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2024-05-08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通用5篇)

篇1: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考点】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从而理解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成因。

3.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治理措施。

【知识点】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思考】

1.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2.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阻挡难以深入。(2)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的西风气流阻挡在外。(3)本区的北部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大山地作为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这样,西北地区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极端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广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篇2: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视频导入】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视频:播放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及新航路的开辟过程。视频播放结束教师归纳: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刚才看到的是古丝绸之路与海上新航线的光辉历程。光阴荏苒,岁月变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目标愿景,为古老的丝绸之路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过渡】西北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我们新疆更是我国一带一路的前沿地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

教师播放视频——自制微课《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过渡】

刚才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结合前面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该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干旱少雨。那么我们通过下面这幅景观图,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小组探究】(第一组回答,第二组补充)探究一:1、根据景观图分析西北地区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

2、这种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植被的空间分布有怎样的关系?(随着降水的减少,植被自东向西逐渐从温带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再过渡到荒漠)

教师(切换幻灯片):下面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一下它的变化。

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往西走,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是指东南季风。你们能把这首唐诗完整的背诵下来吗?预备齐——

再往西,是茫茫沙漠戈壁,呈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色。

【过渡】可见,我们的地理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学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气候干旱。那么请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来分析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第二组回答,第一组补充)探究二: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山地、高原阻隔。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

【学生探究】探究三: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根据回答黑板板书:

1.基本条件——干旱

2.物质基础——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

【过渡】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然条件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成为荒漠化的决定性作用。

总结:通过楼兰古城从兴到衰的分析,感受到荒漠化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戈壁沙滩变良田已成为现实,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请大家欣赏视频——《新疆风光图片》。

篇3: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对于2015 届学生而言,会考的内容已经做出了部分调整,主要调整集中在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各个版本的湘教版必修三的第一章认识区域主要包含四节内容,分别是: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教材一成不变,但考试要求却一变再变,随着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要求各校地理教师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处理,以此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在这里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点是,地理必修三所配套的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倒是能及时更改,做到与考试大纲相吻合。因此,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直接以图册代替教材来进行授课,此举固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图册只能起辅助性作用,难以真正取代教材。

二、回归考纲着眼变化

1.教学要求的不断调整

教学要求(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对教学有“指挥棒”作用,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基于2012 版和2014 版学科指导意见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要求(目标)正经历不断的调整,二者具体差别详见表1。

注:a:识记;b:理解;c:简单应用;d:综合应用

从上表教学要求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第一,12 版和14 版教学要求中最大的一处变化就是增加了理解和简单应用的要求。由于14版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作为考试要求,所以第二章共计减少了两个b理解要求和1 个c简单应用要求。从12 版到14 版的变化也并非毫无征兆,我们可以从2013 年杭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关于学考的会议内容中看出,市地理教研员赵越先生向广大地理教师解读了考试要求变化。第二,教学难度总体保持不变,考试要求基本保持不变。

2.教材内容不断变化

从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必修三教学内容大致经历了两次调整,具体见表2。

根据12 版和14 版学科指导意见,必修三教材的内容调整幅度较大,尤其是会考和学考的变化。从表2 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如下变化:首先,必修三第一章新增了四节区域地理的内容,分别是《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区域差异—三大自然区》;其次,删除了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再次,删除了第三章第四节《数字地球》;最后,有些细节的变化在表格中仍难以体现,例如,第一章第四节内容《区域差异》中的经济区的划分由原先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改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因此,对于考纲的研究和对教材的钻研还需要广大教师多下功夫,以免遗漏。

3.新学考要求下,教材内容前后关联性强,可互相穿插

由于必修三新增区域地理:亚洲、欧洲西部、美国、三大自然区差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较详细介绍了上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该内容与第二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第二章的各节所举例子基本是以第一章所介绍的各区域为例(详见图1)。

三、基于教材探索出路

1.立足校情,破解新增区域地理无教材难题

教育强调的是科学、规范,而不是艺术、自由。因此,教材自然而然的成了学校教育的中心,成了保证学校基本教育质量的“依靠”和“凭借”。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足见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脱离了教材,教学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课改初期,由于时间紧迫,绝大多数学校猝不及防,只能更多的以图册作为蓝本进行教学。后期,有的学校自己编制教材,有的学校编制导学案,有的学校通过增订补充读本作为教材。笔者所在学校,一直通过增订认识区域—《地理·必修Ⅲ》补充读本作为教材。该读本依据2012 和2014 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所编写,由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内容紧扣教学纲要,非常适合中学地理必修三教学。

2.对现有教材进一步筛选整合

根据考试条目,结合湘教版必修三、图册等资料,我们可以对必修三目录进行重新筛选整合。考纲中规定选学的内容、不做考试要求的内容,可以删除,尤其是在教学周期较短的学期。根据2014 版学科指导意见,必修三老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以被删除:《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数字地球》。而对必修三教材中有考核规定的章节,进行打乱,并按照教学实际、个人对教材安排的理解,重新整合。教师对教材重新整合后,排列出一个新的必修三教学目录,让教学变得更有条理、教学进度安排思路更加明晰。下图为笔者所在备课组讨论所编制的新目录,仅供参考。

