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4-04-28

公开课环境描写的作用(通用11篇)

篇1:公开课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指导教案

初三备课组

蔡劲松

教学目标:

1、全体学生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教学重点:尝试恰当运用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在中考记叙文中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 概念及作用:

所谓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

自然环境就是天然的,社会环境就是人为的。

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渲染„„的气氛

2、烘托人物„„的心情

3、交代故事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文章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不仅在写作时要发挥环境描写的作用,在阅读时,也要从以上角度欣赏文学作品。

二.环境描写的方法:

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

在文章中,同一景物多次使用,递进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在一篇题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为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

“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

“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三、环境描写的要点

1、抓住景物特征——喜、悲(合适)

2、选好写作角度——视、听

3、运用写作技巧——修辞

4、务必融情于景

5、在景物前加上暗示感情的词语,结尾句点明内心的情感。

四、课内练笔

描写考试作弊期间课室里的环境。

五、小结。

1、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景物之中。情景合一、富于感染力。

2、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以情为出发点,景为情服务。

六、课外写作

题目:那些日子

要求:军训生活。

600字以上。2

运用环境描写。

篇2:公开课环境描写的作用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水能解渴,应多喝开水。

2、让幼儿讲述水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3、教育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活动过程

一、提问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水有哪些作用?

喝水,洗手,洗衣服,做饭,洗菜,洗澡,淋花草,灌溉农田,扫地……(幼儿自由讨论)

二、水的作用

水是所有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中水占体重的70%;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人每天都离不开水!

2.江河里的水我们能直接取出来饮用吗?

江河里的水不清洁,不能直接饮用,自来水厂把江河里的水抽上来进行加工、净化、消毒,变成自来水,通过自来水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我们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就会哗哗地流出来。”

三、水与人们的密切关系。1.ppt课件:如果没有水

如果没有水,树枯萎,鱼没睡,水龙头没有水,我们人要喝水,要洗衣服、洗菜、洗米做饭,没有了水,我们就没有水喝,就会口渴,没有了水我么就不能生活。2.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

(1)教育幼儿要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不要随便把水浪费掉。(2)水的用处那么多,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①不浪费水,洗手时不要开大水,看到水龙头滴水的要关起来。②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

③洗菜水可以用来淋花草,也可以冲厕所。④平时没事的时候不要随便玩水

四、结束

1、教育幼儿多喝开水。

篇3:公开课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是一部讲述中国电影历史的记录片, 有一段讲的是现代的“拉洋片”:一个大木箱加上两个玻璃片, 只能用一只眼睛向里面看几个被人用手拉动的画片, 曾几何它给了多少儿童无限欢乐, 但已经是历史了, 早被人们放入历史的垃圾之中, 然而伴随着近期连听的几节公开课, 不由得使我心中涌起一阵激动与联想。

这是一堂初一的课, 内容是精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 另外附了两篇课外文章, 阅读量非常大。讲课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 课件有几十个之多, 课件之中还有很多超链接设计了很多问题, 且画面设计美轮美奂, 色彩多姿, 可以详细地看出这位老师为此花费了多大气力。

整个上课的过程是一个个课件不断转换的过程, 一幅连着一幅, 图像、文字有动的有静的, 有飞入的又有伸展的, ……而整堂课则是“问答式”一问一答, 一节40分钟的课, 容量大的惊人, 如没媒体是绝对完不成的, 但我总是在想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这么忙, 他们有认真思考整理思路的时间吗?他们连记笔记的时间都没有, 这样“高速”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能识记多少知识?

一堂级别较高的公开课尚且如此, 平时呢?只是把“白板” (显示屏) 当成了“黑板”全依赖多媒体而一字不写, 这样的课我以为确实值得我们做老师的深深思考。

语文课怎么上?

