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现代诗朗诵

2024-05-10

传统节日现代诗朗诵(通用14篇)

篇1:传统节日现代诗朗诵

南北为阡,

东西为陌,

阡与陌的中点是某个十字路口的借过。

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没有来由,

灰色城市的下雨天,

不懂得云上的天空怎么样流泪?

也许再过不久,

当心中的忐忑的那些事告一段落。

或许是许久,

平静到理所当然,

然后发觉我们活着像傻子一样虚假的坦然。

这时间行经心原的痕迹,

这雨夜埋自己于黑暗,

望向心得荒原,

三生石上的爱恋可曾改变。

这世界,这时间,这些人,

有谁给过迷恋?

有谁留下了期盼?

有谁给了不甘?

我会暂时离开,

不想离开,

离开后不知是否还有勇气回来,

我一定会回来,

回来,

看望我的爱恋。

篇2:传统节日现代诗朗诵

与贤妻邀陆羽品茶,

访无极追寻宓花,

一路芬芳轻拾绣花手帕。

轻罗漫舞在桃林,

吟诗弄月于竹筏,

跟我一起到那里去看雪,好吗?

《冬天》

冬天是静默的季节

爷爷总是独自坐在冬天的墙边

默默无言

阳光用温和的手

抚摸着他核桃一样苍老的脸

像慈祥的母亲

抚摸着自己心爱的孩子

冬天是落雪的季节

雪花像神秘的白蝴蝶

纷纷扬扬来自遥远的天国

我的爷爷在静静的雪夜里

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快活得也像一个小孩子

心里充满了无限温暖

就像我们在忧愁的日子里

突然想起了郊游的春天

其实谁也不知道

爷爷在冬天想着什么

但他的故事告诉了我

他离开自己的童年和老家

已经非常非常的遥远……

《风华雪舞》

凭栏窗纱望,

冰清花玉簇。

风狂雪乱凝水涯,

飞蝶凌瓣舞。

吹寒为唤尘,

因风惹飞絮。

伤闷悲思何时了,

篇3:传统节日现代诗朗诵

所谓传统的解释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它通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继承下来, 是其中最稳定的因素固定化, 成为一种社会存在, 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1传统这种“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2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

传统艺术是传统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是广大民众长期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是艺术的瑰宝。虽然人类历史己经进入了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 但作为人类文明载体基本形式的传统艺术, 仍然在现代社会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而在艺术回归古典的呼喊声中, 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中西有识之士的目标。2那是因为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全国各地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有特色的传统艺术, 像山东的快书、潍坊的风筝与年画, 东北的大秧歌、二人转, 山西祁县的剪纸, 浙江的越剧, 安徽的黄梅戏, 陕西的皮影戏、安塞腰鼓,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 江苏南京的云锦、昆山的昆曲、苏州的评弹、无锡的惠山泥人等等, 这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

传统艺术的存在及价值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环境中, 过去和现在, 现在和未来, 并非毫不相干可以截然割断的, 而是互相交错与互相制约、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的。

二、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

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底蕴使得传统艺术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 都显现出特有的中华文化的美, 对现实生活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 传统艺术在现代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独特价值。

首先, 传统艺术一直具有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是它的艺术与审美价值。“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3如果没有了艺术与审美价值, 传统艺术不可能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洗礼之后还能够流传下来并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像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经典剧目《1699·桃花扇》就给人很大的震撼。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舞台布景的简练, 人物服装与头饰的精细与雅致, 唱腔的婉转, 动作程式的柔美, 人物的表情、眼神的到位、传神。透过半透明的纱质背景, 可以看到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乐团现场演奏配乐, 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可以说这样的传统艺术给人的是纯粹的美的享受。

第二, 传统艺术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传统艺术的重要意义源于它的的文化价值, 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沉淀和积聚的重要部分, 同时具有深厚的人文性与民俗性。像剪纸、年画、刺绣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艺术作品的内容里面涵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松、竹、梅象征着高风亮节之意。松枝寓意长寿、永久, 常青竹寓意结实、茁壮与正义, 红梅象征青春和活力。龙尊贵威严的形象是帝王的象征, 仙桃、仙鹤象征长寿, 鸳鸯象征夫妻, 石榴象征多子。而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头象征喜上眉 (梅) 梢, 莲花跟鱼画在一起象征连 (莲) 年有鱼等等。很多企业、公司的标志设计也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像中国邮政的标志, 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书写的“中”字。设计者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于标志的造型中。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 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 表达了服务于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 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 (见图1) 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标志, 借用了传统的凤鸟图形, 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 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 而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 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 (见图2) 对中国人而言, 这种意蕴是特定的, 大众对这些形象的熟悉与接受, 不是任何一样东西可代替的, 而其中传达的信息与内容可让受众马上心领神会, 这就是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

第三, 传统艺术具有社会价值。它的社会价值体现在能够丰富大众的文化艺术生活, 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品位。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化今天, 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很贫乏的, 闲暇的时候欣赏一下传统艺术不仅可以丰富精神生活, 还可以放松心情, 缓解压力。同时, 传统艺术这种精神形式也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产生反作用。另外, 对传统艺术的借鉴也可以推动现代艺术发展, 甚至产生新的艺术形式。

最后, 传统艺术也具有经济价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就是为了看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领略传统艺术魅力, 他们对中国的京剧武打、川剧变脸、杂技等项目赞不绝口, 无形中传统文化就为国家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还有很多人从事着与传统艺术的制作、创作、表演等相关的职业, 他们是靠传统艺术谋生的, 如果不能创造经济价值, 从事的人会越来越少, 更多传统艺术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极大损失。当然, 艺术并不应该以追求经济价值与经济利益为终极目的, 否则艺术就丧失了其最初存在的目的与价值。

三、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

很多传统艺术都是产生于几百年甚至上千之前, 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现在差别很大。如果要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子而不做出调整, 可能很多传统艺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审美需求。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 也适用于文化产业。4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在谈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时说道:“我们需要的是将传统变成现代的一面镜子, 一种参照, 让传统与今天对话, 否则, 传统元素不仅不能征服其他国家、地区与民族的观众, 也难以征服中国观众。”

女子十二乐坊虽然演奏的是二胡等传统乐器, 却在表演上采取现代的、有感染力的方式, 使得她们不仅在国内, 也在国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电影《卧虎藏龙》的成功也是由于采取好莱坞式的拍摄、剪辑方式。同时, 许多国外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时, 也会有意识加入中国元素, 适应中国市场需要。像电影《功夫熊猫》在国内很受欢迎, 因为它把时代背景设定在古代的中国, 又采用了中国特有的动物——熊猫作为故事的主角, 还将很多简单的词语 (像角色的名字等) 直接用中文而不是英语说出, 这都是它可以在中国成功的重要因素。江苏省昆剧院的院长柯军老师主演的新概念昆曲《1428》就是运用传统艺术昆曲的形式表现当下发生的事情, 而近几年台湾当红的流行歌手周杰伦, 他出的每一张专辑里都会有一首融入中国传统的“中国风”的歌曲, 像青花瓷、东风破、千里之外等, 这也是这么多年他的歌一直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还有易中天、于丹, 他们用朴素直白的现代语言把较难理解的中国古典文化讲解的通俗易懂, 正是这个原因是他们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因此, 传统艺术要适应社会必须在继承中有所发展与改变, 使自身具有时代因素, 被更多的大众所接受,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哲学大辞典编样委员会.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2].王端廷.从现代到后现代——西方艺术论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4].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5].薛以平.艺术传统与变革[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篇4:传统节日现代诗朗诵

关键词:传统节日;困境;现代转型;意义重建

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呈现出没落之态,一部分节日消亡了,一部分节日也逐渐丧失了本有的丰富内涵,节俗活动大量缩减,与节日相关的神话故事和传说等大量散佚,节日感日趋淡薄,失去了对民众的吸引力,传统节日葆有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意义逐渐消退……“大部分传统节日堕落成了传统文化碎片在现代社会中的纯粹标志,成了现代社会中可有可无的古典装饰品”。

