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2024-04-27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

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今后我在还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摸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篇2: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

[新课引入] 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 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读图分析]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材料分析] 根据课本P37的课文“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 探究: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出示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说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阅读课文p36探究: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同学分组活动总结: 自然原因: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人为原因:

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探究:

3、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因为由于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降低,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植物,结果就是土地荒漠化。投影图片胡杨树的变化探究活动: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

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

[分析理解] 阅读P39课文,结合“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图文资料:古楼兰的消亡

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 3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

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衰:楼兰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荒漠广布,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图文演示荒漠化的防治 阅读p40活动探究

(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的地区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3、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

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风蚀、水蚀、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篇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了解其危害和综合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该课程标准要求可以进行以下分解: (1) 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 认识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 (3) 探讨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措施; (4) 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从“荒漠化的含义、危害、防治”三方面来阐述, 课本用一段阅读材料来说明我国荒漠化的成因, 重点阐述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加剧的最重要因素。人类通过影响环境从而影响自身的生存, 这就导出第二个内容——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必须加强荒漠化的防治, 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 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 在讨论的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 理解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明白荒漠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 掌握各种原因形成的荒漠化及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快速提取图文材料中的信息,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 学会从所给材料入手, 分析各种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采用活动讨论式, 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各种图片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 探讨“西北地区成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的原因, 并找到治理这些荒漠化土地的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西北荒漠化成因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是关键, 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通过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 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总体趋势在扩张, 因此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 难点。以荒漠化为例, 让学生真正懂得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创设课堂气氛, 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导入新课:

师: (投影“楼兰古国遗址”图片) 同学们, 昔日楼兰古国草茂羊肥, 为我国西北的经济、交通重镇, 如今却变成了一座废墟。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战争、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搬迁……

师:楼兰古国的消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 但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人类活动怎么会让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变成废墟呢?

(投影)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师: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活动一

生:阅读课本P37图2-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

(1) 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荒漠化区域。

学生讨论: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方的红色沙漠……

师投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图。

(2) 昔日黄土高原森林茂密, 草原广阔, 如今却变得千沟万壑。在这个过程中, 与人类哪些活动有关?

学生讨论: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挖滥采……

(3)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也是我国主要荒漠化地区,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学生讨论: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植被生长困难——出现荒漠化。

师:出现荒漠化现象西北地区为什么是我国比较严重的地区?

(投影) 板书:一、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生:阅读课本P36—P38。

活动二

(1) 土地荒漠化形成有哪些原因?

学生讨论:气候、位置、地形、人类活动等, 即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生:阅读课本P37阅读材料。

师:投影“我国西北地区地形图”“我国主要荒漠化分布图”

(2) 从位置、地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河流、植被的特点。

学生讨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距海较远, 加上地形的阻挡, 受夏季风影响较小, 降水少;日温差大;风力强劲, 蒸发旺盛, 气候干旱, 植被稀少, 河流较少, 且多为内流河。

(3) 从西北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素质, 经济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讨论:人口迅速增长, 但素质较低, 由于盲目开垦,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导致植被严重破坏, 土地失去保护层。

师:新疆有中国“葡萄、哈密瓜之乡”的美誉, 但区内的荒漠化面积目前仍在不断扩大。

生:阅读课本P38阅读材料。

活动三

(1) 新疆荒漠化面积为什么还在不断扩大?

学生讨论:

(2) 我国南方降水较多, 但也出现了荒漠 (红色) , 其形成与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南方地区温高多雨, 土壤呈红色, 由于人类毁林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而西北地区的荒漠主要是气候干旱, 风力侵蚀强, 人类破坏植被所致。

(3) 南方除了红色荒漠外, 还有一种荒漠——“石漠化”, 你能说说其形成原因吗?

学生讨论:在喀斯特地区, 人类对植被破坏严重, 降水集中导致水土流失, 使大面积的石灰岩裸露地表。

师:我国的荒漠化面积达267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8%, 且目前在不断扩大, 这种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影响吗?

生:阅读课文P39正文。

(投影) 板书:二、荒漠化的危害

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学生发言:丧失土地或土地生产力下降, 粮食绝收, 造成社会不稳定, 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设施, 威胁人类生存……

师:荒漠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新疆楼兰古国的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然而对已经荒漠化的土地和正在荒漠化的土地怎样加以防护呢?

