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白《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读后感

2024-05-01

顾小白《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读后感(共8篇)

篇1:顾小白《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读后感

顾小白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读后感

在我的经历中,电影评论是很学术的领域。想到我们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那会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电影在中国新文化复兴运动(不知道能不能用这样的词来形容那个时期的文化现象)中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新电影语言”、“新浪潮”、“结构主义”等等名词如雷贯耳,而且话语权威都是一派学者气质,很有学术性、高尚感。这样的气氛把我们烘托得很了不起,真有艺术殿堂的感受。

后来,大概到了九十年代中期,1995、19前后,这帮大师突然不玩儿了,很快从这个圈子里消失掉,无影无踪了。在他们抛弃我们之后的寂寞的日子里,我们感觉到一阵孤独。文艺批评一向左右着各类艺术的历史进程,这样的空白真的令人心慌。

我想他们不玩儿了的很大原因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有关。消费概念一统天下,文化也可以成为产品进入流通市场,当它们成为超级市场货架上供人选择的,和选择一件衣服一样自由、一样随意的商品的时候,艺术过去神圣的地位、仪式化风范及上层领域的优越感全然被打碎了。这十来年,随着这样的.变迁,其实谁也没消停,大师放弃的阵地自有后来人。由于商品化的普及、便利和自由,还有文化艺术产品本身的巨大魅力,孕育出了一代从f ans走入电影行业的专业人员。这些从消费群体中走出来的人可能是批评家,可能是导演,也可能是编剧。我想他们的出身就能把前辈的鼻子给气歪。美国前卫导演昆廷・塔伦蒂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卑贱”的出身让他在入行时受了一番屈辱,直到1993年他的《落水狗》一举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才得以扬眉吐气,也标志着一个新的电影时代的到来。法国人是多么地傲慢,从来都以文化大国国民自居,一副霸权的样子,一直把持着艺术殿堂的金钥匙。所以昆廷的获奖,连他自己都深感意外、欣喜若狂,直到今年在戛纳当评委主席还念念不忘那一幕。如果不是世道变了,这事无论如何解释不通。

很多事情不再是梦想。DV从家庭走向专业,电视从标清发展到高清,高清播出时代即将到来,电信号的色彩还原和胶片越来越接近,还有什么不可能实现?

大概有一个现象我原来没有足够重视,当我知道后,很吃惊。原来各电影厂有自己的刊物、画报,不知何时被外面的人承包下来,变了味道,和过去大不相同了。开始我很嗤鼻,觉得不够专业化,比如《看电影》、《电影世界》、《新电影》啊什么的,我很长时间把它们等同于文化商品的延伸纸版读物,比如盗版光碟指南什么的。到了有一天在三联书店看到一本近似工具书的《电影》,还有《为希区柯克尖叫》和《后窗看电影》,我发觉这已经不是我原来概念中的电影产品指南了。其资料的价值性和全面性,以及专业化水准都令我对他们的存在不可小视。网络上颇负盛名的“后窗看电影”等阵地亦成为新一代的影评代言人。

就在这个时候,早已在新锐影评人中赫赫有名的小白把他的书稿(《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顾小白电影随笔》,古吴轩出版社5月版)拿给我看,极没有架子,以很自我的口吻,甚至是一个影迷的角色来谈电影。像日记,像观后感,也像夜话。我在他曾任版主的论坛“后窗看电影”及其精选书籍里也能感觉到同样态度。小白的尖刻和敏锐也是很散漫的,像他的生活状态,完全没有权威姿态。这让我对小白刮目相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当时在和我合作一个剧本。我很喜欢他写在剧本中的那些人物的状态,很典型的“后工业”人类,而且是典型的中国都市小资类。

接触多了,我对小白的身份恍惚起来。我连问了他好多问题――你到底干什么专业?他回答说,在一家数字化公司,好像还是国有单位。就我对社会了解的知识结构,这就够错位的。――那你怎么又开始写剧本了呢?怎么又写评论了呢?他答,网上开始的,偶然的,喜爱的,咳……我完全听不懂,也不想再细问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通过小白,让我对很多事情了解更具体了。电影在他们眼中的样子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他们首先是在用精神消费它。不论欣赏、崇拜还是品尝、指点,完全像对待一种物质――某种拜物主义倾向,而我们却当做理想来追求。脱离了人文环境的我们完全失去了价值判断,这两者的对话该有多么大的差距啊。

