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崛起演讲稿

2024-05-24

教育崛起演讲稿(通用10篇)

篇1:教育崛起演讲稿

扎根三尺讲台,推动绿色崛起

尊敬的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扎根三尺讲台,推动绿色崛起》。

初春的凤泉,春意盎然。3月5日,区委大会堂内热情高涨,人们正被一种勇于创新的激情感染着,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云霄。这一天,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区委作出了包容开放,改革创新,让红色土地实现绿色崛起的决定;就是在这一天,唤起了全区干部群众唱响“我为凤泉争光,凤泉以我为荣”的主旋律。“发展先发展教育,建设先建设学校”……区委书记妙语连珠、言简意赅的精彩讲话,让人深刻感受到凤泉要发展人心所向,凤泉促发展大有可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生活的这方红色土地,正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舞台。在我们身边,众多人民教师正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忠实于自己的事业,一个个鲜活的教师典型,一件件亲教爱生的感人事例,昭示在凤泉崛起的伟大事业中。

跟我同事多年的魏海武校长,为了让我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很少回家,我清晰地记得那个早晨,可爱的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向学校走来,校长站在校门口,一会儿跟一个刚想扔纸屑的学生说:“嗯,请讲卫生,做个好榜样。”一会儿走进校务室,拿着那把沾满他汗水的剪刀,在校园内修理花草;一会儿又见他一头扎进办公室研究着这个方案,沉思着那个设想。看着他那忙碌的身影,我真不明白他为什么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呢?记得有一次开例会,他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老师,你首先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样的老师”他说那一刻。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从他那朴实无华的话里,我终于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也读懂了什么是:“爱教育就是爱孩子,爱孩子就是爱祖国”。

我校主抓学生管理的何振雨主任,为把我校建设成学风浓郁,文明和谐的校园,他长期担任繁重琐碎的工作,总是很晚回家或不回家。每次学生集合,他都要充分准备,他的讲话总让学生心服口服。为建我校网站,他牺牲了太多,总是把最新最好的文章和事迹展示给大家。我校的魏国莲主任,常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为创建特色班级做了很多,今年她带的136班,原来各方面都很差,凭借她那一颗“爱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的炙热的心,让学生爱上学习。我校的庞洁主任,他所带的132班,原来很多学生都不配合任课老师,她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把新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和课堂,在“个性飞扬,敢于争先,扬我班威,壮我班魂,同舟共济,共创辉煌”的班训感染下,营造成和谐自信,积极向上的班风。

校长和主任的事例不仅打动了我,还感染了许多爱岗敬业的老师。如张会双教师,她秉承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学思想,坚持“学语文”与“学做人”同步进行。在语文教学的征途上迈开了更坚实的步伐,2009年,她主动承担起创建“特色学校”的重任,把中国的传

统经典《弟子规》、《千字文》、等引入课堂教学。为寻找资料,她牺牲休息时间去购买。2011年我区编写《说学》,为了编好书,她一个年内没有节假日,功夫不负有心人,《说学》于2011年末面向全区出版,受到了区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年年春花秋月,岁岁夏雨冬雪。在这里,没有鲜花与掌声,有的只是无私和奉献;在这里,没有悠闲与安逸,有的只是紧张和忙绿;在这里,没有激情与浪漫,有的只是清苦和平淡。我身边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在三尺讲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凤泉的教育事业满怀一腔热血,为凤泉的师德建设更增添了一份庄严与厚重。

眼前已是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我自豪,我是一个凤泉人;我幸运,我为家乡作贡献生正逢时。我愿为建设富庶美丽幸福的新凤泉添砖加瓦,为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凤泉建功立业。这就是我——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誓言:扎根三尺讲台,推动绿色崛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新乡市第36中学

张秀芳

2012年5月8日

篇2:教育崛起演讲稿

《爱,教师的职责》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教师的职责》!

