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医院对口支援

2024-05-03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精选九篇)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 篇1

1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1.1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概念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是指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 (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 结成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 帮助受援医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改善和加强管理。每所城市三级医院应当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 (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 建立对口支援协作关系[2]。

1.2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历史沿革

我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在其创建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2.1 萌芽与铺垫阶段 (1949年至1978年)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党中央提出了对口支援的设想, 希望依靠计划经济手段对医疗资源的配置进行统一调控[3]。这一阶段, 国家开始动员城市医院医务人员有组织地到农村去, 并提出以“对口”“包干”的方式支援农村卫生工作。1958年, 中央批转原国家卫生部党组《关于动员城市医疗力量和医药卫生院校师生支援工矿、农村卫生工作的报告》[1], 要求动员组织一部分医药卫生人员深入厂矿工地和农村人民公社, 大力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 协助解决有关卫生医疗和劳动卫生保护等问题。1959年,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加强人民公社卫生工作的几点意见》[4], 提出了城乡兼顾, 城市支援乡村的方针。1965年1月, 毛泽东主席批准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问题的报告》[5], 指示要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随后, 1965年中央批转原卫生部《关于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的报告》[6], 提出城市卫生人员到农村从事防病治病工作, 开展巡回医疗。同年,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组织巡回医疗队有关问题的通知》[7]和《关于认真做好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的通知》[7]。1965年9月, 中央批转原国家卫生部党组《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8], 明确提出了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九条措施, 要求医疗卫生工作通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分片包干基层医疗机构、抽调城市医务人员长期留驻农村、巡回医疗等方式, 要求经常保持1/3的城市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在农村。在这一背景下, 全国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城市医疗队下农村的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 部分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自发地形成了现代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雏形,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2 提出与建立阶段 (1979年至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农村经历了一场大的变革,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共中央要求各个部门都要为农民、农业发展服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 虽然不同形式的对口协作与援助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以及省、市、县等不同区域之间广泛存在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在此期间我国政府并没有明确提出实施对口支援以及制定其相应的政策。1979年在全国召开的边防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要对口支援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 这标志着对口支援政策在国家层面被正式提出[9]。30多年来, 原国家卫生部按照中央的指示和要求, 逐步建立起以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为主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 并将对口支援与其人员职称晋升相挂钩, 使对口支援制度建设及其推进力度逐步加大。1983年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10], 再次提出了组织城乡挂钩、实行对口支援的工作思路, 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和鼓励医务人员去农村。1991年, 国务院批转原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请示》[11], 指出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卫生事业有所削弱, 要求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起逐级技术指导关系, 形成系统的技术指导网络。1991年9月,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意见》[12], 首次提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化”, 要求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城市医院支农工作统筹规划, 建立和完善固定技术合作和逐级指导关系, 逐步建立起双向转诊制度。这一阶段, 也是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创新、制度逐步完善的主要时期, 具备以下特点: (1) 对口支援关系更加长期固定。1997年,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卫生下乡支农活动的通知》[13], 首次明确要求二、三级医院要确定对口支援对象, 5年不变。 (2) 对口支援工作从临时性向制度性过渡。1997年和2002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两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 要建立城市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的制度[13,14]。要求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之前, 必须分别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 (3) 对口支援权利与责任更加明确。2003年, 原国家卫生部会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14], 要求支援单位和受援单位以签订协议书的形式确定对口支援关系, 并明确其目标、任务、方式、时间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2009年, 原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2], 使对口支援管理“有章可循”。 (4) 中央财政给予大范围资金支持。2005年, 原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15], 由中央财政支持, 并组织中西部地区城市中高级医务人员到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随后, 中央财政再次对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 (5)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已被列入我国社会建设重大工作项目之中。2006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6]中再次明确提出, 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200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17]提出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视。

1.2.3 巩固与发展阶段 (2013年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深刻指出, 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8];李克强总理强调, 要编织一张包括基本医疗在内的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19];刘延东副总理也指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全民健康。国务院办公厅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21]中明确提出, 要“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长期合作帮扶机制”, 这些都为推进新时期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对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3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以下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 成立, 也从战略全局高度, 充分认识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是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和医疗资源配置平衡化目标以及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选择, 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并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城市大中型医院的优势,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以及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还先后下发了《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2013年-2015年) 》[22]《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23]《关于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24]和《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考核指标体系》[25]等一系列文件, 要求在巩固原有工作的基础上, 以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 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力争到2020年, 建立起多层次、全覆盖、科学合理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格局, 有效地推动并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体系, 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目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已进入了新的阶段, 其顶层设计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也更加具体和突出, 考核指标也更加量化, 其针对性和指导性也更强。

2 当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立体格局及取得的成效

2.1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格局

从对全国目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状况分析, 并根据其开展工作的不同纬度和层级, 现阶段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格局可以用“两横、两纵、一结合”来概括。“两横”即“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15]和原国家卫生部组织的“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2005年, 我国政府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15]至今已覆盖了955个县的县医院和592个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 每个县医院派驻5名医师, 每个乡镇卫生院派驻3名医师。中央财政按照派驻县和乡分别给予每名医师每年2.4万元和2万元的补助。2010年, 原国家卫生部组织开展“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 要求县级医院主治医师或从事本专业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到城市三级医院参加培训。参加培训医师在培训期间其职务、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并且中央财政对每名骨干医师按每年1万元给予补助。“两纵”即“东西部地区医院对口支援”和“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项目”。2009年以来, 原国家卫生部组织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东部地区9省 (市) 201所医院支援西部地区9省 (区) 的211所县级医院, 即以这种“东医西调”的方式有效地缩小了区域间医疗水平的差异。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启动的“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项目, 并组织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国家级医院到19个省份的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 中央财政对每支“国家医疗队”予以30万元的补助。“一结合”即军地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共安排108所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对口支援134所西部县级医院, 重点是向新疆、西藏地区倾斜。

2014年, 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武警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二级以上医院与武警部队医疗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26], 安排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武警部队医疗机构, 截至2014年11月, 与14个省份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 21所省级医院对口支援13所武警总队医院, 114所地市级医院对口支援114个武警支队卫生队, 使2210个县 (市) 的武警中队官兵实现了就地医疗。

2.2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取得的成效

方便了农村居民看病就医: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不完全统计, 自2005年原卫生部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15]工作以来, 截至2014年11月底, 全国有1400余家支援医院对口支援3700余家受援医院, 近17万人次的城市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县级医院常驻工作, 诊疗患者近6000万人次, 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就近享受到了大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 减轻了农村患者的经济负担[27]。

显著提升了县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原国家卫生部组织培训县级医院骨干医师超过2.6万名, 帮助县医院建立了万余个医学专科, 开展新技术、适宜技术约6万项, 受援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得到提升。截至2013年底, 我国94.5%的30万以上人口县目前已经至少拥有1所二级甲等医院, 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迈上了新台阶[28]。

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了积极探索:部分省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采取了托管、兼并、参股、区域协同、成立医疗集团或医疗服务联合体、派驻管理团队等多种方式, 形成了分级诊疗新的就医格局并建立了其运行机制, 有力地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合理地调配、整合了区域医疗资源。

3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由于历史、社会、体制、机制等原因, 我国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服务水平等差距较大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农村卫生仍然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薄弱环节,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还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3.1 财政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我国政府启动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15]和由原国家卫生部组织的“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其补助标准多年未作调整, 东部支援西部医疗卫生工作没有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多数省份自行组织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也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且派驻人员费用均由支援医院承担, 受援医疗机构也没有专项经费为支援医院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因此, 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3.2 部分县医院的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目前医疗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 同时农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从受援医院整体情况来看, 财政收入较好的县对其县医院的投入大, 县医院的硬件条件基本能够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但是, 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县, 特别是大多数贫困县的县医院依然是负债经营, 发展较慢, 其硬件条件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规定的目标差距还很大。

