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

2024-05-01

荒漠化治理(精选十篇)

荒漠化治理 篇1

荒漠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之一[1]。我国当前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 广泛分布于30多个省份,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加强荒漠化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是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必要保障, 只有尽快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存环境, 才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土地荒漠化成因

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之一, 主要是指由于气候、地貌、土壤等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2]。我国山地众多, 山地丘陵地形起伏不平, 而且黄土分布广泛, 丘陵上的风化壳与没有植被保护的黄土不断受到侵蚀。此外, 我国以大陆季风性气候为主, 降水时间集中且经常有暴雨, 对一些地区的土壤冲刷严重致使水土过分流失形成沙化地形。同时, 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180mm, 由于深居内陆, 过度干旱造成的荒漠化面积广大。总之, 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土地不断荒漠化。

1.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土地荒漠化的另一成因, 也是主要的原因, 是指由于人为的经济活动破坏了原本的生态系统而造成的土地荒漠化[3]。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对资源的需求量大, 而且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 使我国粮食的生产一直供不应求。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生产力, 很多地区不因地制宜, 对土地进行了大规模不合理的开垦, 使土壤变得更加贫瘠。还有许多牧民为了扩大收益, 不断增加牲畜的数量, 过度放牧损害了草场的生态平衡,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此外, 不合理的挖采活动如煤矿开采和沙石开采, 如果不加以节制也会对土地造成严重破坏。

2 荒漠化危害影响

2.1 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荒漠化使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荒漠化会导致一些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 其中沙尘暴是最常见的。恶劣的天气严重影响人们日常活动的开展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会导致空气的能见度降低, 进而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 可能使汽车、火车和飞机等设施受到损坏, 甚至会造成用电和通讯中断。另外, 沙尘暴还会使空气指数下降, 浑浊的空气中弥漫着烟尘等细小颗粒物, 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严重影响国家的建设和人民的安全。

2.2 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土地沙漠化会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巨大的影响。在荒漠化的过程中, 土壤中原有的营养成分会不断流失, 土壤供给农作物的能力就会不断下降, 从而造成农作物产量减少, 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人员的利益, 还会使其他社会成员的粮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 荒漠化地区涵养绿地的能力也会下降, 落在地面上的种子容易被风吹走, 即使有所生长也会被飞扬过来的沙尘掩盖, 草场的退化使畜牧业发展受阻, 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3 荒漠化治理措施

3.1 坚持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对于缓解有一定水分支撑的地区的荒漠化有非常大的作用。具体治理方法如下:在降水量充足而且人口密度较小的区域, 要积极组织农民进行退耕还林还草。通过为他们提供一些奖励和优惠政策来提高其积极性, 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促进土地的自我修复进程, 从而增加土壤所含的养分, 这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增产增收, 从而在山清水秀的基础上实现较小耕地面积养育更多人口的目标。

3.2 加强防风固沙技术

防风固沙技术有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例如覆盖致密物、利用废旧塑料遮挡和设置沙障等[4]。覆盖致密物是指将塑料薄膜等物质用重物压在沙地上, 可以有效防止水分蒸发, 但塑料容易被风吹坏从而丧失其保护沙地的功能, 并且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利用废旧塑料是指将废塑料通过简单的工艺改造成胶结材料, 将其喷洒在植物周围形成固沙层, 黏性的固沙层与表面沙土紧密粘结, 可以有效保护沙地植物。设置屏障是指设置土沙障、植物沙障等, 土沙障直接遮挡大风吹来的沙尘, 需要有较强的韧性;而植物沙障是一种生物防风固沙技术, 通过利用乔木、灌木、藓类等植物进行防风固沙和改良土壤, 在外围边缘要封沙育草, 在绿洲内部要建立农林防护网, 充分发挥林草植被的防风固沙功能。此外, 机械工程也是防风固沙技术之一, 主要利用秸秆、树枝、砾石等材料达到固沙、阻沙的目的, 例如乳化沥青设置的沙障持久耐用, 适合应用于缺乏水资源的地区或交通线、居民点等特殊路段。

3.3 推广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适用于农作物种植范围较大、人员较为密集的区域。这种方式可以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根据不同植物对水分的不同需求量进行灌溉, 不仅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而且可以有效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不同的气候和不同的区域要有不同的灌溉量, 精准掌握农作物的习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地制宜建设蓄水池和拦水坝,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 提高用水效率。

4 结语

荒漠化的土地会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 只有建立健全防治实施体系, 将物理原理与科学技术结合, 不断创新, 才能更好地对荒漠化进行有效的治理。同时我们要根据自然规律进行实践, 逐步恢复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不断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面对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 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分析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 提出预防和治理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荒漠化,预防措施,治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黄月艳.荒漠化治理效益与可持续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齐实, 张洪江, 孙保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9 (30) :11-15.

[3]李智佩.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发展的地质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 2014.

《荒漠化治理》阅读题及答案 篇2

荒漠化是由于干早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清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是多重的,一方面影响生态气候,降雨量锐减,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频发;另一方面土地退化成沙地,无法发展农业,进而导致贫困,催生生态难民。被称作地球癌症的荒漠化是个全球性的难题,它在发展中国家蔓延速度更快,危害也更为突出。

库布齐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被称为北京头上的一盘沙。而今,库布齐沙漠的荒漠化趋势得到遏制,荒漠化土地面积自以来持续净减少,占总面积1/3的荒漠变成了绿洲,植被覆盖度则从16.2%加到了53%当地天气状况也在逐步好转,总体上库布齐的沙尘暴是治住了。在国内,企业参与治沙正成一种趋势。在库布齐沙漠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亿利资源集团,25年投入30亿人民币,实施生态修复,“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为沙漠农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一条具有亿利特色的绿色供应链。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篇3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以我国风蚀荒漠化最典型的区域——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本节课主要亮点如下:一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也符合本节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水平;二是楼兰景观今昔对比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三是通过“一个自主学习、三个合作探究、两个课堂辩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高涨,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荒漠化问题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尤其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 田希倩)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以我国风蚀荒漠化最典型的区域——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本节课主要亮点如下:一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也符合本节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水平;二是楼兰景观今昔对比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三是通过“一个自主学习、三个合作探究、两个课堂辩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高涨,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荒漠化问题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尤其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 田希倩)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浅谈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 篇4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地退化[1], 其主要由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三个部分组成。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 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 全球有1/3的陆地、1/5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而且每年以5-7万hm2的速度扩展[2]。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遥感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 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已达到38.57×104km2, 其中潜在和轻度沙漠化土地13.93×104km2, 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km2, 重度的沙漠化土地7.909×104km2, 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6.756×104km2, 他们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北的草原牧业带、半干旱雨养农业带和绿洲灌溉农业与荒漠过渡带[3]。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大面积土地已经进入沙漠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已面临着严重沙漠化的危险。因此, 认识和掌握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较为缓慢的, 而人类的各种活动刺激和加速了荒漠化的的进程, 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 (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 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4]。近百年来, 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气候, 在一系列波动变化中呈现明显的变暖、变干趋势, 伴随气候的干暖化,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发展速度不断递增[5]。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万hm2的沙化发展区 (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6]。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 (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7,8,9]。

