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一日游作文

2024-04-20

天门山一日游作文(共15篇)

篇1:天门山一日游作文

“半城山半城水……”我昨天晚上在家听音乐,我突然想到:我们这次到天门山春游,那儿不就是山有天门山、水有长江水吗?

今天早上,当我站在东梁山顶,隔江相望时,那美丽的景色收进眼底:那滔滔江水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西梁山雄伟的山形。而两山之间,相是一座门户,非常宽阔。我不禁感叹到:“啊,天门山真美!真可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啊!”

其实,天门山不仅是长江的门户,是芜湖的门户,更是安徽的门户、中国的门户!它迎接着五湖四海的客人,使我们芜湖以“半城山半城水”的名誉响遍安徽、相遍中国、相遍全世界!

篇2:天门山一日游作文

我们春游的地点是天门山,我们以前学过一首有关天门山的诗,是李白写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将开,碧水东留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同学们一边高兴地念着诗,一边看路上的风景。

快到天门山的时候,那儿的油菜花真多,马路两旁全都是,一望无际,简直是油菜花的海洋,大家都很吃惊,都“哇”地叫起来。

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天门山。远看东梁山并不高,再山的顶端,有一座电线塔。这电线塔很高,比东梁山还要高一点儿。老師让我们吃了一点东西就让我们爬山。当时很热,我们爬了一点儿就累得不行了,但我们不灰心,继续爬,等到了山顶,我们一个个累得我们一个个上气不接下气,虽然很累,但这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我:左边全是树林,档住了太阳强烈的光线,地上的野花也不甘示弱,是那么的傲气,好象在比谁漂亮。

篇3:《望天门山》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先来认一个字。( 出示甲骨文 )

生:人。

师 : 你们异口 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 于是字义引申为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 恍然大悟) 天。

( 师板书:天)

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 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 ( 板书:门)

师:( 出示甲骨文) 这个字很形象, 大家一看都知道是什么字,读———

生:山。

师:( 板书:山)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这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师: 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 课件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 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 板书: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 生自由读诗)

师: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 ”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 一生读,速度较快。 )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 七字诗的停顿是二、二、二、一。( 课件出示画节拍线的全诗) 谁再读?

( 一生根据节拍线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 ,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 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 师板书:景)

师: 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 师课件出示注释2:楚江 ,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 师按照诗 的节奏用 手势指导生慢读, 生渐渐读出了诗的韵味。 )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 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

生:绿得像碧玉一样的水。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 ( 出示诗句) 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 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 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 读)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 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

生:白色。

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 指课题“望”) 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 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 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体会一下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 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 生静静默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是从“中断”和“开”看出来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是从“中断”“开”“东流”“ 回”“相对出”“日边来”等字词看出来的。

师: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1. 人山相望 ———山是山 , 水是水。

师: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字的繁体字。( 课件出示“斷”) 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 断”字含有有力砍断的意思。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

生:楚江水。

师:是呀,楚江开嘛。再看这个“开”字,( 课件出示“開”) 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就这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

生1:浩浩荡荡。

生2:来势汹涌。

师:这“断”“开”二字,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 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 读的气势不够)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 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

师: 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 男生读,很有气势。 )

师:全班,一起来———

( 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 )

师: 就是这样浩荡的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

生:回。

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回”字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回旋;回转,改变方向;返回。

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 说说理由。

生: 我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 我觉得是第三种意思,“返回”。

师:( 板画简笔画) 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坚硬无比。

生:雄伟、有气势。

师:这样的气势谁再来读?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 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强调了“回”字)

师: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让我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组读“楚江———开”, 全班再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

( 师生合作读)

2. 人山相融 ———山不是山 ,水不是水。

师: 继续聚焦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望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 读———

生:相对出、日边来。

师:什么叫“相对”? 这是一条楚江,( 指两竖排的学生) 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

( 生指相对坐的学生)

师: 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 与这座相对的?

( 生一一指出)

师: 李白乘着小船而来,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干什么?

生:迎接李白。

师:日边指的是———

生:太阳边。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对! 那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渐行渐近,渐行渐近,奔向谁而来?

生:李白。

师:这一“出”一“来”,画面就动起来了, 人和山水相融了。青山出迎,孤帆来临,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

生:主人。

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

生:天门山,你真美啊!

