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医药学会

2024-05-07

世界中医药学会(精选6篇)

篇1:世界中医药学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中联”)成立于2003年9月25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性学术组织。目前有分布在全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的186个团体会员单位。

世界中联的宗旨是增进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医药团体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加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术交流,提高中医药业务水平,积极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进入各国(地区)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推动中医药学与世界各国医药学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世界中联的主要业务范围是:

1、制定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组织标准,推动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健康有序发展;

2、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促进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医药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医药学水平,构建中医药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中医药、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的产品交流;

3、组织开展各类、各级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资格(水平)考试,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

4、开展各类、各级中医药医疗、技能、保健培训,提高中医药医疗、保健人员的业务能力;

5、提高人才交流服务,保障中医药团体的人才需求,促进中医药团体的发展;

6、建立门户网站,开展信息交流,提供咨询服务、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和网上办公;

7、出版发行学术刊物,宣传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等。

世界中联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传播和发展,团结世界各国中医药界同仁,积极努力把世界中联建设成为联系各国和地区中医药团体和从业者的纽带,推动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并逐步成为中医药战略化研究基地,中医药国际标准研究和推广基地,中医药学术、信息、人才、产品交流的基地。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

为增进世界各国(地区)药膳食疗学术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国药膳食疗事业的成果,加快中医药膳食疗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中医药膳食疗进入世界各国卫生保健体系,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4月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政部正式登记注册准予成立(民政登【2008】第1083号)。有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二十多个地区和国家的代表参加该会。现有单位、企业会员100多个,个人会员1800多人,汇集了世界药膳食疗保健方面的顶级专家。她是世界中联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目前世界上药膳食疗养生领域内唯一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性学术团体。

学会的宗旨是:团结世界各国所有从事和热爱药膳养生事业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士和保健食品厂家,加强药膳养生的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开发利用,发展药膳养生事业,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学会的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完善的药膳养生研究、教育、推广、开发和运用体系,提高人类养生保健意识和能力,以此推动健康事业的发展。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谭兴贵: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药膳食疗开发研究所所长,《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社社长、《东方药膳》杂志主编,国际(香港)药膳食疗学会执行会长、湖南药膳食疗研究会会长。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药膳学》,《十一五》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统编教材《中医养生保健研究》。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39部,合著9部,是国内外知名药膳食疗养生专家。

篇2:世界中医药学会

第四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尊敬的专家/学者: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中医药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拟于2010年4月28日—30日在中国成都召开(详细会务信息,请登陆:http:///或http://.cn),非电子文稿请按下述联系地址寄送;⑤征文截稿日期:2010年3月28日(以邮戳日期为准)。

三、其他

经审评录用的论文将收入《第四届国际中医心理学与系统生物信息论丛》,会前由新加坡医药卫生出版社出版。组委会将在会议期间颁发论文证书,参加会议者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四、大会秘书处办公室

联系人:徐全一博士(86-***)黄 玺(86-***)

会务信箱:tcmp2010@yahoo.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成都.金牛区十二桥路37号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遗传心理研究所(邮编:610075)

第四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学术部

2009年8月25日

TCM Psychology Professional Committee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Sichuan Foreign Communication No.47 [2009]

The 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CM Psychology

Notice of Article Submission

August 25, 2009

Dear Sir/Madam: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CM Psychology will be sponsored by the TCM Psychology Professional Committee under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and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and held in Chengdu, China on April 28-30, 2010.Please find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http://.The content of solicit articles for the conference may include the follows: th

I.Content of articles

1.fundamentals, clinical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findings, classic and publication reviews, and developmental topics in TCM psychology;

2.new methods, technologies and achievements in TCM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cluding experimental, interdisciplinar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line-drawing test, genomics studies in the area of TCM psychology;

3.medicinal treatment or non-drug intervention such as acupuncture, tuina and qigong in treating psychological diseases, body-mind illnesses, and spiritual maladies;studies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health, prevention, counseling and herb/formula development in intelligence improvement;the application of TCM psychology, medical psychology in different medical departments such as internal medicine, external medicine, TCM gynecology, and TCM pediatrics;

4.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in sudden traumatic events such as earthquake, and public outbreaks, and post-trauma intervention among people with psychological abnormality

II.Requirements on articles

1.all articles submitted should b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and not yet published, or not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published

2.all articles should contain:(1)the title of the paper, author name, his/her associated organization, post/zip code, abstract, and key word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list of references;(2)the title, brief-introduction, research area, telephone number and email address of the first author and/or corresponding author;

(3)make a note if the article is part of a research program sponsored by any funds;

(4)please email the article to tcmp2010@yahoo.com.cn.Mail the copy to the address2

in section IV of this notice if it’s printed;(5)deadline of the submission: postal stamped date must be on or prior to Mar.15, 2010.III.Others

The article will be published in the collection for “the 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CM Psychology” if accepted.Authors of all accepted articles will receive the notice of the conference, certificate of acceptance and a copy of the thesis collection from the committee of the conference.The participants of the conference will receive national-level continue education credits.The conference will invite experts to evaluate outstanding articles and grant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rices.th

IV.Contact information

Contact person:HUANG Xi(86-***),XU Quan-yi(86-***)

