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2022-08-06

第一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学习资料: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10月15日至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回顾“十一五”成就辉煌

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认为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1、发展成就举世公认

全会认为,这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特别是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在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医疗事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第一,经济发展高速增长。2006年--2009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7%,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7.5%,到2009年底几乎所有的指标和目标都顺利地提前实现了,在22个主要定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15个指标属于―超额完成‖或―提前完成‖。在风云变幻的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9%。在最为困难的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万亿元,增长速度达到了8.7%,人均GDP突破了3600美元,已处于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临界线。预计2010年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回想―十一五‖初期的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3868万亿元;预计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7万亿元左右,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对比数据,你就不难发现,如果不考虑物价因素―十一五‖的五年就等于再造了一个中国。1957年毛主席曾提出过―超英赶美‖,这在当时来看的确是冒进的设想,但如果我们将时间跨度扩展到2010年,难道你能不佩服毛主席的远见卓识吗?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奇迹。国际上热议的―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不外乎是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惊讶与赞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十一五‖的巨大成就赋予―十二五‖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十二五‖将成为中国超越日本之后追赶美国的起点。

第二,民生改善成绩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有关经济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公共服务人民生活三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均如期实现。在国家实力增强的同时,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例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并建立了农业

1 补贴制度。中国―种田纳粮‖的铁规远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即使是史书中推崇备至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也只能做到临时的轻徭薄赋。给―种田纳粮‖的历史画上句号是前无古人之举,惠及我国亿万农民,必将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流芳千古。在―十一五‖时期,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一般民众都能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涉及民生的2个约束性指标,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目前都已经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在预期性指标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较好的经济增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均已经实现或接近实现预定目标。

第三,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十一五‖结束时,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整体上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成了工业经济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我国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工业化主要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15个大类名列前三。2008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业对外贸易大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十一五‖规划把节能环保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并将具体指标分解到各个地方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我国采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主要污染物的2个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据测算,―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亦能完成。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率大幅度提高,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45.7%,城镇人口增加到6.07亿,城市化率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当今,世界经济大国都有世界级的城市群支撑,美国纽约都市圈、日本东京都市圈、英国伦敦都市圈等就是城市群的典范,美日两个经济强国的都市圈的经济总量都占了各自国家经济总量的2/3。―十一五‖期间,我国正在形成以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大连、济南、青岛、沈阳、长春、武汉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18个都市圈。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2.6%,2008年GDP总量占全国的1/3,财政收入占全国的40%。

2、改革举措扎实有效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除了国家总体实力大幅度提升、老百姓生活大幅度改善、国际影响大幅度提高之外,―十一五‖时期在体制改革方面也迈出了较大步伐。回顾―十一五‖时期的体制改革,最扎实有效的举措就是确定了未来政府调控的基本方向。

第一,由过去的“计划”调控转变为“规划”调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将从1953年延用至2005年的―计划‖改为―规划‖,纲要这―一字之差‖并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因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转变政府调控的方式,计划到规划的变革是适应这种需要的具体安排,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了政府调控理念的转变。计划包括的面广,而且具有强制色彩;规划更强调了引导市场,明确政府的有限作用领域。规划要体现国家意志,明确政府做什么,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二是体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先进管理方式。―十一五‖规划与以往不同的一点是强调民众的意见,因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开展了请人民群众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

2 动。三是体现了政府管理的空间观念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一个矛盾与问题多发期,其中区域问题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中央强调―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计划一般是按条条制定的,而规划更强调空间,因为任何活动总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不落实到空间就不可能有很大的操作性。由―计划‖到―规划‖,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规划体系与政府调控进入了新的改革期。

第二,由过去按“条条”管理转变为按“区域”管理。―十一五‖时期,中央政府注重运用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指导与管理区域发展,来调控改革的基本方向,先后批准了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6年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6月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12月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4月,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一时期,中央政府批准或批复了十多个区域规划,涉及的区域包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株潭城市群、中部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及皖江城市带等。

除政府调控重点与导向的转变外,改革还在许多具体领域展开。例如,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稅,全面推进增值稅转型;在24个省市区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正式推出创业板市场;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这种种改革举措对规范市场竞争与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机遇挑战同时存在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正如一辆高速行进的列车,我们最大的隐忧和担心是,它突然失去控制而戛然停止,甚至出现翻车的危险。这种隐忧和担心主要就在于我们也面对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第一,国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主要面临着五个方面机遇和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年增长率可以达到3%,低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根据历史经验,每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几年往往会再度爆发局部性危机。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出现局部动荡。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但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多。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而保护主义只是短暂的逆流。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仅不会逆转,而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三是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将进一步延续,且内容更加丰富,形态更加复杂。从转移内容上看,传统加工制造业持续减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区域性研发中心等持续增多。从转移方式上看,直接投资方式持续减少,项目外包方式转移不断增加,特别是服务业外包进一步增加;整个产业转移减少,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和多个国家共同承载成为重要形式。四是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比如传感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等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五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将不断增大,同时也隐含着机遇。减排将促进能源及环保领域的技术创

3 新,增强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国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归纳起来主要也有五个方面:一是总需求潜力巨大,但有待释放。我国巨大内需潜力的释放,受到一系列制度和结构矛盾的制约。目前,内需相对不足、内需中消费相对不足已经成为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供给方面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的同时新的优势正在孕育和显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优势又呈现出高素质劳动者数量多、成本相对低的特点,这使得我国有可能在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高素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我国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约束加强的同时,水资源不足的约束更具挑战性。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正赶上世界范围新一轮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印度等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使我们面对的资源环境挑战更为严峻。四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和基本保障水平差距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形成挑战。经济体制具有独特优势,但深层体制矛盾依然突出,深化改革任务更为迫切,难度也更大。五是经济体制具有的独特优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深层体制会进一步凸显,深化改革任务更为迫切,难度也更大。我国发展方式存在的诸多矛盾,都与深层体制问题相关。要把发展切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保障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除了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外,还需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二、展望“十二五”华丽转型

十二五规划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公报是这样概括的:―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这里,可持续发展是得到全体公民认同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愿望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和满足,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手段就是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种核心价值的概括性表述。然而,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中,还包括着公平正义,这到是人们以往所忽略的。公报作出的新界定,无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因为可持续发展只是绝对量的增加,更多地体现在生产力领域中,而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的实现,实际上是更加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体现着生产关系的和谐,所以同样是人们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我们如果能够坚定地沿着现有的道路继续前进,克服种种困难,我相信,未来中国还可以保持快速持续的发展。但公平正义的问题,似乎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公平正义的问题不会因发展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这个问题要通过国家一系列的政策的调整,才能够逐步得到解决。这也是―十二五‖规划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对于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新中国成立前后经历着三次经济转型。一是指经济制度变迁,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二是指经济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三是指经济模式转型,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从单纯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根据―十 4 二五‖规划《建议》,中国将实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第三次经济转型的华丽转身。为此,我们必须注重把握以下内容:

1、把握经济转型的“三大要求”

