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传播技巧

2024-05-17

广播新闻传播技巧(精选十篇)

广播新闻传播技巧 篇1

一、设置灵活多变的采访形式

灵活而多变的采访形式能够切实提升新闻采访的效率。这是因为内容决定形式, 而形式又要服从于内容。广播新闻报道之关键就在于抓好采访环节。一是要做到循序渐进加以深化。广播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在实施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无法避免对受访者作出提问, 而其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当, 将直接影响到此次新闻采访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所以, 在提问时, 广播新闻记者应当依据对方谈话之线索对其进行启发, 从而有针对性地促使采访对象将记者需要了解到的内容进行一一辨别。二是要做到重视细节以发现其中的线索。这是因为细节能够提升广播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在投入采访的过程之中, 广播新闻记者应当尽可能地做到耳听六路和眼观八方。这就需要广播新闻记者在平时就注重理解能力和临时应变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升自己提出、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严格把握事实。在广播新闻采访的过程之中, 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者应当用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来准确地处理好采访中宏观和微观、个性和共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且应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与控制, 并且将感性认识升华至理性认识的高度, 从而准确地把握与报道事实。

二、高度重视同期声因素

同期声始终是广播新闻之灵魂, 对于新闻广播具有一定的魅力具备非常关键的因素, 而在采访的同时还能得到一手较好的同期声也是新闻采编工作者所具有的一项基本技能。许多缺乏经验的记者在整理基层新闻采访资料时常常会不知所以然, 因而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采编人员要客观地看待所采访的新闻事件, 努力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闪光点。当然, 在开展采访之时, 应当找了解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作为优先采访对象, 从而提升采访的效率。

三、精心找准采编切入点

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在采编过程中精心策划, 找准切入点。这就对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其善于发现问题, 并且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采编人员应当以开展听众调查分析为基础, 结合各自实际, 使用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报道其最为关心也最希望知道的内容。不同的人, 对于同一个事件的关心重点都会有所不同。面向农村群众播出的节目和面向城市市民播出的节目, 因为其各自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 节目也应当有不同之处。鉴于此, 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应当进行合理把握。如果收听的主要对象是农民朋友, 那么播出简洁、通俗、具有真实感的新闻, 就容易受到欢迎。同样, 在广播媒体上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之时, 简单的宣教效果并不理想, 最好的办法是站在听众的角度来考虑, 用这一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解读党的大政方针,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学会正确取舍

广播新闻的播发时间有限, 因此一旦整个新闻稿或者新闻事件持续的时间过长, 就会出现一些缺少实际信息量的空白期, 在此期间也就容易同时产生简单重复的现象, 最终会造成听众对其丧失足够的兴趣与耐心。因此, 在采编广播新闻资料的过程中务必要控制相应的长度, 以便于进行正确的取舍。在对广播新闻材料进行正确的取舍时, 如果内容的确很多, 就应当实施必要的删减。假如文字过于繁琐, 就应当对其进行简洁扼要的概括, 在内容上还可增加实例验证的相关内容, 或者多编辑一部分现场报道。同时, 缺少足够新闻采编经验的人员可更多地参加一部分主题活动, 并且对这一活动开展采编报道与练习, 从而力求熟练掌握与应用采编技巧。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现代人对于信息的需求变得愈来愈多, 新媒体纷纷涌现给广播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广播这一传统媒体要想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媒体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就需要广大广播新闻工作者具备高超的新闻采编技巧, 不断提升新闻采编的质量, 从而推动广播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秀丽.加强基层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的思考[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 2011 (5) .

[2]王萍.浅述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性[J].新闻传播, 2012 (10) .

[3]朱冠英.浅谈广播新闻的采编技巧[J].学术论丛, 2012 (11) .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析 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辑 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其中很多技巧值得学习和摸索。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模糊化处理技巧

在编辑新闻处理工作和记者新闻写作中,很多时候需要进行新闻模糊处理。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什么新闻需要模糊处理、什么新闻不能模糊处理、新闻模糊处理技巧等常识性知识。对急发稿件的模糊处理。我们往往会遇到一时没条件弄清的事情或问题,而稿子又必须及时播发,这时就不能盲目确认,而应当采取模糊处理,这样做既保证了新闻时效性,又可以避免新闻失实。对需要防止泄密的稿件进行模糊处理。军事报道中有关驻某地、某部官兵及科技报道中的一些技术数据等,这些是需要保密的内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据权威人士透露”模糊语言,就比用精确的语言表述更合适。为遵守法律和道德对新闻进行模糊处理,新闻报道也必须遵守法律,尊崇社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涉及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肖像、姓名、家庭住址等、性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姓名及有可能引起名誉纠纷的事件和人物姓名,应该做模糊处理。另外,出现当事人清晰图像的,也往往需要打上马赛克或采取侧面拍摄的方式模糊处理。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报道,新闻工作者都应慎重处理,不能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模糊处理的技巧编辑应在事件中不断摸索。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组织指导技巧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同时,电视新闻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民间DV拍摄素材的编辑技巧

不少行业和部门都很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像公安、消防、工商、质监等部门,有的还在内部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比如宣传科(或资料科)、宣传员等等,负责拍摄、整理和保存本单位活动的资料,并部分提供给新闻媒体使用。这些机构及其中的人员,与电视台的联系密切,并逐渐形成一支通讯员队伍。他们提供给电视台的新闻素材,往往具有独特优势:代表单位提供新闻素材,真实性有保障,可信程度较高;在所报道领域较为专业、内行,在表达上不容易出现常识性错误;拍摄及时、全面,特别是一些执法现场的镜头捕捉,常常能够提供记者赶到现场之前的精彩画面,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迅速进步,DV摄像设备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条件加入到电视新闻素材的拍摄队伍中来。目前,已经有不少电视台采用由这些民间DV拍摄者拍摄到的画面,编辑加工成完整的新闻加以播出。这部分的新闻素材,作为新出现的新闻资源,今后在数量上将会逐渐增大,它们具有其他新闻来源不容易具备的一些天然优势。但另一方面,这两者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需要通联编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如因专业能力欠缺而造成画面素材和文字稿质量良莠不齐。通讯员和DV拍摄者大多未受过新闻业务的专门训练,因此,不论在拍摄水平和新闻叙事组织能力上都与记者有较大差距。对于他们提供的素材,从画面组织到文字措辞、叙事逻辑,都需要编辑认真地加以重新改造。如因知识层次、生活经验不一造成对所拍摄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特别是在为数不少的DV拍摄者提供的素材中,拍摄者往往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等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正确把握所拍摄事物的实质。