Email:tcmp2010@yahoo.com.cn

Mailing address:

Organizational Committee

The 4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CM Psychology

Shi-Er Qiao Road, Jin-niu District

Chengdu, China

Post Code: 610075

th

Organizational Committee

篇3:世界中医药学会

新范式的整体构架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的临床科研一体化。需要深入的问题首先是如何从临床中来,来什么? 如何到临床中去,去什么? 其次是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基本架构和基本含意。 再者是如何看待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在当前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地位。

1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为中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了几千年,不但疗效肯定,而且具有很多西医所不具备的特色,因此它的生命力无可置疑。 然而作为一门科学,其浓厚的传统性导致有些学者认为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经验的留存而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就连不大赞成这一观点,积极从信息论为中医学发展寻找出路的钟义信教授也认为:“中医学要下大力气学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 来获取准确全面的人体信息,同时要下大力气把数千年积累的经验提炼成为科学论。[3]”传统的东西能够传承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但也因此被打上了厚重的时代烙印,或许这也正是中医学被诟病甚至引起存废之争的原因之一。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这一中医临床研究模式保障了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整体调节诊疗实践得以畅行[1]。 之所以把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范式称为“新范式”,是因为传统模式虽然原本就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但近些年来受现代医学的冲击, 原本适合中医的真实世界被理想世界取代,结果出现了中医优势特色被淡化、传承困难等“反常”[1]。 要变反常为正常,求人不如求己,向传统模式回归是出路之一,只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中医发展的迫切性,传统模式需要变革,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要有新的方式和内容,大数据、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可能。

1.1从临床中来

1.1.1方式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如何从临床中来,《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一文已有论述,指出传统中医临床科研模式中的从临床中来主要是靠临床医生在临床诊疗中对临床信息的收集,经过自己的诊疗活动,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悟性升华”为知识,再传播出去,使后继者得以再收集,又回到临床中去,参与新知识的升华,形成信息、知识转化的完整链条。 但这种模式使信息产生呈散状,非常态,收集信息也是个人行为,收集难度大、费时费力,信息的利用价值不大。 现在要做的变革是借助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手段构建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使临床信息的收集、存储、输出成为自动的、常态的大规模行为。 尽管实现这一构想的难度很大,但一旦这一系统建成、并能大面积覆盖,意义很大,不但为“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建了一条高速公路,还有大量可供运输的物质(信息)。

1.1.2内容新范式所要求的从临床中来 ,可以通过临床实践的数字化、数据化、知识化、规范化得以部分解决,但这些手段只能使“从临床中来”的路径变得通畅,不涉及“来”的内容。 建立适宜中医发展规律的临床科研新范式的目的是加快中医发展,而要发展尤其要加快发展,从传统中医临床科研模式中得来的传统内容或信息显然不够,因此新范式必然要求对传统中医临床信息源进行扩展。 扩展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观察对象的整体层面,二是观察对象的展开层面。 整体层面如有研究发现癌症患者舌下络脉的异常变化早于舌质变紫[4],舌下络脉的变化就是一个新的信息源 。 这些新增信息源的学术价值虽有待进一步验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中医传统四诊是时代对中医信息源的认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也表现出时间的约束性,其并未穷尽信息源和信息的产出,所以在人体的整体层面上还有更多信息源和信息有待发现。

传统中医临床四诊忽视了人体的物质结构,缺乏对人体深层信息的获取[5]。 中医整体观并非是指人体是一个不能、也不应该打开的黑箱,西医学可以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层面上获取信息,那么人体深层中也可能潜藏着中医学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按照中医思路,让人体从物质结构上展开,可能会获得中医需要而又从整体上得不到的信息。 当然这种展开是按中医思路向人体深层观察, 而不是解剖学上的展开, 要获取的信息是中医的“象”,而不是显微镜下的细胞变化。 所谓中医忽视了人体的物质结构,实质上是忽视了在人体物质结构各个层次上的内在信息,把整体信息和层次信息结合起来或许能更全面地了解病证本质。

筛选和评价信息是新范式对“从临床中来”的必然要求,也是临床实践事实量化的关键。 无论是认识论、系统论还是中医藏象理论,都认为有其内必有其外,但其外者不一定与其内者有本质联系,要知其内, 关键不在掌握了多少信息,而是在于能否捕捉到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表象或现象。 据实而言,中医诊疗有海量信息,但真正能像西医化验指标那样直观反映疾病本质的信息并不多。 或者说中医通过临床四诊所获得的信息虽然量大, 但整体上与疾病的关联度不高;虽然可以四诊合参,但并不清楚单个信息在合参中的权重。 因此,新模式不仅要关注从临床中来的信息量,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质,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价,筛选是确定信息与病证的关联度,评价是确定信息在合参中的权重,从而找出与疾病关联度高的信息,淘汰无关信息。

此外,中医辨证所依据的是以“象”的形态出现的四诊信息,而象的形态在辨证过程中灵活多变,各象在四诊合参中的权重由临床医生根据经验判断和掌握。 信息一旦被数字化后就隐去了其真实形态,不同的象被同质化,如果没有对信息的筛选和评价,确定其与病证的关联度和在四诊合参中的权重,中医诊疗仍难超出“揆度奇恒”的水平,即使被数据化,也只是一组数字的堆积。