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往往发生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起飞‖的前夜。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已势所必然。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第一,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重大转型。据世界银行统计,整个20世纪,人类共消耗了约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炭、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的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已探明储量50%以上的主要矿产资源。美国目前竟然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世界30%的能源。人类对地球的索取已经接近到了极限。20世纪末,中国、印度等人口超10亿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经济起飞,新增的需求使旧有经济模式的局限全面爆发,当前的世界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空前的困难。试想,如果中国按照美国模式发展到接近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那么即使再有几个地球也不一定能够满足需要。因此,国际上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经济‖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缓解温室气体排放而提出来,它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2008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就是―低碳经济‖。2009年12月7-18日,当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会场变成不同经济体之间围绕减碳争斗的―战场‖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低碳概念和清洁能源技术也同时成为发达国家制约发展中国家前进的一个新的手段。对此,中央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把它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

第二,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来看,中美两国都在争创新优势。从今年1月初到现在,中美关系中接踵而来的纷争冲击着中国人的眼球:美国对台军售、谷歌威胁退出中国市场、双边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问题、奥巴马计划会见**,等等。最激起中国人义愤的,是1月底宣布的新一轮对台军售案。于是,―中美关系跌到谷底‖、―中美要陷入新冷战‖的担忧,又一次浮现于报端和网站头条。当我们把眼光移到国内,胡锦涛总书记2月3日的讲话主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这个关键词,累计用了50次,凸显中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与紧迫感。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中美风波频现,有什么内在联系吗?我的回答是:联系太密切了!胡锦涛在这个讲话中指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这就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特点紧紧抓住了。在美国总统奥巴马那儿,大局意识也十分明确。1月30日宣布对台军售无疑冲击了美中关系的稳定,遭到了中方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应,也必然会付出代价。但这绝不是奥巴马政府的工作重心之所在。就在1月27日,奥巴马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强调―将就业列为2010年头等大事‖,为此要增加失业补贴、鼓励创建小企业、扩大出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对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推动医疗改革等等。奥巴马还以―中国没有等待,进行经济改革‖和―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来激励他的国内

5 听众。虽然没有使用―加快经济转型‖这样的中国式概念,奥巴马想带领美国做的头等大事,同样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争创新优势‖。

第三,从我国社会和谐来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迫在眉睫。2009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达3.33倍,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3倍。国际上用基尼系数来测量(其数值在0–1之间),0.4以上为收入差距警戒线,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7,这是个非常危险的数字。由于经济转轨中存在的资源高度集中、资本的内控性以及多元垄断等原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更为迅速:一是财富不断向政府集中。近几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10.39%提高到2008年的19.99%;二是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1996~2007年,我国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三是财富不断向垄断行业集中。劳动保障部人士透露:―我们的统计结果更加让人吃惊,多数垄断行业的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达到20倍以上,72%的员工认为分配不公。‖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和政治层面,现在的劳资冲突、突发性群体事件等与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密切相关。对此,胡锦涛同志十分清醒地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2、把握经济转型的“五个坚持”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看到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都伴随着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包括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创新、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提升、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降低、社会福利和居民生活的改善等等。就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正如全会所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提法早就有了,但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好像这是第一次,并强调贯彻―五个坚持‖:

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具体来讲:一是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是公报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来的,改变了―三架马车‖的排序,把消费放到了第一位。由过去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对扩大消费,我们提了多年,长效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而那种用一些短期政策来刺激消费有一个某个时点上的快速增长,则是不可取的。所以公报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应该是个新提法。我们扩大消费要着眼于人民生活的改善这样一个目标,让它可持续、可保持的扩大起来,这是最重要的呀。它理应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一方面,要调整内外需结构。1979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高达92.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只有7.4%。即使近几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91.9%。2009年,在出口下降16%的情况下,国内消费却增长了16.9%。而且,我国今后仍然能够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来推动发展。另一方面,要调整消费与投资结构。有研究表明,我国消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将提高1.5—2.7个百分点。提高消费率,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空间。近几年,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从2000年至2004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远远高于美国的3%、世界平均的2.4%。但我国

6 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就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上,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这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呈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首先,以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为目标。从产业关联角度看,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针对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来的。与此同时,也是针对着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了偏差,二产业增加值一路攀升,三产业增加值一路走低,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必须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在更高水平上的协同发展。其次,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从产业创新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政策将向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照明、激光显示、现代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以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的创新价值链。再次,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从产业链构成来看,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例如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其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个重要的突破口,并通过生产性服务向制造业渗透,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使之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十二五‖期间,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突出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其次,建立健全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再次,扶持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只有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的技术约束非常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至今仍未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国情和现实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成果长期沉淀在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中,难以真正为农民所用。而高新技术的注入,科技文化的注入,已经发起了绿色革命,改变了农业的品质,出现了第二产业性质的大农业,兴起了第三产业性质的大旅游,还兴起了第四产业的知识农业、智能产品,比如信息农业和林业、试管畜牧业、基因养殖业等等,我们不能就农业抓农业,而应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和关键,要在强化原始创新的同时,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自主创新品牌。一是要以科技力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针对我国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

7 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再也不能过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二是要抢占高新技术战略制高点。美国总统奥巴马说:―在开发新能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国家,将领导21世纪的全球经济。‖当前,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科技与低碳经济的浪潮。我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将面临绿色能源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将面临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新的竞争。我们抢占绿色能源科技的战略制高点,理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是保障就业,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第二件大事是社会保障和医药卫生事业,它关系带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要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第三件大事是改善民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此为根本目的,全会公报也以此为显著特点。它集中体现在:一是从―强国富民‖转变为―富民强国‖。这决不是位置的简单颠倒,而是―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的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强国富民‖,―十二五‖规划则追求―富民强国‖,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使之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但不能由此而把―国富‖与―民富‖对立起来,因为当今世界仍然是依靠经济实力来说话的,如果国力衰弱、国家不够强盛,―民富‖根本没有可能;同样单纯只有―国富‖,老百姓生活改善不快,那也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应该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这是收入分配当中的一贯主张。因此既要注意国富,又要注意民富,这是一个辩证关系。根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际情况和当今社会积累的一些矛盾,提出要更加强调民富应该是非常适时的。二是从基本公共服务的―二元化‖转变为―均等化‖。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十一五‖期间也有所提及,但本次公报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上了―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前提,这就改变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结构,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目标更具体化,操作性更强了。三是从―逐步提高‖转变为―努力提高‖。公报在收入分配改方面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个提法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七大报告有所不同。上述两个报告都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10月16日举行的中过改革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也提出,上述两个比重也是要―逐步提高‖。全会公报的措词变化意味深长,这反映出国家将出台提高居民收入的相关政策。但媒体广泛提到的―国民收入分配倍增计划‖没写入公报、也不会写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因为这是个舶来词,是日本上世纪60年代时的一个说法,也是口语化的提法,而不具有政府文件的行文风格。

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两型社会‖建设,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统一起来,将当代人的发展与下代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全面推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