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制作舆论监督节目技巧

一是坚持建设性监督。要始终坚持重在建设、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抓住那些群众关心、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舆论监督,要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着眼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向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二是坚持科学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应当有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全面、以理服人。三是坚持依法监督。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依法办事。舆论监督报道的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不能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泄露国家秘密,不能干扰和妨碍政法机关依法办案,不能侵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舆论监督的手段、方法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获取新闻素材、核实报道内容都要通过合法的途径、程序和正当的方式,不能采取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进行采访。

五、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后期控制指挥技巧

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直播式节目的播出过程是非常紧张的,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发布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的,但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工作是节目的编排。与报纸排版相比,时间就是电视的版面空间,在单位时间里丰富、活跃版面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

一。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根据电视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突发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受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及时切入。插播消息,意味着打乱原来拟订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何时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另外,新闻类节目可以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不同时段有不同的观众群,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从以上可以看出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析 篇3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模糊化处理技巧

在编辑新闻处理工作和记者新闻写作中,很多时候需要进行新闻模糊处理。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什么新闻需要模糊处理、什么新闻不能模糊处理、新闻模糊处理技巧等常识性知识。对急发稿件的模糊处理。我们往往会遇到一时没条件弄清的事情或问题,而稿子又必须及时播发,这时就不能盲目确认,而应当采取模糊处理,这样做既保证了新闻时效性,又可以避免新闻失实。对需要防止泄密的稿件进行模糊处理。军事报道中有关驻某地、某部官兵及科技报道中的一些技术数据等,这些是需要保密的内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据权威人士透露”模糊语言,就比用精确的语言表述更合适。为遵守法律和道德对新闻进行模糊处理,新闻报道也必须遵守法律,尊崇社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涉及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肖像、姓名、家庭住址等、性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姓名及有可能引起名誉纠纷的事件和人物姓名,应该做模糊处理。另外,出现当事人清晰图像的,也往往需要打上马赛克或采取侧面拍摄的方式模糊处理。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报道,新闻工作者都应慎重处理,不能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模糊处理的技巧编辑应在事件中不断摸索。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组织指导技巧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同时,电视新闻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民间DV拍摄素材的编辑技巧

不少行业和部门都很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像公安、消防、工商、质监等部门,有的还在内部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比如宣传科(或资料科)、宣传员等等,负责拍摄、整理和保存本单位活动的资料,并部分提供给新闻媒体使用。这些机构及其中的人员,与电视台的联系密切,并逐渐形成一支通讯员队伍。他们提供给电视台的新闻素材,往往具有独特优势:代表单位提供新闻素材,真实性有保障,可信程度较高;在所报道领域较为专业、内行,在表达上不容易出现常识性错误;拍摄及时、全面,特别是一些执法现场的镜头捕捉,常常能够提供记者赶到现场之前的精彩画面,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迅速进步,DV摄像设备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条件加入到电视新闻素材的拍摄队伍中来。目前,已经有不少电视台采用由这些民间DV拍摄者拍摄到的画面,编辑加工成完整的新闻加以播出。这部分的新闻素材,作为新出现的新闻资源,今后在数量上将会逐渐增大,它们具有其他新闻来源不容易具备的一些天然优势。但另一方面,这两者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需要通联编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如因专业能力欠缺而造成画面素材和文字稿质量良莠不齐。通讯员和DV拍摄者大多未受过新闻业务的专门训练,因此,不论在拍摄水平和新闻叙事组织能力上都与记者有较大差距。对于他们提供的素材,从画面组织到文字措辞、叙事逻辑,都需要编辑认真地加以重新改造。如因知识层次、生活经验不一造成对所拍摄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特别是在为数不少的DV拍摄者提供的素材中,拍摄者往往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等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正确把握所拍摄事物的实质。

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制作舆论监督节目技巧

一是坚持建设性监督。要始终坚持重在建设、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抓住那些群众关心、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舆论监督,要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着眼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向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二是坚持科学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应当有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全面、以理服人。三是坚持依法监督。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依法办事。舆论监督报道的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不能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泄露国家秘密,不能干扰和妨碍政法机关依法办案,不能侵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舆论监督的手段、方法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获取新闻素材、核实报道内容都要通过合法的途径、程序和正当的方式,不能采取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进行采访。

五、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后期控制指挥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篇4

1 做足采访前准备

可以这么说,“七分采,三分写,甚至八分采,二分写”,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这是至关重要的。在采访前,就一定要做足功课,用“新闻眼”去发现新闻。记者准备采写新闻时,就应该提前确定选题,做好策划,力求在采访中做到创新,选择新的主题和角度。采访前的准备还要有自己的新闻敏锐性,看选题是否涉及到相关的方针政策,是否与社会民生有关,这样才能准确掌握宣传口径,体现党和政府最新的宣传意图,写出有深度的作品。

如果是不熟悉事件和人物,那么更需要提前了解人物、事件的背景和搜集相关材料。同时,要拟定好采访提纲。否则,准备不充足,采访时问题杂乱,采访人物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采访一完,结果回去一看,问的内容根本就突不出重点。之前笔者采写了一篇《官圩镇盘龙葡萄园葡萄喜获丰收》,因为准备不充足,对农业和农民的工作也不熟悉,采访农民只是随便问了问销售价格和种植亩数等几个流于表面的问题。结果回来后被领导批评,说采访农民问的问题根本就没问到重点,因为这个葡萄园原来是广东省德庆县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一个示范基地,也是一个农业观光旅游点,但笔者的文稿丝毫没有突出这个。