总之,大数据的储存、先进的数据挖掘工具为信息源的扩展和信息的筛选、评价提供了便利,但不是筛选和评价本身。 新范式不能仅满足于传统临床信息的技术处理,也不能满足于信息的海量,扩大信息源, 对传统临床信息进行筛选,捕捉与病证关联度高的信息,是研究者态度真实、方法真实的显示,也是对被研究者运动状态的人体真实世界的逼近。

1.2到临床中去

按照新范式思路, 中医临床实践有两个目的,一是诊疗疾病,二是创新理论。 到临床中去的传统模式是从临床中来的信息,在诊疗过程中经过临床医生的 “悟性 ”升华为新知识 ,再回到临床中去 。 中医的 “辨证”为悟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但悟性是个人的特殊思维能力,属于稀缺资源,较少有扩展和培养空间,因此才有“如果悟性好就会出现一代大师,如果悟性差, 医学传承就会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1]。 或许正是由于悟性的稀缺性才使得中医发展缓慢。 但是悟性必竟是中医特有的智力资源, 丢失了是中医的一大损失,因此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让悟性在群体层面上发挥出来, 二是找到悟性之外升华知识的途径,让回到临床中去的知识不断更新。

1.2.1去的应当是普遍性知识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寻求事物的普遍规律,中医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是一个科研过程,目的是寻求疾病诊疗的普遍规律或知识。 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中医辨证论治个体诊疗特色优势是否说明临床诊疗只适用于具体原则,无需普遍性原则予以指导,如果是,升华来的知识到临床中去就没有普遍意义,这些知识虽然可以论文、著作、 讲座等形式传播给大家[1],但严格地讲这种传播出去的知识因其个性特点, 只适用于完全复制的病例,而中医辨证论治个体诊疗,又有因时因地的变化,几乎很难出现完全复制的病例[6],因此这些传播来的知识只能被模糊使用,虽然到临床中去了,但价值不大。 其实中医科研一直在向寻找普遍性知识的方向努力,其诊疗及疗效评价等各种标准制订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就是认为,到临床中去的知识有普遍性一面,否则就只能是一人一标准。 一般认为,临床研究是为了创造或增加普适性知识[7],当前的中医临床研究这种目的更强,例如关于证本质的研究,其目的就是通过变化不居的证的个性特征,或抛开其表象,寻找其普遍规律,而一旦发现其普遍规律,那将是知识的巨大升华。 到临床去的学术价值无可估量,中医也许不再因为不一样而唯唯诺诺[8]。

1.2.2使用逻辑工具医者意也 ,传统中医临床多靠直觉、悟性、神会来观察分析疾病的现象及本质,也经常采用逻辑推理方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个别事件中求得普遍规律。 新范式要求中医临床完成从象形思维到使用逻辑工具的思维转换, 从单靠悟性的困境中走出来,让普性知识、悟性和逻辑工具共同回到临床中去。

2临床科研一体化与分列式

2.1传统模式的局限性

中医原本视临床、科研为一体,但侧重在临床。 传统模式中临床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诊疗疾病,科研多为个别行为,是名医或大师对自己或前人的临床经验经过辨证思维的抽象具体总结出新知识,再以某种方式传播出去。 这种方式在大数据时代之前是唯一可行的,但显然不适用于大数据时代,其局限性一是表现在科研规模小,呈零散状,非常态,属个别行为;二是大部分有效信息被丢失,难以取得应有效果;三是单纯使用辨证思维的抽象具体作为研究工具已经过时; 四是创新过程和临床过程“浑然一体”“难解难分”,这样就把诊疗过程中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治疗效果、创新方药、创新理念等蕴含到了“浑然一体”“难解难分”[1之中而难以清晰具体的姿态回到临床。

2.2理想模式的局限性

20世纪60年代临床流行病学及90年代循证医学的引入,只能解决中医部分问题[1],其根本原因是中西医对人体的认知方式不同,西医的科研范式,即使很科学、很理想,但拿来往中医上套也很困难。 此外, 西医模式在理想世界中进行得也不够顺畅,转而求助于真实世界。 但范式理论不同,它是自然科学的哲学概念,对自然科学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就日常的临床诊疗活动而言中西医学有同一性,即在真实的治疗中产生的各种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也是真实的。 对真实的临床信息进行研究这一点, 中西医应当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各自的信息内容,由此决定了各自研究的具体方式不同,所以范式理论和真实世界是中医移植现代医学科研模式的基础,应当是一个成功的移植。

2.3理论上的一体形式上的分列

新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所强调的中医临床科研 “一体化”是理论上的一体化,进入科研的信息全来自真实的临床实践,研究成果又回到临床中去,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科研的目的是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了, 临床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研究,问题出自临床、解决问题的资料出自临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从临床中寻找、 问题的解决实现在临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临床和科研“难解难分”,两者关系“浑然一体”。

