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

2024-05-15

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精选六篇)

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 篇1

1.1 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理念

传统的养生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它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融合到一起。养生之道, 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养生理论强调, 在养生的过程中, 首先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

中医养生崇尚整体、平衡和辩证的哲学思想。而现代休闲则源于西方, 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 它要求人们在非工作时间, 通过各种方式放松身心, 调整状态, 达到身心娱乐的目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生活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虽然前者由来已久, 后者则是近几十年才兴起, 但在调节身心, 保持健康上, 二者都有其独特功效。传统养生文化和现代休闲理念都提倡通过调节心理压力、平衡状态、放松身心, 从而达到保健和修身养性的目的。

1.2 养生休闲与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各种压力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和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健康标准, 健康不包括没有疾病或病痛, 更注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现代社会中, 随着人类生存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化, 一些新的病原、病因不断产生, 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此时, 中医传统养生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生活, 让人们认识生活的意义, 它应该是一种休闲、平和的心态和快乐的态度, 一种真正的精神享受。中国的养生学里包含着一种现代人才有的休闲观, 当然, 这种休闲观一开始只是养生学意义上的, 而后才有了休闲学意义上的独立价值, 使生命处于一种闲雅、自由、轻松的状态。

2 传统养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帮助现代人调节身心和缓解压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医传统养生文化不仅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重大意义。

2.1 儒家修身养生观

儒家思想, 由孔子创立, 最初指的是司仪, 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影响深远。儒家的养生思想就是在儒家基本学说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并对以后的养生理论和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养生”一词, 原出《管子》, 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儒家养生是一种“以心为本”的养生体系, 重视心性的道德主体作用, 是以训练道德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养生观。

儒家重视修身, 并将其作为“养生之根”。儒家养生观蕴含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肯定了人在养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儒家养生有几个要点:

(1) 强调饮食及心理卫生;

(2) 提出“仁者寿”的观点;

(3) 孔子提出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来延长寿命。

现在看来, 儒家的修身养生观和西方的现代休闲很多方面都是彼此相通的, 现代“休闲”讲求的也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情趣和心境, 或生存的理想境界。儒家的养生理论和对休闲姿态的追求与现代休闲理念异曲同工, 都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调。

2.2 医家平衡养生现

医家平衡养生观主张以自身身体为核心, 以生命运动为宗旨, 保持健康的体魄为最高目标, 这也是现代休闲观所积极认可的。

就传统的养生观来看, 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 道家注重的是练气, 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 养气, 养心合而为一, 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儒家通过精神上的自我完善以达到“为万世开太平”的积极人世的休闲观, 道家所展现出的具有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的特殊品格的超世休闲观, 还是禅宗通过豁达闲适的生活态度以达到“平常心”的在世休闲观, 都非常关注万物的生命存在, 并将这种关注落实到人的生活、人的生存上, 把生命的本质提升为宇宙本源和本质, 这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休闲理想是有其意义的。

3 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理念的契合

3.1 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学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 因此它的理论体系具有双重特征, 主要体现在它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许多重要的养生理论概念, 如阴阳、五行等都直接来自于哲学领域;它的自然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它以人体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 以延年益寿为研究目的。这与传统的医学又有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因此, 我们研究养生必然要研究祖国的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

自古以来, 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十分重视养生保健。我们的祖先为了自身的健康与后代的繁衍, 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 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 并通过总结和改进逐渐得出“养生之道”。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 就养生而言, 下士养身, 中士养气, 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 观相不如观气, 观气不如观心。

传统养生思想以独有的文化意蕴诠释着人的崭新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 被提到了与人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层面, 成为现代休闲文化的核心内容与表现主题。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意识也有了较大转变, 传统的中医养生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时尚, 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3.2 休闲生活方式