8 然和谐共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实现低碳转型。这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因此被誉为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新的生态文明。比如,为实现低碳转型,就要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1.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竟成了炫耀性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这是与倡导低碳生活背道而驰的。二是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范式,它可以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目标,并通过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和再利用,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反馈式良性循环,实现低碳的节能减排目标。比如,在节约与和谐思想指导下,鱼塘养鱼,塘泥为桑树生长提供肥料,桑叶为蚕提供食粮,蚕的排汇物为鱼提供饲料。20多年前中学地理课本上介绍过的珠三角地区鱼塘桑基模式,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典型的循环经济。对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我国学术界却很少总结它,并使之上升到理论层面,以至于我们现在非常遗憾看到的循环经济案例大都是发达国家的案例。

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经济转型要以破除体制性障碍为根本出路。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已经提了好多年了,但长期难以落实,主要原因在哪?是存在着一些体制性障碍。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原来一些旧的体制并没有完全革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形成的某些体制随着形势变化,也有的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障碍。例如:各级政府依然保持着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很多地方仍然把GDP增长作为衡量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现行财政体制和支出责任过于下移使各级政府将财政税收和物质生产的增长紧密地联系;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尚需推进,等等。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过程中,原先计划经济的靠行政定价、人为压价的情况普遍存在,它所造成的价格扭曲,又使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压制,同时造成稀缺资源的低效使用和大量浪费。所以,破除体制性障碍,既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难点所在,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按照全会公报的说法,―十二五‖期间改革将重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攻坚,我重点讲三大改革: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应转换角色,从追求短期GDP最大化从而自然倾向于粗放扩张,转变为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环境,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遇到重重阻力,但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使政府真正成为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财政应进一步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投资应继续主要投向民生工程,所有政府收入包括土地拍卖收入一律进入预算管理,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不搞―小金库‖。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扎实推进配套改革试验,如省直管县和乡(镇)财县管等。实行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制度,如提高资源税、推行物业税、完善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等。财税改革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特别容易见效,应该抓紧推进。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这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我国金融体系没有受到实质性冲击和损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前些年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剥离了不良资产,充实了资本金,资本市场挤掉了不少泡沫。应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体系,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和资源高效

9 配置,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的功能。应发展中小银行,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应加强金融监管,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3、把握“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公报有这样一句话,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决定性的意义基础‖。怎么理解这个―决定性意义‖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就是到2020年建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发展水平更高的这样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面向这个目标,应该说,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在经济的总量,在经济的规模扩大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实现更高水平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样的小康目标,仅仅有经济规模的扩大是不够的。它需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人的发展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包括与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一些经济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道德建设等方面的不断推进和提升。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综合考虑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地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九大目标和十大任务。

第一,今后5年发展的九大目标。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与以往的5年规划相比之最大的不同点是,在发展目标上―十二五‖规划《建议》没有提出―数量型‖的指标,全部是方向性、战略性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具体的指标将在全会之后,由国务院根据中央《建议》来编制,并将于明年―两会‖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讨论。具体来讲,这九大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第二,今后5年发展的十大任务。《建议》部署的―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等三个方面,共十大任务。分别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十大任务中的扩大内需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也被提及,但未独立成篇。―十二五‖规划《建议》把它列为十大任务之首,并第一次在5年规划《建议》中独立成篇。这主要是由于―十一五‖后期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根据中央的预判,这场金融危机很可能持续到―十二五‖后半期,所以―十一五‖后期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在―十二五‖时期仍将继续。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虽然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不可否认,城乡差距拉大,所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排第二位。再就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首次独立成章,并且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个提法比较新。―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概念,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而―国家文化软实力‖首见诸于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次不仅纳入―十二五‖规划《建议》,还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很有见地。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进步,将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人文环境发生重大影响及作用。

第三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学习总结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我必须学习的,通过学习让我对今后几年的工作与学习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她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握正确导向、增强宣传效果,推动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激励和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

指导。党中央要求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各级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扎实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要按照全会要求,把握重点,加强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好的“十二五”规划,科学谋划好城市的长远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是我国未来几年的指路明灯,我国领导们将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解决目前我国开始出现的贫富差距,国家领导人将为贫困的人实施更多的惠民政策。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每一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抓民生、促发展、推动民生与经济协调并进,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这既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也是亿万网民的共同愿望。随着一系列“民生工程”的稳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愿望终将变成可触摸的现实,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四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我们要认真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不负人民重托,勇担时代重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保持良好势头,更加奋发有为,推动“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仍将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我们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党在“十二五”时期的领导作用和执政能力,突出地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突出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本质要求。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重视和提升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和平衡性,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在“十二五”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党不断增强在新形势下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执政能力,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使我们党在更高水平上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党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领导核心,各级党委是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含义,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要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出发,认真贯彻执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各项决策,统一思想、集中精力,扎实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适应新的形势和应对新的挑战,顺利完成各项新使命和新任务的根本保证。党组织是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战斗堡垒,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实依靠。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创新在新形势下为人民服务的形式,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广大人民群中的生活中生根开花,成为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经历了各种风雨考验,党的优良传统历久弥新。我们要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作出经得起时间、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领导全国人民努力绘就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催人奋进。回首过去,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给我们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任务和要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和更加务实的举措,拼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余 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

前言

云南省的各位领导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就“十二五”规划与在座的各位领导交流。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经济、社会等很多领域。

我主要从事经济研究,我们“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所以我主要围绕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五中全会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还有十年,“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五年。现在的小康是一种不全面的,低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离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在“十二五”这五年中,我们能够在解决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上迈出坚实的步伐,那么它将为到2020年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五中全会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回过头来看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和冲击,但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正是利用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比如,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的货币化、市场化改革,才有了过去十年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积极的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才有了过去十年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样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积极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有了过去十年外贸出口年均20%以上的增长。今天我们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演变和深化,同样国际金融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十二五”这五年中,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难从根本上消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内,世界经济可能都是一种相对低迷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将会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中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五中全会说,“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五中全会对于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是这么表述的: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样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在未来20年中,中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那么这次五中全会说今后一个时期,当然包括“十二五”的五年,我们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二、国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机遇挑战分析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作为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的历史机遇在什么地方?同时,我们的风险、挑战又来自于何方?

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对我们的机遇和挑战着手分析。

(一)国内的机遇和挑战

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34万亿人民币,我们要把中国的经济总量跟世界上其他国家做一个比较的话,就需要把以人民币计算的经济总量换算成美元。这里用的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6.82,实际上在2009年的绝大多数时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上稳定在1:6.82到1:6.83,用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折算,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约合4.99万亿美元。同样把日本2009年以日元计算的经济总量按照2009年全年日元兑美元的平均汇率折算,那么2009年日本的经济总量是5.08万亿美元。因此,我们认为,十一五末,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将会超过日本,从而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经济总量上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来正确的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呢?