3.3 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才问题是制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 很多县医院目前吸引、留住、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部分县医院的病理科、重症医学科、外科各科室服务能力还很薄弱, 医疗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 有难度的手术大多依靠支援医院的医师开展。

3.4 部分支援医院承担任务较重

城市三级医院特别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 (管) 和省级医院承担对口支援任务, 则要安排人事、宣传、教育等多个部门的人员承担相应任务。例如根据我们实地调研了解到, 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对口支援方面常年要有100名左右的医师承担外派任务, 占全院医师总数的10%, 支援医院所承担的对口支援任务比较重。

4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下阶段工作重点与政策建议

截至2013年, 我国县级医院1.16万家, 占医院总数的47%;年诊疗人次9.24亿人次, 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34%;年入院人数0.65亿人次, 占医院总入院人数的46%。据2013年新农合医疗相关数据显示, 县域患者外转率超过了20%, 距实现县域内患者就诊率90%左右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仍有差距[29]。结合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当前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工作安排, 分析和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将是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因此, 深入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应紧密围绕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这一核心, 把握好全覆盖、抓重点、建机制、重实效4个关键环节, 重点应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4.1 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协调财政部门, 进一步提高现有对口支援项目的补助标准。对目前因没有立项而未获得财政支持的对口支援工作要给予财政上的资助, 如东部支援西部县医院的对口支援。各省级财政应有针对性地对对口支援医院和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重点支持急诊急救、重症医学、内镜手术、医学影像等临床专科, 并还要为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而提供资金支持。

4.2 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和分级诊疗工作

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是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发展均衡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应集中城市三级医院的优势力量, 充分发挥紧密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模式的先进性, 利用“科室对科室”“团队带团队”的方式, 重点支援我委从各省 (区、市) 推荐的县医院中所确定的第一阶段500家县医院的综合能力提升工作, 打造我国县医院能力提升的典范, 并带动全国县医院共同发展。当前, 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中所出现的医疗集团、专科诊疗中心、托管型对口支援等方式, 都是对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有利探索。

4.3 加强绩效考核并合理使用考核结果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要定期对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此外还要对支援人员进行考核, 其考核应在原有“量”的基础上, 侧重“质”的考核, 即所在受援科室的诊疗技术、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是否有所提高[30], 其考核结果应与医院等级评审、重点专科评估等医院重点工作相结合, 并与财政补助相挂钩, 奖优罚劣,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4.4 充分利用远程医疗手段开展对口支援

远程医疗是开展对口支援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北京市延庆县医院放射科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利用远程网络互动学习的方式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学习效率[31]。2010年以来, 我国中央财政投入8 428万元支持23个中西部省份建立基层远程医疗系统, 并安排12所委属 (管) 医院与12个西部省份建立高端远程会诊系统。近期, 国家卫生计生委又出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32], 有力地推动了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 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 要将进一步发挥远程医疗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要:结合当前全面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详细介绍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发展的3个阶段:即萌芽与铺垫阶段;提出与建立阶段;巩固与发展阶段, 以及目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所形成的格局, 即“两横、两纵、一结合”。总结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取得的成效:方便了农村居民看病就医;提升了县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分析了当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并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及其政策建议。

2016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篇2

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一、受援工作情况

2016年对我院进行对口帮扶的只有XX市中医院,帮扶工作按照《XX市中医院对口支援XX县中医院》协议开展。具体受援情况如下:

2016年XX市中医院共派驻2名医疗专家支援我院工作。在到达我院后,他们积极深入科室调研,着手理论知识、常见病临床路径、医疗安全及医疗质量核心制度等方面的建设。通过学术讲座、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多种形式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指导我院开展新适宜技术3个,新技术新项目1个。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作表率,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二、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不定期分批次组织巡回医疗专家队伍到受援卫生院会诊、义诊、坐诊、查房指导,指导开展正骨、穴位敷贴、中药灌肠、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技术。一年来在对口支援义诊活动中赠送药品13000多元,派发中医药宣传资料2000余份,促进了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方便了广大就诊患者。

对口支援助力新疆教育发展 篇3

一、教育援疆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19省市教育援疆项目规划投入资金97.61亿元,占援疆总资金的15.3%,截至2013年6月底,已投入资金65.01亿元,超过五年教育援疆规划投入资金的60%。通过教育援疆的助推作用,新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几项主要指标均有显著提高,部分指标已跃居全国前列。截至2013年底,新疆学前三年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0.28%、79.04%、29.16%,比2009年分别提高了19个、12个和7个百分点。

一是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13年6月底,19省市教育援疆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59.3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284所,建设面积达383.58万平米,其中,新建改扩建双语学校171所、中等职业学校36所。援疆项目注重向南疆三地州倾斜,北京、天津、安徽、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江西和深圳等省市帮助南疆受援地区新建改扩建学校110所,投入援疆资金31.68亿元,占教育援疆基建项目资金的53.4%,建设面积180.98万平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是突出重点,教师培训不断加强。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19省市牢牢抓住这个关键,把受援地区教师素质的提升作为教育援疆的重点。截至2013年,已累计投入2亿多元,实施长短期结合的各类培训,已培训自治区和兵团各级各类教师3.9万人次。各援疆省市结合受援地区教师实际,积极探索、总结提炼出许多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培训模式,浙江省发挥自身教育优势,计划利用五年时间,把阿克苏地区5000多名35岁以下教师全部脱产一年轮训一遍。安徽省面向和田皮山县建立了远程同步培训平台,请名师同步授课、释疑解答,形成了建机制、搭平台、配设备、“送出去、请进来”四位一体教师培训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缩短了时空距离,增进了两地教师的感情。

在大力实施受援地区教师培训的同时,19省市还选派专家、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2000余人赴疆支教讲学,给受援地区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拓宽了受援地教师的眼界,涌现出刘雨霏、杜增勇、朱克敏、张兴刚等一批优秀援疆教师先进人物。湖南、湖北等省发挥本省名校优势,在受援地区举办分校,组织名校骨干教师团队援疆,迅速提升了受援地区学校的教学水平,成为当地受百姓推崇的名校。目前,内地369所中小学与新疆400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促进了新疆和内地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三是实招频出,多项工作齐头并进。教育部组织动员71所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团队式支援新疆30所本专科院校,实现了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选派400余名教师到受援高校任教讲学,开展互访交流900余人次,联合培养博士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帮助受援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在援疆高校的支持下,新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活力明显增强。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掌握技能,从2011年开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支持下,教育部安排天津、辽宁等9个东中部省(市)的31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院校开办了内地新疆中职班,已累计招生9000余人,部分援疆省市还举办了对口支援高中班,累计招生5400人。各地还动员本省市企业和机构、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一片爱心滋润一方热土,增进了两地各族群众的感情。

二、教育援疆的主要经验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是推进新疆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一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援疆省市各级领导坚决落实中央要求,高度重视教育援疆工作,主要领导到新疆考察援疆工作,都要深入学校一线,实地听取当地学校教师的意见建议,现场办公,帮助受援学校解决问题。二是统一部署,优先安排。援疆省市根据自治区和兵团总体要求和整体部署,密切配合当地党委和政府,把教育援疆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坚持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全力推进各项教育援疆工作。三是健全机制,明确责任。援疆省市普遍建立了省级教育援疆工作联动机制和与受援地区的对接机制,在前方指挥部成立援疆项目实施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教育援疆项目的联络、协调和实施工作。

