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以宜黄强拆事件为例

2024-05-04

浅谈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以宜黄强拆事件为例(共2篇)

篇1:浅谈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以宜黄强拆事件为例

2010年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征集

浅谈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以宜黄强拆事件为例

作者简介: 姓名:吴文苑 指导老师:包鹏程

就学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学 TEL:*** 收信地址:合肥市经开区九龙路111号安大新区新闻传播学院100号信箱2010级研究生吴文苑收 电子邮箱:2006wuwenyuan@163.com 浅谈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以宜黄强拆事件为例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舆论出现、发展并在舆论界中牢牢站稳了一席之地。随着网上不同的传播渠道的出现,它们各自不同的传播特性给网络舆论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新变化。作为新兴传播工具,微博在近段时间不断成就一个个热点话题,它的出现对网络舆论有着怎样的影响,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从网络舆论形成和发展不同阶段及影响来探讨微博传播带来的影响。

关键字 微博 网络舆论 影响

《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新媒体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诉求,抒发意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已达到任何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近年来发生的诸如厦门PX事件、七十码事件等都体现了网络舆论的巨大监督作用。

2010年9月10日,江西宜黄县因拆迁引发一起自焚事件,因在此前已发生多起类似拆迁自焚事件,所以起初并未引起舆论关注。但后来,一种新兴媒体形态的介入使得宜黄事件的传播效应不断放大,当事人的维权行动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帮助。这种新兴媒体形态就是微博。微博在2008年开始在我国加速发展,大量微博网站纷纷出现,比方说新浪微博。在宜黄事件中,微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记者邓飞微博直播“女厕攻防战”,当事人之一钟如九开微博使外界在第一时间了解宜黄事件的进展,潘石屹等网友致力于微博“网聚” 传播等等。结果,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立案调查,率队拆迁的常务副县长被免职,被网友们认为是微博的维权力量开始发酵,由此引发对微博的舆论影响力的讨论。

纵观宜黄事件,从知名记者利用微博来直播,到当事人自己开微博发布第一手讯息,再到众微博博友围观、力撑、呼吁,用舆论压力迫使事态转向,“微博维权”为现代信息社会公民权利抗争开辟了一条新路,本质上是公民基于表达权、知情权,所采取的披露信息、影响舆论的一种方式。可见,微博已成为发布信息和发表言论的重要途径,在网络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博的加入究竟对网络舆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试从网络舆论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对此进行分析。

一、萌芽期——与手机媒体相结合

微博与手机相结合,创新了原有的网络传播方式,使微博的4A的特色(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更加突出,且因其渠道透明化具有独特优势:信息保持原生态,理解偏差减小。

宜黄事件里,钟如九通过手机用微博发布了信息,几乎可以说不受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在她被政府控制后,其远在北京的兄长也利用她的微博账号,继续发布信息。任何人只要有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微博。微博字数少,几乎可以随写随发,还可以加入图片,音频和视频。而微博舆论传播圈也因此具有平民准入原则,削弱甚至消解了中心话语权。手机终端的便捷性,加上实现了实时搜索,使得利用微博网络直播成为极为简便的事情,而阅读微博者也同样可以随时通过手机阅读信息,发表言论。

据互联网监测研究机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截至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不重复的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1亿。该机构的调查称,近四成微博用户用手机访问微博。微博与手机相结合,是对网络交互行为的一种延伸。微博用户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论走到哪儿,微博用户都可以一直保持移动在线状态,能即时了解事件动态,阅读别人对事件的评价,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成为即时的报道者,对亲历或亲眼目睹的事情及时进行简洁的报道,并有可能超过传统媒体报道速度和广度。这可以丰富舆论参与者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意见的表达。

微博上信息传播速度快、扩张范围广也与手机有关。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微博作为一个跨媒体的传播工具,用户通过网络和手机能够在数小时,甚至是几分钟内就能将新闻事件会播发出去。所以,微博的用户只要在事件的现场,就能够随时对现场情况进行直播。