1.2 人为因素。

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成为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不仅是荒漠化的成因, 而且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最直接的成因有五种:a.过度垦植使土地衰竭;b.过度放牧使植被退化;c.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 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土地荒漠化;d.不良灌溉方法使土壤板结、盐渍化;e.过量用水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污染等。我国西北土壤荒漠化人为成因类型主要是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

除此之外, 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由于人口增长过快, 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 造成对丘陵山区陡坡地的开垦, 在人口稠密区人为活动增强, 垦植率高, 植被破坏严重, 加速了荒漠化的形成。

2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是地球的癌症, 是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在于:a.缩小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b.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 沙尘天气越来越频繁, 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c.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d.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 我国每年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由此可见, 土壤盐碱化、荒漠化问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因此, 遏制土壤盐碱化、荒漠化, 保护土壤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刻不容缓。世纪之交, 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土地荒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 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因素, 受到了广泛关注。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以后, 我国正式提出以“沙漠化”为对象开始多学科综合研究与防治实践。2002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把防沙治沙作为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采取多种措施开展风沙治理, 取得了很大成绩[10]。

2.1 植树种草, 遏制土地荒漠化。

在沙漠的周围地区人工种树、种草、绿化荒漠;抓紧落实中央的“退耕还林、还草和以粮代赈”政策;禁止滥砍滥伐;封山、封荒, 加速自然地表植被覆盖, 以固结泥沙;对沙化的土地, 应因地制宜, 宜乔则乔, 宜灌则灌, 宜草则草, 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对不适宜植树种草的荒地不要轻易破坏地表结构;在沙漠边缘地带, 加速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阻止沙尘侵入。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荒漠化扩展的势头, 增加地面的粗糙度, 消弱大风的速度, 从而遏制沙尘暴的气动力, 以保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限制过度放牧, 防止草原退化。

为了减少牲畜对种草沙地和草原的破坏, 解决草原退化问题, 要大力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在裸露的沙地和退化的天然草原, 种植牧草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可采取飞播种草、围栏封育、草原补种牧草等方法。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 实施草原划区围栏放牧, 改善水利条件, 增施化肥等, 建立集约化的草原生产体系, 满足牲畜对饲草饲料的需求。草原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也要优化结构, 提高转化效率。只有当人类充分依靠科技, 建立起高效的草原畜牧系统时, 草原退化沙化的被动局面才能改变。

2.3 推广节水措施, 加强水土保持。

水资源是限制荒漠化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只有走节约用水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传统的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要大力推广各种节水措施, 利用雨水蓄集技术, 采用新的灌溉方式, 调整种植结构, 搞节水农业、节水牧业,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加强水源涵养能力。越是荒漠化的地区, 水资源越是缺乏, 节水意识淡薄将会加剧荒漠化。

2.4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民众防治土地荒漠化意识。

加强社区共管,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防治荒漠化的技能, 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环境培训。要把土地沙化问题的危害性和严峻性, 防沙治沙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紧迫性向民众讲清楚,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和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 使防沙治沙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 增强防沙治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搞好技术培训, 让广大农牧民掌握植树造林、种草、种植经济林果、特色养殖、舍饲圈养、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 提高防沙治沙科技水平。

2.5 健全法律法规, 强制依法治沙。

健全和完善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法规。2000年以来, 国家相继制定实施了《防沙治沙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修订完善了《草原法》, 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11,12]。2007年3月, 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会议, 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 与《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 (2005-2010年) 》, 共同构成了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政策体系, 是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2008年1月24日, 历时3d的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闭幕。会议形成了主席总结报告, 通过了《北京声明》.这些法律法规应与《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结合, 认真实施, 落实规划任务, 制定年度目标, 定期监督检查, 确保取得实效。强化依法治沙。森林公安要加大对盗伐、滥伐森林的打击力度, 环保等相关部门也要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推行禁垦、禁牧、禁樵措施, 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13]。

2.5 开发沙区风能、光能、热能。

发沙区风能、光能、热能, 为沙区群众开辟生活用能源的新途径, 减少由于薪采对沙区植被资源的强烈破坏[14]。

3 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课时打印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造成的危害。2.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预习案

一、荒漠化的危害

1.全球上亿人面临①____________的危险,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造成表土裸露,为②________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3.导致③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破坏,使得生物的④________持续下降,⑤____________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⑥________,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二、荒漠化的防治

1.国际行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2.我国:实施“⑦________”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防治方针:“⑧__________,⑨________,综合治理”。4.防治措施

(1)营造⑩______________建设工程;

(2)采取⑪____________、⑫____________、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5.目的:实现⑬________、⑭________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探究案

探究点一 沙尘暴的形成及危害 【探究材料】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表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1.分析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

2.说明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3.有专家认为我国注定不可能根治沙尘暴,请说明其理由。

【规律总结】

1.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2)过度放牧,无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气候原因。春季多大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点。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就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之所以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黏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

2.我国北方治理沙尘暴的主要措施

(1)加强法制,完善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牧区生产方式和牧场生态状况,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改善农牧民生活是根本途径。(2)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3)进一步营造“三北”防护林,扩大防护林面积,提高防护林质量,使“绿色长城”更加坚固耐用。在荒漠化地区,要坚决地退耕还草、还林,只有多种林草,才能固住土壤,挡住风沙,改善生态环境才是根本出路。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探究材料】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荒漠化扩展的速度使全球每年有约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 100万公顷土地退化而不能生产谷物。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我国有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地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1.如何多角度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2.防治荒漠化是以预防为主,还是以治理为主?

3.防治荒漠化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

【规律总结】我国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荒漠化的防治要注重以下几点:

(1)制定好整治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依法监管生态环境。

(2)调控西北三大水系(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艾比湖流域)的生态用水,遏制现有植被(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植物)的进一步缩减。(3)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资源。

(4)国家和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5)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生态脆弱区的农牧民向城镇转移。(6)大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练习案

1.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渡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北方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5.5%,日趋严重的土地沙化正影响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回答3~4题。3.我国荒漠化土地的主要人为成因是()

A.人们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B.降水减少,蒸发加剧所致 C.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致 D.气候干旱所致 4.防治荒漠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应是()

A.恢复自然植被 B.普及防治荒漠化知识 C.集资防治 D.设置大沙坝固沙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渍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6.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原因有()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⑥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回答7~8题。

7.B地区所在的地形区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太行山脉 8.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9.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10.读“世界荒漠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荒漠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荒漠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地与B地纬度位置大体相当,但C地没有形成沙漠而B地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资源利用不当是造成A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简述该地水资源利用不当的方式及其后果。

(4)B地荒漠不断向南扩展的原因是什么?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造成的危害。2.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一、荒漠化的危害

1.全球上亿人面临①____________的危险,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造成表土裸露,为②________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③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破坏,使得生物的④________持续下降,⑤____________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⑥________,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二、荒漠化的防治

1.国际行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2.我国:实施“⑦________”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防治方针:“⑧__________,⑨________,综合治理”。4.防治措施

(1)营造⑩______________建设工程;

(2)采取⑪____________、⑫____________、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5.目的:实现⑬________、⑭________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探究点一 沙尘暴的形成及危害 【探究材料】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表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

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1.分析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

2.说明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3.有专家认为我国注定不可能根治沙尘暴,请说明其理由。

【规律总结】

1.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2)过度放牧,无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气候原因。春季多大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点。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就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之所以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黏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

2.我国北方治理沙尘暴的主要措施

(1)加强法制,完善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牧区生产方式和牧场生态状况,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改善农牧民生活是根本途径。(2)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3)进一步营造“三北”防护林,扩大防护林面积,提高防护林质量,使“绿色长城”更加坚固耐用。在荒漠化地区,要坚决地退耕还草、还林,只有多种林草,才能固住土壤,挡住风沙,改善生态环境才是根本出路。

【考例探究1】 读下面“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自______向______流。(2)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3)在西汉时期,该地区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的原因是什么?

