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营乡课间加餐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

2024-05-02

周营乡课间加餐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共5篇)

篇1:周营乡课间加餐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

周营乡课间加餐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间加餐工作管理,防止食物中毒等不安全事故发生,保证学生身体健康,使营养改善计划这项惠民政策更好地落实,特制订本责任书:

一、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每天吃早餐,食用前洗手,食用后将蛋壳放于垃圾桶,奶盒交于班级负责人;

二、学生食用蛋奶必须在班主任老师的监管下进行,班主任不到教室坚决不得开始食用。

三、学生食用鸡蛋前将蛋壳剥净,细嚼慢咽,防止出现噎、呛现象。

四、学生要养成自护意识,发觉蛋奶有异味、霉变或其他异常现象立即报告老师,食用后发觉自己或其他同学出现身体不适,如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时也应立即报告老师。

五、学生不得将蛋奶私自藏匿或带回家,更不得食用其他学生剩下的蛋奶。

六、学生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蛋奶管理工作,积极学习国家相关政策,监督学校计划实施工作。与学校密切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孩子食用营养食品的情况,并适时向学校反馈。

七、以上要求望家长和学生共同遵守,如不遵守,出现不安全事故,责任自负。

班主任(签字):

学生(签字):

周营一中

年月日

篇2:小学生课间生活的管理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尚小、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课间生活离不开成人的监管,这也是中外许多研究课间的学者们的共识。监管的内容主要涉及:安全问题,防止出现攻击行为和欺凌事件;场地问题,学生课间活动的场地无非是教室、楼道和操场,各个地方都要兼顾到;监管者问题,班主任、值日教师、体育教师、校长、家长、志愿者,由谁来监管;质量问题,课间生活的趣味性,有无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的效果,具有多少教育意义;等等。

一、小学生课间生活的实然

笔者参观过几所市区小学、镇中心小学及农村小学,结合已有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小学生的课间生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形式单调,缺乏趣味性

现实的课间生活没有语文书中描述的那么丰富多彩,除了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课间操之外,就剩下教室后面三五个男生推推挤挤,操场上几个低年级的学生在扔沙包,楼道里三两个女生跳着皮筋,更多的是女生三三两两在教室说着悄悄话,或者是忐忑地等待着老师的“传唤”。本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欢乐时光却尽显无趣无味。

2.学业任务重,课间遭占用

课间十分钟,不是有老师拖堂,就是有老师提前进教室,或者是小班干在检查作业,还有一些老师喜欢一批又一批叫学生去办公室面批、面谈,加之喝水、上厕所,学生的课间时间所剩无几。

3.教师参与少,缺乏必要的引导

随机访谈几名小学生,问及课间老师有无参与他们的游戏活动时,答案非常一致:没有。课间除了班主任带队去操场做广播体操,或是去教室巡视眼保健操,只有发生冲突和意外的时候,班主任才会出面,而其他任课教师则很少见到。所以,学生在课间就处于一种“放羊”的状态,存在一些欺凌、攻击等安全隐患。

4.学科渗透少,教育意义不足

学生的课间生活不仅形式比较单一,而且很少与学科知识有关系,基本上是远离课堂内容的,如踢毽子、扔沙包,所玩与所学是脱轨的。也因缺乏教师引导,白白浪费了许多德育机会。

二、小学生课间生活的应然

国内有学者指出,课间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以便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积极向上的课间文化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它更能够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1]无独有偶,国外研究者认为,课间从认知任务时间上打破了一天的学校上课日,课间给孩子一个休息、玩耍、想象、移动和社交的时间,休息之后孩子会更细心,而且能更好地执行认知。此外,课间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社会技能,而这在比较结构化的教室环境中是无法获得的。[2]国内外在对课间的应然功能认识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都强调了课间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正向功能。