如果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师德是教育的光辉;如果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开放;师德是渡船,搭送着求知者驶向成功的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生命之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之中。”永远不会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在播撒知识的同时也把爱种在孩子们的心间,因为我知道: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博大的情感叫做爱心,它能清除悲伤的瓦砾,推倒绝望的断壁,也能够点燃希望的明灯。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课堂,播种期待,播种希望,播种灵感,播种真情!塑造明天的英才,托起未来的世纪。为的是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蒙古族有一句谚语“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职业决定着我们在这方面必须是神。当我用爱的火焰融化了学生心里冰块儿的时候,我像是看到了春苗在萌发;当我用智慧的钥匙为学生打开通向理想大门的时候,我仿佛闻到了百花的芳香;当我和同学们欢歌笑语的时候,我似乎感到青春的旋律在身上跳荡;当我新年收到孩子们贺年短信的时候,我宛如喝着一杯玉液琼浆.........朋友,听到这里,您难道不感到作为一个教师的欣慰和幸福吗?

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物欲横飞的年代,我甘愿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用爱写好“师德”。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贫而艰辛的。但是因为有爱,我却是富有而幸福的!虽然我选择了这个清贫而平凡的职业,但我无怨无悔。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爱是幸福的种子,它会成为我们源源不断的能量。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毕生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如汪国真的诗句所言:“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篇3:改革高职教育服务“中部崛起”

学校立足中国光谷和武汉科技新城,面向湖北,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办学40余年,已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专门人才,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总裁安聪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毕业生已逐步成为社会英才。2013年,被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排名第85位,是前100名中唯一上榜的高职院校。2015年,中国大学竞争力排名在全国1322所专科院校中列第44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多人。呈现出招生“进口旺”,就业“出口畅”的繁荣态势。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让毕业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8%以上。而且有不少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如李书福等创办的吉利集团就是最突出的范例。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的学生的评价普遍都比较高。他们说长职的学生“适应性强,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能吃苦,职业素养高,比普通高校的‘一本’生还好用”。

二、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市场性、灵活性、创新性三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岗位的针对性、知识的实用性、专业的复合性和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坚持“个性生长,共性发展”的原则。通过行业能力标准来设置课程体系,根据生源类别和层次,设置多种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学生刚入学时第一年不确定专业方向,只进行职业能力的基础教育。一年后按照学生的特长兴趣和个人意愿选修由学院提供的更宽选项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具有更宽广领域岗位职业的适应能力和再就业的能力。

其次,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学校按照校企合作的项目和企业的需求设立专业和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讲练结合,增加市场和企业急需的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再次,积极推行大学生“双证制”。要求学生毕业时除了毕业证外,还必须至少拿一项以上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几年来通过学员实训基地和协作企业开展数控机床、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动漫设计制作、焊接、各类电工、机修、机械制图、金融财会、旅游管理、物流运营等专业的几十种职业资格培训,拿证率达到95%以上。

三、以对外交流合作为契机,全面实施课程改革。

学校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紧紧抓住对外交流合作这个契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宗旨。利用动漫制作、市场营销、生物技术、计算机应用、药品食品检验等五大国家级实习培训基地和物流职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先后与湖北益康制药、新西兰渲奇科技、京东、百度、苏宁、水晶石教育、吉利集团、九州通药业、武汉烽火科技等国内外一大批知名企业联姻,建立“产、学、研、训”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并开办了“渲奇班”、“吉利班”等32个定向培养的“订单班”。有效保障了高职人才的质量,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业创新和就业择业能力,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质量。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学校,拥有湖北省高职院校唯一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连续五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于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先后获评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毕业生就业规范管理先进单位。学院先后举行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承诺制”和坚持了十二年的“大学生雷锋连”以及连续十年评选“感动校园”年度人物等活动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三十多家媒体多次追踪报道,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职教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德育与智育并重,知识与能力齐观。成才先成人,管教管导,教书育人。始终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结合学校开展的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大国工匠”打造活动、大学生“四有新人”培养等活动,不断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中,摒弃传统的重普通高教轻职业教育的偏见,大讲特讲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2、更新办学理念,优化办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学院确立了“江通天下,职领未来”和“传承拓新,质量为本,特色发展,开放融合”的治校理念和“人才强校、机制活校”的发展战略以及“艺术长职、人文长职、创新长职”的校园文化。对办学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去掉了一些传统的市场接受度不高的专业和课程,充实了一大批市场急需的紧跟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热门特色专业和课程。设立了艺术设计、电商物流、财会金融、旅游信息、机电汽车、建筑工程、生物医药、音乐传媒、继续教育、外语、计算机等十院一部一中心,共50多个专业。另外,为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学院还设立了动漫制作、计算机应用、食品药品检验、生物技术、市场营销等五大国家级实训基地和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湖北省动漫职业教育集团。其中动漫集团被评为全省十大职业教育品牌之一。