(4)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退化而被废弃?

考例探究1(1)南 北

(2)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地,高山冰雪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多属季节性河流。该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差异不大,众多河流出山口后顺势北流,故呈平行状;由于河流均流向干旱的沙漠地区,流量季节差异大,沿途因不断蒸发、下渗和农业耗水,流量急剧减少,故流程不长便消失在沙漠之中。

(3)西汉时期这里的居民利用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营造出片片绿洲,加上当时中央政府长期管辖和经营,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富庶之地。

(4)唐宋盛世之后,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逐渐增加,下游地区水源有限,难以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在河流上游盲目垦耕,破坏了固沙植被,导致河流水量锐减或改道,水源逐渐枯竭,再加上战争等原因,古绿洲逐渐退化直至被废弃。解析 绿洲的形成与消失都是因为“水”的原因。干旱地区因为有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或地下水出露,植物得以生长而形成绿洲。古绿洲的消失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其南缘为高大的昆仑山脉,由于该地区极度干旱;河流水源来自昆仑山区的冰雪融水,河水自山口流出,依地势自南向北流,因为东西地势差异不大,故形成平行状水系,各自独立。由于冰雪融水有限而且季节性差异大,从总体上看,河流流量不丰,加之蒸发、下渗及农业用水,自上而下河流流量急剧减少,这里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而古绿洲的形成和演变则应从当时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因为在这段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探究材料】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荒漠化扩展的速度使全球每年有约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 100万公顷土地退化而不能生产谷物。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我国有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地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1.如何多角度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2.防治荒漠化是以预防为主,还是以治理为主?

3.防治荒漠化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

【规律总结】 我国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荒漠化的防治要注重以下几点:

(1)制定好整治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依法监管生态环境。

(2)调控西北三大水系(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艾比湖流域)的生态用水,遏制现有植被(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植物)的进一步缩减。(3)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资源。

(4)国家和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5)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生态脆弱区的农牧民向城镇转移。(6)大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考例探究2】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1)~(2)题。

(1)P地与Q地相比,P地(双选)()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3)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丧失土地 ②沙尘暴 ③植被和地表形态 ④生产力 ⑤粮食和牧草 ⑥饥荒 ⑦三北 ⑧预防为主 ⑨防治结合 ⑩“三北”防护林 ⑪封沙禁牧 ⑫禁樵禁采 ⑬人口 ⑭资源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北方春季干旱、多大风;植被稀少;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人口膨胀导致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

2.沙尘暴的危害方式,大体可归纳为4种:沙埋、风蚀、大风袭击和污染大气环境,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沙尘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3.形成沙尘暴天气需要有两大条件:一是强劲的气流;二是干燥裸露的沙尘源。目前,全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属于中亚沙尘暴多发区的一部分。从沙尘源来看,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受境内外沙尘源影响。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其中的沙漠、戈壁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以,在我国注定不可能根治沙尘暴。考例探究1(1)南 北

(2)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地,高山冰雪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多属季节性河流。

该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差异不大,众多河流出山口后顺势北流,故呈平行状;由于河流均流向干旱的沙漠地区,流量季节差异大,沿途因不断蒸发、下渗和农业耗水,流量急剧减少,故流程不长便消失在沙漠之中。

(3)西汉时期这里的居民利用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营造出片片绿洲,加上当时中央政府长期管辖和经营,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富庶之地。

(4)唐宋盛世之后,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逐渐增加,下游地区水源有限,难以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在河流上游盲目垦耕,破坏了固沙植被,导致河流水量锐减或改道,水源逐渐枯竭,再加上战争等原因,古绿洲逐渐退化直至被废弃。解析 绿洲的形成与消失都是因为“水”的原因。干旱地区因为有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或地下水出露,植物得以生长而形成绿洲。古绿洲的消失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其南缘为高大的昆仑山脉,由于该地区极度干旱;河流水源来自昆仑山区的冰雪融水,河水自山口流出,依地势自南向北流,因为东西地势差异不大,故形成平行状水系,各自独立。由于冰雪融水有限而且季节性差异大,从总体上看,河流流量不丰,加之蒸发、下渗及农业用水,自上而下河流流量急剧减少,这里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而古绿洲的形成和演变则应从当时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因为在这段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探究点二

1.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其危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危害农业:土地退化、沙化、土地的生产力持续下降,导致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2)破坏基础设施:流动沙丘威胁水库安全,埋没灌渠、良田。

(3)影响交通运输:流动沙丘能阻断和埋没公路、铁路;沙尘暴影响机场的运营和公路的畅通及人们的出行。

(4)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使生态环境更脆弱。

(5)破坏人们的生活:沙逼人退,沙尘、浮尘增多,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轻预防重治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防治荒漠化中预防投资少,见效快;而一旦形成荒漠化,再去治理则投资大,见效慢,效果差,因此应以预防为主。

3.全球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由于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无力独自应付荒漠化扩大和加剧的趋势。鉴于荒漠化给全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如沙尘暴不分国界),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人类只有携手合作,才能遏制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实现全球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考例探究2(1)AB(2)AC(3)选②或③。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解析(1)该区域为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带,图示信息反映该区域沙漠广布,荒漠化问题严重。Q地在沙漠地带,根据新月形沙丘可知该地多大风,多沙尘暴。P地位于河谷地带,故较Q

荒漠化治理 篇6

【关键词】PPP模式;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

一、土地荒漠化现状

根据国家林业局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4以上;沙化土地总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和1/6以上,土地荒漠化直接危害到我国4亿以上人口的生产生活。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土地荒漠化治理力度的加大,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明显好转且总面积已经出现缩减趋势,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约1.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近1万平方公里。

二、PPP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PPP模式指公共部门和私营组织之间形成的一种公私伙伴关系或公私合营模式,是新常态下新型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模式,是鼓励政府部门、私营组织、民营资本以及其他第三方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合作,通过协议的形式来明确各自职责权限,共同参与完成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目标。PPP模式的特征有三点,第一,PPP项目各主体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全力协作,最终达到各自的利益追求;第二,各参与主体不仅可以享受PPP项目带来的社会成果,而且可以取得相对合理稳定的投资回报;第三,PPP项目任务目标的落实,除了利益共享还需要风险共担。

三、PPP模式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优势及困境

(一)PPP模式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优势

第一,PPP模式可以在土地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引入私营组织,与它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它们的资本优势推进治理效率;第二,政府负责统筹规划,严格落实私营组织的准入制度和行为约束,可以使私营组织将生态恢复作为企业盈利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企业不断创新,把生态恢复融入到自身发展之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获得经济效益的双赢;第三,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分享投资回报,分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给予私营组织一定的倾斜;第四,运用PPP模式可以使得第三方机构等社会监督力量发挥作用,促进土地荒漠化治理项目的良性运行。