语文课是一种氛围, 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的过程, 老师写的那一手潇洒好字让你无比舒心, 老师那富有魅力的声音带你去向世界飞驰, 这是一个心领神会的过程, 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是一个个人物在老师的笔下, 在学生的耳中脑中形成的过程, 是一个思维成像的过程:花木兰的飒爽英姿、驰骋沙场;藤野先生的灯下语重心长的批改;蔡云芝的柔美与关爱;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气书写的“法兰西万岁”……试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张张逼真的面孔, 一次次心与心的沟通, 一回回心与心的交流, 在那一幅幅好看却冷冰冰的图片下能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它不能替代语文教学之中心与心的交流, 不能替代一个心灵在文学海洋中“读”“感”“悟”。

篇4:浅谈语文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和作用

【关 键 词】 公开课;核心价值;引领作用

我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经常参加各类型的听课活动,在对语文公开课研究探讨的经历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语文公开课的价值与作用,下面从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公开课的核心价值

(一)观摩、思考、创新、提高

执教者通过公开课,展示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的思路与做法,交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让听课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有更具体明确的感受,这种来自公开课的实际感知要比文本的学习和听专家讲座更有价值。

听课的过程也是交流学习的过程,扩大教师们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视野,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如观摩李老师上《观潮》这节公开课时,她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美的感受。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来让学生体会潮来时的壮观场面,如亲临其境,感受到潮来时浩浩荡荡的气势,真正感受到潮水的飞奔和澎湃激动的心情,同时她引导学生情感参与,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时配上一些激昂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的句子,深入理解潮来时的声音,真的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见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呈现精美画面,播放悦耳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展示电脑的奇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欲望。在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了新的学习环境,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学生才能以最轻松的心情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学习任务,真正地让课堂活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通过听课,我们把李老师上课的理念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扬其所长,提高观摩展示活动的综合效益。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冷静思考,而是要消化吸收学习到的东西,内化上升为自身对本学科教学的理论认识,并用这种理论认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还要结合本校本科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东西,使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更加充满活力。

(二)交流研讨、导向示范

开展公开课活动,并进行探讨,这样做有助于执教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态度从难有作为到大有作为,加强老师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和重视,更有助于我们充分地挖掘公开课的交流研讨功能。如《月光曲》一文,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月光曲》所表达的主题,而是通过皮鞋匠和盲姑娘听了琴声的联想来表现这首曲子的高妙之处。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读,学生便很难体会到课文所展示的意境。在一次听课中,林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音像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讲第四段内容即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月光曲》时,首先出示一张表现“贝多芬借着清幽月光弹奏”的幻灯片并配上时而轻缓时而高昂的音乐,要求学生看着幻灯片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美妙的音乐仍在播放,学生们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接着要求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自己朗读、体会。然后再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月光曲》的理解。这样从“境”入手,依境思意,学生能够体会并说出“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展示的是较舒缓、低沉的音乐,“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展示的是高昂、激越的旋律。

课后,各位听课老师从交流中发现:林老师这节课通过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在最后,再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朗诵,再一次领会意境。这样,有利于学生领悟意境,培养审美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体现出这一公开课已经从公开课比赛中的名次转向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导向示范的作用。

(三)经验的升华

公开课是对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具体化的较好诠释,能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抽象的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操作的教学实践。如赵老师上《月球之谜》时,除了运用视频展示月球之谜,她还给学生简单展示了有关月球的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从多角度去了解月球之谜的探索历程、月球的物质组成等知识——多媒体的超链接和图片等转换功能,使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和综合利用得到落实;更重要的是从浩如烟海的知识库中获得最新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非常有利,为日后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或学习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老师们听了赵老师的讲课,经历了评课的环节,理解了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让听课教师能从“听课”的角度审视、评价、反思教学。从“评课”的角度消化、吸收、借鉴教学。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从“观摩课”的角度研究、转化、创新教学。

二、公开课的引领作用

公开课的教学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创意,展示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还浓缩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更起到“研究——示范——引领——反思——推动”的作用。

——以听课促研究。从听课的视角,研究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定位,研究如何把握教学重、难点,研究如何科学合理设计教学流程,研究如何进行教材艺术处理和教法分析,研究教学方法如何灵活运用,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多关注学生等问题,达到促进教学研究的开展。

——以示范促引领。公开课展示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方法和艺术,展示的是打破老框框、创建新模式的变化,展示的是可操作、易借鉴的教学实践。作为一种先进理念、一种改革创新的体现和示范,从而引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

——以反思促转化。反思公开课中教学活动的同时,反思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启示,可从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的不同视角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有效迁移、转化到自身的教育教学中,从而改善、提高自我。

公开课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模”与“领”上,其引领作用凸现在“导向”与“推动”上,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在强化“衔接”与“融合”上。我们应该鼓励老师们按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改革、大胆创新,也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有稳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世义. 观摩课:教师究竟该追求什么[J]. 山东教育,2009(18).