一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适度的课间生活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缓解学习压力,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加工。孩子们通过亲身操作和实践,发展知识结构和认知理解,这种类型的探索经验经常发生在非结构化的社会坏境里。最佳的认知加工发生在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之后,需要一段时间的中断,而不是从一个认知任务直接就转向另一个认知任务,课间的目的是减少压力和降低认知加工的干扰。[3]而有些游戏本身就有益智的功能,如下棋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二是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课间为增强学生体质、抑制肥胖、缓解眼疲劳等提供了时间保障。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每天都需要一定量的运动,课间作为体育课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每四十分钟休息一下,也有助于缓解眼疲劳和用眼过度,预防近视。超重和肥胖是影响小学生健康的一大杀手,久坐不动便会越来越重。

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提高社交能力。课间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由同桌和前后位到整个班级,甚至全校,在扩大了的交际圈中,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促进了他们社会性情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课间玩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有价值的沟通技巧,包括谈判、合作、分享和解决问题。同伴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三、小学生课间生活管理的原则

课间比起课堂,虽然短暂,但绝不是微不足道的。按照目前大多数小学作息时间表来看,一天大概有50~60分钟的课间时间,其中两操大约占去20分钟,喝水、上厕所占10分钟,除去提前到校的,还有将近20~30分钟是没有开发的时间资源。一天不算多,一周、一月、一年、整个小学期间呢?对于学校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浪费。正如学生会把校外生活经验带进学校一样,他们也会将校内生活经验带到校外。杜威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的意思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最好的产物。[4]课间是闲暇教育的最佳时间,学校可以利用好这段时间,教会孩子如何有意义地度过校内、校外的闲暇时间。

学校在学生的课间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绝不只是场地的提供者,它也是管理者,除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外,还要坚持以下原则。

1.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相间

对于课间管理,一向重视该研究的英美两国都曾存在过两种对立的观点:“浪漫观”和“问题观”,前者强调非结构化的管理,后者强调结构化的管理。针对这两种观点及主张,有学者发表见解道:“它们实际上都走了极端,一方面‘自由’的‘课间休息’对学生的‘社会化’有促进作用是值得肯定的,而另一方面为防止问题的发生而让成人介入也是应该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5]

表面看来我国小学课间管理确实是结构化管理与非结构化管理相结合的,除有统一规则、标准,教师监督,全体学生参与的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这种结构化的管理之外,其余全是学生“自由”的课间时间。实则不然,非结构化的管理不等于不管理,不等于教师在其中不需要做任何事,相反教师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以保证学生课间生活的质量。

2.趣味性与教育性兼顾

课间生活若无趣,学生就易于选择久坐不起或惹是生非;若只有趣味,那课间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课间生活要趣味性与教育性兼顾,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有趣的课间生活才能吸引师生积极地参与,才能带来更多的欢乐,使学生喜欢学校生活并快乐成长。有教育性的课间生活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容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如何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兼顾是提高课间生活质量的关键点。

3.益智与健体并行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间生活比较重视学生身体锻炼的目标,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更缺乏智慧的增益。课间是体育课的补充,而不是体育课,如果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而在课间做剧烈一些的运动,势必会影响到接下来的教学。课间适合做散步类的运动,而不适合篮球类的运动。引导并教给孩子们玩一些益智游戏,尤其是优质的益智游戏,可以让他们在玩中大受启益。课间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更要训练学生的思维,益智与健体并行。

4.室内与室外交替

学生在校活动的主要场地无外乎教室、楼道及操场,在哪玩看似不是什么大问题,实则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活动场地小是目前我国小学,尤其是城市小学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的课间时间基本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很少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温暖阳光。教师要经常督促那些不爱走出教室的学生到室外参与活动。课间活动要转换场地,室内室外交替开展。

四、小学生课间生活管理的条件

要提高小学生的课间生活,光靠小学生自己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有成人的介入,具体而言,要有课程的引导、时间上的保证以及师生的共同参与。

1.课程引导

每周增设一节课间游戏指导课,由体育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教授。借助课堂教给学生游戏规则,筛选适合学生课间操作、有锻炼价值、有教育性的小游戏,以满足不同年级和性别学生的不同需要,甚至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搜集、开发新游戏。这样做的好处是小学生能从游戏指导和鼓励参与中受益,并且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游戏和身体锻炼。游戏课程的设置也为追求校本特色的学校提供了创建的载体,学校可以创建自己独特的课间文化。