3、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以知识为教学基础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教学基础;二是在教学主体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由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车间基地市场的实战操作。教师通过实战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评价鉴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还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师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2套《在路上》、天津卫视《非你莫属》等相关电视专题节目,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市场和职场竞争的残酷性、紧迫性。多方面强化学生的市场职场意识。为毕业后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4:教育大国的崛起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从恢复高考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到大踏步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每一事件的发生都折射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思想的演变。大变革的30年,国内教育改革与全球经济转型相伴同行,教育理论创新与教育政策变化互动前进,给我们无尽思索。

教育强国是我们强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结,更是现实的教育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革新,尤其是市场经济取向的确立,我国各领域都取得了重大发展。教育大国的崛起是必然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从宏观层面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崛起历程。

陈至立在《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序中说:“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教育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30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改革开放的革新与包容,成就了我们教育的大崛起。但是,成长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崛起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教育的崛起历程更是这样,其间的每一次跨越,都充满艰辛,哪怕现在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例如,中国教育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在艰难进程中取得的。中国早在清朝末年就有许多有识之士发出普及教育的呼喊,但其时国难当头,“教育救国”就像当年的“实业救国”一样,成了一个难以触摸的幻梦。但是,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历史铺垫,这样的一个历史传承,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才能在艰难困苦中一路攀爬。改革开放,实现了这一个梦,也成就了一个奇迹:“中国如期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实现全民教育目标,是20世纪末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船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上启航的,而“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基础教育造成的危害是灾难性的。书中写道:“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16%。其余的校舍也多是土草房、老祠堂、破庙宇或旧民房。”数字常常是枯燥的,但审慎地看待数字,它常常能为我们揭示本质。“文革”废墟上的教育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样:单调、贫乏、陈旧、斑驳、暗淡。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崛起置于这样的图景下进行考察,我们理应会有更强烈的历史感与成就感。

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点是鲜明的:“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从此,中国这条航船驶入改革、振兴、发展的新航程。这一年也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当然,历史不是一个横断面,它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与连续性。而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就是改革开放历史转折点的重要背景。所以,有学者就认为,恢复高考绝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的回归,也不仅仅是恢复高等教育秩序的一个举措,而是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始。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是全方位的。“1977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年份。这年秋天,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国家决定恢复高考。”“恢复高考制度30年来,我国共有数千万名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参加高考,3600多万人被录取。教育不仅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命运,教育培养的数以千万计人才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恢复高考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开端,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前奏。”

历史事件是我们思考问题、审察事物的一个重要参度。我们只有在深刻理解其发展的历史脉络之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的现状与未来的意义。穿越历史的隧道,我们常常能够发现历史的足迹,从而深刻反思存在的现实。无论是《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还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观照,一种对历史的审思。虽然,这三本书观照与审思的角度不同,叙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它们都直指教育的本质,强调思想性、学术性与历史性,力求展现我国改革开放30年教育历史的发展脉络,反映我国改革开放30年教育历史的重大进展,体现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革新。

关于课程改革,这三本同一系列的书从不同角度分别作出了深刻的研究。在《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一书中,课程改革被置于“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教育”这一章节里,以新课改为主线,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教学创新的重大推动作用,还通过小专栏顺带简述了1949年以来的8次课程改革历程;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一书中,是通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这一理论成果来加以反映的,从理论上阐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基础性及其素质取向,指出了新课改的创新特色;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一书中,则把课程改革进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按次序进行研究,如“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就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新课程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等。虽然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但三本书一致指向了课程改革尤其是新课改的创新性与素质性。

又如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一书通过“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抉择”这一章来强调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历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一书阐述了“教育改革要从体制改革入手”这一重大理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一书指出了“教育体制改革:全方位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这一历史事件。它们共同阐明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地位与重要作用。

