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2024-05-2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共6篇)

篇1: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通过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了解,我深刻明白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学习,使我对17届五中全会有了以下的这些了解,大会在的主要内容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党的理论建设方面;全会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实现的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第三,发展的战略: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

第四,民生建设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文化建设方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六,体制建设方面,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七,党的建设方面: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第八,法制建设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国防和

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外交等八个方面,清晰完整的描述了我国当前的现实状况以及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通过学习发现“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也作为共产党员,在校园这个环境里,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德尔理念。切实加强并完善学生这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同学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为祖国的未来储备良好的人力资源。各个学生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与同学之间的亲密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努力学习并做好自己所担任的职位工作。

在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后,作为共产党后备军的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党的路线方针的动向并坚决执行,同时多向同学们宣传介绍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在认真学习全会精神的同时,帮助同学们提升自身理论与道德修养,了解我国的政策走向及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同学们更加热爱共产党,积极加入共产党,为我党的发展储备更多优质的后备人力资源。

正如辩证法所说,“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我们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和精神,能够更好的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体会到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努力方向,为我们将来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的提供了理论方向,使我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以便在将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我国的发展腾飞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篇2: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仍将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我们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党在“十二五”时期的领导作用和执政能力,突出地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突出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本质要求。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重视和提升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和平衡性,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在“十二五”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党不断增强在新形势下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执政能力,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使我们党在更高水平上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党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领导核心,各级党委是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含义,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要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出发,认真贯彻执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各项决策,统一思想、集中精力,扎实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适应新的形势和应对新的挑战,顺利完成各项新使命和新任务的根本保证。党组织是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战斗堡垒,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实依靠。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创新在新形势下为人民服务的形式,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广大人民群中的生活中生根开花,成为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经历了各种风雨考验,党的优良传统历久弥新。我们要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作出经得起时间、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领导全国人民努力绘就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

篇3:聚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中国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于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 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强调,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权益, 促进农村和谐,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提出, 到2020年, 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步加强, 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 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 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 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 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钵系基本形成, 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学科分析]

(一) 结合经济生活

1.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我国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2.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全会突出强调, 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 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3. 财政调节资源配置,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促进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会提出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二) 结合政治生活

1.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党对国家的领导。

2. 全会强调,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体现了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三) 结合生活与哲学

1. 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 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 全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3. 创新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全会提出, 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

4.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全会强调,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关键在党, 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的建设。

篇4:聚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奋勇夺取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安定团结大局得到巩固和发展。

考点链接

一、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科技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运用农业的地位、作用等知识,分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实施“科教兴农”、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政策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分析加大扶持农业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运用走“两高一优”的农业之路是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说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分析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必须依靠科学与技术。结合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说明建设现代农业问题。结合农业的基础地位和现状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结合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说明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

4围绕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落后等现状,说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要求。尤其要注意结合第三产业一些具体行业(如旅游业)的发展,分析其意义及促进发展的措施等。注意结合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5重视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围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及构建和谐社会,分析促进就业的意义。

二、哲学常识

1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强调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2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寻求最优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新进展,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3事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跌宕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的,这说明事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就体现了这一原理。

5十七届三中全会针对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今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这些科学的部署,属于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6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坚持了科学的价值观和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7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及时解决主要矛盾。“三农”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全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

三、政治常识

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r,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现。

3重视农业问题及严格土地管理的举措,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思想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严格土地管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大问题。

创新设题

1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强调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

C矛盾主要方面原理D抓主要矛盾原理

2“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增强忧患意识的哲学依据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执政能力。”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指()

A党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方式

B党应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具体领导

C在领导和执政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D党要坚持把执政兴国作为第一要务

4“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

A政治领导B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D作风领导

5“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我们党()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B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C发扬党内民主D坚持从严治党

6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这是因为()

A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

B部分制约着整体,关键部分的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C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是可以转化的

D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7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材料表明()

A维护阶级利益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的根本标志

B政党一旦掌握国家政权,就能为人民谋利益

C中国共产党是“全民党”

D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据此回答8~9题。

8要解决好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需要()

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②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投入和资金投入③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

9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这是由()

A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B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C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D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10“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总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贯穿了这一总要求。全会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

(3)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促进社会和谐为什么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

参考答案:

1.C 2.A 3.C 4.A 5.A 6.B 7.D 8.C 9.A

10.(1)①“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②“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也体现了人民改造世界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③“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党关于新农村的建设注意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⑤“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2)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④我国是一个大国,有十几亿人口,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绝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基础脆弱仍然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我国农业面临新矛盾和新挑战。

(3)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积极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②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也体现了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

篇5: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余 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

前言

云南省的各位领导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就“十二五”规划与在座的各位领导交流。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经济、社会等很多领域。

我主要从事经济研究,我们“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所以我主要围绕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五中全会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还有十年,“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五年。现在的小康是一种不全面的,低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离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在“十二五”这五年中,我们能够在解决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上迈出坚实的步伐,那么它将为到2020年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五中全会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回过头来看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和冲击,但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正是利用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比如,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的货币化、市场化改革,才有了过去十年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积极的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才有了过去十年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样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积极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有了过去十年外贸出口年均20%以上的增长。今天我们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演变和深化,同样国际金融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十二五”这五年中,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难从根本上消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内,世界经济可能都是一种相对低迷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将会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中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五中全会说,“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五中全会对于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是这么表述的: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样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在未来20年中,中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那么这次五中全会说今后一个时期,当然包括“十二五”的五年,我们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二、国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机遇挑战分析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作为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的历史机遇在什么地方?同时,我们的风险、挑战又来自于何方?

