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2024-05-07

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共6篇)

篇1: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实施方案

(修订)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突出社会需求和绩效导向,紧紧围绕“四服务”和深化学会改革,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促进科协组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结合省科协所属学会和高校科协实际,对“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实施方案修订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科协系统学会的改革要求,加快学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省科协所属全省学会综合能力,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助力湖北“三大攻坚战”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支持一批改革创新、勇于实践、成效显著的学会,影响和带动其它学会提升能力、创新发展。

2、培育并建成一批服务能力强、社会信誉好、内部管理规范的学会,使之成为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提供者。

3、支持省域范围内优秀自然科学类科技期刊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和繁荣学术交流。

三、实施方式

围绕提升学会服务社会管理能力、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财政项目资金立项支持学会能力提升。项目每年一评,项目周期为1年。每个单位原则上当年只能入选实施1个项目。

四、实施原则及内容

(一)能力提升学会

按照“服务发展、能力提升,重点支持、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项目资助、专家评审和考核评估的管理办法,每年支持和培育10个左右能力提升学会,促进科协所属学会的发展。具体实施办法按《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能力提升学会项目实施办法(暂行)》操作。

(二)服务创新学会

按照“科协主办、学会主体、企业主建、专家主导”的原则,以企业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学会、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为依托,促进企业科技创新,通过学会和高校科协自愿申报的方式,每年资助学会或高校科协在全省市州10个左右企业设立“两个基地”。具体实施办法按《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服务创新学会项目实施办法(暂行)》操作。

(三)优秀科技期刊

按照“学科建设、学术繁荣、项目资助、宣传引领”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审核批准的管理办法,每年扶持和资助5个左右优秀科技期刊,促进全省自然科学类科技期刊的繁荣。具体实施办法按《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优秀科技期刊项目实施办法(暂行)》操作。

五、实施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以省科协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2、提能增效引导,有序推进实施。根据科协工作职能定位,发挥科技社团优势,统筹谋划好《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建设工作,坚持典型效应的工作方法,有序推进实施,确保《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建设工作取得突破。

3、加强管理,严格考核评估。按学会工作考核评估办法、科协财政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严格考核评估,提出工作任务和资金使用要求,确保《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能力提升学会项目实施办法(修订)

第一条 实施目的

通过项目实施,增强学会服务创新驱动、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在学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才能,较好地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发挥提能增效导向作用,同时,引领带动全省学会拓展服务领域,增强发展能力。

第二条 实施范围

省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高校科协 第三条 实施条件

申报实施项目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学会已建立党组织;

2、上内,至少应举办1次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并提交1份不少于2000字的《学术活动报告》或《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报告》;

3、申报项目须为近2年内的具有显著能力提能增效作用的工作成果(限1个),并提交1份3000字左右的《能力提升学会工作成果报告》;

4、已获资助的学会可隔年申报;

5、参加上一社团组织年检合格的全省学会。第四条 项目选题 选题须着重体现下列重点:

1、学术交流类——围绕推动学科发展能力突出,开展的各种综合交叉、前沿高端、科技界关注的重点学术问题、区域性专题等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2、学科引领类——建立学科或行业技术发展能力突出,有学科发展报告制度、促进学科发展或行业共性技术进步的举措和成绩;

3、决策咨询类——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能力突出,为重点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得到省领导或省直有关职责部门领导批示;

4、人才建设类——围绕贯彻“人才强省战略”能力突出,以创新理念服务人才托举工作,促进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成长;

5、学会改革类——围绕推动学会持续发展,改革治理体系、优化组织结构,学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突出。

— 5 — 第五条 组织领导

1、项目评审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1)审查、批准、颁布项目实施办法;(2)研究确定评选组专家;

(3)研究审定并批准对能力提升示范学会实施资助。

2、成立评选专家组。省科协学术交流委员会成员任组长,专家由评选办公室推荐,报评审领导小组批准。专家组由5人组成,人选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取,负责对申报能力提升示范学会的初评工作。

3、设立评选办公室。评选办公室设在省科协学会部。其主要职责:

(1)制定(修订)项目实施办法;(2)收集、整理、存档评审材料;(3)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评;(4)向评审领导小组汇总、报告初评结果;(5)落实项目实施与评选(审)工作组织协调。第六条 回避与纪律

1、严格专家回避制度。凡提出申报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会员或在其中担任理事长、秘书长等的专家,须主动申请回避。

2、严肃评选纪律。专家应秉持客观公正立场,讨论协商发扬民主,不得施加倾向性影响或投票暗示等影响评选工作公正性 — 6 — 的现象,否则,即取消其参加评选资格。

3、凡在申报过程中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即取消推荐单位3年内参加申报的资格。

第七条 申报方法

当年5月30日前由网上填报《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能力提升学会申报表》并上传项目申报所需全部材料。

第八条 评审程序

1、专家组初评。评选办公室负责将有关申报材料电子版送专家审阅后组织召开初评会,专家组以投票方式(2/3以上多数

同意)拟

定入选单位,并向评选办公室提交初评(排序)结果。

2、领导小组审定。评选办公室向评审领导小组汇报专家组初评情况,由评审领导小组审定和确认入选单位。

3、评选办公室根据评审领导小组审定意见,负责将审定后的入选单位名单在有关媒体上予以公示。

第九条 经费管理

每年年底前,资助经费由省科协计财部以专项资金方式拨付给入选单位;经费使用须自觉接受省科协审计监督。

第十条 附则

— 7 —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湖北省科协学会部负责解释。

— 8 — 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服务创新学会项目实施办法(修订)

第一条 实施目的

省科协支持所属全省学会、高校科协在科技型企业设立“会企创新协作基地”、“校企协同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个基地”),组织动员有关学会、高校科协参与“两个基地”工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和利用,力求在服务全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取得实效。通过“两个基地”建设,推广一批科技成果,研发一批先进技术,培养一批企业创新型人才,促进全省学会和高校科协在提升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二条 实施原则