[2] 和学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篇5:光合作用的发现公开课教案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涵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科特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经典实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

2.过程与方法.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

四、教法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解决课堂问题的习惯.

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五、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其学会学习.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自学法.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3.讨论法.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六、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许多科学家长期不懈探索的结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学家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巧妙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呢?今天我们就循着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学习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奥秘.

2.高屋建瓴,讲授新课.首先,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题思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其次,教师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将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置于这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1:探究植物对空气的影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略.

探究2:探究绿色植物释放氧气条件和场所――恩格尔曼的实验.过程略.

探究3: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来源――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过程略.

以上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应该能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以萨克斯实验为素材,让学生按照上述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产物.

探究4:光合作用的其他产物――萨克斯实验.过程略.

3.梳理归纳,简要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再提出问题„„

篇6:公开课环境描写的作用

授课:高二物理备课组

时间:2015.12.15 星期二 第3节

班级:高二6班

第6章 磁场对电流和运动电荷的作用

第1节 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安培力,会用安培力公式F=BIL。

2、知道左手定则的内容,并会用它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3、了解磁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磁场方向的关系——左手定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在交流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通过了解磁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感受物理知识的相互联系。【重点难点】:

安培力的大小计算和方向的判定。【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安培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电流周围产生磁场的规律 同时,安培进一步思考…… 新课教学: 安培的思考:

既然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对小磁针有力的作用,那么磁场对通电导线是否也有力的作用呢?通电导线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呢?

如果把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导线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1、会动的导线

多媒体课件演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由实验现象可知,磁场中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和电流方向有关。左手定则:

伸开左手,四指与拇指在同一平面内并相互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拇指的方向就是安培力的方向。...............例题1:

下图表示一条放在磁场里的通电直导线,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图中分别标明电流、磁感应强度和安培力这三个物理量的方向,关于三者方向的关系,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D)

例题2:

(单选)(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关于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安培力的方向可以不垂直于直导线 B.安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磁场的方向

C.安培力的大小与通电直导线和磁场方向的夹角无关

D.将直导线从中点折成直角,安培力的大小一定变为原来的一半 进一步实验表明,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的大小等于电流、磁感应强度和导线长度的...........................................乘积。... FBIl当磁场和电流平行时:F=0 例题3: 地球是个大磁体,在赤道上,地磁场可以看成沿南北方向的匀强磁场。如果赤道某处的磁感应强度在小为0.5×10-4T,在赤道上有一根东西方向的直导线,长20m,载有流向从东往西的电流30A。地磁场对这根导线的作用力有多大?方向如何?

解:

F=BIL=0.5×10-4×30×20 N=3.0×10-2 N 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导线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垂直指向地面。

2、会动的线圈

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会朝一个方向运动,如果把导线弯成矩形线圈,放入磁场后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多媒体课件演示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

3、揭开电动机旋转的奥秘

在磁场中,线圈的转动超过半周后就会反方向转动,不能沿一个方向持续转下去。生活、生产中需要的往往是线圈连续不断的转动。如何才能使线圈不间断地旋转下去呢? 在线圈平面转到与磁场方向垂直的位置时,换向器的每个半环互换连接的电刷,使电流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了线圈的持续转动。

多媒体课件演示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4、本节要点回顾:

1、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这种通电导线的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称为安培力。

2、左手定则:伸开左手,四指与拇指在同一平面内并相互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拇指的方向就是安培力的方向。

3、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的大小等于电流、磁感应强度和导线长度的乘积。

5、作业 P119 3、5

篇7:公开课环境描写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 有些人一直对公开课持怀疑态度, 甚至于对公开课深恶痛绝的。他们认为, 公开课就是“造假课”:从教学对象看, 执教者多选择整体素质较高的班级, 选择班级中发言较积极的同学;从教学内容看, 执教者多选择较浅显的内容;从教学设计看, 执教者必定反复推敲所有的问题;从教学手段看, 执教者多采用能助长热烈气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他们认为, 公开课违背了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先准备的基本规律, 违背了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规律。