在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框架内,临床和科研在形式上是分列的,临床是临床,科研是科研,两者不再是浑然一体。 日常的临床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更有效的诊疗疾病,只是为了更高的疗效才有求于科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更有效的诊疗实践又会产生新的科研需要的信息,临床有求于科研,也有贡献于科研,与科研关联,但它是一个单列行为。 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中的问题, 或寻找更有效的诊疗方法,为 “循证 ”而 “寻证 ”。 研究是对临床实践产生的信息收集、筛选、分析,从中找规律的智力活动,只有信息来源和成果转化方面与临床有联系。 这种科研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不再把科研“蕴含”在临床中而是赋予其创新任务;与理想世界科研模式也不同,不再在设定的理想环境条件中进行研究,而是以日常临床实践中产生的真实信息为对象进行研究, 其成果更具真实性,更有普遍意义。

把科研从临床中分离出来是中医科研的一大进步,以真实世界为研究对象或许标志着中医科研的成熟。 这不仅是简单的科研范式问题,也是中医的整体发展问题。 中医临床被记载下来的信息已成海量,临床案例和方药也成海量,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强化” “效化”的科研。 而中医要把辨证论治个体诊疗中产生的对疾病的认识、治疗效果、创新方药、创新理念等从临床实践的浑然一体中分辨出来, 应当是科研任务而不是临床任务,只有组织设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才能把想要分辨出来的东西分辨出来。 科研功能临床不能取代,这是新范式中临床科研分列的理论根据。 此外,把科研从临床中分列出来有助于中医科研规模的扩展,可使科研意识更加清晰、目标多元难点突破能力更加强化。 临床科研一体化是两者理论上紧密联系、行为上独立的过程,明确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内涵。

3前范式的定位意义

刘保延教授把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定位于“前范式阶段”很有学术远见。一方面让人们觉得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会看到中医发展的巨大希望,中医原本是真实的,用真实的态度、真实的方法研究真实的东西不会有错。 另一方面也提示,方法论是科研成败的关键但研究方法需要与正确的研究内容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方法和内容是科研的两个支撑点,缺一不可,方法是工具,内容是产品,选择好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制造出好产品。目前,中医科研特别需要产出那种能冲破中医学发展瓶颈的产品,但中医学有待研究的内容已成海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科学理论者需要研究;真实世界中中医临床实践产生的问题需要研究;中西医理论和实践的冲突中产生的问题也需要研究。 面临如此庞大的待研究内容,以现有的科研资源和科研能力全面“开花”肯定是不可行的至今中医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未能取得较大成效,原因之一就在于面临海量研究内容,没有抓住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点,或者没有选准研究的切入点。 因此,研究内容切入点的选择和方法的选择同样是科研成败的关键要素。 前范式的定位给这一问题的思考预留了充足的空间,虽然范式理论的研究中未提及这一点,但前范式的定位至少表明其无意把中医科研目光过多吸引到这一点上,造成蜂拥而至现象。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此范式毕竟是由库思的范式理论移植过来,用于中医的可行性虽然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论证,在应用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此舶来品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是中医临床信息的数字化、数据化问题,因为这些信息不像西医实验室检查、仪器检查指标那么具体、直观,把它们同质化为数字、数据非常困难。 而且中医现有信息虽然达到海量,但大多是中医对人体的传统认知,远不能满足中医发展的需要,还要不断扩大信息源,寻找新的、与疾病关联度更高的信息,使原本复杂的中医信息更加复杂。 由此也提示沿着真实世界走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范式很有希望,为此倾注精力很有必要,但也不是唯一的, 不能用它来阻断中医发展其他途径的探索。 从这个角度看扩大信息源、发现新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价既是新范式的前期工程,也是中医按中医思路发展的基础工程。

篇4:世界失魅 中医何为

这个没有多少戏剧性的结局,事实上却深深植根于颇具意义的精神戏剧。斯瓦本地区是德国资本主义的重镇,这里是路德宗和加尔文宗的影响交叠覆盖的地区。这一带也正是马克斯·韦伯所论的“资本主义精神”漫延浸润的重要地区之一。上面这个与中医有关的故事,恰正与 “理性化”(Rationalisierung,或译为“合理化”)这一概念的韦伯式阐释和不一定很韦伯式的阐释有关。尽管这位医生朋友的母亲是个专职的家庭妇女,但当她慷慨激昂地指责“异教徒”及其“巫术”时,其背景正是十七、十八世纪以来的近代欧洲传统以及从其中衍生出来的某些堂皇的先入之见。这里,理性的/巫术的、基督教的/异教的、文明的/野蛮的判然对立,褫夺一个执迷不悟地同情并耽溺于异教徒的巫术的女儿的继承权,何等天经地义!在一个私有制社会里, “继承权”这个字眼凝聚了多少威严和分量。后来,之所以皆大欢喜,又是何等天经地义——在这个“蒙召说”与“预定论”交相浸淫的地区,还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显耀主的光荣呢?成功者的“原罪”是可以豁免的,或者,成功者没有原罪!