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对我们的机遇和挑战着手分析。

(一)国内的机遇和挑战

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34万亿人民币,我们要把中国的经济总量跟世界上其他国家做一个比较的话,就需要把以人民币计算的经济总量换算成美元。这里用的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6.82,实际上在2009年的绝大多数时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上稳定在1:6.82到1:6.83,用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折算,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约合4.99万亿美元。同样把日本2009年以日元计算的经济总量按照2009年全年日元兑美元的平均汇率折算,那么2009年日本的经济总量是5.08万亿美元。因此,我们认为,十一五末,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将会超过日本,从而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经济总量上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来正确的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呢?

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从经济总量上分析

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要求中国能够根据中国的经济总量来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所谓根据中国的经济总量来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也就是要大幅度的增加中国所承担的责任。一方面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到2009年,我们的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我们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只能承担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地位大体相当的国际责任。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如果从人均GDP的角度来衡量,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20位以后,与很多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大概在4万美元左右,中国只有它的十分之一。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在亚洲,是卡塔尔,卡塔尔怎么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呢?一方面由于它有大量的天然气和石油,尤其是天然气的出口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另一方面,它只有160万人口,所以到今年它的人均GDP达到9万美元,排在世界第一。

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均收入水平上的差距非常悬殊。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结果是,我们在经济总量上先后超过了很多的发达国家,比如2002年,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排在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七位。那么到了今天,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结果。

如果在未来30年乃至50年中,我们能够继续保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良好局面,那么经过30年乃至50年,才有可能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大幅度的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现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人问我,中国什么时候能超过美国,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呢?老实说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很容易回答的。一方面,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美国经济也在增长。另一方面,还涉及到人民币、美元的汇率,因为汇率的波动会直接带来以美元计算的经济总量。但是我认为,用最乐观的估计计算,如果在未来15年中,中国能够保持年均9%以上的经济增长,同时在未来15年中,能够保持年均3%左右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到2025年,有可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所谓最乐观的估计,也就是说中国要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至少是2025年以后的事情。

3.中国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

中国在经济总量上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深化,中国的话语权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对发达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和冲击。这样给中国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哪两个方面呢?

第一、中国现在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初级产品交易规则的结束者。尽管我们每年进口的原油、铁矿石量很大,占的比重也很高,但是价格和交易规则跟中国人没有关系。我认为未来中国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初级产品交易规则的制订者,至少是积极参与制订者,这将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第二、我们现在是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结束者。现有的全球经济金融秩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制订的,主要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未来我们有可能成为新的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制订者,至少是积极参与制订者。

如果我们能够成功的实现以上两个重大突破,将为未来中长期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是从总量上来说。

2009年底,中国的总人口为13.3474亿,我们把3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总量除以2009年底总人口,到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25511元人民币,同样按照1:6.82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折算是3736美元。我们认为,十一五末,我们将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进军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社会用人均国民总收入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三类。中国在新世纪初期之前,一直是世界上的低收入过程,到了新世纪之后,我们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开始超过低收入国家的门槛,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很不幸的是,国际社会同样用人均国民总收入把中等收入国家又分为中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下中等收入三类,我们现在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

我们认为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突破4000美元,从而将跨越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将意味着我们能否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今年9月份以来,国务院的几位领导给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达研究任务,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结合中心的研究力量回答我们能否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只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首先说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什么样的陷阱?这是世界银行在研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时候所发现的一种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后发展的国家经过10年20年乃至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之后,开始出现长达10年、20年乃至30年的经济衰退,经济衰退之后,经济开始重新恢复增长。因此从他们所走过的轨迹来看,中间挖了一个大坑,这个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上究竟哪些国家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呢?实在是太多了。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比如美洲的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亚洲的伊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非洲的南非,欧洲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当中。

在过去的50年中,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很少,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韩国,再一个是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为数极少的国家和地区成功的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从而步入到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世界上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国家在人均收入水平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后,会出现长期的经济衰退呢?

从原因上来说,大体上有三类原因:

第一、从经济发展方式或者叫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讲,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都利用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低价格从而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从而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当人均收入水平进入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以后,都普遍面临着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而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模式上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出现了原有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从而经济高速增长中断。

第二、在社会管理制度上,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这些国家往往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往往重视收入的初次分配,而忽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再调节。这样的后果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不公超出了社会稳定可以承受的能力。从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后,伴随的问题是社会动荡、社会不稳定,从而经济高速增长中断。

第三、出自于政治体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人们普遍面临着如何吃饱饭的问题。因此只要有饭吃,人们并没有其他的需求,但是当人均收入水平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后,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会不断增加,而原有的政治管理体制、政治制度没有为公民提供足够的表达渠道,导致政治上出现分裂,经济高速增长中断。

同样,分析眼前的中国,无论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还是在社会管理制度和政治体制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我们要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三类问题。因此五中全会是这样说的: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解决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问题,从而为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要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也出自于化解今天所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这是从国内来说,从国际上来看。

(二)从国际上来看

2007年底,在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随后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到今天已经两年多过去了。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大体上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1.私人银行的危机

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直到2008年9月份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倒闭,国际金融危机处在第一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大量的私人银行破产倒闭,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导致了1万多家私人银行破产倒闭。这是第一个阶段,我们把它叫做私人银行的危机。当国际金融危机处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由于大量的私人银行破产倒闭,从而使金融体系陷入混乱,金融机构的信贷功能丧失,经济难以正常运转,发达国家的经济大幅度的衰退,怎么办呢?当同时面对这么多问题的时候,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几乎选择了同样的办法,那就是政府出手相助,政府向陷入危机当中的金融机构大量的注入资金来稳定金融体系,从而恢复金融功能,当政府向陷入危机当中的机构大量的注入资金的时候,政府自身背了越来越重的债务。

2.政府的主权债务危机

今年5月份,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发生,标志着国际金融危机演变到第二个阶段,政府的主权债务危机。目前从总体上来讲,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处在第二个阶段,但是我们认为,它已经出现了向第三个阶段演变的迹象。

