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2024-04-27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共16篇)

篇1: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3* 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认真地读课文,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在中国的西北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叫新疆;在新疆的中部有一条很大很大的山脉,叫天山。那里终年积雪,是个天然的避暑胜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七月的天山》(板书)。让我们通过文字跟随作者“骑马上天山”,去感受一下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象。留意作者的行踪及看到的景物,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

锦缎 绵延 萦绕 矫健 峭壁断崖 五彩缤纷 五彩斑斓 饮马溪边

高悬的山涧 闪耀的银链 冲激的溪流 细碎的日影

3.整体感知

(1)文中的哪些词句提示了作者的行踪?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师随机板书)

(2)在不同的地方,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水—树—花。(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随机板书)(3)通过刚才的朗读,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美、幽静、还有那么多的动物,充满生机。)

(三)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这些让你产生美好感受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预设一:“蓝天衬着高高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灰色的暗花。”这是个比喻句,我感觉很美。一读,脑海里很快就浮现出了天山的美丽。

(1)看来这个句子可真神奇。那就请你把这种美的感觉读一读!(生读)(2)一起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预设二:“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到那阳光透射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阳光射到水中的样子我见过,五彩缤纷的,很好看。再加上鱼群的鳞光,很美!这个句子把天山的溪流描写得很生动。

(1)善于联系生活经验,真会读书!和他一样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一起来为我们展示这充满生机的画面吧~

(2)还有个句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你们看,这个句子写得怎么样?(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雪水比作银链,把浪花比作白莲,既形象,又美丽;这个“抛”很有力,与前面的“飞泻”相对应;“从”“从”非常的壮观。)(读)

过渡:欣赏完水,我们再跟随者作者去看看树吧!

“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这个句子很有神秘感,很有趣!哪些词给你这种感受呢?(蜿蜒无尽、原始森林、重重叠叠、细碎的日影)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生读)

(1)对于这个句子,你还有想说的。是的,这个句子把塔松比作巨伞,很形象。“重重叠叠”就是说塔松长得非常茂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读出你的感受。

(2)“蜿蜒无尽”这个词还表明原始森林非常的大,仿佛都没有尽头。

(3)同学们真能体会,从不同的词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感受。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吧!(4)原始森林除了“大”,还有什么特点吗?(静)

(5)从哪里看出了静?(“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只听见”这三个字。(抓得很准!)读出你的理解。

过渡:天山的水是美丽、壮观的,天山的树是既多又茂盛的,那么天山的花又是怎样的呢?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丝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是的,这里把野花分别比作锦缎、霞光和彩虹,色彩缤纷,让人感觉很美。

(2)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了一组排比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生齐读)

(3)“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这句话中“花海”让我感觉到了那里的花很多。还体会到了花很高。

(4)同学们真会学习,懂得运用重点字词来理解花的特点。

(5)小组读句,回味美景。

三、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篇2: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篇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 是为中学教育进行铺垫和养成学习习惯的阶段。小学六年级是小学毕业前的最后一年,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更是与初中的学习联系更加紧密。在人教版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培养更为重要, 可以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

1.加强沟通, 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例如, 教师在课堂上多多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 或者在课文的学习当中, 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总结概括其中的中心思想。或者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 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再让更多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这种表达能力的训练, 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强,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词汇的运用。

2.加强趣味性, 培养学习氛围

小学生还年纪小, 处于思想比较单纯的时期, 所以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课堂课文的教学中, 加入新鲜事物进行讲解,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人教版教材《彩色的翅膀》的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根据课文中的事物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 增加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在课文《詹天佑》的学习中, 教师就应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介绍詹天佑建造铁路的历史背景, 使学生在了解了事件发生背景之后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而更加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 建立一个良好地学习氛围,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3.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水平差距有时很大, 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差, 有些学生的写作能力差, 还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由于一般班级人数比较大, 教师不能完全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辅导, 所以就可以采用优生补差生的方式, 从而让语文学习较吃力的学生能够跟上正常的学习进度, 以保证升学时语文能力达到很大的提升。

篇4: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3.情感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优美语句: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媒体: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的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篇5: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温馨寄语: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多么令人神往啊。

知识链接:

1.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学习目标:

1.读懂词句的意思,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学习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预习课文,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每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尝试边读边批。

3.交流阅读感受。

(四)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2.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天山的美景的?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借鉴?