(二)PPP模式应用到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困境

第一,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周期长,投资大,政府和私营组织的投资额达不到治理的资金需要,寻求多元的融资方式和渠道尤为关键;第二,在政府和私营组织的合作中,如何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也十分重要,必须要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互助互促、公平合理的合作机制;第三,PPP模式涉及范围广,应用到土地荒漠化治理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较复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障PPP模式的良性运行。

四、基于PPP模式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

(一)深化PPP模式探索,促进土地荒漠化治理步伐

运用PPP模式开展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必须对PPP模式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要借鉴国外其他国家PPP模式研究的新成果,倡导我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校、私营组织等社会资本积极学习,理解PPP模式的运行机理和政策措施,能够在土地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活学活用,尽可能减少和避免风险,节省成本,提升效率。

(二)健全制度体系,积极打造多元投融资方式和治理格局

PPP模式的应用和土地荒漠化治理都涉及诸多领域,新常态下,运用PPP模式进行土地荒漠化治理必须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建立健全土地荒漠化监管和防治体系的基础上,规范和约束土地荒漠化治理中各个主体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盘活社会资本存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到土地荒漠化治理中来。一方面,打造多元投资方式和渠道,另一方面,整合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形成土地荒漠化多元治理格局。

(三)强化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

第一,要进行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做到用政策保障,用技术转型升级;第二,要协调好政府部门和私营组合的合作关系,土地荒漠化治理各个主体间的关系;第三,要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推动我国绿色发展取得新的突破;第四,要用开放的发展理念去探索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新途径和多元共赢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平台;第五,只有做到利益的共享和风险的共担,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土地荒漠化治理,更大程度上激发社会资本进行土地荒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更好的引领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

五、结语

土地荒漠化治理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直接影响着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PPP模式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步伐,促进政府与私营组织精诚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充分发挥各自在土地荒漠化治理过程中的优势和潜力,共同改革传统的土地荒漠化治理方式,探索新理念,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进程,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与功能[J].中国政府采购,2014(13):12-21.

[2]孙楠,李洪远,鞠美庭,等.应用PPP模式解决我国荒漠化问题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7(4):11-14.

[3]王阳,刘栋,李娜. PPP模式在荒漠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6(1).

[4]李旭琴.PPP模式的正面效应及运行困境突破——基于地方治理理论的视角[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5(5).

作者简介

荒漠化治理 篇7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研究生态工程生态效应评价的时候通常对生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单独进行评价,两个子系统的评价方法、衡量尺度都不同,因此对两者进行比较就非常困难。统一度量单位对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生态学家H.T.Odum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能值(Ener-gy)理论和方法为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能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和思路。能值定理以太阳能值(Solar Energy)为标准,将生态、社会、经济各子系统连接起来,定量分析了自然资源、经济投入产出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真实价值,有效地解决了不同类别能量因为存在能质和能级差异而无法换算的问题[1]。本文运用能值方法,采用调研数据和统计资料数据,对宁夏荒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系统的能值投入和输出等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制定了能值分析表,建立反映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指标体系。

1 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能流状况和主要指标的建立

1.1 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能流状况

世界上各种物质之间存在能质和能级差异,它们之间不能直接进行度量,但是这些物质和太阳能却有着一定的联系,太阳能可以作为统一尺度来衡量不同类型能量的能值大小[2]。生态系统的能值转移实质是下面这个过程:自然系统能值和人类社会系统能值在进行生产的过程时会消耗一部分在环境中;一部分能值则以固氧释碳、保持土壤、涵养水源的形式滞留在生态系统中;而大部分的产出能值会以产品的形式从系统中输出[3]。

荒漠化治理生态系统的投入能值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能值2个部分(见表1)。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一般不需要人类的货币购买,可以从自然界无偿获得,它由可更新环境资源和不可更新环境资源两类组成。经济能值包括工业辅助能和可更新有机能两类。系统的产出能值包括系统中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产品产出。由于在宁夏农业总产出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所以本文对宁夏荒漠化治理生态系统产出能值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这3个方面。

在生态系统能值转移的过程中,由于人类有意识的经济活动的干预,会形成新的农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新系统之间存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还存在价值流的转化,因此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和价值增值的基本功能。宁夏荒漠化治理前后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宁夏荒漠化治理前后生态系统能值产出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1.2 能值分析的主要指标

根据学者的研究,对生态系统进行能值分析的时候可以建立反映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以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率。

(1)能值投资率。能值投资率(Energy Invest-ment Ratio)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负载程度的指标,是经济的反馈能值(Em F)与环境的无偿能值输入(Em I)之间的比值。该指标的值越大,说明该系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周围环境的依赖越低。

(2)净能值产出率。该指标衡量了系统的生产效率,反映了系统产出对经济贡献的大小,是系统产出的能值和经济反馈(输入)能值之比。该指标的值越大,表明系统的生产效率越高。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首先选择较高净能值产出率的能源。

(3)环境负载率。环境负载率(EnvironmenttLoad Ratio,ELR)是衡量自然环境的负荷程度的指标。

2 宁夏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2.1 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宁夏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分布如图1所示。

由图1说明了宁夏实施荒漠化工程后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变化情况。随着荒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年总能值使用量和产出值均呈平稳增长的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年总能值投入量从1975年的6.98 E+22sej增长到2013年的8.43 E+22sej,能值投入量2013年比1975年增长了20.77%,但年总能值产出由1975年的1.75 E+22sej增长为2013年的2.64 E+22sej,增长了50.8%(见表2)。这说明宁夏总能值产出量的增长幅度大于投入增长幅度。宁夏实施荒漠化工程后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总能值产出量的增长幅度大于投入增长幅度,在单位能值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能值产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结构和能值产出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从表1的能值投入项目栏、图2能值投入结构可以看出,宁夏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主要由以下4个部分组成:可更新资源能值、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工业辅助能值和可更新有机能值。其中,可更新资源能值主要由太阳光能、雨水势能和雨水化学能组成,这部分能值主要来自于外界自然资源,因此外界自然资源的不规则变化也导致了这部分能值呈现波动性变化的特点;且这部分资源的能值在整个系统投入能值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说明该生态系统对免费无偿能值的利用率较高。不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3.5 E+21 sej下降到2013年的为2.19 E+21sej,下降幅度达到37.43%。这说明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工程的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情况。该地区生态经济能值结构的另外一个重要变化是工业辅助能值增加,由1975年的1.89 E+22sej增长为2013年的3.76 E+22sej。可更新有机能值呈平缓减少的特点。可更新有机能值主要包括人力、畜力、有机肥和种子等投入,这部分投入在总能值投入里占的比值较大,分别达到35.34%~48.58%。其中,人类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是随着工程的进行,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系统逐渐向其他产业分离,呈现减少趋势:从1975年的2.02 E+22sej下降到2013年1.65 E+22sej。从长远来看,工业辅助能值的增加和可更新有机能值的减少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有利的趋势,说明工业辅助能值和劳动力能值的结构正趋于合理,传统的劳动力生产方式正在被工业化技术取代,这样也有利于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

