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的优美散文

2024-04-19

老宅的优美散文(精选8篇)

篇1:老宅的优美散文

老宅的优美散文

这所小学校坐落于低矮的小山坡上,是小镇上地势较高之处。先人们在这里披荆斩棘、挥斧斫木,几经修建,使这所学校颇具规模。现虽已无山野的古木蔽荫,但至少拥有俯瞰周遭的独尊之气。

我暗自庆幸我的教室在四楼最南面的制高点上。每天可以倾听东来的凉风,目送南往的归雁,陪伴触手可及的朝阳,看它在半空中划出长长的优美的弧线,直至沉沉西坠。

烟雨迷离,薄雾霭霭,雨丝儿若有若无地飘飞荡漾,周围的一切都静默无语。远处高高耸立的楼房收起往日明艳亮丽的色调,飘忽隐现于朦胧的苍穹下。这阴郁寂寥的日子里是最适合悄然靠近他的时候。

层层叠叠的飞宇,斑驳脱落的粉墙,古老厚实的乌瓦,绵延起伏的屋脊,仰天长啸的翘角,高大威严的石狮,锈迹斑斑的旗杆——一切像极了灰白电影里陈旧昏黄的景致。脚下那几百间错落有致、饱经风霜的明清古建筑,在细雨里显得更古朴宁静、端庄雍容、精妙绝伦又分外落寞沉寂。

离我最近的这座李氏宗祠,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宗祠因地势而建,前低后高,两进之间用十来步台阶连接,是当年村中最高的建筑物。原前后为四进,现存前后三进(即门楼、前厅、后堂)。门楼为罕见的七开间,左右伴厢房32间,共计有56间房间。远眺重檐斗阁,庭院深深,雄伟壮观。近观高大严正,庄重肃穆,回廊曲折。往内穿堂相连,天井相接,整体布局气势恢弘又浑然一体。祠内最为称绝的是梁柱的精雕细琢,门窗的严密精致。前厅所有梁柱都施以栌斗,状似荷花,俗称“荷花斗”,共计有50余只。荷花斗上的雕刻刀法娴熟,线条简洁生动,荷花图案栩栩如生,鲜亮活泼,是东阳木雕鼎盛时期(清代)的又一活标本。

教室的窗户正对宗祠的第二进与第三进,显露在我眼前的是其间的穿堂与天井。高约6米多,一人合抱粗的一排圆形石柱巍然挺立,支撑着连接前后三进的穿堂。据说这样的石柱宗祠内共有62根。伴着左右两条长长的穿堂,是几眼四四方方的天井,天井全部用宽大平整的水磨石板铺地。顺着屋檐滴落的雨点正打在被青苔染绿了的石板上,上面泛着一层青绿的幽光。

他在这里静静地躺了两百多年。两百多年里老了多少红颜,白了多少鬓发,黄了多少记忆,进来的人走了,出去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人去楼空,只剩下他在雨里打瞌睡。

校园的东南面是小镇的集市中心,正对着集市有一座高大精美的花台门,坐西朝东,三开间,中辟大门,建于明宣德年间。台门历经500多年风雨侵袭,岁月磨砺,其间几经修缮,现今更显其丰姿绰约,光彩迷人。正门楼顶悬挂着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老先生题写的“忠孝名家”牌匾。踏进正门,抬头仰望,楼顶木雕立体中空,层层图案繁密精细,其上再施以彩绘装饰,使整座门楼金碧辉煌,玲珑雅致。

穿过大台门,沿着光溜溜的石子小巷,往西二十余米可见一座造型别致的文昌阁,此阁兼有过街楼和更楼的作用。阁楼四角高高翘起,上有童子脚踩风轮,襟飘带舞,或手持莲蓬,或紧握鲤鱼,或双捧铜钱,不一而足,惟妙惟肖。童子旁立着的几只仙鹤踮着修长的双脚凌空起舞,仿佛正欲展翅高飞,腾云驾雾而去。

再往西10米处,有一口形如满月的池塘,俗称“月塘”。月塘的北边是高大的尚书坊,为明朝李氏六世祖李大同(官至工部尚书)、八世祖李希明(官至刑部尚书)所建。且不说尚书坊的高大豪华,单是砌墙的那一块块青色大石上的细腻花纹,当年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就可见一斑。

村里一直有一个习俗,每逢元宵佳节,就在月塘上大放荷花灯。皓月当空,灯火如昼,荷花灯在水面上摇曳生姿,荷花仙子翩翩起舞,河蚌灯一张一合——水面灯火点点,岸边锣鼓喧天,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著名诗人田间和叶晓山、青年作家张抗抗等曾特意前来观赏灯展,并赋诗赞美。

信步于此,可以吟咏梁柱间的楹联题词,可以欣赏壁檐下绘着的水墨画,时而又被天井中的图案所吸引,被仅凭双手修建这古宅的先人们所折服。

转不回的时空,带不走的意蕴,揭不开的面纱。试想,当年的这里,当年该是怎样一幅人来车往、繁华尊荣的景象呢?

可绚烂终归如元宵夜月塘上空那寂寞的烟花,极尽繁华后只能归于无期的黑暗中。雕梁画栋的老宅是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在亮丽夺目的彩色艺术照面前,他知趣地缩在一角缄默不语。耀眼的阳光下,远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继拔地而起,暗红、深蓝、灰绿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外墙熠熠生辉,茶色玻璃、避雷针、电视塔咄咄逼人地晃着刺眼的强光,巨幅广告牌光彩照人、夺人眼球。

这样的时刻,我的视觉只能疲劳地被杂乱的色块、强烈的光线刺激着,脚下的这片老宅被淹没在光怪陆离的现代化的调色盒中。

先人们刻意选择这片傍山朝南村中地势最高之地,大兴土木、修建宗祠,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霸气。但如今,高大的楼房已挡住了门前那最后一抹阳光。

顺着校园南端那堵绕满古藤的围墙,沿着光溜溜的台阶拾级而下,是一扇永远紧闭的漆黑大门,这扇木门正是通往宗祠第三进的后门。

每次见到那副圆圆的门环,忍不住就有轻轻叩击的冲动。可那张为我敞开双门后倚门而笑的桃花脸又在哪里呢?

篇2:老宅的优美散文

老宅隐藏在一条幽巷深处。幽静的巷子,鲜有人迹,少有喧闹。巷名,很好听,叫和平巷。

巷道,先是青石板铺就,再后来变成了烂泥路。每逢下雨天,就变得泞泥不堪。遇见这样的鬼天气,小巷里的街坊邻居,便遭了秧。

巷子里有一棵槐树,树干很粗,枝稠叶茂,树冠大而不乱,高耸十几米,远远望去,似一把伞。每到四、五月槐树便开满白色的花。童年,食不腹果的年代,我们家经常,用槐树花充饥。槐树花是我家的恩物。对于槐树,我有倾诉不尽的恩泽。