(投影) 板书:三、荒漠化的防治

生:阅读课本P40正文。

师:投影“三北防护林”图片。

活动四

(1) 科尔沁草原荒漠化的原因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学生讨论:过牧造成, 现在其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吞噬周边草场……

(2) 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采伐造成, 在其治理过程中减少载畜量、设法恢复植被具有重要意义。

(3) 在我国西北地区怎样处理好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学生讨论: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考虑增加农民收入, 把两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

(4) “生态移民”是逃避环境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学生讨论:生态移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 而不是逃避自然的处罚, 是现代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

归纳总结

鼓励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谈心得体会: (1)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 这节课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3)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 今后如何自主学习? (4) 这节课我最大的失误是什么?今后我如何改正?

知识网络 (如下图所示) :

课堂测评:

课堂练习是教师检测学生课堂效率的直接方法, 也是有效的措施。走好这一步, 会给教学带来无限的阳光和活力。 (试题略)

六、教学反思

第一,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就应该有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近些年这个观点提得很多, 但一走进教室, 这个观点就不复存在。教师一支粉笔, 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但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的发言机会, 即使有, 那也是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本次课所有的活动都由学生自主探讨、分析、归纳、总结。虽然比较耗时, 但学生得到了真正锻炼, 在设计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学生都做得非常仔细, 且人人都参与。

第二, 问题设计要可探讨、具有实用性。课堂问题的设计若过于简单, 学生不假思索, 信口开河, 则没有价值;若过于深奥, 学生一头雾水, 无从下手。本课的所有问题均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不深不浅, 非常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时既不是随口可答, 也不是望而生畏, 只要查查资料即可解决。

第三, 课堂设计化繁就简。与传统课程相比, 本课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简化了教材内容, 但重点知识没有删减, 只是把相应的知识放进活动中,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 体现新课标的主导思想——“在活动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第四, 授之以法。在本次课中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导入新课就开始, 每一个活动的设计, 都把培养学生能力这个理念纳入其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 就会不自觉学到知识或方法, 并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篇4:“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以我国风蚀荒漠化最典型的区域——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本节课主要亮点如下:一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也符合本节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水平;二是楼兰景观今昔对比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三是通过“一个自主学习、三个合作探究、两个课堂辩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高涨,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荒漠化问题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尤其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 田希倩)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以我国风蚀荒漠化最典型的区域——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本节课主要亮点如下:一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也符合本节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水平;二是楼兰景观今昔对比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三是通过“一个自主学习、三个合作探究、两个课堂辩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高涨,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荒漠化问题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尤其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 田希倩)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篇5: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2014·四川联测二)下图为我国植被覆盖率较差的某地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扬沙天气多出现在()A.1-3月 C.7-9月

B.3-5月 D.10-12月

解析:扬沙天气一般多发生在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风力较大的季节,结合图中信息可判断多发生在3-5月。

答案:B 2.实际观测发现,该地5月份的光照条件优于7月份,其主要原因是()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大气中云量较少

B.白昼时间长 D.地面温度较高

解析:影响光照的因素有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和白昼时间长短等,5月与7月的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时间长短差异不大,而图中显示5月降水量明显小于7月,则表明5月阴雨天气少,故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云量较少。

答案:C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3~4题。

3.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③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

答案:C 4.下列描述符合①、②、③、④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A.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②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③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可缓解该问题 D.④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解析:由图可知,①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②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③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④地区位于中温带,但该地区降水丰富,地表湿润,可以发展种植业。

答案:B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 C.开采矿产

B.过度开垦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解析:由图中统计信息可知,该县人口增长较快,耕地增长也快,因而可以确定荒漠化土地的增长与过度开垦有关。

答案:B 6.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是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答案:A(2012·安徽)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第7~8题。

7.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距地面6米以内,风速最低的是图①,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

答案:A 8.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华北平原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宜选择的防护林树种应是下层有灌木的阔叶密林。