3.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

当美国、欧盟这些发达国家出现政府主权债务危机,也就是政府难以承担自身债务的时候,这些国家会破产吗?这些国家是不太可能破生的,拥有国际流通货币发行权的主权国家是不会破产的,当他难以承担政府自身债务的时候,一个很方便的途径就是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流动性,从而让本币大幅度的贬值,来稀释政府债务,把自身的政府债务专家给其他国家。今天我们正面临这样的问题,当这些国家选择本币贬值的时候,会出现世界主要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从而引发全球的货币战争。

因此我们把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三个阶段叫做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处在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对中国来说只是遭受了间接的冲击。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当中经济不景气,所以购买中国的出口产品减少,中国的外贸出口大幅度的滑坡,从而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我们只是受到了间接性的影响。

但是当国际金融危机演变到第三个阶段,国际货币体系危机的时候,对于中国经济将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前不久,美联储宣布,从明年初开始,美国政府用6000亿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继续实行第二轮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叫做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用6000亿美元购买美国国债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向市场注入6000亿美元的资金,就意味着美元的货币供给增加,利率是资金价格,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6000亿美元注入市场带来货币供给的增加,带来美国的低利率。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带来美元汇率的贬值,这是一个必然结果。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两条途径进行分析,货币供给的增加而自身利率水平很低,资本的回报很低,因此大量的过剩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向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人民币会面临升值的压力。因为大量的国际资本进入形成对人民币的需求,而人民币的汇率取决于人民币的供给和需求,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会带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大量的国际资本进入中国不是放在银行,而是去购买中国的股票、债券、房地产,新的需求的进入会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和资产泡沫。

第二个途径,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交易是以美元标价的,原油85美元一桶,当美元大幅度贬值的时候,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必然大幅度上涨,而中国50%以上的原油,70%以上的铁矿石,三分之二的食用油依赖于进口。当国际市场这些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必然会让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中国同时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资产泡沫的压力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被迫选择利率,来控制通胀,控制资产泡沫。但是提高利率的结果会进一步拉大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利差,因此美国实行的是低利率。如果进一步提高利率的话,会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涌入,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就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困境。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两周以前,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一共邀请了七位经济学家,我是其中之一。讨论明年中国经济的走向,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制定和明年宏观经济政策。他说:我们现在一方面面临贸易战,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货币战,今年6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兑美元开始升值,但是美国人认为我们升值的步伐太慢,幅度太小,继续联合国际上其他的机构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

未来五年,也就是“十二五”规划的五年,发达国家很难真正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在未来五年中,世界经济可能都是一种相对低迷的状态,中国始终会面临着人民币汇率升值,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会对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时期的稳定发展构成新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一)五中全会对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五中全会明确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具体表述是这么说的: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到了今天,我们和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时候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代中国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怎么坚持科学发展呢?这里提出了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是在未来五年中,我们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如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我们需要做到四个更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面临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怎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呢?

五中全会提出“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们如何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呢?重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怎么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呢?主要是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要的动力。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实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中国经济奇迹。但是过去30年,我们过度的强调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要通过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更好,过去我们对此认识不足。这一次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很多人说,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没有具体的数据、数据目标,作为建议只是提出原则和方向,具体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一定有数据。比如未来五年,我们要保持年均经济增长可能仍然会定在7.5%左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了一年的研究,围绕着“十二五”。我们当时建议国务院,能否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和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60年代的十年中,实现了国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我们建议,能不能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也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让全体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在这五年中翻一番呢?最后只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接受我们的建议。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就是五中全会对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如何实现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回到今天的主题,如何实现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呢?这是一个老问题,过去我们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今天我们提出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容大体上是一样的,尽管是老问题,但是到今天很多人对此存在糊涂的认识。

转变发展方式是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传统的发展方式为什么难以为继,不可持续?传统的发展方式支撑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今天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什么样的问题?从而让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不可持续呢?

第二、转变发展方式往哪转,转到哪里去?传统的发展方式之所以难以为继、不可持续是因为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那么能够适应于国内国际环境深刻变化新的发展方式是什么呢?

第三、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呢?在政策上、措施上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才能使中国走上新的发展轨道呢?

1.GDP的核算方法

之所以很多人对此理解不深刻,是因为转变发展方式涉及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那就是GDP的三种核算方法。GDP怎么算出来呢?有三种方法来计算GDP,分别反应的是不同的经济结构问题。

第一种叫做生产法GDP,就是从生产的角度、供给的角度来计算增加值,这样就可以从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加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可以把生产、供给分为三次产业,分别计算这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从而得到中国的生产法GDP。生产法GDP的方法是国家统计局到现在为止统计中国经济总量的主要方法。

10月2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状况,一般来讲怎么公布呢?初步测算中国经济总量多少,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多少,第二产业增加值多少,第三产业增加值多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生产法GDP的统计方法。

第二种叫支出法GDP,从支出的角度、需求的角度来计算经济总量。假设你是一个生产手表的企业,今年能够实现产值多高速度的增长呢?主要取决于在市场上能够卖出多少手表,市场都是哪些人在买你的手表呢?有三类,第一个,老百姓买你的手表买完以后自己戴叫消费;第二个,其他的企业买你的手表挂在车间指导生产,这叫投资;第三个,还可以把手表卖到国外去,这叫出口。消费、投资和出口就决定了生产手表企业的规模。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讲也是一样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的余额),我们叫做三大需求,也可以叫做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分别计算消费、投资、净出口,也可以计算出中国的经济总量,这叫支出法GDP。国家统计局在主要采用生产法GDP统计中国经济总量的同时,也采用支出法GDP来统计中国的经济总量。