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 或者说休闲才是生命的本真状态。休闲的自由本性和愉悦体验, 决定了休闲与养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养生与休闲在中国自古就相连相关。中国古人早在日常生活中就懂得以休闲形式作为养生健身的手段。这其中就包括一些传统的养生功法和体育活动, 除了导引、气功和节日活动之外, 还包括其他诸如武术、蹴鞠、摔跤、射箭、角抵、围棋、麻将、放风筝、踢毽子、拔河、秋千等等兼有游艺性质的民间休闲活动的运动形式。因为这些运动形式游戏、娱乐的比重大, 所以从本质上更接近本源意义上的“休闲”活动。

3.3 养生学里包含的休闲观

中国人的养生学里包含着一种现代人才有的休闲观, 使生命处于一种闲雅、自由、轻松的状态, 而这就是今人所说的“休闲”状态。要想获得人生的意义, 实现人生的价值, 没有儒家的德性、道家的修性、佛家的悟性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

4 结束语

养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 有其独特的魅力, 它以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为主体, 与现代的休闲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怎样把传统养生思想和现代休闲观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调理人体, 提高生命质量, 是现代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摘要:在我国, 中医养生由来已久,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现代人休闲生活的理念, 源于西方, 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二者虽然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 但在调节心情保持健康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这一问题, 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健康生活,传统养生,现代休闲

参考文献

[1]柴毅龙.畅达生命之道——养生与休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胡伟希, 陈盈盈.追求生命的超越与融通儒道禅与休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刘忠华.中国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1 (01) .

[4]邓宗奎, 伍桂枝, 林华玲.浅议中医平衡养生[J].中国疗养医学, 2013 (04) .

[5]段逸山.道教养生漫议[J].中医药文化, 2010 (06) .

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 篇2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 篇3

“酒多血气皆乱” 大意是说饮酒过多可导致血气运行失常。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曾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病败行,甚则丧躯殒命,其害可胜言哉。”暴饮而醉,就会出现昏乱,失去常态,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甚至导致脑出血、胃穿孔或肝坏死,丧命损寿。

“味薄神魂自安” “味薄” 指饮食中五味要淡,“神魂”指人的生命活动。历代养生家都认为饮食宜清淡,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要避免偏嗜大鱼大肉、肥腻厚味,做到素食为主、荤素搭配。另外,辛、甘、酸、苦、咸五味对人体器官、气血筋骨各有所利,因此不可偏嗜。只有做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机体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夜漱却胜朝漱” “漱”指漱齿,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刷牙和漱口。饭后牙齿间隙常残留食物残渣,如不及时清除,时间一长,就会发酵变质,腐蚀牙齿。白天人们通过说话、吃饭、喝水以及舌头的活动、唾液的分泌,可以不断地净化口腔,减少细菌的生长繁殖。而到了晚间睡眠后,口腔的活动停止了,唾液的分泌也减少,对食物残渣的冲刷作用和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都减弱了,牙缝之间的残存物就容易繁殖大量的细菌,导致牙齿空洞。所以,临睡前刷牙比晨起后刷牙更重要。

“暮食不若晨餐” 通过早餐所获取的能量要维持上午工作所需,如果不吃早餐或者早餐吃得不好,就很容易导致能量不足,引起低血糖,影响上午的工作效率。而晚饭吃得太饱太好对人体危害很大。古医籍《养生要集》说:“夜食饱吃,即脾眠不转,食不消,令人成百病。”这是说夜晚吃饱了,缺少活动,很快就睡觉,这时脾脏也进入休息状态,不能正常地运转消化食物,就会使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清·马齐《陆地仙经》中也写道: “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晚饭过饱过好,可使晚上血脂猛然升高,加上睡眠时血流速度明显减缓,大量血脂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疾患,还可诱发肥胖。

“节食自然脾健”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能利用食物维持生命,靠的是“后天之本”脾和胃。胃主受纳(接受食物)、腐熟水谷(消化饮食);脾专管运化,把食物中的精华向全身输送,并排出渣滓。若饮食过度,超过了人体的消化能力,就会损伤脾胃的功能。《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诸病源候论》曰:“夫饮食过饱,则脾不能磨消,令人气急烦闷,眠卧不安,胃胀心满。” 这些论述指出了饮食不节的危害。进食保持按时、适量(7-8成饱),则脾健胃和,自然会少生病,这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少思必定神安” 少思可减少杂念烦扰,使人不被愁丝缠身,自然就会心情愉悦,气机畅疏,血脉和利,心神安静,灾病不生。反之,“多思则神殆”,可导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夜卧不安、食不甘味、脘腹胀满,甚至面色萎黄、倦怠乏力,久之,则可导致百病丛生,诸如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高血压、冠心病及月经不调之类的病症。 “凡人不能无思”,但是,要有个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冥思苦想,更不要为身外之物煞费心思。

