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环境的名家散文

2024-04-15

描写环境的名家散文(精选6篇)

篇1:描写环境的名家散文

坐车回家的时候已经傍晚时分,刚好路过一个农贸市场,我忽然想起来要修鞋了,就去找上次认识的那个老鞋匠。

这个市场离我住的地方不远,是附近比较大的综合农贸市场,里面有一半是卖蔬菜的,有一半是卖饮食的,周围一圈是卖米卖面卖油的、卖水果的、以及卖调料的,市场中间大棚下面支着一个缝纫机和一个裁缝桌,上面堆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料和半成品,女老板麻利地在裁缝桌和缝纫机之间忙活着,不时传来缝纫机“嗒嗒嗒”有节奏的响声。裁缝摊旁边是一行修鞋的鞋摊,市场的大棚很高,每个通道的顶棚只有中间一行稀疏的灯散发出昏暗的灯光,也许大棚太高了,大棚的灯光照到鞋摊上就没有力量了,好在每个小贩每个摊位都有自己的灯。几个鞋摊上空都是一根简易的电线拉过来一个普通的灯泡,低矮的水泥墩子上面放满了修鞋的材料,水泥墩子这一边摆放着几个长条的矮凳,那一边是修鞋的师傅和修鞋的机器。我又见到了那个修鞋的老师傅,老人戴着一副老花镜,瘦消的身材显得有些单薄,清瘦的脸庞上面是岁月留下的风霜,一双布满老茧的手非常地粗糙。我在老人面前坐了下来。我的鞋子后跟都磨平了,我说我要订个鞋掌,老人往上推了推眼镜,把鞋拿过去看看说叫我等一会,然后继续缝他手里的皮包,这个皮包显然是旁边凳子上坐的那个女人的。老人旁边的鞋摊没有人,也许鞋匠师傅是吃饭去了吧。紧挨裁缝摊的修鞋摊是一个中年女人,我的目光刚好和那个女鞋匠的目光相遇,她善意地朝我点了一下头打招呼,现在那个女鞋匠跟前没有人光顾,也许她希望我过去找她修鞋呢!但是我还是坐在这个老人跟前耐心地等着,因为我感觉老人都不太容易,出来挣点钱就更辛苦了。

记得去年我有几个皮带扣都坏了,皮带是牌子的皮带扣也基本上是新的扔掉就有点舍不得,因为我知道修鞋的师傅一般除了修鞋,还修雨伞、皮带等一些小东西的。但是找了几个地方的鞋匠师傅都修不了,最后终于在这里找到了这个老师傅,老人一看说没问题,他修过好多皮带扣的。果然我拿去的几个皮带扣经过老师傅敲敲打打一会儿都修好了,从此我对这个老人就刮目相看,没想到同样的职业技艺竟有这么大的差别,我感叹修鞋这个普通的行业竟然也有这么多的学问,虽然都是一些小窍门,但是老师傅的手艺还是使我佩服之至,我不由和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告诉我他有一儿一女,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四川上大学,他的妻子在西安做保姆补贴家用,他就靠这个补鞋摊给儿子挣学费呢。

不过今年我觉得老人突然一下子老了。老了不是因为花白的头发,也不是因为佝偻的身躯,而是老人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按理来说,老人常年修鞋,老人的手长满茧子并不稀奇,只是他在做活的时候不停地微微颤抖,由于颤抖,一切都变得艰难起来,不管是在针管里穿线,还是拿着剪刀剪一块皮子,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在鞋底上钉钉子的时候,捏着钉子的手好不容易和鞋底对齐,忽然又划了下来,一枚小小的钉子,从老人的手中反复几次滑落在了地上。我赶紧拾起了钉子,对师傅说:“要不我来扶着钉子,你来钉”,没想到老人说:“你捏着钉子砸着了你的手怎么办,还是我来吧。”我看老人执意要自己做,没有办法只好把钉子交给了老人。我问老人今年多大年纪了,老人说61了,我又问老人手抖的原因,老人只是说一紧张就有点抖。虽然老人的年纪不算大,但是我还是很担心,我知道这一种病症是血虚生风,身体虚弱的表现,现代医学好像叫做帕金森综合症,一般年龄大的老人常常会得这个病,虽然无关人的寿命,但是对人影响很大的。看着老人颤抖的双手我就想起了我的二爷,不过二爷的症状似乎更严重一些,二爷吃饭端不了碗,拿筷子也很成问题,把饭菜撒到桌子上是经常的事。但是二爷已经马上80岁了,而这个老人的年龄却不算大,而且他仍然是家里的顶梁柱。