(五)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1.思考:假如让你记叙一次游览经过,你会写什么?怎样写?

2.试着拟一提纲,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达标检测:

一、读准下面的多音字,并组词。

chòng( ) yìn( )

重 饮

zhòng( ) yǐn( )

二、照样子写词语

重重叠叠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这篇文章语言特别优美,能默写几句你喜欢的吗?

四、写句子,用上“像……像……像……

课外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篇6: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感悟

1、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你们一份礼物,希望你们在欣赏这份礼物的时候仔细观察,用心感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2、欣赏天山美景(图片配音乐:新疆好)

3、师: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天山风景图,你有什么感受?

4、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二、明确任务

1、读课题,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2、提出学习方法

三、自学课文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篇7: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途径

小学六年级是小学教育的最终阶段,学生阅读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更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读书,并在读书中不断学习和思考,吸收优美辞藻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学会在阅读中理解内容、增强语感、体验感悟,让学生真正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的精髓所在。中国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学习汉语言有利于学生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就是学习汉语言的第一个环节,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阅读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粗读。就是粗略地读书,这个过程通常在课前完成,是预习的一种方法。在粗读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内涵,只要了解大概内容和自主查阅一些生字生词,即可达到预习效果。第二,通读。这个过程用时不长,只要求学生通顺地朗读一遍文章,达到加深文章印象的目的,并引出一些基本问题,如通读《少年闰土》后引出鲁迅先生的简介等一些基本问题。第三,精读。所谓精读,就是有重点地读,读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和词汇,鼓励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阅读,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从而达到感悟文章意境、提升审美情操的目的。第四,诵读。诵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考验学生语言驾驭能力,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诵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如在《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当学生诵读到“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异乡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蓝天、碧水、干净的午后,翠湖边清新碧绿的草地上,一张老人和蔼的相片安静地躺着,十几只白色的海鸥陆续飞来,安静地排在老人遗像两边,那场面该有多么震撼人心。

还有一种方法是略读。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理解要求低于精读课文,学生只要抓住文章重点、难点,理解其大致内容即可,使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词句的理解不是教学重点。另外,略读课文要求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习,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增加词语量和阅读量,提高文学底蕴。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课外教材,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额外的知识储备,起到补充效果,并不适用于课本内容,所以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

二、阅读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关注文章内涵,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学习语文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精读课文,回答课后习题,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学目的。

1.阅读训练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增强语感。阅读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通过安排阅读训练,加强学生边读边思考和快速默读理解大意的能力。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所以更适合训练思维。学生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思考和理解,并在默读后有一个大概感受,才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才能增强阅读效果。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多组织相应的讨论活动。

2.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思考感情

阅读的下一阶段就是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感想。这一阶段不但需要教师解惑,还需要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深入思考,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到课文情节中,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更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联系生活的相关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或者说出课文与实际生活不一样的地方,加深阅读体会。第二是读后感写作,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文章后的感想,不要求深刻,但一定是自己独到的感想,这样一方面加深文章理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抓 住关键语句

深入理解课文还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往往这些关键语句是表达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核心所在, 通常在考试中也属于重点考查的内容。如《唯一的听众》中“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 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 请继续吧。”这一句,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 他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 这样深入课文中心含义,有利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4.阅 读量积累

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大量的阅读积累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利用能力,背诵、抄写等提高学生记忆力的练习过程,应该给学生相当的自主权,因为课本文章较少,所以需要大量课外读物补充,学生因个体差异原因对阅读有着不同喜好和习惯, 所以不能强行要求学生阅读某一类型的文章。另外,注意帮助学生把积累的阅读量转化为写作能力,如可以根据学生近期阅读的内容随机设计一些相关题目, 或者在学生写作时引导他们尝试借用相关句型和写法,如排比句等。

篇8: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资料准备

天山风景的文字、图片等。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山水、山中溶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长江、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三山五岳,千姿百态、雄伟壮丽,看一看,想一想,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著名作家碧野笔下的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然后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2.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出示要求,再读感悟。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相关句子。2.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积累优美语句。

重点检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把握。汇报,出示句子──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原来,作者上天山不是登上天山的顶峰,而是骑在马背上,从天山之外走到天山深处,记下一路上所看到的独特的风景,这就是什么“游记”。课文是按照移步换景即地点变换来写的?(作者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四、汇报交流,升华情感。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

1.天山的雪峰、溪流是什么样的?