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 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

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师:这一“出”一“来”,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 板书:情)一起读———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 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 ( 出示诗句) 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 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

生( 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 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 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

生( 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 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阔的山水来抒发。读———

生1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高广辽阔的山水正如李白高远的抱 负、广阔 的胸襟 !读———

生( 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闭上眼,你就是年轻的李白, 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水冲山开,山阻水回, 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更有那明丽的色彩因你而灿烂。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于是,你提笔写下了诗句,( 配乐) 读———

生( 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人山相悦 ———山还是山 ,水还是水。

师 :1000多年过去 了 ,( 课件出示“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楷书) 天门山仍旧是静静矗立的山,“天门山”三个字的字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汉字仍然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看着字就能想起图画。

( 师课件出示 :天门、楚江、水、山、帆、日) 这些字组成的图画,高广辽阔、气势雄伟。请你读———

生:天门、楚江、水、山、帆、日。

师:( 课件出示:碧、青) 这些字色彩明丽,让高广辽阔、气势雄伟的景呈现出温暖、热烈的情绪。女生读———

生:碧、青。

师:( 课件出示:中断、开、回、出、来) 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生动起来, 传达出作者实现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男生读———

生:中断、开、回、出、来。

师: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景,更传达着情。下课!

【评析】

《望天门山》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探究和施教,内容和教法似乎 都已成型 ,难有新见。但是王老师从科学的角度重新“探测”此 诗,不仅确认了某些解说, 并且开掘出了新意。

一、虽说“ 诗无达诂”,但解读诗歌还是要依据尽可能多的材料。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 解读文学作品自然要尽可能地依据真实生活。王老师设计此诗教学, 首要的问题就是准确解读本诗的字词句。本诗虽仅四句, 但有些字词的解说不一, 妨碍了对全诗的合理解读。王老师尽力研讨落实这几处不同的解说, 甚至托我请教中国李白研究会的副会长薛天纬教授,得到了科学解答,对诗的解读有了科学的依据。比如“碧水 东流至此 回”的“回 ”字,流行解释为“回旋”,即“由于两山夹峙, 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激起回旋 , 形成波涛 汹涌的奇 观”。(《教师用书》) 但是 , 古今一些资料却证明天门山两岸之间并不“ 狭窄”,而是江面宽阔,“相去数里”,没有“激起回旋”之壮景。于是,王老师依据宋本,解读“回”为江水随着山势“折北而 去”。此说 不仅确定 了本诗“回 ”的意思 ,而且也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合理解读奠定了基础。试想,李白顺江舟行过天门山,如果两岸间江水回旋,波涛汹涌,舟船颠簸强烈,他怎能静心观赏“相对出”的山景呢?所以,这个“回”的正确解析,不仅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 也是对全诗的合理解读。

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从造字角度说是“因义构形”,从阅读角度说要“因形求义”。因此, 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能极大地 提高古文 阅读的效果。 古代的“训诂学”,就是讲求明确字义, 促进阅读的准确理解。这是符合汉字与汉语书面语内在规律的科学方法。王老师此课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她清晰地解析 了“断、碧”等几个字的形义关系, 进而深入解读相关诗句的意境。比如“碧”字,从珀从石, 本义是青绿色的似玉美石,引申指青绿色。这样解析不仅使小学生对“碧”义理解深刻,进而对“碧水东流”的意境有了形象的理解, 而且传授了汉字知识, 提高了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收到了一教数得的效果。

三、本课教学,王老师的目标之一是教学生朗读。不同以往的是, 她的朗读指导不仅与理解字义、诗意紧密联系,而且根据诗意指导学生应该如何朗读。请看王老师对“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的朗读指导:

它的停顿是二、二、二、一。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 , 所以要读得慢一点, 再慢一点, 读出辽远的感觉。你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朗读讲究快慢疾徐,但其语速不能凭着感觉随意走,而是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在这里,王老师指导学生读慢一些,就是要根据“望”产生辽远广阔的情景。而读慢一点,也是为了表现这辽远广阔的境界。这样指导朗读,既使学生知其然,也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朗读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有趣的是, 对这句诗的朗读,王老师搞了一个所谓的“叠读”形式,即如“唱歌有重唱”。表面上看,这是在玩花样,其实,暗合朗读原理。古人唱歌有“一唱三叹”之说。这里“ 叹”是“和”( hè) 的意思 ,“三”是多的意思 。“一唱三叹”即一个人领头唱 ,多人和着唱。“天门中断楚江开”是很有气势的诗句,小学生独自很难读出气势。于是王老师采用“一唱三叹”的方法,在做过示范后领读一句,学生依老师的节奏齐声朗读“楚江开”,以众读的气势表现山“开”的轰然气势,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诗意,体会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后面的一些朗读方式继续体现着这个教学目标。