我的鞋终于修好了,看着密密麻麻的针脚,平展的鞋底,我非常感动,再穿上试试,也非常舒适,老人做的活仍然特别棒,只是现在一样的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一个靠手艺糊口的人突然手脚不灵了,我感觉心里很伤心。

每天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路,修鞋就自然成了一种职业,每次看到市场上修鞋的师傅,搂着别人穿得脏兮兮的鞋子缝补的时候,我都会由心底里生起一种崇敬,尤其是对这样的老人。

篇2:描写环境的名家散文

松杉竞生。乔灌咸长。荆棘丛集。低层杂草繁密。阴翳处蕨类葳蕤,卧倒的枯树上覆盖着苔藓,又有小树从苔藓中探出新苗。巨蟒似的绞杀植物盘绕于树干。大蚜趴伏在校杈上吸吮汁液。野雉在林梢飞翔。猴子在树冠摘果。孔雀在泉边开屏。野蜂在花丛中采蜜。蚁群在腐殖层上蠕动。这里蚊蚋成阵。蚂蚱跳跃。长虫在拥挤的空间里扭曲穿行。林间流泻着婉丽的鸟鸣。更有山溪潺潺,叶丛滴翠。幽暗的草丛中,兰花放出馨香,海芋叶旁,龙舌兰伸出锐利的绿剑。开放红白花朵的茑萝,在枯枝上攀援盘旋。阔叶下的蛛网上缀着露珠。蜗牛驮着贝壳在湿地上爬行。远处林边大象甩动长鼻,悠然踱步。

层林之上,鹞鹰在蓝天里滑翔,用它那对犀利的眼睛,窥伺着下界的猎物。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惊骇于万千动植物形体结构是那么完美:随便一茎小草,一朵鲜花,一颗果实,一株树木,一只飞鸟,一头走兽,它们的躯体组织,它们的色泽、形态,是那么气韵生动,血脉通畅,和环境之间显得和谐无间,浑然天成。啊,那是竞争、完善,才能达到目前这种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的状态!和自然界生物的完美结构相比,人间一切科技、文艺作品,都相形见绌。万千物种在这里多层次、高密度地孳生、繁衍、更新、斗争。

岁岁年年,世世代代,永不停息。物竞天择,各司其职。相克相生,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如果上帝偏爱某一物种,要求纯粹、划一,这无异于毁灭某一物种自身。在这里,同一就是同灭,差异才能互补,共生方能共荣。如果它们分离,许多物种将因失去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生存条件而死亡。它们只有集结、混生在一起,才能生机蓬勃,旺盛葱茏,荒蛮野性。在这里,每一瞬间,都在发生亿万次的新陈代谢。腐烂与新生、繁荣与枯萎,都在这生命的大舞台上演替。这里有最美妙的天籁,这里有最丰富的色彩,这里有最生动的形象。而当暴风袭来,林海枝舞叶涌,俯仰起伏,万千树干就是万千根摇曳的琴弦,弹奏出惊心动魄的交响乐;云雾涌来,一切淹没在白茫茫的浪涛之下,变成一片摇摆晃动的海底森林;但当热带雨倾泻过后,太阳重又照耀,亿万叶片上的水珠,闪烁出亿万颗晶亮的星星,炫人眼目。

篇3:《祝福》中的社会环境描写

在教授《祝福》时自己加以探讨深究,总结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法,以飨读者:

要分析社会环境就离不开分析人物生活的环境(即人文环境),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特定的环境里,它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印下了她短暂一生的足迹。

开头写鲁镇“祝福”