学生汇报雪峰和溪流的特点: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先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景物:雪峰、云影、雪水、溪流。

出示: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描绘方法:衬托──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比喻──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2.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学生汇报森林特征:这段话抓住了森林的哪些特点? 先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塔松像撑开的巨伞”突出高大;以马蹄溅水;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3.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笔下更是美不胜收,别有风韵!汇报野花的特点: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五彩缤纷、像织绵绵延„„像霞光耀眼„„像彩虹绚烂,突出了色彩艳丽 此外,“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4.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五、实践演练,积累语言。

1.摘抄优美词句。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2.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天山景区的小导游。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先在小组内自由练习,然后全班展示。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七月的天山》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精当的比喻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赞美之情。2.拓展阅读。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都是名家笔下的“天山”,多么令人神往啊!拓展阅读《三峡之秋》或《迷人的夏季牧场》。

七、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雪峰溪流 再往里走森林 走进深处野花

篇9: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1、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感受天山牧场迷人的景色。

2、了解并借鉴本文抓住典型事物、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迷人的天山牧场。齐读课题,那么天山牧场有哪些迷人的景色呢?读课文,去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天山牧场景色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文中介绍了天山牧场哪些迷人的景色。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同学们想不想亲眼见一见呢?

3、课件出示天山牧场的景色图片。要求:对所见到的图片用一个词、一个句子来形容景色或是你的心情。

三、自主学习,出示自学导航

1、在文中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句。

2、在小组内按照词、短语、句子进行归类。

3、选择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说说景色美在哪里,并在小组内读一读。

四、交流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短语展示;

( )的群峰 ( )的珠冠( )的山峦( )的牧场 ( )的花边( )的原始森林 ( )的野花 ( )的酥油草 ( )的草原 ( )的海洋( )的蒙古包 ( )的羊群 ( )的身姿( )的绿宝石 ( )的金刚钻( )的黄昏( )的雪峰 ( )的世界 ( )的暮霭( )的火光 ( )的歌声 ( )的时辰( )的夜晚 句子赏析

1.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用( )来比喻( )。 用( )来比喻( )。

2.无边的草原是这样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用( )来比喻( )

3.在阳光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闪烁着白光。 用( )来比喻( )。

4.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阳光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用( )来比喻( )。

5.阵雨过后,草原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一块巨大的绿宝石,近看那缀满草尖的水珠,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用( )来比喻( ) 用( )来比喻( )

6.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 用( )来比喻( ) 过渡:通过大家的汇报,朗读,我知道迷人的天山牧场不仅展示在优美的文字中,更走入到了大家的心中。现在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么美的文章,我们可以借鉴它的哪些写法呢?

五、归纳写法,总结提升

1、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

2、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3、景物描写有祥有略。

4、抓住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

六、作业

1、作文内容:以家乡特有的景色为内容。

篇10:七月的天山教案

临洮街一校 王 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掌握文中的描写手法,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看,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著名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今天我们就随作家一同走进天山去看一看、游一游《七月的天山》吧!板书课题。

2、请学生根据课外所了解到的谈谈对天山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想想七月的天山又是怎样的呢。

2、字词检查。

3、说说七月的天山给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的能力,这符合新课程“自主学习”理念。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1、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看文章结构

(2)找写作顺序

(3)抓重点景物

(4)想景物特点

(5)思表达方法

2、读课文,完成(2)。

(1)自读课文,画出游览顺序词。

(2)相互交流,理清顺序。(师及时板书;进入天山 在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3)小结:作者就是这样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天山的美景的。其实这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是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用简练而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天山景物,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2、3、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3、4自然段,也就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段。

设计意图:问题引路,再读课文,动动笔,为研读课文、品读天山美景预做“热身”。

3、品读第2自然段。((1)思考:在这一段话中,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

(2)同桌交流: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预设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师随机板书:雪峰 雪水)师:从修辞的角度,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正是因为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天山的美景更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板书:比喻)通过朗读来体现天山的美。

预设B:在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师随机板书:溪流)

请用一个词语说出溪水的特点?(清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清澈?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作为学生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既从内容、写法、用词等方面深入地阅读课文,又以读悟情,品味了天山美景。