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 从经济总量上分析

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要求中国能够根据中国的经济总量来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所谓根据中国的经济总量来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也就是要大幅度的增加中国所承担的责任。一方面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到2009年,我们的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我们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只能承担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地位大体相当的国际责任。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如果从人均GDP的角度来衡量,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20位以后,与很多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大概在4万美元左右,中国只有它的十分之一。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在亚洲,是卡塔尔,卡塔尔怎么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呢?一方面由于它有大量的天然气和石油,尤其是天然气的出口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另一方面,它只有160万人口,所以到今年它的人均GDP达到9万美元,排在世界第一。

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均收入水平上的差距非常悬殊。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结果是,我们在经济总量上先后超过了很多的发达国家,比如2002年,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排在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七位。那么到了今天,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结果。

如果在未来30年乃至50年中,我们能够继续保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良好局面,那么经过30年乃至50年,才有可能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大幅度的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现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人问我,中国什么时候能超过美国,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呢?老实说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很容易回答的。一方面,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美国经济也在增长。另一方面,还涉及到人民币、美元的汇率,因为汇率的波动会直接带来以美元计算的经济总量。但是我认为,用最乐观的估计计算,如果在未来15年中,中国能够保持年均9%以上的经济增长,同时在未来15年中,能够保持年均3%左右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到2025年,有可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所谓最乐观的估计,也就是说中国要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至少是2025年以后的事情。

3. 中国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

中国在经济总量上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深化,中国的话语权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对发达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和冲击。这样给中国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哪两个方面呢?

第一、中国现在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初级产品交易规则的结束者。尽管我们每年进口的原油、铁矿石量很大,占的比重也很高,但是价格和交易规则跟中国人没有关系。我认为未来中国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初级产品交易规则的制订者,至少是积极参与制订者,这将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第二、我们现在是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结束者。现有的全球经济金融秩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制订的,主要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未来我们有可能成为新的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制订者,至少是积极参与制订者。

如果我们能够成功的实现以上两个重大突破,将为未来中长期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是从总量上来说。

2009年底,中国的总人口为13.3474亿,我们把3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总量除以2009年底总人口,到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25511元人民币,同样按照1:6.82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折算是3736美元。我们认为,十一五末,我们将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进军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社会用人均国民总收入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三类。中国在新世纪初期之前,一直是世界上的低收入过程,到了新世纪之后,我们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开始超过低收入国家的门槛,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很不幸的是,国际社会同样用人均国民总收入把中等收入国家又分为中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下中等收入三类,我们现在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

我们认为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突破4000美元,从而将跨越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将意味着我们能否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今年9月份以来,国务院的几位领导给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达研究任务,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结合中心的研究力量回答我们能否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只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首先说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什么样的陷阱?这是世界银行在研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时候所发现的一种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后发展的国家经过10年20年乃至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之后,开始出现长达10年、20年乃至30年的经济衰退,经济衰退之后,经济开始重新恢复增长。因此从他们所走过的轨迹来看,中间挖了一个大坑,这个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上究竟哪些国家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呢?实在是太多了。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比如美洲的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亚洲的伊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非洲的南非,欧洲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当中。

在过去的50年中,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很少,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韩国,再一个是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为数极少的国家和地区成功的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从而步入到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世界上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国家在人均收入水平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后,会出现长期的经济衰退呢?

从原因上来说,大体上有三类原因:

第一、从经济发展方式或者叫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讲,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都利用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低价格从而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从而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当人均收入水平进入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以后,都普遍面临着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而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模式上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出现了原有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从而经济高速增长中断。

第二、在社会管理制度上,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这些国家往往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往往重视收入的初次分配,而忽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再调节。这样的后果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不公超出了社会稳定可以承受的能力。从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后,伴随的问题是社会动荡、社会不稳定,从而经济高速增长中断。

第三、出自于政治体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人们普遍面临着如何吃饱饭的问题。因此只要有饭吃,人们并没有其他的需求,但是当人均收入水平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后,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会不断增加,而原有的政治管理体制、政治制度没有为公民提供足够的表达渠道,导致政治上出现分裂,经济高速增长中断。

同样,分析眼前的中国,无论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还是在社会管理制度和政治体制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我们要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三类问题。因此五中全会是这样说的: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解决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问题,从而为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要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也出自于化解今天所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这是从国内来说,从国际上来看。

(二)从国际上来看

2007年底,在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随后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到今天已经两年多过去了。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大体上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1. 私人银行的危机

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直到2008年9月份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倒闭,国际金融危机处在第一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大量的私人银行破产倒闭,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导致了1万多家私人银行破产倒闭。这是第一个阶段,我们把它叫做私人银行的危机。当国际金融危机处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由于大量的私人银行破产倒闭,从而使金融体系陷入混乱,金融机构的信贷功能丧失,经济难以正常运转,发达国家的经济大幅度的衰退,怎么办呢?当同时面对这么多问题的时候,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几乎选择了同样的办法,那就是政府出手相助,政府向陷入危机当中的金融机构大量的注入资金来稳定金融体系,从而恢复金融功能,当政府向陷入危机当中的机构大量的注入资金的时候,政府自身背了越来越重的债务。

2. 政府的主权债务危机

今年5月份,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发生,标志着国际金融危机演变到第二个阶段,政府的主权债务危机。目前从总体上来讲,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处在第二个阶段,但是我们认为,它已经出现了向第三个阶段演变的迹象。

3. 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

当美国、欧盟这些发达国家出现政府主权债务危机,也就是政府难以承担自身债务的时候,这些国家会破产吗?这些国家是不太可能破生的,拥有国际流通货币发行权的主权国家是不会破产的,当他难以承担政府自身债务的时候,一个很方便的途径就是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流动性,从而让本币大幅度的贬值,来稀释政府债务,把自身的政府债务专家给其他国家。今天我们正面临这样的问题,当这些国家选择本币贬值的时候,会出现世界主要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从而引发全球的货币战争。

因此我们把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三个阶段叫做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处在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对中国来说只是遭受了间接的冲击。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当中经济不景气,所以购买中国的出口产品减少,中国的外贸出口大幅度的滑坡,从而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我们只是受到了间接性的影响。

但是当国际金融危机演变到第三个阶段,国际货币体系危机的时候,对于中国经济将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前不久,美联储宣布,从明年初开始,美国政府用6000亿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继续实行第二轮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叫做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用6000亿美元购买美国国债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向市场注入6000亿美元的资金,就意味着美元的货币供给增加,利率是资金价格,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6000亿美元注入市场带来货币供给的增加,带来美国的低利率。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带来美元汇率的贬值,这是一个必然结果。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两条途径进行分析,货币供给的增加而自身利率水平很低,资本的回报很低,因此大量的过剩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向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人民币会面临升值的压力。因为大量的国际资本进入形成对人民币的需求,而人民币的汇率取决于人民币的供给和需求,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会带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大量的国际资本进入中国不是放在银行,而是去购买中国的股票、债券、房地产,新的需求的进入会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和资产泡沫。

第二个途径,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交易是以美元标价的,原油85美元一桶,当美元大幅度贬值的时候,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必然大幅度上涨,而中国50%以上的原油,70%以上的铁矿石,三分之二的食用油依赖于进口。当国际市场这些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必然会让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中国同时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资产泡沫的压力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被迫选择利率,来控制通胀,控制资产泡沫。但是提高利率的结果会进一步拉大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利差,因此美国实行的是低利率。如果进一步提高利率的话,会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涌入,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就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困境。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两周以前,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一共邀请了七位经济学家,我是其中之一。讨论明年中国经济的走向,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制定和明年宏观经济政策。他说:我们现在一方面面临贸易战,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货币战,今年6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兑美元开始升值,但是美国人认为我们升值的步伐太慢,幅度太小,继续联合国际上其他的机构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

未来五年,也就是“十二五”规划的五年,发达国家很难真正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在未来五年中,世界经济可能都是一种相对低迷的状态,中国始终会面临着人民币汇率升值,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会对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时期的稳定发展构成新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一)五中全会对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五中全会明确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具体表述是这么说的: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到了今天,我们和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时候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代中国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怎么坚持科学发展呢?这里提出了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是在未来五年中,我们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如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我们需要做到四个更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面临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怎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呢?