2.2 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结构分析

根据图1、表2可以看出,宁夏荒漠化治理的年总产出能值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从1975年的1.75 E+22 sej上升到2000年的2.22 E+22sej,2013年达到2.64 E+22sej。能值产出的结构分布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占绝对优势的是种植业。种植业以玉米、小麦、稻谷、豆类为主,其余的还兼有蔬菜水果。

种植业能值产出呈现出先增长后减少、又逐步回升的趋势:在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后,粮食的产量有所下降,但是随着新的生产技术的采用,又出现了初步回升的状态。今后为了提高种植业的产量,应该进一步发展新型技术。蔬菜和水果、油料的能值在整个产出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这证明当地政府和人民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2000年以后,畜牧业在总能值产出的比重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制度后,许多牧民放弃了畜牧生产,这使得畜牧业的产量有所下降。林业的能值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1975年的8 E+20上升到2000年的1.1 E+21sej,到2013年达到了1.23 E+21sej。这证明荒漠化治理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时间的发展,以森林及服务价值的形式滞留在系统内部的林业能值将会进一步发挥作用,林业的效益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2.3 荒漠化治理经济系统主要能值指标分析

(1)环境资源比率、工业辅助能比率与有机辅助能比率。从表3可以看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荒漠化治理以后,环境资源比率和有机能比率都出现了下降趋势,说明自然资源和可更新的有机能在能值投入中的比重减少;工业辅助能比率呈现上涨趋势。工业辅助能对提高生产效率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过度地依靠工业辅助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今后应该提倡使用有机肥和环保辅助能源[4]。

(2)能值投资率。能值投资率指标是经济反馈能值与自然环境能值的比值。前者主要指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各种生产资料的能值,该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该指标的值越大,表明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从表3能值投资率这一项指标可以看出,随着荒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能值投资率出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从1975年的2.236增长到了2000年的3.187,到2013年又有所回落,为3.101。总的来说,荒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后的能值投资率是要远远高于工程实施以前的,证明工程实施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周围环境的协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国内平均水平相比较,该指标的值还是偏低的,说明当地的农业生产还不能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还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所以以后还要继续加大对该系统的经济投入,加强机械动力等的输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3)净能值产出率。净能值产出率是衡量系统产出对经济贡献大小的指标,是系统产出能值与经济输入能值的比例。净能值产出率越高,说明经济效益越高,系统将会获得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5]。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净能值产出率也出现先增长后减少、再增长的趋势,从1975年的0.362增长到了1990年的0.451,2005年减少到0.373,而后到2013年又上升为0.414。但是这个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还属于亏损阶段,因此以后应该通过采取先进技术,积极提高能值投入结构。

(4)环境负载率。环境负载率反映了自然环境的负荷程度[6]。宁夏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负载率也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1975年的2.862增长到了2000年的3.798,到2013年有所下降,降为3.59。环境负载率的提高,一方面反映了系统能值利用效率的提高,但是如果环境负载率过高,证明经济活动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7]。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过多地依赖工业辅助能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给该地区的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有利的方面表现为荒漠化治理的生态效益在增长,不利的方面是工业辅助能值使用的过量给环境资源带来过多的负荷。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缓解环境压力的措施,所以到了2013年,这一指标值有所减少[8]。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能值理论分析了宁夏荒漠化治理前后生态经济系统的变化情况。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实行荒漠化治理工程后,系统能值的投入和产出均呈现增长趋势,产出的增长幅度大于投入幅度。以年总能值使用量为例,从1975年的6.98 E+22sej增长到2013年的8.43 E+22sej,能值投入量2013年比1975年增长了20.77%,但年总能值产出由1975年的1.75 E+22sej增长为2013年的2.64 E+22sej,增长了50.8%。这表明宁夏的能值产出量增长幅度大于投入增长幅度,说明宁夏实施荒漠化工程后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在单位能值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能值产出。在能值投入结构中,可更新有机能和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量呈现递减的趋势,可更新资源和工业辅助能呈现递增趋势;在总能值产出中,占绝对优势的是种植业,林业的能值产出也实现了稳步有序的增长,改变了原先系统产出单一的局面。根据系统能值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能值投资率出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从1975年的2.236增长到了2000年的3.187,到2013年又有所回落,为3.101净能值产出率也出现先增长后减少再增长的趋势,说明该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环境负载率也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1975年的2.862增长到了2000年的3.798,到2013年有所下降,降为3.59。这一方面反映了该系统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过多地依赖工业辅助能值,因此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要使宁夏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效应达到最大化,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完善的组织和资金保障体系。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融资为辅的林业投入保障体系,积极吸引私人资本进入生态建设领域,充分利用国外政府和民间资本。

(2)健全荒漠化治理技术推广体系。积极进行技术革新是提高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可以推广防渗防蒸发自动控水技术、土地免耕少耕覆盖及秸秆还田技术、林果草经混作技术、沼气发酵及残余物利用技术和生态景观型经济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技术。

(3)深化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现有的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完善有关土地承包、租赁、四荒地拍卖的制度;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森林保险制度等配套措施保护农民的权益。

摘要:运用能值理论分析宁夏荒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经济系统投入和产出的变化情况,评价该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表明,该地区能值产出量的增长幅度大于投入增长幅度,总能值产出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在能值投入结构方面,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和可更新有机能投入量出现下降趋势;能值投资率和环境负载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净能值产出率呈现先增后降再增长的趋势;系统的功能逐步完善,生态和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

关键词: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能值理论

参考文献

[1]ODUM H T.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New York:John Willey and Sons,1996

[2]尚清芳,张静,米丽娜.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演化的新途径——能值分析[J].甘肃科技,2007,23(2):114-118

[3]蓝盛芳,钦佩,陆宏芳,等.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张洁瑕,郝晋珉,段瑞娟.现代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替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141-144

[5]王闰平.基于能值的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17-22

[6]杜英.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生态系统耦合效应研究——以安塞县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79-82

[7]王闰平,荣湘民,高志强.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替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189-194

荒漠化治理 篇8

关键词:水蚀荒漠化地区,种草,治理效果,植被演替

1 长汀河田水蚀荒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概况

罗地村是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1985年大面积种草试验示范区。该区地跨河田镇罗地、朱溪2个村, 东西长3.5km, 南北宽1 km, 总面积226 hm2。区内地貌为相对高度20~40 m的低丘陵, 最高海拔328 m, 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占全区面积的65%, 16~30°的急坡地占35%。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温19.2℃, 7月最高气温39.8℃, 1月最低气温-4.6℃, 1984年7月23日地表极端高温达76.6℃。年均降雨量1 628.2 mm, 其中4、5、6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2.2%。土壤为粗晶花岗岩风化的红壤, 含沙量大, 风化层深厚, 由于土壤冲刷的结果, 土壤剖面层次不完整, 表土侵蚀殆尽, 心土或母质层出露, 有机质含量仅0.36%, 土壤肥力甚低。植被以小“老头松”为主, 平均年龄6.0年, 株高50 cm, 冠幅42 cm, 密度3 840株/hm2。山坡中下部及侵蚀沟内有少量的鹧鸪草、芒萁, 植被总盖度10%左右。侵蚀沟长度2 646m/hm2, 土壤侵蚀模数5 158.23 t/km2·a。