坚持“科协主办、学会主体、企业主建、专家主导”,以企业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学会、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为依托,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第三条 实施单位

省级学会、高校科协为项目申报单位,企业为项目协作单位,市州科协为项目合作单位。项目由省级学会、高校科协负责向省科协申报。

第四条 实施条件

(一)申报学会(高校科协)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按照学会(高校科协)章程开展工作,按时换届,及时年

— 9 — 检,业务工作良好,学会建立了党组织,无违法违纪行为;

2.能够根据企业相关科技需求,加强与企业合作,有明确的科技合作意向、具体的科技合作内容及合作成果;

3.有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不少于3人的专家团队,应明确1名负责牵头的签约专家;

4.有与市州科协合作基础; 5.有实施项目的具体工作人员。

(二)协作单位(企业)应具备条件

1.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生产经营和发展状况良好的科技型企业;

2.有一定的研发能力,研发团队结构合理,有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

3.有科技需求,能与学会(高校科协)开展良好的科技合作,与市州科协联系紧密;

4.能够为学会、高校科协的专家开展科技合作提供必要的科研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

5.有实施项目的具体工作人员。

(三)合作单位(市州科协)应具备条件 1.支持企业参与项目申报工作;

2.参与“两个基地”的服务、协调和管理工作; 3.有实施项目的具体工作人员。第五条 实施流程

(一)申报学会、高校科协须与市州科协、相关企业进行充分沟通,并与企业拟定科技合作意向,达成科技合作协议,形成合作共识;

(二)企业、市州科协协助学会、高校科协填写相关申报表格,提供和完善相关申报资料;

(三)省级学会、高校科协负责通过省科协项目网络申报系统,向省科协进行网上申报;

(四)省科协对申报项目进行归类整理、资料审核;

(五)专家评审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评审;

(六)省科协党组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审定;

(七)公示立项。第六条 项目管理

(一)省科协学会部是项目实施的组织单位,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总体协调、总体实施、总体把关,加强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问效;

(二)学会、高校科协是项目实施的执行单位,负责项目申报、“两个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项目实施当年12月30日前向省科协报送工作总结(含照片、资料台帐等工作轨迹),项目实施第二年10月30日前向省科协报送《×××基地绩效考核表》及经费使用明细清单;

(三)市州科协是项目实施的联络服务和“两个基地”的区域管理单位,负责推荐、指导企业申报项目、联络学会和高校科

— 11 — 协、协助配合省科协加强“两个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定期对“两个基地”进行监督检查、服务指导、绩效考核;

(四)企业是项目实施的协作单位,负责与市州科协、学会(高校科协)的申报对接、“两个基地”建设、科技合作服务保障;

(五)“两个基地”开展有关技术合作及活动时,应遵循国家现行法律、政策。

第七条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科协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确定评审组专家,审定批准项目立项;

(二)提供资金保障。省科协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审定立项的学会、高校科协给予专项资助;

(三)严格经费管理。省科协财务部门以项目专项资金方式,拨付给相关省级学会或高校科协。项目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两个基地”建设中相关专家的授课费、咨询费、差旅费、会议费、办公费、牌匾制作费、管理费(不能超过资金的5%)等,不得用于发放人员工资、奖金费、津贴费、慰问费、招待费、电话费等与项目实施无关的费用。项目经费使用,应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在两年之内使用完毕,并自觉接受省科协财务部门审计检查。市州科协可匹配适当专项经费,用于配合开展“两个基地”建设。

第八条 附则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省科协学会部负责解释。

— 12 — 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优秀科技期刊项目实施办法(修订)

第一条 实施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科技期刊基础条件和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改革、创新与发展,努力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培育一批在学科和专业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优秀科技期刊。

第二条 实施范围

1、省科协主管的科技期刊。

2、省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主办或合办的科技期刊。

3、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或分会(属地湖北)所办刊物。

4、省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主办的有准印证的内部科技期刊。

第三条 实施条件

1、办刊宗旨明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国家有关编辑出版工作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遵守科学道德规范,弘扬科学精神。

2、办刊科学严谨,有工作计划及发展规划,办刊规章制度完善;有本专业、本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且有一支

— 13 — 具备相应能力的期刊编辑队伍。

3、在国内同学科期刊中有一定的竞争力,同行认同度较高。每年按时发表足够数量的学术论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必须达到同类期刊之上乘并产生较大影响,在本学科期刊中居前列者。

4、严格遵守学术标准和编排规范;期刊的纸质出版工作和网络出版工作结合较好。

5、学术期刊必须有科学性、创新性、探索性,报导内容必须属于自然科学类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类的学术性成果。

第四条 实施标准

优秀科技期刊2018年资助5家,每家资助5万元,总计额度为25万元。

第五条 回避与纪律

1、严格专家回避制度。凡申报优秀科技期刊的相关单位专家不能担任该项目评选组专家,专家组中如有与科技期刊申报相关联的亲属、师生、同事、上下级等关系的须主动申请回避。

2、严肃评选纪律。专家应秉持客观公正立场,讨论协商发扬民主,不得施加倾向性影响或投票暗示等影响评选工作公正性的情况,否则即取消其评选资格。

3、凡在申报中有弄虚作假行为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即取消申报单位3年参评资格。

第六条 申报方法

1、申报优秀科技期刊项目,需网上填报《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优秀科技期刊项目申报表》并上传项目成果材料电子版。

2、《优秀科技期刊项目申报表》、总结报告和项目成果材料各1份经由所属学会或单位加盖印章后,寄送至: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128信箱(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邮编:430063。