四、自学第3、4自然段。

1、出示:(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每段重点写了哪种景物?(2)合作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

2、交流。

预设A: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写森林,从密密的、重重叠叠、日影,写出了树的茂密,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师板书:森林)指导朗读。

预设B: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从水声写出了密林幽静,给人以美的享受。师板书:水声)

3、第3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天山的什么来描写?(师随机板书:树)

预设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 师:作者抓住野花来描写,采取比喻和排比综合运用,写出了野花的特点。随机板书:野花

采用不同方式来读读,体现花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给每个学生一个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五、总结:读悟第5自然段,理清文章结构。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作者会慨叹(齐读第5自然段)。师:这一段与课文的开头相呼应,那么本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生回答)。

六、拓展训练。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写一写校园的早晨,要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

设计意图:积累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有了积累和学习方法,再学以致用,这是阅读教学由吸收到表达的具体体现。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篇11: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指要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 生字的复习

在总复习时, 每位教师都要汇报自己在平时听写时学生普遍写错的字, 由负责拟写生字复习教案的老师汇总, 编写出教案后, 由执教者引导复习。主要步骤是:先由学生自己翻出平时听写本, 把自己写错的生字找出来, 分析错误的原因与同学交流。再汇报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最后做老师精心设计的形近字、多音字练习, 对易错的字进行巩固, 汇编出形近字、多音字大全。

2. 词语归类复习

先由学生收集本册近义词、反义词、各类成语, 教师归纳在一起, 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活动前先拟写计划, 组长执笔记录。收集后, 教师上复习课引导分类汇总, 我们把成语分为数字成语、含动物的成语、历史故事成语、神化传说成语、含修辞的成语, 等等。在网上搜索趣味语文习题, 由李明珍老师负责设计, 提出设计方案。由于成语复习比较枯燥, 所以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全组老师针对她的教案提出自己的观点, 进行讨论, 最后达成共识, 形成教案。上课时, 看哪个组材料收集得多, 收集得全, 进行奖励。收得不全的小组在听其它组交流时要补充自己的资料, 同样要汇编成六年级上册近义词、反义词、成语大全。再设计出封面、目录。活动后有总结、感悟。这样, 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收集的过程中, 锻炼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3. 病句的修改

首先找病因:在组内先讨论病句的类型, 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 只有查出病因, 才能对症下药。我们要求负责教案的老师在教案中全病句的类型, 进行练习设计: (1) 成分残缺; (2) 用词不当; (3) 词序颠倒; (4) 重复啰嗦; (5) 不合事理; (6) 前后矛盾; (7) 分类不当; (8) 关联词错误。然后开出药方、对症下药, 如:成分残缺的要“补”;用词不当的关联词错误的要“换”;词序颠倒的要“调”;重复啰嗦的要“删”。值得注意的是修改病句的原则是不改变原意, 同时以最简洁的方法修改, 因此, 修改前必须读懂句子, 明确句子表达的意思, 找到病因后修改, 修改后还要细致检查, 因为有的病句不止一处有语病, 还要看有没有将意思表达清楚, 有的病句不止一种修改方法, 只要表达清楚即可。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下修改步骤: (1) 读句子、理句意, (2) 查、排、审找病因, (3) 改句子、保原意 (改得少、改得巧) 进行改病句练习。每一类病句都要全, 而且练习形式要多样。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比赛进行, 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进取意识。

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时, 由于基础知识内容多、量大, 复习较为繁琐, 我采用分层次复习法, 简单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家里完成自主复习, 教师抽查, 如字、词的复习。词语的理解可放到课文复习中, 并要求学生上学必须带字典, 不懂的字、词要会自己查, 或小组商议、讨论, 直至理解。同时, 教师还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语, 让学生分析理解。这样,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又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对于基础知识中比较复杂的语法知识, 虽然只要求学生了解,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 但如果老师单纯地讲, 有些问题就会错过。

二、阅读理解部分的复习

阅读是借助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 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 从而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思维活动;是搜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习阅读以获得阅读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为目标。小学生学习阅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会运用朗读 (诵读、背诵) 、默读和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有自己的见解;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同, 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以读懂一段话为例:

自然段就是指在文章里提行排版空两格为标志的一段文字。在自然段中的句子间有一定的关系, 有的一个或几个句子可以组成一个意思, 分析段中句子间的关系, 有利于理解段落的内容。段落中句子间的关系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总分关系