第三种叫收入法GDP,假设你今年卖手表卖了10个亿的收入,在这10亿的收入当中,购买生产手表的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假设花了6亿,那么你的增加值是4亿,这4亿的增加值要怎么分配呢?首先要给所有的员工发工资,这叫劳动所得工资。然后要缴纳政府各种各样的税收,这叫政府所得税收,剩下来的是你的企业所得或者资本所得利润。GDP就是一个增加值的概念,因此收入法GDP统计的就是劳动所得——工资、资本所得——利润、政府所得——税收,把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是中国的收入法GDP。

经济学界现在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中国的收入法GDP,就是中国的国民收入究竟是如何分配的,学术界存在重大分歧。究竟劳动所得拉了多少,资本所得拉了多少,政府所得拉了多少,直到到现在为止,都是讨论的焦点。如果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不清楚,怎么能判断国民收入分配领域存在问题,又如何来解决问题呢?所以它是一个基础性问题。

去年我花了一年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今年这仍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第一大重点课题。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中国最高收入的10%的家庭人均收入29700元人民币,这是国家统计局的城调队、农调队调查的数据。去年年底一个经济学家提出质疑,如果中国最高收入的10%的家庭人均收入不到3万元的话,我们越来越贵的房子、越来越多的汽车,越来越高的银行存款是怎么来的呢?都是哪些人买的呢?很显然,这个数据和现实所观察到的情况是不一致的。

然后这个经济学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就是高收入家庭,如果统计局的调查员到他家里问他有多少收入的时候,70%的高收入家庭会隐瞒收入,会隐瞒多少呢?70%。第二个现象,低收入家庭,统计局调查员到低收入家庭问他有多少收入的,有30%的低收入家庭会虚报,说你为什么要虚报呢?收入太低了,说不出口,没面子,很丢人。虚报多少呢?30%。

这个经济学家对2000多人一对一的访问和调查,最后他推断,2005年中国最高收入的10%的家庭的人均收入9.7万,是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的3倍。这个数据公布出来以后,在经济学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前不久,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先后发了几篇署名文章对此进行解释,大概是说这些问题,说收入调查当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像你说得那样离谱,我们的数据大体上能够反应出中国的收入法GDP的构成。如果我们对于当前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就很难分析现有的国民收入格局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同样的,我们也就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调整。从总体上来讲,我个人认为,收入法GDP的数据质量不高,离收入分配的真实状况差异比较大。

2.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分析

有了GDP的三种核算方法以后,就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分析:

(1)从需求的角度看,就是支出法GDP的角度,它衡量的是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从需求的角度看,我们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拉动逐渐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扩张。用五中全会的原话就是: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新局面新在什么地方呢?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出口,或者说是过度依赖于出口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未来我们把消费摆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更多的主要依靠消费扩张,新就新在消费摆在了三大需求的首位。

为什么不能继续过度依赖出口呢?2008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8.7%,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9.7%。从而使中国首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的第一出口大国。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10.1%。我们认为,2010年全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将突破10%,从而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最高值。德国和日本在历史上占全球出口比重的最高值也就是10%左右,那么今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将突破10%。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还能继续保持出口年均20%的增长吗?还能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定为主要依赖于出口的高速增长吗?那是不现实的。

美国政府为什么老是抓住人民币汇率不放呢?奥巴马上台以后,他提出要在未来五年中,要使美国的出口总额翻一倍,如何实现呢?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出口大国,打击中国才有可能让美国能够分到出口蛋糕当中更大的份额。怎么打击中国呢?美国人开始造舆论,说中国之所以把如此多的产品卖向全球,并不是中国的出口企业、生产企业有足够强的竞争能力,而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从而夸大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人民币汇率低估了多少呢?美国人认为低估了40%,所以今年以来,我们的人民币开始升值,他认为离40%的差距很大,所以他认为步伐太慢,幅度太小原因就在这里。

从总体上讲,当中国的出口总额占到全球10%的时候,我们再继续像过去那样,依赖于出口的高速增长来拉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此来自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必然会大幅度下降。因此不能像过去那样,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出口。

我们能不能过度依赖于投资呢?过去30年中,中国投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现在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呢?广大的中部地区、广大的东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基本上结束了。在过去的很多领域,山东一直是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省份,最近这几年是中部的河南省,意味着广大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同时在东部地区,我们的港口、机场已经开始出现过剩了。未来我们还能投什么呢?我们说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东部地区可以挖地铁,但是相对于过去30年的投资空间而言,投资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同样的,来自于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必然会大幅度下降。

在这三大需求当中,出口的增长是下降的,投资的增长是下降的,当然,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消费扩张。这里有一个表,它描绘的是消费占GDP的比重,用支出法GDP衡量三大需求各自占GDP的比重,消费占GDP的比重,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红色的两栏说的是中国,蓝色的两栏说的是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35年中,消费占GDP的比重1970年中国是71%,到了2005年只有50%。与同期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们相差了28%。为什么消费占GDP比重会持续大幅度的下降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其中的私人消费的大幅度下降,因为这种消费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私人消费这个是主体部门,还有一个消费是政府消费。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1970年中国是63%,高于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到了2005年,下降到36%,跟世界平均水平61%相差了25%。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消费占GDP比重的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私人消费占GDP比重的大幅度下降。

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为什么会率先在美国发生呢?美国的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异口同声的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中国。为什么呢?美国人的道理是这么讲的,中国一方面是世界工厂,是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结果是,中国生产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另一方面,中国人自己消费的越来越少,表现为私人消费占GDP比重的持续大幅度下降。所以中国必然表现为越来越多的过剩产品。中国这么多年来怎么办呢?中国把越来越多的过剩产品卖给美国人,美国人本来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买这么多的中国的过剩产品,美国人开始向银行借钱买中国的过剩产品。借着买着还不起银行贷款,所以次贷危机就发生了。