第七条 评选程序

1、专家组初评。评选办公室将申报材料电子版送专家审阅后组织召开初评会,专家组以投票方式(2/3以上多数同意)拟定资助对象,并向评选办公室提交初评(排序)结果。

2、领导小组审定。评选办公室向评审领导小组汇报专家组初评情况,评审领导小组审定和确认资助对象。

3、评选办公室根据评审领导小组审定意见,负责将审定后的资助对象名单在有关媒体上予以公示。

第八条 经费管理

1、每年下半年,省科协计财部以专项资金方式拨付给受资助单位;经费使用情况须自觉接受省科协审计监督。

2、每年第四季度末,报送省科协该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或计划。第八条 附则

— 15 —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湖北省科协学会部负责解释。

篇2: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中央1号、6号文件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机制,尽快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和引领能力,立足中国农科院职能定位和优势特色,坚持以“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为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中国农科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央级综合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在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以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服务于产业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研方向不稳、基础研究薄弱、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着力解决。

总体思路:围绕“两大使命”、“一个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统领,以学科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重大科技命题为导向,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人才团队,着力提升基地平台能力,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更加凸显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与作用。

基本原则:

——坚持学科规律,服务产业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体系,推进全院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支撑关键技术持续研发,支撑重大集成技术持续攻关,提升科技持续服务产业的能力。

——坚持机制创新,优化资源利用。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服务需求和协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整合优化增量与存量科技资源,合理衔接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

——坚持协同创新,拓展开放合作。广泛凝聚力量,推进跨学科领域协作,深入开展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深度挖掘国际科技资源,多渠道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

——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实施。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统筹部署。广泛动员,统一认识,积极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二、主要任务

系统考虑产业需求、国际前沿和研究基础,顶层设计全院“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8大学科集群、136个学科领域及292个重点研究方向,确立了需要培强的55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领域、培优的57个传统特色学科领域、—2— 培植的24个新兴学科领域。围绕学科体系,重点提升创新能力,主要开展以下四项工作:

——持续开展科技攻关

按照学科发展方向和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坚持基础研究选项与重大技术攻关相衔接,坚持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任务相耦合,科学选择科研任务。其中,60%用于支持基础性工作和基础研究,40%用于支持重大技术创新。

基于292个重点研究方向,明确各重点研究方向内若干重点任务,长期稳定开展研究活动。跨学科方向凝炼战略性、长周期、大协作的重大科技命题,开展联合攻关,寻求重大突破和提升。

——调整优化人才团队

科学设置科研、技术支撑和管理三类岗位序列。根据学科体系重点研究方向,一个重点研究方向组建一个科研团队,每个科研团队由首席科学家、骨干专家和研究助理组成。根据《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岗位聘用管理办法》,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

——建设完善科研条件

综合性与专业性基地并举,院地共建共享、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在农业主产区和典型农业生产生态区域,重点建设北京通州、河南新乡、海南三亚等综合性试验基地,大力提升专业性基地科研服务保障能力,形成完善的试验基地网络。加强重大科技设施、科技平台和仪器设备建设,形成健全、开放、共享的服务管理模式。

—3—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围绕学科建设,针对薄弱环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重点培优传统特色学科领域、培植新兴学科领域。加强农业遗传资源、智力、技术及其标准的引进,建立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加强科技资源战略储备。

三、组织管理

建立院为统领、所为基础、共建共管、分级负责的创新工程管理新机制,科技上突出创新、管理上强化改革,提高院所自主创新活力、整体运行效率和投入产出率。

——咨询机构

成立院科技创新工程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是创新工程的战略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对科技创新方向、重大科研任务、体制机制创新等提出指导意见,对创新工程重大事项等提出决策建议,协调重要科技资源使用。委员会成员由中农办、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

——决策机构

建立院科技创新工程管理中心,中心主任由院长担任。中心是创新工程决策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科任务审定、人才招聘引进、统筹条件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等重大事项的审议,拟定创新工程目标任务书,开展绩效考评工作。中心下设绩效管理办公室,独立负责绩效管理工作。中心日常工作依托现有院机关部门开展。

—4— ——执行机构

院属研究所是创新工程各项任务的管理执行机构。研究所负有创新工程各项任务的管理执行责任,法人代表是管理执行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创新工程目标任务书》组织开展科学研究、科研团队建设、条件保障、绩效评估等工作。研究所成立创新任务执行专家组,由研究所主要管理人员、各科研团队首席科学家组成,民主协商重大事宜。

——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是创新工程任务的实施单元,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根据岗位设置要求和相关规定,首席科学家具有自主选择、组建、调整科研团队的权力,决定团队内部绩效奖励和分配等。首席科学家对研究所负责,按照任务书完成任务,接受监督考核和民主评议。团队成员享有进修、交流、提高等权益,负有团结协作、保护知识产权等义务。

支持建立首席科学家联盟制度,促进团队间交流合作。

四、人才选用和条件保障

建立创新人才聘用、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形成卓越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条件支持保障力度,持续增强创新力。

——岗位设置

遵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人、岗位固定、人员流动”的原则,合理设置科研、技术支撑和管理三个序列的创新岗位,创新岗位人数一般不超过正式在职职工人员数的60%。科研团队由首席科—5—

学家、骨干专家和研究助理构成。技术支撑团队和管理团队创新岗位根据需要合理设置。

——人员聘用

首席科学家由研究所遴选后,向创新工程管理中心推荐。在充分吸纳农业部业务司局、行业学会、知名专家意见基础上,由中心研究确定人选。由研究所与首席科学家签订一年试用期合同。试用期满,经研究所考核合格、中心审定通过后颁发聘书,聘期一般为五年。从院外引进的人员,试用期考核合格后可纳入研究所管理。

骨干专家和研究助理由首席科学家根据标准和规定程序组织公开选聘,实行动态管理。

技术支撑和管理创新岗位人员由院所根据相关办法公开选聘、动态管理。

——条件保障

研究所负责科研团队、技术支撑及管理团队的条件保障,包括学术权力、实验试验条件、办公条件、生活待遇等。

研究所享有以下权益:(1)申报重大条件建设项目优先权。(2)财政资金管理权。(3)创新工程投入形成资产的所有权。(4)创新工程科研活动形成的知识产权所有权。

——绩效奖励

创新工程实行“三元结构”工资制,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6—

五、绩效考评

建立两级绩效考评制度:财政部农业部对中国农科院考评,中国农科院内部考评。

财政部农业部组织考评。根据创新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实施“3+5+5年”的阶段性考评。重点考评机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决策咨询服务等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考评结果应用于绩效预算。