2 建立良好的沟通

在采访过程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和采访对象熟悉起来,这就需要记者营造和谐的提问气氛,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这样才能使采访成功。良好的沟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或对方熟悉的东西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笔者采访一位德国国际企业家商会驻华代表处代表,他是山西人,彼此不熟悉,所以不愿意接受采访。笔者后来和他谈起了德国的西门子及山西的煤炭和环境才打开了话题,后来聊多了,对方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采访。所以,当遇上陌生的采访对象而又不太想接受采访时,可以以交个朋友的方式先聊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熟悉的话题,营造融洽的谈话环境以消除对方的紧张情绪。

笔者在采访过中也遇过不少这样的人,平时说话滔滔不绝,采访前还谈笑风生,可是一面对麦克风时,就会结结巴巴,嘴角抽搐,紧张不已,半句话也说不出来。此时,记者更需要营造一种缓和轻松的气氛等他轻松下来,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插入要采访的话题,这样采访就顺利了。

此外,有的陌生采访对象紧张得手足无措时,记者还可以借助外人,特别是采访对象的身边人、熟悉人,借助他们在现场活跃气氛,等建立和谐融洽的气氛后再进行采访。

3 掌握提问的技巧

采访提问能否问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进行。记得笔者刚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采访时经常把话筒递过去就直接叫采访对象说,又或者很笼统地问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感受之类大而广的问题。此时,采访对象往往更是不知所措,不得要领,不知道从何说起,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结果,采访结果往往不理想,不是说不到点子上,就是人物的表情僵硬,说话生硬不自然。

后来采访多了,笔者有了一些采访提问经验。就是要将采访的问题具体化,问到点子上,采访对象的回答就顺利多了。笔者在动车上采访《南广高铁首日通车运行我县柑农首日搭乘动车外省拓商机》稿件时,看见一个台湾同胞正在吃果农送的柑,于是就过去问他吃后有什么感想,他思索了一下才说柑很好吃,很开心。然后记者又问,怎么好吃法,台湾同胞回答说很清甜,然后就没有什么话了。对于这样的采访,当然不如人意。于是笔者调整思路,重新问他从哪里来,对柑农动车上送柑橘给旅客吃这种推销方式好不好,相比台湾的柑橘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提问一下子就让采访对象侃侃而谈,也就很容易采访到了自己想要的内容。受此启发,笔者接着的几个采访对象也问到点子上,采访十分顺利。正是因为采访的细致与具体,这篇作品获得了广东新闻奖、省广播影视奖二等奖和省县级台一等奖这样的好成绩。

4 记者的修养态度

在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很多时候处在大庭广众之中,甚至有可能被人围观。此时,记者的个人态度修养及应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记者的态度往往也会被人认为是代表了其电视台的态度,普罗大众就会关注记者的言谈举止,所以,记者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采访对象。无论对任何采访对象都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甚至盛气凌人的样子,提问一定要做到大方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侵犯别人的隐私,只有建立一种尊重对方的平等关系,采访才会更加顺利。

尊重采访对象,就是要尊重互相之间的互动交流,看着对方认真倾听,集中精神。在听的过程中也可以微笑、点头,或者用“嗯”“啊”进行应答。切忌低着头,或者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更不能中途突然接听手机或看手机信息等,这样会给人很不礼貌的感觉,也容易造成对方的不满。笔者就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在采访一个企业老总时,手机突然震动就下意识看了一下,结果那老总就停止了说话,还有点不满说等你看完信息再说吧。那时,笔者真是无地自容,姑且不说采访被中断又得重新开始,也显得自己毫无礼貌与修养。

采访中有时采访对象说到他感兴趣的话题,可能会滔滔不绝谈下去,甚至会跑题,这时记者就应及时加以引导,但引导切忌马上打断对方话题,这样会显得很不礼貌和不尊重人,会造成让对方的思维突然中断或紧张。此时可以微笑着等他说完,或等他语气慢慢放缓时把话题引导自己所要问的问题上。

5 选好采访的环境

笔者从多年的采访经验中体会到,要想采访顺利进行,选择好的采访环境也很重要。比如笔者在一家企业采访一线工人时,刚开始叫他在企业的小花园里接受采访,可这位员工因为从来没有接受过采访,说了很多次都是词不达意,后来,笔者就叫他回到他熟悉的生产车间进行采访,这下可好了,他一边看着产品,一边很自然地回答记者的提问,采访效果很好。

可见,环境的选择也是很关键的。在采访中,除了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外,如果可以选择环境的话,那么就最好考虑采访对象的身份和职业特点,让采访对象在自己工作的环境或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比如说,采访农民就到地里去,到果园去,采访工人就到车间去,采访老师到校园去,这样对着熟悉的环境,采访对象的紧张感就很容易消除,话题就很自然打开了。

摘要: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如何提问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采访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技巧。采访的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采取的一种灵活的采访方法,做足采访前准备、注意良好的沟通、提问的技巧、修养态度和选好采访的环境,那么在采访的过程中就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技巧,良好沟通

参考文献

[1]汪蕾.浅谈电视新闻采访[J].青年记者,2008,(30).

[2]赵淑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天卫.论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媒体时代,2012,(11).