今年3月份两会结束以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钓鱼台举办了规模很大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第11届年会,出席我们会议第一个演讲的是现在的发改委主任张平同志。张平同志在会上演讲的主题是“扩大消费、转变发展方式”,他讲完了之后,一个非常知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发改委主要从事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你们现在十一五规划快结束了,你们也正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我也知道你们也编的差不多了。我的问题是,“十二五”规划中,你们打算把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几个百分点。

老实说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但是张平同志反应非常灵敏,他说我们现在不再强调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我们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我们也正在通过各种方面的改革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讲了很长一段话,但是就是没有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打算把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几个百分点。

这个会议结束以后,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与会的中外代表,并回答中外代表的提问。这个经济学家很执着,马上就站起来:“总理,我向你问一个问题,你们打算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几个百分点?”他肯定认为发改委主任不知道的事情总理应该是知道的。我在现场我就一直仔细的听温家宝总理的回答,温家宝讲了一段比发改委主任更长的一段话,就是没有说我们打算提高几个百分点。

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2008年我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消费的越来越少呢?为什么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会出现持续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呢?大概可以列出十条、二十条很多的原因。但是经过反复的研究,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出在三个方面:

第一、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就是一个收入法GDP的概念,我们发现占的比重是持续下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我们看两张表,这个是中国的收入法GDP构成。199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51.4%,到了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到40%,只有39.7%。因此我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再看第二张表,做一个国际比较,发达国家采用2005年到2008年的平均数,中国仍然采用2007年的数据。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当中,除了德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略低于50%以外,其他都高于50%,美国达到56.6%。因此我说,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是一个写文章的话,老百姓不一定听明白。如果换成老百姓都听的懂的话,说中国人为什么消费的越来越少呢?是因为口袋里没钱。劳动者报酬占比是大幅度下降的。我们概括为没钱可花,所以带来了消费的下降。

第二、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由于养老、医疗、教育方面的支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

看一张表,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什么样的国家是与中国处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呢?我们把人均GDP3000到6000美元的国家作为与中国处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世界上人均GDP3000到6000美元的国家,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三个方面的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54%。2007年中国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三个方面的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只有29%。所以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

把它翻译成老百姓能听的懂的话,中国人为什么不消费呢?由于政府没有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他未来生活中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上大学很贵可以不上,但是不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当他未来生活当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时候,有钱就存在银行不敢花。叫“有钱不敢花”的问题。

第三、居民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持续攀升。

看一张表,我国居民基尼系数变化情况。什么叫基尼系数?用最容易理解的话来说,所谓基尼系数就是没有得到公平分配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如果所有的收入都是公平分配的,那么基尼系数就是零,如果所有的收入都没有得到公平分配,那么基尼系数就是1,所以基尼系数永远在0到1之间波动,基尼系数越高,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基尼系数如果超过0.4,这是一条国际警戒线,表明这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太大了,社会将会不稳定。

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今年世界杯在南非举行,南非是非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南非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比中国要高。但同时,南非又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57%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到南非去考察以后,我认为给南非这个国家下一个定义,我说它是电网国家,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公共设施、政府的办公场所、居民的住宅都是用电网隔离的。因为穷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叫电网国家,它的基尼系数大概是在0.70以上。我认为南非的教训是值得我们中国人高度重视的。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黑人执政以后,农民种地的成本大幅度上升,要买化肥、农药、种子、机械、修路、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涨,超出了很到黑人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怎么办呢?很多黑人把土地卖掉,然后到城市里去谋生。当时南非是世界上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而纺织业正好是劳动密集的行业,所以很多离开土地的农民在纺织业里面找到了工作。但是很不幸遇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纺织业快速发展,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了南非,在国际竞争当中,南非的纺织业主要是被中国打败了。纺织业大量的破产倒闭的结果是来自于纺织业就业机会大幅度减少,这样离开土地的农民在城市就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从而陷入了贫民窟当中,从南非机场一出来,周围就是大片的贫民窟。

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1,到2007年已经达到了0.47,而且从现在来看,仍然处在进一步上升的过程当中。居民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持续攀升对消费的影响是什么呢?居民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持续攀升的结果是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什么叫两极分化呢?有钱的人钱越来越多,没钱的人越来越贫穷。两极分化以后,对于高收入群体,住着别墅,开着进口的轿车,家庭设备应有尽有,他不买东西,要买东西到国外去买。对于广大的低收入群体,想买房子,买车子,更新家庭设备但是没钱,用经济学术语来表达就是:高收入群体有支付能力但是没有购买愿望,低收入群体有购买愿望但是没有支付能力。所以整个中国居民消费大幅度下降。

我们认为,要使中国经济发展走上一条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的话,必须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很难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我们看五中全会怎么解决这三个问题:

第一、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所谓内需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这里说的是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这一段话着力解决“老百姓有钱不敢花”的问题。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的问题。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完成以后,政府要做两个调节,第一个,对于高收入群体,要征收累计个人所得税,对低收入群体,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他们发放各种补贴。经过这两个调整以后,成为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也就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

五中全会还提出:要实现两个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发展同步。现在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吗?很显然是不同步的。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长10.6%,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5%,中间相差了3.1%。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步,就是两个比重和两个同步,这都是要解决老百姓没钱可花的问题。

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这次“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出台以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意见,我认为,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方面,其中两个方面说的比较到位,解决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都用了很多的笔墨。因此我建议如何解决第三个问题,因为这将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我认为笔墨太少,措词也不多。只是说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怎么打击非法所得,怎么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怎么有效的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我认为五中全会的建议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因此我在提建议的时候,我认为应当增加这块内容,加重这块力度,才可能真正化解一上三个问题。

(2)从供给的角度。供给的角度就是生产法GDP的概念。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衡量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从供给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逐步转变为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用五中全会的原话来说,那就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一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我建议把次序倒过来一下,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三、第二第一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但是很多专家不同意,尤其是搞农业的专家。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怎么能改到最后呢?所以仍然是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来表达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加快发展服务业。