中国农科院内部考评。建立院、所、团队“一年一监测、三年一评估、五年一考核”的分级分期绩效考评制度。绩效管理办公室、研究所、科研团队按照规定分别进行独立考评。考评结果与目标校正、动态管理、绩效预算等直接挂钩,并直接应用于现代院所综合评价。

——绩效管理办公室组织考评

绩效管理办公室受院科技创新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委托,负责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农科院实际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进行制度化设计,并进行动态调整;负责院对研究所的考评;指导研究所对科研团队的考评。

对研究所的考评主要是监测创新任务执行情况。中期评估主要围绕绩效目标校正、实现目标执行能力,以及团队工作状态和研究所保障程度等进行评估。期满考核主要围绕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科研成果水平或重大突破,以及团队创新持续力等进行全面考核。按要求提出绩效考评报告,为中心决策提供支持。

—7—

——研究所组织考评

研究所负责对科研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进行考评。主要考评科研、国际合作等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团队凝聚力、创新力建设状况,以及财经纪律遵守与预算执行情况等,提出考评报告,报中心备案,交首席科学家落实有关整改意见。对技术支撑和管理序列创新岗位人员的考核,由院所制定办法组织实施。

——科研团队内部考评

科研团队内部考评,由首席科学家根据科研岗位职责和创新任务,对科研团队成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明确绩效奖励,并对成员的努力方向给予具体指导。首席科学家接受团队成员的民主评议。

六、进度安排

科技创新工程先行试点,按“3+5+5年”梯次推进,全面实施。2013-2015年为试点探索期,2016-2020年为调整推进期,2021-2025年为全面发展期。

(一)试点探索期:2013-2015年

试点期的主要任务是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团队建设、科研管理等考核、评价、激励新型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选择试点研究所及其创新团队,由点到面、点面结合,注重探索、积累经验,落实创新岗位人选,分期分批启动实施创新工程各项建设任务。

—8— 2013年的主要任务:(1)组建创新工程组织管理机构。(2)择优启动6个研究所、100个左右重点研究方向。(3)招聘组建100个左右科研团队。(4)论证并启动3个左右重大科技命题。(5)制定以绩效考评为核心的相关制度。(6)完成基地平台布局、192个重点研究方向和国际合作全球战略布局前期预研。

(二)调整推进期:2016-2020年

开展试点期绩效评估与总结工作,校正优化创新工程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新型管理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创新机制更具活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

(三)全面发展期:2021-2025年

健全完善国际领先的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凝聚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建立完善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平台,建立完善遍布全球的科技合作网络。运行机制更加高效、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更加显著、创新人才竞相涌现,自主创新和服务产业能力大幅提升,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行列,引领农业科技发展。

篇3: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1 我市科技在促进“三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亟待改善

1.1.1 投入总量少。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只有0.49%, 仅为世界上30个低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3, 不及发达国家的1/5;全国科研经费人均投入为8.3万元, 而农业科研仅占2.3万元, 不到1/3;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足0.2%, 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1.1.2 投入过于国有化。

在我市乃至全国, 农业科技投入具有偏向高校和农业科研单位的倾向, 对于农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有失公平。

1.1.3 投入管理体制不健全。

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部分科技经费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对科技经费的使用效果缺乏科学、公正的评价;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流动人员的部分严重不足, 部分科技事业经费难以择优支持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项目。

1.1.4 投融资渠道狭窄。

科技投入风险高、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导致很多企业不敢对农村科技进行投资;中小企业贷款难, 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支持有限, 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对农业科技的投资。

1.1.5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农业技术培训活动数量少, 不能适应农民多元化的需求。据调查, 我市部分区县多年来从未开展过专门的农技培训, 乡 (镇) 一级只有基层站 (中心) 领导及个别业务骨干参加过一些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项目或示范现场的培训;农业科技人员10年来未参加上级组织知识更新培训的占30%, 5年未参加培训的占60%。

1.2 农业科研效率及成果转化率不高

我市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导致城乡科研资源彼此封闭, 缺乏一个对科研资源实行统筹安排、综合使用、资源互动的体制;同时, 农业科研效率及成果转化率低。

1.2.1 农业科研中的良性竞争与有效协作格局尚未形成。

近年来, 农业科研协作呈下降趋势, 参与研发主体在创新活动组织中彼此被分割、相互脱节, 相互间合作不够, 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

1.2.2 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够。

由于部门分割和目标取向的不同, 科研机构和大学无法参与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而企业也难以参与科研机构和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

1.2.3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主体脱离, 农业科研效率及成果转化率低。

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的主要是公共研究机构, 其研究成果大多没有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成果。据统计, 我国每年新出科技成果约6000项, 其中只有1/3实现了成果转化。与此同时, 大多数农业企业没有研发机构,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不能满足自身需求。

1.3“三农”现状制约了科技的应用推广

1.3.1 目前农村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导

致农村大量土地闲置, 农民老龄化, 严重制约了农村科技应用和推广。

1.3.2 由于农民自身知识文化的欠缺和薄弱的经济实力, 使他

们难以认识到科技投入的长期收益, 也没有能力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发展生产。

1.3.3 农村科技人才现状堪忧。

我市乡 (镇) 一级农技推广人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 大专以下或无学历者占66.7%;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 技术员及无技术人员占90.69%;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 非专业人员比重过大, 退伍军人、高初中以下无专业知识的人员占49.0%。

1.3.4 规模极小的农户经营, 增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和难度。

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对经营规模极小的千家万户农民, 增大了推广成本 (包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和难度;同时, 农户小规模生产及联产承包双层经营体制难以适应集约经营的需要。

2 科技推动“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政府保障与支持, 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2.1.1 加强政策鼓励与扶持。