老宅是有魂魄的。准确的说,老宅是有父亲的魂魄。父亲活着时,习惯在老宅,张罗几斤五花肉,精心烹制,犒劳我们几兄妹。

父亲张罗五花肉时,不经意间,我发现父亲,头发花白,嘴瘪了,牙齿也一颗颗相断脱离了牙床,我一下子惊呆了,我的父亲彻底老了。

老宅三间,坐北朝南。

老宅后,有一条叫河流。河水清清的,河里鱼跃虾嬉;岸边,桃红柳绿,百鸟欢歌,蜜飞蝶舞······

童年时,我常一群小伙伴,在河边玩耍。

老宅老了,破旧了,满目沧桑,剥落的墙面,暗黄的墙体,像一张发黄的旧照片。

老宅是父亲建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老宅的门。一扇朴实无华的木质大门,门两侧贴着一幅对联。门环,为铁制。老宅是红砖砌成,屋顶上的瓦是红色。老宅的地砖上,被苔藓占据着。

从小到大,老宅陪伴我成长。老宅蔓延我诸多的快乐时光。

老宅的屋檐下,有一燕子垒起的巢穴。

刘禹锡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年的春天,燕子都会从南方如期归来。燕子在老宅,飞进飞出。燕子一边飞着,一边唧唧叫着。

小时候,我喜欢呆呆地,坐在老宅的门槛上,两眼望着自由自在,飞翔的燕子。燕子给我的童年,增添了灵动的生机与遐想。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世界上那个最疼的人-----父亲不幸去世了。

父亲离世后不久,我搬出了老宅。

搬家新居。新居不大,两层小楼,三室一厅,面积大约93平方。可我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

我对老宅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挥之不去的眷念。同时我也牵挂着,住在老宅的母亲,我时常想回到老宅、走近老宅,去看一看母亲,看一看老宅。

新居离老宅不是太远。说句实在话,我内心很矛盾。想回老宅,可又怕回老宅。因为老宅不仅有亲切感,同时,还有无尽的悲伤。

只要回到老宅,我总是要先和母亲聊上一阵。再点燃一支雪茄。我的烟瘾很大,我抽不惯纸烟,我嫌纸烟不过瘾。站在老宅,我猛猛地抽着雪茄烟,看着曾经熟悉的老宅,看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燕子的巢穴······看着看着,一种伤感强烈地袭上心头。老宅曾经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那么的热闹,是那么的充满无限生机。可如今,老宅只剩下我与母亲两个人。

我无法收敛我的情绪,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我再也控制不住,眼眶里,豆大的泪珠“唰”地流了下来。

屈指数来,父亲去世到现在,一晃已经整整十五年过去了。十五年来,老宅常载着父亲烹制五花肉的情景,像流淌的善后河河流一样,流淌在我的记忆里。

想起父亲,我如鲠在喉。

站在老宅前,父亲的音容笑貌以及说话声,犹在耳畔,仿佛就在咋日。

我甚至觉得,父亲并没有离开我们。父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而已。

我曾经,无数次劝母亲跟我一起住新居。瘦瘦的、矮小的,母亲却摇头,执意不肯。好长一段时间,我很困惑,我扪心自问,母亲为什么不走?我终于想通了,我终于读懂了,母亲不愿走的缘故。

父亲虽然不在了,但老宅各个角落,仍然飘散着父亲的体温、气息、影子。老宅承载着许多有关父亲的记忆,以及母亲对父亲的爱。

老宅是母亲的天,母亲的全部,母亲的一切。我庆幸老宅还在,尽管,面目全非、残缺不堪。

无论如何,老宅在,母亲就会安心。老宅慰藉着我的母亲。

老宅像一座丰碑,在我的心头矗立!老宅,我难舍得情怀!

在这个炎热的、夜深人静的夏夜,含着深情,我撰写题目叫《老宅》的这篇短章。

文章写好,搁下笔。开窗透风。窗外,蟋蟀吟唱,偶尔伴有数声的犬吠、鸡鸣在深巷,悠扬回荡。

我看了一下手机上的时间,已是凌晨二点半。该休息了,养精蓄锐,准备写下一篇文章······

作者:潘友国

篇3:记忆的移植——浙江山地老宅

1. 地域主义

当我们驾车在城市中穿梭时, 不难发现道路两旁的建筑越来越缺乏差异化, 让人倦怠乏味。当下, 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 开放的设计市场引进了许多现代化和标志性的建筑。建筑文化正在逐渐被一种“现代化”所附着, 柯布西埃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到处蔓延, 我们不得不承认全球化的浪潮正逐渐侵蚀着传统文化。经济快速发展, 建筑不断交替更新, 记忆碎片早已模糊不清, 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越来越陌生。这是一种文化乃至文明的失落, 丧失了具有独特识别性的场所与形式、视觉与触觉的地域文化。

谈及地域主义, 自然就联想到弗兰姆普顿和他强调的“批判性地域主义”。他在1985年出版的第二版《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 整理并归纳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7个特点, 着重强调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边缘性实践, 在批判现代化的同时, 又不放弃现代建筑遗产的解放和进步, 同时强调环境场所以及地方文化对建筑的重要性。而后他提出的“交互地域主义”更表达了外来文化和现代化思想体现于建筑专业性对地域主义的影响。“批判性地域主义”和“交互地域主义”的提出, 让当代建筑师们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质疑:建筑中究竟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1]虽然我们生活在投机性的城市中, 城市设计沦为无足轻重的纸上谈兵, 但建筑作为一种批判活动却依然具有很大活力, 特别是在中小尺度上。

2. 当代传媒对地域主义的影响

雨果曾经下过一个悲观的论断:印刷术杀死建筑的艺术。在印刷术发明之前, 建筑艺术一直都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宗教形式、制度乃至思想, 无不体现在建筑上。无论从建筑形式还是雕刻彩绘修饰上, 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和思想的传播越发广泛和便利, 建筑不再是史诗, 而逐渐变成一种普通的使用工具, 建筑艺术逐渐丧失了它的地位。而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变化带来的冲击更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能否认现代传媒给社会的交流、认知等方面都带来了便利, 但事物的辩证性是永远存在的:纸媒、网络也让人们的认知逐步偏离了地域主义的本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 建筑信息的表达着重于材料、建构、工艺, 导致了地域主义的符号化, 从而忽略了环境、文化、空间等赋予它的特殊性。换言之, 文化不应该是单一的装饰符号、一种标签, 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积淀。

3. 地域主义是环境调控综合因素的表达

从建筑层面来看, 地域主义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文化传承, 而是环境调控综合因素的表达。历史是发展的, 传统的出发点则是创新, 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强调创新和发展。建筑融入环境, 方能体现整个文化走向, 而它的核心则是生活方式和记忆尺度的体现。如何把单体建筑转化成为和环境对话的关系—不仅仅是自然环境, 更是社会环境, 是每一个设计的关键。自然环境顾名思义包含气候、地形、光线等大自然赋予场所的特定条件;社会环境则更倾向于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对本土文化的提取。

二、实践

1. 浙江山地民居概述

自河姆渡干栏式原始建筑开始, 浙江民居的建造就与当地的地形、气候息息相关。这里的山地民居在建造过程中不仅需要适应复杂的地形、节约耕地, 同时也追求优良的居住环境。在这里, 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他们采用合院式的居住方式。院落、天井、通廊等形式, 也使得室内外空间过渡灵活。调研发现, 当地的民居规模多为三开间, 由一个正厅和两个侧厅组成。他们建造时着重于建筑的结构, 少繁缛装饰, 多采用当地的石材和原木, 呼应山体的形式并掩映其中。小桥流水人家, 炊烟袅袅, 白云缭绕, 让人惊叹真乃鬼斧神工 (图1) 。