一、困境探源

(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递变,瓦解了传统节日的物质基础

农耕文明的生产实践突出特点是循环性,生产实践活动与“天”的运行节律一致,加之农耕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形成了对“天”的敬畏和膜拜;而这一因素同封建统治伦理道德灌输一道,则派生出对长者乃至逝者的敬畏和怀念。这就形成传统节日祭祀文化中人在下、天和鬼神高高在上,而节日仪式中人又严格区分长幼尊卑的文化景观。

由于农耕社会物质资料匮乏,中国传统节日大都非常强调“吃”的元素。中国传统节日有些和社交活动有关,如元宵节、七夕节等,则为受“男尊女卑”教条桎梏的妇女走出家门提供了合法的借口,故极受人们欢迎。

这就是现代以前传统节庆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世俗物质基础和精神脉动。但现代社会诞生了迥异于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现代工业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否定性和创新性,科学和理性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农耕社会已支离破碎,田园风光为高楼大厦逐渐侵蚀,丰衣足食的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美食早已不再垂涎;天地诸神被嗤之以鼻,偶像被击碎使传统节日缺失了“善”的凭依,而无法成就“蕴善之美”,传统节日被“去魅化”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节日的意义日渐沦为经济学上的统计数字,消费狂潮冲淡节日温情,环境污染影响民俗活动,电信、互联网络技术发展使节庆沟通活动呈现虚拟化、便捷化、去体验化的倾向,商家、媒体的炒作造势更使年轻一代将之奉为时尚。

(二)特定历史框架下国家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经济价值取向,造成的节日-假日二元结构,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承袭了民国时期的主要节日,除春节外完全放弃了中国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历史习惯,人们耳熟能详的五大传统节日悉数被排除在法定假日之外。改革开放后基本沿用这一制度,较大的变更是在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引进了黄金周制度。长期以来,传统节日仅仅属于民间节日,特别在城市,由于未成为法定假日,部分节日已经开始淡化,“有日无节”。

(三)近代学习西方过程中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形成民族文化自轻、文化自我殖民的心理,弱化了传统节庆文化的精神基础

陈乐民在《欧洲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当19世纪中国的大门打开时,遇到了吹进来的“西风”的时候,中国社会便开始发生变化了,传统文化抵挡不住这不期而至的欧美风雨。“西方文明的冲击力量,自然不是孔学伦理所能抵挡的。”至此,中国文明史的“自然进程”被打乱了。

从民国临时政府取消农历纪年,到新文化运动干将喊出“打倒孔家店”,“推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口号,再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近至E时代颇为流行的恶搞扭曲传统文化的影视、游戏作品,近代以来种种文化乱象,大抵因为我们太想走近现代而急于割掉传统的脐带。在这种人文氛围中,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洋节一旦趁虚而入就得以高歌猛进、大行其道了。

(四)传统节日自身功能的欠缺,以及相关的仪式﹑道具世俗亲和力的缺失,使传统节日日渐冷清

在“天人合一”宇宙观中产生的传统节日,与气候物候相一致,是综合性的,但近代工业社会形成的母亲节、情人节、老人节等,将节日功能专门化,传统节日虽不乏“孝亲”、“敬老”的主题,但没有专门化的节日一一对应,因此当人们需要某种专题节日时容易跟着西方过。

传统节日传承下来的仪式和道具符号,大多刻意彰显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尊卑意识,缺乏世俗亲和力。人化的财神、门神等大多肃穆庄严,不苟言笑,似乎只是人们供奉、膜拜的纯粹偶像,人神之间是纯粹功利关系,人对神更多的是敬畏、感恩,实质上是一种缺乏情感依随的被动认同。这也就难怪在大多数青年人看来,不需要纪念祖先﹑回家团圆的洋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成了聚会、狂欢的盛宴,成了张扬性情的理由。

二、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

(一)实现的可能性

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具有理论与史实依据:从理论上讲,传统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生成的,它有一个被创造的过程。节日产生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的观念的转变,原先的一些重要事件、现象或观念现在看来不再那么重要了,亦即节日丧失了一些起初的文化内涵,但就在这个时候,生活中新兴的重要事件和观念等又充实进来,为节日补充进了新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意义,经过改造后的节日可能与它的前身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之间没有多大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繁荣昌盛。传统节日的演变史为其现代转换提供了事实根据。

(二)转型的途径

对于传统节日现代转型,应从内外两个层面着手,这两个层面依循的精神基底是以人为本。

内在层面源于重建传统节日之“节日叙事”,使定期的“回归”传统成为人的内在需求。“如果在古人那里,神圣时间与世俗时间还是未分离的连续体,那么在今人这里,世俗时间因其形式化而与神话时间的超越价值是彻底地分裂了。为此,定期地从世俗世界重新回顾神圣世界就较之古人有了更重要的意义。”意义的重建是传统节日现代转换中最核心的工程。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意义的重建应凸显传统节日的民族自我认同价值、人际亲和价值与生态文明价值。

民族自我认同价值的构建。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已经预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威胁来自生态危机和文明冲突。当今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中,越来越多的民族一方面高扬经济一体化的旗帜,另一方面在文化领域努力“求异”,不遗余力的刷新民族个性的独特标签。而在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却仍有很多人在种种物化的时髦符号的烟瘴中,轻视和拒斥传统,以戏谑传统为时尚。当前,唤醒国人的文化自觉、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以节庆文化的整合创新、对接现代为契机,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在民众感悟、体验、参与、创造的热忱中,实现传统文化生命的延续与升华,推动中华民族“保有鲜活个性”的融入世界,已经成为重大的时代使命。

人际亲和价值的营造。对传统节日倾力维护的“家庭价值”和“族群价值”的扬弃。很多传统节日中,祈求家族的和谐幸福与人丁兴旺都是重要的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团圆与亲情的主题应该有和谐社会建设等新的内涵,团圆与亲情在今天的展现也应有新的形式,因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已经简单化,一般都是三口之家,最多也就是五六口人,在新的情况下,传统节日文化的主题展现应该由家庭伸展到社会。这个“社会”不是一个泛泛的概念,而是一个基本的生存单位,就是社区。因为社区是以居住为前提的、人们共同生活的一个基本单位。

生态文明价值的彰显。传统节日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化问题的极致显现。现代繁忙都市生活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工作狂”,“亚健康”人群,许多人甚至没时间外出购物,而当精通消费诱导之道的商家把节假日变成“购物节”时,这些人自然不假思索,趋之若鹜。对此,政府不妨通过继续进行公民休假制度改革,力求在避免交通拥堵、服务缩水的前提下,在客观上为民众度假休闲提供可能,从而有利于国民关照身心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形成亲近自然、松弛有度、健康惬意、反物化、节律化的生活模式。

这种由内而外的进路不是朝夕之力所能成就的。为此,笔者又探寻了由外而内的进路,使二者内外互动,互为条件,成为传统节日的两股强劲动力。

首先,处理好传统节日的原态性与活态性、商业包装与文化内核的关系。当变则变,不当变则不变,让人们在生活与审美实践中做出选择。原态性与活态性并不矛盾,原态性侧重审美价值,如一些偏远农村沿袭至今的传统节俗活动,其世俗价值削弱甚至消弭,但其文物审美价值提升,是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将激发寻根怀旧之美感的“原生态”的节俗观光与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化有机融合;活态性则强调对接现代,强调变革,经过现代“科学”、“理性”的过滤和商业包装,体现对于现代化都市生活的世俗价值。比如,在清明节一些城市为避免引发火灾,提倡市民用“花祭”代替“纸祭”,用安全时尚的方式表达哀思。