建议各级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 将农技推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稳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 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中心;对区 (县) 涉农机构进行整合与改革, 使其与乡 (镇) 一级农业服务中心相对应。

2.1.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明确国家、省 (市) 级和区 (县) 财政每年投入资金的分担比例及每年的增长幅度, 进一步加大国债的投入;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增大农业贷款的投放量。

2.1.3 实施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化工程,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整合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力量, 实施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化工程, 为广大农民、规模种养殖户、农民经纪人、各类农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提供方便、快捷的通信服务;建设贯穿市、县、乡的农技信息推广“第一网络” (农业技术信息推广普及网) , 力求做到农民、企业遇到问题都能检索、咨询有关专家和机构, 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 提高“最初一公里”的质量, 加强农业信息和产品的梳理, 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4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使农民能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实现农产品的套期保值, 减少农产品种植的风险和损失。

2.2 大力扶持农业科研开发, 打造城乡科研资源共用平台

2.2.1 大力扶持农业企业科研开发。

建议每年或几年进行一次政府对农业企业新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的择优扶持, 让一部分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成为我市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力量。

2.2.2 创建市级农业研发基金。

以产业基金的运作方式运作市级农业研发基金, 并实行流动式发展。一方面可以从资金上支持和监督我市农业科研项目和农业技术应用及推广, 同时也能促进农业科研项目较强地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2.2.3 建立城乡 (工农) 科研资源的共用平台。

把涉及农业研发的科研项目整合到一个开放实验室 (园区) , 使得农业项目的研发也能利用上一流的其他项目 (比如高科技的生物、制药等) 的研发设施, 甚至能吸引一部分与农业项目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科研人才进入到农业研发项目中来。

2.2.4 促进科研人才向农业企业研发部门流动。

对于具有高级职称的流动到农业企业的科研人员, 政府实行一次性或一定年限的奖励或补贴, 使其收入水平不低于同期国家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

2.3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2.3.1 着力改善城乡教育差异。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科技扶持力度, 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完善农村远程教育体系建设。

2.3.2 改变农民对教育的态度。

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充分认识到教育投资的长期收益;鼓励更多农村学生接受再教育;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 分流部分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接受中职教育。

2.3.3 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知识更新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素质。

2.4 推进土地流转政策, 加强农业科技试验创新

2.4.1 推进土地流转政策, 实施规模经营。

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交易所试点, 积极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以多种形式流转承包经营权;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的推行和户籍制度的变革, 降低农技推广成本,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增强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2.4.2 选择重点地区进行试验创新, 实现创新成果的推广。

例如西南大学在石柱试点的一院一乡一部门负责制, 大大促进了石柱农业的发展。石柱农业增长率高达13%, 农民这两年的收入增幅分别达到18.7%和14.7%。

2.5 发挥农村组织作用, 实施农业企业培育工程

2.5.1 办好农民技术协会, 使农民成为农技推广活动的主体。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之中;大力培育农民技术协会, 规避农户自闯市场的风险, 解决目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制订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法律地位, 并为其提供税收、信贷、工商登记等一优惠政策。

2.5.2 实施农业企业培育工程, 推进农业生产产业化。

篇4: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了“科技创新源泉工程”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实施计划,规范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全省学会和学术类团体服务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同时对考核评估、工作任务和资金使用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

明确指导思想

《方案》提出,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创新示范学会为基础,以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为目标,按照省科协重点工作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和安排,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的作用,努力为凝聚力量、提供支撑、推动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社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努力为自主创新、创业就业、科学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开拓者和先进文化传播者的作用,努力为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服务。

明确目标任务

《方案》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和培育省内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的创新示范学会或学科群,发挥学会服务科学发展和促进人才成长的创新示范作用;扶持和奖励省内国内知名的、权威的、优秀的自然科学类科技期刊,推动学科建设和繁荣学术交流;表彰和奖励省内有创新能力、有经营思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促进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

明确工作重点

《方案》提出了3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自主创新给智力。重点是紧扣挂靠单位、会员单位的经济发展制约问题,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把会员单位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和载体,组织科技工作者针对重点项目和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自主创新给智力。二是创业就业给动力。重点是紧扣重点项目和企业、产业发展技术问题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让,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要重视科技人才与创业人才的联系,提供创业就业科技信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创业就业给动力。三是科学发展给推力。重点是紧扣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科技支撑。要发挥科技思想库的作用,组织科技工作者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咨询论证,提交决策咨询科学报告,为科学发展给推力。

明确实施计划和办法

《方案》从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关于创新示范学会问题,《方案》提出,要按照“服务发展、突出创新,重点支持、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项目资助、专家评审和考核评估的管理办法,每年支持和培育10个左右创新示范学会,促进全省自然科学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发展。在工作部署方面,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议精神,把工作思路统一到适应创新型湖北建设要求和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上来;认真实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工作任务安排到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支撑和服务挂靠单位、会员单位发展上来;认真研究本学科、本行业的发展方向,把工作重点落脚到解决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技术问题和促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上来。在职能工作方面,要把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作为主要切入点,搭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交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着眼点,引导科技工作者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原创性研究;把搭建科学家与决策者交流互动平台作为主要着力点,建设科技思想库和开展决策咨询,为重点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在创新发展方面,要搭建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把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引入企业,促进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探索服务方式和活动模式,整合与集成学会资源,组建学科联盟和学会群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研究政府、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的门类工作体系,拓宽社会服务范围,适应政府职能转移和履行科技社团责任。