文章开头写到“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时“鲁镇天空中也显示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此时的鲁镇笼罩在“祝福”的喜庆热烈的氛围中,人们高兴的祭祖祭灶,表面看来是一种风俗习惯,实则是在搞封建迷信,也就是统治者所谓的“神权”,是封建社会套在妇女身上的四大绳索之一,是鲁四老爷欺压祥林嫂的权力之一,也是所受悲惨命运之一。

接着写鲁四老爷大骂新党“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因为他所骂的是康有为。”鲁四老爷之所以大骂新党,是因他是守旧势力的代表和自觉的维护者,他抱着封建僵尸不放,誓死效忠封建统治,对革命极端仇视。他是守旧、封建、闭塞的代表,归根到底他的表现都是封建思想在作怪。

接下来写“祝福”开始后的女人们“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辛苦劳作的是女人,颐指气使的是男人,拜神求福的也是男人,这是典型的男尊妇卑,典型的封建伦理作怪,是它成为镇压妇女的罪魁祸首,也是它逼的祥林嫂走投无路,文章又写到“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仔细揣味这三个“如此”,让人顿生寒意,表面看是写鲁镇年年喜庆祝福的的热烈,实则是写鲁镇没有丝毫的变化:中国农村状况如旧,阶级关系如旧,风俗习惯如旧,人们的思想意识如旧,生活依旧贫困,人民依旧愚昧,思想依旧迷信,女人依旧卑下,总之,一切如旧,这和辛亥革命前没什么两样,革命,革命,革的什么命,封建势力依旧,人民的精神依面貌依旧,总之一句“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它未能推翻压在人们思想的沉疴,只不过换汤不换药罢了。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统治依旧。

中间写鲁家祝福

先写祥林嫂来到鲁家“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满足了笑了白胖了,而我的心却酸了流血了:多么低的要求,只要有口饭吃,有个窝地,当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心满意足;多么低的愿望,只要有工可做,食物不论,力气不惜。这么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这样的好人也不被社会所容,最后被逼的走投无路,在热烈的祝福声中凄惶地死去,天理何在,公理何在。

再写鲁四老爷两次骂“可恶!然而……”。第一次“可恶”指祥林嫂婆婆抢的举动,给鲁四老爷带来了麻烦;“然而”指她私自出逃,为礼教所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这说明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第二次“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她先荐后合伙抢劫祥林嫂,闹的沸反盈天,有损鲁四老爷家的体面;“然而”是指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接着写三个“祥林嫂,你放着罢”,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的最为强烈,鲁四老爷不准“伤风败俗”的祥林嫂沾手———失去了祝福的权力,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听到的仍然是“祥林嫂,你放着罢”———这一句断喝,就粉碎了她身前免于侮辱,身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

再写祥林嫂一次“捐门槛”,走投无路的祥林嫂为了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倾其所有捐门槛,希望死后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更希望死后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反抗的结果不是跳出“苦海”,就是进了“狼窝”,或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反抗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还写了一群“善良”的帮凶:“我”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同情祥林嫂,但软弱无能,无力帮助祥林嫂解脱,我模棱两可的回话,让祥林嫂仅存的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最后孤寂死去;柳妈同样是一个帮凶,她也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打皱”,眼睛已经干枯,还要给地主帮工,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对祥林嫂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讲阴司的故事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想置她于死地,结果适得其反。她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但她以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脱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却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一群听故事的闲人,她们毫无恶意,但他们毫无同情心,对身在绝境的祥林嫂不仅不同情,而且是逗乐取笑,拿她寻开心,祥林嫂的反复念叨,本想唤起别人的同情,换几句安慰的话,达到苦愁的释放,寻求心灵的慰藉,哪知没寻到一丝的安慰,却受到一致的嘲笑,众人的嘲笑使她更加孤寂,更加难排谴丧夫失子的悲痛。所有的不幸都找上了祥林嫂,所有的人都冷落她嘲弄她,试想想她还能怎么办!