2.时间保证

离开时间的保障,一切丰富的课间生活都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学校要将课间时间完整地还给学生,教师不要拖堂、提前上课、在课间检查作业等。那些要取消课间休息的主张更是要不得,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3.师生参与

在学生的世界里,他们自己是课间生活的主角,教师是必不可少的配角。实习期间,孩子们常常邀请我与他们一起游戏,当问及怎么不叫上班主任等其他老师时,有学生表示,也想邀请他们,但是觉得老师不会和他们一起玩的。这说明,学生是渴望与老师一起游戏的。所以平日教师们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去,这种参与包括指引、管理和参与。高质量的课间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应伟.小学生课间文化的优化[J].教学与管理,2008(29).

[2]Cathering,L.Ramstetter&Robert Murray&Andrew,S.The Crucial Role of Recess in Schools[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10,80(11).

[3]Cathering,L.Ramstetter&Robert Murray&Andrew,S.The Crucial Role of Recess in Schools[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10,80(11).

[4]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3:谈谈学生课间加餐

一,加餐的生理意义

儿童生长的黄金时期是一岁之内和十一至十五岁左右。青少年时期由于体内组织合成的增加,如果热能和营养素供给不足,就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体重不址。出现无力型的“豆芽式”体型。据最近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和国家民委联合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男学生营养不足的占28%,过剩的占2%;女学生营养不足的占36%,过剩的占3%。看来营养不良、体重不足,仍然是青少年健康生长发育的主要问题。

另一方面,青少年脑组织需要的血液供应,在静态时竟占心搏出量的20%(在高度紧张时会更多),每分钟整个脑的血流量约为800毫升,24小时约为1100公升;耗氧量约为45毫升/分钟,24小时约为65公升;耗糖量约为5克/小时,24小时约为120克。当血糖低于40mg%时,脑的意识活动就出现障碍,于是就出现头晕不适等情况。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营养不足不仅会影响大脑功能,而且也将影响到脑的重量和形态。由于许多家民缺乏保健知识,再加上多半是双职工,早上相当忙碌,顾不上给孩子做符合营养标准的早餐,由于忽视早餐的数量和质量,致使不少学生不吃早餐或马马虎虎随便吃些。因为上午的课程紧张;活动量大,孩子的能量消耗很大,早餐吃不好到第二节课后就会有饥饿感,导致头晕、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北京市部分小学生课间加餐后,学生体重普遍有所增加,学习记忆力比不加餐者集中得多,头晕现象电大为减少。南宁市卫生防疫站的现场研究也表明,加餐学生身高、体重的增长均优于不加餐者,加餐对学生成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加餐的质量与数量

课间加餐应该加些什么?怎样加才合理呢?据全国第二次公共营养会议的资料表明:目前学生膳食中蛋白质、钙、维生素A(胡萝卜素)、B2等均供给不足,所以课间加餐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进行。经有关试点单位提供的数据证实;每个小学生一次加50克糕点和150克鲜奶为宜(1~8年级学生加25克糕点)。这些食物可提供210千卡的热量、8克蛋白质,分别占小学生热能需要量的9.5~10.5%,蛋白质需要量的11.4~13.3%,这样的比例既补充了早餐的不足,又不影响午餐。另外,150克鲜奶还可供给钙180毫克,维生素A150国际单位,核黄素230微克等营养物质,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都有好处。

三、加餐的现状与问题

据调查,许多学校与奶站挂不上钩,也有双方都怕麻烦的情况,有的学校就用麦乳精或饮料来替代鲜牛奶,这样就削弱了加餐的意义。因为麦乳精主要是麦芽糖、糊精,蔗糖和乳制品等组成,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只有奶粉的三分之一,食用后只能提供一部分热能。饮料有许多是化学合成的,主要提供有机酸与糖分。还有的学校给小学生吃巧克力,经常过量地摄入,对孩子各方面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还有的学校大冷天给学生吃冷酸奶,容易造成孩子的胃痉挛,使胃肠受刺激后蠕动加快,影响消化。