关于创建优秀科技期刊问题,《方案》提出,要按照“学科建设、学术繁荣,以奖代补、宣传表彰”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审核批准的管理办法,每年扶持和奖励20个左右优秀科技期刊,促进全省自然科学类科技期刊的繁荣。更加突出科技期刊基础性、专业性、科学性的基本特点;坚持科学真理,倡导百家争鸣;遵循实证和价值中立,反对伪科学;不断提高论文质量,推动学科学术建设;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学科学术繁荣;围绕行业、部门工作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问题,《方案》提出,要按照“围绕人才工程、团结聚集力量、开展评比表彰、促进人才成长”的原则,实行学会推荐、专家评审和省科协审定的管理办法,每年表彰和奖励100名左右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全省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理论创新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提出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推动学术学科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原始创新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原创性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技术应用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咨询作用,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活动,为重点项目和企业、产业发展解决生产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决策咨询作用,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在成果转化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成果转化作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作用,积极推动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建立创新战略联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作贡献。(丁慧玲、安明山)

篇5: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2012—2015年)

为贯彻落实《践行“北京精神”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培育创新精神的若干意见》,全力构建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创新文化的传播体系,进一步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快建设创新文化,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工程

(一)加强企业创新环境建设

1.充分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推动我市企业创新文化培育,支撑企业家创新需求,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牵头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2.加快推进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创新方法企业行”等活动,推广普及创新方法,鼓励企业持续开展创新研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 3.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环境。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

配合单位:市工商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化执法总队

4.加快推进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版权交易、设计交易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企业创新提供资源与途径,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牵头单位: 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新闻出版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

5.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

6.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大胆创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环境,在中关村布局和优先支持一批国家和北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进“十百千工程”和重点“瞪羚”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创新型企业。牵头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

(二)优化科研创新环境

7.进一步推进高校院所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事、经费管理、激励考核等制度,营造有利于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潜心研究的创新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研院

8.充分发挥我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奖励和科技计划项目等政策措施的导向作用,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性探索。尊重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学术自主权,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

9.落实中央和我市关于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千人计划”,深入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长城学者计划、科技新星计划等项目,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单位的产学研创新团队培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合作共享。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

10.大力推进股权激励和创业帮扶等措施,探索新形势下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创业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创业。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人力社保局

(三)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11.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贯彻工作,通过“科技北京”讲堂、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团等形式,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宣讲力度和创新理论、专利技术等的培训,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全社会公众理解、掌握和运用创新政策。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市总工会

12.深入落实税收优惠、低息贷款、创业贷款、创业培训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全社会创业的服务,逐步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 13.深化见习基地和青年创业园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见习和孵化网络,营造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青年参与创业和提高创业层次。

牵头单位:团市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科研院、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市财政局

二、实施创新教育促进工程

(一)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4.贯彻落实《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创新教育,不断丰富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不同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育融入到教育全过程之中,强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科协、团市委

15.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不断完善科学探究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等校内外创新教育场所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北京学生科技节、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青少年科技博览会等各类科技发明活动,满足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创新责任意识,强化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科研院

(二)开展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16.深化科教合作机制,探索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按照“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具有创新潜质后备人才的发现、教育、跟踪指导与服务力度。

牵头单位:市教委、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

17.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试点,搭建科技后备人才培育平台。加大对“雏鹰计划”、“翱翔计划”、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青少年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鼓励各机构积极配合素质教育改革,发挥科研资源优势,探索联合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的工作机制。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团市委、市科研院

(三)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创新教育 18.结合学习型城市建设,将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创新教育力度。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编制创新教育的指导读本、手册等,依托有条件的机构承担面向社会的创新教育培训任务。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19.落实《首都职工素质工程五年规划》,以服务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强城镇职工的创新教育;开展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评选活动、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评选展示及交流推广和职工技能培训等工作,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牵头单位:市总工会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20.围绕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探索农民创新教育模式;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科农技员、农村实用人才、林果乡土专家、农村科技协调员、农村科技服务港、田间学校等作用,提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市农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21.加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创新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培养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三、实施创新文化建设工程

(一)推进全社会创新文化建设

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创新文化的内涵,建设渠道与途径,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首都文明办、市文化局、市教委、市科委

23.以创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核心,大力推进各单位、各部门的创新文化建设;鼓励各单位、各部门结合实际树立创新观念、建立创新制度,完善创新教育、鼓励创新行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市科委、市文化局

24.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重点单位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播,推进全社会对创新的认同和支持。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文化局

(二)推出一批创新文化精品

25.推进弘扬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创作。加快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创作基地,培育和扶持若干出版创意工作室,为北京创新文化作品搭建出版资源配置平台。发挥北京科普创作出版资金的作用,组织和支持各类传媒及科普作家,策划优秀选题,面向社会推出一批反映创新成就、倡导创新思维、培育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的优秀原创作品,多层次、多角度宣传重大创新成果、创新方法,阐释和弘扬创新精神。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文化局、市科协

26.激发企事业单位和自由创作人的创造力,以创新人物、创新团队、创新案例为主题创作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影视片、音乐作品以及创新公益广告。鼓励与支持数字科教影视作品的制作,扶持一批适用于3D、4D、环幕、球幕、穹幕的科普影视产品。鼓励科普与文艺的结合,支持科普话剧、科普广播剧、科普情境剧、科普音乐剧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演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科协

27.利用北京地区各类文化创意、科技资源,培育一批科普动漫工作室,鼓励动漫企业与科研机构联手,将科技成果、科研历程、科学家事迹等科技素材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动漫题材。推动卡酷卫视等电视频道设立科普专栏,鼓励电视台、门户网站及各类新媒体播放高水准的原创科普动漫作品。推动形成科普动漫创作、发行、播出的产业链,满足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创新文化需求。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

28.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开发创作能力的科普互动产品(展教具)研发机构和科普研发基地,鼓励其积极探索科普展示的新方法、新形式、新技术、新内容。通过中国设计交易市场等平台,开展需求对接,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开展科普互动产品研发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

(三)加大创新精神的宣传力度

29.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在创新精神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拓宽传播渠道,引导公共场所增加创新文化宣传内容,将创新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全市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

30.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结合“三网”融合,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创新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功能,为公众提供网上学习与交流创新文化的新途径。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