2 当年采用的治理措施

采用全垦或块带状松土整地, 深度15~20 cm。坡度不同整地方法不同, 15°以下缓坡全垦松土;15~25°斜坡等高环山带状整地, 带宽20 cm, 间距20 cm。播种前, 用135 t/hm2垃圾、150 kg/hm2过磷酸钙作基肥;用钙镁磷7.5 kg/hm2、垃圾1.5 t/hm2和尿素7.5 kg/hm2作拌种肥。用尿素112.5 kg/hm2分3次作追肥。

草种采用优良的牧草马唐、金色狗尾草、园果雀稗、宽叶雀稗等种子。根据一年生与多年生、豆科与禾本科相结合的原则, 播种量37.5 kg/hm2, 其中, 一年生禾本科马唐、金色狗尾草占50%~60%, 多年生禾本科园叶雀稗 (或宽叶雀稗、棕叶狗尾草) 占25%~35%, 豆科鸡眼草、多花木兰 (或胡枝子) 占5%~10%。

3 治理效果分析

3.1 水土保持效果

由于草种组合中早生快发的一年生马唐、金色狗尾草的迅速生长, 很快覆盖地面, 1985年7月草层覆盖度达75%。所以草山建植当年就发挥了减沙减水效益, 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据小区径流观测资料统计, 从1985年3月至1986年3月, 未种草裸露地土壤侵蚀量为7 010.6 t, 而种草治理小区只有1 043.0 t, 减沙5 967.6 t, 减少85.1%。第2、3年, 随着牧草的衰退和消亡, 草地水土保持效益也发生减退。从1986年4月至1987年2月, 未种草裸露地土壤侵蚀量2 376.0 t, 草地侵蚀量756.0 t, 减沙1 620.0 t, 减幅68.1%。罗地草山建植3年, 减少地表径流24%, 减少土壤侵蚀模数为456.83 t/km2·a。

3.2 土壤得到改良, 促进了马尾松生长

根据1985年7月调查测定, 整个草地建植110 d后, 牧草密度596株/m2, 草层高81 cm, 复盖度75%, 鲜草产量8 278.5 kg/hm2。种草治理后, 由于牧草根系的生长, 一年生牧草根系死亡, 以及枯草落叶的分解, 改善了土壤结构, 提高了土壤肥力, 促进了马尾松生长。

水蚀荒漠化地区釆用种草的治理措施, 可快速覆盖地表, 改变地面的小气候, 改善了土壤结构, 提高了土壤肥力,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马尾松的生长。从表1可以看出, 种草施肥后, 马尾松地径增粗, 冠幅增大, 树高增高, 叶色变为浓绿。此外, 人们还看到, 3年马尾松郁闭成林后, 人工牧草虽然衰退、消亡了, 但林下阴湿条件改善, 南方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芒萁, 开始以孢子的形式逐步侵入与扩大繁洐, 这是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演替的第一步。

注:调查日期为1988年5月15日。

4 罗地草山植被演替情况

罗地草山1985年未治理前林地植被以小“老头松”为主, 平均年龄6年, 平均株高50 cm, 冠幅42 cm, 密度3 840株/hm2。山坡中下部及侵蚀沟内有少量的鹧鸪草、芒萁, 植被覆盖度10%左右。经种草治理后, 取得了极明显的生态效益。尤其是经过20多年的“封禁”措施, 林地植被发生根本变化, 芒萁几乎占据了马尾松林下所有的空地, 成为最主要的当家草种, 水土流失得到彻底控制。据2011年12月罗地井头坑山坡调查, 罗地草山现有植被情况如下。 (1) 乔木:马尾松为主, 平均高度16.3 m, 平均胸径24 cm, 叶色浅绿。此外, 还有少量的木荷、杨梅、樟树、南岭黄檀、乌柏、中华杜英等, 高度2.0~3.2 m。 (2) 灌木:主要有黄瑞木、赤楠、岗松及少量的算盘子、细齿柃木、野漆树、梅叶冬青、小瑞香、黄栀子、牡荆、菝葜、金樱子等。 (3) 草被:主要有芒萁, 高度65~90 cm, 多度评定为“多”, 集中分布在浅沟沟底及边缘, 此外, 还有狗芽根、狗脊蕨、地链、石松、鹧鸪草、铁线蕨、鸡眼草、芭茅等, 多度评定为“少”。 (4) 地被:苔藓, 多度评定为“稀少”, 斑块状分布。植被总盖度95%以上。

从上述调查情况看来, 与草地建植前比, 乔木种类和密度没有增加, 但高度、胸径、冠幅、郁闭度明显增加, 分布均匀, 郁闭成林。灌木品种没有太多增加, 仅数量增加了一点, 但仍局限在下坡、山脚, 分布不均。草类增加明显, 主要是芒萁, 数量、高度都明显增加, 布满浅沟底部。地被物苔藓也多有出现。以上情况说明, 人工种草改造侵蚀劣地, 植物群落已由原来品种单一、长势衰弱的马尾松群丛, 逐步缓缓地向“马尾松+芒萁”群落发展, 最终演变成以“马尾松+芒萁”为主要植被的茂密群落。

5 强度水土流失区大面积种草治理的启发

强度水土流失区大面积种草, 能迅速覆盖地面, 减少或控制土壤侵蚀,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林木生长, 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可见, 以草先行、种草促树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有效措施。另外, 罗地治理前的林地, 芒萁数量极少, 长不起来, 但通过大面积种草的治理措施后, 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 芒萁得以大量繁衍, 演变成植被茂密的“马尾松+芒萁”群落, 水土流失也得到彻底控制, 这其中, 芒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2]。从河田其他治理区的经验看, 采用各种不同的治理措施, 林地植被最终都将演替成相对稳定的、以马尾松和芒萁为主的植物群落结构。这一现象的启示如下: (1) 通过种草, 逐步改变水土流失地的生境条件, 从而促进芒萁的繁衍, 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从罗地草山植被群落演替规律也看出, 不管采用哪种治理措施, 最终都形成“马尾松+芒萁”为主的植被群落, 故而创造有利于马尾松林地芒萁大量繁衍的条件, 是加快水土流失区绿化治理的一条捷径[3]; (2) 中国南方的水热条件优越, 植被种群繁多, 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强, 罗地强度水土流失区采用施肥种草措施, 在短短几个月内发挥出突出的治理成效, 但由于土壤过于干旱、瘠薄, 种草的这种“快速绿化效应”难以持久, 要真正解决这一矛盾, 只能依靠对优良乡土草种的进一步筛选, 如果能选出一些耐干旱瘠薄、生物生长量大、能适应强度水土流失区恶劣的生境并依靠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繁衍扩大的乡土草种, 使其在覆盖地表的同时, 能形成一定的小气候生境条件, 为芒萁等草、灌植物的快速侵入创造条件, 则可大踏步地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获得新突破[4]。

参考文献

[1]夏汉平, 刘世忠, 敖惠修.优良水土保持植物与坡地复合农林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10-15.

[2]腊塞尔.土壤条件与植物生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278-282.

[3]赵昭炳, 吴幼恭, 蔡文焰, 等.福建省河田花岗岩水土流失区沟谷的研究[J].地理学报, 1965 (3) :257-259.