广播新闻广播稿 篇5

(男):我是主持人卢文浩。

(女):我是主持人杨双玉。

(男):本期红领巾广播的主题是——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女):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冬天动一动,少生病一场,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可见,冬季锻炼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男):“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风霜”,人体也是这个道理,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是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提高的。体育运动是接触寒冷的最好方式。事实证明,冬季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受到寒冷的刺激,肌肉、血管不停地收缩,能够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这样我们抵御寒冷的能力就可以随之增强。

(女):小朋友冬季在室外进行锻炼,身体经常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增强人体对感冒、气管炎等冬季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冬季在室外接受阳光的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但能促进人体的造血机能,对治疗和预防贫血有积极作用,还能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浅谈广播新闻录音报道的采制技巧 篇6

关键词:选材;灵活掌握;思想性;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TN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99-01

录音报道是由文字稿件和现场实况音响经过复制而成的。

一、文字解说的写作

文字稿是用来说明新闻要素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铺叙事件,引出实况音响,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使听众明确报道现场的地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人物的状况。

录音报道包括文字、音响两部分,在构思、布局上要注意把这两个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一篇录音报道的主题确定以后,什么地方用音响来体现,人物讲话如何引出,出音响之后,文字部分又怎样连接等等,都要设想好,使文字和音响互相吻合,结合为一体。文字介绍要简洁、鲜明、生动,不要过长的叙述。凡是能用现场实况音响说明问题的地方,就不要用文字。比如,音响中有鼓乐声,在文字稿上不要再写“鼓乐齐鸣”、“锣鼓喧天”;音响有流水声,在文字中就不必再写“潺潺地流水”;音响中有机器的运转声,文字中也不要再写“马达轰鸣、机声隆隆”等词语来重复叙述了。

文字稿要切合现场的情景和人物谈话的表情,要和人物讲话、音响效果巧妙地穿插,起到互相弥补、互相作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写文字稿时,要认真听取音响实况,回忆现场的情景,特别对人物讲话要逐字逐句地加以琢磨,要注意体会人物谈话的语势、情结,以便于写稿时使文字描述和音响实况相吻合。

录音报道应该有强烈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音响本身所具备的,特别是记者进入现场同被采访人的对话;另一方面是文字部分,采访记者在文字中向听众直抒自己的所见所闻,把听众引入现场。两种形式都可采用,根绝所报道的现场的实际条件灵活掌握。文字稿的“开场白”不宜太长,要尽快地引出现场音响,离开现场的文字回忆部分不要太长。遇到要说明背景的情况,采访者可以引导被采访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说出来,或者用现场音响作为衬托混播,还可以放一段实况音响,结合起来做一段文字介绍,听起来和谐自然,又有现场感。

二、音响素材的选择

音响是录音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起到文字所代替不了的作用,它能反映事物的特征,表现人物的感情,说明典型的环境,能生动、形象地展开情节和表现主题。在一个录音报道节目中所运用的音响能不能起到真正地作用,关键在于音响的选择。

在采访活动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音响,有的人的讲话、歌声、笑声等等;有人活动发出的声音,如鼓乐声、鞭炮声、机器轰鸣声等;有自然界的流水声、刮风声、雷电声等;还有动物声音。这种种音响,为采制录音报道,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在一个录音报道节目中,不是现场所有的音响都能用得上,这就要求记者善于在复杂的现场中,选录最有特点、最有意义、最能揭示人的精神面貌,最能深刻表现主题的音响素材,不是兼收并蓄,图热闹、无目的录一些杂乱无章,说明不了主题的音响。在选择和运用音像素材时,也要注意和文字稿的配合,哪个音响和这段文字相结合,哪个音响和另一段文字搭配,哪个地方突出,什么地方隐去,哪个地方扬起,哪个地方压低混播等等,都要做全盘考虑,精心安排,需要音响的长短,在录音时就要考虑好。复制时,出音响要自然,隐去时,也不要像刀切似的,突然中断。选择音响时要根据录音报道的主题思想而确定好基调,如欢乐的、颂扬的、沉痛的、轻快的、紧张的等,录音时,根据稿件的基调选择合适的音响。

人物讲话在录音报道的音响中是最富有思想性的一部分,人物讲话选择的好不好,对全篇报道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人物讲话,要紧扣主题,言简意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力求做到典型化、个性化。人物讲话的内容和语气,都要切合讲话人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通过讲话反映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在录音报道中选择某人的简短几句话的录音,能使熟悉的人一听就觉得很像。这就要求采访者除了要满腔热情、扎扎实实的采访作风之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比如采访对象是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的老农民或者老工人,念稿比较吃力,但是口头表达能力好,只要采访者和他认真地谈心,问话直截了当,没有稿子没有提纲,也能谈得很具体、很生动。对于那种一见话筒就紧张的人来说,录音之前,可以做一些解释工作,避免讲话人产生紧张的心理。有的人善于表达,讲话生动,只要稍微提示一下就引出好多话来,而且谈得有条有理,这样的人就可以采取漫谈的形式录音。有的人如果没有稿子,就可能谈得比较松散,可是一旦写出稿子,录音时又要受到稿子的束缚,录得不自然。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和他详细交谈,研究好讲话内容,采访对象自己拟出讲话提纲,根据提纲进行录音,这样既可以使内容集中,又能接受稿子束缚的问题。录音报道中引用的人物讲话不同于单独播出的录音讲话,要简短、精炼,有时只用一两句话,采访者应该根据报道的主题思想,对人物讲话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人物讲话的引出要自然而不落俗套,对于过去常见的办法:“某某深有体会地说”、“某某对记者说”等形式不是不可以用,但是,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情况采取更生动、更自然的引出方法。

结语:

在广播节目中,应该提倡多采制能充分体现广播特点的录音报道。在采录方法上,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掌握,不要被题材形势所限制,过去习惯把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特写等形式严格区分开,播音员念文字稿,甚至记者采访也不能直接出面,而要让播音员出面讲话,听起来不自然,搞起来很别扭,给采制录音报道带来不少麻烦。记者应该直接出面讲话,把听众很自然地引入报道现场中。这样,形式灵活,现场感强,还能提高稿件的时效性和可听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篇7

