,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两学一做”等主题,采取“请进来+走下去”、“传统学+实地看”、“分头学+比赶超”等多种形式,上半年先后举办中心组学习11次,为全区领导干部组织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打牢了根本理论基础;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以“开设微课堂、寻找微能量、投身微公益”为主要内容的“三微”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深刻领会“三个倡导”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巩固全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壮大主流舆论声音方面,围绕中央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实施五大主题对外宣传活动,借助中省市主流媒体的辐射效应,放大主流声音,唱响发展凯歌。大力实施“美丽临潼”政务宣传品牌战略,开通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自媒体宣传平台,抢占自媒体领域舆论制高点。切实加强对区内各级政府门户和各类商业网站的指导、管理,加强对各类网络社交平台的监控,积极引导舆论走向,主动回应网民关切,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组建成立了区重大舆情指挥中心,以此为依托,坚持并大力推行“全时域、多手段”的舆情监测和“实时性、分级化”的舆情处置机制,通过自媒体发声、择媒体回复、多媒体引导相结合的形式,最短时间表明政府立场,最大限度压缩谣言滋生,最大程度消除负面影响,实现了重大舆情发生为零的预期目标。在加强阵地建设管理方面,认真落实主抓主管责任,在坚持自主办报、自主办台、自主办网的同时,按照“把握导向、打造特色”的原则,加强对区属媒体的管理和指导,有效提高了区属一刊、一台、一网的办刊(台、网)质量,为全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宣支持。整合各方力量,持续加强对区内各类协会学会、群团社团、学校课堂、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以及各类演艺场所、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等的监督和管理,实现了一切意识形态阵地的可引、可管、可控。大力实施文化器材配送、广播电视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戏曲下乡、体育下乡、电影下乡、文化下乡、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正在越来越多的惠及普通群众。持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不断加大对各类侵权盗版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禁绝各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全区文化市场始终保持着自主创新、健康向上的良性发展态势。

三、分众施策,全面提升,着力夯实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基础。

面向全区党政干部,通过参会培训、集中学习、专家辅导、座谈讨论等形式,把理论学习与分析研究意识形态领域新形势、新动向相结合,与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相结合,与解决意识形态领域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全体党政干部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面向宣传思想系统,通过专题培训、重点轮训、以岗代训等形式,不断提升全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意识形态工作干部队伍。今年以来,已累计举办专题培训2次,实施重点轮训6轮次,开展以岗代训8人次。

面向网评员队伍,按照“分领域、分类型、分层级”建设的思路,抽调全区各单位骨干力量,根据单位领域类型成立了部门、街道、重点单位三个专业网评组,根据个人能力划分了普通、骨干、核心三个层级网评员,通过定期考察和动态更新,最终形成了拥有700余名普通网评员、20名骨干网评员、4名核心网评员的全区网评队伍。

篇2:村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现将__村下半年意识形态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体责任落实情况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_年年前制定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具体措施,根据意识形态领导机构,明确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范围。

二是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日常工作中,高度重视思想阵地管理,逢会必讲意识形态思想领域掌控的方式方法,牢牢抓住思想方向。

三是坚持半年向上级汇报一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动态,同时坚持将意识形态作为村干部述职述廉和组织生活会的重要内容。

二、村书记第一责任落实情况

一是旗帜鲜明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提高认识,把握基本要求,找到着力点。及时学习市委、区委、镇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关文件和讲话精神。二是带头管阵地、把导向。严格履行书记第一责任,利用党员大会契机向村全体党员广泛宣传上级的会议精神。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并在组织生活会上带头检视剖析自我,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了__村班子的纯洁性和责任心,为__村工作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舆论引导情况

一是扎实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科学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为__村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是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严禁在QQ、微信圈发布反动消极的言论、低级庸俗的图片、视频。

三是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党务政务公开制度,认真开展党务政务公开工作,依托党务、政务信息公开网,宣传栏等形式,及时公开本单位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财务预决算等相关信息。

四、阵地管理情况

__村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以正确发声、强化舆论引导为方向,不仅抓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同时也抓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特别要壮大主流思想阵地,管好宣传阵地、文化阵地及网络传播阵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主动出击、快速解决”的原则,积极应对各类信访事件,积极作出回应和处置。

篇3:论意识形态对徐霞村译本的影响

关键词:译本,译者,译入语,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

徐霞村 (原名徐元度) 于1934年出版其译作《鲁滨孙飘流记》 (商务印书馆出版) , 1959年又以方原这一笔名出版了此书的重印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两个版本正文部分出入无几, 只是译序有所不同。