事实上,高考制度,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优先发展,素质教育,全民教育,教育公平等等,在这三本书中都得到了不同视角而又相互融通的思考与研究,“对于提高人们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深刻理解国家重大教育战略决策制定的背景与过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宝贵价值与重要意义”。

当然,一本书,如果老是板着面孔说教,那就会面目可憎,即使里面的内容有再大的宝贵价值也往往会被束之高阁。《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都力图把理论研究与历史叙事相结合,把宏观图景展示与微观场景描写相结合:或通过故事叙事增强可读性,或通过人物回忆增强现场感,或通过历史图片增强厚重感,或通过图表数字增强说服力,或通过穿插专栏增强趣味性。《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一书中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几乎融合了所有这些表现方式。

例如,“奠基中国的全民教育”这一章节,就有较强的代表性。本章总体上呈现了义务教育与扫盲行动的历程以及全民教育实践进程及其成就,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如此宏大叙事,却处处注重细节描述:它以“大眼睛”女孩苏明娟“我要上学”的报道为引子开篇,文中还引入了《平度启示》的报道、中国人民奋战“两基”的感人故事、温家宝总理讲述的“三件小事”等,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历史图片多达几十张,回忆性文字也多处出现,图表数字随处可见,具有较强的历史厚重感和说服力。

我们向来是人口大国,而从人口大国到教育大国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改革开放促成了这一质变性的教育飞跃。这个崛起的过程也就是教育重大理论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而这一个个重大的教育理论就体现在一次次的教育探索之中。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教育无疑有了巨大的跨越,但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河是要过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但“教育之河”充满艰难险阻,充满变数与诱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育大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只是我们迈向教育强国一个必须越过的坎,是我们再一次奋进的阶梯。

篇5:教育崛起演讲稿

大家好!

早在XX多年前,我国的老子、孔子和庄子都曾提出过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西方学者柏拉图也曾提出过建立理想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实现社会和谐,建立美好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追求,也是当代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不仅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我县的前途和命运。

曾几何时,饶河两岸沃野千里,饶州大地商贾云集。学馆林立,学子万千;崇师重教之风鼎盛,教育源远流长。陶侃、范仲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美名远扬;姜夔、洪氏父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光耀千秋;这一切,得益于我县学风、教风醇厚的教育事业。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功利十足的经济浪潮扑面而来,我县经济发展初见端睨时,再纵观教育的发展,你会觉得一种不和谐的感觉悄然而至;教育质量连年下滑,教育乱收费一度盛行;无序竞争层出无穷,师德师风每况愈下,优质生源大量外流。……学校无计可施,家长无所适从,莘莘学子一脸茫然,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教育何去何从,教育振兴路在何方?

19世纪的法国村民说:“假若关闭了最后一家咖啡屋我们并不在乎;关闭了最后一个教堂我们也不怕;但是关闭了最后一所学校,我们则会因睡不着又去拼命了。”这是法国人最早的生存意识。二战后的日本人也常常对自己的子女说:“孩子,快快长大吧,穷困的日本需要你!”从这些小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是教育让他们变得强大。

当我们走在田间或者大街上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双手粘满泥浆的放牛娃,可以看到一个个叨着烟蒂,到处乱窜的孩子,可以看到一个个疲惫万分从网吧逃学出来的学生;每每看到这些,作为一名教师,我就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我感到这是教育的悲哀、教育的失败,无言之中有一种冲动在撞击我的胸膛,热血在血管里涌动。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万人口的大县来说,没有教育的发展,哪有××经济的腾飞!没有教育的振兴,哪有和谐××的建立!

当前,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我县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地展开,全体党员和干部正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活动中:一本本厚实的读书笔记,一篇篇发自肺腑的心得体会,一个个鲜活的党员典型,一件件亲民爱民富民为民的感人事例,昭示在××快崛起的伟大事业中。

作为一名来自省重点建设中学的教师,我认为××教育的兴衰,有我的一份责任,和谐校园的构建,是我的职责,栋梁之材的培养,是我的使命!