“汗出莫当风立” 意思是说出汗时皮肤的毛孔呈开放状态,应当避免冷风直接刺激。若风势急猛尖厉、直侵身体,则风邪易由表及里而致病,轻则伤风、感冒,重则可引起支气管炎,进而诱发肺气肿、心脏病,或引起风湿病、继发感染等。

裕固族传统养生及保健行为探究 篇4

1 传统医药保健行为

裕固族居住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 该地区有沙漠、草原和林地, 蕴藏多种可药用自然植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裕固族人民秉承其先民的生产、生活经验, 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防病治病, 较封闭的游牧生活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药用经验。除了依靠本民族保存于民间言传门授的方药, 裕固族还融会了其他兄弟民族医药知识, 为民族的繁衍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1 传统诊疗及养生保健方法

裕固族医治疾病, 过去主要依靠药物。常见的药物有, 治关节炎和骨折的九头草;治外伤、高热等, 有具有镇痛退热、消炎生肌作用的镰英棘豆。可以制成“锁阳酒”、“锁阳饼”, 治疗腰膝无力, 便秘、遗精等症的锁阳;与羊肉同煮叫“沙米粥”, 用来治感冒发烧、水肿、麻疹不透等的沙蓬;清热泻火、平肝熄风、养心安神的罗布麻———全草煎水洗身治风湿, 也有人用粘性汁液去赘肉;干品磨粉, 用醋调成糊, 用来治癣的瑞香狼毒千;用来治眼睛热病的薄荷;水煎取液可治小儿积食、厌食、尿频、尿急的苦马豆;采枝和果, 煎水用来洗眼, 可治眼睛发粘, 洗头可光泽头发, 使白发转黑的侧柏;以果实作小茵香使用, 健脾开胃的甲葛缕子, 当地称马缨子、小防风、野茵香, 其根作防风用, 疗效甚佳;水煎洗眼可治目赤肿痛的药用大黄等。

长期以来, 裕固族还保留了一些较为科学的生活习俗, 如孕妇不能闻见麝香, 否则易堕胎;孕妇不能光脚淌冷水, 不能提、背、扛过重的东西;产妇在月子内出产房, 必须戴头巾或帕子等。

1.2 民间偏方

热敷疗法:裕固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生产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民间治疗疾病的方法, 如热敷疗法, 用以治疗风寒引起的风湿病痛。做法是将火炕烧得很热, 让病人赤身躺在火炕上。然后取刚宰杀并阉割过的公羊心肝肺立即放在病人的病患处, 再裹上剥下的羊皮。借公羊的体温, 来进行热敷。同时, 割取公羊的肉熬汤, 让病人趁热喝下。病人需在热炕休息数日, 风湿病痛就会逐渐痊愈。对于严重的风湿病人需多次治疗, 方能见效。裕固族人治疗因风寒而引起的胃痛和肚子痛, 也用此法。让病人解开衣襟, 躺在热炕上。接着取宰杀的羊肚, 挤出粪便后装入烧热的鹅卵石, 趁热让病人揣在怀里, 以此暖肠胃。同时, 还要让病人喝烫羊肉汤, 直到浑身冒汗为止[1]。

民间治气管炎方: (1) 将抹上酥油的鹿肺放在瓦片上焙干, 研末;再将去皮去核的白沙枣用布包, 蒸熟后研末, 加白糖调匀。每次一汤匙, 温开水送服。 (2) 适量黄柏刺棵子泡开水当茶饮, 每日3-5次。 (3) 将茯苓煮沸后调酥油和蜂蜜, 每日空腹饮用1碗。 (4) 羊尾巴油炼熟后调人面粉成糊状, 开水送服, 每日3次, 每次5克。