1934年徐霞村翻译《鲁滨孙飘流记》处于20世纪上半期的综合翻译期。民国时期, 中国的内忧外患不减, 共和体制几次受到帝政复辟的威胁和国耻濒临的灾难。打破封建主义的统治以获得民主、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以争取独立是这个历史阶段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头等重要的任务。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紧密相联、彼此制约的是思想启蒙的繁重任务。翻译家的民族忧患意识与救亡意识相交织。以思想启蒙为目的的文学翻译成了中国政治翻译的主体形式。这个时期的发展对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的社会功能已经突破了历史局限, 以文学为主的综合翻译第一次被国人视为不可或缺的精神武器。比如, 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 郭沫若、冯乃超及其创造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受到苏联、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影响, 强调文学应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应由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作指导, 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 积极宜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徐霞村的翻译也或多或少受到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作为胡适主持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工作的一部分, 徐霞村翻译《鲁滨孙飘流记》主要是为先进的文化教育引进西方小说。原《序》中称是因为鲁滨孙“一生的离奇遭遇, 实在是前此闻所未闻的;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比他具有更大的变化。”编者肯定地说:“这本书完全是事实的记载, 毫无半点捏造的痕迹, 他更认为读者从它里面无论就消遣来说、就教训来说都可以同样地得到益处, 因为在这些方面的内容它都具备。”

1959年, 该书重印本相隔不久后出版。此时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 “批判地继承”西方文化的观点成为中国文艺工作和文学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 阶级分析法是文学批评中最普遍的研究方法。我国对笛福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鲁滨孙飘流记》上, 鲁滨孙作为资产阶级开拓者的形象凸显出来, 笛福自然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金留春认为他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阶级本质, 既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和实干精神的资产者, 又是具有强烈私人占有欲的殖民主义者。茅盾先生也指出“此书又是礼赞了资产者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作品。”从本书重印本的序言中也可以看出徐译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笛福是自己阶级的代言人, 鲁滨孙也就是按照他的理想创造出来的人物。”“贵族、地主仍然可以不必费心劳力坐享巨额收入。这是社会上最反动的阶级。”“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 他属于资产阶级, 他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政治见解是带有两重性的。”“但是, 他热烈地支持殖民制度, 提出夺取、经营殖民地的办法, 提出与落后民族扩大贸易的方法, 并且拥护黑奴买卖。这一切都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就是在上升的时期也同样缺乏人类高尚的情操, 把一切关系变为物质财富占有的关系。”序言中还节选了马克思的话。“马克思说:‘他一方面是封建社会诸形态解体下的产物;另一方面他又是十六世纪以来新发展的生产力的产物。’”正因为受到不同的意识形态影响以及自身翻译思想的差异, 在正文中, 相比林纾来说, 徐霞村的译本“艺术性的再创造”的成分要少很多, 同时也由文言翻译转为白话翻译。从小说相同的节选段落的翻译可以看出。如:在小说开始部分“他说我的社会地位是在这两者之间, 或者也可以称为中间阶层。以他多年的经验, 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 最能给人以幸福, 既不象那些体力劳动者, 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也不象那些上层人物, 被骄奢、野心, 以及彼此倾轧的事情所烦恼。他告诉我,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这种生活地位是幸福的, 那就是, 所有的人都羡慕这种生活, 许多帝王都常常感叹他们的高贵出身的不幸后果, 恨不得自己出生于贵贱两种人之间;许多古来有智慧的人都证明这种地位是幸福的标准, 因为他们经常向神祈祷, 希望既不要过于贫困, 也不要过于富有。”关于这本译作, 厦大刘凯芳副教授在《翻译通讯》84年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中评道:“原书语言明快流畅、朴素生动, 作者侃侃而谈, 就象面对面给读者讲故事一样。在翻译这部名著时, 徐老仔细揣摩, 力求保留原文的韵味;事实证明, 徐老的译文是相当成功的。”

可以说, 二十世纪中期, 徐霞村于1934年初译的《鲁滨孙飘流记》以及1959年重印的版本都为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做出了重要贡献, 只是对译序进行修改后, 1959年重印的版本更加顺应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表达了无产阶级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方原, 徐霞村译.鲁滨孙飘流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2]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3]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篇4:“城中村”改造难题及解决方案

一、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的难题

(一)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基层政府统筹难

在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中,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工作。在平衡村民和开发商之间利益时,既要让开发商获得一定的利润,又要对拆迁的村民进行合理安置,因而容易成为多种矛盾的焦点。从现实情况看,村民在得到赔偿后,为获取更多利益,往往寻求途径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当诉求无法实现时,便会采取政府上访、阻拦施工等方式宣泄不满情绪。在开发商主导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中,村民既不能从参与项目建设中获利,也不能参与住房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只能被动地选择开发商提供的若干方案。通常情况下,政府往往采取提高容积率的做法来平衡各方利益,但却带来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建筑密度过高、人居环境较差、基础设施承载过大和城市景观欠佳等问题,影响城市发展整体质量。