通常需要模糊处理的情况会发生在新闻编辑处理工作和记者的新闻写作中。我们常会遇到必须按时播发的稿子, 暂时无法弄清事情或问题的真实可靠性, 为了保证新闻的在一定时间发挥应有的效应, 又不使新闻失实, 此时就不能胡乱确认, 而可以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 这是对急发稿件的模糊处理;军事新闻报道中需要保密的内容包括:有关驻某地、某部官兵及科技报道中的一些技术数据等, 采用较为合适的模糊术语如“据权威人士透露”, 是十分恰当的, 这是对需要防止泄密的稿件进行模糊处理;在新闻报道中,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 对其肖像、姓名、家庭住址等进行模糊处理, 还需模糊处理的是性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姓名及有可能引起名誉纠纷的事件和人物姓名, 这都是为了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 新闻报道中必须做到的。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对需要进行模糊处理的新闻极高的辨识度, 以及掌握新闻模糊处理技巧和知识。

2 指导技巧

在做好确立报道思想并制定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方向的基础同时, 还要全面的了解国家最近出台的法律法规, 一系列政策, 社会的经济情况, 还有对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要知晓其发生地点、发生背景。相关编辑要定时开展活动, 对观众进行采访, 对相关事件、热点新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此同时, 还需要广大记者和通讯员的大力支持, 不仅要与他们经常保持联系, 保持对最新讯息的了解, 还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 加强相关专业知识。

3 编辑技巧

一些与电视台联系密切的人员, 来自相关部门, 如公安部门, 工商管理执法部门等, 因为他们都很重视因媒体的宣传带来的作用, 如对其单位活动资料进行拍摄, 并进行编辑修改然后上传, 在新闻节目中播放出来, 逐渐的这些相关机构和人员就会发展成一支稳定的通讯队伍, 往往他们提供的资料和新闻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可信程度高, 因为其专业的原因, 表达更加准确、全面, 常常能够提供记者在赶到执法现场之前拍摄到的精彩画面, 而且往往效果都比较的好。所以,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采用这些相关的拍摄材料, 制作成新闻并播出。但须注意的是, 在拍摄水平和新闻叙述组织能力上, 因通讯员和DV拍摄者大多未接受新闻学的专业训练, 所以无法与专业的记者相比较, 需要通联编辑密切的关注处理稿件的过程, 造成如因不具备专业水平而导致画面素材和文字稿质量参差不齐。

4 舆论监督技巧

为了始终坚持工作改革, 解决实际问题, 更加团结的维护社会稳定, 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 并紧紧围绕在党的身边, 针对群众关心、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实施舆论监督, 更要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反应, 着力推动问题的解决, 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前进, 这是第一技巧要素;以科学的态度贯彻实施舆论监督, 事实的准确、全面而客观要有科学性的依据, 这是第二技巧要素;舆论监督应享有严格的法律保护, 亦不能逾越法律的雷池。其监督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 不能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不能将国家机密泄露出去, 不能干扰和妨碍政法机关正常的执法程序, 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应遭到其侵害。在获取新闻材料时, 其采用核实报道内容真实性的途径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不能通过非法和不道德的方式进行采访, 以上描述是第三技巧要素。

5 控制及指挥技巧

在新闻的录制和播出过程中, 导播可以随时的调整人员, 对新闻内容、编辑等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调整。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对新闻节目进行编辑和安排。而电视的版面空间就是时间, 电视编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 对新闻节目作出最恰当的编辑和修改, 用最佳的方式来填充到整个版面空间中。在电视制作所需要的时间内插播消息, 意味将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打乱, 为了不使播出的节目出现细微的错误和偏差, 如何正确的插入消息, 如何在最恰当的时间段内插入消息, 都是其必修课。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的插播突发的新闻, 最新的消息, 如果是重要的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新闻消息, 也可由导播安排切入。

6 结论

为了提高收视率, 迎合不同的观众, , 新闻节目可以分时间段的, 将每天的最新消息时间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播出, 因此, 我们探索出了编排电视新闻节目的种类可以变化多样, 具有连贯而又灵活的特点。

摘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既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 其中值得学习和探究的技巧有很多。在一天时间内, 将消息、新闻专题节目和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在不同的时间段中播出。因此, 我们探索出了编排电视新闻节目的种类可以变化多样, 具有连贯而又灵活的特点。所以本文对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进行了以下探索。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参考文献

[1]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0) .

[2]孙培元.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对稿件的再创造[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8) .

[3]王慧.关于新时代对于新闻编辑素质要求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8) .

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技巧 篇8

1 广播新闻编排目前的现状

广播新闻的编排是决定整个节目播出效果的重要因素, 但是, 目前广播新闻在节目编排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广播新闻编排模式陈旧, 缺乏创新性。现在的广播新闻节目编排还在延续传统的模式, 节目编排循规蹈矩、陈旧古板, 很难激发听众的收听兴趣, 长此以往, 还会导致他们产生厌烦情绪, 从而减少对节目的关注。目前大多数的广播新闻节目都是按照老套路进行, 前半部分主要以国内新闻为主, 后半部分报道一些国际新闻, 这样使新闻节目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 大大降低了节目的可听性。

2) 新闻信息含金量不足, 缺乏吸引力。以我台的《淮安新闻》为例, 节目大多报道的是市内各部门的会议新闻, 有效信息含量较少, 贴近社会民生的焦点问题更是相当匮乏。这样的节目有什么吸引力可言, 又何谈收听率呢?

3) 广播新闻报道形式单一, 缺乏时效性。广播的特点就是“快”, 而我们目前的新闻节目, 大多报道的是前一天、甚至是前几天的新闻, 这样怎能满足受众对信息传播时效性的需求呢?而且, 节目的传播形式也是播音员唱独角戏, 播出形式单一呆板, 不受欢迎。

2 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需求

2.1 内容上的需求

广播新闻节目在内容上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编辑人员要善于寻找切入点, 找准方向, 抓住重心, 使听众很容易对节目的宣传重点进行捕捉。尤其要重视新闻头条的内容, 对一些热点新闻的头条要重点编排, 使新闻播报重点突出。

广播新闻节目还要扩大新闻的涉猎范围。新闻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此, 内容不要被束缚, 应该拓宽寻找素材的范围, 使题材更新颖, 增加新闻的丰富度。新闻报道的内容要贴近百姓的生活, 越近越好, 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新闻要敢于舍弃, 增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提升新闻的价值。