鲁家的祝福更集中体现了封建迷信活动、封建宗法思想、反动理学观念,正是这些的联合摧杀,最后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结尾再写鲁镇祝福

文章结尾写到“我给爆竹惊醒,看见灯火光,听到鞭炮响,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气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一边是热烈、浓重的祝福,一边却是祥林嫂悲惨、凄凉地在雪地中死去,这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结尾以虚写实,以乐写悲,愈是繁闹,愈是反衬祥林嫂命运的悲苦,可谓精釆至极。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

篇4:名家笔下的外貌描写技法例谈

一、工笔描绘法

工笔描绘指精雕细刻、细致入微地描摹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它犹如电影中的人物特写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

如鲁迅小说《故乡》中:“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话着意描写了人物灰黄的脸色,深深的皱纹,红肿的眼睛,破毡帽,极薄的棉衣,粗糙的手,通过与少年闰土的比对,把一个苍老、迟钝、麻木、木讷的中年闰土塑造得活灵活现。

二、局部特写法

描写人物外貌时,截取人物最有特性的部分加以集中渲染,以便通过这个“特写镜头”,取得突出和强调的效果。

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镜头对准唐小姐的脸及眼睛,进行局部特写,再加自然而奇特的比喻联想,使唐小姐超凡脱俗、婀娜多姿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简笔勾勒法

又称“白描法”,即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活生生的形象,其文字质朴、平实、凝练。

如鲁迅小说《故乡》中:“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作者描写杨二嫂,只用粗疏的简笔勾勒其容貌、服饰、姿态,加上“圆规”的比喻,使一个泼辣、放纵、凶悍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眼前,虽寥寥几笔,却神情毕肖。

四、漫画夸张法

以夸张的手法、挪揄的口吻,抓住人物外貌中最能反映其性格特征的关键部位去着力描摹,造成鲜明活跳的视觉形象,数语传神,幽默诙谐。

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这段文字,作者没有全面地去写阿Q头上的几处癞疮疤,而用漫画笔法,带有一点夸张式地去勾勒,写他不准人家揭他的癞疮疤的举止,烘染出阿Q凌弱怕强、泼皮耍赖、奴性十足、自欺自骗以求自慰的性格特点。

五、侧面衬托法

描写人物可从正面对人物刻画,也可把镜头移开对准其他人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此法含蓄隽永,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如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中对玛格丽特美貌的描写:“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篇5:描写夏天的名家散文

我想,如果坐在飞机上俯瞰成都平原,在那苍苍茫茫、青绿万顷的麦浪或秋波中,有一颗浮动着的晶莹耀眼的明珠,——如果在荷花盛开的时节,则是一块璀璨的红宝石,光彩夺目;又好象是谁在光滑如玉的青绿缎面上精工绣成的一朵连枝带叶、和烟邑露的鲜花,那便是新都桂湖。

桂湖在成都平原上,虽然静静地处于一隅,却也有着掩不住的光辉。“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桂湖更有着一缕要你心领神会的清光。这清光来自一位四百年前“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明代中叶的学者杨升庵。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能对封建皇帝不阿附,坚忍不拔而又博学多才的伟大文人。我们领会了他的风骨、气节之美,才更加心领神会于同波光云影、同三秋桂子、六月荷花的农香艳色相融台的这一缕清光,更加领略到桂湖的情意。你会情不自禁地反复吟咏:

湖风向客清,

湖月照人明。

别离俱有忆,

风月重含情。

——杨升庵《桂湖曲送胡孝思》

但是,解放前的许多年,湖月湖风,被一些附庸风雅的剥削阶级和无聊文人弄得乌烟瘴气;就是聊以作为点缀品的杨升庵的一座木雕像,在濒临解放时期,也被人挖掉了眼珠,扯落了胡须,割破了抱柏,斫伤了双手,不仅现出了满身狼狈相,而且变成了有眼无珠、有臂无手的盲学士和折肢人。真是生不容于时,死也不容于世,直到了有恨难写、无泪可挥的地步了!至于桂湖上的楼台亭阁,也不仅被蛛丝罩满,为鼠雀占领,并且大部分都成为危险建筑物,只要你稍一不慎,就有自行失足落水的可能。好些房屋都是颓垣败壁,褴褛不堪。也许有人说,草木无情,从前的荷花总同现在的一样好吧?不,草木就是有情。一些豪强者及其大小爪牙们,虐及草木,湖水从不疏浚,荷花任意糟蹋,竭泽取藕,殃及湖鱼;致使湖上风光一年不如一年,这并不是偶然的事情。桂树摧为薪,日见凋残,而它的新枝,也从没有得到培植,致使桂湖上的百年丹桂,好象许多个百岁以上的老人,在秋风萧瑟之中,虽然也幽香四溢,但是瞻望未来,大有后继无人之感,不胜其慨叹了!