五中全会提出“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们如何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呢?重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怎么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呢?主要是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要的动力。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实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中国经济奇迹。但是过去30年,我们过度的强调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要通过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更好,过去我们对此认识不足。这一次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很多人说,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没有具体的数据、数据目标,作为建议只是提出原则和方向,具体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一定有数据。比如未来五年,我们要保持年均经济增长可能仍然会定在7.5%左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了一年的研究,围绕着“十二五”。我们当时建议国务院,能否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和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60年代的十年中,实现了国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我们建议,能不能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也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让全体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在这五年中翻一番呢?最后只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接受我们的建议。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就是五中全会对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如何实现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回到今天的主题,如何实现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呢?这是一个老问题,过去我们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今天我们提出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容大体上是一样的,尽管是老问题,但是到今天很多人对此存在糊涂的认识。

转变发展方式是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传统的发展方式为什么难以为继,不可持续?传统的发展方式支撑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今天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什么样的问题?从而让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不可持续呢?

第二、转变发展方式往哪转,转到哪里去?传统的发展方式之所以难以为继、不可持续是因为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那么能够适应于国内国际环境深刻变化新的发展方式是什么呢?

第三、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呢?在政策上、措施上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才能使中国走上新的发展轨道呢?

1. GDP的核算方法

之所以很多人对此理解不深刻,是因为转变发展方式涉及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那就是GDP的三种核算方法。GDP怎么算出来呢?有三种方法来计算GDP,分别反应的是不同的经济结构问题。

第一种叫做生产法GDP,就是从生产的角度、供给的角度来计算增加值,这样就可以从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加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可以把生产、供给分为三次产业,分别计算这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从而得到中国的生产法GDP。生产法GDP的方法是国家统计局到现在为止统计中国经济总量的主要方法。

10月2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状况,一般来讲怎么公布呢?初步测算中国经济总量多少,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多少,第二产业增加值多少,第三产业增加值多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生产法GDP的统计方法。

第二种叫支出法GDP,从支出的角度、需求的角度来计算经济总量。假设你是一个生产手表的企业,今年能够实现产值多高速度的增长呢?主要取决于在市场上能够卖出多少手表,市场都是哪些人在买你的手表呢?有三类,第一个,老百姓买你的手表买完以后自己戴叫消费;第二个,其他的企业买你的手表挂在车间指导生产,这叫投资;第三个,还可以把手表卖到国外去,这叫出口。消费、投资和出口就决定了生产手表企业的规模。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讲也是一样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的余额),我们叫做三大需求,也可以叫做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分别计算消费、投资、净出口,也可以计算出中国的经济总量,这叫支出法GDP。国家统计局在主要采用生产法GDP统计中国经济总量的同时,也采用支出法GDP来统计中国的经济总量。

第三种叫收入法GDP,假设你今年卖手表卖了10个亿的收入,在这10亿的收入当中,购买生产手表的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假设花了6亿,那么你的增加值是4亿,这4亿的增加值要怎么分配呢?首先要给所有的员工发工资,这叫劳动所得工资。然后要缴纳政府各种各样的税收,这叫政府所得税收,剩下来的是你的企业所得或者资本所得利润。GDP就是一个增加值的概念,因此收入法GDP统计的就是劳动所得——工资、资本所得——利润、政府所得——税收,把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是中国的收入法GDP。

经济学界现在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中国的收入法GDP,就是中国的国民收入究竟是如何分配的,学术界存在重大分歧。究竟劳动所得拉了多少,资本所得拉了多少,政府所得拉了多少,直到到现在为止,都是讨论的焦点。如果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不清楚,怎么能判断国民收入分配领域存在问题,又如何来解决问题呢?所以它是一个基础性问题。

去年我花了一年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今年这仍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第一大重点课题。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中国最高收入的10%的家庭人均收入29700元人民币,这是国家统计局的城调队、农调队调查的数据。去年年底一个经济学家提出质疑,如果中国最高收入的10%的家庭人均收入不到3万元的话,我们越来越贵的房子、越来越多的汽车,越来越高的银行存款是怎么来的呢?都是哪些人买的呢?很显然,这个数据和现实所观察到的情况是不一致的。

然后这个经济学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就是高收入家庭,如果统计局的调查员到他家里问他有多少收入的时候,70%的高收入家庭会隐瞒收入,会隐瞒多少呢?70%。 第二个现象,低收入家庭,统计局调查员到低收入家庭问他有多少收入的,有30%的低收入家庭会虚报,说你为什么要虚报呢?收入太低了,说不出口,没面子,很丢人。虚报多少呢?30%。

这个经济学家对2000多人一对一的访问和调查,最后他推断,2005年中国最高收入的10%的家庭的人均收入9.7万,是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的3倍。这个数据公布出来以后,在经济学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前不久,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先后发了几篇署名文章对此进行解释,大概是说这些问题,说收入调查当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像你说得那样离谱,我们的数据大体上能够反应出中国的收入法GDP的构成。如果我们对于当前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就很难分析现有的国民收入格局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同样的,我们也就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调整。从总体上来讲,我个人认为,收入法GDP的数据质量不高,离收入分配的真实状况差异比较大。

2.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分析

有了GDP的三种核算方法以后,就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分析:

(1)从需求的角度看,就是支出法GDP的角度,它衡量的是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从需求的角度看,我们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拉动逐渐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扩张。用五中全会的原话就是: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新局面新在什么地方呢?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出口,或者说是过度依赖于出口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未来我们把消费摆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更多的主要依靠消费扩张,新就新在消费摆在了三大需求的首位。

为什么不能继续过度依赖出口呢?2008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8.7%,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9.7%。从而使中国首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的第一出口大国。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10.1%。我们认为,2010年全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将突破10%,从而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最高值。德国和日本在历史上占全球出口比重的最高值也就是10%左右,那么今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将突破10%。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还能继续保持出口年均20%的增长吗?还能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定为主要依赖于出口的高速增长吗?那是不现实的。

美国政府为什么老是抓住人民币汇率不放呢?奥巴马上台以后,他提出要在未来五年中,要使美国的出口总额翻一倍,如何实现呢?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出口大国,打击中国才有可能让美国能够分到出口蛋糕当中更大的份额。怎么打击中国呢?美国人开始造舆论,说中国之所以把如此多的产品卖向全球,并不是中国的出口企业、生产企业有足够强的竞争能力,而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从而夸大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人民币汇率低估了多少呢?美国人认为低估了40%,所以今年以来,我们的人民币开始升值,他认为离40%的差距很大,所以他认为步伐太慢,幅度太小原因就在这里。