改革开放的30年,国际社会叫中国经济奇迹,过去30年,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像云南这样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也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是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当中,最突出的成就是我们把中国这样一个供不应求、短缺经济、凭票证供应的国家建设成了今天的世界工厂,这是我们所有成就当中最突出的成就。改革开放初期直到90年代初期,我们都是一个供不应求、短缺经济、凭票证供应的国家,那是说我们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中国自己人的需要,所以我们很多商品需要凭票证供应。到今天,中国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不仅满足全体13亿中国公民的需要,而且大量的向全球出口,这是所有成就当中最突出的成就。

把这段话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过去30年中国工业制造业快速扩张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这个话是这么来的,那么今天我们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我们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还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但是我认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逐步的转变为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给大家看一张表,这是2007年的数据按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就是劳动力都在干什么?我们看美国、日本、德国、英国,200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日本稍高一点达到4%。其他国家都在2%左右,就是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只有2%。中国呢?我用了两个数据一个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们有70%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到了2009年我们仍然有38%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这一组数据我认为他可以说明一个基本问题,什么基本问题呢?中国的农民为什么贫穷。中国农民为什么贫穷呢?我认为其本质的原因在于太多的劳动力拥挤在农业上,当太多的劳动力拥挤在农业上的时候,农业一定是规模不经济。一个劳动力跟三亩地、五亩地,当一个劳动力跟三亩地、五亩地的时候,他一定是牛拉地,人拉地、马拉地的原始落后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农业劳动生产力底下,农民收入水平底下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未来又怎么办呢?过去30年我们已经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那么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减少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大幅度的减少农业就有可能走上规模经济的道路。当一个劳动力跟一百亩地,两百亩地的时候,他一定是机械化、新一代的耕作方式,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才有农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我们就是说要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往哪转呢?让他们到城里来干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产业,美国、日本、德国都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那么在这些国家他们的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最高不超过30%。那么中国呢?2009年我们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27.8%,已经接近日本的水平,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第二产业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的吸纳农业劳动力,但是空间已经很小了。更大的空间来自于哪呢?服务业。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这些国家当中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比重最低的日本也有66.7%,最高的美国达到78%,中国2009年只有34.1%。所以从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也可以看出,中国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于服务业,而不是工业。服务业都是些什么领域呢?服务业——银行、保险、证券、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文化、旅游等等,都是服务业的主要领域。仔细分析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可以发现,它的基本特征是要么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要么是政府高度管制,因此要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要把服务业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主要源泉,首先是改革问题,只有服务业的改革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放松政府管制,我们才能迎来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是五中全会的原话,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这是我们今天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鲜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与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现在很多老百姓批评政府说现在房价大幅度的上涨我们买不起,为什么会出现我们买不起呢?是因为政府把房地产业作为了支柱产业,这样下来我们才能出现了房价的大幅度上涨或者我们买不起的情况。我根他说政府没有这么大能力,没有这么大本事,一个产业是不是支柱型产业,他是市场选择的决定。当今天中国老百姓主要以买房买车为主,消费结构升级到主要买房买车这个阶段的时候,房地产或汽车自然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它是一个市场选择的决定。

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我认为政府当然可以采取一些倾斜性的政策,政府可以当然增加情趣投入。但是它究竟能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呢?同样需要市场来决定。

(3)从自然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长。这说的是我们过去走的是一条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从而持续经济高增长这么一条路子。自然高投入、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从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过去一直这么干的,那么今天为什么不行的呢?资源越来越短缺,价格越来越高。你高消耗、高投入你消耗不起,投入不起。改革开放初期一桶原油的价格不到十美元,2008年原油的价格层次涨到过142美元。在今年2009年这一年的大多数时间原油的价格基本上稳定在75美元一桶,那么最近由于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预期进一步增强,最近原油的价格已经开始接近90美元一桶。我们认为在未来原油的价格将进一步上涨到150美元,甚至200美元一桶。资源越来越短缺,价格越来越高的结果是让我们不能再重复过去的自然高投入、高消耗的老路。过去我们走的是一条环境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或者只污染不治理的道路。今天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当中,国际社会正在达成共识,我们不知道再继续走过去的环境高污染的老路。因此我们说要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长。

五中全会的原话: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只给大家看一点,我们通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美国多少呢?936万平方公里,我们比它要大24万平方公里。但是很不幸的是,美国的936万平方公里一边是太平洋,一边是大西洋,广大的国土面积都是可开发利用的。但是中国不一样,我这里面说了中国国土面积最大的四个省区,摆在第一个的新疆160万平方公里,第二位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第三位内蒙118万平方公里,第四位青海72万平方公里。这是中国国土面积最大的四个省区。把这四个省区的面积加在一起是多少呢?47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比重49%。这一半的国土面积养活了多少人口呢?2008年年底这四个省区的人口加在一起5386万,占2008年年底中国总人口的4%。中国96%多的人口拥挤在另外一半国土面积上。同样是在2002年我们在研究16大的时候,我们建议国务院不要在使用地大物博这样的概念。实际上我们的地也不大,物产也不多,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但是不要再说地大物博,国务院基本上采纳了我们的建议。1994年一个非常知名的美国学者叫布朗,这个人可不是一般的人,长期担任美国农业部部长。从美国农业部部长任上下来以后,又是长期担任世界粮食研究所所长。1994年他写了一本书,这书的题目叫《标准活中国》,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他说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或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工业化或城市化就意味着城市的规模会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会占用大量的耕地,还有大规模的工厂建设也会占用耕地。因此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带来大量的粮田被占用,第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尽管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口总量还将继续增加,到人口峰值的时候可能会达到15亿,乃至16亿。一方面是大量的粮田被占用。耕地面积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是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因此中国迟早有一天会出现自己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当中国人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中国人自己需要的时候谁来养活中国呢?这将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先说今年,今年以来尤其是七八九三个月,物价大幅度的上涨。温家宝总理感到很担心,温家宝总理在召开座谈会的时候他说:“看来今年这个物价涨幅要超过3%,但是我相信不会达到4%,”