有 (1) 总叙→分叙、 (2) 分叙→总叙、 (3) 总叙→分叙→总叙几种, 阅读时抓住了中心句就了解了段落的内容, 如: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 来往船只多, 他操纵自如, 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 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 他总能平稳地穿过, 而且速度非常快, 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 我们的眼晴忙极了, 不知看哪一处好。 (《威尼斯的小艇》)

这段话是由“总叙→分叙”形式构成的, 全段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内容 (中心句) 叙述。

2. 并列关系

围绕一个内容, 从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并列的, 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

这两段话分别从“静、清、绿”“奇、秀、险”写出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

3. 递进关系

段落中的句子在意思上一层更进一层, 或者是在范围上由小到大, 或者是在程度上由轻到重等, 如: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 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 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 铺上木板, 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 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 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 真叫人心惊胆寒, 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 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 撞击在岩石上, 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 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 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 凭着天险, 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 看你们飞过来吧!”

篇12:《七月的天山》教案设计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篇13: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篇14: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教学目标:、学会本生字,理解“横亘、连绵不断、驰骋、暮霭”等词语的意思。勾画文中的比喻句。

2、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3、有感情的朗读文,学生能熟读(部分做到背诵)

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文运用了大量比喻表现天山牧场迷人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谈话导入(3分)

(运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的天山,有一片迷人的牧场,想去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中《迷人的天山牧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分)、快速浏览文,交流文中勾画出的生字词,提醒同学注意事项。(音、形、义)

2、找出在预习中较难的段落或句子练习读通读顺。

3、扩大视距,默读全文,首先思考如何运用题目概括文主要内容?哪些地方写天山?哪些地方写牧场?(教师板书:远看天山走进牧场)写了牧场哪些时候的景观?(板书:晴天、雨天、黄昏、傍晚)。

三、重点探究、细读感悟(12分)

、出示自学提示:

(1)选学一个自然段,找出这段中描写哪些景色?

(2)勾画该段中的比喻句。运用“把„„比作„„”和“用„„比喻„„”认识勾画的比喻句。

(3)组内赛读,选派小导游介绍牧场的迷人景色。

2、小组汇报。

四、披文入景,朗读体悟(10分)、指名朗读2~4自然段,感受天山牧场晴天时的迷人景色,想象花草的艳丽丰茂、畜群的自由肥壮、牧女的快乐健美。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2)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墨绿的原始森林、鲜艳的野花、青翠的酥油草、水泡似的蒙古包、肥壮的畜群、唱着歌的哈萨克族牧女)

(3)再读2~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阳光照耀下的天山牧场那美丽迷人的景象。

2、指导感情朗读、6自然段,感受阵雨过后草原的清新碧绿,想象黄昏之时牧场的神秘诱人。

(1)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阵雨过后,草原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一块巨大的绿宝石,近看那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想一想:句中“绿宝石”“金钢钻”分别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边读边想象落日映照下的牧场那金碧辉煌的景象。

3、出示夜色笼罩下的天山牧场图片,学生图文对照,感受天山牧场夜晚的宁静安详。

(1)学生看图,教师诵读7、8自然段。

(2)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天山牧场夜晚的美。

(通过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天山牧场的美,因声明意,领略作者用语的精妙,以声传情,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对自然景观的想象,使自然景象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五、再读再悟,积累升华(分)、欣赏天山牧场迷人的风光。(出示天山牧场风光片)

2、通读文,再次感受天山牧场无处不在的美。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扩展阅读。

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九寨沟》一文,读后说说文中都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分)

听了以上导游的介绍,虽然我们人没到牧场,但心已到那了。游客们假如我们现在就到天山牧场,看着这迷人的景色,指板书小结。你们最想说一句什么话?只是想到牧场的美吗?我们祖国这么大,有《桂林山水》、《善卷洞》《金华的双龙洞》、《西双版纳密林器奇观》等等,像天山牧场这样的美景各地都有。我们看到牧场的风光,就会想到祖国各地风光,用一句话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秀丽风光的赞美呢?