治胃病方:用鹿血、鹿肚治胃病, 鹿血泡酒喝, 每日一盅;或鹿肚1具, 阴干, 研末, 每次9克, 温开水冲服。

治牙痛方:鹿泪滴痛牙患处;或用骆驼刺籽适量, 炒黄研末, 塞于龋齿处;或者将五倍子研末, 冷开水调敷腮颊, 或水煎浓汁, 含漱。

治高血压方:通过水煎服野猪草或夏枯草和菊花治高血压[2]。

2 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保健行为

2.1 饮食习惯

做为游牧民族之一的裕固族, 自古以来都是以畜牧为主, 因此, 裕固族饮食文化具有较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以肉、奶食品为主, 面食次之, 蔬菜则较少。

(1) 肉食, 裕固族的肉食以牛、羊肉为主, 多煮熟后食用, 有时也焖制而食;在特殊节日聚会时制作烤全羊、煮全羊。中国古代医学认为, 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羊肉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暖中胃之佳品, 是一种优良的温补强壮剂。这两种肉适宜在高寒地带生活的裕固族人民食用。

(2) 面食, 主要有揪面片、烧烤饼、酥油摊饼、炸食和饺子, 部分地区也做拉面吃。饺子以肉馅为主, 或羊肉, 或牛肉, 比起汉族地区, 个大肉多。能满足劳作中身体所需的热量。裕固族人还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用当地的沙生药用植物锁阳来制作一些当地特有的食品, 如锁阳馒头、锁阳炒面、锁阳烧饼等食物, 利用锁阳补肾壮阳、润燥滑肠的功效, 达到养生的目的。

(3) 奶及奶制品, 裕固族人还食用大量的牛奶及奶制品如酸奶、曲拉 (奶酪) 、酥油等。现代科学证明, 牛奶中的蛋白质质量优良, 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 其它营养素的含量亦十分丰富, 钙的含量高, 且好吸收。酸奶的营养更不容小觑, 和新鲜牛奶相比, 酸奶除了具备牛奶的全部营养成分, 而且还具备了如帮助消化, 抗菌、保健, 促进蛋白质和钙质消化吸收以及增强免疫体系功能, 能阻止肿瘤细胞增长, 防止动脉硬化等特点;酥油除了富有营养外, 还具有清肺化痰等食疗效果。酥油的副产品即“曲拉”。裕固族的曲拉主要为脱脂或半脱脂[3]。除去了全部或部分脂肪的曲拉, 保留了奶制品中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 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 对患有高血脂、高血压、血栓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以及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人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4) 炒面奶茶, 裕固族人特别喜欢喝茶, 而且早中晚时候都要喝茶, 尤其是炒面奶茶, 可谓“一日三餐不离茶”。炒面不同于汉族地区, 其原料为青稞, 磨得较粗, 不隔除麸皮。除了砖茶水和炒面外, 还加入了酥油、曲拉、奶皮子等奶制品以及少许生姜、草果等调料。现代科学证实, 青稞比任何一种麦类有效营养成分更多、医用的功效更好。它不但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天然叶绿素、抗氧化酶、黄酮等活性物质, 还富含医学专家认为功能奇特的具有清肠、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阻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重要生理作用的β-葡聚糖;不隔除麸皮的做法使面粉具有健胃清肠效果。茶中含咖啡碱, 多种维生素、单宁酸、茶碱、芳香油、氨基酸、糖类、各种矿物质和叶绿素等三百多种对人有益的化学成份。其中咖啡碱和维生素能扩张血管和冠状动脉, 增强血管弹性, 改善血液循环, 对高血压、冠心病有预防作用;蹂酸和芳香化合物有杀菌, 中和碱性食物的作用, 这能促进胃液分泌, 有助于脾胃消化。[4]牛奶及奶制品中含有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生姜、草果等调料属于热性调料, 具有祛寒作用。因此, 这种风味独特, 奶香浓郁的除了具有的去油腻、助消化、益思提神、利尿解毒, 消除疲劳功效适宜养身外, 热腾腾的奶茶还可以驱寒, 更适宜北方草原寒冷的气候。