2. 老宅改造前基本背景

老宅的主人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回到老家建房, 并不想炫耀财富, 而是想给家人改善条件的同时找回曾经的记忆。主人的祖屋是一幢一层小屋, 三开间, 硬山屋顶, 正立面是一个矩形门洞挨着一个矩形窗洞。他的父母还住在这里面, 因此即使简单、普通, 也不想拆除。祖屋的一侧, 也是我们这次基地的位置, 是主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建造的民居, 不论形式还是尺度都与祖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给人以格格不入的感觉。祖屋另一侧则是早已荒废的邻居老房。祖屋的存在显然是这次设计的源头, 它承载着主人无数的记忆。民居的设计中, 主人的诉求就是建筑师的设计任务书。老宅的主人对我们提出了他对新宅的要求:他希望新宅能住下父母、他和哥哥两家及他们的子女, 还要求有各自独立的空间, 并希望这是一幢四层的房子, 一层是公共部分, 包括厨房、客厅、餐厅、车库及一套客房, 二层是大哥和他的孩子的房间, 三层、四层是主人的空间。我们的设计就由此展开 (图2) 。

3. 山势的顺应

在农村, 尤其是在山区, 自然环境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身处山坳之中, 给人带来的是世外桃源般的宁静, 淳朴而自然的生活情调和时间的凝滞感。山地建筑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地形的协调与结合, 因此处理建筑和地形的关系是设计的重要因素。新的建筑顺承祖屋的屋顶坡度, 以巨大的坡顶顺应山势自然而成。一方面和祖屋取得了一定的联系, 另一方面, 山地永远是大自然的主角, 建筑永远是依附山体而存在, 做一个最不起眼的配角反而是我们考虑新宅形式的出发点。

4. 体量的化解

尺度的控制在居住建筑中显得尤为重要。建筑, 就是为何建, 如何筑。老宅新建不是资本的炫耀, 而是亲情的凝聚和真挚的回忆。新建筑是高品质生活中, 一份家的归宿感, 是同在一个屋檐下享受团聚而又能独自体会宁静的感觉。大坡顶的植入清晰地表达了家的场所意义, 但同时如何弱化建筑尺度则是一个难题。不同形态庭院的介入, 成功地削弱了建筑尺度, 同时增加了建筑与自然的接触。看似完整的坡顶被许多小院落打破, 形成了一个个宜人的小尺度房间。

5. 庭院介入

在这宁静安详的小山村里, 传统庭院的介入, 增加了建筑与自然的衔接, 让每一个主要房间都拥有了一个与自然接触的场所。闲暇时坐在舒适的木摇椅之上, 泡上一壶好茶, 听着清风轻拂墨香四溢的宣纸, 看着长满青苔泥墙角落芭蕉摇曳身姿, 抑或是独步闲庭, 在一片恬静中舒展双臂, 尽情呼吸带有泥土芳香的空气, 自在徜徉。庭院空间的不同形态、比例和光影, 使空间更加动人, 增添了层次感和丰富感, 形成引人入胜的空间境界。庭院对民居建筑的作用中最直接的物质功能体现就是对民居内环境的改善作用, 由于庭院围护结构的封闭性, 它能有效阻止室外干扰因素, 保持清新宜人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 同时, 也满足了内部空间采光的生活需求 (图3) 。

6. 材料表情

尽管建筑从来都不只是形式, 但是能凿穿时间和空间的界线, 唤起人类灵魂深处共同的情感, 却从来都是形式, 而材料表情则是表达形式的最佳语汇。30�的大坡顶占据了建筑的主立面, 庭院的存在是介于立面和屋顶之间的表情, 也弱化了建筑通常意义上的存在, 更多地把建筑转化为立体合院的空间氛围。这里的民居, 不同于平原地区民居, 在建构清晰外露的同时, 表达出了较强的防卫性, 就地取材和夯土泥墙是一大特点。瓦屋顶、白墙、砖、石砌护墙、木作……传统材料工艺现如今已逐渐被工业化生产所替代。设计以更抽象的方式表达着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在材料的选择和细部处理上呼应了地域特征。考虑到木板的耐久性, 设计采用新型材料埃特板替代, 以降低日后的维护费用 (图4) 。

7. 内部空间

对于民居而言, 内部空间的存在尤为重要。新的建筑以一个客厅和祖屋发生关系, 退后祖屋并顺应祖屋的屋顶坡度, 使客厅获得了较高的空间特质。功能房间通过大小不同的庭院串联而成, 使消极交通空间转化为积极休闲的院落空间。廊, 作为灰空间的处理方式, 很好地起到了内外空间的过渡作用, 同时也是浙江民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存在, 令看似狭小的天井增加了进深, 使人身处其中却并不感到压抑 (图5) 。生活在这座新宅之中, 在室内外不停变换的空间中游走, 让宅子的主人拥有真正回归大自然之感。

三、结语

地域建筑在日常的生活面前最关键的不是原先材料的使用和工艺的复制, 因为材料和工艺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地改变。唯独保留下来的空间记忆是地域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和传承, 这对于建筑而言更为重要。

摘要:在全球建筑快速发展的今天, 地域主义是不可忽略的发展方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简单地重构建筑的材料、建造和工艺, 而是对建筑本土文化更深层次的表达。在浙江, 山地民居是一种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 如何正确对话环境、把握有效尺度、改善居住空间, 唤起主人儿时记忆的同时表达现代化的思想, 是这次设计的重点。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与环境,现代化,尺度空间,院落

参考文献

篇4:老宅的茶人时光 (散文)

时光正好,阳光正好,我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虽然现在此处已列为协会活动室,但许多人都不是很愿意来此驻留。宅内静寂,甚至是寂寞,不是一般人能消受得了;宅外却是人烟喧嚣,车水马龙,忙于劳命奔波。有人虽然也不一定是为了钱,但也是一身烦事,疲于生计。我也只是人间凡夫俗子,好在有这样一深院的高墙旧宅,就像隔音屏一样了断了外面的世界,让人心徒然安静了下来,超然于世外。

最喜欢的是二楼的一间宽大室院,有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清暖,但我心底并不愿意叫它“陋室铭”,而默默地叫它为“禅心院”。里面也别无长物,一茶室而已,只是每次到此喝茶,我总感觉到心静得只能听到壶水翻腾的声音,静静的就像顿河,就像哀牢山南恩河水,有时又像戛洒江面瓜鱼翻身的声音,我听着这哗哗的水声,不知不觉,思绪走得很远,无边无际;有时又似乎走得很近,水声就像在我心底翻腾。

喜欢茶,并不止于它苦后的回甘及其芳香,并迷恋于泡这个千变万化的过程。听着水花的声音,慢慢将一好茶放于盖碗,听着细条的茶叶在温热的盖碗里渐自变化的姿色,自会觉得能泡一壶好茶甚好。茶叶从大自然中采摘,通过揉捻阳光晾晒等自然发酵成为人们期盼已久的茶叶,它其实只走完了人生的一步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落于谁的手,在哪只壶中绽放,让某个知己牵肠挂肚,这决定了茶的使用价值。于是每次泡茶便不敢怠慢,生怕一不小心,就让一壶好茶毁于自己的手,埋没了茶的青春。