篇4:为《望天门山》进一解

《唐诗通论》中说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前后,李白长期住在东南,多往来于广陵与宣城之间。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的长江南岸,在江东的称东梁山,在江西的称西梁山。两山隔江对峙,犹如一座天设门户,故名天门山。知道了天门山所处的位置及山体形势,我们再看“望”,既然题目是《望天门山》,那作者是如何来望山的呢?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独特感受?让我们根据诗的内容做一推断。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本是东梁山、西梁山,对江水而言它们夹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才称为天门山。句首“天门中断”,当指天门山中断。楚江,既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以流经这里的长江也称为楚江。但接下来楚江“开”就有了不同的注解。楚江是物,对于它的理解不应是施事者,如果是施事者,“开”当为“冲开”,那它前边的“中断”当为楚江所断才对,但整个句子显然又不能这么理解。那么又如何解释“开”呢?把楚江作为受事者,“开”只能解释为“被开”,那么楚江被“谁”所开呢?又让人费解,结合整个句子去分析,更显得牵强附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就因文生意,循臆求意,把“开”注释为“通”,似乎这样一解释,就万事皆“通”了。因此,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中“开”就注释为“通”。其它教辅书也都解释为“通”。根据这一注解,对句意的解释大同小异,这句诗大致解释为:天门山从中间断裂,长江水得以从这里通过,或天门山从中间断了,长江从这里奔流而出。但解释为“通过”的已不是古文“开”而是“过”的意思了,解释为“奔流而出”的是有意回避了对“开”的解释。“开”即繁体“開”,《说文解字》中解为:张也,从门开声。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开”字的六个注解意义及引申义的解释中没有“通”的解释。在《辞海》中“开”有十一条意义的注解,但也没有“通”的解释,只第三条有与“通”沾上边的“打通”的注解。我认为在此应取“张”之意,解释为“张开”、“打开”更为准确,更符合句子的语意。在这一句中,句首的“天门”是个“双关”语,它有两个谓语动词“断”和“开”。对“断”来说,它的施事主语是“天门山”,对“开”来说它的施事主语是“天门”而非天门山。“双关”这种手法的运用在古诗中的使用很常见。这样这句诗就得到了通畅的解释:天门山从中间断裂像天门一样为楚江打开(或张开)。这样不仅疏通了文意,也与下文“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主体意识的凸现相一致,并为诗人主体意识的转移与更替作了注脚。

“碧水东流至此回”,根据有关的注释,碧水,当指水的颜色;东流,江水向东流去;江水到此折北回旋而去,所以说至此回。这样这句可解释为:向东去的碧绿的江水到这里回旋折北流去。若说上句是诗人乘船来到这里,对以山为主两山夹峙江水的一个总体感觉的话,诗人的视点在山,是山给作者带来的整体感受,那么这一句诗人的视点似乎在水,关注的是水的颜色,水的流向。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此”字在这里的突出作用,“此”指代天门山,音节的重读更突出了天门山的强势,突出天门山对江水流向的控制与改变。这看似写水实为写山,以水的流向的改变突出山的雄奇、山的壮美,也使山的主体意识再次得到彰显。想象一下,此时诗人站立舟头,凝目远望一路的行程得到的该是怎样的审美感叹与遐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小学课本对此无注释,教辅书上注为:长江两岸的青山面对面地耸立着,或两岸青山隔江对峙。关于“出”字也没有明确的解释。“出”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进也,象竹木益滋上出达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五条注解为“超出、超过”。我认为在这里也应解释为“超出、越过”。“相对”在这里并非指面对面,它不是指“出”的形态,而是指“出”的动作神态,应解释为互相竞争,是“竞相”之意,即相对争着超出对方,这样就把山势的高耸、峭拔、崔嵬之势写了出来,而山体的高耸、峭拔之势恰又与前文天门的高耸峭拔相合。解释为:长江两岸的青山相互争着超出对方。这一点正是本诗动景入诗、以动带静的一大特点,也从诗人行进中两山相互削长的视觉变化上得到了印证。