(二)改造现实困难多,政府后续监管扶持难

“城中村”居民在拆迁前每月均有较为稳定的房租收入,对他们而言,等待回迁时间越长,房租收入损失就越多。为了缩短回迁时间,政府允许开发商在建设安置房时在符合规划、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先行动工,后补手续。这一做法虽减少了部分安置压力,但却未能形成完整的审批监管程序,致使部分开发商擅自调整规划方案,造成住房品质难以保障、回迁时间无法确定等问题。另外,手续不全的改造项目因无法通过听证,享受不到商务部门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给改造项目带来难题。

(三)开发企业融资渠道有限,政府融资平台搭建难

目前,国内“城中村”项目开发较为常见的融资渠道有银行贷款、信托融资“建设—移交”等方式。这些融资方式普遍存在融资平台较低、融资渠道较窄、融资成本较高且规模受限等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开发企业的安置房建设资金较为紧张,随时可能出现资金断链的风险。实际操作中,部分开发商无法一次性向村民支付拆迁赔偿款,便以20%~30%的年利息向村民进行借贷,一旦开发商资金断链或信用失范,便会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四)村民转变为市民,政府面临新难题

现行的“城中村”改造工作虽然坚持有形改造与无形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将村民纳入城市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中,但因缺少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无法有效保障村民在拆迁后的生活。在现实工作中,政府较多关注的是补偿金是否偏低,是否准时足额发放到村民手中等问题,较少关注村民如何合理支配补偿金。据调查,部分村民在凭借拆迁补偿富起来后,抛弃了原有的致富模式和社会观念。“城中村”改造之后,如何转变村民身份,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政府面临的新难题。

二、“城中村”改造解决方案

(一)打破行政區划藩篱,实现多种安置并行

按照“政府主导、区域统筹”原则,建议在今后“城中村”改造建设中,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安置方式,依据改造村庄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将原址安置、异地安置、合并安置等方式相结合,必要时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跨区域安置村民,确保村民利益的实现。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监管扶持力度

首先,逐步完善城改项目手续,对安置先行的城改项目进行联合预审。其次,对房企的资质和实力进行前期审查;对部分高息借贷的房企,要跟踪调查;对违法建设的房企,要加大处罚力度。再次,扩大区级政府融资平台,加大银企合作力度。最后,前置商业网点规划听证程序,积极扶持城改项目,吸引更多优质商家和社会资本。

(三)村民有序参与建设,实现多方互惠共赢

有序引导村民参与“城中村”改造附属工程建设,变村民的被动拆迁为村民的主动建设,丰富村民参加“城中村”建设形式,让广大村民在主动建设中真正感受到“城中村”建设的意义;畅通村民诉求表达渠道,有疏有堵,正确对待村民的合理诉求,推动城改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互惠共赢。

(四)大力加强教育引导,确保村民真正融入城市

积极教育引导村民培育正确的财富观、就业观,大力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和发展实体经济;给予村民职业培训、专业指导以及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帮助村民提高劳动技能;通过集中归并、资产量化、统一经营等形式,变村民为股民,实现集体资产产权变股权,让村民持久合理地分享到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增值的收益,真正融入城市。

篇5:村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2019年XX社区党支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党支部工作重要位置,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制,切实承担起抓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紧紧围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以提升基层干部文明素质为重点,以“两学一做”常态化学习制度为载体,深入开展辖区意识形态工作,现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报告如下:

一、意识形态工作履职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2019年以来,XX社区党支部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单位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习总书记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党支部书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带头承担好支部班子的主体责任,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管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同时也明确了班子成员意识形态工作分工,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将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

(二)加强党员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今年以来,始终把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放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首要位置,坚持以理论学习为突破口,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奠定思想基础。组织党员干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主线,重点学习党章、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纪律处分条例、支部工作条例、学习总书记最新讲话、学习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并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廉政教育”活动,坚定党员理念信念,引导党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三)加强舆论引导,维护形态安全

从实际出发,结合基层特点,不断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小区电子大屏、宣传栏、百米文化长廊、XX高新区微信公众号平台深入解读党的会议、习总书记讲话、“331”专项行动、散乱污、“263”整治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重大活动精神实质、目标任务和深刻内涵,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升政府社会公信力,凝聚思想共识。建立健全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讨论网络热点和舆论风向,及时做好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的舆论监管。积极掌握了解各级新闻媒体的舆情动态,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制度,及时搜集、研判、处置可能引发高度关注的事件和言论,迅速应对处理。