解放以后,湖上风月,才归人民管领。十一年内,桂湖曾大翻修两次,小修缮多次,新栽培的`桂树达3000多株。桂湖在党和人民的妙手抚摩之下,才从昏沉的噩梦中醒来,得到了回春再造。

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重整桂湖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海除瑕秽,使它回真返本。“杨柳楼台”,是湖上的一处好景致,它左对“交加亭”,右揖“小锦江”,在丝丝垂柳的掩映之中,遥望湖心的点点风荷,使人悠然意远。但在当时却把这一座楼台变成了餐馆,供有闲阶级的享受。于是疱有肥肉,座多杂宾;葱蒜鱼腥之气冲走了荷桂的芳馨,呼么喝六之声吓杀了蝉鸟的清唱;酒肉狼藉,便雕栏画壁也为之污腻。现在撤除了餐馆,让杨柳楼台,名副其实,春风飘拂,双燕归来,吸引着远近的游人。

为了更好地保持特色,使桂湖具有完整风格的美,还打算把很早前湖上修的两座砖桶子楼房拆除。这两座楼房与湖上的其他民族形式的建筑物不相伦类,破坏了桂湖固有的、完整的风格,这好比一件雨过天青缎面袍子上,贴了两块呢绒补钉一样,看起来是不顺眼的。至于新添的建筑,一亭,一楼,一桥,都注意到风格的统一和色彩的调和。如象“杭秋”侧面城墙上的那一个水洞子,过去是空空洞洞,仅有一门。现在在洞子上面增添了一个长方形的房子,全用木材作成,南北两道敞开的楼栏,东西是稀疏的窗棂,地板出人意外地玲珑剔透,可以下见清泉。你说它是亭子,可以;是走廊,也可以;说它是桥,也未尝不可。它是因地制宜,集中了亭、廊、桥三者的优点而创造出的特殊结构。同时它也因景着色,在城墙上下的万绿丛中,把这个建筑物涂成了一色朱红,越更显得俏丽。

说到桂湖的建筑,素以小巧玲路著称。“交加亭”、“杭秋”舫的精致优美,这是游人所容易发现的。其他许多地方,只要你稍为留心,都可以看出其间有着一定的“奥秘”。我走到“绿漪亭”前,过了石板桥,到这座六方形的亭子内小憩。过桥上岸,才发现这个石板桥在极其平凡之中自有其不平凡之处。它是用宽约一公尺、长约一公尺半的石板三块半接凑而成的。如果从亭四笔直地铺上岸来,只消三块石板就够了,但那桥和亭的形状就很像一个小孩子玩的“巴郎鼓”,而且是头大尾巴短的“巴郎鼓”,未免太不好看了。现在多用了半块石板,便觉得屈曲有致。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原建筑者的匠心。这是从极小之处谈的。如果就桂湖的整个布局而言,我虽然对于亭园设计是一无所知,但也感觉得这一个面积为六七十亩并不算太大的桂湖公园,它最主要的优点是不会使你一眼望穿,一览无余。“一花一世界”,一处亭台就是一重境界。它们或西湖迎月(如“小锦江”),或横百湖心(如“飞虹桥”“枕碧亭”一带),或亭桥映带(如“飞虹桥”与“绿漪事”),或高标独立(如“观稼台”),没有一处雷同。它们之间互相联属但又各成区域,有照应,有陪衬,其形势有向,有背。因此,湖画联营不太大,亭台也不为多,但构成的景象和境界则使你寻绎不尽。如读好书,每读一遍,总给你一些新的启发。但是桂湖的建筑艺术,也只有在今天才得以荷其精英,遗其粗陋,使它更加符合民族形式的特点,呈现出更为丰满、失丽的姿容。