二、扩散期——关注和转发的核裂变式传播

在浏览他人微博时,只要点关注,就成为了该用户的关注者,或者说是粉丝。当事者发布的信息可以被关注者第一时间看到,转发的信息又会被关注者的粉丝看到,形成辐射传播,舆情遍地涌动的局面。微博这种传播使得舆情实现强扩散。在宜黄事件中,钟如九的微博内容被海量转发,很多人鼓励钟家人,并呼吁宜黄官方立即放人,就连地产大佬潘石屹、任志强也用微博加入围观、呼吁的网民大军,而他们本身就有很多粉丝,他们用自己的影响力将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一个微博用户发表的内容可以即时被关注者或好友看到并转发,而每个转发者的好友或关注者又可以看到被转发的内容,因此,微博里信息的扩散不再是一对一的传递或一对多的传播,而成为一乘以多再乘以多的核裂变式传播,这种即时快速膨胀的传播方式有着其他传媒难以比拟的扩散优势和传播效能。

具体说来,在微博使用中,只要对某用户加关注,即表示你愿意接受其即时更新信息。甲发布信息后,对甲加了关注的粉丝们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如果粉丝乙觉得这条微博不错,他可以点击转发,这条信立即同步到乙的微博里,同时,乙的粉丝们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同样会按照这种方式进行信息传,然后循环往复,实现极速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捷,方式之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在宜黄事件中,对钟如九关注的名人们,就利用自己的关注度增加了众人对宜黄事件的关注量。

三、成熟——微博领袖的整合与推波助澜

有关宜黄事件的报道中指出,刘长的求助信息在微博发布后,原本没什么关注度。经网络意见领袖慕容雪村转发了之后,转发开始以几何级数增加。不到一个小时,这条微博已被转载近千次,到当天上午,这条微博已被转发2700多次,并获得了超过1000条评论。由于微博的即时性,令亿万网民有身临其境之感,互联网已经炸开锅。网友不停地转发微博,甚至给带队堵人的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的手机发短信。之后腾讯微博将正在进行的机场“女厕门”事件推到了微博页面的首页,产生更广阔的影响力和主流意见。

前面讲到,虽然每个博友因其粉丝数量而影响力相差很大,但一经引起众博友关注,尤其是知名博友关注,信息就会像病毒一样海量传播出去。这点其实和第三点是重合的。网上意见领袖的引导,直接改变了网络关注的焦点,动员起了网民们的关注。随后,大批网民转发信息、呼吁,形成强大舆论。微博舆论领袖的影响不仅在传播数量——舆论形成的标度包括舆论量度和聚议量,还在于信息和评价的质量——权威意见的出现。大量的言论环绕权威意见出现循环,逐渐有序化,形成主导舆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舆论领袖的重要言论把局部意见聚合为整体,提出指导性见解。主流意见被坚持不懈地扩散,形成舆论声势,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形成观念的合力。

尼尔·波兹曼认为,与其说媒介即信息,不如说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

有力的暗示来定义这个世界。”一种信息传播新方式带来的影响并非只有它传递的内容,更大的意义在于,它重构了传播速度,信息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从而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四、影响——半实名制与微博圈

基于前三点,微博传播的特性对舆传播的帮助和引导作用明显,对网络舆论正面影响的壮大十分有益,在这第四点里则主要阐述对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

网络有海量信息的优势,但同时也有信息过载的问题:海量言论并不被引起注意,成了“聋子式”言论。波兹曼曾引用过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著名诗句“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用这句来描述我们面对的现实环境很贴切: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看似拥有数不胜数的大量信息,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找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分析说来,网络舆论有两大缺陷:一是缺乏思想深度,权威性不足,监督力度和效果随之降低。二是把关人相对缺失,匿名口水贴泛滥。言论不负责任,甚至有网络暴力。微博从某些方面来说对这两大缺陷进行了弥补。