在县委××届×次全会上,县委×书记心系教育,情牵校园,果断提出教育要着眼长远,争创“四个一流”,实现“三个明显”,并要求县级领导带头做到“两带四不”,从而为我县教育的全面振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县××多万师生员工群情激奋,正以忘我的拼搏精神去迎接我县教育春天的来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率先垂范,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要勇挑重担,做最难做的工作,带最难带的班级,干最吃亏的事情;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面对荣誉、面对利益、面对享受,讲风格、讲谦让、讲奉献。以“五新”为标准,着力构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更新自己的育人观念,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认识来对待,把新理想贯穿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朋友们,当第一束阳光从美丽的××湖折射在家乡并不富庶的土地上时,我们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离明天更近了!我们庆幸自己还年轻,庆幸自己正当血气方刚,就让我们用自己年轻的热血去燃烧我们的青春吧!就让我们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去充实我们的生活吧!就让我们用自己豪迈的激情去拥抱我们的理想吧!

篇6:中原崛起演讲稿

中原崛起,相信身为河南人听闻此言心灵都会有所触动,中华文明之摇篮-----黄河贯穿全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地,延续地,繁荣地,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原崛起有其实现的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中原崛起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途中的必经阶段,是华夏腾飞的臂膀。

这些年河南的发展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史诗般的巨变得益于河南人的奋斗与拼搏,河南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大省,悠久的文化滋养,让河南人朴实厚重。崇尚仁爱滋润我们的心灵,讲求信誉化为我们的气质,力行勤勉渗入我们的血液,刚直勇毅构成我们的骨肉,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群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也在重塑着升华着河南人的精神气质,河南人更自信,自信可以创造人间奇迹,河南人更昂扬,振奋精神踏平坎坷,河南人更洒脱,张扬个性,挥洒豪情敢为人先,敢做英雄!

武文斌,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人,但是他却把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抗震救灾的前线,无怨无悔,他本来只是一个实习学员,他本来是不用参加抗震救灾的,然而,纵使有一百个理由让他留下,它却能找出一百零一个随部队抗震救灾的理由。

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当武中林身着儿子生前穿过的迷彩服出现在感动中国录制现场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武文斌的战友特意赶到北京,向英雄的父亲敬礼,并现场展示了灾区人民咬破手指,用鲜血写的请功挽幛。主持人白岩松说:“文斌的这座奖杯,是老百姓给的!”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依然记得记得他真诚的笑脸,朴实的话语:“穿上了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我属于党,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乡亲们一天住不进板房,我就一天不休息。”:“我们铁军都有双铁手,我的手就是拧不坏的螺丝刀!”

抗震救灾前线,一寸长的铁钉扎进他的脚底,他向老乡要来盐巴,往汩汩冒血的伤口上一抹,背起粮袋继续冲锋;抗震救灾前线,一条蚂蟥钻进他的手背,他在战友的帮助下,用力拍打出蚂蟥,便又跳进了臭水池里;还是在抗震救灾的前线,为让群众尽快住进板房,他一天徒手拧螺丝1400个,最后螺丝刀都拧弯了。

这样的话语,这样的行动怎能不令人感动,怎能不令人动容,放眼全国,无论是一生清贫的方志敏,靠草根充饥的将军杨靖宇还是为人民呕心沥血的好书记焦裕禄,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或者是为救孩子牺牲在废墟里的老师向倩驻守在边疆几十载的边防战士,他们都是将自己的人生甚至生命奉献给党和国家的人,也正是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撑起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而我们的党也带领着中华儿女从1921年到2011年风风雨雨走过了九十年。

九十年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了繁荣昌盛,同样,实现中原崛起也要靠党的领导,但是更要靠河南的努力和拼搏,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的偶然中一定蕴含着必然,无论是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河南人还是劳动模范代表中的河南人都是历史偶然的必然体现,或许,获得一项荣誉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从这些人身上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河南人的奋斗与光荣,我们要谨记这份荣耀,谨记这些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般遗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秉持这些瑰宝,我们可以说,无论任何艰难险阻,无论是经济的严冬还是大地的干旱,还是未来道路上我们无法预料到的困难,河南人能扛得住,河南人能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胜利!