坐好了,一切准备就绪。慢慢开始注入水,生茶还是用盖碗泡的好,它只要求于 80多度的水温,并不像熟饼,它对水温的要求甚高,捂堆过的茶叶它只有近百度的高温才能展现出良好的汤色,呈现最佳的滋味,而生饼只用 80多度的水温它就能展现出鲜嫩的汤色。注水,拿起,放下,再拿起,再放下,打理好杯盏碗匙,清洗过一二道茶叶,再注入新水,就能开心地欣赏到叶面的条、索、筋、脉的舒展变化,茶叶就像小舟一样在碗里舒滚,汤色如少女的红润从杯的四周洇开来,由淡变青,由绿变润……

听到木楼吱吱地响,高跟鞋和木板结合的声音就像楼的主人穿过时空来到人间,听着它由远及近,让人生出许多期切。老宅建于上世纪 30年代,时为新平的代县长王瑞祥及家人居所,后因世局变化,天翻地覆,主人一家远走他乡,却留下一大座空宅为后人闲置。来人是一修长女子,披肩扇起的风惊扰了一树的鸟,它们在不满中从树梢飞出了天井,叫声却落在了喝茶人的心头。嗜茶如命的女子叫芦苇花开正白,她发现这个老宅也是由茶缘起,随我来过这个大院。她来到楼上,却并不急于进门,而是一路掏出手机忙于拍照。此时阳光就像千足金一样泻落廊坊间,斑斑驳驳的明暗一如女子失魂落魄的婚姻,就是这种氛围牵挂住了女子的魂,她在那一刻丢失了自己的心而拾起了天边的那个男人。拿起,放下,这是喝茶人的一种追求,也是茶的一份禅意,可当一个人真正地面临一份人生的抉择时,又有几人能超凡脱俗脱胎换骨!

曾有过怀疑女子的时候,以为她不过是徘徊于红糖和茶叶间的市井女郎,生意场上的赚钱和倒卖是她永远修行不了的品性,她来像一阵风,去像天井间的鸟,于我不过是生命中一次擦肩而过的时光。但时间是一杯缠绵的咖啡,是检验人心的一份很好的良药,当有一天我看到了女子挂于俏脸上的惆怅时,我深深明了了女子真实忧愁的内心。她的先前的男人叫风吹落,这个男人现在在微信上似乎也能搜寻到,但就是这样一个缥缈的男人在糖厂改制后从此走失,他就像一枚叶随雨冲落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然后融进了泥土,变成了雨后彩虹样的水蒸汽。

“思念就跟爱情一样是会耗尽的。无奈要分隔两地,一开始我想他想得很苦,恨不得马上找到他,飞奔到他身边。后来的后来,我没那么想他了,不是不爱他,而是这样的想念是没有归途的。我再怎么想他,还是见不着他摸不到他,只是用思念来折磨自己。于是我知道,我得学着过自己的生活了。”这是芦苇花开正白一次茶酣后对她男人的真情控拆,可以想象风吹落走后她内心留下了多少内伤,这些内伤使她的心随着时光的风蚀结了冰封了盖,从此一个单纯的女子一直走在一条情感疗伤的路上,她的生命的另一头充满了不确定的幻想。

好的茶就是在舌尖给人感觉到苦味之时喉咙里便充满了无穷尽的回甘,香气和回甘充盈着你的整个喉舌,让人九曲回肠,这就是普洱大树茶的奇妙之处。泡茶有时候能够特别的开心,不仅因为茶的回甘芳香,还在于茶叶在碗中起死回生的感悟是多么的奇妙。茶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一生都在等待和水的结合,只有滚烫的水注入了它的生命,它一生才算完成了生命真正意义上的燃烧。时光正好,阳光正好,我对面的女子正好,她专注的脸背对着阳光,手中的茶香袅袅,就像一缕青衣,我祈祷她就像杯中因水化开的茶叶,在老宅时光茶水的清洗过后能迎来生命中的一杯甘露。

有时我也心痛于茶的烫伤,总会有那么一次冒失的时候,因为手忙脚乱茶叶在碗中失了它本应有的颜色,一份好茶就毁于一次粗心或不在意。看到盖碗中丢失了自我的茶叶很少有人会无动于衷,感伤和哀叹常常成为这个时候最无为的自责。茶叶烫伤了会换,最好的班章、冰岛一泡也仅千元而已,但人心烫坏了能怎样呢,即使疗好伤,心底的那份伤疤还隐隐作痛。

天蓝是这个老宅常住的女子,能写一手婚姻小说使她成为这个城市暗暗涌动的符号。很少有人认识她本人,但“天蓝”声名鹊起,丝毫不影响她成为情感作家的障碍。因为情感的一波三折,她渐渐喜欢上了喝茶,这比起沉沦于麻将中自扎的女子,这是一份很好的情感历炼。一次命中的偶遇,她沉沦在老宅中不能自拔,不仅因为时光停留在这份美好,而且在老宅中泡茶的那份心境,她在老宅的泡茶中找到了珍视情感的空间。“每天我受不了生活带给我压力的时候 ,我就会回到这儿,静静地泡一壶茶,让时光停下来,给内心腾出一份空间……”

nlc202309080936

天蓝,一个多好的名字 ,阳光正好的时候 ,我穿过深幽的门站于金鱼游动的天井石缸旁 ,抬头仰望碧空 ,一方布幕大小的晴空宛如一面倒置的醉湖悬于天穹 ,天蓝得那么深邃 ,就像从三眼井取回的一缸井水。那一刻天蓝就成为这个老宅的意象。

天蓝泡着茶,时光正好,阳光正好,壶水翻腾的声音就像山下江面上缓缓前行的风浪。河谷上面是蓝蓝的天,大地是一望无际的江水,水手在这个时候哗哗的迎着风浪常常亮起了歌喉,嗓门穿过河谷的热浪俨然汹涌漩动的岩浆。穿过时光一样深幽的门巷,随着一声“吱——”的厚重木门推开的声音,军人宏大的声音先于木板的“吱吱”声传到了二楼上来,是消防队谭大队长到老宅来喝茶了。

茶正煮得开,公道杯的长处就在于它珍视每一个来到的生命,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一介草民,只要你坐于桌前,主人都会为你添上一杯情真意长的茶。谭大队长是走南闯北的贵人,阅茶无数,论茶滔滔不绝,但他却很珍惜每一份入杯的茶汤,并不会因茶叶的好坏失了朋友的面色。第一口茶汤入口,他慢慢下咽,“嗯,好茶!”他即刻夸赞,不知是真是假,他总给人一份深深的感动。

有时茶并不好,经他夸赞,主人反倒心起愧疚,以没有泡好茶给他喝自责,但时日多了,主人反倒以为谭大队长并不一定会喝茶。而后又想,喝茶的最高境界不就在于“大”么!谭大队长走南闯北,戎马半生,他这么爱茶,一有空闲就赶到老宅来喝茶,他怎能不会品鉴茶叶的优劣呢?只是他胸襟开阔,大肚罢了,他对茶肯定已经参悟出了禅意,只要是茶,入口即觉得入心,这也就是谭大队长的高人之处。