(四)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弘扬时代精神

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着力开展了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创建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全年累计开展志愿活动40余次。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4次,引导职工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强化善行义举榜建设,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推选活动,今年产生“相城好人”1名,“苏州好人”1名。同时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组织文体活动,全年开展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各类活动百余场,并协助镇组织办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活动,相关信息通过镇、区、市各级媒体录用发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理论学习广度和深度不够。二意识形态是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工作方法创新不足。三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考核制度不够健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打造务实、进取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二要健全工作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激发党员群众主体意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化意识形态责任制。

篇6:村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切实保护耕地,促进XX村“空心村”治理工作实现新的突破,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积极开展“空心村”治理,既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建设用地与农村经济发展用地指标不足问题,又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宅基地使用中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进一步促进农村宅基地依法依规管理,提高治理村的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文明、美丽新村。

二、基本情况

XX村现有居住人口165户,计670口人,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60%,现在村居住人口老人占50%,中年占30%,少年幼儿占20%。宅基地193处,常年有人居住的仅90多户,无人居住已坍塌的50余户。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村两委主导、群众主体、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原则。要注重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资金扶持等方法措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积极支持并自觉投身参与“空心村”治理活动。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协调处理各方利益,着力消除工作阻力。各项政策的制定到具体工作的开展都由村民代表全程参与,规范操作程序,全程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推动“空心村”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严格控制村庄外延,严格控制违规占用耕地建房,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大力疏通内部交通,大力治理乱搭乱建、违占违建等问题。同时,在推进上坚持“空心村”治理与土地“增减挂”、农村人居环境容貌提升、农村“两违”清理与管控、农村危旧房和土坏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精准扶贫等六项工作紧密结合、同步衔接、相互促进,确保实现多赢效果和综合效益。

四、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大力推进“空心村”治理,盘活农村存量土地,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低丘缓坡地建房。

(二)治理标准。经过治理的村要达到以下标准:一是村庄规划得到实施,村庄规模不盲目外延,杜绝建新不退老宅和私占、乱占宅基地的现象;二是村内空闲地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村庄道路、供水、排水、绿化、亮化、环卫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三是建立公开公正的群众监督机制,杜绝乱批乱划宅基地现象;四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三)治理模式。采取原址新建模式。XX村“空心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原址上实施村庄规划,推进XX村新民居建设。结合实际,合理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填实“空心村”。通过拆除闲置无人居住的旧宅以及影响规划实施的房屋、茅厕、猪圈等,打通主干道路,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村内原有土地,使村庄用地趋于合理,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四)治理要求。违反规划占用村内公共场所的临时建筑物(如厕所、猪圈、小卖部等)一律拆除;堆放的垃圾、柴草、建筑材料一律清除;人员长期在外,家里宅基地上有房产,在不影响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的,可以保留一处宅基地;没有房产或虽有房产但破烂不堪,影响村容村貌的,可采取协议拆迁,承诺回乡定居时再批划宅基地等方式处理。

五、工作任务

村支部、村委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全力推进空心村治理进程:一是投资50万元,实施煤改电项目,解决新民居取暖问题;二是投资30万元对1000米过村路全部硬化;三是结合旅游2号路两侧综合整治,计划投资10万元对村庄周边美化、绿化,为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环境,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空心村”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及包区区长、包村干部任成员的“空心村”治理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空心村”治理工作。

(二)强化规划管理。要切实加强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和计划管理,农村审批宅基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实行有闲置旧宅不批准新宅的办法,有效遏制弃旧宅建新宅、一户多宅等现象,防止形成新的“空心村”。镇政府、村两委要切实履行职责,严肃查处违反村庄规划乱搭乱建、少批多建、批东建西、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对影响村庄规划实施的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应当依法拆除。

(三)强化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各种载体进行广泛宣传,把有关政策宣传好、解释好,并注重挖掘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支持“空心村”治理工作。要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进村入户等方式,将治理“空心村”的政策和计划、目标任务等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贴近群众,做实做细思想工作,引导群众克服思想认识误区,破除陈规陋习,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空心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XX镇人民政府

空心村治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XX  XX镇镇长

副组长  XX  XX镇人大主席

成 员  XX  XX镇党委副书记

XX  XX镇副镇长

XX  XX镇副镇长

XX  XX镇组宣委员

XX  XX镇政法委元

篇7:混乱村整顿工作方案

村级财务管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保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随着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目前全国村级财务管理总体上基本迈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但部分地方仍然由于体制不顺、制度漏洞、管理松懈等原因,导致村级财务管理较乱,集体资产流失,村级债务增加,突出表现在:现金管理混乱,收入不及时入帐,非生产性开支较多,越权超限审批报销,基建项目不招投标,大额开支不透明等,农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进行清理整顿,对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化解基层矛盾,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开展村级财务清理整顿工作列入当前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认真部署,按照《工作方案》制定具体实施细则,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确保财务管理混乱村清理整顿工作顺利进行。