2.2 新闻节目编排的原则

首先, 广播新闻的特点是过耳不留、稍纵即逝, 所以在编排上首先要突出重点;其次, 新闻的播报一定要有主次之分, 要按照新闻的重要性顺序进行编排;第三, 广播新闻还应该层次清晰、过渡自然, 这样听众在收听过程中, 才不会感觉到过分繁琐而出现厌烦情绪。因此, 新闻的编排一定要遵循“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结构清晰、详略得当”原则, 为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保证。

3 广播新闻编排技巧

3.1 新闻编排必须重视头条, 要谨慎选择

新闻节目的头条是新闻的灵魂, 是总领整个新闻节目的重要部分。新闻头条一定要体现新闻价值、有足够的分量。头条作为新闻的引子, 一定要调动听众的收听兴趣。头条只要有充足的信息量, 同时保证很强的新闻价值, 就可以大量吸引听众。

还是以我台《淮安新闻》为例, 受传统新闻编排模式的影响, 该新闻头条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领导的会议、活动等, 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听众的兴趣。这就必然会使节目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所以, 头条选择的是否恰当, 直接决定了广播新闻的成败。只有深入群众、贴近百姓的生活, 以他们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 报道的内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才是头条新闻在选择过程中要首先考虑的。比如, 我台交通广播的新闻节目《949 关注》, 在选择新闻头条时, 因为能够及时关注那些社会热点事件, 深入浅出地将国家、地方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相结合, 并将其转化成可以实践的行动。这种民生新闻贴合实际、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所以往往能吸引受众、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3.2 新闻编排不能轻视提要, 须画龙点睛

新闻提要是对整档节目稿件总的概述, 是对整档广播新闻节目恰当地引导和介绍。新闻提要可以作为听众了解新闻的重要手段, 使听众重点突出地了解新闻的具体内容。所以, 新闻节目的提要编写, 一定要对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依据内容编排好提要, 这一点至关重要。编辑在编写提要时, 一定要保证语句足够精炼, 留下恰当的悬念, 并具有一定的文采。只有这样的内容提要、才能达到吸引听众的效果,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新闻编排务必重视取舍, 需关注民生

当前广播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迫切要改变的现状是, 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只是被动的接受新闻信息, 而现在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听众需求, 受众群已经转变为主动选择的方式来接收信息, 这就对广播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广播新闻具有以听觉为主的特殊性, 新闻节目要抓住听众的耳朵, 编辑就必须要对新闻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如果新闻不够鲜活、单调枯燥, 就会导致新闻节目质量得不到保证, 削弱新闻信息的传播功能。所以, 编辑在新闻编排时, 务必要重视对信息的取舍。

在新闻业界, 人们普遍达成一种共识, 广播新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听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的取舍要遵守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 以听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一定要摒弃那种传统的时政新闻节目的模式。编辑在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时, 要充分考虑听众的需求, 重点选取民生新闻为主要方向。

3.4 新闻编排注意节奏感, 要错落有致

任何广播新闻节目都无法保证每条新闻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此, 编辑在编排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感, 遵守“循序渐进、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原则, 避免使听众产生听觉上和心理上的疲劳。

微观上讲, 对记者的现场报道要讲究剪辑技巧, 对重要新闻配发的评论要恰到好处, 保持好新闻的节奏感;另外, 每条新闻之间的连接同样也要保持一定的节奏, 如果将好几条内容较长的新闻都编排在一起, 不免会让人产生疲劳感。以我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市民双声道》为例, 因为编辑在编排民生新闻时、将长短消息互相交叉, 对热点事件恰当地配发新闻短评, 让听者感觉张弛有度、易于接受, 所以收听率一直居高不下, 现已成为我台民生新闻的王牌节目。

3.5 新闻编排还要具有前瞻性, 应讲究策划

广播新闻在保证信息含金量的同时, 确保新闻的前瞻性策划也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仍以我台《市民双声道》节目为例, 节目编辑每月都会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围绕“三贴近”原则 (对准基层、对准一线的普通人, 对准群众最关注的热点事件) 围绕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经验、新做法、新创新、新典型, 来选择策划报道的题目。 事实证明, 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新闻策划对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及宣传效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目前是新媒体不断更新的时代。对于广播新闻来说, 既是发展机遇, 更面临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 做好广播新闻的编排工作势在必行。随着人们对新闻关注度的提升, 新闻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广播新闻的编排技巧, 并不断进行创新, 才能为广播新闻探索出一条有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摘要:广播新闻节目在呈现给听众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广播新闻的编排, 这也是广播新闻能否吸引听众、最终达到宣传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广播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 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等特点, 一直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 广播新闻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 广播新闻只有做出更具特色的节目, 在编排技巧上多多创新, 提升广播新闻的整体质量,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广播新闻,节目,编排,技巧

参考文献

[1]徐海兰.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技巧[J].新闻传播, 2004 (07) .

[2]李东方.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技巧研究[J].科技传播, 2010 (11) .

[3]张静, 张艳.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技巧[J].青年记者, 2010 (02) .

[4]孟宪法.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技巧[J].青年记者, 2010 (20) .