31.推进科技界与传媒界建立定期联系对话机制和科学顾问制度,鼓励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加强面向公众的科技文化信息服务,推动传媒与科学家共同解读有关创新文化的热点事件,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创新文化内涵。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科研院、市科委、市科协

32.加大对“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创新工作的报道力度,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创新宣传精品栏目,大力弘扬宣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树立一批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典型,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促进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与支持。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四、实施创新活动品牌工程

(一)打造综合性创新创业活动品牌

33.利用北京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组织开展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评选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创设“北京创新大赛”,逐步将其打造成北京市创新活动品牌。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34.鼓励社会机构组织开展企业商业计划大赛、创业项目选拔大赛等,为社会各类专业人员创新创业提供更广泛的渠道选择。积极组织力量,促进国际交流,参与或承办国际创新竞赛活动,提升北京创新创业活动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二)组织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

35.发挥首都优势,打造一批具有权威性、知名度、号召力和公信力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品牌。建立和完善支持民间创新的服务体系,激发民间创新意愿,鼓励民间创新行为,提高社会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举办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首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新农村青年科技创意作品大赛、设计动漫大赛等面向社会各界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开展企业创新型班组、职工创新型队伍、巧娘工作室等建设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委、市科协

配合单位:市农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36.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市民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改进、小创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夯实推动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协、市总工会

37.激发市民创新热情,鼓励开展市民学科学品牌活动。重点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创办北京科学嘉年华、北京国际科教电影周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活动品牌。通过科普基地和社会各类组织利用资源优势创建市民学科学中心,为培养市民创新精神提供学科齐全的品牌活动平台,进而提升市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三)打造专业性创新活动品牌

38.将创新精神宣传作为北京科技周、社会科学普及周、科普日、科博会、软博会、文博会、创博会、玩博会等一批市级大型科技文化活动的重点内容。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39.以科技北京大讲堂、首都科学讲堂、创新大讲堂、中关村创业讲坛、市民文化大讲堂、首图大讲堂、博物馆大讲堂、96156社区“大课堂”、读书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本市科技事业和创新文化成就。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文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民政局 40.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女双学双比、科普进社区等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科技文化惠及民生的服务能力。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卫生局、市科协、市妇联、中关村管委会

41.实施百家基地进社区、进学校、科普基地服务日等活动,鼓励科普基地利用自有资源,深入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提供科普服务,激发公众的创新活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教委

五、实施创新资源服务工程

(一)推动创新机构向社会开放

42.推动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创意企业、园区等建立“社会开放日”活动机制,鼓励各机构利用科技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研院

43.引导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室等创新机构逐步增加展示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加强对央属单位创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央地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的一体化发展,鼓励央属高校、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化局、中关村管委会、市科研院

44.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按主题重点打造现代制造之旅、现代设计之旅、现代农业之旅等若干条旅游线路,开展科技旅游,让公众在休闲娱乐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技北京”的建设成果,感受创新魅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旅游委、市文化局、市农委、市园林绿化局、市科协、市科研院 45.加强公共场所的创新宣传功能,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建立公共场所创新宣传设施的标准与规范,引导社区广场、公园、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医院、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逐步增加创新文化内容,加大创新精神宣传,努力将创新理念融入市民生活。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园林绿化局、市卫生局、市文物局、市商务委、市科研院

(二)推进创新成果展览展示

46.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结合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等项目发展,建设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科技成果展示平台等首都科技成果展示平台。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中关村管委会 47.加强创新成果面向广大公众的宣传普及,积极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开发工作,鼓励非涉密的国家级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向社会发布研究进展,将科研成果以公众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

48.拓展科技项目在中小学创新教育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科技资源与学科教学、地方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模式,提升中小学创新课程教学水平。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协

(三)鼓励创新人员服务社会公众

49.鼓励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等,特别是科技新星和科技领军人才参与创新教育,组织创新精神宣讲团;鼓励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积极向社会宣传创新创业经历;鼓励科研人员分享研究开发经验,启迪公众不断创新。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社会办、市科协

50.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企业行、社区行、京郊行等系列活动,支持科研工作者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鼓励科学家担任导师、传媒科学顾问,参与创新教育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研院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

51.加强创新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其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开展政策宣讲和创新帮扶,提升公众的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团市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社会办、市科协

六、保障措施 52.加强统筹协调

在市科教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农委、市商务委、市旅游委、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社会办、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物局、市园林绿化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科研院等市属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内容。市科委作为市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的力度,组织推动各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精神培育工作的总体部署。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5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创新精神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区(县)两级财政应确保对创新工作投入的稳定性、连续性,将创新精神培育的有关工作纳入各部门和区县工作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着力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开展中的主体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在创新活动领域的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积极投入,促进创新经费投入的多元化,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注重实效的工作格局。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54.加强考核和激励

根据培育创新精神的意见,抓紧制定本项工作的考核指标,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好相关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及时跟进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典型,交流经验,推动创新精神培育工作不断深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研究制定创新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开展定期评价。充分发挥政府奖励的导向、示范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奖励,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和创新创业优秀团队,对在创新精神培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55.加强理论研究与交流

各有关单位要专题研究创新精神的内涵、培育模式,以及国内外在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夯实创新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育与科技、教育、文化、宣传等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开展创新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创新精神培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的突出成果和先进经验,为不断培育全市创新精神提供有效支撑。

篇6:市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设成为成渝经济区综合实力重镇、灾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样板、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方案》,结合XX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思路

围绕发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成功转化和产业化取得显著成绩,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技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现科技强市,成为我省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一)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以上;专利申请量高于全省同类地区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0%。

(二)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

(三)到2015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形成超10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1家,超1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家,过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家。

(四)到2015年,构建以我市企业为主体,支撑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使我市成为全省县(市)级依靠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样板。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我市食品、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和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突破口,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强化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以项目为载体,政府加强引导性资金的投 入,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产学研结合项目。在全市分批选择1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推动试点企业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重点支持2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创新工作,增加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一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协作,实施联合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强化产学研一体,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北京对口后援建和东部产业转移等契机,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突破重大产业技术为目标,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建立2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科技创新服务。加快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与技术为支撑、以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为平台,“产、学、研、资”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建设四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