(二)落实项目、加大投入是推进新疆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抓手

一是立足当地需求。援疆省市始终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坚持“输血”、“造血”两结合。除了增加教育援疆资金比例外,还根据受援地区教育的实际需求,及时新增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础。二是突出工作重点。援疆省市始终抓住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重点任务,下大气力推动,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多层次、多渠道缓解受援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和教师教学水平偏低问题。三是优化项目管理。援疆省市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加强指导,细化措施,把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重视工程质量和实施效益,充分发挥每一位支教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因地制宜、提高实效是推进新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一是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省市从新疆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出发,突出教育援疆治本之策战略地位,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探索实现教育援疆实效性的途径和方式。二是找准切入点,以局部推动整体,推动受援地区教育整体发展。三是探索具有特色的工作方式和优化管理过程,确保责任到位,有针对性地提高工作实效性。

(四)勇担责任、倾注情感是做好教育援疆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动力

三年援疆路,一生新疆情,这是所有援疆教师的真实写照。三年多来,援疆教师把受援地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受援地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真心真情真干,涌现出一大批真情援疆的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责任意识和深厚情感把两地人民群众的心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着人们把教育援疆作为长期奋斗的事业,很多教师在结束援疆支教任务后依然情牵梦萦那方水土、那群乡亲、那所学校,主动发起和组织各种民间帮扶活动,继续发挥余热。援疆干部和教师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收获了新疆人民的真情和敬意,不少援疆教师的事迹一直在新疆人民中广为传颂。

回眸过去,成绩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仍要坚定不移地做好教育援疆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新疆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 篇4

1 具体实践

1.1 医疗资源共享, 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

医疗资源共享可以从相对意义上增加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供给, 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1]。我院将医疗人力和设备设施资源合并, 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我院建立了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专家库, 向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机构明确我院参加支援工作的专家名单 (包括专业特色及在院出诊时间) , 说明各专科特色。同时, 为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我院开放的检验及大型设备检查项目目录, 执行原北京市卫生局下发的《关于公布第三批临床检验结果相互通用的二级医院名单及相关要求的通知》, 患者持二级医院检验报告单就诊时不再重复检验, 减轻患者负担。

1.2 进一步实施双向转诊

我院于2010年开展对口社区转诊预约工作, 坚持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出发点, 开展符合社区实际、多种形式并存的双向转诊工作。按照《关于我院与社区转诊预约工作方案》的要求, 建立我院与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畅通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同时, 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转诊流程, 简化中间环节, 建立急诊危重病救治绿色通道, 对部分慢性病上转住院病人优先安排床位, 确保上转急诊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1.3 培养与支援相结合, 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水平

自我院开展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 一直坚持培养与支援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水平。根据受援医院进修学习计划, 优先接收对口受援医院全科医生和护士实习进修, 形成我院医生与受援医院全科医生的带教关系, 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全院进修医生及护士的管理计划中。同时, 落实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和细则, 将完成规定的支援服务天数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 并将对口支援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医院科室工作目标考核及年度个人考核之中。

1.4 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宣教活动

为更好地开展健康宣教工作, 我院积极收集患者对健康宣教形式及内容的需求, 面向社区开放我院“健康大课堂”和“老年健康大学”, 并定期在社区卫生机构举办居民关心的健康知识宣教活动, 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2 主要成果

就对口支援可量化的工作而言, 2010年—2013年, 我院共接收社区转诊预约患者2439例;参加社区对口支援工作共计985人次, 涉及到23个不同的科室;安排各科专家为受援社区医疗机构举办专题讲座, 共计139讲;接收对口支援社区医疗机构进修人员20余人;为受援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我院开放的检验及大型设备检查项目目录69项 (其中检验科检查项目21项, 核医学检查项目48项) 。

此外, 依托我院的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 充实了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使社区卫生机构的软实力得到提升。我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 优化了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人才结构, 提高其业务能力, 并根据受援单位的医疗辐射范围、主要就医病种以及就医人群, 就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具体内容进行协商, 通过这种因地制宜工作方式, 使得社区卫生机构及社区居民的各项需求得到了切实的关注并落到实处。积极吸纳各社区卫生机构参加我院各项科研项目, 参与各种医疗方案的讨论及制定, 不仅扩宽了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视野, 更丰富了其科学管理的理念。

3 影响因素

3.1 全科医疗服务提供不足

三甲综合医院术业专攻的分科方式可为患者提供精细化的医疗, 但对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援的医生来说, 由于缺乏全科医疗的思维和技术而显得无用武之地:一方面, 专业技术得不到施展, 转而担当病情顾问或更多的提供咨询服务, 对口支援的现实意义落空;另一方面, 不能发挥带教功能, 提供自身专业领域的指导,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作用较小。因此, 全科医疗服务提供的不足不但影响对口支援服务的效果, 更可能造成医疗人力资源的浪费。

3.2 慢性病诊疗需求较多

由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疾病谱以内科系统慢性病为主, 对内科系统的专家需求多, 而对外科系统的医生需求相对较少, 导致了对口支援慢性病团队中内科系统科室的医生发挥作用较多, 而外科系统科室医生发挥作用较少, 从而出现了部分科室专家供不应求、部分科室专家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

3.3 服务时长难保证, 服务延续性较弱

按照对口支援的文件要求, 每名医生支援时间为每年15天, 因此对口支援医生不能为社区患者提供长期、连续的服务, 导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的观察缺乏连续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慢性病的规范化、连续化管理和患者就诊的积极性。相关研究也表明, 出诊时间和专业的限制, 加上在社区没有相应的仪器辅助检测, 使得大医院支援医生的服务覆盖面和居民对其服务的满意程度受到了限制[2]。

3.4 进一步开展工作受限较多

当前政策法规无法满足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需要[3]:一方面, 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和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水平较低, 使得医院和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引起转诊患者的诸多不便, 也为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 当前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工作仍处于较低水平, 收得上来转不下去的局面时有发生, 使双向转诊工作变为单向接诊, 给三级医院带来了相当大的医疗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再者, 受现有医疗政策的制约, 三级医院的医生进行对口支援的医疗自主权及医疗水平的发挥均受到制约, 造成一种医生想下去但是下不去的尴尬境地, 影响对口支援工作的效果。

4 建议

4.1 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系

由于医疗实力及资源的差距, 使得大量患者直接跳过基层医疗机构直奔三级医院, 导致三级医院难以消解庞大的就医群体, 同时也造成基层医疗萎缩和巨额投资的浪费。区域医疗联合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将医疗资源整合, 从而引导患者有序、分层就医。在这个医疗体系中, 三级医院要发挥学科优势, 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在区域医疗体系内进一步开展双向转诊、人员交流和技术指导。同时, 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 确保医疗服务顺畅高效。

4.2 搭建连续性医疗平台

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应该以患者为中心, 以疾病为突破点, 在社区卫生机构与三级医院间实现多元的联系机制, 通过对口支援医生参与会诊与临床带教、简化双向转诊流程、共同开展疾病管理等协作形式, 保证病程信息的动态流动和服务的无缝隙衔接。连续性医疗平台的搭建需要各项政策和制度的互相支撑, 政府应发挥行政职能构建适宜的政策环境, 促进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两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协同目标建立。政府、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之间不断磨合和协调, 逐步推进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间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实现。