(5) 酒, 酒文化是北方游牧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裕固族人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分子, 自然也不例外。正如他们的民歌中所唱:“一辈子放牧, 摸黑又起早, 最爱喝的是烈性的酒, 最爱唱的是裕固山歌。”裕固族男女都善饮酒, 主要喝白酒 (青棵酒) 。适量饮酒不仅对结肠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有预防作用, 同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生理节律的作用。青稞酒中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E等稀有的营养成分, 可促进人体健康发育;含有的矿物质元素中的硒更是联合国卫生组织唯一认定的防癌、抗癌元素。

2.2 民族服饰

裕固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 男女皆善骑马, 因而形成了具有牧业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裕固族男子一般穿高领左大襟的袍, 长度相当本人身长, 夏季秋季戴圆形平顶锦缎镶边的白帽或礼帽, 冬季戴狐皮风雪帽, 足蹬高统皮靴;妇女也穿高领长袍, 外罩一件色彩鲜艳的高领坎肩, 足蹬长布靴, 头戴白羊毛制作的喇叭形尖顶帽。这些服饰不论取材还是样式, 都比较保暖, 具备耐寒、防风沙的功能, 能在寒冷地带起到保身健体的作用。

2.3 娱乐活动

歌舞: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劳动生活中喜欢唱歌, 并且形成了内容丰富, 曲调优美的歌谣。每个裕固族儿童的成长都伴随着民族古老的民歌。裕固族人以歌声交流感情, 抒发豪情。并根据劳动、生活的场景, 创编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舞蹈。可以说, 在裕固族人的娱乐活动中, 唱歌和舞蹈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现代医学专家认为, 唱歌和舞蹈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增强机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传统体育运动:刚健、豪放的裕固族传统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的抗病能力, 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以及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还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 陶冶情操, 保持健康的心态, 塑造人坚忍不拔、果断、临危不惧的气概。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内容丰富多彩, 有斗智、斗勇的摔跤;有勇敢与豪放兼备的赛马、赛骆驼、赛牦牛;有力量角逐的拉爬牛、顶杆子、拉棍、拔腰、大象拔河;有比试准确性的射箭、射弩、撂抛子;还有游戏性的刁羊羔、打蚂蚱、拴疙瘩、找寺庙等[5]。在肃南城乡还流传着骑雪马、套马绳、打撂抛等一些健身方式;河西地区流传着打腰鼓、踩高跷、秧歌子等民间娱乐活动。

3 宗教民俗中的养生保健行为

3.1 宗教活动

祭鄂博:裕固族全民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因此, 在肃南很多地方都有“鄂博”。在整个活动期间, 还举办民族体育项日的比赛活动, 如赛马、人象拔河等, 同时还有登山、郊游活动, 不仅有利于人际交流, 还能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

3.2 拜火及火葬

拜火:在畜牧业生产中, 较典型的拜火习俗要数年终时, 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那天傍晚, 全家驱赶畜群从自家门前点燃的十堆火中间走过, 再入圈。同时, 全家人也要从火堆间或火堆上走过, 更有年轻人还要从火堆上跳跃若十次。当人和畜群被从火堆间走过时, 会或多或少地杀死一些细菌, 客观上起到了消灭病菌, 保持人畜健康的作用[6]。

火葬:裕固族地区广泛实行火葬。除了将死者遗体全部火化, 裕固族人还会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器具以及停灵期间供献过的食品、糖果等全部烧掉。参加送葬的人要用柏树枝水洗脸、消毒并用柏木烟熏一下。火可以灭菌, 这种以火葬处理尸体的方式, 可以防止病菌瘟疫的传染和蔓延。

4 结束语

(1) 肃南裕固族保持着相对独立的民族特独特性, 其传统的医药保健行为、诊疗方法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养生保健行为, 是肃南裕固族传统生活习惯、地域特点、民风民俗及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