答案:B 读“2011年我国部分省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回答9~10题。

9.贵州省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①石灰岩广泛发育,多喀斯特地貌 ②植被破坏严重 ③人口多、耕地少 ④降水较多,特别是冬半年降水多,地表侵蚀作用强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解析:根据贵州省地理环境特点,可推断出土地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多、耕地少,植被破坏严重等。

答案:C 10.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是()A.植树造林

C.实施农业工程

B.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 D.生态移民

解析:植被破坏是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则植树造林就是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答案:A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11~12题。11.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A.6月 C.8月

B.7月 D.9月

12.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用水

解析:本题实际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及其防治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的形成原因。第11题,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越高,冰雪的融水量越大,但是最大径流量是滞后于最高气温的,越往下游推迟的时间越长。塔里木河流域7月份气温最高,大部分河段应该在8月份流量最大。第12题,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利用,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

水资源分配方案,使塔里木河上、中、下游地区能够均衡用水。

答案:11.C 12.D(2014·山东潍坊3月)阴山北麓为农牧交错地带,自南向北地势逐渐低平,地貌依次从中山、低山丘陵、缓坡丘陵到波状高原,具有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大风日数多等特点,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回答13~14题。

13.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风力侵蚀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A.春季 C.秋季

B.夏季 D.冬季

解析:春季气温回升,土层松散,缺少植被保护,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强,A对。夏季、秋季地表有植被保护,侵蚀较弱,B、C错。冬季土壤冰冻,虽然缺少植被,但风不易吹动土层,侵蚀弱,D错。

答案:A 14.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防御风蚀可采取的措施是()A.在丘陵地带深翻土地,保水保墒

B.在波状高原发展季节放牧业,淘汰部分过冬牲畜 C.在丘陵顶部清除原有灌草,改种防风效果好的松树 D.在波状高原建设基本农田,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解析:在丘陵地带深翻土地,土层松散,更易被侵蚀,A错。在波状高原发展季节放牧业,减少放牧对草场的压力,淘汰部分过冬牲畜,B对。在丘陵顶部清除原有灌草,破坏土壤的植被,降水少,不适宜森林生长,C错。在农牧交错地带,应退耕还草,不宜发展种植业,D错。

答案:B

二、综合题(共22分)15.(11分)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草场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及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

(1)说出上图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认真阅读图文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解答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①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导致该地区草地退化,进而出现荒漠化的根源;②草地退化的直接危害表现为草原的质量变差,产量锐减,沙化面积扩大;③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应注意“对症下药”。第(1)题,图示反映了该地区草地退化,草原质量下降,沙地扩大。第(2)题,由材料可知,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导致该地区草地退化,进而出现荒漠化的根源。第(3)题,结合该地区荒漠化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防治荒漠化,可以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多种经营、治理超载放牧、种植优质牧草和加强草原管理等方面作答。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16.(11分)(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风沙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第(1)题,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由图中可以看出错那湖东北部有多条河流注入,输沙量大。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河流水量小,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湖滩泥沙出露水面面积大。第(2)题,考查风沙的形成。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差,又多大风,而图示地区盛行西风经过湖面,摩擦力小,湖东北部地区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故风大沙多。第(3)题,考查风沙对铁路运输的影响。结合风沙灾害的特点和所学知识阐述即可。第(4)题,考查风沙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该路段风沙灾害的危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篇6: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甘肃河西走廊草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治理对策

对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全区5市91 563.47 km2草地面积中,强烈发展沙化草地占29.22%,发展沙化草地占1.5%,潜在沙化草地占30.34%,未沙化草地占38.94%.全区沙质荒漠化草地占草地面积的61.06%,50%以上的草地处于沙质荒漠化状态,其中金昌市与嘉峪关市强烈发展的沙质荒漠化草地面积比例最高,超过60%以上.调查分析认为,该区草地沙质荒漠化成因主要是气候干旱、多风以及土壤质地疏松等自然因素和长期滥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历史和人为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对策.