首先,微博圈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微博上的传播是一种基于社交的人际网络传播,这种人际网络大致分两种,一是原有人际关系网在微博上的延伸;一是兴趣相投有着共同信息需求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比如同样热爱曲棍球的人聚到一起讨论,他们有共同话题。所以,微博用户通常关注的是他的朋友、熟悉的人,发烧友,或者是名人,因此微博就像一个实名制博客,而信息的选择完全由用户主导,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他认为可信的或者相对熟悉的人发布的信息,并进行转发,从而形成关注热点,而这些信息的可信度相对高些。除了普通用户在微博上发布突发事件、记录生活,更有不少名人还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信息。2009年9月,李开复通过新浪微博最先对外公布了自己辞去Google职务的消息。在网络实名制尚未建立的大环境下,相较于网络媒体和网络论坛发布的匿名信息,微博在信息的来源上更为可靠。

其次,在微博转发的过程中,网民其实已经做到了对信息的筛选工作,有些类似行使了把关人的职责。他们一般转发的都是自己感兴趣并且判断为真实的,这些信息有可能是微博主高度关注的新闻,也有可能是他人对某件事情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且转发使得微博传播范围渐广,多样信息的碰撞有助于实现宏观意义上的信息真实,即以多信源的宏观竞争机制消解单一信源的不确定或失真。信息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博客过滤的过程。而信息一旦被认定为失实的,微博会迅速进行自我修正,真实信息会取代失实信息。这种自我修正机制也恰恰是微博的一大特色。

当然,作为网络组成部分之一的微博也存在各种问题,它同样继承了网络传播的各种缺陷,包括上述所讲的真实性问题和信息海量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负面影响也只是一定范围内的小的纠正,还有大量问题及其可行性措施需要我们来探索。

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12页

参考文献

[1]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邵培仁.媒介舆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许卓.微博客的传播优势及发展前景探析[J].今传媒,2010.[5]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EB/OL].http://2010-02-12.响,

篇2:浅谈微博传播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以宜黄强拆事件为例

一、微博传播机制理论

⒈微博传播的社会网络

微博信息传播是由分散的网民自发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人们在网络的“节点”发布信息, 信息要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依赖于人的“社会网络”2。微博使个体的社会网络变得明晰了, 在这个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受社会网络的影响更为突出, 公共信息传播更为普遍, 由此调动的个体的社会网络更为广泛, 不同个体的社会网络间的相互作用也更为明显。

⒉微博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扩张机制

微博平台提供了灵活、方便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与扩张机制, 为信息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各种随机推荐方式使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相互发现, 也是扩展交流网络的重要方式。在微博平台上, 意见领袖因其自身拥有强大的个人传播能量, 其微博社会网络也就相对广阔些, 而且比较稳固。某些特定情境形成的临时性“热节点”, 会因事件的特性使微博的社会网络爆炸式发展。

⒊影响微博信息扩散效果的要素

一个个具体信息的传播, 是以节点为基础的, 每一个节点都起着“把关”的作用, 每个节点做出的每次选择, 都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强关系节点对于信息的传播, 大多时候是出于维护关系的需要, 人际关系因素起着较明显的作用。意见领袖的把关比一般网民的把关的效果更为明显, 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网络新闻传播的格局。对于弱关系节点来说, 是否转发某一信息, 完全是基于对信息本身的判断。

二、宜黄强拆微博事件分析

在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 微博既是事件信息及时传播的平台, 又是拆迁户利益诉求的渠道;既是当事人求助博友的工具, 又是公众舆论形成的中心4。这都有赖于微博传播机制的作用。