其次,传统节日在教育传承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今视觉经济、读图时代,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会仅仅在博物馆和教科书中得以激活延续。传统节日教育应在电子网络等现代信息媒介中后来居上;家庭、学校、文艺工作者、媒体、商家应抱着对民族文化、对下一代负责的使命感,使传统节日产业化、品牌化、日常化,让传统节日既可视、又可听、还可玩,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传统节日更具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

篇5:现代诗朗诵稿

挺拔的.白杨;

狂风暴雨中从未低头。

八月的白杨,

岁月的白杨;

磨砺了那坚强的性格。

八月的白杨,

茂盛的白杨;

那太阳光下茁壮成长。

八月的白杨,

田间的白杨;

像那守卫疆土的战士。

八月的白杨,

唱歌的白杨;

微风中吟唱着快乐歌。

八月的白杨,

如诗的白杨;

篇6:现代诗朗诵稿

带来阵阵芳香

一切的一切

都醒来了

母亲也伴随着春的气息

翻滚在村庄的角落

为塑造一个崭新的我们忙碌如蚁

夏末的阳光冉冉升起

嫩嫩的你,白白的你

泥土感觉自豪也荣幸

绿绿的我,艳艳的我

天空感觉和谐也亲昵

热情的我们

招引了蜜蜂

而你

害羞得躲藏了起来

让我与蜜蜂伴舞

热情的我们

招引了蝴蝶

而你

害羞得躲藏了起来

让我与蝴蝶徜徉

秋天到了

你变了,我也变了

你光滑的脸庞变得皱纹斑斑

我青春的面容变得萧萧瑟瑟

这代表着我们将要分别了

分别的那天

你不愿离开我

我也不愿离开你

天空

感动得飞溅泪花

我呵

一节节的腐烂溶入泥土

你呵

篇7:唯美现代诗朗诵稿

白天把灯光变得晶莹滚闪

夜晚把灯光变成七彩光芒

我的奉献

我的奉献是石头上的清泉

白天陪伴闲暇的白鹤追戏

夜晚陪伴寂寥的山谷回旋

我的奉献

我的奉献是我乡间的桃蹊

白天陪伴学童奔跑那学校

夜晚陪伴学童歌唱那晨曦

我的奉献

我的奉献是房檐下的风铃

白天迓迎远方归来的春燕

夜晚径听远方春夜的呢喃

我的奉献,我的奉献

我的奉献在每一个大街都飞起

我的奉献,我的奉献

篇8:对传统节日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

一.传统节日的民俗内涵

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传统节日更是民族文化的时间传承和表现形式, 它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与伦理关系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 因此它也具有深刻的民俗内涵。

1.反映了浓厚的伦理和亲情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伦理和亲情的民族,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就为加强血缘亲族的联系, 巩固家庭成员的亲属观念提供了机会。传统节日的诸多礼俗, 深刻的反映出这一点。以清明节和中秋节为例, 清明节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家族情怀。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一到清明节, 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 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及怀念。并且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 “清明不祭祖, 死了变猪狗”的俗谚, 正是对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诫。清明祭祖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里是十分重要的, 哪怕是在现代社会里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对于中秋节而言,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 重视血亲联系, 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 因此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间的团圆, 故中秋节又被视为“团圆节”。

2.体现了强烈的社会集体意识

传统节日, 最先起源于民众之中, 经过约定俗成, 演变为一种社会习惯而逐步传承下来。因而传统节日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活动, 是社群活动的主要形式。传统节日中的许多民间传统活动可以反映出来。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例, 春节中的民间传统活动是十分丰富的, 有舞龙、舞狮、划旱船以及各种庙会等等, 这种社群活动是非常热闹的, 是民众集体娱乐狂欢的日子。而中国传统节日规模较大的社群活动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这一类竞技活动是整合社会意识最明显的传统节日习俗。节日习俗的趣味性以及节日竞赛活动的配合协作, 又提高了群体的内聚性, 进一步强化了社群集体意识。

3.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代代传承沿袭下来, 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 主要表现在历法、节气文化和年节习俗文化上。我国的传统节日, 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 因此人们对于依据历法、气候而制定的各个节日记忆十分深刻。这种循环往复的传统节日便积淀了深厚的历法和节气文化。而年节习俗也是经过传承而保留下来的一种仪式或纪念活动。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 这些习俗鲜明地表现出传统节日的个性。如春节的扫尘、守岁、贴春联、挂年画、吃团年饭等习俗, 构成了春节的文化要素。在这有规律的传统节日中, 这些节日习俗中所内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逐渐积淀下来而形成一种民俗文化。

二.传统节日回归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 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迁, 民族文化传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和考验。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 受到了“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巨大冲击。在这种背景下,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公布, 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四大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探究其原因,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节日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 加强民族记忆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是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更加宽容, 尤其是年轻人对于西洋节日的追捧, 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 传统节日的回归, 可以使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 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民俗传统, 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例如清明节祭祖扫墓民俗仪式展现中国人民的血亲观念和尊亲意识;中秋节的赏月祭月的民俗仪式则传达了敬奉自然、祈求家族团圆、珍惜生命与情感的观念。而这些传统节日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精神是现代节日所不具备的, 所以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传统节日有助于民众的身心调节和精神调剂

从节期的选择上来看,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季节的转换时节, 这一时节人们会因为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变化而身体不适, 造成一定的精神困扰。而人们通过节日的庆祝娱乐来调整情绪, 鼓舞精神, 并且通过这些民俗活动来发泄与平衡人们内在的情绪。传统节日适应人们定期调整的需要, 通过节日民俗活动进行调剂与休闲, 为下一阶段的生产生活积蓄心理能量。因此,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除夕这四个民俗节日变成法定假日, 在假期的安排上, 刚好是分布在春夏秋冬四个阶段, 会更有利于民众的身心调节。

三.传统节日回归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在历史长河里, 千百年来延绵不绝的传承, 其庞大深厚的体系, 都是一种强大不容忽视的存在。从正月到腊月, 每个月都有节日, 循环往复, 这些节日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内容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所谓有形的内容是指直接构成传统节日的娱乐、饮食等一系列民俗活动;而无形的则是指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这两方面内容同时并存, 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的传统节日。因此传统节日的回归, 不论是有形内容还是无形内容都会对国家民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1.传统节日回归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其形成与发展, 离不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坚定的民族认同感。传统节日的无形内容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促进民族认同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以清明节和中秋节为例来说, 清明节既是人民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 又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 是中华儿女共同认祖归宗的重要节日, 是一条维系海内外华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中秋节, 人们将月圆与团圆联系起来, 亲友团聚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 象征团圆的月饼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礼品。因此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的全民性节日的回归, 有利于我们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2.传统节日回归对于中国节俗的保护和传承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 一些具有深厚文化价值与民俗活动的传统节日, 由于缺少假日的支撑, 民俗活动受限, 因此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假日有利于节俗活动的开展, 从而将其保护和传承下来。在全国不少地方, 清明扫墓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通过祭祖扫墓民俗仪式展现中国人民的血亲观念和尊亲意识, 但由于没有法定节假日, 这项习俗受到影响。如果不注意保护和传承的话, 这项民俗活动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除此之外, 在荆楚之地, 端午竞渡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但是由于端午节并非假日, 对它关注的人越来越少, 尤其是年青的一代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及价值, 长此以往, 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将会消失殆尽。所以社会必须保障这些有价值的节俗不会因为时间限制而受到影响, 社会管理必须为节俗发展留下空间, 现在, 提出这些传统节日要放假, 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综上所述, 恢复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 是继承文化传统的大事, 也是传统教育的大事, 可以让人们在日常民俗活动中接受文化传统。它能够让全社会一起参与价值认同的构建, 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由此可见, 此次民族传统节日的大回归, 将是彰显民族文化价值, 强化民族文化记忆, 延续民俗文化遗产, 推动民族文化和谐的一项盛举!