作 者:吕子君 卢欣石 LU Zi-jun LU Xin-shi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年,卷(期): 27(3) 分类号:X52 X833 关键词:草地沙质荒漠化   监测   河西走廊   治理对策  

篇7: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广西都安三只羊地区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

通过对三只羊地区的地层分布、地形地貌、岩溶发育特征,论述了区内岩溶环境条件对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同时,对区内进行了石漠化程度分区,总结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生态重建示范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该区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方针,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李兆林 夏日元 杜毓超 罗贵荣 LI Zhao-lin XIA Ri-yuan DU Yu-chao LUO Gui-rong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3(3) 分类号:X141 关键词:环境地学   岩溶环境   旱涝灾害   石漠化   生态重建  

篇8: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一、课堂前奏: 诱导预习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在课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出赏心悦目的预习提纲交给学生。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 可以在比较美观的版面上设计以下问题: ( 1) 阅读本节所有内容,了解本节都有哪些知识点; ( 2) 整理本节的知识体系; ( 3) 搞清楚“荒漠化”、“土地退化”的含义; ( 4) 结合地图查看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区,并思考其成因、危害以及防止措施; ( 5) 思考本节“活动”处所设计的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时效性。

二、课堂引子: 巧妙导入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开始的瞬间,很快地转为有意注意,可以对新学习内容进行一个科学地导入。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可采用多媒体导入: ( 1) 把我国境内主要荒漠地区制成图片( 西北地区制成动画) ; ( 2) 用多媒体把上述荒漠地区逐个进行呈现,并配以不同音乐; ( 3) 到呈现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景观时,锁定并持续一段时间( 可稍长一些) 。这样使教学过程“能动能静,形象鲜明”,从而使学生才有可能跟住老师的思路,把课堂要学习的内容学完学好。

三、课堂内容: 精彩呈现

为了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学好每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等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完成。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可在屏幕上用不同的美术字呈现: ( 1) 荒漠化的含义: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 可在屏幕上用不同的“添加强调效果”呈现; ( 2) 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 日照少、大风多、降水少、植被差; 2人为原因( 主因) :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可用醒目背景的文字呈现; ( 3) 荒漠化的防治: 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林还草、定期轮牧、保护草场。这样可以“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确保与学生的知识交流”,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的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四、课堂设问: 动态递进

为了让课堂教学所涉及的重、难点问题易于被学生接受,可以借助多媒体依次地展现这些问题。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中,关于“荒漠化的成因”,可设计为: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 →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 在此基础上,可设计出另一个问题链: 什么是“红色荒漠”? →它的成因与新疆荒漠化的成因有何异同? 然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较简单的问题,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较复杂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避免了填鸭式,真正地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

五、课堂拓展: 注意链接

为了能让学生把与本节所学有重要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新颖的内容进行及时链接,“变抽象为形象”。如为了突出人类活动是形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可链接两个动画; 一个是古代不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始终不变的塔里木河中的某个绿洲的动画; 另一个是古代不受人类活动影响而现代受人类活动影响所出现的塔里木河流域中的某个绿洲面积不断减小而其周围沙漠面积不断扩大的动画。通过这些相关动画的链接,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关注度,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课堂检测: 典型点评

为了能针对学生易错的某个重点问题重拳出击,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较强烈的显示。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中,在学生做好有关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的基础上,对荒漠化的主要成因的分析; 石漠化和荒漠化的比较的练习等,可用多媒体展台上的“缩放”按钮,逐渐扩大塔里木盆地图、南方低山丘陵表土流失而岩石裸露图,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再借助亚洲冬、夏季季风动画和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课堂检测,显然能突出重点,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练习的有效指导。

七、课堂总结: 画龙点睛

为了能使课堂总结能说明课堂所讲的重难点、易错点,还包括对一些学习方法的阐述,甚至精华部分的再现。可以在课堂接近尾声时,用多媒体有所侧重地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在课堂总结时,要先从“什么是荒漠化”入手,注意同“红色荒漠”等加以对比,显示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本节的重点,“荒漠化的主要成因” 是难点。通过这样一个总结,清晰明了地再现了本节的主要内容,并且学生们也才有可能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篇9:浅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也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水土环境方面主要浅析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及其预防和解决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水土环境;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