确实, 在当前的公开课中, 存在着许许多多让教师两难的问题:作为教师, 造假不是我们的本意;但为了公开课的效果, 有些事又不得不有所选择。最后导致的结果是, 很多教师不想上公开课, 甚至怕上公开课。

其实, 任何一项事物的存在, 都有它的两面性。尽管公开课有这样那样的种种弊端, 但它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想结合自身实际, 谈谈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科教学研究中的促进作用。

一、公开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征途中, 专家们从医生、律师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得出这样的观点: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最佳方法就是通过案例研究, 或称之为课例研究。正像病例研究是名医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样, 课例研究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载体。而公开课, 就是课例研究的最佳对象。

首先, 公开课一般都是一个集体的智慧结晶。上一节公开课之前, 首先是集体备课。执教教师作为一个个体, 即使再优秀, 他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而集体就可以群策群力。我们可以这样说:一节公开课就是一次集体智慧的结晶。还记得九年前刚踏入学校不久的我, 是怎样在其他同事的帮助下,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讨论, 备好教师生涯的第一节公开课。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 我们丰富、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更加重要的是, 这个精心雕琢的过程, 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集中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 包括之后的听课和评课。同时, 在同伴的协助和专业引领指导下, 我们更容易发现自己在课堂、在教学中的得与失, 这与自己一个人摸索相比, 当然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个人感受特别深刻的是一次随堂课后的评课。那时, 我刚毕业没多久, 来听课的是教师进修学校的几个教师, 由于事先毫不知情, 再加上那天上的刚好是一堂校内练习课, 备课又比较随意, 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紧张, 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评课的二十几分钟对我来说, 比一个世纪还要难熬。尽管知道自己这堂课上砸了, 但听着评课教师的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我还是为自己稚嫩的设计、肤浅的教学而深深汗颜。从那次起我意识到, 教师没有理由轻视任何一次课堂教学, 因为对学生来说, 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在他们的成长中烙下痕迹。

其次, 一节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好几次的课堂教学,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试教”。同样的一个教案, 面对不同学生甚至受到不同场地、气候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时, 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而在这许许多多次、有所区别的课堂中, 执教教师的体验会不断丰富, 对于什么是“教无定法”一定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一次次成功的或者是失败的试教, 执教教师从中知道了什么是有效的, 什么是无效的, 而什么又是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

“所有名师都是在课堂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可以说, 公开课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是教学名师成长不可缺少的磨炼。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成长经历或许就是这个观点的最佳见证人。她曾说:“上公开课, 就像家中来客必定要洒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 其中有准备的紧张, 更有展示的兴奋。这就像过日子, 如果没有客人, 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 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 使得我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在这段话里, 窦桂梅风趣地将上课比作居家过日子, 而公开课则是来客人的日子。正是不同的“客人”一次次的来访, 造就了她那精练的课堂艺术。

二、公开课, 促进学科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为什么不少一线教师对公开课特别是名师、名家的公开课趋之若鹜?那是因为, 被推出来的公开课一般都被认为是好课, 通过公开课的观摩, 教师可以看出教改探索的成果, 感悟素质教育的精神, 领略名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等。

首先, 公开课是名师展示才情的舞台。塞妮亚说过这样的话:“教师不是演员, 但教师同演员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而且他们都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任。”在名师的课堂中, 咱们除了欣赏他们精彩的教学设计之外, 难道不曾被他们的才情、风度所折服吗?在小学语文界, 支玉恒的风趣幽默、王崧舟的澎湃激情、窦桂梅的洗练有力, 都给了听课教师以美的享受。

其次, 公开课是教学理论的活标本, 是教学改革的旗帜。每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从提出到实践, 它的途径就是公开课。观摩公开课和实践都非常重要, 再通过反思、对比等, 能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现在, 我深刻认识到, 学习经典和前沿的教育理论, 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 而且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样, 我们在实践中就“有法可依”, 反思时就“有理有据”。

在学校给我们提供的这片沃土上, 我心驰骋;在实施公开课的这片蓝天下, 我心飞翔。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苦, 但收获多多。