看来,我们不仅爱上了天山牧场,更爱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相信后这个作业同学们一定非常有兴趣完成,收集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或四字词)。

板书设计:

迷人的天山牧场

晴天:森林野花牧群牧女

雨天:云下雨中雨后

黄昏:落日暮霭火光

夜晚:牧民夜景

篇15:小学六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习过程中, 作文水平对小学生的语文整体成绩具有较大的影响, 在实际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过程中, 由于缺少写作素材、缺失写作技巧, 造成小学生的作文写作缺乏新颖性, 而且写作的水平也较低。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加大对作文指导的重视, 采用有效的方法促进指导效果的提升, 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在以往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 主要教学方式就是传授给学生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结构, 这种教学的弊端就是对学生个性发挥产生的严重的制约, 如果长时间的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对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非常不利。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表现为:某些学生即便可以顺利的写出作文, 但是却存在较多的语病、语序混乱等问题;某些学生在对写作的内容确定之后, 在表达的时候却存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问题;某些学生虽然想要写作, 但是却没有明确的写作内容;某些学生对作文指导教学存在排斥和畏惧的心理, 害怕写作。这些问题都直接造成了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强化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效果的方法

1.对作文的点评、指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写作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进行针对性的作文指导, 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方式, 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并适当的对学生设置自主写作活动, 不对学生设计固定的写作题目, 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自由的发挥, 在学生的写作中教师也不会采取任何的指导行为, 让学生自己最作文的写作进行大胆尝试, 在表达方面拥有足够的自主权, 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极大的尊重。

但是在学生作文写作完成之后教师应当及时的给予点评, 对学生的作文认真品读, 并对作文的整体结构和写作形式进行全面的分析。最终对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写作主题等做出合理的评价, 对作文写作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促进学生作文写作自信心的增强。

2.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首先对写、读进行紧密的结合, 在教师进行作文指导时可以采取知识迁移的方法, 将学生们在阅读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 应用到语文作文写作中,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到知识技能解决写作中的实际问题。或者采用大声朗读、默读等方式, 引导学生对文章大意进行深入的了解, 从而建立属于自身的写作架构, 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其次指导学生对优秀的作文范文进行分析总结, 作文的整体水平往往依靠作文的开头决定, 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指导学生对优秀作文范文进行分析的方法, 将范文中的优美片段背诵下来, 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3.对学生的表达给予足够的鼓励。写作的重要基础就是表达能力, 在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还可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而在以往谈到语文作文写作的时候, 文字表达能力是人们普遍想到的, 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种表达能力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 所以在作文写作之前, 教师应当及时的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主动地交流,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写作技巧和方法, 而且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清晰的认识, 使其作文写作能力可以得到不断的提升。

如教师作文指导教学中, 教学模式可以选择小组写作, 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其分为几个小组, 然后根据小组学生的特点设置符合其写作能力和写作意愿的主题, 然后让每个小组根据该组的作文主题进行讨论, 使用口头表述的形式, 从而针对谈论的结果学生们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写作内容进行实际写作。采用这种进行教学, 可以促进内向、胆小的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 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 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表达能力的训练。

总结:综上所述, 通过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效果的深入研究, 从中可以了解到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效果, 可以采取引导学生知识迁移、鼓励学生进行表达等方法, 从而实现理想的语文作文指导效果, 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背景下, 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而作为小学和中学的重要转折点——小学六年级的作用非常大, 不但可以对小学阶段所学的语文作文知识进行总结, 还可以为更好的融入中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效果进行强化。本文主要研究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有效的提升作文指导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指导效果,语文作文指导,小学六年级

参考文献

[1]张荣华, 朱家珑, 方明生.关于小学“调查作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148-153.

[2]吴红耘, 皮连生.语文教学科学化, 路在何方?——评章熊先生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02:50-58.

篇16: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的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结合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理念

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的理念中的“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穷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好课。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字词,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小组合作学习乐趣,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里又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课文,在书中画出相关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汇报。

4有感情的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并使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

三分析桑娜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崇高品德。

现在就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设计意图:体会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读完本段内容,从中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并归纳整理。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出现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分页标题#e#

(3)采用小组间角色朗读等形式展开自学。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要求。】

3学生准备交流。

(和小组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探究的快乐,体会桑娜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4汇报展示。

(学生个性化表达,畅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

6练习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部分。

1读读最后一部分,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体会渔夫的高尚品德。】

2指导有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和善良。)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两人的善良,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3出示文中的重点句。(小黑板)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上一篇:激烈的近义词有哪些下一篇:村09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