“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这首诗的末句,教辅书上解释为: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远远而来。还有的书上解释为:一条孤零零的帆船宛如从太阳旁边驶来。这些解释都可以说是望文生意。“孤”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无父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单独、孤单,就是单独、仅有。“孤帆”当指仅有的、单独的一条船,“一片”意指一叶扁舟,以船的小来衬托江面的浩淼、山的高峻,也就是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从太阳的那边驶来。驶来的船不是指别的另外的船,而是诗人自己所乘的船,这条船正驶于两山之间,形成船与山的相对,像船从两扇天门之间穿行一样,以船的渺小来衬托山体的崔嵬、高峻,并把这一感觉投放于整个行程的视野之中。这样,就突出强调了天门山的峭拔险峻,山体雄伟的态势;加强了对祖国山河壮丽行程的感叹、也使诗人的主体意识在赏悦感叹自然的神奇、雄壮、伟丽之时发生了转移与更替,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消解于壮丽的山河之中,以舟喻人,以舟喻己。

总之,全诗无一句用“望”,而又处处写望,以舟行作为“望”的立足点,以江山的动景入诗,以水写山,以船衬山,以山比山,写出了山的高峻、峭拔、雄奇,也为我们描绘出了山高水秀、碧空孤帆的艺术世界。

篇5:芜湖天门山一日游作文

早上大家兴奋的登上车,一路上欢声笑语,不知不觉就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天门山。远远望去,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田散发出阵阵春天的气息,田边的老牛悠闲的吃着草,不时的抬起头看看我们,仿佛是在欢迎我们。再往前走就能看见滔滔的江水将两座大山切开,老師告诉我,这就是东、西梁山了。矗立在江边的东梁山是一座玲珑俊秀且不失挺拔的山。顺着山间小道我们爬到山顶,向远出跳望,滚滚的江水流淌着,江面很宽,太阳照在江面上,就像许多小星星在眨眼睛。江面上很多船来来往往。远处的长江大桥像一条彩带连接着两岸。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不由的吟起大诗人李白的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同学们一边赏春天美景,一边谈笑叙说着,十分快乐。我则拿起照相机去捕捉着同学们一张张笑脸……

篇6:芜湖天门山作文

天门山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这座山紧挨着长江,就像歌词上说的半城山,半城水一样。

这里绿树成荫,满山遍野的花朵,是那么诱人。在那里游玩的人都要拍照留恋,我也不例外。

天门山很美也很好玩,不信?你就去玩一玩吧!

篇7:天门山游记作文

假期,我和妈妈一起去游张家界的天门山。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只见群山起伏。一座挨着一座,远处的山在云雾里若隐若现,而且一座比一座有姿态:有的像个害羞的小姑娘,用袖子遮住了半边脸,不肯露出自己的面貌,有的像撑天的柱子双峰插云,有的像雨后春笋在茁壮成长,有的像采药的老人背着箩筐。景区环保车载着我们顺着山路盘旋而上,一圈又一圈,一共有99道弯。忽然,眼前的景象被拉开了巨幕,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往上看去,雾气重现,那便是天门洞了,门洞下有999级台阶。我们乘着电梯登上了山的顶部,继续向前走,到了有名的玻璃栈道,站在玻璃栈道往下看去,下面是万丈悬崖,让人看了就心惊胆战,当你往四周望去,白茫茫的一片,又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位神仙,站在了云海之中。当太阳从云中露出笑脸,周围的雾又消失的无影无踪,如仙境般怎能不让人留恋?

傍晚,我们乘坐世界上最长的客运索道—天门山索道出了山。美丽的天门山,你是鬼斧神工,你是大自然的一幅美丽画卷。

篇8:张家界天门山索道防护桥方案比选

1 工程概况

根据现场踏勘情况,本段铁路线路位于新张家界车站站内,具体位置在大里程怀化方向的站尾处。目前现有7条股道以及1条粮库专用线,预留了第4股道,一共3个站台,三个站台所设的是无站台柱雨棚,站台环形消防通道(平交过道)等。桥位附近电气化柱及信号设备密集,对墩位布置有较大限制。

2 技术指标

2.1 桥面宽

根据提供的《天门山索道技术参数》,两根索道索距为6.2m,(钢索水平距离),轿厢宽度为1.8m,轿厢摆动1m,则桥面宽度为:[0.2 5(栏杆)+1.0+1.8/2+6.2+1.8/2+1+0.25]=10.5m。

2.2 设计荷载

钢绳10kg/m;一个满载轿厢1000kg(车厢自重400kg,轿厢最大载客量8人,600kg,共1000kg)。则设计荷载综合考虑:(1)恒载;(2)活载1.0kPa;(3)仅考虑一个满载轿厢坠落,轿箱底面距离桥面高度:最小2.11m,最大7.22m,按坠落高度7m考虑冲击作用。