一、清理整顿的对象及内容

此次财务管理混乱村清理整顿工作的对象是辖区内财务管理混乱、群众意见较大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村委会。

清理整顿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规范管理村级集体资金、资产。现金、银行

存款必须做到帐款相符,杜绝坐支现金、白条抵库、挪用、公款私存等现象发生,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总帐、明细帐必须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固定资产的新建、购置、折旧、出售、报废、毁损等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入帐,杜绝集体财产被个人侵占;全面清理核实债权债务,涉及债权债务事项必须经集体决策和审批,严格控制产生新债;对外投资业务必须由集体决策,建立健全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投资收益及时入帐。

(二)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必须

履行民主程序并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健全,审批权限明确,收入入帐及时,支出发生有据,票据规范,手续齐全,严格杜绝村级招待费、报刊订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超标;村干部报酬(工资、奖金、补助)标准符合经济发展状况,报酬发放依据村民民主评议意见经相关部门批复执行;专项资金(包括留归集体的土地补偿费、“一事一议”资金)执行专帐核算、专款专用,杜绝截留、挤占、挪用、抵扣现象发生;基础设施建设依照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面向本村或社会招投标,签订规范有效的书面合同,工程完工凭正规发票、合同及验收报告进行结算。

(三)充分履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村级

重大财务活动和事项必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制定民主理财办法,规范民主理财范围程序,定期进行民主理财;全面执行财务公开,公开时间定期及时,公开内容真实准确;对财务公开中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和解决。

(四)强化会计岗位建设,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村财村

有村管的集体经济组织必须配备固定的会计人员和财会办公室,并坚持统一集中办公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村级财务要实行电算化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会计人员的任免和调换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乡(镇)经管部门审核,县经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杜绝出现因秉公办事遭遇打击、报复的事件发生;建立会计档案室(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二、清理整顿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

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要认真宣传财务管理混乱村清理整顿的有关政策,增强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清理整顿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争取干部群众对清理整顿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2. 明确机构,落实人员。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清理整顿具体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和经费,按照中央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要求,积极协调财政、民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落实好财务清理整顿工作。

3. 培训人员,提高素质。各省、市级农村经营管

理部门要结合《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对乡(镇)农经部门相关同志和村财会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具体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清理工作的质量。

(二)清理阶段

1. 全面清理。清理整顿工作原则上按照村的财

务管理体制进行,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是此次清理整顿工作的业务指导部门。各乡镇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成立清理工作组。工作组要组织财务管理混乱村的村干部、财务人员会同民主理财小组首先开展自查,书写自查情况报告,提出整改措施,并将财务清理的有关情况在本村进行张榜公布。对制度不严、财务混乱、群众意见大、社会反映强烈或自查自纠不认真、不上报自查材料的村,工作组应进村帮助,重点开展“三清三查三改”工作;清理收支来往帐据,清理集体资金、存款、有价证券,清理集体财务;查非生产性开支,查村干部报酬和补贴,查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招投标;改变无人管理,改变无章无制,改变无人监督的状况。在清理工作中,工作组要把专业清理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通过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最大限度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确保此次财务清理整顿工作落到实处。在清理整顿过程中查出党政机关干部、村干部等侵占集体资产和资金,铺张浪费等给集体造成损失的。要责令其如数退赔和赔偿,并由纪检监察机关给予有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

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2. 重点抽查。全面清理工作结束后,省、市、县农经部门要逐级组织抽查。特别是对群众屡次上访,反映强烈的村要进行重点抽查。对不符合清理工作要求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

3. 检查验收。针对财务清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中央纪委、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纪发[2006]24号)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指导和帮助财务管理混乱村,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帐务处理程序、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培训财会人员上岗,使财务管理混乱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全部财务管理混乱村清理整顿工作结束

篇8:村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关键词:村两委,法律意识,法制建设

一、“村两委”在新时期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 农村基层民主与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村两委”作为最基层的组织, 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随着《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和实施, 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 (即“村两委”) 的关系得到基本的规范, 农村基层民主与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 有效传达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需求和遇到的问题, 同时组织村民发展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另一方面, 协助上级领导宣传开展国家政策等各项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具体表现在:

1. 民主法治不断健全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 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 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 依法建制, 以制治村,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 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同时,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基层民主也进一步加强。

2. 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国家的普法宣传在“村两委”组织和宣传下, 农村的法律知识丰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普法教育在农村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资料显示, 90.2%的农民有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认为书籍报刊能丰富其法律知识, 学习法律知识对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有用。