⒈宜黄强拆微博事件传播的社会网络

2010年9月16日, 钟家姐妹欲从南昌昌北机场乘机飞往北京, 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 领取登机牌时, 遭宜黄干部围堵。两姐妹无奈躲进女厕, 用手机和《新世纪》周刊记者刘长取得联系并告知现场情况, 刘长立即以“紧急求助!”为题发布微博。随后刘长打电话给《凤凰周刊》记者邓飞, 后者根据两姐妹在电话中的转述, 进行了昌北机场现况直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 邓飞发布了9条微博信息。

在这个事件中, 与事件有关的9条微博信息特别重要。并不是当事人钟如九起先使用微博求救维权, 而是依赖媒体记者刘长。刘长是钟如九社会网络关系节点中的强关系, 依赖记者自身的社会网络以及与其直接联系对象的社会网络, 使得信息呈几何级传播态势, 从而形成社会舆论热点。这是事件微博传播的第一阶段。

9月17日11时19分, 钟如九开通了新浪微博, 并发布了其大伯的死讯、宜黄官员抢尸和家人遭软禁等事件后续状况。邓飞说, 钟如九的微博是“中国维权史上新的一页”5。钟如九在看到微博对自己维权带来重大转机后, 才开通新浪微博自救。她的微博信息之所以受关注, 一方面基于她的社会关系, 如朋友、同学、亲戚和同事的关注, 最重要的还是有赖于刘长、邓飞等为其在微博上造的势。随后钟如九发的每一条的微博都被海量转发和评论, 使事件的社会关注度进一步提高。这是事件微博传播的第二阶段。钟如九的微博受到广泛关注并不是因为当事人的社会网络, 而是因为事件本身特别的新闻性、社会性等。在其微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微博友在了解信息的同时, 也认识了解了她本人, 有的博友更将她加为关注对象, 这样一来, 钟如九的微博社会网络大大拓展了。

在该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社会网络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长、邓飞等人通过微博传播, 事情就不会受关注。在微博平台上, 不管是弱势群体, 还是强势群体, 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传播信息, 或通过传播信息来扩展社会网络, 弱势群体就此有了话语空间和利益诉求渠道。当然, 如果事件没有巨大的新闻性, 刘长们就可能不会关注钟如九他们一家人, 钟如九的微博也不会如此受关注, 更不会有骤然扩大的社会网络。

⒉宜黄强拆事件的微博话语权力中心

自微博开通之日起, 钟如九就通过微博告知广大博友事件的进展和被烧伤家人的近况。18日凌晨2时许, 钟如九在微博上发布了大伯的死讯, 10多分钟之后, 她连续更新了3条微博, 讲述了大伯的遗体被相关部门强行抢夺出医院的过程6。微博客对于钟如九所发的信息更加关注, 也相互转发钟如九的微博。虽然她做的只是事实性信息传播, 但其作为这起微博事件中的临时性话语权力中心, 让自己成为关注焦点, 也让这起事件成为了关注焦点, 从而影响信息流动的方向。

钟如九有一个稳定的“粉丝团”, 即有同样经历的博友, 他们对钟如九这“意见领袖”的塑造, 以及事件权力双方的博弈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看到钟如九用微博维权时, 认为钟如九很勇敢, 也想通过关注钟如九、关注事件的进展, 希望钟如九帮自己维权。他们申诉自己的痛苦遭遇, 同时转发信息大肆传播事件, 制造舆论。可以说, 钟如九成了拆迁事件弱势群体的代表。他们作为钟如九利益的忠实支持者, 有助于改变钟如九弱势的一面, 使事件向利的方向发展。这样, 宜黄政府就处于被动境地。

⒊微博信息流动机制中事件的传播扩散

微博信息流动机制中的转发机制和推荐机制在事件中得到广泛运用。不管是转发, 还是推荐, 操作都相当容易, 一键即可, 这就使得微博信息再传播的可能提高, 从而促使信息快速流动。微博的转发机制和推荐机制是交叉起作用的, 转发机制加快了事件信息多级流动的可能性与扩散的速度, 推荐机制增强了微博事件信息拥有超越人际关系网络的约束而进行传播的能力。《新世纪》记者刘长发的关于钟如九及其家人遭遇的微博, 经资深网友慕容雪村的转发后, 该微博信息的转发次数呈几何级数增长。随后《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用微博直播事件现场进展状况, 就连地产大佬潘石屹、任志强也用微博加入围观, 使得信息急剧扩散。在这些名流的推荐下, 信息传播突破人际关系链条的约束。事件本身及对事件的看法都广泛传播, 从而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微博也已成为了公众舆论形成的中心。