4.3 政府实现重监轻管的职能转变

在医疗这样专业性较强的行业, 政府应侧重于监督并适当放权, 实现由单一的管理属性到“重监轻管”的兼容属性十分必要。当然“放权”不等于“放责”, 该管的责无旁贷, 该放的坚决放开:一方面, 做到有的放矢, 利用监管职能和考核机制, 对支援工作的实施及成效进行监督, 既要监督对口支援工作的质量与数量, 保证提供给社区卫生机构支援力量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更要从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互动协作的角度出发, 考核对口支援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 给予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 鼓励依照双方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支持一些条件较为成熟的医疗联合体系探索创新性的对口支援方式, 营造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

4.4 培养积极的支援和受援观念

对口支援工作往往受限于以下两种观念:一是支援单位缺乏主动提供支援的责任感和长期规划, 对口支援工作变成负担, 流于形式;二是受援单位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和自我提高的上进精神, 对口支援工作变为一厢情愿。因此, 培养积极的支援和受援观念十分必要。支援单位应明确支援工作的意义和使命, 受援单位要以支援工作为契机, 加快内涵建设, 逐步实现自我发展。对口支援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 以资本、技术为纽带, 在支援和受援双方之间形成共享、互惠的支援合作环境, 发挥行政职能, 调动支援与受援两方的积极性[4], 同时加强监督, 杜绝形式主义和谋取私利。

摘要: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具体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工作实践为切入点, 分享对口支援工作经验。同时, 以点及面, 分析当前影响对口支援工作的诸多因素, 提出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建议: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系, 保障就医连续性, 并从支援单位、受援单位和政府3个层面思考如何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关键词:综合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

参考文献

[1]陈竺.切实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N].健康报, 2011-04-04 (1) .

[2]李志建, 马进.我国省际间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分解及地区差异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1, 27 (5) :321.

[3]李雪松, 翟三江.我院坚持城乡医院长期对口支援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6) :18-19.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 篇5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总体要求,根据《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城乡医院对口支援2010-2012年工作方案>等三个方案的通知》(川卫办发〔2010〕64号)精神,为进一步推动、规范和落实我省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逐步形成层级分明、富有针对性的对口支援全覆盖框架体系,并使各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特制定《四川省2011年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的

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为城乡广大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

对口支援工作与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城市三级医院支援县级医院、县级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城市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有机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二)分级实施。省卫生厅制定三级医院对口支援部分市州和县(市、区)医院、内地二甲综合医院支援民族地区中心卫生院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州)和县(市、区)卫生局制定建立县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方案并组织实施;省、市(州)、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城市内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注重实效。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以取得实效为根本目的,杜绝形式主义。对口支援工作3年为一个周期,受援医院要在诊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管理等方面有明显改进并被考核合格。

(四)相互衔接。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要与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医院年度目标考核、医院评优创先、医院等级评审和复查、医务人员职称晋升等工作有机衔接起来,合力推进,逐步形成对口支援工作长效机制。

三、工作任务

(一)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市(州)、县(区)医院。

1.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族自治县(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对口关系原则不变,维持一定的稳定性。按照卫生部文件要求,项目县总数变更为37所。

2.区域经济条件较好,已具备一定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县级区、市医院(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除外)和成都市的县医院暂不列入受援范围。

3.原为受援方但新近通过三级医院评审的医院,不再作为受援对象。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州医院除外。

4.18个地震重灾县中,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江油市人民医院属于地震重灾县医院,但2010年度已通过三级乙等医院评审,故暂不纳入对口支援体系。其余16个县市医院由于外省对口支援工作已经结束,故纳入受援体系。5.三级医院支援县医院具体对口支援关系见附件。

(二)二甲医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中心卫生院。由全省94个二甲综合医院对口支援全省民族地区59个县的291个中心卫生院(共60个民族地区县,其中金口河区没有中心卫生院),每个二甲医院向对口支援的每个中心卫生院每年至少派驻1名中级职称以上医务人员。确定有支援任务的二甲医院要主动与受援民族县卫生局联系,共同确定支援的中心卫生院,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上报受援地区市州卫生局审核后,2011年4月10日前报省卫生厅备案。

(三)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方案。由各县(市、区)卫生局制定,相关市(州)卫生局审核汇总后,于2011年4月10日前报省卫生厅备案。

(四)城市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案。由省、市(州)、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和组织实施。相关市(州)卫生局审核汇总所辖地区方案后,于2010年4月10日前报省卫生厅备案。

四、工作内容和方式

(一)人员派驻。支援医院应当选派以高年资主治医师(护师、技师)和副主任医师(护师、技师)为主的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参加对口支援工作。下派人员要业务能力强、素质高、品德好。对口支援双方应当协商确定派驻医务人员的专业、数量和时间,统筹安排医务人员工作。在确保支援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主治医师下派时间一般为6个月,副主任医师和中央在川单位下派人员下派时间一般为3个月。

(二)临床诊疗。派驻医务人员要参加受援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承担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的诊疗服务;要开展临床教学和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医院的技术水平。

(三)技术支援。支援单位和受援单位要确定具体的技术协作项目,重点是要帮助受援医院独立开展适宜新技术、新业务,建设一批特色专科、重点专科,培养一批骨干人才和科室带头人。

(四)进修培训。支援单位要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需求和适宜技术推广情况,每年帮助受援医院选拔医务人员到本院或其他机构接受培训,强化理论基础,掌握适宜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每年接收进修人员数量应不少于支援单位下派人员数量的1/2。原则上进修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其中,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中,执行卫生部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工作要求,全年培训县级医院骨干医师430人,人员培训方案我厅另行下发。

(五)巡回医疗。受援医院及其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支援医务人员和当地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巡回医疗和流动医疗工作,积极参加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扩大对口支援工作的受益面。

(六)远程会诊。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网络、视频等形式开展远程会诊、培训,丰富对口支援工作的形式,提高工作效率。

(七)管理输出。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可以互派管理人员到对方医院管理岗位工作,有条件的可以任职,把支援医院成熟的管理经验输出到受援医院,同时也加强对口支援双方的沟通协调。核心工作是科学制定和完善医院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各项医院管理制度及推动各项制度执行落实等方面。

(八)实物捐赠。支援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支援期内以实物或经费支持的方式,帮助受援医院改善硬件设施、设备配置,以提高受援医院医疗服务条件和诊疗能力,方便当地群众看病就医。

(九)推进医改。支援医院要帮助受援单位认真领会国家和省上有关医改政策,推动受援医院完成各项医院改革任务。按照国家医改文件精神,30万人口以上但没有二甲及以上公立医院的县(犍为县、华蓥市、开江县、蓬溪县、汉源县、盐源县、会东县、越西县、屏山县),对口支援的三级医院要全力在软硬件方面予以帮扶,确保本年度二甲创建合格。

(十)妇幼保健。妇幼保健机构组织产科、儿科、护理等技术骨干对受援县妇幼保健机构进行技术帮扶,促进基层妇幼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和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受援县妇幼保健专业综合救治水平。

(十一)中医中药。充分发挥我省中医药的优势作用,加强对我省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薄弱的地区的帮扶,大力推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十二)重点学科。通过对口支援工作,对有关专科医院进行重点倾斜扶持,着力建设有关重点学科如精神科、肿瘤、口腔和职业病防治,积极打造相关区域专业医疗中心。其中,精神科重点学科建设主要向地震灾区县医院精神专科倾斜。

(十三)其他形式。除上述形式外,支援与受援医院还可以从医院管理、技术进步、科研教育等方面持积极探索对口支援的其他形式,不断创新,推进工作。

五、工作管理

对口支援管理工作按照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和本方案的要求严格管理,并纳入到医院等级评审与复查工作中。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相关医院要加强对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监督管理,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医改重要工作措施,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支援和受援医院的主管卫生行政部门为该项工作的管理责任部门,各单位要成立相关组织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二)签订工作协议。