桂湖里,升庵纪念馆的建立是在党的领导同志的鼓励之一下,得到全口各地的支持、协助而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的。杨升庵距离我们的时代虽然不算太远,但是,“独惜升庵真迹荒”,只字片纸的搜集都颇不容易,煞费心思.为了探寻仅有的一幅画得最早的杨升庵的美容(是明代画的,不是现在挂在馆内的那一张),曾经动员了不少的人,经历了多少城乡,辗转请求。虽然现在还没有得到结果,但已有了明确的线索可寻,相信总有一天会把这张遗像寻访出来。又如升庵的墨迹,存在世上的已寥寥无几,四川省博物馆得到了一幅临王羲之草书的真迹,真好象得到连城拱璧一般,郑重地转送了纪念馆。我们展开了这一张条幅,恍若见到了升庵先生的面目。确如林山腴先生三十年前在题辞中所说:“虽绢素黯澹。而离合驰骤,神采奕奕,犹复动人。”关于升庵先生的书籍,几年来也搜得不久开庵著述浩繁,共四百多种,古来罕有其比,但是零落散失很多。现在纪念馆已收藏有七十多种较好的图书。其中有明刻善本若干种,如《李卓吾读升庵集》就是很有参考价值的难得的书。现在在党的领导和启发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方针的深入贯彻中,研究杨升庵著作、思想,批判地继承他留给我们的遗产,巳成为许多人重视的课题。那么,升庵纪念馆从四面八方搜集得来的这些几乎“羽化了”的图书、文物,就将为研究杨升庵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开辟广阔的道路。‘伪公评注好文章”,邓拓同志的这一个心愿就不愁没有人来实现了。

如果说桂湖是一朵鲜花,升庵纪念馆就是它的精蕊;也可以说纪念馆和夏荷秋桂是桂湖的三绝。

我这次重游桂湖,桂花尚未开放,还是荷花当令的初秋时候。一进国门,一股股荷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举目一望,只见稀稀疏疏的几朵红莲,而荷叶甚茂。天色虽不早,天气却很好,满以为可以观赏月景。哪里知道,随着一阵电闪之后,急风骤雨,突然袭来。我坐在“小锦江”楼上,披襟当风。骤雨直下,荷珠乱溅,千万柄荷叶直在狂风里打滚,但是并不仆下。云厚天低,荷叶已失去了绿色;好象米颠戏墨,把一池墨水泼在平湖,顿时变成了满湖墨荷一般……

第二天晚上,云淡天高,准无风雨。我坐在“杭秋”的栏干边。但见一缕月光从云缝中穿出,透过树林,照到升庵纪念馆前,我想到了唐人的诗句:“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渐渐地纤云尽散,光满人间。湖山湖水,被月光映照得一片空明。天上只有几点星星,田田的荷叶上却有着干万颗明星。荷叶荷花,轻轻摇动,好象有人在荷模之间凌波微步,来往穿行。

已是夜深。月光愈更明朗,而荷叶越显得碧绿。走到“聆香阁”前,绿叶丛中,分明亭亭玉立着几朵娇花。月光洒了一层薄薄的银粉在她们的深红的面颊上,并把她们的影子投射到水中,引来了唼喋的游鱼。我仿佛听见有人奏起了乐曲,一湾湖水变成了舞池,荷叶轻展绿裙,荷花移动了步子,幽雅、翩跹的“荷花舞”似平要在晶莹朗澈的月光之下欢乐地演出了。

第三天天气特别好,游人也更多。太阳老早就从白云里钻出来,给全湖染上了一层金黄色。我又来到了“飞虹桥”上,凭栏小立。细看荷叶荷花,有的已经抽败了,有些荷叶焦黄,莲瓣脱落了。本来当令的日子已经不长,“菡萏香销翠叶残”,节序变换,已渐渐地成了眼中景了;可是我们却没有“西风愁起绿波间”的心中情;更没有“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的悲感。时代变了,人们的美感也都变了。对那些从前盘亘在心中的诗句,几乎有了隔世之感。如果不是有意地提起,早已淡焉若忘,它们似乎不会渗透到我们的感情中来了。