(2) 肃南裕固族传统养生及保健行为, 主要体现在独特的诊疗方法, 日常饮食习惯、民族服饰, 歌舞和传统体育运动等娱乐活动以及祭鄂博和火葬等宗教民俗行为中。这些养生保健行为不仅体现出该民族自己的特色, 而且为该民族长久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肃南裕固族独特的诊疗方法和积累的养生保健行为, 很多已经融入民族日常生活行为中, 代代相承, 不可更替, 对周边的其他民族人民的健康养生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饮食习惯、娱乐活动和宗教民俗中的养生保健行为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 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这些养生保健方式成本低廉, 易于操作。

(4) 挖掘和梳理裕固族的传统养生及保健行为, 大力推广裕固族人生活习俗中有益于健康长寿的行为, 构建裕固族的特色养生保健体系, 使更多的人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既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 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裕固族在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中传承和积累了特有的养生保健方式, 这些养生保健方式保留在传统医药保健行为、民族服饰、饮食习惯、歌舞和传统体育运动等娱乐活动以及祭鄂博和火葬等宗教民俗行为中。本论述挖掘和梳理了裕固族的传统养生及保健行为, 力图构建裕固族的特色养生保健体系, 大力推广裕固族人生活习俗中有益于健康长寿的行为, 既可提高民族素质,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裕固族,传统养生,保健行为,探究

参考文献

[1]李朋.话说中国礼仪-少数民族礼仪[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2150.

[2]罗日泽, 罗东波.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验方精选[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393.

[3]高启安.裕固族早期饮食文化研究[J].敦煌研究, 2010 (1) :82.

[4]任涵, 王润平.少数民族养身健身文化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7:239.

[5]土小红.肃南裕固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 2008, 10 (3) :52-54.

传统养生有误区饭前保健更科学 篇5

饭前散步利消化

中国俗话讲“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根据科学分析,饭后散步并不正确。

餐后食物集中在胃里,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来消化食物。此时如适当休息,全身血液便可适量地进入消化器官,使食物充分消化i如果餐后即行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尤其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及进行过胃手术的病人尤其不利。

而餐前散步,此时胃中空虚,脂肪细胞尚无新的脂肪酸进入,散步易将其“动员”出来化为热量而消耗掉。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现,饭前散步能起到降低血脂、增强血管功能的作用,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还能使人体内的三酸甘油酯(血脂)在饭前和饭后都下降25%。

饭前小憩解疲劳

不少人有午睡的习惯,传统的午睡在午餐后进行,但睡醒后,常发生头昏脑涨、四肢乏力、周身酸软等不适感。这是由于进餐后,血液涌向胃肠道,去帮助消化食物,致使流向大脑与四肢的血液减少,大脑和肢体便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与养分供给,乳酸等代谢产物也无法及时排出体外。

如果饭前睡午觉,即午休前先吃点水果或牛奶后,睡半小时到一小时,然后再进午餐,能更有效地消除疲劳、增进食欲,并可使餐后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

饭前刷牙更有效

刷牙是预防龋齿所必需的手段与措施,传统的刷牙是在餐后进行。但近些年来一些牙科专家发现,龋齿的形成主要是牙垢和食物中的糖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性物质腐蚀牙齿的结果。当人们进餐后,牙垢已与食物中的糖分发生化学反应,酸性物质已形成,再刷牙就迟了一步。此外,进餐后,酸性食物会使牙齿表面的保护层珐琅质松动,如此时刷牙极易将牙齿保护层刷掉。因此,刷牙应在餐前进行,既可将牙垢去除掉,减少酸性物质的形成,也可保护牙齿表面的珐琅质。餐前3-5分钟刷牙较适宜。

饭前吃果吸收好

许多人习惯餐后吃水果,认为这样可以补充维生素。但营养学家认为,水果饭前吃更好。

水果是生冷食物,在刚刚吃了热乎乎的饭菜后马上进食,会让肠胃出现不适。而且食物进入胃内需经1~2小时消化后才能慢慢排出,饭后再吃水果极易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除此之外,水果中的许多营养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饭前吃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先吃水果可缩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饭前1小时吃水果最为适宜。