参考文献

[1].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3].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北京:中华书局, 2002。

[4].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 2006。

[5].范勇张建世.中国年节文化.海口:三环出版社, 1990。

篇9:传统与现代之美

关键词 传统 民族文化 现代美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是可以叙事的,通过其不同的形态给予人们不同的精神体验,并且可以引导人们去更深层次地理解、探讨其表达的文化内涵。武老师的设计风格,都是来源于历史与文化的。老师在设计时,会提取当地的文化精髓,并脱离传统思维模式。将一些传统的文化进行抽象重组。这样既保存了文化的精神,又表现了新颖的现代风格,形成了全新的设计符号。这种全新的设计思维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现象的审美疲劳,并唤醒了人们的一种民族的历史记忆。

以蒙古包这一名称闻名于世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是他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以木杆儿为主要支撑材料的人类早期建筑形式。蒙古包式的,即穹顶圆壁,主要用毛毡做其覆盖物。蒙古包之美在于它自身的造型(圆形)及其白色,建在大草原上,配上蓝天白云,衬托出与大自然和谐之美。

在阿拉善盟的蒙古包设计中,作为内蒙人的武老师的设计当之无愧的可以代表其民族,并能把传统的特色独具一帜的表现出来。武老师的蒙古包设计沿袭了其一贯的传统形状,造型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很好的融入了内蒙的草原中。

在完整沿袭了传统形式美的前提下,武星宽老师很好的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之美。首先,在结构上大多采用规则的几何形式进行构成。而它不同于一些对西方的几何形象的生搬硬套,武星宽老师的作品多与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故事相结合,其浓厚的文学色彩也使得游客在置身其中的时候感受到神秘的吸引力。这样的融合同时也让当地的居民产生一种归属感。回归传统的设计已成为近年来最热的设计思潮,高雅大气、简洁精炼是武星宽老师在阿拉善盟蒙古包设计中将传统与现在的审美结合很好地在一起所表达的美感。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建筑形式,以及几何规则造型与传统的蒙族文化,蒙族的色彩,和中国传统的对称审美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用现代手法将传统再现,让更多的人能够以现代审美眼光去了解蒙族传统文化。

设计大师通过其作品来表达内心情感,表达对生活,对社会以及自然的理解。在武老师设计作品风格的背后,我看到的是自然的草原文化与现代先进的思想相结合的双重影响。不同的地区展现出不同的地道传统文化。

武老师的作品给人一种宁静庄严的形态之美,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没,以及浑厚悠远的意境之美。这样的设计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其美学价值。用形式表达更深的精神意蕴。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武星宽老师这样的建筑风格更适合内蒙大草原这片土地,无论是当地蒙族的居民,还是世界各地而来的游客,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读懂内蒙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精神文化内涵,无论是从传统还是从现代的角度都能感受到它表达的美感。

作为当代的中国山水画家,武老师继承了传统而又超越了传统。武老师的画构图大胆随性,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平静舒缓。从中可以感受到狂野不羁的自信也可以感受到心思的细腻微妙。

正如古语所说的“书如其人,画如其人”。线条笔墨具有的情感表达的写意抒情性,由画者不同的用笔表现出不同的线条,每一个线条所表达的都是画家丰富的内心和对其创作的情感抒发。武老师的画作也如他的外表一样,具有北方男子的大气,雄性之美,具有一种气吞山河包罗万象的势。以这样的气势用笔,每一笔的力度不同表现的气也不一样。在用笔方面,武老师的手法大多用大气的一笔刷出浓墨重彩的效果,表现出不同的肌理感。在用色上也颇为大胆。纵观武老师的水墨画,多是大面积地用红黄蓝等原色,纯度高,加以中国画特有的墨色,墨与鲜艳的色彩和谐统一在一起,让中国水墨艺术的传统得到了传承。这种用色以及用笔的方法,让整个作品散发出强烈的现代感,既不同于传统的水墨画,也不同与现代的泼彩风格,所呈现出的是一种融合了当代审美的新的直观感受。从绘画的取材上来看,武老师的水墨画中多是山,云,日月。整个画面给人挺拔,坚实的厚重感,画面和谐统一,我们也可从中感受来自老师心中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武老师的身上,融合着太多的文化。正是这些文化的交融,使得武星宽老师能够创作出如此惊艳的作品。不得不说,武星宽老师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蹊径。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与现代风格,与古典风格融合;也可以将中式风格与西洋风格想融合。其随性的线条与色彩也带有浓浓的装饰画的感觉。在武老师的画笔下,水墨画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在现今成功完成自身的转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与时俱进。

艺术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感悟畅想以及对于思想的升华,即便是到了今天艺术逐渐回归其本体,逐渐开始不断地的强调自我表现,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根基,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艺术家的情感,热情和梦想都通过它们的作品表现出来,武老师的作品无论是山水画的创作还是空间的设计都成功的汲取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作品强调的是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我们在追求物质社会的浮躁的今天,更应该向武星宽老师学习。潜下心来,吸纳天地万物的精华,心怀自然,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篇10:现代儿童散文诗朗诵

谁的声音这么响

谁的喇叭这么亮

爬上窗户向外望

原来是他把歌唱

头戴一顶小红帽

身穿一件花衣裳

耀武扬威地上站

拍着翅膀把歌唱

咯咯咯,快起床

喊罢汪汪喊咪咪

在喊哼哼和羊羊

早睡早起身体棒

咯咯哈,快起床

喊罢汪汪和咪咪

再喊哼哼和羊羊

篇11:《同学情》现代诗朗诵

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 道不尽的喜,诉不清的忧

同学是一张青春靓丽的渐去 但是在我心里,美丽依然如初 即使两鬓霜白,却也风情万种 遇见笑颜回眸,当年魅力依旧

同学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

不在乎终点在哪,不管目的地何方在乎沿途的风景,在乎观景的心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青山郁郁葱葱在,岁月如歌伴我行

同学的一首难忘的抒情歌,泡一壶热水、烫一壶老酒 听经典老歌、叙同窗真情,话巴山夜雨、歌鹏城飞扬 看彼此珍惜,聚散两依依

篇12:现代诗朗诵稿(通用)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朗诵稿吧,朗诵指大声朗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朗诵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代诗朗诵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诗朗诵稿1

我心怀感恩

终能陪伴你

走完这段旅程

昨天

它还像一个拥抱天空的梦想

遥不可及

我忍受太阳的炙烤

想象

一杯咖啡

泼洒在雪花上的图案

心绪

像飞机的起落

有些失重

感觉

比醉酒屋中的表演

更为真实

或许从此

我的牵挂

会像一架置身于浓雾中的客机

有些迷茫

但你在航向就在

现代诗朗诵稿2

初春的泥土

带来阵阵芳香

一切的一切

都醒来了

母亲也伴随着春的气息

翻滚在村庄的角落

为塑造一个崭新的我们忙碌如蚁

夏末的阳光冉冉升起

嫩嫩的你,白白的你

泥土感觉自豪也荣幸

绿绿的我,艳艳的我天空感觉和谐也亲昵

热情的我们

招引了蜜蜂

而你

害羞得躲藏了起来

让我与蜜蜂伴舞

热情的我们

招引了蝴蝶

而你

害羞得躲藏了起来

让我与蝴蝶徜徉

秋天到了

你变了,我也变了

你光滑的脸庞变得皱纹斑斑

我青春的面容变得萧萧瑟瑟

这代表着我们将要分别了

分别的那天

你不愿离开我我也不愿离开你

天空

感动得飞溅泪花

我呵

一节节的腐烂溶入泥土

你呵

圆溜溜的旋转跑进了仓

现代诗朗诵稿3

作者 涂湘奇(涂相奇)

小时侯

父爱是威严

我很顽皮不听话

经常被父亲打骂

上学了

父爱是背影

父亲每月会为我准时送来衣物粮食

工作了

父爱是馒头

是唠叨是房子是孙子

天天在口中在心里

而现在父爱是海是山

父爱是沉默的关切

父爱是由衷的期盼

父爱如霜的鬓角

是我无尽的挂念

现代诗朗诵稿4

南北为阡,东西为陌,阡与陌的中点是某个十字路口的借过。

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没有来由,灰色城市的下雨天,不懂得云上的天空怎么样流泪?