从总体上讲,当中国的出口总额占到全球10%的时候,我们再继续像过去那样,依赖于出口的高速增长来拉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此来自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必然会大幅度下降。因此不能像过去那样,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出口。

我们能不能过度依赖于投资呢?过去30年中,中国投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现在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呢?广大的中部地区、广大的东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基本上结束了。在过去的很多领域,山东一直是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省份,最近这几年是中部的河南省,意味着广大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同时在东部地区,我们的港口、机场已经开始出现过剩了。未来我们还能投什么呢?我们说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东部地区可以挖地铁,但是相对于过去30年的投资空间而言,投资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同样的,来自于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必然会大幅度下降。

在这三大需求当中,出口的增长是下降的,投资的增长是下降的,当然,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消费扩张。这里有一个表,它描绘的是消费占GDP的比重,用支出法GDP衡量三大需求各自占GDP的比重,消费占GDP的比重,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红色的两栏说的是中国,蓝色的两栏说的是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35年中,消费占GDP的比重1970年中国是71%,到了2005年只有50%。与同期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们相差了28%。为什么消费占GDP比重会持续大幅度的下降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其中的私人消费的大幅度下降,因为这种消费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私人消费这个是主体部门,还有一个消费是政府消费。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1970年中国是63%,高于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到了2005年,下降到36%,跟世界平均水平61%相差了25%。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消费占GDP比重的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私人消费占GDP比重的大幅度下降。

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为什么会率先在美国发生呢?美国的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异口同声的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中国。为什么呢?美国人的道理是这么讲的,中国一方面是世界工厂,是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结果是,中国生产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另一方面,中国人自己消费的越来越少,表现为私人消费占GDP比重的持续大幅度下降。所以中国必然表现为越来越多的过剩产品。中国这么多年来怎么办呢?中国把越来越多的过剩产品卖给美国人,美国人本来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买这么多的中国的过剩产品,美国人开始向银行借钱买中国的过剩产品。借着买着还不起银行贷款,所以次贷危机就发生了。

今年3月份两会结束以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钓鱼台举办了规模很大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第11届年会,出席我们会议第一个演讲的是现在的发改委主任张平同志。张平同志在会上演讲的主题是“扩大消费、转变发展方式”,他讲完了之后,一个非常知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发改委主要从事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你们现在十一五规划快结束了,你们也正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我也知道你们也编的差不多了。我的问题是,“十二五”规划中,你们打算把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几个百分点。

老实说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但是张平同志反应非常灵敏,他说我们现在不再强调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我们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我们也正在通过各种方面的改革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讲了很长一段话,但是就是没有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打算把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几个百分点。

这个会议结束以后,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与会的中外代表,并回答中外代表的提问。这个经济学家很执着,马上就站起来:“总理,我向你问一个问题,你们打算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几个百分点?”他肯定认为发改委主任不知道的事情总理应该是知道的。我在现场我就一直仔细的听温家宝总理的回答,温家宝讲了一段比发改委主任更长的一段话,就是没有说我们打算提高几个百分点。

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2008年我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消费的越来越少呢?为什么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会出现持续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呢?大概可以列出十条、二十条很多的原因。但是经过反复的研究,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出在三个方面:

第一、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就是一个收入法GDP的概念,我们发现占的比重是持续下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我们看两张表,这个是中国的收入法GDP构成。199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51.4%,到了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到40%,只有39.7%。因此我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再看第二张表,做一个国际比较,发达国家采用2005年到2008年的平均数,中国仍然采用2007年的数据。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当中,除了德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略低于50%以外,其他都高于50%,美国达到56.6%。因此我说,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是一个写文章的话,老百姓不一定听明白。如果换成老百姓都听的懂的话,说中国人为什么消费的越来越少呢?是因为口袋里没钱。劳动者报酬占比是大幅度下降的。我们概括为没钱可花,所以带来了消费的下降。

第二、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由于养老、医疗、教育方面的支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

看一张表,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什么样的国家是与中国处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呢?我们把人均GDP3000到6000美元的国家作为与中国处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世界上人均GDP3000到6000美元的国家,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三个方面的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54%。2007年中国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三个方面的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只有29%。所以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

把它翻译成老百姓能听的懂的话,中国人为什么不消费呢?由于政府没有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他未来生活中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上大学很贵可以不上,但是不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当他未来生活当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时候,有钱就存在银行不敢花。叫“有钱不敢花”的问题。

第三、居民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持续攀升。

看一张表,我国居民基尼系数变化情况。什么叫基尼系数?用最容易理解的话来说,所谓基尼系数就是没有得到公平分配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如果所有的收入都是公平分配的,那么基尼系数就是零,如果所有的收入都没有得到公平分配,那么基尼系数就是1,所以基尼系数永远在0到1之间波动,基尼系数越高,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基尼系数如果超过0.4,这是一条国际警戒线,表明这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太大了,社会将会不稳定。

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今年世界杯在南非举行,南非是非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南非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比中国要高。但同时,南非又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57%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到南非去考察以后,我认为给南非这个国家下一个定义,我说它是电网国家,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公共设施、政府的办公场所、居民的住宅都是用电网隔离的。因为穷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叫电网国家,它的基尼系数大概是在0.70以上。我认为南非的教训是值得我们中国人高度重视的。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黑人执政以后,农民种地的成本大幅度上升,要买化肥、农药、种子、机械、修路、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涨,超出了很到黑人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怎么办呢?很多黑人把土地卖掉,然后到城市里去谋生。当时南非是世界上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而纺织业正好是劳动密集的行业,所以很多离开土地的农民在纺织业里面找到了工作。但是很不幸遇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纺织业快速发展,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了南非,在国际竞争当中,南非的纺织业主要是被中国打败了。纺织业大量的破产倒闭的结果是来自于纺织业就业机会大幅度减少,这样离开土地的农民在城市就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从而陷入了贫民窟当中,从南非机场一出来,周围就是大片的贫民窟。

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1,到2007年已经达到了0.47,而且从现在来看,仍然处在进一步上升的过程当中。居民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持续攀升对消费的影响是什么呢?居民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持续攀升的结果是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什么叫两极分化呢?有钱的人钱越来越多,没钱的人越来越贫穷。两极分化以后,对于高收入群体,住着别墅,开着进口的轿车,家庭设备应有尽有,他不买东西,要买东西到国外去买。对于广大的低收入群体,想买房子,买车子,更新家庭设备但是没钱,用经济学术语来表达就是:高收入群体有支付能力但是没有购买愿望,低收入群体有购买愿望但是没有支付能力。所以整个中国居民消费大幅度下降。

我们认为,要使中国经济发展走上一条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的话,必须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很难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我们看五中全会怎么解决这三个问题:

第一、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所谓内需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这里说的是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这一段话着力解决“老百姓有钱不敢花”的问题。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的问题。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完成以后,政府要做两个调节,第一个,对于高收入群体,要征收累计个人所得税,对低收入群体,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他们发放各种补贴。经过这两个调整以后,成为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也就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