后来我跟他说,我说总理您不必担心,我们当时提出来的预期目标是把CPI的涨幅控制在3%左右。即便是3.9%它仍然是3%左右啊。我说您不用担心,今年这个目标我们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为什么七、八、九、十,物价大幅度上涨呢?主要是七月份俄罗斯连续的干旱和高温带来了俄罗斯以小麦为主的农产品小麦的大幅度下降。俄罗斯政府紧急停止小麦出口,以满足国内居民的小麦需求,俄罗斯停止小麦出口的结果是在一个月当中小麦的价格几乎涨了一倍。当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带来了其他的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所以七、八、九月以来,粮食、蔬菜、水果、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带来了国内CPI居民消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讲这个话我们回到我们要说的主题上。如果中国人生产的良好不能满足中国人自己需要,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布朗说:“中国是一个受东方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他一直强调储蓄,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那么一旦中国人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中国人自己需要,他一定是动用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抢购粮食,那么当中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抢购粮食的结果,一定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成倍上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成倍上涨的后果是什么呢?它改变了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比较收入。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你去看看都很漂亮,大量的牧场、大量的草地、大量的森林,因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比较收益是稳定的。如果因为中国人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中国人自己的需要,中国开始在国际市场抢购粮食,带来粮食价格成倍上涨的时候,那么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比较收益就会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后果是什么呢?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因为种粮食可以种更多的钱。这样带来的是全球的生态,全球的环境,进而全球的气候将会发生变化。”这是最早的中国威胁论。

实际上他这篇文章的推理非常简单,但是讲的道理非常深刻,这几年以来我也经常到我们西部地区去调研,我们西部地方的政府官员向我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你们作为政府的参谋机构,表面上国家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要加快我们西部地方的发展,缩小与东部和中部的差距。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东部地区过去在经济发展的时候把大量的良田盖上了工厂你们不管。东部地区的一亩地可以三季稻,至少可以双季稻,一亩地一年可以产两千斤水稻。大量的良田被占用了你们不管,今天轮到我们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开始要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了,不让我们占用耕地了。你要知道我们西部地区这一亩地能干什么吗?一亩地只能产500斤玉米啊,那这里中国的粮食安全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我根他们解释,我说你们讲的确实都有道理,但是如果站在整个国家,站在宏观层面来看,如果我们不能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中国将会很快的进入到中国人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中国人自己需要的时代,对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是非常不利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或“二氧化碳排放国”,这是国际上说的。我为什么打两个问号呢?我们中国人都不认账,前不久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做过认真的统计,发现2009年美国消费的能源23亿吨标准油,中国2009年消费的原油21吨标准油。显然中国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首先温家宝总理就不干了。温家宝总理在我们中心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结束以后的接见中外代表的会上说:“中国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人均水平来看,中国绝对不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国。为什么这么讲呢?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需要两百年才能被消化吸收,今天我们之所以面对如此严重的全球气候问题是因为在过去200年中发达国家不断的向大气当中释放二氧化碳,不断累积的结果。中国在过去两百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农业社会,在过去两百年中,中国向大气当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很少。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绝对不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同时我们现在总量排在世界第一,但是我们还有13亿人口呢,我们一除我们的人均排放量比他们小的多的多,这是这两个都是在一个问题方面。新能源技术或新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是由于中国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因此新能源技术或新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研发成本,控制研发风险。与过去几年技术革命中国始终处于跟谁状态相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乃至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中国跟在人家后面,我们自己说我们叫跟谁,实际上前几次技术革命跟中国人没有太大关系。与过去几年技术革命状态相比,那么目前我们进入成熟的制造技术和研发技术。在本次技术革命中,中国可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果我们重视节能减排,我们有可能在节能减排领域走在世界前面,既是挑战同时又是机遇。

(4)在产业链中低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转变到在产业链中提高竞争能力或形成竞争优势。我们今天成为全球的第一出口大国,我们卖给世界的都是什么产品呢?纺织、服装、鞋帽、玩具,普通的家电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品。中国依靠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的大量出口能把中国晋升成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国家么?我认为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到在产业链中高端提高竞争能力和形成竞争优势,给大家看一对矛盾的现象,今年以来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其他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出现了招工难,民工荒或招工难表面上他是一个农民工工资问题。为什么他是一个农民工工资问题呢?我们去做调查,是说你过去开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你可以雇到很多人,那么今年呢?你如果继续开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没有人愿意来跟你打工了。所以它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工资问题,但是实际上呢我们认为它不是。从本质上来说,他说明的是中国长期以来依靠资源要素劳动力低价格从而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业形成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上升。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的第一出口大国。我们依赖的就是资源要素劳动力的低价格,从而在低层,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业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那么今天呢?当农民工向你索要更高工资的时候,你承担不了,或者你被迫结束就意味着我们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开始,我们也跟这些企业在讲,你开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没有人跟你干,你为什么不提高到3000块钱一个月呢?他说你说的容易,如果提高到30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的话,我就会赔本。我接这个订单就决定了我只能开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所以他本质反应的是我们传统的依靠资源劳动力低价格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业所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上升。在民工荒、招工难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焦点的时候,大学生就业难再一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出现了一个新词叫蚁族,蚂蚁的蚁。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呢?表面上看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原因,比如大学生对岗位对收入有更高的期望。大学生只是读了四年书,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大学里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学里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等。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表面上的原因。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呢?由于中高端产业发展缓慢,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因为中国完全靠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中低端产业的发展支撑了中国的竞争优势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带来中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中高端产业是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不需要大学生,所以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们把这一对矛盾的现象,这都是就业问题,把他放在一起,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叫微笑曲线。它像一张微笑的笑脸,他来源于1992年台湾的宏基集团的创始人施振荣在重整宏基的时候他画了这一条曲线。横轴是产业链,或者叫生产过程,首先是研发出新的产品,然后制造把产品生产出来,然后市场营销,把产品卖出去。这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纵轴是附加值,是不同的生产过程所能创造的附加值,我们说中国人现在在哪呢?中国是世界工厂,是全球的制造业中心,我们就处在制造这个环节上,但是制造这个环节是整个产业链当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由于制造这个环节是附加值最低的环节所以我们承担不起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所以出现了招工难,出现了民工荒,由于我们处在低附加值的制造这个环境,因此我们不需要创造,我们不需要大学生。所以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么未来应该怎么办呢?所有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两个基本方向一个是向制造业的前端转移。通过增加研发设计投入来提高企业的自有知识产权。从而来获取高额的附加值,第一个途径。