2.3 建筑限界

索道保护桥桥下净高按最小7.96m控制,客运索道在桥位处车厢底距轨顶的高度为:空载时为18.3m,最大荷载及不利状态为13.19m。本防护桥建筑方案最高点控制在13m以内。

2.4 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3 方案比选以及优劣

根据委托方的一致意见,本次方案设计只按跨越车站内的7股道进行设计,对粮库专用线不作防护。本桥方案设计两个原则:(1)墩柱设置原则应减少跨线防护桥对现有站台使用的影响;(2)桥型方案应尽量做到方便施工,与既有无柱雨棚尽量在外型上协调一致,美观大方,且造价较省。本次方案设计共做三个方案,具体如下。

3.1 方案一:等高连续钢箱梁方案(图1)

本方案上部结构采用三跨连续钢箱梁,跨径组合为(26.44+21+21.5m),梁等高0.9m,下部结构采用混凝土单柱墩,桩基础桩径1.5m。全桥桥宽10.5m。桥下净高:梁底至轨顶按>7.96m设计。桥墩的位置、桥下净空均满足铁路建筑限界的要求。

(1)号柱位于既有围墙处,保证8股道的限界要求;(2)号柱位于平交道口上,注意对3站台的影响;(3)号柱位于2站台的边缘,保证3股道的限界要求;(4)号柱位于1站台边缘,保证1股道的限界要求。

优点:此方案孔径较小,梁高较低,能充分保证索道客运车厢底到桥面的距离,不需要拆迁既有的平交道口,基本不需要改迁电气化柱,造价相对较低。

缺点:对既有一、二站台有较大影响,一、二站台的立柱影响了既有的无站台柱雨棚的美观;(1)号墩处的位置桥面10m宽会与既有雨棚局部交叉,新桥削面处理。特别提出的是,在一站台往怀化方向尾部下面有一处沟涵,水流方向往怀化方向,对此方案的立(1)号墩柱会有影响。

3.2 方案二:变高度简支钢箱梁方案(图2)

本方案上部结构采用主跨42m变截面简支钢箱梁,两端各悬臂11m,墩顶梁高1.6m,跨中梁高1.0m,下部结构采用混凝土单柱墩桩基础,桩径1.2m。全桥桥宽10.5m。桥下净高:梁底至轨顶按>7.96m设计。

(1)号柱位于正线6股道与7股道的中间,满足限界要求,尤其是正线6股道的要求;(2)号柱位于2站台的边缘,保证3股道的限界要求。

优点:此方案造型比较美观轻盈,但无景观设置,由于往一站台是悬挑,所立墩柱对站台使用以及既有线路影响不大,而且不会与雨棚交叉。

缺点:此方案受力方面来说没有连续梁好,且跨度大,施工吊装起来比较麻烦因为地处车范围站内,电气化网密集,跨度太大不宜吊装,施工费用造价太高;(2)号立柱对二站台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缺点同方案一;梁高墩顶处比较高,对轿厢离桥面距离及其电气化网距梁底距离难以控制。

3.3 方案三:梁底带有装饰钢桁架的等高连续钢箱梁方案(图3)

本方案上部结构采用主跨(11.30+2747+20.93+11.30)m连续钢箱梁,梁等高1.0m,下部结构采用钢管圆柱墩,挖孔桩基础。全桥桥宽10.5m。桥下净高:梁底至轨顶按8.18m设计,充分保证电气化线的安全(梁的最低点与电气化接触网最高点的间距按1m控制)。

(1)号柱位于正线6股道与7股道的中间,需要满足限界要求,尤其是正线6股道的要求;(2)号柱位于2站台和3站台的中间(有一个柱子需立在平交道口上),与既有雨棚柱齐平,需要保证既有的限界;(3)号柱位于1站台和2站台的中间(此时(3)号柱位于曲线上,在计算限界的时候需加宽处理)与既有雨棚柱齐平,需要保证既有的的限界。

优点:此方案墩柱与既有雨棚墩柱完全齐平,与既有无柱雨棚十分协调;且孔径较小,梁高较低,能充分保证索道客运车厢底到桥面的距离;施工简单方便,周期短造型美观,梁底有装饰景观设置,且与既有雨棚景观协调。

缺点:(2)柱位置对既有的平交道口的利用有影响,理论上基本不需要改迁电气化柱,实际施工依具体情况而定。后期维修保养费用高,造价也较高。

3.4 张家界天门山索道防护桥工程方案比较表(表1)

4 推荐意见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案结构形式、施工方法、景观效果、工期、造价等的全方面比较,方案三因粱底带有装饰景观,与周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和谐一致,更有优越性,在实际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方案三作为推荐方案。

参考文献

[1]铁道部令第29号.铁路技术管理规程[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6.