照聚集创新要素、交易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产业的主体功能,立足现有基础,突出产业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建设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

1.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围绕食品、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技术需求,在已有的9家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基础上,强化政府引导,加强政策激励,通过技术研发项目申报、科技成果奖励、财政科技投入资助、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专项奖励等手段,鼓励企业建设产业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新培育5家国、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2.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通过实行政府引导、政府和社会化建设并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技术、人才、闲置房产、设施,采取自办、联办等方式高起点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孵化经济,形成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孵育体系。到2015年,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 万平方米以上,有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平台,有一支职业化的孵化服务队伍,孵化企业达到 家,创造就业机会达 个,引进高层次人才 名以上,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企业家,转化一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3.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以新机制、新模式,建立企业主导、研究机构加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技术经纪、技术转移、技术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加快知识服务业、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服务;大力扶持科技投融资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4.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市内各类研究实验资源,营造开放的、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完善共享渠道。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源库和网络的建设,开辟利用国家和国际科技文献资源的各种渠道。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XX市经济开发区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全市创新资源,以点带面、拓展产业、梯次推进,为建设创新型XX提供支撑。重点实施“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按照“关联发展、成链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依托产业链引进和企业优化布局,强化政策和要素资源支持,围绕节能环保、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力量。到2015年,形成千亿产业集群,培育三个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培植5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形成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集群凸显、产业结构合理的格局。

1、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以高效节能半导体(LED)照明产品、节能环保门窗等为主的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抓好申安照明、嘉寓门窗宝航建设等企业的发展壮大。重点发展磷石膏综合利用、钼铜锌废渣稀有金属提取、废旧家电回收、食用菌渣处理、工业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及其他“三废”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和相关环保设备制造业,支持大爱感恩环保科技、同佳机械、利森集团、泰山石膏等企业快速成长。

2、生物产业。培育和扶持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产业,引导美大康药业、玉鑫药业、同人泰药业、三高生化等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制剂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品质,提升现代医药产业水平。组织川渝中烟、蓝剑饮品、宏发科技等企业利用生物技术开展新品种选育和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处于产业链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重点抓好明日宇航(飞行器零部件)、蓝星机械(合金钢组合辙叉芯轨及高铁配套部件)、威德福石化装备(石油开采装备)、慧丰采油机械(石油开采装备)等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4、新能源产业。重点抓好科新机电重型压力容器(含核级)12800吨/年制造基地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升级,促进与东电、东汽、二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配套的我市中小型机械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宏达集团锌空电池的研发和对外合作,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5、新材料产业。以宏达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合金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以亭江新材料、金路高新、晨光塑胶、四川宝利丰等为依托,加快发展制革化学品、高端装饰、工程塑料、特殊超功能材料等新型材料。以蓝剑化工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磷酸盐新材料产品。

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四川腾中福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节能专用车。引进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新能源乘用车,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

(四)巩固和培育特色高效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等农业新形态为导向,以新品种创制与引进为核心,强化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构建技术链,延长产业链,巩固和培育特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1、种植业。依托四川邡牌各业有限公司、XX宏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粮油、果蔬、晒烟、中药材等种植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改良,培育双低优质油菜、优质猕猴桃等新品种,加强技术集成与配套,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能力。

2、养殖业。依托XX市三和养殖有限责任公司、XX市穗丰水产良种繁殖场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生猪(猪仔)、珍稀水产大鲵、北京油鸡等养殖业,通过地方资源保种选育和引进改良,培育优质、高产的生猪、肉鸡、水产等新品种、新品系,研发和集成养殖配套技术,发展优势特色养殖业。

(五)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强化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

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注重人才应用,达到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与人才发展互动。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投入,达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重点投入,实现创新人才与产业互动;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提高园区孵化器的建设和利用水平,为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在初创阶段提供信息、中介、培训、资金、市场等综合服务,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积极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地社会经济环境。

(六)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四川省和XX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有关要求,加大《XX市专利授权资助和专利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到2015年,实现专利申请量高于全省同类地区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0%。专利质量显著提高,授权专利逐年增长,专利产业化成效上新水平。

在科技计划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把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拥有量和专利转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科技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行动,保护发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技术标准研究,争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

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XX市示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具体负责落实协调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做好推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加强联络协调,组织调查研究,促进信息沟通。

市级有关部门结合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发挥各自优势,制定具体方案,落实相应责任;部门间要加强协调配合,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技术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政府引导,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依法落实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将科学事业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科研基本建设费、科技专项费、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增幅要高于同级财政预算的增幅。保证基本科技计划的投入,稳定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的有力支持。创新科技投入管理模式,强化政府的激励与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拓宽投融资渠道,对科技产业化项目采取无偿资助(含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拉动一批产业投资,切实发挥杠杆作用。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培育和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

建立XX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资金,用于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及鼓励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和担保机构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投融资服务。选择部分银行开展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试点,设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统筹考虑项目、人才和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科技计划中给予持续支持,并试行委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实施

(三)完善创新政策,激励自主创新

加大落实现有支持技术创新政策的力度,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落实好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创新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人才队伍、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加大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的宣传力度,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发展步伐

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方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校市(院、所)科技合作,鼓励支持产学研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推动我市优势企业到科技水平高的人才聚集地区设立研发基地,搭建我市企业利用外地科技资源、开拓市场的平台。支持开展共性技术合作联动,建立互利互惠、注重实效、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机制和平台,实行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形成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多赢格局。

(五)建立考评机制,确保目标实现

实施考核评价制度,将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XX市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任务、组织实施情况,纳入市级相关部门目标绩效考核,纳入镇(街道办)、经济开发区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考核。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发挥导向作用。完善科技奖励和职称评定制度,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评价,促进我市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体育优质课教案《布袋跳跳乐》下一篇:三年级有关放风筝精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