随后, 《新世纪》周刊、成都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也介入事件, 对事件深入跟踪报道, 使宜黄事件超越网络, 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18日10时许, 新华社发布消息称, 17日夜抚州市委决定对宜黄县“9·10”拆迁事件8名相关责任人做出了处理。

三、微博如何改变当事双方力量

在宜黄该事件中, 微博介入前, 强拆方宜黄政府因其政治权力地位, 处于优势地位。作为事件的受害者, 钟家是没有任何优势而言的, 他们的处境越来越不利。

微博介入事件后有了转机。微博将地方政府-被强拆房主之间的权力博弈置换成了网民-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 使得宜黄政府不得不面对来自整个社会的强烈质疑。如果说宜黄强拆事件将会在中国城市的“圈地运动”史上留有特殊的印记, 那么其原因就在于微博的介入7。首先, 通过微博信息, 人们知晓了事件, 开始关注起事件。随着事件的升级, 在微博传播下, 事件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在拆迁户自焚、机场截访、钟如九被押上车、医院抢尸等阶段, 只有钟方一方在诉说惨痛遭遇, 政府一方不做回应, 增加了博友的愤怒, 他们纷纷在微博中达对政府做法的不满和对钟方遭遇的同情。一些有同样不幸遭遇的博友成了钟方的核心粉丝团, 他们不断为钟方奔走呼号。微博信息的转发和推荐机制使得这些评论也相互传播, 微博成了舆论形成的中心。这时在舆论上, 钟方占了主导。

传统媒体的介入, 事情有了根本性转机。需要说明的是, 传统媒体介入,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事件在网络上产生了强大风波, 成为了网络焦点和舆论焦点,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事件中, 作为新媒体的微博更主动、更给力, 而传统媒体比较滞后被动。但杂志、报社、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后续跟踪报道产生的社会效果更强烈, 使事件一下成了整个社会焦点话题。在强拆方态度的蛮横和钟方不幸的对比下,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微博都选择站在弱势群体这边, 事件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大大提高。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方面没有澄清事实, 也没有人替他们说话, 当事双方的博弈力量悬殊有了根本性扭转。当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强拆方时, 他们明显地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政府约谈伤者家属、积极救治伤者家属、相关官员问责也都是后继之策。

从宜黄强拆微博事件的分析来看, 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发展的导火索还是在网络媒介, 根本在于深化新闻体制改革, 重点突破在传统媒体。但不容置疑的是, 微博已经打开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

摘要:与传统媒体相比, 微博有着独特的优势,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在提高弱势群体话语权方面, 微博的传播机制如何发挥作用。

关键词:微博,弱势群体话语权,宜黄强拆事件,社交网络

参考文献

[1]、杨雪梅.“自媒体”挑战网络规范网络问政成潮流[N].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6日.

[2]、彭兰.微博客的信息传播机制分析[OL].http://media.people.com.cn.2010年10月11日.

[3]、林小燕.微博客流行的学理思考[OL].http://media.people.com.cn.2010年11月24日.

[4]、刘卉.从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看微博传播的特点[J].传媒观察.2011 (2) .

[5]、贾庆森.宜黄事件:微博翻开公民维权新一页[O L].w w w.chinavalue.net.2010年10月9日.

[6]、杜恩湖.钟如九微博维权路事件详情回望[0L].http://www.hinews.cn.2010年9月20日.

上一篇:班主任师德师风小故事下一篇:中考数学的八大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