当这位中产太太谴责东方的“异教徒”的“巫术”时,她当然忘记了这世上不但有令她烦心的TCM(Traditionelle Chinesische Medizin 传统中国医学), 而在她自己的国家, TDM(Traditionelle Deutsche Medizin传统德国医学)也正在复活,而今天走红的顺势疗法也正在拼命向TDM索取灵感。她也不会深究,这TDM 也许与那些被焚烧的女巫、与那些中世纪的炼金术士有这样那样的关联,她更不会想到,在新约圣经中,耶稣,这位神之子,在当时的追随者心目中,本身可能首先就是一个“奇迹医者”(Wunderheiler),然后才是“救世主”,而这本也是他之所以被钉十字架的原因之一。

与这个中产太太相比,更有意义的则是今天某些专业人士的种种观念。在德国的医疗改革中,中医被不断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近年来,从现实政治的功利主义、也从全球化时代的视野出发,政治家们为了维护欧洲的既往的优势、救治日益凸显的福利政策危机、寻求新的思路和出路,不时向中医投来关注的眼光。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保险公司是否支付中医治疗的费用、中医在医疗体制中的地位问题等等,不断成为媒体讨论的热点,各种试验性、过渡性的模式,不断被付诸实施。但是,一个关键性的、带有立法意义的变更,则始终还在漫长的难产期中。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基民盟在欧洲议会中的召集人马库斯·菲柏关于医疗改革的建言,便这样引起了轩然大波。在题为《只有引进可选择医学,我们的医疗体系才能持存》的访谈文章中,菲伯的建言其实并无耸人听闻之处,与一般政治家的老生常谈不同的是他的真诚倡议:基于改善医疗保障体系方面的问题的需要、鉴于八百万慢性病患者实际上的无助状态和医疗开支的爆炸性增长,引入“可选择医学方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而在所有“可选择医学”中,“首屈一指的就是中医疗法”。“没有针灸和中草药,中国,这个地球上人口最为众多的国家,将不可能以如此有效而价格低廉的方式解决大量民众的医疗问题。”(《焦点》杂志,二○○一年五十一期)应该说,这是一篇既有政治责任感又有充分文化眼光的文章。而恰恰因为他并非公共知识分子,而是一个身居高位的有可能直接影响政治决策方向的政治人物,回声自然广泛。颇有意味的是,反对的声浪主要来自专业医学界。其中,对菲柏攻击最力的则是一位名为卡尔·C. 迈耶的专业精神病医生。不只对菲柏本人,这位精神病医生的矛头更直指中医和中国(见http://www.neuro24.de/index.html)。作者明文标示的纲领是“因中医而罹病的人,恐怕远远多于它所疗治的”; 并未直言而又实际上着力引申的,则大概是:中医药是中国的灾难,再不小心就是德国和人类的灾难。

对中医的妖魔化,现在看来还仅仅是个开端。全球化之“狼”终究还是来了,也就是说,在全球性的大循环中,观念、资讯、技术、资金和产品等等从原来的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的单向流动,尽管目前还是主导的方式,但再也不可能是惟一的方式了。一种文化和经济上的纵横交错的互动局面,是再也回避不了的现实。讨论中医这样的问题,从此再也不是异国情调的灵性消遣、不是New Age式的文化造反,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一方面是福利和国家财政的平衡(对政治家而言),一方面则是行业利益(对专业医生而言),一切生死攸关。文化观念不再仅仅导引着精神时尚,而是连带着便把人引入生存斗争的广阔的或显形或隐形的战场。因此中医这回可成了“狼”。在这一点上,这位精神病大夫的激烈、极端和慌不择路,并不是没有可以理解之处。所有这些,令人联想起一九二八年的中医存废之争。但这一切又发生于如此不同的语境之中——那时的中医,则是一头亟待宰杀的“病羊”。

正因此,对中医的现代命运的把握,必须置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视野之中。

在关于现代性的各种论式中,“世界的祛魅”(die Entzauberung der Welt)是一个韦伯式的表述,这是对欧洲现代的诞生和崛起的一个表述方式:合理化以它特有的欧洲品格,如何导致了欧洲现代以这种方式而不是以其他方式的诞生。这里我们所需要讨论的更是一个“失魅了世界”(eine entzauberte Welt)——即这个“现代”或者已经完成,或者虽未完成但却成为价值判断的新准则,甚或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世界。只有把“世界的祛魅”(过程)和“失魅的世界”(现实)同时纳进视野,一种现代性反思(特别是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才有可能。“祛魅”更多是一种客观的过程描述,并且建构于那种韦伯式的价值中立的理想范型方法之上。而作为人为的社会运动的“现代化”,正是对这个过程的非欧洲化的表述和剥离文化关联的复制。“失魅”则是一个赤裸的事实,祛魅的过程,已在这个世界的所有层面都打下了难以覆盖、无可挽回的烙印。海德格尔那种常令人一头雾水的“世界世界着”(die Welt weltet)的古怪话头,恐怕也正是对这个赤裸的事实的另类表述。这正是我们今天生活世界的基本的、并且几乎是宿命性的给定性。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有实践和理论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就中医而言,对中医的命运真正构成打击和威胁的,诚然首先是与“祛魅”相关的一切:自十七世纪以降,在笛卡儿、伽利略、哥白尼、牛顿、达尔文这一串名字之后,在技术理性节节胜利、世界图景彻底改观之后,实验科学的发展所导发的新的评估体系在一切领域的雄踞霸首,并且越俎代庖也就在所难免:数学化、定量化、可通约性、(相同条件下的)可重复性等等,成为“科学性”的自明前提。这里,古典科学和现代科学的分野、古典科学的合法性等等被理直气壮地抹杀。拜五四运动之赐,“科学”,这位“赛先生”在中国语境中一路高歌,成为了超越党派意识的充分价值化的超级意识形态。科学等于进步等于理性等于现代,等于信实不虚、童叟无欺、终身保修、如假包换。等于真并且等于善!在现代汉语的实际语用中,“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更不必提“反科学的”)这些形容词都凝聚了异乎寻常的高度威严和杀伤力。可这个在中国语境中被如是价值化的“科学”究竟是什么呢?在作为近现代科学的大本营的德语文化中,科学,Wissenschaft(en), 不过是知识系统的意思。明乎此,那么,任何时代都会拥有一套把握世界把握生活的知识系统,每种系统都有一套自洽的、独立的范式(Paradigmen),不本来天经地义么?!就宏观历史时段而言,古典时代自有古典的知识系统、而近现代有其近现代的知识系统,各自又都在特定语境中有其自洽的范式。尽管后者目前事实上是最为强势的也可能是比较明晰有效的系统,但有什么可以为后者的价值化和意识形态化提供依据呢?