饭前喝汤利吞咽

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 篇6

1. 关于耐力素质简述。

耐力素质指的是人的身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一般指有氧耐力水平, 与代谢方式有关, 即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 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1]。

2. 关于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强度。

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中所提及的“运动负荷强度”、“运动强度”指的是人在某练习单位中的用力值、功能紧张度和作用力度, 以及某一时间内工作量集中程度的物理量[2]。一般基础脉搏、安静时脉搏在60~90次/min之间;脉搏在90~120次/min为小强度运动;脉搏在120~150次/min为中等强度运动;150~180次/min为大强度运动;180~220次/min为超大强度运动;≥220次/min为极限强度运动。进行有氧耐力素质锻炼, 控制适宜的运动强度非常必要, 用脉搏频率测试的方法来控制适宜的运动强度是最常用和简便的。 (1) 《运动训练学》定义的耐力训练适宜范围:145~170次/min。上限 (峰值) =安静脉搏+ (最大脉搏-安静脉搏) ×60%~70%。例如某运动员安静脉搏70次/min, 最大脉搏220次/min, 则其耐力训练的上限脉搏应控制为70+ (220-70) ×60%~70%=160~170次区间。下限脉搏不应低于140次/min, 认为若低于此界限, 则心输出量达不到较大值, 吸进的氧气也少, 会影响训练效果[3]。显然, 这是针对专业运动员的提法。 (2) 大众人群耐力训练的适宜范围, 较之运动员、军人等特殊人群应大大降低。上限 (峰值) 控制在: (最大脉搏-年龄) ×70%~80%;或按现代养生专家、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先生的提法:170-年龄[4]。大众健身运动的目的是增强体质, 愉悦身心, 因此运动过程中没有必要让身体去不断地“挑战极限”, 去承受那种不必要的难受和痛苦, 若出现过度疲劳或运动损伤, 则运动的结果与目的就适得其反了。

3. 关于青年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反思。

近十多年以来,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 耐力、速度 (力量) 素质的下降幅度均超过10%[5]。究其原因, 除了学习压力、应试教育、缺乏运动、营养结构不良等等之外, 笔者认为, 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现实, 人们生活工作的常态对人的体质、体能的要求大幅度降低了。教育不仅要回顾过去, 立足于现在, 更要着眼于未来。笔者所在单位是培养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 以医生职业为例来分析, 可能面临的大强度工作状态, 首位当属急救时的心肺复苏 (CPR) 手工心前区按压, 再就是推拿按摩手法治疗, 通过测试观察脉搏频率, 前者在100~130次/min区间, 后者为90~100次/min, 均为中小强度的运动范畴, 而持续的时间则要求大大延长。总之, 患者的病情就是信号、命令, 加班、熬夜、生活规律无法保证……这就是医生, 尤其中青年医生的生活常态。

二、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教学实践体会

笔者自2001年起主要从事公共体育教学中“传统保健体育养生” (以下简称“传保”) 专选课程教学, 除定性的套路教学考评之外, 还保持、创设了一些定量评价的练习内容。除了满足学生当下的身心健康发展之外, 根本目的任务归结于:发展学生在未来职场 (医药卫生领域) 的专项耐力。

1. 关于800/1000m《体标》内容的测试。

广西中医药大学是新《体标》在广西全区推广的试总院校, 自2002年迄今十多年来一直都在认真施行。那么如何解决“《体标》不合格, 体育就不及格 (一票否决) ”、“体育不及格则不能拿毕业文凭”、不能得到体育课程学分 (本校3年体育课, 共12学分) 的问题, 如何面对近五年以来每年都有近20%大一、大二、大三都无法“达标”的学生呢?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两跑、一台、一走跑、一报告。 (1) 两跑。800/1000m跑项目经过训练后要参加2次以上的测试, 确定无法达标再换下一项目内容。 (2) 一台即“3分钟台阶运动”测试, 重复测试2次以上, 确认无法达标再换一下项目内容。 (3) 5km走跑 (二年级徒手, 三年级负重男10kg, 女5kg) ;时间规定在1h以内, 走完即合格, 前述侯姓男生就是以此通过《体标》测试并拿到毕业文凭的。 (4) 申请缓、免修 (测) 报告, 再不能完成者, 就剩下身体异常生了, 可到医院开据病, 残证明诊断书,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6]免除测试, 对仍参加上课的同学用其他项目的考试成绩替代, 仍可获得体育成绩, 学分, 获得毕业证。