宾川是中国十大佛教圣地,以鸡足山而闻名天下。谭大队长的老家就在宾川,他边喝茶,常给我们讲他自个冒雨登临鸡足山的经历,他滔滔不绝又绘声绘色,有时还会手舞足蹈让人身临其境。但我认为他最擅长的还是讲穿越时空的历史大片,什么人在太空活一天回到人间就过了很多年啦,人和动物杂交就会生出变异的基因物种啦……他信手拈来,让人觉得世界却是这么虚幻,就像云雾山中的茶园和茶山。谭大队长一杯接一杯地喝茶,天蓝一杯接一杯地给他添上,听着他一个接一个的幻想虚虚实实地在我们面前铺开,我们开始担心他的故事什么时候才能讲完,并开始揣摩碗里的茶叶是该重新换上还是在等等看。谭大队长每次离开的时候我们脑子里装满了许多奇奇怪怪的故事,并由此产生了许多虚虚实实的联想,这些虚虚实实的故事得让人想一阵子理一阵子,如喝了太多的茶汤,心底的回甘飘渺又绵长,得很久很久才能消化掉。

阳光并不是每天每刻都有,就像月亏和满月,它总在时光的交替中轮回和变化,生命也就是在这种消磨中变得真实而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在稻花茶收获结束之后,也就是秋茶收获完,哀牢山的冬雨就像山上的绵羊毛一样细密而冗长,又像老宅家族的身世一样悱恻和不安。细密的雨水空朦而渺茫,在老宅的上空飘过来又荡过去,而后哗哗地水声就落在天井里,仿佛乡村山泉的欢唱。等待成为这个冬雨天悱恻又漫长的相思。有时茶人们也会体会到等待的奥妙,就像杨贵妃等待南方飞骑而来的荔枝,而老宅等待一壶茶的到来也是那么的不可琢磨。时光就像地壳一样在改变着方向,我们既便喝足了今天的茶,而不知下次可还能再有一壶好茶在来路上等候着我们。莲的出现无疑是这个冬天最好的安慰。其实莲并不会喝好多茶,更不能喝好茶,因为好茶往往茶气旺,更容易给柔弱的胃造成中伤。莲就是这样一个纤弱而柔美的女子,她不宜喝茶又常常会到老宅来,她厚实的黑色鸭舌帽、一袭飘动的红围巾和修长的大衣成为这个老宅难得的春色。她来时不像芦苇花开正白走路那样风风火火,也没有那份感伤和忧愁,却像时下冬雨过后飘于老宅上空的雾,又像茶案上煮得正香的茶。莲来到门口我才知道她的到来,我确信她的高跟鞋是没有垫海绵的,但她穿过廊坊时我并没有听到声响。莲还是已经来到了老宅的禅心院,她的笑容是这个冬日里最温暖的一束太阳花。确切地说我认为莲还是很适合喝茶的,她虽沉浮于商海,但后天的努力使她养成了安静的习惯。莲落坐后也并不拒绝茶汤,她只是笑着说:“我不能喝得太多。”

知道她胃不好,我们便改喝熟茶,普洱熟茶红润的汤色印证了老宅的隆冬,看莲滴落衣袖上的雨粒,我们感叹这个冬天是那么的绵密和不安。莲说好在有这个居所,让我们一群人有了个暖心的地方。

莲来了我们更多的就不再说笑,听镂窗外雨声就像琵琶的弦音打落石缸,我们听着听着心境就像后山的雾渐渐散开去,虽然照壁山那方还烟雨风云,但我们都感觉到春天似乎就要来了。

莲说她被骗走的几百万元钱已打水漂,从贫民苦到富翁,又从富翁回到了百姓,现在也并没感觉有什么不好。莲说这些的时候脸色依然还是那么的平静,就仿佛她面前的茶汤,从头泡到末泡依然保持了不变的颜色。我历来相信,生命的历炼和茶的历炼一样需要时间,就如茶一生在等待和水的结合。

莲和我走出老宅的时候,禅心院里的茶已凉,而香还在。

责任编辑 张庆国

篇5:老宅的院子散文

昔日的老宅,位于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中,旧时代穷苦人没钱造房,就在小沟壑两边刷出整齐的墙面,再在面墙上开挖出窑洞,窑洞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几孔窑洞再加上圈一个院子,盖一个门楼,就是一户人家。人们通常把这种窑洞称为“明宅”,有别于“天地窑院”(又称“四方窑院”)。我家的老宅,坐西向东,四孔窑洞是我老爷(曾祖父)留下的宝贵的家产,因为祖父辈 后继乏人,靠南边的两孔窑洞就成了远房宗室抢夺霸占的目标,民国年间为此还打了几场官司,虽然当时我家人单势孤,但我奶奶的娘家(舅爷家)刘楼有人势,对方一场官司输下来,卖了地,强占的窑洞又物归原主。后来我父亲参加了解放军,我家成了军属,对方再也不敢图谋强霸了。土改时,我家划为中农,由于我们家人丁少,将南边的第二孔窑洞分给了一户贫农。南边的第一孔窑洞组成了一个闲院,那孔窑洞早年是我家的磨坊兼牛屋。

靠北边的两空窑洞组成了一个院子,这就是我真正的老家,中间的窑洞是我爷爷奶奶居住的,北边的是我父母的居室,也是我们兄弟姊妹的出生地。院子北面有两间瓦房,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造的,因建房还伐掉了院中的一棵“榆谷栾”老柿树。这两件瓦房曾经先后作过哥哥和我的婚房,我的大儿子就是在这里出生的。院子里还有两棵枣树,“七月边儿,枣红圈儿”,每年七月初时,我们就会爬上树采摘那脆甜可口的枣子,1984年我们搬出了老家,再也没有欣赏过枣子成熟时的惬意美景。

在院子主窑洞的右边,有一孔两米多深一点的窑洞,这是我家的厨房,后来嫌面积小,又在此搭建了一个灶火棚,夏天在灶火棚做饭,天冷时又移到窑洞里,年年岁岁,周而复始。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一般农户住房都不宽裕,有的几个家庭共聚在一个院子里,各家不过是一两孔窑洞,那年代,孩子提亲先问问家有几孔窑,有住处没有?感恩祖辈给我们留下的大窑洞,窑洞高和宽约5米,有20米深,打了隔墙,可兼作厨房、客厅、住室、仓库,冬暖夏凉,尤其是夏天,比空调还好,午睡特别解困。

我家的门楼盖的很不错,基本是砖砌,门框上面有一层小阁楼,能放些杂物,门槛里外各有两平方大小,下雨的时候,我们常在门楼下避雨,观看门外大路上的洪水,唱着“下大了,麦罢了,公公背着狼来了 ……”

窑洞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缺点,除了夏天潮湿潮坏东西外,有的还经不起长时间下雨,1982年夏秋之交,我村就有一家窑洞塌陷,有四人被埋,后因众人奋力抢救才脱险。记得1983年7月,也是经历了长时间的阴雨连绵之后,一天我和妻儿正在熟睡中,忽然像是天塌地陷似的,巨大的震动撞击声把我们从梦中惊醒,一时间,我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披衣到户外一看,才知道是大门外即胡同东面一家旧宅发生塌方,像河马般巨大的土块滚到了我们房子的山墙跟前,土方堵住了大门,好险!若不是房山墙坚固,我们这三口之家肯定在劫难逃。我一生经历的劫难有三次,一次是小时游泳溺水被救;除此之外,再一次就是1984年建房外出运水泥时,差点被拖拉机拖车挤在窄巷墙壁上。每每回想起这些惊险事,总有一种劫后余生之庆幸。