有的老师怕费事或出差错,强迫学生统统加餐。这样也不好,因为有的家长能给孩子准备较好的早餐。再加餐效果不好,容易造成浪费。

还有的老师让不加餐的同学在教室内读书,这样会使学生心理产生压力。

四、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如鲜奶供应确有困难,可用全脂奶粉代替,按每个学生25克奶粉加150毫升开水稀释,再加糕点,也可得到满意的效果。酸奶可让两个学生分食一瓶。在冷天应用60度左右的热水温几分钟再吃。当然5~6年级学生也可一人吃一瓶。

另外,对加餐应采取自愿原则。还应让不加餐的学生到室外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使加餐的学生有个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室外空气新鲜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很有好处。

篇4:细化课间管理规范学生行为

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各地教育资源不均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学生大量转移到城镇学校求学的潮流。城镇学校学生人数多、班额大、校园面积小, 活动场地更小, 又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 需要很大的活动空间, 供需矛盾突出, 加剧了城镇学校小学生课间活动管理的难度。学生相互碰撞、碰伤、摔伤等现象时有发生, 学校和教师对此忧心忡忡, 提心吊胆, 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学校工作的开展和师生的身心健康。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对小学生的课间活动进行分组,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以班级为单位, 全面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是小学生课间分组活动的前提

班主任应着眼全班学生, 深入了解、研究学生, 掌握每个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熟知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以此信息作为分组的依据。将有共同兴趣和爱好、性格特点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如艺术类、活动类、读书类、环保类、书法类、写作类、绘画类等小组, 这样做可使小学生课间小组活动开心有趣、能持续、有效果。再结合学校活动场地控制每小组人数, 不至于因为小组人数多而无法开展活动。分组切忌随心所欲, 不尊重学生实际, 要科学合理, 全面兼顾, 避免影响学生课间活动的效果和正常开展。

二、有针对性和趣味性、有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有保障措施, 是小学生课间分组活动的关键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把兴趣相同、性格相似、配合默契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来开展课间活动。因为小组成员趣味相同, 兴趣一致, 活动中乐此不疲, 相互鼓励, 才激发了小组活力和创造力, 增强了凝聚力, 产生了共振效应。为保障小组活动的落实, 每一小组都要精心挑选一名责任心强, 善于管理和沟通的组长, 带领各小组开展课间活动。同时针对不同小组的活动特点和学生特点, 教师要事先提出活动的具体要求。如读书组对读书方法的应用和总结, 读书内容和任务的落实, 运动小组在活动中应注意那些动作要领和安全隐患等情况, 教师事先都要细化, 提出明确要求, 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 要注意哪些方面。从而减少不利因素, 降低安全隐患, 提高小组活动质量, 确保小组活动持续有效开展。

三、学校和班级健全检查评价机制, 是小学生课间分组活动的保障

学校把各班级课间分组活动的情况统一汇总, 制成评价表, 从组名、组长、活动地点、组员姓名、活动内容、活动要求、注意事项、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等方面, 通过适当的分值加以量化, 派专人随时检查小组活动, 把量化结果作为班级管理和班主任日常工作考核评价的依据。班主任也要对本班活动情况及时检查指导, 总结提高。同时学校把在小组活动中效果显著、成绩突出、有创新的班级、小组、个人进行大力表彰, 推广经验, 相互借鉴, 营造氛围。使得小学生课间小组活动有推动力、吸引力, 从而形成常态化、效益化、品牌化的小组活动, 为创建文明平安校园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定期轮换小组活动内容或不断创新活动内容, 是小学生课间分组活动的不竭源泉

小组活动一段时间后, 学生有可能出现厌倦乏味, 不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质量下降的现象。此时班主任根据实际需要轮换本班小组活动内容, 让不同的小组整体互换角色, 接受新鲜内容, 使小组学生常有新鲜感和进取心, 以增强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由于小组互换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接触面广了, 在巩固自己优势的基础上, 又弥补了不足, 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 从而促进了小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能全面健康发展。