对口支援双方要签定对口支援工作协议(协议书参考文本见附表2),确定年度执行计划,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双方的职责与义务。省卫生厅安排的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任务,由支援与受援双方签订协议后报省卫生厅备案;市(州)和县卫生局安排的对口支援任务,由支援与受援双方签订协议后,报相应的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城市医疗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支援与受援双方签订协议后,报相应的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卫生厅备案。

(三)加强日常监管。

支援医院所在地市(州)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支援医院的管理,每年组织一次协议执行情况督查考核,监督支援医院落实对口支援协议。受援医院所在地的市(州)和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日常监管,组织受援医院和支援医院进行年度考核和终末考核,考核结果要及时通报支援医院所在地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受援医院有义务配合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一是对下派援助医务人员要提供安全、便利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关心、照顾下派人员。二是要加强派驻人员的管理,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年度工作量、医德医风、连续工作时间(以病历文书记录为依据)、病员群众反映、科室负责人意见、单位负责人意见等,并反馈支援单位。省卫生厅负责全省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监督管理工作。我厅将通过抽查、暗访、电话调查等形式,了解全省各地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情况。如因受援医院原因使援助工作流于形式的,主管部门必须追究受援医院主要负责人责任,同时取消对该受援医院5年内所有援助及国家和省的经费支持与项目、医院等级评审资格等。若因支援、受援双方达成默契,致使下派医务人员擅自脱岗并对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瞒报、谎报者,一经查实,直接取消双方医院等级并进行全省通报批评。

(四)目标考核。

年度对口支援工作结束时,受援市(州)、县(区)医院能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对口支援工作协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部完成。

2.新开展的适宜新技术不得少于10项。

3.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对对口支援工作满意度每年均达到90%以上。

4.2011年6—7月,市(州)、县(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四川省医院评审标准》,组织对所辖受援医院进行年度考评。受援医院分值每年增加50分以上。

人员下派时间,上半年为3月上旬—同年9月下旬;下半年为9月下旬—次年3月中旬。

支援医院要会同受援医院向各自所在地市(州)卫生行政部门报送半年和全年总结、考核结果和工作信息表(见附表3)。

今年10月10日前和次年4月10日前,支援医院所在地市(州)卫生行政部门要将督查、考核情况汇总上报至省卫生厅。

部省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工作情况按照上述要求同时报省卫生厅和受援医院所在地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

附表:1.四川省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安排部署表 2.四川省对口支援协议书(参考文本)

对口支援中受援地区的优劣势分析 篇6

关键词:对口支援 受援地区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口支援不仅使受援地区快速发展,而且援受地区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十二五”期间的援疆工作是国家层面的大动员,是全方位的对口援疆,支援地域广,涉及人口多,资金投入多,援助领域全面,不仅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合作,而且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合作。

一、对口支援过程中受援地区的优势分析

对口支援过程中受援地区除去自有的自然资源的优势,同时还享有政策及可借鉴经验等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一)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区位优势可分为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直接区位优势,是指受援地区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例如低廉的要素成本、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等。间接区位优势,是指由于受援地区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例如商品运输费用过高、难以逾越的贸易壁垒等。

1、资源禀赋优势

新疆是国家的能源储备与接替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具有丰富的矿藏资源,拥有大量的天然牧场林场,是优良的瓜果及粮食基地,民族众多,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这些优势资源都在等待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支援地区重点考虑的投资方向。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瓶颈制约突出,新疆特色资源优势日益显现,加快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时机逐渐成熟。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开放利用;二是农业、旅游、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放利用;三是地处向西开放带来的机会。

2、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路堤边境线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连接俄罗斯、中亚、西亚、南亚等广大区域的桥梁,有非常明显的地缘优势,新疆处在13亿人口的中国大市场,与同样是13亿人口的周边8国大市场的结合部,具有实行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有机对接的优势,是我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方面。新疆可以借助与8国接壤和 17个国家一类口岸的独特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构建产业集群,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新疆地缘优势进一步显现,作为全国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强。新疆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带动新疆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3、政策优势

新疆经济发展自西汉以来便与“屯垦戍边”联系到一起。建国以来,屯垦戍边政策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疆的城镇化推进、大城市群建设以及优势资源转换等方面初见成效,这些为新疆经济的二次起飞奠定了基础。

而对口支援政策萌芽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正式提出和实施,1979年通过中央52号文件以国家政策的形式确定下来,至今已有近 50年的实践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不同形式的对口支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2010年国家确定2011年为新一轮援疆年,中央不仅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还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费改革,以增加地方收入,同时动员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发展,“十二五”期间新疆发展的主基调是,通过思想大解放,发挥面向中亚的区位优势和中央给予的政策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后发优势

经济发展中,后发常常可以总结前者的经验教训,避免前者犯过的错误,受援地区的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支援地区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快。

新疆地区可以利用后发机会移植前人的经验,加上新疆地区人民的聪明才智,新疆的发展思路就会更加切合实际、解决问题的措施就更有力度。新疆地区后发优势有以下内容:

新疆地区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支援地区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的认识丰富深刻和全面得多;新疆地区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支援地区成熟的技术、设备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新疆地区可以跳越支援地区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它是指落后国家或落后地区,为了缩小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直接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主要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率先突破,并带动和促进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快速跟进,最终实现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和国家发展水平整体越升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跨越式发展既追求高速度,更注重高效益,同时也更加依赖科技进步和教育振兴。跨越式发展是拥有后发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新疆地区可以根据支援地区的发展水平来预测新疆今后在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前景;新疆地区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接受支援地区的帮助。

二、对口支援过程中受援地区的劣势分析

受援地多为落后、偏远、经济不发达、交通不方便、人员素质低下的地区,这就决定了受援地区不能很好的判断项目的优劣,看问题不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可能还保留等靠要的被动思想,主要表现如下:

(一)经济发展落后的劣势

新疆地处边陲,远离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弱, 同时,新疆周边各省均为欠发达地区,毗邻的中亚诸国正处于政治和经济调整的动荡期,可借助内外的力较少;此外,目前新疆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绿洲区灌溉农业,受干旱缺水的影响较大,工业化程度不高且结构单一,多集中于化工业、矿业,轻工业不足,第三产业比重较低,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实力弱。目前,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二)人才缺失的劣势

西部地区普遍存在 “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新疆由于人均GDP、可支配收入、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大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过去的20年里,新疆人才流失总数达21万人。据有关统计,新疆每年考入内地院校的学生约为1.2万人,毕业后返回故乡的仅为20%。同时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较大,这也是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思想保守的劣势

新疆地区在发展中抢先发展的意识不强、步子迈得不大,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不活、办法不多。虽然后发地区因其固有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条件,但相同的是,所有地区的发展动力,都产生于思想解放这一源点。新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新疆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思想解放永无止境,观念创新势在必行。同时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思路和意识想问题,尽快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影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促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由于自身努力不足导致的劣势

援藏经验告诉我们,外部力量可以解决一时的难题,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为避免“受援依赖性”,新疆发展最核心的动力仍然在于新疆各民族人民的自力更生上。因此,立足现实,依靠自身,把握机会才是发展新疆经济之核心战略。

(五)短期效益的劣势

由于对口支援政策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发起的,难免政治导向明显,而激励机制不足。我国政府在官员晋升的考核制度中,过于依赖 “政绩工程”,使得对口支援工作难免沦为 “执行政治任务”,从而缺少长效动力,缺乏长效机制,影响了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杨道波. 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法律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06