可以说,小白成为了我的“后窗”,通过他,我看到了新一代的成长和他们的精神。

篇2:顾小白《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读后感

我想他们不玩儿了的很大原因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有关。消费概念一统天下,文化也可以成为产品进入流通市场,当它们成为超级市场货架上供人选择的,和选择一件衣服一样自由、一样随意的商品的时候,艺术过去神圣的地位、仪式化风范及上层领域的优越感全然被打碎了。这十来年,随着这样的变迁,其实谁也没消停,大师放弃的阵地自有后来人。由于商品化的普及、便利和自由,还有文化艺术产品本身的巨大魅力,孕育出了一代从f ans走入电影行业的专业人员。这些从消费群体中走出来的人可能是批评家,可能是导演,也可能是编剧。我想他们的出身就能把前辈的鼻子给气歪。美国前卫导演昆廷·塔伦蒂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卑贱”的出身让他在入行时受了一番屈辱,直到1993年他的《落水狗》一举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才得以扬眉吐气,也标志着一个新的电影时代的到来。法国人是多么地傲慢,从来都以文化大国国民自居,一副霸权的样子,一直把持着艺术殿堂的金钥匙。所以昆廷的获奖,连他自己都深感意外、欣喜若狂,直到今年在戛纳当评委主席还念念不忘那一幕。如果不是世道变了,这事无论如何解释不通。

很多事情不再是梦想。DV从家庭走向专业,电视从标清发展到高清,高清播出时代即将到来,电信号的色彩还原和胶片越来越接近,还有什么不可能实现?

大概有一个现象我原来没有足够重视,当我知道后,很吃惊。原来各电影厂有自己的刊物、画报,不知何时被外面的人承包下来,变了味道,和过去大不相同了。开始我很嗤鼻,觉得不够专业化,比如《看电影》、《电影世界》、《新电影》啊什么的,我很长时间把它们等同于文化商品的延伸纸版读物,比如盗版光碟指南什么的。到了有一天在三联书店看到一本近似工具书的《电影2002》,还有《为希区柯克尖叫》和《后窗看电影》,我发觉这已经不是我原来概念中的电影产品指南了。其资料的价值性和全面性,以及专业化水准都令我对他们的存在不可小视。网络上颇负盛名的“后窗看电影”等阵地亦成为新一代的影评代言人。

就在这个时候,早已在新锐影评人中赫赫有名的小白把他的书稿(《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顾小白电影随笔》,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5月版)拿给我看,极没有架子,以很自我的口吻,甚至是一个影迷的角色来谈电影。像日记,像观后感,也像夜话。我在他曾任版主的论坛“后窗看电影”及其精选书籍里也能感觉到同样态度。小白的尖刻和敏锐也是很散漫的,像他的生活状态,完全没有权威姿态。这让我对小白刮目相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当时在和我合作一个剧本。我很喜欢他写在剧本中的那些人物的状态,很典型的“后工业”人类,而且是典型的中国都市小资类。

接触多了,我对小白的身份恍惚起来。我连问了他好多问题——你到底干什么专业?他回答说,在一家数字化公司,好像还是国有单位。就我对社会了解的知识结构,这就够错位的。——那你怎么又开始写剧本了呢?怎么又写评论了呢?他答,网上开始的,偶然的,喜爱的,咳……我完全听不懂,也不想再细问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通过小白,让我对很多事情了解更具体了。电影在他们眼中的样子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他们首先是在用精神消费它。不论欣赏、崇拜还是品尝、指点,完全像对待一种物质——某种拜物主义倾向,而我们却当做理想来追求。脱离了人文环境的我们完全失去了价值判断,这两者的对话该有多么大的差距啊。

篇3: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这句话最初是谁说的呢?虽然透着小清新文艺腔,但其实说得有道理。等待的滋味不好受。会让时间变长,让青春变短,我不能因为某句话太俗滥就瞧不起它。

整个童年与青少年时期最深刻的记忆,是夜深人静,孩子都打发上床了,妈妈犹在客厅看书,东摸西摸找零散家务做。灯光从走廊那边拖过来,昏昏黄黄,家具狭长的阴影打在墙壁上。睡意浓重地压下来了,但我总睡不沉,心里隐隐地感觉到一点不安。妈妈在那边轻悄悄地叹气,一会儿一声。她在等爸爸回家。