2.5km走跑。该耐力素质项目是“传保”专选课程的特设项目之一, 也适用于其他专选班达不到800/1000m跑、台阶测试标准的学生。在没有停顿的情况下, 走跑均可, 在1h以内完成5km行进即为及格 (无快慢差别) , 二年级为徒手, 三年级测试时须负重 (男10kg, 女5kg) 。“传保”专选课自2001年迄今已有12个年级逾1800名学生选修, 无法完成5km走跑或负重走跑的学生不足10人, 通过者之中不少为残病学生 (小儿麻痹症、强直性脊柱炎等) , 同学们都将此项目视为能否从事未来职业的一个考量标准, 因此非常重视, 每次测试都能积极参与。

3. 跪姿心肺复苏 (CPR) 技能测评。

将医疗急救技能培训引进体育课堂。作为耐力素质训练内容开展教学“传保”专选班已经坚持了六年 (2006年始) 。心肺复苏 (CPR) 技术主要包括心前区按压和口对口吹气两种方式。以跪地的姿态持续动作, 对全身肌肉力量、耐力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可视为当今医务工作者运动负荷、运动强度最大的工作之一, 考试除了动作完成的规范性之外, 主要以持续动作的时间来评价。

4. 以慈善义工的方式方法来促进发展学生耐力素质。

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 是“传保”专选班的特色教学方法之一[7], 自2005年迄今已开展了七年。每年3~5月, 10~12月每学期都利用周六、日上午组织安排10周、20次以上的面向社会的慈善义工活动, 每次活动时间2~3h, 开展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义诊、健康卫生知识宣传咨询;义务提供中医保健按摩服务;义务演示和教授传统养生功法, 简称“三义”活动。参与义工活动的实绩与年度体育总评成绩挂钩, 表现好的学生, 最高可将体育总评成绩提高10分。笔者执持一个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是, 体育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紧密相连, 心好身体才好。“三义”服务的主要项目内容 (手法按摩、功法演示) 均为有身体负荷, 属于小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耐力性活动。使得七年以来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 已形成课程教学乃至校园文化的一种常态现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讲究“与时偕行”[8], 这里面包含了进和退两层意识, 在大讲特讲“与时俱进”的同时, 能不能适当地、少许但清晰地讲几句“与时俱退”呢?耐力、力量 (速度) 等身体素质普遍下降、长距离奔跑这种能力除少数特殊人群 (运动员、军人等) 之外, 人类已经越来越不需要了, 此是当代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 没什么可忧可怕的。许多高校都取消了开展多年的长距离赛跑项目, 除了惧怕安全隐患、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之外, 项目发展与学生未来职业的体能需求越来越疏离, 这才是根本的原因。必须适时地在教学目标任务、教学项目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 以学生未来普遍的存在状态为依据作出改革和调整。取消长距离赛跑项目不等于不抓学生耐力素质, 体质体能的培养工作。

摘要:面对青年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普遍下降的严峻现实, 通过体育教学来解决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的耐力素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的标准有:1.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纲性标准 (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超越自身原有的健康水平, 本文通过对广西中医药大学传统保健养生教学实践的研究, 力求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耐力素质,大学生,发展教学

参考文献

[1][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2]夏征农.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4]张广德.舒心平血功[M/C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王斯浪.全民体质下降长跑频出意外, 已有多所高校命令禁止[DB/OL].凤凰体育, 2012-11-18.

[6]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7]兰兰.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与职业, 2008, (2) :119.

上一篇:专业教学职业素养教育下一篇:车牌中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