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2024-05-05

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精选6篇)

篇1: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闫海峰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是党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点。十七届五中全会承载着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神圣使命,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十二五”规划等,一时间备受瞩目。

这五年,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长达11.4%,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能够胜利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国家面貌,还将赢得更长时间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首先,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了制定“十二五”计划即未来五年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为我们一往无前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报告全文,我们看到党工作目标的明确性坚定性科学性。概括的说就是:1关键时期: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攻坚时期: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3、战略机遇期:会议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4、高举旗帜: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5、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6、一个“坚持”:坚持科学发展。

7、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8、一个“促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9、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路径: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1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再次,我觉得这是一次对于中国发展对于每一个国人对于我们党非常重要的且意义重大的一次会议。它制定了 “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有利于我们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都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通过学习我们也不难发现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济发展更加贴近老百姓了,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性质。

篇2: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10月15日到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包容性增长”作为新名词第一次出现公众的视野中。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是在2007年由亚洲发展银行的经济学家首次提出的。而胡锦涛总书记最近的一次讲话,则让这个新名词一跃成为舆论热点。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包容性增长”指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应该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之义,其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地区和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发展的热点,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只有民生得到改善,经济才会发展,人民的生活才会富裕,社会才会和谐。应该说,许多人还不能平等地共享改革开展的成果,这是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源头,也是影响民生发展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不断扩大“包容性增长“,使之成为以后民生发展的重点内容,以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篇3: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从国际形势分析, 2008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 目前已出现见底的迹象。据世界银行的分析, 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4.6%。在世界范围内, 明年、后年走向经济复苏是可以期待的。这将形成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同时,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是一座里程碑, 它标志着世界制造业的重心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全面转移。这一过程将延续几十年, 形成有利于中国全面推进并完成工业化的国际环境。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 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 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正在成为继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之后的第五个“世界工厂”。

不容忽视的是, 200多年前, 当西方主要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轨道的时候, 其人口规模不到2亿人。200多年来, 全世界的矿产资源 (包括矿物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大量消耗, 按目前的开发规模, 石油、天然气资源仅能开发数十年, 铁矿、铜矿等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也仅可开采100———200年。而目前全球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规模达30多亿, 中国的人口即达10几亿。巨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供给瓶颈, 形成尖锐的矛盾。不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将难乎为继。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要顺利推进工业化,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也是难以想象的。

内蒙古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煤炭、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元素等储量和经济价值均居全国第一位。森林面积、草原面积、草食牲畜载畜量、人均耕地面积等也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因此, 在国家全面推进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 内蒙古正在成为“重要的支点”。2001———2010年, 内蒙古年均经济增长率可达17%以上,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多百分点, 并且在2002—2009年连续8年经济增长速度居于全国首位。目前, 人均GDP、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均位于全国第7、第8位, 初步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 10年来内蒙古经济的突破性增长, 主要是通过扩大资源开发规模实现的。例如, 2001—2009年, 内蒙古煤炭产量从8162.89万吨增加到6亿吨, 增长6.35倍;发电量从465.5亿瓦千/时增加到2239.85亿千瓦/时, 增长3.81倍;钢产量从458.75万吨增加到1261.94万吨, 增长1.75倍;天然气产量从7.01亿立方米增加到136.31亿立方米, 增长18.45倍;化肥产量从39.58万吨增加到261.53万吨, 增长5.61倍;载重汽车从无到有, 产量达到27362辆, 液体乳产量从39.19万吨增加到348.89万吨, 增长7.89倍。今后, 内蒙古这些工业品的产销量仍会有一定的增长, 但是, 将从以往的爆发性增长转变为常规性的增长, 是必然的趋势。局部地区 (盟市、旗县) 仍然可能因重大项目的实施, 形成超常规的增长, 但就全区而言, 主要工业产品想实现10年间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 则是不现实的。

根据内蒙古的客观条件、发展要求和国家的战略部署, 及时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大势所趋。在适当扩大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同时, 努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延伸产业链, 并发展关联产业, 不仅可以有效扩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而且可以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而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近年来, 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自然资源转换战略中, 注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例如, 在能源开发中, 不是局限于传统矿物质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 的开发, 而且注重新能源开发, 目前, 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 超过了2000年全区发电装机容量780万千瓦, 位居全国第一。在煤炭开发中, 突破了采煤———卖煤的传统模式,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并且在推进二次能源转化的基础上, 努力开拓煤化工产业, 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焦化工, 等等。目前, 已形成甲醇、煤基乙二醚、煤基油等煤化工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 煤化工正在成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并开创了中国“煤化工世纪”的新纪元。