那时老爸经常出差,下乡或上省城。上省城还好点,最多遇见贼,有次他进门,兴致勃勃,大吹客车上抓贼的故事,一声怒吼,正准备溜下车的小偷吓得就把钱包奉还他了。我妈听了却只是心惊肉跳,再一看,他那件新买的皮夹克腋窝下面,有道用刀划出来的大长口子,顿时骂了个狗血淋头。小时候我觉得我爸多英勇啊,我妈竟然还骂他!现在想想,哎呀,这事做的,是有点二哎!昨天我妈讲起件往事,刚谈上恋爱那会,她坐长途车去看他,直接去了单位,看见我爸骑着辆破烂的邮政自行车远远来了,旁边同事就帮她喊了声,我爸一转头,看见是我妈,骑车就哐当哐当冲过来了,冲就冲吧,还当众撒了把,得意洋洋,就差吹口哨了——主要是他一直没学会过吹口哨。我妈说:当时我就想,怎么找了这么个人!差点就想分手了。

下乡的地点总在大别山,他们单位的破邮车在山路上跳跃奔窜,那景象如果你看上一回,就再也放心不下了。我爸又不喜欢在外面住,事情办完总往回赶,有时到家都是凌晨了。这些都是我妈在后来日子里说的。

我记得有一次,半夜起来上马桶,那时家里没卫生间的,都用马桶放在床边。就感觉有凉凉的风在屋里吹,吹得很怪异。我向客厅走去,灯亮着,没有人,又穿过小小的院子,院子里的压水井旁,窝着亮晶晶的一摊水,月光照在地面上真白。然后我看到大门开着,门边靠着一个黑影,我差点尖叫了,又立刻醒悟过来那是老妈,她仍在等老爸。我回到床上躺下,忽然也感觉到忧郁了,心里直发慌,爸爸还没回家,他会不会在路上出事了?回不来了?他要是不见了,以后我们一家三口日子怎么过?我把头埋在被子里,很精明地算起账来,觉得以我妈的工资和她的能力,绝对养不活两个女儿再加没工作的外公外婆的。

那夜我爸终于还是回家了,听见他进门后的响动,听见老妈压低嗓门的埋怨声,我也在床上大大地松了口气。后来好长一段时间里,看着老爸进进出出,我都有些忧心忡忡,想,这可是我家的顶梁柱啊!再翻他回家时提的包,就没那么兴致勃勃了,哪怕能翻出来金币巧克力。再后来我跟老妈一样,学会了辨认几十米外,巷子入口处爸爸的脚步声,咳嗽声。

好多年后。我家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无论谁一进门,看看有不在家的,立刻会问:某某呢?有时候忙着事情,发现家里少了一个人,也立刻会大惊小怪地问起来:某某去哪了呢?人不到齐不吃饭。无论谁在外面,其他人就让饭菜在锅里热着,心照不宣地谁也不提,心不在焉地干各自的事。时间像被凝固了。直到那个人进了家门,才刷的一下,世界正常运转。

篇4: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苍老散文

已经不记得,这句话是在何时何处入了我的眼。

只是记得,那一瞬间,感觉她像极了一个苍凉的手势。读起时,心有些生疼。

生命是一场幻觉,人生就是由一次次清寂的等待组成的,那些或华美或黯淡的生命啊,终究会在等待中无声消亡。

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段值得铭心的往事,都有一个认定的值得等待的人。

那段往事、那往事中的人,在不经意间便成了一世的记忆,最后沦落成一生苍老的等待。

有时,去翻阅自己以前写下的文字,发现了那些或浓或淡的忧伤,也发现了或深或浅的等待,只是那些忧伤和等待啊,都将在黑白纸墨中成为一个时光的剪影,最后终将成为过往。

等待,感觉上就像天上的一朵白云,遇见风,便可以飘去远方。我愿意去学会漠然的放下,然后用一种安然清宁的姿态,学会遗忘。

那些经历过的,此生未必再有。存在于记忆的,也未必再能重现。

似乎很难再找到当时写文时的那种感觉了。毕竟红尘一遭,草长莺飞,一季再非一季。

只愿从此不悲不喜,无爱无怨,只等生命慢慢的变老,只等孩子们长大后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只等有一天可以放下所有俗世的牵绊,行走天涯,去一个安静的乡村,坐在乡村庭院的藤椅上,裹上一根长长的宽宽的白色围巾,望着那个苍凉的手势,开始回忆。