五、学校随机开展各种比赛活动, 是小学生课间分组活动的长效动力

为了持久推动小学生课间小组活动, 学校还要随机开展读书比赛、趣味运动会、书法比赛、绘画展览、歌咏比赛, 环保小卫士评选、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给学生搭建展示交流汇报的平台, 把学生课间小组活动成果进行比赛, 并大力表彰。这样将会极大地鼓励小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学生既能分享成功的喜悦, 又能获得前进的动力, 使小学生课间小组活动更高效、更有生命力, 更有价值。

篇5:课间加餐有利学生健康

目前,中小学生在膳食方面的常见情况是:早餐马马虎虎,中餐凑凑乎乎,晚餐大吃大喝。有些学生根本不吃早餐。据某市调查,有14%的同学在第二节课时便产生饥饿感,有72.5%的同学在第三节课时精神不能集中听课,而不吃早餐的同学,在第一节课时就都已处在饥肠辘辘之中,整个上午学习效果十分低下。营养学家研究指出,小学生连续上四节课,大脑能量消耗为600千卡左右,占一日能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早餐必须是一日三餐中最好的一顿,应是一顿高蛋白的早餐,才能使血液中糖的含量持续保持在每100毫升中有140~150毫克的水平,从而赋予充沛的精力,如果仅仅是一顿高碳水化合物的早餐,在1~2小时后血糖便很快降低,当血中糖的含量每100毫升降到70毫克左右时,就会感到饥饿了。早餐不吃、少吃或吃不好的人,随着紧张的脑力或体力劳动,很快会出现饥饿感以至四肢无力、思维迟钝,面色苍白、心慌、多汗等“低血糖”现象,当每100毫升血中含糖量低于45毫克时,更会影响脑组织的机能活动。当然,通常不至于因早餐不吃,少吃或吃不好就出现“低血糖昏迷”,但在目前的学生中,有某种低血糖征象者也属常见。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往往不得不靠消耗自身组织中的成份来维持血糖,长此下去,就会发生一些营养缺乏病。据部分省市的调查,我国城乡学生中的贫血患病率约为40~60%(主要是缺铁引起),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维生素B2缺乏症。所以,课间加餐是必要的。而课间加餐实际上是个补充营养的问题。

对中小学生给予课间加餐,不少国家早就实行了。日本政府在五十年代首先拨款解决了学生课间的牛奶供应。目前日本所有小学和60%的中学都有国家补贴的“午餐制”,这样做,对提高日本儿童少年的体质和智力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平均身高比二十年前增加了10厘米,体重增加了10公斤左右。美国也早就在一千多万中小学生中采用课间加餐和午餐费用减免供应的办法。北欧各国和罗马尼亚、朝鲜等国家电解决了学龄儿童课间加餐或供给午餐或供给早餐的问题。联邦德国的研究证实,课间供给点心,中午供给足够营养的食物,不仅保证了学生身体健康,还使学生的学习精力曲线上升并较长地保持在曲线的高峰。

课间加餐有两种。一般加餐的食物可用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符合卫生要求的方便食品,如牛奶,豆浆,面包、蛋糕、鸡蛋、饼干、菜(肉)包子,油条、糖果等。多采取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供给。特殊加餐是根据学生中营养素的缺乏种类和程度,在加餐食品中强化营养素,做成各种不同样式的方便营养强化食品。这种食品不但能补充热能和蛋白质,还能起到矫治和预防营养缺乏病的作用。目前在特殊加餐食品中强化的营养素主要有赖氨酸、铁剂和维生素,强化剂量一般在每公斤面粉中添加赖氨酸2~3克或铁剂(多用硫酸亚铁、乳酸铁、葡萄糖酸铁、富马酸铁铵或枸橼酸铁铵等)0.5克或维生素B1、B2各5~8毫克,制成面包,馒头、饼干或蛋糕。可根据当地学生的营养状况,强化一种或几种以上的营养素。特殊加餐方法和食用量同一般加餐。

上一篇:说声谢谢 教学设计下一篇:国科园实验学校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