同时, 内蒙古近年来的产业扩张, 也为未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 围绕煤炭、电力工业的发展, 形成了相关的设备制造业的广阔市场;配套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 包头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基地, 呼和浩特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装备制造基地;在黑色冶金 (钢铁) 、有色冶金 (铝、铜、铅、锌等) 、贵重金属 (金、银等) 、稀有元素 (稀土、铌、钽等) 开发的基础上, 发展特种钢、合金钢、合金冶炼、加工、机械制造, 可以抓住国内、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复苏的历史机遇, 将内蒙古建设成重要的特种金属材料———新材料加工及其制品生产基地。

因此, “十二五”期间将是内蒙古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及时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折, 对内蒙古经济的健康发展, 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应当指出, “十五”以来, 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发展拉动的。“十一五”前四年,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1%, 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45.4%上升到52.5%;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39.5%下降到38%。

特别是市场体系建设落后, 金融体系建设落后, 长期以来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的两大瓶颈。

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市场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中心市场、专业市场是合理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优化组合的基础条件。具备优质资源, 拥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却不掌握中心市场、专业市场, 就丧失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丧失主动利用市场机制有效调控经济运行的主动权, 在市场竞争中难免处于被动的地位。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 由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内蒙古大量经济效益外流, 也难以摆脱被动的地位。至2010年, 内蒙古仅建成了一家国家级的专业市场———通辽粮食市场, 这是内蒙古市场体系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但也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 全国的市场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按照国家的部署, 至2020年是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走向完善的时期。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了。因此, “十二五”期间, 内蒙古自治区必须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像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工业发展一样, 重视市场体系的建设, 将中心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战略重点。特别是不失时机地构建国家级的煤炭市场、电力市场、金属材料和以稀土为主导的新材料市场、化工产品市场、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木材市场, 等等, 形成配套、有序的市场体系, 保证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

金融改革、发展严重滞后, 也是严重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瓶颈。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互相推动的经济。金融资本发育滞后, 不仅会严重制约产业资本的发展, 还会导致大量资金、效益外流, 那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跛鸭经济”。按照国家的部署, “十五”期间就要完成省级、地市级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工作。可是, 内蒙古自治区至2010年刚刚完成内蒙古银行的组建, 金融业务尚远未扩展到全区;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历经十几年来的漫长筹建, 至今仍未完成;全区12个盟市, 半数以上还未建成商业银行。这一状况不要说比先进地区, 就是与同为西部地区的新疆、宁夏相比, 也落后了十几年。

“十五”以来, 内蒙古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 但是, 地方金融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地方保险机构至今仍是空白, 地方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均是空白, 信托投资萎缩形同于无。对资本市场的开发严重滞后, 无论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与上市公司的数量、融资规模分析, 在西部地区都是落后的。伴随着区内金融业务的急剧扩大, 数以百亿计的金融业经营收益外流, 本土金融业实现的利润则微乎其微。同时, 金融改革、发展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投资、融资的需求, 这是导致民间资本找不到正常的投资渠道, 中小企业“融资难”得不到及时解决, 从而催生地下钱庄、高利贷在某些地方泛滥, 得不到遏制的体制性原因。

篇4:聚焦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

一、公报亮点

(一)“两个时期”表述“十二五”发展所处的阶段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二)“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保障

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提出“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九个目标”勾画出“十二五”发展新蓝图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五)“六个要”点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六)“15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七)“五个意识”提升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除此之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等内容也是公报的亮点。

二、高考预测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重大决策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相关内容必定是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命题重点。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理解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尤其是要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要能够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三、理论解读

(一)经济生活角度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4社会主义的本质。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5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原则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全会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7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经济转变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8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会强调,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合作、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政治生活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会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会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5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有着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塑造人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全会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全面地看问题。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时物质具有反作用。全会认为,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全会强调,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5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抓主要矛盾。全会强调,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6坚持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及系统优化的方法。全会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无论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习题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段论述表明()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改善民生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③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④只要发展就能促进社会公平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2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段论述的主要依据是()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决定生产

C.生产对消费的反作用

D.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3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说明()

A.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执行管理经济的国家职能

B.国务院是行使我国国家职能的最高权力机关

C.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

D.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4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这表明()

A.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产生

B.文化建设决定经济、政治建设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5“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器材等惠农项目在一些乡镇和村已发挥了一定的示范推广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管理不到位、书刊无人借阅、球场无人光顾等现象。宏伟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此政府要()

①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③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角

④发展乡村先进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书记倡导“包容性增长”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联系是普遍的