到了那时,也许所有的等待都只是等待,只有经历过了才会印在骨子里。那是一种刻印在骨子里的印记,刻印在骨子里的情绪,成了一种最初的苍老,却是怎样也抹不掉的。

“年少的轻笑终会变成世故的祈祷,倘若如此,忧郁的你会否就此苍老?”

听过优客李林唱起的这首老歌,那个时候,尚不懂得什么是等待的滋味,自然也不明白等待为何会成为人生的苍老。

其实,自从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等待便充溢了我们漫长的一生。

一种种,一场场,绵延不断在我们的人生中:从呀呀学语等成豆蔻年华,从青春年少等成两鬓霜花……

竟然不知,我们的生命中,不知等了多少回?等过多少人?等一个久久不来的消息,等一个日日思念的名字。

有的时候,那些苦苦的等待中,等来了自己要等的人。欣喜之余,却发现生命竟然已经走到了暮年。

有的时候,等待是漫漫无期的相望。所谓的等待,最后成了镜中的花,水中的月。

等了一场,风干了,花谢了,人老了……突然发现,一生中所有的日子都在等待中度过,却忘了自己究竟是在等些什么。

“当我一辈子也等不到你的到来,我才真的是等到了……”有人曾经这么说。

细细想来,这是多么悲凉却又美丽的等待。柔弱的心等待一种温情的呵护,无数次的错过等待下一次的到来,平淡的时光里,等待着相知相惜的真情,残缺的自由等待着可以独自远行的日子。

也许世界上最值得的等待,永远只是在等待中的等待。似乎也应验了那一句话: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苍老。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读着别人的故事、听着别人的歌曲伤着自己的心,在别人的等待中体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伤痛。

《爱有来生》中,他为了那个轮回,放弃了重生,在银杏树下等了她整整五十年。从这部影片中,我初次知道了,原来一个人一生的轮回只有一次,这一次便是五十年。

轮回之后的相遇喜大于痛,他发现她是幸福的.。他宁愿一个人,耗尽一生一世的等待,只为沧海桑田枯萎的时候流下最后一滴泪,诉说轮回里那份淡淡的思、浓浓的爱。

庭院里,一壶凉茶依旧,两张石凳默然。

片片银杏叶,飘落的一世孤独。是轮回,是守候,还是救赎?有谁能够说得清楚。

他,在阴阳边界苦候五十年。她,经过树下刹时恍惚;他,见到她时热泪盈眶;她,听他故事时满心踌躇……

这番情景,这番凄楚,谁又能切身体味。独月夜,倚西窗,无处话凄凉。只是爱未凉,茶已凉。当她在镜中看见前世红妆的自己,瞬间明白了,原来自己就是他故事中的那个女子。再回首时,他已奔赴下一场轮回……

银杏树下,落叶飞扬起尘埃,永扫不尽,如生生世世的情。

叹,那五十年的等待,等来的只是同一张面孔,不同的心。今生,已是别样心情。即使还隐约记得那个“等待”的约定,但树下沏茶静候的那个人,已换了面孔,换了深情。今生,她的幸福已有人陪行,轮回路近,茶凉续杯,却再也续不上他们前世的约定。

是谁说,爱在最决绝时,生命成为一纸随时可以焚毁的契约。又是谁说,今世爱而不能,来生便可前缘重续?

如果,你看到了他站在银杏树下,遥望她与其他男子缠绵时的眼神,如果你也在那眼神中,读懂了他无法被等待所终止的心碎。那么,请结束那些三生情缘的痴梦吧,来生只是借口。

如果真爱,又何必用等待做契约,把彼此站成两个永远也无交集的世界。

如果真爱,又何苦在那两个永远都无法交集的世界中等待成一生最初的苍老。

今夜无月,仍可以听见花开的声音。

窗外,隐约可见的星子洒落了一缕清雅的香魂,在素笺上弥散不止。

生命无常,等待竟是人生最初的苍老。这句话流转在写给你的诗歌里,若你读到,便能明了。

明日就是情人节了,却不知另一方星空下的你,是否安好,是否也会在不经意间,向着我的方向注视凝想。那些等待的时刻啊,总会伴随着一丝牵念,真实地穿透自己的灵魂,连同记忆一起飘散?