也许再过不久,当心中的忐忑的那些事告一段落。

或许是许久,平静到理所当然,然后发觉我们活着像傻子一样虚假的坦然。

这时间行经心原的痕迹,这雨夜埋自己于黑暗,望向心得荒原,三生石上的爱恋可曾改变。

这世界,这时间,这些人,有谁给过迷恋?

有谁留下了期盼?

有谁给了不甘?

我会暂时离开,不想离开,离开后不知是否还有勇气回来,我一定会回来,回来,看望我的爱恋。

现代诗朗诵稿5

《雪》

与贤妻邀陆羽品茶,访无极追寻宓花,一路芬芳轻拾绣花手帕。

轻罗漫舞在桃林,吟诗弄月于竹筏,跟我一起到那里去看雪,好吗?

《冬天》

冬天是静默的季节

爷爷总是独自坐在冬天的墙边

默默无言

阳光用温和的手

抚摸着他核桃一样苍老的脸

像慈祥的母亲

抚摸着自己心爱的孩子

冬天是落雪的季节

雪花像神秘的白蝴蝶

纷纷扬扬来自遥远的天国

我的爷爷在静静的雪夜里

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快活得也像一个小孩子

心里充满了无限温暖

就像我们在忧愁的日子里

突然想起了郊游的春天

其实谁也不知道

爷爷在冬天想着什么

但他的故事告诉了我他离开自己的童年和老家

已经非常非常的遥远……

《风华雪舞》

凭栏窗纱望,冰清花玉簇。

风狂雪乱凝水涯,飞蝶凌瓣舞。

吹寒为唤尘,因风惹飞絮。

伤闷悲思何时了,凄楚海棠梦。

现代诗朗诵稿6

杨牧

人生有多少别离

唯天山下,这多急切

我骑着马

你也骑着马

我要去追赶我的马群

你要去赶最后一班车

送你什么?

冰雪太冷

炽沙太热

野草带走容易凋萎

小溪给你容易枯竭

残阳不错,诗意很多

但那过分得有些像血

人总是要离别的阴晴圆缺,天山月

唯有心,像这草原

一岁一荣,消了残雪

地球没出都是中心

随便那里都可辞行

别就别在这马背上吧

在同一张鼓面

敲出鼓点

为了连结往后的思念

赠一个背景给你看

现代诗朗诵稿7

八月的白杨,挺拔的.白杨;

狂风暴雨中从未低头。

八月的白杨,岁月的白杨;

磨砺了那坚强的性格。

八月的白杨,茂盛的白杨;

那太阳光下茁壮成长。

八月的白杨,田间的白杨;

像那守卫疆土的战士。

八月的白杨,唱歌的白杨;

微风中吟唱着快乐歌。

八月的白杨,如诗的白杨;

谱写了那诗歌的篇章。

现代诗朗诵稿8

我有一个恋爱;——

我爱天上的明星;

我爱他们的晶莹:

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万颗的明星!

山涧边小草花的知心,高楼上小孩童的欢欣,旅行人的灯亮与南针:——

万万里外闪烁的精灵!

我有一个破碎的魂灵,像一堆破碎的水晶,散布在荒野的枯草里——

饱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与柔情,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

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献爱与一天的明星,任凭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在或是消派——

大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现代诗朗诵稿9

作者:风舞123

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之间的前提,它像丰碑一样屹立在我们心中,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诚信是情感与情感汇聚的基石,它像溪水一般流淌在我们眼中,昭示着我们的和谐友爱。

没有诚信,就像生活没有阳光的温暖;

没有诚信,就像生命没有爱心的支持。

诚信,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能在天空中放纵。

没有诚信,就像迷路的羔羊,只能在迷途中徘徊。

诚信会为你插上飞翔的翅膀,带你遨游在友爱的天空;

诚信会为你镶上天使的光环,让你焕发最美的光彩。

拥有诚信就拥有美丽,诚信的天空弥漫着阳光与自由,等待着你那颗真诚的心进入。

诚信的世界会洗涤你的私心,将你的真诚淋漓尽致的展现。

老师是诚心的化身,你们用诚心的魅力,赢得我们最真的信托;

老师是诚信的影子,你们用诚信的力量,鼓舞着每一个学生。

诚信待人,是你们的敬业,换来了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因为我们学会了彼此信任。

诚信的天空下

让我们一起见证,人性最美善的光辉。

伴随诚信飞翔,在诚信的天空下,我们是情感的主宰。

现代诗朗诵稿10

十年奉献

我在这

等你十年的时间

为了幸福

而做出奉献的语气

不断的想你

轮回在什么地方

看来我只能

排位一下

有谁愿意帮我想起

许多年前

你是那唯美的身姿

联想起

我们的爱终究属于

人生的语气

某造出幸福的景色秀丽

散发了世界各地

我也为你

一辈子热情的无疑

现代诗朗诵稿11

你总是悄悄地闪出来

如寂静的空山

一轮孤独、银亮

月亮可怜的心

也如流浪者的歌声

没有兄弟

没有亲人

失落在迷茫的天空

再随风飘远

无暇沧桑的美玉

饱含千古忧伤

浩瀚空际独自担当

势单力薄

微若渺尘

你可是一张年代久远

微笑的相片

无奈地叹息

只有风为你抚去尘埃

或圆或缺

或隐或现

残损肢体之痛

娇美离合少女面容

在唐诗里相思

在宋词里感怀

是否是古人未写完的情书

遗留在今天夜空

月亮可怜的心

你是大地永恒的泪

每当夜幕降临

你常常躲在满天星斗里

暗暗饮泣

现代诗朗诵稿12

富士山的积雪即将融化,是着地中海吹来的炽热暖风,伴随着油轮的汽笛声,安靠在马六甲海峡。

点一支雪茄,饮一杯摩卡,岛屿就会掀开面纱。

是昨晚,拾起的那一支飘落樱花,冰雪如同绅士的白马。

那对恋人,约同圣经中的亚当夏娃,呆望着小表中镶金的桑塔露琪亚。

怀表不会解答,只看着海燕冲向鱼虾。

“不是说好的,一起要去看雪吗?”

现代诗朗诵稿13

翻看旧时的同学录,满满熟悉的回忆,那轻飘飘的纸张,承载了多少深重的友谊!

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眼前;

那一件件过往的事情,浮现在脑海;

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回荡在耳边……

现代诗朗诵稿14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现代诗朗诵稿15

星星

你是多么璀璨

没有依恋,没有牵绊

我想如星星一般

成为银河中的一员

星星

你是多么明亮

没有烦恼,没有厌烦

我想如星星一般

永远陪在你的身边

星星

你是多么纯洁

没有分离,没有不舍

我想如星星一般

依偎在黯淡的红天

星星

你是多么安静

没有喧闹,没有噪音

我想如星星一般

篇13:传统节日现代诗朗诵

一、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含义与发展

所谓现代艺术, 顾名思义, 是和当代、现代的一些思想观念有关的艺术。现代人越来越喜欢跟随着时代的步伐, 去追寻一些时尚、另类、有独特性的东西, 而现代艺术也和这些事物一样, 变的具有现代性了。现代主义艺术是一个新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方式。它否定了传统艺术的原则, 不认为艺术创作的主要目标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 而是强调艺术作品主要是主观能动性来创造的物品, 是个性表现的产物。因此, 它在画面上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个性特点和表现力。现代艺术重视创新、时尚, 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美, 它有时是抽象的, 模糊的, 不容易让人接受, 可以说是一种新概念, 但都是一种文化的进步。它较为时尚、新颖, 满足了现代人类所需的心理上的感受。