一个教师如果不经过公开课的磨砺, 是不可能快速成长的。公开课之于青年教师, 好比磨刀石, 它会使你快速地磨出锋利的“宝剑”;好比镜子, 它会照见自己的不足, 使你更趋于成熟。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 公开课, 是教师们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篇8:公开课环境描写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提升;高等教育;教学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712.4

公开课是指在公开场合授课,设开放课堂,让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家长等进入课堂听课。公开课是一个有规模、有组织、有准备的课堂,是教研课堂的首选方案,也是评价业务能力的硬指标。作为一种教研方式,公开课不仅可以探究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些人认为公开课是我国中小学固有的,在大学不需要采用该种方式,然而恰好相反,在当前高校中,尤其是高等教育教学中,开展教学公开课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学公开课的作用

教学公开课是教师对教学进行研究与实验的载体,是一项最典型、最基本、最常见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是教研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观摩及交流的组织活动。一堂成功的教学公开课应能够清晰的体现出课程理念,同时对课程的进行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学公开课在对青年教师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学公开课还具备着以下几个方面上的意义:

1.1 促进教学双方的进步

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教学公开课应当是一堂具有教育性质的课程,能让教学双方在课程中有实在的知识收获以及对于生活的体会。教学公开课不是一堂娱乐化的、热热闹闹的集会,应该是一堂有深度、有思想、有启示的课堂;是真实而不刻板的,有亲切感,真实性,有能让人观摩、学习并且运用的价值。

1.2 推动教师走向成熟

每一堂公开课都是教师们精心设计的体现。教师们通过互相展示其教育理论,吸取各自其中的精华点并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各种行为,不断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课堂的教学日益进步。“当教师们摩顶放踵地打造精品公开课程时,教学公开课也毋庸置疑地锻造着教师”。正是由于教学公开课有异于日常教学课程,它要求执教者能展示出自己最高的教学水准,能对日常的教育教学有所示范与启示作用,那么教学公开课应是日常教育教学的一种极致的表现。

1.3形成高效性课堂教学思路

公开课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课堂,而是一个有利于探讨课堂教学策略的渠道之一,其主要目标是探究课堂的有效性,并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听一节公开课之前要有自己对该课的教学思路及课堂设计,对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挖掘,充满学习热情地期待这节公开课。在公开课上,教师应当寻找该堂课的设计思路与自己的异同,并对此进行分析、总结,课后针对本节课与其他最终其他教师进行探讨,最终可以达成共识,寻求出一个高效性的课堂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契机。

1.4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公开课的演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公开课不仅仅能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提供宝贵的参考教学资源,同时也是开展同类专业引领、教育教学反思的珍贵素材。教学公开课与日常课程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将课堂开放,邀请领导、同事等在课堂中进行听课,完全公开透明自己的教学内容,在领导和同事对课堂进行评价剖析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听课者和上课者的认知水平。它是一种探究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学水平与效率的教学形式,也是教师们展现自己教学水准及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的重要平台,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方法。

1.5 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

并不是每位教师上学时都有进入名校的机会,也不是每个人接触到的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通过开展教学公开课,打破了往常高校间的知识隔阂,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师们之间的共享,同时也推动了全球内高校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课堂中也渐渐地出现了高科技手段,尤其是视频公开课的出现,更是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成本,提升了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了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开放性是视频公开课的基本特征,这种“广义”的开放不仅仅是时空的开放性,更加体现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并且还能以一定的途径获得公开课的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是国家开放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必经之路。

2.教学公开课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启示

2.1 社会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由政府部门主导投资的,而这种投资方式不但增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还使得社会资本的进入难度大大增加。虽然高校部门仍是视频公开课的发起主体,但在国外已有不少社会机构参与进了视频网络公开课的建设,而这一发展走势将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

2.2 普及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公开课得以被传播及认可,同时也使得那些应各种原因不便出行的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优质的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得以在更广阔的区域内传播。而随着公开课的传播,高等教育教学将变得越来越普及。

2.3 多样化

改革开放后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发生改变。人才的培养也才能够原来的单一变得多样。经济的发展推动这教育结构的改变。而网络公开课在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公平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使得高校的管理更加合理恰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教学公開课是教师成长路途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学公开课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公开课的性质差异,所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时刻为社会提供着新鲜的血液以此来保证社会的活力,教育工作是光荣而又重要的。教师的天职是把每一堂课上好,而教学的最基本的步骤是“怎么教”以及“教什么”,每一节课程中追求的应当是教而实,学而有实。而教学公开课能对如今的高等教育教学形成一个标杆,起到示范以及引导的功效,在观摩学习这些教学公开课程中,教师们将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师职业素养,向着合格的教师迈着坚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庆欣.浅谈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学公开课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4,(1):152.