荒漠化治理 篇9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了解其危害和综合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该课程标准要求可以进行以下分解: (1) 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 认识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 (3) 探讨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措施; (4) 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从“荒漠化的含义、危害、防治”三方面来阐述, 课本用一段阅读材料来说明我国荒漠化的成因, 重点阐述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加剧的最重要因素。人类通过影响环境从而影响自身的生存, 这就导出第二个内容——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必须加强荒漠化的防治, 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 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 在讨论的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 理解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明白荒漠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 掌握各种原因形成的荒漠化及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快速提取图文材料中的信息,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 学会从所给材料入手, 分析各种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采用活动讨论式, 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各种图片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 探讨“西北地区成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的原因, 并找到治理这些荒漠化土地的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西北荒漠化成因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是关键, 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通过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 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总体趋势在扩张, 因此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 难点。以荒漠化为例, 让学生真正懂得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创设课堂气氛, 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导入新课:

师: (投影“楼兰古国遗址”图片) 同学们, 昔日楼兰古国草茂羊肥, 为我国西北的经济、交通重镇, 如今却变成了一座废墟。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战争、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搬迁……

师:楼兰古国的消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 但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人类活动怎么会让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变成废墟呢?

(投影)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师: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活动一

生:阅读课本P37图2-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

(1) 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荒漠化区域。

学生讨论: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方的红色沙漠……

师投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图。

(2) 昔日黄土高原森林茂密, 草原广阔, 如今却变得千沟万壑。在这个过程中, 与人类哪些活动有关?

学生讨论: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挖滥采……

(3)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也是我国主要荒漠化地区,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学生讨论: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植被生长困难——出现荒漠化。

师:出现荒漠化现象西北地区为什么是我国比较严重的地区?

(投影) 板书:一、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生:阅读课本P36—P38。

活动二

(1) 土地荒漠化形成有哪些原因?

学生讨论:气候、位置、地形、人类活动等, 即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生:阅读课本P37阅读材料。

师:投影“我国西北地区地形图”“我国主要荒漠化分布图”

(2) 从位置、地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河流、植被的特点。

学生讨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距海较远, 加上地形的阻挡, 受夏季风影响较小, 降水少;日温差大;风力强劲, 蒸发旺盛, 气候干旱, 植被稀少, 河流较少, 且多为内流河。

(3) 从西北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素质, 经济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讨论:人口迅速增长, 但素质较低, 由于盲目开垦,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导致植被严重破坏, 土地失去保护层。

师:新疆有中国“葡萄、哈密瓜之乡”的美誉, 但区内的荒漠化面积目前仍在不断扩大。

生:阅读课本P38阅读材料。

活动三

(1) 新疆荒漠化面积为什么还在不断扩大?

学生讨论:

(2) 我国南方降水较多, 但也出现了荒漠 (红色) , 其形成与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南方地区温高多雨, 土壤呈红色, 由于人类毁林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而西北地区的荒漠主要是气候干旱, 风力侵蚀强, 人类破坏植被所致。

(3) 南方除了红色荒漠外, 还有一种荒漠——“石漠化”, 你能说说其形成原因吗?

学生讨论:在喀斯特地区, 人类对植被破坏严重, 降水集中导致水土流失, 使大面积的石灰岩裸露地表。

师:我国的荒漠化面积达267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8%, 且目前在不断扩大, 这种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影响吗?

生:阅读课文P39正文。

(投影) 板书:二、荒漠化的危害

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学生发言:丧失土地或土地生产力下降, 粮食绝收, 造成社会不稳定, 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设施, 威胁人类生存……

师:荒漠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新疆楼兰古国的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然而对已经荒漠化的土地和正在荒漠化的土地怎样加以防护呢?

(投影) 板书:三、荒漠化的防治

生:阅读课本P40正文。

师:投影“三北防护林”图片。

活动四

(1) 科尔沁草原荒漠化的原因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学生讨论:过牧造成, 现在其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吞噬周边草场……

(2) 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采伐造成, 在其治理过程中减少载畜量、设法恢复植被具有重要意义。

(3) 在我国西北地区怎样处理好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学生讨论: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考虑增加农民收入, 把两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

(4) “生态移民”是逃避环境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学生讨论:生态移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 而不是逃避自然的处罚, 是现代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

归纳总结

鼓励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谈心得体会: (1)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 这节课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3)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 今后如何自主学习? (4) 这节课我最大的失误是什么?今后我如何改正?

知识网络 (如下图所示) :

课堂测评:

课堂练习是教师检测学生课堂效率的直接方法, 也是有效的措施。走好这一步, 会给教学带来无限的阳光和活力。 (试题略)

六、教学反思

第一,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就应该有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近些年这个观点提得很多, 但一走进教室, 这个观点就不复存在。教师一支粉笔, 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但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的发言机会, 即使有, 那也是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本次课所有的活动都由学生自主探讨、分析、归纳、总结。虽然比较耗时, 但学生得到了真正锻炼, 在设计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学生都做得非常仔细, 且人人都参与。

第二, 问题设计要可探讨、具有实用性。课堂问题的设计若过于简单, 学生不假思索, 信口开河, 则没有价值;若过于深奥, 学生一头雾水, 无从下手。本课的所有问题均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不深不浅, 非常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时既不是随口可答, 也不是望而生畏, 只要查查资料即可解决。

第三, 课堂设计化繁就简。与传统课程相比, 本课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简化了教材内容, 但重点知识没有删减, 只是把相应的知识放进活动中,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 体现新课标的主导思想——“在活动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第四, 授之以法。在本次课中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导入新课就开始, 每一个活动的设计, 都把培养学生能力这个理念纳入其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 就会不自觉学到知识或方法, 并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石漠化现状与治理 篇10

技术标准。石漠化监测按照《重庆市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执行。主要技术标准概述如下:

(一) 岩溶地区土地分为石漠化土地和未石漠化土地两大类

未石漠化土地分为非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

1) 石漠化土地。基岩祼露度 (或石砾含量) ≥30%, 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石漠化土地。植被综合密度<50%有林地、灌木林地。植被综合密度<70%的牧草地。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非梯土化旱地。

2) 潜在石漠化土地基岩祼露度 (或石砾含量) ≥30%, 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在石漠化土地。植被综合密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被综合密度≥70%的牧草地。梯土化旱地。

3) 非石漠化土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为非石漠化土地。基岩祼露度 (或石砾含量) <3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旱地、牧草地、未利用地。苗圃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

(二) 石漠化程度

石漠化程度按照基岩祼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四个因子综合评分后分四级:轻度石漠化 (各指标评分之和<45) 、中度石漠化 (各指标评分之和46-60) 、重度石漠化 (各指标评分之和61-75) 、极重度石漠化 (各指标评分之和>75) 。

二、石漠化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 全县岩溶区总面积85270.3公顷, 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4.8%.岩溶区覆盖全县29个乡镇的156个村。

按石漠化土地类型分, 全县石漠化土地面积45989.2公顷, 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5249.2公顷, 非石漠化土地面积24031.9公顷, 分别占岩溶区的53.93%、17.89%、28.18%;分别全县幅员面积的18.77%、6.22%、9.81%。

石漠化土地按石漠化程度分:轻度12941.7公顷, 中度23520.5公顷, 重度8261.1公顷、极重度1265.9公顷, 分别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8.14%、51.14%、17.96%、2.75%。

石漠化土地按地类分, 林地面积27072.9公顷, 占58.77%, 耕地面积15400.5公顷, 占33.49%, 未利用地面积3515.8公顷, 占7.64%。