油画这一画种的发展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时期, 在不同的时期, 画家创作的油画受着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艺术观念的支配,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油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 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众多各具特色的代表画家。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与现代艺术不同, 现代艺术大多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即流行艺术。由于现代艺术的介入, 艺术在人们眼中已不再高贵, 不再神秘。换句话说, 传统艺术是具体的, 而现代艺术是抽象的。传统的油画大多以写实为主, 并且经过岁月的洗礼, 可以说是经久不衰, 代表了权威与公认。当代画家所作的油画可以说是更另类, 甚至让某些人不能够理解, 可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增强, 现代艺术越来越成为人类心中的主导了。

二、现代油画风格流派的质疑现象

然而, 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人对于现代艺术提出了质疑, 认为现在的这些艺术品越来越虚假, 他们认为艺术品必须要有一定的主题, 即所谓的“规矩”, 很多人认为中国当代油画的前景并不乐观, 认为许多人都要搞自己的风格, 都要搞自己的特色的东西, 没有真正的艺术观念, 全是为了赚钱而赚钱。商业的趋利机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价廉物美的社会, 让消费文化中的身体迈向非实用性的生命行程。[1]

目前, 中国现、当代油画的交易价格少则几十万元, 多则数百万、上千万元, 在纽约和香港地区为代表的拍卖市场上, 中国现、当代油画无论在成交额还是成交量上, 都超过了常人的预料, 成为了众多收藏家追捧的对象。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 有一件是齐白石的国画作品《毕卓盗酒》, 它被公认为是大师人物画中的精品, 其估价在80万元至120万元之间, 这可谓是名副其实。而一件张晓刚的油画作品《血缘系列:大家庭》, 估价达880万至1200万港元。这种现象就不得不使人们对现代艺术产生质疑。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 曾任中国美协主席, 其知名度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其国画作品甚至被众多小学生所熟识。而张晓刚是一位职业画家,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因为油画作品《血缘系列:大家庭》一炮而红。这两位画家在知名度、艺术成就、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不能同比, 他们画作的涨幅竟然出现了背离。因此, 有一些美术界的人士指出, 中国油画的价格定位不合理, 并且认为中国现代油画的前景并不乐观, 甚至出现了“谁的画卖得价钱越高谁的画就好”这一言论, 在市场化和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 艺术世界和艺术品已经成为我们惊愕的对象。

三、现代艺术的个性化发展

当代艺术在消解“经典”的同时并没有明确树立自己的形象, 一些作品看似形式新颖、面貌多样, 但语言的空泛与杂芜也显然易见。[2]可是, 现代艺术真的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 争议颇多, 向低俗化发展了吗?

现在的确有那么一小批画家在炒作, 在故意的画一些有“个性”的作品来哗众取宠, 以求能够借此一炮走红, 这就如某些明星故意借某个绯闻来炒作自己, 凭此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这种现象的确是低俗的, 我们的确应该制止。然而, 我们也不可以忽略这样一种现象, 真的有那么一大批人创作的作品是在真正的展示自己, 很多画家否定野兽派, 否定另类的东西, 认为那不过是没有什么真正的基本功而想通过另类的、个性的东西来表现自己, 我觉得这些传统的艺术家思想未免太过于偏激, 难道说传统主义的绘画就是尽善尽美的吗?说白一点, 真的把人物或者物品画的像照片一样那就是惟一的艺术吗?传统艺术固然伟大, 历史悠久, 可是这些另类的油画也有很多优点。传统油画是多主张写实, 造型严谨, 可是, 像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与波普艺术这些也是艺术的一种, 或许是和传统艺术的某些形式、思想相背离, 但经过了时代的洗礼, 现代艺术也得到了支持。

很多年前, 当印象派刚刚兴起的时候, 也受到了很多传统画家的猛烈抨击, 他们认为那是无知的艺术, 可笑的艺术。现代主义艺术曾被当作和技术一样, 一直是建立在人造形式的创新这个基础上, 或如夏皮罗所言, 是一个制造出来的事物。[3]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印象派画家博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莫奈是印象派的典型代表, 他那对于光线, 光影的主观表达, 那种真情实意的创新, 那创作的作品都是从主观意趣出发的, 由此, 在外人看来, 现、当代画家和传统画家相比, 则更具有个性。当今美术界一些人士总是说中国的油画价格定位不合理, 这样发展下去不行, 可是为什么在拍卖会上, 那些现代的, 更有个性的作品拍的价格更高呢, 难道真的是故意有人压低了传统艺术的价格吗?有这样一种现象, 很多人在装修房子的时候, 大多喜欢挂一些油画在房间里, 而在选择油画时, 更多的人喜欢有个性的作品, 那些通过形式的创新, 用抽象几何化处理出来的绘画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很少有人会挂一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在房间里, 这当然并不是指达芬奇的画不好, 而是这的确是现在出现的一种现象, 为什么出现了这种现象, 正是因为当代、现代艺术是

传统材料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邵文杰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404100)

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材料在当代雕塑创作中遇到的尴尬局面, 以及正在发生的当代雕塑艺术对材料的应用带来的新雕塑理念和材料观。重在论述传统材料在当代雕塑创作中应用的可能性, 并且结合一些案例和对材料性能和材料心理方面的分析, 探讨传统材料在当代雕塑创作应用方面的一些具体方法, 以期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认识雕塑创作中传统材料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雕塑;传统;材料;当代;创作;性能;错位

曾几何时传统雕塑中被广泛使用的一些材料特别是其中的木材、石材、金属等, 在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中的应用空间正日渐被玻璃钢等替代材料以及装置、影像、观念艺术所带来的新的材料使用理念所挤压。同时传统材料的丰富表现力被传统工艺流程和艺术理论所限制, 很难与当代雕塑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效果联系在一起, 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可能性被局限起来。进行当代雕塑的创作时艺术家需要认识到当代雕塑创作中的材料已经从古典雕塑中的叙事性的载体角色挣脱出来——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艺术早已挣脱了古典的叙事性——材料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角色得以独立, 可以不再仅仅作为内容的载体, 传统的材料美学依据不再适用于当代雕塑创作。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材料使用观念的革新, 为当代雕塑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加之新的加工制作技术的出现让以前的不可能成为可能。这些都为传统雕塑材料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 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认识传统材料的表现可能性, 以期在当代雕塑创作中为传统材料的应用中找到一条新路, 为当代雕塑的创作开辟新的阵地。

要探讨传统雕塑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创造性应用, 我们首先应该理清当代雕塑对传统雕塑在概念和外延上进行了哪些突破、

跟随着时代的步伐来发展的, 传统艺术在现代人的眼里, 只能够当成是一种神秘的, 不可触摸的艺术, 符合现代人生活的现代艺术则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更平民化。现代艺术的实用价值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 常常把人弄的烦躁疲惫, 这时的现、当代油画作品就有着温暖港湾、心灵慰藉的作用, 设想一下, 经过了忙碌的一天, 回到家, 你是更愿意欣赏那些传统的、大多和教堂神灵有关的油画, 还是更愿意看那些有着现代气息, 有着清新淡雅的色彩, 富有感情的现代油画呢?