距离太远,注定无法穿越爱的长廊。俗世纷繁,你我注定无法倾尽所有。唯有,独自收起,连同你的名字、你的身影一并收拢在眼底。

等待是真实的,于心,无人知也无人晓,而那份心底的惦记却总在某一时刻的某一表情里,淡淡的体现。

你来或不来、爱或者不爱、见或者不见,等或者不等……都无关紧要,写给你的文字已经载不动厚重的忧伤。

它们自会在暖春即将来临的时候,随着春天的第一片花瓣随波逐流。那些为你写下的文字,是我为你铺就的一条小径,曾经草木葱茏,花香满地,还有露珠儿在绿色的枝蔓上旖旎着绯色的梦幻……

你的名字,念起,便是满目的沧桑。如同你沧桑的半生光阴,你看不见,那时间无涯的门楣边,那扇尘封已久的木格子小窗上,沾上了多少拂不去的尘埃。

等待,是一阕绵绵长长的清词;等待,是思念支起的半扇轩窗;等待,在一袭静谧,一室书香里匍匐;等待,在一壶绿茶中匍匐沉烟的往事。许我,最后一次,在笔墨间淋漓心底的喜怒哀乐。

就这样,安坐于夜色下,轻捻着时光,看日子一天连着一天,从橘黄的的灯光下一晃而过。

我写着文字,思绪却在那一场浅夏的烟雨中流连。我本不想让这文字如此忧伤,奈何,奈何,心已如此。

最后这一次,为你,写下这忧伤的文字。

从此,在最深的红尘里,轻轻放下那一缕绮梦,不再轻扬思念、不再轻触思绪,不再轻言等待。

从此,在一份子夜的清寂里,让心甘于拂开纷扰的红尘,落定于书盈锦袖中

从此,无关花开花落。从此,无关云聚云散。

篇5:顾小白《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读后感

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既然爱,为什么不说出口,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以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谁把谁真的当真,谁为谁心疼。

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

你是我猜不到的不知所措,我是你想不到的无关痛痒。

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记曾来过这里。

谁的寂寞覆我华裳,谁的华裳覆我肩膀。

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原来地久天长,只是误会一常

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毛泽东语录

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怀念过去的我们。

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

看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我相信这个世界永远那么美。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离开后,别说祝我幸福,你有什么资格祝我幸福?

习惯难受,习惯思念,习惯等你,可是却一直没有习惯看不到你。

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

我很好,不吵不闹不炫耀,不要委屈不要嘲笑,也不需要别人知道。

我不在乎你对我的不在乎。

年轻时我们放弃,以为那只是一段感情,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生。

一个人只要不再想要,就什么都可以放下。搞笑的句子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也许走得太远的代价就是寂寞。

那些最终会让你陷进去的,一开始总是美好。

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

当你做对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

篇6: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我们俩是大学同学,有了亲密接触,体验到两情相悦的美好之后,每天的分离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痛苦。更何况,每次成浩来我的出租屋到最后都赖着不走,和我挤在小小的单人床上。男人的小赖皮不仅不会让女人感到厌烦,反而会在心底生出更多的宠爱之心来,就像我对成浩。每次到最后都是我败下阵后,怕同租的女孩不高兴,两个人在床上接吻亲热都是轻手轻脚的。然后,两个人开始商量租一套小点的房子同居,等攒够了房子首付的钱后就买房结婚。

成浩非常积极地奔走,终于租到了一套让我们都很满意的房子。像蚂蚁搬家一样,我们一点一点地往"家"搬去双人床,粉紫的床单,情侣杯,靠垫,鞋架,杯盘碗碟。空空的屋子一点一点地丰盈,慢慢地就有了家的感觉,家里,有两个晚上睡着了都忍不住偷笑的男女。

他开始大言不惭地叫我"老婆",我娇嗔:"谁是你老婆啊?"可是回过头,我就嗲嗲地叫他"老公",他呢,脆生生地应着。

刚开始同居的时候,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每天像个家庭主妇一样安排一日三餐。有时候正在上班,也会突然想起给成浩发短信:老公,晚上想吃点什么?