地理必修Ⅲ·目录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

1.1亚洲的自然地理概述(位置、气候、地形、水文等)

1.2亚洲的人文地理简单回顾(人口、分区、农业等)

第二节《认识地区-以欧洲西部为例》

2.1欧洲自然地理概况(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等)

2.2欧洲的人文地理(农业、旅游业等)

2.3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鲁尔区为例

第三节《认识国家—以美国为例》

3.1美国的自然地理概况(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等)

3.2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3.3区域发展阶段———以美国东北部匹兹堡为例

3.4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

第四节《区域差异》

4.1三大自然区

4.2四大经济区

第五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3.针对学考,降低教学起点,合理把握教学难度

会考和学考在知识考核要求方面有一定的共性。例如,都将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分为a识记、b理解、c简单应用这三个层级,但学考增加了d综合应用这个掌握要求。这样的变化看似增加了学考的难度,而实际却是更加明确了学考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将学考和选考(加试内容)的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在学考之前,地理教师都是以高考难度的尺度在从事地理教学,学生学习的范围大、难度高。而新的学考则对学考难度降低了,将比较难的内容作为加试内容。例如,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学考要求是:1.湿地的概念和类型a;2.湿地的重要价值b;3.湿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c;加试要求是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由此可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要把考纲规定的学考内容及考试要求落实到位,而延伸拓展的内容可以只对选考生进行深入讲解。

四、归纳总结且行且思

篇4: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一、课标的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1.由于课标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因此,关于荒漠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2.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开始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三、设计思想

1.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形象理解荒漠化的基本内涵及成因:

2.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

3.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2.过程与方法

⑴结合本县荒漠化的一些现象,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⑵结合西北荒漠化的因素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⑵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⑶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教学难点: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七、学情分析

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力。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仅仅是应付式的,但更多的学生希望能从地理课堂上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层层深入,尽量多讲一些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 电脑室 【课前准备】

1.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

2.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让学生推举一位会熟练操作电脑的同学为组长。【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几张有代表性的西北荒漠化景观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问题导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到过西北地区? 学生回答:没有!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继续问:大家想不想亲身去体会一下呀!学生回答:想!

教师点拔: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西北荒漠化的成因。【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1:

主题:理解什么叫荒漠化。

探究途径:教师提示本县的一些荒漠化景观(如学校后山的红砂岩山、本县正在开发的东华寺旅游区的石山景观)。让学生思考这些景观属不属于荒漠化?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小组讨论后得出: 对荒漠化的理解:

(1)由于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由于土地使用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耕地、森林、草地等生产力下降。

过渡: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土地退化的情况? 小组讨论后得出:

如我们养在花盆里的泥土,长期只给它浇水而不施肥,就很容易板结;家里开的荒山,如果耕种不合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使农作物减产……

教师归纳:现在地球上因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荒漠化已经演变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探究活动2:

主题: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探究途径: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探讨答案。要求:分别设计3个形状大小大体相同的锥形土堆,其中一个土堆覆盖上草皮,另外两个什么也不盖。

①将等量的水轻轻倒向两个土堆(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②将等量的水分别用不同的速度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③将不等量的水分别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实验结论:(1)有草皮的土堆水土保持较好,没有草皮的水土流失较严重;(2)水倒得越急,水土流失就越严重;(3)水倒得越多,水土流失越严重。

引导:根据实验情况,小组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

结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用心

爱心

专心 ⑴自然原因有:黄土高原自身土质比较疏松,地势崎岖,加上该地夏季暴雨比较集中;

⑵人为的原因有:破坏植被造成黄土缺少植被的保护,使水土流失加剧,人类在此起到关键的作用。

过渡: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导致荒漠化。这里主要是水蚀的作用。那么,对于西北内陆地区一大片沙漠景观,又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活动3:

主题: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探究途径:展示相关图片“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图”。

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国年降水量图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析过程: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地形——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水文——多为内流河,水量小;

植被——稀疏,对地表保护作用差。

引导:以上各要素都促成了干旱的特征,这里主要是风蚀的作用。结论:⑴西北荒漠化的原因有:

自然原因:①西北地区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②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雨量,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等。展示相关图片:

用心

爱心

专心

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土地石漠化

⑵荒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有:水蚀作用和风蚀作用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华北平原——石漠化

3、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 D、干旱环境

4.在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灌溉水源中,最容易衍生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地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种群灭绝 5.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6.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用心

爱心

专心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 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7.下列不符合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的是()

A.增加牧区水井数量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答案:1.C 2.C 3.B 4.B 5.B 6.D 7.A 【课后活动】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完成课本P38活动第2题。【教学反思】