近十年内,我曾来过桂湖许多次,其中有两次印象最深。一是在土改期中,正是盛暑天气,满湖荷花繁艳极了。记得曾写过这样的诗:“莲花莲叶信鲜妍,到此浑如别有天。待得新都土改后,更看平地涌金莲。”1959年我又来到这里,这回是为了参观农业丰收,又遇着荷花盛开的时节,又曾写过一首《高阳台》词,其中有几句是:“而今处处金莲涌,倚东风,农业花繁。待邀他,湖上诗人,同赋新篇。”

今天第三度来游。虽然荷花远不如上两次的多,但是我的感受却更鲜明深刻。当前战胜自然灾害,增加粮食生产,已成为每一个劳动人民坚决的意愿。试向“观稼台”上望,数百里绿云如海,把佳湖包裹在中心;桂湖里的万柄绿叶又重重护卫着升庵纪念馆,历史人物,乡邦硕彦,如今放射出了新的耿光。正是在如此壮美的图景之上,几朵荷花又开在一望无涯的碧云深处,秋风摇曳,红日映照,它们开得多么艳丽,多么骄傲,又多么地富有刚健清新的精神。我们的时代前进不已,桂湖的面貌也大异从前,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有着日新又新的变化发展。正是这样,桂湖的荷花既不同于解放以前,也不同于土改时期,它们的缕缕幽香,盈盈艳色,象征了更新的意义,给人以更多更新的美的享受。

“映日荷花别烊红”,杨万里的这一句诗,移用在今天更为合适,它道出了我门眼前的景物的真美所在;它摄住了今天湖上荷花的精神。

再说荷花,过去的人往往把它比为美人或君子,比为意态柔的美人和洁身自好的君子。今天我们眼底的荷花就有所不同。我们感受到的是它的刚劲。它不畏烈日酷暑,急凤暴雨,敢于与天斗争;他常与清风明月为伴,设想很高,但又绝不脱离生长和哺育它的泥土;它有香有色,有莲买、荷梗,可供观赏,可供食用,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它的品格可以比拟敢于同封建王朝执言力争,饱受廷杖而不惧,远遭迁流而不屈,虽在放逐途中还放声高吟“天教奇景换豪吟”的诗句,虽在终身幽絷的境况里,还能博坊风土人清,山川文物,交流民族文化而著作等身的杨升庵先生。它的品格在今天更可以象征各族人民的高尚风格。

映日荷花别样红,你看它红得多么健旺,多么生意盎然,又多么地引人深思和遐想。

篇6:名家描写母亲的散文

前几天,读了台湾著名作家胡适的一篇文章,作者说,母亲为了他,用舌头去舔他的眼病,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深受感动,母亲为了儿女不怕脏、不怕累,没有不能做的事情。

生活中,我的母亲也一样对我关怀备至,在她的关爱、呵护下,在她那深情的目光中,我渐渐的长大、成熟。

上小学时,家离学校较远,所以我就在学校食堂吃午饭,但食堂饭菜不好吃,又没什么营养,妈妈怕我营养不良,便不定期的到学校的食堂里给我送菜。上六年级后,妈妈更是每天接我回家吃饭,路上总有一些坡,妈妈要要用力踏自行车才能翻过去。回到家中,还来不及擦去满头的汗水,又赶着进厨房做饭菜。吃饭时,妈妈总要说,一粒米就是农民伯伯辛苦种粮的一滴汗,一定要十分珍惜。但我却认为,饭中不仅有农民伯伯的汗水,还饱含着妈妈的汗水。每次,我将碗里的饭吃干净,妈妈总是很满意地笑。微笑虽迷人,但眼角的鱼尾纹却更清晰。我突然想用手将那皱褶抚平。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那就是母亲的声音。

小升初前一天的晚上,妈妈怕我睡得不稳,索性和我一起睡。可我怎么也睡不着,妈妈发现后,竟唱起了自编的《摇篮曲》:“小宝贝,快快睡,外面天黑风又吹;小宝贝,快快睡,妈妈唱个摇篮曲……”听着妈妈五音不全的嗓音,我很快就不紧张了,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是啊每个人耳边都有这样一种声音,它能穿过千山万水,到达心中。在你迷惘时,提醒你、给你正确的方向;在你遇到困难时,鼓励你继续前进。

上一篇:中秋节写给领导的祝贺词下一篇:送走迎来感悟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