其实我的厨艺一般,成浩常取笑我也就是个喂猪的水平,但是,每次他都必须装出很享受的样子吃完我做的菜,否则,我就会生气撒娇揪他的耳朵什么的。在成浩一迭声的讨饶里我们嬉笑打闹,享受着这恋人间的小把戏。

甜蜜的日子总是过得快,不知不觉间,两个人同居大半年了,一些琐碎的纷争纷纷冒出头来。成浩不再变着花样讨我欢心,他的臭袜子脏衬衣却堂而皇之地扔给了我。我不是成浩法律意义上的老婆,却做着老婆才做的那些事。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这些事其实我也可以不做,但是两个人住在一起,吃喝拉撒,这些事都是避不开的,总得有一个人去做。家里脏得不成样子了,成浩可以踮着脚尖走过,我却不行,所以到最后这些事都成了我的份内事。

都是被爹妈捧在手心里养大的,一天两天,我还可以有着那种"初为人妇"的快乐,屁颠屁颠地做这做那,谓之爱的奉献,但是时间长了,我心里开始不平衡了。正是花样年纪的女孩,谁愿意整天像黄脸婆一样做那些事,不说让他来侍候我,但至少,也不应该让我来侍候他啊。于是,我和成浩常常因为家务琐事争吵。开始的时候,他还会哄着我让着我,后来就不会了。有一次他喝醉酒回来,我骂了他几句,他竟然对我说,你又不是我老婆,管那么多干什么?

虽然是句醉话,却揭穿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我们过着事实上的婚姻生活,他却不是我老公,我也不是他老婆,无论我付出了多少,但不一定会有回报。

尽管如此,我却越来越习惯了两个人的生活,对成浩越来越依恋。

两个人每天厮磨在一起,最容易出现的事情就是意外怀孕。第一次意外怀孕的时候,我们同居还不久,两个人都像还没有玩够的孩子,根本没有结婚的打算,于是没有异议地做了人流。那几天,成浩像个温柔的小丈夫,给我煲鸡汤,还打电话问老家的妈妈怎么照顾我,我身子痛着心里却是暖的。这以后我一直很小心地避孕,过了安全期成浩再不高兴我也逼着他用套。成浩醉酒时的那句话成了我心头的一个结,我们只是同居,如果发生什么事情,他不想负责的话我真的是哭都哭不出来。

再次意外怀孕的时候,和成浩同居已经3年,我有了结婚的打算。我26岁了,成浩也28岁了,从恋爱到同居,我们已经在一起生活差不多4年了,我以为结婚就像当初同居一样水到渠成。但是成浩说,他还没有过够单身的日子呢,不想这么早就把自己套进婚姻里去。

我问他孩子怎么办,他说打掉。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很轻松,就好像请我去喝茶一样。最后,我不得不做手术拿掉了孩子。

这次人流过后,我加紧了逼婚的步伐。两边的父母都同意赞助我们买房,长辈们甚至还互相通了几次电话,交流了各自的看法,一致认为我们已经到了应该结婚的时候了。

成浩一会儿说随时都可以结婚,一会儿又说过一段时间再说。说实话,3年的同居生活下来,我不再是当初那个心高气傲天不怕地不怕青春无敌的女孩了,我已经习惯了和成浩在一起的日子。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依赖之心,害怕这种习惯被人一刀砍断。

在声势浩大的逼婚中,成浩终于摊牌了,他说:"我不想结婚,结婚以后两个人的日子不还是这样过吗?还不一样每天吵,吵了好,再接着吵,这婚结和不结有什么不同?不就是多了一张纸吗?与其多那张纸还不如没那张纸呢,我干嘛要结婚?"

成浩的话让我的心彻底凉了。他并没有说要和我分手,仿佛他可以和我无限期地同居下去一样。可是我能这样没有结果地一直和他同居下去吗?他是男人,男人30一枝花,我呢,到时候就成了豆腐渣,成了下市的菜,我输不起,我不得不提出了分手。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分手后不到半年,我还在东奔西走地相亲,成浩却交了新的女友定了婚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把嘴唇都咬出了血。口口声声说结婚没意思的成浩转过身去就有了结婚的打算,原来他只是对和我结婚不感兴趣。恨过之后我也有些理解他,两个人同室而居4年了,吵过打过,看过彼此坐马桶,更看过彼此恶劣的嘴脸,已经熟悉到几近麻木,哪里还有结婚的激情呢?