广播新闻稿件采访技巧探析 篇9

一、采访前做足准备

在广播电台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需要做足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新闻报道, 或是在采访名人、成功人士的时候, 更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只有深入了解采访对象, 有话题聊, 才能避免尴尬、冷场的情况出现。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中, 记者可以使用网络等资料查找法, 将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查找出来, 然后挑选出价值大的信息, 以便在采访时使用。[1]此外, 对于整个采访过程, 记者要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列出大致的规划, 准备好采访提纲, 确保在采访中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在广播新闻采访中, 若是记者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则不利于后续采访的正常开展, 严重时还会造成整个采访报道失败。例如, 在一次对某著名商业成功人士的采访中, 记者没有做好准备工作, 对采访对象的情况也一知半解。在采访过程中, 提出的问题也不痛不痒, 价值不高, 导致整个采访现场的氛围极为尴尬。对于广播电台新闻记者而言, 这点应该引起重视。

二、采访中把握技巧

(一) 有效提问

在广播电台新闻采访过程中, 合理运用提问技巧尤为重要, 记者要正确引导对采访对象。记者如果要提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那么之前一定要做好铺垫, 通过一些轻松的问题, 引导采访对象进入记者设计好的思路里面。采访对象对尖锐问题一般持回避态度, 为更好地将新闻事件背后的情况挖掘出来, 记者要精心设计提问问题。可以设置如下程序, 逐步引导采访对象进入正题:一是开始阶段。记者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开放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与采访对象熟悉的内容相关, 这样能够营造出良好的采访氛围, 有利于之后采访的顺利进行。二是引出关键问题。在做好前期铺垫以后, 记者要适时提出较为关键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般支撑着整个采访主题。三是提出尖锐问题。记者提出以上问题以后, 要观察采访对象的状态, 选择适当的时机提出尖锐的问题。为了让提问更加有效, 广播电台记者必须抓住提问的时机, 应敢于提问, 必要时可以追问采访对象。当然, 若是采访对象拒不回答记者的提问, 则应及时调整方法, 采用其他的提问方式。

(二) 善于倾听

广播电台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也要学会倾听采访对象的话语, 在提出问题后, 细心观察采访对象的反应, 判断其是否有所隐瞒。采访对象对某个问题进行叙述时, 记者要适当打断采访对象的思路, 并观察其反应, 通过之前准备好的资料, 判断出采访对象的回答是否合理、准确。[2]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还要专注地倾听, 这样才能找出采访对象叙述时的破绽, 将原来未能想到的时间线索找出来。记者在倾听时, 也要注意采访对象的叙述是否与采访主题相关, 若是方向出现偏离, 应采取一定措施加以调整。记者在倾听采访对象对某个事件的评论时, 还要找出其中的闪光点, 这对于提高后期采访报道制作质量很有帮助。

(三) 细心观察

广播电台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善于倾听, 还要认真观察, 了解采访对象对新闻材料的情感反应, 分析新闻事件的外在影响。在广播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通过用眼睛去细心观察, 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闻材料, 可以采集到情感丰富的场景素材。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观察, 能够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将事件本质性内涵体现出来, 从而使受众的信服。记者在深入生活采访的过程中应该擦亮双眼, 细致深入的观察新闻现场, 了解当事人的真情实感, 通过观察采访对象的情感表达来提升新闻采访报道的水平。不仅如此, 还要在广播新闻报道过程中将自身对事件的看法体现出来, 在采访期间学会察言观色, 尤其是要把握新闻事件相关人员的情感反应。

(四) 加强沟通

在广播新闻采访工作中, 记者只有加强与采访对象的沟通, 才能尽快与采访对象熟悉起来。若是遇到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情况, 记者可以通过交朋友的方式, 聊一些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 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避免采访对象出现紧张的情绪。此外, 有些人在采访前谈话滔滔不绝, 但是在面对麦克风时就显得很局促, 说话也结结巴巴, 非常紧张。此时, 记者更要营造轻松的氛围, 缓和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 并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其进入采访主题, 确保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五) 认真记录

在广播电台新闻稿件采访中, 新闻采访记录工作也是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 记者主要采取手记、脑记、录音设备记录和录像等方式。[3]其中, 录音记录被广泛应用到广播电台新闻采访中, 其次是手记。在广播新闻采访中, 记录工作不能对正常采访造成影响, 记者要讲究记录的方法, 掌握记录的要点, 并确保记录的准确性。记者在广播新闻采访中将记录工作做好, 可以积累更多的资料, 并通过对记录技巧的合理运用, 确保广播新闻采访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三、结语

在广播新闻稿件采访工作中, 记者要细心的揣摩与学习采访技巧, 要充分考虑采访事件及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 灵活的调整采访的方法和形式。此外, 记者要做好广播新闻采访各环节的工作, 采访时保持自信, 并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有效的采访技巧,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广播新闻采访水平与写作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广播电台新闻稿件采访中, 既要求记者掌握丰富的新闻理论, 还要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记者在广播新闻采访过程中, 要灵活运用好各种采访技巧, 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对话, 从而提升新闻采访工作的质量。本文探讨了广播电台的新闻稿件采访技巧, 旨在通过对采访技巧的合理运用, 确保采访任务圆满完成。

关键词:广播电台,新闻稿件,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文江丽.浅析广播新闻采访的写作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05) :168-182.

[2]林玉麒.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方法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2) :59.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析 篇10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材料处理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材料处理技巧包括两个方面, 即材料收集技巧和材料筛选技巧。广播电视新闻的源头是来自于社会, 来自于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整个社会每天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也在逐步增多, 然而, 传统的记者采访等方式的材料收集方式, 早就已经无法将大千世界的万象包罗其中, 这就限制了广播电视新闻的多样化, 在这种背景之下, 现在许多材料收集的技巧已经层出不穷, 如, 通过网络征集的方式, 通过互联网上的网名来收集新闻材料;通过电视抽奖征集的方式, 征集民间原始新闻材料;通过同行经验交流的方式, 获取二手新闻材料;但是, 这众多方式当中, 用得最好的是民间材料征集的方式, 也就是通过设定新闻奖励, 鼓励社会民众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进行资料采集, 然后将这些资料通过电话或者互联网的方式, 向新闻电台进行材料投放, 从而获得一定酬劳。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会得到观众的亲睐, 这就需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相关人员对所得到的材料进行有效的筛选, 材料筛选需要讲究一定的原则, 首先, 要选择独特性的新闻, 特别是那种天文奇观或者地质灾害等, 往往很平静的事情关注度并不高, 大家所期待的是难得一见的事件, 这样的事件也才能够激发民众心底的好奇心;其次, 要选择具有实时性的新闻, 也就是当下关注度最高的新闻, 如钓鱼岛事件等等;最后, 要选择具有舆论性的新闻, 就是要选择社会当中能够引起舆论争议的新闻, 这样的新闻才能够带动人们的共鸣。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文字处理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文字主要运用在两个方面, 即画面文字和播报文字;画面文字的内容就比较多了, 就以中央新闻为例来进行介绍, 在新闻开始的时候, 新闻主播在开始进行介绍的时候, 就会出现文字显示, 然后, 每一次进行新闻画面播报的时候, 在画面下方也会出现文字显示, 如果画面中有人说话, 也会有对应的文字显示, 而播报文字, 则是指主播或者记者在整个新闻过程中进行播报相关的文字。