四、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大融合及其“百家争鸣”

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觉, 是灵感。这种感受是微妙的感受、可爱的感受, 把这种感受传达给你, 这是艺术。”

在当今的社会中, 美术教育不可以教条化, 不可以太过于死板, 不能片面地认为传统的、规规矩矩的东西就是对的, 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是无价的, 同时艺术也是有感情的, 艺术就是画家感情的一种宣泄。或许, 在一幅油画上随意的泼上色彩, 即使没有任何的造型, 没有任何的色彩搭配之说, 但那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或许艺术家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这种随意泼上颜料, 毫无拘束的、不受任何形式限制的心情。我们不能把这种情感的表达看成是故意的炒作、哗众取宠, 因为它也是带有情感的艺术, 只不过每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艺术应该是没有标准的, 有标准的那不叫艺术, 雕塑的材料语言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又了哪些新的语言探索, 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传统材料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研究, 方能更有效的发现和认识其在创作中的可能性。

首先, 当代雕塑对体积、体量观念上与传统雕塑不同。在当代雕塑创作中, 强调雕塑的体积和通过体积塑造强调空间占有的传统观念被打破, 以前用作检验标准的体量感认识在当下不再是唯一标准, 抑或在一些雕塑中不能再作为评价标准。一些现成品雕塑、装置雕塑、光雕塑等其制作过程无雕也无塑, 当代雕塑创作对体量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物理层面, 而是更多的关注虚拟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探索。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在美国犹他州的大盐湖上用沙石制作直径为160米, 长1500米的《螺旋状防波堤》, 这件作品采用开放的形体和空间构思, 打破了传统雕塑形体的自我封闭, 将空间向更为广阔的范围延伸。空间的开放可以借用任何环境硬件以及与公众的互动, 使作品成为艺术家营造的一个有意味的氛围。形与空间互动, 情与景互动, 作品与观众互动。此时, 传统雕塑创作中用作检验标准的体积、体量对艺术品已无能为力。

其次, 当代雕塑对光、色、环境等的追求的多样化。传统雕塑除开西方在一定时期内对色彩有所排斥, 追求纯粹的体积追求“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之外, 大多数时间里是和色彩相结合的。当代雕塑不仅重新认识色彩的价值, 并且使色彩跳出对自然地模仿或为叙述主题服务, 使雕塑的色彩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形式。光线、环境因素都成为雕塑创作中和体积一样优先考虑的内容, 不再仅仅为表现体量服务。在一些三维激光作品和装置作品中, 光、明暗甚至声音成为雕塑的主体, 取代了材料表现和真实的体量关系。

另外, 雕塑从“凝固的舞蹈”演变为“跳动的音符”, 追求

艺术没有对错之分, 不管是传统艺术的那种严谨、神秘, 还是现代艺术的抽象化、几何化、个性化, 只要是画家用情感表达出来的东西, 那就叫艺术, 不能说谁是对的, 谁就是错的。对于现代油画中出现的诸多流派, 甚至有的可能还未有一个流派的名称, 我们都应该从正面去看待它们, 因为古往今来, 每一种油画流派的出现都是经历了一系列的争议的, 这是不可避免的。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应该大融合, 和谐发展, 文化是“百家争鸣”的, 艺术也应该是“百家争鸣”的。每一种艺术的风格都代表了那一个时期, 都是价值的一种体现。我们应该多注重创造性的东西, 有情感的东西, 不管是什么风格, 那都是画家对生活的理解, 都是对灵魂的诠释, 生活是艺术的, 换句话说, 生活就是一门艺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只有在大融合且“百家争鸣”的情况下, 才能越走越远。

摘要:现代主义艺术是一个新的艺术创作范畴和表现方式。它否定了传统艺术的原则, 不认为艺术创作的主要目标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是强调艺术主要是主观创造的产物, 是个性表现的产物。然而, 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现代艺术提出了质疑, 认为现在的这些艺术品越来越虚假, 没有真正的艺术想法, 全是为了赚钱而赚钱。传统艺术在现代人的眼里, 只能够当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触摸的艺术, 符合现代人生活的现代艺术则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更平民化。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应该大融合, 和谐发展, 文化是“百家争鸣”的, 艺术也应该是“百家争鸣”的。每一种艺术的风格都代表了那一个时期, 都是价值的一种体现。生活就是一门艺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只有在大融合且“百家争鸣”的情况下, 才能越走越远。

关键词:传统艺术,现代艺术,争议,百家争鸣,大融合

参考文献

[1]杨斌.消费文化与艺术创新[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7. (07) .

[2]许静涛.徐沛君.传媒与当代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 (03) .

篇14:从传统走向现代

关键词:池莉 小说 女性形象 变迁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一直是人们谈论池莉小说时常提到的话题,其实,池莉的小说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女性意识的。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她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由观念守旧的传统女性,走向逐渐觉醒的叛逆女性,再到具有较强自主自立意识的现代女性,可以说是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一 观念守旧的传统女性

池莉早期塑造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在家庭婚姻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角色、生活观念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处于固守传统规范、逆来顺受的生存状态。她们从不关心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只是在传统的文化心态支配下无奈、顺从地生活着。

1 思想僵化的传统女性

明月好(《月儿好》)、丁老太(《雨中的太阳》)以及外婆、连福姨婆和小媛姨婆(《乌鸦之歌》)等这些思想僵化的传统女性,受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很深,墨守传统道德规范,牢记并严格遵循传统女性的清规戒律,对種种重压和磨难逆来顺受、默默承担、听天由命,对丈夫则无私奉献、终身相守,表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贤淑品德和贞节观。

具有传统女性美德的明月就是一位贤明淑慧的农村妇女。从小便是童养媳的她,“遵从母亲的意思,一年年,一天天尽心尽意服侍我”;出嫁后,虽青春丧夫,却“守志”不嫁。她坚持固守着女性的传统道德规范,独自抚育两个儿子,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忍受了一个女人难以支撑的精神危机和生活煎熬。传统的伦理道德是她安贫守志、恪守妇道的精神支柱。她为了固守那份所谓的传统“美德”,宁可受苦也不失“志”改嫁。

丁老太也是一个坚守传统观念的典型悲剧人物。丈夫被抓丁,一去无音信,为了等候那不知生死的丈夫,她独自支撑家庭,含辛茹苦抚养三个儿子。“她在漫长的等待中熬干了身子,至死也未能如愿。”她对传统观念的坚守,导致了她一生的苦难和不幸。《乌鸦之歌》中的外婆终日忙碌家务,自觉维护外公的中心地位,并“深明大义”地接受外公纳妾的事实。其实她同作品中的小媛姨婆和连福姨婆一样,都是封建道德观念的牺牲品。她们对自己的生活忍让顺从,对自己的命运毫无怨言。她们的人生目的和生命意义就在于做一个孝妇、贤妻、良母,为自己心目中的男人奉献自己的一切,她们的心里从没考虑过自己。

2 处事灵活、观念守旧的新时代女性

《不谈爱情》中的吉玲、《太阳出世》中的李小兰、《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中的燕华等人,虽然不再那么固守旧式妇女的传统道德观念,但骨子里所恪守的仍然是传统的文化观念。她们对传统道德文化仍然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和继承性,只是在处事过程中表现得要灵活机巧些。她们为了丈夫、孩子和家庭,可以不计条件、不讲个人得失地奉献,努力做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吉玲虽然是小市民之女,但却聪明伶俐、感情细腻。她的人生目标就是改变自己“花楼街”的底层身份,能够夫荣妻贵。为此,她精心设计自己的生活、爱情和家庭,以自己“朴实可爱”的温顺柔情赢得她喜欢的男人,从而找个人生的好依靠,即“找个社会地位较高的丈夫,你恩我爱,生个儿子,两人一心一意过日子”。在吉玲的观念里,丈夫就是她人生的依靠。她待丈夫体贴入微,为他的成功和事业着迷,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并负起全部的家务担子。传统女性对家的奉献,对男人主体地位的认同在她身上体现无遗。

李小兰本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粗俗女青年,甚至在结婚的当天还当街撒泼。但在经历了生儿育女的蜕变后,她彻底改变了,她不但学会了如何为人母,也学会了如何为人妻,学会了传统的生活之道,从而变得“对所有人都充满爱意,充满宽容”,在家庭生活中,李小兰找到了做女人和做母亲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恰是按传统女性的道德规范,将自己一步步地塑造成传统的贤妻良母。