篇7:中国崛起的演讲稿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我喜欢的励志标语”。如今的校园里充满了激励人的标语,它们的共性大概是劝人读书。古往今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前是为了明是非、辨黑白,但如今的时代已随时间改变,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许有人会说:“祖国已经强大,我们读书只是为了丰富自己。”但他们错了,在中国强大的背后隐藏了无数未知的危机,中国仍需要人才来推动国家发展。古语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切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当我们拿“辛苦三年幸福一生”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力时,我们的格局就小了。国家培养我们不仅是希望我们成就自己,更是希望我们彼此成就,成就一个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我们不能将自己的眼界局限於这一方小小的校园,要增加灵魂的厚度,怀远大的志向。当有的同学认为“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用分数去打败出身的不平等时,他是狭隘的。他将出身的不同当成命运的不公,而真正的有志之士是不会在意这些的,他们志不在己,他们的眼中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家国天下。他们读书是为中华之崛起。我们要以这些有志之士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励精图治。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提到《黄州突围》中重新定义“成熟”的一段话,他眼中的“成熟”包含了爱国的豪情,当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失利的山风收了劲,湍急的河流汇成了湖,结果年仅12岁的周恩来紧握双拳,胸中激荡着“为中华之崛起读书”。

七七一声枪响,天际不再欢声笑语,百花凋落,民不聊生。那时的野草已被星星之火烧尽,被有志之士的壮志隔在彼岸。现在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祥和,是无数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学生所为。无数仁人志士以坚强的臂膀承担起时代与历史的使命,他们沾潜往复,雍雍穆穆,在时代的洪流中养一身浩然正气,成一方大家,救四方人民。

篇8:教育崛起演讲稿

一、定制服装市场的发展机遇

1. 新的消费意识使定制服装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的服装产业经过多年的品牌经营,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但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品牌成衣具有批量性,流水线上生产的成衣总是尽可能模糊个体形态上的差异,用有限的几个款型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这种模糊性已经不能满足部分消费者对个人形象与气质的追求。随着新的消费意识的形成,定制服装成为彰显身份和品位的标志,无论多么昂贵的品牌服装,都比不上一套量身定做的服装更能体现尊贵和品位。这种新的消费意识令服装定制成为消费者新的选择与追求,从婚纱到礼服,从正装到休闲,不同的定制形式频频出现,显示了中国定制服装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

2. 服装定制的平民化带来消费意识的普及和需求的扩张。

服装定制来源于法国的“高级时装定制”,它标榜的是独有的设计、个人尺寸的精确立体裁剪及天衣无缝的手工艺。受高级时装定制的影响,中国的设计师在引入服装定制时,延续了定制消费一贯的高端路线。而随着“玫瑰坊”、“例外”、“无用”等高端定制品牌的成功,更多的服装定制工作室和服装品牌加入到定制行业,促使服装定制逐渐平民化。目前的定制市场已经形成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定制形式,而且每个层次都有它特定的消费群体和模式。服装定制的平民化为中国的服装市场带来定制消费意识的普及及消费需求的扩张。

3. 定制价格与定制档次相协调,价格趋于合理化。

中国的定制市场曾经出现过市场定位不准确、定价不合理的情况,经过多年的市场完善,中国的服装定制市场出现价格与档次相协调、价格趋于合理化的现状。目前的定制市场,产品价格从几百元至几十万元人民币之间不等。而定制服装的价格则主要包含设计费、制版费、材料费和加工费等四大部分,其价格根据设计师的名气、面料的档次、制版的难易及服装制作的复杂程度等有所不同,价格合理化成为定制服装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二、定制服装的魅力特征

1. 定制服装的魅力在于个性化的设计与服务。

追求个性化往往是人们定制服装的理由之一。与标准化的成衣生产不同,服装定制倡导个性化的设计与服务,提倡完全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属服装的设计:设计师通过与顾客的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根据顾客的穿着场合、个人偏爱、生理颜色等需求,结合当前的流行趋势画出多款设计草图,在提供专业化的建议之后,与顾客共同商讨最后的服装细节及设计定稿。这种个性化的设计赋予了服装独一无二的特点,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和品位,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和身份象征的呈现。