1.本节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顺利地掌握了课标所要求的知识。同时引起学生对身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学会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

2.由于教学过程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托,知识归纳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或生活经验缺乏等,都有可能会影响上课进度,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延时。

用心

爱心

篇5: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2014·四川联测二)下图为我国植被覆盖率较差的某地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扬沙天气多出现在()A.1-3月 C.7-9月

B.3-5月 D.10-12月

解析:扬沙天气一般多发生在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风力较大的季节,结合图中信息可判断多发生在3-5月。

答案:B 2.实际观测发现,该地5月份的光照条件优于7月份,其主要原因是()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大气中云量较少

B.白昼时间长 D.地面温度较高

解析:影响光照的因素有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和白昼时间长短等,5月与7月的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时间长短差异不大,而图中显示5月降水量明显小于7月,则表明5月阴雨天气少,故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云量较少。

答案:C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3~4题。

3.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③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

答案:C 4.下列描述符合①、②、③、④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A.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②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③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可缓解该问题 D.④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解析:由图可知,①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②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③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④地区位于中温带,但该地区降水丰富,地表湿润,可以发展种植业。

答案:B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 C.开采矿产

B.过度开垦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解析:由图中统计信息可知,该县人口增长较快,耕地增长也快,因而可以确定荒漠化土地的增长与过度开垦有关。

答案:B 6.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是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答案:A(2012·安徽)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第7~8题。

7.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距地面6米以内,风速最低的是图①,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

答案:A 8.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华北平原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宜选择的防护林树种应是下层有灌木的阔叶密林。

答案:B 读“2011年我国部分省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回答9~10题。

9.贵州省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①石灰岩广泛发育,多喀斯特地貌 ②植被破坏严重 ③人口多、耕地少 ④降水较多,特别是冬半年降水多,地表侵蚀作用强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解析:根据贵州省地理环境特点,可推断出土地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多、耕地少,植被破坏严重等。

答案:C 10.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是()A.植树造林

C.实施农业工程

B.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 D.生态移民

解析:植被破坏是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则植树造林就是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答案:A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11~12题。11.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A.6月 C.8月

B.7月 D.9月

12.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用水

解析:本题实际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及其防治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的形成原因。第11题,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越高,冰雪的融水量越大,但是最大径流量是滞后于最高气温的,越往下游推迟的时间越长。塔里木河流域7月份气温最高,大部分河段应该在8月份流量最大。第12题,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利用,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

水资源分配方案,使塔里木河上、中、下游地区能够均衡用水。

答案:11.C 12.D(2014·山东潍坊3月)阴山北麓为农牧交错地带,自南向北地势逐渐低平,地貌依次从中山、低山丘陵、缓坡丘陵到波状高原,具有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大风日数多等特点,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回答13~14题。

13.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风力侵蚀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A.春季 C.秋季

B.夏季 D.冬季

解析:春季气温回升,土层松散,缺少植被保护,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强,A对。夏季、秋季地表有植被保护,侵蚀较弱,B、C错。冬季土壤冰冻,虽然缺少植被,但风不易吹动土层,侵蚀弱,D错。

答案:A 14.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防御风蚀可采取的措施是()A.在丘陵地带深翻土地,保水保墒

B.在波状高原发展季节放牧业,淘汰部分过冬牲畜 C.在丘陵顶部清除原有灌草,改种防风效果好的松树 D.在波状高原建设基本农田,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解析:在丘陵地带深翻土地,土层松散,更易被侵蚀,A错。在波状高原发展季节放牧业,减少放牧对草场的压力,淘汰部分过冬牲畜,B对。在丘陵顶部清除原有灌草,破坏土壤的植被,降水少,不适宜森林生长,C错。在农牧交错地带,应退耕还草,不宜发展种植业,D错。

答案:B

二、综合题(共22分)15.(11分)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草场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及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

(1)说出上图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认真阅读图文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解答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①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导致该地区草地退化,进而出现荒漠化的根源;②草地退化的直接危害表现为草原的质量变差,产量锐减,沙化面积扩大;③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应注意“对症下药”。第(1)题,图示反映了该地区草地退化,草原质量下降,沙地扩大。第(2)题,由材料可知,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导致该地区草地退化,进而出现荒漠化的根源。第(3)题,结合该地区荒漠化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防治荒漠化,可以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多种经营、治理超载放牧、种植优质牧草和加强草原管理等方面作答。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16.(11分)(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风沙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第(1)题,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由图中可以看出错那湖东北部有多条河流注入,输沙量大。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河流水量小,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湖滩泥沙出露水面面积大。第(2)题,考查风沙的形成。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差,又多大风,而图示地区盛行西风经过湖面,摩擦力小,湖东北部地区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故风大沙多。第(3)题,考查风沙对铁路运输的影响。结合风沙灾害的特点和所学知识阐述即可。第(4)题,考查风沙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该路段风沙灾害的危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上一篇:小学语文种子课件下一篇:办公室布置方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