②孟祥鹏. 新疆未来经济发展方式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12.2010

③闫海龙,张永明. 天山北坡经济带战略地位提升对新疆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34:37—42.2010

(夏赟,1973年生,河南商水人,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从事管理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及SYB培训的教学)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受援医院基本资料调查

本次支援对象共4所县级医院, 分别是内蒙古海拉尔区人民医院、内蒙古鄂温克旗人民医院、陕西省府谷县人民医院、陕西省神木县医院。2012年4家医院共143人参加了对口支援学习, 男39人, 女104人, 平均年龄30.3±6.3岁, 专科以上学历人数占83.6%。2013年4家医院共51人参加了对口支援学习, 其中男9人, 女42人, 平均年龄31.5±5.5岁, 专科以上学历人数占90.2%。

1.2 研究方法

1.2.1 技能培训及考核。在2012年~2013年的对口支援期间, 4家县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本院进行培训和实习。在培训前对参与培训及实习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第一次医技水平考核, 考核分笔试和实践操作, 分数各占50%。培训中期进行期中考核, 培训结束后进行结业考核。

1.2.2 影响因素分析。将所有参与培训及实习的医护人员资料进行分档归册, 根据考核结果的变化分析影响考核结果的主要因素, 并进行多因素考察。

1.2.3 政策学习及满意度调查。在此次培训期间, 对参与培训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政策的宣传及讲解, 解决医护人员在学习期间对相关政策的疑惑, 同时分两次, 分别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对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以政策相关问题和满意度为主要内容。

1.3 数据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it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参加培训情况比较

4家县级县医院参与了本次培训和实习, 具体培训时间及实习时间见表1。

2.2 技能培训及考核结果比较

对参与本次培训及实习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3个技能考核, 采用百分制, 笔试及实践操作各占一半。结果发现, 各科室医护人员的医技水平具有明显提高, 培训结束后与培训前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如表2所示。

2.3 影响医护人员医技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对2012年所有参加培训人家进行影响因素考察 (单因素分析) , 以考核分数提高为终点。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培训时间、培训次数、医护人员学历、工作年限是影响医技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将以上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c回归分析回归分析, 见表3, 结果显示培训时间和次数、医护人员学历及工作年限对医技水平提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2.4 政策满意度调查

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政策是一项惠及广大县级医院的对口支援政策, 由于三级医院水平差异及对口支援力度的不同, 县医院受支援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本院针对医护人员医技水平的培训属于对口支援政策的一部分, 通过问卷调查, 参与培训的医护人员满意度见表4, 说明本院的对口支援政策受到了受援单位的广泛接受。

3 讨论

3.1 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基本政策与实施现状

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政策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计划实施的一项以三级医院为主体, 在坚持公益性的条件下, 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一项政策。是三级医院参与民生工程,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履行的公共服务职能, 也是国家医改任务的主要内容, 为适应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由于地理差异, 各地大型三级医院的重视程度不同, 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政策实施情况也具有较大差异。主要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三级医院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对口支援成为面子工程, 没有实质性的举措。县医院受援过程中, 没有领会政策精神, 过分依赖支援医院, 导致抢资源情况严重。不同地区的三级医院水平不同, 导致受援医院受到的支援效果差异明显。同时, 对口支援的效果不是短期能够显现出来的, 需要进行长期管理, 现阶段没有教好的长效机制, 导致后期的工作进展缓慢。

与培训前比较: *P<0.05;**P<0.01

3.2 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政策对医护人员医技水平的影响

评价一个医院水平的最直接条件是医生的医疗水平和医护人员的医技水平等, 其中医技水平代表着一个医院的规模及诊疗水平。医护人员的医技水平主要靠工作前学校的学习及平时工作中的积累及探讨。由于县医院医护人员的学历素质普遍低于三级医院, 因此医技水平低于三级医院。本院针对4家受援县医院进行相关培训, 所有医技科室的医护人员分批次到本院相应科室进行理论及实践学习, 通过相关考核发现, 县医院医护人员培训后医技水平取得明显提高, 与培训前具有显著差异, 说明本次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县医院医护人员的医技水平, 也说明在实施了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政策后, 县医院医护人员有了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对于提高医技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医护人员医技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

在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的医技水平的提高受到三级医院及受援医院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 对口支援培训的时间, 培训次数, 医护人员学历及工作年限为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因为对口之间培训的内容较多, 学习时间长, 若没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及培训, 掌握的能力较差。多次培训的效果优于单次培训。受援单位医护人员的学历及工作年限, 预示着其学习能力及接受能力的强弱, 本研究发现, 学历越高, 医技水平提高明显, 工作年限越长, 提高越明显。多因素分析, 同样证明了上述的论点。因此, 在今后的对口支援中, 要加大培训的次数, 延长培训时间, 针对高学历及工作年限较长的医护人员进行专项技术强化培训, 增强支援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利鸣, 黄洋.基于公益性的我国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30 (5) :1-3.

[2]宓轶群, 谭申生, 张李琼, 等.对口支援医院基线调查及援建策略初探[J].中国医院, 2011, 15 (10) :54-57.

[3]陶怡聆.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与功能定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1) :3586-3588.

[4]张国红, 张向东, 刘亚军, 等.北京市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7) :2092-2094.

[5]王新.对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的基本认识[J].医学理论与时间, 2011, 24 (20) :2522-2524.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 篇8

1 基本情况

1.1 调研对象

北京大学三所综合医院 (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 及其对口支援的17个社区中心中有代表性的5个社区。

1.2 调研内容

目前社区中心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 如医务人员结构、层次以及得到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对口支援后有何实质性改变:① 门诊量是否增加?② 居民就医理念是否发生了改变?是否实现了“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模式等。

1.3 调研方式

调研组先后赴社区中心与中心负责同志座谈交流、听取情况介绍、并走访参观挂号、收费、检查、治疗等科室。

2 结果

本调研组所调研的北京大学三所综合医院 (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 目前共对口支援17个社区中心, 其中包括9个高校校医院。

2.1 社区中心基本情况

本调研组所调研的社区中心基本情况见表1。统计数据显示这些社区中心服务人口数量庞大, 但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相对不足, 且学历普遍偏低。各社区中心日均门诊量基本在200人次以上, 主要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婴幼儿计划免疫接种。对于社区中心无法提供所需诊疗服务的疑难杂症和重症患者, 采用“双向转诊”[3]的医疗模式及时转往大医院就诊。此外, 每个社区中心在其辖区都设有数量不等的卫生服务站, 服务站的人、财、物由中心统一调配。每个社区都有数量不等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 每个团队由一名全科医师、一名社区护士、一名防保人员或中医人员组成。所有社区中心的财政统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4]。社区中心的建制主要由一级医院转型或从二级医院某些科室分化而成。

2.1.1 社区中心基础设施配置及科室设置情况

社区中心一般都有常规检查的仪器设备, 包括B超、心电图、X光机、理疗设备、口腔治疗设备、检验设备、急救设备等。这些设备有的是转型之前单位原有的, 有的是转型后由政府配备的。社区中心除了有基本的挂号室、收费处、中西药房外, 一般都设有全科门诊 (有的在全科的牌子下还挂了内科或外科) , 妇科、儿科、口腔科、中医科、康复科等;辅助科室如输液观察室, 抽血、化验室, B超、心电图室, 放射科等也都齐备, 而且不同社区有不同的特色科室。所有社区中心都能完成常规检查、检验和治疗, 如化验、胸透、静脉注射等。