2. 定制服装的精确性与专业性。

服装定制讲究分工细致和专业化,一件服装的完成往往包含着设计师、量体技师、打版师、制衣师等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在量体裁衣中体现定制的精确性与专业化。首先由量体技师获取客人全身多个部位的准确数据;此后由打版师制作纸样,于人体各个围度的细化形态中寻求最符合顾客形体的版型及曲线,经由坯布反复调试后,再使用真实面料生产制作半成品;而半成品经由顾客反复试装,再经过多番调试才成为成品。这种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成就了定制服装的高品质,成为定制服装的魅力所在。

3. 传统精湛的工艺体现。

随着工业流水线的推进,中国传统的纺织手工艺术逐渐消失,标准化的机器产物取代了独具特色的手工艺。难能可贵的是,定制服装中依旧保留着对纺织手工艺术的应用和表现,打版师、工艺师和刺绣师们用复杂的工艺、繁复的制作手法展现着手工技艺的独特与不可复制性。物以稀为贵,传统精湛的工艺体现使得定制服装具有更多的市场价值和艺术品质,近年来,利用手工元素提升服装附加值成为定制服装屡试不爽的方法。

4. 定制的理念是服务。

定制是个性化服务,它所标榜的是为不同消费者提供定制、设计、搭配的专业服务,这样的消费形式已经把服装业从商业推进到服务业。一对一的服装定制并不意味可以忽略市场,相反,服装定制考验着设计师与品牌对单个细分市场的把握与服务能力。设计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手段,在短时间内对顾客在消费心理、设计需求及穿着方式与服装风格等方面进行正确把握,尽可能地帮助顾客实现心目中期望的形象与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服装定制对客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定制服装崛起带给服装设计教育的启示

随着定制服装在服装市场上的异军突起,定制服装的魅力特征决定了它不同于成衣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它的特性为今后的服装设计教育带来众多启示。

1. 重视结构设计课程,提升学生工艺技能。

服装设计课程主要包括创意设计、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三个方面,但是事实上的专业设置往往会出现课程上的比例失重,通常是片面地强调服装的艺术个性,而忽视服装本身的商品性与实用性。这种重艺术轻技术的情况致使许多学生普遍认为,好的服装设计应该是完美的艺术体现。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常常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工作实践中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磨合。

服装定制的崛起为服装设计教育树立了一面反思的镜子,服装定制恰恰是以结构设计与工艺技术塑造的美感形式来体现服装的价值。设计教学中所忽略的结构设计反而成为服装定制的核心技术部分,成为创意设计与工艺技术实现的桥梁。服装定制的结构设计不同于书本上已成型的常规服装结构,它往往需要根据定制服装的个性化设计,结合人体工程学,由此及彼,灵活应变,利用经验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通过合理的结构展示出设计的美感。定制服装对创新型结构设计的重视与需求,展示了技术人才的发展空间,而学生对服装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则需要教师在专业认识上正确引导。

除了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是选用恰当的缝纫工艺实现设计美感与结构关系的手段。定制服装对细节十分注重,一针一线中体现着精致准确的专业化标准。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材料学与工艺课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采纳和引进各种前沿技术、前沿技能、前沿材料和前沿工艺,让学生了解熟悉新面料的特点和传统及现代的缝纫工艺,提升学生的工艺技能。

2.“主题教学法”与具体课题结合,提高学生命题设计的能力。

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比较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通常采取开设多门分科课程的方式传授知识,课程常被人为地割裂成独立、封闭的模块,重理论、轻过程的结果是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定制服装更多的是要求设计师根据面料特点、消费对象的需求及特定的穿着场合,进行命题式的服装设计,这与传统设计教学所注重的创新理念与艺术形式有很大距离。这种差距暗示了现有的服装教学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开展“主题教学法”是针对定制市场需求的一种改进和创新形式,课程以主题+项目的形式开展,在一个设定的主题命题下,将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设计、工艺技术、效果图绘制等多项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于一体,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命题设计的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认识商业服装的运作模式,学习和掌握项目服装的设计、制作和实施,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3. 课程设置应增加个体服务模块,提高学生营销服务的能力。