[2]李陈岚.浅谈网络公开课与高等教育发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3):145.

篇9:例谈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渲染氛围

人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 就能把人写活, 而事情的发生也是在一定背景下才更为生动,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感情。作家往往用生动准确自然环境描写, 来创造特定氛围, 为叙事抒情服务。

如2009年全国卷《彩色的荒漠》中有一段关于胡杨的描写

“河的两岸, 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 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 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 茂密的树林, 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 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 有的如石雕, 有的如铜雕。虽然, 它们也许已经死去, 年复一年的风沙, 折断了树枝, 剥开了树皮, 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 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

这是作者在前往塔中油田路上, 看到生长在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树。夏去秋来, 河水已失去了夏日的汹涌变得平静细瘦。我们可以想象, 此时胡杨, 因缺少了水的滋养, 再加上风沙的肆虐, 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作者展现给我们的则是, “独立的树木, 有的如石雕, 有的如铜铸”“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 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作者为什要这样刻画胡杨树, 为什么要突出胡杨不屈的形象。目的就是要烘托一种于困难环境中不畏惧不退缩, 积极、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铺垫情节

铺垫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 它的好处是使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 其中用描写自然环境为后文情节做铺垫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 因为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 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如2009全国卷《彩色的荒漠》

“在我们的视野里, 地平线的远处, 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 像是一方棋盘, 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 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这是作者坐在车上驶向油田时看到的戈壁景象, “无遮无拦的穹隆”“开阔的戈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 戈壁滩的空旷、单调、恶劣, 在寥寥无几的笔墨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我们的石油工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工作, 为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作者借描绘这段自然环写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做对比, 更为下文对石油工人的高尚精神歌颂做铺垫

再如2010江苏卷《溜索》

在“我”得知要过怒江溜索时, 心已捏紧, 而下马来到岸边亲眼目睹后, “我”是倒抽气、腿肚抖。“我”看到的是: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 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 深远似涓涓细流, 隐隐喧声腾上来, 一派森气。俯望怒江”

这一段景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 突出了怒江峡谷气势的险峻、骇人。就是这样震慑人心的怒江溜索在驼队汉子们面前已是家常便饭, 处之泰然。所以开篇的环境描写极力突出怒江溜索的艰险, 是为下文驼队汉子溜索的从容无畏做铺垫的。

三、凸显人物性格

景与情往往有着难以割舍的密切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家经常把人的情感融注于自然景物之中, 从而营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借此委婉含蓄的展现人物性格或预示人物命运。

如2008年浙江卷《乌米》, 文中两处写到乌米的居住环境:

“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 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 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 土屋顶上长着青草, 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 屋门正对着大海。”

……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 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 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 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 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作者两次写乌米居住的环境, 一次是远观, 半坍塌的土屋, 周围则是原始、自然的草草树树, 第二次近看, 看的是居住在乌米脚下山坡上的人民生活。马具声、人们的喧闹声, 而乌米居住的山顶则是一片宁静, 结合两次环境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主人公乌米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暗示她失去丈夫与儿子后凄凉不幸的人生。

四、深化作品主题

优秀的作家, 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 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 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2010年上海秋季卷《天目山》

本文多次写到雾, 在登山观景过程中多出穿插了对大雾的描写, 大雾遮掩了天目山的远山近树, 母亲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大雾“洇湿了母亲的头发”, 这几处是实写山中大雾。文章结尾部分写到:“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 “山林寂静, 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 没有回声。”此处大雾就别有一层的深意了:象征磨灭、淡化革命先烈精神的历史因素。掩卷深思, 原来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先烈的怀念祭奠与崇敬之情, 更想说的是半个世纪之后, 由于种种历史的、现实的因素我们已经淡忘了先烈的理想追求。所以对雾的描写自然而然的深化了文章主题。