理性化或合理化的“祛魅”过程,的确给古典世界观和知识系统带来了莫大的冲击。对中医的诘难,就是以这个中国语境中的“科学”为依据出发的。认真的诘难,大体都从其古典世界观和生命观基础出发,从阴阳五行、精气神或精气血、经脉藏象理论、四时八候、子午流注等等出发,从对大小宇宙的对应与感应关系的信念出发。向那种以有机自然观为基础的、充满生机和巫魅色彩的古典世界观诘问,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都有其合法性。可问题的提法本该是,近现代实验科学的规范,为何无法或尚不适宜用以把握中医这样的古典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经过近现代知识体系洗礼的我们,何以尚无法找到或建构足以把握、厘定、通约并展开这些古典观念体系的方式?这本是当代思想学术本身的无尽使命和无穷空间。如果近现代实验科学的努力无效,那么,“子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也!”实验科学应该学会首先为自己、而不是为中医或其他古典知识系统划界。

医从巫,这是所有现代诘责——不管是来自中国语境还是西方语境——的最为有力的证据。可是稍有人类学知识的人知道,哪一种文化的医学不同样有这么一种与原始萨满文化的关联?正是巫文化为后世的所有一切文化领域奠定了原始的根基:王者出于巫、史出于巫、医出于巫。黄帝也由是成为无所不包的巫文化的最广泛的符号。换句话说,后世的不同文化领域,都不过是巫文化的不同方式的理性化形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治生治世、医国医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成为传统士人的生活导向。这一理想的笼统性,本就源于巫文化的无所不包的浑茫之中,也基于传统士人对生活和生命的整体性的痴迷执著,而将治生与治世视为一体,将对自然生命的爱护和对政治生活的使命感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古典时代的一个伟大的理性化成果。理性化并不是到了欧洲现代才蓦然破晓,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时时发生。至于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理性化方式和程度,这还是一个恒长的理论课题。

中医如何重新确认并领受其新的天命,正在成为一个时代课题。一旦“现代”成为一种新的“魔魅”,对中医的古典范式的责难就尚未有穷期;而一旦全球化成为一种宿命之后,对中医的世界范围内的妖魔化也正未有穷期。然而所有这些都毕竟只不过是外在的危机,并且这种外在危机恰恰可能以皆大欢喜的结局告终。因为现代性中的合理化原则事实上就是合目的性的效用原则,“好猫原则”既是古典的实用主义,更是现代的合理化原则的精髓。

中医的根本危机毋宁说是内部危机、自毁江山的危机,并且毁得充满真诚和善意。中医能否持存,从社会学意义上,首先当然依赖于是否有制度性的自觉和立法的保障,是否能恢复其自主机制、自然文化生态,以继续应对各种意识形态化“现代魔魅”的侵扰。真正深层的问题还在于,中医的生命力的保持,更是端赖于对与巫文化连接的那条脐带的悉心呵护,端赖于对生命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的把握和坚持,端赖于对其自身发展史的不同形式的理性化成果的理解和发展。而这一点是否可能、如何可能,这才是问题所在、危机所在。在这个已经失魅的世界里,古典世界观的崩溃、神话式的和诗性的世界图景的消弭,实际上绝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课题或美学课题,而是一个赤裸裸的生活问题。失魅所指的,就是古典式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崩溃之后,人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都同样支离破碎的这么一种无情的事实。就中医而言,如何应对现代生活对外在生态和内在生态的破坏和重构、对心理生活和心理结构的改塑,这才是真正的挑战性问题。就这个失魅世界的无情现实而言,这里,已没有太多乐观主义的余地。

我们只道数端:

在主体层面上,一个原本意义的中医如何可能?