五中全会还提出:要实现两个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发展同步。现在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吗?很显然是不同步的。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长10.6%,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5%,中间相差了3.1%。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步,就是两个比重和两个同步,这都是要解决老百姓没钱可花的问题。

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这次“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出台以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意见,我认为,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方面,其中两个方面说的比较到位,解决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都用了很多的笔墨。因此我建议如何解决第三个问题,因为这将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我认为笔墨太少,措词也不多。只是说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怎么打击非法所得,怎么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怎么有效的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我认为五中全会的建议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因此我在提建议的时候,我认为应当增加这块内容,加重这块力度,才可能真正化解一上三个问题。

(2)从供给的角度。供给的角度就是生产法GDP的概念。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衡量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从供给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逐步转变为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用五中全会的原话来说,那就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一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我建议把次序倒过来一下,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

三、第二第一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但是很多专家不同意,尤其是搞农业的专家。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怎么能改到最后呢?所以仍然是按照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的顺序来表达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加快发展服务业。

改革开放的30年,国际社会叫中国经济奇迹,过去30年,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像云南这样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也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是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当中,最突出的成就是我们把中国这样一个供不应求、短缺经济、凭票证供应的国家建设成了今天的世界工厂,这是我们所有成就当中最突出的成就。改革开放初期直到90年代初期,我们都是一个供不应求、短缺经济、凭票证供应的国家,那是说我们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中国自己人的需要,所以我们很多商品需要凭票证供应。到今天,中国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不仅满足全体13亿中国公民的需要,而且大量的向全球出口,这是所有成就当中最突出的成就。

把这段话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过去30年中国工业制造业快速扩张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这个话是这么来的,那么今天我们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我们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还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但是我认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逐步的转变为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给大家看一张表,这是2007年的数据按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就是劳动力都在干什么?我们看美国、日本、德国、英国,200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日本稍高一点达到4% 。其他国家都在2%左右,就是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只有2%。中国呢?我用了两个数据一个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们有70%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到了2009年我们仍然有38%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这一组数据我认为他可以说明一个基本问题,什么基本问题呢?中国的农民为什么贫穷。中国农民为什么贫穷呢?我认为其本质的原因在于太多的劳动力拥挤在农业上,当太多的劳动力拥挤在农业上的时候,农业一定是规模不经济。一个劳动力跟三亩地、五亩地,当一个劳动力跟三亩地、五亩地的时候,他一定是牛拉地,人拉地、马拉地的原始落后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农业劳动生产力底下,农民收入水平底下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未来又怎么办呢?过去30年我们已经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那么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减少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大幅度的减少农业就有可能走上规模经济的道路。当一个劳动力跟一百亩地,两百亩地的时候,他一定是机械化、新一代的耕作方式,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才有农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我们就是说要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往哪转呢?让他们到城里来干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产业,美国、日本、德国都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那么在这些国家他们的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最高不超过30%。那么中国呢?2009年我们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27.8%,已经接近日本的水平,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第二产业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的吸纳农业劳动力,但是空间已经很小了。更大的空间来自于哪呢?服务业。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这些国家当中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比重最低的日本也有66.7%,最高的美国达到78%,中国2009年只有34.1%。所以从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也可以看出,中国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于服务业,而不是工业。服务业都是些什么领域呢?服务业——银行、保险、证券、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文化、旅游等等,都是服务业的主要领域。仔细分析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可以发现,它的基本特征是要么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要么是政府高度管制,因此要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要把服务业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主要源泉,首先是改革问题,只有服务业的改革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放松政府管制,我们才能迎来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是五中全会的原话,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这是我们今天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鲜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与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现在很多老百姓批评政府说现在房价大幅度的上涨我们买不起,为什么会出现我们买不起呢?是因为政府把房地产业作为了支柱产业,这样下来我们才能出现了房价的大幅度上涨或者我们买不起的情况。我根他说政府没有这么大能力,没有这么大本事,一个产业是不是支柱型产业,他是市场选择的决定。当今天中国老百姓主要以买房买车为主,消费结构升级到主要买房买车这个阶段的时候,房地产或汽车自然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它是一个市场选择的决定。

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我认为政府当然可以采取一些倾斜性的政策,政府可以当然增加情趣投入。但是它究竟能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呢?同样需要市场来决定。

(3)从自然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长。这说的是我们过去走的是一条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从而持续经济高增长这么一条路子。自然高投入、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从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过去一直这么干的,那么今天为什么不行的呢?资源越来越短缺,价格越来越高。你高消耗、高投入你消耗不起,投入不起。改革开放初期一桶原油的价格不到十美元,2008年原油的价格层次涨到过142美元。在今年2009年这一年的大多数时间原油的价格基本上稳定在75美元一桶,那么最近由于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预期进一步增强,最近原油的价格已经开始接近90美元一桶。我们认为在未来原油的价格将进一步上涨到150美元,甚至200美元一桶。资源越来越短缺,价格越来越高的结果是让我们不能再重复过去的自然高投入、高消耗的老路。过去我们走的是一条环境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或者只污染不治理的道路。今天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当中,国际社会正在达成共识,我们不知道再继续走过去的环境高污染的老路。因此我们说要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长。

五中全会的原话: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只给大家看一点,我们通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美国多少呢?936万平方公里,我们比它要大24万平方公里。但是很不幸的是,美国的936万平方公里一边是太平洋,一边是大西洋,广大的国土面积都是可开发利用的。但是中国不一样,我这里面说了中国国土面积最大的四个省区,摆在第一个的新疆160万平方公里,第二位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第三位内蒙118万平方公里,第四位青海72万平方公里。这是中国国土面积最大的四个省区。把这四个省区的面积加在一起是多少呢?47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比重49%。这一半的国土面积养活了多少人口呢?2008年年底这四个省区的人口加在一起5386万,占2008年年底中国总人口的4%。中国96%多的人口拥挤在另外一半国土面积上。同样是在2002年我们在研究16大的时候,我们建议国务院不要在使用地大物博这样的概念。实际上我们的地也不大,物产也不多,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但是不要再说地大物博,国务院基本上采纳了我们的建议。1994年一个非常知名的美国学者叫布朗,这个人可不是一般的人,长期担任美国农业部部长。从美国农业部部长任上下来以后,又是长期担任世界粮食研究所所长。1994年他写了一本书,这书的题目叫《标准活中国》,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他说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或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工业化或城市化就意味着城市的规模会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会占用大量的耕地,还有大规模的工厂建设也会占用耕地。因此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带来大量的粮田被占用,第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尽管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口总量还将继续增加,到人口峰值的时候可能会达到15亿,乃至16亿。一方面是大量的粮田被占用。耕地面积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是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因此中国迟早有一天会出现自己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当中国人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中国人自己需要的时候谁来养活中国呢?这将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先说今年,今年以来尤其是七八九三个月,物价大幅度的上涨。温家宝总理感到很担心,温家宝总理在召开座谈会的时候他说:“看来今年这个物价涨幅要超过3% ,但是我相信不会达到4%,”