我们都以为从同居到婚姻只不过一步之遥,但我们忽略了同居生活的琐碎,恋爱中的男女极易在这种琐碎中失去耐心,生出退却的心理,曾经鲜活的爱情就会失去水份而渐渐枯萎。

chenying1114@126.com

篇7:等待:一生最初的苍老

——沈从文《边城》

白色小塔,淙淙流水,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他们一面安全稳靠地扎根于生养他们的大地,同红日一样宁静;同时他们又独立自由,自在无碍,如同一种忧愁。他们这样的凝立在大地上,让人联想到不可追回的流逝,永远轮回的生老病死,没有结果的兴起与幻灭。他们坚守,他们等待,仿佛凝望着什么而又被人凝望,默默珍藏着永恒与短暂、有限与无限的深邃、哀感顽艳的流逝。在他们的凝视中,太阳东升西落,雨水在溪水中升起一片薄雾,一朵小花悄然绽放又悄然枯萎……

人与自然之间的稳靠,在稳靠中默默等待的姿态,是沈从文《边城》里最美的传奇,这两者各自独立的世界,以及相互间的冲突,使《边城》具有诗一样的魅力。前者衍生出最为甜美的依赖之情,而后者又从这依赖中挣脱,诗人一样地凝立于大地与天空的维度之间。这两者的关系如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地栖居”,即扎根于大地凝视着生存的种种形态。因而湘西世界里的每一个“物”都有着真实的生命,宁静而又有所倾吐,处处都凝聚着诗的深味,妥帖的感觉诉说着空间与时间的久远,人对自然的依恋与爱,存在的痛苦与亲密,太多寂寞的欢乐,平凡的生命里掩藏着不可褫夺的激动与甘苦。因而那里民风淳朴,人们在这种循环往复的群体活动生命得以不断的再生与更新,体验着宇宙赋予生灵的幽野而隐秘的狂欢。而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作为这乐土中极为渺小的存在,他们共同守着一条船,相互依赖,在迎来送往中看着无数的人来来去去,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岸,就有离别与守侯,就会有出现与消失,这出现与消失在一支死亡的颂歌里演绎着偶然生命的悲欢离合,倏然而逝,永无皈依。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与一条船之间的关系像一个生死存亡的隐喻,而“船”的稳靠寄寓着生命的双重内涵:生的过程就是死的过程,他人的离去或归来与这静静的守候构成了动静结合的双向过程,命运不可预期,其实,早有定数,这命定的凄然与追寻的甜美,这生存与死亡长久不停地盘绕,美好的事物一去不返,生命的丰富难以追寻时间的强大与命运的无情。他们和船,一同见证生命的悲剧。当小船载着一群群人默默驶向河对岸的时候,他们对生命的“不知”成为一种辉煌静美的守望姿态,见证着这亘古不变的悲哀,生命一点一滴的逝去,一步步走向死亡。当生命逝去时,所有的欢喜与忧伤,所有的希望与绝望,都有一个守望的、等待的姿态来承担和面对。是的, 当等待的两端惟有生死,沉默就是生死对话的语言,它曾有忧伤的无奈隐衷,曾有欢乐与希望。沉默是直达天启的交融,这一老一少,唱着如何凄美的歌啊,这歌声里有爱情,有喜悦。