医者仁业,医者这一职业,从其本源而言,要求某种宗教性的使命感。治生治世、 医国医人的原始统一性中,蕴含了医者对生命和生命的超越性大背景的敬畏之心、顺应之情。古典时代,为医、为师是两个有清晰的超越性背景的职业。为师者传道解惑、为医者泽物济生。成为一个医者,虽是选择一种职业,但更是承领一种天职、回应一种召唤。医者从来就不是一种“技术性”的职业,这一点本无论中西。这种主体性的前提是需要准宗教性的人格准备的,在诸神隐遁、唯“我”独尊、任何职业的超越性前提都被赤裸裸的实用主义雾障遮蔽的现代条件下如何可能?此其一。

医者意也,中医之成为中医的至关重要之点,在于这种古典范式对统觉能力的高度要求(相对于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统觉”,这更是一种“经验统觉”)。构成一个合格传统中医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核心的,并不是熟背汤头歌诀、熟知阴阳配伍的知识性准备,而是这种统觉能力。而这首先涉及一个社会的总体的精神教养水平和心理氛围,古典的士人生活方式,本是一个医者的教养前提。可那样一个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在现代世界中,人类知、情、意的整体心理结构中,“知”一枝独秀,其重要性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此“知”往往非“智”,是对事相的知解而不是对生活的统觉性的理解和领受。我们应该从一个当代的医者那里期待什么?

医者之“意”,也就是我们这里凸显的统觉能力、具体而言先就是所谓的望、闻、问、切的能力,这是医者最基本的素质。这里先谈“望”与“切”。对良医而言,病人进门,一瞥之中,心中该已三分了然——这一瞥本来浓缩了所有的传统修养和个人的经验统觉。就“切”——脉象的把握而言,一种高度个体化的经验结构也是先决条件。在人心若狂的现代条件下,有多少人还能够心如止水,既“听之以心”,且“听之以气”? 现代生活对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对经验方式和经验结构的改塑,事实上构成了中医经验方式的挑战。此其二。

在互主体的(intersubjektiv,主体间性的)社会层面上,一个原本意义上的中医如何可能?

中医的传承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古典个人主义的)个体化原则和互主体性原则交相并用、贯穿始终。就传承而言,出于对天职的自觉、也由于对高度统觉能力的要求,师徒之间需要某种特殊的境域。换言之,统觉能力是在师—徒、医—患的长期的互主体关系的动态场域中形成的。对徒弟、未来的医者的统觉能力的培养,只能以因人设教的方式达成。而今日批量化、产业化的现代学院教育体制,如何在招生、科目设置、考试评判标准等方面为中医传统传承方式创造相应的场域?此其三。

中医所治者“人”、是始终处于动态生命状态、从未脱离生活之网的人。人非草木,更非机器!由是一人一方、一日一方、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疾病”本身并非某种“实体”,只有在医者和患者共同构建的动态境域之中,某种躯体和心灵的平衡状态才可企及。此外,“闻”、“问”两端,就询问病情、倾听病史这一点而言,凡人可及;可其中重要的是一个隐蕴着的心理咨询功能,这一功能在传统中国社会是由亲友和医生共同承担着的,正如在传统西方基督教社会,这首先是由告解神父承担的一样。所有这一切,在原子个人主义盛行的现代条件下如何可能?此其四。

在人与自然的广义的互主体性关系上,中药的传统魅力如何可能?

关于中药药理的最为笼统的观念前提是能量的转换通约关系,是对大小宇宙、内外自然的可对应性和能量互渗转换的信念。撇开金庸武侠小说的童话式意象如“千年冰蟾”和鲁迅的家喻户晓的“原配蟋蟀”的故事这一类极端例证,一般而言,中药在广泛利用自然界的动植物及矿物资源,用于人类的治疗保健方面的巨大成就是无可争辩的。在今日这个“失魅”了世界里,大量的物种或已消亡,或也在人类无情的步履前早入岌岌可危之境矣,即便未濒危境,也大多由于整体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而处于嬗变之中。诚然,一切都可以人工养殖、培植、合成,但这已不是那么一个世界了,一个默默地为人类的病弱和衰老提供鲜活能源的世界。生生者自生,能否尊重自然的自主性并容其休养生息,正日益成为人类的主体性生存能否得到保证的前提条件。这也许是中医所必须面对的根本性的外在危机。此其五。

篇5:世界中医药学会

征文通知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世界中联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四届世界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2011.北京)拟于2011年5月6-8(星期五~星期日)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

中医心理学与其他许多学科一样,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目前中医学中富含的心理学思想逐渐被大家所认识,中医心理学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医心理治疗方法的特色与优势进一步突显。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心理学的学者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中医心理学的探索、研究与运用,它已经成为中医药学新世纪发展中的新的亮点。无论是对传统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和方法的整理研究,还是以中医心理学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方法的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医心理学与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相互渗透和交叉,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的精华,推动临床心理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从而促进中医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本届会议以“贴近临床与实用”为主题,将努力展现中医心理学近五年来的最新进展,特别是突出一些具有临床实际操作意义的技术。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中医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包括海峡两岸学者,以及美国、德国和澳地利等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及讲座,介绍中医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会议期间将同时举办若干分论坛,如《首届海峡两岸临床心理学高峰论坛》、《首届中西医结合临床心理学研究论坛》等。会议形式将采用大会专题报告、分组论文交流、专题研讨、典型病例讨论等等。我们热烈诚挚的欢迎各个相关领域的学者积极投稿及参会。我们也欢迎您在本次大会上发表您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观点。

征文内容:

1.心理疾患与和谐社会、心理疾患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心理疾患治疗的实用技术及心理学产业发展等。