今天我来到老宅跟前,老宅除了隐约可见一处窑洞痕迹外,其他的瓦房、树木、门前的井、水洞,一切都不见了踪影,仅有一棵古槐的树枝还没有被埋没,在风中无奈的挣扎,仿佛在诉说着沧桑的变迁。我们几家旧时的老邻居全凭它作参照,大致测绘出各自老宅还耕之地的界限,看到了这棵树,也想起了我家老宅基上曾经长过的那些树:伐掉做了大床的皂角树,弯弯的伸过马路的老榆树,南院子里的梧桐树、花开似火的石榴树……。由树又想起了人,想起了我那最亲的在三年困难时期带着我到舅爷家、姑姑家常住的奶奶;想起了昔日的那些老邻居:北面那养育了“背生子”守寡一辈子的大嫂子;善做木工活计的斗娃哥儿;爱抱住我的头和她额头相顶的四娘;爱用胡子茬刺我小脸的中子伯,还有那些逝去的几十个在记忆里不能磨灭的鲜活的生命:老队长、老会计、出勤记工员、农业技术员、会讲故事的李禄、谈笑谐恢的德全夫妇,还有那特别爱用低级下流话和人开玩笑的南头儿的“侉大嫂”……

回忆,联想,不免使人更深的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人事的劳劳、生命的短促……数十年后的人们,站在这片土地上,谁知道这里曾经住过二三十户人家?谁知道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一百四五十口人的“老胡同”第三生产队?谁能想到有这样一个老宅的故事?今春,推土机将老宅的大缸、牛槽等埋到了黄土深处,千百年后,保不定它就是珍贵的出土文物。不是吗,星星一眨眼,世间越千年!人从土地上走来,最终还要回到土地中去。

1.冬天的散文

2.亲情散文

3.冬至散文

4.秋天的散文

5.写雪的散文

6.关于低调的散文

7.关于大暑的散文

8.秋雨散文作文

9.写立秋的散文

篇6:老宅散文

那是春的声音,就那么一顶点悄然的呢喃,父亲的老宅就有了一个颤栗而凄迷的梦。

老宅在春曲里换上春装轻轻地抖落冬眠时的风尘。春,正在院落的树枝上悄悄地爬行,正在阳光的倾斜间转动方向,正在返潮的地面上冒昧地窥探,正如小鸟的歌声变得响亮而悠扬,也如我的父亲总在暖暧的阳光下晒着日月。

院落里宁静的只有小鸟的歌声,邻家的猫偶尔地窜出来逛荡一圈,母亲的目光停滞在拐角那棵杨树的喜鹊窝上,她一直在等待喜鹊飞来时的那个音讯,就如儿女一个电话的问候一样,让心甜甜的安祥。

去年从春来临,父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宅。

从此,老宅变着花样俏丽,我也多了一份深浓的牵挂、美好和惆怅……

老宅一天一天格外的妖娆,我探访每一次的容颜都是新颖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有令人心动的风情。梨花开时洁柔而俊俏,那个院落就在一片如雪的繁花间扬起笑面;接着是百合花笑盈盈黄橙橙一朵一朵地绚烂,弥漫着孩提时最浪漫的气息;之后院落里的草莓熟了,点点红润在绿叶间艳丽鲜美,母亲提着那个圆圆的小蓝一颗颗地摘,盼望我们回家的心绪也就一天比一天急切而稠密;枣花开放了,细碎的绿色花朵散发出浓郁的香,那份浓浓的家乡特有的芳香飘浮在家的上空,仿若弥漫缭绕的炊烟般放散着家的甜润,引来成群成群的蜜蜂采集枣花的丰乳,人们在家的香甜里沉醉;再后来母亲的辣椒茄子西红柿坠在枝叶间,母亲总说城市的菜有毒,她不想用农药杀虫,那天她看到辣子的花被虫叮咬,花朵蔫了,眼看花儿都萎了,她端了一盆水一个秧苗一个秧苗地除虫,侄媳看她满脸汗水地用水浇虫,觉得不可思义,可这就是母亲,为让我们品偿纯天然原汁原味的生活;枣红是家乡最美的色彩,如老宅披上了红色风铃般的衣袍,宛如待嫁的新娘,娇羞妩媚,一颗枣儿一颗心,甜脆而鲜美;天日渐寒冷,母亲的九月菊红黄相间在院落的四周浓密地绽放,朵朵簇拥着相亲相伴,这一切都让我流连忘返,生生地牵住了我离去的脚步。

黄昏十分,坐在幽静的院落和母亲聊天,望着蓝天下的云彩变幻莫测,在渐行渐暗的天色里隐蔽的无影无踪,小鸟在树枝头进行最后一次聚会后也回巢了,只有母亲的絮叨在寂静里清晰地流进我的心田。

母亲悠悠地说:“那天,你二姑来了,和你父亲相对泪眼婆娑,亲情间那种扯着心扉的疼痛我也明白,可她们那里知道这是医生也没有办法的病痛。过了几天她领来了一个人,是她们同村的,神神秘秘地念道了好一阵。说是得好好做一场驱魔的法,你父亲一周后就能站起来。”

我暗自想笑,医学尚且没有解决这种病的办法,凭她的一些妖术就能让父亲站起来,真是天方夜谭。但我笑不起来,自从父亲陷入运动神经瘫痪完全不能行动的无助凄惨里,我也希望奇迹出现,梦想父亲走在院内的任何一个地方,再看到父亲欢快的笑容。梦想成真,为能成真哪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无稽之谈或是荒谬绝伦的骗人之术,处在绝望中的人也想一试,人们对于健康的期盼……

但我无语,父亲虽然知道这病没法治愈,但他一直都还抱着一线希望,一直都想站起来,一直都想摆脱成为我们负担的这个局面,一直还在想着他的书画作品展览,一直想着田间地头的广阔……

母亲缓缓地说:“她说得那样活灵活现有鼻子有眼,还例举了好多成功的例子。说你父亲在生病之前的那个生日时就被恶魔緾身,只要将附着在身体的恶魔驱走,病就会好起来。她那些有根有据实例在她三寸如簧之舌的鼓噪之下,就连一直讨厌搞这些封建迷信活动的你的父亲也动了心,他真得很想站起来。”

我明白母亲的心思,她想试试,她也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希望父亲能和以前一样和她在广场锻炼,和她去想去的地方,和她共同拾掇这个院落,和她一起享受如今美好的生活。

那个夜晚真静,月色清清亮亮,树叶儿文丝不动,我和母亲就在幽暗的夜光下说着一些心中沉积的郁闷和缕缕如织的情怀。

几天后,开始了一个大家不愿说破的梦想。

二姑倾注了所有的热情,跑前跑后的忙,一切按那个能使万物显灵能制造奇迹的.人所说得准备,一百张白纸,一百张黄纸,裁剪成几万张长方形纸币样大小,再用古老的刻着冥币的印模一张一张地印成通圆币和冥钱,还有毛巾、碗、香等等。

我的母亲和姐整整准备了五天,每天除照顾父亲和吃饭外,不停地忙,一直要干到深夜,母亲没有一句怨言,生怕得罪了神灵,会不灵验了。

庄严的时刻到了,那天还请来了一些亲戚,从黄昏一道又一道的程序在她的指挥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在天蒙蒙亮时,一场宏大规模的道场仪式结束了。