3.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也为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土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文化教育事业重视, 也为其法律意识的增强提供了保暖的外衣。

(二) 村两委在农村治理中发现的问题

然而, 在农村治理实践中, 出现的空巢家庭、留守儿童和村干部作风差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 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基层存在的问题, “村两委”的法律意识亟须加强, 才足以应对当前出现的农村社会问题, 推动农村基层法制化进程。

2012年12月5日, “4个老婆10个孩子彰显村主任的能耐”这样的标题新闻出现在了各大新闻网络, 引起了大家对于村两委的反思:村党支部哪去了?在山西省某市XX村, 身为区人大代表的原村民委员会主任李某, 竟有4个“老婆”, 共生育了10个子女。证据显示, 其中3个“老婆”和9个子女的户口都落在了村里。村委违法违纪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 既有主观上的因素, 也有客观上的原因;既有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也有制度不健全、查处不到位等管理中的疏忽。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村干部接受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相对较少, 法律意识淡薄, 思想道德水平较差, 政治素质不高, 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严重。二是对用权缺乏有效监督, 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 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 大小事情自己说了算。比如擅自终止承包合同。“村务合同法治化”。通过签订合同提高了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村民们法制意识增强了, 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通过签订合同, 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但是, 村两委在自身利益与村民利益的天平上倾向自己, 擅自终止, 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学法的积极性, 法律意识可想而知。

二、“村两委”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 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

在农村, 由于缺乏法治的经济基础, 法律进入农村和在农村的传播更多地表现为蛮横的移值和强制的灌输, 即普法活动大多是灌输式教育。这样被传播的法律势必是无法与农村实际完美结合。在农村, 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建礼教、宗族观念等依然还是农民判断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这与农民的素质水平和现实环境相符, 因此, 农民更多愿意接受其道德约束, 而不是服从法律。

“村两委”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农民, 也就是说, 一方面, 广大农民法制意识的缺乏制约了“村两委”法律意识的成长。“村两委”在处理村务纠纷时, 需采取农民能接受的方式, 另一方面, “村两委”成员根植与农民, 自身法律意识欠缺, 传统道德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新农村出现的“村霸”“贿选”等现象, 其根源主要还在于封建宗族制度, 以宗族道德制约人们的现代政治生活。

(二) 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有资料显示, 离城市越近, 交通越方便, 经济越多样化, 农民越富裕的乡村, 村民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较高, 法治的进程也相对较好。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 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 因此, 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 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 由于包产到户以家庭为单位的宁村经济发展, 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 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人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

(三) 现代法律知识仍然缺乏

村委班子的成员大多来源于本土农村, 成长与上世纪, 受教育机会少, 文化程度不高。据调查, 大部分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及以下。首次法律教育的基础薄弱, 二次教育的吸收能力收到限制。调查中发现, 即便普法不断, 一些村干部知道有这么一部法, 但是对其内容和法律解释、法律适用等并不清楚。运用法律的过程中, 也可能造成法律误解。当前,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迫切需要“法律”武器解决和规范农村常见问题。村两委作为农村最基层的组织, 村两委法律意识的多少, 直接决定了其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 农民切身利益是否能收到维护。

近年来, 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农村出现了空巢家庭等问题, 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农村的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更复杂。村两委毋庸置疑, 是由年长有威望的族亲人担任。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16—50岁的农民工占84.9%, 其中16到40岁的农民工占59.3%, 这样一来村两委成员偏老龄化, 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意识较弱, 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 “村两委”监督体系不健全

新农村建设要求健全基层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以扩大有序参与, 推进信息公开, 加强议事协商, 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 拓宽范围和途径, 丰富内容和形式,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然而, 目前, 村民自治过程中, 对“村两委”监督体系不健全, 影响较小, 尤其是经济资源发达的农村地区, 监督体系的涣散, 从村民自治组织内部扩散开来。由于地方势力阻碍, 地方政府始终无法完全推进财政公开制度, 村务公开不及时, 财务不全面, 无明细账等。

另一方面, 司法与行政权力相依附。在农民根深蒂固的观念中, 有对行政权力的害怕和对上级的绝对服从, 以及对权力的崇拜的心理意识。他们认为, 一旦触碰村两委会引火烧身, 害怕村两委利用司法打击报复。也使农民对法律怀有失望情绪。同时, 农民遇到纠纷需要申诉时, 手续繁琐, 渠道不畅, 上诉成本较高, 农民无法承受, 制约了农民自身对村民自治组织“村两委”的监督。