2.中医心理理论与基础研究、中医心理诊断学研究、中医心理学文献研究、中医心理治疗方法的挖掘与整理研究、特殊群体心理异常的干预、重大突发事件

下的中医心理干预、心理疾病的中医药干预研究、心理疾病的非药物疗法(针灸、气功、推拿、其它)、中医气功学与心理学、催眠心理治疗研究、中医健康心理学的方法学研究、中医心理学与内外妇儿各科关系研究等。

论文要求:

1.所投稿件应为尚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科学性、实用性强。

2.来稿请按征文范围和内容,提供3000字以内的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标题3号宋体字,姓名及单位小4号宋体字,正文5号宋体字。题目、作者、单位、邮编、邮箱、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完备。

3.附有第一作者或联系人的职称、简介、从事的研究方向、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4.为了使这次国际大会能够达到较好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效果,论文最好有中英两种文字并附有中英文摘要。如果不能翻译成英文,大会将提供翻译帮助,但每篇稿件需将翻译费100元。大会将在最后给参会者提供中英文对译的大会资料。

5.论文稿件可邮寄或电子信件方式发送或寄送。

6.截稿日期:2011年3月31日。

7.投稿电子邮箱:huiwu_tcmitorg@126.com

联系人:王芳,张鑫,刁倩,赵莹莹,洪兰

电话:010-83114725;***

传真:010-88001433

邮箱:huiwu_tcmitorg@126.com

网址: 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交流网http://.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原宣武区)广内大街北线阁5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睡眠医学门诊)张鑫收

邮编:100053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篇6:世界中医药学会

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医男科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作为2006年中泰建交30周年的后续交流活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司长张奇、泰国卫生部陈金有次长率团参加、江苏省卫生厅中医综合处处长朱岷、美国中药学研究院院长罗志长、美国华盛顿特区传统中医针灸中心主席吴世华、美国人民大使协会主席黄河、美国传统医学交流协会主席倪永莉、印度尼西亚中医学会总主席曾大永、马来西亚华医药总会会长卢映辉、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陈必廉、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主席梁世海、香港保健协会会长冯广泉、香港国际中医男科医院院长谢承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位国家高官、专家及中国男科同道欢聚一堂。

大会由中华中医学会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秘书长曾庆琪宣布大会开幕,国际中医男科学会主席、中华中医学会男科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会长曹开镛、泰国卫生部次长陈金有、江苏省卫生厅中医综合处处长朱岷作大会致词。随后曹开镛就《从男科疾病的疗效看中医发展的前景》、吴世华就《中国针灸对减轻艾滋病临床症状的作用》等15位国际国内中医学专家就男科方面的发展和学术热点作专题讲座。

在学术大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国中医界专家都将登坛演讲。此次大会针对促进中医药科学发展提出“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中医男科走向世界”的主题。会议就发展中医男科,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创新;中医男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及进展;男科疾病(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不育症、生殖道感染等)的诊断与治疗;中医男科科研的思路和方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逸都路一号

电话:028-82838839

网址:http://

法;男性养生保健;男性生殖健康教育;男性学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男性心理学、社会学、性文化等展开专家讲座、专题论坛及广泛的学术交流。

四川地区受大会邀请的专家有王久源(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成都博大泌尿外科医院名誉院长);张蜀武(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成都博大泌尿外科医院名誉院长);李成方(成都博大泌尿外科医院院长)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在本次会议上王久源教授、张蜀武教授、李成方院长分别作《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治疗思路》、《性功能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法》、《慢性前列腺炎难治原因分析》、《中医治疗不育症的进展》学术讲座和临床经验交流。

大会于17日闭幕,在闭幕式上,曹开镛会长指出,此次大会规格高、规模大、水平高、人心齐,开成了一个团结、和谐、学术气氛浓厚的大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圆满完成了壮大组织、凝聚人气、研讨学术、发展创新的既定任务。与会代表达成四点共识:一要坚定搞好中医药的信心,当个铁杆的中医;二要进一步做好中医男科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工作;三要寻求中医男科走向世界的发展道路;四要做好全民中医男科知识的普及工作。在学术大会期间,20多名海内外中医男科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或宣读学术论文,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本次学术大会编印的论文资料汇编,共收录了论文337篇。

据悉,此次学术大会受到了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卫生部副部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发来贺信。贺信中指出,中医男科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学科之一,长期以来,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近年来,中医男科界坚持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服务患者,繁荣学术,开展合作交流,取得了可喜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逸都路一号的成绩,为推动中医男科事业的发展和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他还说到,中医药事业正处于一个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希望中医男科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中医药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吴仪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团结和谐,奋发有为,以这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推进继承创新,努力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中医男科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服务水平,加快中医男科走向世界的步伐,为提高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成都博大泌尿外科医院作为四川男科医院的领航者,作为我省为数不多参加此次国际性顶级学术盛会博大泌尿外科医院得到同行的高度关注,博大泌尿外科医院三位专家的学术论文更是得到与会同仁的一致认同,这也代表我省男科医学得到世界的认同。作为男性健康的捍卫机构——博大泌尿外科一直推动着我省男性健康的规范发展。

上一篇:描写我家的小狗的优秀作文下一篇:市教育局纪委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