亲戚们陆续地走了,拖着疲惫的身躯。

在渐次亮起来的天色里,等待那一轮太阳明媚地升起,等待我的父亲一天比一天能好起来。

父亲使劲地想抬起腿,只想动一动身躯,可一切都是死沉沉的僵硬,心一点一点冰凉,姐依旧帮父亲完成吃喝或睡。

母亲坐在炕沿上,苦思冥想,那点希望的光亮如风中的灯火忽明忽暗,在风中几近熄火。

姐困极了,几日来的辛劳她只希望没有白费,心中祈祷,虔诚地祷告,愿神灵驱灾显灵,还父亲自由行走的腿脚,给他一点快乐。

时针在时间的弦上不紧不慢地走,一天,两天,三天……七天过去了。

那个神秘的做法之人,也焦急万分,天天前来探望,天天在盼望奇迹,天天来帮父亲活动活动肢体,后来的一天,她眼看她的法力失败了,有点无地自容,有点不置可否,有点慌乱,有点迷茫和装出来的无奈。她说:“生病时间太久了,错过了时机,你们得有点准备,他扛不过今年,你们好生侍候吧。”

母亲没有说啥,依旧按说好的给了她一个红包。

母亲明白一切都只是徒劳,起初就知道是这样,但对于生命的爱,对于健康的期盼,对自由自在的奢望,一切徒劳也值,必定满足了一个梦幻一样的希冀。那天母亲平静地对她说:“你也辛苦了,尽心了,以后也不用再来了。送她到门外,仿若送走了本就没有的希望。”

对于这样的结果,母亲是有心理准备的。母亲本就将信将疑,只是想圆一个梦,完成一个心愿罢了。

为了父亲,只要他抱着一线希望,她就要做,她不会考虑艰辛的过程,也从不想耗费的精力和物力,至于结果如何,都一样。

生活,在最无助最无奈时,只要希望还在,就要争取,那怕只是微乎其微的可能,或是没有希望的希望,或是迷惑人心的骗术,一切都是为着极度艰难中挣扎着的父亲。

父亲并没有如那个灵仙所说,熬不过那一年。父亲在又过了一个生日过了一个年,坚持过了正月十五,静静的离开了我们。

我的父亲,我们想您,老宅一直都有您的影子。

……

一个人的天空很寂寥,可在老宅,若大的庭院,却只有母亲陪伴……我们如燕子轻轻地飞落在屋沿,给老宅一点久远的温存,更像是疲倦的飞鸟回巢舒服地歇息,或是想念母亲的饭菜,在那熟悉的味蕾间回味曾经的欢愉,也许听母亲细数着家乡的变迁,家的味道更加浓郁而芳香。

如今的老宅,在寂寥的荒芜间静默,显得空阔而落寞,它成了母亲的老宅,那些孤独和寂寞凄厉地包绕在宅院的上空。

我们可以在老宅筑巢,飞来又飞去,但怎么也不可能像小时候一样是宅院的百灵或母亲的小棉袄。

我的母亲,我的老宅……

在久远的时光里能听见我们长大的声音,在母亲的指尖流淌过我们的童年,在母亲的心壁镌刻着我们分分秒秒成长的印痕,在母亲的脑海镶嵌着一个又一个我们成功时的喜悦。我们远离时,母亲掩饰心底稠密的忧伤相送;我们结婚时母亲最为不舍,可还是呈上最最丰厚的嫁妆和满心的欢笑;我们生子时,母亲恨不得一切都为我们承担。如今,母亲的牵挂依旧,脸上的皱褶及满头华发书写着一路走来为我们所付出的艰辛。母亲憔悴的面孔,如风雨浸渍中老宅破旧斑驳的墙壁一般的沧桑;母亲多病的身体,如我们用木柱支撑起的摇摇欲坠倾斜的那堵旧墙体一样。母亲病痛緾身却默默不语,饱受生活所有的折磨和挣扎,忍耐所有的艰难和辛酸。一切的一切,还有孤寂和无助都隐遁在母亲柔软的笑容里,母亲一如继往地支持我们工作或是维护我们小家的温润,一如母亲一直的坚强给于我们的强大,陪我们走过风雨……

今生,老宅是我最深最甜最美好的记忆。

篇7:《老宅旧事》散文阅读

老宅一般都是指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以上的老房子了。但我的“老宅”可没那么久,从购买到拆迁我只居住了二十二年。但就这二十二年,我却与它结下深深的情意,看到拆迁后的房屋遗址,那份留恋让我的心隐隐作痛!

一九九四年,因为我当时居住的平房水质不好,当时还没接通自来水,怕影响孩子的生长,四处求借举债在水质较好的铁道北购买了一套住房。

此房为砖瓦结构,长九米多,宽八米,墙半米厚,七十四平左右,三室一厅一厨,前后开门,坐北朝南。设有盥洗室和渗水井及一个大地窖;土暖气。客厅很大,天然理石地面,次卧分别是红松地板和地面砖;主卧和厨房装有吊柜和壁厨。

房屋刚建造三年,质量很好。这在还没有普遍装修的当时应该是上了点档次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南面有九米乘一十三米的小院。除去一个门斗和小仓房外,还有一个小菜园。走北门,北面有一个九米乘四米多的小院。

居住二十二年,我们夫妇就像门斗雨搭的小家燕一样,今天衔一根草,明天叼一块泥,不断的修缮自己的这个“窝”。北面的小院铺了马路砖地面,建了牢固漂亮的红瓦盖的木板仓房;南面院里建造永久的保温门斗,并买了两汽车黑土归划好了小菜园;室内也是依着自己的居住习惯不断完善,把土暖气换大锅炉,换寸五的水管;装整面墙的大镜子;安装电话,改造厨房……总之,在居住的这些年里,房前屋后,室内室外,哪里都滴下过汗水,处处都留存着记忆。

最值得书写一笔的是我的小菜园。在这里我尽享“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乐趣。我的小菜园,面积不大,种植的小菜品种齐全:初春,小葱,韭菜,去年种的秋菠菜抢先登上餐桌;初夏,小白菜,水萝卜,生菜,香菜,臭菜,苦菊,茼蒿菜,西葫芦,野生的荠荠菜,婆婆丁(蒲公英),苣买菜成为饭桌的主宰;

一壶老酒,一碗鸡蛋酱,满桌青翠,酒酣开怀。盛夏,满架诱人的汗黄瓜飘着清香又添下酒菜;入秋,青蒜,胡萝卜,谢花面的窝瓜(南瓜),秋白菜,苞米,油豆角,西红柿,茄子,大,小辣椒也陆陆续续走到餐桌上来。自己种的蔬菜,使用农家肥,长出的菜鲜嫩原味,现吃现摘,

不使用农药,除草以薅为主,锄头都很少使用。果菜是货真价实的纯绿色食品!

其实,种菜不仅仅只是吃,重要的是播种的是种乐趣。你会看到自己播下的种子,慢慢地拱土而出,而后又经过你不断的薅草,若天旱还得浇水,打叉,人工授粉,绑缚,备垅覆土……等等精心的侍弄,幼苗长成果菜走到餐桌的全部过程。当你端起酒杯,品着自己亲手种出的新鲜果菜,那种满足,那种成就感,

那种自豪感,那种喜悦感都会随着一杯杯老酒的下肚兴奋,满足着自己。我的菜园不大,我把种菜当养花。我会精心地整地,精细地打垄,做畦,精细地播下种子,精细的栽下菜苗……好友到家取菜,都会夸赞我的小菜园是花园!我的菜园虽然小,

但品种齐全,产量很高,自家根本就吃不完,我会把这鲜嫩的果菜送给我的亲朋好友,和他们一起分享我的劳动成果和收获的喜悦!