1.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成因

1.1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引发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有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资源的需求量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促进生产力,对土地实行不合理的开垦,忽视因地制宜地自然规律,从而造成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破坏植被和原本稳定的地形。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建设和资源采集也不符合水土保持的原则,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对土地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1.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也有很多,例如:充足的沙源、气候变化异常、不合理的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的挖采和树木砍伐、水资源的浪费等。土地的组成和结构给土地的荒漠化带来了充足的沙源,是不可避免的。最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异常,全球气候不断变暖,高温使土地上的水分加速蒸发,土壤含水量减少,加速土地的沙漠化。人为原因更是不容忽视的,为增加粮食的产量,人们将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开垦出来作为农田使用,造成水分的不合理使用,原本贫瘠的土壤变得更加贫瘠,粮食产量也并未提高多少。不少牧民为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放牧的范围,增加动物的数量,把大自然的天然草坪破坏的惨不忍睹,被破坏的植被在短期内将会很难恢复甚至不能恢复。不合理的采矿也会造成土地的沙漠化,由于高额的利润,不少人加入了采矿的队伍,殊不知采矿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因为被破坏的土地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土地不会轻易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树木的保护,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或者是即使明白也不肯放弃自己的生财之道,随意砍伐树木,砍伐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一棵树成长的速度,树木死亡,土地也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不得不面临沙漠化的悲剧。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人们也许意识不到水分不足带来的不便,在西北地区,缺水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缺少水分,人们还可以找到有水的地方,可是植物不能,没有水,它就只有死亡,试想一下放眼望去光秃秃的一片是怎样的情景。

2.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危害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但它们造成的危害大致是相同的,只是沙漠化的危害要严重许多。

2.1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活,危害人类健康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是双向作用的,自然灾害会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也会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水土流失是在较为湿润的地方发生,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就会直接发生土地沙漠化,省去了水土流失这一过渡阶段。土地的沙漠化容易引起沙尘暴等天气,影响人们出行,降低空气的能见度,影响交通,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等受到损伤,不能正常运行。还有可能损坏输电线路和通讯工具,导致用电和通讯中断,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并且沙尘天气使空气中弥漫着浮沉,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们的呼吸道和皮肤造成伤害,此时的空气变成了疾病传播的一种媒介,患病人数不断增加。

2.2影响农业、生产业的发展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对农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由于水土流失,农田中的大量营养成分随着水分一起消失不见,影响了土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使土壤失去孕育农作物的能力,农作物减产,直接造成人类食物短缺。在沙漠化的地区,往往种子播种下去也会被风吹走,长出的幼苗被沙尘覆盖,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或直接死亡。土地的沙漠化还会造成草场的退化,畜牧业也会面临损失,许多以畜牧业为生的牧民不得不另谋出路,背井离乡。

2.3阻碍经济的发展

土地荒漠化带来的气候特征是温度高、沙尘弥漫、空气干燥,这样的天气里面最容易引发火灾,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电路、通信线路被毁,污染环境,影响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4加剧贫困化,拉大了贫富差距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主要出现在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也就是较为贫困的地区,因为城市里面有认为的绿化措施,这就使得贫困地区原本本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受到损害。在城市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不断降低,拉大了城乡的贫富差距,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国民政策相违背。

3.水土保持和沙漠化治理的方法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不采取一些行动来预防和治理,否则就只有等待灭亡的那一天到来。近年来就愈发体现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3.1坚持退耕还林还牧

针对一些人口密度较小,降水量充足的地区,应该实行 退耕还林的政策,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进程。生态环境的修复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增产增收,在较小的耕地面积上收获更多的粮食,养育更多的人,达到山青、水秀、人富。

3.2推广节水灌溉

在一些人们比较集中的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就不适宜采用退耕还林的政策,这是我们就应该推广节水灌溉。缺水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节水灌溉不仅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使水分得以充分利用,还将多余的水节约下来,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还要根据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的不同,给予它们适宜生长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不同的气候也应该有不同的灌溉方法,要随时掌握农作物的习性。

3.3防风固沙

防风固沙的方法有许多,包括设置沙障、在沙层上覆盖致密物、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等。设置沙障可以有设置植物沙障、土沙障、篱笆沙障等。植物沙障不仅可以抵挡部分沙尘的侵蚀,延缓土地沙漠化的进程,还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可以将部分降雨留在植物沙障内,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水分。土沙障则是像一堵堵土墙,与风向垂直,有很好的挡沙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的粘土来增强墙壁的韧性。在沙层上覆盖塑料薄膜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防止土地沙化加剧,但是覆盖的塑料薄膜极易被风吹走,同时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不太提倡这种方法。