潜在石漠化土地按地类分, 林地面积15217.3公顷, 占99.79%, 旱地面积 (梯土化旱地面积) 31.9公顷, 占0.21%。

岩溶区面积按土地使用权属分, 国有面积205.9公顷, 占0.24%;集体面积4443.9公顷, 占5.21%, 私人面积80620.5公顷, 占94.55%。

全县石漠化监测范围除国有较子顶林场、平马乡、岑溪乡、巴家乡以外的29个乡镇。属监测范围的29个乡镇的幅员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的93.9%。这29个乡镇均有石漠化土地分布, 除了宋农乡、妙泉乡、涌洞、孝溪乡四个乡无潜在石漠化土地分布外, 其余25个乡镇均有潜在石漠化土地分布。

三、石漠化的形成

充分了解石漠化形成原因和过程, 是治理石漠化的基础。

岩溶地区石灰岩经过若干年的风化、雨水冲刷首先在低洼处形成土壤, 开始有了植被, 随着岩石的不断风化和植物生长周期不断循环, 土地增厚, 有机质含量增加, 覆盖的植物从草本向灌木、乔木树演替。在自然条件下, 植物群落为顺向演潜。由于岩溶地区的土地是土壤与裸露岩石相互交错, 所以覆盖的植被稳定性较脆弱, 遭受人为活动干扰, 植被遭受破坏, 土壤容易被冲刷植被恢复难度大。人为活动主要是通过度樵采、采伐树木, 毁林开荒等活动破坏植被, 导致岩溶地区植被的演替改变方向, 即逆向演替。植被逆向演替有多种演替方式, 植被逆向演替的方式与植被种类和人为活动方式、强度、时间等有关。一般有以下几种逆向演替方式:

(一) 乔木林→灌木林→荒山荒地→石漠化

乔木层被人为破坏后, 取而代之的是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保水保土能力低于乔木林地, 水土流失加重, 灌木林被过度樵采, 导致灌木林消失, 水土流失进一步加重, 土地变为贫瘠, 只能生长一些草本植物。在荒地上, 由于人为活动的不断干扰 (如过度放牧等) , 土壤流失, 岩石裸露。

(二) 乔木林 (灌木林) →耕地→石漠化

这种乔木林 (灌木林) 林地土层较厚。岩溶地区耕地较少, 随着人口的增加, 粮食供应不足, 所以常常毁掉林地土层深厚的乔木林或灌木林, 开垦成耕地,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坡度大的地方更加突出, 耕地土壤不断减薄, 肥力不断降低, 最终岩石裸露, 加大岩石裸露面积。

(三) 乔木林 (灌木林) →石漠化

这种类型的乔木林或灌木林, 一般岩石裸露较多, 土层薄, 树木主要靠岩石缝隙土壤提供养分生长。因此, 这种类型的乔木林 (灌木林) , 遭受破坏后, 植被很难恢复, 就成石漠化。

四、石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石漠化主要是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 专家已将其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称为我国三大生态灾害。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 加上地下岩溶发育, 导致水旱灾害濒繁发生, 几乎连年旱涝相伴, 同时, 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高, 土壤少, 贮水能力低, 岩层漏水性强, 极易引起缺水干旱, 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石漠化与水土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石漠化土地区的人口问题, 生存问题, 能源问题, 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

五、石漠化的治理

石漠化 (石质荒漠化) :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 受人为活动干扰, 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 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目前, 我国石漠化的治理还处于试验、摸索阶段, 是边治理边研究。

我县石漠化土地面积45989.2公顷, 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8.77%, 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5249.2公顷, 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22%。

(一) 潜在石漠化土地治理

我县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5249.2公顷, 其中, 林地占99.7%。林地潜在石漠化是指植被综合密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并且岩石裸露 (或石砾含量≥30%) 。这一类型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生态结构稳定性较差, 遭受人为破坏, 植被很难恢复, 极易转变化为石漠化。因此, 对这一类型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应以防止转化为石漠化为主要目的。具体措施是封山育林, 在封山育林同时, 对林中空地应补植补造适宜的乔木树或灌木树, 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挂警示牌告诉人们注意, 这是生态结稳定性较差的林分, 遭破坏后很难恢复, 严禁采伐树木。

(二) 石漠化土地治理

我县石漠化土地45989.2公顷, 其中:轻度石漠化28.14%, 中度石漠化占51.14%, 重度石漠化占17.96%, 极重石漠化占2.75%。石漠化土地按地类分;林地占58.77%, 耕地占33.49%, 未利用地占7.64%。

1) 耕地石漠化土地治理。耕地石漠化土地是指基岩裸露度 (或石砾含量) ≥30%的非梯土化旱地.耕地石漠化的治理应遵循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并重的原则, 从而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

a.种植经济林木, 选择适宜生长的经济林树种, 如花椒、金银花、板粟、柑桔等种植。前几年可间种农作物, 提高土地植被覆盖度, 增加经济收入, 同时也能促进经济林木生长。

b.栽植香椿林。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很适宜香椿生长, 香椿树生长快, 经济价值高, 农民喜欢种植, 栽植香椿林, 必须实行农间作。我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较大面积的香椿林农间作, 取得了一些香椿林农间作的经验。栽植香椿林, 应株距小, 行距宽, 必须实行林农间作, 以耕代抚, 10-15年, 香椿林可长大成材。

2) 林地石漠化土地治理。林地石漠化土地是指基岩裸露度 (或石砾含量) ≥30%, 并且植被综合密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以及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对林地石漠化土地遵循宜乔则乔、宜灌则灌, 宜封则封的原则。

a.对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的石漠化土地, 应封山育林, 在封山育林同时, 在林中空地补植补造适宜的乔木或灌木树, 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

b.对未成林造林地的石漠化土地, 应加强幼林抚育, 加大补植密度, 严禁人畜进山, 促进郁闭成林。

c.疏林地的石漠化土地, 应进行补植补造适宜的树种, 并封山育林, 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

d.对宜林地石漠化土地, 遵循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及适地适树的原则。由于岩石裸露较多或石砾含量较高, 应加大造林密度, 促进郁闭成林。

3) 加大石漠化地区绍气池建设, 降低农民薪材消耗, 有利于植被保护。

4) 加大石漠化地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以及经济林灌水, 提高水源利用率。

5) 加大坡改梯力度, 减少水土流, 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6) 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民利益紧密结合, 真正做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让农民有积极性参与石漠化治理。

7) 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治理模式的选择, 推广选进实用技术, 提高林业科学技术在石漠化治理中的贡献率。

8) 依法防治。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加大禁止开垦、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和滥开发的力度。坚决杜绝边治理, 边破坏, 保证工程治理成效。

9) 石漠化治理是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石漠化治理效果, 林业部门还需要农业、水利、国土、扶贫等部分协调配合。

摘要:根据我县石漠化监测状况, 提出了我县潜在石漠化土地和石漠化土地治理技术措施。

关键词:石漠化,潜在石漠化,治理,石漠化监测

参考文献

[1]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林业出版社.

[2]北京林学院主编.土壤学[M].农业出版社.

[3]北京林学院主编.造林学[M].农业出版社.

上一篇: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下一篇:中国的独立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