篇9:鬼谷峡老道湾天门山

鬼谷子,鬼谷洞

好山好水,似乎总和佛道神仙分不开。大自然的神来之笔里配上古老的传说,总会是一处美景的点睛之笔。悬崖上有著名的鬼谷洞,说是鬼谷子曾经修炼过的地方。春秋诸子百家,真能传世的不多。鬼谷子是纵横家的开山祖师,上通天文,下达地理,无所不通;更精通行军布阵,占卜八卦,满腹经纶还兼有罕见的好口才,果然是世间罕见的奇人。他修行的地方,自然也不会差劲到什么地方去。洞在半山,寻常人的足迹绝难到达,据说曾有高人攀援而入,山腹里果然是别有洞天。

天子山顶的栈道铺设在千尺峭壁之侧,一根根碗口粗细的水泥桩深深打入山崖中,再在上面铺设路面。路虽然平,却挡不住山势陡峭,如果在险峻处低头俯瞰,脚下云雾缭绕,多看一会儿,竟会觉得山体浮动,惊心动魄。

好在有了栈道。凡人除了遥遥观望洞口浮想联翩外,从栈道上也能移步借景,享受一下当年鬼谷子坐在洞门观山景的场面。说到底,鬼谷子是人不是仙,来去不会踏风驾云,还是得老老实实地走路。鬼谷洞下面的山谷也就有了“老道湾”的外号。也有说老道湾的名号来历是因为一块长得颇像道人的山石,但在这怪石嶙嶙的天门山麓,一样是游玩,我宁可相信山谷因鬼谷得名,多几分探幽思古的闲情。

老村长,老道湾

老道湾原本没多大名气,默默地躲在湘西第一神山——天门山的山脚一隅。游客络绎不绝来到张家界,却多是奔着山顶风光和佛寺庙宇而去。从山顶,人人都能看见这道绿树掩映中的山谷,却极少有人会专程走进这里来探访一番。天门山风光了成百上千年,除了当地的山民,真懂这地方灵异的,大概也只有两千多年前在这儿设坛释易的鬼谷先生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二十世纪末,老道湾成了张家界市附近的杆子坪村。村子不大,离市中心只有几公里路,却因为山路崎岖,交通着实不方便。好在山水有情,百来口人靠山吃山,不好不坏地活着。直到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老道湾人才忽然明白,自己日夜守着的,竟然是一方仙境:那天老村长出山开会,住招待所,正巧看到电视里一档旅游推广节目。看着电视屏幕上的山泉瀑布,村长若有所思:老道湾的山水可比这电视里漂亮太多了,只是没路进去。山民翻山涉水如履平地,游客可没那本事。要把好景拿给外面的世界看,就非得在山水间开条路出来。村长是个实干的,回家找了几个老伙计一合计,大家凑份子,买了风钻铁镐钢筋电焊,硬是要在老道湾的山水间开出条通路。

今天的老道湾,进山的路依然崎岖,离开柏油公路没多远,山谷生态已然将我们完全环绕。路面是夯土和碎石,还得越过几道山溪。如果赶上下雨,溪水还颇有些声势,驾驶越野车的得小心水底的锐利石块扎轮胎。徒步而来的人,就更得小心探明道路,才敢踩着那些露出水面的石墩过河。

三条线的探险之乐

从依然朴实无华的湘西村落出发,老道湾风景区被规划成东西中三条线路。最惊险的莫过于西线仙女峡。这条长近一公里,上下落差近200米的峡谷幽深曲折,从山顶冲下的山水奔腾,形成多处峡内飞瀑。如果赶上大雨,谷中栈道就必须关闭,否则会有性命之虞。而倘若没有这条栈道,老道湾的美丽,也许还会在深山中淹没许多许多年。