后来我跟他说,我说总理您不必担心,我们当时提出来的预期目标是把CPI的涨幅控制在3%左右。即便是3.9%它仍然是3%左右啊。我说您不用担心,今年这个目标我们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为什么

七、

八、

九、十,物价大幅度上涨呢?主要是七月份俄罗斯连续的干旱和高温带来了俄罗斯以小麦为主的农产品小麦的大幅度下降。俄罗斯政府紧急停止小麦出口,以满足国内居民的小麦需求,俄罗斯停止小麦出口的结果是在一个月当中小麦的价格几乎涨了一倍。当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带来了其他的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所以

七、

八、九月以来,粮食、蔬菜、水果、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带来了国内CPI居民消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讲这个话我们回到我们要说的主题上。如果中国人生产的良好不能满足中国人自己需要,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布朗说:“中国是一个受东方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他一直强调储蓄,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那么一旦中国人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中国人自己需要,他一定是动用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抢购粮食,那么当中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抢购粮食的结果,一定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成倍上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成倍上涨的后果是什么呢?它改变了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比较收入。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你去看看都很漂亮,大量的牧场、大量的草地、大量的森林,因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比较收益是稳定的。如果因为中国人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中国人自己的需要,中国开始在国际市场抢购粮食,带来粮食价格成倍上涨的时候,那么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比较收益就会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后果是什么呢?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因为种粮食可以种更多的钱。这样带来的是全球的生态,全球的环境,进而全球的气候将会发生变化。”这是最早的中国威胁论。

实际上他这篇文章的推理非常简单,但是讲的道理非常深刻,这几年以来我也经常到我们西部地区去调研,我们西部地方的政府官员向我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你们作为政府的参谋机构,表面上国家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要加快我们西部地方的发展,缩小与东部和中部的差距。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东部地区过去在经济发展的时候把大量的良田盖上了工厂你们不管。东部地区的一亩地可以三季稻,至少可以双季稻,一亩地一年可以产两千斤水稻。大量的良田被占用了你们不管,今天轮到我们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开始要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了,不让我们占用耕地了。你要知道我们西部地区这一亩地能干什么吗?一亩地只能产500斤玉米啊,那这里中国的粮食安全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我根他们解释,我说你们讲的确实都有道理,但是如果站在整个国家,站在宏观层面来看,如果我们不能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中国将会很快的进入到中国人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中国人自己需要的时代,对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是非常不利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或“二氧化碳排放国”,这是国际上说的。我为什么打两个问号呢?我们中国人都不认账,前不久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做过认真的统计,发现2009年美国消费的能源23亿吨标准油,中国2009年消费的原油21吨标准油。显然中国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首先温家宝总理就不干了。温家宝总理在我们中心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结束以后的接见中外代表的会上说:“中国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人均水平来看,中国绝对不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国。为什么这么讲呢?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需要两百年才能被消化吸收,今天我们之所以面对如此严重的全球气候问题是因为在过去200年中发达国家不断的向大气当中释放二氧化碳,不断累积的结果。中国在过去两百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农业社会,在过去两百年中,中国向大气当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很少。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绝对不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同时我们现在总量排在世界第一,但是我们还有13亿人口呢,我们一除我们的人均排放量比他们小的多的多,这是这两个都是在一个问题方面。新能源技术或新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是由于中国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因此新能源技术或新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研发成本,控制研发风险。与过去几年技术革命中国始终处于跟谁状态相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乃至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中国跟在人家后面,我们自己说我们叫跟谁,实际上前几次技术革命跟中国人没有太大关系。与过去几年技术革命状态相比,那么目前我们进入成熟的制造技术和研发技术。在本次技术革命中,中国可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果我们重视节能减排,我们有可能在节能减排领域走在世界前面,既是挑战同时又是机遇。

(4)在产业链中低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转变到在产业链中提高竞争能力或形成竞争优势。我们今天成为全球的第一出口大国,我们卖给世界的都是什么产品呢?纺织、服装、鞋帽、玩具,普通的家电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品。中国依靠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的大量出口能把中国晋升成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国家么?我认为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到在产业链中高端提高竞争能力和形成竞争优势,给大家看一对矛盾的现象,今年以来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其他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出现了招工难,民工荒或招工难表面上他是一个农民工工资问题。为什么他是一个农民工工资问题呢?我们去做调查,是说你过去开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你可以雇到很多人,那么今年呢?你如果继续开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没有人愿意来跟你打工了。所以它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工资问题,但是实际上呢我们认为它不是。从本质上来说,他说明的是中国长期以来依靠资源要素劳动力低价格从而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业形成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上升。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的第一出口大国。我们依赖的就是资源要素劳动力的低价格,从而在低层,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业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那么今天呢?当农民工向你索要更高工资的时候,你承担不了,或者你被迫结束就意味着我们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开始,我们也跟这些企业在讲,你开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没有人跟你干,你为什么不提高到3000块钱一个月呢?他说你说的容易,如果提高到30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的话,我就会赔本。我接这个订单就决定了我只能开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所以他本质反应的是我们传统的依靠资源劳动力低价格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业所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上升。在民工荒、招工难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焦点的时候,大学生就业难再一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出现了一个新词叫蚁族,蚂蚁的蚁。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呢?表面上看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原因,比如大学生对岗位对收入有更高的期望。大学生只是读了四年书,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大学里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学里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等。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表面上的原因。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呢?由于中高端产业发展缓慢,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因为中国完全靠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中低端产业的发展支撑了中国的竞争优势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带来中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中高端产业是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不需要大学生,所以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们把这一对矛盾的现象,这都是就业问题,把他放在一起,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叫微笑曲线。它像一张微笑的笑脸,他来源于1992年台湾的宏基集团的创始人施振荣在重整宏基的时候他画了这一条曲线。横轴是产业链,或者叫生产过程,首先是研发出新的产品,然后制造把产品生产出来,然后市场营销,把产品卖出去。这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纵轴是附加值,是不同的生产过程所能创造的附加值,我们说中国人现在在哪呢?中国是世界工厂,是全球的制造业中心,我们就处在制造这个环节上,但是制造这个环节是整个产业链当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由于制造这个环节是附加值最低的环节所以我们承担不起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所以出现了招工难,出现了民工荒,由于我们处在低附加值的制造这个环境,因此我们不需要创造,我们不需要大学生。所以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么未来应该怎么办呢?所有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两个基本方向一个是向制造业的前端转移。通过增加研发设计投入来提高企业的自有知识产权。从而来获取高额的附加值,第一个途径。

第二个途径,像制造业的后端转移,通过在营销领域形成品牌、渠道、服务的优势。从而获取高额的附加值。这是中国怎么向中高端产业转移的两个基本方向。我们看五中全会怎么说的: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加快教育价格发展建设人才强国。讲的都是中国如何依靠人才,依靠科技从而在中高端产业形成竞争能力或提高竞争优势。

好了,下午我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加快发展方式的实行转变谈到我个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仅供在座的各位领导参考,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下一篇:大二学生学年鉴定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