2.1.2 社区中心人员结构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 除少数起点高、比较成熟的社区有硕士、博士学历人员外, 多数社区中心工作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如比较成熟的德胜社区197名工作人员中, 卫技人员182人, 大学以上学历135人, 中级以上职称63人, 高级职称9人。但起步晚、起点低和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的社区中心, 如上地、清河社区中心的工作人员以专科和专升本人员为主, 没有硕士以上的学历人员。

2.1.3 社区中心开展的主要工作内容

目前, 社区中心主要为辖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5]的服务。服务的项目包括:全科医疗、中医诊疗、老年保健、心理咨询、医护出诊、健康教育、家庭病床、慢病管理、知己健康管理、急诊急救、会诊转诊、计划生育指导、康复、家庭护理、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社区精神病防治、牙病防治等。服务的重点是:辖区内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低保人群。

2.2 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中心的主要方式

通过调研, 我们了解到目前北京大学三所综合医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口支援社区中心。

2.2.1 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中心提供诊疗、培训及健康宣教服务

调研组所调研的5个社区中心, 都在固定时间有北京大学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提供服务。综合医院的专家到社区中心出门诊, 为社区居民诊疗疾病, 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就诊。同时, 在进行诊疗过程中, 专家充分利用时间, 给社区医护人员讲解理论知识, 传授实践技能, 并通过一起讨论疑难病例等, 帮助社区医护人员提高诊疗水平。此外, 综合医院都定期派专家、医护人员到社区中心以及下属卫生服务站开展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多发疾病的认识,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等常见疾病的发生搭建了一个普及健康知识和专家与群众沟通的平台。

2.2.2 综合医院免费接收社区中心医生到综合医院进修学习

除了专家在社区中心直接带教医护人员外, 北京大学三所综合医院均免费接收部分社区医生到医院对应科室进修学习, 跟随专家出门诊、参加查房, 病例讨论等。

2.2.3 综合医院与社区中心联合开展慢病管理和科研合作

目前, 北京大学三所综合医院的专家和对口支援社区中心的全科医生组成服务团队, 对在大医院诊治病情稳定后回到社区中心的慢性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症状监测, 同时在饮食、运动、心理调解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 从而减少了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了慢性病的治疗费用及死亡率。此外, 通过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普遍建立, 社区中心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为健康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也为大医院与社区联合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2.4 双向转诊

目前, 北京大学三所综合医院都与对口支援社区中心实现了居民“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模式。即社区中心接诊到疑难病人或危重病人时, 及时与对口医院相关部门协调转诊;而病人在大医院度过危险期后可及时转回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双向转诊方式的实施对社区居民就医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讨论

调研结果显示, 目前社区中心科室设备齐全, 能完成常规检查治疗, 居民患一般的常见病完全可以在社区中心诊治。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中心, 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直接享受到大医院专家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健康宣教, 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同时, 专家直接的帮教作用也提升了社区中心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可以说是居民、社区、大医院均受益, 一举三得。同时, 通过调研,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制约社区中心发展的问题, 我们认为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中心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探讨改进。

3.1 影响社区中心发展的因素

3.1.1 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相对不足, 学历偏低

在调研中, 不少社区中心负责同志谈到, 目前它们发展最大的“瓶颈”问题是人力资源匮乏。人才缺乏、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是社区中心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关键原因。目前, 按照卫生部的相关规定, 大学本科毕业的医学生, 无论在何种级别的医院就业, 都必须首先集中接受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就意味着, 社区中心每接受一名本科生, 将先占用编制三年, 却不能到岗发挥实际作用。

同时, 部分社区中心对经培训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胜任岗位要求感到担忧。因为社区医疗需要全科医生, 但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大医院培训时见到的多是疑难杂症患者, 他们所学到的技能和处置方法相对专深, 接触临床各科疾病的面有限。另外, 本科毕业生培训结束后, 一方面因为社区中心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无法在经济收入、职称、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他们提供与大医院相当的待遇。另一方面, 毕业三年后, 绝大多数都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外地生源留京的也已得到了北京市户口, 他们是否还能安心留在社区中心踏实为基层患者服务, 是令社区中心担忧的另一个问题。

3.1.2 收支两条线管理

我们所调研的社区中心都是独立核算、独立法人单位;财政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即社区中心的医疗、药品等全部收入全额上缴区县财政专户;全部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社区中心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运行经费均由财政予以保障。社区中心常用药品由政府集中采购, 统一配送, 零差率销售。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保障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 切断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的联系。但随着工作量的日益增大, 固定的收入不利于调动社区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可支配的自由经费, 限制了人才引进等自由发展空间。

3.2 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中心的方式及成效3.2.1 专家到社区中心出门诊

大医院的专家在本院一个号几十元, 病人排着队抢, 到了社区医院, 一个号几元钱, 病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专家研究方向专一, 不能提供全科医疗服务。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 除少数病种对口的患者专门找出诊专家就诊之外, 多以咨询为主, 慢性病、老年病居多。在这种情况下, 专家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 由于同一位专家无法连续到同一个社区长期出门诊, 对患者疾病的观察及治疗结果缺乏连续性, 这样不利于专家深入了解和掌握病人的病情, 影响患者就诊的积极性。

(3) 专家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疾病的诊断、治疗一般有习惯的方法和用药考虑, 但由于社区中心的检查设备、治疗用药等受到诸多限制, 导致病情复杂的患者在社区无法完成必要的检查, 无法保证必须的药品, 只能到大医院补做更全面的检查或购买疗效更好的药品。这样, 病人最终还是要回到大医院去进行诊疗。

(4) 到社区专家门诊就诊的患者以慢性病、老年病居多。但各大医院这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 尤其是承担对口支援社区任务比较多的大医院, 无法调配足够的专家资源满足全部需求, 出现了有些专家供不应求的情况。

3.2.2 健康宣教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对医疗卫生保健常识的需求也在逐步上升。因此, 大医院专家和医护人员定期到社区开展讲座、免费咨询等健康宣教活动适得其时、非常必要。但社区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 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社区, 开展健康教育难度相对较大。因为人员流动性大, 人口素质差距较大, 年青人身体健康, 工作日多在上班, 接受健康教育尚未列入其议事日程。再者, 人员的频繁流动, 可以开展宣教活动的时间十分有限, 使宣传的持续性较差。

3.2.3 双向转诊

双向转诊可有效分流大量患者,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调研发现, 目前, 人民医院通过医疗服务共同体平台与对口支援社区中心可以实现预约检查、检查结果在线查询、在线会诊、病历资源共享等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其它社区中心, 对于重病患者, “双向转诊”上转容易, 转回社区却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社区中心设备、技术及药品难以满足病人治疗的需要。因为社区中心配备的药品有限, 和大医院的药品目录相差甚远。另外, 社区中心设备相对普通, 某些特殊项目无法检查, 因此, 患者到大医院检查、买药比在社区医院更便捷。所以这是造成居民大病小病都直接到大医院就诊的原因。

三、其它相关问题

调研中, 对2008年全民建立健康档案, 各社区评价不一。部分社区认为, 对辖区居民全部建立健康档案, 是全面掌握辖区居民健康状况的一次很好的机会。但离开辖区居委会的帮助, 仅凭社区中心的力量, 这项工作很难完成。而也有个别社区认为, 全民建档, 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 所得到的信息并不真实, 尤其在人口流动性较大的社区, 起不到随访和监控的作用。但大多数人认为, 尽管社区建立健康档案工程大, 耗费资源, 但从加强完善社区居民保健的长远观点来看, 这是一项很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总之, 北京大学三所综合医院对口支援社区中心工作顺应时代潮流, 完全符合新出台的医改方案的思路, 是对政府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所采取措施的具体落实。虽然目前还有诸多问题和没有理顺的地方, 但作为医疗卫生改革整体布局中的重要部分,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必将在探索中不断得到发展, 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工作的模式和具体方法也将不断完善并取得实效。

(本调研活动得到了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院办、医务处和德胜、什刹海、展览路、上地、清河社区中心的大力支持。)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现状, 尤其是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社区中心) 的方式及成效。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三所综合医院 (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 及其对口支援的17个社区中心 (不包括功能社区和高校校医院) 中有代表性的5个社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结果:社区中心诊疗设备及科室齐全, 能完成常规的检查治疗, 同时在多个方面得到了大医院的对口支援。结论:居民患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完全可以在社区中心得到及时诊治。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极大地促进了社区中心的健康发展, 但工作模式和具体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综合医院,对口支援,社区中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第八部分第 (五) 条.