踏着流水走入仙女峡谷下方的入口,瀑布的轰鸣在谷中回旋。谷中本无路,为了建造这条栈道,当年老村长带着伙计们,在崖壁上凿出一个个孔眼,再将一段段钢筋插入焊在一起。三年的工程,水中带电作业,最简陋的工具,居然没有发生重大的事故,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也许桃花源的进口都会有这样一段险路,阻挡那些意志不坚定的探险者。等我们终于攀到峡谷顶部,从阴森森的峡谷中走出,才格外体会到豁然开朗的意思:环绕着的青山绿树,阳光明媚中的白云蓝天。同行的朋友里有天门山著名植物专家黄工,一路上指点着各种奇花异草,见花不再仅仅是花,游山玩水知其然也学到知其所以然,果然其乐无穷。

漫山遍野的竹海,风吹过沙沙作响。透过竹林,就能看到天门山顶。距离太远,看不见山顶的人来人往,他们一样无法看见山坳中的我们。区别是山顶人潮如海,而环绕我们的却只有鸟语花香了。山路修缮得很舒服,很多地方用山石铺路,上下坡的石阶也是就地取材,不加雕琢。朋友说,景区规划时,曾有人提议做花岗石阶和不锈钢扶手,好在主持修建的人对环保颇有见地。对那些疯狂开发的旅游目的地,老道湾也许会是个很好的借鉴。

山坳中果然可以用“幽静”形容。一路走去,极少见到行人。放眼望去,竟然没有任何民居。据说在森林公园开发之前,曾经有过几户违章居住的人家。不等政府介入,这些人在几年后自己主动搬了出来。究其原因,却是因为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缘故:违章住户违章拉的输电线,因为远离正规管理,经常被更违章的人偷偷剪去卖钱。一来二去,违章住户不胜其扰,将安静的环境还给了自然。

篇10:描写天门山作文

当冬姑娘把纱衣笼罩在整个天门山时,天门山就变得银装素裹。你瞧,那黑色绣满花纹的栏杆上面结满了冰,你要是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用冰精心雕刻的呢!鬼谷道的树上覆盖着皑皑白雪像戴上一顶纱帽。它的树枝上还挂着一张张红色的宣纸,上面都是人们用笔写下的美好愿望。在天门山的走道上,铺着一条“白地毯”,踩上去松松软软的可舒服了。

天门山最奇特的自然景观之一是“冰帘”。冬天的树上怎么还长白色叶子呢?其实那是冰霜。你要走近看便会觉得像是一朵朵盛开的冰花,在风中摇曳。如果你直接走到树前,会发现树枝低垂着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冰帘”。

看完“冰帘”,就在过道栏杆旁边的山壁上有一个洞。如果运气好,还能挖到各种各样的冰石呢!那是因为天门山气候非常冷,雪受到了冷气才会变成形态各异的冰石。

篇11:天门山作文

山旁边,长着一些花草,给人感觉很幽静。东梁山的脚下,有一丛树木。树木中间,一个亭子孤零零的坐落在中间。这亭子,是游人们休息用的,累了可以玩耍一会儿。

太阳升了起来,混入江水之中。这美景,让人感到多么奇妙呀!这时,一只孤单的小船从这既不是日、也不是水的地方飞速飘来,让人们陷入了幻境。

篇12:天门山作文

唐代的“诗仙”李白曾两手放身后,双眼眺望天门山,诗兴大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国庆长假我们全家开车就来到了诗中所说的天门山。

天门山坐落在安徽省的芜湖、巢湖、马鞍山三市交界处,因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而名扬天下。天门山可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如门,故称为天门山。当我来到此地时,望见的是一片壮丽的景象。两座山在两边相对着,好像两个守护神站在江边,日夜守护着长江。也好像两座山以前连在一起,后来因为汹涌的长江不断冲击而断裂开,变成了两座山。江水清澈,一眼望不到边。江面上不时有船只来往穿梭,发出阵阵“呜呜”的轮船汽笛声,可见长江的繁忙景象。

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走到了江边,江水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灿烂和平稳,没有一丝混浊。我们赶紧脱掉了鞋子,在江边玩耍了起来。此时,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李白在天门山时的心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篇13:天门山的“因”与帽天山的“果”

人类是怎样来的,又向何处去?这是人类研究自身的永恒主题。120多年前达尔文一本《物种起源》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至少对于“上帝创造了人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神创论”再不能主宰这个世界了。但在19世纪初的达尔文所处时代,随着地质学的兴起——寒武纪生物种类骤然增多这一现象的被发现,一向重视证据、治学严谨的这位伟人也不得不叹息:将来能怀疑生物进化的不是别的,而正是寒武纪的“生物种类骤增”。