二 逐渐觉醒的叛逆女性

池莉在此后的创作中开始努力冲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枷锁,开始打破“沉默”来传达女性觉醒的声音。于是,追求女性的存在价值,唤醒女性的主体精神意识,就成了池莉在新的创作阶段的主题。她笔下出现了一系列不满世俗、逐步觉醒并最终走向反叛的女性形象。

1 青春期的叛逆

温泉、豆芽菜和巴音等青年女性就是这些青春期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她们不满于传统生活观念和生活模式,不愿意过父母们那种刻板单调的生活。她们开始走向传统的对立面,执着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一去永不回》中的温泉,对按照父母意愿生活的家庭极度厌恶,对父母的安排极为反感。她由起初只是在日记里进行一种隐秘的叛离,进而发展为行为上的叛逆——以一种恶作剧的方式骗取了不为父母接纳并已有妻室的李志祥成为自己的丈夫。她完成了从内到外,从实质到形式的公然叛离,从而使自己由懦弱走向了自强;由自卑走向了自尊;由忧郁走向了快乐,表现出这个逆女“一去永不回”的勇气。

《城市包装》中的巴音同样厌恶其父母安排的日常生活模式,开始毅然决然地逃离那种循规蹈矩的生存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个性解放。巴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表达了对女性传统身份角色的拒绝和与传统女性生存方式的决裂。

巴音和温泉是池莉小说中最为年轻的两位女主人公,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逃离家庭,表明她们对传统母亲角色的抗拒,对传统女性道德文化观念的坚决否定,对自身主体精神的强烈追求。她们不再忍让和忍耐于世俗传统观念,而是尽量使自己年轻的生命迸发出绚丽的火花。

2 磨难后的觉醒

池莉笔下还有一些中青年女性是在遭受生活磨难或变故之后才逐渐走向觉醒的。使她们认清了自己的依附地位和不幸命运,从而促使她们走向反叛,开始主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李剑辉、辣辣、曾善美和曾芒芒等就是这类女性形象的代表人物。

《一冬无雪》中的李剑辉业务能力强,深受领导器重,不仅为同事们羡慕甚至还引起嫉妒。但这样一位出色的职业女性,为了给丈夫的家族续上“香火”,却不得不接受让人难以相信的“借种”。更为不幸的是“借种”的结果还是生了个女儿,因此她仍然不能被丈夫及其家庭所接纳。忍辱负重的李剑辉再也无法忍受丈夫的冷漠无情,彻底意识到了自己命运的可悲,终于勇敢地打破传统婚姻观念的禁锢,决定与丈夫离婚。

《你是一条河》中的辣辣是在传统文化观念熏陶下成长的底层劳苦女性。她勤勉、坦荡、坚韧、刚强。丈夫猝死后,她自觉遵守封建伦理道德,矢志“从一而终”。但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她开始逐渐觉悟。为了维持这个家,她不再刻板迂腐地遵守传统规范,不再将女人的“贞操”看得高过一切。在与男性的交换中,辣辣并没有一味依附于男性,而是保持着清醒的主体意识。辣辣身上具备一种原始的叛逆性格和自主精神,表现出了一个柔弱与刚强、冷酷与多情、狠毒与仁慈、狡诈与真诚、丑陋与俊美、鄙俗与崇高集于一身的“杂色形象”。

《锦繡沙滩》中的李立雪、《凝眸》中的柳真清、《云破处》中的曾善美、《小姐你早》中的戚润物、《水与火的缠绵》中的曾芒芒等,在遭遇变故之前基本上都是善良温顺的传统女性,但残酷的生活现实打破了她们的幻想和牺牲换来的貌似平静的生活,她们逐渐清醒并最终摒弃了传统道德观念,大胆挣脱传统束缚,开始理直气壮地挑战男权社会,并以前所未有的勇气顽强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三 具有较强自主自立意识的现代女性

池莉刻画了一批具有高度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她们不同于前面那些走向觉醒的女性在反叛时还有犹豫、留恋和撕裂之痛,她们冷静理智、自尊自立自强、富于个性,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女性意识。她们不再作为传统性别秩序中的属于谁的母、谁的妻和谁的妇这样的角色,她们是独立的人,即所谓“我是我自己的”。

1 独立自主的现代知识女性

池莉塑造的这类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现代知识女性,通常都受过高等教育,都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重围,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意识。

《致无尽岁月》中的女主人公冷志超和大毛,在抵御严寒中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大毛发达,有钱有车,又落脚于德国。在这些岁月里,大毛不断向冷志超表达爱情,热切希望他们能生活在一起。但冷志超却始终没有答应,这是她的个性和做人原则所决定的。她决不轻易把和男人的关系上升为所谓爱情婚姻,更不可能“做情人”、“傍大款”。因此,她不会成为一个随波逐流、感情用事和易被诱惑的女人,她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捆绑在男人身上,她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成就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冷志超对爱情婚姻的理解和选择,表现出了一种弥足珍贵的冷静坚毅,闪耀着现代知识女性自主精神和人格意识的动人光彩。

《江河水》中的俞畹兰是一位内心激情似火,嫉恶如仇的时代青年。她坚持原则,业务过硬。她不为流行的政治标准所屈服,不为实际的功利所诱惑,不顾流言蜚语,大胆与杨慎为相爱。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有情人难成眷属”,但她仍然对杨慎为情牵意挂。这个看似普通的爱清故事却蕴含着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在那个特殊年代十分难得的独立意识。也正因如此,俞畹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表现出一种不同流俗、不惧压力的精神,表现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独立和清醒。尤其是葛洲坝工程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她冒着政治风险坚持暂停施工的言行,更加令人佩服。俞畹兰身上突出地表现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级所具有的独立主体意识和理性精神。

宜欣(《你以为你是谁》)、林珠(《来来往往》)、易明莉(《看麦娘》)等都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都有着强烈的人格独立和女性独立意识。

2 刚毅要强的底层市民女性

池莉笔下还有一些文化层次较低的底层市民女性形象。尽管她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但她们所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却毫不逊色。她们同样具有自主自强的女性意识和品质。《生活秀》中的来双扬是其典型代表。

来双扬只是一个在吉庆街大排挡夜市卖鸭颈的女人,但却具有高度的生存智慧和很强的生活能力。她点燃了吉庆街的第一把火,开启了吉庆街史无前例的无证占道经营的历史。她的无证经营养活了她的弟妹,也养活了整条吉庆街的人。因此,她成为吉庆街文化的始祖,成为一个为吉庆街带来新生的女神。生活把她历练得成熟、机智、世故、精明、有胆识、识大体。可以说,来双扬是不屈不挠自主拼搏的底层市民女性的精神象征。她不仅在生意上左右逢源,而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也能应付自如;尤其是在与卓雄洲的一场情感纠葛中,处处蕴涵了女性的心理优势和强者风范。她的精明能干,比照出她身边男性的孱弱和无力。池莉极力刻画了她那种来自市井民间的泼辣甚至带有几分强悍的个性,那种从生活艰难中磨砺出来的生命力,以此表明男性从家庭的权力中心地位悄悄滑落,发生了女性向权力中心的位移,从而女性主体性的精神气质被突显出来。

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女性意识的冲突使中国当代女性充分认识到,现代女性必须追求主体独立,追求个性自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池莉所描述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来看,池莉正在努力打破传统道德观念的藩篱,努力寻找把握自身命运的支点。

参考文献:

[1] 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2] 王菊延:《人生组曲的新变奏——评池莉中篇小说〈你是一条河〉》,《当代文坛》,1992年第5期。

[3] 於可训:《激情与理想年代的知识分子——长篇新作〈江河水〉人物解读》,《小说评论》,2000年第1期。

[4] 胡慧翼:《性别视角的转换和女性主体性的“滑落”——

女性文学从小说到影视的文化反思》,《南京师大学报》,2004年第1期。

上一篇:学前教育函授本科毕业生自我评价下一篇:专业工程分包合同范本(专业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