我的“老宅”坐落在铁道北,是我们(区)局最早的老一辈开发者居住地之一,交通不便,没有自来水,道路年久失修,土坯房,板夹泥房,一面轻房(四面墙只有正面墙是砖墙,油纸盖儿)比比皆是,像我这样的平房不足百分之二十。

最大的好处是水质在我区是最好的!家家用压井取水,简洁方便。我之所以在此购房,就是冲着水好,利于孩子生长这一点。六年前我们区也开始棚户区改造,我们这里是最早向市里报批的棚户区,可是改造了六年,好多不属于棚户区的街区进行了棚改,

我们被棚改我“遗忘”的`街区终于坐上了“末班车”。虽然我不愿参加棚改,但这是政府行为,作为公民,必须支持!

棚改了,居住了二十二年的“老宅”消失了。但沉淀在“老宅”里许许多多的“故事”不能忘记。那里有我们一家人几十年幸福,甜蜜,曲折,坎坷和悲欢离合;那里有邻里之间深深的情谊,互助,互动,互帮的佳话;那里的房前屋后,室内室外,一草一木都留存着我们滴落的汗水;

那里菜园边,砖缝中长出的野花小草,在几十载的荣枯中也流露出依恋之情;生物也好,非生物也罢,只要你真诚付出,他仿佛都有了生命,它回报你的一定是让留恋的温情!我之所以难忘“老宅”,真正原因可能就源于此吧!

感谢国家,出台了大好福祉的“棚改”惠民政策;感谢地方政府能够采取措施落实。“棚改”让我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住上温暖舒适的楼房。是我们有幸生活在这繁荣昌盛,和谐富强的国家,才能享受如此甜蜜的生活!再次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谢伟大的祖国!

是“棚改”让我们“痛并快乐着”。“老宅”就像小家燕垒在我门斗上“窝”,一根草,一滴泥,慢慢地造就。一旦遭到别人用木棍捅掉,难免心痛留恋。虽然又可建造,住进新窝,但那份记忆,留恋还有痛,非时间这付良药是难以抚平的!

永远留住记忆中的“老宅”旧事!

篇8:老宅的优美散文

美, 是人类的理想。如何把新闻作品写得更有文采, 更美, 更有情感, 更受读者的欢迎, 进而能感动读者, 走进读者的心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用其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穆青的新闻作品, 尤其是其通讯的散文化写作特色, 给人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

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 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就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束缚。穆青说:“我觉得, 从广义上说, 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散文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那样写, 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待清楚明白, 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 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 大胆创造。”

以穆青之道, 我们赏析其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散文化新闻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穆青的新闻报道语言似散文般优美,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一个个不同的人、一件件不同的事这才是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在, 每一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同, 所说的话自然也不相同。介于此, 新闻老前辈穆青非常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例如在作品《两张闪光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 简单几笔, 就生动形象地把一个不惧怕生死的农民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 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另外也增加了其感染力。

许多的新闻界朋友都认为, 新闻作品不等同于小说需要纪实, 只要说清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穆青则不是这么想, 所以我们看他的新闻作品, 文章都充满诗意, 字里行间之间充满深情。在他的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作者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与一体, 悲愤与苍凉并存, 发人深省。

第二, 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周总理与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对话, 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可谓是穆青作品中的典范。在文章中穆青通过对两位老人白描手法的运用, 一方面描绘了周总理对吴吉昌的期望很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身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 更深度刻画了吴吉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绝。穆青把两位老人家的对话这一段放在了报道的开头, 这样既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也为下文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文革被当作“敌人”时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做了铺垫。

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很容易起到一个传神的作用。以少胜多, 不作过多的雕饰, 寥寥数语, 声态毕现。白描的手法在形式上与叙述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经常被人混为一体,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人说, 所谓的白描就是描写与叙述的高度结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白描只是以单纯的质朴的文字, 淡淡几笔抓住对象的重要特征, 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使用白描手法, 正是写散文化新闻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注重描写对象的细节。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指在事件中, 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要知道事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细节, 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事件上, 无细节就无事件。对于一个事件的描写就该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 如果缺少了细节描写, 就会缺少形象, 形象就没有血肉。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细节描写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典型性细节描写, 二是非典型性细节描写, 它们之间的运用也不相同, 要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描绘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要是想反映现场面貌、事件背景就应该运用非典型性描写, 采用非典型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加文章情趣。

穆青一直很看重细节描写, 而且他认为细节描写最具有表现力, 要想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 准确而又生动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应该在平时的采访中多留心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强的现场感, 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语言文字并非是电视机, 能够直观明了地动态展现给观众, 但是借助于细节, 我们就可以把场景写得充满画面感。在穆青的文章《铁人王进喜》中有一个细节, 铁人王进喜开始的时候, 不会写“矛盾”这两个字, 就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贫农, 一个地主, 用来表示矛盾的意思。这个细节道出了千言万语, 表面上平平谈谈, 其实则是暗流涌动, 让人对于王进喜的细节过目不忘。

仔细阅读穆青的作品, 发现他在很多的作品中都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主题。新闻叙述不能虚构,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刻画, 但你的文字又不能写的太过于贫乏, 要深刻感人就需要花大力气思考, 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第四, 采访写作饱含热情, 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 对党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对劳动者的热爱, 使穆青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深受迫害, 却顽强与之斗争, 不屈服于困难险阻, 穆青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 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愤慨。而焦裕禄的事迹, 作者是流着泪采访, 流着泪写作的。在其《历史的审判》中, 对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 作者嗤之以鼻, 无情地鞭笞与声讨。面对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穆青老前辈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唱起了“大江日夜流, 风帆起珠江”的高亢之颂歌。穆青说:“ (写通讯报道) 要积极投身于英雄人物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有一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加上火一般的激情。”“要使读者动感情, 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穷其一生, 老前辈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新闻名作被读者记住, 除了其爱憎分明之外, 还有其对于新闻报道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真实性是新闻活的灵魂,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必须必备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今社会中,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有记者的新闻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的再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 不能在报到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己对事件的评述, 这样,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导向。所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切实明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不能超越角色要求报道新闻事件。

1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新闻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 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事件, 小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 新闻记者作为这些事件的可能主角, 在新闻事件到报道中无形之间就会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对事件进行评价论述, 有些记者甚至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 忽略了自己采访者、报道者的身份, 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与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1.1角色越位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越位是指新闻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 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的表现形式直接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忘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报道时混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使民众在评论新闻事件时, 由于受记者先入为主的扭曲报道评论影响, 社会民众不能客观公正的评论新闻事件, 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文丨武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 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 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 所以, 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品质

参考文献

[1]穆青等编.《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老宅的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老宅子散文04-20

老宅抒情散文04-27

老宅那棵三角枫散文04-27

情系老宅的外婆随笔05-08

秋的优美散文04-09

母亲的优美散文04-27

念的优美散文04-28

夜优美的散文04-29

归的优美散文05-04

优美抒情的散文05-07

上一篇:西瓜宝宝过生日下一篇:核心团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