相互守望,生死相依,离别回到原点,等候最初的亲密与爱。沈从文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告诉我们他内心最想表达的话,他最揪心的情结,他对死亡与生存的终极体验:等待。“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类爱憎的必然的期待。”相互的依赖中有期待,必然的分离中有期待,等待伫立于生死交集、希望与绝望之间,等待是最平凡的沉默,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体味着超乎言语之外的美好。翠翠和爷爷在等待中相互了悟生命的奥秘,一个向生,一个向死,他们渐渐走远,然而却如一个人的生命一样最终不可分离。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们只有充分领会到死亡的威胁和必然,才能够意识到自我的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价值,才能对向着自己的死延伸过去的那些可能性进行自由的选择,以此来确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而理解生命的意义、个体价值的觉醒必然从理解死亡开始。爷爷在自责中坦然面对死亡,翠翠在痴情凝望在中悄然面对新生,他们共同面对生死体验,然而过程是漫长的,在平凡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精微的崩溃与重生,三次生死间的对话串联成《边城》这个关于“等待”的不朽传奇。这等待是对个体生命的执迷,是沈从文对渺小与偶然的极大关心。这等待的执著并不能改变生老病死的天道循环,却使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丰富而深邃,人的存在,在等待中立足大地。每一个生命不可抗拒命运,却可以与之对视,生命的尊严在天空与大地不可到达的维度之间光彩四射,一对对等待交织于明媚如画。而等待正因为宿命的不可战胜而战胜了死亡,就在生命涂上诗意的色彩时,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等待默立于苍穹,体现了大地与世界最为本质的“争执”,这一切最终和当初一样亲密无间。

在等待中,一切有限、偶然的生命构成的生老病死、爱欲纠缠,也永远没有结果,他们在这种亲密无间中更深地交融,一瞬即永恒,无限偶然的生命再也不需要为永恒的不可追求而痛楚,当下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珍视,边城中的每一个生命,都如一颗颗渺小的星子一样明亮而悄默,而星的光辉才使天空得以显现。它们靠近,它们分离,它们在细鱼中坠落又在草木上凝结,它们在风中祈盼,因这永久的等待,渺小的个体与永恒的大地平起平坐,《边城》中的生命力也因此绵绵不绝,长流不尽。等待是一种爱,它从不放弃任何一个个体,在翠翠晶莹明净的眼神里,在傩送美妙的歌声里,在老船夫缓慢如时间的悲悯里,在粗糙的原生态的爱情里,在节日的狂欢里,爱生长着,热情而悲痛。

篇8:等待,是最初的苍老

有一回,我一个人在电影院看完一部最新欧美大片,在街上游荡,遇到一个大学兼职时认识的女友,她问我刚刚做什么。“你过得真滋润啊,我男朋友很忙,很久没有陪我看电影了。”我当时说:“你可以自己去看啊。”但是她还在那边哀怨地说:“他不陪我,我就不想去。”好似在怪罪自己的男朋友剥夺了自己享受美好电影的权利。如果你害怕孤独,如果你喜欢依赖,如果你不能学会独立,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个人不能活得好好的,那么你就会错过生活中的许多美好,生活中的很多乐趣也会大大的减少。

有过团队旅行经验的人一定知道,团队游很多时候容易浪费时间。早上出发前的集合就会花去很长时间,如果遇到迟到的人那就要等上更长的时间。在吃饭和住宿问题上也是这样,因为要找到一家能接待这么多人的餐厅和旅馆,往往要找上一两个小时,完全没有自助游来得自由和省时。

去西藏旅行之前我在旅游论坛上找到一个可以一起的同城驴友,因为放假的时间不同,我比她早两天出发,两人商定好我在拉萨等她。但是我在火车上收到她忽然感冒了的消息。高原反应加上感冒,容易引发肺水肿,感冒的人去高原是很危险的,而且她还是第一次去高原,因此她取消了旅行,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快乐旅行的心情。我到拉萨之后遇到了另一个女生,前两天为了适应高原,和她一起游玩。对我而言,她旅行的节奏实在太慢了,到了第三天还想在拉萨城转悠,而我却想去别的地方,于是我们就分开旅行了。

对于这件事,我发了一条微博:女人最浪费时间的事是:一、抱怨生活中的各种不满;二、在一段错误的情爱关系中苦苦挣扎;三、等待别人一起去做事——比如等别人一起看最新的电影,等别人一起去旅行,等别人一起学车学琴学游泳。一年后,电影早下屏了,你哪都没去成,也哪样都没学。等待是最浪费生命的行为,无法独立是造成等待的最主要的原因。半天时间就有几百人转发了此条微博,底下的留言也有几十条,有的网友说:等某某看电影是我最大的错误。有的网友说:等朋友一起去旅行等了半年了还没去成。还有的网友说:等待是最初的苍老。看来等待别人一起去做事是很多人的习惯呢!殊不知这是最浪费时间的习惯。

上一篇:大学生优秀求职简历下一篇:脱贫攻坚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