现有的服装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基础上,教学偏理论化,市场应变能力较差。服装定制却要求设计师具有很好的观察力,善于交流,善于发现顾客的优点,善于根据客户的消费心理设计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产品,这些设计前导期的活动更多的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而目前的服装市场营销教学对服装市场的研究更倾向于大多数消费者,恰恰忽视了定制消费的小部分受众,这种现状决定了市场营销的教学导向无法适应全新的服装定制的岗位需求。寻找个性化的营销服务模式成为营销教学新的研究方向,而市场营销课程设置中增加个体服务模块及创新的服务形式,是提高学生营销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

四、结语

随着定制服装市场的崛起,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应该及时意识到新的行业发展动态,适当地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倾向。培养具有个性化定制设计能力、娴熟的结构工艺技能及出色营销服务能力的服装人才,是适应服装定制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怡.服装教育应对高级定制服装市场发展浅见[J].艺海, 2012.04.

篇9:教育大国是如何崛起的?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实现了这种崛起?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8年1O月出版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一书给我们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答案。综合来看,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唤醒了人们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第一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得到了真正的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大批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需要教育不断地发展与改革,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教育崛起的思想根基。二是邓小平等领导人高瞻远瞩,对教育高度关注: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的提出,到“三个面向”,再到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从关注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全民教育,到关注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职业教育;从恢复高考,到组织优秀人才出国留学;从国情教育、历史教育到创新教育;从精英教育到素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我国的教育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政府的投入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经济实力比较弱,仅靠政府解决教育上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教育人民办”,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使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变。当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之后,政府又勇敢地把担子接了过来。四是坚持教育改革。面对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教育法制体系。1985年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此外,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的法律体系逐步完善。五是实施了许多重大的教育工程。例如:基础教育领域的“普九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两免一补”,高等教育领域的“211工程”、“985工程”、“长江学者计划”、“质量工程”等。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教育国际行动,如参加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和2000年世界全民教育论坛,制定《中国全民教育行动计划》等。

《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站在整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中和与国际教育的比较视野中,着重就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发展进行了史论结合式的全景式展示和分析。全书共分9章,第一章以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为开篇,第九章以展望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征程为终篇,中间7章分别就教育体制改革、全民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创新教育、教育公平、面向世界等专题进行了阐述,使我们了解教育各领域发展的艰难历程。各章均配以大量珍贵的照片资料,选择典型事例,结合各种文件内容,叙述具体,论述有据,生动可感。

篇10:在困境中成长崛起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奋起在困境之中

20xx年,是注定载入公司史册的一年。这一年,公司先后获得了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用户满意企业、河南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企业资质从“土石方一级”增加到了“拆除与爆破一级”。虽然,这一年公司的帐面盈利额仅为33.6万元,可在两年前的20xx年,这一数字还是负的1363万元。

亏损1363万元,对于一个在残酷的市场经济浪潮中搏杀的企业,无异于被宣判了死刑。人们不会忘记两年的情景,机关总部累计十三个月不发工资,许多年轻人不辞而别,技术人员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四十多岁职工坐等破产,五十多岁职工的盼着退休。“哀,莫大于心死”。可以说,所有职工的心里已经由失望转向了绝望。

20xx年的6月,新的领导班子走马上任。说实话,一开始,大家对这个平均年龄仅有30多岁的领导班子并没有抱多大的期望。“这样一个烂摊子,3个月他们就得走人。”有的“高人”甚至这样提前宣判了他们的命运。在这样内外交困、百废待兴的局面下,新上任的领导班子并没有多少豪言壮语,而是一头扎进重振公司,那千头万绪的工作中。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新班子清醒的认识到,企业要想走出困境,领导必须以身作则。“为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上无愧于组织,下无愧于职工,对己无愧于良心”,新班子上任后第一把火先烧给了自己。他们一手狠抓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把握全局的`领导能力。一手对二级机构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把一批“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干成事”的中青年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大大增强了基层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他们提出了“保持一个状态、坚持两个务必、增强三种意识”的要求,出台了“六条禁令”,重申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了执行力,树立起了言必信、行必

果的权威。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迅速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决策中心。

上一篇:营业员好员工先进事迹下一篇:谈谈王维诗中的空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