另外, 某些司法人员与行政人员往往会因“人情”“官官相护”等残余思想包庇“村两委”, 使得监督体系张开了一缺口。

村级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不仅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有的引发了群众集体上访, 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有效预防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发生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和构建和谐农村的需要。因此, 在坚持依法依纪打击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同时, 更要主动做好村两委干部的法律意识工作, 首先要加强教育, 使其不想违法违纪;其次要强化监督, 使其不敢违法违纪;最后要重视预防惩处, 使其不会违法违纪。在国家大力加强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必须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 加强基层的反腐倡廉工作, 这是时代的需要, 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也是社会长治久安、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篇9:村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摘 要:云南省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玉龙县白沙村传统村落是纳西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的结晶。然而白沙村因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经济建设突出,同时给当地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经过日积月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该地区进行方案设计,将从源头解决现有问题。将项目区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设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排放,消除污水负荷的影响;垃圾通过村户收集,集中收集入垃圾集中房,定期清运至垃圾处置地,进行减量化处理。让污水、垃圾将不再影响周围环境及村民身心健康,且得到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污水;垃圾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拥有7000年文明农耕史,在全国各个区域遍布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古村落。我国传统村落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个性鲜明。云南省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急速退化的现状。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7个乡镇(办事处)102个村委会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玉龙县各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玉龙县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文化。白沙村隶属玉龙县白沙镇,其北面为玉龙雪山景区,因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经济建设突出,同时给当地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经过日积月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对当地土壤、水体造成危害,进而影响着生态食品的安全,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为有效保护、深入研究幸存于世的形式与类型丰富、地域与民族特色突出、历史文化信息承载厚重的传统村落,改善项目区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项目区基本概况

1.1 地理位置

白沙村隶属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为行政村,辖兴都村、岩脚村、忠义村、三元村、街尾村、新文村6个自然村(其中三元村、街尾村、忠义村和新文村四个自然村位置相连,以下称这四个村为“古街”)。东邻木都村,南邻丽江市古城区,西邻文海村,北邻新善村。村委会所在地离乡政府1.5 千米。村内交通便利,村道以五花石板路、水泥路为主。其北面为玉龙雪山景区,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本项目区域范围为南起新文村,北至三元村,东北向太平村与白沙完小齐平以南,东边以束白公路为界,西边以岩脚村紧邻山体等高线为界,西南向包括兴都村。

1.2 自然环境概况

白沙村所在地为平坝区,周边多为平整的农田,源自玉龙雪山融水的青龙河从村落西面蜿蜒流过,是当地重要用水供给河流。白沙村西面紧邻山体,地势较陡峭,山体自然风貌保留较好。白沙村紧邻玉龙雪山,项目区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白沙村河流流入青龙河,属漱河流域,金沙江水系。

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白沙村委会,属于坝区。 国土面积12.90平方公里,海拔2430.00米,年平均气温8.90℃,年降水量935.8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5565.00亩,其中人均耕地3.70亩;有林地16286.00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6户,有乡村人口1622人,其中农业人口1507人,劳动力83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23人, 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见表1)。

2 项目区传统村落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对本项目区环境现状查看,白沙村饮水为自来水厂供应,设施完善,家家户户通有自来水,自来水水质卫生部门定期检测均合格,且水源点已做保护,不存在饮水安全隐患。

2.2 生活污水污染现状分析

据现场查看,村庄道路均已硬化,为石板路。项目区农村生活污水涉及1622人,生活污水年排放量33153.68t/a,主要污染物有COD 10.89t/a、TN 1.26t/a、TP 0.24t/a。项目区村庄三元村、街尾村、忠义村和新文村(以下称这四个村为“古街”)分布集中,古街排水已经统一规划,主干道上已经建有污水收集沟,收集后的污水进入城镇污水管网,但次干道的污水收集沟还不完善,不能满足收集率,需另增设污水收集设施。岩脚村和兴都村两个自然村距古街较远,污水不能纳入古街的城镇污水管网,村内无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对村内环境造成污染,需新建污水收集设施,对收集后的污水进行统一处理。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村民生活习惯基本相同,自来水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洗浴等。依据《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DB53/T168-2013)规定,Ⅱ类区域(亚热带)农村居民(集中供水)生活用水定额为60~85L/(人·d)。白沙村位于坝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平均用水量约为70L/(人·d),污水转化系数取0.8。污水收集率按60%计算。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负荷COD、TN、TP分别按23.00g/人·d、2.56g/人·d和0.51g/人·d计。

2.3 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分析

目前白沙村无完整的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其现状表现在如下几点:

2.3.1 村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也有所增加,种类增多。

2.3.2 村民家中户用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分类不够清楚,村庄内垃圾收集设施不完善,产生的垃圾堆放地零散,不集中,部分村民垃圾乱丢至附近沟渠,对周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2.3.3 虽然村中已经有拖拉机清运车清运垃圾,但清运不及时,不能定时定点相结合收集运输。