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 画面文字运用比较多, 因此在文字处理技巧上面的讲究也相对较多, 首先, 主播在进行新闻播报的时候, 文字显示的处理技巧则要求清晰明了, 注重和背景颜色的强烈反差, 突出字眼的清晰度, 形成视觉冲击;而在针对某一则新闻进行文字论述展示的时候, 如果是单纯的文字, 新闻的标题和导航就必须要求简洁、深刻, 内容则要做到条例清晰, 但是, 总的来说, 新闻的标题还必须要做到能够形象、生动;其次, 在广播电视新闻中, 新闻本身虽然是一种消息的传达, 但是往往也是一种舆论工具, 因此, 不管是在画面文字还是播报文字的处理上, 广播新闻的文字一定要注重语言的感情色彩, 选择恰到好处的文字和词语, 特别是主播在进行播报的时候, 要特别注重语调和播报的重音停放, 以及节奏的把握;如果电视新闻本身是播报的时事政治, 如中央新闻, 则要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进行播报, 表现自己的中立和严肃性, 如果是人民新闻播报, 主要播报社会新闻, 则可以以客观的态度对事物本身发表自我的意见。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排期处理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排期处理技巧, 则是指针对各种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本身将如何进行播放, 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将新闻进行有序的播放和衔接, 从而能够在保证新闻本身的严肃性的同时, 也能够增加新闻的吸引力。

但是,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排期处理都是依照不同的维度来进行选择和操作的, 例如, 中央新闻联播采用的是地域维度, 先对国内的新闻进行播报, 再对国外的新闻进行播报;当然, 维度只是一个基本层面, 对于各种电视新闻而言, 新闻编辑排期的根本参考标准, 则是关注度的高低, 也就是新闻关注者对于新闻本身的关注度, 所以, 在进行排期初期, 新闻编辑者必须要对之前的新闻播报的收视率进行分析, 找出观众所关注的重点类新闻和次点类新闻, 以此为参考, 广播新闻编辑排期的前期筛选工作就显得比较轻松了, 在节目筛选之后, 就要按照新闻的关注度进行分类, 将关注度最高的新闻放在黄金收视时间, 也就是收视率最高的那个时间段, 如下午8点左右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段内, 广大的工作者基本都已经下回家吃饭, 这个时间段是最悠闲, 也是对新闻接收度最高的时间段, 那么, 这个时间就应该放置收视率最高的新闻。

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高收视率集中在一起就是最好的, 一段新闻播报时间, 往往都有半个小时左右, 这半个小时当中, 如果仅仅将高收视率的新闻放置在某一个时间段, 那么, 过了那个时间段之后, 新闻的收视率就会直线下降, 所以, 做好是按照此起彼伏的连续性来对新闻进行排期, 以一个或者两个新闻段为基础, 将收视率偏高的新闻评价分配, 其中, 尽量按照之前的方式, 对收视率的时间段进行分层次划分, 与新闻收视率的层次一一对应, 高收视率的时间段对应高收视率的新闻, 这就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 为接下来的新闻收视打下基础。

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剪切处理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剪切, 源于广播电视新闻拍摄的片段性, 也就是说, 电视新闻在进行播报的时候, 并不是都是现场直播的, 由于部分新闻播报员新闻播报的经验不足, 或者偶尔的状态不佳, 新闻进行现场直播有可能就会出现意外情况, 而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就会将其中较好的部分保留, 而将其余不佳的部分剪切掉, 然后将好的部分重新组合, 再进行完美的播报。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剪切就要讲究必要的技巧处理。

在进行剪切的时候, 剪切人员与新闻导演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沟通之后, 剪切需要根据导演的基本排期, 以时间为基本尺度, 对较差的部分进行剪切, 剪切的时候, 要让衔接的双边有一定的重合, 避免不必要的疏漏, 增强衔接的紧密型, 并对某一方的边缘进行模糊化处理, 在画面衔接的时候, 又要将衔接当中的另一边进行锐化处理, 从而能够避免二者在衔接过程中的重合。

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一点, 就是突发性事件, 对于新闻播报来说, 突发性事件的播报是常有的事情, 如对各种突发性地质灾害等的播报, 那么, 如果剪切过程中过多采用之前的那种处理技巧, 则很容易出现纰漏, 这就需要剪切人员在进行新闻剪切衔接的时候, 要尽量保证一段新闻的完整性, 也就是说, 如果在进行某一段新闻播报的时候, 由于意外情况而必须通过剪切来进行重合, 而这一段新闻的下一段却和另外一段新闻完整地拍摄到了一个片段里面, 那么, 剪切人员就要按照一段新闻的完整性, 将后面与另一段新闻链接起来的新闻, 进行剪切, 从而为突发性事件预留下插播的空间, 并保证新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结论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多种多样, 本文所论述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广播电视新闻电台自身则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在现有的处理技巧当中, 不断优化升级, 并对同行的新闻编辑技巧进行有效的借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精华为己所用,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编辑处理技巧, 争取到更高的收视率和支持率。

参考文献

[1]谢选浩.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新闻传播.2013 (05)

[2]成春.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3 (08)

[3]鲁娜.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研究[J].科技传播.2013 (12

[4]麻敏.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讨[J].编辑之友.2013 (04)

[5]牛晓蓓, 公伟成.电视新闻编辑技巧与运用[J].青年记者.2010 (08)

[6]张忠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1 (20)

上一篇:尝试发现下一篇:新奥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