3.4宣传防治宣传教育

政府可以采取奖励措施鼓励人们进行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治理,提高人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刺激人们治沙的热情,通过教育和媒体等多方面的宣传,使人们主动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去,为水土保持和沙漠化治理尽一份力。

4.结束语

篇10: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摘要:通过从事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从工程特点,工程质量,工程现场管理,工程竣工验收,后期养护管理等方面,简单论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生态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湿润岩溶地区特有的、在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水土流失顶级表现。石漠化项目林业项目一般分为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项目,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营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疏林地、灌丛地、灌木林地、具备封育条件的荒山荒地等经过5-10年的封育,大多成为了有林地,封育起来的林分,植被种类丰富,对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强,为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得到稳步提高。生态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主要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随着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石漠化日益加重,目前在用于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中的人工造生态林和封山育林工程收到了很大的生态效益。我通过从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多年的监理工作,简单论述一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项目的一些管理经验。

因地制宜;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长江和珠江防护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云南省石漠化防治工程是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务内容。石漠化防治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作为各级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通过采取造林种草、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基本农田和配套小型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等措施,综合治理,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1关于石漠化地区国家统计数据

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04年~2005年,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从检测中总结出我国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1)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2)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3)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从以上数据看出:加强对现有的森林保护,改善中轻度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造林、种草,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基本农田和配套小型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成为改善中轻度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势在必行治理工程。

2石漠化治理项目林业项目治理现状存在的管理难题

2.1石漠化治理项目林业项目以绿化生态工程为主,绿化工程与建筑工程相比较存在以下特点1)实施对象大部分是活体;2)营造工程的艺术美;3)养护管理的长期性;4)建设材料市场价格的不可定性;5)工程建设的广泛性与附属性。

2.2石漠化治理的绿化工程存在一些通病如:1)绿化施工队伍参差不齐,无法体现设计理念;2)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3)目前我国多数园林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控制的管理体系。许多绿化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都存在随机、随意的现象。2.3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点多面广。涉及单位管理人员多。目前我省的石漠化治理工程一般以县为区域,分实施,项目涉及农、林、水、畜牧等方面。因此管理难度大。

2.4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综合配套治理不明显,配套治理不具连贯型,一般石漠化项目林业治理林业的,水利设施不一定为林业服务,可能是为农业服务,但是服务对象又不是刚刚实施的关于在建石漠化农业项目,畜牧项目的发展又可能与林业项目冲突,大力发展畜牧项目,可能又破坏林草植被。

3石漠化项目林业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 3.1准备工作

3.1.1组织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

施工过程是又一次创作过程,存在如何充分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问题,因此,图纸交底异常重要,要求设计单位详细介绍设计意图,施工单位要深刻领会工程整体的设计思想,以便在施工中灵活运用,如:树丛栽植时,哪株直,哪株斜,倾斜的角度,如何让其搭配和谐而又顾盼生姿,生动有趣,这从施工图纸上是反映不出来的。

3.1.2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既然包括了多个单项工程,在施工中往往涉及到各项工程项目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统一领导,各部门、各项目要协调一致,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这也就是常说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两个方面的控制:一是选定施工方案后。制定施工进度时,必须考虑施工顺序、施工流向,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特殊项目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能否保证工程质量:二是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使建设工程满足符合设计要求以及保证质量,求得施工工期短、成本低、安全生产、效益好的施工过程。

3.1.3现场勘察、“四通一平”和临时设施的搭建掌握现场地质、水文勘察资料,检查“四通一平。临时设施能否满足施工需要,各项设施搭建能否满足施工需要,保证工程厩剩进行。3.2提高工程质量应重视几个环节

3.2.1重视科学研究,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重视对各施工、养护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使人员掌握更多的施工、养护知识,为更好地进行施工养护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参加施工养护管理的技术人员、生产人员是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工程质量,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其次是人的技术素质,管理技术人员应有较高的质量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以出色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3.2.2重视施工时间的控制