根据现场勘察及参考相关资料,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取0.6kg/人·d,参照相关文献,另参《全国总量核算技术方法》,垃圾回收率为15%,垃圾中污染物溶出率约15%,取样垃圾中含有机成分的量为10%,含N量0.5%,含P量0.2%,

2.3.4 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分析

粪便处理现状:根据现场调查,村民饲养的畜禽不多,大都自行沤肥处置,不外排,故本项目不再考虑畜禽养殖污染。

综合以上污染现状分析,项目区总污染负荷排放量见表2。

通过上表分析可看出,COD、TN、TP三个污染物指标中,COD、TN、TP对生活污水污染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生活垃圾。根据项目区实际调查情况,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村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为从源头削减村庄污染源,减少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改善村庄环境状况,应重点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理。

3 项目区环境整治方案设计

结合项目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实施本方案,切实解决项目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将从源头解决现有问题,项目区生活污水进入污水收集设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排放,消除污水负荷的影响;垃圾通过村户收集,集中收集入垃圾集中房,定期清运至垃圾处置地,进行减量化处理,从而解决村庄垃圾污染问题。让污水、垃圾将不再影响周围环境,且得到资源化利用。

3.1 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

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结合该村落内现有污水收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完善古街次干道污水收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收集后的污水进入城镇污水管网。岩脚村和兴都村两个自然村需新建村落污水收集设施,充分利用项目区地形,将村落的生活污水引入污水处理系统场地进行集中处理。

3.1.1 污水的收集 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拟采用截污沟的收集方式,根据村落地势新建污水收集设施,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村庄地形,将污水引至村落较低点,在较大的环境容量下进行处理净化,这样不仅实现了污水收集的无动力运行,减少了不必要的投资。

3.1.2 污水的处理 由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经济条件好、地形条件不复杂、污水适宜集中收集,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如地形、可利用土地等,综合考虑各处置工艺的适用性、经济性、进水水质情况、出水水质要求以及考虑未来工艺的运行成本,维修成本及改扩建成本,长远考虑,拟选用污水处理工艺组合技术处理污水,采用的塘化处理系统组合工艺为:隔油隔渣沉淀+厌氧塘+景观好氧塘+兼性塘+生物反应过滤池的工艺组合,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处理主要工程设计参数见表3。

3.2 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程

根据当地情况,由于白沙村村庄城镇化程度较高、离县城较远的村庄,采用“户分类 、组保洁、村收集(垃圾房暂存)、乡镇运输处置”的模式。村庄每个村民每户首先把生活垃圾自行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进行堆沤然后还田,从而实现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对于不可回收垃圾,村民自觉地放入垃圾桶中,村庄公共场所垃圾桶由村庄指派专人每天清扫;清扫后集中收集在垃圾房中,每周由村委会组织人员对垃圾房中的垃圾进行清运。根据地势地形条件,在乡镇选择适宜的位置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站,每周将垃圾清运至集中处理站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置。

4 整治方案工程量及结论

根据该地区环境现状及方案论证,白沙村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方案结论如下。

4.1 项目区现有的污水排放体制为雨污合流制,但是污水收集设施不完善,项目区将根据实际需求新建污水收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

4.2 污水处理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系统采用隔油隔渣沉淀+厌氧塘+景观好氧塘+兼性塘+生物反应过滤池的工艺组合。

4.3 结合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村民愿意在村庄设置垃圾集中房,对村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通过垃圾清运车定期收运至集中点进行减量无害化处理。为解决好项目区垃圾污染问题,项目区采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清运、村集中处理”的模式治理项目区垃圾。

4.4 本项目主要工程量

4.4.1 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新建污水收集系统截污沟:0.4m×0.6m的300m,0.3m×0.3m的1000m,新建白沙村污水处理系统(40m3/d)1座。

4.4.2 村落垃圾收集清运处置工程:新建垃圾房(8m3)3座,垃圾桶(60L)150只,并配套垃圾减量化设施1套,户用垃圾桶406个,保洁工具6套。

通过对本方案的初步设计,工程量见表4。

4.5 主要环境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以削减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为COD:12.15t/a、TN:0.86t/a、TP:0.23t/a。

白沙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实施,一方面能削减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另一方面能改善村落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协调农村生态与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从而提高该村形象,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因而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等四项文件的通知(云环发[2013]130号).

[2]《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云环通[2011]64号).

[3]《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DB53/T168—2013).

[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8]《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范》CJJ142—2008.

[9]《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10]《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

[11]《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上一篇:新产品市场运营方案下一篇:《三位数被一位数除》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