D.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

(二)问答题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8日落下帷幕。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之一是研究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某校师生以“祖国蓝图我也关注”为主题进行学习研讨,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在科学发展问题上提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谈及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时,公报突出强调“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内容。公报关注到了农村地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公报提到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其中,人民的检验至关重要。公报还对今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表达了关注,即“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材料二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材料三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自己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期盼以及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其中房价、收入分配、医改、教育等民生问题最受网友关注。网友一认为。收入差距过大是社会稳定的大患,希望能更好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网友二希望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控制房价提供更为具体有效的解决措施,让房价回归理性。网友三希望继续加大对“三农”支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如何做到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3)请你选择材料三中任一网友的观点,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4)某市为了提高“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众参与度,定于今年12月面向各界开展“我为‘十二五规划献一计”活动,请你提一条宝贵建议。

参考答案:1.A2.D3.D4.C5.C6.B

7(1)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由此感到: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④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⑤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全面地看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网友一的观点是正确的。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收入差距过大违背公平原则,不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宏观调控。③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或网友二的观点是正确的。①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当前房价过高违背价值规律,价格既未反映价值又未真正反映供求关系。房价过高既有建房成本提升的原因,更多的是受多方利益的驱动,表现了市场调节自发性的弱点。②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有重要影响。房价过高导致部分消费者买不起房,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③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也有重要影响。房价虚高会刺激房产公司盲目扩大规模,造成生产浪费。

或网友三的观点是正确的。①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大对“三农”支持体现了以人为本,也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②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通过对“三农”的支持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自立的保障。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篇5: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这个判断符合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表达了亿万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感受。

在喜获丰收的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今年是冲刺“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承接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充分肯定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工作。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勾画出蓝图。“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目标令人鼓舞,措施催人奋进。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2%和8.3%,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结束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了,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百姓才能获得更多福祉。

让人们尤为感慨的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从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到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我们共同经历了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保证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取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进展,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是极为不易的。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显着提高,归根结底得益于我们党牢牢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掌握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发展现状,既要看到发展速度快、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的一面。仅从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迈进,纵向比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而横向比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与高收入国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相差近10倍,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觉得,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自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而此时的“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

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也将很好地解决两代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

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十二五”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总之,要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把我国建设成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各族人民美好家园。展望未来五年,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整装待发,启程远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将掀开崭新一页。

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未来发展有决定性意义

http://.cn/2010年10月19日09:01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吴倩):中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机构18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中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中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共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于中国应对未来五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编制五年规划是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规划以来,中国已经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规划。今年是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制定五年规划提出建议已经成为惯例。

18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就通过了中共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会发表的公报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强调“十二五”规划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在分析了本次全会发表的公报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张平先生表示,中共提出的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比较突出地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两方面内容,这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张平说:“这次是明确的把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放入转变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之配套的讲到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把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合理调整非配等等,这些都是一系列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内容),讲的比较详尽;第二是区域协调和统筹城乡这方面,在中国国土问题上谈到一些非常清晰的东西,再次强化了‘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到了‘十二五’期间主要是空间资源再配置,这是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方面。”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本次全会再次确认了这一提法,并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可持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都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坚持不懈的方向。张平表示,可以预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今后中共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张平说,从全会发表的公报来看,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上继承了“十一五”规划和中共十七大以来所强调重要原则,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将实现平稳过渡。

张平说:“(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继续了‘十一五’规划和十七大以来一系列我党主力强调的原则,把主题、主线、基础都讲的很清楚。十二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将)是非常平稳的过渡,承前启后,(未来将)能够感受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过程。”

张平表示,现在距离中国政府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还有十年时间,下一个五年既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具有全局性和长远影响的改革任务的关键时期。对此,本次全会强调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他认为,本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推进改革的方针和内容十分全面和明确,按照这一规划执行,中国将能够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张平说:“这次还是比较突出改革,而且把改革的方面点的非常细致,足见现在中央已经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这些挑战,整个规划最后蓝本出来后应该是能够详尽的覆盖到这些(问题)而且也有相应的指标。这些目标的实现能够使中国在这个阶段抓住机遇。”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2010-11-2

5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农村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

篇6:十七届五中全会学习体会

——刘文波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是党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它承载着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神圣使命,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通过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浅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首先,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即未来五年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为我们一往无前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报告全文,我们看到党工作目标的明确性、坚定性和科学性。概括的说就是:

1、关键时期: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攻坚时期: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3、战略机遇期:会议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4、高举旗帜: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5、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1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6、一个“坚持”:坚持科学发展。

7、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8、一个“促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9、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路径: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1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4、加快转变

2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其次,这是一次对于中国发展、对于每一个国人、对于我们党意义重大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几年来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这些有利于我们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在“十一五”即将结束之际,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2011至2015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在继改革开放之后再次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关注民生,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

3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

4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坚定的信仰,同时更要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当前重大会议的精神和决议,正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为我们党的事业出谋划策,用更多的热情和更好的务实精神支持党的伟大事业。本次大会不仅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士气,更为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相信全国各族人民必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

上一篇:培训心得吕巧霞下一篇:中国移动实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