根据施工时机,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石漠化项目绿化工程施工时间,一般控制在春季和秋季。绿化工程苗木栽植若夏季进行,由于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苗木易因失水而影响成活率;若绿化工程冬季施工,由于气温过低,土壤变硬,无形中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工作量,部分苗木就容易因没有适应栽植地的气候条件而出现冻害,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质量。3.2.3重视种植土壤的改善

绿化种植土质不宜粘重,以中壤土为好。如果土质过于粘重,则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较差,这样容易使植物出现烂根现象,尤其是栽植较深的各类乔木更容易受害,因此,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种植土必须进行改良或更换,做到适地适树。3.2.4重视植物品种的选择

根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设计中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起到改善小环境、小气候的作用,要因地制宜进行树种选择,不能盲目追求效果而将不适宜绿化的品种种植,违反植物的生长规律、习性进行种植,甚至造成大片植物死亡,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4科学管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

4.1应深刻领会设计意图,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作为管理技术人员,应熟悉设计指导思想,设计意图,图纸和质量的要求,管理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形地貌、地下管道、施工条件和定点放线的依据等有关资料,对质量、工期、效果、效益目标做出规划。因此要及时组织人员做出详细目标管理,结合工程质量特点,地区环境和施工条件,从施工全局的技术角度出发,遵循施工工艺要求,科学地制定施工方案,组织实施。4.2严格控制工程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方法及监控措施,在进行工程施工中得到落实,管理人员要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以优质的工作创造优质的工程。4.3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都符合质量标准,每一个分项工程又都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对每一道工序必须严格检查,当上一道工序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绝不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只要每一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要求,整个工程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4.3.1定点放线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种植穴标明中心位置,种植槽标明边线,但特殊情况下又需要灵活处理。4.3.2种植穴、槽的挖掘种植穴、槽的挖掘视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情况要求,尤 其是土质较差的种植穴一定要挖深挖大,然后进行施基肥和容土,以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环境。

4.3.3把好苗木质量关对苗木的品种、棵型、高度、干径、根系发育等情况严格把关,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

4.3.4苗木栽植苗木栽植前应对苗木根系,树冠进行修剪,拆除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带土球的乔木栽植时,种植穴底部要踏平;填土时要分层压实,不留空隙,注意观赏面的朝向。

4.3.5固定支撑浇水栽植后在10cm以上的树木应该固定,24h内必须浇一次水。

4.4交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

绿化工程完成后,全面考察工程质量,保证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因此,自工程开工日起,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收集、记录有关工程数据,在工程竣工后提出合格的工程建设档案资料,监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要求组织竣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4.5后期养护管理 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工程养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通过养护管理使植物健康生长,促成设计理念的实现才能真正达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养护管理工作是实现工程质量的关键。在绿化施工过程中植物种植工作完成以后,接下来就要对植物进行养护管理。养护是根据不同绿化植物的生长需要,及时对植物采取施肥、浇水、中耕、除草、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以确保其能够正常生长,如果园林绿化施工优良,但养护管理不到位,如浇水不及时,导致苗木成活率低;除草不及时,导致绿化工程杂草丛生;打药治虫不及时,导致病虫害严重等质量问题。所以人们形容植物的种养关系是“三分种植,七分养护”,这说明绿化养护管理在绿化施工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绿化工程质量顺利完成的关键。一个精品工程,要通过设计、材料、施工工艺、场地、后期养护方面完美结合才能实现。作为施工方图纸到手后,要根据设计、材料、现场、实际状况从多方角度对图纸进行完善,实现图纸、材料、工艺、现场完美的融合,图纸依现场地形实际变化和植物材料施工工艺景观再造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严格执行标准,工艺要精确,软硬景衔接,植物配置要和谐,修剪、栽植深度、树穴整理、支撑、朝向、观赏面等工序都要符合标准,使景观效果在现,体现工程质量。5总结目前的石漠化治理对策

云南省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在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地方的基础上,防止潜在石漠化的地区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治理区域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区域上。其次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上一篇:以阅读伴我成长为题的作文下一篇:初二期末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