第二个途径,像制造业的后端转移,通过在营销领域形成品牌、渠道、服务的优势。从而获取高额的附加值。这是中国怎么向中高端产业转移的两个基本方向。我们看五中全会怎么说的: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加快教育价格发展建设人才强国。讲的都是中国如何依靠人才,依靠科技从而在中高端产业形成竞争能力或提高竞争优势。

篇6: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一、学习要求

1、认真组织好理论学习,做好中心组、党员学习记录。各党总支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纳入到中心组学习和党员、群众政治的理论学习中去,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周密的学习计划,严格执行学习制度,认真做好中心组和党员学习记录,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座谈讨论、交流,观看录相等形式,统筹好学习活动。

2、充分发挥党委、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各级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力求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全面系统地深入学习、深刻理解、系统把握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特别是要深刻领会全会对党建工作提出的“六大任务”,做到精心安排,抓紧抓好,确保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人员、学习效果的落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3、学以致用,把全会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结合落实我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措施,密切联系联系各部门的实际,做好计划,合理安排,把学习全会精神和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实到实处;认真研究制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及反腐倡廉建设的具体措施,树立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坚决反对分裂破坏活动,坚决抵制破坏民族团结、挑拨关系、制造矛盾的言论和行为,积极维护学院的安全稳定。

4、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利用橱窗、展板等形式着力宣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理论创新成果。围绕学习全会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宣传各党组织学习全会的动态、进展和心得体会,及时将学习贯彻情况报党委党宣传部,扩大学习的影响和效果。

2009年5月8日全国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性机关党建工作会议,也是事隔12年后中央召开的又一个专题研究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会议。各级党委(党工委、党组)学习中心组要把学习贯彻全国机关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理论学习的一个重点,至少要安排一至两次专题学习。特别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和李源潮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抓好机关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做高举旗帜、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做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做转变作风、服务基层群众的表率,做改革创新、保持先进本色的表率。着重做好6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推动关区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二是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关区机关党建工作的基础;三是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把关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党员干部良好风尚;五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六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效防控两

大风险。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机关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机关党的建设

12.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机关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今年5月份和7月份,全国、全省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会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精辟阐述了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机关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机遇意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机关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上来,把机关党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围绕发展抓党建。一是把机关党建落实到完善水利工作思路上。充分发挥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抓大事、谋全局、管方向的作用,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二是把机关党建落实到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上。着力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民生水利问题。三是把机关党建落实到促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上。积极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

带好队伍抓党建。坚持开展“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积极开展向汪洋湖等水利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一是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的队伍。坚持开展政治纪律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的队伍。开展大规模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着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是努力建设一支作风硬的队伍。在抗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汛抗旱防台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创新机制抓党建。充分发挥部党组抓党建的龙头作用,层层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了部党组负总责,党组书记带头抓,分管部领导具体抓,机关党委抓落实,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以基层党支部为责任主体的党建工作格局。在落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一岗双责”的过程中,突出抓好讲好党课、开好民主生活会、掌握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开展有意义的党支部活动“四项活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建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大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而实在的工作内容、明确而具体的工作目标、内在而必然的发展规律。基层党建工作更要求实。求实,是我们基层党建的“灵魂”。我们一定要围绕发展抓党建,与时俱进抓党建,求真务实抓党建。

首先是基层党建工作思路要求实。我们应当把基层党建工作真正摆上重要位置,自觉抓、经常抓、扎实抓,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其次是基层党建工作措施要求实。工作开展要求实,要采取符合工作要求、切合党员需要的形式和载体,创新党建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围绕党建工项目标,制定考核机制、激励措施,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第三是基层党建工作效果要求实。特别是对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估上要求实。基层党建工作是否卓有成效,决不能凭典型形象的树立、精彩华美的材料或华而不实的汇报“论成效”。否则,非但党员、群众不能认同,甚至会产生导向的错误。基层党建工作应当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及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效果以及党员、群众的满意率为标准。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要有所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方法是关键。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彻底摒弃那种单纯“说教式”的工作方式,克服那种只讲大道理的传统式的教育方法,抛弃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做法,吸取、借鉴现实有效的形式并加以创新。

一是由单纯的灌输向多方渗透发展,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科研工作、创新文化建设和文化娱乐活动中,使广大职工置身于思想教育的浓厚文化氛围之中。注意发挥部门业务负责人与课题组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支部可以邀请他们不定期的参加支部活动,主动了

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在思想觉悟上也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群众工作,是宣传、教育、引导、提高群众的工作。为人民服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要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把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才有说服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支部“加油站”和“缓冲器”的作用。

上一篇:历史文学社团申请书下一篇: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