达尔文以后的100多年里,被恩格斯称为六大基础科学的地质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古生物化石有许多重大发现,其中寒武纪早期以一批批动物群的出现为标志而被称之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我国古生物学者发现和研究的云南帽天山 “澄江动物群” 被全世界古生物工作者所认同和充分肯定,最终定音“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果不其然如达尔文的预料,“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使曾经销声匿迹的神创论者似乎又找到了复原来的证据,还有不少的非神创论的学者也对进化论提出了怀疑,但更多的学者在研究通过什么途径解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完善进化论。

现在看来,在所有解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论述中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说的基因理论,具有先进的科学理念,将会一步步地逼近“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真相。但它需要有一种极端的环境条件作为触发因子,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前寒武纪/寒武纪界面的天体撞击造就了一个极端的环境条件,成为了基因突变的触发因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中外地质学家就提出前寒武纪/寒武纪界面天体撞击事件是一次全球事件,但证据只是稀疏分布在华南广大地区一些点的铱和碳同位素异常。虽然是很重要的证据,但这些证据只能称为间接证据。如果要找直接证据,莫过于是撞击的陨石坑和残留在撞击界面中的冲击地质现象,以及陨石的残余物。距今5亿多年的前寒武纪/寒武纪的天体撞击陨石坑,经过沧海桑田,不可能像新生代发生的那样保存下来,但岩石遭受天体冲击的特殊地质现象、陨石物质还是可以在岩石中保存下来。到目前为止,只有天门山震旦系/寒武系界面岩石中保存有岩石受冲击的特殊地质现象,保存有陨石物质等直接证据。

湖南没有发现“澄江动物群”那样壮观的化石群,这与当时寒武纪早期海水中特别富含重金属、放射性等元素有关,其证据是当时沉积物成岩后成为镍、钼、钒、铀等的矿层和矿化层。到了寒武纪中期,海水正常,生物繁盛,发现了这一时期最标准的生物群,于是有了湖南寒武系的两棵“金钉子”。

篇14:天门山作文

要上天门山,就必须乘坐天门山索道。当来到索道起点站是,我发现天门山索道很特别,与我以前乘过的索道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它的起点站在张家界的市中心;二是特别的长,他有七公里多长,是世界上最长的索道。站在起点抬头望去,索道就好像一条巨龙延伸到远处那云雾缭绕的山顶。

乘上索道,轿箱平稳地、基本与地面平行地运行了很长的距离,跨过了城市、跨过了火车站、跨过了农田。我坐在轿箱里,俯视着窗外的田园美景,大片翠绿色的水稻田;独自慢慢行走吃草的水牛;弯弯曲曲好像一天丝带的小溪,真是美不胜收。渐渐地索道的坡度陡了起来,雄奇壮丽的天门山出现在我眼前,它山势高绝,陡险峻拔。一道道绝壁迎面扑来,每当眼瞧着就要撞向绝壁,轿箱就会好像被一只大手抓起,向上升起,从绝壁的顶上迈了过去,山太高太险了,一低头见到的都是万丈深渊。走着走着,突然,山没了,云没了,骄箱四周白茫茫一片,轿箱里出其的安静,只有当与下山的轿箱相遇时才能发现索道还在运行,原来我们钻到云里来了,这种景象一直延续到索道的终点站。

来到天门山山顶,美丽壮观的奇景都隐藏到云里去了,我们不仅站在了云里,而且是下着雨的云里,如果说山脚下是感到凉爽那话,那现在就是很寒冷了,这里工作人员都穿着滑雪服。无法多呆,我们赶快下了山,前往天门洞。

篇15:天门山作文

放眼望过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我感到夏天也有凉爽的一面。山前的一片池塘,铺满了荷叶,密不透风的荷叶中间夹着几朵白色的荷花,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女孩从撑开的巨伞下探出头来,朝你微笑。绿油油的荷叶,雪白的荷花,构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天门山下,住着几户人家,白墙黑瓦的房子倚着几座大山。这些大山,既不像有些地方的山,高耸入云,拔地而起,又不像有些地方的峰,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几座山,很平坦,像几顶绿色的帐篷,保护着山下的人们。

但奇怪的是,山后有座峰却直插云宵,十分险,十分奇,就像一个巨人。山峰的顶上有个洞,叫天门洞,它好比是巨人的一只眼睛,通过这个洞,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犹如仙境。相传,穿过天门洞,就到了天堂。因此呀,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在这里朝拜。

上一篇: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童年趣事高三作文