篇10: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例谈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典型的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渲染氛围、展示时代背景及深化主题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并能够提高读写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般说来,小说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作用。

一、渲染气氛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开头的环境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又如该文结尾一段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迭迭”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所有这些文字,都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二、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如高尔基的《母亲》中有段描写:“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显示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言,从小说标题可看出,对风雪的描写,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又如《荷花淀》中对荷花淀正午风光的那段描写:“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文字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而且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不仅如此,对荷花的形象传神、充满寓意的描写,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一一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四、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写刑场的文字:“沉默、寂静。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下流动的丁冬声,听得见不远处狗子们为争吃死尸的咆哮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黎明前的黑夜,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咆哮声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而冰下流水的丁冬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的到来。这使人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至于小说结尾写“春天,来到了五龙河两岸。南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山野见一片嫩绿”,则更是把自然的春天和社会的春天揉为一体了。这两例都是以自然环境来暗示社会环境的典型。

五、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篇11:公开课环境描写的作用

《药》的开头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特征:阴暗、凄清, 还有几分恐怖。一方面暗示了时代特征, 另一方面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结尾坟场荒凉、死寂的景象, 造成一种悲凉氛围, 烘托出革命者死后的寂寞凄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正下得紧”被鲁迅称赞为写得是最富神韵。那密布的彤云、怒吼的北风、飞扬的大雪, 还有那破败的草料场, 倒塌的茅屋以及搅天风雪带来的彻骨严寒, 渲染了一派悲凉的氛围, 烘托出末路英雄林冲的险恶处境与悲惨命运。草料场火起, 那熊熊的烈焰, 毕毕剥剥的爆响, 点燃了林冲的反抗怒火。林冲终于走完了他人生中这段艰难的历程, 和他依附的统治阶段彻底决裂, 走上了起义反抗的道路, 而草料场那冲天的火光把这一英雄形象烘托得熠熠生辉。

2、通过自然环境描写, 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预示了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祝福》开头浓重的祝福气氛, 而且“年年如此, 家家如此, 今年自然有也如此”。这就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 阶级关系依旧, 风俗习惯依旧, 人们的思想依旧。这样, 通过环境描写, 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茶馆》第二幕幕后部分的环境描写, 交代了王利发的茶馆虽进行了改革情况, 但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先后相继关了门的背景, 暗示了王利发改革的“裕泰”茶馆也必将遭到倒闭的厄运。

3、通过自然环境描写, 推动情节的发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 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为雪大天寒, 林冲才去沽酒, 才会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风大雪紧, 草厅才被摇振、压倒, 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然后就又暗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 促使林冲杀敌复仇, 在性格上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祝福》中祥林嫂在鲁家的祝福中主要是干祝福中的杂活, 后来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祝福活计的告诫下, 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她推动了生存的权力。为了求得这点权力, 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以求赎罪, 但鲁四老爷“你放着吧, 祥林嫂!”的一声断喝, 就粉碎了她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她的一切挣扎与希望就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 鲁四爷在祝福的时刻, 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淫威, 把祥林嫂一步步逼向死亡之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4、通过自然景物描写, 展示人物生活。

《祝福》中鲁四老爷房里, 陈抟老祖一个“寿”字显示了他期求自寿而不管穷人死活的冷酷:“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的上联已经脱落卷起, 暗示出书房主人是个不要品节, 没有“德性”的反动家伙;而挂在墙上的下联“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的标榜, 和他一见侄子就“大骂起新党”, 说祥林嫂的死“不早不迟”, 偏要在这时, 足见是一个谬种的愤愤不平, 恰成鲜明对照, 有力讽刺了他的不学无术, 《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则是他封建卫道士的真实写照。总之, 书房的陈腐、残缺、散乱的陈设, 集中地展示了鲁四爷思想性格的腐朽与反动, 思想政治上的顽固与保守, 生活上的自私与伪善, 是他思想性格的生动体现, 是他思想性格展示的外延。

5、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对比, 景物之间的强烈反差, 揭示主题思想。

上一篇:暑期秘书助理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下一篇:西坪村小学安全隐患问题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