[2]卫生部《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卫医发 (2006) 244号[Z].;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开展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京卫医字 (2006) 172号[Z].

[3]张跃红, 刘丽红, 刘帆, 韩??, 王杉.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创新模式下社区与综合医院双向转诊示范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9;12 (4) :561-563.

[4]刘亚军, 许峻峰, 李楠, 张向东, 胡强, 冯志兰.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前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13 (1) :30-32.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 篇9

根据新一轮援疆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新特点,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坚决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真情援疆、科学援疆、持续援疆”的要求,积极探索新机制,改变了援建项目“交支票”、“交钥匙”的传统模式,以合作共建的方式,逐步建立“硬件”与“软件”齐推、“输血”与“造血”并进的援疆模式。指挥部与州政府建立了“江苏省援建项目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指挥部、工作组与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和管理援建项目,做到工作思路共同研究,工作计划共同制定,工作措施共同落实,工作过程共同参与,工作效果共同监督。

截至目前,已召开3次联席会议全体会议,10次专题会议,以联席会议名义下发了《关于江苏省援建克州工程项目法人组建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援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援建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和交付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援建项目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及《关于江苏省援建克州项目签署〈廉政合同〉和〈资金安全合同〉的通知》,编印了近10期《江苏省援建工程项目实施情况督查通报》和《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项目进展情况通报》。以州政府名义出台了《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援建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援建资金管理实施方案》和《江苏省对口援建项目审批工作专题会议纪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江苏克州指挥部还组织汇编了《建设工程管理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援建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制度》,制定了“援建项目前期审批手续流程表”、“援建克州工程建设项目计划确定和审批事项流程图”、“援建项目需报指挥部履行相关手续的程序和所需材料目录”,编印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游牧民定居实施方案示范文本,引导援建工程项目规范建设管理,提高本地人员依法按规实施项目的能力,为援建项目的规范、有序、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合作共建不仅解决了援建过程出现的问题、确保援建项目的顺利实施,还通过这个平台,在交流互动中促进了当地汲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推进了项目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新华日报》、《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广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在批示中对江苏援建克州合作共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给予了鼓励。

在全力推进援建项目建设的同时,江苏克州指挥部高度重视产业援疆工作,指挥部党委一班人一致认为产业援疆是增强克州造血功能、提升克州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措施。指挥部与克州党委、政府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产业援疆工作机制,确定了产业援疆工作思路,产业援疆成果初步显现。具体措施为:

一是成立了产业援疆工作班子,明确工作责任人。江苏克州指挥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在规划建设组加挂产业发展组牌子,并明确了具体工作责任人;指挥部还与州委州政府、州及县(市)援疆办、经信委、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及对口支援前方工作组主要负责人组成了“江苏—克州产业合作转移工作协调小组”并明确牵头责任单位、指定联系人,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每阶段产业合作进展情况。由协调小组统一协调各类招商活动,统一进行招商信息发布,开展相互间产业信息交流,宣传产业合作的成果,形成产业合作转移相关活动有序、信息共享的局面。

二是与克州共建产业合作平台,与相关部门共同完善产业政策,理清产业优势。针对克州招商经验不足,招商基础薄弱的现状,指挥部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个招商平台援建项目,专门安排援建资金搭建产业合作平台。2012年江苏克州指挥部联合克州经信委等部门制定了《江苏—克州产业合作平台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招商政策的整理和研究,招商条件和环境的宣传,招商人员的互访交流,招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等,创造良好的招商环境。指挥部已协助州经信委、招商局编制了《克州投资指南》,发布了50多个重点招商项目,并已编发《产业合作工作简报》6期。

三是在江苏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产业推介活动,广泛宣传克州产业政策和产业合作项目。两年来,江苏克州指挥部和各工作组协助克州及一市两县赴江苏举办了10多场项目推介会、产品展销会,在南京举办了江苏—克州经贸合作推介会、参加由江苏省政府在新疆组织的苏新产业合作洽谈会、“百企千亿”等活动,推介产业合作商机。其中,仅在南京举办的江苏—克州经贸合作推介会就邀请了130多家江苏企业的170名客商参会并现场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达13.5亿。在江苏省经信委、发改委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先后邀请了60余家江苏大企业、大集团到克州考察、调研、洽谈;会同新疆江苏企业联合会(商会)组织10多家江苏企业到克州考察,并与商会签订了服务援疆工作的框架协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推动了两地政府和企业互访,推进产业全面合作,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目前,克州重点跟踪推进的江苏—克州产业合作项目就有克州建筑质量检测中心、众泰集团投资玻璃钢管道、南京交家电集团投资钢结构、中泰集团砂金矿开发、阿合奇山羊绒收购、江苏综艺集团在乌恰县建设光伏电站等22个项目,总投资53.7亿元。

四是以支持克州办好阿图什工业园区和乌恰工业园区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合作。2011年安排援建资金2010万元,用于阿图什戈壁产业及农业示范园、乌恰县特色养殖繁育基地等4个项目建设;2012年安排援建资金9249万元,用于阿图什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及道路等配套设施、乌恰县常州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克州产业合作平台建设等9个项目建设;计划2013年安排援建资金1.36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分别占年度援建资金总额的6.34%、25.8%、35%左右。“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计划投入4.5亿元援建资金用于克州的产业发展,预计将占五年江苏援建克州资金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过以规划为引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园区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筑巢引凤”,目前阿图什昆山农业示范园已初步建成,在阿图什工业园区昆山产业园就已有江苏客商投资的玻璃钢管道、钢结构组装等项目落地,投资总额2亿多元。

五是以人员培训为先导,提高相关人员“亲商”意识。江苏克州指挥部在大力开展干部人才培训工作的同时,今年上半年还专门邀请了国家级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到克州进行招商工作经验介绍,向州从事招商工作的相关人员传授招商理念、招商经验,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进而提高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江苏克州指挥部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在阿合奇县建立的就业培训中心已培训70批9752人次。实施的“5331”创业引导工程类项目,征集创业项目26个,43人获得创业专题培训证书,目前已成为克州以创业带就业的样板工程。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保持“江苏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江苏克州指挥部从2012年8月下旬就着手2013年的项目安排,全面筹划2013年援建工作,围绕《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综合规划》,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产业发展为亮点、智力支持为支点、项目建设为落脚点”的工作思路,经与克州党委政府多轮对接,确定了2013年度对口支援克州援建项目计划,重点安排城乡住房及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类项目和产业发展、干部人才培训培养等民生方面的项目,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民生项目为抓手,加快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二是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积极支持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三是以阿图什工业园区昆山产业园建设为突破,促进产业发展;四是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促进克州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目前,2013年计划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预计在春节前全部能够完成项目报批及招投标工作,可确保所有援建项目明年春天“冻土期”一结束即能全面开工建设。■

上一篇:重复检查下一篇:携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